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1 11:07: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质量管理专业基础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X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213-01

一、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教育部颁布了新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意见,其中明确规定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应始终遵循建设主体多元化的目标,与行业企业实现紧密联系,积极完善实训与实习基地的条件。与此同时,还提出了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专业人才,同时还应将科学教育素质作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思考、分析与动手实践的能力[1]。

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高职教育,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高层次的技能实用型、高素质铁路司机专业人才,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为更好实现该教学目标,就必须将实践教学融入学习过程中。由此可见,铁道机车车辆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实训教学的实施场地,同时,利用该场地可以完成实训教学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具体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使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有效地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其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并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而学生在实训基地中进行学习,可以进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职业技能得到提升[2]。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工作经验,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与协作以及管理能力。

第二,更好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在实训基地中进行专业学习与实践锻炼,能够使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得到增强,并且培养了其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使其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并投入到工作中。

第三,利于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对于学生来讲可以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而对于教师来讲则可以提高其自身的业务水平。其中,教师业务水平主要涉及到理论与实践能力。然而,要想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就应该对其进行实训,使其在实训基地中进行长期锻炼,并将工作任务落实到个人,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对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实时全面地了解,同时还能够使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相应的经验,对于其未来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可以有效提高专业的科研水平。学校教育不仅需要完成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应该进行技术攻关与改造的工作。通过与实训基地相结合,实现科研工作的有效合作,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实训基地发挥项目自身优势,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度,不断扩大实践研究的涵盖范围[3]。与此同时,两者的有机结合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讲,能够利用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为企业技术难题提供解决措施,进而实现两者的互利共赢,共同得到提升。

二、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议

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虽然已经实现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但是,仍需为其提供具有价值的优化措施。

第一,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教师需要亲自进入到机务段等合作的单位进行现场的调研,全面掌握职业岗位能力与素质的具体要求[4]。在此基础上需要与企业的专家对职业资格标准与岗位的要求进行分析,而后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进而制订出符合专业技能与职业态度的规定,积极明确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与计划,并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模块进行训练。除此之外,还需要同企业的专家共同开发出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习实训教材。

第二,执行绩效考核制度。为了更好地保证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应积极建立并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建设工作的规范性与标准性。制定并执行绩效考评制度,对实训基地的建设状况进行定期考评,同时对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全面的过程管理,确保绩效考核与实训基地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相适应,进而有效保障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正常建设,并为学生的校内实训提供平台[5]。

第三,实现教育培训服务。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与铁路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也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作,这样才能取得专业教学的预想效果。学校应该同相关部门与企业实现合作,进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培训的服务。此外,专业教师应与合作企业或者部门进行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或者是技术攻关,不断提升自己,促进校企间的进一步合作。

三、 铁道机车车辆实训基地管理建议

实训基地的管理应重视实现企业化与市场化,并建立健全校内的实训基地运作体系,确保规章制度的科学合理,对基地结构进行优化,构建质量监控的体系,进而积极实现科学化的管理,充分发挥其综合性的功能。

基地的内部管理需要实现集中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实践教学的资源进行集中性的管理,并积极建立实训中心,进而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防止出现重复投资的现象,有效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在对外管理方面应采取共享机制,也就是实现企业化的管理,实行市场化的运作[6]。积极引进现代化的企业理念和价值观念,为企业化的管理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实训的主要内容和项目来源于企业内部,而实际的训练方式和过程应实现企业化。根据市场化的需求应进行实训的成本核算,进而积极推动教学、设备以及工具和材料的管理,保证实训教学质量与高效率,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性。

根据企业内部的运作机制来进行劳动管理,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劳动环境,使其能够在做事中更好地进行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更好地建设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训基地就应对其建设与管理工作予以一定的重视。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对于其专业的发展与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有效地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进而积极地推动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教学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牛春林.校企合作建设轨道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铁道机车车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例[J].商情,2011(51):146-146.

[2] 李向超.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以动车组控制系统维护与检修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4(7):239-239.

[3] 李作奇.高职铁道机车车辆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①--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5(19):141-142.

篇2

1.1.1组织管理机构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督,首要组织一个管理机构,主要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管理的作用是通过管理职能加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控制。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还涉及基础教学的管理和临床教学实践的管理。目前,各高校都设有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虽有管理组织,但未发挥其职能作用,教学管理力量薄弱,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繁忙,疏于管理。这就难以保证对学生、教师教学过程的全面质量监控。

1.1.2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使管理能够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是对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教学质量的保证和促进都有赖于科学的管理制度,没有一套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学生学好学坏,教师教好教坏,无从监管和控制,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校声誉。

1.1.3质量管理信息的沟通质量信息是质量管理和作出决策的依据,是学校生存、竞争、发展的资源。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之间均缺乏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的沟通。基础医学部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不了解临床对基础知识的侧重点,也不了解学生在临床运用、贯通基本知识情况;医院以完成医疗任务为主,对学生在基础课程的学习和在I临床课程的实践缺乏整体的系统的了解,这种状况严重妨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1.4质量管理持续性教学质量的管理与评价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如若只是为了迎合上级检查,暂时阶段性地进行质量管理,就不能全面评价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就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1.2教师因素

1.2.1教师资源与素质

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教师的学历和专业水平,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对教育工作是否有责任感,是否具有乐业、敬业和奉献精神等应作为优秀教师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高校在选拔教师时,应注重对其职业道德进行考查。

1.2.2教师的质量意识

质量管理是由人来实施的,人是关键因素加强教学质量意识,提高认识和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如若没有质量意识,讲课照本宣科,对固有知识采用封闭式的灌输,不理会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满意度,这样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必差。加之,现在是经济时代,很多教师受经济浪潮影响,无心专研业务,认为教好教坏一个样,没有什么奖惩,培养的学生能否毕业,能否掌握一技之长跟自己无关。这些思想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1.2.3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师生思想交流的过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对医学生来说,既要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又要掌握临床技能,很多基础学科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就看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及专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也是现代教师的必备技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但对多媒体的使用,不能局限于文字的表述,应以声像、影视、动画等形式展现出来。一部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1.3学生因素

1.3.1学生的学习目的

很多学生由高中毕业进入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专业很不了解,更多的学生对医学不感兴趣。由于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而是无可奈何进入医学院校,所以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厚,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唤起学生的认知愉悦和探索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并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关注知识传授,不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需要,就容易造成学生的不满情绪,对学习抱应付甚至放弃的态度。

1.3.2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多学生一直沿用旧的学习方法,以死记硬背的方式以应付考试,知识拓展方面的能力欠缺,以致学生掌握医学理论知识水平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只是盲目性地学习课本知识,没有更好地去理解知识内容,理解基础知识在临床上的应用,造成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

1.3.3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教师要把教会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看得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教师要彻底改变一讲到底、越俎代庖的教学方式,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可通过各种手段激活学生思维,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的原动力。

1.3.4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校园文化为了适应新世纪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在专业科学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近年来学校的各种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余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但过多的社团活动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如何引导学生明确在校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和宝贵性,在掌握过硬专业技能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个性,使学生社团成为学校重要的育人阵地尤显重要。

1.4教学环境

高等医学院校如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优良的服务、优雅的环境,如何为学生提供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如何给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基地,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医学生除了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临床知识和技能,对临床教学医院的规模、场地、仪器设备、病种、可投入资金、教学政策等都是影响临床教学实施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实训设备和课程资源等都要符合课程内容及其组织的要求,校内实训条件要满足学生生产性或仿真实训的需要,校外实习要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学生了解临床实际、体验医学文化的需要。

2对策

2.1进行全员化的质量教育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即对全体师生员工进行持续的全面性的质量教育,包括质量意识教育、质量管理知识教育,以及为确保质量所必需的职业技能教育,使教职工对“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有深刻的认识,树立维护质量的自觉性。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质量是一种特殊的产品质量,对学生作为“产品”而言,产品的质量标准要符合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2.2健全系统化的质量信息库和管理制度

职能管理部门要建立质量信息数据库和质量信息管理制度,应从学生、教师、专业、课程、教学、考试、学籍管理、教材、实验、设备等方面建立基本信息库。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一套比较细致量化的评价指标,做到有优必奖,有错必罚的奖惩制度。制定一个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适合本校的、可行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质量的评估持续、有序地进行,而且有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信息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对学生临床实习的检查,除有临床教师参与外,也应有基础教师的参与。这样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基础教师与临床教师之间对学生的教与学情况有整体的系统的了解与协调管理,对基础教师及临床教师掌握学生信息,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的质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不论教师教学水平多高,若他对教学工作不负责,教学就绝不会有好的效果;二是教师的业务水平,包括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教师任职后还要对他们经常进行思想教育,将师德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从而建立起教师职业道德的制度保障。只要到达模范准则,就是优秀,不应有名额限制,这样才能营造良好氛围。教师必须精通学科基础知识,熟悉学科基本结构以及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与最新发展成果。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保证其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鼓励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进修学习,进行各种专项培训,包括各种教学竞赛和组织观摩活动,交流经验,吸取精华,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自身水平,提高授课质量。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评教,客观地直接体现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水平,以达到“以评促教”的效果。对每个学期,学生评价不及格的教师,经专家、领导评价确认后,学校出示“黄牌”警告,如连续两次不及格,则出示“红牌”,并将该教师调离教学岗位。

2.4学生自我意识的加强

篇3

高职院校的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具有的相同点就是,高职院校同样对于学生有着较高的基础知识要求,但却不仅限于此。由于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今后将会直接踏入社会,从事着相关的工作,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除了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科学文化基础的学习,同时还注重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掌握。高职英语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教学当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不仅如此,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今后从事的专业对于英语知识的需求,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更加偏向于英语的实用性,将英语教学的目标落实在今后学生从事岗位的英语要求上面,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译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而这些知识能力良好培养的前提就是高职院校能够确保英语教学的质量,使学生的英语能力能够达到今后工作不需要经过培训而可以直接上岗的要求,由此可见,加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质量管理工作对于保证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非常关键。

1.2培养学生良好的应用能力

与普通高等教学培养学术型人才有所区别,高职院校的教学更加注重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在掌握到专业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的前提下,使专业技能得到提升,从而能够将专业技能直接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当中。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管理,其实是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提升的一种保障。在高职学生今后从事的各个专业领域中,其从事行业的专业特征对于专业英语知识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在专业技术资料阅读、英语公文处理、专业资料笔译、计算机英语、专业技术口译以及日常交际口译当中都会用到和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通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完善质量管理的流程,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和本专业有关、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英语知识,从而使这些专业英语知识技能能够直接运用到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对于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高职教学发展的重点内容

高职教学在我国已经有了较长的发展历程,但近年来随着各大高职院校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对于高职教育教学人才能力要求的提升,使得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成为影响到高职院校今后能否长远发展下去的关键因素,如何能够在高职教育当中加强教学管理水平,提升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于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以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是当今各个高职院校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当中对于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也有着明确的要求,《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当中提出,今后高职院校应当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完善质量保障机制。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当中指出要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的根本标准,实施“投入质量”“过程质量”以及“结果质量”三方面的评价。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不仅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落实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观的主观需要。

2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管理问题

2.1学校缺乏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在进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无论是英语教师,还是学生本人,均认为英语这门基础文化课学习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多大帮助[1]。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面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粗略的学习。学生没有意识到今后的专业工作当中无论是阅读英语技术资料,还是处理英语公文,都需要良好的英语水平,而学生这种不良的学习态度使得其英语的水平很难达到今后岗位工作的需求,消极的英语学习态度让学生英语能力很难有较大的提升。

2.2英语教学软硬件设施利用率低

随着我国对于现代化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各大高职院校为了促进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纷纷采用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这为改善以往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学习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往往还是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信息化设备的利用程度并不高,同时,教师大多采用磁带录音机进行英语听力教学,而多媒体的较少使用也造成许多重要的英语教学视频无法播放,不能够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极大的影响到了英语教学的质量,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提升。

2.3高职英语教学和专业课整合度低

高职院校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到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在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当中,英语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专业课程存在脱节的现象。除了英语教师在专业课程上的知识面不够广以外,更与英语教师教学的培养目标认知不清有关。教师认为做好英语基础知识教学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很少在英语教学内容上涉及和专业知识技能有关的教学元素,使得学生英语学习对于专业能力的价值难以体现出来。

2.4教学管理方法和质量评价机制不完善

高职生对于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但是缺乏对于自己的约束和管控,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个性张扬,做事任性,而英语教师很少能够针对该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管理,落后的管理方法使得学生难以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在英语教学当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机制也不够健全,教师很难从教学过程当中发现自己教学中不足的地方,而学生也很难在今后的英语学习当中查漏补缺,造成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质量难以得到较大的提升[2]。

3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管理的对策

3.1关注“顾客”

关注“顾客”是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当中的第一条,该原则强调组织的发展依赖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充分地考虑到“顾客”的切实需求,满足顾客的期望。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院校本身即为组织,而参与学习的高职生以及学生家长均为“顾客”。按照质量管理原则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地考虑到学生以及家长的需要。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在高职院校当中都是以发展技术知识和能力作为学习目标的,使所学的知识能够直接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岗位当中是学生以及家长所期望的。为了满足这些要求,高职院校在英语课程的安排设置上面应当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各个院校专业的特点,对学生今后从事职业当中会用到的常用英语单词以及语句等进行充分的调查,并将这些内容按照重要的程度在英语教学当中进行补充和说明,使高职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和专业学习能够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3]。

3.2领导作用

质量管理当中领导需要发挥自身的职责,明确发展的目标并提供给大家良好的环境,能够带动大家为了实现发展目标而共同努力。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领导者”便是高职院校的管理层,高职院校应当落实办学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型的人才,通过学习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的技能,从而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都能直接运用到工作岗位当中。为此,高职院校管理层应当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培养知识技能的环境,就英语教学来说,其学习环境是多方面的,包括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教学水平、对于专业知识的涉猎宽度、校园英语教学的软硬件设施等,学校应当在这些方面加大优秀教师的选拔,完善各项教学设备,给高职生的英语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促进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做出努力。

3.3全员参与

ISO9000质量管理当中的一条要求就是实现所有成员参与到提高质量的过程当中。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管理并不仅仅只是学校管理层一方面的工作,仅仅依靠学校管理层的力量对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程度是非常有限的,在今后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管理当中,应当充分的发挥校园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职能,调动所有的成员,实现对英语教学质量的高效化管理。学校管理层应当作好英语教学质量管理标准和体系的制定,确立质量管理的发展目标以及各项要求[4]。作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不仅要做好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更应当充分的贯彻学校管理层的质量管理目标,并将质量管理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举措,例如让学生加强英语基础和实践的学习,做好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的工作,增强专业用语在英语考试当中的比例等。作为高职院校院系的主任,应当加强对英语教师的管理监督,确保英语教师的执行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当积极配合英语教师的工作,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专业英语知识技能的学习。

3.4过程方法

质量管理的过程方法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果,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应当充分的加强过程的管理。这其中包括英语教学内容的制定、英语教学各项环节的实施方法以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在制定英语教学内容时,需要对专业以及对应岗位所需要的英语知识技能进行调查和分析,确保英语教学内容的实用价值。在实施英语教学活动时,要按照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和方针来进行,英语教师在课前需要准备充分的并与专业相关联的教学教案,在英语教学中院系领导可以抽出时间进行英语教学的听课,从而实现对于英语教学的过程监督,确保英语教学质量。在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英语教师可以对学生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作出相应的记录,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打分,指出英语教学的学习对于专业知识培养中的不足之处,并在今后的教学当中进行适当的改进。

3.5管理的系统方法

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管理的系统方法实质就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依据和指标,它是建立在一个可以执行的标准之上的,是完成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参考。为了保障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学校方面需要根据教学的目标以及今后社会发展对于各个岗位人才能力的需求,不断地对英语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也需要进行不断地改良,将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到英语教学当中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基础知识学习、专业实践操作当中都能有着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操作步骤,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地进行评价和完善,使管理的方法更加系统和全面。

3.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的过程是对外在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和调整,从而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管理过程当中,学校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目标是不变的,但是时代在不断地发展,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社会时代的变迁往往让各个行业的不同岗位对于人才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随着企业不断地壮大,科学技术在企业当中的应用也更加普遍,生产制造当中的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企业的发展逐步走向国际化,这不仅让岗位对于人才基本的专业技能有着更高的要求,对于其专业英语水平也有着更高的衡量标准。为此,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中应当制定出适应时展的教学管理计划,根据社会环境的改变不断的改良和完善英语教学的过程。学校对于英语教师应当有着详细的教学目标要求,通过实施考核的方式,让英语教学工作得到落实,在考核中对于教学质量不能满足学校英语教学计划的情况,应当及时找出解决的办法,使英语教学得到不断的完善。

3.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决策是质量管理当红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决策的准确度会对质量管理的方法、实施过程、效率造成直接的影响,但正确的决策往往需要有着完整、时效和精确的信息来源。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涉及决策的步骤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例如学校需要将英语的教学内容和今后学生从事岗位的需求进行匹配,这就需要收集大量的行业和市场信息才能为今后英语教学内容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5]。只有在高职教学的过程当中,保证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知识技能需求信息的准确度,并对人才培养的计划、实施、评审的方案制定准确的改进方法,才能确保决策的准确性,从而使英语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3.8与合作方互利的关系

高职院校的教学是为了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从而将人才输送到社会的各个企业当中,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业之间可以形成合作伙伴的关系,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人才,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专业教学的资源,从而达成互利互惠的效果。对于各大企业而言,英语在工作当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技术资料阅读、英语公文处理、专业资料笔译、计算机英语等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和这些企业建立良好的联系,针对不同的岗位对于英语能力的要求,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有效地信息,让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能够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都能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得到充分的使用。

4结束语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今后在工作当中的专业英语知识运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学校缺乏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英语教学软硬件设施利用率低、高职英语教学和专业课整合度低以及教学管理方法和质量评价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在今后的英语教学当中,应当根据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落实英语教学质量管理的八项内容,使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得到切实的提升。

作者:叶奎 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丽华,李军,关利,等.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思考[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17(2):52-54.

[2]吕艺.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3(18):175.

篇4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31-02

0 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近年来国内食品质量与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在当前日益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下,食品的检测与质量管理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重新构建食品检测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迫切性和应用性。

1 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食品检测类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数量众多的食品类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其在质量检测、安全控制及管理方面的人才奇缺,且存在诸多缺陷,如基础知识不扎实,操作技能不过硬,行业背景不突出,综合素质不够高等。尤其是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保障食品安全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维护我国国民食品供给的安全性以及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性,需要培养大量的具有现代质量管理知识和分析测试技术的食品质量检测与安全控制及其管理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 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目标

食品检测与管理专业服务于食品行业,而食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第一物质基础,当前人民群众生活正处于由“吃饱”向“吃好”的转变进程,提高食品加工行业的整体生产与管理水平,确保食品产品质量与品质的稳定,优化食品生产管理,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要求,广大食品行业企业和相关单位面临的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3 食品检测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3.1 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课程体系构建时采取“倒推法”,建立了“三闭环”的反馈机制。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

3.2 以职业能力模块为核心进行构建课程体系

3.2.1 解构学科体系,设立课程模块 在理论课程体系方面,分别设立了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和专业综合知识模块,该三个知识模块之间互为补充,共同促进。

3.2.2 能力训练为重点,遴选课程内容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能力训练为重点,充分体现应用的目的,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对理论内容进行精简,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突出理论知识对操作能力的指导作用。

3.2.3 以项目和任务为中心,优化课程组合 采用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根据课程模块,对于不同阶段,结合能力要求,将设计分为若干个项目,同时将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将讲、学、练进行结合,逐步完成每一个任务、项目、模块,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最终提升能力。

3.3 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方案

3.3.1 搭建知识能力“双平台” ①“基础知识平台”:通过对法律法规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学习,进而搭建培养学生素质的平台。②“基本能力平台”:通过对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微生物学、化学检验技能训练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进而搭建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

3.3.2 建立专业能力和素质教育“三模块” ①专业能力教育模块:通过学习肉品、面制品、冷冻食品加工等课程,进而使得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②素质拓展教育模块: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专题,以及学习饮食与健康、餐饮文化等选修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③能力拓展教育模块:开设“食品企业生产运营”、“实验室建设管理”等课程组,学生通过选择相应的课程组进行学习,进而便于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3.3.3 实施“五阶段”专业能力培养过程 ①职业体验培养:在第一学年过后的暑期,安排学生到企业或检测部门参加生产、服务工作,进行职业体验,了解行业情况。②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在第一到第四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③入职实训培养:在第五学期,针对工作岗位的关键技术和常规技术,开展3周的专业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④顶岗锻炼培养:第五学期后半段,安排学生到食品生产、服务、管理一线进行顶岗工作,进一步锻炼专业技能。⑤就业磨合培养:第六学期全学期,学生结合自己的就业意向和去向,选择企业和本行业其他单位,入职顶岗,进行就业实习。

“双平台+三模块+五阶段”的培养教育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先学好基础知识,学会基本能力,通过这两个平台,为下一步提高素质、学好专业技能打下基础;二是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针对面对的行业和岗位,通过五阶段的培养;三是充分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思想,培养过程与行业、企业融合,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双平台+三模块+五阶段”的培养教育模式如图2。

4 结论

为保障我国国民食品供给的安全性以及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性,通过改革食品检测类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不断提高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近几年的实践也表明,改革后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十分有利于培养大量具有现代产品安全专业知识,熟悉产品质量管理,熟悉各种质量管理体系运作和相关食品法律法规标准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学生也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贡汉坤,王尔茂,江建军.我国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设置的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8-30.

篇5

就标准培训项目管理而言,具体的操作方法为两个原则:标准化原则与个性化原则。标准化是要求在培训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按标准,使培训内容更规范,在今后的工作中实际操作更标准;个性化是指培训内容应该要有差异,因材施教,使培训能够更好满足员工需求。本文基于这两个原则的层面上,对有关质量管理类、技术监督类培训的具体操作,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标准化的培训内容

对于标准化这个原则而言,质量管理类和技术监督类的培训内容是相近的。这两类培训在实际的操作中,标准化都是要求培训内容的标准化和实际操作的标准化。在培训内容方面,二者都是基础理论知识、政策文件等指导文献、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的标准化内容,对于未来的工作而言,这些内容都是我们企业必须学习的而且是处于一个循环渐进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促进今后企业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标准化。在这四个板块的学习中,理论知识、政策文件等指导文献都是相同的。这就意味着,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所的职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这个行业的基础理论,以及从事工作的指导思想等这些与职工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的知识的学习。

在基础知识方面,标准化的内容主要是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技术监督知识、职业道德规范等的学习,其基本上给我们行业的从业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包括技能要求和素养要求,能够便于员工的管理,从而更好的实现标准化工作。在政策文件等相关文献学习方面,主要是普及工作指导书之类的文字条款,能够很好的让员工了解到最新的政策规定或是具体的工作指导原则,便于企业员工工作的正规化、标准化,从而达到标准化管理的目的。

就培训内容本身而言,标准化体现在其内容结构上,标准化的培训,使培训体系本身变得更为的标准,有利于培训内容的系统化、标准化,使培训更为的规范,培训管理工作更为的正式全面,能够更好的发挥培训的效用,从而最大化的实现培训的最终目的。

二、个性化的培训内容

个性化的培训内容也就要求培训过程中,培训的具体内容表现出个性化、差异化,满足培训的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培训更加的贴切员工的工作实际,能够更好的给员工实际的工作带来帮助,从而达到培训提高的目的。对于培训内容而言,标准化针对的是大体框架、基础知识的培训,那么个性化则是针对的具体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这两个内容上。当员工在培训过程中,对这两个小单元做到了个性化,体现了培训的差异化,就能很好的分开培训的方向,为企业提供其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机制的要求和开展培训活动的目的。

就质量管理类培训来说,对于这一类的培训,培训更注重的是管理这个切入点。质量管理类的培训要做到其个性化,就得深挖其内涵。所谓的质量管理,则是要求员工把管理这个概念应用到质量控制中去,实现质量控制流程的规划、标准,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管理过程。那么针对这类培训,在其专业理论方面,要加强管理理念的培训以及质量控制流程的培训,并且要就如何管理质量控制,加强员工的全程管理的意识,提高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为企业提供质量管理类专门人才。

就技术监督类培训而言,要让其具有个性,那么就还得挖掘技术监督的内涵。技术监督的工作主要是以监督为主,监督的内容是技术等方面的生产工作,那么,在制定技术监督类培训的时候,培训内容就得紧贴这两点,展开培训工作,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在专业理论的培训过程中,更多的培训内容表现在关于技术的检验标准、法律法规,对于技术监督内容要有深入的了解,从而才能给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该加强监督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达到作为一个监督人员该有的精神思想高度。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其对机械等设备的了解,对生产过程中涉及到技术监督内容的器械、知识等,要建立其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才能更好的达到技术监督的要求,为企业培养相关的专门人才。

三、创新的最佳实践做法

当然,对于企业的各类培训项目,更多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是培训的有效性。那么,如何让培训更为有效,让培训更有实践的意义,企业必须要突破我们现有的培训模式,创新现有的培训方法。

在现有的培训体系中,培训模式是相近的,培训目的是更好的培养专门人才,实现企业的基本需求。而往往这种系统化的培训不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显得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创新。如何创新,要求企业必须得转变培训这个固有的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培训的目的是加强员工专业技能的进步,企业可以考虑用具有同样功能的手段来辅助培训,从而更好的激发员工参与度,达到一个更好的实践效果。在实际的生活中,企业可以通过专业技能知识大赛,来检验员工对于自己岗位的知识体系的了解,强化专业技能知识;企业可以通过征文等形式的活动,加强员工对于自己岗位的总结反思,实现员工进步的目标;企业还能通过问答等形式的活动,针对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改进的对策,通过抢答等小比赛的形式,来强化员工的观念,从而达到培训的目标。企业要灵活的运用趣味游戏单位征文等形式,来辅助培训,使培训能够达到更深化的效果。

总结

对于企业的实际而言,要想是培训效果更能够起到作用,实现既定的目标,必须要深入研究培训内容的制定。就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的培训而言,要实现标准培训内容,必须要坚持标准化和个性化原则,通过标准化建立清晰的培训脉络,使培训工作更为规范;个性化则体现出培训差异,使培训更为专门化,有利于更好的为企业输送专门型人才。在此基础之上,企业更应该有所突破,通过对标实践、跨界创新、行动学习等方式,来强化员工的培训效果,辅助我们的标准培训内容的深化。

参考文献:

篇6

会计专业是研究企业在一定的营业周期内如何确认收入和资产的学问。会计师除了准备财务报表以及记录企业交易行为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参与企业间的合并、质量管理、信息技术在财务方面的应用、税务战略以及很多企业的管理决策活动。会计专业领域涉及面广:鉴证,审计,税收,公司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破产清算,法务会计,预算制定,商业咨询等等都是会计专业将要涉及的领域。

课程设置关系型数据库、基础会计、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税收基础、统计基础知识、经济法律法规、会计基本技能、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政府与非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当前,国内大部分检测和(或)校准实验室都按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或《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很多实验室的管理体系没有把质量活动中的各个方面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质量没有全面地进行有效控制,某些实验室尽管配备了质量管理部门和质量负责人,但这些部门和人员把时间更多的放在了体系文件的修改上,质量管理流于形式,未能减少、消除和预防质量缺陷的产生,一旦出现质量缺陷不能及时发现和迅速纠正,管理体系很难适应环境变化的需求。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有效运行,任命质量负责人至关重要,质量负责人在实验室管理层的领导下推行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也至关重要,对质量负责人进行培训更是必不可少。

资质认定实验室质量负责人现状

(一)对实验室资质认定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深。目前来自资质认定实验室的质量负责人大多仅表面了解《实验室资质认定准则》,对于计量认证与审查认可(验收)起源、计量认证与审查认可的发展及社会作用,以及计量认证与审查认可(验收)的改革知之甚少。对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同实验室认可的关系及其发展不是很了解。

(二)对实验室基础知识、体系运行关注点的了解参差不齐。大型综合实验室与小型实验室质量管理存在差距,质量负责人的知识储备也存在差距。小型或部分私人实验室由于管理不是很规范面临着诸多问题,质量负责人对量值溯源、能力验证等实验室基础知识基本不了解。

另外,虽然实验室进行了资质认定但现实中仍存在质量管理不务实的现象,往往把获得资质认定作为资质或广告而不是作为改进实验室质量的管理工具,注重文件程序与标准的符合性而忽视管理程序的实效性,重视外部资质认定忽视内部审核,对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实质缺乏正确的认识。来自这类实验室的质量负责人自然对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及运行过程的关注点无法理解到位,无法保证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三)主要职责不明确。部分实验室质量负责人对其岗位职责不明确,无法确保与质量有关的管理体系得到遵循和实施;无法组织实施对影响结果的各项质量活动实施监控、评价;无法组织实施对管理体系或检测/校准活动中偏离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实施监控、评价;无法组织实施对管理体系或检测/校准活动的改进措施的效果实施监控、评价;没办法按年度内审计划或管理层的要求策划组织内审;对质量管理运作有效性无法提出改进建议。

(四)无法组织实施质量负责人主要活动。作为实验室质量负责人应组织实施以下的主要活动,如内审、日常监督、检测结果质量监控、不符合检测/校准工作的控制、质量目标的考评,对客户投诉、反馈意见分析、处理、反馈,各类改进活动实施效果进行监控。小型的实验室质量负责人很难组织实施以上活动。

提升实验室质量负责人质量管理水平的途径

提高资质认定实验室的业务能力,保障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提高质量负责人的质量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一)了解资质认定实验室相关法律法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资质认定实验室已成为经济建设的参与者和行政执法的技术支撑部门,这就要求实验室质量管理者应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掌握同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从而提高质量管理的本领。为规范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管理工作,提高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制定了《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2006年2月21日,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86号局长令形式。《办法》规定:为行政、司法、仲裁机关和社会公益活动、经济或者贸易关系人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以及其他法定需要通过资质认定的机构,必须通过资质认定。《办法》同时明确,资质认定包括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两种形式。了解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的起源与发展,是认识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的前提。

(二)学习资质认定实验室有关基础知识。实验室质量负责人通过完整系统的实验室基础知识学习,帮助其掌握实验室所必需的基础科学知识以及质量管理所必要的技能。质量负责人应能掌握涉及到实验室结果质量的全部科学知识,还应能基本理解与把握资质认定准则中的各要素,并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实验室的管理与技术水平。

(三)把握体系运行的关注点。实验室建立管理体系的目的是确保实验室检测和(或)校准结果质量满足客户所需的程度;履行为客户提供检测和(或)校准服务的承诺;持续改进管理体系,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就是看它是否将质量管理的原则、理念、意识和价值观渗透到组织中各个层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提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主导质量管理体系的哲学思想,构成了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每个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的各级人员深入领悟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对树立自身的质量管理理念、意识和价值观有着普遍意义。质量负责人更应把质量管理八项原则运用到实验室质量管理中。

质量负责人在管理体系运行中的关键工作:(1)树立依据准则不断增强建立优秀实验室的信心和机制;(2)建立监控机制,保证检测/校准的有效性;(3)要创建全员参与的氛围,共同为质量方针目标实现作出贡献;(4)加强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的落实,认真开展审核和评审活动,持续改进,不断改善体系运行水平;(5)努力采用新技术,拓展新项目,提升检测准能力,适应社会和市场发展需要;(6)树立良好职业行为,不断增强服务客户意识,向社会兑现自身的服务承诺;(7)加强质量考核,促进各项质量职能落实。

(四)明确主要职责,组织实施质量管理主要活动。质量负责人需编制全要素的年度内审计划,明确每次内审的重点(包括附加审核);要明确日常监督对象、目的、职责,要明确质量监控实施职责: 组织、监控计划、监控实施、监控结果评价及处置等方面职责、权限等;对发现不符合采取纠正/纠正措施,对潜在不符合工作采取预防措施,对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对检测能力范围扩展或提升等活动均属改进活动范围。质量目标考评应量化,要合理;对结果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应实施监控,在技术运作中应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制度,对各项检测和校准在投入对外服务前均应经过认真的能力证实,制定合理的校准计划并加以实施,确保量值准确可信。

落实实验室质量负责人教育培训计划

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实验室质量负责人的工作效能,带好实验室质量管理人员队伍,为实验室带来高于个人绩效总和和综合绩效。

拟定教育培训计划。为了有助于质量负责人的管理水平,实现业绩改进的目标,组织应鼓励质量负责人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并帮助其实现。

确定教育培训需求。根据质量负责人的现状及提升质量负责人业务能力的知识要求确定教育培训需求。

确定教育培训计划的内容。在策划教育培训计划时应考虑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教材、师资力量和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2015年7月3日18:00在松门镇文化站召开ISO9000在行动誓师大会,为我们公司开展“ISO9000在行动”主题推广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整个公司600多名员工汇聚一堂,此次誓师大会的目的是动员所有干部职工积极行动起来。为了响应此次的号召,我们公司于椒江组织了一次内审员培训,为期两天。

这次参加内审员培训的总共有13人,分别来自行政部、采购部、品质部、生产部以及分公司,而给我们培训的讲师叫程清萍,毕业于河南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西南科技大学MBA、北京名成伟业技术培训专业培训师 、企业培训师、CCAA注册审核员、教练师、制造业人才快速复制培育体系建设与实施讲师;曾任服务于台湾铼德德集团8年,先后担任品质、工程师、体系专员兼首席培训师;北京华夏认证培训江浙沪特约讲师。此次培训的内容主要分为第一部分:ISO9000族标准基础知识;第二部分:ISO9001:2008标准条文理解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及角色模拟练习。

首先,第一部分:ISO9000族标准基础知识。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简称,英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之一。它成立于1974年2月23日。第一任主席:Howard Cooney先生( 美国)。ISO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际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简称:ISA)。值得我们大家注意的是ISO9000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族标准的统称,它包括:1.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2.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3.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4.ISO19011:2000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由ISO/TC176制定的。TC176指ISO中第176个技术委员会,全称“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它专门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的标准。ISO/TC176早在1990年第九界年会上提出的《90年代国际质量标准的实施策略》中,确定了一个宏伟目标:要让全世界都接受和使用ISO9000族标准,为提高组织的运作能力提供有效的方法;增进国际贸易。促进全球的繁荣和发展;使任何机构和个人,可以有信心从世界各地得到任何期望的产品,以及将自己的产品顺利销往世界各地。

第二部分:ISO9001:2008标准条文理解。程老师上课的比较注重学员的参与与互动,知识点的回顾以及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她让我们大家轮流读知识点,这样我们就能更好的将注意力集中,对于基础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其次,则是结合生活中的小事,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体系文件的特点:1.质量手册:纲领性文件,由顾客和公司领导使用。2.程序文件:标准性文件,由部门使用。3.作业文件:操作性文件,岗位使用。4.质量记录:鉴证性文件,各层次使用。其中,在一个公司,最主要的则是作业文件。接下来则让我们以洗手这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来写一个作业流程,然后将每位学员的洗手作业流程读出来,并且会问进行分析,以及问身边的人他(她)是否平常就是这么洗手的。程老师强调,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说到:该说的要说到,以文件形式描述质量体系重要活动;做到:说到的要做到,严格按文件的规定进行运作。有效:做到的要有效,符合组织的目标和标准要求。证据:留下相关证据,证实产品和质量体系按标准要求运作。自己不是这么做的,就不要写上去,更何况去要求别人。作业文件一定要做到说我所做、写我所说、做我所写的,说、写、做一致。

篇9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旅游热”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向,提高旅游行业服务质量,实现旅游行业发展与游客感知向融合的新型旅游发展是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逐步开拓新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实现现代科技手段下旅游服务的人性化管理。

二、游客感知的导游服务质量管理

(一)游客感知的导游服务质量管理含义

游客感知的导游服务质量管理是指游客在旅游全过程对提供旅游服务的旅行社和服务人员进行评价,通常情况下包括旅游计划的实用程度进行评价,即导游为游客制定的相关旅行计划是否与游客的期待的游客计划相符合;导游沟通的评价,即导游人员在旅游全过程中是否能够及时解决游客遇到的相关问题的解决;导游讲解服务,即导游人员对旅游知识的相关讲解是否完整、合理,导游服务讲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也是评价导游人员专业性的重要评价标准。

(二)游客感知的导游服务质量管理的评价标准

基于游客感知的导游质量管理的评价标准主要以游客期望的导游服务质量(PQ)与游客实际接受的导游服务质量(EQ)之间的比较作为导游服务评价管理标准。当PQ值大于EQ时则表示游客的评价为优质,当PQ值等于EQ时则表示游客期望服务与实际服务之间相同为中等;当PQ值小于EQ时则表示游客对导游的评价值为劣质,同时也说明了本次导游服务中存在严重的问题。

三、游客感知的导游服务质量提高的具体设计方案

(一)导游服务设计

游客感知的导游服务质量提高在导游服务设计中的体现为导游能够为游客提高符合游客实际情况的服务计划。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继实现游客服务的优化管理,实现一方面既保障旅游企业的经济利益,同时又能够为游客提供便捷、快速的服务,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例如:导游人员对老年人进行导游计划设定时考虑到老年人身体不便的状况,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预订往返机票,旅游景点的选定也应该以安全性和环境适宜老年人活动的景区作为首选景区。

(二)导游服务沟通

游客感知基础上的导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在导游服务沟通中的体现是导游在旅行过程中不仅能够对本次旅游服务的相关景点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应当必备一定的应急基础知识,心理知识加强导游与游客之间的沟通,协助游客解决专业知识以外的“麻烦”,此外,导游服务沟通也应到协调好旅行社内部对游客提供服务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旅行社前台接待,营销部等多部门的协调配合,促进导游服务的协调发展。例如:旅行社内部各部分协调好某次旅行服务中人员数量与人员信息登记,旅游线路规划与旅游人相符完善的旅游服务系统,保障游客感知基础上导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导游服务讲解

基于游客基础的导游服务质量管理计划在导游服务讲解中的应用是导游在进行相关旅游知识讲解时一方面注重讲解知识的专业性和全面性,保障导游旅游知识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又能够将这些旅游讲解实现“通俗化”,保障游客能够对导游的讲解理解、明了,实现导游服务在游客旅游过程中的完整,促进旅游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

四、提高导游服务质量提高的措施

(一)导游服务人员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产业作为新兴迅速发展的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引导。基于游客感知基础上提高导游服务质量的措施第一培养导游服务人员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导游是保障游客旅行顺利,旅游路线规划的重要重要服务基础,保障导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应当使导游服务人员树立“为游客服务”的正确服务意识,实现导游为游客提供服务时能够切实站在游客的角度为游客选定合理的旅游路线,实现旅行社经济利益与游客意愿的同步发展。

(二)加强导游服务人员管理

加强导游服务管理主要包括提升导游专业能力管理和旅行社导游内部协调发展的管理。导游专业能力的管理是提高导游服务质量的基础性保障,导游人员应当不断补充自身的旅游相关知识,促进职业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更新发展,保障旅游知识讲解的专业性;旅行社内部协调管理是指旅行社内部能够形成完备的旅游信息管理和游客信息资源管理,实现游客感知服务整体性提高,促进游客服务的质量。例如:准确把握旅游旅行路线和游客信息管理的协调发展。

(三)完善导游服务管理系统

篇10

Abstract: at present, each distric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team construction remains more or less. Strengthen the tea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nagement, improve the level of monitoring and control, need to joint efforts, the harmonious and unified.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problems, briefly talk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team still need to wor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rection.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nagement personnel; Tea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环境监测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着眼点需放在质量管理队伍建设上。目前,各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依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很问题:比如缺乏专业人员、技术力量良莠不齐、技术人员缺乏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队伍不稳定、人员构成不合理(新上岗人员多、满负荷在岗人员少)、人员工作态度不够积极,服务意识不强等。一个好的队伍会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环保部在《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2010年——2020年)》提出要推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可见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贯穿到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其有效运行;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重视其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这是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协调统一。本文结合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简要谈一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制定系统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标准

完善管理标准是开展工作的基础,没有一个系统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标准,会给具体的工作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在确保监测技术合格的情况下,根据国际通行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不断学习,借鉴国外以及各地发展中成功宝贵经验,因地制宜,制定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作人员在其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建立通报制度,监测中心可以随时对质量管理的督查结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通报,如发现有不认真者则严肃处理;开展环境监测数据可信性度评估,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是得到公众认可的基础,相关部门可以针对监测数据,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督促监测队伍在这个过程中认真积极,脚踏实地,来保证数据真实性、代表性和有效性;制定质量管理工作考核办法,任何工作的展并认真实施考评等。

二、重视人才选用

管理队伍主要由分为管理者和实施者构成。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基础上,管理者和实施者的选拔则显得格外重要。一个好的领导对于队伍的发展壮大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选择上,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录用最为适合的人员,考察他的能力,性格,责任心等等;因为人的素质不仅包含基础的技术和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同时,作为领导,还需要充足的管理经验和一定的魄力以及个人魅力。很多地方总是选择那些技术过硬的人担任重要管理人员,也许他对水质采样、环境空气采样、固定污染源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气黑度、颗粒物、氯化氢、硫酸雾、铬酸雾等指标的采样,噪声、振动监测、辐射监测等等都十分熟悉,但是在管理工作上,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甚至缺乏基本的与人沟通的技巧,不能让同事信服。这样的人,肯定是不适合担任重要的角色的。另外,选拔的方式不能单一,应该多样,各地方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对环境较为熟悉,技能掌握较好,有一定管理能力,有魄力的人来担任重要角色,总之,要确保管理者和实施者都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三、设立责任督查制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它涉及到环境监测的每个环节、每个人员。环境监测站虽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但其实又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在以往的工作中,很多管理人员担任着多种角色,给工作带来很多麻烦。比如,一个人能力较为突出,则安排他负责多种工作,结果却适得其反,他工作量大,任务重,和别人拿一样的工资,有的最终累垮,有的则丧失了工作热情,没有动力等,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一个好办法就是设置层层责任制。无论是质量负责人,质量管理员,还是部门负责人,质量监督员,都需要对自己本职的工作负责,同时要对自己的上一级负责。对于所有的管理人员,需要对他们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员的政治素质,提升其责任感、使命感。层层责任制的设置就是让每一个人养成实事求是、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也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代表性和有效性。

四、完善培训机制

在工作中会发现,很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来自于实验室分析以及现场监测,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少专业的系统培训,技术水平有限,有的甚至缺乏管理经验。加之培训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便制约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尽可能减少这方便造成的影响,有关部门需要完善培训机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业务培训,确保上岗人员确实有能力胜任工作。

培训机制的设置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均需要培训人员根据上岗人员的构成和现状来展开。比如,针对质量负责人,就要明确质量负责人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他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环境监测专业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熟悉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准则;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具备有良好的质量管理能力及质量领导技能。在监测单位,质量负责人一般是机构领导担任,这样方便与高层管理者和责任人沟通,但是不是说,这样的领导就不需要培训了呢?不是的。培训是针对每个人的。因此,培训师在培训过程中要有所侧重有所重点。一般说来,领导和基层员工的关系十分重要,培训师除了针对专业技能加强培训外,这种特殊的领导才能和沟通能力也将是培训的重点。针对质量管理员,就要求他必须掌握管理准则和相关质量体系文件,熟悉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知识和数理统计技术,同时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熟悉本单位检测工作过程和特点;并且,作为管理员,还必须拥有一定的管理方法、技巧,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沟通能力,那么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师就应该针对以上几个方面设置相关内容,确保培训能使人员有一定的收获。

除了培训师的专业培训以外,监测站内部还要举行多种类型的活动,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一般说来大都会经历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继续教育、专题进修等方法搞好全员培训,使质量管理人员全面掌握监测业务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更好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五、设置奖惩机制

在队伍建设中,同时需要设置一定的奖惩机制,这对于提高队伍人员自身素质会有很大的帮助。培训是帮助人员提升的客观手段,而自身的学习和竞争则是督促人员完善自我的有效手段。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奖惩的考核办法。比如开展知识竞赛,通过对环保基础知识、采样监测技术规范、实验室基础知识等内容的考察,督促相关人员不断自查,提高业务水平。另外,设置一定的惩罚机制。比如,在培训后开展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则采取一定的方式提出批评或降职,促使其不断进步,完善自身。

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日益腾飞,使得环境监测工作越来越重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根本在于队伍建设。我们必须明确现有的不足,找准方向,进一步加强系统化体系的建设,强化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为构建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篇11

1.2管理制度不完善:中药房的药物采购、验收、保存、制药等制度并不完善,导致了中药研究的落后性。现在许多的中药饮片发展比较快,医院中药房也是对中药饮片厂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而质量控制标准却没有那么精确,因此很多的中药饮片厂自身存在质量问题,而影响了中药房的药物治疗,中药房从各渠道获得了中药饮片,但是却没有对其治疗进行管理控制,也使得这些药物在配方和药柜上出现[4]。

1.3中药品种繁多,难以质控:我国地域广阔,中药资源也是非常的丰富,现在我国的中药基地已经超过了600个,这些基地给我国每年都提供了大量的中药材。而全国的有记载的中药液超过了1万种,临床常用的药物也是在800种之上[5],所以中药的类型多,物种多,来源渠道多,导致了中药的质量控制比较困难。

1.4中药房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现在的医院中药房得到投诉很多都是因为业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够、知识缺乏所致,患者对于药物提出的疑问,业务人员却不能够为其解答,或者一知半解,也有服务态度不好,对患者的疑问报以不耐烦的情绪,引起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部分刚刚毕业从事中药房工作的年轻人,因为工作劳累而没有时间为自己继续补充知识,因此陷入了恶性循环中,导致中药质量管理和人才之间的不连续性。

2具体的解决对策

提升医院中药房的质量管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让患者获得更加良好的服务,同时保证医院的声誉,需要有以下一些注意点。

2.1完善药房内部机构设置:首先对西药与中药之间、中医与中药之间,临床各科室管理与药剂科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好协调,并使中药房在医院中的地位提高。可由分管院长或药剂科科长带头指导,明确中药房和西药房地位等同,均隶属于药剂科统一管理,且使各自的专业特长充分发挥,从而逐步自我完善中药质量管理。配备足够的中药专业人才到中药房中去,同时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应在一些有条件医院中药房逐步开展。使医院中药房跳出单一以满足调配处方为目的的范畴,科室结构要以临床服务为主、开展中药科研为辅,为给药学人员知识更新和中药科研人才的成长提供实验基地,使医院中药的质量管理逐步向科学化、现代化迈进。

2.2完善相关制度:中药房的管理需要在制度的约束下有序的开展,从采购、验收再到保存和发放,都应该有相应的制度进行约束管理,让日常的工作在一定的流程之下进行。中药的采购需要由专业人员来参与,验收要求严格,采取责任制度,对验收不合格的药物坚决不能够入库,对厂家进行更换,或者是更换中药基地。

2.3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中药房工作人员,他们的专业技能不仅是该部门的水平体现,更加是医院对患者的承诺和责任,因此中药房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对患者及其家属的一些药物知识提供帮助和咨询。工作中要求提升工作效果,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快的完全药物的配比和管理,在进行称量和发药过程中不容易出现错误,导致患者拿错药的情况出现,因此对于改善医院和患者的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篇12

加强实验环境与安全的管理提高血液检验实验室质量是保证血液质量的重要环节。血液的检验实验室是各功能区划分明确的工作空间,具有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洁净区且清洁、卫生、有充足的照明,并用紫外线照射对空气消毒。工作人员也应做好防护措施,员工需在净化间内更换隔离衣、工作鞋、戴无菌手套及一次性的口罩帽子等,血站还要做好员工的安全意识强化工作,使员工能够自觉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为员工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2血液质量检测

2.1试剂的质量管理试剂质量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按照规定血站所采购的酶免试剂必须是由卫生部批准的定点厂家生产的,具有批准文号和手续的试剂,且应在有效期内使用。要用有国家批准文号的权威实验室提供的标准血清对采购进站的试剂进行再次检定,检定合格后才可入库。对于试剂的检测、出入库和使用情况要有严格的登记制度,且归档保存,以备后查。按试剂的保存要求储存,一般要求将试剂放置于2~8℃的试剂冰箱中保存或室温密闭保存,每日定时记录试剂储存温度。

2.2标本的质量管理

2.2.1标本的采集:①采血环境应符合清洁区标准,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及采血环境的检测。②采血的血袋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必须确保从具有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相应资质的合法供应商处购进,且血袋使用前必须进行热源、无菌试验的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③血液采集前应认真核对姓名、贴标签时要再次核对,采集后留置血液标本时还要再次确认。④标本的标识要清晰完整,确保标本和献血者记录上的条码一致。

2.2.2标本的保存:所有标本应保存在血库的连有温控系统的专用冰箱中,用电脑监控血液制品的温度,观察是否符合储存要求。血清标本的保存期应在有效期满后半年,对于保存期满的标本,必须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消毒处理,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

2.2.3标本的运输: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必须要保证质量,严禁剧烈震荡,且标本应放在达到标本要求温度的防水、防渗漏、防物理损害的容器中,以防止标本溶血、长菌等情况的发生。

2.3检测记录的管理血站应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分析和检测结论判定,为确保检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应对签发的每批标本的检验过程进行核对,包括:项目名称代号、标本编号、试剂批号、检验日期、方法、有效期、质控品OD值及检测标本孔OD值。实施检测报告管理程序,检测报告应包括检测实验室名称、标本信息、标本送检日期、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检测日期、检测结果、检测结论以及检测者、复核者和检测报告者的签名和日期[2],并保证检测报告的完整、明晰。遵从《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的规定,对与血液检验有关的记录进行采集、识别、查取、索引、维护等工作程序。记录的种类包括标本的登记、保存、处理、销毁记录,检测过程和结果的原始记录,试剂的管理与使用记录,设备的运行、校验和维护记录,实验室安全记录等。此项工作是整个血站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