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

时间:2023-11-21 10:00: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

篇1

一、在游戏活动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

幼儿园的活动以游戏为主要活动,游戏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是贯穿始终的。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游戏适时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除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还能让心理素质教育发挥增效作用。同时,游戏也是合群性养成、独立性培养的一种极好的手段。而众多游戏中的角色游戏,对帮助幼儿确立游戏主题、角色的选择与分配、情节的发展是很好的,能较好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能力的协调发展。

当然,通过多年在幼儿教师岗位上的实践,我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对心理素质教育是积极有效的,在游戏中要恰当地融入幼儿心理素质教育,应在游戏的选择上遵循三个原则:功能性原则、幼儿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依据这三大原则,在选择游戏时应注意选用一些具有心理健康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通过此类游戏,让幼儿体验群体游戏的乐趣,促进幼儿适应新的环境,有效增进幼儿间的相互合作,增强合作兴趣,提高合作意识,锻炼合作能力。可以说游戏和心理素质教育是一对相互促进的教育形式,即能让孩子在愉悦的游戏活动中进行健康心理的训练。

二、在集中教育活动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不能独立于学科教育内容之外,它应渗透于五大领域的学科活动之中。通过在集中教育活动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把集中教育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充分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在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素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外在式的教育。如我们在大班开展新年环境创设的美术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积极讨论,在创设主题、材料选择、分工协作、精心制作的过程中都体现出了比较完美的配合,如此把美术活动与交往策略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在不知不觉(下转21页)(上接19页)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在生活活动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

孩子在幼儿园里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环节,包括吃、喝、拉、撒、睡,自己穿脱衣服鞋袜、自己整理生活用品等,这是他们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在日常活动中注重利用幼儿的生活环节进行随机的心理素质教育。

四、心理素质教育需要宽松的环境

心理素质教育需要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通过孩子们的视觉和听觉创设愉快的心理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孩子入园时播放轻快的音乐、午睡时播放舒缓的摇篮曲,教室内经常是孩子的歌声、笑声、老师的琴声交相辉映;园内的花园里鲜花盛开、空气清新,室内室外整洁美观,走廊的墙饰生动有趣、色彩动人,这样的环境无时不给人愉悦爽朗的心情。老师们对孩子亲切的问候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老师间的友好氛围也是孩子形成愉悦心情不可缺少的保证。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心理是能得到健康培养和成长的。

篇2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屡屡发生,从小学生、初中生到高中生、大学生都有发生,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中学的两名学生因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一名学生,因受不了学习成绩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母亲。还有一名男学生因女友不接受自己的求爱而举起屠刀,杀害了女孩的全家,等等。他们的心里都有障碍,性格比较脆弱。有的厌学习,有的缺乏自信,经不起一点挫折委屈,有的不会与人交往,自私任性,不懂得关爱他人,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动不动就想离家出走,甚至轻生或者杀人,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国家教委新颁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说明,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一)不良的学习心理

现在许多小学生都存在厌学的心理,有的学生表现为考试恐惧症,对考试感到焦虑而不知所措;好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上存在的困难不愿意去克服,课后抄袭他人作业,久而久之成绩下降,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很大部分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常常需要老师或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作业;小学生偏科现象也非常严重。相比之下,只有极少数的小学生热爱学习,具有广范的学习兴趣。

(二)人际交往能力差

现在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一家四口的小太阳,家里的成人对他的关心、爱护和包容可以称得上溺爱。无形当中,这种溺爱成为了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的沃土。这让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不善于在集体分享自己的快乐,不会和他们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小孩从小以爷爷奶奶为伴,以致不知道如何和同龄人交流。所以,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很多小朋友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开始争吵,非要让自己满意为止。同时,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也是有障碍的,很多小朋友感觉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倾诉交谈的好朋友。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会感觉这个社会很不友好,从而不愿意和别人结交朋友。这种微妙的心理往往被家长和老师忽视,最终成为自闭症、抑郁症的致病因素。

(三)品格缺陷

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在道德品格和情绪自控能力方面表现不佳。有些学生有很强的虚荣心,铺张浪费、爱攀比,小小年纪学着大人的样子请客吃饭,耍大牌等;有些学生表现出自私的心理,对于自己所喜爱的玩(文)具或零食不愿与他人共享,但是见到别人的好玩的玩具就要据为己有;有些学生表现的比较任性,听不得家长老师的半点劝告;还有的不够独立,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非常强,缺少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

(四)心理承受能力差

近年来,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稍不如意的事情便无法承受,哭闹、逃学、出走,有的甚至服药或割腕自杀。一位即将升初中的女生曾因家长不让看“超级女声”,将自己反锁在屋里与家人“对峙”几个小时;一名小学生因受不住班主任的批评,回家后将全部的教科书撕得粉碎;一名学生因为遭父母斥骂而离家出走……这些孩子之频繁出现如此极端的举动,都是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典型表现。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加以归纳分析:

(一)学校教育方面

1、心理素质教育设施不足。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各个学校也开始响应号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有的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有的学校设立咨询室等。然而,能长期有效地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微乎其微。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只是以备必需,形同虚设,并未真正起到实际作用。此外,有的学校也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但那些都是事后诸葛,只是在学生已经出现问题之后才对个别同学有针对性的进行一定的疏导,而并没有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正式的课程计划内,提前对学生进行普遍的教育。

2、教育理念以学习论英雄。学习成绩最重要,这一理念一直都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即使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很多学校和老师仍以学习成绩为教学出发点和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尺,这不仅使得教育倾向偏向成绩教育,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些学生因为学习好而只重视学习成绩,不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师应该客观评价每个学生,评价标准多元化,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3、教师的注意与引导不足。在学校里,教师每天和小孩子们面对面,他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目前许多老师都是上完课就去休息,对于学生的情况不管不问,有的老师对学生的不良情况不敢管不敢问,同时也没联系孩子的家长,使得小小的心理问题逐渐深化,最终导致严重的不可补救的后果。

(二)家庭方面

1、物质的满足磨灭了自我奋斗意识

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从城市到乡村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孩子们从小吃喝不愁,要什么有什么,这代人体会不到食物的来之不易,体会不到劳动的艰辛。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过上与其他孩子那样奢华的生活,竟不惜放弃自己的物质需求来满足孩子的无理需求。这种轻易得来的物质享受,让他们体会不到只有通过艰苦的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这一真理。

2、过度的宽容与爱护模糊了对与错

“六爱一”的家庭教育模式让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而且,这种教育抚养的方式使得孩子不能虚心接受批评,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我就是没错,即使是错的,我也要一意孤行,长此以往,形成了所谓的、不能接受任何批评的“自尊心”。总而言之,在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期,不能让宽容和庇护模糊了是非。

3、独处阻碍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只能由家长(主要是爷爷奶奶)陪着玩,由于年龄的差距,家长始终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基本都是家长看护,孩子自己玩玩具,看电视的生活教育模式,所以小孩子性格相对比较“独”。他们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不懂得分享。与同龄的孩子交往相对较少,加上每个孩子都相对较“独”,彼此不懂得谦让,所以相处起来更加难。这就导致孩子更加喜欢和死板的玩具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4、溺爱削薄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

现实中,家长为孩子的衣食住行大力的井井有条,孩子摔倒了家长扶起来;孩子上学,专车接送;孩子被老师批评了,家长去学校理论;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家长赶紧请家教;家务活不让孩子干,这种种的做法让孩子失去了经历困难与挫折的机会,减少了孩子自己克服困难的机会。有的家长甚至连一句逆耳的话都不说,怎么会让孩子承受社会上遇到的不顺心的事呢?所以,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待胜负、输赢、批评的平常心,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重要部分,心理素质教育各个阶段均可进行,但通过研究发现,在小学生阶段对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为有效,主要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与中学生、大学生相比,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可塑性。小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经历都很有限,各种价值观念还未形成,思想相对简单,所以,他们的心理活动纯真、直率,能将内心活动真实的表露出来,这有利于教育者及时捕捉小学生的心理信息。此外,小学生内心有意识的闭锁不够明显,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以毫无保留的接纳老师的各种有效地教育信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可塑性比较大,无论是认知能力,还是社会性、道德品格、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易于培养。因此,小学阶段是个体良好心理素质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大好时机,相关研究也表明开展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确实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可见针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1、建立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长效机制。小学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配有专业心理咨询师。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对待心理咨询就向感冒看医生一样正常,有心理障碍应该及时去找心理医师咨询。心理咨询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咨询中要告诉学生彼此之间的谈话会保密的,或者学生信任之后,对学生的问题要设身处地考虑,动之以情,正确疏导。总是,遵循聆听、保密、疏导原则,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及行为,提前预防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2、开设心理教育课,用真实的案例或者参与式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心理教育课的开设方式多种多样,只有亲身体会,才能引起共鸣,为了让学生能深刻感受健康的与病态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采取真实的案例让大家观看思考,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1)利用录音、录像、碟片等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青少年犯罪的视频,图文声合茂地展现少年如何走向犯罪的道路。(2)角色游戏。老师可以利用让大家排练“丑小鸭和白天鹅”的话剧活动,通过角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鼓励学生勇敢的和别人真诚沟通。(3)集体讨论。针对典型案例,通过课上讨论活动进行自由发言。由于小学生容易受集体的感染,所以通过集体成员充分发言,形成集体共识,这种共识可以影响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3、关注“问题”学生。所谓“问题”学生就是通常所说有各种问题的“差生”和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作为教师不应歧视他们,更不应该视他们为包袱,而应加倍地关注、鼓励他们,并经常和他们沟通交流,在教师的爱心帮助下,消除他们的敌对情绪和自卑心理。对这些学生教师要形成正确的评价手段,以“人人都是好学生”为理念激发每个学生的向上、从优的欲望。从而改变其说谎、骂人、作业不完成等的不良行为,逐渐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4、调动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教育家长改变溺爱孩子的教育观念。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的一切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观念的形成。没有了溺爱,孩子才能独立,才能在困难面前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家长和老师要正确的教育孩子。比如家长要教育孩子如何分享,如何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家长要教孩子如何交际:遇到什么情况,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用什么称呼等等这些都是家长要教的。同时,学校老师也应该对孩子们进行沟通与合作的教育。教师发现学生有一些异常举动,应该及时和家长联系,向家长说明问题的重要性,使家长积极行动起来,一起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问题。教师经常性的家访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掌握孩子的脾气秉性;家长也应该通班主任保持紧密联系,随时关注孩子的学习表现和心理状态,对于有问题的孩子,积极采纳教师的意见,促使家长改变不良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进行正确而必要的家庭教育。总之,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才能顺利进行。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仅靠上心理课以及悲剧之后的心理咨询与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教育,将德育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例如渗透到语文、品德等其他课程中。同时,渗透到家庭、社会等教育中,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中等,老师和家长要携起手来,从学生的言行举止等细节抓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努力塑造学生健康完美的性格。

参考文献:

[1]齐书敏.浅谈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8).

[2]韩清华.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探索――浅析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3]关丽霞.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3).

篇3

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素质自然显露的时刻。因此,我们应随机教育,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1.1 要“蹲下来看孩子”。教师要注意与孩子平等相处,理解孩子的真实思想。特别对一些行为偏差的幼儿,更要细心了解其内心状态,如有的打架是为了“抱不平”,有的弄坏一些园内器材是好奇心、探究心理的驱使。教师不能思维定势,忽略错误行为掩盖下的闪光点,错过教育时机。

1.2 不吝啬赞美。一位哲人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吝啬赞美,及时给孩子肯定、赞扬、鼓励。譬如与孩子拉拉手、摸摸头、拍拍肩,眼中流露赏识的眼光,这些不经意的动作会意外地帮助孩子树立了自信心,鼓起前进的勇气。当然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必须恰如其分,有根据的,才能鼓舞孩子作进一步的努力。

1.3 放手让孩子独立生活。自立、自主的品质对于的独生子女来说是重要课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给孩子自,引导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鼓励孩子去承担一定的任务。如让孩子拿十元钱去超市给妈妈购买节日礼物,让孩子为幼儿园某一位老师送一张纸条等。当预见到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时,采取“帮助而不是替代”的态度去解决,当孩子受到挫折和失败时,不要讥讽他们,以免孩子产生羞怯和自卑感,形成“不好的我”的自我意象。而要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欢乐。从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不畏困难的自我意识。

1.4 培养竞争意识。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此我们组织小小游戏比赛、画画比赛、作品展览等活动,为幼儿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竞争气氛,提高他们竞争意识。并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成败,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幼儿敢为人先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2.教学活动与心理素质教育的融合

教学活动中,我们打破班级界限,让同龄班、不同年龄组之间幼儿相互融合,开展活动,例如让小、中、大班在一起过元宵节、做元宵、下元宵、吃元宵,一起玩“办家家”游戏等。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为幼儿提供了扩大交往的空间,增强孩子群体感,提高合群性。学生是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的。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平等和谐的氛围,鼓励孩子敢想敢说,不怕讲错、不怕做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克服胆小、惧怕心理。例如,在美术活动中,发现一个幼儿把自己的嘴画得特别大,遮住了整个脸蛋,这可能是无意的个性化行为,也可能是一种创造行为,这时老师不但不指斥他反而有意夸奖成幼儿的一种创造:瞧!画的嘴巴多大,真会想象,嘴笑得这么大,一定有个非常开心的故事吧!教师的语言点燃了孩子创造的火花,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灵感。促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发展。

3.社区活动与心理素质教育的融合

现在,社区资源日益丰富,我们应积极利用这一资源,形成一体化的教育。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从而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3.1 善用邻里资源。如通过“友好小组活动”指导孩子当“好客的小主人”,学会热情欢迎小客人,招待小客人,又让孩子学做“文明小客人”,主动向主人问好、道别,与小伙伴一起分享玩具、图书等。在活动中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3.2 巧用新村资源。如利用小区健身苑,鼓励孩子早起早睡,坚持体育锻炼,并加强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品质。利用超市,对孩子进行自控自制的教育。购物时,可告诉孩子物品轻拿轻放,好吃的、不能拿来就吃、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3.3 使用地方资源。利用公园、乐园等让孩子去玩、去接触动植物,使孩子意识到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关系,学会关心周围环境。

篇4

二 高中生心理问题提出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用坚定而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与失败;会在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如学科渗透、心理咨询、团队工作等。本文主要结合班级管理工作实践,就班主任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讨和尝试。

三 解决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创新点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笔者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心理保健的重点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教会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

随着高中生心理和生理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自主性逐渐提高,心理闭锁性特征也更明显,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所以在高一第二学期笔者在继续加强学习心理调节指导的同时,侧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引导,加强心理训练,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渐渐被调动起来,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大大增强,踊跃参加各项活动,表现突出。

2.开展心理咨询,注重个别辅导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班主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达到情感和心灵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四 高中生心理问题矫正取得成效的方式方法

在工作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认知规律,在不同阶段确定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采取讲座、心理训练、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以个案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的办法,不断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素质,取得了显著效果。

对青少年本身而言,若能把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当作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将是十分明智的选择。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业进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十分重要的任务。教师和家长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教育机会,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针对成因,重在育“心”。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其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1.不失时机地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帮助他们过好“三关”

人生之路,是希望之路,又是坎坷之路。环境的改变,集体的重组,对新生来说是人生道路上的新的起点。几年来,我们注意抓好高一年级新生的入学教育,包括校史校情、校规校风,特别注重帮学生过好“三关”,即生活关、学习关、角色转换关。

2.争取家长配合,使学生能定出合适的期望值

人生不能没有期望,有了期望,便出现了“期望值”问题。有的家长认为“”耽误了自己,便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的家长一心指望孩子上大学跳出农门,光耀门楣等。由于“望子成龙”心切,有的家长从幼儿园起就划定孩子的人生轨迹和学习标高(一般没有想到其他指标),不管孩子是否吃得消,一个“苦”字指导,个别的还以“棒子”指导。这无疑给孩子的心理上带来了压力。为此,我们采取家访、开家长座谈会,或者把家长请进学校个别漫谈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思想,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心理,懂得如何对待快要成人的大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定一个合理的期望值。这样,学生的心理包袱减轻了,家长与学生的亲子关系也得到了改善,还优化了家庭教育环境。

3.培养学生健康的成功心理,克服自卑、敏感倾向

古往今来,每个人都想取得学业和事业的成功,高中学生也不例外。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失败体验过多,师长期望过高,外部评价过低,再加上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影响,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在思想意识上造成消极的自我意象,若不能及时纠正,日积月累,就会形成“我不行”“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怎么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心理负担,走向成功呢?“霍桑效应”不无启迪。这要求教师应努力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培养学生健康的成功心理。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健康的成功心理。

篇5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42-02

一、当前,孩子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目标缺乏理性。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已成为家长的普遍心态。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绘画,后天让孩子学舞蹈,搞得孩子无所事从,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心灵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家庭教育内容欠缺合理。现在大多数家长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素质。他们往往热衷于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营养,以为这样就可以保证孩子有健康的体魄。而对儿童的心理状况不闻不问,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和理解,结果让孩子在幼年时就丧失独立性,产生自卑、紧张、焦虑、逆反等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开发非常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很淡薄,甚至觉得没有必要。从而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能力不强,道德品质不佳,心理素质不高等缺点。实际上,一个人的成名成就,智力因素只占百分之二十,而百分之八十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将教育的中心内容放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上,才是符合当今的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的。

3.教育方法不够科学。经过初步调查,学生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

(1)过度保护。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不重视孩子自立意识、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无原则地包办、代替,使其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过分依赖、胆怯、自私、霸道等特点。

(2)过度严格。表现为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限制过多,忽视孩子的独立性。经常对孩子进行严厉的管教和强迫的教育,使孩子形成胆怯、盲从、缺乏自信和自尊等性格特征。

(3)过度放纵。有的家长怀有“树大自直”的态度,对孩子教育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孩子形成不守规矩,没有良好的习惯,懒惰贪玩、行为散漫、缺乏责任心。

根据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现状,在学生成长教育中,家长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理性的教育观念;丰富的教育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的教育方法。要做到以上五点,提高家长素质势在必行。

二、提高家长素质,家长学校尤为重要

近几年来,我校成立了家长学校。这一举措,经过反复的实践表明,它在指导家长进行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校务公开与家长会相结合。为使家庭教育科学规范,真正成为学校管理的补充和延伸。我校在每学期开学初,首先召开全校学生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规;汇报一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公开学校的管理思路、管理重点及管理措施;使每位家长都能明确学校的管理方向,便于携起手来,共同撑起教育下一代这片蓝天。

2.家长自学和专题讲座相结合。按照教学计划,每位家长都有《家长读本》这一通用教材。学校针对教材特点为家长安排自学,每学期按教学计划给家长编拟学习提纲和自学内容,并建议家长按课后思考题写出学习体会,也可以对照自己以前的教育方法撰写出教子经验。每学期由各班主任针对班级学生教育现状,给家长上一堂以家教方法为主的指导课,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个性特长、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等问题。针对学生实际,给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具体方法。每次讲课都能让家长学到“一招一法”,而且一学就会,学了就能用。在课堂上,我们能针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用一事一议的形式讲给家长听,家长听了感到挺解渴,回家教育孩子就能用上。这样一来,家长学校逐渐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另外,学校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人进行专题讲座,根据孩子所在年级的年龄特征分段进行。给低年级的家长讲《怎样使你的孩子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给高年级的家长讲《怎样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谈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各班还分别进行“共筑希望”“托起明天的太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要把财富留给孩子,要把孩子变为财富”等讲座,目的是对家长进行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指导,力求让每一位家长都有所收获。

3.心理健康和家教咨询相结合。根据教育形式的发展,学校设立了健康家教咨询室。由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开展咨询活动。针对独生子女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及时进行疏导,使其健康、活泼、快乐地成长,并且做好家长教子咨询。少先队辅导员每一学期定期给全体学生家长做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这样既解决了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烦恼,也解决了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篇6

兰海:性格影响命运,意识影响行为。而性格和意识都是基于个人的心理状态。现实生活中,心理状态好的人总是生活得比较快乐;体育比赛中,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获胜的几率大于紧张型运动员;激烈的竞争中,心理素质好的人总是占据一定优势。

人的心态控制着每个人的思想,指挥着每个人的行为,影响着每个人对学习和生活的看法。特别对于还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们,国外的生活对于他们是很艰难的挑战,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国外的繁华都市中,我曾接触了很多这样的中国孩子。他们白天睡觉,晚上在酒吧和赌场里消磨时光,自暴自弃; 也有这样的学生,他们虽然在学校学习,却没有取得满意的成绩,在孤独寂寞的重压下,没有同龄孩子应该拥有的欢笑,直到最后变得忧郁自闭。这些孩子们都在抱怨,抱怨他们的生活,抱怨他们的学习,抱怨送他们出国留学的父母。这是因为学生在一个陌生环境中,压力大于心理承受能力,在心理状态产生极大变化后,没有及时进行调整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随着出国留学人员的低龄化走向,中国学生在性格、心理上的缺陷(脆弱、孤独、胆小、承受力低)较之过去更为严重,从而导致留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出现重大问题。

心理承受能力低、适应能力差的留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学生从生活在众多家人的呵护之中转变到一个完全陌生环境,对脱离父母的束缚感到兴奋的同时,对自己所处的孤独状态感到茫然失措,心理上寻找不到平衡点,所以选择在玩乐中排解孤独。

另一类学生积极投入了学习,但由于处于新的学习体系中,往往在初始阶段出现很多没有预料到的困难。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让他们完全否定自己。在生活中因为自卑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交流。由此引发忧郁自闭等心理疾病,导致学习和生活都很痛苦。

记者:通常人们认为心理问题不是病,更想不到看心理医生。对于将要出国留学

的朋友来说,您认为心理状态不佳的人,应该如何进行心理调整?

兰海:留学前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调整,心理状态调整和通过相关技能培训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状态调整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了解自己,明确方向。然后是增强自身抵抗外界压力的能力,找寻自身动力价值,学习如何调节孤独感,减缓压力,如何面对失败。最后是培养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

心理状态的变化来源于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所以还需要通过对相关学习技能的提高来增强个体心理素质。按照学生的要求,通过问卷测评和咨询评估对学生做出客观评价,根据学生要到达国家所需要的能力和目前状态之间的差距,考虑如何提高自身的能力。

记者:从哪些方面能够知道一个学生是否有适应能力呢?

兰海: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Pintrich认为影响个体学习状况涉及个人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环境以及基本心理状态。当学生到达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个体的适应能力表现在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协调能力、抗压能力以及控制能力,主要还有不同个体的再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

记者:留学生身在异国的孤独感,语言不流畅的自卑感,生活上的拮据,学习上的压力等,都有可能存在,出国留学前他们应该如何做好心理准备? 出国前应该如何增强心理承受力?

兰海:你提到的情况不是可能存在,而是必然存在。当这些困难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能逃避,因为我们需要成功,希望成功,所以我们必须拥有微笑面对困难的勇气。具备这种勇气,就看在国内时是否在心理上作好了足够的准备,是否知道自己的条件和国外学习生活上要求的区别。当所有的问题同时到来时,需要最先解决哪个问题及如何解决,这时你要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

每个人做任何事都需要规划,这样可以清楚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发展思路。留学可以说是人生重要的选择,你所到达的国家和所就读的专业将决定你的未来人生路程,毕竟这是一次完全的投入!怎么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国外的学习来创造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必须通过细致条理的规划才能完成。

现在出国留学人员总体感觉比较浮躁,比如许多学生在回答"你为什么要出国?" 这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时,都会迟疑很长的时间。如果经过专业的引导,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彻底了解自己,才能根据自己的条件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国家,从而走上一条正确的留学之路。

怎么样才算是了解自己呢?了解自己体现在自己的个性、期待、理想、实际能力和目前状况。

根据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Holland 提出人的个性、职业性格和工作环境的协调决定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工作的成功效果的理论对客户的目前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对留学国家和专业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增强心理承受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完全的了解国外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况,家长不能认为只要迈出国门,就可以顺利在国外学习生活了,也不能把这种讯息传递给孩子,这样他们容易产生幻想,把问题考虑得过于简单。

进行心理调试的方法可以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做心理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特有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如果心理咨询师对东西方文化都有了解,也有如何战胜孤独的经历,调整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家长也可以辅助孩子通过以下手段提高孩子心理素质。首先对所到国家的生活学习有全方位的了解,最好能够结识在那个国家学习生活的朋友;通过一些活动来培养毅力;学习自我激励的方法; 培养孩子的一个爱好;为孩子找到一个精神动力, 找到一个可以发泄压力的方式和支撑点,这些手段能够缓解孩子的压力。

我在国外接触了很多相同案例并且发现,虽然留学生对于父母的依赖、信任感很强,但出国前的逆反心理非常严重。这些孩子的心理状态非常兴奋,认为只要踏出国门,外面的世界都是灿烂的,而父母的教诲则是过时、落伍的。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心理调试时,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而是潜移默化的把这些讯息传递给他们,最好能让他们发现自身的弱点并加以调整。

记者:学生出国去学习,家长在家里担心孩子,从而也产生了不小的精神压力。您认为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呢?

兰海:家长的心理变化随着自己孩子留学生活的进度开始有非常明显的变化。从刚开始的办理出国手续,准备行李到最后的送上飞机,在长长喘气之后,就开始焦虑孩子的生活。家长的精神压力也就随之变大。

篇7

答:当孩子说起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并抱怨说这不公平时,不要就事情本身回应她,而是要就孩子对这件事情的感受做出回应。看一个类似的例子:

5岁的亮亮回到家就开始发脾气,抱怨说:“老师没有让我上台表演,却让妞妞上去了,这太不公平了!”

妈妈:“这件事让你感觉很不舒服,你当时一定对老师和妞妞都很生气。我现在还能感觉到你在生他们的气呢!”

亮亮:“是的!”

妈妈:“你当时在心里想妞妞的表演一点也不好,也没有给她鼓掌。”

亮亮:“是的,你怎么知道的?”

妈妈:“当我们觉得不服气的时候,通常都会这么做。妈妈遇到这样的事,也这样做呢。”

亮亮:“妈妈,我现在感觉心里舒服多了。”

当孩子发现他的感受是正常人经历的一部分时,他会感到深深的安慰。传达这种安慰的最好办法就是理解他。

在2-5岁或7岁这个阶段,每个孩子都在经历最强烈的情绪、情感冲突。儿童的意识和潜意识的幻想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正在学习如何理解外在现实,在父母、老师和小朋友的交往中,爱的念头后面紧跟着出现了恨、嫉妒和痛苦的情感冲突。让孩子知道这样的情感都是真实的、自然的。通过承认矛盾情感,并表达出来,可以减少孩子的内疚和焦虑。

另外,对孩子来说,知道他怎么想的,远比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更重要。留心倾听孩子说话、体谅孩子强烈情感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他的观点和想法是有讨论价值的,是受到重视的,这样的重视会带给孩子自尊。个人价值得到承认的感觉会让孩子听得进父母随后关于公平的分析和道理,从而更有效地处理身边发生的事情和人际关系。

如何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质?

山东潍坊一家长来信咨询:儿子在小区玩耍时,想和同伴交换玩具,被拒绝后,就哭着跑回家了。我觉得儿子的性格有些懦弱,为这点小事情就哭鼻子,以后遇到更大的挫折,该如何承受呢?有什么方法能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呢?

答:先看一个例子:

妈妈:“小明,刚出去一会儿就回来了?”小明眼泪汪汪地走过来。

妈妈:“你为什么这么难过?”

小明:“大哥哥只跟小胖玩,不跟我玩。”

妈妈:“要是有人不理我,只在乎别人,我也会很难过的。”

妈妈拉着小明的手,把他抱在怀里,什么都不说,小明意识到妈妈是理解他的,情绪平复了很多。

妈妈:“你如果再想找大哥哥玩,你会有什么办法呢?”

小明:“不知道。”

妈妈:“再想想,你一定会想出更好的办法的。”

小明:“我去跟大哥哥好好说,问他:大哥哥,我能跟你们一起玩吗?”

妈妈:“这个主意不错。现在心情好多了吧?”小明点点头。

篇8

中图分类号:G4

轮滑运动自从20世纪初在美国和欧洲得到广泛开展,一些国家纷纷成立了轮滑协会。1940年4月28日在罗马举行的第43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会议上正式承认了轮滑项目的国际联合会。1947年,在美国的华盛顿举行了首届世界花样轮滑锦标赛。1992年国际奥委会决定把轮滑球运动队列入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当今世界,轮滑运动风起云涌,作为一项时尚运动,吸引了大批的爱好者,在这支越来越庞大的队伍中也渐渐出现了一群非常可爱的“轮滑宝贝儿”,他们最小的三岁,最大的也不过七岁。看惯了时尚前卫的都市青年们脚蹬轮滑鞋悠然穿行于大街小巷,再看眼前这群“小人儿们”居然也象模象样地一身行头,酷酷的装扮,令人忍俊不禁。

一、幼儿园开展轮滑教学的有利条件

轮滑运动是一种适合广泛开展又十分受益的体育运动,容易学习掌握。能否在幼儿园开展这项运动?大家知道,幼儿时期是平衡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由于幼儿重心较低,身体灵活柔软,自然平衡容易掌握,学习起来会比成人快,因此,幼儿学轮滑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幼儿园开展轮滑教学的教育价值

1、学习轮滑可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轮滑不仅能够促进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机能的改善,增强臂、腿、腰、腹等肌肉的力量和身体各个关节的灵活性,对增强幼儿身体平衡、支撑能力以及小脑的发育等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可以促进幼儿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轮滑练习可以提高孩子心肺功能、灵敏度、平衡能力以及身体协调性。有的孩子以前经常感冒,但练了2、3年轮滑后体质明显改善,很少生病了;而且小朋友们在一起练习,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大大提高。

轮滑运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喝水等生活卫生习惯。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许多孩子的胃口好了,吃什么都香,个别孩子挑食的习惯明显改善;孩子们午睡较以前更快地入睡,睡的时间也比较长;幼儿活动前、后逐渐养成了喝水习惯。有时还喝一点盐水,及时补充体内由于大量出汗而丢失的钠。

2、幼儿轮滑能全面提高运动潜能

轮滑能全面提高宝宝以下几个方面的运动潜能:体能,耐力,身体平衡性、灵活性,大脑与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协调性,运动反映的快速准确性,能有效地改善和避免孩子因为运动智能开发不良而出现的问题,如躁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耐性、过分安静、胆小、没有表现欲等。

3、轮滑提供给孩子更多参与及展示的机会

轮滑运动在儿童中很受欢迎,能使孩子从小树立起竞争意识,我们应该加大力量发展儿童轮滑运动,给孩子们更多的参与及展示的机会,把这项运动在儿童中搞得再好一些!

幼儿对轮滑活动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愿意自己动手穿轮滑鞋、戴护具,通过多次、反复练习,促使幼儿进一步掌握了左右概念、在中班上学期末就学会了系鞋带,以及把东西放在指定的地方等自我服务的技能。

4、轮滑能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掌握了初步的安全知识,又有了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醒孩子万一摔倒应争取降低重心,抱头、团身,使肩膀首先着地,尽量避免直臂单手撑地,以免损伤手腕,把损伤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可以结合“我会当心”主题活动,请幼儿自己说一说轮滑活动中容易出现危险的地方,自己动手画安全警示图,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三、幼儿园开展轮滑教学的注意事项

幼儿轮滑多以速度轮滑基础为主,对孩子进行适量的训练,力求让孩子在提高运动量、锻炼自身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的同时,去快乐、自愿的进行。

1、在中大班幼儿中,全面开设“幼儿轮滑活动课”,时间安排在周一至周五上、下午课后,聘请专业人员担任教练。

2、从兴趣入手。对孩子来说,就是用一切办法让他们“玩“起来,但是这个“玩”的度一定要很好的掌握,以便教学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可以利用玩来结合所要教授的内容,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很容易的就掌握了所要学习的动作。在教学中要注意:如何运用游戏手段进行练习;带班教师应该掌握熟练的轮滑技能,可以进行更安全的保护;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3、轮滑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对他们的表现欲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外向型的儿童,不能任其表现欲无限制膨胀,导致运动过量;对内向型的儿童,要及时发现并肯定进步,激发其表现欲。

4、轮滑扩大了孩子的社交范围,提高了交往能力。随着孩子们轮滑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练习场地改到广场上。面对许多不熟悉的人,要引导、鼓励幼儿之间进行简单的交往,比如主动说说自己的名字,在哪里上幼儿园,或询问对方;戴护具时互相检查、互相帮助,溜上几圈后切磋一下技能等等,让孩子与不同对象进行交流,有效增强交往能力。

篇9

1、学校不能推行素质教育。

学校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教师的工资高低。中高考制度的存在,使得学校不择手段的提高自己的上线人数。一旦推行素质教育,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可是随之而来的教学质量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对学校的竞争十分不利。当其他学校还在实行应试教育,而只有几所学校在那里大搞素质教育时,其结果在短时期内必然是素质教育的学校比不上应试教育的学校。

2、学生在短时期内无法适应素质教育

从上学的那天起,学生就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地学,没有的老师的安排,真的给他们自由安排的时间,他们反倒不适应了。就这一点本人有着深切的体会。既然推行素质教育困难重重,那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那种“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3、从高等教育差异论学生素质教育。有人自然地想到的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条件、经费上的不如人家。其实真正的差异在于教育体制。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中国的学生经过中考、高考的层层选拔才能进入大学。可是一到大学后,由于缺乏以前的竞争机制,很少有人再像中学一样好好学习,混个文凭的人不在少数,结果四年过去了,真正的东西没学到多少。而在西方许多国家,他们的大学是宽进严出,只要能够支付得起大学的费用,谁都可以上大学,但在大学里充满了竞争,经过一次次的筛选、淘汰,最后留下的学生才能顺利毕业。这样一来,中西方大学的毕业生所具有的能力完全不同。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一张代表你学历高低的文凭,而是真正的能力。

二、中西方学校社会的教育

1.对孩子基本态度的差异

中国家长受封建社会意识的长期影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懂事”、“无责任感”的,对孩子负有全面的责任,所以要求孩子顺从、听话,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束缚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西方国家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家长并没有支配和限制孩子的行为,一般也不替孩子做选择,家长是要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对孩子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思考,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愿望和心理。

2.对孩子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差异

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 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被西方社会视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他们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从培养其自尊和自信心开始的,不是靠说教,抽象地教孩子要自信、自爱、自强,而是重视对孩子的尊重。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3.对孩子创造精神培养方面的差异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

三、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

教育,千百年来,俨然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构成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的教育方式精致细腻,西方的教育方式则贴近自然,更接近社会。学校考试和对知识的透彻理解是中国学生的拿手好戏,而西方学生则更注重实践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我们总结出来的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批判了的“中西方德育在哲学、理念和方法上有何差异”纯粹有名无实。西方讲究让孩子有个性空间自我发展,中国讲礼义廉耻、无规矩。

1、中国的教育理念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它包括了许多传统的教育成分。如:德教为先,尊老爱幼,修身为本,以身作则,立志自强,博学慎思等等。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里,家长更注重自由与平等相处,从小就尊重孩子,重视给孩子的个人自。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在内容上反映了儒家文化精神,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强调社会重于个人,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特征之二是形式简明、语言通俗,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把握;特征之三是以血亲伦常为基础,既有家规强制,也有亲情感化,强调忠君孝父,子女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

2、 西方的教育理念

西方的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并且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美国的孩子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父母经常给予孩子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强调“个人奋斗”,同时西方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美国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把他们看成自由独立的人,为孩子营造民主、平等的社会氛围,对孩子所做的事经常给予肯定,鼓励孩子去尝试、冒险,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看重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纵观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教育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当然西方教育也不是十全十美,他们的也同样存在许多弊端。在此,我认为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于“如何把中西方教育的优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更能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需要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式。”为此,我认为中西方的教育负责人能够增进了解,加强沟通,能够早日找到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47-01

所谓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儿童智力的发展、个性品德的形成、自控能力的增强、人际关系的建立、高尚目标的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等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对孩子一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希望,但许多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往往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智力的发展,而忽视孩子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在极大程度上阻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家庭作为影响孩子发展的第一环境,应当为孩子提供正确的、舒适的发展平台。

(二)学校因素。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是传递社会文化、塑造道德品质、陶冶高尚情操、发展个性特长,是儿童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的乐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学生的心理发展即是学习与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学习与教学活动的目的。教师是学生接触、学习的直接个体,教师的言行举止、个人修养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此同时,学校中同伴的交往和学校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也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社会因素。人是一个社会群体,每一个人从出生就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社会的发展对他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今社会,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学生的心理障碍也日益增多。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诸如电视节目、网络学习、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等等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这些内容丰富、不易控制的微型因素,甚至带着社会不良习气,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影响。

(四)人际交往。同伴关系是儿童除父母及亲属以外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关系。同伴交往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关系是不平等的,主要是照顾者、教育者与被照顾者、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与之相比,同伴交往更加自由,这一特殊性质使得儿童能够体验和探索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从而发展其社会交际能力和社会判断力。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是增长知识的场所,也是发展自己能力的平台。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动机、情绪、态度、性格、行为、品德、自我等各种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不失时机的把握这一重要的时机,实施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和教育,为他们向更高的心理水平发展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学生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进入学校往往显得难以适应。面对严格的学校管理,面对较重的学习任务,在家在校的表现判若两人。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很活泼,敢说敢做,聪明伶俐。而老师反映,孩子在校显得拘谨,胆子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多做,减少不必要条条框框。让学生很好地溶入集体之中,不做旁观者,就有助于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例如:以"保持一份好心情"为例,让两位学生表演在生活中遇到烦恼的事情,让学生听音乐放松心情,随音乐跳舞,最后出示图文并茂的字画寄语学生赠"笑脸"给学生,形式多样,学生的反响很大,让学生确确实实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保持了一份好心情。

篇11

【关键词】心理素质;自卑心理;考试焦虑;战胜挫折

目前,世界范围内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凸显,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和人类健康发展的问题,到了必须高度重视的时刻。专家预测:21世纪将会在孩子中出现心理障碍大流行。美国布鲁尔・卡特说:“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比培养孩子的身w健康更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那么,怎样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呢?这给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及每个家长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帮助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心理调适,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一、把握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心理健康也有标准。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较多,说法不一,标准不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提示了心理健康的孩子有哪些特征,概括如下。

(一)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组成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不同的人智力发展水平不同。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分为超常、正常、低常三个等级,呈常态分布。在人群中智力超常、低常的人都是少数,多数人的智力是正常的。智力正常是个人生活学习和劳动的基本条件,智力低常就属于心理不健康。

(二)情绪稳定、愉快

人的情绪应该是稳定的,情绪稳定说明大脑的活动协调。有的人情绪波动很大,喜怒无常,常为一件小事暴跳如雷,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人的情绪除了稳定之外,还要愉快,保持愉快心境。屠格涅夫说:“乐观是养生的唯一秘诀,常常忧思和愤怒,足以使健康的身体变成衰弱而有余。”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一个人要健康必须乐观。生活中有的人总是开朗、乐观,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想得开,不管什么时候见到他,总是乐呵呵的,这样的人很少得病,而且对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充满信心。但有的人总是愁眉苦脸,悲观失望,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不管什么时候看见他,总是皱着眉头,就好像有多大的愁事,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三)人际关系协调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的许多心理疾病都是由人际关系失调引起的。心理健康的孩子善于与别人交往,愿意关心人,帮助人,在群体中的威信较高,比较受欢迎;有的孩子不善与人交往,喜欢独处,对人缺乏同情、友好,同学关系冷漠,这是心理不健康的征兆。能否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别人友好相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个性结构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应有健全的个性。但在现实生活中,个性非常健全完善的人很少,尤其是当前的独生子女,个性的欠缺非常明显。有的孩子孤僻,不合群;有的孩子自卑,怯懦;有的孩子固执,任性;有的孩子偏激,狭隘。这些个性缺点,如果不及时克服掉,长时间下去就会出现个。

此外,心理健康还包括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社会适应良好和活动效能吻龄等。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用这些标准就可以衡量一个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二、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在某方面较为弱势,如生理缺陷等,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需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使孩子认识到人无完人,不必苛求完善,要学会自我接纳。生理上的缺陷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只能接受,要学会寻找自身的优点与长处,以己之长,补己之短,或通过自身努力在其他方面获得优势。

其次,让孩子明白只有克服自卑,才能获得成功。多给孩子讲讲许多有缺陷的人通过努力创造奇迹的成功案例,如亚里士多德、达尔文、伊奇、拿破仑、亚历山大、莫扎特、贝多芬、拜伦等都因为有某种缺陷而更加努力,获得成功。

再次,引导孩子大胆行动,不怕失败。当孩子想要做某件事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大胆行动,不要害怕失败而退缩。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败。

三、帮助孩子克服考试焦虑

考试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小小的考试每学期都要经历数次。凡是有过进取心的学生都会因重视考试而产生紧张心理,这是难免的。适当的考试焦虑,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会成为一种促进力,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督促与推动他们进行学习。但如果出现焦虑过高,超出一个人的承受力,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症状。有的学生在考前出现过度焦虑,白天上课走神,晚上难以入睡,时常头疼,心情也十分烦躁,复习效率很低;有的学生因考试紧张,考场上出现晕场。

对考试过度焦虑的孩子,可以教他们用以下方法克服。

第一,自我暗示。消极自我暗示:“我不行”“我肯定考不好”。积极自我暗示:“我能行”“没关系,别紧张”“放松,放松,再放松”。

第二,听音乐。听音乐,尤其轻音乐,对调整人的紧张情绪缓解有大帮助。

第三,大笑。笑是精神的消毒剂,当产生高度焦虑时,不妨听听相声,看看小品,大笑几声,可化解焦虑。

第四,运动。机体的运动可以使精神放松。在考前出现紧张焦虑时,放下书本,开心地踢一场球,或来点别的什么运动,可以消除焦虑。

第五,深呼吸。考前或考场紧张焦虑时,做深呼吸4-6次可缓解焦虑。

四、帮助孩子战胜挫折

第一,升华。当孩子遇到挫折产生消极情绪时,引导他们把消极与欲望引到社会认可的方向上去。如一名学生没考进重点高中,认为自己一切没希望了,后来引导他读了许多名人传记,发现许多成功人才也都经历过挫折,从中得到启示,奋发努力,终于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篇12

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心理素质教育思想,听障学生生活在无声

的世界里,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情感特点与正常青少年不太相同,生理的缺陷使他们存在很强的自卑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素质的好坏,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与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分不开的。教师不能把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当品质问题看待。教师在进行心理教育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各学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总结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例如,劳技课中“钉纽扣”一课,有的学生因为不会拿针,多次把手扎出血,就没有信心,不想钉了,这时老师就要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引导他:“现在有不少同学成长在过于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条件下,缺乏生活的锻炼,养成依赖心理,一旦遭到一点挫折,遇到一点困难,就常常退缩或不知所措,失败和困难是每个人生活道路上都会遇到的,你应该怎么办?应该正视它、战胜它,多练习一下就好了。”话后,这个学生立刻露出微笑,经过一节课的练习,终于学会了钉纽扣。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创造了更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对自己充满信心。

2.尊重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亲切、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既包括“才子”,也包括“差生”,尤其是个别智障的学生,教师不能对学生有冷有热,有亲有疏。在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应采取因材施教、降低难度、由浅入深的辅导办法,充分发挥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努力得到肯定的气氛中,能够尽情地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这样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结合班级文化活动,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班级文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在班级文化活动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这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有利场所,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班级开设了每日格言、班级周报、天天听故事等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听障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提高了他们的演讲和交往能力。此外,利用每周一次的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每周不同的主题,丰富的内容比课堂中的书本知识更能吸引学生,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对困难挫折能勇敢面对,对身体的残疾能坦然面对。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给学生提供了生活实践和创造的机会,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调节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发现自我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配合,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心理

素质

学校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是心理教育的主力军。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心理教育有很大影响。有利于心理教育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为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提供了氛围,幽雅宁静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整洁舒适的寝室,都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学校通过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助残日、聋人节等纪念日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大环境里学习和锻炼。

家庭和社会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可缺少的方面,同样需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这就要求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比如,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允许孩子有不同的甚至反对的意见。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并认识到孩子的问题会给孩子心理造成怎样的压力。其次,对孩子不要过分溺爱,以防从小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也不要让孩子生活在“棍棒”式的教育环境中,受到父母的歧视、训斥和体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要讲究角色互换,父母和孩子虽然年龄不同,辈分有序,但人格是平等的。只有尊重孩子,才能不伤害孩子。对于听障孩子来说,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他们应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家长要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同样也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以适应学生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标准为教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

了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知识性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竞争社会的人――心理上的强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