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8 08:18: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特殊教育的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特殊教育教师相对于一般教育教师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其职业要求的最大特性就是职业角色的多变性以及对教师本身素质要求的高标准性,同时还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1 特殊教育教师价值观的含义
教师价值观主要指的是教师在处理有关的价值问题中所具有的态度及立场,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对人、环境及社会的价值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根本看法,在社会生活、教育活动及个人修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教师的政治信仰、内在素养以及理想追求。教师的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是占有重要作用的,特别是对于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教师的价值观包括四个方面:经济价值观、工作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2 特殊教育教师价值观的作用和意义
特殊教育教师的正确的价值观对特殊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在特殊学生成长过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1)保证特殊学生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特殊教育教师的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着教师将特殊孩子的受教育权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一个国家法制程度以及文明程度的重要象征之一就是承认特殊孩子的受教育权,并且运用法律形式以确保其受教育权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同时,具有积极价值观的教师还会在特殊学生受到歧视及权益损失时,努力进行斗争,保护及维护特殊学生的特殊权益。所以,特殊教育事业是将工作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有效结合的工作。教师把关爱温馨地传给特殊学生,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让其感受到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帮助解决特殊的困难。实际上,特殊孩子的存在,对每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都是巨大的压力,是来自经济和教育,特别是精神上的压力。家庭的困难包括有抚养、生活、经济等等,使得这些孩子的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需要社会给予帮助。这时候,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就是父母,帮助特殊家庭家长照顾好这些特殊孩子,减轻他们的压力,一方面可以解决人民的困难,同时也是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 激发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从教师个人方面考虑,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影响着教师的一生。教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而特殊教育教师更是一项伟大又神圣的事业,教师对其职业的正确的、积极的价值判断是激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的引导下,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提供了不断发展的力量。
(4)为培养特殊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供动力。相比于普通学生,特殊学生因其自身条件的约束性,对知识的获得以及能力的发展存在更大的困难。特殊及爱在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中,体现出来的就是对学生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关爱与帮助,尽力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即使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也在所不辞,努力给学生传授知识及培养学生的技能。这对于特殊学生来说,是很大的动力来源,为能公平地参与社会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为特殊学生的生活道路指引方向。特殊教育教师在特殊教育工作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特殊学生需要比普通学生获得更多的关爱和指引,教师应教育学生怎么做人,怎样找准适合自己的方向,特别要教育特殊学生怎么消除自卑的心理,树立自信和自强的理念,正确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努力做有用的人,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特殊学生通常有很多消极的思想,比如失望、自卑、自暴自弃、痛苦、绝望等等,特殊教育教师的正确的价值观就告诉他们需要担负关爱这些孩子的责任,抚慰这些学生的心灵创伤,鼓励其热爱生活以及为自己的幸福不断努力,使得他们的消极思想能得到彻底的清除,这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之一。
3 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价值观的具体措施
特殊教育教师的价值观是特殊教育教师对其工作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判断,可以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价值观是很重要的。
(1)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养。由于特殊学生的特殊性以及特殊教育工作本身的复杂困难性,特殊教育教师就需要扩展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2)内化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特殊教育工作不但要求教师热爱学生,而且还要求教师钟爱特殊教育事业,不断加强特殊教育责任心的职业道德以及真心的特殊教育精神。特殊教育教师不但不能把特殊学生物化,而且也不能把职业道德形式化,特殊教育教师更应该认真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并且要将其付诸行动,真正内化自身的职业道德,提升特殊教育的专业精神。
4 结语
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所以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也会比较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积极努力精神是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条件。因此,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这一个趋势下,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知识培养、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公平发展的有效措施,使得更多的特殊学生接受教育,使得整个教育事业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目前,特殊教育质量评价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概而言之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现象。
(一)特校普教化,把普校评价思路和方法直接运用到特校
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通过考试指标来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甚至组织特教学校统一参加当地中小学考试。因此,特教学校便注重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教师工作的主要考核指标,同样将其列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这一行为,本质上反映了教育行政部门对特殊教育管理简单化的思维,忽略了特殊教育中最主要的学生本位。让特校教师疲于应付各种考试、检查,无力去开发和研究适应学生特殊需要的课程,个别化教育也大都无暇实施。
(二)普特隔离,特校闭门造车
与前述相反,这一认识和做法是把特殊教育视为与普通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类别,忽略教育的内在联系和共性。有意或无意地将特殊教育作为一种独立于基础教育的教育形式,特教学校各项工作均不纳入当地教育督导和评估。兼之一般情况下一地仅有一所特教学校,因此特教学校作为质量评价的主体,既负责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又开展自我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对此基本不闻不问。教育质量如何,多由学校自行评价,学生与家长既无法选择,也无法参与。教育质量如何提高,既无外在参照对象,也缺乏自我认识的内驱力。这种情形下,很容易会把特殊教育质量低下归咎到当地经济水平落后等外在因素上。
(三)缺乏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观
除上述两种观念和认识外,在新建特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建特校,普遍缺乏特殊教育质量意识,或对如何开展有质量的特殊教育无从着手。2009年至2013年,笔者连续5年对云南省特殊教育新教师开展岗前培训。在参训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中,约70%毕业于非特殊教育专业。在培训中,60%以上的转岗人员简单地把特殊教育理解为政府对残障人群的优抚和安置。转岗人员中,约40%系从普通学校转岗至特教学校。这些人员在认识上缺乏主动性,主观上认为自己到特教学校是一种失败和挫折,对自我发展尚处于茫然阶段,遑论主动思考学校定位、特殊教育效应和质量等问题。
二、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要点分析
(一)特殊教育的主要任务
论及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必然要先讨论特殊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别,其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什么,并围绕目的和任务来设计和思考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其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可以看出,特殊教育的主要任务集中在人的社会属性和个体发展需要两大方面。换言之,特殊教育的质量评价,应着眼于其是否满足了残障人群的社会化发展和个体发展需要。前者最直接的表现和载体,可以归纳为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这是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首先要明确的两个任务点,对残障学生尤为关键。而在满足残障人群个体发展需要方面,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这个框架要求下,包含了发展潜能、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四个任务点,并最终通过这些任务点形成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
(二)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需落实的要点
构建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重点应是在特殊教育主要任务的前提下,从满足学生社会化发展需求和个人潜能发展需求出发,针对学校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交流合作渠道、内外环境建设等进行适当的改进和探索,完善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1.满足社会化发展需求
这是特殊教育质量要求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基于这一要求的课程体系已经在三类残障儿童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分别得到不同层次的体现。可是,由于前述原因,课程的有效性和质量仍待商榷。困难的是,特教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是否以开放和多元化的办学思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较难在短期内作出评价。这就必然要求要把学生置于社会实际环境中观察其效应。对此我们认为,对这一要素进行评价,应引入家长和社会这两个评价主体。同时,还要引入学生就业(升学)单位评价环节,了解与残障人群合作的有效性。前者可采用年度评价或者阶段评价的方式,直接评价学校教育在学生交流能力培养方面的效果。后者可采用追踪评价方式,由就业(升学)单位对学生在新岗位的适应性与合作性进行评价和反思。
2.满足个体发展需要
对特殊教育进行质量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校教育是否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需求。这需要学校在特殊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基础上,推进个别化教育,并根据学生需求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校园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本土化课程体系。
(1)发展潜能
医学康复理论认为,面对残障人群,首要任务是阻止已有缺陷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其次是寻找和开发替代功能来补偿缺陷。同时,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也告诉我们,0—3岁和3—6岁是孩子身心发展的两个关键期,残障儿童也不例外。如果在这两个关键期得到有效的早期干预,其补偿性教育与训练措施的效果会更显著。据此我们认为,构建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学生发展潜能需求方面,要关注两个方面的要点。一是早期干预,预防缺陷。体现在办学结构上,是学前教育是否作为特殊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并得到有效实施;体现在课程体系上,注重评价学校是否具备科学、系统的早期干预课程体系与康复训练技术力量;体现在效应上,注重评价教育活动中是否有完备、合理、科学的学生个别化教育和成长记录,以分析教育效果和质量。二是补偿康复,潜能开发,补偿训练。这一要点,注重评价特教学校在关键期之后,对不同年龄层次具备补偿康复可能性的学生,是否有针对性的系统康复教育、潜能开发计划和补偿训练措施。这一质量要点,体现在课程体系上是否具有系统规划的补偿康复课程体系与师资力量;体现在学生个体上,注重评价学生个别化教育效应。
(2)增长知识
对这一要点进行质量评价,可借鉴普通学校评价机制中较为成熟的思路和方法,适当采用知识点考核等评价手段。但要把握这一评价结果在整个质量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既不能将此作为总体评价,也不能舍弃这一要点。
(3)获得技能
在特殊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中,获得有效技能和相应职业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在学校办学方面,这一要点体现为是否根据学生需要设置相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和中高职衔接的渠道。对这一要点的评价应包含两个层次:由教育行政部门基于职业教育属性开展的评价,学生就业(升学)单位的评价。
(4)完善人格
不管是基于人的社会属性还是自然属性,健全的人格、符合社会道德的情感价值观,都是特教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任务,也应是质量评价体系的重点之一。对人格和情感价值观的评价,历来比较困难。我们认为,可适时借助互联网等渠道,采用社会调查等形式,邀请社会人士参与评价。由此,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引领学生融入社会,增加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与了解,同时要加强德育、美育、体育、艺术教育等,引导学生发展健全人格和情感价值观。
三、一些思考
可以看出,围绕特殊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构建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需要从两个大模块、五个要点来实施综合动态的评价。其评价过程涉及教育行政管理、学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多个层面。其评价要素,至少应包括特殊教育政策落实、学校服务、教育结构与体系、知识获得的有效性、个别化教育、教育效果、职业能力、学生发展、学生社会能力和学生情感价值观等。在推进这一开放、立体的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时,还有一些问题应当重视。
(一)明确主体,循序渐进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作为构建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和推动者,将特殊教育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将特殊教育质量提升纳入教育管理、考核、督导和评估体系,循序渐进推动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二)正视区域差异
构建质量评价体系,切忌一刀切。既不能忽视差异,以经济发达地区的质量评价体系来对欠发达地区特教学校进行评价;也不能过于看重差距,一味地降低评价标准。对此,我们认为以省为区域来构建相对灵活的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既能降低差异性的影响,又能以质量评价来促进不同层次特教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特殊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殊教育方式
虽然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有着强大的师资力量,还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都没能从根本上对幼儿进行教育。他们反倒因为加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原因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坏的影响,对待这类幼儿的教育要增加关注度,要以人为本,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要在特殊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结合特殊教育的现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中的培育与实践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性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就是追求人民民主,特殊教育指的是在教育中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后要具体对待。既然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特殊教育氛围。
学生无论在生理或心理上有怎样的缺陷,他们都是祖国的花朵,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学校不应该歧视他们,应该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加倍关注。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教育影响了正常教育的发展,在日常对他们的教育中,要时刻对他们进行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着他们今后的生活。所以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会他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做到临危不乱。正确地引导他们,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一定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要在特殊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特殊教育的成功。要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在特殊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努力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的要求,监督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成长为更优秀的人才。
二、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特殊学生的表现一般在于不爱与人沟通,因为自己身上的缺陷而感到极度自卑,将自己陷入困境中,不相信自己与其他幼儿一样,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生理的缺陷可能是先天的,但如果因为学生先天的缺陷而形成心理上的缺陷,那就是教学工作的缺失,怎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工作中是未来教育改进的重要方向。
1.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大对特殊学生的关注度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教育行业的领导者,相关教育部T要对特殊学生群体加大关注力度。一些特殊学生因为自身原因,不积极向上,不爱学习。所以教育部门要在各个院校增设心理咨询处,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每周在班级内做一次心理课宣传,使一些特殊学生能够自己主动咨询问题。对于住校生,学校要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好的关心和照顾,使他们感受到家以外的温暖,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未来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2.让非特殊学生起到带动作用
很多特殊学生的沟通能力较差,他们不爱与人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成长,与人交朋友可以健全自己的人格,与人交朋友也有很多好处。所以作为老师,要经常在课上或者课下,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其他同学带动特殊学生,使他们能够融入到集体中来,能够交到属于自己的朋友。一些调皮的学生身边可以安排一些比较安静的同学,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相互带动的作用。也可以给他们分配一些任务,让他们共同完成,也培养了特殊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人生活在黑暗中,而是可以和大家一样学习、生活,也能够完成其他人能完成的任务。
3.学校和老师通力合作,达成共识
特殊学生群体虽然特殊,但是他们依旧是班级的一分子,依旧是祖国的花朵。所以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通力合作,达成共识,要谨记特殊学生也要尽心尽力地培养,不要放弃他们,对他们弃之不顾。教师和校领导都没有让他们不受教育的权力。国家一直提倡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开始就要倾力培养。所以,学校领导和老师,一定要加强对特殊学生的照顾,对他们加倍付出,帮助他们摆脱以往的困惑和压力,和普通同学一样能够有健康的身心。在课余时间,学校应该营造文化氛围,运用文化育人,用文化熏陶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要运用先进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先进文化可以带领学生走向积极健康的道路。要增加文化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出演节目,增强学生的自信,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所以学校和老师要齐心协力,共同培育优秀的学生。
4.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师生互动关系在特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师生互动关系是决定学生今后能否安静地学习的最主要因素。在日常学习中,教师是帮助学生最多的一个人。作为具有成熟的思维模式的成年人,教师要多关心特殊学生,要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要在日常活动中多与学生互动。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不要忽视一切学生的主动沟通的信号。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出学习上的有效建议,一些特殊学生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压力,作为教师要引导他们走出困境,释放压力,要积极应对失败,不要用错误来惩罚自己,有错误就要改正,避免错误再次出现。要保证具有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信任老师,从情感上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要充分发挥摆渡人的作用。
综上所述,现如今有很多特殊学生,尽管他们没有健全的身体,自身素质也没有其他学生那么好。但是学校是育人之地,是学生迈入社会之前的“托儿所”,教师和校领导都有教育的职责,要在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特殊学生也能够达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健全自己的人格,在以后的生活中充满正能量。社会主义价值观运用于特殊教育中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让他们今后能够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心,提升自己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他们的日常行为中。
社会工作与全纳教育都源于西方“人人平等”的价值观,两者都致力于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其作为人类的基本权利,并帮助其获得生存与生活的能力。面对当前我国随班就读所出现的某些问题与困境,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或许可以为学校与教师,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从而提高我国随班就读教育的质量。 “学校社会工作”一词译自英语“school social work”。卢谋华在《中国社会工作》一书中提出,“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性的服务,协助学生改善学习环境,解决教育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完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正常成长;帮助学生发掘潜在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帮助少数不良学生克服障碍和挖掘潜能。[1]”
首先,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对随班就读教育的意义。社会工作相信,所有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和尊严,所有人,不论贫富与否,健康与否,不论肤色、种族、性别、年龄……都有价值和尊严,并且这价值和尊严不因为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社会地位的高低、权利的多少,而使其有所增减。融合教育教师和学校社会工作者,要确认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权利,学校的各种设施与活动,应该以逐步形成学生社会化人格为目标。要认识到学生在学习和适应上有困难是个人行为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应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在其天赋能力范围内充分发挥潜能。并且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对团体的职责的表现。应认识到,学生在心理和行为方面适应不良是与其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外部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生除了在学校得到应有的服务外,还有赖于家庭和社区资源的充分整合。最后,应坚守学校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原则[2。
其次,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对随班就读教育的意义,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建基于价值体系,它是价值观的具体化,是学校社会工作者行动的道德指引,可以为融合教育教师处理师生关系提供借鉴。这些基本原则包括:
第一,个别化原则要求教师和社会工作者,运用不同的方法、采用不同的视角,来为千差万别的学生服务,必须理解学生、班级、社区以及班级和社区内各个成员的个别特性和个别需要,灵活地运用社会工作的原则、方法和技巧。
第二,“有目的地表达情绪”指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应认识到,即使是特殊儿童,也有表达情绪和感受的需要,应该协助学生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三,控制的情感投入原则,是指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同时把自己代入及抽离特殊儿童的经历、处境、思维、感知、价值观和情绪之中的过程。
第四,无条件的接纳,坚持接纳的原则,意味着教师和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位特殊需要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尊严和价值,并且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第五,自决的原则,社会工作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和动力去改善自己,而且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教师和社会工作者也要意识到,对于智力障碍类的学生来说,案主自决的原则并不适用,但即便如此,决定权也并非掌握在教师或社会工作者手中,而是应由学生家长代为决定。
第六,不批判的态度。特殊儿童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学校和家庭,其人生观、价值观等很大程度上直接来源于父母和老师,很少有自己积极主动的探索[3。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此类问题时,要采取不批判的态度,不能一味指责学生,而应在理解其形成根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改变。
江秀娜认为,在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中介入社会工作服务是可行的,能更好地帮助特殊儿童从融合教育中获益。实践证明,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帮助特殊儿童与社会环境实现良性互动,更需要明确社会工作者在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角色和任务,积极探索社会工作在特殊教育中的实务拓展[4。不仅如此,国家在制定教育政策、配置教育资源时,也应加大对特殊儿童教育的投入,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学校给予倾斜性支持,减少由于社会结构、教育配置不公平所造成的排斥,切实保障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5
综上所述,学校社会工作本着人人平等、尊重的理念,遵循个别化、案主自决等原则,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方法,能够在不同层面给予随班就读教师支持,完善随班就读教师支持系统,从而提高随班就读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范明林.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35
[2]黄志成.全纳教育――国际教育新思潮[J].中国民族教育,2004(3)
一 艺术教育与树立德业
据工信部《2014年1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38亿户。互联网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尤其是在“黄海波事件”中,居然有六成多网友对如此明显的违法行为表示理解。由此可见,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的差别,使得“现代社会的道德标准和底线都在软和、降低,从而导致人们对待一些有违社会主流道德标准的事件上持宽容甚至支持的态度。”
近年来,政府、社会、学校等方方面面,都做了许多加强道德建设方面的工作,也的确起到了十分关键的指引作用。但是仅靠道德理念在人们脑海中的约束力,很显然不足以彻底影响或改变人的主观能动性。究其原因就是我们还没有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客观实际的道德观念与客观实际的审美情感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正如德国美学家席勒所说:“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虽然这种状态本身并不完全决定我们的见解和信念,不会由此否定智力和道德价值。然而,这种状态仍然是我们获得见解和信念的必要条件。总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审美状态本身不具有诱导性和倾向性,既不会对人的道德观念造成直接的干涉,也不会在人的思维意识中凭空产生一种专属该审美内容的道德观念。但是如果对审美状态加以艺术教育的塑造,审美状态所达到的心境即会充满能动性,也就能够做到兼收并蓄、包罗万象而又不脱离审美对象本身所表达出的核心思想。经受过艺术教育的塑造之后,受教育者基本可以达到个人主观意识自由地与周围客观实际的具象相融合,即《论语》中所表述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一来就催生了个人高水平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思维。也就是说,当道德观念的成型与塑造依赖于审美关系和审美状态时,道德情感就会被增加独特的审美情感成分,使得道德情感超出原有的现实价值。青少年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比成年人更为丰富,更容易接受道德情感在审美状态下的改变和提升。而如果将道德情感脱离出审美状态和审美情感,单独的寄希望于通过原则、观念的灌输而使之升华,就会导致这一升华过程变得十分单调乏味、十分空洞且不切实际,也往往不能够被人们广泛接受,难以保证道德教育能有一个优质的结果。
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列宁曾如是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审美情感的来源与体现均与艺术本身紧密相连,也就是说艺术教育的作用,对于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的提高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这一作用是其他途径所不容易达到的。艺术教育作为审美培养的核心内容与主要手段,正是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可以使个体的知、意、行相结合,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信念、理想,从而使受教育者进入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二 艺术教育与完善人格
近年来,从“马加爵事件”到“药家鑫交通肇事杀人”,再到“复旦投毒案”,一则则发生在青年学生中的极端事件,提醒着我们要对青年学生中存在的孤独、抑郁、狂暴、易怒、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给予更多地关注和疏导。人生命发展的总过程,基本上是一个不断破坏旧结构和不断确立新的发展秩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尤为简单、脆弱,常常产生某种暂时性的生命失落,具体表现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个人追求的彷徨,对自我的否定和厌倦,等等。而艺术教育的展开,正是在某种价值完成方式上,将这些问题和现象消解在整个艺术活动中,从而帮助青年学生塑造完美人格。
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就是要通过不断地艺术活动,完善和丰富青年学生的艺术情感休养,以及艺术兴趣和价值观念。艺术教育通过大量具体的展演活动,引导学生无数次地投入到美的世界和美的享受中,缓慢地、无声无息地,但又是深刻地改造着受教育者生命中的本能冲动,以及潜意识中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从而脱去生理上的动物性质,达到一种“移情”的升华。“一本好书能影响人的一生”。同样,艺术作品的力量也是不可低估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中提到,19世纪英国画家瓦兹的油画《希望》,对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自己曾被那幅画感动得热泪盈眶。画面中一个年轻女子坐在象征世界的地球上面,身体向前倾斜,低垂着头,眼睛被蒙上绷带,虽然她的竖琴被毁坏得只剩下一根琴弦,但是这位女人仍有无畏的希望,在她那仅存的一根琴弦上,去弹奏音乐,去赞美上帝。相比之下,且看当今一些消极的、对抗的、早熟的、带有不良倾向的动漫,充斥着青年学生的生活,直接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学生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急切地重视艺术教育对于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充分、及时地把青年学生喜爱的、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引入到艺术教育的课堂上来。
此外,艺术教育的开展,还能为青年学生提供健康的娱乐与消遣。在青年学生中,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有充裕的闲暇时间,如何度过这些闲暇时问,这对于他们的情感状态与心理健康颇为重要。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余参与一些带有娱乐性质的艺术活动,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享受无限多样的美,那么艺术之美会潜移默化地积淀在青年学生的心灵中,为青年学生造就平和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健康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起到奠基作用。
三 艺术教育与培养英才 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德业,健全人格,还可以提高他们个体的智力水平,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在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各自的行业和领域中有所成就。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右半球所负责的思维内容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也有所区别,左脑倾向于抽象性思维,右脑则更善于具象的思维。很早的相关报道曾多次指出过,在人类对于人脑应用的过程中,人脑的功能有极大一部分仍旧处于未开发阶段,尤其是右脑的具象思维功能,这里就包括对事物的直觉判断能力,对空间的把握能力,对时间的审视能力等。而人类的右脑部分是人类对创新、灵感和独特思维的主要负责区域。新的思想、新的发明创造,基本全部依赖于右脑的逻辑思考能力。人类也借助右脑的思考能力,在摄入外界纷乱复杂的信息之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而后通过逻辑思维进行推断和加工,催生新的思维内容,即新的创意或是发明。这一过程往往是昙花一现,关键在于对灵感的把握和运用。钱学森说,要创造,要突破就得有灵感。唧丽灵感的激发需要有多种因素和条件。目前,人们对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的形成机制还在探索之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来自音乐、美术、影视、舞蹈的艺术美,或者神奇世界的自然美,往往是启迪心智、激发灵感的契机。例如,空间观念是美术创作的基本功,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在获得感受客观物象的形体、轮廓、线条、明暗、色彩等视觉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和完善学生的空间智能。而通过音乐课教学使学生提高对旋律、和声、节奏等的听觉感受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能力。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进行智力的全面训练的最佳时期,错过了将会造成人的智力发展的不可弥补的损失。人们往往习惯上只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然而在创造性劳动和科学研究中,仅仅依靠抽象思维能力意味着思维的枯竭和平庸。只有两个半球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保持其整体性时,才能实现生理学意义上的智力的全面培养和发展,同时也最大程度地挖掘了人的智能。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解读,人的本质力量外在表现为,人按照主观的思维判断尺度来塑造外界的物体,来改造世界。也就是说,这也是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一旦人们缺乏对于审美能力的修养和培训,人们将很难全面地运用人的本质力量来改造外界事物,也就使得美的创造结果大打折扣。而现阶段的艺术教育过程,正是通过审美活动的形象性、趣味性来吸引学生投入其中,使学生留下积极愉悦的情感经验和情感回忆。当学生富有情感地去认知一个外界事物的时候,大脑的逻辑能力和学生本身的主动性都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促进,这样一来也进一步保证了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满状态投入。在这样的状态下开展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交流也将会十分有利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智力的开发与提升。
参考文献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moe.gov. cn2014(1):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1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EB/OL].http//:ww.miit.gov.cn2014 (3).
[3]张宇.黄海波获点赞不可全信[N].北京晚报,2014-05-19.
[4]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116.
图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其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促使摄影成为人们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主要信息来源和参考依据,并演变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社会生产力。因此,摄影必然成为人类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现代生活的一个内容,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正如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所言:“当代的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图像)文化……”②美国著名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名著《第三次浪潮》中指出: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不可否认,在现代社会,影像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鲜明标志。而摄影恰恰是影像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有专家指出:当前,摄影的普及程度和摄影水平的高低,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生活水平、文化水平、教育水平的标志之一。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把摄影作为现代影像信息技术,纳入到国民综合素养教育体系之中。那么,普及摄影教育对提升公众综合素养有哪些作用呢?美,是人类的一种精神需求和高尚追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指出:“人人都需要美,它是人最高级的需要,正如人的饮食中需要的钙一样,美有助于使人变得健康。”③美育是提升公众综合素养不可缺少和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美育的途径很多,而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实施美育,是世界上多数国家一致认可的途径。
艺术教育,又叫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和情感教育。通过艺术表现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培养人们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对美丑的感知力和鉴别力,激发人们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对丑的憎恶与鞭挞;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们对美的表现和创造力,开发创新潜能。
在艺术教育领域中,多数国家目前主要通过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进行。作为美育的一种载体,摄影艺术的本体价值和美育价值还没有真正被我们发掘和重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总是把摄影教育的目的定位于培养专业的摄影人才,而对摄影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精神文化素质的本体价值认识不足。有鉴于此,我们应充分发掘摄影教育的本体价值,高度重视摄影教育在公众综合素养提升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
普及摄影教育有利于公众涉足现代高科技最新领域,快速了解、掌握最新科学应用技术。摄影术从发明至今只有167年的历史,可以讲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但是,摄影科技和摄影艺术在这短短167年的飞速发展却是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人类总是把最新的科技手段在很短的时间内应用于摄影领域。如今,摄影已经进入数码化时代,照片的获取、存储、处理、传输、冲印等,均可以通过数码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进行,连小巧的手机也具备了拍摄和传输图像的功能。现代摄影已经不仅仅涵盖了光学、化学、机械等学科知识,也涵盖了电子、数码、网络等相关知识。因此,引导公众接触摄影、爱好摄影,可以很好地促使其涉足现代科技最新领域,从而了解、掌握相关的应用技术。公众可以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了解、掌握摄影基础知识和技能,可以将自己的得意之作通过扫描仪、计算机等设备进行个性化加工或远程传输,获得成功的愉悦,进而激发对科学和艺术的追求。而这种愉悦与追求又是其他教育手段不能替代的。
普及摄影教育是提高公众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摄影是一门应用科学,也是一门应用艺术。无论从传统照相机的光圈、快门、焦距的调整,还是现代化数码照相机的复杂功能的预设,以及摄影光线的选择、影像的取舍与构图、摄影瞬间的抓取等都要求摄影者自己动手操作,离开了操作,摄影创作就无从谈起。学习摄影,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眼、脑、手、脚的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力,灵活、开阔的思考力,灵敏、快捷的捕捉力。
美国著名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说过:“培养兴趣,努力实践,是摄影成功的主要因素。”而摄影教育则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以培养公众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对大量图片、声像资料的解读和分析,以及现场操作、演示,直观、生动、活泼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充分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在操作中学习,在体会中受益的目的。随着公众科学知识的不断获得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其审美情趣逐步升华,思维界面也不断延展,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化,创新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普及摄影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摄影是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之后的一门新兴现代造型艺术。从科学与艺术的角度讲,以摄影为发端的新的图像艺术的繁荣,标志着艺术领域的一场革命。与其他形式的艺术相比,摄影是真正的大众化艺术。而且随着数码科技的急速发展,它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公众只要具备一定的摄影基础知识,就可以拿起相机开展摄影创作,不像绘画、雕塑、音乐等“高艺术”,必须具备较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较高的艺术悟性,才能创作出令人叹服的作品――这就是摄影艺术得以在公众中快速普及的先决因素。
虽然学摄影入门很容易,但它也绝不是那种“咔嚓”一声就“OK”的“傻瓜艺术”,把摄影创作当成是“小儿科”显然是一种误解与偏见。真正有价值的摄影作品是作者心血的结晶:无论是摄影构思、摄影用光、取景构图,还是瞬间把握、影调控制、色彩应用,都要求摄影者不仅具有一定的摄影技术,更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深刻的领悟力和较深的艺术修养,摄影艺术作品是摄影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摄影艺术创作是对摄影者综合素质的锻炼与检验。另外,摄影是电影、电视、DV短片艺术产生、发展的基础。电影、电视、DV短片创作中的很多艺术手法都脱胎于摄影艺术。我国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大学期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正是因为他具有深厚的摄影造型艺术功底,才使得他所执导的电影画面普遍具有一种如诗如画般的美妙意境和恢弘博大的视觉场面,从而形成其特有的艺术风格。通过对摄影艺术的学习,有助于公众对当前处于大众图像文化领域前沿的电影、电视、DV短片艺术的理解和鉴赏。
普及摄影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人文素养,历练其人文精神。摄影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载体。从根本上讲,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主体意识的物化和张扬,是对现实社会的能动反映,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价值。摄影更是这样,它具有纪实性的本质特征,它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联系最为直接和真实,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干预也极为强烈,摄影形象与现实景象之间,存在着某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正如世界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所言:“在所有的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能够精确地把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好的摄影师既用镜头记录社会人生,也用镜头表达拍摄者的观点、思想,体现其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尤其是纪实摄影、新闻摄影,其文化价值、思想价值更为突出。在摄影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作品的人文资源,深入地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对公众进行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育,构建其文化心理结构和健全的人格。首先,在分析、评价作品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公众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社会意义、人生哲理,结合作者的思想倾向、创作动机和作品产生的社会效应,引导公众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学会做人,完善人格。其次,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公众深入街道、工厂、郊区、农村,深入下岗工、低保户、特困生、农民工、乞讨者等弱势群体中,把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与创作采风结合起来,达到在实践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注释:
①潘嘉来:《摄影的文化阐释》,《世纪摄影论坛精粹》,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
②转引自王传东:《论摄影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中国高教摄影研究》,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
一、外在价值
1.培养过程中的德育在这里指的是狭义的德育,即学校德育,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在音乐课堂中老师可以充分运用德育的两种模式,使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认识和社会品德。①主体性德育模式。这一种模式侧重的是道德认知。音乐教学中可以充分让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主体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体。例如由于音乐艺术的课堂不同于普通课堂,大多在教室环境上需要重新改变,课前需要按需要重新排列椅子。这个时候让学生帮助老师排列椅子,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会帮助他人。并且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座位,这必定会发生选座的矛盾,会有两个或更多的同学喜欢某一个位置,这时就需要学生自己商量和思考,由此培养学生的谦让精神。②情感德育模式。这种模式侧重的是情感。首先可以让学生“学会关心”,引导学生从原始的情感提升到理性的关心。音乐艺术特长教学中,学习乐器的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乐器、学习声乐的学生也会有自己的歌谱。所以,在老师的强调下,学生不仅会爱护自己的乐器和乐谱,也会注意不损坏别人的乐器。所以这最终培养的不仅是“关心”的情感,更是一种责任感。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必定会涉及到乐曲背景、作曲家的故事。千百年来,音乐已成为人类抒发感情、寄托思想的最佳载体。国内外都有很多乐曲充分表达了音乐家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肖邦,他被誉为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肖邦悲愤欲绝,他希望祖国能够强大,不希望祖国灭亡,因此写下了《革命练习曲》,以此来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思念和民族的期望。在对此类曲子的赏析和演奏过程中,学生会被音乐深深感染,体会到浓浓的爱国热情。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都强调艺术的道德教育作用,并且大力的提倡。孔子之所以推崇《韶》乐,就是因其“尽其美,又尽善也”。孟子主张艺术应为“善教”服务。荀子提倡以艺术借美的形式传道、扬善、授礼,达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的政治境界。所谓“文以载道”就是他们一致的认识和主张,音乐教育则无疑可以增强这一种文化自觉。2.培养过程中的智育我国的学校教育有两个较明显的特点: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逻辑、语言能力的训练。正是由于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学生的智力的全面发展。智力一般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而我国的应试教育进行的是教条式的、严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的形成与发展是起到阻碍作用的,而观察力和想象力是人类发明创新最需要的动力。观察和想象是艺术的基础。因为有这样一些特点可以在艺术特长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首先在音乐艺术特长教育中,少不了音乐欣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教学。例如欣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下多瑙河的图片或者动画,然后闭上眼睛听音乐。当序奏一开始,小提琴琴弓轻轻奏出徐缓的振音,同学们会插上想象的翅膀,好像飞到了多瑙河上空,看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拨开了河面的薄雾,平静的河面渐渐荡出波纹。其次,识谱是一个过程,通常的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教学,都需要看五线谱,学生需要通过自己比较,找出每个音位置的不同,这个过程中必然锻炼到学生的观察力。3.培养过程中的美育美是抽象化的东西,大众对美的认知是主观的,也会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审美乱象。快节奏的生活伴随着巨大的压力使人们赶到压抑,但是又没法找到恰当的途径来释放压力,从而以扭曲的审美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反抗与对自由的向往。所以从小、从课堂中、从教育里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尤为重要。艺术对审美教育的作用人人皆知,音乐艺术特长教育的培养更是能直观的促进学生的审美。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流传下来,提出很多关于真善美和假丑恶的价值标准问题。在音乐艺术特长教育中,教师不仅教学生唱歌、演奏,还要对乐理知识的讲解、作曲家的相关介绍,这样更可以提升审美能力,因为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和旋律以感性呈现给审美者,审美者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了解有关的形式结构,表现手法和风格流派等,以至有关的背景情况,并且能够懂得乐曲的进行过程,才会有较好的审美效果。现在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可以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作美的能力。所以说从政策实施方面来看,加强音乐艺术特长的教育是把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充分落到了实处。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虽然目前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接受音乐艺术特长教育,但是相信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这种形式的教育会越来越普遍。并且必须看到的是当这部分学生将来走进走入社会,必然对周围人群会产生引领作用。公共文化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得以实现的,当一群在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人在我们的社会中做出贡献,必然成为大家学习、模仿的榜样,在这样的作用下,才有可能实现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创造文化。虽然本节探讨的的是音乐艺术特长教育的外在价值,其实它已经对学生个人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随后才才由各个个体聚合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内在价值
从上文中已经看出,音乐艺术特长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个人的品德、想象力、观察力、审美能力。那么音乐艺术特长教育过程中还有哪有不可忽视的内在价值呢?1.自信心的建立有些孩子出现了胆小、害羞的问题,现在的小问题可能为今后埋下隐患。因为胆小、害羞,不敢和老师交流以至于不会的问题一直没搞懂、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以至于错失很多表现机会。自信心的培养可以完善孩子的人格。学校的音乐艺术特长教育为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在音乐艺术特长培养一般是小班教育,所以老师可以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增加学生的心理满足感,让他更能在课堂上表达自己。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正因为是音乐艺术教育,老师可以让学生站到讲台上表演,这对其又是另一种挑战,在观察中可以发现,即使是平时站在讲台上可以自信的说话的学生,拿起乐器在大家面前表演也会产生紧张的情绪,只有通过这种形式的锻炼,才能全面充分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艺术教育的实质,就是一个人格化的过程。2.毅力的培养虽然有音乐天才,但大部分人都趋于普通,所以想要诠释好一个音乐作品,无论是乐器演奏合适还是演唱都需要反复的练习。练琴、练唱这是从事音乐艺术特长教育的老师反复强调的。其实无论学什么肯定都是要付出努力的,熟能生巧是所有人都懂的道理。为什么有人能走到终点而有的人只能半途而废,这跟个人的毅力有很大关系。而学习音乐艺术特长的过程也是毅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虽然教育家不鼓励被迫学习,但也不鼓励半途而废。所以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是否对这个乐器或声乐感兴趣,然后必须下定决心开始学习。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会发现原来没有那么难,原来音乐那么有意思,学生自己心中也会充满成就感,会懂得坚持的可贵。那么在之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这么坚持必然得以保存和发扬。3.情商的培养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的各种门类和形式。在艺术的各种表达方式中,艺术的要素贯穿于其中。即陶冶性情、愉悦身心,而这些属于情商的教育。音乐艺术特长教育更是对学生的一种最直观的影响。有艺术引发的美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不同于其他靠逻辑论证和有意识的理解、记忆的教育方式,更不同于那些约束、限制的手段。它是通过美育在审美愉悦中得到情绪的调节、情感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实践证明,音乐能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活动。现在有很多用音乐来舒缓、治疗心理的方式。通过音乐艺术特长培养,学生会更懂音乐,甚至自己就懂得用音乐来自愈,调节自己的情绪。4.学业上的帮助谈及学业上的帮助,这是很多家长让孩子学音乐艺术特长的初衷。且不论其对错,但从内在价值上看,对于国内的孩子来说,对其升学确实有帮助。全国各省市的初中,在小升初招生政策中,很多学校都对音乐艺术特长生有加分优惠或者优先录取。在取消小升初的城市,音乐艺术特长更可能成为学生进入好学校的敲门砖。再论及高考,不容忽视的是艺术特长生的招考制度。艺术特长生是部分高校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推进学校素质教育而招收的考生。艺术特长生报考的是高校的普通类专业,但同时具有艺术专长。一般而言,艺术特长生通过省级统一测试及招生院校测试,经公示后,可在高考中享受适当的降分录取优惠。2014年有53所高校面向全国招艺术特长生。其中包括了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无疑,音乐艺术特长生成了学生进入名校的又一条路。
作者:杨珂晶 单位:云南大学
关键词:儿童图画书 图像 想象力 语言表达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 图画书的概念
问起图画书的概念,很多人都会停顿一下,但是一说到儿童图画书,大家就会不假思索地想到“小人书”、“儿童书”。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图画书”就是指给儿童看的图画书。
在儿童文学里,图画书是一个重要和基础的种类,它有其优于其他种类书籍的地方,在儿童世界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成为当今儿童文学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随着儿童文学的发展,儿童阅读的诉求,图画书中图像的自主性地位也在逐步提升,主要是以图像叙事的特质来表现故事内容。图像与文字共同叙事已作为图画书创作的一种艺术表达手段,将图画和文学有机结合,即使完全脱离文字,图像作为图画书的生命,同样可以完成叙述故事的任务。这种叙事故事的方式,是根据儿童阅读传达的需要,并经过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而逐步形成的一种艺术形态。它首先在形态上给儿童一种阅读的美感,产生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其次在内容上增强故事的趣味性,激发想象力,获取更多的生活体验。
那么,到底什么是图画书呢?英文中,图画书被称为“Picturebook”,在日本称为“绘本”,在台湾也多被称为“绘本”,有时也称“图画书”。从字面上看,无论是“绘本”还是“图画”书,都不难看出“图像”在图画书的认定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顾名思义,图画书就是一种以图画为主,用图画与文字共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甚至是完全没有文字,全是图画的书籍。
二 图画书的图像表现特质
图像与语言、文字一样,都是人类沟通情感的重要媒介之一。图像从原始社会开始,在文字尚未存在时,就为人类承负着文化传达的任务。图像传达已成为古今中外最没有时空隔阂,且不分国籍性别均能互通的视觉语言。
图画书承载着图像表现的特质,对儿童来说,图画书不是教科书,它是快乐的读物,它能让一个不识字的儿童仅看图画,就能“读”出故事的大意,这就是图像的魅力所在。
图画书是通过眼睛来感染儿童的,儿童对图画书好坏的评判不像成人看图画书时那样,有对创作者线条、色彩、构图表现的审美,图像是儿童读书的最初入口,他们真正的阅读兴趣是通过图像被激活的。哪怕是外文的图画书,只要挨着顺序一页页地翻,儿童就能明白故事内容,所以这就要求图画书的图像必须具有连贯性,其实每本图画书的图像与图像之间,都是一根线串联起来的,不过这根线有时是你看得见的,有时却是看不见的,如《失落的一角》是一则寓言,画面上始终有一根象征着地面的线,全书就是靠这根黑线把故事串联起来的,这根线是看得见的。有些是靠人物的动作将图像画面串联起来,如《忍住,忍住,便便》是靠人物因憋尿而身体越来越蜷缩,画面构图也越来越小将故事连续展开的。还有些是按故事情节的推进,靠一个接一个的悬念连接图像画面的,比如《神秘的蝌蚪》。
图像的连贯性,更确切地说就是图像叙事特质的具体表现。图像具有“同时呈现”的特质,在时间描绘上以单一瞬间、连续性画面的组合方式来表示时间的推移,读者的视点流动因此是自由的,可以选择同时出现的画面图像,不像文字要有规范阅读的先后顺序,其具有阅读的主动性和取舍权。这自然就要求图像之间有很强的连续性和关联性,因为图像是同时呈现的,如果像文字那样分主线副线的叙述同时出现在读者面前,会使读者陷入无焦点的阅读状态中,只有通过图像指引性的视觉动线,产生画面的连贯性,让本来分离的画面以图像表现的独特手法制造关联,讲述故事。
总之,图画书的阅读对象是儿童,书是为儿童做的,图像应具有儿童性、传达性、教育性、艺术性。看新颖的图像,读懂所叙述的有趣的故事,并产生心灵触动,对于识字很少的儿童来讲,这种“读”故事的方式正是他们的乐趣所在――图画书所描述的世界,是只有通过图像才能表现、才能对儿童叙述的世界。
三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图画书
对于儿童来讲,他们会接触到放在身边的一些图画书,并对“图画书”产生兴趣。其实他们并没有把图画书看做一种读物,而是当作一种近似玩具的东西来看。吸引儿童的是画面中他们自己知道的东西,比如狗、猫、汽车、房子之类,他们一边发出“旺旺”、“嘟嘟”的声音,一边用手指指着图像,很高兴。就这样,他们进入了“书”的世界,书也进入了儿童的生活中。
1 激发想象活动
儿童都有一定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在儿童身上不一定都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丰富的想象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因为儿童的这种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丰富的想象力是通过直接、间接的体验获得的,体验越丰富,想象力也就越丰富。作为儿童人生的第一本书,图画书用图像叙事的表现方式,激发了儿童的想象世界。
儿童看图画书都是从书中的图像开始,他们喜欢看图画书中像全景照片的图像,仔细观察图像的每一个细节,展开想象的翅膀,沉浸在自己的故事世界里。他们往往从图画书的封面开始看起,因为他们可以从封面上猜出这本书将要讲述的是什么故事,甚至也不放过封底,直到故事结束仍然要反过书来,期待着有没有更意想不到的惊喜。他们的想象世界是不断延续的,合上书后他们会把故事带到现实世界,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还会在生活中扮演他们喜爱的角色,或者说他们认为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人物。
美国学者爱伦・汉德勒・斯皮茨在《在图画书之内》中举了个例子,有个三岁的小女孩,当妈妈给她读《好饿的毛毛虫》时,一直盯着那条因为贪吃而肚子痛的毛毛虫,她一边听妈妈读毛毛虫吃的每一样东西,一边自己得出结论:毛毛虫是因为妈妈不在身边才生病的。这个小女孩从毛毛虫身上联想到自己,因为她肚子痛的时候,就会寻求妈妈的安慰。
其实,儿童天生就具有“读”图画书的能力,在我们与儿童共同读图画书时,就会发现儿童能读出大人意想不到的意思,通过儿童看图画书,常常会发现图画书中有超于成人自己阅读时的丰富内容。
看惯了图画书的儿童,可以大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将一页页不连续的图像“装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对于图画书创作者在画面上留下的每一个经意或不经意的细节,都能被儿童们发现,只要故事在图像上表现出来了,儿童的眼睛都能够看到,图像给了他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儿童会因年龄不同生长环境不同而对图像的感受不同,他们每个人的理想世界也是有差别的,图像帮助儿童看到了他们最想看到的世界。图像为儿童的想象也提供了具体的形象,儿童以这个具体的形象做支柱,在此基础上再创造和想象,这是与儿童的思维特点分不开的。这一点也是文字表达所不及的。文字的表达只有先前儿童所熟悉的,而与此时的形象有关联时,才起作用。如果儿童对某事物缺乏印象,那么语言表达得再完美,也不能促使他们的想象更丰富。
2 改善语言表达
日本著名的图画书阅读推广者松居直先生在《我的图画书论》中阐述说:
“如果我们将婴儿从母亲体内诞生出来,称之为第一次诞生的话,那么拥有自己的语言,便可视为人的第二次诞生。为了这第二次诞生,婴儿就需要来自母亲和父亲发自内心的、温暖的、富有人性的丰富语言。只有在这种语言下接受培养,幼儿才可以成长为丰富的人。”
图画书不是识字书,不是让儿童自己看的书,而是由大人来读,是儿童用耳朵接受语言的书。儿童获取语言的体验是多方面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对话的语言,电视、广播中的语言,还有就是读图画书、讲故事时获取的语言。每种语言的体验都很重要。而图画书为儿童提供的体验,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像表现出来的,这些语言和图像主要是通过母亲或父亲感悟作者的心情和想法,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图像所要表达的意象世界,传达到儿童的内心世界。也有人认为电视机的语言量,要比父母对孩子说话的语言量要多,但是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人与人的交流,对儿童来说,语言应该是父母教给孩子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这互动来自口语传播和说话,至少在家庭中牢固地确立着这种基本形态,来自机器的语言能灌输信息,但不具备培养人内心的力量,而图画书提供给我们与儿童交流的平台,为什么我们要放弃这个跟儿童交流的机会,而把机会让给电视这样的机器呢?
阅读图画书的语言传达方式,是儿童独自阅读图画书所不能感悟的。母亲或父亲对故事内容产生共鸣、感动,通过口语讲给儿童,在讲述过程中,把每个部分的词语、形象连接组合起来,会使儿童看到一个完整的奇妙世界,对儿童语言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当然父母语言词汇是否丰富,也关系到儿童的语言体验,因为儿童的语言是以父母的语言为标准而产生的。图画书塑造出了丰富而实在的意象,在倾听父母用富有生命力的语言阅读时,儿童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渐渐地也能使他们了解读书的乐趣。
3 获取情感体验
父母给儿童读图画书,对孩子精神、知性上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对图画书的理解和共鸣越深刻,儿童就越能深入到图画书中去,那么这种阅读的体验也就更为丰富。图画书就是在这种互动中,被温暖的人际关系激活的。
图画书拓宽了儿童的生活世界,他们可以在图画书中体验丰富的人生感受。现在图画书创作也开始注意到这点,其题材也越来越广泛,比如我们熟悉的民间故事,还有涉及诸如亲情、成长、孤独、战争、环保的问题,甚至连死亡、离异等过去被认为不适合给年幼的儿童看的主题,也被作为图画书的创作题材。图画书主要从儿童的本位出发,用儿童的思维和语言表达出他们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情感。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很细腻的,大人们如果对这些问题驾驭不好,反而会刺痛儿童稚嫩纯洁的心灵,也就不能培养他们积极勇敢的乐观精神。在《我的爸爸焦尼》中,作品通篇并没有出现“离婚”的字样,但却细腻地展示了狄姆与爸爸焦尼彼此间内心的痛苦与幸福。他们父子在火车站相见,然后一起看电影、吃午餐、去图书馆,狄姆见人就说“这是我爸爸,今天我和爸爸在一起,他叫焦尼”,这段话的重复出现,充分体现了孩子与爸爸在一起的幸福快乐。狄姆在火车站与爸爸分别时,爸爸说“马上会再见面的”,又使狄姆的生活充满着希望。这个故事将一个消极的生活事件呈现得十分细腻、美好,触动了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图画书就是通过图像绘画的技巧、简洁的语言将故事的氛围烘托出来,传达给儿童直观的视觉感受,衬托出故事中一些很难表达的情感,感触儿童的心灵。由于图画书表现方式的独特性,阅读方式的特定性,使孩子能够在不同的故事中寻找到平衡点,无论快乐、幸福、离别、思念、忧伤、烦恼,都是成长中的一部分,让孩子认识到这也是每个人需要面对、经历和跨越的“坎”。丰富的图画书题材能走进儿童们的生活,培养他们的多项思维能力,传达给孩子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故事中的人物能做到的,我们同样也能做到。
每一本图画书都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无论是大人还是儿童,都可以根据画面和自己的想象,创造出独特的故事,使大人和儿童可以共享奇妙的想象力和创作的喜悦。故事中涵盖的多个主题,也使不同年龄、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心境的儿童,可以找到自己理解的独特主题。图画书用“图”讲故事的特质,使图画书的存在更具意义,它培养了儿童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多项思维能力,并给儿童一个难忘的阅读记忆。
参考文献:
[1] 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21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
1、获得资格证书以满足职称晋级的需要
随着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影响的不断深入,各高校都意识到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纷纷规定要晋升高一级的职称必须要有相关的教育技术资格证书方可评聘职称。因此高校教师都有参加培训,获得相关资格证书的迫切要求。
2、扩充竞争实力以满足竞争上岗的需要
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各高校为了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教学技能要求都在不断提高。通过进一步学习来适应激烈的竞争对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不断提高的要求,抵御单位竞争上岗带来的下岗危机,成了高校教师很重要的学习动机。
3、增强知识技能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当今社会,科学迅猛发展,技术日新月异,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工作所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层出不穷,工作中的挑战愈来愈多。高校教师明显的感到自己知识技能的不足,而没有足够的知识技能的储备,将很难顺利完成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学习心理特征分析
1、高校教师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中的劳动成员,其学习与个人的发展、家庭利益密切相关。而且,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们能更清楚地认识到知识技能对社会和自身的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为完成这些任务,就需要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另外,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经验积累达到一定的水平,就产生了将这些经验提升到理论上加以总结的要求,就产生了系统学习的愿望。
2、高校教师的学习具有极强的应用性
高校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他们的学习也是为了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提升到系统理论的高度,从而可以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再实践,使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再提高。高校教师来自于教学一线,对教学环境及过程比较熟悉,这使得高校教师在学习中能够有意识地缩小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距离,能尽快地建立起所学知识同自己教学工作之间的联系,把这些新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而当高校教师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发挥了效益时,这种效益对高校教师的学习又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3、高校教师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
经验的多少,知识积累的程度,以及思维能力的高低等,都会影响理解知识的水平。高校教师的生理、心理机制发展俱已成熟,生活、教学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因而对事物的认识常常不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是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抽象概括的基础上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联系实际思考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些特点使得高校教师对知识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意义识记能力的提高以弥补因年龄大而机械记忆能力减弱的不足。
4、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学习自制能力
由于高校教师生理、心理的成熟,使得其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增强。所谓随意机能,即指当相应的外界刺激物没有出现,没有发生较强的作用或是在无关刺激不断干扰的情况下人凭着自己的意志和主观努力把它呈现在自己的头脑中。人的随意机能愈强,心理水平就愈高。高校教师的随意机能远比其他学习者强,即其善于排除干扰、聚精会神的特征明显强于他人。而且,高校教师的个性已比较稳定,个性结构中的意志特征使得其有着较强的学习自制力。
二、基于高校教师心理特征的培训模式探索
(一)案例教学培训模式
对于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受训教师的普遍反应是,理念的东西听的太多,感受的太少,所学技术与教学实际应用脱节,缺少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范例,以至感到一片茫然。而贯穿教育技术理念的教学案例,是连接理论、技术与应用的桥梁的具体表现形式。培训中采用案例教学,让高校教师切身体验怎样将理念与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学会将之迁移到自己教学中去的方法。授课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积极鼓励和引导受训教师挖掘自己的应用案例,并将这些案例加以整理、完善,组建教育技术培训案例库,与全体受训教师共享,实现教与学的双赢.,从而真正促进受训教师充分利用所学教育技术对课程进行整合,全面推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自我反思培训模式
通过自我反思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近年来教师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我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认知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和教学思想的转变。自我反思模式一方面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自觉反思,同时它本身又是进行教师培训的一种模式。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地要求受培训教师自我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自我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如何开展学习和如何调节自己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挖掘和发现受训教师隐含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这比单纯地从培训中学到知识更为重要。受训教师可以通过写日志的方式反思自己,利用与其他受训教师交流的机会学习他们的经验。
(三)内容整合培训模式
内容整合培训模式不单单是培训技术或是培训知识,而是将教育技术的培训与现代教育思想以及学科知识的培训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统一于同一个过程之中,使提高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教学的能力和革新教师的教学思想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同时扩大受训教师的视野,提高培训的实效。这种培训模式强调在学习使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把教育技术运用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提高与教学思想的转变整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地提高某个方面。内容整合培训模式不但应该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运用水平的提高,更应增进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教育意义的理解,使教师熟悉和亲身体验教育技术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从而在自己的教学中切实把教育技术作为教学的工具。
三、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策略探讨
策略之一:根据教师工作需要开展教育技术培训
首先要让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经过培训,使教师能够进行文字处理,能够上网浏览,能够使用一些工具软件。因此,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让教师学会文字处理,还应让教师学会录入电子教案;不仅让教师学会PowerPoint,还应让教师学会制作教学电子幻灯片;不仅让教师学会上网,还应让教师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从网上下载教学资料,不仅让教师学会制作网页,还应让教师借助于网页自己的成果、自己的经验与反思。从表面上看,二者似乎没什么不同,但目的是不一样的。由于目的不同,不仅选择培训内容要考虑教师工作的需要,培训过程也发生了变化。
策略之二:以“课件制作”为主体实施教育技术的全面培训
在培训中,很多机构把受训教师能否自己制作教学课件作为一个衡量标准。有些学校甚至把教师能够自己制作教学课件作为培训目标,汇报工作时就谈我校有多少教师能够独立地制作课件,甚至于人人都能制作课件,而这些课件绝大多数花费时间长,质量差。从培训的角度看,要求所有教师或者是大多数教师去编制课件,既没有把学科教师的优长之处发挥出来,又因制作耗时多、质量差的课件而进行了大量的无效劳动,还会使很多教师望而生畏。因此,对大多数教师的要求,是能够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写出课件的文字稿本。
策略之三:恰当地使用考核机制以提高教育技术培训的有效性
根据调查问卷,笔者认为学生出现的问题与教师(教授方式)、学生(学习态度)、家长(重视程度)的参与和有效性相关,也与目前的教学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既有的教学模式可能不适用于本校的英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寻求新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真正的实际运用水平,使学生能在以后的长远学习中克服困难。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简介
笔者尝试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广州市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Module 3 “Occupations”的教学中进行运用,探讨如何利用练习卷逐步搭建支架,让学生形成句子学习的概念―框架―自己生成的系统学习过程。并在此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结果,并形成相关的教学资源库。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教学方法。为了引导学习者由现有的智力水平发展到潜在的智力水平,支架式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展开教学: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设定难度递增的课时目标
三、搭建课前、课中、课后语言支架
根据知识点难度划分4个课时,每个课时设计三份练习卷作为学习支架,从课前感知,到课中操练,及课后运用,难度逐渐递增,最后学生能习得语言。例如,在第四课时中,课时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和区分两种询问职业的句型,并能正确使用两种句型来谈论他人的职业。根据课时目标,笔者设计三份练习卷构建语言脚手架。
支架1:课前搭建支架,输入语言,感知语言
学生在第四节课前完成练习卷10,阅读对话练习,在对话情景中感受语言的含义、结构、用法。
卷10练习原文如下:
课前练习:阅读对话,判断句子是否与对话相符,如相符写“T”, 否则写“F”。
Miss White: What’s your father’s job?
Xiaoling: He is a factory worker.
Miss White: What about your mother? What does she do?
Xiaoling: She is a teacher.
Miss White: 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when you grow up?
Xiaoling: Yes, I do. I want to help children to learn. What’s your father’s job?
Miss White:He is a policeman. He helps to catch the criminals.
Xiaoling: Great!
( )1. Xiaoling’s mother is a factory worker.
( )2. Xiaoling’s father is a teacher.
( )3. Xiaoling wants to be a teacher when she grows up.
( )4. Miss White’s father is a policeman.
( )5. Miss White’s father can help the sick people.
支架2:课中搭建支架,形成语言,操练语言
通过支架1,学生对两种询问职业的句型有了感性理解。在课中,笔者通过练习卷11构建支架2,学生通过老师引导解析,在听说读写中充分操练两种句型,从而对两种句型的结构(form)、意义(meaning)、用法(function)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卷11练习原文如下:
Task 1. 根据句子意思,填写职业单词在横线上。
1. A ________can build house.
2. A ________can get news.
3. A ________can help sick people.
4. A _________can help children to learn.
5. A_________can help people.
6. A_________can help sick people.
7. A_________can cook food.
8. A ________can drive school bus for pupils.
9. A ________can make machines.
10. A _________can draw pictures.
11. A _________can grow food.
12. A _________can write stories.
Task 2. 听录音,把人名与职业图片连线。(图略)
Task 3. 小调查,四人为一组,询问组员的父母亲的职业,并进行记录。
Task 4. 阅读短文,完成判断题和填空题。(文略)
支架3:课后搭建支架,输出语言,运用语言
学生在课中已经掌握了句型知识,接下来笔者在课后练习卷12构建支架3,通过补全对话的形式强化该知识的运用。
卷12练习原文如下:
课后练习:根据上下文,从方框内选择恰当的单词填空,把对话补充完整。
father’s,about,grow,favorite,do,there,don’t,he,she,get
A: Hello, what’s your_______ job?
B: _____ is a policeman.
A: What _______ your mother?
B: ______ is a teacher.
A: 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when you grow up?
B: No, I__________.
A: What _____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______ up?
B: I want to be a reporter.
A: Do you ________ news?
B: Yes, I do.
A: Are_______ any news books in your study?
B: Yes, there are.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学习过程,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链接生活,丰富表象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咱们来玩一个“说一不二”的游戏,好吗?
师:请看大屏幕(出示右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必须用上数字1,不许有数字2,更不许有其他数字。(生答略)
2.举例。
师:你还能举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能说得完吗?看来,小小的“1”还真是无所不在啊!不过,这时的“1”和我们一年级认识的数字1一样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个物体 一个整体)
师:说得真好。刚才我们举了那么多的例子,有的是一个物体,有的是一个计量单位,还有的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像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抽象出单位“1”是这节课教学的第一要务。因此,我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说一不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单位“1”做好了准备,又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1 概述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适应产品迅速更新换代的要求,产品生产向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质量方向发展。在机械制造领域,计算机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的相互结合与渗透,产生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这样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简称CAD/CAM。
它具有效率高、功能强,加工质量高等特点。文章主要是通过 CAXA\Mastercam的运用,使我们掌握零件的绘制、模拟加工,数控程序的生成。从而学会CAXA\Mastercam在加工中的应用,并学会在不同使用场合上选用不同的软件的方法。
如何使数控软件生成的程序能提高平面的加工质量和效率是数控铣加工技术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相关的研究文献报道中,深入、系统、综合的研究基于CAD/CAM的数控平面加工质量和效率者尚不多见,以致人们难以根据被加工平面零件的具体情况,正确选用软件进行程序的生成,也就难以满足提高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的要求,文章就是基于上述问题进行的一些探讨。
2 毛坯设置
在数控铣床上加工图1工件。毛坯为35X35X30半圆柱体,以它为载体进行理论实验加工。
3 加工参数选择
粗加工刀具选用平头铣刀,精加工选用球头铣刀。
3.1 切削用量的选择
平面铣加工时,加工参数如表1所示。
3.2 走刀方式的选择
往复式走刀方式:加工轨迹从起始点到终点,再回到起始点,切削效率高。但由于在往复形成逆、顺铣交替进行,影响了表面加工粗糙度和精度,故常用于粗加工。
单方向走刀方式:加工轨迹从起始点到终点后,调转走刀方向回到起始点,再到终点,如此连续进行。其加工痕迹一致,表面加工质量高,但其切削效率低,故多用于零件的精加工。
3.3 切削精度和余量的选择
平面粗加工时,常用加工公差为0.05-0.025mm,粗加工预留量一般为0.2-0.5mm。
平面精加工时,一般选球头刀,常用加工公差为0.005-0.025mm,工件小、精度要求高,则其公差、进刀量、进给率均应取小些,反之亦然。
4 选择加工方法
文章是研究CAXA,Mastercam9.0两种软件的质量与效率的,因此可选两软件的共同加工方法:(等高粗/等高精)加工,这样便于进行比较。而且为了便于比较,本次研究在所有参数选择上是一致的。
5 加工结果
针对以上用同种加工方法,在设置参数相同情况下,从以下两方面分析与比较。
(1)表面精度分析。
Mastercam9.0(往复) Mastercam9.0(单向)
从图4、5所示对比中可以看出来:采用Mastercam9.0软件加工出来的表面纹理流畅均匀,质量较好;采用CAXA制造工程师加工出来的表面纹理较为粗糙,质量不够高。得出:无论是采用(往复)加工,或者采用(单向)加工。Mastercam9.0比CAXA制造工程师,理论加工质量要高。CAXA制造工程师在加工过程中有抬刀动作,加工不连续。而Mastercam9.0在加工过程中几乎没有抬刀动作,这是它们表面质量差别的主要原因。
(2)加工效率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无论粗加工时间、精加工时间、总加工时间,往复、单向加工。Mastercam 9.0加工效率要好于CAXA制造工程师。CAXA制造工程师之所以理论加工时间上较长,是因为与它的走刀路线有关的,我们给出他们的走刀路线图,如图6、图7所示。
图6中A-C-D-B-A-B-D-C-A;几乎没有抬刀动作;A-C-D-B-A;没有抬刀动作。
图7中A-B-D-E-G-H-J-K;抬刀到B点;B-C-E-F-H-I-K-L;后抬刀到A点重复以上路线,在加工过程中因为有抬刀动作再加上有空行程,是造成加工时间长的原因。A-B;抬刀到D点;D-E;抬刀到G点;G-H;抬刀到J点;J-K;抬刀到B点;B-C;抬刀到E点;E-F;抬刀到H点;H-I;抬刀到K点;K-L再回到A点,再次按照以上路线循环;有抬刀动作和空行程,是造成加工较长时间的原因。
(3)另外从图2所示加工轨迹上也可以看到:用CAXA制造工程师所生成的粗精加工轨迹在相同条件下比Mastercam 9.0生成的轨迹要稠密,也是造成加工时间较长的原因。
7 结束语
(1)在采用等高加工方法进行平面加工时:Mastercam 9.0在质量与效率上要优于CAXA制造工程师。
(2)Mastercam是基于PC平台的CAD/CAM软件,它具有很强的加工功能,该软件零件设计造型功能不是很强大,因此应有必要结合CAXA工程师软件较强大的设计造型功能和易学易用的特点,对零件进行设计造型和加工编程的工作。
(3)在CAXA制造工程师环境下将MXE类型文件转换成X_T类型的文件:在CAXA制造工程师环境下做出图形,再启动主菜单的“文件”-“另存为”,系统弹出文件另存为对话框,单击“保存类型”对应的下拉列表框,选择保存文件类型为“X_T”格式,再输入文件名,单击保存按钮,将文件存储在预定的目录中,MXE类型文件将成功转换成X_T类型文件。再在有Mastercam9.0情况下直接单击文件,即可打开文件进行图形轨迹的生成。验证得知,这是复杂零件的很好的一种造型、轨迹生成方法。
(4)在验证过程中,我们用Mastercam9.0生成的程序从新放到CAXA制造工程师中再进一步生成程序,结果往复加工用了(150分中)、单向加工用了(168分钟),他们和原来在Mastercam9.0下生成的加工时间往复加工(2时13分34秒)、单向加工用(2时28分33秒)相比,得出结论:CAXA制造工程师比Mastercam9.0加工时间分别多了12.30%和13.09%。这是CAXA制造工程师软件本身比Mastercam9.0软件生成程序加工慢的比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