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0 09:48: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旅游的文化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阳光产业”的旅游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不少城市或地区的支柱产业。在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中,把握其文化属性,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是旅游事业振兴的重要因素。
要理解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首先必须明确文化的涵义。“文化”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仍然见仁见智,但有三点应当是共有的:其一,文化是人创造的,包括人创造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没有人的行为,就无所谓文化;其二,文化能影响人,人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其三,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区别,就在于它独特的文化。任何文化要想发展,都要与时俱进,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文化的开放性,即指文化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旅游,顾名思义,包括旅行与游览两种行为。通常认为,旅游是个人或团体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他乡异国去从事观光的活动,以此为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或精神上的放松。可见,旅游是人们有目的、有价值的活动。在现代社会中,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有观光型旅游、度假型旅游、生态旅游、特种旅游(包括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专项旅游(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
自旅游活动产生以来,它就与文化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上许多有名的人物,其文化上的巨大成就,或多或少与旅游活动有关系。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治国理念,成为万世师表;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逢人便问,写成《史记》名著;诗人李白写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千古名句,没有亲身的体验,怎会有如此优美的诗句。地理学家徐霞客,到处出游,细心观察,撰成《水经注》一书。近代的康有为、谭嗣同,本来熟读经书,茫然于外部世界。但当康有为从广东到北京、从北京到上海,又到香港游历,看到西人治国有术,则激起变法之决心;谭嗣同游览各地,体察民情苦难。在上海,他看到化石标本,认为天地都在变,社会也应当随时而变。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旅游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的作用。固然,今天的我们,有电脑、互联网,信息来源与古人相比,其条件不可同日而语,但代替不了人们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涉足于自身文化相同或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受到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熏陶,并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身心的享受。人们看山,山各有不同;人们看水,水各有其状;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体验,赋予了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旅游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外地人交往,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有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可以断言,旅游是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21世纪将是一个文化旅游的世纪。
既然,文化旅游是现代社会旅游主体,或者说旅游就是一种文化旅游,那么,形成文化旅游的物质条件,即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应当成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对某个城市或地区的旅游业来说,能否快速发展、繁荣兴旺,主要取决于其旅游资源是否丰富,是否具有价值。总的来说,凡是能吸引旅游者的以山水名胜、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资源和以历史古迹、文化遗址、革命纪念地、名人遗迹为主的人文资源,均是旅游资源。除了自然风光外,人文景观、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都以文化为主体。也就是说,都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如古战场遗址、古城墙、古庙寺塔等。以山西平遥为例,虽然只是一个4.2万人口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但却是全国保护最完整的古县城。1997年底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黄金周”期间,曾有每日游客突破五万人次的记录。
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属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产生美感、和愉悦感。人们把自己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融入其中,把人的躯体和意念融入自然之中,使人也具有自然本性。许多人文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与意念的产物。如苏轼写的《赤壁怀古》,所称“三国周郎赤壁”。他当然没有见到“周郎”,但想象到周瑜当年的英姿,感叹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旅游的文化,它使人受益匪浅。人们通过观光活动,可以得到新的知识,许多书本上不曾记载的知识,烙在游人的脑海里。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不同。人文景观千差万别、各具形态,对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人们离开居住地,前来感受不同的文化特征。这种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同其他物质资源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它的观赏性。众所周知,不论旅游者的动机如何,也不论旅游地在何处,观赏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旅游资源只有具备观赏性才能吸引游客,观赏性越强,对旅游者吸引力越大。如万里长城、桂林山水,古朴典雅的文物古迹,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甚至土特产、旅游商品,也无不具有观赏价值。观赏性是一种文化特征,也显示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才具备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通过观赏来实现的。观赏性越强,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越大。同时,旅游资源具有地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上。所谓地方特色,指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景观。不同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也都能显示出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由于旅游资源是在一定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发生、发展的,其空间分布必然受到环境的制约。由此可见,地域性旅游资源划分的标准,其中的文化属性为主要因素。
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构成了城市旅游的主体。我国有许多优秀旅游城市,基本上以历史文化名城著称,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在这些城市的资源中,地面和地下保存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的文物、建筑、遗址,再加之优美的环境。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分为六类,即古都、纪念名人名城、园林、文化城市,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重要港口和手工艺中心城市。不言而喻,对一座旅游城市而言,注重旅游资源的自然风光非常重要,但同时要大力挖掘其中的文化载体。比如桂林,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如果到了这里不去看山中的水,水中的山,那就不算到了桂林。但桂林既然这么好的山水,一定会吸引大量的名人、诗人、政治家、文学家等前来,他们的足迹,他们的诗词赋画,桂林的民族风情。游人至此,亲身体味前人描述,“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心中顿生无限的惬意。还有,靖江王陵、阳朔古街、恭城孔庙,这些都是桂林的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等人编导的《印象:刘三姐》,将桂林的山、水、人、景、情融为一体,不禁让人想起“山川人物熔在一炉内,精灵腾踔有万千,彼此游戏相爱怜”。这种宏伟、壮观、几近完美的文化场景,让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为桂林旅游增添更加迷人的魅力。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融入山水之间,构成天人和谐。当我们登山涉水,旅游其间时,会处处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有京派文化、海派文化、湖湘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等,而这一切恰恰是突出旅游重点,形成旅游特色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文化属性是旅游资源的实质,大力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无疑是推动旅游业走向兴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那么旅游文化在哪里呢?旅游行、住、吃、游、购、娱等多种要素中无不闪烁其文化之光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
中国文化包罗万象,林林总总,若细分可做出百八十个分类。但大体上有风景名胜文化,其代表为万里长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安徽黄山、长江三峡、台湾日月潭、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等;国家一、二批国家级重点名胜区共有84处,也有现代的人文景观,如北京的玩乐谷、深圳的锦绣中华、大连的发现王国和老虎滩海洋极地动物馆等;汉字文化,包括甲骨文、书法、姓氏;农业文化,如两千年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及现代农业科技园;古典文化,包括佛教、道教、儒教、诗词、四大发明、园林建筑、石窟艺术、历法、传统节日、绘画、戏曲等;地域文化,如丝绸之路、玄奘取经、天路之旅、三国之旅、长白山之旅等;陶瓷文化,包括唐三彩、官窑、宫廷瓷、毛瓷等;还有烹饪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武术文化、温泉文化、海文化、古街古村文化、服装文化、广场文化、蒸汽机车文化、有轨电车文化、船舶文化、军事文化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旅游经营实质是在“卖文化”,营文化之乐趣,销文化之品位,赚文化之利润,获文化之感受,创文化之品牌。“文化”这个“支点”是旅游经营的黄金“支点”,掌握了这个点,就掌握了旅游的真经实道,就可以四两拨千斤,大有作为,迅速扩张,创造卓越,焕发精彩,那么如何加大旅游文化产业的含金量呢?用一句话概括为“奉献精华,感受精彩,价格合理,品质为上”。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八方面入手。
一、行者无疆增大趣味
“行”乃旅游6大要素之首,可见重要。为快速到达旅游目的地,我们通常做的交通工具为飞机、火车、轮船。但我们可以乘现代豪华游轮去海上周游世界;可乘氢气球去探险;可乘游艇水下观光;也可乘乡村马车观赏农业科技园;乘滑翔机遨游蓝天;在大连可乘高速飞艇仅3小时就可抵达相距89海里的烟台港;在大连还可乘中国最好的烟大轮渡船,票价也是国内最便宜的,即尝到了“海路”的滋味,又欣赏了“火车开上大船”的壮观场景,领略世界高科技在铁路栈桥渡船上的应用,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行”加进了不同文化元素的色彩,旅游行程就增加了游兴、游趣、游出了文化,就有了营销的新卖点,创造了不同,这对于开辟客源市场也是极佳的举措。
二、住有特色感受新奇
旅游的“住”指下榻的住地,凡指宾馆,然而我们也可打破常规,创造新的选址,体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如去国家风景名胜区辽宁庄河冰峪沟,可住蒙古包,也可住农家院,也可住密林小木屋,极有情调;去西宁,可在青海湖畔安营扎寨,白天欣赏鸟岛的壮美,夜晚欣赏湖波荡起的夜空的星光灿烂,清晨欣赏旭日喷出撒在湖面的万道霞光;到井冈山睡在竹屋、竹楼,体验红色根据地的生活,一定终生难忘;在四川成都郊外的人工“死海”畅游后,就地住下尽情体验温泉文化,必定别有风情;在广西巴马长寿村与那些百岁老人同吃同住,你又会感受到长寿文化的无穷奥秘;冬日到东北,外面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农家屋内温暖如春,钻进热炕被窝,那种感觉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东北生存文化的愉悦体验。到博克图、海拉尔你还可以住进俄式木屋,体会一下异国风情。因此“住”不一定非要选闹市的豪华宾馆,土一点、旧一点、老一点也许更能感受到民族性、生态性、特色性的“宿文化”。
三、吃出花样美味多姿
中华美食,誉满全球,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各地都有其独到特色,历来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可惜我们国内旅游行程中仅有不过30%的团队安排了少量的地方风味餐,这方面日本团队做得相当到位,他们每到一地,必品当地美食,走一路,尝一路,不虚此行,在大连――北京5日游中,100%的团队在大连品尝海鲜料理,或蟹宴料理,在北京品尝北京烤鸭、涮羊肉、宫廷宴。笔者以为,中国人一向以食为天,孔子曾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那么行程中每一地都安排一次当地风味餐,就会创造出快乐的文化享受,岂不两全其美。如行程中有西安、重庆、南京、合肥。那么在西安一定要品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羊肉泡馍、刀削面、叶卷面、蒸面、石子馍等陕西风味;在重庆可品尝宫保肉丁、干烧岩鲤、怪味花生、夫妻肺片、叶儿巴、麻婆豆腐等川菜;在南京要品尝清蒸鲫鱼、清炖蟹肉狮子头、三套鸭、鸡汤煮干丝等淮扬菜;在合肥可品尝葫芦鸭、问政笋、符离集烧鸡、腌鲜桂鱼等徽菜。通过品美食。还可学到中国宴席是怎样进行的、有哪些程序、餐桌摆放的学问、桌巾的艺术等文化知识,及每道菜的传说、由来、技法,不仅品尝出色香味形,也品出了中国哲学的文化美,这无疑是一种餐饮文化的升华,意境的升华。当然,“名吃”并非“名价”,营销作业人员对此不大关注,大多节目编排省略了餐饮文化,这有待修补与今后的改进。
四、游出不凡光彩四射
“游”在6大要素排第4位,但却颇重要,旅者无游,不叫旅游,游什么?游名胜,既有历史的、又有现代的;既有天然的,也有人文的。如去黄山,其“怪石、云海、奇松、温泉”4绝都要一一品赏,不可遗漏,才算精彩;到桂林,必乘船游漓江,方可领略“桂林山水甲天下”之意。在我们推出的产品中,应用串联法、区域法、拼接法、组合法、一线法等技术手段,将短、中、长线的日程中编排得当,突出“游”的欣赏性、风格性、多样性、特有性,将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恰当结合起来,就会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呼唤力。只不过“线路设计”这一课目前大学里没有,实践中又少有人研究,故这一空白,更值得业界去研究、去探讨、去作业。同时在“游”的营销中也可添加收藏、琴、棋、书、画、健美等鲜活内容,使游之更有风采。笔者在半生旅游生涯中,曾参与组织接待过日本围棋访问团、日本国少年足球访华团、日本医学交流团、日中友好青年联欢植树团、日本旧居探访团、台湾制衣工会访问团、台湾土木建筑观光团等,他们“游”的节目,既有常规的、传统的、大众的,又有专业的、艺术的、特殊的,文化含量高,特色独到,至今难以忘怀。相信,“游文化”取决于根据客人需求的节目编制,而节目的编制恰恰又取决于编制销售人员的想象、艺术、修养。可见旅游营销人应重实践,力求自己给自己补上“游文化”这一课,只有从眼前做起,从一个日程、一个计划、一点点做起,方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缺少“游文化”,到丰富 “游文化”。
五、购出学问不虚此行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地土特产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看的、用的,吃的、穿的样样俱全,具有珍藏性、纪念性、艺术性、便携性、实用性、地方性的特点,任何人都愿买到自己喜欢的土特产品,或自用,或送亲友,可惜目前全国没有一家旅行社名正言顺地在行程上标有“购物指南”,实在是一种购物文化的缺陷。如山西之旅就可在行程上标明,山西的面食闻名天下,大同火锅享有盛名,据史料记载,早在北魏时就制作出非常精美的手工铜器与酒具,自古就有“五台上观景,大同城买铜”之说,1973年大同市向法国总统蓬皮杜赠送了6个特制火锅,去大同捎个火锅值啊;再如到江西旅游,行程可注示:江西闻名的土特产有红米、腊肉、干笋、乌鸡、竹编,穿的当属万载夏布,又名扁纱,具有不皱褶,穿着清汗凉爽等优点,纱质细软,色泽清秀,布面光滑,越洗越白,这样的布料、布衣谁不动心?再如新疆之旅可标注:著名的和田玉、红葡萄干、奶酪葡萄球、英吉利小刀、新疆靴帽等都是极好的物品及礼品等。各地博大精深,光彩照人的土特产,具有挡不住的诱惑,但这一亮点,旅游部门熟视无睹,并未抓住,说到底“购”的本身也归于文化类,购的过程实质也是欣赏文化、学习文化、见识文化、了解文化的过程,可满足消费文化的需求,有利促销,故应加大“购文化”之力度。
六、“娱”在其中乐此忘返
“娱”乃6大要素最后一个,也是收尾之笔,娱乐包括文体活动,这个面极宽,可自娱自乐,也可欣赏不同内容的晚会,后者占主导。目前备受赞赏的是桂林的两场音乐会,城内的“梦幻漓江”和阳朔露天的,在电影“十面埋伏”的外景地演出的“新印象刘三姐”;以及西安的“唐乐歌舞”;近年大连推出了歌舞“海的女儿”;郑州在嵩山脚下,山谷之中修塔增殿,配以现代灯光音响,由数百名僧人用武术形式,穿插生活场景,载歌载舞,投资上亿演出的“禅少林音乐大典”,也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获得好评的原因是突出了地方文化的特点,不过打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夜文化生活,我们做的还相当差,其实只要认真设计,因地制宜,也会产生佳效。笔者一次在中秋节带团,安排了在海边举办篝火晚会,举杯赏月,品海鲜,反响不错。目前世界最好的夜文化生活当数法国红磨坊歌舞厅和拉丁天堂歌舞厅,门票230欧元/人/张,尽管票价不菲,却场场爆满,巡回演出,直到黎明,其效益可想而知,这方面我们应开动脑筋想方设法解决游客晚间上哪里去的问题?不能总是逛街,或去卡拉OK吧,这里商机无限,值得特别关注,特别重视,特别开发。
七、工农红之旅体验非凡
近年来,工、农、红旅游席卷大江南北,全国数百个工、农、红示范点,宛如星光缀满四方,受到广大游客追捧与喜爱。如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农村江西婺源,在盛开油菜花的春季,一片片金黄,如诗如画,无不令人驻足;大连6月6日举办的樱桃节,今年竟引来了一个专列游客前来万亩樱桃园采摘,盛况空前;北京科技园的无土栽培,竟有5种颜色的青椒,带图案的南瓜,北京郊区还有用牛奶养育的桃树,定让你惊叹不已。笔者今年4月去江西讲学,参观了一个历史名村,亲眼目睹了农家石门石雕小院;触摸了雕龙刻凤镀金的数百年仍在使用的木床;在明代祠堂吃了一顿当地农家饭;看到了众多商界、政界名流的成长史,大开眼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如果你到井冈山、韶山、延安、遵义等红色根据地去看一看,你会设身处地知道数万将士爬雪山、过草地图什么?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谁的真谛,这对于国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幸福观、苦乐观、荣誉关、金钱关是多么有现实意义,对提高民族自尊感和自信心又是多么重要啊。工业游也如此。在我们的产品中大力加大工、农、红游的文化内容,就一定会让游客欣喜若狂,感受前所未有的文化震撼。可惜目前旅游过程中这方面内容太少、太浅、太薄、太轻,这里的文化商机有待进一步挖掘、开发、推广。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遗迹、乡间生活、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环境等为吸引物,满足旅游者尤其是城市居民在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方面需求的旅游活动。
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的自然资源作为依托,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人文资源作为核心要素,通过游客的参与活动和体验活动来感知农村和农业文化,最终使游客既能获得身体的放松和愉悦,又能丰富和提升精神文化。
二、我国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1.特色农业基地模式
在传统和现代农业技术指导下,我国很多地方形成了特色农业基地,比如河北承德围场、陕西杨凌农业技术示范区等,以大片生态粮田、绿色瓜果和高科技农业技术等吸引游客。
2.民俗、节庆文化模式
在我国农村,由于历史、地理、民族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比如云南的泼水节、陕西汉中的油菜花节,对这些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的深度挖掘正日益成为很多地方乡村旅游发展新的着眼点。
3.特色古村镇模式
在历史悠久的中国大地上,存在着无数个带着岁月烟尘且风景优美的古村镇。如云南的哈尼村落、江西婺源都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色彩和如画的景色而享负盛名,吸引着大批游人前去参观游览。
4.名人故居、故里观光模式
崇拜英雄和名人是人之常情,因此名人故居、故里也就成了重要的乡村旅游地。如陕西路遥故居、贾平凹故居等都是人气颇高的旅游胜地。
5. 农耕文化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农耕文化的体验日益受到了广大人民的青睐,很多地区结合地区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出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的不同模式。
三、我国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已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
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和内容是其文化性。但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还停留在最基本的层次,即在欣赏游览乡村的优美景色之余进行一些诸如吃饭、喝茶、打牌、钓鱼、爬山等低层次的体验活动。这些单一的旅游产品不仅品位不高而且缺乏文化底蕴,很难塑造乡村旅游的“魂”,也就相应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2. 部分文化型乡村旅游产品缺乏体验性和参与性
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参与性和体验性。由于受到技术水平、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已经开发的文化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如特色古村镇、特色农业基地、名人故里等模式基本还处于最基本的观光层次,只停留在观光、采摘层面上,给游客设计的集趣味性、文化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还是凤毛麟角,由此就导致了一些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相应的吸引力。
3. 传统的优秀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减弱
乡村文化是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和灵魂。因此,要发展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就必须深入挖掘当地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而在我国,很多地区流传已久的乡村文化却因为种种原因正处于被同化和消亡的边缘。主要表现在:
第一,部分乡村文化商业化倾向严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乡村传统的乡村文化丧失了古朴性和乡土性,商业化和庸俗性趋势逐步显现。特别是一些企业为了迎合市场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乡村文化并将其推向市场,虽然有效吸引了游客,但过分商业化的致命弱点使乡村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内涵,严重偏离了乡村文化的传统。
第二,乡村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由于政策和管理的缺失,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资金的缺乏和人们观念的改变等很多原因,很多依靠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如皮影戏、木版年画、剪纸、藏族的藏戏等,都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危险,各地民间的刺绣、泥塑、年画正在无声地消亡。
四、发展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现有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是苍白的,要想使旅游产品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来说,也不例外。在我国,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很多农村地区正是我国悠久文化的发源地,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的古式建筑、富于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随着时代变迁而日新月异的农耕文化等等都是乡村旅游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一个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才会具备自己的特色和灵魂,才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2.提高现有乡村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和参与性
旅游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体验性,这种体验型可以通过参观、参与、活动等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我国的乡村旅游乃至旅游总体仍然停留在参观的层面上,既不能带给游客深刻的旅游体验,也不符合旅游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潮流。对于乡村来说,游客从城市来到农村,在游览青山绿水的乡村风光中获得放松和休闲,在果园中亲手采摘新鲜的瓜果蔬菜,感受着收获后的喜悦。但这些还不够,还要给游客提供捕捞、耕耘、栽种、推磨等深度体验的机会,尤其是一些历史文化比较悠久的农村地区,这些农事活动本身也经过了不同的时代变迁,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让游客参与体验到这些不同时代和阶段的农事活动,不但实现了娱乐和休闲的目的,也可以让游客了解乡村系统内部结构的依存关系,体会和认识乡村最真实质朴的风俗文化。
3.加大对优秀的乡村文化的保护力度
首先,从宏观上要加强乡村文化资源的立法保护。现在国家已制定了有关保护民族语言文字、文物的规定,但是关于乡村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乡村文化的内容广泛、种类诸多,要对其实施有效的法律保护,必须根据不同的类别,从而采用相应的立法保护对策,对乡村文化资源在商业过程中破坏当地文化资源的行为进行监督与干预,加强乡村文化资源保护的技术研究等,从而有效保证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地方政府应该组织人员当地乡村民间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并与当地文化馆及有关专业人员一起,尽可能地发掘、保护优秀的民间文化,搜集、记录民间艺术作品,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利用摄影、录音、笔录、出版等手段尽可能地整理、保存民间艺术,改变由家族世代相传与原始口传手授的方式,扩大传授范围和改进传授方法,鼓励民间老艺人向年轻人传授技艺。
另外,民间文化是一个具有民族和地方文化特征的非物质遗产。对这些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而这部分资金的来源除了国家和政府的投入之外,当地的旅游企业也应认识到乡村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关系,从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二、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沟通的加强,文化价值进一步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都是以该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来吸引游客,旅游文化的昌盛能够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我国许多著名旅游景点都是以悠久的民族文化为吸引力,例如北京故宫、长城,山东曲阜,都是利用传统文化来发展旅游业。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使我国传统文化得以弘扬与流传。旅游文化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不仅表现在能够提高旅游景点的经济收入,为旅游景点带来大量的外来游客,而且能够为该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间接地带动建筑施工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等其他行业的迅速发展。第二,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可以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旅游业不仅仅包括旅游景点,还包括饭店、旅行社、宾馆、交通运输部门等等。旅游业提高服务质量能够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为旅游业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旅游业具有特殊性,旅游业的工作人员与旅游景点都能够体现出旅游文化。旅游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管理水平都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旅游质量,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三,我国旅游文化在协调旅游环境中有着决策作用。目前我国旅游环境较为复杂,矛盾较多,这就需要旅游管理部门与履行社加强管理,在管理工作中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改善旅游环境,使旅游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在协调管理工作中,旅游文化是其参照的基本原则,只有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才能够统筹全局,才能够使协调工作上升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层次,才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旅游市场中鱼龙混杂,环境较为复杂,如果没有设立基本原则,就会导致矛盾激化,难以有效地解决矛盾。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旅游文化比较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因此旅游文化在协调旅游环境中有着决策作用。第四,我国传统文化是旅游业打造旅游品牌的基础。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较为丰富。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传统文化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特色。要想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要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就必须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差异性,这就导致旅游文化之间缺乏可比性,相互之间的竞争加剧,各旅游景点可以根据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来打造出自己的旅游特色,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由此可见,加强特色旅游文化建设,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五,旅游文化能够促进旅游业的经济增长。从旅游业的发展史来看,一个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往往会转化为推动旅游业经济发展的潜力,旅游业已经实现了由经济型向文化型的成功转变。这就说明,旅游文化是旅游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旅游业经济的逐步增长,不仅仅是依靠旅游人数的增加,更是因为旅游业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旅游文化能够引导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综合提升。旅游业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对经济效益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能够促进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反之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旅游文化比较注重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会为经济效益的实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旅游业具有行业特殊性,这就需要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综合效益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