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0 10:25: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语文的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学语文最基本的四种能力就是听说读写,而要想把语文学好,听和读是突破口。语文能力差的同学可以多读一些语文相关材料,比如作文素材、故事、小说等,扩大阅读面,多背一些好句好段。语文字词及基础知识在于积累,短时间成绩没有提高不要急,坚持下去就会有豁然开朗的一天。
2、语文学习不要死记硬背,不是背会了就能做对题目,理解了才是最重要的。每一个字词以及成语都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阅读题目,更要学会理解和归纳。
3、至于写作,也是学语文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语文作文占很大分值比例,所以平时学语文不能忽视写作这一块。练笔可以先进行模仿与仿写,多背诵或改写经典段落,写完多进行修改,多请老师指点等。
4、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说和写是学语文的终极目的,“写”好了可以提高卷面分数,“说”好了可以成为像苏秦张仪那样合纵连横的人,所以平时要多加练习。
(来源:文章屋网 )
依据教材编排的目的,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要求多于内容的要求。所以,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还要注重方法的运用和习得,鼓舞、引领学生熟练地掌握读书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二、重视培养阅读能力和课文预习
教师应逐步增加略读课文的预习量。三年级起,为学生安排课内预习,鼓舞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不同的字词,诵读课文;四年级时,引领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领会表达方法;五六年级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预习,应用“摘抄积累、审题读文、查阅资料”等方法进行阅读略读课文,训练学生喜爱学习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略读课文的效率。
三、从整体入手,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
关于略读的整体评价,课程标准要求:重点在于学生是否能掌握阅读教材的主旨大意。其他老师指出:课堂教学结构要“简单化”;略读课文就是最好的“例子”,要分清不是课文的略读或精读,而是课堂上的表现方式为略读与精读。学生应学会“粗读、略读、精读”的方法。
四、适当地延伸阅读范围。积累运用
一是延伸阅读。应当在学生阅读好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课文范围外的相关资料。阅读大量的课外书,有利于学生夯实自己的语文基础,提高文化品位,铸就健全人格,提升语文素养。 二是拓展实践机遇。老师应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给学生,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打造平台,让其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15
小学语文内容比较多,既包括阅读、写作,还要求在这个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逐步稳定下来,对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好的基础。但是,小学语文一直以来在教学方法上落于俗套,在教育改革的形势下虽然出现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很多学校和教师缺乏合适的教学参考和教学示范,对于一些教学方法了解并不深入。因此在开展的过程中难免存在误区,导致一些教学形式穿新鞋走老路,并没有改变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封闭压抑的教学弊端。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总结,针对几种改良的教学方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其他教师有些许的借鉴作用。
首先,坚持学与玩的结合,以此丰富课堂内容,营造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不少教师会发现,小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走神,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这个时期还没有稳定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性也不是很强,另外他们又比较爱玩,所以教师可以借助于这个特点开展学与玩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参与率。
第一,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学与玩的结合是比较难于把握的教学方法,不少教师由于对于小学语文课堂不能很好地收放,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语文教学活动上,反而使其整体关注的转移,降低学习效果。例如,每一节课都要根据学习内容与不同的玩的项目结合起来,有些课程是不需要玩的参与的等等,这需要教师提前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在玩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只有享有充分的自由和空间,才能积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主动在游戏的过程中进行语言和文字的感悟体验。但是,不少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片面强调教学进度和效果,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亦步亦趋,导致孩子从一开始就受到压抑,不利于主体语言感受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为孩子们提供一定的空间,允许他们自由思考、联想,语文本身就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在学与玩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的建立,这是开展好该教学方法的重要条件。
第三,玩是以学为最终目标的,因此需要教师在其中做好引导作用,教师自身要转变角色,帮助学生解决学与玩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要实现读写结合。很多小学教师因为在课堂上学生容易说话、做小动作,所以上课都以自己讲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一节课下来,学生自主朗读和写的时间很少,都是在课下写作业,这种学习方式根本无法真正建立起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来。而与此同时,读和写是提升学生语文感受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开展读写活动,让学生在课上读,在课下也喜欢读,在课上写,在课下也喜欢写,把读和写作为一种乐趣来对待。
第一,教师上课的时候多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教师自身不仅要做好示范作用,还要提升自己的语文专业素养,通过自身绘声绘色的朗读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另外,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是极为在乎的,因此教师在学生朗读完之后一定要以表扬为主,帮助小孩子建立自信心,这样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喜欢上读书。
第二,教师要多让学生去写,无论内容多少,每天都要坚持写日记,并且经常分享一些优秀的日记来和大家分享,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喜欢上写作,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只有在作文课上才写作。
第三,读写结合还需要教师让学生在默写的时候在心中读出来,这样既能集中注意力,又能加快学习效率,帮助孩子从小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把语文的语言符号特征和书面语功能结合起来。总之,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朗读的能力,又要培养其好的写作习惯。
再者,合作学习是小学阶段开展语文教学的必然教学方法。合作是我们从小就应该进行学习的能力,也是我们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典型的教学示范,导致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的不是很顺利。例如,有的教师发现,合作学习并没有提高课堂效率,反而导致课堂混乱;没有促进学生的交流沟通,反而出现了不少矛盾。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合作开展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几个关键性问题。
第一,教师要注意分组是否合理。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对学生进行分组,但是大部分老师都是以前后位或者同位为一个小组,导致小组成员在兴趣爱好、意志情感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并不能真正实现小组的优化,也就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来对学生进行有机的分组。
第二,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监督者,要和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和谐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而不是作为旁观者,只是维持纪律。
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好时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授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可以让学生在往后的学习中受益终身,想要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就必须要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的发挥其主动性。
1.创建情景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巩固课堂上的知识,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阅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判断和思考能力,能够使得学生在复习理解课堂知识的同时培养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对字词的理解更加的印象深刻。从而提高学生在语言表达中的能力当然也有写作表达中的能力。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语文,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为了提高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自主性,教师设置充满生趣的情景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置身于某个教学情境中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语文的时候将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其中进行讲解和教学,这样贴近学生的生活的语文能够让学生快速的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当然教师提供的教学情境不能超过小学生的认知范围,涉及的信息需要精简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够使得学生对语文充满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创建具有操作性的情景,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语文的过程中充分的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如此可以不断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积累语文经验。创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情景设置,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思考的目的。
2.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环境下,提倡个性化教学及其个性化学习,首先需要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而多媒体教学依据网络应运而生。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小学语文教学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并且将视频、音乐、画面充分的结合,增加了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这就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好奇心。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让小学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无形之中为学生增加了更多的信息量。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让小学语文课的教学质量有了大大的提升,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学生传授更多有效的知识,并且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自我思考和发出疑问。但是多媒体教学也需要一定的教学技巧,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以及资源整合的能力,因为网上的资源过多,学生的思考需要优化。
3.加大阅读教学的力度
3.1以基础知识带动阅读教学
所有的文章都是有字、词、句组成,所以字词是文章的基础组成部分。那么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进行小学教育时首先需要加强训练的就是学生的字词练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生字词的训练不能敷衍了事需要扎扎实实的反复训练,例如在教授《丑小鸭》这一课时,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字词“讥笑”“芦苇”“篱笆”“孤独”“幸亏”等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一定要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应用。根据知识要点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将重点的字词标注在课文课文的讲解过程中着重分析增强学生的理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在讲解《草原》一课时,文章的主要内容讲解的是秀丽的风景及抒发作者初见草原时的心情,那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2提高教师阅读影响力和学校的重视度
教师对学生具有导向作用,同时也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所以教师自身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教师自身的阅读量的增加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敬佩和学习。而学校的重视度能够让学生的阅读大方向有所把握,增强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引导学生阅读的独立性。改善课堂课程的合理设置将阅读课正式规范的引入课堂教学中。
3.3教授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小学教学中,提高W生的阅读能力最主要的方式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著名文学家培根曾说“有些书只需对其进行一部分阅读,有些只需知道大概内容即可,而对于少数书却要反复阅读精读”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快速的阅读其中的段落要义抓住文中的主线,更加明确阅读时的思路,把握文章中的内容,学会去深刻体会并进行文章摘要,对文中重要的的地方进行有效的阅读。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量,对于学生的情感价值的培养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教师在实行小学语文的教学的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113-01
小学语文教学指以语文教材与课外读物等文字材料中规范而优美的言语,对小学生进行言语知识的教育与语言的训练,它既有语言的教育,又有口头言语与书面语言的训练,即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言语能力。要完成这两种基本的教学任务必然要进行言语现象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句子等的学习。对于语文教学的特殊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易形成传授知识、教师讲授、课堂学习为主的生硬记忆、机械训练的活动方式,学生成了灌输的对象,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阻碍了学生主体能力及情意品质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根据这种指导精神,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一 自主学习
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自我向导、自我激励、自我监管”的学习,它强调个体独立、自觉主动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感到好奇,因而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课堂上能够得到积极的反馈,真正做到有效学习。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就是说要培养质疑能力,而培养质疑能力对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精神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学生在课前先自己学习课文,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学习生字、生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对于有些课文阅读材料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以至于学生对课文很难产生共鸣的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再通过阅读,对课文大意有了初步的了解,再找出不懂的地方,课堂上可以带着问题听课,学生质疑,教师有目的地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时,学生先自己学习生字词,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扫清部分障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找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词句”等重点内容,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课堂学习时学生还要提出自己的质疑点或者独到见解,让自主性学习得到升华。
总之,自主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为课堂学习打基础,通过查漏补缺,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二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要求学生积极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合作学习试图利用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互动,真正形成同学合作探讨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氛围。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达到不要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如何掌握某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课堂中,学生之间多是以单独的个人学习为主,学生之间的合作很少,偶尔合作也是带有某些“扶贫”性质的合作,而我们所说的合作学习是带有互、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性质的具有生动和活力的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如在学习《三顾茅庐》时,学生可分工合作将生动的故事情节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做到师生合作,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学生编写“三顾”,编好剧本后各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学生负责选择合适的音乐,有人负责演员挑选并准备服装道具,有同学负责剧务等,各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又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学生合作编写剧本、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时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消化、理解,轻阅读的感染、熏陶。新课程教育要求教师,只有走出唯教材、唯教师的死胡同,才能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而加强课外阅读就是开拓语文教学新天地的最好方法。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1.调整“视野”,期待感悟
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层次较低,阅读能力也很有限,他们的“期待视野”大多只停留在主要内容上。而阅读教学只讲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材中有不同的情感期待着我们去体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等待我们去挖掘。我们应该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构建一个个引力强劲的磁场,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探知欲望,而扩大期待视野,让学生发现阅读是块沃土,正等待着他们去开垦。
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初读课文巧用导语引入课文,引出了蔺相如及廉颇两位关键人物,学生产生了“期待”,认真地去读课文,了解了蔺相如与廉颇二人的性格品质。对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敬佩有加,对廉颇的知错就改也大有褒奖。学生往往在这样的初读后,对课文内容有了了解,阅读期待便大减,如果接下去一味地强求他们再读,效果就不会好,甚至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讨厌上语文课。因此,此时教师就得想法子激起他们第二次“期待”。我就问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大家了解了蔺相如、廉颇的高尚品质,这两个人,你更喜欢谁?为什么?经过一番交流之后,让学生从三个小故事中选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分角色模拟情境演一演,立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表演之前,我先问学生:“要把角色演好,你应该先做些什么呢?”学生立刻说开了:“应该熟读课文”、“应该记住课文的话,读出人物说话时的情感”、“光记住背出来还不够,还应该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为了更好地完成角色的扮演,学生的“阅读期待”又产生了。他们的“阅读视野”由一开始的期待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变成了期待通过阅读将课文语言内化为己用,积累满腹的语言为“演好文中角色”打基础;期待通过阅读获得语言再创造的“灵感”,将课文的语言进行筛选、重组,让语言拥有“自我”的风采。
2.拓展延伸,提升期待品味
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探究式教学,这一要求符合教学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分析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作了一些粗浅思考,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益。但是,笔者发现,在小学,特别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教师比较喜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至于“探究学习”,则普遍感到难以操作。本文结合小学生探究学习的实践做一些理性思考。
一、强化对话意识,激发探究欲望
课堂教学的对话,不是表演教案剧的“对台词”,不是师生之间的“对白”,而是在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中,自我发现,互相发现,互相启发。
1、我们要明确,探究学习要探究的不是一个预设的确定问题,而是要搞清楚师生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从而发现一个彼此认同的知识或真理。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师不能以一个先知先觉者的姿态凌驾于学生之上,尽可能不带“问题”、不带“知识”、不带“真理”走进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在同一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的触摸”;有时还需要教师敢于“懂装不懂”,敢于对学生说“我不知道”。
2、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珍视他们的独特发现,鼓励奇思妙想,欣赏异想天开。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见解,教师的评价不再是简单的好与坏,而是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圆其说。而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要持宽容的态度,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以及质疑能力。
二、强化问题意识,教给探究策略
探究学习以问题为探究载体,问题生成的过程同时也是问题思考探索解决的过程,是学生知识内化、创造发现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关键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
引导小学生探究学习,主张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但并不是说教师不能向学生提问题。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的“问”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引导质疑,从而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教师的“问”通常有两种情形:首先,引领性的,侧重于方法、策略的“引”和“导”,侧重“以问引问”。如语文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引领性”的“问”来架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从而引导学生提问题。初读课文,设问引疑:⑴你最强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有没有你不喜欢的地方?(就文章中你认为感人的情境和人物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⑵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⑶你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主要思想或感情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和同学交流后,再读课文,引问感悟:⑴你有什么新的感受、体验和想法想与同学们交流?⑵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感到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是“问题的种子”,目的是引导生成学生的“问题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养成提问题的习惯。其次,教师的补足性提问,教师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进行“追问”“反问”,侧重“以问促思”。
三、整合探究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活;方式
在信息时代,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充分发展师生的开放式思维和创造力,并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袤的时空。网络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小学生信息化阅读的基本模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是我们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挑战。
一、“活”阅读的倡导
1、积极倡导自主阅读――“活”的动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人,是“对话”的中心,因此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必须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章由学生自己去读懂,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掌握。首先这是可能的,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且语文教学是螺旋式上升的,根据调查,90%的学生对没有接触过的新课文,让他们自主独立学习,可以掌握教学要求中70%的内容。其次这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认识与发展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才有可能学会阅读。反之如果一切代劳,那只能培养出毫无思想、毫无个性可言的可悲学生,永远没有发展前途。 那么如何进行学生自主阅读呢?方法多种多样,如用做游戏、朗读比赛、表演等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以设计主问题来带动整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强化学生阅读参与;或通过小组学习使每个学生自主阅读成为可能等等。例如在《惊弓之鸟》一文教学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开展做读书记号的比赛,进行自主阅读,接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互讲故事后请学生自己站起来讲故事等,通过一系列个性化阅读教学环节,学生对课文的领悟已八九不离十了。
2、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活”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一个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心态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只有这种宽容的心境才能使学生个性之花绽放。反之教师以师道尊严或标准答案把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拒之门外,势必遏止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压制学生个性潜能的张扬,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个性化阅读也就不复存在。如我在巴金《海上日出》一文品读教学中,一个个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出自己对日出的理解――日出的景象美和精神美,不禁使我对学生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到位深刻的情感体验暗暗称赞。但品读到“有云的日子的日出”时,谈朗读感受时,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这乌云象征。我并没有脱口加以否认,更没有批评他,而是微笑着说:“你的回答真与众不同!”在精心呵护下,我们的个性化阅读之路越走越广,每节课总是热闹而有质量的。相反,如果以标准答案规范或不允许有不同声音,相信课堂阅读教学只能使师生感到枯燥而压抑。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位出色的指挥家,不仅仅强调音符的准确,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激情唱自己的歌。
3、唤起学生的平时积累――“活”的基础。
唤起积累是个性化阅读的核心。个性化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丰富生活阅历,以便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去,让学生个体生活经验、文本中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并有可能超越文本。个性化阅读需要唤起平时积累,学生阅读时在记忆深处寻觅类似场景,通过教师暗示提醒,在脑海里再现,然后结合课文细细品味,这样就能唤起各自的记忆,对课文有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同时经过发散思维,还能有意想不到的阅读效益。如《月光曲》一文的教学,其中一个环节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精彩的语段配乐朗读,脑海里想象场景,朗读已经结束可学生还沉浸在想象中,请学生描绘脑海里的景象。学生们的美的体验和感悟非老师的长篇大论所能引导出来的,这里有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生活的体味,对人生的感悟……
二、提高阅读水平的方法
对于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零开始的,所以低年级阅读教学起点要低,教学目标要简明集中,要抓好基本功的训练和良好的阅读品质的培养。
1、切实过好认读关。
在初读课文阶段,我总是拿出大段时间让学生反复认读生字词。我要求学生把每课的生字词都做成卡片,同位经常互相读一读,考一考,想一想记忆字形的办法,创造机会让学生与生字“亲密接触”,从而达到识记生字的目的,为下面的导读扫除障碍。
2、多种途径激发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动力。
3、多种形式朗读激趣。
(1)分角色朗读。即让学生读课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所以读得入情入境、兴趣盎然。
(2)竞赛式朗读。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在班上开展“我是小小朗诵家”的活动,并贯穿于每一课的阅读教学中。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
(3)配乐朗读。朗读课文时,用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方法正确,持之以恒,不断训练,就一定能提高。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成德,包洪. 例谈文本解读的偏差[J]. 中学教学参考. 2011(16)
[2] 徐红霞. “无中生有”亦精彩――刍议文本细读与语文意识的培养[J].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1(06)
[3] 王淑芳. 与文本的一次美丽邂逅――小学语文教学文本细读策略初探[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05)
[4] 谢平. 文本解读研究的前沿探索――《名作细读》述评[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1(0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总称。要想教好一门课,方法是很重要的。而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所以,要探讨语文教学方法的问题,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做综合研究。
一、教学思路要明确
语文教学应当强调培养学生勤读、深悟、多写的学习态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自主读、悟、写等学习活动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以思想启发思想、情感激励情感、智慧碰撞智慧作为核心目标,重点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放自己、提升自己。读、悟、写的教学方法的思路可以分为初步、深入、拓展三个阶段。初步阶段强调学生对课文的基本了解,在对课文有初步了解后同学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形成对课文的基本认识;深入阶段重在对于课文的深入理解,对课文进行细读、研读,同学之间初步交流学习成果,对课文有初步的体验和感悟;拓展阶段重点是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发扬多种形式的交流讨论,形成对课文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
二、利用直观教学,加深学生记忆
在课堂教学中,如只用口头语言提供听觉信号,对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是很不够的。为了弥补讲授中的不足,要恰当地运用板书。板书能简练地、系统地体现教学内容,以明晰的视觉符号启迪学生的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一则优秀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可使学生见微知著,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的,很好地体现教学意图。并能突出重点、难点,形成知识结构。每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杂乱无章的,知识与知识之间都有特定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知识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结构体系,用语言表述不容易全面把握,而用板书则能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抓主剔次,去芜存菁,把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串珠成线,结线成网,形成结构,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便于学生分析探求,加深记忆。
三、注重读写结合,为写作打好基础
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综合能力获得提升。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其重要的,教师在上每一节语文课时都应该在读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机会。教师可让学生口头说一说,或写一个小感想,或写一个小片段,或改写,或续写或扩写等等,让学生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真正做到了“语文课,即在课堂上教师借课本里的课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课文的学习要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即用教材教语文,在教会上下足工夫,设法引导学生,启迪学生,授之于渔,让他们自求得知。这样就达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达到明天不教的目的。
四、语文教学的创新
创新是我们今天的新词语,也是要求现在的学生们掌握的一种思维方式,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有语文教育的创新。而导入式教学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它同时也是教师必须要掌握的一种基础教学模式,另外它还是一种最有效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教学方式。导入式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最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诱导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另外,还要让学生们积极开展户外活动,创新实践教育。户外实践活动不但具有动手性、灵活性,重要的是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它能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发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教会学生什么是学以致用,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学会变通,不要撞了南墙还不回头。
五、贯彻落实情感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情感教学是我们今天不可忽略的,不能让学生只有智商而没有情商。那如何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好的贯彻落实情感教学呢?首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备”出情来。“情”是文学作品的客观存在,不是人们附加进去的,也不是随意割裂得到的。但是这些“情”有时并不都是露天的珠宝,一下子就可以看得清,摸得着。因此就要求我们必须反复认真地钻研教材,进入角色,从而正确地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地。我们备课中凝聚的情感愈深,蓄积愈厚,发之愈烈。我们要做作者的代言人,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将作者的情思传达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还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读出情来。这里所说的读,不仅包括教师的范读,而且包括学生的诵读、默读。富有魅力的朗读是搞好情感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可以把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立体化、形象化地传达出来,使学生随着老师的朗读一起深思,一起激动,在内心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
六、结束语
小学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作用,所以小学的语文教师一定不能辜负社会给以我们的使命,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努力探索新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以完成国家和社会给我们的使命。教学中,我们要明确我们的教学思路,利用直观教学,加深学生记忆,注重读写结合,为写作打好基础,也要做到创新教学,并贯彻落实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董秀伟.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 2010,(01)
1.重智商、轻德育
随着我国时代的发展速度加快,国民经济水平也正逐渐提高,多数家长从孩子的启蒙阶段就开始考虑孩子今后考大学和就业的问题,严重导致教师在教学时重智商、轻学习能力的教育,将学生的智育水平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因此多数教师早已将学生德育工作抛之脑后,忽视了要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缺乏实践性
目前,大多数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时,都会忽视德育工作的实践性,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也不及时关注学生是否从心理上接受了德育。因此,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是否按照学校规章制度严格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甚至一部分教师只让学生背诵一些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知识,不将德育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只当完成教学任务即可。
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及实践途径
1.根据学生特征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年龄特征等为小学语文教材编写提供了可用的素材,在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等。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多为学生讲述德育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心理对德育有一个概念,同时需要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德育工作渗入语文教学中,如教材内有许多充满教育意义的课文,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讲述一些现实当中的英雄事迹或有意义的故事,自然而然就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学习要循序渐进,这是毫无疑问的,不懂于前就不能晓于后,对于某一门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的确是要循序渐进的;不循序渐进,基础打不好,煮了夹生饭,到头来还要重煮,还要从头学起。但是现代学习论,从效率出发,又提出了学习不能完全像乌龟爬行一样,一步一寸地前进。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之后,有时可作跳跃式的学习,以便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东西。语文学习也一样,要学的东西很多,不能每一项都从头至尾循序渐进,如认字读书,总不能把该认的字都认识后才开始读书,而是在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之后即可较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再扩大识字量,并进一步扩大阅读量。这样既循序渐进,又跳跃前进,先循序渐进,再跳跃前进,才能既打好基础,又提高学习效率。
二、新旧联系,温故知新
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是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为一个系统的。人们要从各门知识自身的前后联系中去掌握它,要从各种能力的基本能力与复杂能力的联系中去掌握它。这就需要建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例如在学习“名不虚传”中的“名”字时,我们首先理解“名”在这里是“名声”的意思。由此还可联想到“名”用在其它词语中又是怎样解释呢?如“名牌”的“名”和“名落孙山”的“名”等。通过这种多向性的思维,学生就会对“名”有更全面、更透切的理解。
三、回忆内容,促进记忆
每天晚上睡觉前,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记忆,这种方法对学好语文是很有帮助的。在回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想不起来的内容,此时要及时翻一下书,然后合上书本再回忆一遍。如果还没睡着可以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多回忆几次。由于刚上完课,学生对大部分内容还有印象,往往用很短的时间就回忆完了。如果回到家,书一合,对所讲的内容不理不睬,到期末复习时,对堆积如山的知识点会使学生“望题兴叹”。急来抱佛脚不如睡前多回忆来得好。
四、抓住知识点围绕其规律性进行学习
语文教材尽管篇目繁多,但只要理清文体,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例如记叙文的学习,围绕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结果进行,掌握其中心思想、叙述顺序、表达方式等。说明文的学习,则要掌握主要特点、种类和说明的方法,把握说明的对象的特征和弄清说明的顺序。议论文的学习,围绕其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进行,掌握其最基本的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找出论点,把握论据。应用文的学习,则要牢记其写作格式,把握写作要领,如“黑板报稿”一要通俗化、口语化;二要注意短小活泼;三要形式多样。当然,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的是记叙文,所以,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分析来理解文章内容,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五、举一反三,逐类旁通
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等。这些知识需要理解记忆,例如,我们在教学生认识“烈”字的意义时,就告诉他们“四点”表示“火”,是由书写时演变而来的,凡带“四点”的字都与“火”有关,进而加深讲解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学生依此类推,很快就可以掌握一大批字的大概意思。如带“贝”旁的字与金钱有关;带“忄”旁的字与心理活动有关;带“言”旁的字与语言有关等等。这样就教会了学生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逐步奠定了学生自学识字、辨字、释义、辨义的基础。这样,学习也就达到了举一反三,逐类旁通的效果。
六、加强背诵,注重积累
要求学生把有价值的材料背下来,对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成绩很有帮助。俗话说“挖到篮子里才是菜”,意思是说,很多知识,你只有记住了才对自己管用。因此,必须想方法记住知识。记忆知识,可分为内部记忆和外部记忆。记在大脑里为内部记忆,记在大脑以外,书本中、读书笔记中、日记中、摘抄本中、电脑里为外部记忆。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科学家们曾经讲过,大脑储存记忆知识的功能开发利用的不到10%,应开发和充分利用大脑的储存功能,记忆储存更多的知识。但对一般人来讲,大脑及时记住知识的能力是弱的,过目不忘的人毕竟是少的,很多人记住知识是要靠反复的记忆。因此,要在大脑之外建立知识的仓库,这种知识的仓库,可以是书本、笔记、日记、摘抄本、电脑,平时经常翻看检阅,就可以把外部记忆变为内部记忆,真正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很多知识只有经过不断的反复的强化记忆,才能在自己大脑里扎根。知识积累的多了,才能从根本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1 解字词、会诗意、诵诗句促使语言训练
欣赏古诗语言、意境美,必须读懂诗句先过语言关。这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训练的方法是:理解、翻译(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复述、朗诵,从而达到积累活用,内化为自己语言的目的。古诗语言非常简洁,和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它多是单音节词,所以要教学生逐字落实理解,从而读懂诗句。解字词可以指导学生把单音节词准确理解后翻译成双音节词先明基本义,再理解含义;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望一远看;日一太阳;照一照耀……;先懂在诗句中的意义,再推敲文学意义。如“生”是“产生”的意思。提问“诗人怀疑瀑布是从哪里飞落下来呢?”来推敲出“落九天”的结构及含义。
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第一环节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
语言训练有识形、解义、运用的训练,也有以声传情的训练,通过诵读,使优美的文学作品深入内心,古诗教学尤其讲究诵读。应注意指导小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应分作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以使小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
2 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从以下几种方法中帮助小学生进入意境。
2.1 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在教学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诗中所写事物的兴趣,再导读回忆讨句,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诗境。
2.2 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用以下方式赏析诗的语言会取得好的效果。一是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先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让学生从“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的问题中理解意境,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意境中理解到“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去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二是换词对比,体会意境。
2.3 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可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草》的每一句就是一个画面,可分组让学生给诗句配画,然后把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课接近尾声时,边放音乐边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得如同和诗人一道在观赏庐山瀑布的美景。
3 以学法指导为纲贯穿教学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教育科研关注的课题。任何学习方法,无不呈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所谓操作程序就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那么学习古诗应是怎样的操作程序呢?按照古诗的内在逻辑,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可以把古诗的操作程序归纳为:解字词――明诗意――赏意境――诵诗句。学生凭借这一学习程序,就可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3.1 解字词、明诗意的方法指导。一般古诗的字词、诗意对小学生来说都不难理解,因此,“解字词、明诗意”这两步的教学并不是难点,在学诗句的时候,先解释古诗的第一、二句中的字义,然后将全句口释一遍。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教”学生。然后以所教诗句为例子,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学三、四句诗,并以汇报的形式检查学习的效果。这样做,不仅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去探索,去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避免了教师在串讲过程中满堂灌、注入式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