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11-18 08:18: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特殊教育的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特殊教育的价值

篇1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特殊教育教师相对于一般教育教师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其职业要求的最大特性就是职业角色的多变性以及对教师本身素质要求的高标准性,同时还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1 特殊教育教师价值观的含义

教师价值观主要指的是教师在处理有关的价值问题中所具有的态度及立场,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对人、环境及社会的价值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根本看法,在社会生活、教育活动及个人修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教师的政治信仰、内在素养以及理想追求。教师的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是占有重要作用的,特别是对于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教师的价值观包括四个方面:经济价值观、工作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2 特殊教育教师价值观的作用和意义

特殊教育教师的正确的价值观对特殊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在特殊学生成长过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1)保证特殊学生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特殊教育教师的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着教师将特殊孩子的受教育权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一个国家法制程度以及文明程度的重要象征之一就是承认特殊孩子的受教育权,并且运用法律形式以确保其受教育权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同时,具有积极价值观的教师还会在特殊学生受到歧视及权益损失时,努力进行斗争,保护及维护特殊学生的特殊权益。所以,特殊教育事业是将工作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有效结合的工作。教师把关爱温馨地传给特殊学生,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让其感受到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帮助解决特殊的困难。实际上,特殊孩子的存在,对每个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都是巨大的压力,是来自经济和教育,特别是精神上的压力。家庭的困难包括有抚养、生活、经济等等,使得这些孩子的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需要社会给予帮助。这时候,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就是父母,帮助特殊家庭家长照顾好这些特殊孩子,减轻他们的压力,一方面可以解决人民的困难,同时也是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 激发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从教师个人方面考虑,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影响着教师的一生。教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而特殊教育教师更是一项伟大又神圣的事业,教师对其职业的正确的、积极的价值判断是激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的引导下,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提供了不断发展的力量。

(4)为培养特殊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供动力。相比于普通学生,特殊学生因其自身条件的约束性,对知识的获得以及能力的发展存在更大的困难。特殊及爱在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中,体现出来的就是对学生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关爱与帮助,尽力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即使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也在所不辞,努力给学生传授知识及培养学生的技能。这对于特殊学生来说,是很大的动力来源,为能公平地参与社会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为特殊学生的生活道路指引方向。特殊教育教师在特殊教育工作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特殊学生需要比普通学生获得更多的关爱和指引,教师应教育学生怎么做人,怎样找准适合自己的方向,特别要教育特殊学生怎么消除自卑的心理,树立自信和自强的理念,正确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努力做有用的人,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特殊学生通常有很多消极的思想,比如失望、自卑、自暴自弃、痛苦、绝望等等,特殊教育教师的正确的价值观就告诉他们需要担负关爱这些孩子的责任,抚慰这些学生的心灵创伤,鼓励其热爱生活以及为自己的幸福不断努力,使得他们的消极思想能得到彻底的清除,这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之一。

3 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价值观的具体措施

特殊教育教师的价值观是特殊教育教师对其工作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判断,可以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价值观是很重要的。

(1)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养。由于特殊学生的特殊性以及特殊教育工作本身的复杂困难性,特殊教育教师就需要扩展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2)内化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特殊教育工作不但要求教师热爱学生,而且还要求教师钟爱特殊教育事业,不断加强特殊教育责任心的职业道德以及真心的特殊教育精神。特殊教育教师不但不能把特殊学生物化,而且也不能把职业道德形式化,特殊教育教师更应该认真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并且要将其付诸行动,真正内化自身的职业道德,提升特殊教育的专业精神。

4 结语

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所以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也会比较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积极努力精神是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条件。因此,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这一个趋势下,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知识培养、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公平发展的有效措施,使得更多的特殊学生接受教育,使得整个教育事业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目前,特殊教育质量评价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概而言之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现象。

(一)特校普教化,把普校评价思路和方法直接运用到特校

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通过考试指标来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甚至组织特教学校统一参加当地中小学考试。因此,特教学校便注重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教师工作的主要考核指标,同样将其列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这一行为,本质上反映了教育行政部门对特殊教育管理简单化的思维,忽略了特殊教育中最主要的学生本位。让特校教师疲于应付各种考试、检查,无力去开发和研究适应学生特殊需要的课程,个别化教育也大都无暇实施。

(二)普特隔离,特校闭门造车

与前述相反,这一认识和做法是把特殊教育视为与普通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类别,忽略教育的内在联系和共性。有意或无意地将特殊教育作为一种独立于基础教育的教育形式,特教学校各项工作均不纳入当地教育督导和评估。兼之一般情况下一地仅有一所特教学校,因此特教学校作为质量评价的主体,既负责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又开展自我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对此基本不闻不问。教育质量如何,多由学校自行评价,学生与家长既无法选择,也无法参与。教育质量如何提高,既无外在参照对象,也缺乏自我认识的内驱力。这种情形下,很容易会把特殊教育质量低下归咎到当地经济水平落后等外在因素上。

(三)缺乏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观

除上述两种观念和认识外,在新建特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建特校,普遍缺乏特殊教育质量意识,或对如何开展有质量的特殊教育无从着手。2009年至2013年,笔者连续5年对云南省特殊教育新教师开展岗前培训。在参训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中,约70%毕业于非特殊教育专业。在培训中,60%以上的转岗人员简单地把特殊教育理解为政府对残障人群的优抚和安置。转岗人员中,约40%系从普通学校转岗至特教学校。这些人员在认识上缺乏主动性,主观上认为自己到特教学校是一种失败和挫折,对自我发展尚处于茫然阶段,遑论主动思考学校定位、特殊教育效应和质量等问题。

二、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要点分析

(一)特殊教育的主要任务

论及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必然要先讨论特殊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别,其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什么,并围绕目的和任务来设计和思考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其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可以看出,特殊教育的主要任务集中在人的社会属性和个体发展需要两大方面。换言之,特殊教育的质量评价,应着眼于其是否满足了残障人群的社会化发展和个体发展需要。前者最直接的表现和载体,可以归纳为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这是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首先要明确的两个任务点,对残障学生尤为关键。而在满足残障人群个体发展需要方面,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这个框架要求下,包含了发展潜能、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四个任务点,并最终通过这些任务点形成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

(二)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需落实的要点

构建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重点应是在特殊教育主要任务的前提下,从满足学生社会化发展需求和个人潜能发展需求出发,针对学校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交流合作渠道、内外环境建设等进行适当的改进和探索,完善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1.满足社会化发展需求

这是特殊教育质量要求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基于这一要求的课程体系已经在三类残障儿童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分别得到不同层次的体现。可是,由于前述原因,课程的有效性和质量仍待商榷。困难的是,特教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是否以开放和多元化的办学思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较难在短期内作出评价。这就必然要求要把学生置于社会实际环境中观察其效应。对此我们认为,对这一要素进行评价,应引入家长和社会这两个评价主体。同时,还要引入学生就业(升学)单位评价环节,了解与残障人群合作的有效性。前者可采用年度评价或者阶段评价的方式,直接评价学校教育在学生交流能力培养方面的效果。后者可采用追踪评价方式,由就业(升学)单位对学生在新岗位的适应性与合作性进行评价和反思。

2.满足个体发展需要

对特殊教育进行质量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校教育是否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需求。这需要学校在特殊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基础上,推进个别化教育,并根据学生需求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校园文化,形成各具特色的本土化课程体系。

(1)发展潜能

医学康复理论认为,面对残障人群,首要任务是阻止已有缺陷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其次是寻找和开发替代功能来补偿缺陷。同时,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也告诉我们,0—3岁和3—6岁是孩子身心发展的两个关键期,残障儿童也不例外。如果在这两个关键期得到有效的早期干预,其补偿性教育与训练措施的效果会更显著。据此我们认为,构建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学生发展潜能需求方面,要关注两个方面的要点。一是早期干预,预防缺陷。体现在办学结构上,是学前教育是否作为特殊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并得到有效实施;体现在课程体系上,注重评价学校是否具备科学、系统的早期干预课程体系与康复训练技术力量;体现在效应上,注重评价教育活动中是否有完备、合理、科学的学生个别化教育和成长记录,以分析教育效果和质量。二是补偿康复,潜能开发,补偿训练。这一要点,注重评价特教学校在关键期之后,对不同年龄层次具备补偿康复可能性的学生,是否有针对性的系统康复教育、潜能开发计划和补偿训练措施。这一质量要点,体现在课程体系上是否具有系统规划的补偿康复课程体系与师资力量;体现在学生个体上,注重评价学生个别化教育效应。

(2)增长知识

对这一要点进行质量评价,可借鉴普通学校评价机制中较为成熟的思路和方法,适当采用知识点考核等评价手段。但要把握这一评价结果在整个质量评价体系中的权重,既不能将此作为总体评价,也不能舍弃这一要点。

(3)获得技能

在特殊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中,获得有效技能和相应职业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在学校办学方面,这一要点体现为是否根据学生需要设置相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和中高职衔接的渠道。对这一要点的评价应包含两个层次:由教育行政部门基于职业教育属性开展的评价,学生就业(升学)单位的评价。

(4)完善人格

不管是基于人的社会属性还是自然属性,健全的人格、符合社会道德的情感价值观,都是特教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任务,也应是质量评价体系的重点之一。对人格和情感价值观的评价,历来比较困难。我们认为,可适时借助互联网等渠道,采用社会调查等形式,邀请社会人士参与评价。由此,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引领学生融入社会,增加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与了解,同时要加强德育、美育、体育、艺术教育等,引导学生发展健全人格和情感价值观。

三、一些思考

可以看出,围绕特殊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构建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需要从两个大模块、五个要点来实施综合动态的评价。其评价过程涉及教育行政管理、学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多个层面。其评价要素,至少应包括特殊教育政策落实、学校服务、教育结构与体系、知识获得的有效性、个别化教育、教育效果、职业能力、学生发展、学生社会能力和学生情感价值观等。在推进这一开放、立体的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时,还有一些问题应当重视。

(一)明确主体,循序渐进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作为构建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和推动者,将特殊教育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将特殊教育质量提升纳入教育管理、考核、督导和评估体系,循序渐进推动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二)正视区域差异

构建质量评价体系,切忌一刀切。既不能忽视差异,以经济发达地区的质量评价体系来对欠发达地区特教学校进行评价;也不能过于看重差距,一味地降低评价标准。对此,我们认为以省为区域来构建相对灵活的特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既能降低差异性的影响,又能以质量评价来促进不同层次特教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特殊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殊教育方式

虽然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有着强大的师资力量,还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都没能从根本上对幼儿进行教育。他们反倒因为加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原因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坏的影响,对待这类幼儿的教育要增加关注度,要以人为本,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要在特殊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结合特殊教育的现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中的培育与实践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性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就是追求人民民主,特殊教育指的是在教育中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后要具体对待。既然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特殊教育氛围。

学生无论在生理或心理上有怎样的缺陷,他们都是祖国的花朵,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学校不应该歧视他们,应该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加倍关注。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教育影响了正常教育的发展,在日常对他们的教育中,要时刻对他们进行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着他们今后的生活。所以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会他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做到临危不乱。正确地引导他们,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一定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要在特殊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特殊教育的成功。要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在特殊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努力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的要求,监督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成长为更优秀的人才。

二、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特殊学生的表现一般在于不爱与人沟通,因为自己身上的缺陷而感到极度自卑,将自己陷入困境中,不相信自己与其他幼儿一样,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生理的缺陷可能是先天的,但如果因为学生先天的缺陷而形成心理上的缺陷,那就是教学工作的缺失,怎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工作中是未来教育改进的重要方向。

1.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大对特殊学生的关注度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教育行业的领导者,相关教育部T要对特殊学生群体加大关注力度。一些特殊学生因为自身原因,不积极向上,不爱学习。所以教育部门要在各个院校增设心理咨询处,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每周在班级内做一次心理课宣传,使一些特殊学生能够自己主动咨询问题。对于住校生,学校要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好的关心和照顾,使他们感受到家以外的温暖,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未来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2.让非特殊学生起到带动作用

很多特殊学生的沟通能力较差,他们不爱与人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成长,与人交朋友可以健全自己的人格,与人交朋友也有很多好处。所以作为老师,要经常在课上或者课下,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其他同学带动特殊学生,使他们能够融入到集体中来,能够交到属于自己的朋友。一些调皮的学生身边可以安排一些比较安静的同学,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相互带动的作用。也可以给他们分配一些任务,让他们共同完成,也培养了特殊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人生活在黑暗中,而是可以和大家一样学习、生活,也能够完成其他人能完成的任务。

3.学校和老师通力合作,达成共识

特殊学生群体虽然特殊,但是他们依旧是班级的一分子,依旧是祖国的花朵。所以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通力合作,达成共识,要谨记特殊学生也要尽心尽力地培养,不要放弃他们,对他们弃之不顾。教师和校领导都没有让他们不受教育的权力。国家一直提倡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开始就要倾力培养。所以,学校领导和老师,一定要加强对特殊学生的照顾,对他们加倍付出,帮助他们摆脱以往的困惑和压力,和普通同学一样能够有健康的身心。在课余时间,学校应该营造文化氛围,运用文化育人,用文化熏陶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要运用先进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先进文化可以带领学生走向积极健康的道路。要增加文化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出演节目,增强学生的自信,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所以学校和老师要齐心协力,共同培育优秀的学生。

4.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师生互动关系在特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师生互动关系是决定学生今后能否安静地学习的最主要因素。在日常学习中,教师是帮助学生最多的一个人。作为具有成熟的思维模式的成年人,教师要多关心特殊学生,要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要在日常活动中多与学生互动。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不要忽视一切学生的主动沟通的信号。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出学习上的有效建议,一些特殊学生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压力,作为教师要引导他们走出困境,释放压力,要积极应对失败,不要用错误来惩罚自己,有错误就要改正,避免错误再次出现。要保证具有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信任老师,从情感上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要充分发挥摆渡人的作用。

综上所述,现如今有很多特殊学生,尽管他们没有健全的身体,自身素质也没有其他学生那么好。但是学校是育人之地,是学生迈入社会之前的“托儿所”,教师和校领导都有教育的职责,要在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特殊学生也能够达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健全自己的人格,在以后的生活中充满正能量。社会主义价值观运用于特殊教育中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让他们今后能够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心,提升自己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他们的日常行为中。

篇4

社会工作与全纳教育都源于西方“人人平等”的价值观,两者都致力于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其作为人类的基本权利,并帮助其获得生存与生活的能力。面对当前我国随班就读所出现的某些问题与困境,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或许可以为学校与教师,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从而提高我国随班就读教育的质量。 “学校社会工作”一词译自英语“school social work”。卢谋华在《中国社会工作》一书中提出,“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性的服务,协助学生改善学习环境,解决教育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完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正常成长;帮助学生发掘潜在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帮助少数不良学生克服障碍和挖掘潜能。[1]”

首先,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对随班就读教育的意义。社会工作相信,所有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和尊严,所有人,不论贫富与否,健康与否,不论肤色、种族、性别、年龄……都有价值和尊严,并且这价值和尊严不因为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社会地位的高低、权利的多少,而使其有所增减。融合教育教师和学校社会工作者,要确认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权利,学校的各种设施与活动,应该以逐步形成学生社会化人格为目标。要认识到学生在学习和适应上有困难是个人行为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应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在其天赋能力范围内充分发挥潜能。并且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对团体的职责的表现。应认识到,学生在心理和行为方面适应不良是与其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外部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生除了在学校得到应有的服务外,还有赖于家庭和社区资源的充分整合。最后,应坚守学校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原则[2。

其次,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对随班就读教育的意义,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建基于价值体系,它是价值观的具体化,是学校社会工作者行动的道德指引,可以为融合教育教师处理师生关系提供借鉴。这些基本原则包括:

第一,个别化原则要求教师和社会工作者,运用不同的方法、采用不同的视角,来为千差万别的学生服务,必须理解学生、班级、社区以及班级和社区内各个成员的个别特性和个别需要,灵活地运用社会工作的原则、方法和技巧。

第二,“有目的地表达情绪”指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应认识到,即使是特殊儿童,也有表达情绪和感受的需要,应该协助学生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三,控制的情感投入原则,是指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同时把自己代入及抽离特殊儿童的经历、处境、思维、感知、价值观和情绪之中的过程。

第四,无条件的接纳,坚持接纳的原则,意味着教师和社会工作者相信每位特殊需要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尊严和价值,并且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第五,自决的原则,社会工作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和动力去改善自己,而且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教师和社会工作者也要意识到,对于智力障碍类的学生来说,案主自决的原则并不适用,但即便如此,决定权也并非掌握在教师或社会工作者手中,而是应由学生家长代为决定。

第六,不批判的态度。特殊儿童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学校和家庭,其人生观、价值观等很大程度上直接来源于父母和老师,很少有自己积极主动的探索[3。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此类问题时,要采取不批判的态度,不能一味指责学生,而应在理解其形成根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改变。

江秀娜认为,在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中介入社会工作服务是可行的,能更好地帮助特殊儿童从融合教育中获益。实践证明,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帮助特殊儿童与社会环境实现良性互动,更需要明确社会工作者在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角色和任务,积极探索社会工作在特殊教育中的实务拓展[4。不仅如此,国家在制定教育政策、配置教育资源时,也应加大对特殊儿童教育的投入,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学校给予倾斜性支持,减少由于社会结构、教育配置不公平所造成的排斥,切实保障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5

综上所述,学校社会工作本着人人平等、尊重的理念,遵循个别化、案主自决等原则,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方法,能够在不同层面给予随班就读教师支持,完善随班就读教师支持系统,从而提高随班就读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范明林.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35

[2]黄志成.全纳教育――国际教育新思潮[J].中国民族教育,2004(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