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18 08:18: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会治理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会治理现状

篇1

一、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背景与意义

在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当下,谁来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这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从学理而言,现代政治学认为,现代社会应是政府、市场、社会三种力量基本均衡的社会,三者共同构成稳定社会的“铁三角”。[1]

“青年社会组织”一词由上海团市委在工作实践基础上首创,最先称作“青年自组织”。[2]目前理论界、实务界对青年社会组织的概念内涵尚存争议,上海团市委认为,青年社会组织是指由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的一种组织形式,它充分体现了青年的社会性、发展性,以及青年组织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3]

本文认为青年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以18至40岁的青年为主体,自发成立、自主运作、自我管理,涉及青年事务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其中包括依法正式登记注册的青年社会组织和暂未具备登记注册条件但在发挥积极作用的青年自组织。目前,闵行全区注册社会组织(民非、社团)共756家,其中以民非注册的青年社会组织43家,以社团注册的3家,共计46家。

二、闵行区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

为更全面地了解区内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笔者于2015年7~8月期间对相关青年社会组织进行了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共发放46份问卷,获得有效问卷40份,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一)青年社会组织的生存概况

(1)提供有偿服务是资金来源的主要方式。数据显示,资金来源最主要的方式是提供有偿服务,占31.25%,其次是政府采购或政府拨款(18.75%)和项目收入(18.75%)。剩余依次为商业赞助、会员费、其他,社会捐赠为0。

(2)行政办公支出是青年社会组织的主要支出。数据显示,行政办公支出占31.58%,是最主要的支出。其余依次为活动支出26.32%、工作人员工资福利支出21.05%,以及设备和器材支出、公共服务支出。

(3)缺乏资金是青年社会组织面临的首要问题。数据显示,缺乏资金是青年社会组织面临的首要问题,占38.46%。其余依次为缺乏社会支持23.08%、缺乏政策支持15.38%,以及缺乏人才、组织自身能力有待提高和其他。被调研组织中无人勾选“行政干预太多,体制不顺”的选项。

(二)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情况

(1)承接政府委托项目是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数据显示,在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情况中,71.43%的受调查青年社会组织是通过承接政府委托项目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剩余14.29%表示与政府部门没有合作关系,14.29%表示曾向政府部门提供咨询。被调研社会组织中,均未接受过政府部门的无偿赞助。

(2)教育、文化体育服务是青年社会组织承担的主要社会公共服务。数据显示,在青年社会组织已承担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中,教育服务和文化体育服务是最主要的两大类,均占到了23.08%,排第三的为环境美化服务15.38%,剩余依次为就业服务、慈善扶贫和社会救助、公共安全、社会融合、心理咨询,被调研社会组织中没有从事卫生医疗和家政便民服务的机构。而在未来还能承担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中,教育服务仍是最主要的服务,占21.74%,其余比较多的仍然是就业服务、慈善扶贫及社会救助、文化体育服务、社会融合服务,依然没有机构选择家政便民服务。

(3)政府采购是青年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数据显示,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方面,最主要的是政府采购或政府拨款,占27.78%,其他还有商业赞助等。

(4)资金不足是承接社会公共服务项目面临的最大困难。青年社会组织承接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主要困难方面,37.5%认为资金不足,25%认为税收政策优惠无法落实,12.5%认为是信息不对称等。

(三)对今后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期望

(1)集中招标采购和定向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是青年社会组织承接社会公共服务项目最希望的方式。数据显示,当问及承接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应采取的方式时,受调查青年社会组织认为应“由政府公共平台集中招标采购”和“定向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均有30.77%。其中,也有较多机构选择了短期合作、定向补贴、行政职能授权转移。

(2)采购标准明确是青年社会组织在政府购买服务中最看重的程序因素。数据显示,35.71%的受调查青年社会组织认为采购标准要明确是政府购买服务中最重要的程序。其余依次是程序公开透明和信息公开透明。

(3)加强项目的过程监控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最应加强的环节。数据显示,在问及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应如何加强监督和审核时,26.67%的受调查青年社会组织认为“要加强项目的过程监控”。剩余选择较多的是加强绩效考核和第三方评估监督,但资金跟踪监管的选项较少机构选择。

(4)政府加大放权和制定明确服务标准是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中有待加强的最主要方面。数据显示,在问及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中有待加强的方面,认为“政府部门要加大放权力度”和“制定明确服务标准”的均占27.12%。

(5)提供财政支持和项目经费是今后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最需要的政府支持。数据显示,38.46%的受调查青年社会组织认为需要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和项目经费”。剩余诉求依次为税费减免和场地支持,而通常政府提供较多的“对社会组织开展培训”则没有一家机构选择。

三、闵行区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问题和瓶颈

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和座谈走访,我们认为当前闵行区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仍存在以下主要瓶颈:

(一)资金是困扰青年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

资金是青年社会组织最基本的资源之一。缺乏资金的青年社会组织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也难以吸收足够的专业人才,严重影响其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这不仅在问卷调查还是座谈走访时都是青年社会组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二)缺乏政府购买青年社会组织服务的常态化机制

一方面,政府部门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意识不够普及;另一方面,政府购买青年社会组织服务具体的制度性安排相对缺失或滞后,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拨付力度不大。此外,与青年社会组织有最密切业务关系的共青团组织,资源存在一定局限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解决青年社会组织资金困境的资源不足。

(三)政府监督管理方式单一

目前,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主要集中在登记与审批这道关口。社会组织登记审批一旦获批,政府的监管力度就显得不够,尤其缺乏多样化、常态化、制度化的监管手段。

(四)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不够多元

目前,除了共青团系统的青年中心项目等,没有针对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平台和项目,部门合力尚未形成。例如,民政系统的公益创投、公益项目招投标对青年项目支持力度相对较弱,根据福利彩票金相关规定,只能用于弱势青年群体,实际上就排除了大量青年文体公益类的诉求。此外,青年社会组织作为新时期青年再组织化的重要载体,应当承担重要的群体利益表达功能,但目前没有很好的渠道提供给青年社会组织向党政反映诉求。

(五)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各类媒体对于青年社会组织宣传力度不够,这一方面会影响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在整个社会中形成鼓励从事社会创业的氛围,以及青年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四、深化闵行区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大力培育社会组织的重要性

只有思想上为社会组织“松绑”,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为社会组织“松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并非政府责任的转移,而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具体方式和机制的转变,是政府为了向民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而将其具体生产过程让渡给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只有清晰认识到这点,才能为包括青年社会组织在内的所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和政策环境。

(二)强化公共财政在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责任

青年社会组织承接政府的一部分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是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的一种体现,但这不等于政府不再承担相关责任。政府应当强化公共财政在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责任,一是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在政府购买中明确服务对象、服务方法、服务数量和质量以及服务的监控和评估方法等。二是探讨建立公共财政对青年社会组织资助和奖励机制,并加大对区内青年社会组织的枢纽型组织――“青年空间”的支持力度。三是要切实落实公益性社会组织税收优惠管理办法,并鼓励社会各界对公益性社会组织捐赠,拓宽社会组织筹资渠道。

(三)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事中监管和事后评估

政府应该转变“重登记管理、轻运行监管”的做法。在事中监管方面,考虑在相关主管部门建立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和失信惩罚制度,建立社会组织法人数据库,定期公布社会组织遵纪守法、年检情况等信息。在事后评估方面,民政、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应联合建立综合评估考核机制,加强政府购买青年社会组织服务的绩效管理。

(作者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作者简介:迟骋(1983―),男,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4级MPA研究生3班。]

参考文献

篇2

中国社会的诚信现状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诚信缺失。

比如,地方政府的诚信缺失严重,对社会风气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据最近媒体披露,某地方政府欠人民个体的集资款,原定2005年全部还清的,直到现在未还。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当事人代表终于表态说将于今年7月还清,希望这次该地方政府能够真正言而有信。另外,有些地方政府的官员说话、制定政策随意性大,说过的话、制定的政策往往不能兑现,屡屡失信于民。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国家就保不住了。希望各级政府能够牢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圣贤教导,对待人民群众诚惶诚恐,如履薄冰,鞠躬尽瘁。

商务诚信出现的问题很多,如食品安全领域的“毒胶囊”、“甲醛白菜”、“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瘦肉精养猪”,等等。这些重大问题造成的后果是广大人民对自身生命健康的深切不安全感,对相关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深切的不信任感。

在个人诚信方面,“摔倒老人无人搀扶”、“广东佛山小悦悦被车碾压两次,7分钟内经过的18个路人经过竟无1人施救”、“郭美美微博炫富”、“唐骏学历造假”、“论文剽窃”、“学术腐败”等事件都显示着个人诚信面临着严重的道德危机。

教育、医疗甚至慈善领域也有不少诚信缺失的表现,如教育中的高考移民事件、顶考事件、考试作弊、择校过程中的金钱交易等。这些现象对广大青少年的恶劣影响,还在贻害着我们的后代,贻害着我们的未来;医疗领域医生使用假药、拿医药回扣、收取病人红包等;慈善基金虚假宣传、账目不透明、借慈善之名谋取个人私利等。这些不诚信的表现使得中国的诚信问题更加严峻。

目前中国社会已出现政府与部门、制度与组织、制度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不诚信现象,反映了社会诚信缺失和人际信任危机弥漫的程度。

二、诚信缺失的判断标准

中国社会诚信的缺失,既可以用经验标准来判断,也可以用逻辑标准来判断。前一个标准来自日常生活经验,比如,一个老人跌倒了,在一个讲道德、讲诚信的社会中,一定会有许多人站出来帮扶;而在一个诚信缺失的社会,许多人看到了也装作没有看见,这就是前几年关于老人跌倒了扶与不扶的热烈讨论。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去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两次,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一个个漠然离去,最后一名拾荒的陈阿婆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而热烈的议论。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小悦悦事件突显了中国社会的诚信缺失。小悦悦事件的重要意义,是对诚信道德重建的呼唤和对“见义勇为法”的呼唤。

现实生活的无数例证,个体的、家庭的、企业的,政府的、民间的,都在证明诚信缺失对社会规范、人际信任、商业伦理、家庭亲情、政府权威和社区精神的削弱和破坏的严重性。

除了经验标准以外,逻辑或理论标准也可以对现实社会的诚信缺失进行判断。在使用这一标准前,我们必须在理论上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道德上的诚信缺失,会导致人际信任危机。如果我们能够证明在当下中国社会中存在人际信任危机,那么也就证明当下中国社会存在诚信缺失。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用来度量人际信任程度的“人际信任量表”,可用于测试对他人行为、承诺或陈述之可靠性估计。

一个组织可以用“人际信任量表”对组织成员进行匿名测评,以便了解组织的人际信任情况,为组织诚信建设奠定基础。组织个体也可以用它进行关于人际信任方面的自我测评,帮助个体认识自己、认知自我,更好地进行自我监控,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诚信缺失的治理措施

社会缺乏诚信就像自然缺乏空气一样,使我们的社会“呼吸”困难,当下的中国,当务之急是需要增添诚信这种新鲜空气。诚信是社会关系的剂,社会有了诚信,人际关系、群际关系才能运转,和谐社会才能构建。因此,治理当下社会的诚信缺失,即诚信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的战略工程。

诚信缺失的治理措施包括治本和治标两个层面,治本措施所需时间长,见效慢,效果持久;治标措施所需时间短,见效快,效果短暂。因此诚信建设工程可先修补、后建构,这是社会治理的一般程序。只有维持好现存秩序,才能开始新秩序的建构。

从治标的角度来看,要治理当前社会的诚信缺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寻找诚信的“种子”,大面积地“播种”诚信,用诚信“繁殖”诚信,可以采取商鞅“立木为信”的方法,使个体恢复对诚信的正确认知和行动信心;第二,制度要讲诚信,奖励诚信个体,用诚信唤起诚信,以便恢复人对制度的信任,最后上升为社会对政府的信任;第三,开设社区道德法庭,用舆论力量导人向善,批评、惩罚缺乏诚信之个体,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宣讲诚信、践行诚信的向善社会氛围;第四,在个体层面,个人是诚信责任的唯一承担者,不要因为一人不诚信就给整个家庭或整个组织贴上不诚信的标签,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正的;第五,对公民进行诚信和礼义廉耻教育,使其知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和“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道理;第六,政府官员要在诚信建设工程中打头阵、做榜样。

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健身意识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加入到健身行列之中,体育消费水平不断增加,大大促进了体育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对相关体育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为了满足这一发展需求,1998年社会体育专业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中,并于2012年将该专业调整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区培养适应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包括群众体育组织管理型、体育健身咨询指导型、社会体育产业开发经济型和社会体育教学等多种类型的社会体育人才.这正与社会需求相符合,从理论上来讲,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大好,但实际情况则是其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学生在择业时,更倾向于稳定的工作,譬如学校;第二,学生自身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第三,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使学生所学难以满足工作需求.为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众多的工作中,调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完善该专业课程设置则是很重要的方面.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需求提出了优化措施,旨在为促进教学改革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扩大就业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

吉林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长春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中文检索词,利用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15-12期间的相关文章,并查阅了国内10所高等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2专家访谈法

对吉林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等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改进措施.

2.3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和10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各类课程的学时安排、学分比例等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查阅10所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各高校对该专业的目标定位基本一致,均指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同时具备中小学体育教学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最终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这与教育部对此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相符合,但对于人才培养单位来讲,这一定位过于宽泛,并未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社会需求、师资力量等情况进行系统地分析,制定出体现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

3.2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大部分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主要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白城师范学院的课程设置在说法上略有不同,其将课程类别分为公共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三类.(1)通识课程的设置.调查显示,10所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通识课程平均为45学分,797学时,其中必修课程约占36学分,595学时,选修课程约占分,202学时.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其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1].每一所高校都应该重视通识教育.有资料[2]显示,国内高等院校通识课程平均学分为50,学时为950.调查结果与这一数据相接近,基本符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通识课程设置的要求.(2)专业课程的设置.调研数据表明,10所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平均为94学分,1730学时.其中,必修课程占57学分,1117学时,选修课程占37学分,613学时.必修课程由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构成,基础课程的学分平均为15,学时平均为252,核心课程的学分平均为42,学时平均为865.相关资料[2]显示,国内其他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的平均学分为16,学时为288,专业必修课程(不含基础课程)的平均学分为52,学时为950.将研究结果与这一数据对比可知,10所高校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情况与国内高校相持平,安排较为合理,而核心课程的学时略低于平均水平,但差距不大.对于选修课程,各高校的安排则略有不同,譬如,通化师范学院的选修课包括专业理论与实践主修方向、专业理论与实践辅修方向、教师教育方向、专业学科方向和专业技能方向五个方面;吉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选修课分为学科基础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虽然各高校对选修课的分类有所差异,但其所包含的课程基本一致.选修课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利于学生个人兴趣的培养与发展.然而,从选修课的课程内容来看,其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差异并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没有突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特色.再者,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健身咨询、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该专业学生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要更为丰富一些,但从课程设置中不难发现,各高校更侧重于术科课程的教学.其原因是:①师资力量有限,目前大部分体育院校的术科教师均多于理论课教师,并不能满足较多理论课的开设要求;②为了扩大就业面,使学生能够在毕业时有更多的选择.(3)实践课程的设置.实践课程是任何专业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实践课程,有利于学生应用自身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解社会对专业的需求,知道自身在哪些方面还有所欠缺,进而有针对地开展学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更应是重中之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基本课程(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等)、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职业技能教育和创新创业课程等,平均学分为39,占总学分的22.08%.调查显示,各高校的实践课程在每一个学年都有安排,但第四学年的实践课程相对较多.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该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实习有两次,分别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八学期,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于:学生通过第五学期的实习可以熟悉本专业的社会需求以及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作出适当的职业规划.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习单位多为健身场馆和中小学学校,实习单位的性质过于单一,通过调查了解到,健身场馆有时鉴于商业利益,学生在实习期间并不能真正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相关的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等;而在中小学学校实习更适用于体育教育专业,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设置有些过于牵强.另外,经调查,虽然各高校十分重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安排,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实践过程中缺乏相关教师的有效指导与监督,实习后的考核方式过于简单,仍以实结为主,等等.

4优化措施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宽泛,专业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差距不大,专业特点不突出,相关理论课程学时过少,实践课程的监督力度不够,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优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措施.

4.1明确培养目标,突出特色

葛艳荣、朱志武[3]等人调查分析了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对该专业的满意度,其指出培养目标应与体育产业相联系,经常性开展调研,突出专业特色,在学生入学时即进行专业教育,使其明确专业目标,确立自身的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梁旭鹏[4]的研究认为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会使学生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的就业方向.以上研究均凸显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各大院校可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自身优势、教学资源、所处地区经济情况和人才需求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实力的专业培养目标,譬如,通化师范学院可根据地域特色,借助师范类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培训指导、科研能力,并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健身场馆等从事体育指导与管理、调查与分析、评估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如,冰雪运动教练员、社区体育指导员等,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更加细化,学生进一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4.2适度增加专业相关理论课学时,合理配置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比例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要培养的是具有组织和管理体育活动,指导人们如何健身等能力的人才,相比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专业而言,该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完全精通每一个运动项目,但应具有较为牢固的理论知识基础,譬如,如何根据不同人的需求来开具健身运动处方,等等.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首先应适度增加相关理论课课时,减少术科课时,或者在保证术科课时的基础上,改变术科教学内容,使术科课不再仅仅以传授学生技术动作为主,更要使学生知道如何指导健身者从事某项技术动作,这项技术动作对健身者有哪些作用.其次,要经常性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所在区域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增加符合时代要求的选修课内容,剔除已经过时的课程,如果在职教师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可以外聘体育产业、企业、健身场馆等相关管理人员开设选修课程或讲座,以使学生对当前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前景有一个较好地理解.

4.3重视实践教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既要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该专业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首先,体育院校可以同体育场馆、培训机构加强联系,大力开展各类运动项目,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运动项目指导人员的培训工作;其次,在社会体育机构、学校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实行分阶段实习,将实践与理论结合,使学生明确应用何种理论知识去解释所遇到的问题,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4.4加强实践教学监督,注重多样化的实践考核方式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使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如何纠正,才具有实践意义.因此,实践教学的监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学院可以成立实践教学督察组,由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实践基地人员构成,定期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实践考核方式不应仅局限于实结,要具有多样化,例如,制定一个体育活动方案、一个减肥运动处方、某种运动损伤的康复方法等,使实践教学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今后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林勇.对通化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34(1):89-91.

篇4

高校教师兼职,是指“高等院校在职教师在担任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同时,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其他有偿性实质性工作的活动”[1]。高校教师的社会兼职是一个普遍现象。社会兼职是发挥高校教师专业优势,拓展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实现专业人才的智力资源优势等功能的重要路径。但同时,目前高校教师的社会兼职行为存在着一定的无序和失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本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当前高等院校质量工程持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倍受关注的情况下,很多高校对高校教师的社会兼职行为采取了相对严格的管理。但在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兼职的主要领域、介入程度和参与面都与发达地区高校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以广西高校教师社会兼职情况为例,探讨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兼职政策规范的学校管理对策。

一、广西高校教师社会兼职的基本情况

课题组对广西11所高校的40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研,包括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玉林师范学院、贺州学院、钦州学院、百色学院等各层次、类型的普通本科高校,征求教师们对高校教师兼职的现状了解及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调研发现:有40%左右的高校老师参与社会兼职。从兼职时间来看,这些兼职教师中,每年兼职在半年以上达到6.3%;3—6个月的占比16.4%;0—3个月的占比18.6%。从兼职数量来看,每年兼职在5个以上的占比1.9%;3—5个的占比4.7%;1—2个的占比31.5%。从兼职的地点来看,去学校兼职的占比25.2%;去企业与公司兼职的占比36.7%;给私人做兼职的占比19.2%;自己办公司的占比14.8%。从兼职方式来看,校外兼课占比21.6%;自己办班的占比6.8%;技术咨询占比15.3%;经商占比7.1%。从兼职专业来看,目前实用专业的专业兼职人数最多占比54.8%,其次是热门专业,占比22.2%。可以看到,目前高校教师兼职的形式多样化,而其中大部分教师选择去校外兼课和到企业、公司做技术咨询。大多数教师对高校教师的社会兼职给予积极评价,在受调查者看来,教师兼职的领域多与本人专业相关,有利于个人专业上的成长;往往是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承担更多社会兼职工作,实用专业、热门专业的社会兼职人数最多。对于人们所担心的精力转移问题,超过70%的受调查者认为兼职不会影响本职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而更多人认为高校教师兼职会激发科研热情和灵感(83.9%),有利于发挥自身潜能(62.5%),更可通过兼职,拓宽信息渠道、扩大人际关系、充实个人生活、增加获得资源的途径。至于高校教师的稳定问题是否因之受到影响,只有26.0%的教师表示如果兼职受限,会考虑离开高校,而大多数教师在高校与兼职领域之间,都选择继续“留在高校做个好教师”(42%)、“不会离开学校”(22%)。尽管如此,64.1%的受调查者也认为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优化高校教师兼职提供法律保障,这从某个角度上说明了高校教师的理性和客观认识。

二、如何认识高校教师社会兼职问题

为了获得对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兼职问题的准确判断和定位思考,需要考查高校的社会功能及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以及教师社会兼职对于高校功能实现的影响。可以看到:

(一)高校教师社会兼职有其现实的合理性

1.高等教育功能使然

现代大学教育的功能被定位为: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教学、科研功能的定性是明确的,并一直是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基本指标。而其社会服务功能,在我国长期的精英教育指向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发育。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深入,大学分类管理的改革进程,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会越来越体现高校应用性转型的实力,高校教师需要主动地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赢得高校转型发展的主动权。高校教师的社会兼职发挥着专业和智力优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正面积极的作用,是服务社会、有利于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2.政策法律规范的允许

国家级、省级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规划,高等院校实践性教学改革,高新行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多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背景都在推动着高校教师与社会的联系。高校教师兼职有不少政策上的依据。1988年国家科委的《关于科学技术人才业余兼职若干问题的意见》对科技人员(包括高校教师)进行兼职有一些细则性的规定,鼓励科学技术人才在专利、发明等技术成果等方面进行应用开发。2002年科技部和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教师兼职进行科研创新。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调高校教师要“服务社会。勇担社会责任,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同年,《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也提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近年来,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福建、湖北等省、直辖市相继出台了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的政策。3.学科专业发展的需求高校教师社会兼职有利于实践性教学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影响力的拓展,这对于高校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高教大众化发展阶段,教育教学需要不断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尤其在一些新发展和发展迅猛的行业领域中,大学教学的传统内容和模式都已落后于社会的需求。教师在具备一定理论专长的同时亦有一定的工作领域实践经验,是教学效果质量的必要保障。社会兼职为教师提供了机会,帮助教师获得实务经验。更有甚者,由于专业的实习和就业很多时候也依赖于教师的社会影响力,教师主动参与社会兼职并发挥其影响力是专业实力的重要表现。在某些学科专业中,高校教师兼职还有助于深化发展学科专业,带动新学科新专业的形成。如民政部政策鼓励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依托专业资源创办民办社工机构,是解决当前社工专业的应用性的重要举措。综上所述,从高校教师社会兼职的主流来说,是符合从个人到学校到专业学科发展的需求的,值得政府和学校管理予以充分肯定。而在西部民族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高校发展相对迟滞,服务社会能力较弱,实践性教学尚未得到较好实现,高校教师主动参与社会兼职活动有利于提升高校及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认识这些现实的合理性,是把握好高校教师管理分寸的前提。

(二)高校教师社会兼职易触发一些管理问题

由于参与社会兼职带来的显性利益,在当前管理失位、高校评价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高校教师社会兼职容易引发这些管理问题:

1.职业道德问题

虽然高校面对的成年学生,不像中小学生那样易受教师言行影响,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表现同样严重影响教书育人的效果。由于高校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自由性等特点,以及对高校教师的社会兼职的宽容,有些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裸地推销自己的社会兼职产品(如某些直销产品、资格考试培训等),有些教师热衷于在课堂上反复渲染自己社会兼职的“成功”故事,社会上的一些拜金思想被无节制地传播,干扰学生的求学意志,扰乱学生的思想,影响到学校声誉和教师的职业尊严。

2.利益分配问题

在外兼职的教师大多拥有一技之长,这些特长是个人智力的体现,但也是在高校这个研究环境中成长的结果。教师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研究,得出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兼职工作中,大多数时候二者并不冲突,但在一些专利、发明、技术秘密、教学模式、管理技术等具有浓郁的职务产品性质的成果输出中,基于学校声誉而产生的兼职行为,利用的是学校名称、声望等无形资产,教师所获取的利益很少会主动兼顾到职务成果中的学校利益,有时也难免造成学校、教师与兼职单位之间的利益冲突甚至知识产权纠纷。

3.教学影响问题

一些教师处理不好本职工作与兼职工作间的关系,在大量投入兼职工作的过程中,对本职工作敷衍塞责,挤占教学、科研的精力与时间,在教育容量和教育深度上大打折扣,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声誉,损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教育目标的达成,除应藉由法规范予以确立外,尚需经由教师全心投入教学加以实现。授课与教学的成功与否,有赖教师感情的投入、师生的互动,亦即教师专业的纯熟。”[2]当前的高校教育环境变得更复杂了,需要教师对学生投以更多的关注,对教学投入更多的热情,对一个教师来说,只要承担教学任务,教学始终是第一位的。4.同行质疑问题基于高校教师管理缺位的现实,部分高校教师凭借其校誉、职位和个人声望,在多个社会机构中兼职,有的甚至在企业参与分红,轻松拿到不菲收入,引发强烈的不公平感;而有部分高校教师热衷于社会兼职却在本职工作中挑肥捡瘦,只承担最基本的教学课时工作,常年缺席各项集体活动,在学生实践指导、高校承接的社会公共服务工作方面很少承担甚至完全不承担责任,引起同行的强烈不满。

(三)高校教师社会兼职问题的性质不同,应区别对待

综上,高校教师社会兼职对于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利弊不能一概而论,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兼职形式、不同的兼职人员和不同的兼职领域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国内很多高校的管理首先是区别对待,将高校教师社会兼职区分为不同的范畴,而加以分类管理,这种做法值得认真借鉴与思考。比如,在湖南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名牌高校集中的地方,由于教师的专业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度大,利益分化也更加严重,他们通常会将高校教师兼职分为三类并分别予以规范:一是鼓励性兼职;二是限制性兼职;三是禁止性兼职。①那些可“扩大本人和学校学术声誉或社会影响的兼职,如在各类学术组织或其他非赢利性机构任职,在其他高校兼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不担任实质性工作任务的名誉性职位,在学校大学科技园从事产品孵化、成果转化、创业实践活动等”[1],是学校乐于见到的情形,学校通常会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对于那些于高校没有太多显见好处,却占用工作时间的兼职,很有可能损害学校既有声誉和利益的兼职行为,学校通常予以禁止。包括“接受校外机构的全职聘用或与校外其他单位签订聘用合同……个人或与他人合作开办公司(不含在学校大学科技园开办公司)、举办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机构、培训班;到与学校存在直接利害关系冲突的机构中的兼职等”[1]。近年来,随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明确和政府反腐力度的推进,对高校领导干部的社会兼职的禁止性规定也在党纪国法中不断强化。①这种对党员干部看似一刀切的做法可算是新时期反腐倡廉运动的必要举措,旨在“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3]。比较值得探讨的是限制性兼职。所谓限制性兼职,系指那些与本人专业、学科有一定关系,以赢利为目的的兼职。这类兼职有其营利性驱动,利弊参半,信息模糊,在占用兼职者大量精力和时间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及其所在学科专业的发展,有时还有助于增强个人与单位的学术影响力。这类兼职是高校教师管理的一个难点。在西部民族地区高校中,这类兼职所占比例较大。

三、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兼职学校管理探讨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兼职实际,有必要对教师社会兼职的政策和规范确立起鼓励加管理的政策立场,强化监督,分类管理,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兼职的规范体系。其中,高校作为教师管理的主要单位,应确立好具有约束力的学校规章制度,确保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专业智力优势,要生动活泼地迸发,而不是随波逐流、迷失正确的方向。这里提出若干基于高校主体的社会兼职管理策略。

(一)确立社会兼职的限制性条件

首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合法程序的前提下制定本校社会兼职的限制性条件。虽然说社会兼职对于教师个人和高校学科专业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好处,但高校工作的核心“仍然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任务……社会服务职能不能冲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核心职能”[4]7。一般来说,要求教师承担社会兼职的前提是保质保量地完成本单位必需的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等工作,不得随意占用工作时间、打乱教学秩序。为此,需要建立起社会兼职的申请制度,确定限制在一定的工作日内从事社会兼职,因特殊情况需要占用工作时间的,应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特殊情况下的兼职申请,由校长办公会审批。否则不予批准或以违纪处理。此外,业余时间从事兼职工作,不得损害所在学校的利益,须有利于扩大所在学校的学术声誉或正面社会影响;不能未经审批无偿利用本单位的设备、资料等也都是限制的基本条件。

(二)明确社会兼职中单位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高校是社会的知识堡垒、文化标志,有着崇高的社会声誉,高校中的知识产权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中,那些确属已登记注册的发明创造、专利产品、著作和软件产品等职务技术成果,其所有权涵盖的使用权、处分权、收益权等权限均属所在高校,个人不得对外转让,只能通过个人影响力促成单位与成果应用方的合作。个人从中分配的利益采取协议管理的方式,由知识产权的拥有主体根据各个主体在其中的贡献进行公平分配。而那些代表着高校无形资产的标志性名称、图案等,一般不得由个人或兼职单位使用。另外,也有不少的技术成果属于技术秘密,所谓技术秘密,“系指那些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5],另外还有通过学校组织的培训学习,以及教师团队共同开发的一些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技术等,这些技术在法律上并没有得到明确的保护,但带有深刻的学校职务烙印,这些高校优势技术的使用收获的利益,更多由单位与个人之间协商处理。在这方面,高校自身要有知识产权管理的意识和技术,对相关教师明确责任义务规定。为了促进高校教师社会兼职的有序发展,扩大产学研的主动合作,有人建议“由学校宏观统一管理,有计划、有组织地让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4]9,这不失为一种让学校的知识产权增值的好办法,更值得重视的是其对于提升高校教师的社会参与能力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不小的意义。

(三)理清社会兼职中的法律责任和违纪处理办法

大学教师校外兼职期间所产生的一切民事方面的纠纷,基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由兼职教师与兼职单位合议解决。对于那些承担一定延续性兼职工作的教师,提醒其与兼职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及义务。参与社会兼职的教师须承诺在兼职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或与兼职单位发生的技术、经济、法律纠纷,一律由兼职者和兼职单位负责,学校不承担任何责任。对于教师社会兼职期间产生的违法违纪行为,如偷漏税行为、资金非法转移等,除了按相关法律追究其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外,学校一经查实,即应纳入到学校管理体系,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包括年度考核不合格、补缴相应经费、降级聘用,直至解除与学校的人事关系等。

(四)重视师德考核,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

我国高校现有的职称评审和考核指标体系过分重视科研,强调统一的内容多,显性指标多(如、课题申请),相关教育教学、社会服务的内容缺失,无法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导致教师忽视教育教学和社会服务,尤其是社会服务方面,更因其能力和资源上的限制使得高校教师无法投入。所以,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引导教师夯实教育教学和社会服务的技术和能力,可根据教师的擅长和兴趣,建立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分类管理模式,尤其注重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应用学科的分类考核,将社会服务效能充分纳入考评之中,并注重发展性评价,对教师进行教师综合评价,保证不流于形式,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科学的评价体系中得到激励。同时,建立起新的师德考核制度用以评价教师的师德表现,和教师的工资、待遇等切身利益方面相挂钩,并把教师的行为纳入要求之中,例如:严禁教师利用职务之便在社会团体挂名谋取私利、严禁私自以高校名义在校外兼职、严禁教师在兼职过程中损害高校利益。

(五)完善教师社会兼职的救济政策

有管理就会有管理不当的行为。高校教师社会兼职行为作为一种性质复杂的工作形态,在得到普遍规范的同时,也要谨防管理不当对当事人的权益造成损失。因此,须基于权利救济设定相关程序,教师社会兼职中因学校管理行为产生的纠纷也应纳入到学校教师申诉制度之中,《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而如果教师社会兼职行为导致教师与学校之间的人事争议,则适用仲裁制度,由省(自治区)、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适用《人事争议处理暂行办法》进行公平公正地仲裁。学校内部亦可完善有利于教师维权的教师申诉制度,使教师在社会兼职方面所受的不公正待遇可以得到合法合理的纠正。以上只是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社会兼职的学校管理的一些原则性的建议,要真正管理好教师社会兼职,使其社会功能得到有益地发挥,全面促进学校当前面临的应用性转型,还需要对高校教师的社会兼职作更加细分程序上的针对性指导,有待研究者进一步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湖南大学关于教职工校外兼职的若干规定(暂行)》(湖大人字[2011]10号)[EB/OL].(2011-03-29)

[2]董保诚.论教师法教师辅导与管教,引自教育法与学术自由[M].台北:月旦出版公司,1997:100.

[3]于伟峰,吕婧.试论的反腐倡廉思想[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7.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12-01

作业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形式。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历史与社会作业,利用作业来发展学生的却不多。文章从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业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初步的对策,为逐渐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成绩抛砖引玉。

一、学生对待社会作业的现状

根据调查,初中学生的历史与社会作业现状很不尽如人意。历史与社会学科我们浙江省考试形式为开卷考,所以学生的第一认识是考试答案都可以在书本上翻出来,平时作业也就养成了过分依赖课本的习惯。此外,许多学生在做历史与社会作业的时候思维上有很强的“惰性”,一旦遇到分析题、综合题就想抄答案,最好让老师直接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形成了过分依赖答案,过分依赖老师的不良习惯。

二、造成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业现状的原因

1、教师的原因

目前,大部分历史与社会教师布置的作业在“量”和“质”上比较随意,形式单一、陈旧;内容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作业量大,或过难等, 不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学习及身心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会导致他们对历史与社会学习失去兴趣。

2、学生的原因

初中学生对历史与社会作业所反映出来的不良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认为是老师要我做作业,我为老师而做作业,没有认识到作业对社会学习的重要性;二是怕苦、怕累,遇到书本上翻不出来的题就懒得动脑子做了;三是对历史与社会学习缺少兴趣,这跟老师的因素有关; 四是心理不重视,因为社会考试的形式为开卷考,分值也不高,所以学生总是认为这门学科不是主科,不太重要。

3、周围环境的原因

长期以来历史与社会课不为学生所重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学校不重视,学校领导单纯追求升学率;二、老师不重视;三、家长不重视。最终导致学生不重视,对社会作业产生了消极被动的态度,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良的作业习惯。

三、改变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业现状的对策

有效作业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形式多样化

目前一般情况学生的作业练习形式是书面形式,比较单一。为此,教师可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如口头作业、社会实践作业、操作性作业、合作探究式作业等方式改变学生作业的练习形式,避免形式的单一。作业形式多样化符合初中学生接受事物的心理特点,这不仅可以激励学生作业的兴趣,而且可以形成其技能和能力,提高作业效果。

2、作业题材生活化

作业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收集、设计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作业,以此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善于思考,激发兴趣,乐于研究,学思结合,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3、作业过程自主化

为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这就需要平时让学生养成独立思维的习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以体现探究性学习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充分“动手“和“动脑”。

4、作业布置层次化

教师多为学生提供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程度、不同数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基础上各有所获,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制作业,把班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完成不同量和不同程度的作业。

5、作业评价的多元化

在以往的历史与社会作业批改中,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往往要么是打钩,要么是打叉,给人感觉是冷冰冰的。通过研究,我们除了继续保持传统的评价方式外,还可以采用“等级符号+评语”制,即对于作业的总体情况以A、B、C、D等不同等级或一颗星到五颗星不等的情况进行评定,并对其中部分有创意或者需要指出其错误的作业以评语的形式处理。

篇6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134-02

0 引言

近十年来,连锁企业在我国遍地开花,目前已经遍及超市、便利店、仓储超市等多种业态,初步形成多业态连锁企业激烈竞争的格局。连锁经营正在成为我国商业领域中最成功的经营方式,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扩张能力。

连锁企业的便民化,使其经营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公众基础之上,加上其规范的经营、科学的管理,廉价的商品、优质的服务,使之颇得市民好感,深受公众青睐,对普通消费者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便民化的选址策略是促使连锁企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餐饮行业为例,连锁经营把传统的餐馆单兵作战,改造成了具有专业化分工的产业。对于餐饮行业的连锁经营特许方来说,能通过特许经营的连锁方式巩固品牌,扩大影响,发展加盟店。而加盟者只要运用好品牌战略优势,就不必从头开始,而是直接继承特许方良好的品牌形象和成功的连锁经验,降低了失败的风险和创业的成本。

但是,我国的连锁经营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在经营规模、规范化程度等方面同国际水平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加入WTO后,全面开放零售业市场,使得我国零售业面临资本雄厚、管理科学、人才充足的外国企业的全方位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够掌握先进的管理科学的大批量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显得尤为必要了。

面对这一市场空缺和潜力巨大的人才需求,全国多所高校同时开设了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专业,由于专业成立的时间较其他传统专业来说开发时间不长,师资力量储备不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和发掘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行动能力强、执行力高的人才,促使我国的连锁企业看清行业发展趋势,并有助于未来进一步健康发展。

为了便于连锁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迅速的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我们究其根源,寻找连锁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实际的够工作中的距离,有的放矢将我国的连锁企业做大做强。

1 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分析

连锁企业在我国发展的这十年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现代流行的经营方式,在零售、餐饮、房地产、中介、家电销售、银行、美容健身、教育培训、图书音像、旅游休闲等数十个行业中获得了巨大发展。虽然刚刚起步,却已经显示出了热烈而持久的魅力,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学习,一致看好其发展趋势和广阔前景。

结合实际的连锁企业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连锁企业经营管理课程的绝大多数教材和教师仍然将视线集中在超级市场,在授课过程中,将超市作为唯一的业态来讲授,将课堂变成了超级市场的岗前培训,大大忽略了连锁业多业态齐头并进发展的趋势。同时也造成许多学生的迷惘,误以为连锁就等于超市,并产生厌学心理,认为不经过大学的学习,也能够胜任超市的工作。这对连锁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

我国连锁企业的迅速发展,必然要产生巨大的用人需求,然而太过于集中于理论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误认为自己是工作人员而非管理人员,不能够科学合理的运用专业知识,客观的观察和评价连锁企业,无法正确的面对市场的用人需求。

造成一方面是连锁企业岗位的大量空缺,企业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另一方面是学生就业过于集中于超市,对其他的连锁业态不自信,不敢争取岗位。

超级市场不是唯一的连锁企业,但却是连锁企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形式和组成部分,它包含了连锁企业的各种行业的各个环节,对于学习和掌握连锁企业,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又不能够将其完全放弃或者忽略。

面对这一情况,高校就要有的放矢的解决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改进或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连锁企业,确立正确的专业方向和就业时的岗位角色。

2 重视实践的重要性分析

连锁企业管理是一门理论指导性强的课程,学生有必要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全面的掌握,要对连锁业有客观的认识,并且,通过实际操作或者模拟操作,来落实应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操控能力和执行力。

因此,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因为考试方式的局限,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出现因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而造成的培养目标出现理论能力高于实践能力的现象。“纸上谈兵”不仅不会对实践环节起到帮助作用,反而容易陷入教条主义的怪圈中。真正的连锁企业管理,不是简单的重复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现实中的事件的重叠,学生只有在灵活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各种理论知识叠加或者取舍,才能找出最好的解决之道。

因此,只有高分数,没有强动手能力和执行能力的人,很难在连锁企业的战场上取得好的成绩的。

篇7

关键词: 社会服务;高职;省级示范

Key words: social service;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provincial demonst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222-02

0 引言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样承担着这三大职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由量的扩张进入到质的提升阶段。对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进行分析,探讨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途径,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为例,对云南高职省级示范院校社会服务现状进行了调研及存在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目的是为了解决在经济欠发达、高职学校办学条件需要不断改善的西部地区,示范院校如何发发挥好示范和带动作用,从而整体上提高云南省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1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社会服务能力现状

云南省现共有35所高职院校,其中国家级示范性院校2所,省级示范性院校8所。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是一所省级示范院校,也是云南省唯一的一所民办高职示范院校。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为视角来研究云南省高职示范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据有代表性。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在社会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和经验,走在云南省高职院校的前列。而且近三年,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除了承担三所地州中专的对口支援任务,还承担了一所任务,对口支援迪庆民族中等学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培训等工作。但是卓越的成绩并不意味着在工作开展阶段并无问题。下文将深入研究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为服务社会能力现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改进建议。

本研究通过在每个二级学院随机抽取了两个专业,四个学院共8个专业调研和近三年的数据采集,主要是为了调研各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然后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1.1 为企业培训员工

从表1可以看出培训职工总次数在逐年增多,这说明了校企合作从2013年开始逐渐进入了逐年增强的良性轨道,师资队伍水平在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因为专业局限性,部分专业,比如新开办专业和管理类专业,企业培训实在不好开展。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因为适逢该校高职示范的评估,而在相关评估条例中有相关规定,所以这一年除了新增专业,其余专业数据都没有为零。

篇8

一、供销系统营销专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现状研究分析

(一)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社会服务能力供给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访谈的形式,对浙江省供销系统多个高职院校营销涉农专业的社会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发现各个院校对社会服务普遍较为重视,具体模式从单一化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1)“引凤入巢”社会服务模式。我们调研的院校中普遍设有涉农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基地在日常教学中通常用于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及实践性课程,同时也可为企业、机构提供技术、管理培训等。通过这类培训,一方面,学校可了解企业对人才专业素养的具体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可节约引进培训人才、建设培训场所等经费,实现双方的共赢。如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营销实训基地”(网上供销社),是依托湖南现代商务职业教育集团、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职教集团、湖南省农产品经纪人协会、湖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等四个校企合作平台,与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出资入股建成。还有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产品营销工作室”校内实训中心等。此外,很多供销系统高职院校均设有农业商贸类职业技能和农产品经纪人等考试培训,且同时也作为资格证书的考点。这也促使了高职院校能在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核上提供服务。

(2)“对外开放”社会服务模式。高职学院高职院校的“对外开放”社会服务模式主要是教师智力输出。由于高职学院师资往往具备“双师素质”,既获得教师资格,又兼有专业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这些教师走进区域社会,进行涉农技术推广、涉农营销技能等各类讲座,或是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可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得校内知识和行业技能通过教师及专业服务的的“对外开放”实现了外溢效应。例如,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农产品营销工作室“, 旨在对师生进行多方位的培训, 该校进而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实现对师生的专业技能鉴定与认证。而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进行合作,紧紧依托行业,以学训一体的实训形式既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对接, 又成为农产品质量检测技能人员的培训基地,充分实现实训基地的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3)“校企互动”社会服务模式。高职院校普遍通过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方式实现与企业的互动。校外实训基地是学校利用企业或机构的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校外实践教学场所。专业指导委员会则以专业为单位进行设立,会成员主要由行业专家构成。除此以外,根据调研结果,高职院校还提供人力资本共享、咨询服务、技术开发服务、行业标准设立服务等,在供给方面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这些高职院校正努力从各方面不断开拓,其全方位服务体系的建立已见雏形。

(二)供销系统行业企业社会服务能力需求实证分析

高职院校的源起往往基于某些行业或区域发展的要求,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和区域性,因此其社会服务职能也往往具有相类似的特征,主要服务于区域社会。由于我们的供给方选择的对象为浙江省供销系统高职院校,因此,相对应地,我们选择了同一区域的相关企业作为社会服务的需求方。我们以浙江省为主体区域,充分依托供销系统资源,对供销系统相关行业及企业进行了调研,以更好地对供销系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需求方进行分析。为此,我们发放了150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84份,基本涉及到了大部分供销系统行业企业,从需求的角度对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进行了实证分析。

(1)供销系统社会服务的总量性需求。我们的调研显示,供销系统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三大职能重要性的排序中,61.9%的机构认为涉农人才培养最为重要,38.1%认为最重要的是社会服务,只有2.38%认为科研最为重要,。人才培养占绝对比例,这符合高校办学之根本。供销系统行业企业普遍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能反过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行业要求。

同时,供销系统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已经提供的社会服务现状表示非常满意的仅占2.38%,45.24%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尚未与高校建立合作平台,58.33%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功能非常有必要。由此可见,供销系统行业企业对社会服务的需求总量较大。

(2)供销系统社会服务的结构性需求。社会服务的形式需求。社会服务的形式已实现了多样化,在已进行过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中,采用最多的形式是理论讲座,占48.81%;其次是技能培训,占39.29%;再者分别为岗前培训、设立行业标准和资格证书考试培训。但82.14%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认为众多形式中最主要的是技能培训,55.95%认为最主要的是岗前培训,48.81%认为最主要的是资格证书考试培训,其次分别是理论讲座、设立行业标准、学历再教育,咨询服务仅占8.33%。可见,技能培训是目前最主要的需求形式,这与实际采用的主要形式有所不同。

社会服务的潜在需求。除了与行业的合作,67.86%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认为,社会服务还可以体现在服务社区上,即利用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加大专业知识的宣传;27.38%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认为还可以知识下乡、服务三农;26.19%认为为区域政府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由此可见,社会服务的潜在需求空间非常之广阔,涉及到了金融行业以外的众多领域。

二、供销系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供需矛盾及其原因分析

(1)总量上的供不应求。虽然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供销系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供给逐步发展,但从我们的调研结果来看,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并未满足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西方发达国家地方高职院校建立的初衷相比,我们的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初衷更为侧重于教育而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这与我们传统中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主的办学理念有关。而供销系统内高职院校这一问题也仍然存在。

(2)结构上的供需矛盾。主要有形式上的矛盾和主体矛盾。首先,区域社会需求的主要服务形式与实际采用的主要形式存在着的错位,由于供销系统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与社会发展具有相对滞后性,导致了高职院校在根据专业而提供的相关社会服务过程中往往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不同步,因而对区域社会的具体需求缺乏深入认识和了解,这将影响到社会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次,供销系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需求定位于技能和实践,以工作为中心;而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定位则侧重于理论方面,以知识讲座的形式存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作为供给主体本身的高校却对自身的定位并不准确,一味追求“小而全”,忽视了精细化和专业化,这也是导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形式错位的本质原因之一。

(3)缺乏缓解供需矛盾的平台。就目前而言,区域社会与高职院校之间缺乏交流平台,两者之间没有统一的共同目标,这是高职院校提供的社会服务尚未能满足区域社会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两者之间进行合作的主要障碍所在,是缓解供需矛盾和健全社会服务功能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提升供销系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路径探讨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社会服务的总量上还是结构上,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尚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这将成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的障碍。究其原因,这与传统教育理念中的重“学”轻“术”,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机制欠缺,缺乏沟通与激励等原因有关。我们认为要改善这一供需体系及现状的矛盾,需要从专业、院校、政府三方共同努力。

篇9

学生会管理是高职院校各项管理事务中的重要组成,只有对学生会进行科学组织和管理,才能保证学生会工作可以更加规范、有序的进行,处理好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对各种矛盾及冲突加以调节,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为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学生会队伍是学生中的积极、先进分子组成的,通过加强学生会队伍的建设及管理,能够提高学生会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在学生中起到更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1高职学生会队伍建设及管理的重要性

学生会是学校的有力助手,能够帮助学校开展、维护各种活动,保证了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进行,对加快学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会队伍是由学生中骨干组成的,其综合素质以及工作能力的高低能够客观的反映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声誉,所以必须保证学生会队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学生会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桥梁,能够将学校的教学思想和相关政策转达给学生,也可以将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传递给老师或者学校领导,加强了学生与学校方面的沟通,对于解决校园矛盾和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2高职学生会队伍建设及管理的现状分析

2.1日常学习和工作存在冲突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学习任务比较重,学生会日常事务较多,学生会干部在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工作的时候分身乏术,难以做到兼顾。很多学生会干部没有认清学习与工作的主次关系,在学生会工作中投入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无法完成日常学习任务,导致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不仅无法掌握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还会影响工作情绪,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冲突。

2.2团队合作意识不强

学生会属于团队型组织,任何工作的开展和完成都需要经过成员的彼此合作才能实现,但是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学生会队伍中的成员团队合作意识不强,难以达到理想的工作效果。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意识比较强,不善于聆听别人的建议和意见,遇事不够冷静,很容易出现偏激情绪,在工作中难以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学生会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阻碍。

2.3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缺乏创新

学生会干部作为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其工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是比较强的,能够较好的完成学生会的各项工作。但是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管理学生会的理念和方法比较落后,学生会的工作任务大多是例行监督和检查,没有对工作内容进行创新,覆盖面比较狭小,学生会干部的发挥和成长空间较小,学生会设立的作用和价值得不到体现,工作效果不佳。

2.4学生会干部任职时间较短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其在校时间只有三年,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干部的任职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很难得到足够的锻炼,再加上适应学生会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很多学生会干部在刚适应工作之后便会离职或者离校,工作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在任职期间还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3高职学生会队伍建设及管理的优化措施

3.1加强对老师的培训

要想加强高职学生会队伍建设及管理,就需要从师资队伍方面入手,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充分发挥出高职院校老师对学生会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作用,使学生会工作更加规范、有序的进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当学生会干部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困惑或者出现失误时,老师还可以对其加以引导和纠正。老师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做到以身作则,在学生会干部中起到表率带头作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3.2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

在学生会队伍建设及管理过程中,高职院校领导应该认识到学生会组织对学校的重要性,摒弃落后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完善学生会组织和管理结构,创新培训方法,科学安排学习时间以及工作时间,为学生会干部提供充足的成长空间。学校应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找出学生会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点,制定规范的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形成约束作用,扩充、完善学生会工作内容,为学生会干部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充分发挥出学生会的作用和价值。

3.3加强学生会干部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工作一直是高院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会干部作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自身思想素质的高低会对广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训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在学生会队伍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会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加强对学生会干部的思想教育,能够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严于律己、吃苦耐劳、敢于拼搏,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更加理想的管理效果,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4合理使用学生会干部

不同性格的学生会干部办事风格也会有所差异,为了充分挖据出其潜力,就需要科学选拔学生会干部,按照性格以及工作职责的不同,对其进行合理分配,做到人尽其才,才能将学生会队伍的价值和作用体现出来。在选拔学生会干部的时候,需要对其综合素质以及工作能力进行相应的考核,符合任职标准之后才可以录用;对学生会干部的性格特点以及优缺点进行全面了解,再结合其工作能力安排针对性的工作,使其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

4结束语

加强对学生会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具有对于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必须将其作为一项长期而持久的重要工作。针对当前高职学生会队伍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学生会干部思想教育、合理使用学生会干部等优化措施,能够实现更加理想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一、调查目的

 

社会服务与高职院校、企业及政府是密不可分的,如何高效地开展和利用社会服务促进经济及社会发展,这是教育界、企业界、政界高度关注的课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为了掌握武汉城市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供求平衡情况以及供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推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服务社会模式的实证研究——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课题的深入开展,并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特制作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供给情况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走访、电话及网络等形式分别对武汉城市圈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统计、反映的问题以及以后改进的方向简单加以说明,形成调查报告,为以后工作提供详实的依据。

 

二、调查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本课题组制作了武汉城市圈物流社会服务供给情况调查问卷,向高职院校调查物流管理专业提供社会服务的意愿强烈程度、提供社会服供给能力的大小、提供社会服务的内容、提供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举措等方面的情况。

 

(二)座谈会及个案调查法。

 

本课题组在整个调查中,课题组分别对武汉城市圈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召开座谈会1次,走访学校20人次,教师生50人次。这次座谈会和访谈,既为课题组提供了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材料,又为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研究创造了条件。

 

(三)其他调查法:课题组还运用了访谈、电话采访、网络调查、以及查阅资料等几种调查法,详细了解了社会服务中的具体情况。

 

三、武汉城市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情况分析

 

(一)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意愿强烈,呈上升趋势。

 

调查显示,不愿意提供社会服务的高职院校占20%,主要是民办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下属的高职院校;愿意提供社会服务的高职院校占68%;非常愿意提供社会服务的高职院校占12%,主要是示范高职院校和地市州高职院校,其中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意愿最为强烈。具体如下图1所示。这表明武汉城市圈内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80%以上都愿意提供社会服务,进一步调查得知,这种意愿也在逐年增强。

 

图1 武汉城市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意愿情况图

 

分析发现,物流管理专业提供社会意愿强烈且不断增强的原因主要,一是高职院校办学中更加突出社会服务的功能;二是物流管理专业属于服务朝阳产业的新兴专业,需要通过对外提供社会服务提高专业的影响力;三是物流业态的快速发展拉动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不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提供社会服务的意愿强烈程度不相同,其原因是各个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服务能力和相关社会服务政策差别较大。示范和骨干院校专业实力较强,学校出台社会服务相关政策,鼓励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院系及专业社会服务意愿较强;民办高职师资力量相对缺乏,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学上,学校也没有开展社会服务的氛围,所以开展社会服务的意愿不够强烈,甚至不愿意开展社会服务。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供给能力强,但差别很大。

 

调查显示,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供给能力非常大,而且还有上升的空间,但不同学校之间的供给能力相差比较大。我们把社会服务供给能量折算成经济价值指标,其中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国家示范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年供给能力为52万元;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为代表的省示范或省骨干院高职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年供给能力为35万元;其他公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年供给能力为22万元;民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年供给能力为10万元,具体如下图2所示。

 

图2 武汉城市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年供给能力图

 

武汉城市圈内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几乎都是在2000年——2005年之间开设的,至今已经积累了10多年的办学经验,都建立了一支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较强的专兼职教师团队,而且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稳定或下滑,很多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基本稳定并有所减少,越来越多的教师有精力也愿意花精力去从事社会服务,从事社会服务的教师团队的能力也在逐年提高,这种趋势在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最为明显,如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每所学校供给能力差别大是因各自的师资力量悬殊而导致的,同时也是与每所学校对社会服务的认识和努力不同是分不开的。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的内容形式多样,各有侧重点。

 

调查发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每年都要向社会提供社会服务,提供社会服务的内容包括物流相关培训、物流技术研发、物流流程优化、物流项目策划、物流项目论证、物流行业规划及物流政策法规制定,但不同学校及每个学校每年所提供的社会服务内容也不太相同,各有千秋。处在武汉市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提供的社会服务内容比较单一 ,主要表现为较低服务档次的物流培训,相反处在地市州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提供的社会服务内容形式还比较多元化,既有较低层次的物流培训,也要层次较高的物流流程优化、物流流程优化、物流项目策划、物流项目论证以及物流行业规划等等内容形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武汉市内的高校较多,武汉市的企业不太信任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把高层次的社会服务交付给本科院校来完成,处在地市州的高职院校比较少,学校在社会服务上也比较主动,地市州的企业基本上把所有的社会服务都交给地市州仅有的一所或二所高职院校来完成。

 

四、武汉城市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的内生动力不强,社会服务意愿不够强烈。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尽管都意识到社会服务的重要性,但很多学校仅停留在口头或想法上,缺乏主动性,内生动力不强。调查中发现,有20%以上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不愿意提供社会服务,80%的高职院校尽管表示愿意提供社会服务,但他们没有主动与企业对接,主动提供社会服务,等着企业找上门来。

 

2、社会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能力参差不齐,不能满足企业个性化的需求。

 

经过近10年的发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都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但学校把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教学和科研上,真正把社会服务放在同等乃至突出地位的还很少。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仅停留在社会培训上,服务内容很单一,也不能满足企业多形式的个性需求,最终出现学校有劲使不上、企业有病求不到医的局面,打消了双方的积极性。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缺乏长效运行机制。

 

调查中发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中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企业、政府等都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路径,但基本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解决问题,这些方法和措施最终无法形成合力,激活所有参与的相关利益体,导致方法和措施只能从短期或表面上发挥作用。要想正在使社会服务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建立社会服务的长效运行机制。

 

(二)社会服务优化建议

 

1、提供认识,提供社会服务的内生动力。学校除了考核专业的招生、教学、科研以外,还应该把专业社会服务作为专业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专业社会服务创收多少应该与专业团队的收入分配及职称晋升挂钩;政府也应该把学校社会服务创收作为办学实力和对经济贡献大小的重要指标,与政府对学校的财政拨款挂钩。这样一来,学校各个层面都重视了社会服务,就会主动与企业对接,想尽办法提高社会服务的创收能力,从而激活了社会服务的活力。

 

2、整合资源,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尽管已经有10多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一定的师资,但该专业基本都不是各个学校的主打专业,专业相对比较薄弱,社会服务能力不强,提供的社会服务内容也比较单一。但这些学校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建立校校社会服务合作联盟,师资进行共享,形成合力,这样解决单个学校实力薄弱的问题,集中优势资源解决企业所需要的所有物流问题。

 

篇11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弹性 社会支持

1、引言

个体在面临相同的或类似的压力情境时,常常可以看到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反应。在遭遇重大的创伤性事件时,有的个体会长期低迷、消沉、甚至自杀,而有的个体则很快从创伤中恢复,甚至以前发展更好,无论当时的处境有多困难,都能对未来进行积极的规划。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了收费改革,学费使得贫困大学生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干预工作,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稳定与发展,也关系到我国教育改革的顺利发展、社会的稳定,牵动着社会关注的神经。

心理弹性是目前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在弹力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心理学命题。Masten,Best&Garmezy对心理弹性概念的定义为:第一类,心理弹性是指高危群体通过克服逆境获得良好的发展,是个体内部的一种具体的个人力量;第二类,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持续生活压力(如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而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压力;第三类,心理弹性指经历了创伤后个体得到很好的恢复。是个体健康发展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并能在生活中得到不断发展[1]研究证明,心理弹性是一种潜能,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等的社会支持与其心理弹性有着密切关系[2]。本文从心理弹性及心理弹性的重要保护因素――社会支持方面入手,研究贵阳市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现状,提供贵阳市主要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数据档案。为解决经济困难对贫困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及社会问题提供方法。使心理弹性弱的学生能从社会支持中消除障碍。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班为单位,对贵阳市五所高校(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阳医学院、贵阳学院),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随机取样,选择班级贫困生库的贫困生共300名,非贫困生共300名进行问卷调查。

2.2研究工具

2.2.1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为了解被试一般情况,自行编制。包括被调查者性别、是否贫困生、出生地、年级。

2.2.2心理弹性量表 使用阳毅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复原力量表。量表包括31个项目,6个维度:自我效能、自我接纳、稳定性、问题解决、朋友的支持和家人的支持。总得分和各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弹性水平越好。

2.2.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社会支持调查使用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3个分量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总共10条题目。总得分和各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程度越好[3]。

2.3研究程序

2.3.1施测方法 2012年5月18日至6月24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大学生,使用定式问卷,在贵阳医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阳学院、贵州省财经大学高校联络老师的带领下到取样班级调查,调查完毕问卷当场回收。

2.3.2数据处理 回收问卷后,剔除无效答卷后,统一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处理。采用SPSS17.0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有效被试统计学特征 一般情况,发放问卷600份,每个高校120份。回收有效问卷587份。其中男性264(45%),女性323(55%);贫困生348(59.3%),非贫困生239(40.7%);农村392(66.8%),城市195(33.2%)。

3.2贵州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现状

3.2.1非贫困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比较 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贫困与非贫困生进行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弹性总分、社会支持总分上与非贫困大学生有显著差异。非贫困大学生在自我接纳、自我效能、问题、家人支持解决分项目以及心理弹性总分上较贫困大学生分数较高。在稳定性上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大学生分数高。在朋友支持项目上非贫困生虽然比贫困生分数较高,但是差异并不显著。在社会支持调查中,非贫困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以及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两个分量表的比较中,得分较贫困学生高,差异显著。而在支持利用度分量表得分上,两者差异并不明显。

社会支持得分分数越高,表明社会支持度越高,一般认为总分小于20,为获得社会支持较少,20-30为具有一般社会支持度,30-40为具有满意的社会支持度。心理弹性量表得分分数越高,心理弹性越好。研究者将120分以上划分为强型,60-120分划分为中间型,小于60分划分为弱型。结果见表3、3。

在心理弹性调查中,非贫困生、贫困生的心理弹性总分呈钟形分布,弱型、强型的人数少,中间型多。非贫困生在强型、中间型的比例均高于贫困生,而弱型的比例则低于贫困生。非贫困生在最大值、最小值、众数上均高于贫困生。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总体低于非贫困大学生。

在社会支持调查中,非贫困生、贫困生的总分也呈钟形分布,低社会支持、高社会支持人数少,一般社会支持者居多。非贫困生在高社会支持、一般社会支持两组的比例高于贫困生,而低社会支持组低于贫困生。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总体低于非贫困大学生。

4、结论

4.1中国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适合用作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的测量工具。中国大学生复原力量表包括6个维度:自我效能、自我接纳、稳定性、问题解决、朋友的支持和家人的支持;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社会支持利用度。两个量表的分量表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可以作为评估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的工具。

4.2通过对贫困与非贫困生进行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的比较,发现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以及两者的大部分分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其得分的均值大部分低于非贫困生。说明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心理弹性较非贫困生弱、社会支持现状较非贫困生少,如何干预提高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滨.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进展及评述[J]河南大学学报,2007,9(5).

[2]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

[3]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27:129.

[4]李艳红.高校贫困生的情绪问题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04, 25(6):张兰君.贫困大学生焦虑水平与社会支持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3).

篇12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影响社会的公正和安定,进而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尽快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己经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枣庄市地处山东省南部,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人口367. 2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53. 95万人,城镇人口113. 32万人。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33. 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 4%。那么,枣庄市是否具备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条件?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其经济条件进行逐一的具体分析。

一、枣庄市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分析

枣庄是否具备全面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必须对该地区是否达到国际上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最低标准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全面合理的结论。

(一)枣庄市人均GDP和农业GDP的比重

近年来,枣庄市经济发展连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633. 35亿元,是2000年的2. 5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5%。经济结构全面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16. 7:49. 5:33. 8调整到2005年的9. 6:63. 9:26. 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7. 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4. 4个百分点。全市人均GDP为17602元(约合2000余美元),比2004年增长23. 5%,己远超过斯里兰卡和波兰的368. 9美元和1822美元。近四年来,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GDP所占比重从2002年的14. 6%下降到2005年的9. 6%。以低于芬兰和波兰的14. 5%和12%,基本接近日本的8%(见表1)。因此,可以说,枣庄市的经济实力已达到了推行该制度的经济条件。

(二)枣庄市的城市化率及农业劳动力结构

2005年枣庄市城市化率和农业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31%和47%(见表2),单从量的角度上来看,还远未达到国际上的最低标准。但是,研究这两个标准无外乎是想知道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后国家财政和农民自身等方面经济负担大小的问题。换句话说,就目前枣庄市财政支付能力和农民自身经济实力等方面,是否能够达到推行该制度的最低标准。

1、枣庄市人均应领取养老金标准匡算

枣庄市每位老年人每年应领取多少养老金才能基本保证他们安享晚年,没有一个现成的标准可供参考,但是可以在2005年《枣庄市统计年鉴》中找到与它最相近的该年度“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统计资料(见图1),该年度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598元,那么,剔除老年人基本生活之外的消费因素便可得出能够基本反映客观需要的养老金标准。在生活消费支出的各因素中,交通通讯、教育娱乐因素基本可以剔除,医疗保健因素应放到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中加以考虑,因而也可以剔除,居住因素中用来购买建筑生产用房材料和直接购买生活用房的人均支出为172元,考虑到迈入老年的这一群体中绝大部分应居有定所,因此,这一项支出也应被剔除掉。此外,设备用品消费因素也应略有降低。综合以上方面的考虑,枣庄市老年人每年领取的养老金若能保持在1650元左右的水平便可以保证他们的晚年基本生活。

2、枣庄市财政支出能力分析

2005年,枣庄市的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境内财政总收入55. 5亿元,比上年增长41. 9%,全年人均财政总收入达到1511. 15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 16亿元,增长36%。同时,财政收入的质量稳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 5%,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的比重为73. 2%,分别提高0. 4和2. 5个百分点。所以,只要加强财政管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杜绝资金浪费,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就能结约更多的财政资金,为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3、农村居民收入分析

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呈现出了快速的增长势头,农民收入逐年提高。枣庄地区2005年农村经济人均总收入实现5660元,r匕2004年增长13. 2%,而且,从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势头(见图2)。一方面,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农村取消了农业税等税费,农民基本没有了负担。农民已经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承担自己一部分保险费,其参保意识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