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8 08:18: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影视文学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影视文学的概念

篇1

数学教学应该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器。如果没有问题,就至少没有专注的深入的思维。数学概念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产物,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也应从问题开始。

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张乃达先生提出了改进数学概念教学的模式。这个模式也被称为概念的问题教学模式,用框图示意如下:

其要点是:在采用概念的同化或概念的形成的学习模式之前,增加以下环节。

(1)通过解决初始问题的思维活动或审美活动,让学生产生建立新概念的意识(念头)。

(2)在给概念下定义之前,首先让学生建立起与新概念相关的框架或观念(即从整体上把握概念)。

(3)初始问题是能导致数学新概念产生的问题,可分为应用性和结构性两类。其中应用性初始问题具有较好的情境性,而结构性初始问题则具有更好的结构性,更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展开,前者引发的是解决问题的求真活动,后者引发的是数学的审美活动。

2.问题模式下的对数概念教学。

(1)教材简析

①对数是一种数,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因素促使我们建立对数概念的?对数又是一种运算,能解决什么问题?其解决问题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logaN的来龙去脉体现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

②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首先发明了“对数”。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把“笛卡尔的坐标、纳皮尔的对数、牛顿和莱布尼兹创立的微积分”共同称为“十七世纪数学的三大发明”。

③对数函数是重要的初等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底数大于1)、幂函数(指数为正整数)都是增函数,其中对数函数增长得最慢。

④对数的基本知识。

对数是一个数,ab=N?圳b=logaN,这是问题产生的原点,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注意特殊的对数lgN和lnN(其中,lim=e)的重要价值。

对数是一种运算,理解a=N的实质。

对数运算的实质是简化计算,正如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所说:“由于对数的发现,天文学家的寿命延长了许多倍。”

(2)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它物质,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留的质量是原来的84%(设该物质的最初质量为1)。

【问题1】你能就此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尝试着回答:

①5年后,该种物质的剩留量是多少?(y=0.845)

②经过多少年这种物质的剩留量是原来的一半?

师:概括起来讲,大家可以提出如下的三类问题。

设ab=N,①已知a和b,求N;②已知b和N,求a;③已知a和N,求b。

【评价】“问题1”是一个课题性问题,即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了动力,同时为学生的思维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也具有较大的难度,往往学生不能全面回答,其实我们也不一定指望学生全面回答。但三类问题中,由于只有问题③是新的问题,是从审美的愿望出发,促使学生产生一举攻克的强烈愿望。学生从审美和完善知识结构的角度初步产生引入新概念(对数)的意识。

类比归纳,形成概念。

【问题2】如果2b=3,b唯一存在吗?

生:这样的b是唯一存在的。

师:请说明理由。

生:考察函数y=2x的值域(0,+∞),因为21=23,有理由作出猜想:这样的b是唯一存在的,应该介于1和2之间。现在看看是否可以,事实上2=

【评价】这样“猜测――验证――逼近”的思维方法非常重要。

当然,更多的学生是从图象上发现b是唯一存在的。作出函数y=2x的图象,观察y=3与y=2x图象的交点情况,不难发现b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唯一的。

教师继续追问,要求学生说明理由,学生则表现出“欲言又止”“说也说不清楚”。

这时,引入新的概念(对数)已经是水到渠成了。怎样引进呢?

【问题3】如果a2=2,你会求正数a吗?

没有学习过根式时,不知道a是什么值,引进根式后,我们就知道这个正数就是,而且是唯一存在的,还有明显的几何意义(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引进根式后,正数a就可以用符号表示了。

【评价】“问题3”是一个具体的导向性问题,学生经历过用符号语言表示新的数学对象的过程,通过这样的类比,会产生柳暗花明的效果。其实,研究的关键时刻引进一个符号,是数学家们常用的方法。

这时,对数概念已呼之欲出了。怎样定义对数呢?

【问题4】如果ab=N,那么怎样表示呢?

一般地,如果a(a>0,a≠1)的b次幂等于N,即ab=N,则称b是以a为底N的对数,记为logaN= b。

显然,ab=N?圳b=logaN。

篇2

二、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刘德培先生认为:“医学按其使命来说,就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关爱和尊重……把关爱和尊重人的理念和意识付诸于行动。这是医学人文精神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我们的意思是说,不仅要治病,而且要关爱和尊重病人;不仅要关爱和尊重病人,而且要关爱和尊重作为病人的人;不仅要关爱和尊重作为个体的人,而且要关爱和尊重作为人类存在的人即人类本身。”从刘德培先生对医学使命和医学人文精神的诠释中我们可以知道: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核心即是关爱和尊重。这与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中的“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以及西方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的“医学不分男女、不分贵贱,要为患者的幸福着想”所包含的是同样的内涵。如何在医学七年制公共英语教学中教育学生懂得关爱和尊重人以及怎样去实现这种关爱和尊重是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三、医学七年制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设想

医学人文精神视角下的医学七年制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应该致力于发展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即关爱和尊重人的理念和意识。因此,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必须富有人文性。为改变传统倾向于技能训练的“精读+听力”的工具性课程设置模式,满足七年制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需要,根据七年制医学生入学时英语基础普遍较好的特点,医学七年制一、二年级的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可以借鉴一些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改革为“综合英语+人文修养类课程”的模式,即每个学期均开设《综合英语》和一门人文修养类课程。笔者认为,起点高、文理科基础宽厚的七年制医学生比五年制医学生和研究生更有可能接受这些专业化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可以激发七年制医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会让学生感到“英语教学或是流于形式、行同虚设或是陷于停顿、放任自流”,更可以把关爱和尊重人的理念和意识融入英语教学中,培养其医学人文精神。《综合英语》已得到教师和研究者们足够的重视,本文不再展开论述。本文的课程设置改革重点分析侧重文学文化内容的“人文修养类课程”。这类课程是公共英语教学回归大学教育之道,提高七年制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实现“高层次”目标的最好途径。根据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人文修养类课程”可依次开设《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英语影视赏析》和《英语文学作品赏析》。

第一学期开设《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该课程介绍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背景,让七年制医学生了解这些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增强他们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力、辨别力和批判力,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第二学期开设《英语影视赏析》。影视作品因其直观性、艺术性、趣味性、刺激性以及明星效应而成为众多大学生喜欢而且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材料。更重要的是,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人文精神,展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歌颂人性本善,批判人性丑恶,不失为对七年制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绝佳材料。

第三、第四学期开设《英语文学作品赏析》。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反映人生百味和跌宕起伏;叩问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折射人生哲学;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通过创造不同的艺术形象颂扬美、善、爱,批判丑、恶、冷漠。因此,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某种程度的教育价值,即对人精神上的某种启示。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包括生活教育价值,即丰富、充实、改进学生生活的经验,并激发其生活向上的勇气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教育价值,即使学生在作品中体验到各种社会行为;情感教育价值,即增进学生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正是医学人文精神培养所需要的。因此,医学七年制公共英语课程中开设英美文学课程有利于启迪七年制医学生的心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锻造健全的心理素质、塑造完美人格,让自我感觉非常好的他们学会放下身段,正视自我,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由于文学作品对七年制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教益优势明显,故《英语文学作品赏析》课程开设两个学期。

四、结语

医学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医学生必须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学会尊重、懂得关爱的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七年制医学生更应该是实践医学人文精神的典范。外语作为人文学科,具备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条件和内涵。因此,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角度改革医学七年制公共英语的课程设置,第一,可以提高七年制医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英语语言综合技能得到更快、更高层次的提升;第二,可以使他们获得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拓宽他们的人文视野和思想疆域,这样他们日后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第三,可以帮助他们养成完美的人文人格,使他们在未来的医学实践中不仅医术高明,而且能具备关爱和尊重人的人文精神,成为真正的医学大家。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53-1.5

“影视文学”属于传统经典概念的说法。长期以来,一般意义上的“影视文学”就偏重于文学层面的意义把握,书面形式的影视文本的独立存在成为可能,阅读文字含义中的“影视文学”就具有特殊的价值。时代潮流迅疾发展,创作现实使人们对影视文学概念的理解更为宽泛,简单拘泥于书籍形态的影视文学在具有无可置疑的合理价值的同时,也显现出更加明显的局限性,超越文学的层面,进入到影像艺术的声画表现,是现代传媒时代的影视文学不能不改变的认识。

总体来看,文学走进影视,影视离不开文学,无疑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客观需要,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成为了影视文学形成发展的动力。

一、影视与文学的关系探讨

人们把电影和其他艺术进行类比的过程中,挖掘出了其他艺术的特性在电影中的具体体现,电影成为了诸多艺术的混合体。文学作为电影存在的前提,以至于有人称文学是电影的母体。电影回归自身的过程本身同时也是电影与文学的融合、交流过程。在电子媒介一统天下的今天,电影与文学的融合代替了疏离,或者从文学的角度说,它走进了电影。可见,二者的交流也必然会促进其共同发展。

电影表现的是文学意味。电影艺术的最大特点当属其兼容性,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可被电影改造利用。文学,作为最为古老的艺术之一,很多艺术又都可以从中获得灵感。我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文学和电影在时间空间表现力、语言机构叙事方式上的天然联系,必然使得文学成为对电影影响最大的艺术之一。电影是依靠对人类现实生活的记录和再现渗透艺术精神和艺术意味的。在渗透艺术精神与艺术意味的过程当中,文学在形态上帮助电影完成了这样一个过程。

电影与文学的感觉差异。电影以其逼真形象来表达生活,而文学之美,则美在含蓄,它以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境去诠释生活,借助文学、千变万化的修辞方式,将确定的对象又不确定的摆放在人们面前。虽然电影自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形式,但是其声色之美,形象之真都决定了它不可能具有文学的含蓄之韵。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之下,文学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或许有所动摇,而它不可能也永远不会对文学的想象和真实的互动取而代之,这也是文学生命力之所在。

二、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在文艺大家族中,电影和电视艺术诞生得最晚。可是,诞生之后,便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电影和电视,尽管有不同之处,但相同之点更多。

影视艺术的特征。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看,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审美特征。时空统一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处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影视作品也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影视的视听记录机器所提供的空间,就是那个纪录在胶片或磁带上的画格和声带,每个画格都展现出记录下来的视觉空间。也可以说,影视的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它物质化了,成为具体可闻可见的空间运动;影视的空间是时间化的空间,它有一个时间的流程。由于影视文学的特殊性,它在时空结构上具有统一性。声画可融性。现代影视编导在构思时,不仅要善于汲收美术、戏剧的特长,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画面美。例如中国电影《卧虎藏龙》不受时空限制而代表了永恒的东方魅力,将别具特色的中国文学(书法、山水和武术)极其巧妙又不可避免的融合在一起,将片中人物及观众一同带入一种唯心的中国山水画境界,更体现出了影片内外人与自然迫切要求的“天人合一”。表现综合性。影视的综合性包括两方面:一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二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影视艺术大量地汲取绘画(包括雕塑)的艺术造型特征。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它那特有的韵律美、节奏美也融入影视艺术之中。文学之溶入影视,主要在于文学塑造人物形象与典型的方法,以及故事情节的结构安排,细节的描写等方面,均被影视艺术所吸收与改造。仅仅从影视表演的角度来看,影视与戏剧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视是综合的艺术,但并不是拼凑的艺术。形象逼真性。所有的艺术都要讲究真实,但影视的形象更为逼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0年代末产生了有声电影,到了50年代,宽银幕电影问世,后来又出现了嗅觉电影,全息电影、球幕电影等等,使得电影中的形象更加贴近生活。

影视文学的特征影视文学是为制作电影电视使用的,是摄制影片和电视的文学基础和文学蓝图。因此,影视文学的作者必须根据影视艺术的特点进行编写。

三、中国影视文学的发展现状

影视文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其外延可以扩展到整个文化领域,用社会学方法探讨电影的生存与发展的整体文化问题在新时代也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电影具有世界共通的画面,语言有国家、民族之分,但画面是没有国家、民族之别的,因此电影文学具有世界性是必然的。有相当数量的剧本开始重新探索电影的本体特性,借鉴技术进步和其他艺术门类变化发展的结果。充分开掘电影表现形式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大多数剧本开始注意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注意电影的思想艺术价值的体现与经济价值的体现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也是这两年电影文学工作的一个新走向。

但是我国的影视文学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同时这也是影视文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电影剧本创作中存在的缺乏生活气息和底蕴、满足于书斋内的自我欣赏以及文笔华丽、内容空洞、玩弄形式等问题必须加以克服;有的剧本和影片观念陈旧,技巧贫乏,采用电视剧处理故事和人物的方法,对电影的特性认识利用不够,也是电影文学创作和整个电影创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编剧可发挥的余地越来越少。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成型的作品,只需要编剧加以改编修改,这给在未投资影视前,用文学作品检验一下市场,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作品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市场,和读者,所以其后的影响力只会扩大不会减小。

篇4

影视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然而它却带有非常明显的文学特质。立足于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探讨影视文学的教学改革,不失为一个具有突破性的思路。

一、立足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变革影视文学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主要是指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影视文学应打破旧有的课程认识,冲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充分利用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的丰厚资源优势,树立全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具体而言,一方面,树立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不仅对影视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传统的、固有的教学,还应该结合视觉文化背景下当代文学的影视改编热潮,实现现代的、动态的教学。譬如,在分析陕西当代文学及其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时,运用传统的、固有的知识,结合当今时代视觉文化的勃兴和新兴传媒的繁盛,分析陕西当代文学的创作实践和影视改编实践。另一方面,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不仅运用影视艺术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影视作品进行分析,还应该撰写影视鉴赏与评论的文章,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影视剧本的创作实践。这样的教学理念,既能够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又能够与“写作”等其他课程的教学相得益彰。

二、立足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丰富影视文学教学内容

文学作品及其影视改编的介入和强调,无疑丰富了影视文学的教学内容。通常情况下,影视文学课程往往围绕着影视文学的相关概念、本质特征、分类、创作、改编、鉴赏、评论等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对文学作品的审美立场、审美原则、审美方法等进行评价,深化影视文学的教学内涵。譬如,从地域文化角度而言,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学,地域文学又在不同范围和程度上蕴含着特定地域的自然特性和人文内涵。在由地域文学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中,必然留有清晰而深刻的地域文化印记。如此,文学作品的审美立场、审美原则、审美方法等就被移植过来,作为审视其影视改编作品的途径和方法,这无疑为影视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譬如,对于陕西当代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陕西当代作家及其作品的评价,以及影视改编作品的鉴赏及评价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作为影视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立足于视觉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巨大影响,对于影视这一新兴的视觉传媒相关领域内诸多方面的挖掘,拓宽影视文学的教学领域。与影视相关的问题非常广泛,包括影视文化产业的勃兴,消费文化对传统影视的冲击,视觉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地域文化借助影视媒介的传播得以提升其自身的影响力,以及文学的“触电”现象等问题。其中,文学的“触电”问题,也就是文学与影视的联姻,尤其值得影视文学课程的关注。这是因为,这个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涉及到文学与影视的发展问题,即文学借助影视广泛而平实的传播方式得以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影视借助文学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得以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层次。

三、立足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转变影视文学教学方式

影视文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影视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不失为一种较为稳妥的教学方式。然而,还应该努力探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其他教学方式。

专题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如作家、导演、演员、主题、地域等,将所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分类,对同类内容设定专题进行教学活动。譬如,按照地域划分,将陕西当代文学及其影视改编作品设定为一个专题进行讲授。电影方面,由贾平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高兴》(2009年)、《秦腔》(2012年),由实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白鹿原》(2012年);电视剧方面,由高建群的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改编的《盘龙卧虎高山顶》(2011年),叶广芩的《青木川》改编的《一代枭雄》(2014年),路遥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平凡的世界》(2015年)。

实践式教学。在传统时期,受现实条件的限制,影视文学教学更重视理论教学,无法满足实践要求。因此,在影视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展开实践式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结合当代影视文化的发展状况,积极撰写影视鉴赏、评论的文章,或是创作影视剧本等。此外,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确定主题,如陕西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陕西影视受众情况、陕西影视消费文化发展现状、陕西影视对大众审美倾向的影响等等,可以围绕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并撰写调查报告。

对比式教学。将具体的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作品进行对比,可以选择某一个或某几个对比项,如思想意蕴、人物形象、艺术特征等,进行对比性分析。此外,影视艺术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于一身,因此,还可以针对某一部具体的影视改编作品,将其所具有的影视艺术特征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对比性分析。譬如,将电影《白鹿原》中关中麦客的人物形象造型、华阴老腔的声音造型、面条像裤带的地域文化造型等因素,与文学文本中的相关语言艺术相结合进行对比性分析。

总之,在影视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从文学作品及其影视改编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理念的变革、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巨大的创新性意义,无疑有助于改善影视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颖涛.汉语言文学专业影视文学教学方法初探.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2).

篇5

二网络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网络文学文本,不仅仅是单一的语言文本,还有声音、图像等文本超链接在一起,并与历史上其他各种类型的文本“互文”。所以,研究网络文学,单凭传统的文学研究方式是不可能的,它必然涉及到图像学、技术美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式。从事网络文学研究多年的陈定家对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近几十年来,文学研究从学科化封闭走向跨学科开放、从技术性‘区隔’日益走向人文性融合的趋势已经形成了一种大的时代潮流,从一定意义上讲,互文顺应了这种潮流,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需要指出的是,网络文学理论研究不仅顺应了当前的跨学科研究潮流,而且其也是出于网络文学文本自身特点的需要。这一点,作者也有清醒的认识。在看到赖泽民将耗散结构理论与马克思的历史观结合起来写出《人类历史科学原理》后,他不免有这样的感慨:“虽然某些观点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以耗散结构理论研究历史与哲学,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认真试探一番的学术路径。事实上,网络文化就是一个标准的耗散结构系统,值得好好总结和反思。”这种跨学科研究,必然要依据并突破传统的“互文性”研究,“通常意义上的互文性研究,着重考察文学与文学自身的关系,即文学作品与文学遗产、文学史、文类传统的关系,以及作品自身所携带的文学记忆和读者文学‘阅’历之间的关系”。对于传统的互文性研究,陈定家也非常重视。在他看来,互文现象在传统文学中也存在,但是互文性不是传统的文学特征,“互文性,从根本上讲,它只是传统文本的一种尚未完全开发的潜能,在‘绝对联系’的意义上说,超文本只不过是互联网成功地开发了传统这种‘互文性’潜能的副产品而已”。可以说,“互文性”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联系在一起,而“超文本”又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分别开来,正如作者所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最大的不同是基于载体变化造成的‘文本转向’,在传统文学的线性文本向网络文学超文本的转化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密切关注的学理问题被我们忽略了。”

由此可见,考察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是网络文学互文研究或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基于网络文学的超文本和互文性的特点,网络文学理论研究必然要涉及技术、传媒和影视等内容,这些内容在《文之舞》中都有体现。互文性革命是建立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所以研究网络文学必须要了解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在当代的艺术生产过程中,“赛博文化利用技术手段、技术材料、技术方式,从艺术生产的操作层面不可抗拒地渗透到艺术生产的观念层面”,作者宣称“科学技术已成为一种‘本体性’的存在支配着当代艺术生产”。可以看出,技术是了解和研究网络文学的重要维度。离开了技术维度,许多网络文学新现象是无法解读的,比如上海中学生梁建章的“计算机诗词创作”,这些诗作跟传统诗人作品之间的差异在哪里?以写出《背叛》的“布鲁图斯一号”为代表的写作软件,能否颠覆传统文论有关知人论世的论述?人工智能能否“诞生一种全新诗学或文论的可能性”?这些问题,可以说是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的难点所在,也是研究的新方向所在。在网络文学中,技术往往是与传媒联系在一起的,作者往往把“互文性”“超文本”“互联网”三个概念不加区分地用在相近似的语境中,“实在是因为它们在许多场合具有几乎相同的特征和秉性,专就文本而言,三者的相似性或同一性是如此显而易见,以致在许多情况下它们相互替换而不会出现任何问题。”所以,作者在著作中由“互文性”到“互介性”的论述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超文本和超媒体的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文学图形化与声像化的步伐”,所以文学与影视之间的互文现象非常普遍。作者以“百家讲坛”节目为例,详细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互文,认为该节目成功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以雅俗共赏的方式发挥文学的特长,运用设置悬念等说故事手法让文学经典大众化;另一方面利用强势媒体的图像化优势,运用视听元素做到讲解、形象、画面和音乐的结合,取得良好的观看效果,以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4]203。不仅有文学与影视之间的互文,还有影视与影视之间的互文,比如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与李安的电影,《武林外传》与金庸影视剧等。根据这些艺术现象,作者进行了理论提升,认为米尔佐夫创造的“互视性”是“互文性在影像世界的翻版”。既然文学与影视之间存在互文现象,那么可以说从影视的角度看网络文学,是研究网络文学的一个新视角。但如果缺乏图像学知识,我们是难以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的。

三理论写作的限度与互文性

篇6

大学的戏剧影视文学游走于艺术与文学之间,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较为模糊,因此,探讨探讨综合性大学的戏剧影视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正迅猛发展,而人才问题也因此成为行业内部最为关注的问题。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实际行动,就需要大量人才来进行文化创造,高等教育事业面临更大挑战。尽管作为艺术教育重要构成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但当前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正经历着多元化人才市场的考验。在影视传媒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媒体、新闻单位一方面对具有文学、影视、新闻、广告等综合素质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与以往记者、编辑、摄像等岗位设置不同,现在媒体、新闻单位需要的是集访、摄、录、编为一体的专业人才,既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较强的写作能力,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能从容面对社会人才激烈的竞争。反观我们以往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对于动手能力和实际业务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重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要成为能经得起社会检验、为社会所欢迎的人才,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为社会所需要的素质与专业本领,真正能成为专业作家、编剧的人少之又少。

所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从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角度去考虑。我们的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我们需要大胆探索,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努力改变传统的大文科“通识人才”的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寻找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途径。

2、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2.1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

一、除了对基本概念理论、重要知识点讲解要详细、深入浅出适当拓展外,还要适时采取案例教学法。比如讲授长镜头的概念时,将当下比较流行的电影中的长镜头作为案例给大家讲解,通俗明了;比如讲授《中国戏曲史》时,由于学生对昆曲的曲牌、宫调等戏曲专业知识并不是很了解,可以结合戏曲界比较关注的青春版《牡丹亭》中的几出,用抢答的方式数某一曲牌出现的次数,不同宫调和不同曲牌之间的区别,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二、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张嘴、一支粉笔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堂容量大,内容丰富,以声音、色彩、画面等相互配合,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三、要给学生预留充分的创新思考的空间,理论课教学时可以留一些悬念,引导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专题发言,营造自主学习课堂氛围,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2.2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由于戏文专特别注重实践,无论是实践课教学还是在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如果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单纯的掌握理论知识而不具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人才的培养是失败的。因而,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大文科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例如,该专业核心课程《表导演基础与实践》的教学,就不能拘泥于理论讲解,要将学生的实践教学搬到课堂,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体现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还锻炼学生的编剧能力、导演能力、表演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隐性课堂相结合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显性课堂的话,那么课外活动则可以称之为隐性课堂。学生在显性课堂教学中更主要的是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隐性课堂则是充分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内化并运用于实践、锻炼学生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场所。因而,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与隐性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课堂以外的时间,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新建本科院校要结合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特点,给学生提供给你充分的隐性课堂活动空间,让他们有展示自我、进行创新活动的空间。例如,可以成立学生摄影协会、DV空间、剧社等各类学生活动社团,定期举办摄影大赛、DV作品大赛、剧本创作大赛、话剧大赛。让戏文专业的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不仅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总之,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那么大学教育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走教学改革之路,才能探索一条适合自己校情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文化影视 技术 声像 大众传播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因此我们要获得一个精确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定义似乎是一件非常困难且不易完成的事情。正如德国学者弗罗伊德所说:“任何科学原则中的基本概念和最一般的观念在开始总是不确定的。他们只能靠人们从现象中感受到的东西才开始得到解释。要澄清这些概念,发现其重要的和连贯的意义,只有借助观察对象的逐步分析”。

影视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5 年12 月28 日,世界上第一次活动电影正式公映,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的地下室放映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等。至此,世界上第七艺术,光和影的艺术———电影正式诞生了。狭义地看,“影视”指电影、电视交叉的共性部分;广义地看,“影视” 包括电影、电视生产与传播的全部。而“影视文化” 同样可以从三个系统中见出其特质和地位。“影视文化”的三个系统:大众传播系统、艺术创造系统、娱乐休闲系统。“影视文化”,是人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所创造的电影电视文化样式。具体来说,“影视文化” 是人类重要的传播样式,也是人类重要的艺术样式和娱乐休闲样式。狭义地讲,“影视文化”指的是电影、电视共同的“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即影视艺术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广义地讲,“影视文化”泛指以电影、电视方式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造。

正确理解影视文化,至少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影视文化是一种技术文化。技术的特征就是追求高效能、规模化的大生产,可以反复、大量的被复制。影视技术不断发展的目的就是创造出完真的声像世界,来吸引更多的受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其次,影视文化是声像文化。影视营造了全新的文化形态:声像文化。单纯的文字、声音所塑造的结果我们称之为形象世界,这是一个无声的世界。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塑造的是一个广袤、荒凉的沙漠风光的形象世界。对于没有大漠经验的人,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加猜测去理解诗人塑造的这个艺术世界。抽象的文字要转化为读者心目中的一种形象,往往会发出诸多畸变或扭曲,产生误读。当然,文字的不确定性,也会产生奇妙的阅读效果。其次,影视是对于真实事物的再现,即使如恐龙那样已经消失了上万年的动物,在影像上也是具体可感的事物再现。如电影《侏罗纪公园》中,逼真的声像效果,使人身临其境。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影视文化有更加广阔的传播媒介,电视,手机,电脑,网络,电影院等等。影视技术成熟,普及度高,使大众都能感受到影视文化的魅力。影视文化不像文学或者其他过于抽象的文化一样难懂,它是一种通俗的文化,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影视文化以声像的形式呈现给大众,更直接,不需要大众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带给我们视觉盛宴。

影视文化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经济物质上的效益。越来越多的人会在经过一天繁忙的工作学习后去电影院看场电影来放松心情。越来越多的商家通过明星效应、时尚吹鼓,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激励大众消费。

影视文化另一个超出以前所有文化的优势就是可以借助现代高科技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使其能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运作,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影视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很大,在这个信息快速发展的年代,信息和知识产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从社会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媒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环境的认识需要借助一种新的媒介去把握,这就是大众传播。而大众传播形成了信息环境。影视文化作为信息环境中的一员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可想而知。

影视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普及了社会群众的文化知识,使文化传播更加便捷。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如电视网络获得影视文化,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提升了全民族、全社会的综合素质。影视文化也使得人们可以了解更多的东西,了解更多不同地区的文化,足不出户看世界。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影视文化传播的同时带有强大的信息量,可以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

但是影视文化也有很多弊端。文化过于大众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慢慢消失。文化渐渐在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中成为一种消费品,文化意识和文化艺术的淡化和单薄也渗透到影视文化中。一些低俗的影视作品的出现,危害了大众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极其不利。同时越来越多的广告植入激起了大众日益高涨的消费欲望。攀比,奢靡之风进入社会各个阶层,导致一种从众消费的趋势日益增加,一些广告不乏有欺骗大众的行为,更加污染了影视文化。近几年“宅”字盛行,与影视文化也脱不了关系,一些人不愿意出门,不愿意与人交流,在家里与电视电脑相伴,这也是不利于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阻碍了人际交往,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所以很多人在呼吁“宅人”走出去。很多地方和政府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消除影视文化对人们的副作用。总之,凡事有利必有弊。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正确看待影视文化并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①王俊杰:《影视艺术论稿》[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②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商务印书馆,1994

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College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Reform

in Multimedia Environment

WANG Fuyu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

Abstract Popularity of multimedia teaching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 of ancient literature put forward new demands, as a teacher not only to master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should als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implement the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reform. In this paper, the use of multimedia active classroom, engage students; accelerate the rhythm of teaching, teaching knowledge to expand capacity; breakthrough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deepen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train students in four areas of interest such as the ancient literature discuss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ncient literature.

Key words multimedia;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reform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的一门传统课程,是高校中文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由于它所传授的知识是古代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实用性也大打折扣,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不高。古代文学教学长期采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而所教授内容又为文言,学生不易理解。这些使得古代文学成为了高校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其教学改革十分紧迫。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古籍电子化的加快,为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曾有学者对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态度进行调查,发现“有88%的学生欢迎用多媒体教学”, ①可见多媒体运用到古代文学教学势在必行。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

1 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

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与视频时代,文学逐渐图像化、视频化。传统教学仍然依赖老师的语言和板书,教师与学生难以形成共鸣,学生学习兴趣低落,经常是“教师在讲台上撕心裂肺,学生在课桌上睡倒一片”。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插入图像和影音资料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导入是把学生带回课堂并快速进行学习状态的关键步骤,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图片,播放一段音频或视频可以快速有效地吸引学生,实现课堂导入。在讲授曹植的文学之前展示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图片和王献之所书《洛神赋》书法拓本图片,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从而快速进入曹植的学习。讲授李白时不妨插入一段《大话李白》动画作为课堂开头,并让学生探究真实的李白是怎样的。讲授《水浒传》前不可以先播放《好汉歌》歌曲,同时在展示108位好汉的图像,营造“水浒”氛围。除了课堂导入之外,在讲授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时利用多媒体图像、影音的优势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讲授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时辅以他们的肖像和著作的图片可以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从而形成感性认识。古诗词赏析是古代文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教授时苍白的语言往往不能传达诗中的意境,学生囿于学识和体验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往往不够,从降低学习兴趣,出现厌学情绪。此时,结合内容配以景物图片、古典名曲或名家朗诵,可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眼前一亮。这方面的资料有戴敦邦的图说唐诗宋词、华三川的唐人诗意图、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系列、姜嘉锵的《古典诗词演唱》专辑、许淑敏等主唱的《宋词古唱》专辑、邓丽君演唱的古典诗词等。古代文学元明清段小说戏曲作品多,这些作品往往篇幅较长。在今天这个视频时代,许多学生未完整阅读原著,课堂上单纯依靠老师的分析往往不能形成共鸣,学生仅仅被动接受条条框框,课堂往往沉闷,这时不妨利用多媒体将学生带回原著的场景中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性。讲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小说、戏曲时插入相关的影视剪辑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甚至可以将影视与原著进行对比,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古代文学作品需要还原到历史文化系统中,结合当时的宗教、艺术等因素,从社会思潮中去把握。要之,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应该适时利用图像、影音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也应该牢记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切忌让多媒体资料喧宾夺主。

2 利用多媒体加快教学节奏,扩大教学知识容量

新的古代文学教学大纲对教学时数大量压缩,使得这门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容量大与教学时数少的矛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些高校便往往压缩作品的阅读与分析数量并对古代文学史进行浮光掠影的讲授,其教学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有些高校不得不增开相关选修课或扩大选修课的教学时数,这无疑又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随着多媒体的普及,我们可以利用它来扩大教学容量,从而解决这一矛盾。传统教学方式下知识的传授主要依赖教师的口头表达与黑板板书,二者在速度上的局限性限制了课堂上信息量的传播,运用多媒体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多媒体可以加大信息量,提高讲练的密度、层次、力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讲授古代文学诗文、戏曲、小说时,适当运用多媒体把相关的图像、评论以及原典朗诵串入其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改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大量减少板书内容和不必要的知识阐释,从而节省教学时间。随着古籍数字化的加快,大型古籍数据库不断增加,出版古籍也不断数字化。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全唐诗》、《全宋诗》等都已经制成数据库系统。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涉及原典等资料的引用,古籍数字化与多媒体结合极大方便了教师对资料的引用,不但可以节省抄录的时间,而且随着引用的增多无型也扩大了课堂的知识量。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现学界的研究成果,增加学生的思辨能力”,使用多媒体将同一位作家的“多个评价打在同一界面,可以通过不同颜色,左右、上下形成鲜明的反差,同学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评价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无疑会增强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由于课时有限,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师可以将阅读资料通过个人空间、网盘、社交网站、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在课堂上只需检查即可,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扩大教学知识量。同时,教师也还可以利用网络辅导、答疑等方式解决学生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把古代文学的教学渗透到整个学生的生活中。

3 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深化教学内容

古代文学的教学难点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差,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突破难点。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扫清字词是理解诗文的基础,传统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刻,如果抄录在黑板上,又会浪费很多时间,利用多媒体则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使用不同颜色、字号或字体将疑难字突出并配备读音和解释,从而加快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原文的信心。图表可以简化内容帮助理解,传统教学在图表利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轻松地利用图表来突破重点难点。如讲解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绪论时,可以将文学史一主两翼、三古七段等做成不同类型的图表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唐讲授唐代文学绪论时,可以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将代表性作家作品制成图表,可以让学生快速建立唐代文学发展的总体印象。古诗词学习的最难之处就是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多媒体教学中运用古诗配画能创设一种媒体与诗境相结合的教学场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讲解王维的《竹里馆》一诗,为了体会诗中空明寂静的意境可以配以戴敦邦《竹里馆》诗的绘图。讲元代王冕《墨梅》诗,配上他的《墨梅图》真迹的图片。讲解白居易的西湖诗可以结合西湖风景画,讲吴均《与朱元思书》可以参看《富春江山水图》。古代文学审美标准和批评术语与古代其它艺术类型有相通之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其它艺术作品的图片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魏晋诗文时可以结合敦煌莫高窟的雕塑和壁画帮助学生理解其时代的艺术精神,利用宋元山水画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批评中的“高妙”、“兴趣”、“空静”等概念。利用多媒体播放体现传统文化的影音也可以学生理解古代文学批评上的一些概念。如水墨山水动画《山水情》以景抒情,情景交融,山水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了古代艺术的深厚传统。通过影片的播放,可以启发学生去理解“韵味”、“滋味”、“意境”等概念。

4 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古代文学难学,导致学生兴趣不高,从而使得古代文学难教。若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影音时代,我们的沟通方式已经从书信变成了电话和视频,我们的休闲娱乐从阅读变成了观看影视。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他们对音影图像的兴趣远远大于单纯的文字,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打破旧规,充分利用影音资料来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诗词诵读是古代文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诵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并且能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可以轻易将名家诵读带入课堂,在讲解完一首诗词后,播放一段深情的朗诵无疑可以加深学生的体会,陶冶其性情,从而提高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是相通的,流传下来的古代名曲众多,在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今天,作为古代文化传承者更应该将古典音乐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在课后放一段古典音乐,不但能娱乐学生的身心,无形中也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大有裨益。现代人对影视的兴趣远远超过书籍,据统计2011年中国人均年阅读量只有4.35本,很多人可能一年未读过一书本,但是很少有人一年未看过一集电视或一部电影,而年青一代对影视的兴趣则更加浓厚,以影视带动原著阅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现代有许多书籍是在影视热播后才得以畅销的,《亮剑》是都梁在2000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但是直到2005年据作品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热播,它的销量才大为增加。而《蜗居》和《山楂树之恋》两部书早在2007年就已经出版,但是直到2010年两部同名影视剧热播后,图书才成为畅销书。即使是名著在影视热播后也能带动其销售,《红楼梦》、《京华烟云》、《倾国之恋》等名著无不如此。

总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来为古代文学教学服务,根据多媒体的特点来对古代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当然,我们在利用多媒体时也应该规避容易犯的错误,要切忌课件过于单调或花哨,不要以多媒体代替板书,更不能只顾操作课件而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篇9

影视美术是美术领域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但是在过去美术界往往是忽视影视美术的发展的,关注的程度明显不够。然而近年来,美术界和影视界合作较多,影视界在国际市场上飞速的发展,各种影视文化在不断传播,然而对于呈现出日渐衰减态势的美术界而言,美术的研究者不得不开始担忧,影视美术的兴起将会给美术领域的研究造成一种无形的冲击,研究课题需要面临新的障碍,并开始质疑许多美术领域的传统理论,对原有的美术理论格局形成一股冲击波。

1 影视美术体系的转型与兴起

近些年来,在影视美术领域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影视界的部分研究者对影视的探索和研究速度很快,这一现象值得人们注意。此外,根据目前的形式也可以看出影视美术的研究越来越与经济产生紧密的关系,应经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这一趋势远远不同于之前的美术、文化等领域所关注的问题,影视的最前端已经逐渐从“影视文化”向着“影视产业”进行转型。至于美术领域,它实际上也在经历一段悄无声息的变革,那就是它正在从传统的美术研究和美术教育的“两史一论”逐步向理论研究、设计技巧以及艺术管理等产业研究方向发展,形成了“大美术理论”的新局面,对于这样的巨大转变,美术界目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术的研究体系一直都以“两史一论”为核心,包括中外美术史和美术概论,此外还包括一个特殊的部分那就是美术批评。目前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原理都是以这个理论体系为基础建立的,同时这样的体系的形成也是结合了模仿文学、美学等许多人文学科的精华共同创造的结果。

本文以著名学府中央美术学院为实例,详细描述了美术体系的改革现状,中央美术学院最早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代表了中国最早一期的美术体系,在后来八九十年代的几次改革后改名叫做美术学系,该学院主要研究中外美术历史,在变革幅度较大的九十年代也并未发生较大变化,然而目前在影视美术的强烈冲击下,该院校的美术理论教育已经发生根本性变革,美术史系仅仅作为刚刚设立的人文学院的一个系别,除了开设美术史这个专业外,还设有艺术市场、艺术产业、展览策划等一系列新型的专业,且这些专业每年招到的新生人数大大超过了传统的美术专业的学生人数,这无疑证明出影视美术的发展对传统美术的巨大影响。

2 影视美术学术改革的背景

美术的学术背景同时也包括其内在的知识体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生着一次又一次重大的蜕变,每一次的改变都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变革。最主要的过程就是从狭义的“两史一论”最终发展成为当今符合美术产业发展以及当前研究背景的广义上的美术理论。对于新时期的美术研究者而言,他们不仅需要具备美术领域的技巧,同时也要兼顾到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等学科,这些复杂的学科相互交织,对美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时展和社会需求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在众多学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下,影视美术应运而生,同时设计艺术、文化创意等几大产业也随之兴起,这显然对于传统美术理论来说是强有力的冲击,新的理论体系对许多原有的理论开始相悖,新旧理论的交汇使得美术理论变得混乱。美术产业所面临的改革浪潮,驱使其必须在外延作出相应的拓展,必须要从传统理论快速过度到新的美术理论体系上去。

在之前提到的美术批评理论中,它是美术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批评相对于传统的两史一论的美术体系而言,对美术实践的认识显得更加积极主动,建立起美术批评的目的在于它可以对一定范围内的美术产业方面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但是其又无法对美术产业做出整体上的指导。它的产生是由文学批评和美术批评二者结合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人文科学的影响。当今社会,对于美术理论的研究不再是对已经存在的美术理论做出解释,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美术的发展趋势做出前瞻性的预测,让新的形势引领美术理论的发展。美术理论研究并未对其具体任务做出明确答复,所以,美术理论的发展趋势和知识框架应尽快有单一的美术向其他社会学科转变,不能满足于过去美术艺术在整个社会呈现出的一枝独秀的旧形式,为新的思维和视野的打开提供方向。

美术学院是最早的美术理论的发源地,各大高校有些就为此做出了鲜明的表率作用,但现如今社会上一些原本源于美术产业的其他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尤其是影视美术行业,这样使得美术的理论知识体系难以继续维持,这是由于各大高校的文化背景仅限于单一的学科知识,而美术领域的快速转型需要美术、创意、影视等各大产业综合起来作为背景。这种新形势的学科不仅仅指传统学科,更深层次的是指经济学、管理学等当今较为先进的自然科学。

3 社会科学的融入对影视美术以及美术研究的挑战

篇10

为什么电影必须借助文学这根拐杖才能不断向前迈进?文学到底能给电影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文学原著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文化资源。曾有世界知名导演谈到过,文学给了导演很多东西,文学表现生活有了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个体生命,导演的所见所感终归是有限的,所以要想深刻了解生活、生命这些复杂多变的命题的真实,文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影视艺术作为时间和空间的综合艺术,本身就包含着文学艺术的因素,中国第五代导演是较为叛逆的一代导演人,他们追求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但他们的电影依然和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很多电影作品也是来源于文学作品。张艺谋曾说:“我一向认为中国电影离不开中国文学。你仔细看中国电影这些年的发展,会发现所有好电影几乎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我们谈到第五代电影的取材和走向,实际上应是文学作品给了我们第一步。我们可以就着文学的母体看它们的走向、它们的发展、它们将来的变化。我们研究中国当代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没有离开文学这根拐杖,看中国电影繁荣与否,首先要看中国文学繁荣与否。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②张艺谋是中国的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从“五虎将”时代到“三个火”时代再到“单飞”时代,他都在第五代导演席中稳坐,他的电影艺术的成功与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开掘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他对小说中地域民俗的大量表现、神秘文化想象的开掘,都是他的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

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是有区别的,但也是相通的,从审美上来说都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及对美好人性的呼唤,从形式上来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文学因素也都存在。文学是电影的拐杖,不单是向电影艺术家提供故事框架,更重要的是向其提供艺术创作的灵感。这就需要电影艺术家能用灵魂与作品对话,就像曾经有诗人说的那样,诗人需要听懂花的声音,电影艺术家要把文学看做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一种艺术化了的认知方式。对于诗人而言,要认识世界,要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情,无疑灵感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但诗情不能凭空产生,需要客观对应物。同理,对于电影艺术家而言,文学作品就是诗人的“诗情之源”。张艺谋曾经尝试着自己编写自己的剧本,但却不够成功。对此他也坦言,如果让导演们自己去写作,他认为他们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因为他们的生活积淀不够,所以不能写出比较深刻的东西。我们几乎可以为张艺谋的每一部电影找到来源。他自己也曾经解释说他喜欢在空余时间看杂志、看小说,其实是想找点什么。他要找的不仅仅是值得一拍的故事内容,也是在找让他眼前一亮、无法克制创作的启迪、灵感。从文学原著中寻求灵感不仅是张艺谋一个导演的经验之谈,很多优秀的导演能创作出经典作品来都是文学原著的力量和作用。文学历史悠久,它是人类对世界探索的另外一种方式,是生活之外的生存空间。在这源于生活又异于生活的空间中,影视艺术家们可以体会到一种别样的审美视角、审美眼光。另外,作家尤其是思想深刻的作家长期的创作经验的积累,使得他们在揭示人性的深度、描写时代社会的复杂性、判断国家民族命运等诸多方面,比一般的影视艺术家都要更成熟一些。因此,诸多导演都会把文学作品作为自己电影作品的首选,最优秀的导演选取最优秀的文学作品,这种强强联合的趋势使中国的电影艺术得到了不少赞誉。文学的思潮、观念、风格乃至技巧的引入,文学的一整套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的运用,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在我国新时期后,不仅大量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文学的叙事方式、结构方式甚至文学的思潮、技巧等都被电影艺术所借鉴,推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艾•菲兹利埃指出:“我们应该看到,文学除了能够为电影化的移植提供作品之外,它能够为真正的银屏创作提供丰富多样的风格和形式:神话和传奇、主题、情境、体裁风格、美学观念,尤其是语言风格、人物心理和读者心理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因此,归根结底应把两种语言之间有益的关系这一方面放到共同的美学和文化背景中考察。”③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学姻缘关系的基础就是二者有着共同的美学和共同的文化背景,这样,中国的电影艺术就会把中国文学的创作、发展自觉地作为自己的参照物,紧跟在文学的身后以追赶社会与文学的潮流,同时也发展壮大自身,另外,中国的文学中所蕴涵的民族传统也极具吸引力,它会对电影艺术的文学特征的表现产生强大的影响。

因为自身历史久远,中国文学包孕的民族传统较之中国电影要丰富和厚重得多,在文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历代的文学创作者不断进行传递和积累,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因此,中国电影不可能脱离开中国文学来显示自己的文学特征。文学的传统已沉淀为民族文化的表现,即便艺术形式发生变化,但核心的民族传统必定会表现出来,这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组成要素。诸如意境营造等多种文学的表现技巧都已被影视艺术家运用到了影视作品中来。电影虽然是舶来品,但是它成长在中国的土地上,就必然会结出中国化的“果实”。“意境”是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艺术的至高追求,中国影视艺术家对意境美的追求不仅强化了电影的民族、本土特色,也提升了中国电影的艺术水准。在张艺谋的《红高粱》中,那一片片旺盛生长随风摆动的红高粱的出现,引起观众无限的遐想与思考,那是对生命力的礼赞之歌;电影《林则徐》有一个场景是江畔送别,导演为了营造诗的意境,让主人公远眺江流,只见江水与帆影,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展现了林则徐与邓廷祯的惜别之情。中国电影向中国文学学习了对意境的营造,展现了中国美学的思想境界,这只是文学表现技巧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先声夺人的运用在电影中的运用也相当广泛。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方式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后来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也沿用这一方法写出了主人公曹七巧的出场。中国电影也从文学中引入了这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技巧,在《老兵新传》中,大家正在讨论谁到北大荒工作时,镜头中没有人物出现,而先是一声“我去”的声音,然后屏幕上才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观众对老战士的认识是由声及形。在《幸福时光》中,影片开篇是一男一女关于结婚事情的讨论,直到男声说喜欢胖的、不喜欢瘦的女人时,镜头前才开始出现了一男与一胖女。中国电影能够形成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它对文学的审美传统及表现技巧的借鉴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有了文学这块土壤,中国电影这个年轻的舶来品,才能在中国开花结果,成为国际影坛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由上可见,文学在电影电视的发展中真的是功不可没,正如导演C•格拉西莫夫所说的:“文学是一切艺术中间具有最大容量和最高智慧的艺术。正是这些主要方面使得文学在一切精神财富中间按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而言,具有不可动摇的位置。”

作者:董敏 单位:唐山学院

篇11

比起历史悠久的文学翻译,影视翻译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正如钱绍昌教授指出:“译制片受众(观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受众(读者)的数量,但与之相反,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却远不如文学翻译。”

一、从诗学角度看影视字幕翻译

德拉巴斯蒂塔从符号学角度将“影视”界定为通过视觉和音响传达多码意义的符号,Shuttleworth和Cowie将字幕翻译界定为“为影视剧对白提供同步说明的过程”。现有的字幕翻译研究大多采用目的论、等效原则、互文性等理论视角,考察的重点往往是字幕信息的转换,而对字幕的审美功能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诗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里,是指组成文学系统的文体、主题与文学手法的总和。诗学概念用于翻译研究领域时被赋予了新的阐释。雅各布森提出“诗学所要处理的问题为:‘是什么使语言信息成为艺术作品?’”字幕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一方面要考虑剧情的推进,另一方面要再现电影中人物语言整体连贯的诗学效果。美剧《复仇》语言文学色彩浓厚,人物语言对白具有典型的诗学特点。该剧字幕翻译出自“人人影视字幕组”。

二、比喻的翻译

比喻是文学文本中常见的陌生化手段,亚里士多德认为“比喻是天才的标志”,钱钟书也说“比喻是文学的根本”。因此,字幕翻译中应该尽量保留原文字幕的比喻。以下以比喻常见的明喻和暗喻翻译举例。

1.明喻的翻译

例1:

Justice, like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公正亦如美,永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Some see an innocent victim; others see evil incarnate getting exactly what's deserved.仁者见无辜之羔羊含冤获罪,智者见魔鬼之化身罪有应得。

在这个比喻中,“公正”被比作是“美”,译者匠心独运将源语恰好与中国谚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对应,并分别用“仁者”、“智者”呼应了源语中的“some”和“others”。“无辜之羔羊”与“魔鬼之化身”,“含冤获罪”与“罪有应得”对仗工整、诗意盎然。

2.暗喻的翻译

例2:

Inside the viper's nest, you must be a viper ,too.要想在毒蛇的巢穴中生存下去,你就必须以毒攻毒。

此句把仇人比作“viper”,源语中两次使用名词“viper”,但译语并没有生硬地全翻译成“毒蛇”,而是灵活译出其涵义“以毒攻毒”,让中文受众更易领会其含义。

三、排比重复的翻译

例3中,对于排比重复短语“condemned to repeat it”和“condemned to relive it”,译者译成了“注定会重蹈覆辙”和“亦注定会重蹈覆辙”,共用一个四字短语,再加一个“亦”字,不仅原意表达贴切,而且兼顾了诗体特征,实乃神来之笔。

例3:

Those who cannot remember the past being condemned to repeat it.忘记过去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

But those of us who refuse to forget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live it.而忘不了过去的人,亦注定会重蹈覆辙。

四、字幕翻译应用于教学

传统的翻译教学评估主观性太强,评估缺乏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也很难看出个人翻译能力的发展过程。随着网络技术和语料库的发展,将学生的翻译作业的电子文档搜集起来,制定出“学生翻译档案”,稍作整理就可形成“跟踪性学习者语料库”,考察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翻译能力的变化。

学生从欣赏、学习原字幕翻译,到自己动手翻译与已有译本对比优劣,再到加入字幕组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提高翻译实践能力。教师通过建立“学生翻译档案”电子文档、跟踪性学习者语料库,可以不断追踪跟进了解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的进展状况。

参考文献:

篇12

心理学家特瑞赤拉经过大量研究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2种,一种是视觉另一种是听觉。其中,从视觉获得信息是总信息的83%,听觉占总量的11%,一共是94%占了主体地位。听障生由于听力受阻,只能通过手语或者残余的听力协助进行交流,视觉成为他们接受信息最重要的途径,这些导致他们在认知上表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影视资源本身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审美性、教育性等特点,将影视资源引入到聋生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聋生语文教学资源,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审美能力,拓展学生思维,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聋生的认知特点

(一)听力障碍学生的感知特点通道接收信息,这使得他们在知觉信息加工的整体性和理解性受到了制约。因此,他们在语文学习获取信息中更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视觉材料。

(二)听力障碍学生的想象特点

听障学生优于缺少听觉表象,由此带来的语言障碍使得他们不能利用语言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造成他们的想象较同龄健全学生的落后性。他们的想象无意性很强,常常是由外实物的刺激所引起的形象的联想或是在情绪的影响下展开联想,这种联想富于直观性、形象性,缺乏逻辑性、概括性。因此,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更需要视频、动画等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提供素材。

(三)听障学生的注意特点

听障碍学生的有意注意比健全人发展的要晚,注意的稳定性较差,不善于分配注意和适时转移。言语刺激很难获得他们的注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把听觉刺激转化为视觉刺激,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更需要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图像或动画吸引他们的注意。

(四)听力障碍学生的思维特点

听障学生由于言语形成和发展的迟缓,所以思维发展较长时间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思维水平比较低,更多依赖具体事物进行思考,表现出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对具体事物的概念的掌握明显优于抽象概念,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像、动画来创设情境,在辅以文字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影视资源在听障生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影视资源有助于激发听障生的学习兴趣

影视资源能够弥补文字由于抽象与理性等特点所带来的不足,主要因为它集声、文、色、形、像、字幕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影视作品精彩的画面、生动的场景,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认知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而且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抽象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降低理解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聋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单纯从字面上理解,对大漠的孤寂、大漠的安静很难想象。可是通过影视,学生很容易就能认识大漠,体会到大漠的孤单。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与心理是让读者自己去揣摩的,而影视资源在这方面的特点就是它可以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借助梦幻、想象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它不同于文学或者音乐靠视觉、听觉符号刺激转化而成的想象中的形象。例如,《林黛玉进贾府》,学生通过观看影视片段,揣摩人物的服装、对话、 表情等,就更加直观、深刻的情感体会,激发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影视资源光线、色彩、影调相结合的视觉冲击力,有助于吸引听障生的注意力,可以迅速集合学生的有意注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三峡》一文时,可以播放有关三峡风光的纪录片,逼真生动的环境,直观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三峡的自然风物之美。

(二)影视资源有助于促进听障生的思维能力

影视以各种艺术成果作为发展的基础,融汇文学、戏剧、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炉的新型现代的综合性的新资源。影视资源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上有天文下有地理、人类社会、大自然等等无所不有,学生只要从一个小小的屏幕上就能清晰地看见各种各样的东西,不管是近在眼前还是远在万里,影视资源延伸了人类的视野空间,激发学生阅读各类文本的兴趣,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生活。影视作品丰富多彩的内容题材,形声并茂的精彩画面,扩大了学生感官的感受力,加深了对事物的感知、思维中艺术形象的成熟和完美,诱出其丰富的想象,启发了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向深层发展。

(三)影视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审美情趣

影视是想象力培养的最好的范本,可以为听障生的想象力培养提供了大量的空间与训练模式,在影视资源里面无论是制作手法上还是作品中都蕴含着大量的想象力,在欣赏的同时,激励着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想象力。

影视资源不仅包含影视艺术,而且还包含音乐、美术等多门艺术,视觉和听觉、时间和空间、动态和静态,这些都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蕴含着一种美的追求,体现出美的内涵,其审美构成是十分丰富的。包罗万象的影视资源会给读者带来审美的震撼。影视中的蒙太奇、长镜头、声音等等都为学生的审美情趣做支持,而影视资源中的种种画面,例如阴雨连绵、神秘的古堡等等,这些不同的画面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概念灌溉输出来的,而是一种审美的领悟。

(四)影视资源有助于培养听障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影视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必须有教育性。著名导演谢晋说过:“我喜欢影片能拨动人的心弦,引起人们的思索。我希望文艺作品真正发挥艺术的力量,使它能够起到提高整个民族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的作用,起到提高广大人民思想境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作用。”教师应善于抓住那些最煽情的情节和镜头,渲染教学氛围,打动学生心灵,使学生产生共鸣,促进其思想感情的内化。筛选优秀的教育性较强的影视资源,既能促进语文德育功能的更好的发挥,也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完善了他们的自我人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影视资源在听障生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影片之间的关系

教师是主导,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挥。”教师既要认真研读教材,熟练驾驭学生,又要善于选择和剪辑影片,处理好教材与影片的自然衔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听障生的认知特点,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将影片视为教材的补充,当做教学的辅助手段,是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教材的媒介。

(二)影视作品的教学设计应结合实际

影视作品的教学设计,结合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以及听障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心理特点等等,凸显本节课的目的性。要明确这节课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影视资源与其他静态的课程资源相比是优秀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必须运用影视资源的,我们不能夸大它的作用,要在一定范围的课程中进行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筛选影视资源的时候,目的性一定要明确,在语文课程中的哪个部分运用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什么样的影片最适合来运用,什么时候运用,剪裁后需要保留多长时间等、影片是否有字幕等。

(三)创设合理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听障生由于交流障碍,阅历不丰富,知识面也不宽,对很多文本中所描绘的时代背景、风土人情等比较疏远,学生很难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视频资源形象生动、内容真实具体,能让人身临其境,并辅以文字,有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设一座桥梁,促使学生与文本展开有效、深入的“对话”,助推学生变旁观者为当事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影视作品《阿Q正传》、《红楼梦》、《药》等,这些影视剧在某些环节上能帮助同学先从视觉形象上对作品进行审视,然后以此为基础,再来细读文学作品就有了深度与广度。

(四)影视资源教学应致力于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将影视资源引入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一看一笑而过,而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将影视资源与文本相结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拓展对文本的理解,把观看影视资源的动机逐渐迁移到文本的学习中来,以影视作品的鲜活生动促进学生积极地对文本进行探究。当学习活动内化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主需要时,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会思考地观赏各种影视材料。

(五)影视资源播放流程要避免唯一性、随意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