传统文化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17 11:19: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传统文化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传统文化现状

篇1

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全方位地剖析教材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在课堂环节,教师应该细致地讲解传统文化的观念,将其与课文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如此才能够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观点与道理有所理解。具体而言,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把握好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并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将其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提炼出来,然后呈现给学生。尤其是古诗文的学习,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于字面上的讲解,也要实现教材的延伸与拓展,将我国古代的名人励志故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通过渗透与传播传统文化经典,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自发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当中。

二、课堂氛围的营造

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的课程教学依然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因此,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与弘扬必然需要经历课堂教学这一环节。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品德在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渗透,其中古代文学作品多为诗词歌赋的形式。因此,在相关课文的讲解中,教师为了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需要采取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渗透,并将与作品相关的现代影视作品结合到一起,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方法,以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教学的相关内容,对教材中的人物、事件以及内容进行深度刻画,加深学生对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可以在一个更加真实、形象的情境中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为实现语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传统文化的延伸

尽管在高中教学中课堂是教师授课的主要阵地,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依然涉及很多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于强化传统文化经典的弘扬,与此同时也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传承传统文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来讲,应该从课前预习、课堂讲解以及课后复习三个环节做起。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前布置阅读任务,了解课堂教学内容,并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信息,从中提出疑问;在课堂环节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向学生布置课后复习的任务;在课后时间,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来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如此一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水平就可以得到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外阅读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作推荐,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并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高中生而言,通过课余时间获取资源的途径非常多,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与思想的侵蚀与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有效筛选,确保他们能够在丰富的课余活动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延伸,获取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57-03

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内,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在经历了工业革命的冲击、世界文化一体化的洗礼后,逐渐失去其原有的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也渐渐淹没在飞机大炮、高楼大厦之间,甚至被冠以僵化、保守、封建余孽、重玄学轻科学等罪名,总之是不符现代社会的需求。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重新思考,并大声疾呼传统文化的重生。于是有人开始办私塾、穿汉服,以微薄的力量唤起传统文化的重生。甚至有人喊出“西方文化已死,21世纪就是儒学复兴的世纪”的口号。作为设计人,笔者看到西方的设计理念、西方的美学原则正一步一步影响并代替中国五千年的传统美学原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出学校后拿出来的都是现代主义、简约风格……让外国人也叹息“上海只不过是纽约的一个缩影”。

1 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

中国传统文化即指中国千百年来流传下来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如儒家、诸子、阳明心学等。自从西方人用火药炸开中国的大门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加以“中国文化西来说”的泛滥,西方文化中心论在中国深广的影响,导致几十年来对传统文化批判多于继承,否定多于肯定,缺少认真的总结。时至今日,很多人已经忘记了传统,更不会去评价它的好坏,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正在渐渐淡出人们视野。

新华网曾报道,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京剧或其他各种地方剧种“不感兴趣”。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在对待食品方面,只有12%的人选择中餐作为大餐,51%的人选择麦当劳、肯德基作为大餐,还有26%的人选择牛排作为大餐;在对“最喜欢的一首歌”的选择上,37%的人选了英文歌曲(占的人数最多),只有20%的人选择大陆老歌,28%的人知道国歌的原名是什么。另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调查中,38%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座右铭,31%的人没有座右铭;25%的人不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只有39%的人会写毛笔字。被调查者总体上呈现出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四成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发展不抱乐观态度。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庆节。

近一个世纪以来,已经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学生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学生从周杰伦的《东风破》里开始接触古典诗词之美,学琴(指的是钢琴而非古筝)一定要考级,下棋除非是想成为国手,书画是少年宫的常备项目,为的是升学时加分……那种初始的风雅在父母的严责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意境。

仔细想来其实丢失了很多,不仅仅是丢失了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等民风民俗,更多的是忘记了忠、孝、仁、义、信、礼、智、勇这些传统的思想道德。何为忠孝仁义?何为信礼智勇?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人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目前,社会各界将更多的目光投到传统文化上,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人们各抒己见,其中不乏客观的、冷静的思考,于是传统文化的重现和复苏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现代私塾的出现最直截了当地将传统文化带到人们面前,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系统地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培养一种对中华古典文化的切实的爱好,打造一些可以承担继绝兴亡之责的毛坯,期冀他们成为栋梁。他们所接受的都是传统的道德准则,忠孝仁义信礼智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任侠之气 、匹夫之责。人们无权去评价它的优劣,但至少可以让家长重新审视传统与现代的区别,给传统的琴棋书画一个正确的定位。

学术界更是早已掀起对传统文化的大讨论。钱钟书老先生让国人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及中国古人的智慧,中西文化是应该平起平坐的;钱穆主张知识在水平线以上的国民对本国历史应有所知,否则“只算是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是有知识的国民”,对本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要存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一民族失去历史,如一人之失去记忆;一民族没有哲学,如一人之丢失灵魂;一民族忘却先祖,如一人之背却血统。各种形式的讨论、探讨正在沸沸扬扬地进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越来越多的人给传统文化做了新的诠释。

传统文化的复苏,正在影响社会的每个角落。中国文化的乳汁喂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全部历史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小心地把这些好东西择出来,精心地研究、总结,薪火相传,中华民族才会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才能发扬光大。

3 传统设计思想现状

作为设计人,笔者更多地关注传统设计思想的现状。在传统文化大量遗失的情况下,传统设计思想也没能幸免,从近些年兴起的城市建设中就可以看到,传统特色已经荡然无存,即使出现些许带有传统设计符号的建筑形式,也只是拙劣的模仿,完全没有体现出古典建筑的气质、内涵。

建筑是城市记忆的载体,以北京为例,这个古老的城市正在慢慢失去记忆,亲切的胡同没了、热闹的四合院没了,连老北京的小吃也变了味。2008年奥运会让北京沸腾,可是胜利的狂热过后,北京是什么样子?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鸟巢、水立方……一座座现代建筑落户中国,有人说是为了给中国带来一些新鲜的设计元素,可当你抬头看看身边,哪个不是新鲜的或曾经新鲜的设计元素?而所谓的陈旧的落后的设计元素还有吗?正当国外反思疯狂建设的后果时,中国为什么还在重蹈覆辙,而且乐此不疲呢?任何城市都是在建筑的实验中发展的,北京当然不能只拘泥于四合院,还需要给后代留下一些新的好的东西,但是不能让北京成为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场。所谓的大师们带来他们的文化,将他们的价值与理念强加给中国,这也是文化殖民主义的表现。

文化是一个城市最珍贵、最本质的东西,局外人不管贴上什么标签,也不可能对异族的文化有切身的感受,更不能深入这种文化的精髓。任何表面上的做法只能造成水土不服,因为任何建筑不是孤立的,要融入城市,融入生活。如果说大师们的实验是一种文化的殖民,那么听之任之就是一种自觉的殖民主义,其结果是逐渐用外来的观点观赏建筑,用外来的思维方式思考建筑。北京与过去相比是有了不同,不同就是满身是瑞士的影子、德国的影子,而惟独没有北京的影子,所以为北京的记忆担忧,也为现在的建筑风气担忧。不反对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理论在中国创造,但是反对国外的殖民文化;不反对向国外的大师虚心学习,但是反对自觉的殖民主义。

虽然对建筑形式起作用的结构、材料、技术等已经世界化,古老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也已改变,当代建筑应当积极适应新的功能、新的工业化技术、新的经济条件和新的审美趣味,但是建筑的精神功能所具有的民族化内涵和对于文化空间独特的表述方式决定了建筑不同于大工业生产所造成的其他现代物质产品。要清醒地知道形式可以改变,但唯一不可改变的也是不能改变的是内在的无形的精神产物。

与狂热的城市建设相对比,民间艺术更显冷清,如剪纸、皮影、戏曲、民族服饰等民间的民族特色似乎成了外国人眼中的珍宝、中国人眼中的砂土。中国的民间艺术大师多半生在农村,至今处于温饱的边缘,大量的艺术作品得不到保护。即使少量的作品被地方文化站收购,其价格也与其真实价值极不相符。艺术价值无法实现造成这些民间艺术随老一辈艺术家的去世而失传,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严峻的现实向人们提出该如何保护传统文化的问题。

在此对比一下日本的做法。在日本,凡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都被国家定为“国宝”。日本最多的国宝是寺庙,很多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如京都的金阁寺,奈良的东大寺、招提寺等。它们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同时,日本很多城市也都有保存完好的古城,如名古屋、熊本古城等。日本每个城市都有博物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文物、书籍、模型和画像,让人们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日本保护传统文化是官民并举的,大家都在自觉地保护着文化传统。保护文化传统对日本人来说有两重作用:一是了解自己的历史,知道自己的根,在精神上没有失去自己的家园,从而产生自信和面对未来不失前驱的勇气;二是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放松紧张的神经,每天有个好心情对任何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并没有把传统看成是现代化的对立面,传统并没有影响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日本人的观念中有迷信的成分,但他们又是现代人,有时间观念、金钱观念和效益观念。个性张扬不够,这是东方文化的特点,日本人个性张扬不够却并没有阻碍日本的进步,恰恰相反,团队意识对增强日本人的向心力还大有帮助。

4 对设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设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设计史、设计理论、设计批评。其中设计史是主要的研究方向,但对于设计史的研究只是近几年的事,所以还有很多欠缺之处。现在的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感观上的冲击,设计已经背负起设计生活方式、塑造高尚完美的人格精神的重任,所以就要更加慎重地对待设计学尤其是其中的传统文化部分。在当前这个社会转型期,存在道德危机、生态危机、社会诚信缺失,传统美德被破坏,现实在呼唤一种规范和一种理念,呼唤民族的文化重建和再生,呼唤民族文化的创新和超越。设计界也有同样的呼声。作为理论性的学科,往往对实践起着指导性作用。笔者认为更应该对传统的、民族的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怎样的角度看待传统,以怎样的态度继承传统,以怎样的方式发扬传统,等等这些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设计教育是源于包豪斯设计学院教学系统的完全的现代教学体系,在我国几乎是全盘照抄。经历了这几十年的检验,年轻的一代设计师懂得了现代主义,懂得了构成,但没能打上中国的印记。所以,在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注入尤为重要。

1)传统手工艺技能的教学。如传统刺绣、剪纸、蜡染、手工木雕、泥塑等,这些是最直接接触到传统文化的途径。各地区也可结合当地特色加入地方特色手工艺。如在呼伦贝尔地区,作为北方三少民族及蒙古族的聚居地,当地特色手工艺很多而且特色鲜明,所以将蒙古族传统皮画制作工艺加入装饰画的教学中。另外还有桦树皮工艺、刺绣、剪纸等课程。

2)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学。传统工艺的学习是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传统文化,但这不是目的,理解传统工艺背后的文化内涵才是目的。所以在教学中并没有采用聘请民间艺人教学的方式,而是组织教师学习传统工艺,然后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加入教师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解读传统工艺背后的内涵。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更多的是文化内涵,这对学生今后的设计应用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3)传统文化的设计应用。传统文化的学习最终就是要完成设计应用,所以在教学中要主动加入传统文化应用的设计项目。学生的设计课题中经常会有当地的设计项目加入,这样直接将所学转换成现代设计成果,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统文化。

总之,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体系中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国各大院校都在进行有益的尝试,并取得成效。现代设计界已经有很多中国设计师的席位,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带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走向世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全部历史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只有把好东西择出来,精心研究,薪火相传,中华民族才会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林皎皎.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1):91-93.

[2]马齐飞.中国建筑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3):43-46.

[3]姜晓萍.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意蕴[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12(1).

[4]马玉鹏.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思考与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0(12).

篇3

中图分类号:G819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大量与研究主题有关的文献资料,构建出本次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内容,同时对于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提供思路和借鉴。(2)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现状进行逻辑分析,适合本研究的需要,深度探讨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现状。

2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现状

2.1传统武术文化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背景孕育而成长起来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它是上千百年来我国各种文化的融合与积累,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它的内涵比较丰富和寓意深刻,不但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应有的共同特征,还包含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哲学理性、科学性、伦理性、艺术性等;能较集中地体现中国人民大众在体育运动中的智慧结晶。

2.2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

以中华传统武术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创造, 它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等哲理思想,“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生追求, 还有阴阳辩证的理论基础, 对于不断高涨的人类对生命健康文化的关注, 以及人类传统文化的汲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今天, 对传统武术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及意义作深入的探析, 有益于揭示传统武术运动与社会生产和谐发展的普遍规律, 为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做出一些贡献。

2.3现阶段发展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实意义

2.3.1扩大传统武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推动我国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武术的发展要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它又受到一定社会当代历史条件的影响。在现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强力冲击下,广大民众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传统武术本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一种文化形态,没有坚实的财力做后盾,传统武术的发展水平、规模就会受到制约。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充分把握时代赋予传统武术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地寻求和探索振兴武术发展的良好契机,扩大武术运动的社会影响力,全力促进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2.3.2有利于培养我国青少年良好的道德风尚、审美意识、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根据现代教育的观点, 健康教育应该成为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武术锻炼, 不但可以增进身体健康, 还能够全面发展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对其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各种素质发展具有良好影响。武术对意志品质的考验也是多方面的, 练习基本功要克服疼痛, 练习套路要克服疲倦和枯燥, 练习技击时要克服胆怯,这些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 勇于拼搏的良好心理品质有积极作用。青少年具有了这些品质才能敢于面对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

2.3.3促进我国体育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一个具有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底蕴的体育项目,它的发展前景一定是辉煌的。现在我国的很多体育项目都已经开始进入市场,举行各种电视擂台赛、挑战赛,场面火爆,影响深远。河南电视台举办的武林风散打擂台赛就是比较成功的例子,经典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提升其文化底蕴和可鉴赏性,就必定能够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得到充足的发展。

3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对策

3.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传统武术运动的和谐发展

不断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弘扬传统武术文化的根本目的,如果只把武术运动当做一种达到某种目的和追求各种权利的工具,武术运动就会失去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价值,也会逐渐失去其在社会中发展及存在的动力。所以,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即是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

3.2进一步加快发展和完善传统武术比赛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是体育更是一种文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传统武术比赛必将成为传统武术发展强有力的杠杆,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当代的继承、发展、研究、交流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通过比赛的形式把传统武术文化推向世界,也会成为传统武术项目的试金石。发展和完善传统武术比赛,并且利用好这个平台既能继承传统武术技艺,又能够发扬我国传统武术文化。

3.3加快我国青少年传统武术运动员的培养体系的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新环境下解决传统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选拔必须要走社会化的道路,充分利用武术的自身价值提高其自身的创收能力,争取获得企事业单位、个人的赞助,打破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方式,实现武术体育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多元化发展。还要建立科学的武术后备人才的选拔,学习训练和运动员的输送等培养体系的建设,形成完善的传统武术运动员的人才输送链条,才能保证我国传统武术后备人才的涌现。

参考文献

篇4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观念

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系统中体现出来的有关法的普遍的社会态度和社会价值。其表现为人们对法律性质的认识,对法律价值的评断,以及对法律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的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其固有逻辑进程的道德价值观和秩序准则。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夏、商、西周的“礼治”时期,此时法作为“礼治”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存在;2.春秋至秦的“法治”时期,此为“礼治”衰败而“法治”兴起的时期;3.汉以后的礼法结合时期,此为以法为制,以“礼”为魂的时期。在“礼治”时期,法仅为“礼治”体系的一个部分。在“法治”时期,法作为新型的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法从“礼治”的体系中独立出来,与“礼治”分庭抗礼,形成了“法治”与“礼治”、“法治”与德治、“法治”与人治之争。汉中期以后的“礼治”复兴,并非对三代“礼治”的复辟,而是在总结了三代“礼治”和秦朝“法治”的基础上找到了“礼”与法的最佳结合点,即以“礼”作为法的精神或灵魂,以法体现“礼”所提倡的人伦道德,就是所谓的“礼”法融合。[1](P110)从法律制度层面上看,传统中国法以国家利益为本位,以君权为核心;从法律情感层面上看,惧法、“无讼”是其鲜明特点。

现代法治以法律至上、保障人权、赢得民心、制约权力和司法职能独立为核心内涵。其要求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按照代表公众意志的法律制度来处理社会关系,以及法律应注意限制统治者的权力。可见,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如:(1)“人治”传统与“法治”要求的冲突;(2)特权观念与“平等”原则的冲突;(3)“德主刑辅”与“法律至上”的冲突;(4)重“信”轻法与契约意识的冲突;(5)重“刑”轻“民”与“刑民”并重的冲突;(6)消极避罪观念与积极守法精神的冲突;(7)“义务为本”与“权利本位”法律观的冲突;(8)“非讼”观念与公断意识的冲突。[2](P59-62)

二、现代法治的逻辑起点

现代法治与法律文化的联结点来自于法律文化对法律制度的社会,它塑造着一种普遍的社会精神,从而对附着在社会特征上的法律制度的演进和发展发挥主导性、支配性的影响。现代法治要求“法”必须既能满足人的主体需要、权利、尊严、自由,又能契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法律是文明的产物,是文化的因素,法律除了由经济决定,受政治影响外,还来自文化的遗传。源于文化本身的延续性,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具有不容置疑的相容性。“作为制度的现代法治并非是从变法或移植中得来的,而是从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中演化来的。”[3](P17)现代法治的逻辑起点是从对传统法律文化的解读开始的。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其作为人类历史的沉淀有其自身的延续性与继承性,其“不仅是历史地存在的过去,而且是历史存在的现在,它在一定历史时代可以达到高峰,也影响着后世的制度模式、风格和习俗。具有不可被排除或消灭的顽强生命力。”[4](P310)西方的精神也绝非近代之物,只是到了近代才有了实践意义罢了。早在公元前12世纪,古希腊人由于多利亚人的南侵而被迫跨海迁徙。“跨海迁徙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同种族体系的大混合,因为必须抛弃的第一个社会组织是原始社会的血族关系。”[5](P130)因而在跨海迁徙的航行中,古希腊人幸运地把人身依附关系抛进了大海,而散布在爱琴海上的若干城邦则为海上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机。一方面是获得了独立人格的生产者地位,一方面则开辟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古希腊社会开始步入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社会政治结构。平民依靠其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向贵族要求更多的权利和自由,城邦民主制就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与妥协中逐步建立起来。平民政治把字面上的平等和自由变成了实际上的民主制,把少数公民的民主制变成全体公民的民主制。这就是精神的最初体现。[6](P383)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相容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缺乏世代相传的民族法律文化心理的支持与认同,无论现行社会秩序受到现行法律规则的怎样强化,也是脆弱的不稳固的。”[7](P355)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的创造”[8](P603),“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就没有现代的欧洲”[9](P220)。现代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但通向现代化的途径却会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国民性等种种条件的不同而相异,“西方法制的现代化,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个别现象,而是具有世界化的趋向,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法现代化并非西方文明独占品,它在每个国家总会有自己民族的特点。法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变革过程,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这一进程的动因、表征及后果是各不相同的。法现代化进程的多样性是一个客观性的定在,在这种多样性的背后,凝结着各个国度法律文化发展的固有逻辑。”[10](P301-302)近代日本的成功,说到底乃是文化的成功,是文化融合的成功,即引进的西方法律文化与日本的法律传统找到了契合点。单纯的法律移植若不能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扎根于本国社会的文化土壤,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状态。“中国法治之路必须利用本土的资源,注重本土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11](P6)“法律条文与制度的渗透类似于贸易商品的进口。进口可能损害民族经济,但是,在评价这种不平衡时还要与闭关自守很可能带来的匮乏相比照,况且这种不平衡可能是临时性的。”[12](P14)对传统法律文化的扬弃能够降低法现代化进程的成本。

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思想精髓

1.“礼治”主义的法律原则

“礼治”始于殷商,盛行于西周。“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13]。“礼”的实施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14]国家的典章制度也以“礼”为核心。“礼”起着“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15]的“法”的作用,而涉及的范围却比“法”广泛得多。“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16]“礼”与法的统一,构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两大基本要素。法律在治国方略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7]用政治来教化人民,用刑罚来管理人民,这样做,人民只想到如何免于刑罚,不会想到是不是可耻;用德行来教化人民,用礼来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守法知耻而且能改过向善。现代法治建设应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礼治”主义精神中吸取营养,借助法、德功能上的互补,法、德结合,规范社会,维护秩序。

2.“法贵遵守”、“刑无等级”的法律思想

春秋以后,中国出现了“法治”思想。以李悝、商鞅和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以法治国”的口号,强调法的重要作用;主张有法必依、赏罚分明;倡导富国强兵。在“法治”精神指导下,统治者极端重视法制建设,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法,出现了律、程、课、式等相对稳定的法律规范和“制”、“诏”、法律答问、廷行事等相对灵活的法律规范。尽管理论界普遍认为法家的“法治”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相去甚远,充其量不过是“法治”的萌芽,但其“法贵遵守”、“刑无等级”的法律思想却是难能可贵的。“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新晨

有功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18]虽然,这里的“刑无等级”有一定局限性,未包括君主,这是由于当时君主专制政体决定的,但法家能在封建不平等的制度下提出这一进步思想也是不容易的。法家认为法具有普适性,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19]。法律不偏袒有权势的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20]。除体现为“刑”的法律,还有大量制度化的“礼”,从“周公制礼”到唐律的“一准乎礼”,这种“法贵遵守”、“刑无等级”的思想是极具现代价值的。

3.以“和”为贵的法律价值选择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2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解决纠纷以“和”为最高价值选择。礼的运用,贵在能和。先王传下来的道,以礼为最美好,不论小事大事都是由此而行。“和”的价值追求即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反映在纠纷的解决上,就是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互作让步求得纠纷妥善解决的一种机制。这种解决纠纷的“和”的思想是当今法治实践中不可多得的历史智慧。今天的调解制度正是传统法律文化解决纠纷“和”的思想的积淀,其既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也降低了法院的司法成本,符合司法效益的原则。从我国司法体制的架构来看,调解在基层法院承担着绝大多数民间纠纷解决的职能。

因而,在中国法治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对人类历史经验进行总结,挖掘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伦理精神,辩证地诠释其思想精髓,合理地吸取其精神内核,并对其进行充实与超越,最终确立我国现代法治的伦理精神。

【参考文献】

[1]于敏,马小红.中国传统法在法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几个问题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4).

[2]汪俊英.浅析传统法律文化与法治现代化的冲突[J].中州学刊,1998,(1).

[3]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4]汤唯.法律西方化与本土化的理性思考——也论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A].何勤华.法的移植与法的现代化[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5]【英】AJ·汤因比.历史的研究(上)[M].曹未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6]里赞,赵娓妮.西方文化浅议[J].比较法研究,1994,(Z1):383.

[7]公丕祥.法律现代化的理论逻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庄金锋,崔惠平.跨世纪法理学回顾与展望[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1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2]【美】HW·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M].贺卫方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0.

[13]礼记·中庸[M].

[14]后汉书·陈宠传[M].

[15]孝经·广要道章[M].

[16]礼记·曲礼上[M].

[17]论语·为政[M].

[18]商君书·赏刑[M].

篇5

在此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因此,许多年轻人都开始格外关注国外流行音乐文化。他们认为国外流行音乐更加新颖、潮流、时尚,符合自身的个性特点,满足自己对音乐文化的欣赏需求。年轻人崇尚国外流行音乐文化,致使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忽视。这样的发展形势也使人们开始关注音乐,人们愿意让孩子在各类的音乐培训班中报名,在选择音乐类型时,大多会选择流行音乐、摇滚乐,而选择乐器的过程中,也更加偏向于小提琴以及钢琴等,使得孩子更加热爱西方音乐,无法有效传承中国传统音乐[1]。

对我国音乐现状进行分析,而后发现现阶段人们所熟知的中国传统音乐大多仅停留在《二泉映月》以及《喜洋洋》等作品上,对于其他曲目的了解甚少。与此同时,人们在学习音乐知识,也更加强调五线谱的形式,无法了解传统音乐的记谱方法。这样的音乐发展现状对于西方音乐来讲无疑是有利的,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来讲却极其不利,甚至面临着较大的阻碍。除此之外,当下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未能关注传统音乐,使得人们直接将目光转移至西方音乐文化。

此外,在我国的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传统音乐都被视作封建文化,甚至也直接否定了其传承价值,导致传承过程受到严重阻碍。但是,古代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却被视作主流文化,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与艺术价值。所以,我国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样方可使之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国人与国外友人所认知,拓展其影响力[2]。

2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每个民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因此,必须提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识,从而保留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笔者对现阶段年轻人忽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诱因进行分析,不仅仅是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也因中国传统文化难以符合现阶段年轻人的音乐欣赏需求,甚至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人们更愿意展览音乐作品,但却无法提高兴趣主动了解、深入分析。

基于以上情况,若想最大程度的保护并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就应当加强与其他音乐文化的交流,提取优质因素,发掘其中的内涵,令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后以极具活力的展现形式,吸引更多人的目光[3]。除此之外,也要重视传统音乐的改革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避免形成带版的音乐形式,而是要体现时代的特点,不仅要发掘传统音乐的内涵,还要适当的加入与时代相符的因素,给音乐欣赏者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比如,彝族格外重视音乐创作,不仅如此,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也体现了民族特色,展现了彝族人民可爱的个性特点,笔者建议,在创作一组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承古老的音乐文化精髓,体现其深厚的内涵,还要融入现代化的元素,使之更能为人们所接受。特别是在西方音乐文化不断冲击的背景下,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重重阻碍,所以,在传统音乐传承的过程中必须形成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拓展其发展前景,展现独有的风采,使当代年轻人发掘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经过不断的创新,在传统音乐作品中注入青年人的活

篇6

中图分类号:J5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159-01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它们就是一个未被开发的巨大的宝藏,在许多的行业中都可以有效的应用。如何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与现代的包装装潢进行完美的结合是值得进行长期的研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包装装潢设计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这些冲击并没有影响到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包装装潢设计的影响。装潢设计的过程中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当今文化的发展。哲学思想来源于悠久历史的沉淀,我国的儒、释、道三家思想无一不是经过了数千年的积累,其博大精深不言而喻。中国许多著名的设计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而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就很善于将传统的东方特殊融入到他的设计中去。

国内很多包装设计中都含有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例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设计采用了中国红和同心结,让人一看到就觉得该图案洋溢着古老东方民族流传已久的喜庆与祥和的气息,亲近之意油然而生。

在如国内许多电视台的台标的设计。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是一对交汇的凤凰,凤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如意、和平安康。而一凤一凰交汇,则又体现了我国的道家特有的阴阳八卦。黑龙江电视台是一个草书的繁体“龙”字,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气息。还有河北电视台的台标中的标注图案是万里长城。这些电视台的图标无一不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我国的包装装潢设计中的应用也十分的广泛,例如在书籍封面、商品包装设计、台标设计等方面都有着比较的应用。很多书籍都是采用的文字封面,用书法字体来表现封面上的文字字体自我国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使用了。如宋元时就有一部分书籍的封面采用的书法字体。将传统的书法艺术应用到现代装潢不但可以丰富设计元素,同时还可以为古老的中国书法的应用开辟出了新天地。书法的应用也为其他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装潢设计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虽然在现代包装装潢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是对于发展具有我国独有特色的装潢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实用性与美观性进行结合,设计应该体现出民族特色。

包装装潢设计不能仅仅是讲究所设计出来的东西的美观,同时还应该注意其实用性。一件产品或者是产品的商标都是要直接与公众进行接触的,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商品或者产品的包装是否精美,所以美观性在装潢设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讲就美观性的同时,不能够忽视包装装潢设计的实用性。例如一件产品的包装和商标不仅是需要精美,同时还必须向公众传递出一些信息。这些不同的信息就体现出了装潢艺术的实用性。

对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美观性,则需要以实用性为基础。在所有的装潢设计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美观性要服务并服从于实用性。在很多时候设计的美观性也能够为实用性带来一定的好处,例如一个商标或者其它的包装在让人觉得美的时候,还要让人一眼就能读出其中的意识,同时还要能够传递出所包装的物品的一些功用。

包装装潢设计中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有一定的民族性。世界上的所有著名的艺术都脱离不了其民族性,当失去民族性的时候就是失去其艺术灵魂的时候。因此,包装装潢设计作为一门设计艺术也应该将民主性作为其设计原则中的重要一条。例如我国很多的包装设计中国都应用了书法艺术。同时还有前文提到到的许多台标也拥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在例如将一些民间图案运用到包装设计中去,传统图案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而且与现代图形造型方式都有着许多不同之处。运用了民间图案的包装设计都能够体现出一股强烈的民族性

三、小结

虽然我国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的包装装潢设计艺术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在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的元素没有被发掘出来应用到包装装潢设计中去。同时也可以看到由于国外文化的冲击,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着不少的西方文化元素,真正能体现出我国本土文化元素的设计仍然比较缺乏,这种现象正在提醒我们:包装装潢设计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同时也为包装装潢设计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篇7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它们就是一个未被开发的巨大的宝藏,在许多的行业中都可以有效的应用。如何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与现代的包装装演进行完美的结合是值得进行长期的研究。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包装装演设计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这些冲击并没有影响到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包装装满设计的影响。装演设计的过程中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当今文化的发展。哲学思想来源于悠久历史的沉淀,我国的儒、释、道三家思想无一不是经过了数千年的积累,其博大精深不言而喻。中国许多着名的设计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而香港着名设计师靳棣强就很善于将传统的东方特殊融人到他的设计中去。

    国内很多包装设计中都含有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例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设计采用了中国红和同心结,让人一看到就觉得该图案洋溢着古老东方民族流传已久的喜庆与祥和的气息,亲近之意油然而生。

    在如国内许多电视合的台标的设计。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是一对交汇的凤凰,凤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如意、和平安康。而一凤一凰交汇,则又体现了我国的道家特有的阴阳八卦。黑龙江电视台是一个草书的繁体“龙”字,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气息。还有河北电视台的台标中的标注图案是万里长城。这些电视台的图标无一不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我国的包装装演设计中的应用也十分的广泛,例如在书籍封面、商品包装设计、台标设计等方面都有着比较的应用。很多书籍都是采用的文字封面,用书法字体来表现封面上的文字字体自我国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使用了。如宋元时就有一部分书籍的封面采用的书法字体。将传统的书法艺术应用到现代装演不但可以丰富设计元素,同时还可以为古老的中国书法的应用开辟出了新天地。书法的应用也为其他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装演设计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虽然在现代包装装横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元素是对于发展具有我国独有特色的装演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实用性与美观性进行结合,设计应该体现出民族特色。    包装装演设计不能仅仅是讲究所设计出来的东西的美观,同时还应该注意其实用性。一件产品或者是产品的商标都是要直接与公众进行接触的,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商品或者产品的包装是否精美,所以美观性在装演设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讲就美观性的同时,不能够忽视包装装横设计的实用性。例如一件产品的包装和商标不仅是需要精美,同时还必须向公众传递出一些信息。这些不同的信息就体现出了装演艺术的实用性。

    对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美观性,则需要以实用性为基础。在所有的装演设计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美观性要服务并服从于实用性。在很多时候设计的美观性也能够为实用性带来一定的好处,例如一个商标或者其它的包装在让人觉得美的时候,还要让人一眼就能读出其中的意识,同时还要能够传递出所包装的物品的一些功用。

篇8

传统手工艺是民族文化瑰宝,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以“互联网+”、创客基地、用户体验、交互设计等为核心的新型文化形式遍地开花,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生产方式。身处民间的传统手工艺被竞争挤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一些传统手工艺逐渐消亡,另一些传统手工艺求新求变,在文创产业的带动下重获新生。衍生、移植、包装、抽取审美元素的传统手工艺成为文创先锋,传统手工艺正走在文创发展的道路上。

一、今天传统手工艺之现状

1.传统手工艺的特点

其一,实用性和审美性并存。实用性是传统手工艺的核心,传统手工艺以用为主,并不是为了纯粹的审美或者观赏而制作,如祭祀用鼎,上面的纹样起初就承担着图腾的功能。传统手工艺也包含艺术审美,它除了具有实用功能之外,还具有美化、装饰的功能。其二,生活性和社会性并存。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体现在能够满足人们的现实生活需求,是地域民俗文化、礼乐伦理文化的载体,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是积累社会资本的重要媒介,也是构建社会关系的特殊载体。其三,物质性和文化性并存。传统手工艺以一种物化的形态服务于人们的日常所需,也是人们精神需求和情感表达的载体。它的文化特质在无形中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情感表达。在有形和无形之间传承,延续着最为核心的传统文脉。其四,传承性和变迁性并存。传统手工艺是一种基于经验和智慧的劳动形式,口口相传、母女相传、父子相传等形式构建了独特的传承方式。

2.原生的生态系统逐渐消亡

养蚕、吐丝、结茧、抽丝、纺线、织布、染色、缝衣、刺绣……这些工序构成了成熟的传统手工艺门类,它们是在大众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打破了这一生态系统,一些传统手工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3.现代方式的保护和传承

如今,许多城市都兴建了文化博物馆,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创意集市活动、文化创意公司遍地开花,政府也着力发展地域文化旅游,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传统手工艺。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

传统手工艺以手工劳动者为创作主体,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如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全面开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其中。2014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提出“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1.文化源点为核心,文化形态为元素,积极开发衍生文创产品

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集中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被称为“蜀中之宝”。蜀绣以软缎和彩色丝线为主要原料,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蜀绣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点,形成了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等,《芙蓉鲤鱼》就是其中的代表。蜀绣的文创衍生品开发思路是把蜀绣传统元素作为文创衍生品设计开发的构想源点,与综合材料、现代工艺、视觉设计及数字媒体等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诠释包括生态环境、传承谱系在内的有机文化整体,兼具承载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情感需求的历史传承性。

2.多门技艺整合创新,带动内外三产联动

四川自贡市是“中国彩灯之乡”,具有几百年制灯兴会的历史。彩灯产业是自贡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其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已被列入自贡市“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创意兴灯、以灯强文、以文强业”的文化创意理念,把彩灯与剪纸、恐龙、龚扇、扎染等自贡的“大三绝”和“小三绝”结合起来。以彩灯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实现产、学、研结合,结合乡村文化旅游,辅以农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三产联动的发展模式。彩灯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相结合,与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形成“内发性产业”的发展策略。

3.新理念派生新生活,构建生态系统

我国台湾很早就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开展文化品牌建设、文化故事传播、综合性视觉设计、传统手艺制作体验等活动,构建“人—手工艺—市场需求”三者共生的生态系统。如,以台湾高山茶概念衍生出来的文创产品,既宣传、推广了高山茶文化,又促进了当地茶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四、保护传统手工艺背景下的文化创意发展的几点建议

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进化、交叉、跨界、抽取都是扩散的表现。其中,文创产业的基本特点表现为以一个非物质化的“创意源”为扩散的核心,由非物质化向物质化转换,由无形向有形转换,跨行业生产不同类型和属性的多样化、智能化创意型产品。

1.跨行业资源整合

文化传承偏离、与市场需求不对接、手工艺生产力弱等问题保护传统手工艺背景下的文化创意发展现状解析王烈娟摘要:传统手工艺源于民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它是民间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是大众智慧的结晶和审美情由来已久。“跨行业资源整合”是对原有资源的重新梳理与盘活,是传统与现代的整合、设计师与工匠的整合、城市与乡村的整合、低技术与高技术的整合,进而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产业经济。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基础,整合传统手工艺、先进技术、观念意识,积极发掘地方文化与手工艺特色,保持地方文化的独立性、原始性,最后再融合创新性与科技性,完善文创产业的发展路线,力求传统与创新兼容并蓄。通过发展文创产业,开发地方性、传统性、创意性、手工性文化资源,并将其与地方产业进行生态性的有机整合。

2.以传统技术和艺术为核心的衍生品开发设计

传统蜀绣文化可以为文创衍生品提供创意灵感和设计语言。以蜀绣为基础的文创衍生品大致有服饰类、现代家居软装类、日常生活用品类等,这些具有蜀绣文化符号和审美的衍生品出现在锦里、宽窄巷子、太古里等成都知名景点,在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护和传承了蜀绣传统手工艺。这种发展策略使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意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共生环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以拉近民众与文化的距离,提升生活品质,透过文化、艺术和产业的结合,拓展民众参与文化的深度。

3.加速孵化,让创意落地

创意不能仅仅停留在创意阶段,更要转化为产品。好的创意可以让创投买单,资本让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让文化创客实现创业梦想。传统手工艺具有机械化产品无法取代的独特品性,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会对旅游产业和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培养传统手工艺人的创新能力

传统手工艺人具备丰富的工艺知识,因此在手工艺制作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传统手工艺人的文化素养不高,对新信息的接收和消化比较困难,导致手工艺产品难以满足现代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将传统手工艺人纳入创意体系。综上所述,传统手工艺文化在文化创意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升个人审美情趣、丰富艺术设计方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代产品设计中,要让传统手工艺术形式历久弥新,守正创新是基本法则,优化集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科技驱动是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少峰.促进文化内容产业发展的对策性思考.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篇9

好的包装设计作品必须要具有文化内涵,包装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所以它的释读性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加入了本土文化,老百姓才可以更好的读懂它。其次,就是如何让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当代感与世界性。我们所做的包装设计是为现代人服务的,是给现代人使用的,因此,在运用传统元素上不能一味的传习与模仿,脱离了时代感的设计,就像是停滞多年的古老时钟一样,已无太多的作用,无法使大众引起共鸣,更加无法走出中国,走入世界。要把握包装设计的当代性,就必须从包装设计的各种设计元素入手,就视觉元素来说,与西方设计中的视觉元素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现代包装设计中融入书法、国画、篆刻等这些中国传统笔墨中的表现形式,在创作理念上融入儒道释的世界观与哲学观,在颜色上使用具有中国意向的传统颜色搭配,因此总体来说重“意”,重“内在精神”。

相对而言,西方的现代包装设计则表现出明显具有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的风格。西方包装中常常运用西方绘画的各种技法,结合西方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哲学观,以向外的,以空间表现为主的,幽默的表现形式体现出西方包装的特点。因此,我们在研究本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必须了解其它民族的文化,做到“古为今用”、“东学西渐”。最后,中国除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之外,众多的少数民族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也为包装设计带来了无限的来源。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从古至今都一直保留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它为我们的包装设计带来了无尽的灵感源泉。优秀的艺术设计有不少都扎根在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中,中国少数民族的视觉符号是各民族从古至今多年来智慧的结晶,因此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具有民族识别度的作品除了会被本民族接受之外,也受到了其他民族及国家的一致认可。甚至有不少国外设计师在了解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之后,运用这些元素与国外设计风格相结合,设计出了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优秀包装设计作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们过于强调民族化,摒弃设计的当代意义,则会使包装设计走向极端。这是由包装设计的特性决定的,设计作品是存在于当下的,是为现代人服务的,而当今人们生活的环境是多元的、开放的,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与削弱了地域与文化的差异,所以为了迎合市场,增加销量,只是一味的强调民族性与传统美学的设计思想与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如何把握好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古代与当代就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的包装设计必定会有新材料与新科技的加入,很多因素都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在未来设计方法下,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民间文化的运用与体现。社会与科技无论发展到何时何地,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一定会为未来包装设计带来无限的源泉。市场是衡量现代设计的有力因素,具有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的包装设计才是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因此未来的包装设计只要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在发展中继承传统,才不会落后于时代,才能使包装设计传达出除了包装本身传达的内容之外的更丰富的内涵,也为未来中国包装设计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作者:赵静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篇10

1.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回归的背景

当前,知识经济与信息科学发展迅猛,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中华文化与西文化相互交融碰撞。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门大开,国外名牌产品纷纷抢占中国市场,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中国市场虽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的产品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产品很难挤进世界名牌。我国的包装工业只有更新设计观念的,才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追求个性和崇尚自我,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品位与体现的文化内涵,这对产品的包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方包装设计由于近百年的积累和沉淀,已经形成了具有西方特色的设计体系,而中国的包装设计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想在短时间内超越西方是不现实的,一味的模仿也不是出路。我们应该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之道的同时,努力挖掘中国本土文化,走自己的设计道路。

2.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2.1 传统造型元素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这可以用来说明造型在产品包装设计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的民间造型元素具有广阔的再创造空间,这种独特造型风格,其表现的设计潮流为包装设计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创意素材。其中可以借鉴的元素有我国古代的建筑、家具、生活和宗教用品等等。例如中国古建筑元素主要应用在月饼盒、茶叶盒酒类等商品的设计上,这类商品本身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历史性与文化性都与古建筑有着一定的共同点。中国古建筑有韵律感和秩序性,令人们看了以后感觉柔和而优雅,表现出一种韵律美,使其造型表现得既流畅又舒展。公元十三水井坊的包装则采用中国传统的狮子造型,寓天地四方六合之意,“世纪典藏”包装的盖套铸以青铜合金,把三星堆遗风及编钟古韵融入其中,气势磅礴。这在造型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元素。

2.2 传统图案元素

2.2.1 年画 民间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的一个艺术门类。在包装设计中运用木版年画,将来自民间的朴素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融于商品之中,能让产品的品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四川榨菜的包装设计,就是采用本地的木版年画,表现了吉祥如意喜庆气氛,整个画面活跃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年画作为包装装潢设计的图案,要力图在人物造型上保持年画创作风格,结构图、色彩、线条以新的变化。

2.2.2 剪纸 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种用刀或剪刀在纸上镂空的造型艺术在人类艺术之林中独具光彩。过去常用于宗教仪式,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之一的剪纸,用在装饰和造型艺术方面也越来越流行。例如金六福酒的包装设计就是利用了中国剪纸元素,而《陕西传统名食》包装设计运用陕西地区的民间剪纸,传达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以与喜庆的节日气氛。让人印象深刻。

2.2.3 绘画 中国的绘画有国画和民间绘画。国画又称水墨画或彩墨画。中国画追求物象意境和结构,善于对线条作概括的表现,应用于包装装潢上具有很强的美感。例如北京更香茶叶的包装设计便是采用中国画形式,体现出浓郁的中国茶文化,传达出其本身的涵义和特征。

2.2.4 传统图案 民间图案是一种民间生产者自创自赏的艺术。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成为能为人们带来吉利好运的吉祥神灵物而被固定下来。民间图案普及于民众习惯之中,具有强烈的象征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其装饰手法多样,追求画面的完整、对称、圆满、稳重的艺术效果,颜色鲜艳、造型夸张、且朴素而巧妙,具有装饰美和象征性。在包装设计中常用的民间图案有龙、凤、麒麟、喜鹊登梅、春联、门神、四季花、窗花剪纸艺术等等。

2.3 传统色彩元素

在现代的包装设计中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地域风俗所产生的色彩审美倾向。图形和文字都都有依赖于色彩的配合,不同地域的人会对同一种色彩产生习惯性联想。在设计中合理运用传统色彩,恰当表现色彩文化内涵,能够使作品散发出民族的艺术魅力。我国传统色彩具有很强装饰性,尽管由于地域差异,不同地方的民间的审美各有差异,但主要色彩是一致的。我国传统佳节春节、中秋节的礼品盒包装的色彩中,大多以红色、黄色为主,再加以绿、紫等色相配,以体现出幸福、吉祥、热烈、喜庆和红红火火的气氛。要把握和运用好具有民族个性的色彩,抓住商机,将传统色彩运用于包装设计中。

2.4 传统文字元素

优秀的文字设计不仅准确传达出商品的属性,更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从甲骨文到篆、隶、行、草、楷等,汉字的各种书体都能为设计提供丰富多彩的视觉元素。隶书和篆书的装饰性和规律性强,可以让人对商品产生传统典雅的感觉,适用于高档礼品的外包装的设计;楷书则中规中距,具有较强的现代气息,适用于家电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外包装设计;行草的随意性和可塑性较强,适用于土特产及酒类的外包装设计。如陕西特产“西凤酒”采用了以行书来表达商品的名称(洋洋洒洒的行书纵向排开,如同高歌远眺的火凤凰,展现了西凤酒“烈辣”的特点,达到了视觉与市场的双赢。

2.5 传统材料元素

传统材料以怀旧风格为主,追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具有简朴、自然、感性的特点,意境上追求“大巧若拙”。传统材料能够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天然绿色而没有过多的矫饰。它与同华丽精巧的工业包装材料相比,更能符合当代人的社会需求。竹子是我国运用较多的传统包装材料,被做成各种竹盒,竹筐、竹篓等,又能编织出漂亮的图案。例如“稻香咸猪肉系列”的设计,采用稻草、麻绳或者毛竹作为包装编织材料,古朴而自然,散发出浓厚的民间风味,迎合了现代消费者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心态。

3.结语

总之,现代包装设计中能有机的结合传统文化元素的包装,更能有效地吸引观众的眼球,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提高商品的知名度,扩大商品销量。总之,现代包装技术与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是包装设计中的一个亮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现代包装技术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能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特色,也在包装设计理念中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张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 包装工程,2008,29(8).

篇11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的中华文明逐渐演变、汇集而成的一种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毋庸置疑,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形势促使人们的思想领域发生了诸多变化。尤其是在青年一代中,传统文化在如今九零后的大学生中呈现出很大的断层现象。这种断层严重影响了我们继承祖先的思想文化精髓,阻碍我们勇敢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且,也不利于我国“百年计划”的顺利完成。

二、调查目的

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群体之一,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程度占据社会认知主体的重要一部分,对于整体社会民众的认知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中涉及的调查研究目的主要在于对于在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实现尽早发现在校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层面存在的问题的效果,进行相应的思考和深入研究,并且尽可能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这次的调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这次的调查能够起到引起在校大学生和学校以及社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让社会各个群体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高效、高质地继承和发展。

三、调查方式

此次对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的调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问卷调查法是主要的调查方法,在样本的选取方面,尽量将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有机结合起来。调查对象即为本地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在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时,我们根据研究调查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内容设计。主要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年龄、专业、年级等基本信息;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即了解程度;对传统文化发展前景的态度;对于获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和对本校内传统文化教育开设的质量等。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首先,是在价值观和信仰方面。当代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是在目前这个信息多元化的社会里,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形成互动的环境下形成的。在调查研究中,从对于价值观的几个调查问卷的问题反映出来的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的价值观符合主流思想导向,认为人对于社会贡献的大小是衡量人的社会价值的标准,但是也有少部分大学生的问卷结果反映出其对安逸生活的向往,存在一定的惰性。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从对于历史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考察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几个调查问卷的问题反映出来的结果来看,题目的正确率较低,了解和掌握情况堪忧。最后,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方面。在调查问卷中,调查大学生对于比如书法、国画、民族乐器等各种形式的中国传统艺术的掌握情况的几个问题中反映出的结果是一部分人学过皮毛,但是鲜有人精通,甚至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一点都不懂。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各种艺术形式的应用情况也十分堪忧。

五、对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的调查结果的反思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发现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在目前社会上,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并没有完全形成,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远远不够,影响了大学生对其认知水平的提升。其次,在目前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存在教育形式单一、有效渠道严重缺乏的问题。在理性上,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热情较高,但是却因为教育方式或者渠道等原因产生不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最后,在校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存在过高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追求,应试教育的思想观念加重了对于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文化等内容的忽视,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不理想。

六、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可行性改进策略

首先,大学生家长、高等院校、各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各个社区等要共同努力,争取在全社会内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净化传统文化教育和学习风气。其次,争取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倡导大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并且借助新媒体手段等青少年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历史知识,争取在学生的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教学。最后,鼓励学生全面塑造自己成才。引导学生向德智体美劳各个方向全面发展,注重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篇12

二、古代图饰与地方特色图案的应用

人类艺术从诞生之时起,就没有离开过“装饰”这个名词。人类艺术的起源与原始的装饰有着某种不可割舍的关系。著名的美术史学者沃尔夫林就认为“美术史主要是一部装饰史”。而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就已开始使用图形符号来传情达意,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画刻符都记载下了人类最初对自然界的认识与理解,以及他们当时内心的希求与期盼。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随着科学技术、材料工艺的不断演进,以及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而不断地延伸衍变,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造型艺术体系。这个造型艺术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古代传统造型艺术在意境上追求“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境界,注重事物质的表现,往往是意到为止,决不拖沓,恰到好处。铜器纹样、敦煌飞天藻井图案中心装饰纹样《三兔共耳》、四神瓦当、太极图纹、画像石、金石篆刻、民间剪纸、蓝印花布、木刻插图,这些有着强烈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特点的元素,完全可以在艺术家手中,通过把客观形象和色彩以主观意识和自我需求用装饰的手法进行必要的归纳、取舍、夸张,从而获得新的形象和意境。

三、山水精神在装饰风景画中的发展空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