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9 15:50: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研学基地课程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课程的必要性
1.1 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各大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传统的医院检验科、血站和疾控中心等单位人员需求越来越少,人才培养过剩与人才需求变小的矛盾日益尖锐,而由于国内外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飞速发展,医学独立实验室、检验试剂及仪器生产营销企业及生物制品企业等医学检验相关企业得到迅猛发展,以医学独立实验室为主的医学检验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医学检验行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升,也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就业面向发生重大转变。因企业人员需求量巨大,且发展空间广阔,成为未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因此,为满足行业的需求和专业的长远发展,必须改革传统的以培养医院临床检验岗位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既适应医院临床检验岗位需求又适应医学检验相关企业岗位需求的“双岗位”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实施是“双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体现该课程明确指出传统的以医院临床检验岗位为主的“单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要想紧跟行业步伐,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培养医院临床检验岗位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双岗位”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必须围绕“双岗位”人才培养而进行。该课程也明确指出要实现“双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及取得相关资格证书,该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规划自身学习、提髙学习成绩具有重要作用。
1.2 是实现“双岗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设置医学检验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医院临床检验岗位相关课程、企业相关岗位课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就业面向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从宏观层面了解到医学检验市场变化和人才需求情况,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增长能力,具备“双岗位”人才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3 是改变学生就业观念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与传统的就业观念的矛盾,已迫使大学生不得不拋弃传统就业观念,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就业观。作者所在学校学生主要来自长江三峡库区城乡基层,学生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90%以上的学生仍把医院检验科作为自己首选就业方向,选择企业的不足10%。基于以上情况,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满足国内就业环境势在必行。这就需要设置相关课程,传输全新就业理念,改变传统就业观,使更多的学生认同企业并选择企业就业,以适应企业巨大的需求,而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
2.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2.1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四大模块课程体系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学习内容,根据学习内容设置课程,依据学生认知及知识递进规律优化课程,结合大学生基本素质及人文修养,并参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资格标准,形成由人文素质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和专业拓展课程群组成的四大模块课程体系。
2.2 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校内学习时间为两年,第一年是基础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年是专业课程(职业技术和职业拓展)的学习。医学检验导论课程是由绪论、医生职业道德规范、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医学检验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医学检验工作任务、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知识、检验工作者素质和能力要求、检验与临床沟通等八个部分组成。在内容选取上既是人文素质课程学习的延续,又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是联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桥梁和纽带。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往往安排在第二学期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将该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是必要的。
3.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实施成效
为了解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实施成效,有的放矢做好课程改革,课题组对2013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55名学生开展医学检验导论课程问卷调査,主要围绕课程学习后专业认知度、人才培养目标、就业面向、专业学习兴趣等方面展开。调研结果表明,所有学生均赞同开设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认为通过课程习,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面向和岗位需求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专业课的学习有信心。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实施效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学生对专业认识程度更加深刻,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调研结果表明,学习前,只有27%的学生对专业非常了解,52%的学生对专业有一定了解,21%的学生对专业完全不了解;43%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属于学习主动型学生,46%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属于随波逐流型学生,11%的学生无学习需求,属于混日子型学生。.学习后,对专业非常了解的学生从27%提高到78%,对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从52%下降到22%,对专业完全不了解学生为零;学习目标明确的学生从43%上升到78%,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从46%下降到17%,混日子学生从11%下降到5%。可见学习该课程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更加深刻,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3.2 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学习前,因多数同学对专业不了解,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一般;学习后,学生们的出勤率、课堂互动和学习认真程度明显好转,学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由第一学期的75.5分提高到第二学期的80.2分,提高了近5%,这些均表明该课程对于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显著的。
3.3 学生的就业观念改变明显,选择企业就业人数逐年递增 课题组对2013〜2015届毕业生开展了就业统计,2013届毕业生选择医院就业比例为80.1%,企业就业比例为12.1%,其他就业比例为7.8%;2014届毕业生选择医院就业比例为72.3%,企业就业比例为20.6%,其他就业比例为7.1%;2015届毕业生选择医院就业比例为71%,企业就业比例为25.4%,其他就业比例为3.6%。毕业生选择企业就业比例连续三年上升,从12.1%上升到25.4%,而选择医院就业人数连续三年下降,反映出学生就业观念改变明显,这也是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实施后的另一显著效果。但总体上选择医院就业人数仍在70%以上,选择企业就业人数不足30%,与医院和企业各占50%的就业目标相距甚远,故改变学生就业理念仍需大量的工作。
3.4 对课程建设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在肯定医学检验导论课程价值的同时也对课程内容、学时安排及教学方法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如建议课时从32学时调整到16学时、增加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增加临床见习以及经常聘请行业企业一线人员到校开展讲座等,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修订课程标准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4.关于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进一步对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必要性进行调研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査、电话访谈等形式针对性开展了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必要性调研,结果表明,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对于学生早期了解专业,提髙专业学习兴趣很重要,大家一致建议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该课程。但因调研范围较窄,调研数量不够,说服力不强,医学检验导论课程设置必要性到底有多大,是否一定要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仍需要有强大的数据支持,建议有关组织和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对医学检验导论课程必要性调研,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以指导医学检验导论课程的建设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我们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定位就是培养学生使用数学的方法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是从课程体系的建设到每门课的内容的具体安排都要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建立起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一个新专业,因此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我们所面临最具体的主要任务。
一、创新实践教学的定义及内涵
创新实践教学是以学生动脑动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为中心,学生是参与实践的主体,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和辅导。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中,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加大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参与广度和深度;教师要把学生推到主置上,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教师在活动中所承担的角色,是一个参与者、一个提供信息服务的人,一个在学生需要求助时才出面的指导者。只有按照这样开放式的原则来改革实践教学才能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大目标。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越来越强调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受到挑战,掌握数据处理、数值计算和智能计算的新技术是信息时代“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目前,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的总体过程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设计和安排。实践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太低,难以起到与理论课程相互支持的互补作用。(2)各门课的任课教师对实践环节的处理各自为政。实践内容、教学模式和考试方式等均未有科学的论证和合理的规范,甚至一些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就干脆被省略了。(3)培养模式陈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4)没有健全的管理、激励机制,造成实践教学不能很好的运行。
三、基于创新实践基地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之构建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预期在本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支撑下,开展分层分模块培养模式,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并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制定全新的教学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倡导学生根据个人志趣和条件进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使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为其在将来的工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笔者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把课程体系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基础阶段。完成基础数学、信息科学、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认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教育,为进入专业基础阶段打好基础。
2.专业基础阶段。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所必备的实践能力设置实践内容,结合数学建模、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学生进入大四的专业提升阶段做好准备。
3.专业提升阶段。要求学生在这一阶段掌握多门专业课的应用实践,鼓励创新,为进行毕业设计和将来能够尽快适应毕业后的科研工作做好准备。
其次,笔者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具体在基地的学习方式设计为以下四个方面:
1.在新的教学体系中,我们要既重视课内的教学和实践,也重视课外实践,设计出一系列与教学进程同步的实践性题目,并将其融于多媒体教学课件中,达到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熟悉数学方法和应用计算软件包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在课外实践方面,我们在课程一开始就布置一些课外实践项目,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并在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时,逐步解决自己所选问题,形成论文,以备将来参加相关竞赛及撰写毕业论文等。
2.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中贯穿数学建模思想的必要性。数学本身就是产生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及抽象化。微积分理论建立之后,对现实世界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分析、建立模型来求解。在创新实践基地中贯穿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的理论知识,并且能通过数学模型的应用来理解和领会科学,许多科学现象、物理背景和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就能更容易地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采用研究生讨论班的学习方式,将创新实践基地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指导教师组织,每周固定举行一到两次讨论班。首先由学生来讲解最近研究的项目和教师选定学习的论文,然后对其中的问题大家展开讨论与研究,直至问题得以解决。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了学生之间互相沟通的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在研究领域方面,创新实践基地早期为学生选择的研究方向大多是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是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随着学生的深入学习,学生能主动提出感兴趣的项目,并向基地的指导教师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随后以基地教师为主的专家组对学生提交的项目进行论证,对论证通过后的项目,由该学生自己组织研发小组对项目进行设计与研发,教师则起指导与辅助作用。基地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自我管理、滚动发展的可持续性良性运转模式。
综上所述,笔者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做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针对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确定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技能并重的指导思想,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实施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先进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工具,从而提高实践能力,为进一步深造和适应就业市场打好基础;使本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深厚的数学基础、较广博的计算数学专业知识、良好的应用软件和数值软件研发能力,掌握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基础理论和最新技术,并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
建筑设备课程是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重点课程。课程中涉及的内容既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针对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必须对建筑设备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一、建筑设备课程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的重要地位
(一)建筑设备课的教学内容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
建筑设备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简单来讲就是对房屋建筑中的水、电、暖三个方面的知识。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建筑的基本理论和建筑学中需要掌握的水、电、暖的设计要点。同时,建筑设备安装属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是与建筑各工种联系性很强的课程,是从事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和工程监理都需要学习的一门专业的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将来从事的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建筑设备课程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学习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二)建筑设备课程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
建筑设备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是建筑中会遇到的水、电、暖等的设计和安装的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型和专业性,这也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所具备的特征。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要培养的就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应变能力的人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够面对不同的建筑情况进行设备安装服务。因此开设建筑设备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便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设备安装的能力。另外,建筑设备课程还是进行建筑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学好这门课是每一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必须做到的事情。
二、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聘用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授课
建筑设备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主要涉及到的学习内容包括水、电、暖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从事建筑设备课程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较全的专业技能,最好讲授新知识点时能同时兼顾三者内容之间的联系,这样能够利于学生的融会贯通。除了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之外,教师还应该有从事建筑行业的工作经验,能够将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另外,学校在选择教师时可以选择一些有着丰富建筑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从事教学工作,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选择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教材
建筑设备课程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有着重要地位,因此针对建筑设备课程所编写的教材也不在少数,为了推进教学改革的进行,我们应该注意选择一些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的教材。另外,建筑设备更新很快,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以在选择建筑设备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注意建筑设备教材与建筑业的发展同步,在教材中应该收录一些专业的工程实例,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接触到一些建筑工程的实例,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三)采用先进的授课方式
随着科学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使用多媒体设备等一些先进的技术辅助课堂授课。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授课方式有很多的区别,传统授课方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差,不容易进行思考,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建筑设备安装的过程,并且展示一些图片和工程的实例,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更加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对于学生学习建筑设备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运用多媒体设备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能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四)运用实例教学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改革的要求下,学习建筑设备课程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入一定的实例进行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影响,使他们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实践课应该保持30%以上的比例,教师要特别注意强调建筑设备安装和建筑各专业工程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优化教学计划与课程安排
很多中职学校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都将“水、暖、电”三部分合成一本教材让同一位教师授课,但是每位教师的专业不同,很容易导致三部分教学内容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计划上,学校可尝试将“水”“暖”“电”三门课程独立开来,适当增加课时,并集中在同一学期进行授课,由水、暖、电专业对口的教师讲授。这样一来,既可以大大优化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全面、更专业的知识。
三、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是当前的一个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习建筑工程施工,如何让这些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建筑设备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重视其实用性,这样才能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132-02
2011年6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高职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思考如何才能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鲁昕还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浙江职业技术学院部分课程正在尝试项目化教学法,笔者拟以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为对象,研究在以项目为载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问题。
项目教学之我见
项目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完成这一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教学计划内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领。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具体到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项目教学法是指任课教师根据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选择合适的教材或自编教材,从生产工作的实际案例中提炼出相关项目,而且要注意到这些项目是否能体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再将这些项目根据认知规律及知识结构分解为多项任务,分析任务并得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方法、步骤和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以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学生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的任务,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以达到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之目的。
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主要区别
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如能做实验则加上做实验来验证相关理论。而项目教学则是:提出项目、分析项目,将项目分解为任务并完成任务、总结评价。两者的主要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教学目标项目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传统教学则以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为目标。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目标,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岗位迁移能力。因此,项目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有效模式之一。
教学观念项目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载体是项目任务,传统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载体是逻辑。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地依样画葫芦,这种模式对学生的素质提高作用不大。而在项目教学中,项目是源于实际且精心设计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得到充分的发挥,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将得到相应的提高。
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二是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传统教学模式下,通常以随机听课打分的方式进行。评分项目一般有教态、教法等,所有项目考察的对象都是教师。教学质量似乎只与教师“讲”得好不好有关。而项目教学对教学的评价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含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行动起来,自己动手动脑操练。对于采用项目教学法的课程,过程性评价方法是较好的评价方法之一。
项目教学对实践教学基地的要求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通常与教学模式紧密相关。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实践教学内容通常是相对独立的、验证式的模块,因此,对实践教学基地的要求就是能完成这些模块的验证。而项目教学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践教学系统的完整性由于在项目教学模式下项目任务是从生产工作的实际案例中提炼出来的,因此项目任务通常是一个实现某一目标的系统。因而实践教学基地应具备实践这些项目的条件,在完成各个项目任务之后,也就实现了整个项目的目标。这样,项目教学对实践基地提出了实践系统的完整性要求。例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网络技术教学中架设DHCP服务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项目。在教学实践中,总会有学生问“DHCP服务到底有什么用?是不是建网时都要建DHCP服务?”这说明学生缺少整体概念,不知道DHCP服务的实际应用场合。因此,项目教学要建立在完整的项目任务之上,而完整的项目需要完整的实践教学系统来支撑。实践教学系统的完整性是实现项目教学的首要条件,是学生形成整体概念的物质基础。
实践教学设备的开放性由于实践教学设备的有效管理和方便师生使用在某些时候是一对矛盾,所以,实践教学设备的开放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实践教学设备的开放性是必需的。这里的开放性,其涵义包括:(1)实践教学设备系统的开放性。实践教学设备系统的开放性是学生掌握该设备操作技能的必要条件。对于网络技术课程,如果将计算机系统设置为“系统重启还原”,则无法进行网络配置实践。在很多教学单位,为了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对计算机系统大多采用了还原措施以防止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威胁。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为常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设备状态。但是,这对网络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不利的。因此,应针对不同的学科及项目教学法,开放实践教学系统。(2)实践教学设备系统使用时间的开放性。如何让用于实践教学的设备在使用时间上不受限制,这对大多数学校都是一个难题,难就难在如何管理。在有条件的学校,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某些实践教学设备可以做到完全开放,但大多数学校目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利用互联网进行远程实训应该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网络技术课程,如何利用互联网远程操作实践教学设备并进行有效管理,是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3)实践教学设备系统使用对象的开放性。校内实践教学设备系统应面向本校的学生和教师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实践环境,为教师备课和教改科研提供条件。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