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9 15:50: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财务风险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以财务决策为例,企业的财务决策几乎都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作出的,离开了风险,就无法正确评价企业报酬的高低。因此,对财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进行研究,以期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财务风险是企业因使用债务资本而产生的在未来收益不确定情况下由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小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企业运用负债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对财务风险的计量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资产负债率的高低来衡量财务风险的大小,这是比较含糊的计量方法;另一种是以财务杠杆系数来衡量财务风险的大小,它是以每股盈余对息税前利润变动的灵敏度来表示的。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财务杠杆系数的高低。一般情况下,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资本收益率对于息税前利润率的弹性就越大,如果息税前利润率上升,则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如果息税前利润率下降,那么资本利润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从而风险也越大。反之,财务风险就越小。财务风险存在的实质是由于负债经营从而使得负债所负担的那一部分经营风险转嫁给了权益资本。
财务杠杆作用是指由于负债经营而引起的企业每股利润的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现象。即在负债经营的情况下,由于利息费用的存在,息税前利澜的变动会导致每股利润更大幅度的变动。财务杠杆作用超常以财务杠杆系数(DFL)来衡量。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每股利润的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的变动率的倍数,即:
DFL=(EPS/EPS)/(EBIT/EBIT)
在一定条件下,财务杠杆系数是(基期)息税前利润与税前利润的比值,即DFL=EBIT/(EBIT-1)。
二、我国企业当前财务风险状况分析
1.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3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3.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投资损失。企业对外投资包括有价证券投资、联营投资等。有价证券投资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出现巨额投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4.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由于我国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
5.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
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一个企业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是:逆境中能生存,顺境中有危机感,在严格风险管理中求发展。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经济风险,是企业所面临全部风险的货币化表现形态,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在风去变幻的市场经济下,如何笑傲江湖,就看控制风险管理风险能力的高低。
三、财务风险的规避
防范并化解财务风险,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具体做法有:
1.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它企业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因企业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某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可能会被其它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销,从而可以避免经营单一产生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风险。对外投资多元化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时,应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投资品种,以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一般来说,长期投资的风险大于短期投资的风险,股权投资的风险大于债权投资的风险,证券组合投资可以分散有价证券投资的非系统性风险,其投资风险低于单项证券投资的风险。当然,风险越大,可能产生的收益也就越大。对外投资多元化可以在分散投资风险的情况下,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
2.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债权性投资如果能够使企业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应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债权性投资风险大大低于股权投资风险。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风险回避的角度考虑,企业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当然,采用回避法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为达到影响甚至控制被投资企业的目的,只能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承担适当的投资风险是必要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同样道理,经营企业若不能清醒认识存在的财务风险,并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防范,要想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健康发展,就只能是一相情愿。财务风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所以,必须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以最少的损失和最快捷的途径排除风险,保证财务机制的正常运行,才能使得企业运行实现良性循环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1.财务风险的形成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资金运动整个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从资本运动的角度看,在G-W―W’-G’的资本运动过程中,资本流通的始极是货币本金的垫支,终极是得到价值量增加的货币本金收回,财务是为了重新获得货币而垫支货币的活动。所以,资本财务的风险萌芽于本金垫支之时,只要有把货币作为资本来使用的意图,资本就具有无法得到价值增值的总风险。资本的流通过程,既是财务风险的转移过程,又是财务风险的积聚过程。某一资本形态的风险不仅接纳了上一资本形态的风险,同时又吸收了本形态新的风险,随着资本价值逐渐集中于产品(商品),风险也在不断积累,总之,资本循环的每一步都印上了财务风险的痕迹。本金垫支的开始,风险就已启动,资本价值转换和增值的过程,就是风险的转移和积聚过程。可见,财务风险是资本价值经营的必然产物。
2.财务风险的分类
对财务风险进行分类,有利于经营主体正确认识财务风险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形式,以及把握财务风险的运动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以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从财务风险形成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按照两个标准对财务风险进行分类:
2.1按照资本运动环节的存在形态进行分类
资本运动环节的存在形态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本回收和收益分配活动,风险则相应地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以及收益分配风险。
(1)筹资风险。筹资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由于市场行情瞬息万变,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管理措施失当,从而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由于筹资而不能按时足额偿还的可能性,以及股东权益的可变性。企业的筹资渠道一般可分为两类:借入资金和所有者投资。如果借入资金不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致使企业不能按时还本付息,不但会造成经营上的困难,甚至会直接导致企业破产。而对于企业的股东,既不能满足现有股东的收益目标,也会因而丧失潜在的投资者。
(2)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源于企业的投资活动,是指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益,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投资活动是企业财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投资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由于企业决策不科学等原因,使投资的实际收益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而产生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导致不能盈利。或虽已投产,但出现亏损,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二是投资项目并无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存款利息率;三是投资项目既没有亏损,利润率也高于银行存款利润率,但低于企业目前资金利润率水平。如果用投资项目的收益期望值和期望值标准差两个指标来计算比较投资风险的大小,收益期望值越小,标准差越大,表明某个投资方案的投资报酬率的平均水平越低,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就越大;反之,投资风险就越小。
(3)经营风险。即资本回收风险。资金是企业生命的源泉,是企业经营之本,充足的资金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资金回收风险是指产品销售以后,其货币资金收回的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为了增加产品销量和扩大业务,许多企业都采用赊销的方式销售产品,这样就容易增加坏账,使财务风险加大。此外,企业资金回收的风险还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密切关联,也取决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水平的高低。
(4)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指企业实现的财务成果对投资者的分配。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使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收益分配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收益确认的风险,由于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方法不当,虚增利润导致大量资金提前流出企业引起财务风险;另一方面是对投资者分配收益的形式、时间和金额把握不当而产生的风险。
2.2按资本运动阶段的逻辑顺序进行分类
按资本运动阶段的逻辑顺序,资本经历了垫支、消费、回收及到下一次运动前的间歇四个阶段,由此,把企业的资本运动阶段分为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以及分配阶段。当然,资本的运动是离不开整个外部环境的,与之相应产生了资本配置风险、资本消耗风险、资本产出风险、资本复原风险、资本支付风险及资本市场风险。它显示了资本从货币商品到生产要素商品、营业商品再到货币商品的过程中,风险随着资本的不断变化从上一阶段转移到下一阶段,并逐渐地暴露出来。具体来说,各阶段风险如下:
(1)购买阶段――资本配置风险,即无法得到期望的生产要素及组合状态的可能性;
(2)生产阶段――资本消耗风险和资本产出风险,即预付资本量可能无法收回的可能性,以及产品使用价值得不到社会认可的可能性;
(3)销售阶段――资本复原风险,即资本无法还原到原始出发点形态的可能性;
(4)分配阶段――资本支付风险,即无法满足资本所有者权益要求的可能性;
(5)外部环境――资本市场风险,即市场环境因素引起资本商品市场价值波动的可能性。
3.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3.1市场风险机制不完善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很多制度还不规范、不成熟。整个市场的风险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完善的市场风险机制应是: 高风险的产业利润高,并且承担风险企业的权利和责任非常明确。而现实的情况是有些风险高的产业,利润并不比风险低的产业利润高,而且承担风险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很不明确。
3.2企业领导层风险意识不强
企业最高管理层风险意识的强弱, 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管理层风险意识弱的企业根本不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更谈不上设置风险管理机构。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风险管理缺位无疑是企业的致命弱点。
3.3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财务风险分析与管理的一些技术性操作很难掌握,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要求财务人员具备高等数学知识、统计知识以及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现有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对财务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水平迥乎异同。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导致决策失误不断发生。
4.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首要环节。通过深入分析和正确判断,发现企业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确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损失程度,为风险的防范提供有意义的证据和做出正确及时的决策。由于财务风险的存在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防范财务风险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4.1企业财务报告,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企业外部相关利益主体了解企业内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只有真实地披露会计信息,才能使相关利益主体根据企业的潜在盈利能力决定是否对企业进行投资,根据企业的偿债能力及现金流量决定是否向企业借款。如果企业向外披露了不真实的会计信息,虽然企业可能短期内得到发展,但对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是不利的。相反,如果企业能够对外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则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财务环境,使企业的财务活动在平稳的状态下进行,减少财务风险。
4.2执行会计法规,强化会计制度约束。
企业信息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虚假的会计信息会使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从而加大市场风险。而企业作为市场中的一个经济主体,其财务风险的水平受市场风险的影响,创造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稳定财务运行,降低财务风险十分重要,强化会计制度约束对于防范企业财务风险起着积极的作用。
与企业的财务风险宏观方面不同的是,企业微观方面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经营本身。所以必须从企业自身出发来进行相应的防范。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筹资风险的防范控制
要避免筹资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其一是合理确定借款额度和还款期限。其二是正确选择筹资方式确定最佳资金来源结构。其三则是合理选择投资的币种,尽可能借入多种货币,以避免外汇汇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
要加强筹资管理,将筹资规模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防止债台高筑,使负债与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相适应。合理地选择筹资方式,长、中、短期债务合理搭配,还债时间均匀,使资金成本理想化,确保盈利。
(2)投资风险的防范控制
要避免投资风险,可以从预防和分散风险两个角度来考虑。要界定投资决策的权限,由董事会直接控制或授权总经理控制投资的规模,同时大型的投资项目要报经股东会通过,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确定投资方向,力争以最少的投资取得最大的利润。
(3)资金回收风险的防范控制
要使企业资金能顺利回收,首先要看产品能否顺利实现销售,完成产品资金的转化。而企业要使产品顺利实现销售,使产品卖出去,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产品质量;②降低产品成本,做到质优价廉;③生产品种花色齐全,适销对路的产品;④做好广告宣传。企业只有做好了以上几方面的工作,才能使企业的产品顺利出手,避免出现积压现象。
产品销售出去,能否顺利收回货币资金,则是资金回收风险中的另一个方面的问题,这部分工作主要由企业财务部门负责,做好结算资金向货币资金转化,及时回收货款。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及时评估客户的资信情况,选择资信等级高、信誉好的企业销售产品,控制资金的回收风险,减少坏帐。
(4)收益分配风险的控制
要避免收益分配风险,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不能过分强调企业的利益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也不能忽视企业长远利益;既要控制资金成本,又要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
(5)健全岗位责任制,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审计监督,避免内部财务风险的发生。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科学设计财务会计岗位,赋予岗位权责、相互牵制、减少失误、强化分工和协作。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流程与企业生产流程、经营管理模式相结合,财务管理岗位的设置、要动态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有效地支持企业的市场竞争,预防和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将企业的财务管理与实物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搞好企业价值循环的反映与监督的同时,还需有机地结合实物管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出现的问题,定期盘点库存材料、设备物资,将损失降到最低。通过强化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改善会计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会计控制系统的措施与对策,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决策的有效性,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服务外包一直是我国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产业。服务外包业既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又是高端现代服务业,同时也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领域。大力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有利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出口;有利于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近几年来,我国大量服务外包企业的建立就顺应了这~转变的要求。服务外包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是来料加工制造业的20倍,而且服务外包业的能耗却只有制造业的20%。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要根据其与服务外包发包商签订的中长期服务合同,向客户提供外包项目服务。其所承接的业务包括两大类型:一是信息技术外包(1TO),包括应用管理外包、应用软件开发外包、信息管理外包等;二是业务流程外包(BPO),包括远程财务管理服务、远程采购、存货管理服务、远程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呼叫中心等。虽然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起步较晚,但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近47亿美元,截止到目前全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超过4100家,从业人员近67万。在服务外包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制约服务外包企业进发展的问题,其中,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是每一个服务外包企业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服务外包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在我国承接的离岸外包业务中,由于服务的客户分布在世界各地,各国的法律法规明显区别于我国,客户的业务类型及发包项目各不相同,使得服务外包企业完全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同时,由于服务外包企业自身的原因,财务风险始终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一)服务外包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
1、服务对象变化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的服务对象广义上是发包的客户,狭义上讲是指客户发包的项目,即具体的服务内容。无论哪些对象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外包的承接方。首先,如果服务的客户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增加新的客户评估费用、新项目的培训费用。同时,由于服务外包企业往往会花巨资建立服务于客户的灾备中心(灾备中心投资巨大,并且主要服务于特定的客户),所以一旦客户发生变化,服务外包企业要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其次。客户服务内容的变化使得外包企业要调整已制定的营运方案。在项目服务过程中,任何服务项目的调整或变更都会额外增加企业的营运成本支出。
2、发包方国家政策的影响
发包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明显区别于我国,任何一点国情和政策的变化都会给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带来各种影响和冲击。如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出台了大量的保护性条款,以减少本国的损失,包括劳工政策、税收政策、外汇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均是出于保护本国利益的考虑。另外,服务外包企业为了适应发包方所在国税法的变更而对服务软件的调整和人员的培训均会增加营运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发包企业由于所在国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而取消了已决定发包的业务项目,将对业务承接方带来不利的影响,使接包方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3、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从事的是国际市场环境下的经营活动,国际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会给外包企业带来致命的影响,如汇率的变化、服务外包市场的变化及地区的贸易保护等等。对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来说,由于其承接的经济业务来自世界各地,其业务活动的具体对象发生在境外,自然会使用各种外币进行款项的收付结算,使得企业时刻处在外汇风险中。当外币作为业务活动中的计量货币时,汇率的任何变动都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目前。部分服务外包企业对外汇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使企业发生了较大的汇兑损失。
4、资金供给渠道的影响
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面临规模小、缺乏品牌、缺少资金、创业环境不足等问题。其中,由于部分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小,业务开始阶段运营效益不好,并且由于高新技术产业自然会伴随着高风险,从而导致企业资金筹集渠道不畅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同时,国家给予服务外包企业的资金扶持政策有一定的门槛限制,对规模较小的服务外包企业来说也难于享受到资金上的优惠。
(二)服务外包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
1、经营活动带来的财务风险
在离岸外包业务中,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具体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科技含量高、交付时间快、业务虚拟化、环境差异大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并且都是发生在境外的经济业务,使得服务外包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经济业务本身在服务外包企业的服务中时刻潜藏着不可知的风险。当服务外包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国际化后,财务管理活动也自然变得复杂起来,其中自然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风险意识差
由于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的时间较短,服务外包企业也在经历着成长的过程,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管理者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应对风险的措施不利。在离岸外包业务中,企业缺乏财务风险意识,较多地注重业务流程的科学管理与维护,在财务管理中缺乏系统的财务风险防范制度建设,不注重对财务风险规避策略的研究,对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没有科学的评估,一旦发生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非常事件,企业将陷入财务风险中。
同时,由于企业财务风险意识较差,在资金使用中也蕴藏着各种财务风险。在离岸外包业务中,企业为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对灾备中心的大规模投资也使得企业的资金被长期占用,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循环;由于承接的外包项目服务周期长及部分发包企业的财务状况等因素而产生的应收账款问题也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入。
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增强企业风险意识,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企业应增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不断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在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加强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的防范。离岸外包业务的项目实施具有周期长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必须加强对客户的信誉评估及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信誉水平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信用额度和期间。在组织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应注重拓宽企业资金的筹集渠道,以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供应,从而保证项目进行的资金需要。服务外包企业应加强对外汇资金的管理,遵守国家的外汇管理规定,时刻关注外汇市场的变化,对可能发生的外汇风险要根据汇率的变化情况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同时注意发挥汇率的杠杆作用,平衡企业的外汇收支,对远期的外汇收支必须进行科学的预测,以避免发生外汇损失。
应在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以辩识、评价和分析财务风险,提出合理的风险规避策略,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二)科学评估外包项目,实行业务全程风险控制服务外包
企业要将财务风险的控制体现在外包项目运营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的洽谈、初期的评估、承接后的运营及运营中的维护等过程。在离岸外包业务中,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具体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科技含量高、交付时间快、业务虚拟化、环境差异大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必须加强对外包项目的风险评估,并实行项目实施过程的全面风险控制。
对发包方的风险评估包括发包方的信誉风险评估、发包方的经营风险评估、发包方的环境风险评估等内容。对发包方的信誉风险评估中,发包方的资信情况直接影响服务外包企业未来收益的实现是否顺利,是否可以保证接包企业的现金及时流入;对发包方的经营风险评估中,发包方的经营活动顺利与否将直接影响接包方的未来经济效益情况,因为一旦发包方产生经营风险,如其市场萎缩就会终止项目的外包;对发包方的环境风险评估中,发包方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政治、经济环境,发包方的环境因素会对其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接包方的经济利益。
企业自身的风险评估包括业务承接风险评估、灾备投资风险评估、营运成本风险评估、收益实现风险评估等内容。对业务承接风险评估主要是预测项目承接的可行性,承接项目后的效益情况;对灾备投资风险评估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灾备投资是指服务外包企业应客户的要求所进行的灾备中心或设施的建设投资,因其往往投资较大、回收周期较长,必须注意加强管理;对营运成本风险的评估是指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营运成本支出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对收益实现风险评估是指对影响未来收益实现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力求实现收益最大化。
(三)实行谨慎处理原则。制定外包风险准备制度
由于服务外包企业从事的是国际市场环境下的经营活动,国际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会给外包企业带来致命的影响,并且其承接的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环境差异大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实行谨慎的处理原则,并建立外包业务风险的处理机制,制定外包风险准备制度。
外包风险准备制度具体可包括: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灾备系统的快速折旧制度及坏账准备金制度。
1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服务外包企业从承接离岸外包业务项目开始,在其业务活动进行过程中始终是收益与风险共存的。企业应坚持谨慎性原则,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即在外包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以预提方式预存出来,建立用于防范外包风险损失的专项准备金。外包风险基金的设立、提取及使用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
2制定灾备系统的快速折旧制度。服务外包企业可按照国家的规定,对用于灾备系统的投资采取加速折旧的办法,以尽快收回投资,应对可能产生的损失。企业应加强对灾备投资的管理和核算,所采用的折旧办法和对纳税的影响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处理。
3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企业应按照国家的规定,对可能发生的坏账计提准备金,以应对应收账款形成坏账的风险。企业必须加强对客户的信誉评估及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信誉水平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信用额度和期间,加强对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的会计核算。
(四)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服务外包企业必须加强对各种财务信息的整合利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强资金管理对任何企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服务外包企业也不例外。
企业应认真学习国家的有关政策,争取取得国家的政策支持。商务部已出台政策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强做大,强调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要创新金融服务,鼓励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上市引进风险投资等方式做强做大。企业要抢抓机遇,通过海外并购争取国际市场。拓展外资市场。各地方政府应将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纳入外贸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金融发展资金、科技研发资金、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现代物流发展资金和文化产业资金的使用范围,为服务外包企业广开资金筹集渠道,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应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取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同时,企业应加强对资金的合理调度和安排,使企业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服务外包企业必须不断增强财务风险意识,科学评估接包项目,并对承接的外包项目实行业务全程风险控制。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制定外包风险准备制度,增强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江燕红我国一些企业集团财务失败的原因分析[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7(9):16-18
[2]郭强企业财务风险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04):79-83
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服务外包一直是我国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产业。服务外包业既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又是高端现代服务业,同时也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领域。大力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有利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产品出口;有利于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近几年来,我国大量服务外包企业的建立就顺应了这~转变的要求。服务外包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是来料加工制造业的20倍,而且服务外包业的能耗却只有制造业的20%。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要根据其与服务外包发包商签订的中长期服务合同,向客户提供外包项目服务。其所承接的业务包括两大类型:一是信息技术外包(1TO),包括应用管理外包、应用软件开发外包、信息管理外包等;二是业务流程外包(BPO),包括远程财务管理服务、远程采购、存货管理服务、远程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呼叫中心等。虽然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起步较晚,但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近47亿美元,截止到目前全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超过4100家,从业人员近67万。在服务外包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制约服务外包企业进发展的问题,其中,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是每一个服务外包企业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服务外包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在我国承接的离岸外包业务中,由于服务的客户分布在世界各地,各国的法律法规明显区别于我国,客户的业务类型及发包项目各不相同,使得服务外包企业完全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同时,由于服务外包企业自身的原因,财务风险始终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一)服务外包企业外部因素的影响
1 服务对象变化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的服务对象广义上是发包的客户,狭义上讲是指客户发包的项目,即具体的服务内容。无论哪些对象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外包的承接方。首先,如果服务的客户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增加新的客户评估费用、新项目的培训费用。同时,由于服务外包企业往往会花巨资建立服务于客户的灾备中心(灾备中心投资巨大,并且主要服务于特定的客户),所以一旦客户发生变化,服务外包企业要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其次。客户服务内容的变化使得外包企业要调整已制定的营运方案。在项目服务过程中,任何服务项目的调整或变更都会额外增加企业的营运成本支出。
2 发包方国家政策的影响
发包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明显区别于我国,任何一点国情和政策的变化都会给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带来各种影响和冲击。如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出台了大量的保护性条款,以减少本国的损失,包括劳工政策、税收政策、外汇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均是出于保护本国利益的考虑。另外,服务外包企业为了适应发包方所在国税法的变更而对服务软件的调整和人员的培训均会增加营运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发包企业由于所在国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而取消了已决定发包的业务项目,将对业务承接方带来不利的影响,使接包方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3 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
服务外包企业从事的是国际市场环境下的经营活动,国际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会给外包企业带来致命的影响,如汇率的变化、服务外包市场的变化及地区的贸易保护等等。对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来说,由于其承接的经济业务来自世界各地,其业务活动的具体对象发生在境外,自然会使用各种外币进行款项的收付结算,使得企业时刻处在外汇风险中。当外币作为业务活动中的计量货币时,汇率的任何变动都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目前。部分服务外包企业对外汇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使企业发生了较大的汇兑损失。
4 资金供给渠道的影响
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面临规模小、缺乏品牌、缺少资金、创业环境不足等问题。其中,由于部分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小,业务开始阶段运营效益不好,并且由于高新技术产业自然会伴随着高风险,从而导致企业资金筹集渠道不畅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同时,国家给予服务外包企业的资金扶持政策有一定的门槛限制,对规模较小的服务外包企业来说也难于享受到资金上的优惠。
(二)服务外包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
1 经营活动带来的财务风险
在离岸外包业务中,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具体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科技含量高、交付时间快、业务虚拟化、环境差异大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并且都是发生在境外的经济业务,使得服务外包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经济业务本身在服务外包企业的服务中时刻潜藏着不可知的风险。当服务外包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国际化后,财务管理活动也自然变得复杂起来,其中自然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2 企业财务风险意识差
由于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的时间较短,服务外包企业也在经历着成长的过程,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管理者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应对风险的措施不利。在离岸外包业务中,企业缺乏财务风险意识,较多地注重业务流程的科学管理与维护,在财务管理中缺乏系统的财务风险防范制度建设,不注重对财务风险规避策略的研究,对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没有科学的评估,一旦发生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非常事件,企业将陷入财务风险中。
同时,由于企业财务风险意识较差,在资金使用中也蕴藏着各种财务风险。在离岸外包业务中,企业为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对灾备中心的大规模投资也使得企业的资金被长期占用,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循环;由于承接的外包项目服务周期长及部分发包企业的财务状况等因素而产生的应收账款问题也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入。
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增强企业风险意识,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企业应增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不断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在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加强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的防范。离岸外包业务的项目实施具有周期长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必须加强对客户的信誉评估及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信誉水平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信用额度和期间。在组织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应注重拓宽企业资金的筹集渠道,以保证企业资
金的正常供应,从而保证项目进行的资金需要。服务外包企业应加强对外汇资金的管理,遵守国家的外汇管理规定,时刻关注外汇市场的变化,对可能发生的外汇风险要根据汇率的变化情况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同时注意发挥汇率的杠杆作用,平衡企业的外汇收支,对远期的外汇收支必须进行科学的预测,以避免发生外汇损失。
应在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以辩识、评价和分析财务风险,提出合理的风险规避策略,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二)科学评估外包项目,实行业务全程风险控制
服务外包企业要将财务风险的控制体现在外包项目运营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的洽谈、初期的评估、承接后的运营及运营中的维护等过程。在离岸外包业务中,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具体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科技含量高、交付时间快、业务虚拟化、环境差异大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必须加强对外包项目的风险评估,并实行项目实施过程的全面风险控制。
对发包方的风险评估包括发包方的信誉风险评估、发包方的经营风险评估、发包方的环境风险评估等内容。对发包方的信誉风险评估中,发包方的资信情况直接影响服务外包企业未来收益的实现是否顺利,是否可以保证接包企业的现金及时流入;对发包方的经营风险评估中,发包方的经营活动顺利与否将直接影响接包方的未来经济效益情况,因为一旦发包方产生经营风险,如其市场萎缩就会终止项目的外包;对发包方的环境风险评估中,发包方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政治、经济环境,发包方的环境因素会对其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接包方的经济利益。
企业自身的风险评估包括业务承接风险评估、灾备投资风险评估、营运成本风险评估、收益实现风险评估等内容。对业务承接风险评估主要是预测项目承接的可行性,承接项目后的效益情况;对灾备投资风险评估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灾备投资是指服务外包企业应客户的要求所进行的灾备中心或设施的建设投资,因其往往投资较大、回收周期较长,必须注意加强管理;对营运成本风险的评估是指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营运成本支出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对收益实现风险评估是指对影响未来收益实现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力求实现收益最大化。
(三)实行谨慎处理原则。制定外包风险准备制度
由于服务外包企业从事的是国际市场环境下的经营活动,国际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会给外包企业带来致命的影响,并且其承接的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环境差异大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实行谨慎的处理原则,并建立外包业务风险的处理机制,制定外包风险准备制度。
外包风险准备制度具体可包括:离岸外包风险基金、灾备系统的快速折旧制度及坏账准备金制度。
1 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服务外包企业从承接离岸外包业务项目开始,在其业务活动进行过程中始终是收益与风险共存的。企业应坚持谨慎性原则,建立离岸外包风险基金,即在外包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以预提方式预存出来,建立用于防范外包风险损失的专项准备金。外包风险基金的设立、提取及使用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
2 制定灾备系统的快速折旧制度。服务外包企业可按照国家的规定,对用于灾备系统的投资采取加速折旧的办法,以尽快收回投资,应对可能产生的损失。企业应加强对灾备投资的管理和核算,所采用的折旧办法和对纳税的影响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处理。
3 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企业应按照国家的规定,对可能发生的坏账计提准备金,以应对应收账款形成坏账的风险。企业必须加强对客户的信誉评估及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信誉水平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信用额度和期间,加强对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的会计核算。
(四)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服务外包企业必须加强对各种财务信息的整合利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强资金管理对任何企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服务外包企业也不例外。
企业应认真学习国家的有关政策,争取取得国家的政策支持。商务部已出台政策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强做大,强调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要创新金融服务,鼓励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上市引进风险投资等方式做强做大。企业要抢抓机遇,通过海外并购争取国际市场。拓展外资市场。各地方政府应将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纳入外贸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金融发展资金、科技研发资金、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现代物流发展资金和文化产业资金的使用范围,为服务外包企业广开资金筹集渠道,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应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取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同时,企业应加强对资金的合理调度和安排,使企业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服务外包企业必须不断增强财务风险意识,科学评估接包项目,并对承接的外包项目实行业务全程风险控制。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制定外包风险准备制度,增强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江燕红我国一些企业集团财务失败的原因分析[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7(9):16-18
[2]郭强企业财务风险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04):79-83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影响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很多企业财务风险意识薄弱,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盲目投资、企业运行质量低、投入大、产出小的问题,财务管理只围绕成本和收支展开,没有考虑长期风险价值。我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型”、“风险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必须提高财务风险意识。
一.企业财务风险及其管理内涵
企业财务风险,一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筹资、投资和资金使用等过程中财务结构不合理、因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财务风险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 具有客观性,即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非受人的意志控制
2.具有全面性,即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
3. 具有共存性,即风险与收益并存且成正比关系,通常来说收益越高,财务风险也就越大。
4. 具有激励性,即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会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所面临财务风险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以最小的成本确保企业资本运作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的一种管理活动。具体包括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预防和控制,风险损失处理三个环节。
二.企业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应对由市场和经营行为导致的不确定性的过程,主要任务是评估财务风险、制定财务风险管理战略。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确保管理层、操作人员、利益相关方在有关风险的重大问题及决策方面达成一致。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更加灵活有效地面对企业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企业内外部环境是企业财务决策需要高度重视的约束条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新的机会,但也可能是某种威胁。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风险问题日益复杂,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并需要提升到系统性的体制和机制的层次上来,以确保财务工作开展的效率和效果。
2.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提高企业财务管控和决策支持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不仅仅是核算、簿记,而是直接创造价值和帮助企业创造价值的管控和决策支持服务。因此对危害企业发展甚至可能使企业倒闭的财务风险需要进行识别、评估,同时调动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来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经济运行的整体健康。
3、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防范财务危机的重要方法。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将企业对财务风险乃至财务危机的防范纳入规范化、体制化的机制当中,变侧重“事后监督”为侧重“过程控制”,对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或财务危机进行及时的预测预报,以使企业能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及时化解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三.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企业经营活动所面临的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情况:
1企业资本结构失衡,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相对于国外企业,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率偏高、企业对银行贷款依赖性很大,未制定明确的目标负债率等问题,特别是短期债务比重过高,意味着负债结构的高风险。企业管理人员将大量的精力用在频繁的小额融资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负担,也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
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淡薄。
任何系统的运行,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高素质的理财人员对企业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也是企业竞争力所在。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受专业教育的程度限制,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其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他们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法,特别是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还不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显然,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和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缺乏预警功能
当前,一些企业财务系统仍停留在核算阶段,大力推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也只是简单地代替了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灵敏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对于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则是涉及得更少。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变化的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复杂,企业的财务风险逐渐加大。
4企业财务决策机制不合理
目前一些企业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决策机制,在决策前期阶段忽视相关调查,以致信息获取不充分,在进行决策时往往依靠管理者的经验判断,对决策事项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研究,对收益与风险的权衡不够准确,极易导致因财务决策失误而引发财务风险。
5.企业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为使其更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企业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我国企业大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符合实际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与监督合而为一,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6. 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众所周知,持续的金融危机,使企业资金供给发生短缺,资金链断裂,给大量依附银行贷款的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甚至破产。经营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又不可避免地对企业本身产生巨大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的,也是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四.改善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企业财务风险的存在时刻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要树立牢固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1. 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
当前部分企业不重视财务管理及财务风险管理,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仅停留在出纳与会计核算层面,当外部环境变化并引发财务困境时缺乏足够的应对之策。笔者建议企业在进一步完善内部财务制度,健全财务决策与控制、财务激励与监督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培养高级经理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充分重视财务职能管理的综合性、交叉性和数据的滞后性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提高各个部门涉及财务风险的管理水平,从而切实有效做好财务风险管理。
2谨慎投资回避风险
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当然,采用回避法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投资,企业为达到影响甚至控制被投资企业的目的,只能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承担适当的投资风险是必要的。
3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公司财务风险与其资本结构与理财目标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公司规避财务风险。公司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取决于筹资决策,公司在筹资时应结合自身实际,对有关
影响因素综合考虑,以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并在长期筹资决策中保持该最佳比例。
4加强财务专项活动的风险管理
依据企业财务活动的过程, 财务风险大多数集中在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收回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等几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环节的管理措施失当都会使企业面临利益受损、财务战略受阻。因此做好筹资、投资、资金收回和收益分配风险管理,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对控制企业风险具有很大的作用。财务专项活动的风险管理应在企业整体管理体系之下,进一步明确财务专项活动的风险管理原则,制定相关工作流程和应急机制,做好风险识别和评估,分析制定风险规避的方法,确保财务风险可控在控,支撑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5建立合理的财务决策机制
企业应建立合理的财务决策机制,不断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决策前,搜集充分的信息,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在进行决策时,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认真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在决策过程中,要避免经验主义、独断主义和主观臆断。
6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风险的范给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要求。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法人结构完善、组织建设权责分明、交易处理程序适当、信息记录真实、披露及时、审计客观独立等内容。必须要有效致力于消除隐患、堵漏洞、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宗旨和标志。建立全方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多元的监控措施和设立顺序递进的多到保安防线。只有这样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五.结束语
总之我们要切实提高对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正确认识当前企业改革面临的新形势,认真对待当前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扎实推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一)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结构主要指权益资本和借入资金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一是债务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0%以上;二是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水平偏高;三是权益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过高。过度偏好股权融资,债务融资明显偏低的现象在上市公司中非常普遍。
(二)投资缺乏科学性。由于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收益率低于企业的筹资成本,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很多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够全面、真实,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资金回收策略不当。财务活动的起点是资金的垫支,终点是得到价值增加的货币本金收回,财务是为了获得增量货币而垫支货币的活动,企业的财务风险蕴藏在整个资金运动过程中。如果企业资金回收策略不当,将导致以下风险:一是应收款项无法收回,大大增加了坏账风险;二是资产流动性差,缺乏足够的现金流。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由潜在变成现实,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
(四)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股利分配政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如果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
(五)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法律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同时,企业管理层风险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管理风险意识弱的企业根本谈不上财务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机构设置,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为了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对潜在风险和危机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采用科学的识别、分析和控制方法,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有效地阻止不利事件的发生,把风险降到最低,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财务结构
1、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保持合适的比例结构。一定比例负债可以给企业带来避税效应,以及约束、激励经营者等正面效应。但并不是负债额越高越好,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
2、优化负债结构。合理安排负债的到期结构是负债结构管理的重点。企业在作资本结构决策时要考虑到自身的行业特性,包括行业的竞争程度、增长阶段、经营特征、盈利能力等因素。
3、优化股权结构。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很不合理的现状,应降低国有股比例,实现股权所有者多元化,尤其要加大企业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并适当加入企业经营者股权和股票期权份额。具体应占企业所有者总额多大比例,应与企业规模以及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相联系。
(二)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1、建立严格的投资风险责任约束机制。企业要建立严格的项目决策责任制。一旦决策出现问题,要依法追究决策者的经济、法律责任。
2、规范投资项目评估制度。目前,企业项目评估方法已普遍应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存在的问题仍较多,有不少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目的只是为了使项目得到批准,是不科学的。
3、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价机制。通过开展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可以通过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决策质量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投资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投后评价管理体系,将评价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并非因为资不抵债,而是由于暂时的支付困难。因此,正确掌握现金流量风险的预警方法,对于及时发现风险苗头、实现风险事前控制是非常必要的。企业除了要控制资金投量,减少资金占用外,还应注意加速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使其尽快转化为货币资产,提高资金使用率,减少甚至杜绝坏账损失。
(四)建立企业财务风险识辨系统
1、利用单个财务风险指标进行预测和监控。按照财务比率指标的性质及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能力的大小,预警企业财务风险的比率主要有:现金债务总额比、流动比率、资产净利率、资产负债率和资产安全率。
2、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别重要的一环。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
(五)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增强抗险能力
1、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比如参加社会保险)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
2、可以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在逐渐增大,许多在建项目数逐渐减少,资金流越来越困难,给建筑企业生存发展构成了一定威胁,增加了建筑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概率。为应对这一状况,谋求长足发展,建筑企业必须找出财务风险问题产生原因,并采取有效控制策略来加强财务管理。
一、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问题产生原因
由于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涉及内容诸多,且贯穿在整个工程项目建设始终,周期长,受影响因素多,一旦建筑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缺陷和不足,就有可能导致其自身面临财务风险问题。根据对大量建筑企业发生的财务风险问题统计分析发现,造成建筑企业出现财务风险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风险控制体系不够完善,财务控制有所欠缺,财务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财务监管不到位,缺乏足够有效性等。风险控制体系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着直接性作用,由于大多数建筑企业现行风险控制体系都不够完整完善,难以对财务控制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使得财务风险问题时有发生。
二、加强建筑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具体策略
(一)合同签约风险控制
在建筑企业接受工程项目时,会与建设方签订相应的合同,这份合同不仅是对双方要求的一个明确,同时也是对双方行为的一个约束和对双方利益的一个保护。建筑企业要想避免由对方违约而给自身财务造成损失,就需要加强对合同签约风险的严格控制。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对合同内容全面了解,确保合同所提要求在自身可接受范围内,并且所有要求都是在双方达成一致的条件下提出的;确保合同具有法律效应,受法律保护,对建设方履约行为进行全面监督;不能过于重视项目收益而签约一些不合理的合同,这类合同包括投标程序不合理或环保设计不科学,项目资金供应不及时不足额,工程项目没有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批或审批程序不完整的合同,不合法、不受法律保护的合同,有失公平的合同,未经部门审查的合同和工程预算造价不足成本价的合同。避免签约这样的合同,同时加强对合同签约的管理与控制,相信可以有效减少合同签约风险的发生。
(二)资金投放与回收风险控制
建筑企业在获取业主报酬之前需要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这属于投资活动的一种,因而建筑企业的财务情况具有不确定性。若企业投资决策人员作出的决策主观性较强、缺乏严谨性,缺少对市场的准确预测与分析,缺少对各种可能风险因素的考虑,没有对投资方案可行性进行检验,就会增大资金投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样,若建筑企业不催收应收账款,导致挂账数量增多,还会加大资金回收风险的发生概率。为加强对资金方面风险的管控,建筑企业需要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充分做好市场调查和相关预测分析工作条件下进行投资决策,并采用科学的方式对投资方案是否切实可行进行检验,确保做出的投资决策行之有效。在资金回收环节,建筑企业需要加快应收账款回收进程,减少挂账数目。
(三)竣工结算风险控制
竣工结算是建筑企业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在完成全部施工并交付使用后向业主进行工程价款结算的过程,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许多建筑企业都面临着工程价拖欠问题,业主们以资金不足等各种理由不及时向建筑企业支付相应的报酬,导致建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员工薪金无法按时发放,从而导致建筑企业遭受竣工结算风险。在财务风险控制工作中,建筑企业应将竣工结算风险视为重点控制对象之一,在施工完成后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并编制项目竣工结算报表,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办理竣工结算送审。对于因业主方面原因而导致的工程变更给建筑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建筑企业需要及时办理现场签证,以便向业主追加项目工程竣工结算,确保自身利益没有遭受损失,财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此外,建筑企业在加快应收账款回收的同时,还应做好索赔准备,以避免资金占用或资源损失严重,提高资金流动性。
三、结束语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内容诸多,包括资金投放与回收,工程项目成本预算、成本核算,竣工结算,合同签约等,这意味着引发建筑企业出现财务风险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只有将每一方面原因严格控制起来,建筑企业财务风险问题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规避与控制。因此建筑企业需要不断加强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在各种风险中站稳脚步。
参考文献:
[1]赵云.关于建筑企业中财务成本核算问题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
[2]马孝波.关于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与风险防范问题的思考研究[J].现代商业,2013
[3]陈江.关于现阶段建筑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
根据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中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拥有一定的合理性。众所周知,这些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当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截止到2010年,国内中小企业比重约为99%,吸纳的就业人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0%左右,其最终产品及服务价值占比也高达60%以上,所以说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它们的发展。尽管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一部分中小企业会发展为大型企业,然而占绝大多数的依旧是小企业。也正是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中小企业存在着不小的压力与挑战,考虑到其规模较小、管理水平有限、运营模式不健全、风控能力低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性更高一些。究其根源,主要是这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系统、不完善所致。因此,要想更加有效地保障企业管理效果、资金安全以及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推动企业迅速发展等,需要不断改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及方式。
本文通过对目前杭州中小企业财务控制方面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有效的对策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同时结合调查问卷及访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阐释了当前财务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加强财务风险管控的可行性方案等。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形式及类型分析――以杭州中小企业为例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手段
1.问卷调查
所谓调查问卷,指的是研究人员借助之前拟定好的提纲内容同被调查人员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形式。这一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首先,它能够省下大量的时间与人力、财力,仅仅通过邮件或者书面形式即可;其次,能够借助部分专业性的网络平台,进行数据信息的交互分析,有助于实施及分析;再次,问卷调查的反馈结果更易量化。因其书面化的特点,进行发问的流程及形式是不变的,可以借助像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还有,便于对问卷进行管理和调整,打破空间的束缚进行大范围调查,解决了传统纸质问卷的不足,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筛选数据的准确性。举例说明,由于杭州市范围内样本广布,具有很大的跨度,借助邮件问卷调查等方式除了能够减少对费用和人力的耗费,也能够打破调查空间的局限性,从而使得样本数据来源更广。如表1所示,该表是对杭州部分中小企业的企业规模、员工频数及所占比重做出的问卷调查数据:
2.访谈法
所谓访谈,指的是调查人员借助和被调查者间的面对面交流形式,将预先准备的问题向被调查人员收集客观材料的一种口头交流形式。其优势包括:第一,具有普遍的运用,简便性很强;第二,适用的范围领域较广,收集到的信息更为可靠、完整;除此之外,它可以通过数据信息的自由交换,捕捉到更深层面上的一些内容,可以反映出更加可靠的想法。最关键的优点在于其可以大幅度降低漏答、少答的情况。
(二)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具体分类
我们参照中小企业在资金链中的运作情况,可以将财务风险分为下列几个类型:
首先,筹资风险。这一风险指的是企业筹集资金出现困难的概率、筹资费用过多的可能性,再加上企业筹资无法满足预期收益而不能偿还资本成本的可能性。筹资风险是前一次资本循环产生的风险结果,尤其是上次循环的经营风险及利润分配风险对其的作用,而这也是资本价值经营财务风险的基本点。
其次,投资风险。其指的是中小企业投资人在投资环节所承受的风险,也就是不能获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可能性。由于投资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投资收益与风险同在。因为在资金同收回资金两者间存在某些不可预知的现象,从而造成投资的预期收益用收回资金数目不一致,甚至收不到本金,进一步导致投资活动无法满足预期收益目标。
第三,经营风险。它指的是部分中小企业不能卖出产品并且收回垫资的概率,主要分为营销风险及收款信用风险,它也是资本价值经营财务风险的最终体现。
最后,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就是中小企业因利润获得以及分配对资本价值起到作用的概率。它概括反映出营业产品产出节点上的经营风险及资金支付风险,其作为下次资本循环垫支价值的重要资金来源,束缚着资本价值的规模。
三、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因素――以杭州中小企业为例
(一)筹资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风险
国内企业以杭州中小企业为代表,其财务风险出现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筹资。杭州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较大,其通常依靠内源性的融资,所以这些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途径不多,筹资费用较高。即便在直接融资方面,政府已经颁布了有关方针来促进杭州中小企业的上市融资,然而目前的上市管理体制影响了绝大多数杭州中小企业争取到股票上市的可能。由于杭州中小企业的资金状况、信誉等因素均很难满足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因此,杭州中小企业想要取得外部资金,就必须进行担保业务,或进行资产抵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外部融资风险。也正是如此,这部分企业就必须从民间渠道来获得筹款,然而这些渠道不仅较为分散,利息也远远高于银行,最终造成了杭州市小企业筹资费用高于大型企业。另外,杭州中小企业的融资呈现出规模不大、频次高及对短期借款依赖性高等特点,这一切均提高了杭州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投资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风险
本文以我国的杭州市为例,将中小企业投资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风险成因归结为以下两方面:
首先,杭州市中小企业一直以来都具有很低的投资比重,因其资金有限,外源性融资大多数属于短期借款,能拥有大量、长期闲置资金投入其他公司股权及债权的企业并不多,但是经济的灵活性对资金的流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和大型企业进行比较,这些中小企业的金融负债率更高,自有资金比重小;短期金融负债占比很高,长期投资率不高。
其次,因杭州市中小企业一般比较缺乏系统合理的投资决策机制,其在开展投资活动之前,缺少对市场的充分调研和预测,加上人员的限制,无法开展更细致的投资预算。因此,这也大大增加了杭州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经营环节导致的财务风险
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深入分析,作者认为当前杭州中小企业由于经营造成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第一,其缺乏有效、合理的资金使用规划,所以财务风险容易导致企业巨大的损失。此外,其负债比重大,加上财务风险的不稳定性高,对企业未来经营及财务的影响重大。其次,杭州中小企业对日常现金收支缺少严格有效的管理,造成资金浪费、流失严重,流动性资产的周转效率低、灵活性差,流动负债到期无法偿还等,出现棘手的三角债务问题。另外,杭州中小企业不合理的资源、人力配置,产品 质检体系不够健全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它们的财务风险。
(四)收益分配环节导致的财务风险
杭州中小企业各内部机构间、企业同上级企业间,在资金的管理使用和利润分派等环节出现了职权不明确、管理不善的状况,从而导致资金利用率不高,安全系数低的情况。资产负债率的持续不下造成了企业的财务负担加重、偿还水平不高,引起了更大的财务风险。
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策略分析――以杭州中小企业为例
(一)对企业筹资风险的防范对策
为了更好地规避财务风险,杭州中小企业在开展筹资活动前需要遵循如下准则:一,稳定性,也就是企业借入的钱需要长期、稳定,由于借入资金到期需要还本付息,若到期偿还时,资金未能及时收回,便无法按期偿还,影响企业的信誉度。例如,杭州中小企业在借款期限方面应当尽量延长一些,时间的安排上需留有一定的余地等。二,适度性。我们可以理解为企业筹集到的资金必须满足企业对资金的实际需求,具体包括筹资的金额、时机、周期及途径。三,低费用,就是指最好选取最低费用的筹资途径及类型。除此之外,企业应当拓展筹资渠道,转变筹资理念,优化资本结构。例如,我国杭州的中小企业可以适当使用发行股票、租赁等手段进行筹资,拓宽筹资的渠道;同时也可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获得财政支持,借用国际资金等,也可以适时地引入新投资方,增加自有资本的规模,从而提升防范财务风险的水平。
(二)投资风险的管控措施
对于杭州中小企业来讲,投资活动最关键的就是资金的安全性、可收回性及盈利性。最普遍的企业投资手段包括固定资产、证券、房地产、无形资产等投资。所以,杭州中小企业管理者在进行项目决策时需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
利用事中控制的风控理念,全面考虑投资组合方式,考虑投资项目间的关联性,降低非系统风险。企业应当更加科学地估计投资收益,增强各种方案的可靠性;充分协调经营同筹资间的关系,同时加强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强化对投资环节的预算、决策、规划等工作,从而有效预防投资风险,保障财务安全。
(三)经营风险的预防
目前,杭州市中小企业的现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存在着许多漏洞,因此,必须借助更多更先进的现代结算工具及方法减少现金的往来,强化内控机制,保障内部资金的安全,避免费用开支的任意性。同时,进一步增强杭州中小企业资产及负债运营中的风险控制水平。
(四)收益分配方面的风险控制策略
对于企业,特别是投资公司而言,风险管理是其管理活动的实质性内容,而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活动的核心。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投资公司能够提前预测到公司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并加以一定的干预控制;投资公司能够有合理的组织架构从而产生科学的投资决策流程;对筹资、投资、资本退出等财务活动风险有全面的过程控制;那么,其一定能够在目前较严酷的市场条件下保持较强的竞争力。投资公司基本能够就投融资等财务活动所产生的风险进行管理控制,而对企业制度设计产生的风险重视不够。下面就制度设计层面和具体财务活动层面分别阐述主要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以及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投资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公司筹资风险管理分析
作为投资公司财务活动的起始阶段,资本的来源、渠道和资本结构决定着筹资阶段的风险。比如某国有投资集团,主营业务是收购、经营、处置对部分国企的非主要业务资产、不良资产及其业绩差的下属企业。诚通集团在消化不良资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作为一家投资公司,其在筹资环节的风险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目前诚通集团的财务风险较高。根据诚通集团披露的财务报告来看,2013年至2015年末,公司负债总额分别为527.5亿元、410.5亿元和383.56亿元,诚通集团7月份将发行10亿元超短期融资券,这将进一步加重企业的偿债压力。而在盈利能力方面,诚通集团2015年的毛利率为6.32%,由于其主要业务属于充分竞争市场,且目前经济持续低迷,估计短时期内诚通集团的盈利能力不会有大改观。该集团的现状反映了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投资公司主要采用借款、发行债券的方式筹资,渠道较为单一,虽然负债资本成本比股权资本成本低,但是偿付压力较大,体现了投资公司没有达到合适的资本结构。诚通集团在高资产负债率、企业盈利能力较差的情况下,仍然发行大笔债券,这将通过财务杠杆效应放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公司投资风险管理的分析
项目的获利能力和风险程度是投资阶段重点关注的问题。投资阶段周期较长,面临的不确定性也更多,这就需要企业加倍重视投资阶段风险的预测和管理。在项目投资风险评估阶段,部分投资公司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全面按标准进行详尽、实地的尽职调查。这使得后续对项目价值、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大打折扣,项目的风险陡然增加。随着项目投资的正式开始,项目在实行过程中的不同时期都可能产生新的情况,这需要投资公司结合不同时期的情况修改或者制定新的风险管理方案来适应新的情况。部分投资公司不能做到灵活应对,从而导致了项目投资的失败。
(三)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的分析
在资本投入后的运营阶段,投资公司面临着被投资企业或者被投资项目的盈利水平没有达到预期的风险,这需要投资公司密切关注项目在运营阶段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甚至派驻团队直接参与运营管理。现实中部分企业对投资阶段很重视,反而对投资后的运营阶段不够重视,最后导致投资项目的风险和管理失控。
二、投资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投资公司的风险组织架构,强化内部控制体系
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做好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石。完整而有效运行的风险管理组织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和管理好风险。因此,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及其下属风险管理委员会、公司管理层等不同层级组织机构的权利义务,避免出现董事会或者管理层一方独大的状况。在这基本前提下,设置好不同层级的权利范围,才能避免越权管理的风险。合理的风险组织架构才能产生科学的决策制度和合理的决策流程,遵循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原则,才能实现投资公司风险管理的健康发展。通过各大企业的实践经验可以明确发现,完整、严谨、执行有力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投资公司风险防范和管理的保障。内部控制是否执行到位,直接关系着投资公司的风险管理效果,对于推动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内部控制的现状是大部分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但是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使得其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在投资公司在董事会、高管层面制定了既定投资方案、预计潜在风险的大背景下,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能够较好的保障项目的风险控制。因此,公司应该坚定的执行既定的内部控制权责范围、岗位不相容原则,保证投资在执行阶段不出现新的风险,同时,出现风险管理事故之后,要明确各部门和个人的责任,督促每个部门和员工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的各个阶段和整个过程,防止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
(二)提高风险预警机制的灵敏度
公司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动态监测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并综合运用指标评价体系,在事前对即将面临的风险进行预警。对于投资公司而言,风险管理是核心,及时、全面的评估监测可能存在的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部分风险。灵敏的公司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风险。投资公司首先应该培养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和素养,建立起一只高素质的风险预警团队。其次,在这个基础之上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财务指标构建属于自己的风险评价预警体系,将企业不同情况下的风险进行评级,并对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预警。最后,公司管理层要重视风险预警体系的监测结果,并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前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实现对公司财务风险的动态监测和预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三)强化投融资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投资公司在投资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面临的风险是不一样的,投资公司应该根据不同投资阶段存在的主要风险和过去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因地因时治宜。在筹资阶段,投资公司要根据既定投资方案的预期回报率选择合适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融资成本和融资结构,避免因为筹资困难而孤注一掷。在具体的筹集过程中可以通过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书来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和青睐。在投资阶段,投资公司要改变过去一劳永逸的方式。在项目尚未正式启动前,应该派驻团队对项目进行详尽的实地调查,分析可能出现的风险和结果,最后根据调查报告决定下一阶段的实行。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与问题,投资公司应该不断的修改甚至重新制定新的方案来应对不同时期投资项目产生的新风险。改变投资公司重项目投资管理、轻项目投后管理的做法,针对项目投资后的运营阶段可能出现盈利达不到预期的情况,做出一定应对,甚至派驻团队入驻被投资公司或项目直接参与运营管理。
三、结语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放大了投资公司在财务风险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最近几年一大批投资公司销声匿迹。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丰富投融资渠道和完善资本市场是大趋势,投资行业也面临着重新洗牌。机遇多于挑战,做好制度层面和投融资活动过程中财务风险管理,是投资公司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不败的必要条件。
作者:钱建刚 单位:苏州荻溪网络信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风险问题基本类型
(一)投资风险
在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后,会由于市场需求的改变情况最终制约最终受益,最终和实际的预期收益出现偏离的风险。财务投资风险问题主要涉及了代偿风险、政策风险、监管风险等,融资担保公司目前完全合规经营的不多,大多都在打擦边球,担保代偿比例较高,收费较低,国家还要求支农支小,降费让利,经营压力逐步加大。
(二)筹资风险
其实就是正是因为宏观经济环境、资金供需市场的改变,在财务成果上,同时由于企业筹集资金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融资担保企业也由于自身业务聚焦不够、担保能力不强、银担合作不畅等风险因素的制约,当前最大的特点就是,担保公司受到严格的金融监管,不允许负债经营。其中筹资风险一般包括了汇率风险、再融资风险、利率风险、财务杠杆效应、购买力风险等。
(三)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也被称为营业风险,其实就是在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工作中,会由于管理、政府政策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最终造成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引发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经营风险一般涉及了生产风险、采购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等。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其实就是企业资产无法正常和不确定性地将现金、企业债务、付现责任转移,难以有效履行。也就是说,能够将企业的流动性风险通过企业的变现水平、偿付水平这几个环节上展开、研究评价。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涉及众多,不仅仅包括了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涉及了企业本身的因素,同时不同的财务风险引发的实际问题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企业引发财务风险的因素包括了:
(一)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会有财务风险。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者的风险意识不足。风险意识的不足被视为是财务风险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财务决策不合理最终致使决策的失误
在引发财务风险的众多因素中财务决策失误的影响效果显著。防止财务决策失误的基础就是要确保财务决策的合理性。现如今,大多数企业的财务决策基本都存在主观决策、经验决策等主观因素一些效果明显的情况,在企业的管理中也普遍的出现家长制、一言堂的工作作风。一定程度上会经常性的引发决策失误的出现,最终造成财务风险。
(三)企业管理系统无法适应复杂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企业管理系统和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难以有效地适应。归根究底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就是企业财务管理宏观环境的复杂性。同时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因素一般涉及了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市场环境等,该类因素不仅仅会影响企业,也会对企业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制约。对企业而言宏观环境的改变其实无法有效的预见,同时也难以有效的改变。试想一下,宏观环境的负面变化会让企业造成一定的财务风险。
(四)内部财务关系不清晰
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关键一个环节就是其内部财务关系不清晰,管理不力、权责不明的情况在企业和内部各部门间、企业和上级企业间,在资金管理和应用、利益分配等环节上,最终致使资金应用效率不高,资金流失情况显著,难以真正的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合理性。
三、风险防范路径
(一)完善建章立制,提高企业内部制度建设
其一就是融资性担保企业需要完善制度预警机制。借助对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进一步强化风险判断的及时性。企业需要时刻对客户集中度、单一抵质押品、行业集中度、单个担保人担保造成的集中度风险高度关注,依据风险集中度实施上线控制。在风险预警表现出潜在风险这就需要合理研判、正面应对、积极出击,最大程度上化解风险。其二就是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制度。一般情况下,在企业内部法制化时,为了达到企业财务的稳健运营这就需要不仅仅涉及财务还需要包括人事、审计、风险、法规、投资等相关的内部规章制度,以期达到制度风险的全覆盖。最重要的是融资性担保企业在制度管理中需要融入声誉风险,完善声誉风险管理机制、路径,最大程度上避免声誉风险、影响声誉事件的出现。其三就是完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主要针对的是制度、人,制度是基石,无法由于制度的不全而造成操作风险,最终引发漏洞,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制度,控制企业财务上的风险。
(二)健全组织,完善风控体系
其一就是进一步优化内部风控体系。把工作目标明确,将内部风控作用最大限度上的发挥。内部风控归根结底就是对风险的监督、评价,主要借助审查、评价经营活动带达到组织目标,同时通过内部控制的科学性实现风控目的,实施风险控制。其二就是提高业务流程控制。基于公司的实际治理,优化授权管理,将业务流程科学的设置,构建独立风控的风险机制,融资性担保企业需对信用风险实施整体的流程管理。
(三)通过顶层达到风险防控
优化融资性担保企业公司法人的治理架构,其实就是将《公司法》作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公司章程,依据分权、分责、制衡实施对企业的管理,最大程度上实现职责界面清晰,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实现运行的高效,在权力、决策、监督机构以及经营管理者间达到一种平衡。首先需要理清职责,明确分工。股东大会主要是针对企业重大事项实施决策。在股东大会授权下董事会进行工作,将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把握,完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其次就是合理履职,完善出一个稳健高效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凭借着较高的专业素质,对风险的把控具有高度的前瞻性,有效的判断市场预测、可行性,给予全面掌握当下政治经济环境的前提下,防范风险。接着就是风险防范。基于《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的经营规则以及风险控制要求,实施经营工作。针对一部分“两高一资”的产能过剩或者房地产等行业的担保。需要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由机制、体制着手来防范风险。
(四)优化风险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各行各业已经进入了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企业并购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利益有很大帮助,也是企业资本扩张的主要途径模式,一旦企业并购成功,就能通过最小的成本获得最优的运营资本。企业并购需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通常情况下企业收购成功的概率要远小于并购失败的概率。通过不完全统计,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主要因素就是财务风险,因此如何有效控制企业并购中发生的财务风险,对企业并购成败有很大帮助。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企业并购
所谓企业并购指的是企业和企业之间收购和合并重组的行为,其主要目的是并购企业获得被并购企业市场、产品、产权、控制权等。合并重组是就是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企业通过一定的协议合并重组为一家全新企业。通常情况下由一家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吸收另外一家或者多家企业。企业并购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种合理合法的企业扩张行为,不但能扩展企业经营业务,还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也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二)企业并购风险
企业并购过程中没有选择正确的对象,就会导致并购失败,同时市场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和相应并购法律法规问题等因素,同样会导致企业并购失败。除此方面风险问题外,如果并购活动中包括定价、融资以及支付等并购活动中的任一环节出现纰漏,就会在并购后出现财务问题,使并购磨合的难度加大。综上,企业并购活动涉及了企业业务、管理、财务等多方面内容,环节众多,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后期的财务风险,故为保证并购效益,必须针对并购活动的特征,制定全面的风险应对方案,推动并购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企业并购中面临的财务风险及其成因解析
(一)并购前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及其成因
1、企业并购前的价值评估风险
企业并购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决策,主要并购流程是:企业制定并购计划、寻找合适的并购目标、筛选并确定并购目标、对选择的目标企业进行合理评价、企业和被并购企业进行首次面谈、如果谈判失败,需要重新寻找并购目标,如果谈判成功就可以进行并购交易,如果并购交易成功代表企业并购成功,如果并购交易失败,就需要重新筛选并确定并购目标。所以说企业并购过程非常繁琐复杂,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只是并购的开始,目标企业评估的准确性是后期企业并购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决定企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而收购企业获取的被收购企业的信息质量是评估定价准确性的基础。在实际的并购交易活动中,很多企业内部信息是不对外公开的,无论是并购企业还是被并购企业都很难获得对方详细的信息,就双方信息掌握程度而言,双方都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这也是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的定价高于实际价值的主要原因,有的时候价格甚至超出了收购企业的能力范围。
2、价值评估风险的成因
很多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仍然使用被并购企业的财务报告为价值评估的主要依据,但是却忽略被并购企业财务报表中存在问题和缺陷。甚至有的被并购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弄虚作假,从而增加了企业并购过程中价值评估的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并购前期需要专业的中介结构密切配合。我国目前的中介结构有投资银行、并购经纪人、顾问公司、会计事务所等。虽然我国企业比购的数量和规模在逐渐增加,但是毕竟我国企业并购起步比较晚,而且还没有达到全面市场化,能够提供真实、准确、有效信息的专业中介机构匮乏,有些反而会加大企业的并购成本,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并购的财务风险。
(二)并购过程中融资与支付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1、并购过程中的融资与支付风险
企业在进行并购活动时,需要预留充足的资金储备以完成并购交易,这些资金的融资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条途径,如果是企业内部融资,那么就会占用企业的财务资源,降低财务风险抵御能力,带来经营风险。而外部融资主要是通过股票、债券的发行,可能导致企业损失一部分股权还可能使企业面临债务压力,这都会对企业未来运营带来一定的风险。
除融资风险外,支付风险也是并购过程中常见的财务风险问题。企业并购时具体选择何种支付方式,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计。常见的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股权、杠杆收购、混合支付等,如果支付方式并不适合企业实际情况,就可能带来财务风险。
2、融资与支付风险的成因
(1)融资渠道单一、融资结构不合理
企业融资的渠道具有很多种,如果并购企业仅选择单一一种融资方式,如通过借贷的方式取得大量资金,不但会需要较多的时间成本,延误并购的时机,而且会增加企业偿债压力,并在未来的经营过程中可能因债务压力过大出现资金链断裂,影响企业日常资金的运转。因此在融资过程中建议选择多种方式进行融资。另一个因素是企业的融资结构,并购企业要想保证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除了需要坚持多元化资金融资渠道之外,还要考虑融资的结构是否科学合理有效。通常情况下,并购企业的融资结构主要由股权资本结构、债务资本结构共同构成,不合理的融资结构,不但会造成融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并购失败。股权资本结构通过扩大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达到实现融资的目的。其主要的特点是审批严格,成本较高,融资时间比较长。债务资本结构的组成主要包括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企业主要通过发行债券、向银行贷款等渠道砘竦貌⒐鹤式稹F渲幸行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批困难、限制因素比较多,但是融资的成本比较低,时间比较短,面临的融资风险较少。债务融资对企业并购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并购企业并购的动机不同,同时每个并购企业都具有不同的资本结构,使得企业长期资金投入和短期资金投入的比例不同。
(2)现金支付带来的资金流动性风险
现金支付指的是收购企业通过固定的现金收购目标企业的股份,对于企业而言,现金支付方式比较方便灵活,不会受到原有股权的影响从而降低企业的控制权。如果在并购过程中存在其他企业也在并购目标企业,可以使对方因难以在短时间内拿出足够的现金而退出竞争,同时目标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支付款项。但是现金支付也存很多缺点,比如:可能在并购过程中不能在数量和时间上满足其对资金的要求,从而造成并购失败。
(3)股权支付产生的股权稀释风险
股权支付是指以股票作为并购的支付手段,包括并购企业在股票市场发行新股或向原股东配售新股及换股方式实现并购两种形式。这种方式减少了并购企业在短时间内支付大量现金的压力,也不会挤占公司正常的营运资金,被并购企业还能占据企业部分股权,对目标企业和并购企业都有好处,基于此,选择股权支付的企业越来越多,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企业发行股票的数量和能力逐渐增加。通过股权支付的方式不但能满足企业并购的融资要求,而且不需要庞大现金。同时通过股权支付,使得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相互持股,成为利益的共同体,对并购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同样股权支付方式也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如果并购企业选择的换股比例不合理,就会造成企业股本扩展,稀释每股股票收益和股东的权益。
(三)并购后整合风险及其成因
1、并购后的整合风险
企业并购以后很大程度上扩展了经营规模,但是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比如:企业文化差异、经营管理差异等等,势必会在后期整合过程中出现各种摩擦,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不但会导致企业失去原有并购带来的利益,甚至会对原有的企业造成一定的财务影响。
2、并购后整合风险的成因
(1)财务组织机构整合不力
财务组织机构整合是企业并购整合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企业并购后的价值和作用能否顺利实现。财务组织机构整合不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当企业并购前期完成以后,并购企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相应的部门岗位进行调整,如果并购企业目标定位不明确,会导致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的职能发生冲突,使得双方企业不能顺利融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运行。第二,财务组织责任和权利分工是否明确,是保证财务部门履行责任的主要指标,有些企业并购后新的财务组织结构设置不当,不能与集权、分权的程度相互适应,造成岗位重叠和效率低下。不但增加了企业并购的成本,降低了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可能出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组织管理的漏洞损害企业利益,进一步增加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2)财务制度建设不完善
企业并购的目的有很多,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增长企业业务和经济利益。企业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的控制。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财务制度的管理整合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包括:核算、审核、成本管理、税务管理、股利分配等等都需要财务部门进行管理。如果不能科学、合理、规范、统一财务制度标准,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就不能顺利开展,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双方企业文化存在差异
导致企业文化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并购后企业对文化的整合不够重视;第二,双方文化存在固有差异,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整合完成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并购以后,企业机制和管理模式存在很多差异,通过文化或者物质形式体现出来,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都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才能保证并购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企I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并购前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控制
1、充分掌握目标企业的基本信息
为了确定科学合理的并购交易价格,规避因错误评估而导致企业财务面临风险,收购企业要派遣专业人士到被并购企业中充分全面掌握其基本信息,比如:企业成立时间、组织结构、固定资产、负债情况等,从而为评估提供真实的数据依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第一,对被并购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固定资产等,因为通过财务报表能得知目前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从而杜绝财务造假的现象发生;第二,为了避免被并购企业存在隐藏真实财务的状况,使企业陷入财务陷阱,并购企业要利用其他方式对其进行调查和分析,比如: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包括:收集材料、信息以及相应信息的真实性;第三,并购企业也要委托律师对目标企业进行法律调查,通过律师对目标企业的历史沿革、经营业务、产权等提出评估意见。评估的内容不能仅仅限制在目标企业的账册资料中,需要从方方面面进行评估,并提交相应的律师报告。
2、科学选择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就理论而言,评估企业价值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资产价值评估、现金流量评估、清算法评估等等,不同的评价方式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可以选择单一的评估方式,也可以结合多种评估方式进行评估,以便降低在价值评估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一步降低财务风险。在实际并购过程中,每一种评估方式并没有严格的好坏之分,并购企业要根据具体企业财务信息以及经营状况,同时结合本企业的经营性质和发展战略方针,选择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方式。我国企业并购起步比较晚,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证券市场的制度和管理机制还不够成熟,所以在选择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时多选择资产价值评估法和现金流量法进行。
(二)并购中融资与支付风险的控制
1、灵活选择并购融资方式
融资是企业并购顺利完成的主要关键因素之一,选择科学、合理、灵活的融资方式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面临的财务负担,从而降低企业并购成本。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避免选择不恰当的融资方式增加企业债务压力。同时根据目标企业基本的财务信息、股价的变化,对每个流程环节需要的资金进行预算,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结合融资规模选择科学合理的融资方式,为后期整合奠定坚实基础。
2、确定合理的融资结构
融资结构是影响融资风险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并购企业在明确融资方式基础上,根据并购的资金总额、财务风险和成本管理选择合适的融资结构,并确定相对于自身而言最佳的资本结构。从而使得财务利益和风险保持合理、均衡的状态。
3、确定最大现金支付承受额
企业并购需要较大的交易数额,如果在并购前期没有明确企业能够承受的最大现金支付额,就会增加企业债务负担,进而出现债务利息大于收益的状况,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和运行。基于此,如果并购企业选择了大部分现金支付或者全部是现金支付,就需要考虑并购企业现金支付的最大承受额。
4、确定合适的换股比率
换股比率的选择有不同的方法,如用每股税后利润确定换股比例,用将来预期的收益确定换股比例,用市场价格确定换股比例等,净资产比率法,此种方法主要用在双方公司在并购前一年每股净资产比率为换股比率,主要缺点是没有考虑资产的收益性,双方企业缺乏信息缺乏可比性。净资产加成法,对净资产的实际内容进行调整,把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比值当作换股比率。市价比法,每股市价法是以并购各方每股市价为基础确定换股比率的方法,此方法应用的前提是合并双方的在健全、有效、充分竞争的市场上进行交易。
(三)并购后整合风险的控制
1、组织机构的整合
组织机构的整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财务组织机构,根据财务管理的具体要求,把经营过程和会计核算业务量纳入财务组织当中,设置科学合理的财务组织机构;另一种是合理调整人力资源安排,无论并购企业还是被并购企业都拥有各自独立的人员设置,并购以后在人员管理上经常出现重叠现象,因此要整合人力成本,营造高效氛围。
2、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
为了加强并购之后的整合,对企业的财务制度进行有效实施,应该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机构设置。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企业的性质和所处的行业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所以经营状况和发展规划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完善财务制度就显得的尤为重要。
3、融合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
马克思.哈贝曾在其著作《合并整合》中明确提出,“公司文化主要定义了员工的做事方式、工作信念以及认可行为,而组织团队中的成员一般无法解释公司文化内涵。尽管如此,在接收到共同行楣娣逗凸蚕硇拍詈螅组织内部成员会自动和不遵守规则的人区别开。”在这一思想领导下,在进行企业并购的过程中,企业要对其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以及管理进行整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并购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践,首先分析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概述;其次,分析了企业并购中面临的财务风险;最后,提出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希望对企业并购业务的发展有一定帮助。总而言之,企业并购过程中涉及的环节众多,每个环节都一定的风险。为保证企业并购产生的效益实现最大化,就需要采取如强化并购前企业价值评估、结合企业实际选择多样化的融资与支付方式以及整合并购双方的制度、企业文化等,从而促进并购活动的有序开展,尽可能规避其中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倩.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
[2]邓尧雄.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J].会计师,2015
[3]吴志勇.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5
[4]赵东娜.试论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科技信息,2013
财务管理是是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中各种不确定性的综合反映, 是企业风险的货币化的集中体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随时可能受到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侵袭, 而引发财务危机。其实质是由于企业对财务风险失去控制而造成的。
一、产生企业财务风险的诱因
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 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 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 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 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 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一旦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突然变化, 重大策略调整,各种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性风险事件发生, 企业就可能因为业务萎缩、资产缩水或重大财产损失而陷入困境。例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 使运输企业增加了营运成本, 减少了利润, 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 一些企业采取股票抵押贷款, 结果由于股票市场低迷、股票价格大副下降, 使抵押品价值严重缩水而陷入财务危机。
2.从企业收益状况考察财务风险
首先, 从企业收益来讲, 有三个层次。其一,是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等经营费用后的经营收益。其二,是在其一基础上扣除财务费用后为经常收益。其三,是在经常收益基础上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合计, 也就是期间收益。如果从经营收益开始就已经亏损, 说明企业已近破产。即使期间收益为盈利, 便可能由于非主营业务或偶发事件所形成净资产增加, 如出售手中持有有价证券及土地。但如果经营收益为盈利, 而经常收益为亏损, 可以说已经出现危机信号,这是因为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 举债规模大, 利息负担重。若经营收益, 经常收益均为盈利, 而期间损益为亏损, 可能出现了灾害及出售资产损失等, 问题不太严重的话, 是可以正常经营。如三层次收益均为盈利, 则是正常经营状况。
3.资本结构不合理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 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 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 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 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 还是正常的资本结构型。二类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的红字, 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 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 说明出现财务危机。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 而且也吃掉了负债一部分, 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 必须采取措施。
4.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决策缺乏科学性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 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 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 从而产生财务风险。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的通病, 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 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 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 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1.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以外, 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 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就无所作为。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 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 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 加强财务预算是经营计划的财务转化和必要的资源分配过程, 确保业务目标的实现。而预算流程包括预测业务结果的评估相关资源的需求, 是业务目标实现的关键。战略目标通过“ 自上而下”的方式被分解到下层的业务单元后, 预算将“ 自下而上”地逐层生成, 下层单位根据资源的需求和使用情况作出最佳的决策。在决策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 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 切忌主观臆断。
2.防范财务风险, 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预警是度量某种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发出预警信号的过程。所谓“未来水,先垒坝”, 把财务风险拒于企业之外。企业最基本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或企业总价值最大化。它通过获利水平和利润指标反映出来,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现金流量这一企业生命线上的,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 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 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别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筹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现金流量预算。
(2)企业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 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从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风险。从资产获利能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表示每元资本的获利水平, 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能力;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获利能力越强。从偿债能力分析, 监测的指标有: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该指标反映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该比率越高, 偿债能力就越强;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息越多,同时财务风险也越大。从经济效率分析,监测的指标有:反映资产运营指标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产销平衡率等。从发展潜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 总资产净现率=(经营活动所产生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现金+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平均总资产;销售净现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净额);股东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3.加强筹资风险管理, 优化资本结构
针对筹资风险,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筹资风险:根据自己的风险能力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资本结构;企业在借入资金时,应在慎重考虑资金成本、财务风险、信息传递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筹资顺序来控制财务风险,使企业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在资金安排上,企业筹集的资金的选择必须要满足匹配原则即:企业所筹集的资金的偿还期必须与其相应资产的变现期相适应。短期筹资的资金(如短期借款, 各种商业票据及贴现等资金)只能用于流动资产。而中期的长期的债务资金(如银行基建借款、长期债券、融资组赁等) 由于偿还期限较长, 可以用于长期投资或变现期较长的固定资产(如一般的机器、设备、大型的工具、器具以及运输工具等)的购建。而权益投资(如实收资本,优先股等) 则最好用于变现期很长的大型固定资产(如:房屋、建筑物,大型运输工具,大型生产线等) 的投资。企业之所以要遵循这个原则,是因为各种资金的偿还要求是不同的,将所筹资金的偿还期与资产的变现期相结合, 可以既利于各种不同的资金高效利用,又能保证企业按期偿还资金,使企业的资金流转能够正常进行。
4.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建立御险机制
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 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 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主要措施是:
(1)建立企业风险转移机制, 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 如积极参加社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