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1 11:07: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医基础医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藏象理论研究与“时脏相应”说 郭霞珍,金光亮
对中医理论现代化进程的思考 赵宜军,张保春
论中医学研究方法之改进 王泓午,何裕民,严世芸
自由基与中医学的气、血、精 刘劲,曲长江
玉米苞叶对动物高血脂及AS影响的实验研究 甄彦君
复圣散对高脂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保护作用 雷燕,黄启福,王永炎
去卵巢雌鼠骨质疏松症模型的生化特点 莫新民,曾英,洪净
宣发膜原法对关节炎大鼠和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吕爱平
中研Ⅱ号调解SIVmac感染猴淋巴细胞功能的研究 李平,关崇芬
超声促透对洋金花膜中东莨菪碱过量的影响研究 杨中林,邢桂兰
肿瘤复发、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鲜动物药蛇毒制剂疗效的初步观察 刘玉琴
维奥欣片对糖尿病患者TXB2、6-Keto-PGF1a及血流变的影响 张波,牛建海,高大伟
雄黄抗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及其凋亡诱导关系的研究 张晨,黄世林
阳痿病中医证候学规律新探 秦国政
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王德惠,施阳,郗美华
中药葛根、吴茱萸对双氢埃托啡耐受小鼠的影响 李其松,马鸿建,沈煜
从十则医案看亡阳证的辨证论证思路 程东旗
电针刺激大鼠“肾俞”穴对下丘脑室旁核功能状态的影响 陈泽斌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许能贵
脉象变异性研究 李凌,王志中
针刺镇痛机理研究概述 武晓冬,王沛
免疫性不孕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卢金玉
论治标、治本皆须求本 刘家义
试论“环境毒” 姜良铎
辨证论治新解 胡欣,葛秀梅
五脏疾病与掌相关系初探 郭教礼,郑怀林
中西医学地理思想的差异与互补 孙天胜,李艳梅,兰少敏
提高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疗效的思路 陈纪藩,沈晓燕,刘晓玲
试论脏气对血运的双向作用 孙益平,孟景春
脑络通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XB2、PGI2及TNF含量的影响 李净,王键,许冠荪
补肾益气中药对肾阳虚大鼠垂体-甲状腺超微结构的影响 宋春风
肾衰91冲剂对不同慢性肾衰大鼠毒素作用的实验研究 杨爱东
冬虫夏草多糖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马雄
论无症状疾病的辨证施治 李秀玉
神经症的证候和病因病机 陈光敏
急性肾炎的中医病机及传变规律初探 高中祖
脾胃病患者胃阻抗图与中医证型关系探讨 姚静
银屑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中医辨证关系的初步研究 程滨珠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衰 王慧珍
通心络胶囊治疗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观察 董明霞
经眼电刺激建立慢性实验性大鼠癫痫模型 张丽蓓
儒家“致中和”思想与中医稳态理论 王新陆,田思胜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严灿,邓中炎,潘毅
日本古都平城京遗址出土的医药木简残片考 肖永芝
论中医养生理论在消渴病防治中的应用 程汉桥,朱冬莉
河间学派三大家论治中风探析 黄政德
人类遗传学与中医学 丁维俊,王米渠
癌的基因治疗概况与展望 常志遂,石兵,王笑民
益肾健脾、活血利水方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炎症介质的影响 郭利平,张军平,杨洪涛
人参皂甙与川芎嗪合用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韩明向,丁旵东,周宜轩
白术、霍香等中药对胃排空、肠推进影响的实验研究 朱金照
健脾理气中药对肝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孟志强
小鼠移植性肝癌(H22)模型的研究及在中医药抗肿瘤中的应用 李海燕,方肇勤,梁尚华
补肾药对肾阳虚大鼠下丘脑组织蛋白激酶活性的影响 高博,尹桂山
中研Ⅱ号对猴感染SIVmac251T细胞亚群及β2-微球蛋白变化的实验研究 徐淑玲,王慧,关崇芬
通心络胶囊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赵明中,高承梅,张宇洋
补肾活血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 陈松盛
“胆病从肝论治”浅析 章学林,朱培庭,张静喆
葛根素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ET及TXB2、6-K-PGF1α含量的影响 罗伟
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影响的研究 王杰超
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评价 孙彦书,林勉生,赵磊
面神经损伤位电针刺激对神经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3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牙祖蒙
中医脉象模拟系统研究 汤伟昌,孙汉钧,徐建国,李斌芳
医学需要评论 刘艳骄
全国性学会科技期刊道德公约 中国科协
洋茴香提取液与挥发油的实验研究 丁剑冰,高丽,王亚男
温补肾阳方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 鞠大宏,张春英,徐世杰
补肾益气法治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张雅琳
补肾法在男性不育中的研究与应用 李海松,李曰庆
细辛用量研究 董良杰,王树明
肝炎后综合症见肝著证1例 王永军,王平
试论经气沿经络内外循环系统的闭式循行 陈重
艾灸对寒凝血瘀证大鼠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 唐照亮,宋小鸽,袁静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及其相关指标回顾 李广曦
量子波动信息与中医学 金永三,李欣荣,刘燕南
吴楚温补学术经验初探 张玉才
高血压病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高尔鑫,廖圣宝,董昌武
坤宁安丸对更年期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张雅萍,王秀霞,张丽
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 薛红丽,王文健,陈剑秋,陈伟华
络通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 仝小林,周水平,朴信映,张志远
平肝熄风法治疗肝阳化风证的临床研究 李家邦,喻长远,易振佳,梁清华
头风病组方规律刍议 沈欣,杨洪军,庄严
除痹止痛方治疗风湿病临床观察 孟德青,张道云,陈书增,孟勤,刘顺海
金龙胶囊在重症风湿类疾病中的应用举隅 朱琬华,朱建平,朱良春,蒋熙
试论《伤寒论》清、下、滋三法对温病治法的影响 陈卫平
腧穴实质与微血管相关的生理学研究 穆祥,段惠琴,陈武,高立云,杨佐君
针刺配合美沙酮对吗啡戒断大鼠β-内啡肽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 宋小鸽,唐照亮,章复清,陈全珠,侯正明
胶原酶Ⅳ预处理对足三里穴注射庆大霉素胃电的影响 周爱玲,邵政一,罗琳,何敏
武维屏教授辨治支气管哮喘经验 崔红生,常佩芬,杨勇
周平安教授运用药对治疗外感高热的经验 王丽华,李华
八正散临床新用 姚立新,姚淑华
用药“中病辄止”琐言 舒灯红
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8例 冯艳
防治并举,建立糖尿病系统服务工程 吴以岭
多糖抗肿瘤机理研究进展 吴雄志,陈丹,艾青,曾升平
中医学创新发展的关键是将现代科技指标纳入辨证体系 孙志
2001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索引 黄晓华
化瘀解毒汤抗肾间质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晏子友,皮持衡,高书亮,徐友妹,陈人骏
清肝利湿汤对兔胆囊炎胆石症模型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喻长远,李家邦,田永立
湿热环境对内毒素诱导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吴智兵,彭胜权,林培政,钟嘉熙,沈强
高血压病从络论治探讨 鞠大宏,韩学杰,谢雁鸣,于向东,王永炎,沈绍功,周文泉,王安民
升清降浊法在肛肠疾病中的应用 张燕生,刘仍海,李微,薛雾松,高晓光
益气活血解毒化痰治疗慢性丙肝的临床观察 齐京,关幼波
补肾活血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30例 周志昆,朱学强,曾小香
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与病理特征比较研究 ,郭振球,杨正望,黄献平
活血调脂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王桂生,谭凤森
麻黄应用举隅 吕宜民,李晓绿
中医治疗大量血性胸水一例 陈伯青
脑梗死痰瘀证63例左心功能分析 张页,林秋,王泳,黄基荣
岭南温病理论与临床应用的系列研究 彭胜权,刘亚敏,徐秋英,曾征伦
针刺不同穴位对高尿道压型FUS尿道压改善的临床研究 申鹏飞,孔莉
参麦注射液抢救42例心原性休克、重度心衰的临床观察 唐喜玉,查名宝,武翔,周明林
医院药房的饮片管理初探 徐文萍,徐文海
"琥珀四苓强肾汤”简介 赵文远,王春霞
朱丹溪的痿痹分论 施仁潮
长期激怒致肝肾阴虚证动物模型研制 樊蔚虹,岳广欣,李素香,任小巧,卢跃卿,郭小玉,张明利
1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英语缩写BMS),属于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基础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其所研究的关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为其他所有应用医学所遵循。
2基础医学课程设置
2.1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遵循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办学特点,以及“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岗位为前提、能力为重点、素质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当今社会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适应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医疗技术专门人才。
2.2培养要求
临床医疗技能,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的知识,受中医临床技能和现代医学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中医各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能力。
2.3主要课程
中医学基础、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籍、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
3 各科课程的内容与学习要求
3.1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一学年,第一学期20周。
(2)课程学时108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是医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任务在于使医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相互关联的两门学科,通常列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先天性畸形等。
3.2 生物化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后10周。
(2)课程学时6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蛋白质与核酸化学、维生素、酶、生物氧化、物质代谢及其调节、肝脏生化和酸碱平衡等。
3.3 生理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前10周。
(2)课程学时6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学习人体各器官的基本功能,认识机能与结构的联系。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功能调节。
3.4 病原生物学医学免疫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后10周。
(2)课程学时6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感染与免疫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了解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预防原则。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免疫学发展简史、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免疫应答、免疫病理和免疫学的临床应用。
3.5 病理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二学年,第一学期20周。
(2)课程学时8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3.6 药理学
(1)课程安排顺序: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前10周。
(2)课程学时60学时
(3)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科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药理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应);另一方面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其总任务是通过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临床合理用药的理论知识。
4 基础医学课程在中医专业中的设置目的和意义
根据中医院校基础医学的专业特点,在现有课程整合和学科交叉融合需要的前提下,打破原有学科内部实验室的界限,我院实验中心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成立了中医基础实验教学组、机能实验教学组、形态实验教学组和现代生物技术教学组。其目的在于有效克服原有设备管理体制分散、重复、低效和封闭的弊端,合理配置实验人员、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用房等资源,利用学科群的优质师资力量搭配整合后的优势资源形成了以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为核心的中医基础实验平台,以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科学及病理学为核心的形态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为核心的机能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及微生物与免疫学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平台,以平台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基础,并按照实验教学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培养的需要,在每一大平台内都设有基础实验区和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区,各平台之间不是孤立的,是密切配合又相互竞争的。中心通过这种资源重组方式,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也为努力探索满足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的最好建设方式和教学改革的方法提供可操作的策略。
二形成以平台为基础的实验教学功能区
利用和完善实验中心内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实验室的教学用局域网络,整合构建中医学、形态学与机能学及现代生物技术四大实验区,逐步规范多媒体教学课件,各分区内的相关学科教师形成课程组,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整合和交叉融合,重新组织和编排实验教学课件,使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每年通过学院学术委员会论证新的实验项目,逐步提高现有实验课的教学质量,逐步完善中医院校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基础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功能区内的创新实验区培养学生综合和创新实验能力,建立新分类体系和多站式考核体系,深化改革实验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完善学生客观实践技能综合考核机制;利用实验区局域网络,打破实验室固态格局,实现室间无障碍交流讨论、典型案例远程交流、疑难问题自助解决等,使学生逐渐降低对教师的依赖,进而转向自主学习模式,提升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申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研训练项目及其他活动,鼓励学生独立设计研究课题和创新型实验。在实验中心门户网站中开辟学生实验设计研讨空间,促进不同年级、学科、专业学生及教师协作,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协助。设立学生创新实验和研究项目申报论证审批的专用通道,组织课程指导小组对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的课题和申请的业余科研基金项目进行评议和辅导,通过后即可申请实验资源开展研究工作。此外,教师可将自己提出的有一定科学价值的科研小课题放入门户网站交流区,吸引或邀请学生参与研究。
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完成文献资料查询、开题报告、研究技术路线设计、实验研究以及论文写作全过程,每个步骤均在实验交流区域报备,做到有始有终。课程指导小组对此全程进行多站式考核,用以衡量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实施实验资源超市化管理,提高师生科研和创新效率
通过整合建立三大实验教学区后,在各分区中将相同类型的仪器和设备放在一起建立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室,如动物饲养中心、细胞培养中心、生物信号采集中心、组织切片制备中心等。通过调整,确保实验室的功能性、相关性和综合性。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教师根据自身新分类等级选择可获准操作的实验资源,在门户网站上提交申请。由实验中心核准后,在既定时间段内持准入证明进入实验室开展教学和科研实验。如师生亟待使用的设备实验中心并不具备,则可协助申请者联系其他学院实验室。
建立开放式实验室能够改变现行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相对灵活自由的教学方式使实验室的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精选实验项目,改革了传统的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实验的开设带来了实验教学质的变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开放实验室、多实验室间的合作,要求每个实验室都有自己的特色。特色实验室的建立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生和科研特色的形成,实现了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和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化,研究项目的特色明显,研究成果的档次提升,对学科优势的形成具有奠基和促进的双重作用。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室开放项目及创新能力培养计划项目,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连续举行的省级举办的各种生物及医药类竞赛中取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四培养优秀而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
建立实验课程组及辅导教师制度,培养优秀而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及产学研水平。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信息化的实现,自动化运行的有效性要求高校实验室要实行科学管理。
首先,应配备具有一定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他们应该是懂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实验管理者。实验技术人员是搞好实验室管理的保证。实验技术队伍是高校教学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搞好实验室建设的中坚力量,能否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学校及实验中心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采取定期培训考核等有效措施来稳定这支队伍。
其次,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养。主要通过加强教学能力,增加教学手段,充分挖掘利用资源潜力,提供多元的学习选择、便捷的学习方式,辐射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索满足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中心建设和教学改革途径,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校产学研水平和教育质量。在政策上,学校给予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的政策,鼓励实验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和尝试,进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实验中心针对实验教学的特点,提出掌握方法、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思想,根据不同课程实验类型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实验方式,开展基础实验、扩展实验、综合实验和开放实验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鼓励学生自由组合,自主设计,一题多解,百花齐放。
五加快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通过打破分支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追求科学技术的综合性与整体性来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使实验教学内容突出重心低、知识新、面向宽的特点。在教学组织实施方面,形成由多模块或多门课程组成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实施基础性实验必做、综合性和设计探索性实验选做,适合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模式等改革。
2引入多媒体技术构建仿真实验教学新模式
中医基础课程文辞古奥,内容精深、抽象难懂,初学的学生难以理解,而多媒体教学可改变传统板书讲授的呆板和教条化,使得许多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条理化、清晰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将将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难以描述和理解的中医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形象、直观和生动地表达出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如经络理论实验,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仿真教学片中的三维图像或视频影像进行了图像、动画和仿真人体经络循行来生动形象加以表现,让学生如临其境,很快就领会和掌握了经络的相关理论。
3建立开放实验室采用过程性实验评价
当前高校的的实验中心大多采用封闭式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其结果是实验室利用率低、仪器设备闲置、教学资源浪费严重。对此,我们针对中医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课时较少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对师生开放:①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要求必须掌握的实验内容,如果学生在课内实验没有完成或者失败,在重新设计并经指导老师审核批准后,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②积极鼓励创新性实验活动:如果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萌发的创新思维,在提交完整实验方案,经指导老师批准后便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③配合一年一度的学院科技创新大赛:学生在成立科技创新小组,报实验中心批准后,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时间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有效地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时间和教学效果,激发了同学们的实验兴趣,巩固了对所学中医基础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使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3]。实验评价是衡量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效果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传统的实验评价模式多根据实验结果评价学生的表现,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但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全面的实验素养,单凭实验结果无法完整反映。为此,我们记录学生每个过程的表现,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避免了实验考核的错判、漏判、防止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作弊现象,做到了打分时胸中有数。过程性实验评价的学生成绩组成如表1所示。
4整合教学资源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
目前国内多数院校的基础学科实验室和实验技术人员仍隶属于各教研室管理,实验教学由各教研室单独完成,这种管理模式必然会导致:①各实验课程间界限分明,难以实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②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低;③经费投入分散和出现重复购置,使得仪器设备更新缓慢。这种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体制已明显不适应当前医学教育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下,又成立中医基础实验教学分中心,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师资人员由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统一管理,充分调动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学校和学院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有效地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