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22 10:47: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生态文明中,环保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又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互相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素质不但包含人体自身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还包含了心理、生理和社会文化三种因素相互联系的层次。素质是由心理素质、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构成,是在外在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结构[1]。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过去50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62-1972年的环境问题提出阶段,1972-1992年的可持续发展与三个支柱的阶段,1992-2012年的绿色经济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思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所谓天人调谐思想,即强调天人相统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调谐关系上,不主张征服自然;强调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基本涵义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在刘惊铎的《生态体验论》中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三、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现代化理论等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

生态哲学是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当代主客观一体化的生态哲学启始于思想。生态哲学理论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其主题是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生态伦理学是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生态伦理学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生态伦理学认为,当代人不能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生态经济学认为,相对于生态系统,经济规模发展得越大,施加给地球自然的压力越多。生态经济学提出,把处理污染物的费用包括在产品成本之中,经济政策的形成必须以生态原理建立的框架为基础。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研究利用生态优势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理论。建设生态现代化,必须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综合起来考虑,加快推进发展模式由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

四、生态文明建设行动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一是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二是加强部门协作。要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不断加大对全球性、区域性、流域性以及前瞻性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监控、预警技术体系,带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理性借鉴国际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环境保护活动。五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六是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村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五、提高公民文明素质

公众环保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环境状况保护和保持的基础,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人才,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环保素质将直接影响我国环保事业的成效。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环境教育,传授环保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环保素质,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而且还能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真正意义,使学生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有更加深切的体会和认识。“德育的‘绿化’既是德育满足人的包括重视生活和环境质量在内等新愿望的需要,也是德育在新时期焕发新面貌的需要”。因此,环境教育可以拓宽高校德育内容[3]。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和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坚实基础。因此大学生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发展观,培养大学生的环保素质,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4]。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它要求大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又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只有让大学生学会了环保知识,掌握了环保技能,才能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环境问题,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5]。

参考文献

【1】宋悦华.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J]. 当代青年研究. 2007(02)

【2】解红晖.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研究综述[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6)

篇2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5)06-1185-06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attributes of urban ecosystem and analyzing its content of health,a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e frequency statistics.A fuzzy matter model was then developed using the Hamming approach degree to estimate the urban ecosystem health in Zhengzhou,Luoyang,and Xuchang (the first batch of the experimental units of water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3 and analyze the impact factors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level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 in Zhengzhou,Luoyang,and Xuchang is improving slightly,but some indexes tend towards worse;(2) the level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 from high to low is Zhengzhou,Luoyang,and Xuchang,but the improving rate in Xuchang is the highest while the lowest in Zhengzhou;and (3) the health degree differs in different cities and the harmony between each index is low.Consequently,we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exes with low health degree,improve the harmony between each index,and increase the health level of urban ecosystem.

Key words:urban ecosystem health;fuzzy matter;Hamming approach degree;entropy method;water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现阶段全球很多区域的城市生态系统都面临着机能失调所带来的压力,城市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与恢复能力也正面临着资源耗竭和污染排放的考验[1]。随之而来,人们开始担心巨大人口压力下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思考居住在什么样的城市才可获得高品质的生活[2-3]。城市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构成的三维复合系统[4]。为满足其自身的健康情况应包含三方面的内涵[5-6]:(1)满足社会发展合理需求的能力,以维持城市结构(组织结构)、功能(活力);(2)生态系统本身维持与恢复的能力(恢复力);(3)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保证城市人群健康(人群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服务功能)。另外,Spiegel等[7]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暴漏-影响”机制探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评估中心城市社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健康的一系列干预措施的效率和效果。还有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分析具体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水平。因此,在水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的今天,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能够为未来城市健康发展,尤其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方向与重点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撑。

鉴于城市的本底特征以及发展情况,本文选取河南省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郑州、洛阳、许昌三个城市为研究区,首先根据频度统计法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熵权法计算各城市具体指标的权重,然后构建基于海明贴近度的模糊物元模型,分别计算三个城市2000年-2013年的健康指数,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发展趋势及不同要素的健康程度,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评价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1.1 指标体系构建

采取频度统计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8]。在中国学术期刊中搜索论文题目中包含“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论文,选择引用率最高的5篇文献[9-13](依次编号为B1、B2、……、B5)和发表日期最新的5篇文献[14-18](依次编号为R1、R2、……、R5),共10篇。统计出文献中选择的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具体指标共124个,其中5篇以上文献共同使用的指标个数为18个,见表1。

文献中的指标,都是学者们凭借各自的经验判断,遵循若干原则,采取一定的方法并对指标设计合理性进行相关检测和解释后选取的。因此,这18个指标是有意义的、合理的。按照文献B3、B5、R1、R4,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三分法),即:自然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按照文献B1、R2、R3、R5,将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要素分为5类(五分法),即: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服务功能、人群健康。

1.2 数据来源

评价指标A1、A3、A16的原始数据来源于2000年-2013年《河南省环境统计年报》、《郑州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洛阳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许昌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其余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2001年-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但《河南省统计年鉴》中缺少指标A8的2006年-2010年原始数据和指标A10的2000年-2004年原始数据,其依靠已有数据趋势分析估算得到。

2 评价方法

2.1 权重计算

本文选取河南省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郑州、洛阳和许昌(分别用 α、β 、γ 表示)为研究区,根据各自指标体系的数据序列,采用熵权法分别计算各城市的指标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3 结果与讨论

3.1 计算过程与结果

根据上述评价方法,计算各城市各年份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权重计算,计算结果见表1。

a.根据公式(1),结合各指标的原始数据,针对郑州、洛阳、许昌3个待评价对象,分别构建其判断矩阵xα、xβ、xγ。

b.针对每一个判断矩阵分别计算。根据式(2)、式(3),作各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再根据式(4),作各指标的归一化处理;将计算结果代入式(5)、式(6),计算各指标的熵值和权重,得到不同评价对象指标体系的权重值。

(2)健康指数计算,计算结果见表2。

a.根据公式(7),分别对3个待评价对象各自的14个待评价样本建立相应的复合物元Rmn。

b.根据式(8)、式(9),计算各指标的从优隶属度,将Rmn改写为模糊量值形式,得到复合模糊物元Rmn′。

c.根据上述从优隶属度计算过程中确定的各指标最优值,构建标准模糊物元,见公式(11)。同样方法计算得到其标准模糊物元Rm0′。

d.根据公式(13),计算各样本的海明贴近度,以此构造基于海明贴近度的复合模糊物元RH和综合复合模糊物元RH′,即得到基于海明贴近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值(健康指数)。

(3)各要素贡献值计算。将各要素所包含指标的权重相加,得到不同要素的权重值,以此计算得到不同要素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贡献值,结果见表3。

3.2 逐年总体健康水平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计算结果,绘制时间变化趋势图,见图1。结合表2和图1,分析结果如下。

(1)郑州、洛阳和许昌整体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表明生态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在不断加强。但是该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主要因为部分指标(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单位GDP能耗、城市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等)有恶化趋势。其中三个城市共42个评价样本中,2013年郑州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最好,健康指数为0.7519;2000年许昌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最差,健康指数仅为0.3827。

(2)相同时期内,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郑州、洛阳、许昌,但健康水平的增长速率则为许昌最快、郑州最慢。对于2013年和2000年,郑州市的健康指数分别为0.7519和0.5161,洛阳市分别为0.6305和0.4324,许昌市分别为0.6001和0.3827;从2000年-2013年,上述三个城市健康指数增长倍数分别为1.457、1.458、1.568。

3.3 逐年各要素评价结果及分析

(1)以城市为分析对象,结合计算结果(表3)和各要素变化趋势图(图2),分析结果如下。

a.基于三分法,对于自然子系统,郑州的健康水平明显优于洛阳,洛阳也明显优于许昌;对于社会子系统,郑州的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其余两市,而洛阳和许昌的健康水平几乎相同;对于经济子系统,郑州的健康水平略高于洛阳,而两者又明显高于许昌。根据上述对城市三个子系统健康水平的阐述,分析未来各城市针对三个系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以许昌市为例,许昌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未来还需要在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上加大努力,社会系统需保持稳步提升。

b.基于五分法,对于城市活力情况,郑州的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其余两市,洛阳和许昌的健康水平几乎相同,但许昌的健康水平要略高于洛阳;对于城市组织结构情况,郑州的健康水平明显优于洛阳,洛阳也明显优于许昌;对于城市恢复力情况,郑州和洛阳的健康水平几乎相同,且明显高于许昌,另外其中有8年的评价结果都为洛阳城市最高;对于城市人群健康情况,洛阳的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其余2市,而郑州和许昌的健康水平几乎相同,且其中有8年的评价结果都为郑州城市最低;对于城市服务功能情况,郑州和许昌的健康水平几乎相同,且都明显优于洛阳。根据上述对城市五个主要要素健康水平的阐述,分析未来各城市针对五个要素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以许昌市为例,许昌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在服务功能方面需要继续保持,活力、人群健康方面需要稳步提升,而组织结构、恢复力方面则需要加大努力。

(2)以各要素为分析对象,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各要素健康指数雷达图(图3),分析结果如下。

a.基于三分法,从雷达图显示的三角形形状可以看出,各城市社会系统的健康水平要高于经济系统的健康水平,进而高于自然系统的健康水平。其中,洛阳城市生态系统的三个子系统最为协调,郑州最不协调。说明未来城市发展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自然三者的协调发展,在保持社会系统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系统的稳步提升,并加大保护自然系统,确保自然系统的完整性。

b.基于五分法,从雷达图显示的五边形形状可以看出,各城市组织结构情况的健康水平最高,服务功能、活力情况次之,人群健康、恢复力情况最差。其中,许昌五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最为协调,洛阳最不协调。说明未来城市发展要更加注重五个要素的协调发展,在保证组织结构合理的前提下,促进服务功能、活力方面的稳步提升,提高人群健康,加大自然环境的恢复程度。

4 结论

采用频率统计法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科学地量化各城市具体指标的权重,选择基于海明贴近度的模糊物元模型进行评价,有效避免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观性以及评价标准值难以确定的问题,增加了研究结果的客观准确程度。通过对河南省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各个时期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进行评价, 发现在评价期内郑州、洛阳、许昌三市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均呈上升状态,但改善的程度并不足够明显,且部分指标有恶化趋势,说明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威胁并未得到根本性缓解。另外,各评价要素之间的健康程度差别较大,且不同城市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不够好,表明未来应针对健康程度较差的要素重点发展,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参考文献(References):

[1]Rapport DJ,McMichael AJ,Costanza R.Assessing Ecosystem Health[J].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1998,13(10):397-402.

[2]SU Mei-rong,YANG Zhi-feng,CHEN Bin.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anagement:A Multi-Scale Perspective[J].Entropy,2013,15(1):1-9.

[3]]SU Mei-rong,YANG Zhi-feng,CHEN Bin.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Based on Energy and Set Pair Analysis-A Comparative Study of Typical Chinese Cities[J].Ecological Modelling,2009,220(18):2341-2348.

[4]米凯,彭羽.国外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129-134.(MI Kai,PENG Yu.Assessment indicators of eco-city and its practical status in foreign countries[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4,24(11):129-134.(in Chinese))

[5]Patil G,Brooks R,Myers W L,et al.Ecosystem Health and Its Measurement at Landscape Scale:Towards the Next Generation of Quantitative Assessments[J].Ecosystem Health,2001,7(4):307-316.

[6]Costanza R.Ecosystem Health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2,45:24-29.

[7]Spiegel J,Bonet M,Yassi A,et al.Developing Ecosystem Health Indicators in Centro Hababa:A Community-based Approach[J].Ecosystem Health,2001,7(1):15-26.

[8]LI Yong-fa,LI Dong.Assessment and Forecast of Beijing and Shanghai′s Urban Ecosystem Health[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4,487(4):154-163.

[9]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J].中国环境科学,2002,22(6):525-529.(GUO Xiu-rui,YANG Ju-rong,MAO Xian-qiang.Primary studies on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J].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2002,22(6):525-529.(in Chinese))

[10]周文华,王如松.基于熵权的北京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模糊综合评价[J].生态学报,2005,25(12):3244-3251.(ZHOU Wen-hua,WANG Ru-song.An entropy weight approach on the fuzzy synthetic assessment of Beijing urban ecosystem health,China[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25(12):3244-3251.(in Chinese))

[11]胡廷兰,杨志峰,何孟常,等.一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2005,25(2):269-274.(HU Ting-lan,YANG Zhi-feng,HE Meng-chang,et al.An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J].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2005,25(2):269-274.(in Chinese))

[12]曾勇,沈根祥,黄沈发,等.上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2):208-212.(ZENG Yong,SHEN Gen-xiang,HUANG Shen-fa,et al.Assessment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 in Shanghai[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05,14(2):208-212.(in Chinese))

[13]桑燕鸿,陈新庚,吴仁海,等.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7):1280-1285.(SANG Yan-hong,CHEN Xin-geng,WU Ren-hai,et 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6,17(7):1280-1285.(in Chinese))

[14]秦趣,朱士鹏,代稳.六盘水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动态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37(9):185-191.(QIN Qu,ZHU Shi-peng,DAI Wen.A dynamic approach to the assessment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 in Liupanshui City[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4,37(9):185-191.(in Chinese))

[15]秦趣,崔小平,代稳.基于未确知测度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环境工程,2014,(8):114-117.(QIN Qu,CUI Xiao-ping,DAI Wen.Urban ecosystem health evaluation based on unascertained measure[J].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4,(8):114-117.(in Chinese))

[16]李梦婕,申双和,李雨鸿,等.模糊数学方法评价南京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形势[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22):107-115.(LI Meng-jie,SHEN Shuang-he,LI Yu-hong,et al.Evaluation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 in Nanjing via fuzzy mathematics[J].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14,14(22):107-115.(in Chinese))

[17]秦趣,杨洪.矿业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7):33-35.(QIN Qu,YANG Hong.An index system research to the assessment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 in Mining City[J].Journal of 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25(7):33-35.(in Chinese))

篇3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4-0044-04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使得各国日益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自1970年以来,丹麦GDP保持稳步增长,能耗基本持平,18%的总能源利用来自于可再生能源。30%的电能来自于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未升反降。2008年,美国旧金山举行生态城市大会,提出生态城市是指一个生态发展良好的城市。未来,我们生活的城市要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本。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环境、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应遵循生态的原则,要提高人们的医疗保健水平和生活质量。生态城市建设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为下一代人发展考虑,实现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概念在众多企业、机构和国家中被采用,其原因是人们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希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内涵很丰富,既包涵了自然生态,也包涵了社会生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来讲,核心是主体与周边整体环境的关系要和谐。“生态城市”则是指按照生态原则,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聚居环境。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及生态环境意识逐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关注生态环境的城市居民总比例高达近75%,有的城市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90%。生态城市建设至关重要,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城市建设主要是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城市的发展,正确处理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一种充分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约束的城市发展模式。各国在城市的设计、管理和使用方面达成的共识是,城市的发展必须符合两大趋势的要求:一是,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地球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城市要与自然和谐发展;二是,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生活。因此,城市的新建筑和基础设施,新的社会与文化机构建设也都要满足这两大趋势的要求,并且不能再继续扩大对自然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害。生态城市建设包括诸多内容,如生态景观修建、采用可持续的能源、人居环境生态化和环境教育,等等。人们在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等方面自觉践行生态城市建设,注重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对生态城市的建设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是生态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之一。生态城市文化是生态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需要人们长期创造和发展;它属于历史范畴,是一种历史现象,它也体现一国城市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等等。生态城市的文化发展,其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理念,重视区域间协调发展。它随着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完善,内容不断丰富,内涵日趋深刻。生态文明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体现了人们在城市建设中思想观念的变革,要求当前的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相协调。加强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建设与发展生态城市文化,树立生态城市的理念,从而使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文明意识的增强,可以激励人们建设高效、低碳、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以在生态观念、生态道德和生态文化等方面,形成广泛的共识,积极主动进行以生态技术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不损害群体生存环境和其他物种生存的自然环境,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

科学健康的城市发展理念。不能只关注经济的积累,更需要关注城市文明的建设。城市发展不能盲目追求数量的增加,更应注重发展的质量,应该从增强人的文明意识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进行思考和分析。解决城市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

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中出现了很多“城市病”,如生活拥挤、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不利于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其根源,更多的时候是因为生态城市文明建设没有深入人心,生态文明意识不强。

如城市的交通拥堵不仅仅是因为车辆增加,很多时候是因为人们不遵守基本交通规则造成的,像非机动车驶入机动车道,不按交通标志行驶,等等,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遵章守法意识低下,为城市的交通发展埋下很多隐患。一个城市交通文明的发达程度,除依赖交通法规的约束外,还要依靠每一个人的道德自律。再如,人们在购车、购房等方面追求奢华思想,使得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地充分利用,影响着城市科学、合理的发展导向。还有。城市里随地吐痰、公共场合抽娴、乱贴纸质广告、乱扔垃圾和不文明用语等现象大量存在,甚至,城市中的一些公共环保设施遭到人为破坏,等等。一个城市的发展面貌和文明进步程度不仅仅体现在楼宇、道路等硬件的建设上,更体现在居民的精神风貌上,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在广大民众中普及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所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已经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国际上对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都进行了不少探索,这为我国生态城市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

(一)库里蒂巴市积极宣传环境教育

巴西南部的库里蒂巴是目前世界上被认为生态城市建设比较成功的典型。该城市积极改善环境并保护文化遗产,尤其在公众环境教育方面,教育对象从儿童开始,甚至在免费的环境大学对市民提供环境教育。该市1/3的市民骑自行车上班,降低了污染,居民也锻炼了身体,使得该市在交通发展方面为生态城市发展奠定基础,在降低经济成本与环境成本方面实现了双赢。

(二)日本政府积极开展低碳生活理念教育,提高居民生态文明意识

经过多年实践,日本政府陆续开展了环境教育宣传的多种活动,比如,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家庭自发的“家庭记账本”活动,等等,甚至使家庭消费与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相联系,取得了显著成效。日本居民不仅积极参与自己生活周边公共环境的日常管理,还参与城市环境规划,这使得城市的设计与管理符合人们的需要,而且民众的环保意识更加强化,热情更加高涨。民众参与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了日本城市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新西兰将环境教育纳入国家课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西兰越来越重视环境教育,目的就是让人们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掌握环境保护的知识,增强环保的责任感。社会舆论指出,环境教育是实现新西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新西兰资源管理法案的基础。在新西兰,人们自觉践行生态城市建设,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在国外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就是积极开展生态城市文化教育,开展生态城市的文化宣传,促使城市居民参与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来,从家庭生活、生产生活到城市规划与建设等各个方面,均落实生态城市建设的文化理念,践行生态城市建设,对居民进行生态城市文明教育,培养其自身的责任感。

生态城市是理想的生活居住模式,既符合循环经济建设的要求,也符合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城市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生态城市建设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主要的、科学的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的文化理念内涵丰富,如在生活方式上,倡导资源节约,理性消费。减少过度消费和奢侈浪费等现象。在生产方式上,主张低耗、低排放,将资源有限性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始终,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在行为规范上,倡导生态文明,自觉坚持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和谐发展。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走向更加成熟,也是“以人为本”的核心体现。生态城市文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帮助民众树立生态城市文化建设的理念,可以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贯彻群众路线,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城市的出现,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发生了质的改变。生态文明可以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它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先进的城市建设的思想观念,它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精神主导,作为生态城市的重要推动力,它可以渗透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需要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是多途径、多方式建设生态城市文化,引导民众改变落后观念,树立先进意识。城市生态化就是要突出城市生态环境良好状况、城市美好形象,它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只有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人们生存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更加合理与完善。生态城市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结合文化、教育、卫生等多方面工作,共同规划设计。

二是开展教育培训,推行生态技术。生态技术是人们治理和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技术形式,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向的。它的普及与应用,既可以保证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保证能够获得一定的生态效益。因此,普及使用生态技术,选择合适的场所,建立有效的生态技术培训与宣传机制,使自觉使用生态技术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是促使学校、机关和社区等组织机构参与环境教育,积极创造生态城市文化教育机会,扩大社会影响。应该强调人人参与,要普及对各层次、各行业居民的环境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调动各经济主体力量,多方位、多种形式、多途径宣传生态城市文化知识,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倡导城市生态文化,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氛围,提高生态城市建设的自觉性。

篇4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22-01

一、辽源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必要性

(一)辽源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辽源市是典型的矿产资源型城市,煤田已有百年历史,并曾经为“抗美援朝”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日伪时期的抢夺开采以及解放初期的大强度开采,煤矿资源的枯竭日益加重,到20世纪80年代,辽源煤矿资源枯竭速度加快,煤矿相继破产。并且煤矿过度开采产生废弃物不仅使矿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且使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了辽源市经济和生态的双重困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就是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护自然环境和珍惜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因此,为了摆脱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困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辽源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为同类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辽源市,而且也是全国其他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而作为国家确立的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辽源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境,也会是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所面临的。辽源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因地制宜的运用到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以期能在城市之间“相互帮扶”中,使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新的高度。

二、辽源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把“人民满意、人民赞同、人民高兴”作为出发点,注重生态和经济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辽源市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宜居两方面出发进行生态改造。在生态改造过程中既进行绿色人居的环境建设,又在保护矿产资源中发展产业转型项目,拓宽了市民就业的渠道,为因煤失业的市民提供就业保障。与此同时,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辽源市进行棚户区改造项目,保障了煤矿塌陷区居民的安全居住环境。

(二)自然优先原则

马克思强调“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类可以从作为人“无机身体”的自然界中获取食物、燃料、衣着、住房所需。人类应该保护生态环境和珍惜自然资源,否则,“无机身体”也会“生病”甚至“死亡”。作为一座典型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城市,伴随着煤矿的枯竭,面对着城市发展陷入僵局,辽源市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围绕采煤沉陷区进行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科学治理重点山体和流域,本着“合理开发、限制开采”的原则,对煤矿资源等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并且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对于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采取提倡节约、严格管理的方式,建设节水型社会。

(三)转型发展原则

辽源市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发展模式,建设一座低能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高经济回报的生态文明城市。辽源着手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根本,以植入新材料产业、加速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的方式,加快辽源产业转型步伐。目前,辽源以新型铝镁合金材料为特色主打的“利源铝业”“麦达斯铝业”等企业已经在全国铝业市场占有较高的分量,并于2010年先后成为上市公司。而被誉为“中国袜业名城”的辽源市,袜业一直是传统优势产业,辽源市以升级传统优势产业为目的建立的东北最大的袜业园区在政策和财政双扶持的发展下,使辽源东北袜业园经成为全国重要棉袜生产基地。

作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辽源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带动发展。积极建设“中国琵琶之乡”“二人转之乡”“农民画之乡”“中国棉袜之乡”等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文化产业生产力、扩大文化产业影响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辽源市在2012年举办了首届中国辽源国际琵琶文化艺术节、辽源国际袜业交易会。通过媒体以及举办活动的方式宣传辽源文化,吸引全国各地游者前来辽源感受文化氛围,以文化软实力带动辽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