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9 15:50: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0.引言
在以往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取讲解的形式,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且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及自主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此种形势下,初中生物教师就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从实际教学目标及内容出发,设置一定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思考与探究,在拓展其思维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学习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
1.案例教学法的相关概念
案例教学广义上指的是教师通过描述具体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情境中蕴含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应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则是指选用一些能将生物知识及规律体现出来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并通过一系列的整理及分析,进而加工成为案例。生物教师通过详细描述这些情境,或借助多媒体等技术,来模拟再现案例的实际情况,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或以小组的形式来分析并探讨这些案例情境,使之得出结论及自身独特的见解,在充分掌握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实现问题解决能力及学习能力的提高[1]。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生理及心理均发生着显著变化,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虽然思维不断深化,但尚不成熟;意志逐渐增强,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发育特点的。
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策略
2.1案例讲授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在案例讲授教学方法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其通过讲解相关案例,从而有效结合案例与课程理论知识,并促进完整生物课程内容体系的形成[2]。
例如,在开展《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便可向学生讲解生态系统中的具体案例,如乌龟及鳄鱼等生活在河中的爬行动物,它们在产卵期会爬上河岸;在大树上筑巢的鹭等动物则喜欢吃河里面的鱼虾等。此外,在河流这一生态系统中,空气、阳光等并不是独有的,当出现降雨时,还会带来其他地区的水分,陆地上的土壤也会被冲到河流中;河水则可用于生活饮用水及灌溉用水等。讲解完这些案例后,教师可提出“与河流生态系统存在关联的生态系统有哪些”这一概括性问题,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以上述案例为依据,从各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以及地域关系中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大气循环系统等非生物因素等方面出发,来对学生展开详细讲解,进而证明大气循环、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均与河流生态系统存在紧密联系。
2.2案例讨论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案例讨论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指导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分析并讨论创设的教学案例。在初中生物案例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便是案例讨论教学,此种方法可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及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在促进其参与意识增强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3]。
例如,在开展《动物的行为》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指出一些动物为完成某项行为,或是达到某个目的,甚至会牺牲自己的生命,它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样一来,便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动讨论动物界中的一些现象。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也会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从而合理解释动物的这些行为。如在迁徙的途中,当大雁需要休息时,它们便会派出患病的,或是身体比较弱的孤雁来站岗及放哨,放哨的大雁一旦发现有敌人入侵时,便会发出警报,来通知整个雁群马上逃生或是做好御敌的准备,但这只站岗的孤雁就很容易成为猎物的捕食对象。再比如螳螂这种动物,雌螳螂之所以吃掉雄螳螂的头部,这是因为其头部存在抑制的物质,会对行为产生不利影响。学生通过讨论这些案例,便深刻理解动物出现各种行为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生存和种族繁衍。
2.3案例练习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案例练习教学这一方法通常应用在课堂结束后,单元练习以及考试等过程。教师可向学生发放一些联系类的案例资料,让其展开独立分析与思考,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合理的判断。
例如,在完成《生物技术》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教师可给学生下列案例材料:近些年来,科学技术及生物农业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化学农药的产量及品种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害虫的抗药性也随之增强,这便严重危害到农作物的生长及发育,给农业及其周边产业造成了非常大冲击,同时也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此种形势下,我国科研人员加大了研究力度,通过在棉花、水稻等的细胞中导入生物抗虫基因,成功培育出了具有抗虫基因及能力的作物品种。教师便可从上述案例出发,提出“现代生物技术有哪些?”“转基因技术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等问题,并让学生展开相应的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也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面对复杂的生物知识,教师只有通过应用案例教学法,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及自主性充分激发出来,才能使其展开主动学习与探索,在将生物知识全面落实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高,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电功率不仅仅是初中物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它还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学生在学习电功率时感到的抽象、困难,我们可以从家庭生活用电安全的角度进行讲解,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脱离困境,掌握好这个重要的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电功率,然后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
一、电功率
电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它是衡量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通常它用P表示,它的单位是瓦特(W),由它的定义可知P=W/t,其中电能的单位是焦耳(J),时间的单位是秒(S)。这个公式可以改写为W=Pt,由它可以算出用电器在一段时间中所消耗的电能。
电功率还可以由以下公式得出:P=UI,这是一个普遍实用的公式,它表示电功率与电压和电流成正比。当用电器不变且是纯电阻电路时,可以根据欧姆定律I=U/R进行变换得:U=IR、P=UI推出P=U2/R或P=I2R,这样就可以在只知道电压或电流之一的情况下,再知道电阻就可以求电功率了。
灵活运用各种公式的变形,熟记各种公式的运用条件,才能在做题时心中有数。
二、家庭生活安全用电
引起家庭用电危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电线老化、接触不良、电路接入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等。针对电线老化、接触不良等问题只需更换电线,检查线路就可以了,对于电路接入用电器总电功率过大的问题,就可以利用初中物理中电功率的相关知识来解决。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功率与家庭生活用电安全问题
物理并不只是纯粹的理论知识,而是一门和实际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科学,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轻松掌握,学以致用。
目前,中考物理题型出现了以下几个趋势,这值得我们重视:突出探究,重视能力;体现创新,迁移应用;与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下面是电功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在家里我们总能发现电视、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上的铭牌标有电压值,那是额定电压值,用U表示,指该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额定功率就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用P表示。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值是一个定值,是不随用电器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的。与之对应的是实际电压值和实际电功率,实际电压值是指用电器在实际工作中两端的电压值,在实际电压值下工作的电功率就是实际电功率,根据实际情况下用电器两端电压的不同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实际电压,相应的也有多个实际电功率。额定电压值和额定功率只是一个参考,实际电压在额定电压以下,由公式P=U2/R知,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小,用电器就有可能运行不正常,如灯泡不能正常发光、电风扇转速变慢等,如果实际电压在额定电压以上,同样由公式P=U2/R知,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大,就有可能损坏用电器。通常在物理中也会出现关于这方面的题目,如题:“某同学自制了一只电烙铁,它的电阻为1100欧姆,正常工作时的电压为220V ,把电烙铁分别接在110V、 220V、 230V的电路中,它的电功率各是多少?”这就说明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不同,实际电压可以有多个,实际功率也有多个,所以在学习电功率后就应该知道家里的每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是多少,不同时让多个用电器工作,以免使电路中的总电流过大而造成危险。
保险丝,它安装在开关中,它的作用是在电路中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所以保险丝要选用电阻较大,熔点较低的金属,通常选铅锑合金。家庭电路中一般按照实际情况选择规格合适的保险丝,保险丝不能用铜丝、铁丝代替。当保险丝烧断时,如果不是短路,家庭电路中U是220V,由P=UI知, I过大,说明电路中接入的总功率过大,就需要减少家里同时工作的电器,避免引起事故。
要灵活运用公式P=UI,如果家里接入用电器过多,可以通过计算I=P/U,得出电路中的电流,如果电流超出家庭电路中电线的额定电流,就要减少接入的用电器,直到电路中的电流不超过电线和电能表额定电流为止,往往考试中也会涉及这类题目。
四、总结
考试中涉及家庭安全用电关于电功率的内容多是考查电路中能否接入新的用电器,能接入多少个用电器等,这都可以使用P=UI这个普遍使用的实验公式来解答,如果要用到其他公式,需要注意前提条件。教师可以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易犯的错误,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如公式P=U2/R、P=I2R使用的条件,并列一个相关题目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加深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多学多练来攻破这个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1] 顾福敢.第七讲电功电功率和家庭电路[J].初中生世界(九年级物理版),2011,(2).
[2] 陆坤.浅谈初中物理电功率教学 [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1,(1).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75-04
一、重要概念的提出
2011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首次提出“重要概念”,提出让学生通过掌握重要概念来把握生物学科本质和核心内容。初中生物课程共有10个主题,每个主题下设重要概念,每个重要概念下设支撑它的核心内容,重要概念共50个。其中,有些重要概念容易理解,如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些重要概念比较抽象、微观,如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这些抽象的概念,仅仅依靠传统的讲授或者展示模型图片的方式很难让学生对其深刻理解。
二、实验对促进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价值
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教学中应该重视实验教学。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实验教学恰恰是培养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进行科学探究过程。初中生物新课标更加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价值和教育教学功能。生物学科中那些抽象、不易理解的重要概念,需要借助实验使其显性化和具体化,比如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个重要概念可以借助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加以展示;另一方面,在生物教学的某些环节需要借助实验帮助、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知识。
综上所述,借助实验促进初中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有的重要概念比较深奥,可以借助实验剖析概念要素,理解概念内涵,符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规律;有的重要概念借助实验可对学生理解某些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这两种情况的实验形式要灵活选择,可以是演示实验,可以是验证实验,还可以是探究实验,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实际去确定。
三、借助实验促进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1 骨的结构与成分
教材分析:《骨的结构和成分》是初中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生物的运动》第二节《运动的形成》中第二课时内容,是在第一节学习动物运动方式的基础上,探讨动物运动的形成,为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本课先让学生观察长骨的内部结构,分析其作用,建立长骨是一个中空的坚实的生活器官的概念;再通过探究鱼骨的成分,增强对骨的成分和特性的感性认识,推测骨的成分与特性的关系。然后,介绍在人的一生中骨的成分是动态变化的,从而使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并为学习运动打下基础。
学生认知分析:
1.知识方面:
学生已有知识:已经知道人体的运动离不开骨,并且对骨的坚硬性有一定认识。
待解决的问题:骨的内部结构;骨是否是生活器官;骨的成分和特性。
2.能力方面:
学生已有能力:按实验要求、步骤进行操作,会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
仍需训练的能力:根据实验材料、用具等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小游戏引课:老师说出肱骨、股骨、尺骨等骨的名称,学生两人站在讲台上,其中一位根老师说的骨名称快速在另一位同学身上指出来,其他学生认真观察、评判。
教师提问:从形态方面看,刚才我们说的骨都是什么骨?学生答:长骨。
长骨在人体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适应的,是什么样的结构使长骨具有这样的功能呢?这节课就来学习骨的内部结构。
请学生观察已经锯开一段的长骨:
观察方法:一看二摸。
观察顺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骨的结构和功能。
展示图片并提问:
1.姚明的长骨中是黄骨髓,为什么还能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如果配型相合,从那里取骨髓?
2.青少年为什么能够不断长高?
3.骨折后愈合的骨是什么结构?
4.为什么老人比小孩更容易发生骨折呢?
过渡:老人比小孩更容易发生骨折是因为他们骨的特性不同。下面我们来学习骨的特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鱼肋骨,感受骨的坚硬和弹性。
为什么骨既坚硬又有一定的弹性,这和什么有关呢?
你知道骨里有什么物质吗?
展示骨粉的营养成分表,学生从中里获取信息,归纳骨的组成物质有两大类:有机物和无机物。
提出假设:骨的成分对骨的特性有决定性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骨中含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物质,是二者共同决定骨的特性,还是其中之一决定骨的特性?我们该如何进行探究?
学生提出可把两类物质分开,单独地研究一类物质的作用。
提问:显然,鱼肋骨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难于简单分开,怎么办呢?
学生提出可以去除骨中的一类物质,研究剩下的另一类物质的作用。
学生根据实验材料、用具,设计实验以探究骨的成分与特性之间的关系。
演示碳酸钙粉末在盐酸中溶解的实验,展示小麦种子燃烧的实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鱼肋骨的作用。
提问:你知道在实验中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初中教育更为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综合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基于教学任务,以信息技术为教学载体,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来实施教学的方法。如何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应用好任务驱动法来开展初中生物教学,成为生物教师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述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定义
就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标准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单个或多个有趣味和意义的任务,而学生则通过教师的指导独立完成相关的任务,进而让学生的探究和协作学习技能得到培养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基于现代建构主义而建立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运用较为广泛。
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基于信息技术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这样的特点:(1)教学任务为基线,也就是将学科知识转化成一个个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得到知识;(2)学生为教学主体,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各方面的能力;(3)教师是教学主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独立或协作完成教学任务。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1.基于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原则
任务是课程教学的基线,对课程内容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任务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但必须遵循这几个原则:(1)信息整合。在实际教学任务中生物教师应该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相关的因素,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来整合生物课程;(2)科学性原则:教学设计应该严格遵照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特点设计教学任务和目标;(3)趣味性原则: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让学生主动学习;(4)循序渐进原则: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案例
(1)内容分析:本内容是初中七年级的生物内容,主要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知识点是:反射,反射的概念及相关实验,反射弧的反应机制。重点:反射弧概念及结构;难点:简单和复杂反射区。
(2)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自我实验和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关于神经的基本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知道知识的获取就是要经过自己努力和动手动脑才能获得,并让学生认识到神经的重要性。
(3)学生特征:初中七年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和自控力较差,应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出发点让学生对教学任务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该阶段学生抽象思维不强,仍以感性认知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借助幻灯片、视频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生物知识。
(4)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投影仪及PPT软件。
(5)教学实施:通过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图片,认识什么是神经;再让学生分组完成反射实验,让学生相互轻敲膝关节,看反应,教师从旁指导,并给予教学任务。
三、基于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初中生物教学的策略
1.创设趣味性情境
初中生物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强,尤其对陌生事物充满探究欲望,但对于抽象知识则兴趣不强,比如:细胞结构、遗传等知识。所以,教师要借助信息多媒体中的视频、图片等功能创设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另外,教师还需要设计出趣味性任务,以吸引学生主动完成相关任务,要注意任务设计必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范围,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生物现象无处不在。
2.合理选择信息技术
初中生物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选择合理适用的信息技术,不能盲目使用,否则会适得其反。教师应该根据学校所具有的信息技术水平来选择。教师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是否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来完成教学,一些教学内容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可能效果更好。
3.找准学习支撑点
初中生物教师在信息技术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应该为各个教学环节找准学习支架,也就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化差异来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在协作和探究性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并有效节省教师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以往由破坏生态而换取经济利益的思维逐渐被摒弃,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态的平衡发展,日益关注保护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初中生正是处于思想意识初步形成的阶段,对事物的认识仍处于朦胧的状态。在生物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联系生物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行动中体现出良好的环保意识。
一、确立“保护生物圈”的基本观点,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在人类越来越提倡环保理念的今天,仍有一些人错误地认为人是地球的统治者,可以随便破坏生态环境。这些人肆无忌惮地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他们肆意地滥砍乱伐,排放超标的废气、废水,乱倒乱扔垃圾,大量捕杀野生动物,这些都严重破坏生态的平衡。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必然会遭受自然界的报复。我们必须确立这样一个基本观念:保护生物圈(即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就是人保护人类与其它生物共同的、唯一的家园。作为生物老师,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生物圈的重要性,遵守、探索和掌握保护地球环境的规律,将保护生物圈视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只有自身有这样的觉悟,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时刻把这个观念带到课堂,培养更多学生的环保意识,努力让他们将保护环境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二、充分挖掘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资源,开展环保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挖掘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认识到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错误及带来的恶果。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大自然缺乏正确的认识,曾经出现过很多的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行为,例如:过度放牧,大量砍伐森林,劫掠性地开采资源,随意捕猎野生动物,引入物种不适当,排放大量废水、废气,随意乱丢固体废弃物等。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环保方面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环保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却并没有从根本上降低总体恶化的程度,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国民经济依旧处于高投入和高耗能的初级发展阶段,浪费资源比较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张,水体污染使得水体资源短缺问题依旧没有改善。生物圈遭到毁灭性破坏的事例更是举不胜举。如日本九州的水俣病事件,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海洋中大量的鱼虾集体中毒死亡等。在生物教学工作中,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这些破坏自然、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体验和思考,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重视的同时自觉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
三、合理利用现代媒体,让学生养成关注环境动态的良好行为
当今社会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传递方便快捷,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几乎天天都会有关于保护环境方面的报道。
学校应在生物教学中多多开展环境保护时事新闻的收听会之类,给学生们创造了解近期发生的重大污染事件的机会。例如今年由日本核辐射引发的污染事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结合学习的生物知识、化学知识等,在课堂上对此事件进行分析、辩论。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或是开展双方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实效性;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宣传栏等途径,广泛、深入、长期地对社会重大的环保方面的新闻,进行环保宣传教育,营造人人讲环保的良好校园氛围。
四、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践行环保的积极性
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等息息相关,我们应该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将环境保护落实到行动中,尽心尽力保护好生物圈,保护好自己的生活环境。
(一)积极开展生物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环保的意识
课后我们教师应联系生物方面有关知识,开展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加入到环保活动行列中来。
1.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相关环保资料,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演讲、征文和辩论等类似活动,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师生一致严格执行校园绿化计划,结合世界水日、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一系列环保性节日,每年环保节日里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实施环卫工作。
2.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例如在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节约水电、重拾手帕,少用纸巾,不乱扔废旧电池等公益活动中,让学生以宣传人的身份去向群众解说,倡议人们尽量不使用高污染的塑料袋、一次性餐盒、筷子等。宣传的同时也是一个强化的过程,说服自己才能去感染别人。
3.组建生物兴趣小组。小组成员通过进行“废电池漏液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废电池漏液对鱼类生活的影响”、“洗衣后废水对蚯蚓活动的影响”等一系列探究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进行具体讨论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环境被破坏后对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不断渐提高,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急性和漫长性,从而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成为捍卫生态环境大军的一员。
(二)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
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教育活动,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层面,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平时生活、学习中的实际行动。
1.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学生做环境保护的小卫士。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对于生活中自己曾经做过的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反思,并在实际行动中的进行改正。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才能够更加认识环保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让学生把环保意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才是环保理念教育成功最有力的证明。我们作为生物老师应在学生初中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后继续保护我们的生态家园打下基础。
2.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趣味环保教育。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破坏环境的例子,可是若我们整天苦口婆对着学生宣传课本条例,恐怕效果不但不明显,反而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这时我们不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这些案例来做些模拟情景,在趣味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这样生动的教学形式必然比枯燥无趣的照本宣读更加引起学生的共鸣。
3.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亦可以达到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的效果。例如让学生对家人进行环保教育宣传,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等参与保护环保的社会公益活动等,让学生们从初中就不断接触环保这个事业,将来才能更好的服务与社会,作为生物老师,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教会学生生物知识是义务,而教导他们的环保行为则是我们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我们应高度重视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意识,将环保意识的培养与生物教育相结合,将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意识与社会中的重大新闻事件相结合,将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不断提高生物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的生物教学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永华.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J].吉林教育,2010,(02).
[2]刘玉龙.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J].吉林教育,2010,(23).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169-01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然而,不少学生觉得它枯燥乏味,把生物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课堂上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特别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教育教学的规律,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究,动脑思考,积极表达,让生物课堂成为生长快乐的地方。
1 兴趣盎然中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犹如舞台剧的序幕一样,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彩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思维,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降低学生认知难度,让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觉得听之有味,欲罢不能,促使他们迅速地走进生物学习的最佳状态中。教师根据单元与课时教学目标及学生认知结构,设计出新颖、富有趣味性的导入,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新知。
设疑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新课伊始时,教师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故意设置悬念,激发认知上的冲突。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急于揭开一串串的谜团,兴趣便油然而生,思维活跃程度高,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故事导入。故事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或者生物学科发现史中的趣味轶事,都是生物课堂教学导入的好素材。
趣味导入的形式多样,不同的案例所运用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设计出融趣味性、简捷性与探索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
2 动手操作中生成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手脑并用,手脑相长。”“动”是学生的天性。动手实践能让人获得感性认识,为思维提供形象的支柱,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课堂将洋溢着发自内心的愉悦。《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动手实践,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学生手、眼、脑并用,多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动脑抽象、概括、分析、推理,能让抽象的生物知识形象化,学生也能掌握得更多、更牢。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思维,探索、创新、生成,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 自主探索中提高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急于把科学的结论教给学生,而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寻求,从中发现问题、掌握知识,这样才会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深刻,记忆得牢固。
在上《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课时,笔者并没有照本宣科,对知识逐项说明,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笔者先向学生提出:“你们大多来自农村,农村中的池塘随处可见,你们能否讲出池塘生态系统是由哪些生物和非生物物质组成的?按营养功能,如何将它们分类?”
老师话音一落,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议论开了:有水、塘泥、植物、鱼、虾、田螺、水蚤、河蚌等。一般肉眼可见的物体,他们都说了出来,并按老师的要求把它们分成了三类:
老师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然后把未完整的内容加以补充和分类。这样,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及其分类依据,学生就顺利地掌握了。
为了使学生所了解的知识进一步得到深化,教师因势利导,向学生提出疑难度稍大的问题:“生产者是否全都是植物?消费者是否全都是动物?分解者是否全都是菌类?”由于课本对这些内容根本没有提及,于是学生一下子无法作答。大家都在冥思苦想,课堂气氛变得一片宁静。这时,教师如果还不采取行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能就会受到影响。于是笔者马上启迪:“你们学过能制造有机物的菌类吗?见过吃动物的植物吗?接触过专门分解腐烂物质或粪便的动物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这么一说,学生们的眼睛顿然生辉,并一一作答:“猪笼草可以吃虫,某些藻类也可以,蚯蚓可以分解腐烂的落叶;硝化细菌能自己制造有机物……”预期的目的达到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作了肯定及小结: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主要是菌类。这里“主要”二字很重要,它没有否定事物的特殊性,没有把问题讲死。
接着,为了寻求更深层次的知识内容,教师又利用幻灯出示了几道具有迷惑性的习题,让学生去寻求答案:
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生物分别属于何种成分?(1)勤劳的工蜂;(2)体色青绿的夜蛾幼虫;(3)没有叶绿素的酵母菌;(4)产奶量大的奶牛;(5)能把氨转变成硝酸和水的硝化细菌;(6)在营养液中培养的豆苗。
通过反馈,达到了如期的目的。
4 准确感知中升华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善始善终的课堂是广大教师的追求。或总结归纳,或首尾呼应,或讨论比较……画龙点睛式的练习,不拘一格的小结,都能够再一次掀起生物课堂教学的,荡起学习的激情。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期盼着下节课的早点到来,对巩固教学的效果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总结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时,笔者并不按课本那样做笼统的归纳,而是紧扣一道习题,让学生去分析寻找,从中发现问题。
这道习题是这样的:有一个密封的养鱼缸,里面有水、鱼、金鱼藻、河泥,并接受太阳光照射,它是一个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请分析养鱼缸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
(1)有稳定的________ 来源。(2)金鱼藻的作用是什么?(3)鱼的作用是什么?(4)河泥中微生物的作用是什么?
经学生讨论,老师再做适当的补充,并概括为:
通过老师的点拨及学生的探究,学生对生态系统中几种成分的关系认识便了如指掌了。
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评价是一种获取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的方法。”每位学生都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学生总渴望得到教师、同学的刮目相看。在课堂小结阶段,教师绝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应给予学生以实事求是的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欣赏的目光、鼓励的眼神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与学生共同分享成长中的喜悦之情。
教学是一门艺术,“兴趣”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只要广大生物教师不断地反思、实践、提升,就一定能营造出乐学的氛围,让生物课堂成为生长快乐的地方。
生物课堂教学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知识紧密相关的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让他们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过程逐步明白生物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生物课堂上我们可以用比如“讲故事”这样的形式呈现生活中的各种生物现象,也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模拟展示出生活中的事例,或者通过实验抽象化地总结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这种情境创设活动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师呈现出的生活化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其思维,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问题与教材内容的衔接,难易要适度,不要误导学生,也不能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
二、转繁变简,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越贴近实际生活,就越有利于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索和运用生物知识。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并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物现象,合理地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案例,把课堂教学内容转变为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生活,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会感悟,逐渐形成个人的丰富经验,不断加强生物教材与生活知识的联系,转繁变简,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的生活现象:同样是在荫凉处乘凉,但在树荫下要比在房间里凉爽得多,这就可以用来验证在植物的蒸腾作用中,水分不断蒸发的过程会带走不少热量。再如用加了酶的洗衣服去洗沾染污渍的衣服会很干净,如果用普通的洗衣粉是洗不了污渍的,由此可以验证酶的催化作用。在讲授植物吸水的原理时,可以举出泡菜、咸菜的腌制案例,把白菜、黄瓜和萝卜表面撒上盐之后水就会渗出来,自然导出浓度的变化会影响到植物吸水的条件。在这里教师自己首先要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本质有充分的把握,然后才能利用各种启发式教学,化解教学中的难点。
三、寓练于乐,课后作业生活化
课后作业是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教师要布置生活化的作业,通过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充分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题海战术、拼命追求高升学率等这些功利性的目的上。要用生活化的作业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将课上所学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造机会,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主动搜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问题,让他们学会运用现有生物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充分体验这种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对生活更加热爱,渐渐地养成从生物学角度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生物教师一定要善于引领学生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规律,积累经验。生活化作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教会他们应用知识,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提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不到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有的教师凭借感觉和已有经验来解决,有的教师却束手无策。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工作和事业的需要,也是提高自己地位的需要。
在实践中,笔者充分利用“县初三生物教研会”、“县学区初中教研会”、“县城区高中教研会”等有利时机,向教师们宣讲课题研究相关知识,消除老师们对课题研究的畏惧感和陌生感,引领教师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效即成果”的课题研究意识,纠正“课题研究只能在少数高水平学校里开展”的错误认识。
教师们清楚地认识到,校本研究是把研究的问题下移到每个教师自身的日常实践,是最“大众化”、最“平民化”的研究;校本研究是不同水平上的实践研究,学校及其教师恰恰是通过校本研究在不同水平上发展的,无论是高水平的学校还是低水平的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实践;实践总会遇到问题,当教师的教学研究是致力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改善教育行为时,那就是校本研究,至于水平高低不是校本研究的本质。
教师的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及案例研究等是教育宝库中的珍品。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教育的舞台上,以研究者的眼光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系统化的反思,那就说明具备了研究型教师的素养。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将教学反思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意味着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
二、做一个好的“推介员”,指导教师学习研究成果,引领教师产生课题研究冲动。
教师们反映,“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完成。笔者及时向教师们推介了网上介绍的一种做法:在进入有关种子的教学内容之前,提前几节课,在课堂上用15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环境条件,设计探究方案。下一节课,再用15分钟时间,让学生实施方案。等到进行有关种子的教学时,探究结果出来了,学生对探究结果的讨论和交流,正好为种子的学习创设了很好的情境。对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做整体安排时,将需时较长的探究活动进行巧妙拆分,插入几节课中。如此拆分,需要时间较长的探究活动,基本上都能在课堂上解决。
在研训工作中,笔者经常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课题培训会、教学视导、县级教研会、学区教研会等途径向老师们介绍市内外、县内外的课题研究成果,特别是《中学生物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介绍他们的课题研究经验,宣讲课题研究的好处、鼓励他们参加课题研究,从而引领教师产生校本课题研究冲动。
教研员应当引导教师从其他地方甚至竟争对手那里获取研究资源,应当引导教师整合校本研究资源、利用家长资源、引进社区资源、寻找校际资源,借船出海、借鸡下蛋。教师仅靠校内研究资源是不够的。教师个人研究是校本研究的基础和主体力量,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研究的过程,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教师的合作研究是校本研究的灵魂和标志,在研究一个问题时,吸取他人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合力,这样会使研究更容易突破,更容易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三、做一个好的“引领员”,指导教师查新研究现状,引领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活动。
笔者有幸参加了“四川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赛课”和“四川省初中生物优质课赛课”的现场教学展示活动,现场感受了全省各地优秀教师的精彩表演,感受了全省各地优秀教研员的引领风范。在日常研训工作中,笔者将购买的VCD光碟(教学视频)送到学校和教师手中,教给他们使用的方法。利用“乐至县初三生物教研会”的机会,组织全县与会的60余名初三生物教师观看了一堂“四川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赛课一等奖”的优质视频教学展示课“糖类的代谢”,上课的是简阳中学庞义老师,笔者还以庞义老师的成功事例激励与会的每一位教师。
初中生物教材设计探究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综合素质。但由于探究活动的教学开放性大,许多教师害怕学生因思维活跃而“跑题”,把教学过程管得过死,限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因此,探究活动的实施在大部分学校大打折扣,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那么,解决问题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综合评价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形成性评价难以落实,终结性评价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2006年底,《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开发》作为国家级课题正式在全国教育规划办立项。这说明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也说明建立一套良好的评价机制并非易事,更说明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进行课题研究。
教研员的引领作用就是引导教师从生物教学实践和日常观察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选题。在各级教研员的指导下,乐至中学生物组申报的《农村中学高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案例研究》课题被批准为“资阳市教育局2009年度普教科研资助金立项课题”。根据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形成“案例”,引导他们将课题名称由“农村中学高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研究”改为“农村中学高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案例研究”。此外,还对课题《申请•评审书》和《研究方案》中“问题的提出、主要研究措施设计、主要改革措施设计、预期成果、预期效果”等进行了指导与互动交流。
为了更好地引导教师们开展课题研究,笔者特地邀请了乐至中学生物课题组五位教师参加了“乐至县2009年度普教科研立项课题暨微型立项课题研究工作培训会”。他们对各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强了课题研究的信心,认识到了校本研究有四个环节,一是说明在实践中遇到了问题,二是说明为解决这个问题设想一个方案,三是说明实施假定的方案,四是说明评价行动的结果,继而系统地评价自身的问题。以课题研究信息的形式引导老师边教学边研究,以校本研究的形式引导教师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引导教师注重教学案例、教学后记、教学实况和教学反思,倡导个案研究,引导教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原始资料,这是今后的引领策略。
四、做一个好的“加工员”,指导教师整理研究资料,引领教师提炼课题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指导中,笔者发现每个课题都有很多原始的过程资料,其中有不错的措施、成果和效果,可是在《研究报告》却很难找到其身影。只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不注重从课题原始资料中提炼成果、总结效果,这是教师们做课题研究的一个瓶颈。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信息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了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新课改明确提出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彻底打破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课堂、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地学习主体。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搭建初中生教学新模式的桥梁呢?
一、整合教学资源,开发生本教学资源
长期以来教材就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在教学时机械地照搬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即使部分教师要想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但教学素材有限,并不能灵活地整合于教学之中。新谭改下的生物教学要构建教学新模式就必须要改变以教材为唯一教学资源的封闭式教学观,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与重组,以使生物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生本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素材与整合平台,打破了以往教学的陕小空间,将生物教学引向更宽广的空间。1.教学素材更为丰富。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于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可以将与生物学科有关的各种教学素材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图片、视频、文字材料以及其他教师的优质课件、教案等,使得教学内容更为丰富,通过对这些教学素材的重组,可以向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物教学。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可以以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来引入教学,以音乐来渲染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正题,接着再收集珍稀物种的图片、文字报道等,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珍稀动物受到的威胁。这样的教学图文并茂,学生更能从中萌生保护生物的意识。2.教学中运用更灵活。以往的教学中以讲解与板书为主,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并不能尽情地展现,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建立生物学科素材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灵活地调取,以为学生打造一个开放而自由的教学空间。这样就可以使互联网中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真正为我所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从而使整个教学围绕着学生有效展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建立本校、本地区甚至是全国性的初中生物教学资源库,让更多的生物老师参与其中,吸收更多有用的教学素材,教学案例,使之成为生物教学共同成长与进步的平台,为教师开发生本教学资源,提供便利条件。
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形成自有的思考方式时,如果能在中学阶段的生物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就能够契合国家的政策方向,使他们能够具备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理念和思想,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主要对中学生物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进行探讨。
一、中学生物学科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本质与意义
1.中学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地球是生物的摇篮和家园,人类如果想在地球上长久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寻找到一条能够与地球和谐共存的道路。在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面前,人们需要做到的是共同维护生态和谐。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更需要树立生态道德理念,为以后保护地球担负起应有的责任。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育的特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结合具体的学科知识来呈现,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来。学校更应重视中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这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能起到引领作用。
2.生态道德教育渗透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发展背后,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许多地方甚至曝出环境污染造成当地居民、生物生存受到极大影响的新闻,这传递的信息就是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而且这一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国家所面临的,而是全人类都面临的棘手难题。就我国而言,国家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生态保护作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只依靠国家的强制手段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人们能够形成生态道德意识,树立生态道德理念,自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从而共同解决相关问题。想要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各学校从生态道德教育入手。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期,教师要通过生态道德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从而唤醒学生心中的生态道德意识。这将给学生一生的发展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
3.生态道德教育渗透的必要性当前,国家对学生的培养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个人的人生
走向。而核心素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生态道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领路人的角色,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中学生正处于个性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非常必要。尤其是结合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理念的普及,更能使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教育观念,实现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是不同的,每个学生家庭成员的年龄、认知、阅历也不尽相同。所以,学生的生态道德水平在初始时也是不清晰不一致的,如果仅仅依靠学生自己了解生态文明知识显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学生在了解生态道德教育之后如何去开展去落实,也需要相应的专业指导。学生在以后成长道路上成长为有素质、有涵养、有道德的公民,其前提是能够在中学阶段接受生态道德教育。
4.中学生物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优势
中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并非空中楼阁,需要依托具体的课程,而中学生物就可以成为生态道德教育的载体。这是因为二者的目的是统一的,生态道德教育和中学生物的教学目标都是让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从而能够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并将此逐渐内化为自身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二者辩证统一。生态道德观念的形成是基于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的认知,而中学生物的很多知识,对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比如教师通过讲解光合作用,能让学生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生存乃至整个生物圈的良性发展都有重要的帮助。
二、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
1.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掌握生态知识
生态道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生物课程中涉及许多生态环境的知识,可以使学生了解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在中学教育中,学生需要意识到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属于先进的文明,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主要是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道德能够使生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平衡,所以在新时期开展教学时,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生态道德意识。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必须要深入挖掘素材内容。生态道德教育并不是简单的雾霾遮住蓝天、熊猫是珍稀动物等内容,而是引导学生感受到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只是简单地喊口号,则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生物知识,引导学生从表面到实质进行思考和感悟,正确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有机整体,不能在自然环境中为所欲为。比如,在进行“生态系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让学生明白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同时生物又时时作用于环境。通过这个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能够形成生态道德的基本认知。在讲解“生态系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这一调节能力需要得到包括人类在内的各个群体的尊重与呵护。如果人类人为地破坏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终还是会使人类承担相应的惩罚。当然,通过生态道德教育渗透知识点时,教师要注意不能扰乱整体的教学内容,还要注意生态道德教育内容渗透的适度性,避免给学生带来太重的学业负担,尽量做到生态道德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开展实现高度契合。教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的渗透,可以大大拓展生态道德教育开展的渠道和方式。而且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生物知识点的统一,更能使学生接受系统性的教育,最终让学生知晓生态与人类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大有帮助。
2.教学贴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生态危机
生态道德教育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生态知识随处可见。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并从垃圾分类等点滴的事情做起。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教师需要了解身边有哪些给人们生活带来重要影响的生态事件,并以此为例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生态环境事件。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要将生物知识结合具体事例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述方式讲解出来,这样才会更加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才能被带动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讲解生态道德知识,学生会更愿意学习。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剖析生态环境危机,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比如,在为学生讲解“人口的增长与控制”这节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人口控制的背景与意义,并让学生去观察春运时火车站的场景或者节假日旅游景区的场景。现在的互联网技术非常发达,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影音了解人口密集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压力,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破坏。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认知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例如,让学生思考人口的增长会对能源、水源、食物带来哪些影响,并对环境及生态文明带来何种影响等。这样,学生就会结合自身的认知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对生态危机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相比教师在传统授课中讲解的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加灵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看待事物的方式更加多样。
3.立足课本内容,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将生态道德教育的知识进行陈述性介绍,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而教师的讲解近乎天马行空,学生则不能高效领会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材和教学目标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使生态道德教育能够融于教材内容中。这样,生态道德教育有根有据,更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点,有效提升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更丰富的教学模式,如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深挖的过程中,还可以融入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题,通过分组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这样既能使学生的想法得到创新,也能使生态道德的知识点及生物学科的相关知识被学生掌握和吸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如在给学生讲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这个知识点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每一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能使学生对生态系统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知,在心中树立环保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围绕真实的教学案例进行讨论。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草原上各种动物的作用。在一片草原上有羊、兔子、狼三种动物,在人们的固有观念中狼群的存在会对人类饲养的羊造成极大的伤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就开始对狼进行捕杀。但是随着狼的消失殆尽,兔子却大量繁殖,兔子与羊群开始争夺草料,最终导致草原遭受不可恢复的创伤,给人们饲养羊群又带来了灾难性的危害。针对这个事例,学生可以讨论每一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教师基于此再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将会使他们更加信服。所以,教师结合教材渗透生态道德教育,能够对学生生态道德观念的树立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4.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生态道德意识
教师单纯进行理论讲解,虽然能使学生明白知识点的重要性,但是很难让学生将理念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在生物学中要重视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形成生态道德观念后能够勇敢践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形成坚定的生态道德意志,这有助于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抉择时能够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比如,学生在了解到有人通过贩卖野生动物进行牟利时,会遵从内心的生态道德感而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在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时,教师要将教学工作落实到学生的实践中。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植树活动和校园绿化管理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维护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愉悦感和幸福感。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环保组织或者环保机构,了解相关工作人员为生态环境保护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当前生态环境所遭遇的困境。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保主题的宣传片,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生态道德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对生态道德的认知,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活习惯和思考方式。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会在一次次的身体力行中感受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项关乎心灵教育的内容,是在帮助人类探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找到一条更加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正处于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期,他们迫切需要教师来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指导。因此,教师要在中学生物学科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以促进学生树立生态道德观念、磨炼生态道德意志,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林新菊.初中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教学实践途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2]吴建军.如何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J].中学生物学,2017(09).
[3]陈红彬.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4]窦葛琴.生态道德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内蒙古教育,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