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时间:2023-11-20 10:25: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篇1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面对新教材内容的改革,教师应注重语文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如何让学生对教材感兴趣,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通过对教材的知识内容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新教材内容比较注重于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要求却不都清晰和明确,即新课标下的七年级语文教材比较注重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学习习惯和理解词语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领悟,但是,新教材知识点在练习中的要求却不够明确,例如标点符号和句式训练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适应新教材,教师不仅要足够了解新教材教学的知识内容,也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情绪,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不断调整课堂教学。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来明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对学生真正有所了解,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针对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设计教学方案,以保证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二、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新教材内容跨度较大,若开展语文习作练习,这可能让很多学生感觉困难,这时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也可以及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进行反思总结,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强自身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只有教师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针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满堂灌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改革下,要求不仅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由此可知,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严重不能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容易造成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改变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例如在作文教学中,若教师采用讲讲写作要求、读读例作、作后评价的方式来开展作为教学,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也容易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厌烦心理,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应不断地进行反思,为了开展有效的作文教学,教师应多读一些关于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并多向同行的语文教师、或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和请教,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行为进行反思,注重新教材知识内容的把握,采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以确保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总的来说,无论是在作为教学中,还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关系的处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师的想法和说法不是月薪约好,而是用真情实感来打动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润化,学生受到感悟和体验后,才能有兴趣学习知识,才能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中,针对语文教学的特点,培育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优化教学结构和改变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以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三、对语文课堂中的现象的反思

篇2

一、研课标,明过渡

新的课程标准是九年一贯制,更注重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它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将其列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一以贯之的目标。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就要仔细研究小学和初中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要求有何具体不同。例如:在阅读方法上,由小学高年级的“学会默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到初中“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理解和分析评价层面,由小学语文的“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到初中语文的“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老师只有真正细细研读课标的这些变化,做到对课标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找到既符合教学规律又能渗透下一阶段学习目标的好方法。

二、 研教材,明目标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犹如飞驰的火车,我们的语文教材明显体现了这种变化。于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初中语文教材、高中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材等就像这列火车上的一节节车厢,如何使孩子们能与火车头一起向前奔,我们就要细细研究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该如何过渡,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具体到小学高年级语文来说,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我们在处理课文内容时,首先要适度加深、适度渗透一些七年级语文的学习目标。小学高年级在教师研读教材后,确定教学目标时,往往着眼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目标定位,就小学教小学,缺乏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关照,因而不利于学生的科学发展。因此,我们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更要做好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关注一些与初中知识关联性强的知识增长点,确定好既适应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又能体现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的目标,让孩子们跳一跳也能够得到,帮孩子在这些知识增长点上“飞一飞”。这样,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这两节车厢的联系就更紧密了,衔接的效果会好得多。

三、研过程,明方法

因老师们个人的理解不同并鉴于孩子们的成长经历的差异,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易沿袭中年级的一些做法,具体表现为,在对知识点的理解上,小学老师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从朗读声音的轻重中去体会。而且小学的教学过程易限于课文内容,在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意思。而孩子们进入初中后则需跳出课文内容,关注社会现象,从特殊的例子中,推断出一般的用词规律,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小学高年级老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初中学习方法的渗透。具体到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来说,我们可以在创设情境、通过朗读训练去感悟这一知识点后,将理解程度适当延伸、总结提高,从“一个词”扩展到“一类词”,进行初中学法的渗透,进而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大自然的文字》中有这样一段话:“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体会动词使用的准确生动之后,进一步拓展延伸,帮孩子们整理出这一类词的共性――采用了拟人手法,进而引导孩子们认识说明事物的文章里,这一类词语能够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有趣,这样就顺利实现了初中语文学法的渗透。有了这样的渗透与铺垫,将来孩子们在初中再学习这类知识点时,就会因为这个跳板的存在而水到渠成。

四、研学生,促过渡

从小学升到初中,是对学生生理、心理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一次重大考验。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小学低年级依恋老师到初中阶段自主意识增强的过渡期,在对老师有明显依恋的同时,他们的自主意识正在不断萌发。作为小学高年级老师,就一定不能错过这样一个抓好过渡、促进衔接的黄金期。我们应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半扶半放,给孩子一定的自,帮孩子们制订学习计划,优化学习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孩子适应初中学习的能力。具体到语文学科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形成熟练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正确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及时总结、进行思维拓展的习惯。养成了好习惯,孩子们进入初中后就能很快适应初中生活。

五、研试卷,主导向

篇3

2015年暑假开学初,校长在全体教师会上宣布接教育局通知,我校开始学习“新教育”,语文学科开始“主题学习”教学。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感到很懵,语文课本上的三十篇课文和两篇名著已经把我们弄得晕头转向了,再来六本厚厚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在短短的一个学期,我们怎么可能把教学任务完成呢?学校领导带领我校所有的语文教师,带着困惑,到邢台市十二中听课、评课,参与到十二中的语文教研活动中去。今年,我和一名同事有幸跟随十二中的陈校长、多名教师一起,到湖南株洲观摩了为期两天的“全国主题学习”第二届赛课活动。无论是在十二中听课,还是株洲观摩赛课,我都受益匪浅!

李希贵老师说:“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阅读的力量能够影响学生终身!这也是我学习“新教育”一年多以来最大的感触!下面我就谈谈践行语文主题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不要从我们成人的视角出发去为学生选择读物

我们不要从成人的视角出发为学生选择读物,我们要从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视角出发,选择适合他们的图书。李希贵老师借用卢梭的话说:“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

之前,我领着学生到图书室和阅览室的时候,都是根据自己读书的喜好、经验以及考试的需求,给学生挑选一些书籍,比如,《悲惨世界》《平凡的世界》等,可是学生却说看不进去,我就黑着脸带着训斥的口吻告诉他们说,用心看,只要看进去几页就能看进去了!无奈之举,我也只能在推荐书目之前,把故事的梗概告诉他们,给他们分析其中的人物,赏析作品的语言,试图调动他们读书的兴趣,可是,任我怎么做也是枉然!

学习了 “新教育”之后,我这才明白,原来是我把自己上大学已然成年时的读书感受强加给了十二三岁的学生,不得而知,从他们的年龄出发,无论如何他们是不容易看进去的了。于是,我改变了选书的方式,放下考试,放下教师的权威,让学生到图书馆自己挑选他们喜欢的书,不管借什么书,只要他们能看进去就行。一到快上阅读课时,学生那真是欢喜得活蹦乱跳!可五十个学生到了阅览室里,在室外听却好像一个人也没有似的,那是学生都在安静地埋头乐读啊!

二、充分利用好“晨读”时间读书

很多教师会很困惑,六本丛书,还有借的课外书,什么时间安排学生读书呢?都放到放假时让学生去读吗?我认为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课外,应充分利用“晨读”时间。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课内就应该具备学好语文的能力。即使是六本《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这个阅读量完全也可以通过课堂时间完成。

学校定于每天早饭后的二十分钟为“晨读”时间,每大周的单日为语文晨读时间。之前,每到这个时间点,我都会安排学生背诵考试必考的文言文和诗歌,除了背诵原文外,要求学生把课下注释以及我根据各种参考讲的那些知识点都要背诵过。这就会占据很多时间,但是效果也不好。学生往往死气沉沉的,背着背着,一会儿就没有什么声音了。因为学生是死记硬背的,他们不理解,更不会从语言、内容等角度进行赏析,自然而然就没有读书的兴趣了。

当我改变策略安排学生在“晨读”时间读他们自己挑选的图书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时,学生放开了嗓门,声声入耳!……学生读书的兴致高了很多!

三、对单元内容进行整合,综合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新的单元课文以前,我都注意结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利用导入新课环节创设学习氛围,为学生进入新的单元学习做准备。目标的认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最好一个单元设立几个固定目标,本单元几篇文章的学习都围绕这几个目标进行。比如,部编教材2016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四季美景》,结合《语文主题学习》第一本书,我就把单元目标定为:学会用心观察,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和顿连;学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运用等。

四、课上进行比较阅读,提升学生的感悟

我引领学生利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的文章和课文进行比较阅读,通过让学生阅读相近、相关或相反的文章,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所涉及的主题进行全面了解,不断在阅读中丰富他们对主题的认识和感受,并开阔他们自己的眼界,丰富他们的语言,逐渐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伊始,学习完第一单元后,我就布置了阅读《语文主题学习》第二本“亲情如水”的任务,在第二单元进入对“亲情”的感悟与学习中,课本上《秋天的怀念》中对母亲的怀念是那样的深情,《散步》中一家三代四口人的生活是那样的温馨。学生结合《语文主题学习》中的《合欢树》《儿嫌母丑》《母亲桥》《母亲的“存折”》《奶奶的手》《你亲为我蒙耻》《十八英里的惩罚》等篇章,结合自身经历,谈他们自己感受的时候,是多么的真切啊!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还体会到了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这种比较阅读,不仅仅实现了语文学习中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充分利用“暮省”,放飞学生的心声

学校安排晚饭后的十五分钟,为“暮省”时间,学生在反省手册上,可以放飞他们自己的心声。在这里,学生可以尽情挥洒自己的文笔,写他们今天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写得密密麻麻,那一行行优美的文字,是他们最美的心声!

总之,学习“新教育”以来,配合着这六本趣味横生的丛书来学习语文教材的各个单元,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满心欢喜!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了广阔的语文天地,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最为关键的是,在“新教育”的引领下,有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我们有了阅读;有了阅读,教师乐教了,学生乐学了,我们的学生终于爱上了语文课堂!这是语文教师的一大幸事啊!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74-01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我们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侧重工具,淡化人文;于是,学生学到多是一些文化知识与技能,没有情感体验,自我发现与创新的自主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那么,在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下,我们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1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新课程改革,让我们老师意识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与能动性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因而,我们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互动教学,注意通过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率与学习的积极性。但是,阅读教学中学习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是值得思考的。

1.1重视阅读技巧教授,缺少自主性阅读的生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重视阅读基础知识的夯实和阅读的方法与技巧的点拨,开展的互动教学都是围绕教学重难点开展,而学生的思考作答,往往是围绕着老师的指向进行,而阅读的结果是以参考书或是老师的讲解为准,于是,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会有很强的依赖性。如在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往往是围绕“新装”这一线索,让学生将全文三十六个自然段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是跳读式学习,针对一些内容设计问题,如为什么皇帝“想得多”而“说得少”,这个人物的性格如何,是如何刻画的等等问题,学生没有深入的自主阅读,肯定是答不好的。

另外,受升学的影响,不少老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一成不变的让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概括段落内容,分析修辞、赏析好词好句,然后是主题与思想。学生的学习与思考都是围绕这些既定的内容开展,没有新意与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和提高。如此,学生缺少个性的阅读,缺少自主的发现。

1.2轻视阅读人文发掘,忽视阅读情感体验

阅读应该是学生个人的行为,我们老师应该在指导阅读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大胆的自我发现和体验,但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正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如果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受、体悟这篇经典童话的深刻寓意,对照生活与社会现象说说看法,笔者认为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情感。如在八年级下册《海燕》学习时,笔者就抓住海燕与其他海鸟的对比,让学生感受高尔基这样创作的意图,然后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这些鸟儿针对的是哪些人,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样,学生的情感得到共鸣;对课文理解也更深入。

可见,在素质教育开展中,我们的阅读教学需要学生的参与,更需要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

2 自主阅读教学的途径

自主阅读和阅读教学应该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精选文章,让学生学会阅读的基本方法,获得阅读的一般能力。通过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质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推进自主阅读的有效开展。

2.1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突出学生个性阅读思维

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专题的设计都是专家呕心沥血的结晶。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的经典范文中吸取阅读的营养。但是,更要让他们独具慧眼的发现写作的特点,感悟精彩语句的艺术魅力,让他们形成自己阅读的视角和发散性的思维。

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精选了名家优美诗文,语言是优美的,思想是深邃的。笔者在教学中着重推进学生的自主阅读的有效开展。如巴金《繁星》中那个内容是学习的重点,我们在自主阅读中会感受什么,对文章的什么别具匠心之处有困惑。如此,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就有了阅读重点,如果他们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意味着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中,笔者就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一起讨论阅读的困惑,如作者看繁星三次不同感受,探寻联想、想象运用的意义、意图?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如何实现虚实的转换等等。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提高阅读能力与效果。

2.2强力推进课外阅读,促成自主阅读能力的迁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如《读本》中一些风格相近的文章阅读能够使得学生可以习得的阅读方法得到有效运用。而课文一个专题的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如我们在学习《鼎湖山听泉》之后,让学生自学《画山绣水》这篇课文,让学生结合阅读体验、生活体验感“自然山川”的瑰丽神奇,在反思中获得阅读散文的能力,学会在吟诵中体会、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从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中获得生活与人生的启示。我们精选一些文章与课内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孔乙己》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阅读。

当然,课外阅读遵循老师推荐与学生自选阅读内容相结合;加强课外自主阅读情况的检查,推进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此,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通过自主阅读丰厚知识信,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总之,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更是学生综合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只要我们课内加强引导与激发,课外有力的推进;那么,他们就能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从而发挥内力,能够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发散阅读,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与学习的不竭源头。

篇5

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它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语文教学。纵观作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改形势下的作文教学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少学生不爱写作,有的敷衍甚至抄袭范文,导致语文教师常常困惑于作文教学已无计可施,困惑于自己不能让学生大面积提高作文成绩。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作文教学课的作用,调动学生作文激情,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习作,成了众多语文教师关心的话题。在此,笔者就作文教学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个人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世上无难事,作文也是这样。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为了诱发兴趣,教师要给学生以写的自由与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要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多肯定成绩,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通过办手抄报,编印本班学生优秀习作选,在班上张贴学生的好文章,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发表自己文章的机会,满足其发表欲,这些也不失为一种激发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我不断用名人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且还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二、精设文题,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创作灵感才能写出好文章。语文老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教师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精心设计作文题目,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作文题目命得怎样,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如何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呢?了解学生心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尽可能地使命题说出学生的心里话。七年级,命题要富有情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童年与少年的过渡时期;八年级,是初中生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儿“小大人”的派头;九年级,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绩,也善于思考一些较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过程,学生作文水平逐渐提高,同时与学生心理的成绩保持同步,有科学性。

三、多观察,重积累,写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十分明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强调学生重视观察周围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思考,能有所感悟。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还要随时记录,要求一日一记或做观察笔记;其次,对于教材上的名篇佳作应让学生精读牢记,在读背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第三,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学会做剪贴及赏析,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四、开思路,重思维,重示范

思维训练是现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素。现在的作文教学一般以表达训练为主,从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到各种表达方式及不同文体的写作都进行训练。却往往忽视了写作思维训练,如怎样观察、想象、逆向思维、分析综合等,学生作文会出现选材雷同,难以出新意的情况。因此,要先训练写作思维,再训练表达技巧,最后再进行实际练习,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在写作训练中,语文教师也应作示范指导,经常写点下水作文,教师的表率作用有助于学生作文兴趣的提高。

五、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的材料

教师要教会学生把作文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作文必须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教师的写作指导往往从“审题”开始。“审题”也就是“审视生活”。选题的题目、所选的材料,都要是从生活中来,有的直接就是生活本身。还要教会学生先学会“剪碎生活”,再学会“凑成文章”。“剪碎生活”就是要把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或一个理,从其“完整”出发,将其“剪碎”,经过构思,设定某种形式,选取自己需要的部分,然后再“凑成文章”,也是用已经“剪碎”的材料,经过加工处理之后,再“整合”成文章。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从生活中提炼、取舍、改造。一个初中学生,必须突破为了作文而作文的单一模式,而要学会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是有个性的,高质量的。

六、办报刊交流成果

成就,是每个人的终身追求,有了成就,无论大小,就等于有了人生的辉煌,成就越大,奋斗越甚,而奋斗愈甚,成就也就愈大,这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条基本法则。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从而不断使其以小成就来成就大成就,教师要开辟多种园地,为学生的习作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戴尔•卡耐基说过“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教师经常在作文中赞赏学生,是对学生日常进步的肯定,能固化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教育者要善于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确定不同的起点;善于针对不同个体的自身现实,确定不同激励目标,让他们在各自的发展区内一次次达标,一次次获胜,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赵红霞.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2008,(18).

[2]刘玉梅.浅谈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意见[J].成才之路,2008,(15).

篇6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218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在教学中,有时会看到教师讲得天花乱坠、滔滔不绝,累得气喘吁吁,而学生不积极思考,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把握住知识的规律,知识被动“灌输”,情绪低落,效果不好。法国的科学家法布尔说过:“学习这种事不在乎有没有教你,最主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必须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获取知识,感知知识海洋的奥妙与神奇,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要学、想学、好学、会学、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主动性学习不仅是教育的手段,更是教育的目的与结果。

对于素质教育基础学科之一的语文来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则更为迫切。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呢?本人认为需要做好如下方面。

一、重视课前预习,培养主动学习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上课前要备学,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也是培养学生其主动学习的重要方法。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充分地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更能提高听课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初步产生了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预习为上课打好思维的定向基础,学生预习准备越充分,学习时就处于主动地位,使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简缩而有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前的预习往往流于形式,“把课文读一读”,“抄抄生字词”这些传统的预习方式根本不能取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时间一长学生就失去了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跳出文本本身,不再局限于读课文,了解生字词,看课后习题,扩展到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了解文中的人物、地点,了解相应的传说、故事。如在预习七年级下册《长江》一文时,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搜集有关长江的图片,相关地理资料、传说故事等。这样,预习内容的扩大,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的知识,还使学生的视野扩大到书本之外的其它重要内容。而最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教学顺利推进打下了基础,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二、巧设课堂导语,启发主动学习意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若想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听课,导语的设计确实很重要,依据课文的内容、性质及学生的心理、阅历等进行科学设计的导语,应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急于知道教师当场所授的内容,诱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个恰当的导语,形式活泼,打动人、吸引人,也常常会令听课者回味无穷,久久难忘,更能促进与教师形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我在讲《沁园春 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一课,我利用学生喜欢雪的特点,设计出这样的开场导入,先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了一幅白雪皑皑,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美景,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雪景,或用荧光笔去随意在画面上写有关雪的诗句或词语。学生发言积极,气氛活跃,纷纷挖尽心思,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生自我表现、体验到成就感的基础上。我及时总结,又借用课文内容的朗读,相互对比,学生才觉此诗之妙,好奇心才一下子调动起来,兴趣盎然。这样做,充分唤起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一堂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所以主动学习的培养导语的设计无疑是重要的一环,是前提。

三、课中实施鼓励机制,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依赖别人,让之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学习,获取知识。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这种破解难题的体验,会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但往往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会对一些规律概念疑惑不解,感到困难重重,苦恼万分,若不及时引导激励,便会产生畏难情绪,随之便会厌学、退学,原来培养的主动学习热情便会减弱,甚至消失。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结果,参与态度适时给予评价,使学生获得自信,并且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点拨,指导他们走出困境,使学生有绝处逢生之感,体验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主动学习的意识,便会继续深入,并且得到巩固。如讲授古诗文教学时,我常常遇到类似的情况,尤其是古诗文句式的变换、古今异义常时学生感到头绪多、次序乱,不易识别,每逢此刻,他们的情绪就会低落,此时,我及时鼓励他们去查字典,集体讨论,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帮助他们解决了困惑,学生得到了答案,即使没有答对的,但对其努力态度及奋斗过程进行肯定和表扬。于是,学习的尽头更足,情绪又回到了高涨的状态,本来两周10多节课的古诗教学,提前一半时间完成了任务,且学生自己理解的知识,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四、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创设主动学习的氛围

篇7

一、 透过《语文课程标准》看中小学衔接期的语文阅读教学

在课题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一些信息资料收集及整理工作,学习了课题研究方面的有关理论,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等,同时对六七年级的教材、《课程标准》中有关衔接期阅读教学目表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其存在差异的根源,使本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对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开发、教师角色的转变等有了更先进的理念,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好地衔接了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要摸清它的规律,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肯定会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细看了一下新课标中关于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的阅读教学的目标,并将它列成表格,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这些区别又都存在着共性,那就是它们都是围绕着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制定的。

相对于旧的教学大纲,新课标特别强调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个性发展。要达成这九年的总目标,中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就必须保持一致性、连贯性。比如,小学的目标里有这么一条“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中学里提出了“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更应保持一致。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开放的阅读环境,让他们自己寻找阅读目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去感悟,去发展,切不可以教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探究。这样的阅读,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教学中每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又都是循序渐进。比如对于表达方式,小学高段的要求是“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初中的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小学的要求是“领悟”,中学的要求是“了解”,这是有本质区别的。那么我们在具体组织教学时,要根据本学段的目标进行。如,对于议论文,小学里没有具体的目标,尽管出现了像《精读与略读》、《学与问》这样的议论文,却没有议论文的学习目标,只是让学生有个接触,有个初步感知,初中教师切不可以为小学里出现过议论文,学生就掌握了议论文的知识或技能。

可见,中小学教师只有明确了各阶段不同的要求,向着共同的总目标挺进,那么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也就不再是件困难的事了。

二、 寻求中小学阅读教学衔接的突破口

课题研究中,通过中小学衔接听课,搜集相关学生的个案材料,制定了《乌江学校中小学衔接期阅读教学问卷调查表》、《浦口区乌江学校中小学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进行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从回收答卷上分析并总结出了关于制约中小学学生语文学习困惑的因素。

1.对中小衔接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对此,中小学教师都认为问题较多,应当引起关注,但认为此问题严重的中学教师明显要比小学教师多。中学教师中约有九成的人认为对此问题需进行专题研究,小学教师中有七成的人认为应探讨,其余30%的人认为有研究的必要。

2.导致中小衔接问题的原因。半数以上的中学教师(58.1%)与小学教师(65.2%)都认为,小学生进入初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环境不适应”。其次,中学教师认为是组织纪律性差(21.6%),学习方法不恰当(14.9%);小学教师则认为是基础知识薄弱(15.2%),学习方法不恰当(12%)。这表明,除了环境因素外,中学教师认为是学习方法,而小学教师则认为是学习内容是导致学生不适应的主要原因。

对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52.1%的中学教师认为问题出在教学方法上,而72.4%的小学教师认为问题出在初中和小学的评价考核手段和标准上。

对如何解决中小学阅读教学衔接问题,大部分人都建议中小学要加强交流、沟通,互相听课,互相帮助;一部分人建议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自主性的培养;还有一部分人建议加强初中新生入校的培训工作。

我们把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七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对他们进行了如下的研究:(1) 收集小学毕业成绩表、日记、作业、作业记录等小学个案材料。(2) 小学生学习习惯、学习重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访谈记录、笔录。(3) 小学进入初中以来,学生的学习心理、行为习惯的个案记录。(4) 初一年级单元测试成绩、日记、作业、期中期末成绩,对照《浦口区乌江学校中小学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从中寻求突破口,加以填充、强化;发现小学、中学语文教学脱节的主要心理因素,找出与学生心理对话的途径;发现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认知、习惯上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法与学法的结合上寻求接轨点;探讨学校、家庭、 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教育功能,建立大语文的教育观念。

三、 对比中小学衔接期教材的差异,摸清阅读教学的规律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90-01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学生写作文难,老师改作文难,到头来,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传统作文教学无论是老师命题、学生写,还是学生写、老师改,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欲改变现状,实施作文教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调动的参与意识,激发的写作兴趣

1、尝试将写作训练与听、说训练相结合

作文与说话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而现代中学生爱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听、说训练,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的及时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评议,老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感知了口头作文的乐趣。课前5分钟的听、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这项训练的规则是:由老师根据写作需要设计写作题目,学生课下写,课前读,听的同学评说,最后老师点拨。要求人人参与,采取轮流发言、自主发言、指定发言、或无规则的抽查发言等多种形式,意在调动每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课堂上,读的学生绘声绘色,尽情展现自已的写作才能;听的学生细致认真,锻炼了概括提炼能力;评议的学生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给予公正的评价,无形中增强了表情达意的能力与品评欣赏能力。有时各抒己见,争执不下,此时老师再进行点评,学生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变学生写为学生既写又读,变老师评为师生共评的写作训练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积累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这方面,我改进了自己的常规教学模式,将每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美文赏析”。采取多样的形式,可让学生自由阅读作文类书籍,并在自己心爱的日记本上记下文章里自认为很优美的词句、动人的事例或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作文时仿写的参考,并定期检查,公开评讲谁记得好、进步快。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同学们读书、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

3、尝试佳作鉴赏与再创

作文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针对初中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的特点,可以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开启思维,诱发创作。在作文训练课上,我们注重了导语的设计、写作意境的渲染与写作的指导。针对一些不好写的训练题目,尝试了“佳作引路――学生评价――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作文训练形式。学生在例文的引导下,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有利于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进行了迁移思维,写出了自己的作品。这样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难题,在训练中也提高了写作能力。如此训练,学生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作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如,在指导学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的写作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因为学生刚刚学过这篇课文,现在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仅在熟知的歌词中感受了音乐美,也很自然地再次体会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黄河的视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辅以写作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对我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尤其是了解今天的黄河遭到污染的严重情况,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对母亲河一黄河倾诉的冲动。写作时可以以倡议书的形式来写,也可以用童话、寓言、书信、诗歌甚至是戏剧的形式来表达。最后,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学善于抒情。笔下自然就会流淌出滔滔的黄河情结;有的同学善于思考,就以“一滴黄河水的诉说”这种特殊方式,来警醒世人对黄河的保护;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就以“我心中的黄河”这题,写满了对黄河的憧憬。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隋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试想,我们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孩子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

篇9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特别是先秦两汉文言文中存在为数不少的古字、通假字、异体字。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常常会陷入文字的“迷魂阵”,不能进入文字书写所承载的语义情境,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7~9年级学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包括:“诵读古代诗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1]笔者阅读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时发现,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注释用语界限模糊不清,学生在阅读中不知所措,也给教师教学带来困惑。本文以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为例,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注释术语混乱现象进行分析指正。

一、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定义及注释术语

目前一些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未能把握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导致文言文教学中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认识不清。笔者在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定义及其注释术语阐述如下:

(一)古今字的定义及注释术语。汉字从古至今并非一成不变,“为了适应时展新字不断产生,而每个时代消亡的字会被保存在典籍与字典中,使得汉字数量不断增加。上古汉字多有‘兼职’现象,后代又不断分化,由此出现了古今字”[2]170。例如“昏”在上古汉语里既表示“黄昏”之义,又表示“婚姻”之义,是兼职;后造出“婚”字专门书写“婚姻”之义,在表示“婚姻”之义时,“昏”与“婚”是一对古今字。

古今字即“古体字”和“今体字”。“古”与“今”相对而言,一个词在文献中较早的书写符号是古字,后来为区别而造的字叫今字。今字的产生大多是为了减少上古汉字“兼职过多”的现象,它往往只承担古字中的某个义项。“某个多义字的几个意思中,有一个意义或几个意义后来用另一个字记录,原先的这个多义字与后来的另一个字便组成一对‘古今字’”[3]。

注释古今字应该使用的术语是:“某,今字为某。”

(二)通假字的定义及注释术语。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用字现象。“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意义没有联系,只有在语音上的关联”[4]。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通“早”,两字的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此“蚤”不能训释为跳蚤,而应理解为早晚之“早”。故该句中“蚤”是通假字,本字为“早”。

通假字,指古书中音同或音近而借用的字,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无关联,二者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通假字和本字同时并存。

注释通假字应该使用的术语是:“某,通某。”

(三)异体字的定义及注释术语。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互换的字,二者音义相同。如《段于鄢》“佗邑唯命”中的“佗”与“他”是异体字,两者音义相同,都可表示第三人称代词,可相互替换。

异体字是因所用造字法不同或选取了不同的造字素材,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如“泪”与“I”,前者是会意字,后者是形声字,是造字法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如“u”与“a”都是形声字,声符同为“奚”,形符“隹”与“鸟”都表示“鸟”的意思,“u”与“a”是造字素材(形符)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异体字是人们“为语言中同一个词造的几个形体不同的字,这些字意义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换”[5]。

注释异体字应该使用的术语是:“某,同某。”

二、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术语混乱现象质疑

(一)混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古今字与通假字不同。古今字是以时间为标准,先产生的为古字,后因古字的义项过多而另造今字。通假字则是同时存在本字与借字,因各种原因弃本字而用借字。语文教材文言注释显然没有把这两者区分开来,注释术语使用混乱,“对文言文教学和学生了解汉字历时和共时的复杂现象以及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带来了很大影响”[6]。

1.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2课《两小儿辩日》:“孰为汝多知乎?”

教材注:“知,通‘智’,智慧。”[7]171

按:知与智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通某”,是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知”的本义是知道。“智”是会意兼形声字,从日从知,本义指聪明、智力强,是“知”的后起字。《释名》:“智,知也,无所不知也。”《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谓之智。”“知”与“智”词义上有引申关系,应是古今字。注释术语应为:“知,今字为‘智’,智慧。”

2.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8课《木兰辞》:“出门看火伴。”

教材注:“火,通‘伙’。古兵制十人为火,同火的人互称火伴。”[7]191

按:火与伙是古今字,教材注释术语为“某,通某”,是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火”本义指物体燃烧时产生的火焰。“伙”是形声字,从人从火,火亦声。古代兵制单位,十人为“火”,同“火”而食的士兵即“火伴”,故“火”引申指同灶而食的军中伙伴,“‘火伴’的‘火’后来写作‘伙’”[8]。后“伙”又引申而泛指“同伴、朋友”。“火”与“伙”有词义引申关系,两字是古今字。注释术语应为:“火,今字为‘伙’,伙伴。”

3.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2课《精卫填海》:“文首。”

教材注:“文,通‘纹’。”[7]169

按:文与纹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通某”,是用注释通假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文”的本义是远古刻画在岩壁、甲骨上的象形字。“文”引申指花纹、文理。后加意符“糸”,造出“纹”字。“纹”本义指织品上的花纹。故“文”与“纹”是古今字。注释术语应为:“文,今字为‘纹’,花纹。”

(二)混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解释古今字。异体字与古今字不同,“古今字是一种积极的语言现象,它减轻了古字负担,也使表意越来越明确;而异体字主要是一种消极现象,是不规范的”[9]。

1.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3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教材注:“见,同‘现’,出现。”[7]197

按:见与现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古今字。“见”本义指用眼睛看。《说文》:“见,视也。从儿从目。”[10]730表示以目相视含义的字,多用“见”作形旁。“见”引申为出现、显露,即“现”之含义。上古无“现”字,凡“出现”之义皆写作“见”。后世造出“现”字专门书写“出现、显露”之义。故“见”与“现”是古今字关系,注释术语应为:“见,今字为‘现’,出现。”

2.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5课《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教材注:“尊,同‘樽’,酒杯。”[11]36

按:尊与樽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古今字。

《说文》:“尊,酒器也,从酋,廾以奉之。”[10]1314引申指“地位或辈分高”。《说文》无“樽”。“樽”表示“古代盛酒的器具”,承载了“尊”作为“酒器”的语义。两者为古今字,注释术语为:“尊,今字为‘樽’,酒杯。”

3.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4课《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教材注:“莫,同‘暮’。”[11]15

按:莫与暮是古今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古今字。“莫”是会意字,表示日落于草莽中,本义为“昏暮”,引申表示“迟晚”。后“莫”被假借为否定词,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不要”之义。为区别“莫”的不同语义,后添加形旁“日”,造新字“暮”,表“傍晚”、“迟晚”之义。故两者为古今字关系,注释术语应为:“莫,今字为‘暮’,傍晚。”

(三)混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解释通假字。异体字与通假字不同。异体字是为一个词造出不同的汉字,它们形体不同但音义完全相同;通假字与本字只是音同或音近而各自原本的字义不同。

1.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畔主背亲。”

教材注:“畔,同‘叛’。”[11]63

按:畔与叛是通假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通假字。“畔”本义是“田界”。《说文》:“畔,田界也。从田半声。”[10]1219“叛”本义为“背叛”,“古多假畔为叛”[10]1219,二者是通假关系。注释术语当为:“畔,通‘叛’,背叛。”

2.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12课《苏武传》:“空自苦亡人之地。”

教材注:“亡,同‘无’。”[11]63

按:亡与无是通假字,教材注解术语为“某,同某”,是用注释异体字的术语注释通假字。“亡”本义是战败的士兵举盾甲逃命。“无”是否定词。《说文》:“无,亡也。从亡,无声。”[10]1115“‘亡’和‘无’相通,但并不是所有用‘无’的地方都可以换成‘亡’”[2]175,故两者是通假关系。注释术语当为:“亡,通‘无’,没有。”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中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注释术语界限模糊不清,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陷入困境,学生也茫然不知所从。本文借鉴汉字学理论和相关知识,在界定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概念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注释术语,并对教材文言文注释术语使用中的混乱现象进行举例分析与纠错,希望为语文教学提供参考,为语文教学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

[2]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9.

[3]张世禄,严修.古代汉语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3.

[4]卢烈红.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J].语文知识,2007(3):45.

[5]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商务印书馆,2005:185.

[6]马立春.语文教材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注释辩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38.

[7]初中语文教材.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8]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商务印书馆,2005:161.

[9]马新英.浅析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定义及区分[J].语文学刊,2005(9):141.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02-01

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改浪潮中,彰显出它独特的视角。学生是整个教育的主体,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余,不免为自己的阅读教学进行留白,认真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吸收和扩充知识,转变观念,关注学生在阅读中人格、思维方式的生成,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读书用书,不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思想。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

在新视角下,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和观念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也使得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困惑。一是教师讲多少的困惑。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课文分析,忽视了学生自我品味和欣赏语言的主体性地位。但是不讲又不行,学生已经依赖于老师讲授,不愿意主动学习,讲多少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困惑;二是教师如何调动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后拓展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困惑。我们知道很多教师以自我接受能力为基点,把设计的相关课堂问题充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不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阅读材料的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审美欣赏的能力,如何把课前课后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调整教学手段的困惑之一。三是阅读教学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所带来的困惑。新视觉下,依然存在部分教师把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到底语文阅读这一块学到了什么?仅仅凭借学期末考的语文成绩来衡量,这就削弱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后所获取知识的优势,评价方式偏重考试,用一分定高低,显露出评价方式的单一和绝对化,没有形成动态评价体系。

二、新视角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一)案例精彩回放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本单元所安排的课文都是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不能不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心灵共鸣。新视角下,笔者准备这样进行本课的教学:

1.课前预习,全面获得本课的相关信息

在学生预习本课时,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本课,应该关注本单元专题“亲情”进行预习。可以理解本文所出现的新词、读好课文、积累词语、了解作者、提出相关的问题等等,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信息记录在“预习本”上,做好语文课文中的问题批注,为新授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中新授,教师精讲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对学生收集的资料和预习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交流共享,然后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小组交流,筛选不理解的问题,在全班让小组长作为代表进行交流,最后提炼一个问题,即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给了“我”,“我”把木雕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全班同学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以讨论,如同学间讨论、查资料来解决问题,问题可以形成为小练笔、小演讲等等,把每位学生的想法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要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和敢于提问的勇气,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总结,羚羊木雕有价,情义却无价。只知道珍惜有价的木雕,不知道珍惜孩子们的感情,重财轻义,只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灵。针对所提的问题和解决的方式,再多读相关的文章,进一步体会亲情。

3.课后阅读,扩大阅读量

课后布置作业,美美地诵读课文,并且积累本课你认为最好的句子。让学生养成勤积累的好习惯,并且能够读一本关于亲情的文章或者小故事,记忆一句感人的亲情语句等等,进行课后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更多的阅读资料,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

(二)新视角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

1.彰显于课外阅读中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拓宽范围,扩充阅读空间,让阅读教学生活化。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阅读量,其语文实践性活动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语文阅读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课外阅读与课内优秀文章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自己的视野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彰显于欣赏美文佳作

语文课本上的优秀文章,其语文文字之优美真是堪称“一绝”。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讲,把剩余的四分之三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品味语言文字,深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意境,而且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要有目的去读书,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彰显于多写多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写作。阅读教学后,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多写多练,把平时看过的书籍和杂志等上面的相关句子或者优美的语言进行摘录和积累。把自己的读后感分享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为你的体会和感悟喝彩。

三、结束语

新课改、新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并能激发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勤于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许敏.语文新课程理念与魏书生语文教育教学改革[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篇11

笔者经常到一线课堂听课,总的体会是教师参照教参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却没有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从作家、写作背景、注音解释到感情内容、品味语言等一律代劳。即使讲过的知识还不放心,唯恐哪个句式学生不会仿写,哪个名句在考试中可能会考到,哪个成语用法辨析不清楚……讲完课内讲课外,讲完课本讲试卷,讲完试卷讲作业。语文教学理论强调“真正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阅读教学应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重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多角度地解读文本,以及如何辨别这些文本中的意义所表现出来的方式。具体而言,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对文本作者及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意义进行关照和解读。在一定程度上,解读表现为一种直觉,不需要教师做定性说明,应对于文本所固有的可能性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而不是理性分析的、终结宣判式的态度。而这种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的阅读教学方式,若教师讲得生动一点,学生还爱听;若讲得味同嚼蜡,学生就睡大觉。学生疏于思考、懒于思考,根本谈不上解读文本、享受语文课,更谈不上从文章中感悟人生和社会了。这也是一些学生轻慢语文课甚至厌恶语文课的原因。不少学生在语文考试或练习中,只要碰上语文阅读题就头痛,有学生说宁愿做100个数学题,也不愿做1个语文阅读题,足见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畏难心理。

二、阅读教学脱离了文本

阅读教学是以文本作为载体的,所以不能脱离文本。文本虽具有开放性,但它又不是无限制、无休止的开放。在多重对话中,文本是一根纽带,它维系着参与对话的其他因素,阅读教学对话的多个维度中,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基础,而学生间的对话、师生间的对话也不能置文本而不顾。然而,有的教师为体现课改精神,将对话设计为一种脱离文本的游戏,不深入阅读文本,为拓展课文而大量补充课外的东西,仅仅为讨论而讨论,不管对教学有无作用;为活跃气氛而偏重学生表演,哗众取宠,如高中语文教科书有的《雷雨》,教科书上有“请同学分角色读课文”,大部分教师也是按照这个方法教的,也就是说,这是“合法的表演”“必要的表演”。可是课堂效果如何呢?笔者听过多次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几乎每次都能看到:演周朴园的学生一开口,全班大乐,而“鲁侍萍”稍稍带点感情,立刻哄堂大笑。经典台词的魅力没能表现出来,“戏味儿”也没有了,热闹一场,最后只剩下“好玩”。多媒体本应只是辅助设备,现在成了表演的装备,这种表演冲淡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整个教学过程与文本有多少联系,教学目的是什么,都让人不明所以,课堂俨然成了沙龙和游戏场。

篇12

1. 与教育科研的相识相知。2001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来到绿园区锦程学校,走上了神圣的讲台,开始了我的教学职业生涯。那时,学校的主导课题是《德育系列化研究》――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要让学生在校的每一分钟都有所收获。那时的我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教育科研,而且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每一天备课、讲课、批改、复习、练习,已经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哪里还有时间搞什么科研,认为科学研究应该是科学家的事情,与我们老师有什么关系,科研意识非常单薄。

2005年,很幸运,自己在工作上扎实肯干的态度和取得的成绩得到了校领导的认可,被学校任命为“教科研主任”,主抓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从那一天起,科研和我不是毫无关系了。一次现场会,改变了我对教育科研的看法,树立了我的科研意识,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科研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那就是老牌名校――南关区树勋小学的教育科研现场会,这次现场会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教师的专业发展更离不开教科研,而且只能依靠教育科研。通过参加上级教科研单位组织的培训,从思想认识上彻底改变了我对教育科研的看法,可以说科研意识是有了,“知道自己不知道”了。可是,什么是教科研,怎么搞教科研,仍是困惑我的难题。

2008,绿园区教科所组织参加盘石市烟筒山镇中心小学的现场会,我恍然大悟:其实我们老师每一天做的,就是教育科学研究。在教学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整改措施,就已经是在进行科学研究了。什么是课题,问题就是课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就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我们研究的过程,最后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宝贵的科研成果。把这些方法再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成果推广。现在,我不敢说“知道自己知道”,但我愿意在教育科研这条路上不断探索,直到实现我的理想。

2. 教育科研规划了我的职业生涯。我曾经迷失在教育职业生涯中,日复一日的备课、讲课、批改、复习、练习、考试、反馈,枯燥而乏味,毫无职业幸福感和喜悦感。是教育科研帮我树立了人生理想,是教育科研让我决心不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让我对职业生涯有了规划。

这里的“教育家”并不是对教育问题能在宏观范围内作出决策的专家,而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教育情境能够作出决策的研究型教师。只要我们审慎地看待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最佳的途径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开展研究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就是最“朴素”的教育家。我们所处的教育情境是最佳的研究场所,学校是天然的研究实验室,学生是亲密的研究伙伴,我们置身其中可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分析、推断。这种有利位置使得我们对教育问题比任何人都具有发言权。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方式与途径,并付诸实践予以验证,我们因此具有了“理论研究者”与“实践操作者”的双重身份。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的正确理论最具有指导性,由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也最具有目的性。这样,每天上课不再是单调范围的义务,而变成了一种乐趣。就在这样的乐趣中,每一天我都在不断进步。

二、教育科研助推我专业化成长

教师是职业,更是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每一位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真正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就需要把握好职业角色,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逐渐成长为成熟的专业人员。

我是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曾经做过一个小课题研究,研究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是在七年级讲效果好,还是在八年级讲效果好。经过实践,结论是,学生在七年级的时候,刚刚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此时应该让他们逐渐适应初中考试的各种题型,在八年级的时候讲现代文阅读的技巧,学生容易接受,对于他们的成绩提高很有帮助。又经过不断的摸索,我发现,与其把现代文阅读做专题讲,不如把每一个知识点分解到每一堂课中,学生更容易轻松掌握,还不会觉得枯燥。学生们每进步一点,都会让我欢欣鼓舞,我也不自觉地陶醉在教学研究的天地中。这一切,我都要感谢教育科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