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1 10:00: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城市经济的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新时期下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会展经济作为经济活动内容,是经济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对象。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曾经提出,会展经济未来主要将会展业作为中心,但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依托其他相关的产业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形态。会展经济具有相对广阔的外延性,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会展活动、产品交易及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可以视为会展经济的组成部分。会展经济主要通过会展业链条的方式推动整个城市的发展,以带动区域和国家经济进步。会展经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个领域、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的结果会反馈出会展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对区域经济的调节。现阶段,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各个地区的会展业在组织和规划过程中,更加重视布局的合理性,在完善会展经济管理和发展制度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扩大了品牌发展优势。在全球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即是危机又是机遇,纵观2021年全球会展行业,中国办展数量及面积成为全球首位,超过会展起源的欧洲及长居会展行业第一的德国。在2020年疫情如此反复的情况下,国内高效率的疫情防控措施为展会行业打开窗口,成功成为全球唯一能够正常举办展会的国家,如此机会更是中国会展行业引领全球会展行业的契机。中国会展行业多元发展,形成了“线下+线上”独特且给展会带来新增涨的模式,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为展会行业赋能。疫情对会展业的积极方面体现在以下几点:(1)促进会展业的不断革新。在全球疫情常态化大背景下,线下展会较难开展,而展会有逐渐向线上发展的趋势,即“云展会”,线上展会是疫情下展会发展的创新途径,能够弥补疫情带来的损失,不断推动会展业态的创新。未来展会模式=线下展+线上展,线上线下联动成为未来展会活动发展的重要趋势。(2)提升会展企业管理水平。疫情对会展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故企业应该及时调整管理模式、梳理服务流程、完善经营机制,做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准备。(3)促使参展企业提高企业品牌。受疫情影响,市场出现新需求,同时供给量激增。各个会展企业品牌之间存在巨大的竞争力,所以想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会展企业就应紧跟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自身企业品牌。(4)打造会展新品牌。在全球疫情常态化大背景下,会展业出现新的需求,会展新题材也因此产生,对于会展业的发展而言,要能结合行业需求对自身进行调整,筹划新展会,打造新的会展品牌。(5)政府政策支持。疫情全球化和抗疫常态化对会展行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也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会展业的发展,不断推动政产学研的合作,为会展业的发展提出解决之策。
2我国城市会展的发展趋势
2.1会展集聚化
现阶段,城市会展在发展过程中,集聚化的发展特征非常明显,我国大部分会展的专业场馆集中在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带,并形成了会展经济产业聚集带,经济发达地带会展收入能够占据全国会展收入的85%以上,由此可见会展集聚化的发展趋势。会展业集聚化对推动产业规模、质量、水平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增强会展业的创新活力,在经济发展中,赢得发展先机。
2.2会展都市圈化
会展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有着较为强烈的相互合作的要求,即会展业与各相关产业之间的相互协同发展,因此要注重合作共赢。在经济振兴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在紧贴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立足产业,并将会展产业链条进行拓宽延伸,以服务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这是会展经济发展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在立足产业的基础上,实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推动会展都市圈的发展,并引发产业集聚效应,最终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促进会展经济的发展。
2.3会展品牌化
会展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着重点是要形成一种品牌效应,即品牌经济,会展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树立会展品牌,打造会展品牌,并宣传会展品牌,才能加速会展行业的发展,形成品牌化。现阶段,我国的知名品牌展会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攀升,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等。虽然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仍旧存在盲目竞争、忽略品牌定位、盲目攀比等问题,在未来会展品牌化的发展中,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抓住发展实质、加强自我发展培育、强化品牌战略意识、科学规划场馆等,并积极培养具有专业展览知识的综合人才,对城市特色进行定位,不断推动会展的品牌化发展。
3城市经济催生会展行业
会展行业能够将城市的独特魅力进行展现,展览是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同时城市在不断发展中,规模的扩大、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功能的增强等都会直接影响会展业的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职能和产业结构逐渐转向服务业,而服务业的健康、良性、稳定发展,为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会展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另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意向更强,而会展行业可以为行业交流、信息交流、技术交流等提供平台,会展业作为集多项功能为一体的行业,其发展越来越迅速,会展业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是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下催生而出的,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在无形中提高了会展经济的发展质量。在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依托城市发展,并对城市的基础建设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城市必须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工具、丰富的旅游资源等。同时,只有城市中具备以上基本要求,才能更好地发展城市会展,并不断完善优化会展服务体系、市场体系,落实扶持政策、要素供给、人才支撑等,提升会展经济水平。国际会展发达城市无一不具备上述要求,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德国的法兰克福、中国的上海、法国的巴黎等。
4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
新时期下,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互动效应非常明显,两者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两者的共同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
4.1城市经济对会展经济的影响
城市经济具体的内容即能够将城市的主体特征及相关功能进行展示的产业活动,而会展经济在城市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现代化城市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兴起的。当前,各个地区城市内部的功能性与职能性特征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部分地区城市的职能和产业结构已经从原本的工业制造领域进入了现代化的信息服务领域。各类新兴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会展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2会展经济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4.2.1会展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带动效应会展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产业广泛,如会展旅游业、会展餐饮业等,不断带动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会展业的外向性和关联性特征非常明显。会展业自身发展中所涉及的产业领域众多:在会展场馆建设中涉及房地产行业和建筑行业;在会展活动中涉及商品和劳务及刺激的消费需求;在会展举办过程中,涉及酒店业、餐饮业、零售业等;在会展举办时,还需要城市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支持。总之,在城市中举办会展活动,对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城市中举办会展活动,对区域中的各产业都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据相关研究学者统计测算,会展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投入产出的直接比例关系为1:6,而间接的投入产出比高达1:9,由此可见会展业对相关产业的强大带动效应。4.2.2会展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会展业能够很好地连接第二和第三产业,而这种连接更多体现在供需平衡、带动新产业、劳动投资等方面。从第二产业的发展角度而言,会展业处在产业链的末端,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减少商品的流通,促进信息的互通交流。从第三产业的发展角度而言,会展业处在产业链的上游,是商品、资本、信息的集聚地,并高效整合了相关产业,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不断推动各相关产业向着知识密集、劳动密集的方向迈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在城市中举办的专业会展活动,一般都是城市中的优势产业,而城市优势产业与城市会展相结合,实现了两者良性的互动循环,为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4.2.3会展业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在城市举办会展活动过程中,由于其涉及的服务行业众多,会展的举办对会展场所、交通、信息网、酒店和旅游等服务设施都有一定的要求。城市为了取得会展的主办权,会积极进行市场运作及对各项基础设施服务进行建设和完善,从而提高城市的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由此城市的竞争力也会不断提高,最终实现会展业与城市经济两者的双赢发展。4.2.4会展业能提高城市形象城市中举办的各类会展活动,尤其是高层次、国际性、大规模的活动,是一种宣传城市形象、突出特色产业、体现科技水平、体现人文地理和旅游资源的重要方式,能够加强域外城市和国家对该城市的全面认识,对该城市形象和地位的提高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城市地位和知名度的提高,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无形资源,在城市经济的加速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5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下的发展过程中,会展经济对城市内部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断探究以会展经济为基础,深度剖析会展经济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不断强化产业之间的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发展具有城市特色的会展品牌,以推动经济的蓬勃和健康发展。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在优化发展会展经济的基础上,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兰馨.杭州会展产业园探索城市经济升级路径[N].中国贸易报,2022-01-18(5).
[2]邱湘琪.基于会展经济与城市品牌联动效应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13):19-21.
[3]岳辉.“双循环”背景下天津会展经济加速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21,9(6):27-33.
[4]兰馨.会展业竞争力城市:新经济下,谁主沉浮?[N].中国贸易报,2021-10-26(5).
[5]覃燕妮,肖创权.党媒传播要为城市会展经济助力:从2020长江·三峡建筑产业博览会得出的启示[J].中国地市报人,2021(10):32-35.
[6]邢应利.一线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策略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智能城市,2021,7(18):1-4.
[7]董丹申,汤贤豪,李宁,等.城市纽带,会展公园:超大型会展经济综合体设计分析[J].城市建筑,2021,18(25):132-134.
[8]刘宇.智慧会展发展的双向驱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J].商展经济,2021(15):6-8.
[9]张鲁.基于科技创新的会展经济持续竞争优势构建研究[J].商展经济,2021(15):12-14.
[10]汪晶晶.展览业与城市发展耦合协调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1.
[11]倪姣,孙维筠.长三角城市群会展经济发展评估与影响力格局演化特征分析[J].市场周刊,2021,34(5):66-69+114.
[12]侯晓斌.打造城市经济助推器加快发展山西会展业[N].山西经济日报,2021-03-08(8).
[13]徐嘉成,何源.中国“会展旅游”研究现状和热点分析: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2000—2018)[J].中国商论,2020(23):50-53.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033-01
山西省大同市作为我国最大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动力煤基地,享有“煤都”之称。虽然当前该市煤炭资源存量比较多,但是煤炭产业的生命周期决定了其终有一天会因资源枯竭而终止生命。另外,由于对煤炭资源的过度开发,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经济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实施产业转型战略刻不容缓。
一、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欠优、工业产品结构单一
大同市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大超过了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而第三产业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发展很不平衡。另外,重点产煤地区煤炭工业单一发展,加工转化深度不够,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由于能源、原材料及初加工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其产品的附加值低,向外直接输出这些产品,导致大量的价值转移,使大同市整个工业的经济效益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能源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能源工业的发展受资源、运力和其他客观条件的制约,发展活力减弱。另外,煤炭生产属于边际效益低的行业,随着生产发展,开采难度加深,生产成本将逐步上升,经济效益会逐渐下降。大同市电力工业虽因煤炭充足而具有良好的建立坑口电站的前景,但是由于水资源严重不足,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将受制于水资源的供给。
(三)资源枯竭问题突出,环境压力较大
目前,由于过度开采,山西省资源枯竭问题日益突出。随着资源的不断枯竭以及对煤炭资源需求的日益扩大,大部分资源城市将面对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如果不能及时挖掘新的经济潜力,实现经济转型,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将受到限制。另外,由于资源型城市对煤炭等资源消耗量大,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比较严重,大同等资源型城市面临较大的环境压力。
(四)失业率不断攀升,再就业压力大
由于煤炭等资源的枯竭,开采成本逐渐增大,导致企业运营困难,大批职工下岗。大同市由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就很差。大批的劳动力随着经济转型,陆续流入到社会中,这些下岗工人文化水平不高,劳动技能单一,再就业难度较大。大量的空闲劳动力不仅增加了社会负担,也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二、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的对策
(一)发展接续产业, 用高新技术提升资源型产业
大同市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 努力提高技术含量, 把资源产业做大做强, 做精做好, 通过精深加工、扩大贸易,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转化能力, 为资源型城市经济产业转型和发展多元化替代产业提供相对充裕的时间和资金, 同时还可减轻就业压力, 增强替代产业的发展后劲。
(二)逐步引进替代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由于资源最终是要枯竭的, 因此大同等资源型城市经济最终还是要在传统资源产业发展的一定时期, 实行“大转型”, 逐步引进替代产业。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替代产业在技术上应坚持科技先行, 以科技园区为载体, 以科技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为支撑, 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手段,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替代产业, 从而使资源型城市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生态化环境发展战略
大同市等资源型城市要大面积种植树木草坪,提高全市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还可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孕育和发展新产业,顺利完成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接替与转型。在推进转型发展中,要推进节能减排、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同时推广一批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
(四)重视对转业者的技能培训
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会导致大量人员的失业,由于这些人员从事简单劳动的比较多,掌握的技能比较单一,文化素质较低,不适应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的需要。对此,需要对大同市等转业者进行有效的技能培训,根据再就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组成若干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根据受培训者的文化、技术基础、将要从事的工作和国家将要发展的新产业,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培训。
三、结束语
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之本是资源, 在短时间内完全抛弃传统资源产业的做法不符合“循序渐转”原则, 也不现实。因此,资源型城市应首先发展接续产业,再逐步引进替代产业,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优化和对失业人员的关怀。山西省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产业转型步伐,并趁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煤炭可持续发展试点的有利时机,把山西建设为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构建成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的新山西。
参考文献:
[1]刘得扬,朱方明.经济发展路径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7).
中国的特大城市作为中国重要的金融和商业贸易中心,掌控着全国的货币流通,商品与资金的流动与周转,其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经拥有人口达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118座,人口逾400万的超大城市39座;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多座重要的坐标性城市的人口均已超过1000万。特大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由此凸现出来:稠密的人口、同构的产业、匮乏的资源以及拥挤的交通等。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特大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发展规模。所以,从传统的特大城市经济发展理念中寻求突破,探索特大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的新议题随即提上日程。
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于1994年6月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了该组织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此次会议的主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创举性的战略新视角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坐标。同年,我国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的总提领。特大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必将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
一、我国特大城市经济的发展地位
城市是经济赖以生存的载体形式和条件之一,特大城市作为我国城市的核心,其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明显的支柱作用。
首先,特大城市是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在西方的区域经济学中,城市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十分卓越的显著地位。虽然,我国的特大城市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其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一直占据较为突出的地位。如辽宁的首府沈阳,随着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的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越来越强,现已发展成为整个东北行政区域最大的经济中心,不仅引领着东北三省经济的蓬勃发展,更为毗连的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契机。
其次,特大城市是中国重点经济区的核心支柱。我国的特大城市都是位于中国(省际)首位或者前2-3名的城市,其领先的科学水准,高级的人才素养,雄厚的要素聚集以及先进的经营理念无不烘托着国家重点经济区的中心指导地位。如环渤海经济区,作为国家重点经济区,它不仅牵动着河北乃至北京的经济发展动态,而且是我国港口贸易经济的重要输出源。该经济区的依托支柱就是身为特大城市的天津。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武汉为首的长江中游经济区以及以重庆为龙头的长江上游经济区。
最后,特大城市是我国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动力。城市的经济结构是掌控城市经济功能发挥程度的咽喉,同时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的先决条件之一。在城市不断自我建设、修复与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特大城市的经济结构变迁,直接影响着全国的城市经济结构未来的走向。例如产业区位空间结构的转换与变化。
二、特大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致使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如此重视区域经济的发展最大化,然而城市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如人口高速膨胀,交通持续拥堵,房价居高不下及居住环境每况愈下等,都为特大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归其要点,主要有几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我国特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一五”计划起,就将工业发展列为振兴经济的龙头,致使我国的特大城市多是以传统的重工业为依托而壮大。然而,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传统工业已经跟不上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步伐,究其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我国特大城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产业的组织协调程度低下;产业资源的短缺与过剩共存;产业技术设备功能落后;产业的地区同构现象明显。
其二,我国特大城市的所有制结构单一。从历史沿革的历程来看,我国经济一直秉承所有制为基础,多种私有制并存的发展机制,由此产生的所有制单一不变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桎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大城市的国有企业不断加大力度深化改革,力求调整自身多样化,然而,其庞大的市场比重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他非国有经济成份的注入,这种特大城市所有制结构单调匮乏的局面改观甚微。(见表1)
表1 我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 单位:亿元
年份 国有工业企业 私营工业企业
2009 146630.00 162026.18
2008 143950.02 136340.33
2005 251619.50 47778.20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房地产业也进入了井喷时期,并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只有继续保持房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正面作用。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由于我国的房地产业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发展不成熟,因此全国各地渐渐出现了地价和房价飞涨的现象,而且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房地产业已经在不少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据了过大的份额,泡沫现象已经开始显现。如何实现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房地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的反思,包括土地出让制度、商品房预售制度、国民居住问题、以及历次调控效果等,在此基础上从地区特点、价格机制、土地投资以及地方财政等方面提出了房地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本文的成果对于当前的房地产发展和管理具有比较好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的现状反思
2.1 关于土地出让体制
“招拍挂”是当前我国普遍接受和认可实施的土地出让模式。已经有不少研究得出:这种制度直接导致了地价与房价的飙升。虽然招拍挂能够减少腐败机会,引入公平竞争,然而由于其“价高者先得”的规定,使得土地成本急剧攀升,导致各地房价居高不下。
2.2 关于商品房预售体制
商品房预售能够使开发商提前得到部分款项,降低房地产商的运营风险。但作为一柄双刃剑,这种体制也将更大的风险置于购房者身上。虽然各地均对预售制度进行了调节,然而消费者的权益依旧未能得到妥善的保护,交易双方的风险和利益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也不利于促进房产质量的保障。
2.3关于地方政府的责任
买房难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生活质量的头号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的职责如何发挥,怎样才能在土地财政和民生福祉之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政府部门的智慧。地方政府一方面应考虑地方经济发展,还应从社会政策的角度关注住房权的问题,并通过合理解决安居乐业的问题来体现社会和谐。
2.4 关于房地产宏观调控
由于我国的房价以出乎预料的速度全线飙升,因此我国已经在不断进行房价的宏观调控。然而随着调控大锤的下落,溅起的水花却寥寥无几,呈现出“越调越涨”的怪像。我国的房价调控主要的出发点是信贷政策,而金融机构的避重就轻导致调控的效果差强人意,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敷衍塞责,最终造成了房价难以低头。
3、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策略
3.1 密切联系实际,制定针对性的战略
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房地产业发展,一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现状,另一方面则应充分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因此,地方政府应改变“土地财政”的依赖。从经济规律来讲,一个城市只有拥有了充分成熟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积累了足够多的经济总量,才能把房地产业真正包含进产业结构里。而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还处于不够发达的阶段,因此不应该将目光局限于房地产业,而是应该通过政府之手,构建成熟的商业发展大环境,同时积极发展廉租房制度,实现低收入群体的民生福祉。
3.2 结合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来规划房地产业
土地价格是房地产商品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价的上涨带动了房价的高企。房地产商愿意通过高价拍得地块的原因,就是对房价的持续上升有自己的预期,并且在销售阶段能够将高价的风险完全转移至商品房的购买者。因此地方政府应该结合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现状,对这一现象进行调节,比如,可以制定政策,通过竞争手段确定地价,而对最终的房价给予土地税费和出让金等合理的限制和约束,从而使开发商通过挖掘内部潜力实现成本压缩,最终降低房价,实现与城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3.3 通过宏观调控来控制房地产投资
不容置疑的是,房地产的投资能够极大地拉动城市区域经济增长。但近年来出现的房地产投资过快的现象,应通过宏观调控进行规范。地方政府在享受房地产投资提升地域经济的时候,还应该充分认识到房地产对于金融业等行业带来的风险。当前我国各个地区的房价均不断攀升,首先是成本的原因,但是与市场供求关系也密不可分。所以,地方政府应以“组合拳”的方式进行多方面调控,例如,逐渐增大对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鼓励政策,并为二手房的交易提供政策支持等。
3.4金融政策的制定应符合地方实际
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于银行系统的依赖是众所周知的,房地产商的贷款额度中,有六成来自银行机构。所以应注重对金融领域政策的制定,加强监管。首先应通过总量的控制来抑制非理性和不合理的房地产投资,通过信贷管理的规范化来实现金融政策的合理性和严格性。其次,对于金融业由于与房地产的“捆绑式”发展而导致的潜在风险,应将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使房地产业的投资者承担融资风险。
3.5减少土地财政的比重
当前,我国不少地区的地方财政越来越依赖卖地的收入,形成了土地财政的怪象。这种现象很容易导致政府由于尝到了甜头而不会在“控制房价”上动真格。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应对土地财政进行彻底的改革,从而使区域的财政驶回理性的轨道。建议我国的中央财政不再对地方进行配套投资。此外还应通过一些具有立竿见影效果的举措,例如开征房产税等,对房地产商品的实体住房持有环节进行操作,最终使房地产业和地方经济回归各自的本位,实现协调发展。
4、结束语
一个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房地产的发展水平也极大地受到区域经济的制约与影响。只有二者互相协调,相得益彰,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剑平、谢经荣.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