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1 11:07: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医基础医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藏象理论研究与“时脏相应”说 郭霞珍,金光亮
对中医理论现代化进程的思考 赵宜军,张保春
论中医学研究方法之改进 王泓午,何裕民,严世芸
自由基与中医学的气、血、精 刘劲,曲长江
玉米苞叶对动物高血脂及AS影响的实验研究 甄彦君
复圣散对高脂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保护作用 雷燕,黄启福,王永炎
去卵巢雌鼠骨质疏松症模型的生化特点 莫新民,曾英,洪净
宣发膜原法对关节炎大鼠和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吕爱平
中研Ⅱ号调解SIVmac感染猴淋巴细胞功能的研究 李平,关崇芬
超声促透对洋金花膜中东莨菪碱过量的影响研究 杨中林,邢桂兰
肿瘤复发、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鲜动物药蛇毒制剂疗效的初步观察 刘玉琴
维奥欣片对糖尿病患者TXB2、6-Keto-PGF1a及血流变的影响 张波,牛建海,高大伟
雄黄抗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及其凋亡诱导关系的研究 张晨,黄世林
阳痿病中医证候学规律新探 秦国政
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王德惠,施阳,郗美华
中药葛根、吴茱萸对双氢埃托啡耐受小鼠的影响 李其松,马鸿建,沈煜
从十则医案看亡阳证的辨证论证思路 程东旗
电针刺激大鼠“肾俞”穴对下丘脑室旁核功能状态的影响 陈泽斌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许能贵
脉象变异性研究 李凌,王志中
针刺镇痛机理研究概述 武晓冬,王沛
免疫性不孕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卢金玉
论治标、治本皆须求本 刘家义
试论“环境毒” 姜良铎
辨证论治新解 胡欣,葛秀梅
五脏疾病与掌相关系初探 郭教礼,郑怀林
中西医学地理思想的差异与互补 孙天胜,李艳梅,兰少敏
提高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疗效的思路 陈纪藩,沈晓燕,刘晓玲
试论脏气对血运的双向作用 孙益平,孟景春
脑络通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XB2、PGI2及TNF含量的影响 李净,王键,许冠荪
补肾益气中药对肾阳虚大鼠垂体-甲状腺超微结构的影响 宋春风
肾衰91冲剂对不同慢性肾衰大鼠毒素作用的实验研究 杨爱东
冬虫夏草多糖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马雄
论无症状疾病的辨证施治 李秀玉
神经症的证候和病因病机 陈光敏
急性肾炎的中医病机及传变规律初探 高中祖
脾胃病患者胃阻抗图与中医证型关系探讨 姚静
银屑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中医辨证关系的初步研究 程滨珠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衰 王慧珍
通心络胶囊治疗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观察 董明霞
经眼电刺激建立慢性实验性大鼠癫痫模型 张丽蓓
儒家“致中和”思想与中医稳态理论 王新陆,田思胜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严灿,邓中炎,潘毅
日本古都平城京遗址出土的医药木简残片考 肖永芝
论中医养生理论在消渴病防治中的应用 程汉桥,朱冬莉
河间学派三大家论治中风探析 黄政德
人类遗传学与中医学 丁维俊,王米渠
癌的基因治疗概况与展望 常志遂,石兵,王笑民
益肾健脾、活血利水方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炎症介质的影响 郭利平,张军平,杨洪涛
人参皂甙与川芎嗪合用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韩明向,丁旵东,周宜轩
白术、霍香等中药对胃排空、肠推进影响的实验研究 朱金照
健脾理气中药对肝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孟志强
小鼠移植性肝癌(H22)模型的研究及在中医药抗肿瘤中的应用 李海燕,方肇勤,梁尚华
补肾药对肾阳虚大鼠下丘脑组织蛋白激酶活性的影响 高博,尹桂山
中研Ⅱ号对猴感染SIVmac251T细胞亚群及β2-微球蛋白变化的实验研究 徐淑玲,王慧,关崇芬
通心络胶囊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赵明中,高承梅,张宇洋
补肾活血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 陈松盛
“胆病从肝论治”浅析 章学林,朱培庭,张静喆
葛根素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ET及TXB2、6-K-PGF1α含量的影响 罗伟
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影响的研究 王杰超
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评价 孙彦书,林勉生,赵磊
面神经损伤位电针刺激对神经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3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牙祖蒙
中医脉象模拟系统研究 汤伟昌,孙汉钧,徐建国,李斌芳
医学需要评论 刘艳骄
全国性学会科技期刊道德公约 中国科协
洋茴香提取液与挥发油的实验研究 丁剑冰,高丽,王亚男
温补肾阳方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 鞠大宏,张春英,徐世杰
补肾益气法治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张雅琳
补肾法在男性不育中的研究与应用 李海松,李曰庆
细辛用量研究 董良杰,王树明
肝炎后综合症见肝著证1例 王永军,王平
试论经气沿经络内外循环系统的闭式循行 陈重
艾灸对寒凝血瘀证大鼠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 唐照亮,宋小鸽,袁静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及其相关指标回顾 李广曦
量子波动信息与中医学 金永三,李欣荣,刘燕南
吴楚温补学术经验初探 张玉才
高血压病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高尔鑫,廖圣宝,董昌武
坤宁安丸对更年期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张雅萍,王秀霞,张丽
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 薛红丽,王文健,陈剑秋,陈伟华
络通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 仝小林,周水平,朴信映,张志远
平肝熄风法治疗肝阳化风证的临床研究 李家邦,喻长远,易振佳,梁清华
头风病组方规律刍议 沈欣,杨洪军,庄严
除痹止痛方治疗风湿病临床观察 孟德青,张道云,陈书增,孟勤,刘顺海
金龙胶囊在重症风湿类疾病中的应用举隅 朱琬华,朱建平,朱良春,蒋熙
试论《伤寒论》清、下、滋三法对温病治法的影响 陈卫平
腧穴实质与微血管相关的生理学研究 穆祥,段惠琴,陈武,高立云,杨佐君
针刺配合美沙酮对吗啡戒断大鼠β-内啡肽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 宋小鸽,唐照亮,章复清,陈全珠,侯正明
胶原酶Ⅳ预处理对足三里穴注射庆大霉素胃电的影响 周爱玲,邵政一,罗琳,何敏
武维屏教授辨治支气管哮喘经验 崔红生,常佩芬,杨勇
周平安教授运用药对治疗外感高热的经验 王丽华,李华
八正散临床新用 姚立新,姚淑华
用药“中病辄止”琐言 舒灯红
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8例 冯艳
防治并举,建立糖尿病系统服务工程 吴以岭
多糖抗肿瘤机理研究进展 吴雄志,陈丹,艾青,曾升平
中医学创新发展的关键是将现代科技指标纳入辨证体系 孙志
2001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索引 黄晓华
化瘀解毒汤抗肾间质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晏子友,皮持衡,高书亮,徐友妹,陈人骏
清肝利湿汤对兔胆囊炎胆石症模型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喻长远,李家邦,田永立
湿热环境对内毒素诱导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吴智兵,彭胜权,林培政,钟嘉熙,沈强
高血压病从络论治探讨 鞠大宏,韩学杰,谢雁鸣,于向东,王永炎,沈绍功,周文泉,王安民
升清降浊法在肛肠疾病中的应用 张燕生,刘仍海,李微,薛雾松,高晓光
益气活血解毒化痰治疗慢性丙肝的临床观察 齐京,关幼波
补肾活血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30例 周志昆,朱学强,曾小香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与病理特征比较研究 ,郭振球,杨正望,黄献平
活血调脂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王桂生,谭凤森
麻黄应用举隅 吕宜民,李晓绿
中医治疗大量血性胸水一例 陈伯青
脑梗死痰瘀证63例左心功能分析 张页,林秋,王泳,黄基荣
岭南温病理论与临床应用的系列研究 彭胜权,刘亚敏,徐秋英,曾征伦
针刺不同穴位对高尿道压型FUS尿道压改善的临床研究 申鹏飞,孔莉
参麦注射液抢救42例心原性休克、重度心衰的临床观察 唐喜玉,查名宝,武翔,周明林
医院药房的饮片管理初探 徐文萍,徐文海
"琥珀四苓强肾汤”简介 赵文远,王春霞
朱丹溪的痿痹分论 施仁潮
长期激怒致肝肾阴虚证动物模型研制 樊蔚虹,岳广欣,李素香,任小巧,卢跃卿,郭小玉,张明利
1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英语缩写BMS),属于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基础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其所研究的关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为其他所有应用医学所遵循。
2基础医学课程设置
2.1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遵循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办学特点,以及“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岗位为前提、能力为重点、素质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当今社会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适应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医疗技术专门人才。
2.2培养要求
临床医疗技能,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的知识,受中医临床技能和现代医学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中医各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能力。
2.3主要课程
中医学基础、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籍、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
3 各科课程的内容与学习要求
3.1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一学年,第一学期20周。
(2)课程学时108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是医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任务在于使医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相互关联的两门学科,通常列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先天性畸形等。
3.2 生物化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后10周。
(2)课程学时6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蛋白质与核酸化学、维生素、酶、生物氧化、物质代谢及其调节、肝脏生化和酸碱平衡等。
3.3 生理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前10周。
(2)课程学时6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学习人体各器官的基本功能,认识机能与结构的联系。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功能调节。
3.4 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后10周。
(2)课程学时6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免疫学发展简史、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免疫应答、免疫病理和免疫学的临床应用。
3.5 病理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二学年,第一学期20周。
(2)课程学时8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3.6 药理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前10周。
(2)课程学时6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科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药理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应);另一方面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其总任务是通过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临床合理用药的理论知识。
4 基础医学课程在中医专业中的设置目的和意义
根据中医院校基础医学的专业特点,在现有课程整合和学科交叉融合需要的前提下,打破原有学科内部实验室的界限,我院实验中心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成立了中医基础实验教学组、机能实验教学组、形态实验教学组和现代生物技术教学组。其目的在于有效克服原有设备管理体制分散、重复、低效和封闭的弊端,合理配置实验人员、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用房等资源,利用学科群的优质师资力量搭配整合后的优势资源形成了以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为核心的中医基础实验平台,以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科学及病理学为核心的形态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为核心的机能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及微生物与免疫学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平台,以平台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基础,并按照实验教学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培养的需要,在每一大平台内都设有基础实验区和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区,各平台之间不是孤立的,是密切配合又相互竞争的。中心通过这种资源重组方式,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也为努力探索满足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的最好建设方式和教学改革的方法提供可操作的策略。
二形成以平台为基础的实验教学功能区
利用和完善实验中心内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实验室的教学用局域网络,整合构建中医学、形态学与机能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四大实验区,逐步规范多媒体教学课件,各分区内的相关学科教师形成课程组,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整合和交叉融合,重新组织和编排实验教学课件,使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每年通过学院学术委员会论证新的实验项目,逐步提高现有实验课的教学质量,逐步完善中医院校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基础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功能区内的创新实验区培养学生综合和创新实验能力,建立新分类体系和多站式考核体系,深化改革实验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完善学生客观实践技能综合考核机制;利用实验区局域网络,打破实验室固态格局,实现室间无障碍交流讨论、典型案例远程交流、疑难问题自助解决等,使学生逐渐降低对教师的依赖,进而转向自主学习模式,提升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申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研训练项目及其他活动,鼓励学生独立设计研究课题和创新型实验。在实验中心门户网站中开辟学生实验设计研讨空间,促进不同年级、学科、专业学生及教师协作,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协助。设立学生创新实验和研究项目申报论证审批的专用通道,组织课程指导小组对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的课题和申请的业余科研基金项目进行评议和辅导,通过后即可申请实验资源开展研究工作。此外,教师可将自己提出的有一定科学价值的科研小课题放入门户网站交流区,吸引或邀请学生参与研究。
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完成文献资料查询、开题报告、研究技术路线设计、实验研究以及论文写作全过程,每个步骤均在实验交流区域报备,做到有始有终。课程指导小组对此全程进行多站式考核,用以衡量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实施实验资源超市化管理,提高师生科研和创新效率
通过整合建立三大实验教学区后,在各分区中将相同类型的仪器和设备放在一起建立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室,如动物饲养中心、细胞培养中心、生物信号采集中心、组织切片制备中心等。通过调整,确保实验室的功能性、相关性和综合性。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教师根据自身新分类等级选择可获准操作的实验资源,在门户网站上提交申请。由实验中心核准后,在既定时间段内持准入证明进入实验室开展教学和科研实验。如师生亟待使用的设备实验中心并不具备,则可协助申请者联系其他学院实验室。
建立开放式实验室能够改变现行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相对灵活自由的教学方式使实验室的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精选实验项目,改革了传统的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实验的开设带来了实验教学质的变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开放实验室、多实验室间的合作,要求每个实验室都有自己的特色。特色实验室的建立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生和科研特色的形成,实现了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和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化,研究项目的特色明显,研究成果的档次提升,对学科优势的形成具有奠基和促进的双重作用。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室开放项目及创新能力培养计划项目,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连续举行的省级举办的各种生物及医药类竞赛中取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四培养优秀而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
建立实验课程组及辅导教师制度,培养优秀而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及产学研水平。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信息化的实现,自动化运行的有效性要求高校实验室要实行科学管理。
首先,应配备具有一定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他们应该是懂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实验管理者。实验技术人员是搞好实验室管理的保证。实验技术队伍是高校教学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搞好实验室建设的中坚力量,能否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学校及实验中心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采取定期培训考核等有效措施来稳定这支队伍。
其次,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养。主要通过加强教学能力,增加教学手段,充分挖掘利用资源潜力,提供多元的学习选择、便捷的学习方式,辐射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索满足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中心建设和教学改革途径,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校产学研水平和教育质量。在政策上,学校给予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的政策,鼓励实验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和尝试,进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实验中心针对实验教学的特点,提出掌握方法、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思想,根据不同课程实验类型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实验方式,开展基础实验、扩展实验、综合实验和开放实验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鼓励学生自由组合,自主设计,一题多解,百花齐放。
五加快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通过打破分支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追求科学技术的综合性与整体性来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使实验教学内容突出重心低、知识新、面向宽的特点。在教学组织实施方面,形成由多模块或多门课程组成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实施基础性实验必做、综合性和设计探索性实验选做,适合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模式等改革。
2引入多媒体技术构建仿真实验教学新模式
中医基础课程文辞古奥,内容精深、抽象难懂,初学的学生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教学可改变传统板书讲授的呆板和教条化,使得许多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条理化、清晰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将将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难以描述和理解的中医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形象、直观和生动地表达出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如经络理论实验,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仿真教学片中的三维图像或视频影像进行了图像、动画和仿真人体经络循行来生动形象加以表现,让学生如临其境,很快就领会和掌握了经络的相关理论。
3建立开放实验室采用过程性实验评价
当前高校的的实验中心大多采用封闭式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其结果是实验室利用率低、仪器设备闲置、教学资源浪费严重。对此,我们针对中医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课时较少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对师生开放:①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要求必须掌握的实验内容,如果学生在课内实验没有完成或者失败,在重新设计并经指导老师审核批准后,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②积极鼓励创新性实验活动:如果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萌发的创新思维,在提交完整实验方案,经指导老师批准后便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③配合一年一度的学院科技创新大赛:学生在成立科技创新小组,报实验中心批准后,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时间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有效地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时间和教学效果,激发了同学们的实验兴趣,巩固了对所学中医基础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使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3]。实验评价是衡量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效果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传统的实验评价模式多根据实验结果评价学生的表现,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但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全面的实验素养,单凭实验结果无法完整反映。为此,我们记录学生每个过程的表现,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避免了实验考核的错判、漏判、防止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作弊现象,做到了打分时胸中有数。过程性实验评价的学生成绩组成如表1所示。
4整合教学资源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
目前国内多数院校的基础学科实验室和实验技术人员仍隶属于各教研室管理,实验教学由各教研室单独完成,这种管理模式必然会导致:①各实验课程间界限分明,难以实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②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低;③经费投入分散和出现重复购置,使得仪器设备更新缓慢。这种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体制已明显不适应当前医学教育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下,又成立中医基础实验教学分中心,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师资人员由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统一管理,充分调动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学校和学院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有效地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需要。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世界万物的基本认识和观点,在哲学上有着很复杂的分类,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等等,我们在这里不去讨论。在当今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医生,一名科研工作者,应当具有怎样一个世界观?有人觉得世界观这个东西太空洞,太虚无,离我们的工作生活太遥远。其实不然。经常会有临床的大夫抱怨自己搞不来科研,可晋级职称又有科研要求,抱怨体制的不合理。很多人也都认为医生就是看病看的好,手术做的熟练,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去搞科研,简直就是额外负担嘛。然而,医生不是一名技师,需要的是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和意识,能够在自己的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当今的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教育中比较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业务的素质、技能的培养。包括课堂上老师的传授和教学效果的考评,都是以此为评判标准。医学知识体系庞杂,掌握和牢记知识是很必要的,但绝对不是充分的,不是基础医学教育的全部。在我们的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基础教育课堂,老师的备课有着详细而明确的知识点,甚至在有的学校老师上课的教案都被程序化固定化,美其名曰“规范化教学”。
什么是科学?这是科学世界观里的首要问题。因为科学世界观简单来讲就是要相信科学,有一个科学的精神和崇尚科学的理念。在学科构成上,医学归为生命科学的范畴,是一门实践性自然科学。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学已经无孔不入,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在基础医学的授课过程中,就是要首先帮助学生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和各个操作技巧。
在科学知识层面之上,我们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形成一套科学的推理模式和思维模式,进而懂得因果之辩,繁简互换,对立与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让其领略自然之美、逻辑之美和科学之美,并培养其欣赏这种美的情怀和发掘探索这种美的意识,逐渐形成自己的科学价值评价体系和科学精神。比如,在医学免疫学中免疫应答都有着复杂的调控体系,体现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调的哲学思想:有正向调控的增强机制则必有负向调控的抑制应答;有有效触发的免疫应答,也要有适可而止不可过度的反馈。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院士在免疫调控体现的哲学美感有着很深的领悟【1】。
除了科学的知识框架体系和科学之美,科学世界观还应包括探索问题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以来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2】:实验课的传授过程中遵循理论讲解、原理阐述和诱导提问的授课方式。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基本的科研素养的时候,开设开放式的实验课堂,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选课题进行自己的实践性实验,训练其科学思维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感受真正的科研工作,体会科研实验的苦与乐,悲与喜,在自主性的实验中体会和培养科学世界观。
批判的精神和怀疑的精神是科学世界观众另外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这首先要求自身具有完善的科学知识理论体系和评价鉴别标准。不盲目崇拜,不盲目从众,具有批判的和欣赏的眼光。我们现在的大多数基础医学教育还没有足够重视这一点,常常会遇到过分的宣扬个别学术大牛的权威,在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时常会以权威实验室的结果为金标准,如果出现不一样实验结果则一定认识是我们自己的实验出了问题。须知很多原创性的发现和突破性进展都是在否定经典的基础上取得的。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这不仅仅包括“传道授业”,还包括“解惑”,指的就是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只有在基础医学的老师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培养出更具有科学精神的医生和医务工作者,才能真正改变医院中医疗和科研的矛盾关系,对我们的医教改革也有所裨益。当然,不仅仅授课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整个教学评价体系的配合或者改变,可能需要学校和社会的一起努力,改变我们对基础医学教育不全面的认识,并用其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2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75-01
中医基础理论的授课对象是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一年级新生,对于这些新生来说,中医学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科。而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带领学生迈入培养学生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基础学科,是其他中医学科的基础[1]。因为中医学是一门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的学科,其与各学科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是否能学好全部中医课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临床思维是医生在医疗过程中运用思维工具对患者和病证进行分析判断并最终形成判断决策,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与治疗规律的思维活动过程[2]。目前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中医辨证能力较差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课程的学习当中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没有跟上,要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应该从中医基础理论这门基础课程开始[3]。
1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使达到了这个目标,学生也无法很好的为后几年的学习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因为中医学临床思维的方法这个必须要重视的环节被忽视了。这门课是面对刚入学的新生的,而这些新生还习惯于逻辑性思维,感性认识事物,通过记忆和背诵来积累知识。中医学的思维是思辨性思维,理性认知事物,通过思考来积累知识[4]。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会让新生无所适从,造成学习时困惑较多,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2中医学临床思维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思维体系的一部分,核心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5]。整体观念就是看待世界时用一种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思维方式,不仅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还把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看作一个整体,而且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不仅自身是一个整体,而且与周围世界密切相关[6]。这跟西方医学,把人体视为各个不同系统的组合来看待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辨证思维就是在面对病人时,不光着眼于病人的“病”和“症”,更重要的是分析清楚当时病人的“证”。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之下,把病人各种症状有机联系在一起并进行分类,根据中医辨证模式,对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做出综合性的概括,并给出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法[7]。
3临床思维的培养方式
31强化基础知识的教育要想在浩瀚的中医知识海洋中前进,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熟练的掌握,只有教师自身业务熟练,知识丰富,才能更好的给学生进行讲授[8]。在教学时,除要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外,更要运用原有知识迁移,形象生动的比喻,还要寻找到其和临床思维的契合点并加以强调。这样就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培养起临床思维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医临床思维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临证学习,边观察,边思考。
32多采用案例和讨论医案是最能直接反映医生临床思维的实录。通过学习案例能够贴近实际情况,有效模拟直观场景,能够克服课堂教学中从概念到概念的理论学习比较抽象的弊端,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思考和讨论能把学生代入到临床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兴趣[9]。在对案例学习的同时,让学生结合已学的中医理论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分析案例,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并得出中医初步诊断、给出治法、方药、针刺、推拿,再进行课堂讨论。教师负责对学生点评与总结。通过实践能够证明,虽然其中很多内容学生并没有学习到,但通过学生查阅资料、主动学习及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可以对整个辨证论治过程进行学习和理解,这种学习方式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中医、深入思考中医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
33多临床见习中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单纯理论学习并不能让学生对学科有一个全面充分的理解。应该让学生早一点临床见习机会,多一些临床经验。在见习之前,教师应对病例有所选择,虽然多接触不同病例有利于学生开阔见识,增加知识面,但是选择病情简单但又能突出体现某一中医理论的病例更加能够符合大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并能够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0]。让学生实地感受医院的诊疗氛围,自己动手收集病人的四诊信息,亲身参与辨证施治过程的讨论与决策能够让其对中医诊疗全过程留下深刻印象,建立并巩固中医临床思维。
新生入学后,就要培养,不断建立中医思维的方式,掌握辨证思维、整体思维等中医独特思维方式。当然,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平日的授课和实际训练当中经常加以引导。另外,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密切相关,要想学好中医,需要广博的人文哲学知识,这是建立中医临床思维的基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提高中医感悟能力大有裨益。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对建立中医临床思维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聂娅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临床思维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4(72):134
[2]周立美,刘艳娇中医临床思维研究之现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1(11):1291-1294
[3]刘玉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兴趣和信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9(03):19-20
[4]韩善夯,朱蓓蓓加强实习生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08,12(04):25-26
[5]朱玲玲中医内科学实习带教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06,09(03):33-34
[6]魏凤琴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思维方法教学的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7,04(04):112-113
[7]段安中医外科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2(02):132-133
2基础医学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基础医学的教学是以“教学”为中心,教师讲解,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因此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常常存在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对基础课程的学习不重视,“轻基础,重临床”的现象。生理学是现代医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在医学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学好生理学对于医学生十分重要,也为其今后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建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此外,生理学也具有指导临床的作用,医师要研究病人就需要应用生理学来阐明关于疾病的发病原理。因此,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PBL教学法在生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以临床实际病例作为先导,以所涉及的生理学问题作为基础,以教师的适当引导作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是跨学科的一种学习方式,参与教学的学生和教师需要参阅大量的资料,其中就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人体解剖以及药理学等。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依据授课内容查阅资料、临床病例以及文献等,结合生理内容编写案例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归纳、整理以及讨论等不同手段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PBL教学改变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听课-复习-考试”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宝贵的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只有通过质疑和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得以不断提高。通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过去的课堂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现代的教学课堂上,学生要成为绝对的主角,而教师要成为配角。在教育事业中,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者。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于教育理念的学习速度要大于教育改革的速度,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未来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科学技术,而是教师的综合素质,要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彻底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任课教师需要在教学前对授课对象做认真调研,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后扩大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将学生的求知愿望和教师的带动能力相互作用,逐步建立彼此的对话与交流关系,发挥教学相长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05-02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中医药院校新兴专业应运而生,如我校陆续开设了公共管理、医院管理、法学、医学英语等非医学专业。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但毕业后的工作大多数都与医疗相关,这就要求该类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学知识背景[1]。因此,在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都开设了一些概论类中医课程,使该类专业学生在扎实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中医学知识。《中医学基础概论》为我校针对这些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整合而成,分上下两部。该课程建设的目标,即通过合理精选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等,为非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结构较为完整、合理的中医学知识框架,使其能够利用有限的课时达到对中医学基础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以后工作有所裨益。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课程的具体化[2]。目前所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是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的内容组合而成,编制时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删除了一些重复的部分,但四门课程基本还保留原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但由于篇幅所限,很多篇章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缩写,使得该教材成了四门基础课的缩写版,这就造成了该门课程知识点繁多,内容庞杂,几乎涵盖了四门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有限,讲课时教师不能缩减授课内容,对于很多知识点只能点到为止,无时间深入展开。对于学生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既要理解和掌握大量生疏拗口的术语,又要了解或掌握各种中医理论的内涵、特点、功能等,加之老师没有时间就一些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到困难吃力,并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根据非医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结合非医专业的实际需要,组织编制更为适合的教学大纲和修订特色教材,成为非医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该课程开设已近十年,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思索,对该课程在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
一、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也是贯穿应用中医理论、诊法、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思维方法,体现了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基础概论》包含的中医学最重要的四门基础课程,也正是理、法、方、药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建议打破原有四门课程的界限,将所有知识点重新整合,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注重前后教学内容的衔接,使得整本教材的内容沿着一条主线贯穿下来,显现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具体讲,可在总论中重点介绍中医学的特色,以及中医临证的特殊思维方法,然后按照: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学说,法――中医的特色诊法和辩证论治方法,方――体现治法的经典方剂,药――构成方剂的常用药物,组织归纳全书内容。在编写过程中要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与主线关联度不大的内容该删除的就删除,该简单介绍就简单,对于一些核心的理论与知识点,尽量详尽介绍,但也要考虑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论述要通俗易懂,不要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加强不同课程知识点的融合,体现整体优势
在确定整本教材主线的情况下,我们要反复琢磨教材内容,对涉及的四门基础课程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和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对具体知识点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合理比例,将相邻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糅合在一起。中医学理论自成一体,其各部分内容常相互佐证或互释,在论述某一基本理论时往往要涉及后面章节的内容,甚至是中药学、方剂学或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则会涉及藏象、诊断、治则、药物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就为多章节知识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但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印证关系,也为内容的整合设置了难度。因此,我们在融合相关教学内容时,应该打破以前的章节框架结构,重新梳理整合各知识点内容,每个知识点只保留核心内容,而其他相关的或外延性的内容,分散到其他相关章节。如上面提到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可以从阴阳五行学说中删除,而在藏象、诊断、治则等章节编写中,体现该学说对各部分的指导作用。如此整合不仅可以避免各章节之间内容的重复,简化教学内容,而且加强了相关章节之间的联系,显示了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也使教学实施更具有现实可行性。
三、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凸显中医学思维方式
中医学是祖国的传统医学,至今仍以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独立于世界传统医学之林。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比如较多地运用哲学思辩,甚至直接借用哲学原理阐述医学现象。因此作为中医学概论课程,不仅仅在于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中医学自身的思维方式,自觉运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解和看待生命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和把握中医学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精髓。这就要求在教材编写中要彰显中医学的学术特征,在不同章节内容设计时,注意渗透中医“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辩证论治”等基本观点,注重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引用,使得全书显示出浓郁的中医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受到独特的中医文化、中医思维等熏陶,最终能够感悟中医,喜欢中医。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非医学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教材编写和教案制定上进行探索和改革,从非医学专业的功能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中医学独特的思维逻辑关系,精练浓缩中医学基础知识,优化知识框架结构,编写一本高度融合的、专门针对非医学专业的综合性中医教材,将有利于非医学专业学生获得良好的中医学背景知识,对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往往在一节课中,各种教学方法可以灵活、交叉和综合运用,未必自始至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互动式讨论型课堂教学亦是如此,穿插运用讲授法、情景法、研讨法、问题法、案例法以及辅导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也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如问题讨论式、布置小课题作业、合作辩论式和学生讲课式等。我们通过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运用该方法,发现其优势和劣势如下:
1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中的优势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它从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哲学原理的整合。课程中很多知识点,都会涉及诸多学科内容。课程开设在大一阶段,而大一的学生从未接触过中医学文化的有关知识,对于中医学文化既缺乏文化背景基础I又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学习到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章节时,感觉抽象、模糊、深奥难懂。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激荡,就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感觉乏味、缺乏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体会和认识。
而在中医学基础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比如课堂提问引起互动,可以设问:精气的含义是什么?由于学生们对自然界的气体都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往往能联系身边的实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回答,将会给后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提出带有创新性的穿插提问,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互动讨论方式。在提出“如何理解肝木克土”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就会联系实际从不同方面进行讨论,除了强调的内容外,还增加了不少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的辩证思维能力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的弊端
(1)在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法运用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点必须在原有的一些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但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使组织难度加大;(2)大一学生缺少活动经验,思路不够开阔,容易在选题上出现从众的现象,需要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可包办代替,这样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归纳互动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备课。(3)精选案例式互动虽然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但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深刻,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讨论性教学法量较小。(4)多维思辨式互动,能够使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5)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一个理论问题,学生事前也要査阅很多资料,需要学校图书馆和学院专业资料室的帮助才能完成。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习的图书资料、教学手段设备等等是必不可少的。
3建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往往在一节课中,各种教学方法可以灵活、交叉和综合运用,未必自始至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互动式讨论型课堂教学亦是如此,穿插运用讲授法、情景法、研讨法、问题法、案例法以及辅导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也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如问题讨论式、布置小课题作业、合作辩论式和学生讲课式等。我们通过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运用该方法,发现其优势和劣势如下:
1.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中的优势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它从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哲学原理的整合。课程中很多知识点,都会涉及诸多学科内容。课程开设在大一阶段,而大一的学生从未接触过中医学文化的有关知识,对于中医学文化既缺乏文化背景基础,又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学习到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章节时,感觉抽象、模糊、深奥难懂。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激荡,就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感觉乏味、缺乏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体会和认识。
而在中医学基础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比如课堂提问引起互动,可以设问:精气的含义是什么?由于学生们对自然界的气体都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往往能联系身边的实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回答,将会给后面进行更深人的探讨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提出带有创新性的穿插提问,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互动讨论方式。在提出“如何理解肝木克土”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就会联系实际从不同方面进行讨论,除了强调的内容外,还增加了不少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的辩证思维能力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的弊端
1)在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法运用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点必须在原有的一些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但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使组织难度加大;2)大一学生缺少活动经验,思路不够开阔,容易在选题上出现从众的现象,需要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可包办代替,这样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归纳互动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备课;3)精选案例式互动虽然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但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深刻,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讨论性教学法量较小;4)多维思辨式互动,能够使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5)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一个理论问题,学生事前也要查阅很多资料,需要学校图书馆和学院专业资料室的帮助才能完成。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习的图书资料、教学手段设备等等是必不可少的。
3.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235-01
一坚定信念,锻炼记忆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关键,在于要有“我能记忆这种自信心。人的记忆力强弱,固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努力,尤其是后者。肌肉越锻炼越发达,人的记忆力也是如此。高尔基说:“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能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意志消沉,懒懒散散,遗传素质再优越,环境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
学生的记忆效果与心理状态也有密切的联系。如有的学生说:“真糟糕,我的记忆力太差,看书总是记不住”也有的学生平时精神饱满,但一读书就“头痛”起来。这些大多不是因疾病引起的,而是对自己记忆力缺乏信心的一种心理反应。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因不良的心理状态而引起的真正的健忘。
二身心健康,增进记忆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师充分认识到,神经系统是记忆机制的基础,就会明白健康的精神对正常记忆的作用”。在记忆的艰苦劳动中,一定时间的休息好比是记忆的油,会加快储存信息的进程。而疲劳则会减弱脑细胞的活动能力,使接受、理解、记忆的能力变得迟钝。因此,教师应教育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保持乐观镇静的情绪,也可以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因此,教师应告诉学生,焦虑不安、悲观失望、忧郁惶惑,会降低人的智力活动水平,影响记忆。心胸开朗、愉快乐观,则使人思维活跃。
三理解融会,增强记忆
理解和揭示知识的本质联系,要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学而思,思则疑,疑然后能悟。理解了再背,就意味着增加了信息冗长量,就能触类旁通,历久不忘。如对于气体摩尔体积这一概念,一定要理解:只有气体物质,在标准状况下,一摩尔的体积才是22.4升,而不要死记硬背。
四适当复习,强化记忆
“记忆之母”是重复和复习。有一种错觉,似乎复习是考试前的工作。其实,对于需要长时间保留在记忆中的信息,应该经常复习。通过反复温习,记忆的信息会越来越强。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关于遗忘的曲线规律(即遗忘先快后慢),教师可教育学生:及时复习,使记忆基础化;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使记忆经常化;多次复习,使记忆深入化;因人而异,变换复习方法,使记忆具体化。
五利用联想,提高记忆
联想可打开人们的记忆闸门,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会在头脑中形成复杂的也是系统的暂时联系,从而引发出对过去事物的回忆。教学中,尽量揭示现实对象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形成多种联想,就可大大提高记忆效果。例如,对于酸酐的记忆方法,若掌握规律:对于一种含氧酸,它失去所含的水分子剩余的那部分就是该酸的酸酐,对于直接不能失去水分子的酸,可以扩大该酸中各元素的倍数,然后再失去水分子,所剩余的部分便是该酸的酸酐,就不必逐一记住多种酸的酸酐。只要联想到关于“含氧酸失水”的规律,就会想起好多种酸的酸酐。
六浓缩知识,择要记忆
在知识总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删繁就简,筛沙淘金,提纲挚领,“浓缩”知识,就显得很必要,这也是排除干扰、提高记忆效果、防止遗忘的一个重要条件。如讲授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时,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可概括为“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正反应和逆反应仍在进行)、“等”(正反应速度和逆反应速度相等)、“定”(反应条件一定,各组分百分含量一定)、“变”(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化学平衡就被破坏了,此时正、逆反应速度不相等,各组分百分含量也发生变化,直到在新的外界条件不变时,又建立一个新平衡)。
七语言用韵,利于记忆
韵律化的材料,富于魅力、感染力,易上口,易记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凡用韵之处,可增加信息冗长量,利于记忆。如把硫酸的工业制法概括成“三阶段、三方程、三设备、三净化、三原理”就利于记忆。
八注意集中,容易记忆
从心理学分析,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大脑细胞兴奋点强烈,对事物的印象深刻,容易记忆。心理学家实验证明,集中注意力看两遍材料,比不注意去阅读十次的记忆效果好得多。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设法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如课前布置预习提纲或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预先思考,以便使学生通过思考,在上课时有意注意教师的讲解,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师还可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或运用多种直观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医学应是人类的医学。它离不开人类,只能由人类在现实中创造。
远古人类为了生存,用不同的自然资源维护着自己的生存繁延。但大自然的洪水寒暑,雷电火山,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些必然给人类造成疾病伤害。这就是说,人类的生存中出现了痛苦,存在着疾病。
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侧然遇到一些能减轻、消除疾病的条件和几种能减轻伤痛的物质,渐渐能辨别出什么可用,什么不可用;什么能减轻痛苦,什么能增加痛苦。逐渐形成了痛苦、疾病、医学的概念,掌握了更多的物质和技能。经过漫长的时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有能力把环境、疾病、药物结合起来,形成最初的医学。
在我国有一部分被文字记载而传下来的称为中医学,是世界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鲜明代表。这种医学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人类用自身的自然器官作为工具,去直接观察接触大自然的外露现象;直接利用大自然的现成现有物质;把疾病与大自然溶为一体;其开成、存在、发展受地域方位的限制,这个水平上的医学,笔者称其为第一医学。
中医学挑战大自然的工具,方式和程度
在没有先进工具的年代里,在千万年与大自然抗争的生存中,人类只能用自身的器官加上勇气去挑战大自然。凭着目、耳、鼻、口舌等肉体器官,人类认识了大自然的外层面貌。靠这些基本工具开掘利用大自然。中医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认识大自然的结果。看到了风寒暑湿燥火对人类造成威胁。看到了七情六欲,饮食劳倦对人类造成伤害。发现不同的季节时令,方位高低对人类不同影响。木痛痒、昏花眩晕。总之用自然感官和自身体验,去认识、描述病因的痛苦。这是一种直接体验的方式。其当时的认识水平只能达到这个极限。
阴阳造天地
千姿百态的大自然,只需要有两件东西就能组成。一是实体、一个是空间。中医学的阴阳,就是两种物质的存在形成。
这是中医学的第一块基石。
天地造人
阴阳的物质基础就是实体和空间,它们以不同的配比、不同的方式,相互结合,造成了人类的出现。对于生命的形成,物种的起源,千百年来人类都在思考推测。中医学认为,生命来源于大自然,是天地精气所化,其气通于天。
这个假说,地之表一实体粒子。天之气一空间力量。阴阳齐备、阳动阴静,相互作用,造就了生命,造就了人类。
这是中医学的第二块基石。
万物化通
阴阳的抽象规律,是表示两个性质不同的物体,相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为探索阴阳更深的规律,中医学提出一个五行学说,用自然现象来喻意、揭示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所谓五行:高山岩石以金代之;流动液体以水代之;气体显形见于火,以火代之;生命密集于林以木代之;万物着落之处,以土代之。
发病原理
疾病本来是没有的。疾病的形成,也只有两类,一是实体的形成或增减,二是空间的残缺和紊乱。一切灾难均来自体外,必先有外部失衡,才会引起体内的波动。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体
战而降, 或相对量超过体内最大抵抗力--退而降。体内的平衡被打破,疾病发生。所谓邪之所奏,其气必虚。疾病是大自然的产物。外贼遇上软家丁,灾祸顿然生。这是发病原理。
药性原理
中医学用于治病的材料也是对应三种病因而得:一是无生界中的矿物金石,二是有生界中的动植物体三是人体自身的组织。
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发现了许多能弥补纠正人体失衡状态的自然物质,形成了中草药体系。把药物与疾病对应起来,就描出了药性。中药学以他物之偏性,纠正人体之偏性,这是大自然平衡规律的具体应用。这是药性的基本原理。这就是中医学调整阴阳平衡的精髓含义,实为调整实体和空间的平衡关系。
中草药不仅含有实体的偏性,还含有空间的偏性。正是这一生物本质,奠定了它在保健强身,延年益寿,扶正祛病方面应用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中草药进军功能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亚健康状况,多种综合症备足了军火。正是这一药性原理,一旦引发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化,将震撼山岳。
中西医的区别
前文已论述了中医的四大特点:一、工具特点。人类挑战大自然,靠工具。工具是人体功能延伸,决定人类战胜大自然的力量,决定对大自然开垦的量度。中医学靠人类的五官四肢去直接挑战大自然,对大自然的认识,必定局限在工具所能及到的范围内。凭肉体凡胎,只能触及大自然的表层。二、对象特点。大自然是个多维立体结构。它有多层次、区域性。它首先映入人类眼帘的是外表风貌,是显性规律。人类的手足,只能获取大自然的表层物质。三、把疾病与自然统一为一体认为一切生物和疾病都是大自然的产物,重在整体,从大自然中寻得感官病因和宏观疗法。四、地域特点。中医学来源于大自然。物质上、环境上、认识上必然受当时当地的限制。同样,西医也有四大特点:一、工具特点,所用工具,已不是人类的自然感官,而是大大延伸了的器官一仪器、器械。用这些工具去间接的挑战大自然。能到达肉体器官所不能到达的地方。二、对象特点,这时的大自然表现给人类的面貌,已不是表层,而是更深一层的景观了。细胞、通道、细菌、病毒、分子、原子、离子都上台表演。三、把疾病个体化,病因单纯化,重显微镜看不到那个两米大汉的风采。只能看到一些细胞。四、地域特点。西医是工业化生产,人工合成制造。它的取材不受地域限制,所以易为全人类拥有。
从以上四个特点可以看出,中西医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是在相联续的两个不同阶段,对大自然的两个不同层面,用不同工具方法,所获得的不同成果。从中医学到西医学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阶梯,是人类历史的两个步骤。是两个层次、两个范围、两个水平,遵循着自然规律的程序。
中医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医学的过去已成定形。仁者见二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必须澄清中医学的本质。首先它是中国人创造的,民族性、地域性医学。其次,它是用肉体器官为工具,尽最大能力描成的一幅医学作品。再次,它画尽了大自然和社会关于健康的全部外露风貌,凝结成一颗精美至真的科学化石。因而,中医学在人体的感官自然功能和大自然的地表外貌这一层次上,完成了它的一段历史使命。
中医学还有发展,提高的希望和必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