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21 10:00: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城市经济的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城市经济的发展

篇1

1新时期下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会展经济作为经济活动内容,是经济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对象。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曾经提出,会展经济未来主要将会展业作为中心,但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依托其他相关的产业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形态。会展经济具有相对广阔的外延性,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会展活动、产品交易及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可以视为会展经济的组成部分。会展经济主要通过会展业链条的方式推动整个城市的发展,以带动区域和国家经济进步。会展经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个领域、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的结果会反馈出会展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对区域经济的调节。现阶段,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各个地区的会展业在组织和规划过程中,更加重视布局的合理性,在完善会展经济管理和发展制度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扩大了品牌发展优势。在全球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即是危机又是机遇,纵观2021年全球会展行业,中国办展数量及面积成为全球首位,超过会展起源的欧洲及长居会展行业第一的德国。在2020年疫情如此反复的情况下,国内高效率的疫情防控措施为展会行业打开窗口,成功成为全球唯一能够正常举办展会的国家,如此机会更是中国会展行业引领全球会展行业的契机。中国会展行业多元发展,形成了“线下+线上”独特且给展会带来新增涨的模式,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为展会行业赋能。疫情对会展业的积极方面体现在以下几点:(1)促进会展业的不断革新。在全球疫情常态化大背景下,线下展会较难开展,而展会有逐渐向线上发展的趋势,即“云展会”,线上展会是疫情下展会发展的创新途径,能够弥补疫情带来的损失,不断推动会展业态的创新。未来展会模式=线下展+线上展,线上线下联动成为未来展会活动发展的重要趋势。(2)提升会展企业管理水平。疫情对会展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故企业应该及时调整管理模式、梳理服务流程、完善经营机制,做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准备。(3)促使参展企业提高企业品牌。受疫情影响,市场出现新需求,同时供给量激增。各个会展企业品牌之间存在巨大的竞争力,所以想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会展企业就应紧跟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自身企业品牌。(4)打造会展新品牌。在全球疫情常态化大背景下,会展业出现新的需求,会展新题材也因此产生,对于会展业的发展而言,要能结合行业需求对自身进行调整,筹划新展会,打造新的会展品牌。(5)政府政策支持。疫情全球化和抗疫常态化对会展行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也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会展业的发展,不断推动政产学研的合作,为会展业的发展提出解决之策。

2我国城市会展的发展趋势

2.1会展集聚化

现阶段,城市会展在发展过程中,集聚化的发展特征非常明显,我国大部分会展的专业场馆集中在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带,并形成了会展经济产业聚集带,经济发达地带会展收入能够占据全国会展收入的85%以上,由此可见会展集聚化的发展趋势。会展业集聚化对推动产业规模、质量、水平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增强会展业的创新活力,在经济发展中,赢得发展先机。

2.2会展都市圈化

会展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有着较为强烈的相互合作的要求,即会展业与各相关产业之间的相互协同发展,因此要注重合作共赢。在经济振兴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在紧贴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立足产业,并将会展产业链条进行拓宽延伸,以服务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这是会展经济发展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在立足产业的基础上,实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推动会展都市圈的发展,并引发产业集聚效应,最终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促进会展经济的发展。

2.3会展品牌化

会展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着重点是要形成一种品牌效应,即品牌经济,会展行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树立会展品牌,打造会展品牌,并宣传会展品牌,才能加速会展行业的发展,形成品牌化。现阶段,我国的知名品牌展会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攀升,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等。虽然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仍旧存在盲目竞争、忽略品牌定位、盲目攀比等问题,在未来会展品牌化的发展中,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抓住发展实质、加强自我发展培育、强化品牌战略意识、科学规划场馆等,并积极培养具有专业展览知识的综合人才,对城市特色进行定位,不断推动会展的品牌化发展。

3城市经济催生会展行业

会展行业能够将城市的独特魅力进行展现,展览是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同时城市在不断发展中,规模的扩大、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功能的增强等都会直接影响会展业的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职能和产业结构逐渐转向服务业,而服务业的健康、良性、稳定发展,为会展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会展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另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意向更强,而会展行业可以为行业交流、信息交流、技术交流等提供平台,会展业作为集多项功能为一体的行业,其发展越来越迅速,会展业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是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下催生而出的,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在无形中提高了会展经济的发展质量。在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依托城市发展,并对城市的基础建设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城市必须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工具、丰富的旅游资源等。同时,只有城市中具备以上基本要求,才能更好地发展城市会展,并不断完善优化会展服务体系、市场体系,落实扶持政策、要素供给、人才支撑等,提升会展经济水平。国际会展发达城市无一不具备上述要求,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德国的法兰克福、中国的上海、法国的巴黎等。

4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

新时期下,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互动效应非常明显,两者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两者的共同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

4.1城市经济对会展经济的影响

城市经济具体的内容即能够将城市的主体特征及相关功能进行展示的产业活动,而会展经济在城市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现代化城市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兴起的。当前,各个地区城市内部的功能性与职能性特征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部分地区城市的职能和产业结构已经从原本的工业制造领域进入了现代化的信息服务领域。各类新兴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会展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2会展经济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4.2.1会展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带动效应会展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产业广泛,如会展旅游业、会展餐饮业等,不断带动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会展业的外向性和关联性特征非常明显。会展业自身发展中所涉及的产业领域众多:在会展场馆建设中涉及房地产行业和建筑行业;在会展活动中涉及商品和劳务及刺激的消费需求;在会展举办过程中,涉及酒店业、餐饮业、零售业等;在会展举办时,还需要城市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支持。总之,在城市中举办会展活动,对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城市中举办会展活动,对区域中的各产业都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据相关研究学者统计测算,会展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投入产出的直接比例关系为1:6,而间接的投入产出比高达1:9,由此可见会展业对相关产业的强大带动效应。4.2.2会展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会展业能够很好地连接第二和第三产业,而这种连接更多体现在供需平衡、带动新产业、劳动投资等方面。从第二产业的发展角度而言,会展业处在产业链的末端,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减少商品的流通,促进信息的互通交流。从第三产业的发展角度而言,会展业处在产业链的上游,是商品、资本、信息的集聚地,并高效整合了相关产业,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不断推动各相关产业向着知识密集、劳动密集的方向迈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在城市中举办的专业会展活动,一般都是城市中的优势产业,而城市优势产业与城市会展相结合,实现了两者良性的互动循环,为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4.2.3会展业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在城市举办会展活动过程中,由于其涉及的服务行业众多,会展的举办对会展场所、交通、信息网、酒店和旅游等服务设施都有一定的要求。城市为了取得会展的主办权,会积极进行市场运作及对各项基础设施服务进行建设和完善,从而提高城市的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由此城市的竞争力也会不断提高,最终实现会展业与城市经济两者的双赢发展。4.2.4会展业能提高城市形象城市中举办的各类会展活动,尤其是高层次、国际性、大规模的活动,是一种宣传城市形象、突出特色产业、体现科技水平、体现人文地理和旅游资源的重要方式,能够加强域外城市和国家对该城市的全面认识,对该城市形象和地位的提高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城市地位和知名度的提高,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无形资源,在城市经济的加速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5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下的发展过程中,会展经济对城市内部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断探究以会展经济为基础,深度剖析会展经济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不断强化产业之间的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发展具有城市特色的会展品牌,以推动经济的蓬勃和健康发展。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在优化发展会展经济的基础上,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兰馨.杭州会展产业园探索城市经济升级路径[N].中国贸易报,2022-01-18(5).

[2]邱湘琪.基于会展经济与城市品牌联动效应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13):19-21.

[3]岳辉.“双循环”背景下天津会展经济加速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21,9(6):27-33.

[4]兰馨.会展业竞争力城市:新经济下,谁主沉浮?[N].中国贸易报,2021-10-26(5).

[5]覃燕妮,肖创权.党媒传播要为城市会展经济助力:从2020长江·三峡建筑产业博览会得出的启示[J].中国地市报人,2021(10):32-35.

[6]邢应利.一线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策略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智能城市,2021,7(18):1-4.

[7]董丹申,汤贤豪,李宁,等.城市纽带,会展公园:超大型会展经济综合体设计分析[J].城市建筑,2021,18(25):132-134.

[8]刘宇.智慧会展发展的双向驱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J].商展经济,2021(15):6-8.

[9]张鲁.基于科技创新的会展经济持续竞争优势构建研究[J].商展经济,2021(15):12-14.

[10]汪晶晶.展览业与城市发展耦合协调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1.

[11]倪姣,孙维筠.长三角城市群会展经济发展评估与影响力格局演化特征分析[J].市场周刊,2021,34(5):66-69+114.

[12]侯晓斌.打造城市经济助推器加快发展山西会展业[N].山西经济日报,2021-03-08(8).

[13]徐嘉成,何源.中国“会展旅游”研究现状和热点分析: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2000—2018)[J].中国商论,2020(23):50-53.

篇2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033-01

山西省大同市作为我国最大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动力煤基地,享有“煤都”之称。虽然当前该市煤炭资源存量比较多,但是煤炭产业的生命周期决定了其终有一天会因资源枯竭而终止生命。另外,由于对煤炭资源的过度开发,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经济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实施产业转型战略刻不容缓。

一、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欠优、工业产品结构单一

大同市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大超过了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而第三产业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发展很不平衡。另外,重点产煤地区煤炭工业单一发展,加工转化深度不够,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由于能源、原材料及初加工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其产品的附加值低,向外直接输出这些产品,导致大量的价值转移,使大同市整个工业的经济效益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能源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能源工业的发展受资源、运力和其他客观条件的制约,发展活力减弱。另外,煤炭生产属于边际效益低的行业,随着生产发展,开采难度加深,生产成本将逐步上升,经济效益会逐渐下降。大同市电力工业虽因煤炭充足而具有良好的建立坑口电站的前景,但是由于水资源严重不足,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将受制于水资源的供给。

(三)资源枯竭问题突出,环境压力较大

目前,由于过度开采,山西省资源枯竭问题日益突出。随着资源的不断枯竭以及对煤炭资源需求的日益扩大,大部分资源城市将面对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如果不能及时挖掘新的经济潜力,实现经济转型,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将受到限制。另外,由于资源型城市对煤炭等资源消耗量大,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比较严重,大同等资源型城市面临较大的环境压力。

(四)失业率不断攀升,再就业压力大

由于煤炭等资源的枯竭,开采成本逐渐增大,导致企业运营困难,大批职工下岗。大同市由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就很差。大批的劳动力随着经济转型,陆续流入到社会中,这些下岗工人文化水平不高,劳动技能单一,再就业难度较大。大量的空闲劳动力不仅增加了社会负担,也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二、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的对策

(一)发展接续产业, 用高新技术提升资源型产业

大同市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 努力提高技术含量, 把资源产业做大做强, 做精做好, 通过精深加工、扩大贸易,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转化能力, 为资源型城市经济产业转型和发展多元化替代产业提供相对充裕的时间和资金, 同时还可减轻就业压力, 增强替代产业的发展后劲。

(二)逐步引进替代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由于资源最终是要枯竭的, 因此大同等资源型城市经济最终还是要在传统资源产业发展的一定时期, 实行“大转型”, 逐步引进替代产业。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替代产业在技术上应坚持科技先行, 以科技园区为载体, 以科技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为支撑, 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手段,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替代产业, 从而使资源型城市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生态化环境发展战略

大同市等资源型城市要大面积种植树木草坪,提高全市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还可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孕育和发展新产业,顺利完成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接替与转型。在推进转型发展中,要推进节能减排、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同时推广一批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

(四)重视对转业者的技能培训

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会导致大量人员的失业,由于这些人员从事简单劳动的比较多,掌握的技能比较单一,文化素质较低,不适应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的需要。对此,需要对大同市等转业者进行有效的技能培训,根据再就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组成若干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根据受培训者的文化、技术基础、将要从事的工作和国家将要发展的新产业,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培训。

三、结束语

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之本是资源, 在短时间内完全抛弃传统资源产业的做法不符合“循序渐转”原则, 也不现实。因此,资源型城市应首先发展接续产业,再逐步引进替代产业,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优化和对失业人员的关怀。山西省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产业转型步伐,并趁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煤炭可持续发展试点的有利时机,把山西建设为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构建成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的新山西。

参考文献:

[1]刘得扬,朱方明.经济发展路径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7).

篇3

中国的特大城市作为中国重要的金融和商业贸易中心,掌控着全国的货币流通,商品与资金的流动与周转,其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经拥有人口达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118座,人口逾400万的超大城市39座;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多座重要的坐标性城市的人口均已超过1000万。特大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由此凸现出来:稠密的人口、同构的产业、匮乏的资源以及拥挤的交通等。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特大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发展规模。所以,从传统的特大城市经济发展理念中寻求突破,探索特大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的新议题随即提上日程。

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于1994年6月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了该组织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此次会议的主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创举性的战略新视角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坐标。同年,我国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的总提领。特大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必将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

一、我国特大城市经济的发展地位

城市是经济赖以生存的载体形式和条件之一,特大城市作为我国城市的核心,其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明显的支柱作用。

首先,特大城市是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在西方的区域经济学中,城市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十分卓越的显著地位。虽然,我国的特大城市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其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一直占据较为突出的地位。如辽宁的首府沈阳,随着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的辐射效应和集聚效应越来越强,现已发展成为整个东北行政区域最大的经济中心,不仅引领着东北三省经济的蓬勃发展,更为毗连的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契机。

其次,特大城市是中国重点经济区的核心支柱。我国的特大城市都是位于中国(省际)首位或者前2-3名的城市,其领先的科学水准,高级的人才素养,雄厚的要素聚集以及先进的经营理念无不烘托着国家重点经济区的中心指导地位。如环渤海经济区,作为国家重点经济区,它不仅牵动着河北乃至北京的经济发展动态,而且是我国港口贸易经济的重要输出源。该经济区的依托支柱就是身为特大城市的天津。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武汉为首的长江中游经济区以及以重庆为龙头的长江上游经济区。

最后,特大城市是我国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动力。城市的经济结构是掌控城市经济功能发挥程度的咽喉,同时也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的先决条件之一。在城市不断自我建设、修复与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特大城市的经济结构变迁,直接影响着全国的城市经济结构未来的走向。例如产业区位空间结构的转换与变化。

二、特大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致使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如此重视区域经济的发展最大化,然而城市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如人口高速膨胀,交通持续拥堵,房价居高不下及居住环境每况愈下等,都为特大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归其要点,主要有几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我国特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一五”计划起,就将工业发展列为振兴经济的龙头,致使我国的特大城市多是以传统的重工业为依托而壮大。然而,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传统工业已经跟不上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步伐,究其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我国特大城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产业的组织协调程度低下;产业资源的短缺与过剩共存;产业技术设备功能落后;产业的地区同构现象明显。

其二,我国特大城市的所有制结构单一。从历史沿革的历程来看,我国经济一直秉承所有制为基础,多种私有制并存的发展机制,由此产生的所有制单一不变便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桎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大城市的国有企业不断加大力度深化改革,力求调整自身多样化,然而,其庞大的市场比重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他非国有经济成份的注入,这种特大城市所有制结构单调匮乏的局面改观甚微。(见表1)

表1 我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 单位:亿元

年份 国有工业企业 私营工业企业

2009 146630.00 162026.18

2008 143950.02 136340.33

2005 251619.50 47778.20

篇4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房地产业也进入了井喷时期,并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只有继续保持房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正面作用。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由于我国的房地产业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发展不成熟,因此全国各地渐渐出现了地价和房价飞涨的现象,而且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房地产业已经在不少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据了过大的份额,泡沫现象已经开始显现。如何实现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房地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的反思,包括土地出让制度、商品房预售制度、国民居住问题、以及历次调控效果等,在此基础上从地区特点、价格机制、土地投资以及地方财政等方面提出了房地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本文的成果对于当前的房地产发展和管理具有比较好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的现状反思

2.1 关于土地出让体制

“招拍挂”是当前我国普遍接受和认可实施的土地出让模式。已经有不少研究得出:这种制度直接导致了地价与房价的飙升。虽然招拍挂能够减少腐败机会,引入公平竞争,然而由于其“价高者先得”的规定,使得土地成本急剧攀升,导致各地房价居高不下。

2.2 关于商品房预售体制

商品房预售能够使开发商提前得到部分款项,降低房地产商的运营风险。但作为一柄双刃剑,这种体制也将更大的风险置于购房者身上。虽然各地均对预售制度进行了调节,然而消费者的权益依旧未能得到妥善的保护,交易双方的风险和利益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也不利于促进房产质量的保障。

2.3关于地方政府的责任

买房难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生活质量的头号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的职责如何发挥,怎样才能在土地财政和民生福祉之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政府部门的智慧。地方政府一方面应考虑地方经济发展,还应从社会政策的角度关注住房权的问题,并通过合理解决安居乐业的问题来体现社会和谐。

2.4 关于房地产宏观调控

由于我国的房价以出乎预料的速度全线飙升,因此我国已经在不断进行房价的宏观调控。然而随着调控大锤的下落,溅起的水花却寥寥无几,呈现出“越调越涨”的怪像。我国的房价调控主要的出发点是信贷政策,而金融机构的避重就轻导致调控的效果差强人意,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敷衍塞责,最终造成了房价难以低头。

3、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策略

3.1 密切联系实际,制定针对性的战略

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房地产业发展,一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现状,另一方面则应充分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因此,地方政府应改变“土地财政”的依赖。从经济规律来讲,一个城市只有拥有了充分成熟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积累了足够多的经济总量,才能把房地产业真正包含进产业结构里。而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还处于不够发达的阶段,因此不应该将目光局限于房地产业,而是应该通过政府之手,构建成熟的商业发展大环境,同时积极发展廉租房制度,实现低收入群体的民生福祉。

3.2 结合城市的经济发展现状来规划房地产业

土地价格是房地产商品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价的上涨带动了房价的高企。房地产商愿意通过高价拍得地块的原因,就是对房价的持续上升有自己的预期,并且在销售阶段能够将高价的风险完全转移至商品房的购买者。因此地方政府应该结合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现状,对这一现象进行调节,比如,可以制定政策,通过竞争手段确定地价,而对最终的房价给予土地税费和出让金等合理的限制和约束,从而使开发商通过挖掘内部潜力实现成本压缩,最终降低房价,实现与城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3.3 通过宏观调控来控制房地产投资

不容置疑的是,房地产的投资能够极大地拉动城市区域经济增长。但近年来出现的房地产投资过快的现象,应通过宏观调控进行规范。地方政府在享受房地产投资提升地域经济的时候,还应该充分认识到房地产对于金融业等行业带来的风险。当前我国各个地区的房价均不断攀升,首先是成本的原因,但是与市场供求关系也密不可分。所以,地方政府应以“组合拳”的方式进行多方面调控,例如,逐渐增大对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鼓励政策,并为二手房的交易提供政策支持等。

3.4金融政策的制定应符合地方实际

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于银行系统的依赖是众所周知的,房地产商的贷款额度中,有六成来自银行机构。所以应注重对金融领域政策的制定,加强监管。首先应通过总量的控制来抑制非理性和不合理的房地产投资,通过信贷管理的规范化来实现金融政策的合理性和严格性。其次,对于金融业由于与房地产的“捆绑式”发展而导致的潜在风险,应将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展,使房地产业的投资者承担融资风险。

3.5减少土地财政的比重

当前,我国不少地区的地方财政越来越依赖卖地的收入,形成了土地财政的怪象。这种现象很容易导致政府由于尝到了甜头而不会在“控制房价”上动真格。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应对土地财政进行彻底的改革,从而使区域的财政驶回理性的轨道。建议我国的中央财政不再对地方进行配套投资。此外还应通过一些具有立竿见影效果的举措,例如开征房产税等,对房地产商品的实体住房持有环节进行操作,最终使房地产业和地方经济回归各自的本位,实现协调发展。

4、结束语

一个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房地产的发展水平也极大地受到区域经济的制约与影响。只有二者互相协调,相得益彰,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剑平、谢经荣.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篇5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规划作为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综合部署,引导城市经济发展朝着适应原有经济基础的方向前进,实现城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 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的关系

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目前,城市规划界十分重视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创新,城市规划为城市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指向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规划的作用日益凸显,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它在资源占有、地域位置、人口素质、基础设施、周边环境等各因素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所以,城市经济发展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其主体性,尊重其特有的城市发展规划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发展要充分尊重自身的地域特色,将城市规划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使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城市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时,要相应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力度,提高城市规划的实效,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

2 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1 进行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最大利用率。

城市在进行规划时可以对老城区进行改造,同时积极进行新城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发展。(1)整合更新中心城区发展布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迁入中心城区,给中心城区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城市各项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日益壮大的城市需求。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要适应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引导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时政府要引导资金流向,改革淘汰落后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资源消耗的新兴产业,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保证城市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2)合理布局城市新区。城市管理者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要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眼光,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内外因促进城市发展。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科学预见城市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战略优势,积极筹划城市新区建设,缓解中心城区压力。城市新区的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原有城市规模,能起到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辐射范围和服务职能。除此之外,城市新区的建设还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能够产生更多的附加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使城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实现城市经济的转型和跨越式发展。

2.2 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土地资源,土地资源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政府应该加大对土地资源的重视力度,不断调整城市经济的发展结构,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时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制度,实行地价监督和有偿征地活动,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土地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建立健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

城市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健全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文化娱乐、社会福利、教育科研、商业金融等多种类型。现代城市在进行发展规划时加大了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城市在进行规划时开始考虑绿色生态建设,不断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对水质、空气质量、微气候以及能源的管理和调节,促进城市绿色发展。除此之外,城市还不断健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不断提高城市的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资本投入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2.4 协调利益关系,扩大城市的规模效益。

城市在进行规划时,要科学整合配置各项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不断实现城市建设的优化升级,在进行重大建设项目选址时要统筹协调,集中建设工业园区,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业园区的整体优化。同时,城市要集中进行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缩短城市建筑的建设周期,节约城市用地和减少资金消耗,提升城市整体经济效益,实现资源共享和相互发展,开创城市经济发展的全新局面,实现城市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促进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3 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利益集团和政治集团的双重影响。

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发展实行政治干预,而城市规划人员的权力范围有限,只负责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无法最终主导城市管理者的工作行为和最终决策。在实际的城市发展中,某些政治集团或者企业团体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进行不合理的城市建设,影响城市经济整体发展。

3.2 政府的干预存在一定的弱点和缺陷。

市场经济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而城市规划在进行自我调节时无法准确、及时的反映经济发展状况。专业的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经济利益动机相对薄弱,也无法最终决定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否,加之各方利益集团的不断施压,因此政府在进行政治干预时存在一定的弱点和缺陷。

3.3 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增加了各种不稳定因素。城市在进行发展规划时一般采取人为干预的方式,但是由于各利益集团的相互冲突,人为干预也许无法发挥预期效果,影响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4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社会状况不断涌现,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也要不断调整策略,及时修改规划中的不成熟部分,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严格执行政府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同时又要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迎接困难,面对挑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适时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和补充,使规划科学合理,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宜从以下几方面做重点部署。

4.1 将工业化发展目标与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在进行新型工业化部署时,要综合考虑地域状况和城市特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4.2 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进行城市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4.3 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在进行工业布局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厂址的选择,实现工业布局与空间布局的合理优化,形成专业的工业聚集区,引导人、财流向,同时注重商业、服务业以及住宅区的优化整合,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4.4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城市发展要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拓宽融资渠道,尽可能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通讯、地下网管等各项基础设施,加快城市招商引资的步伐,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4.5 城市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城市规划编制质量的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划的审批,积极组织编制适宜城市发展的各类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进行城市各项事业的建设,保证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5 结语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向标,它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现实发展状况,最大限度的实现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引导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综合部署,是进行城市管理和调控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通过城市规划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进行了探讨。

篇6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048-03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管理者通过制定和编修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来确定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引导城市经济发展方向、调控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合理配置城市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确定更加科学的城市生产生活布局,促使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效益日益提高。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含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的战略性指导,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是城市管理者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前确定城市的性质、建设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统筹协调城市各项建设的空间布局和选址而制定和编修的。

城市经济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吸引资本的竞争优势不断培育。

二、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理论联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引起更多的重视。1980年以来,城市管理者在发展经济时就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规划的制定和编修工作中,经济学家们也更加注重研究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理论联系。

1.集聚经济理论及规模经济规律。空间集聚是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集聚经济效应指的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的人口、资本等要素在空间上产生集聚,相互关联的企业集群发展,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不断下降,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城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拉动城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只有经济活动的集聚达到一定临界度时集聚经济效应才会产生,这个临界度在经济学中叫做“规模经济”。{1}一个城市在规模经济中是集聚的生产系统,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临界度是指城市经济发展的总成本和总效益形成帕累托最优状态,城市规划根据规模经济原理,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寻求总成本和总效益的最佳组合点,确定城市建设过程中最优经济发展规模或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优城市规模。

2.后发优势理论及信息化发展规律。后发优势理论认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拥有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有利的经济政策,可以直接引进和吸收较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培育和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在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的经济领域内实现赶超。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将逐渐转变为以信息经济{2}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而言,无疑是良好机遇。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城市,要迅速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就是在实现工业化时,首先发挥城市的后发优势。根据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具有后发优势的城市通过引进和吸收国外高新技术,节约巨额研究开发费用及宝贵时间,跳过某些发展阶段而建设现代化城市,促进信息经济深层次发展。

3.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及产业结构转变规律。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是在新古典主义的基础上加上了结构因素,认为现代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演进升级,即国民收入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均衡增长的特征,主要体现为通过转变经济结构反映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在原有的生产部门当中裂变出新的产业部门。新产业部门的形成,必然会牵引其他相关部门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演进。这主要体现为,一是新产业部门的形成引起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要素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二是新的产业部门出现会影响或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生产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经济普遍存在非均衡增长的现象,许多城市的产业结构配置不尽合理,经济发展缺乏自身特色,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严重,给城市造成布局混乱和资源浪费等现象,直接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保持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转变。

三、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规划的科学制定和有力实施,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依据城市的现实状况,制定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空间布局的目标,改造更新中心城区、进行新区拓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1)中心城区改造更新。在城市化过程当中,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中心地区,致使中心地区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均居住面积严重不足、治安混乱,整体状况恶化。城市规划顺应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制定合理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投入财政资金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在中心城区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保障城市正常的“新陈代谢”,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2)规划建设城市新区。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有利的内外部因素,诸如自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良好的外部发展机遇等,城市管理者通过制定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城市规划来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整合城市现有资源,规划和建设相对独立、完整和系统的、具备自我城市功能的新区。通过新区建设,来扩大城市规模、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提升,催生新的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产生城市综合发展效益,提升综合竞争力,从而推动城市的转型、跨越和赶超发展

2.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竞争优势。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教育科研、体育、卫医疗生、社会福利、交通、邮电通信、能源、环境、防灾等多种类型,城市经济的发展依存于各类公共设施。现代城市规划非常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近些年,城市“绿色基础设施”{3}建设也备受关注,通过调节空气质量、水质、微气候以及管理能量资源等要素,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生态、环保的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通过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促使城市吸引资本的竞争优势不断提高,来吸引更多投资、聚集更优产业,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利益协调整合,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城市规划科学协调和整合各方利益,优化和引导城市建设,统筹安排和布局大型项目选址,将分散的工业园区集中建设,使共处同一产业链条的企业以及同一类型的产业集聚区实现融合发展,不仅解决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需求大的问题,又能利用产业集聚高效充分集中地利用基础配套设施,节约城市资源、降低经济成本、提高总体效益,形成设施共享、相互带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城市整体利益得到发挥,城市规模经济效益得以实现。

4.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土地是人们进行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载体,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政府作为土地资源配置的关键力量,基于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现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通过城市规划不断修正目标,逐步协调影响土地利用发展的各种因素和不同利益,引导和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优化组合。依据土地有偿使用原则,建立和完善地价形成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地价符合城市发展状况。通过利用科学原理反复论证,集约化利用城市土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在有机统一城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之,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具有被动性和局限性,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出现市场失灵,因此城市经济的发展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应有效发挥城市规划的引导和调控功能,防止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侵害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四、国内城市规划优秀案例介绍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的城市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城市规划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更加注重对城市规划部门的建立及其职能的完善,强调对各类城市规划的制定和编修。笔者就职于城市规划设计院,多年来潜心对国内外城市成功利用科学规划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案例进行研究,接下来将列举太原、慈溪、苏州等城市借助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引领城市经济发展方向,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吸引资本、集聚产业、扩大规模的能力。

1.重视规划编制,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建国60年来,太原市顺应时展需要和城市发展目标,四次编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性质和城市经济发展方向也随着每次规划的编修有不同定位。市政府秉承一流的城市规划理念,按照“高效能管理城市、高水平经营城市”的要求,科学制定和运用城市规划指导太原城市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1)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制定规划。太原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2007年5月,太原市组成了由市长担任组长、70余部门参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太原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操作的规划编修工作组,进行建国以来太原市的第四次城市规划编修。规划编制工作组引进国际顶级规划团队,在对太原市基础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当今世界先进的设计理念,确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精品意识,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编制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完善基础设施,城市扩容提质。太原市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按照“南移西进、北展东扩、提升品质、重塑形象”的总体思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批城市道路、桥梁、水、电、热、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太中银铁路、石太客运专线建成通车,大西铁路和省城十大建筑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立足“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容量”,以新城建设为龙头,引领城中村改造,大力建设工业园区。目前,以“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五个全覆盖”为重点的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拥有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3个,总规划面积168.15平方公里,各园区不断扩容提质,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3)转型跨越发展,综合实力增强。太原市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三次产业比例由2001年的4∶49∶47演变为2010年的2∶45∶53,更趋合理化。新型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

科学先进的城市规划引导全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目前,太原市依托自身优势,形成了以冶金、能源、装备制造、化工等传统产业为支柱,并有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20多个行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工业体系。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778亿元,较2001年增长294%,10年间,除2008年、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出现下滑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

2.科学规划引导,城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浙江省慈溪市位于上海、杭州、宁波金三角的中心位置,是连接上海和宁波的“黄金节点”,拥有显著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慈溪市政府通过制定和编修具有引导和协调作用的城市规划,使城市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打造工业园区,拓展城市空间。慈溪市注重工业园区的建设,坚持工业向园区集聚,打造了很多工业园区典范,主要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试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周巷镇工业园区,列入国家计委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观城镇工业园区,与宁波城区接壤的慈东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的打造,为拓展城市空间,扩大城市规模,发展城市经济意义重大。(2)强调配套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慈溪市城市规划强调配套建设,规划确定建设高效能的城市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目标,思路清晰、中心明确,建成了包括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共三级完整的公共设施体系。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要建立适度超前的市政设施体系以适应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制定城市环保及环卫、水资源与城市供水排水、城市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燃气供热、城市重大安全保障等专业规划。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规划面面俱到,城市综合实力大大提高,城市发展环境得到极大改善。(3)产业集群形成,经济发展活跃。慈溪市城市规划部门顺应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规划,使得慈溪市经济在十几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慈溪市已初步形成五金机械、家用电器及电气器材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塑料制品、纺织服装及化纤制造、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生产3000多种产品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精密微小型轴承出口基地,欧式插座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有“家电之都”、“打火机世界”、“轴承王国”、“轻纺基地”之称,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一流生产和制造基地{4}。

3.重点园区规划,引领城市经济发展。苏州工业园是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的高科技工业园区,也是具有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是中国城市规划中园区建设的成功典范。该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1)园区定位准确,引领城市发展。苏州工业园成立之初,便定位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到2005年,进一步将园区定位为“国际技术产业城市”,即具有高度的高度的“区域核心城市”功能和“全球产业集群”功能,同时两种功能高度一体化的城市。致力于将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苏州的增长核心、经济发展引擎”,引领着苏州中心城核心功能的东移。园区的战略定位是苏州新城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支撑大苏州的城市战略性发展。(2)坚持规划先行,优化投资环境。中新双方在园区成立前期,便互派人员组成专家小组通过研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规划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园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涉及到园区总体建设和包括工业企业、道路交通、居住环境、人文景观等多方面内容的专业建设。同时,确立了科学的开发程序,实行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有序开发,制定了严格的规划管理制度,保障了园区整体建设过程的推进。园区注重投资软硬件环境的建设,1994年至今已经累计投入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达400亿元用来建设和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在前期规划的指导下,园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具有一定超前性,符合园区长期发展的需要。另外,苏州工业园基础设施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完整性和系统性,即园区建成了包括水、电、气、热、运等在内的工业配套设施,形成了“无跑道机场”、“无水港口”等独具优势的物流通关,打造了“公平、透明、规范、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囊括了金融、会计、律师、中介咨询机构等的服务性企业。完善的设施、紧密的配套、一流的服务,有力保障了项目持续进入、建设、投产、达效。(3)新兴产业集聚,经济健康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在科学规划的正确引导下,园区已在IC、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集群,并在集成电路、TFT-LCD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发展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液晶面板生产基地和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大型客车的生产能力居于行业先进水平。2010年,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高于60%,实现利税占全市的比重大于1/3,园区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十万分之三,而其创造的IT产值和IC产值则分别占全国的3%和16%{5}。1994年以来,园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保持高位,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总体经济实力在我国国家及开发区中位居前列。2010年,园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33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8.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738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为550亿元,苏州工业园区用占苏州市3.4%的土地资源、5.2%的人口资源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效益{6}。

五、有效发挥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的、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能够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不同的城市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所具备的经济系统特征不尽相同,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必须根据城市具体情况,有效发挥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规划是城市管理的第一要务。不断加强对规划的管理力度,以实现城市整体效益和实现城市居民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以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目标。强化城市规划的统一领导,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效能管理,为加快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健全规划管理工作制度,建立听证制度、公示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用制度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做好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严格规划编制的管理、强化规划审批的管理、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作用有效发挥。

2.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贯穿始终,以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编制城市规划要在确定城市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对城市的自然环境、城市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摸底,取得全面准确的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多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根据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发展目标,制定城市的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

3.保证城市规划有效实施。城市规划编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实施,即政府通过依法行政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把制定的规划逐步变为现实。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证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政府应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公共的名义制定相关政策,来干预市场的自发过程,调节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克服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采用法律机制和行政机制相衔接的机制,依托财政机制、经济机制、社会机制确保其实施;遵循行政合法原则、行政合理原则、行政效率原则、行政统一原则、行政公开原则,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公共效益和生态效益。

注释:

{1}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2}信息经济又称资讯经济,IT经济。作为信息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伟大成果的信息经济,是通过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两个相互联系和彼此促进的途径不断发展起来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

{3}绿色基础设施是指一个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包括绿道、湿地、雨水花园、森林、乡土植被等,这些要素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网络系统。该系统可为野生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提供起点和终点,系统自身可以自然地管理暴雨,减少洪水的危害,改善水的质量,节约城市管理成本。

{4}数据根据慈溪市统计局网站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5}{6}数据来源于苏州工业园区网站.

参考文献:

1.戎蕾.浅谈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J].华章,2011

2.贾晶晶.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1(2)

3.潘展东.城市经营背景下城市规划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作用[J].城市建设,2010(7)

4.郦少刚.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中几个问题的分析[J].科技资讯,2009(15)

5.朱艳红.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城镇化与城市发展,2008(19)

6.陶伟.对新时期城市规划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2)

7.韩少平.浅谈新时代我国的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

8.侯学刚.城市规划中的相邻权与国家利益保护[J].城市问题,2003(3)

9.徐巨洲.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J].城市规划研究,2001(1)

篇7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的交通与城市的经济发展重要联系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城市是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当前积极的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是我国的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重要内容。然而一个城市不断的发展以及完善,离不开相应的基础设施的支持,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能力仍旧是城市经济发展中最基础的物质保障,而城市交通便是其中之一。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城市的交通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城市的交通是推进城市的经济活动井然有序的进行、推进城市的经济发展的前提。

1.1交通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性设施,也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要想富,先修路,不管是任何的领域范围内经济发展都要始于交通建设以及发展。只有发展交通、发达了,经济才能够得到真正地发展。当前,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需要,城市的交通事业快速的发展,城市的交通已不再局限于百姓代步的方式。从一般意义上讲,城市的交通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的发展。

1.2交通运输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以及最重要的流动载体,也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各个环节实现联系和沟通基础和纽带,交通运输业不但自身创造着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也在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只有在不间断完善的交通系统支持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否则难以谈上发挥交通运输业的基础性产业重要作用。良好的运输条件也降低了货运物流成本,这有利于企业参与的更大范围内竞争,扩大生产的规模。市场快速发展必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使城市经济实现更好发展。

1.3良好的城市交通体系,直接拉近各城市间的距离,这有利于统一市场竞争机制的培育和完善,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的环境。便利的城市交通,很大程度上成为吸引投资重要因素,有利于资本的有效流动和合理的配置,能克服生产中瓶颈状况,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及经济进一步的扩张。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能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文化活动等方面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也大大方便了交流活动开展,交流过程中有利于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拓宽城市的发展思路,从另一层面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社会环境和不断的动力支持,进而更好地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1.4当前不论是从国际上看,还是从我国经济的城市交通状况进行比较,不难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交通设施也发达、便利以及快捷。这也证明了城市交通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受城市的地理位置、规模、性质等差异影响,我国城市交通特征虽各有不同,但不可否认,城市的交通与当地城市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内在的联系。一方面,良好的城市交通是保障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各项活动有序的进行基础,城市的交通发展能大大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交通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或从属关系,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对于城市的交通提出新的要求,不仅有利于带动城市交通的改善以及升级。因此,在完善城市交通来积极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同时积极关注城市的交通本身发展,让两者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良好关系。

二、当前城的市交通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不断的深入发展,城市交通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交通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尤其是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和严重不平衡的现象,甚至在一定程度已经成为制约城市的经济一步发展的因素。随着城市供给能力和幅射范围的提高,对城市交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城市的交通设施建设速度在加快,交通运输网络在不断地壮大完善。另一方面,交通容量不足问题严重存在,同时大部分城市交通运输依旧没有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城市的交通发展速度仍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难以满足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城市交通拥挤状况也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交通堵塞问题直接影响到运输和经济活动的开展,也对于城市形象建设以及宣传造成负面影响。

2.2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城市交通规划水平依旧处于较低层次,城市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中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影响到交通发展政策未给予充分考虑;对整个城市和城市间的交通规划中缺乏整体协调性。

2.3城市的交通发展离不开城市的经济支持。从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具体实践看,一方面,经济发展落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失衡问题,使我国很大一部分城市交通发展缺乏有力的经济基础。所以,如何在资源有限地情况下实现以交通促进城市经济、实现它们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难题。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直接忽视经济快速的发展对城市的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政府财政收入用于形象性工程的建设方面,城市的交通难以得到持续的发展。

另外,不难看出,城市的交通对于城市经济活动和发展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和差异性。加之交通建设具有资本密集、周期性长等的特点,导致了当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很明显落后于城市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城市交通建设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夯实城市交通基础,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在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无论是从城市的经济发展角度还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角度考虑,都需要进一步夯实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来适应经济高速发展需求。同时通过经济的发展更好推动城市交通发展以及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实现两者良性循环,产生更大效益。针对当前我国的城市交通中存在各种问题,在城市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我国城市的交通综合治理研究与实施也在不断地往更深层次的推进,要明确城市的交通建设发展思路,作好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完善城市的综合交通体系,建立完善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为城市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3.1提高政府对城市的交通建设与发展重视程度作为市场的经济重要主体,政府承担着通过宏观调控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要的职责同时,也是社会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城市的交通作为具有双重属性特殊公共物品,是城市经济发展先决条件。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能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发展,要将城市交通建设发展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坚持城市的交通建设较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适度超前原则,加大力度,改善城市交通,使交通更好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积极作用。

3.2做好城市的交通发展规划从整体上看,作为具有特殊性公益基础性设施,城市的交通战略和规划涉及到城市的交通方方面面,是一个极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定位,这对于城市的未来经济持续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城市交通建设过程中不仅考虑当前城市发展整体状况,也要对于城市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应充分地给予考虑,做好城市交通战略规划。

3.3加大城市交通投入的力度。针对当前很大一部分城市交通供给量明显不足的情况,应加大对城市交通设施建设重视力度和投入力度,应合理安排专项资金,最大的限度提升每一笔建设资金综合效益,积极推进城市的交通发展。继续适当地扩大道路容量,优化城市的交通结构和系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商品流通、扩大市场等提供便利运输条件和降低交易的费用,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积极引进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改善交通拥挤的状况。另一方面,鉴于城市的交通建设自身存在特殊性,在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前提下,政府可通过科学的论证形成有效方案,采取鼓励民间参与的模式,利用私人的机构资金、专业技术及管理的优势,共同推进城市交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常惠丹.我国城市交通与经济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因此对城市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基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城市规划工作存在很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有待改进和完善。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中,一定要牢牢的抓住经济发展这条主线,为发展现代城市和经济的提供有力依据。

一、城市规划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要想发展城市经济,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做好城市规划,这是城市发展的第一步。对城市进行规划也是对未来城市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一个美丽的城市,各个工业区、商业区等都有合理的规划布局,能够给城市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为城市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等。不同城市的文化底蕴不同,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当在保持城市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城市的第三产业经济。总之,城市规划对整体经济结构布局及发展趋势都有积极意义,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当前城市规划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

在我国目前尚未有一套完善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进而影响了城市规划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

(二)没有充分的调动大众对城市规划的监督

很多城市在进行规划时都是地方政府及规划管理部门自己制定“决策”。这样就直接导致约束和监督机制的缺少,影响城市规划工作向着正确方向发展。

(三)忽略对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但是在很多城市的规划中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这点,影响城市的长远发展[1]。

三、城市规划的原则

1、注重城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城市实践的过程中要考虑可行性,不能纸上谈兵不适用。

2、整体与局部协调发展: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将城市的生活区、商业区、工业区等进行统一规划。

3、城市规划要经济适用:对城市进行科学规划,不同的城市要考虑城市本身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对不必要的项目不予以规划,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4、充分满足社会需求: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必须充分的满足社会和市民的需求,为市民提供最便捷的交通,最便利的购物环境,最好的生活环境。

5、要有城市美感:城市规划除了要经济适用外,还必须考虑整体布局的规范美化,富有美感的城市布局会给市民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贡献[2]。

四、基于经济发展视角对城市规划的实现途径

(一)从思想上建立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发展城市经济的观点

作为城市规划的主观部门首先要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坚持发展经济是主线的观点。社会是在向前不断发展的,经济状况、政策形势、人们需求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城市规划要跟上时展的脚步,适时地调整、完善、优化规划设计,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

(二)注重强势产业的引领作用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必须对城市内的产业有充分的认识,规划的同时必须明确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是什么,寻找能够发挥带动作用的产业,对其进行重点投入,同时从政策上倡导强势产业的发展,充分的发挥强势产业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三)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有优势的空间为载体依托

特色资源是一个城市发展经济最有利的载体,它能够以此为依托建成重点经济产业发展区。这个特色的经济发展区能够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四)注意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一定要注意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两种效应:一是回波效应,另一个是扩散效应。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更希望的是逐步缩小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要考虑到这点。

(五)注意城市规划的相关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引领经济的发展方向,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整体布局,调整整体投资布局,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的提高。

2、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城市规划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3、合理配置土地和价格:城市土地的使用决定经济结构,影响经济发展方向[3]。

(六)注重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要实现一个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杜绝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对于有环境自然优势的地区,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考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及生态居住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兼顾保护,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城市规划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的处理城市规划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了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经济发展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实现途径,为我国的城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民用汽车和城市交通形成冲突并日益尖锐,这不仅引起交通阻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发展。而城市公共交通在占用道路空间、道路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方面,有着都有着其他所有交通方式无法超越甚至比拟的优越性,而其正影响着城市的经济与环境。

一、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城市经济的发展体现在各方各面,城市公交的发展对城市整体经济的影响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城市公交对经济的贡献也是不容小觑的。

首先,公交先行有利于能源利用率提升,刺激城市经济发展。能源是一个重大而又有些沉重的话题,现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为能源乐此不疲的相互斗争,口水战已是家常便饭,冷战甚至热战也时有发生。像美国以各种理由在中东地区挑起的战争,无非是为了中东地区丰厚的石油能源。既然能源在现阶段如此重要,节约能源就变成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相对于其他所有交通方式,公共交通尤其是城市公交在节约能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城市公交现阶段来说,一般采用的都是电力或者是清洁、低成本、可再生能源作为动力来源,这些能源成本低、可再生的优点适应了低能耗的经济发展需求,能源就是金钱,节约了能源就等于为城市经济支出节约了很大一笔;第二,许多有私家车的市民为了节约成本,大部分出行都会采用城市公交的方式,私家车的日益崛起本来就对能源消耗造成很大影响,国家最近调整石油价格也旨在减少私家车出行,降低能耗;第三,对人力资源的节约,现阶段,人力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低成本高产出的能源。城市公交方便了市民上下班,为他们的出行节约了时间和体能,把节约的时间和体能用作工作,同样的人力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更多的经济利益,这务必会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第四,对道路交通的解放,中国,人口的密集,私家车的普遍,对公路交通的要求也与日俱增,现在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显然还是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特别是城市上下班时段,短短几千米路程需要几个小时,甚至还不如步行。道路的拥挤就需要道路的重建,重建就需要花钱,而城市公交会很好的缓解上下班高峰期拥堵的尴尬。

其次,节约市民上下班时间,创造更多经济利益。这里,我把人力资源的拿出来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来展示,因为人力是一个低成本高产出的资源,任何人的潜力都是无可厚非的,像财富排行榜上世界首富单枪匹马就可以为城市建设创造数以亿计的财富。而城市公交之所以会对人力资源产生重大影响,体现在对时间和体能等的节约方面。普通市民中间不乏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存在,私家车虽然现在发展成为普遍,但在中国农村大于城市的现状来说,没有私家车的市民占更多数,而城市公交的低廉的价格为这些潜在的人才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城市公交的四通八达节约了市民上班工作的时间,把节约的时间和体能用作工作可以大大的提高人们工作的效率,从而创造更多社会经济利益,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再者,对公路的解放。公路交通运输是现阶段最普遍的交通方式,而大量的私家车导致了交通拥堵,交通拥堵、交通压力大会使公路保养和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变大,这就不利于城市经济建设。由于公交优惠政策的是实行,如优惠票、月票、老年票、免费票等,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乘坐公交车的行列,这就极大的提升了城市公交的乘坐率,而城市公交的大容量就会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最后,公交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城市公交系统自身作为一个企业,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经济利益,公交车内是一个做广告的绝佳场所,车内各类广告林立,上班或出行途中难免会看到。总之,城市公交企业自身所创造经济利益是不容小觑的。

二、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城市公交对优先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体现在两个大方面:首先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然后是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1)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影响。空气质量方面,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这也是现阶段难以避免的。科技在向前发展,新能源汽车迟早会占领公路交通。但是,现阶段来讲,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是最简单、最快捷、最廉价、最有效的方法。城市公交是新能源如电力、太阳能、天然气、酒精等的实验基地,因为城市公交运行距离较短,运行路况的合适,现在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和运用新能源公交车,这必将会对将少空气污染提供巨大的契机。噪音污染方面。道路上大大小小的车辆,特别是私家车不计其数,鸣笛声此起彼伏,以前原始阶段的公交车可能因技术原因在行进中会产生很大的噪音,可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公交车可以做到悄无声息。公交车的优先发展会减少私家车的出行,对城市噪音的降低有很大帮助。

(2)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对城市人文环境的影响。首先,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个很容易理解,大大的车厢内坐着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同胞,彼此陌生但也会彼此交谈甚欢,孩子给老人让座,小伙子给小孩让座,彼此其乐融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这潜移默化中就已经拉近,现在的社会,人和人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彼此会越来越陌生和冷漠,而公交车厢内会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其次,宣传公益。如果是私家车内的话,是不会听到和看到人和人之间彼此让座和交流的,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潜移默化,孩子会培养出良好生活习惯和作风,会增添城市的人文气息。最后,对市容环境的影响。拥挤的交通肯定会影响市容,而私家车又是造成拥挤交通的罪魁祸首, 优先发展城市公交会对市容的整顿做出巨大贡献。可以想象公路上整齐地五颜六色的车厢像一条风景线而不像现在拥堵的马路像一幅静止的图片。

三、总结

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促使人们对其生存生活质量与环境有了更高要求。城市公交的优先发展是现代人文科技社会的助推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调节了城市化能源进程,改善着人们生活的人文与自然画境,有力促进城市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10

城市经济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对区域经济、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与作用力。城市经济开发区在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以及规模、速度上都显示了强大的影响效应与辐射功能。创办城市经济开发区是我国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战略举措。我国作出设立经济特区和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战略选择,其目的就是要吸引国际资本,参与国际分工,引进世界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发展我国经济。

关键词:开发区发展环境

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整体概述

城市经济开发区,是指以较具经济实力的城市为依托,在其交通便利的地方(港口或海陆空交通枢纽)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一些特殊的经济政策,用减免关税,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等优惠方式,发展贸易和转口贸易;利用国外资金或技术,发展加工业或其他经济事业,以增加就业和扩大出口,赚取外汇,引进先进技术,达到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这种特定的经济区域,我们称之为城市经济开发区,很显然,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概念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涵义:

1.城市经济开发区以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城市为依托,具有自己的核心城市。

2.城市经济开发区是以实行一定经济开放政策为特征的特定的经济区域。

3城市经济开发区市场运行的主体应该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化企业。

城市经济开发区是吸引外资投入的密集场所。同时城市经济开发区也是我国经济全面发展与局部先行一步的统一体。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兴建更新了城市建设的传统观念,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都被作为工业项目的附属与配套设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则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建设,首先进行水、电、路、通讯等设施的开发与建设,使其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此来吸弓}国内外资金和项目的投入。城市经济开发区建设的程序打破了城市建设的传统观念,理顺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也为其它城市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投资环境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城市经济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同时又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城市经济开发区设立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作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进行企业经营机制、人才管理制度、社会化支撑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引进外资、扩大出口及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试验,以产生新思路、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符合科技发展自身规律的科技体制和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培植示范样板,提供成功经验。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大规模兴建对加速全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具有战略意义。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兴建不仅是一个政府扶持下的工业化运动,也促进了全国城市化的进程。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一部分农业用地转向以工业为主的领域,这是一国经济走向繁荣的表现。目前,我国农业人口仍然高达70城市化进程的滞后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不经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以及产业结构推移过程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等一系列后果。现在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大量出现,则是继乡镇企业之后我国又一次工业化、城市化热潮。开发区通过非农占地,招商引资,从而扩大了老城镇的发展空间,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增强了城市的综合功能。农民转让土地的收益,为其开辟第二、三产业创造了条件。开发区集产业开发、商贸经营、文化和生活设施为一体,随着开发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把开发区建成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新型城区,推动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城市经济开发区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开发区除了自身经济高速增长对当地所做的贡献外,对母城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现状

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分布、区位特征具有明显的沿海倾向性和经济中心趋近性。从大的区位来考察,其分布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约有80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约占15,西部地区仅占5.从小的区位来讲,几乎所有的城市经济开发区都集中在交通便捷,靠经济中心、自然条件好的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开发区集中在沿海并依托区域经济中心的特征,表明开发区今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推进和宏观经济水平的稳步上升。

现在,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性质级别基本上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不同级别的开发区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对开发区的支持上。国家级城市经济开发区是国家为经济发展战略推进实施的需要而设置的,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中央政府的长期政策倾斜。中央一般采取资金与政策交互支持的办法,诱使开发区良性发展。使国家级城市经济开发区完整的规划得以循序渐进并具有良好的远景。而省市一级的城市经济开发区,由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权力弹性有限,因而地方政府对开发区建设的推动力较小。因此,我国目前城市经济开发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地方型城市经济开发区上。开发区类型的广泛性是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内容创新的体现。但类型的纷繁复杂将使开发区的建设难以形成统一的策略。

苏州、深圳开发区以其独有的投资环境优势,在国内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方面,一直走在前面。首先他们有着完整的产业链配套环境,以苏州开发区为例,其许多产业已经形成产业链,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非常健全,而且每个环节都有若干企业在合作和竞争,这对吸引外资而言,是十分具有优势的环境因素。如在电子计算机行业,台湾最大的8家笔记本电脑企业中的6家以及大批零部件厂商都己经进入苏州,外

商在苏州生产笔记本电脑可以在当地采购到笔记本电脑95的零部件。据台湾明基电脑公司的资料,一大批电脑配件厂商已追随明基公司到苏州及周边地区投资,目前在苏州及周边已经有了600多家供应商。深圳开发区在鼓励大型中外企业发展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并鼓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通过许可证贸易、零部件采购、OEM、委托加工等形式使许多中小企业与大型跨国公司形成服务、配套关系。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在深圳开发区形成规模经济,并产生集聚效应,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环境因素。其次他们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圳开发区在区位环境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圳毗邻香港,港深两地已实现24小时通关,两地合作非常紧密。深圳的蛇口和盐田港成为当地、乃至全国货物进出的两大重要港口,这对出口型外资企业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并且目前已有800多家大型跨国公司总部设在香港,因此,深圳便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内地的桥梁。深圳开发区在吸引外资方面,尤其注重发挥这种区位优势.苏州开发区的区位优势亦十分明显,它地处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距上海仅90公里,到南京200公里。通过沪宁高速公路,到上海1小时,到南京2小时。同时,苏州一上海是海关总署批准的全国三条绿色通道(直通关)之一,通关简捷便利,上海到货可直达苏州通关。还有他们注重保护知识产权。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企要求保护知识产权的呼声渐高,尤其对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深圳市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十分注意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并先后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等六部保护知识产权的地方法规和条例,有效地以法律形式保护了企业的知识产权。这对深圳开发区吸引外商投资来说,形成了环境优势。苏州、深圳开发区外商投资环境除上述优势因素外,还有很多其它的环境优势,如人力资源市场非常便利和灵活,尤其对深圳开发区来说,其劳动力市场已形成立体的层次结构:既有科技管理人才的供应市场,也有很多技术工人的劳动力市场;在优惠政策方面,也较为灵活。苏州和深圳开发区是我国比较典型的两个开发区,可以是我们发展我国城市开发区的楷模,我们在对于其他开发区的发展上可以借鉴它们的经验,但它们独特的自身优势又是我们无法学习和借鉴的,我们应该补长取短,充分发挥各个城市开发区的特色,有利于它的发展。

优化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结构的主要措施

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是对外开放的产物,但它同时又是对外开放走向全范围、全方位格局的一个过渡阶段。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势必要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推进,逐渐演变成经济特区,我们优化和评价其投资环境,就是为了使开发区更快、更好地良性发展,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城市经济开发区在其实际运作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其微观投资环境的改善,也大大延缓了我国整体宏观投资环境的形成,必然会发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停滞效应。因此,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在宏观和微观领域中出现的问题,进而优化宏观和微观投资环境就显得日益重要了。

①在结构调整中迅速扩大经济总量。结构调整具有量与质的双重规定性,对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开发区来说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重点、不同的措施,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但对我国几乎每一个城市经济开发区来说,其结构调整都必须和扩大总量结合起来,以量的扩张带动结构调整,以结构的调整来推动量的扩张。一定的经济总量是结构调整的载体,没有一定的经济总量,结构优化就成了无源之本.同时,又要通过调整来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增强经济实力。扩大经济总量最根本的是扩大利用外资的总量,但在目前招商引资竞争日益激烈的状况下,我们也应该把吸引国内资金放在重要位置,面向国家各部委办、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招商。

②调整外资来源,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外资一直以港台投资为主,其资占大多数。十多年来,港资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投资项目超过16万个,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占内地实际利用外资的56.同样,目前绝大多数开发区港台投资也是外资的主要来源,由于港台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这样的外资来源就决定了开发区的外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的局面。开发区要在全国外资城市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的优化与评价调整中作出大的贡献,就要借鉴其他国家,如新加坡等国家吸引外资的宝贵经验,实现外资来源“多国化”。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跨国公司集中了巨额资金,技术水平很高,管理现代化。我们应在继续巩固扩大港台、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招商的基础之上,主动向欧美拓展,加大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来区投资的力度,更多地引进外资大项目,使开发区经济规模再上新台阶。

③调整投资方式。目前开发区外资企业以合资、合作、独资为主,这样的投资方式显得过于单一。我们可以偿试拓展利用外资的方式,比如:对那些规模大、投资额度大、技术复杂、设周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我们可以采用BOT的方式利用外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在条件允许时,偿试发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特别是在目前开发区吸引外资整体思路转变的背景下,此举更具现实意义。还有,在开发区经济高速增长,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我们应该加大举借外债的力度来利用外资。解决地区区域结构、资金到位率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④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二是开发区的特点和优势,如港口、淡水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则最适宜于发展大运输吞吐量、大用水量的工业:三是开发区如何为其依托城市的结构调整服务;四是开发区已形成的产业基础。根据这些因素,编制开发区产业导向。再根据产业导向实行定向招商,增强结构调整的有效性。以上就是针对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具体问题而提出的优化。

结论

该文通过对城市经济开发区在其实际运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以发展国家或地区经济为目的,对其投资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优化。同时,希望该文能对建立中国城市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桥经济

2开发区资讯

3赵丽商场现代化20__-5

篇11

文化经济从本质上来讲,属于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同工业经济不同,文化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我国软实力的发展。所以,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要把发展文化经济作用党和国家战略的重点。文化经济不仅满足了当前人民大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同时还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后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从另一方面而言,文化经济的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最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经济可以增加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则更加有利于城市在吸引外资的时候,占据了更多的优势。反过来讲,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一般而言,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方面的市场需求,其中就包括文化经济的市场需求,这对整个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城市形象将进一步得到提升。正是因为文化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将文化经济放到一个制高点,并将文化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1 文化经济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也就是文化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毋庸置疑是重大的。事实上,文化经济管理体系的好坏关系着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格局,同时也关系着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好坏。一个城市如果拥有一套完整、合理的文化经济管理体系,不但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还能使得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文化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重要支撑,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它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和重要前提。除此之外,文化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软实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替城市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增加了更多的优势跟机会,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也会因此得到提升。从这个方面来看,在城市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当中,城市的管理者和政府的有关部分必须认识到文化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应该把文化经济的建设纳入到城市的管理制度当中去,并最终实现整个城市的发展。

2 文化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具体研究和分析

(1)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制定具体的城市管理战略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把文化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战略纳入到城市管理中去,这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文化经济作为第三产业经济,通过这种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产业的带动,城市经济必将更加充满希望和活力。在城市文化的提升方面,文化经济同样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通过城市文化的提升,城市的气质和精彩的风貌将更加被世人所羡慕。在整个城市风貌提升的基础上,广大的人民群众也积极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去,通过展示自身的人文特征和精神风貌,为文化经济建设的未来提供力量之源。因此,城市的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必须认识到文化战略在城市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应当把文化战略作为基础性的工程去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管理者要整合整个城市的有效资源,从历史文化古迹到名人故居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充分扩大城市的文化内涵,为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2)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好好文化定位工作。要想使得城市经济能够健康长久的发展,必须在第三产业这方面要重点下功夫,让第三产业形成产业链,最终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链条。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依托于文化经济的发展,所以促进文化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想形成一条健康的文化产业链条,自然就离不开文化定位。因为文化定位能够催生出一个品牌的品牌文化,甚至形成一个全新的文化产业,最终再通过这些文化产业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城市文化产业链。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列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湖南的凤凰古城,其历史文化名城的成为让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加了,文化产业也是其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最终文化产业也推动了凤凰古城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从整体上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一座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渐渐形成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这些城市文化包括市民的精神文明、城市精神等等,这些因素同样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比如深圳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这座城市逐渐形成了改革创新、兼收并蓄、诚实守信的城市文化内涵,正是由于这些先进的城市精神提炼,使得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愿意千万深圳就业,同时这对深圳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因此,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文化定位的相关工作,实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目标。

(3)文化经济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组合。在传统的城市经济当中,城市经济结构往往较为单一,第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大都集中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上面,第三产业往往相对来说弱势很多。这就要求城市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强调文化经济的重要性,以此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各个产业能够协调发展。

(4)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经济的发展。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在招商引资方面也占据着很大的优势。而文化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恰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城市知名度的提高。所以当地的文化主管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来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文化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简单地来说,相关的文化部门可以通过搭建经济贸易平台和文化唱戏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并且通过一系列有文化、有内涵的文化品牌的创建和宣传来推动城市文化的不断发展。同时在文化的传播过程当中,一定要重点强调优质的文化产品,对外所展示的文化形象一定要有当地的独特性。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而且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它还能够推动城市文化产业链的完善,也能够积极引进专门的人力资源,最终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很多人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日益强烈。因此,精神文明的建设是符合时展潮流的。在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便是文化经济的发展。文化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对于市民个人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而且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而言,文化经济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完善文化产业链条,最终推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应该认识到文化经济的重要性,把文化经济纳入到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去。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还要充分利用城市已有的文化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资源整合,通过这些去引导文化经济的发展。所以,文化经济和城市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最终相互发生作用,我们应理智地看待,采取实际行动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植雄,叶妙君.文化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J].人文地理,2004,06:26-29.

篇12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1-10(5)

作者简介:陈 刚 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浙江大学理学院教授理学博士工学博士后

商会经济是当前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现象。它是以商会为组织核心、以企业为组织成员,而形成的一个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型经济体,是城市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增长点。南京作为率先开展商会工作的试点城市,商会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并在培育商会经济方面已经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尝试与实践,对南京城市功能的转型提升将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回顾与分析:南京商会经济发展初具规模

南京的在宁异地商会发展走过了十年多的历程。在这十年中,南京的商会发展由少变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逐步形成了浙商、闽商、微商、粤商、苏商等商会群体齐头并进、争先发展的新局面。

(一)十年间南京商会发展的变化

从异地商会数量看,十年前外地在宁成立的商会仅有4家,其中具有总部性质的在宁异地商会有3家;十年后在宁商会总数发展为28家,其中具有总部性质的在宁异地商会有17家。

从会员企业数量看,十年前外地在宁成立的商会会员总数仅有700多家,会员企业超过100家的商会仅有3家;十年后商会会员企业达到3100家,会员企业超过1000家的商会有12家。

从投资发展规模看,十年前商会会员企业在宁累计投资仅2.5亿元左右,平均每个企业累计投资约357)元;十年后商会会员企业在宁累计投资达到2.5亿元,是十年前的100倍,平均每个企业累计投资超过8007万元。

从2007年南市创新开展在宁异地商会工作以来,具有总部性质的在宁异地商会发展迅速,其中有7家商会成功运作了投资担保公司等商会经济实体,5家商会积极筹划在宁建设商会总部大楼项目。商会运作模式的日趋成熟表明,南京在宁异地商会发展正朝着集聚化、多元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二)商会为南京发展带来的作用

一是拉动经济。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在宁异地商会会员企业在宁投资累计达到160亿元,分别涉及电子、信息、建筑、旅游、医疗、金融等20多个行业:除了会员企业外,由商会集聚的浙商、闽商、徽商、粤商、苏商等私营企业超过3万家,约占全市私营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个体户近875户,接近全市个体户总数的40%。这些企业的发展对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是吸纳资源。长期以来,在宁异地商会为南京与外地市开展合作交流工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先后参加南京市“重洽会”、“金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30多次,积极参与南京市与外地市合作交流活动100多次,帮助有关区县、开发区组织专场招商活动200多场,引荐客商万余人次,为南京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招商资源、信息资源等。

三是共御危机。引导企业组团发展是商会发挥的重要作用之一。目前,超过半数的在宁异地商会会员企业间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组团合作。特别是在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时,商会企业纷纷迎难而上、抱团取暖、共寻商机,主动参与我市重大项目投资建设,不少商会企业启动了商会总部大楼项目的筹建工作,为落实“扩内需、保增长”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是弘扬文化。商会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市经济繁荣,同时还推动了南京与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尤其是在弘扬创业精神、传播企业文化等方面,商会发挥了积极作用,给南京民营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在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方面,商会也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商会和会员企业平均每年投入于慈善公益事业的资金累计近2000万元,仅2008年汶川地震在宁异地商会捐款达700万元,商会会员企业通过各种形式捐款累计超6000~-元。

(三)在宁异地商会发展初现“三大效应”

随着长期的发展积累,在宁异地商会发展呈现出“三大效应”:

一是板块效应。在宁成立异地商会的地区主要来自浙江、福建、安徽、江苏等地区,其中浙江在宁成立的商会最多,共有9家(分别为江苏省浙江商会、南京市浙江商会、南京宁波经济促进会、南京市温州商会、南京市台州商会、南京市绍兴商会、南京市金华商会、南京市衢州商会、南京义乌经济促进会),构成了省一市一县在宁商会多级发展格局。这种明显的地域集中性,凸显出浙商、苏商、徽商、闽商等商会群体在宁投资发展的板块效应。

二是集聚效应。目前南京在宁异地商会的企业发展已形成“葡萄串”效应。比如南京市台州商会会员企业虽然只有200多家,但在宁创业发展的台州人有7万人,台州籍企业1000多家,注册工商户达4000多家。据了解,南京28家异地商会集聚的在宁创业人有数十万人,以商引商的集聚效应凸现。

三是辐射效应。由于南京在长三角、南京经济区、南京都市圈的特殊区域位置,一些发展成熟、实力较强的在宁异地商会开始把发展目光投向整个南京区域,定位于打造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和组团投资能力的品牌商会。据初步统计,在宁异地商会会员企业中有近300家企业正在以南京为中心在区域范围内扩张发展,进行跨区域、多领域投资合作。南京市绍兴商会、台州商会、温州商会等已经签订了在宁总部大楼项目合作协议,力争建设商会的区域总部,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家进驻。

二、探寻与思索:培育商会经济所需的城市“土壤”

商会是城市发展中的一种元素,它可以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发展态势;城市是商会发展的支撑,是培育商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土壤”。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具备了发展商会经济的条件,商会也不是在任何城市都能做大做强。

(一)商会经济发展所依托的城市优势

结合当前中国商会组织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我们归纳出一个城市发展商会经济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和优势:

首先,商会经济发展需要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经济发达的地区商人多,但未必商会多。在广东,潮州、汕头地区经济不及广州和深圳,但潮汕商人和文化名扬海内外:在浙江,温商文化、越商文化等享有盛名,但温州、绍兴也不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除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徽商、赣商、豫商等商帮文化同样独具风格,各有特色。由此可见,城市和地区的文化底蕴是~笔宝贵财富,是培育商会文化、促进商会发展的基础,它与商会文化互融共生。

其次,商会经济发展需要特色的城市综合环境。独具特色的城市环境能够彰显城市魅力,增强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综合环境涵盖了很多方面,比如区位环境、交通环境、商务环境、政务环境、人居环境等,只有在这些方面具备了与众不同的优势,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源,集聚更多的人气。特别是对于吸引一批外地商人离开原籍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设立商会组织,更需要创造出 宜商、宜居、宜游、宜学等综合环境优势,为商会经济成长提供优质“土壤”。

第三,商会经济发展需要丰富的城市社会基础。与单个企业不同,商会组织与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交流更加广泛,商会的全面发展需要丰富的社会资源来支持。目前,具备一定规模、发展比较成熟的商会不仅拥有一批会员企业,同时还广泛吸纳了金融、律师、学术、艺术等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为商会发展丰富了资源、凝聚了智慧、拓展了平台、畅通了渠道。第四,商会经济发展需要较强的城市经济实力。发展商会经济最终目的是增强城市经济实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反言之,城市经济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才能为商会经济提供更宽、更广的平台。对于商会而言,只有培育出更多大企业,商会发展才具有更实际的意义。城市经济发展的提速,会蕴藏更多的商机,商会企业获得的发展空间会更大,商会经济发展的“土壤”也会更肥沃。

(二)南京具备培育和发展商会经济的优势

对照以上四个条件,可以认为南京具备了发展商会经济的良好基础,是一座非常适合培育商会经济、发展商会经济的城市。在文化底蕴方面,古都风尚的浸润,使文质并茂的人文传统与淳朴包容的民风习俗融汇和谐,形成了南京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在江、浙、徽文化融合的影响下,南京自古以来就是苏商、浙商、徽商流动、交融的集聚地。2009中国城市软实力报告中,南京的文化号召力位居第7位。

在综合环境方面,南京区位优势明显,地处传统长三角地区与“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南北互动、跨江发展的长江流域中心城市,也是承接东西、传递要素的重要支点城市。

在自然环境方面,南京既有虎踞龙盘的山川地形,又有钟灵毓秀的南国风物,是一座具有东西合璧、南北交融之独特魅力的现代化都市。2008年南京获得“联合国人居特别荣誉奖”,2006~2009年南京连续4年进入“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前十名,2009年南京成为首批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省会城市之一。

在社会基础方面,南京省会城市资源优势明显,不仅集聚了数千家国家机关驻宁单位、省级机关和外地政府、企业驻宁办事机构,同时还拥有普通高校41所,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540多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余万人,两院院士81人。南京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位列全国第一,科教实力位居全国第三,是仅次于北京、上海的国家科教文化名城。

在经济实力方面,南京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齐头并进,产业结构优化不断加快,经济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预计2009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50亿元,同比增长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9亿元,同比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6亿元,同比增长17%。

上述这些条件,构成了南京发展商会经济的综合优势和特色。在新的发展时期下,南京将进一步释放潜力,发挥优势,着力培育商会经济发展,把商会经济作为全市加快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展望与发展:商会经济助推南京新一轮转型发展

当今中国经济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发展重心正由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中部、北部、西部地区延伸扩散,新一轮区域资源要素的整合、对接、流动势在必行。在这种大背景、大机遇下,南京坐拥承接东西、跨越南北的先发优势,需要抢抓时机打造出承接资源、集聚资源的新载体和新平台。商会经济发展与南京当前的发展需求恰恰可以实现“无缝对接”。

(一)从南京发展战略看,“三个经济”加快推进“三个发展”

就商会企业而言,全部都是私营企业,在民营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就商会而言,他们承担了商人群体在区域内集聚的总部职能,是总部经济的一种特殊形式。南京非常重视商会总部建设,不少商会已经启动了商会总部大楼筹建工作,我们将全力打造浙商、闽商、徽商、粤商、苏商等在宁发展的总部基地。当前南京正积极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全力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新目标。商会经济、民营经济、总部经济这“三个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三个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对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加快城市功能转型、提升城市品质品位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从商会发展角度看,需要发挥好“三个关系”的作用

一是商会与企业的关系。商会作为企业发展的平台,除了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资源、政策咨询、商务交流等服务外,还需进一步发挥“战略核心”的作用,把商会的资源全部调动起来,形成强大合力。我们要倡导“经营商会”的理念,把商会当作一个集团总部来进行运作和发展,形成一种长远的、持续的发展谋划,使商会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是商会与政府的关系。作为一种新社会组织,商会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调节市场的“第三只手”,形成一种“软权力”,帮助政府共同维护市场规范发展。同时商会也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城市政府、企业间合作交流搭建平台,实现共赢发展。

三是商会与社会的关系。商会不仅要对企业和行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还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一个商会就是一个品牌,要竭力打造一种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商会品牌,要努力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

(三)从政府推动层面看,发展商会经济将做好“四个强化”

一是强化科学引导。要积极引导商会拓展发展视野,更新发展理念,创新运作模式,及时与商会互通信息、共享资源,集中力量谋划大项目,发展大企业,寻求大合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