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2 10:47: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财务管理实训的意见和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DOI]10.13939/ki.zgsc.2016.31.202
近年来,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由于财务工作的敏感性,财务管理实践教学难以深入企业,不利于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因此,开发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1财务管理职业能力解析
职业能力是人们成功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必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职业专门能力指完成某职业主要工作任务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综合能力与专业的知识技能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对于该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职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跨职业的专业能力: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交流的能力;②方法能力: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③社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④个人能力:社会责任心、诚信、爱岗敬业、工作负责的职业人格。
就财务管理职业领域而言,上述职业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1专业能力
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会计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律、税务筹划等专业知识,熟悉国家政策。专业能力主要包括:①职业技能:相应的资质水平、岗位技能、计算机和英语水平等;②管理技能:对人、财、物进行合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技能;③协调技能:与企业生产、销售及管理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沟通配合技能。
1.2综合能力
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企业日益强调职业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头脑灵活,能够随机应变,善于沟通、协调、处理与其他人员、部门的关系,具有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职业操守等。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除了要有基本业务的动手能力,还要有决策分析、判断能力,能够结合不同的企业实际对行业的资金运行模式有所了解和掌握。
鉴于以上职业能力要求,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初次就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能力基础。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应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充分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提高财务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2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现存问题
2.1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实训同质化
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设置和会计专业雷同,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少,导致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与会计专业毕业生同质化,欠缺财务管理职业人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虽然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是一个优秀财务管理人员必要的专业能力,但是单一的会计核算和岗位技能训练并不能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与特点,与会计同质化的实训对学生的培养停留在财务管理职业通道的第一层级,即使毕业生初次就业能力强,但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2.2对实训过程的职业性关注不够
目前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混同,认为培养职业能力就是培养操作技能,另一种是将职业能力培养等同于就业能力培养。实训过程中存在重技能训练、轻素质培养,重专业能力、轻综合能力的现象,而实训教学中评价方法的重结果、轻过程性倾向,忽视了学生对工作过程和环境的感悟及反思,会限制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
2.3教学方式单一
财务管理专业实训方法主要有两类模式:一类是以教师讲解实训教材的内容为主,采用练习习题的方式。学生无法提升财务管理岗位基本技能和职业能力、塑造职业素质,导致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满足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二是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为主,但是案例分析的预设条件是确定的,限制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学生不能体验企业实际经营过程、财务管理活动以及财务关系的处理,缺乏对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3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1)建设思路体系构成。从人才市场来看,财务管理的职位体系大致包括基层财务人员、财务主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工作内容为基本会计核算 ̄――收入管理、成本管理及费用控制、利润管理――资金规划、财务预决算、风险防范――资本运作及融资、审查对外会计资料、财务监督和审计、撰写财务分析报告,这就为财务管理职业的能力体系构建和实训课程建设奠定了基本路径。
对照上述能力体系,在兼顾就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型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是:从课程实践到专业实践再到综合实践,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职业能力为核心,着重训练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通用职业素质。构建一个融合专业知识、工作过程知识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梯级结构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该体系旨在解决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体系分散、实践能力差、思维不活跃、创新性思路少、人际交往能力低等问题,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兼顾学生初次就业的职业技能需求和后期发展的职业能力需求,解决职业素质的培养这一薄弱环节,培养学生多元整合的综合能力。
实训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四个层次:①从手工创建会计账簿、成本核算到会计电算化;②从基本会计业务到审计、纳税;③从财务预算到财务管理单项实验;④进行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的财务决策实验和财务资料的综合分析。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教学,具体见表1。
(2)教学模式转变为任务导向及项目驱动。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真正达到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教学目标,在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中,采用“任务导向、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课程组织以学生亲身参与为基础,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落实到每一个能够使学生动手、动脑的环节。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驱动教学需要设计仿真的工作环境,布置具体的工作任务,明确学生要取得的工作成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操控性,既要对学生的各种想法和实践操作给予及时的点评和鼓励,又要对出现的问题加以控制。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查阅资料寻求知识,由独立学习转变为沟通、讨论、动手实践完成项目任务,由“学会”到“会学”,从而产生成就感,提高教学效果。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在高仿真体验中提升财务管理技能,站在企业运营的角度来认识财务管理的作用与价值,学生能够经历财务管理职业通道从低到高的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和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在走出校门之前能够具备一定财务管理工作经验,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组织采用“团队学、赛中学”,每一个学习阶段的课程开始时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每组6~7人),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为四个主要教学环节,具体见表2。
表2
[]实训步骤[]具体内容
第一步[]布置实训任务[]教师讲解实训涉及的相关知识和基本理论,提出实训要求,布置实训任务
第二步[]专业软件模拟实验[]采用专业软件进行模拟实验,进行分组演练与对抗。具体软件包括:会计基础技能实训软件、财务管理专业对抗实验软件、沙盘模拟教学、审计及报税软件模拟实验
第三步[]撰写实训报告[]要求各组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资料以及社会调查搜集资料,就软件模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者延伸案例进行分析并撰写实训报告
第四步[]实训汇报[]要求学生就实训报告进行公开展示,课堂上开展开放式的讨论和辩论,进行模拟答辩或案例分享[BG)F][HT]
(3)考核方式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目前,主流的财务管理教学评价依然是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大多还在采用以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为核心的评价方式,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体验。形成性评价则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持续观察、记录、反思从而做出发展性评估,注重过程性考核,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行为能力和感悟体验,目的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提升自信、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从被评价者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参与者。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综合实训着重对学生岗位技能、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相较于终结性评价更加契合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征。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由于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了分组实训、集中作业并汇报的形式,在教学内容上综合了财务管理专业众多的专业课程,无法采用传统的一张试卷确定学习效果和成绩的考试方式,因此采用非集中考核、过程性考核的形式进行。采用以团队为基础,以平时过程性考查为核心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评价对象既包括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及运用情况、岗位技能的熟练程度,还包括学习态度、表达书写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
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目前尚未形成标准化的教学范式,以上几个方面的探索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并完善,以符合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改革方向和路径。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自1998年1月1日施行以来,在15年的时间里,对高校会计行为的规范及会计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及高校资金筹措的多元化等发展,原制度已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求。为此,财政部颁布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在兼顾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信息需求的同时适当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原则,体现了预算会计体系的特点,既满足了财政预算管理和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需要,又充实完善了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成果,创造性地增加了成本核算的设计,对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笔者在认真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学财务工作实践对《征求意见稿》的部分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力图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征求意见稿》中值得商榷的内容
(一)关于成本费用
笔者认为《征求意见稿》中没有充分体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十章六十二条中关于成本核算的要求,《征求意见稿》中“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的分类也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十章六十条中关于费用的分类不一致,《征求意见稿》中设计的支出与成本费用调节表的设计也过于简单。
(二)关于支出科目
支出科目不需要区分“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五个总账科目,统一用“事业支出”总账科目。因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这些项目是学校内部管理或成本核算费用归集与分配的主体,直接升级为或者说把“事业支出”分解为五个总账科目,然后在这五个科目之下再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这样一方面给总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统计带来不便,另一方面也给期末结账带来不便。
另外,《征求意见稿》中对“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的划分也不十分明确,存在内容交叉,如果真要划分应当明确按学校部门分类还是按费用性质分类。
(三)关于收入科目
1.收入科目不需要区分“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两个总账科目。因为财政的拨款按用途分为财政教育拨款、财政科研拨款、财政其他拨款,但是按财政预算安排的分类所有拨款都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然后在两个一级明细科目之下再细分。而如果把“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和“财政补助收入”并列设为总账目,在科目体系上容易产生误解,在记账时也有可能误记,即应当计入财政补助收入的款项可能会计入“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
“教育”和“科研”在高等学校都应属于其基本的事业活动,在高等院校按照其职能定位科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其教育活动的辅助活动,因此,在高等院校,“教育”和“科研”活动也应当是在“事业收入”之下进行区分。
总的来看,单设一个“科研事业收入”,既容易与“财政补助收入”相混淆,也容易与“教育事业收入”相混淆。
2.“其他收入”科目中列举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等应进一步明确为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地方。因为有些地区对高等学校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等全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返还的款项不属“其他收入”,而应当计入“事业收入”。
(四)关于校内独立核算单位会计信息的编报
1.建议在制度中以附注或题注的形式详细解释 “校内非独立法人单位”、“校内独立核算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附属单位”等概念及“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的界定。因为,学校的附属单位有后勤部门(如食堂、招待所、车队、物业等),有附属医院、附属中小学,有高职院校以校企合作形式建立的生产性实训业务,有挂靠高校的出版社、校办厂、印刷厂等。学校的这些附属单位在产权关系上、人事关系上、管理形式上差异较大,情况也比较复杂,是高校财务管理亟待规范的内容,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上如果操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形成“小金库”,容易失控。
2.由于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种类较多,情况也比较复杂,体现财务统管的做法应当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体现,而非收支平行并入。所以,笔者赞同《征求意见稿》对高校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区分情况纳入学校财务报表,最好采用以收支相抵后的净额“并表”的方法,并建议按年并表。
(五)关于附属单位返还人员费用处理
笔者认为对于高校收回附属单位返还的人员经费应当作冲减相关支出处理。因为,高校附属单位返还的水电费、福利费等各学校目前的做法都是作冲减相关支出处理,附属单位返还的人员经费与返还的水电费、福利费等一并作冲减相关支出处理较为方便,既符合一贯性原则,也便于学校进行绩效考核。
二、具体修订建议
1.高校的成本核算应首先确定成本核算对象。《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十章六十二条中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分为学校、院系、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及科研项目,成本范围包括各个层次的总成本和生均成本,成本要素分为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和其他费用。
2.各个层次的总成本应该界定成本包括的具体要素,如院系成本中就不应当包括折旧和摊销等,折旧和摊销应当放在学校总成本,科研项目成本应当单独归集(也应当包括其使用设备的折旧及无形资产的 摊销)。
3.核算各个层次成本应在“事业支出”核算的同时,按学校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科室分别归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然后逐级分摊。目前的科目编码也能实现这个要求,一些高校已有比较成熟的作法。
另外,根据《高校财务制度》要求,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实施细则将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高校会计制度》最好应与成本核算实施细则同时出台。
4.“事业支出”总账科目应当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等层级进行明细核算,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同时,在“基本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进行明细核算,在“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5.取消“财政应返还额度”的明细科目。根据各地对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的具体情况,“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属年终过渡性科目,仅用于反映财拨款预算数与当年已拨款数的差额,年底财政也仅作总额核对,多数地方没有区分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因此无明细核算的必要。
6.“事业收入”总账科目应当按照事业收入类别、项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等进行明细核算。事业收入中如有专项资金收入,还应按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高等学校承担或参与非同级财政部门委托的科研项目取得的科研事业收入,应当作为委托项目放在“财政补助收入”中的“其他财政拨款”的项目支出拨款,或在“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进行明细核算。
7.建议在“其他应收款”科目下增设“应收学费”、“应收住宿费”明细科目,借方反映学校应收学费总额,上缴财政专户时从贷方转出,科目余额反映应收未收学费、住宿费。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修订)(征求意见稿)[S].财办会〔2013〕25号,2013.
[2] 财政部教科文司.高等学校财务制度[S].财教〔2012〕488号,2012.
[3] 林钢.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研究——基于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二维体系[J].会计之友,2011(1):4-6.
[4] 彭华.高等学校新会计制度的创新及意义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3):131-133.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教育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得到了改进和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中职教育学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一)会计信息不完整
一是内部非独立核算单位报表未完全并入学校决算报表。部分学校非独立核算单位期末按收支结余数并入学校报表,其资产类、负债类科目余额未完全并入学校报表,收入类、支出类科目未按发生额完全并入学校报表,内部收支、往来款项期末也未相互抵消。致使学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学校总体财务状况。二是基建账单独核算,相关资产负债未在决算报表中全面反映。目前事业单位基本建设另设账套核算,导致事业单位经费收支、基本建设收支实行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两套账,两套会计报表,哪一套报表都只是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貌。
(二)资产管理不健全
一是工程项目未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按相关规定,项目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后三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在调研中发现,某学校7栋楼均在2006-2009年间完工,截止2013年5月尚未办理竣工财务决算。未办理竣工财务决算无法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未结转固定资产,导致账面固定资产小于实际固定资产,不利于强化资产的核算与管理。二是未经审批处置固定资产。根据规定,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但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处置在先审批在后的现象,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免学费政策未执行到位
根据豫财教(2012)360号《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文件规定,要求符合免学费条件的一、二、三年级学生2012年秋季学期入学时已缴纳的学费,按照实际收取的学费收多少退多少。学费退还工作最晚应于2012年12月31日前完成。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学校截止2013年5月尚未退还三年级学生免学费资金。
二、中职教育学校财务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意识淡薄
一是财务人员因循守旧,工作主动性不高。内部非独立核算单位报表并入决算报表除了涉及各科目汇总还涉及内部抵消项目,给财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和困难。加之受一直未合并的习惯所致,财务人员怠于履行工作职责。二是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滞后。“重资金、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是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报表合并原则、资产处置审批流程、资产验收等未明确写入相关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人员无据可依,操作随意性大。其次未建立完整的内控制度体系。职责分工不明确,操作流程不规范,控制目标不明确,没有严格执行流程制度,缺乏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机制。二是现行外部监管制度存在弊端。相关单位普遍反映“审批难”、“办事难”,处理一项资产,从各级主管部门、再到省主管部门、最后到省财政,反复提供完善资料,审批时间漫长。
(三)相关法规不完善
一是基建账核算方面。为顺应会计改革发展,2012年财政部令第68号《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2年4月起施行)、财政部令第72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2013年1月起施行)以及财教【2012】488号《高等学校财务制度》(2013年1月起施行)均新增了在建工程科目及相关定义。为基建账与经费账合并奠定基础,但由于处在施行初期,很多具体操作例如新增相关科目、报表内容变动等事项还有待进一步统一规范。二是固定资产核算方面。《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工程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尚未办理竣工财务决算可以暂估入固定资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在此块未明确暂估入固定资产的规定,制度的缺陷为单位主观意愿提供借口。
(四)政策执行力不够
未按规定落实校企合作政策,缺乏免学费资金。豫财教(2012)360号文件明确规定对因免学费导致学校收入减少部分,第一、二学年财政给予补助,第三学年由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等方式获取的收入予以弥补,不足部分财政不高于50%的比例给予补助。学校未积极贯彻落实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政策,资金存在缺口。
三、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建议
(一)加强财务培训,提升业务水平
一是加强对单位领导干部的财务管理知识和财经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法制观念,增强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遵守财经法律的自觉性。二是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加强财务制度的学习,强化制度意识;加强业务技能和知识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更新和充电意识;不断更新财务知识,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水平,严格按新准则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二)健全相关制度,规避财务风险
一是健全单位内部相关制度。首先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根据新制度及上级文件更新相关财务核算制度,如收支确认原则、报表合并原则等,使财务人员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新型的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体系,运用先进管理手段,对资产实行从形成、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实时管理和动态控制。健全固定资产的年度盘点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再次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防止会计核算中发生的失误、差错以及营私舞弊等行为,增强财务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二是健全外部监督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限额、改进服务效率,让相关单位摆摊“审批难”、“办事难”的困境。
(三)完善相关法规,强化财务管理
一是落实新准则精神,出台统一操作规范。严格落实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精神,在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增加统一的“在建工程”操作规范,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在“在建工程”科目中核算,增设和修改部分科目,将基建会计账其他科目并入经费会计账中统一核算和管理。确保一个会计主体一套账,统一建账、统一核算。二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在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增加在建工程暂估入固定资产的相关规定及操作细则。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暂估入固定资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调整固定资产。暂估入固定资产确保固定资产账实相符以及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四)推广校企合作,促进教育发展
针对免学费资金缺口,建议大力推广校企合作:一是建立由政府强力推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职业学校等广泛参与的符合我省职业教育实际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利用良性运行机制促进行业内校企合作。二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省内规模以上企业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主动与职业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接纳职业学校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顶岗实习、实践。三是职业学校要适应企业用工需求,推行弹性学制、学分制等学习制度。健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课堂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原则,推进顶岗实习制度的落实。推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创新教学方式和专业设置,使中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面向农村、面向市场培养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2015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并强调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应用型职业能力培养,研究如何提高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改进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技能,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学生就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征
自我国本科院校分类后,应用型和科研型等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应用型本科指符合本科教育学业标准,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重在“应用”方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的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但与专科相比,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后续发展劲头,在工作岗位上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较强。
2.财务管理人员职业能力内涵
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不是会计核算,而应该是财务分析、财务控制和财务预算等财务管理活动内容。因此,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不仅需要会计知识,更需要理解各种经济活动的背景、市场状况等,分析数据并进行正确的决策判断。财务预算与控制更需要财务人员,能够有效协调沟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其职业生涯中,面对环境变化,出现新情况时,需要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处理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不可缺少。
3.财务管理毕业生职业能力定位和分解
企业对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应用能力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刚工作时对工作岗位的认知能力,要求毕业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熟悉所在岗位的任务和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整套流程,第二阶段是财务核心能力应用阶段,要求毕业生能够在一年后能灵活运用专业能力为企业服务。如图(1)所示。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学生职业能力定位见图(1)。
(1)沟通能力。一是在预算编制时,能与编制过程中不同意见或诉求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二是在预算调整时,能对调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与反馈;三是在融资管理时,能准备材料与各方?M行沟通和复核;四是在信用控制时,能对信用控制政策信息收集分析整理的结果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五是能根据业务要求和企业所使用的软件,与业务软件方进行沟通,提出财务要求和反馈业务软件要求;六是能够与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争取相关部门对财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等。
(2)信息检索能力。一是在信用控制时,能利用互联网、行业研讨会等形式,收集行业内领先公司及具代表性公司的信用管理现状及措施,能与外部专业公司对接收集相关数据;二是能根据软件功能获取业务数据;三是能根据新的涉税政策,做好新的涉税法规政策的解读与执行工作等。
(3)创新能力。一是能根据现有数据、公司营销及资金管理战略,制定企业信用控制政策;二是能提供业务间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三是能对财务报表进行二次开发等。
(4)投资分析能力。一是可行性分析中,能通过投资项目行业分析,研究行业规模、竞争环境、行业风险和市场切入点,分析行业可行性并提出建议;能通过信息和数据收集,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如SWOT分析),提出投资项目运营策略方案,并分析比较各种方案,供领导层或治理层决策参考,能通过掌握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数学工具,对投资项目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如净现值、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报期、资金平衡等),能运用掌握的财税知识和法律知识,降低投资方案的财税风险和法律风险。二是投资方案执行跟踪分析中,能在投资过程中对后续投资进行预判,利用专业知识对投后管理进行专业分析并提供建议,能够运用各种财务管理分析方法(如因素分析法、敏感性分析等),对方案执行过程中各个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方案调整提供建议等。
(5)财务分析能力。一是在企业业务分析时,能对企业业务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提供业务发展方向,能针对每项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与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不足及发展空间;二是在财务报表分析时,能了解每个科目的构成,分析异常数字,能对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进行对比、行业对标、预算对比、分析数字,能充分利用财务报表数据,对企业进行比率分析;三是在财务分析报告编制时,能通过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并与行业先进公司进行对标分析,能根据公司业务分析和财务报表分析结果,撰写相关报告等。
(6)业务处理能力。一是在预算管理工作中,能对各部门上报预算进行初步审核,能及时有效将管理层确定预算指标,下达到各预算作业层,能对各预算单元上报的调整方案进行必要性判断,能对年度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复核,能对预算执行结果提出建议;二是在资金管理工作中,能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和行业标准,填写正确金额及信息,能够从数据变化中总结规律,能捕捉异常信息,能根据银行及企业财务报表及资金系统,了解资金需求,能在企业授权体系下,对资金进行调集审批申报和操作,能根据业务报表及财务报表,对客户违约付款风险进行评估和报告,能对外汇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能对公司资金偿还能力进行分析及判断;三是在资产管理工作中,能根据合同条款对资产购建款项支付予以审核,能判断资产购建过程是否完成并及时结转资产,能根据资产的使用状况、产出情况、维修情况分析资产使用效率,提出资产购置或资产处理建议,能对资产处理收益和损失进行核算;四是在税务管理工作中,能根据财务报告,检查公司日常涉税业务的基本情况,能根据新的国家涉税法规,结合公司业务流程、业务合同、凭证种类,判断公司涉税风险点、关注点,能按时完成各种涉税报表的编制和报送工作等。
三、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实践教学探索
1.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应用型本科尚未建立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一是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的实践培养目标混淆不清,两者的实践教学同质化;二是教学手段滞后,缺乏实务操作专业技能培训;三是缺少与企业实际联系紧密的教材和案例;四是实践教学软件落后且仿真度低;五是考核上“重理?,轻实践”,实践考核流于形式。
2.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实践教学目标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从教学模式、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其实践体系建设提出建议,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转变教学模式,由“讲授为主”转为“任务导向、项目驱动”;二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三是加强实践基地设备及系统更新,加强情境建设;四是依托“产学”结合平台,提高综合素质与专业应用能力,最终实现“蓝海就业”目标;五是引入大赛机制,培养学生财务分析决策能力;六是减少“终结性”评价,增加“过程性”考核。
3.应用型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财务管理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除了系统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外,在专业实践中进行真实经济环境下的综合性学习和能力培养,是实现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的环节。提供丰富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即封闭式、网络虚拟式和真实社会的实践环境。笔者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企―校―企”逐层深入递进式三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对现有体系的优化和改善。图(2)是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逐步推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