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22 10:47: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篇1

生态文明中,环保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又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互相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素质不但包含人体自身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还包含了心理、生理和社会文化三种因素相互联系的层次。素质是由心理素质、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构成,是在外在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结构[1]。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过去50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62-1972年的环境问题提出阶段,1972-1992年的可持续发展与三个支柱的阶段,1992-2012年的绿色经济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调谐思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渊源。所谓天人调谐思想,即强调天人相统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调谐关系上,不主张征服自然;强调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基本涵义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在刘惊铎的《生态体验论》中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三、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现代化理论等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

生态哲学是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当代主客观一体化的生态哲学启始于思想。生态哲学理论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其主题是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生态伦理学是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生态伦理学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生态伦理学认为,当代人不能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生态经济学认为,相对于生态系统,经济规模发展得越大,施加给地球自然的压力越多。生态经济学提出,把处理污染物的费用包括在产品成本之中,经济政策的形成必须以生态原理建立的框架为基础。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研究利用生态优势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理论。建设生态现代化,必须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综合起来考虑,加快推进发展模式由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

四、生态文明建设行动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齐心协力保护环境。一是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二是加强部门协作。要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体制。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决策机制。不断加大对全球性、区域性、流域性以及前瞻性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的监控、预警技术体系,带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理性借鉴国际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环境保护活动。五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为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鼓励公众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六是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社区、村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法定义务。

五、提高公民文明素质

公众环保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环境状况保护和保持的基础,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人才,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环保素质将直接影响我国环保事业的成效。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环境教育,传授环保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环保素质,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而且还能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真正意义,使学生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有更加深切的体会和认识。“德育的‘绿化’既是德育满足人的包括重视生活和环境质量在内等新愿望的需要,也是德育在新时期焕发新面貌的需要”。因此,环境教育可以拓宽高校德育内容[3]。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和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坚实基础。因此大学生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发展观,培养大学生的环保素质,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4]。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它要求大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又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只有让大学生学会了环保知识,掌握了环保技能,才能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环境问题,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5]。

参考文献

【1】宋悦华.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J]. 当代青年研究. 2007(02)

【2】解红晖.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研究综述[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6)

篇2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5)06-1185-06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attributes of urban ecosystem and analyzing its content of health,a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e frequency statistics.A fuzzy matter model was then developed using the Hamming approach degree to estimate the urban ecosystem health in Zhengzhou,Luoyang,and Xuchang (the first batch of the experimental units of water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3 and analyze the impact factors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level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 in Zhengzhou,Luoyang,and Xuchang is improving slightly,but some indexes tend towards worse;(2) the level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 from high to low is Zhengzhou,Luoyang,and Xuchang,but the improving rate in Xuchang is the highest while the lowest in Zhengzhou;and (3) the health degree differs in different cities and the harmony between each index is low.Consequently,we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exes with low health degree,improve the harmony between each index,and increase the health level of urban ecosystem.

Key words:urban ecosystem health;fuzzy matter;Hamming approach degree;entropy method;water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现阶段全球很多区域的城市生态系统都面临着机能失调所带来的压力,城市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与恢复能力也正面临着资源耗竭和污染排放的考验[1]。随之而来,人们开始担心巨大人口压力下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思考居住在什么样的城市才可获得高品质的生活[2-3]。城市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构成的三维复合系统[4]。为满足其自身的健康情况应包含三方面的内涵[5-6]:(1)满足社会发展合理需求的能力,以维持城市结构(组织结构)、功能(活力);(2)生态系统本身维持与恢复的能力(恢复力);(3)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保证城市人群健康(人群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服务功能)。另外,Spiegel等[7]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暴漏-影响”机制探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评估中心城市社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健康的一系列干预措施的效率和效果。还有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分析具体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水平。因此,在水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的今天,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能够为未来城市健康发展,尤其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方向与重点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撑。

鉴于城市的本底特征以及发展情况,本文选取河南省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郑州、洛阳、许昌三个城市为研究区,首先根据频度统计法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熵权法计算各城市具体指标的权重,然后构建基于海明贴近度的模糊物元模型,分别计算三个城市2000年-2013年的健康指数,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发展趋势及不同要素的健康程度,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评价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1.1 指标体系构建

采取频度统计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8]。在中国学术期刊中搜索论文题目中包含“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论文,选择引用率最高的5篇文献[9-13](依次编号为B1、B2、……、B5)和发表日期最新的5篇文献[14-18](依次编号为R1、R2、……、R5),共10篇。统计出文献中选择的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具体指标共124个,其中5篇以上文献共同使用的指标个数为18个,见表1。

文献中的指标,都是学者们凭借各自的经验判断,遵循若干原则,采取一定的方法并对指标设计合理性进行相关检测和解释后选取的。因此,这18个指标是有意义的、合理的。按照文献B3、B5、R1、R4,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三分法),即:自然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按照文献B1、R2、R3、R5,将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要素分为5类(五分法),即: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服务功能、人群健康。

1.2 数据来源

评价指标A1、A3、A16的原始数据来源于2000年-2013年《河南省环境统计年报》、《郑州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洛阳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许昌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其余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2001年-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但《河南省统计年鉴》中缺少指标A8的2006年-2010年原始数据和指标A10的2000年-2004年原始数据,其依靠已有数据趋势分析估算得到。

2 评价方法

2.1 权重计算

本文选取河南省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郑州、洛阳和许昌(分别用 α、β 、γ 表示)为研究区,根据各自指标体系的数据序列,采用熵权法分别计算各城市的指标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3 结果与讨论

3.1 计算过程与结果

根据上述评价方法,计算各城市各年份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权重计算,计算结果见表1。

a.根据公式(1),结合各指标的原始数据,针对郑州、洛阳、许昌3个待评价对象,分别构建其判断矩阵xα、xβ、xγ。

b.针对每一个判断矩阵分别计算。根据式(2)、式(3),作各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再根据式(4),作各指标的归一化处理;将计算结果代入式(5)、式(6),计算各指标的熵值和权重,得到不同评价对象指标体系的权重值。

(2)健康指数计算,计算结果见表2。

a.根据公式(7),分别对3个待评价对象各自的14个待评价样本建立相应的复合物元Rmn。

b.根据式(8)、式(9),计算各指标的从优隶属度,将Rmn改写为模糊量值形式,得到复合模糊物元Rmn′。

c.根据上述从优隶属度计算过程中确定的各指标最优值,构建标准模糊物元,见公式(11)。同样方法计算得到其标准模糊物元Rm0′。

d.根据公式(13),计算各样本的海明贴近度,以此构造基于海明贴近度的复合模糊物元RH和综合复合模糊物元RH′,即得到基于海明贴近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值(健康指数)。

(3)各要素贡献值计算。将各要素所包含指标的权重相加,得到不同要素的权重值,以此计算得到不同要素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贡献值,结果见表3。

3.2 逐年总体健康水平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计算结果,绘制时间变化趋势图,见图1。结合表2和图1,分析结果如下。

(1)郑州、洛阳和许昌整体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表明生态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在不断加强。但是该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主要因为部分指标(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单位GDP能耗、城市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等)有恶化趋势。其中三个城市共42个评价样本中,2013年郑州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最好,健康指数为0.7519;2000年许昌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最差,健康指数仅为0.3827。

(2)相同时期内,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郑州、洛阳、许昌,但健康水平的增长速率则为许昌最快、郑州最慢。对于2013年和2000年,郑州市的健康指数分别为0.7519和0.5161,洛阳市分别为0.6305和0.4324,许昌市分别为0.6001和0.3827;从2000年-2013年,上述三个城市健康指数增长倍数分别为1.457、1.458、1.568。

3.3 逐年各要素评价结果及分析

(1)以城市为分析对象,结合计算结果(表3)和各要素变化趋势图(图2),分析结果如下。

a.基于三分法,对于自然子系统,郑州的健康水平明显优于洛阳,洛阳也明显优于许昌;对于社会子系统,郑州的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其余两市,而洛阳和许昌的健康水平几乎相同;对于经济子系统,郑州的健康水平略高于洛阳,而两者又明显高于许昌。根据上述对城市三个子系统健康水平的阐述,分析未来各城市针对三个系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以许昌市为例,许昌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未来还需要在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上加大努力,社会系统需保持稳步提升。

b.基于五分法,对于城市活力情况,郑州的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其余两市,洛阳和许昌的健康水平几乎相同,但许昌的健康水平要略高于洛阳;对于城市组织结构情况,郑州的健康水平明显优于洛阳,洛阳也明显优于许昌;对于城市恢复力情况,郑州和洛阳的健康水平几乎相同,且明显高于许昌,另外其中有8年的评价结果都为洛阳城市最高;对于城市人群健康情况,洛阳的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其余2市,而郑州和许昌的健康水平几乎相同,且其中有8年的评价结果都为郑州城市最低;对于城市服务功能情况,郑州和许昌的健康水平几乎相同,且都明显优于洛阳。根据上述对城市五个主要要素健康水平的阐述,分析未来各城市针对五个要素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以许昌市为例,许昌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在服务功能方面需要继续保持,活力、人群健康方面需要稳步提升,而组织结构、恢复力方面则需要加大努力。

(2)以各要素为分析对象,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各要素健康指数雷达图(图3),分析结果如下。

a.基于三分法,从雷达图显示的三角形形状可以看出,各城市社会系统的健康水平要高于经济系统的健康水平,进而高于自然系统的健康水平。其中,洛阳城市生态系统的三个子系统最为协调,郑州最不协调。说明未来城市发展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自然三者的协调发展,在保持社会系统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系统的稳步提升,并加大保护自然系统,确保自然系统的完整性。

b.基于五分法,从雷达图显示的五边形形状可以看出,各城市组织结构情况的健康水平最高,服务功能、活力情况次之,人群健康、恢复力情况最差。其中,许昌五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最为协调,洛阳最不协调。说明未来城市发展要更加注重五个要素的协调发展,在保证组织结构合理的前提下,促进服务功能、活力方面的稳步提升,提高人群健康,加大自然环境的恢复程度。

4 结论

采用频率统计法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科学地量化各城市具体指标的权重,选择基于海明贴近度的模糊物元模型进行评价,有效避免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观性以及评价标准值难以确定的问题,增加了研究结果的客观准确程度。通过对河南省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各个时期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进行评价, 发现在评价期内郑州、洛阳、许昌三市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均呈上升状态,但改善的程度并不足够明显,且部分指标有恶化趋势,说明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威胁并未得到根本性缓解。另外,各评价要素之间的健康程度差别较大,且不同城市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不够好,表明未来应针对健康程度较差的要素重点发展,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参考文献(References):

[1]Rapport DJ,McMichael AJ,Costanza R.Assessing Ecosystem Health[J].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1998,13(10):397-402.

[2]SU Mei-rong,YANG Zhi-feng,CHEN Bin.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anagement:A Multi-Scale Perspective[J].Entropy,2013,15(1):1-9.

[3]]SU Mei-rong,YANG Zhi-feng,CHEN Bin.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Based on Energy and Set Pair Analysis-A Comparative Study of Typical Chinese Cities[J].Ecological Modelling,2009,220(18):2341-2348.

[4]米凯,彭羽.国外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129-134.(MI Kai,PENG Yu.Assessment indicators of eco-city and its practical status in foreign countries[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4,24(11):129-134.(in Chinese))

[5]Patil G,Brooks R,Myers W L,et al.Ecosystem Health and Its Measurement at Landscape Scale:Towards the Next Generation of Quantitative Assessments[J].Ecosystem Health,2001,7(4):307-316.

[6]Costanza R.Ecosystem Health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2,45:24-29.

[7]Spiegel J,Bonet M,Yassi A,et al.Developing Ecosystem Health Indicators in Centro Hababa:A Community-based Approach[J].Ecosystem Health,2001,7(1):15-26.

[8]LI Yong-fa,LI Dong.Assessment and Forecast of Beijing and Shanghai′s Urban Ecosystem Health[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4,487(4):154-163.

[9]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J].中国环境科学,2002,22(6):525-529.(GUO Xiu-rui,YANG Ju-rong,MAO Xian-qiang.Primary studies on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J].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2002,22(6):525-529.(in Chinese))

[10]周文华,王如松.基于熵权的北京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模糊综合评价[J].生态学报,2005,25(12):3244-3251.(ZHOU Wen-hua,WANG Ru-song.An entropy weight approach on the fuzzy synthetic assessment of Beijing urban ecosystem health,China[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25(12):3244-3251.(in Chinese))

[11]胡廷兰,杨志峰,何孟常,等.一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2005,25(2):269-274.(HU Ting-lan,YANG Zhi-feng,HE Meng-chang,et al.An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J].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2005,25(2):269-274.(in Chinese))

[12]曾勇,沈根祥,黄沈发,等.上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2):208-212.(ZENG Yong,SHEN Gen-xiang,HUANG Shen-fa,et al.Assessment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 in Shanghai[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05,14(2):208-212.(in Chinese))

[13]桑燕鸿,陈新庚,吴仁海,等.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7):1280-1285.(SANG Yan-hong,CHEN Xin-geng,WU Ren-hai,et 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6,17(7):1280-1285.(in Chinese))

[14]秦趣,朱士鹏,代稳.六盘水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动态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37(9):185-191.(QIN Qu,ZHU Shi-peng,DAI Wen.A dynamic approach to the assessment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 in Liupanshui City[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4,37(9):185-191.(in Chinese))

[15]秦趣,崔小平,代稳.基于未确知测度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环境工程,2014,(8):114-117.(QIN Qu,CUI Xiao-ping,DAI Wen.Urban ecosystem health evaluation based on unascertained measure[J].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4,(8):114-117.(in Chinese))

[16]李梦婕,申双和,李雨鸿,等.模糊数学方法评价南京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形势[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22):107-115.(LI Meng-jie,SHEN Shuang-he,LI Yu-hong,et al.Evaluation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 in Nanjing via fuzzy mathematics[J].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14,14(22):107-115.(in Chinese))

[17]秦趣,杨洪.矿业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7):33-35.(QIN Qu,YANG Hong.An index system research to the assessment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 in Mining City[J].Journal of 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25(7):33-35.(in Chinese))

篇3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4-0044-04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使得各国日益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自1970年以来,丹麦GDP保持稳步增长,能耗基本持平,18%的总能源利用来自于可再生能源。30%的电能来自于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未升反降。2008年,美国旧金山举行生态城市大会,提出生态城市是指一个生态发展良好的城市。未来,我们生活的城市要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本。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环境、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应遵循生态的原则,要提高人们的医疗保健水平和生活质量。生态城市建设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为下一代人发展考虑,实现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概念在众多企业、机构和国家中被采用,其原因是人们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希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内涵很丰富,既包涵了自然生态,也包涵了社会生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来讲,核心是主体与周边整体环境的关系要和谐。“生态城市”则是指按照生态原则,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聚居环境。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及生态环境意识逐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关注生态环境的城市居民总比例高达近75%,有的城市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90%。生态城市建设至关重要,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城市建设主要是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城市的发展,正确处理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一种充分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约束的城市发展模式。各国在城市的设计、管理和使用方面达成的共识是,城市的发展必须符合两大趋势的要求:一是,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地球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城市要与自然和谐发展;二是,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生活。因此,城市的新建筑和基础设施,新的社会与文化机构建设也都要满足这两大趋势的要求,并且不能再继续扩大对自然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害。生态城市建设包括诸多内容,如生态景观修建、采用可持续的能源、人居环境生态化和环境教育,等等。人们在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等方面自觉践行生态城市建设,注重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对生态城市的建设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是生态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之一。生态城市文化是生态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需要人们长期创造和发展;它属于历史范畴,是一种历史现象,它也体现一国城市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等等。生态城市的文化发展,其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理念,重视区域间协调发展。它随着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完善,内容不断丰富,内涵日趋深刻。生态文明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体现了人们在城市建设中思想观念的变革,要求当前的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相协调。加强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建设与发展生态城市文化,树立生态城市的理念,从而使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文明意识的增强,可以激励人们建设高效、低碳、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以在生态观念、生态道德和生态文化等方面,形成广泛的共识,积极主动进行以生态技术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不损害群体生存环境和其他物种生存的自然环境,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

科学健康的城市发展理念。不能只关注经济的积累,更需要关注城市文明的建设。城市发展不能盲目追求数量的增加,更应注重发展的质量,应该从增强人的文明意识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进行思考和分析。解决城市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

我国城市快速发展中出现了很多“城市病”,如生活拥挤、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不利于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其根源,更多的时候是因为生态城市文明建设没有深入人心,生态文明意识不强。

如城市的交通拥堵不仅仅是因为车辆增加,很多时候是因为人们不遵守基本交通规则造成的,像非机动车驶入机动车道,不按交通标志行驶,等等,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遵章守法意识低下,为城市的交通发展埋下很多隐患。一个城市交通文明的发达程度,除依赖交通法规的约束外,还要依靠每一个人的道德自律。再如,人们在购车、购房等方面追求奢华思想,使得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地充分利用,影响着城市科学、合理的发展导向。还有。城市里随地吐痰、公共场合抽娴、乱贴纸质广告、乱扔垃圾和不文明用语等现象大量存在,甚至,城市中的一些公共环保设施遭到人为破坏,等等。一个城市的发展面貌和文明进步程度不仅仅体现在楼宇、道路等硬件的建设上,更体现在居民的精神风貌上,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在广大民众中普及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所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已经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国际上对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都进行了不少探索,这为我国生态城市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

(一)库里蒂巴市积极宣传环境教育

巴西南部的库里蒂巴是目前世界上被认为生态城市建设比较成功的典型。该城市积极改善环境并保护文化遗产,尤其在公众环境教育方面,教育对象从儿童开始,甚至在免费的环境大学对市民提供环境教育。该市1/3的市民骑自行车上班,降低了污染,居民也锻炼了身体,使得该市在交通发展方面为生态城市发展奠定基础,在降低经济成本与环境成本方面实现了双赢。

(二)日本政府积极开展低碳生活理念教育,提高居民生态文明意识

经过多年实践,日本政府陆续开展了环境教育宣传的多种活动,比如,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家庭自发的“家庭记账本”活动,等等,甚至使家庭消费与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相联系,取得了显著成效。日本居民不仅积极参与自己生活周边公共环境的日常管理,还参与城市环境规划,这使得城市的设计与管理符合人们的需要,而且民众的环保意识更加强化,热情更加高涨。民众参与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了日本城市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新西兰将环境教育纳入国家课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西兰越来越重视环境教育,目的就是让人们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掌握环境保护的知识,增强环保的责任感。社会舆论指出,环境教育是实现新西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新西兰资源管理法案的基础。在新西兰,人们自觉践行生态城市建设,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在国外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就是积极开展生态城市文化教育,开展生态城市的文化宣传,促使城市居民参与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来,从家庭生活、生产生活到城市规划与建设等各个方面,均落实生态城市建设的文化理念,践行生态城市建设,对居民进行生态城市文明教育,培养其自身的责任感。

生态城市是理想的生活居住模式,既符合循环经济建设的要求,也符合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城市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生态城市建设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主要的、科学的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的文化理念内涵丰富,如在生活方式上,倡导资源节约,理性消费。减少过度消费和奢侈浪费等现象。在生产方式上,主张低耗、低排放,将资源有限性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始终,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在行为规范上,倡导生态文明,自觉坚持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和谐发展。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走向更加成熟,也是“以人为本”的核心体现。生态城市文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帮助民众树立生态城市文化建设的理念,可以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贯彻群众路线,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城市的出现,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发生了质的改变。生态文明可以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它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先进的城市建设的思想观念,它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精神主导,作为生态城市的重要推动力,它可以渗透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需要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是多途径、多方式建设生态城市文化,引导民众改变落后观念,树立先进意识。城市生态化就是要突出城市生态环境良好状况、城市美好形象,它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只有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人们生存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更加合理与完善。生态城市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结合文化、教育、卫生等多方面工作,共同规划设计。

二是开展教育培训,推行生态技术。生态技术是人们治理和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技术形式,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向的。它的普及与应用,既可以保证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保证能够获得一定的生态效益。因此,普及使用生态技术,选择合适的场所,建立有效的生态技术培训与宣传机制,使自觉使用生态技术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是促使学校、机关和社区等组织机构参与环境教育,积极创造生态城市文化教育机会,扩大社会影响。应该强调人人参与,要普及对各层次、各行业居民的环境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调动各经济主体力量,多方位、多种形式、多途径宣传生态城市文化知识,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倡导城市生态文化,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氛围,提高生态城市建设的自觉性。

篇4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22-01

一、辽源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必要性

(一)辽源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辽源市是典型的矿产资源型城市,煤田已有百年历史,并曾经为“抗美援朝”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日伪时期的抢夺开采以及解放初期的大强度开采,煤矿资源的枯竭日益加重,到20世纪80年代,辽源煤矿资源枯竭速度加快,煤矿相继破产。并且煤矿过度开采产生废弃物不仅使矿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且使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了辽源市经济和生态的双重困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就是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护自然环境和珍惜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因此,为了摆脱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困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辽源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为同类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辽源市,而且也是全国其他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而作为国家确立的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辽源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境,也会是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所面临的。辽源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因地制宜的运用到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以期能在城市之间“相互帮扶”中,使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新的高度。

二、辽源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以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把“人民满意、人民赞同、人民高兴”作为出发点,注重生态和经济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辽源市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宜居两方面出发进行生态改造。在生态改造过程中既进行绿色人居的环境建设,又在保护矿产资源中发展产业转型项目,拓宽了市民就业的渠道,为因煤失业的市民提供就业保障。与此同时,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辽源市进行棚户区改造项目,保障了煤矿塌陷区居民的安全居住环境。

(二)自然优先原则

马克思强调“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类可以从作为人“无机身体”的自然界中获取食物、燃料、衣着、住房所需。人类应该保护生态环境和珍惜自然资源,否则,“无机身体”也会“生病”甚至“死亡”。作为一座典型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城市,伴随着煤矿的枯竭,面对着城市发展陷入僵局,辽源市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围绕采煤沉陷区进行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科学治理重点山体和流域,本着“合理开发、限制开采”的原则,对煤矿资源等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并且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对于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采取提倡节约、严格管理的方式,建设节水型社会。

(三)转型发展原则

辽源市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发展模式,建设一座低能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高经济回报的生态文明城市。辽源着手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根本,以植入新材料产业、加速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的方式,加快辽源产业转型步伐。目前,辽源以新型铝镁合金材料为特色主打的“利源铝业”“麦达斯铝业”等企业已经在全国铝业市场占有较高的分量,并于2010年先后成为上市公司。而被誉为“中国袜业名城”的辽源市,袜业一直是传统优势产业,辽源市以升级传统优势产业为目的建立的东北最大的袜业园区在政策和财政双扶持的发展下,使辽源东北袜业园经成为全国重要棉袜生产基地。

作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辽源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带动发展。积极建设“中国琵琶之乡”“二人转之乡”“农民画之乡”“中国棉袜之乡”等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文化产业生产力、扩大文化产业影响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辽源市在2012年举办了首届中国辽源国际琵琶文化艺术节、辽源国际袜业交易会。通过媒体以及举办活动的方式宣传辽源文化,吸引全国各地游者前来辽源感受文化氛围,以文化软实力带动辽源发展。

篇5

Study on Constructing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 Eco-Civilization in Liaocheng City

JING Shu-hui LIU Jia-zhen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China)

【Abstract】Constructionof water eco-civilization is proposed by the national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as theimportantidaforchanging water resourceuseto man-water harmony.Liaocheng city,located in the confluence of Jinghang canal and Yellow River,is fac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brought from“south to 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and“Economic Constructionin Western Shandong”.So there is practical and long-term significance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in Liaocheng City.In this paper,the constructing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 eco-civiliza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 in Liaochengand the supply-demand balance in recent 16 yea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Except for individual wet year,the supply-demand of water resource maintain balance.The supply-demand balance in most year is broken down during 2000-2015.Time series model indicate that water supply and water consumption will still decline in the future 5 years,the stress between water supply and water demand is gradually relieved..(2)To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eco-civilization in Liaocheng,three proposals have been given as follows:at first,good top-level design and sponge citybuildingshould be adopt in administration Second,water-saving measures and controlling pollution serious should be taken in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n,construction of water cultural corridor and attract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should occur in social lives.

【Key words】Liaocheng;Water eco-civilization;Countermeasure

水作樯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长期以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管理是我国乃至世界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1]。我国的基本水情是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2],同时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3]。2013年以来国家水利部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从供水向需水管理转变,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转变,从局部水生态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转变的工作思路[4],并积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各省(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流经的省(自治区)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流域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5]。

聊城市被称为“水城”,是拥有黄河水系与海河水系的欠发达城市,代表着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与代表着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在当前“南水北调”的大背景下,在“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与“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的政策驱动下,聊城市生态建设必然要与水相适宜,这使聊城市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了解聊城市水资源供需现状,分析了聊城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提出聊城市水文明建设的对策,以期为聊城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于2000年-2015年的《山东统计年鉴》,选取供水总量、用水总量作为参考依据,分别采用直线、指数和抛物线函数对年用水总量进行曲线拟合后,对聊城市近16年不同水平年可供水量和用水总量进行分析,按照其历史的发展趋势,预测聊城市未来5年的供水量与用水量,结合聊城水资源利用现状,提出聊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2 聊城市水资源与供需现状

2.1 水资源供需量年际变化

2000年以来,聊城市的供水总量尽管有所波动,但整体变化幅度不大(见图1)。在2007年之前供水总量呈上升的趋势,随后呈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12年的供水量最低,为17.87×108m3,查阅统计年鉴资料发现,2012年的降水量仅有456.1mL[6],比往年的降水量有所降低。而聊城市2000年-2015年的用水量变化与供水量的变化一致,2007年之前用水量随可用水量的增加而增加,2007年以后用水量逐年减少。

图1 2000年-2015年聊城市供水量、用水量年际变化

总的来说,2000年-2015年聊城市供水与用水量的变化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与聊城市水资源年际变化幅度大,有明显的丰、枯水年交替的特点相符,并且聊城市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出现也十分的明显[7]。全年降雨量减少,加之气温升高使河流水分蒸发量增大,使得河流水量减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用水量大幅上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植被数量急剧减少,对水源的涵养作用大幅降低等都会影响水资源。

2.2 水资源供需量预测

采用时间序列法用直线、指数、抛物线三种模型对聊城市的供水量与用水量分别进行拟合(见表1),在供水方面,根据三种回归方程相关系数的大小,抛物线模型拟合较好(P

表1 聊城市供水量与用水量预测分析表

2.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水资源盈亏量,用可利用水资源减去需水量表示;当其大于或等于0时,表示水资源供需处于平衡状态,反之失衡[8]。聊城市除了2001年、2002年、2003年以及2005年、2006年处于风水年,其余年份需水量均大于供水量(图2),水资源供需失衡。作为近16年枯水最严重的2004年、2007年和2008年,水资源盈亏量达到-5×106m3。2009年以后,水资源供需失衡状况得到缓解,水资源盈亏量不到-2×106m3。聊城市多数年份需水量均大于可供水量,水资源供需失衡。

通过对聊城市2016年和2020年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预测结果表明,聊城市2016年和2020年全市处于水资源失衡状态,其水资源余亏量分别为-4×106m3及-2×106m3(表2)。总体来说,无论是过去的16年(2000年-2015年)还是对2016年及2020年的预测,聊城市水资源盈亏量在波动中处于上升趋势,表明水资源供需压力逐步降低。

表2 聊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成果单位:108m3

图2 聊城市2000年-2015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 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通过上述水资源供需分析来看,聊城市仍属于水资源短缺严重地区,这种供需失衡的水资源状况,很难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可以看出,聊城市水资源处于失衡状态,因此,必须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发展节水农业、建设文化长廊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水资源的管理力度,来缓解全市水资源供需的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9-10],具体如下:

3.1 做好顶层设计,建设海绵城市

政府重视是推进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为基础的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响应、政策激励、公众参与”的生态聊城建设体制,建设海绵城市是科学利用降水的最佳方式。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减少水泥硬化面积,扩大河湖湿地面积,积极存蓄夏季降雨,实现雨洪资源化利用。聊城市具有良好的河湖体系,各县市也都建有各种湖泊湿地,这为海绵城市建设,为积极利用自然降水,解决水资源不足奠定了良好基础。海绵城市建设还可扩大河湖湿地面积,提高水质净化能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环境质量的需要。

3.2 发展节水农业,加大治污力度

聊城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农业是耗水最多的产业,一方面农业传统的灌溉方式浪费水资源严重,农业节水意识还有待提高[11]。当前政府要加强节水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加大对节水灌溉设施的投入和支持力度[12],使农民从灌溉方式上减少水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还要注重农业灌溉用水的净化处理和回收再利用。

聊城市水资源短缺除了总量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水资源的污染。转方式调结构是改变水污染现状,合理利用与保护水环境的上策。首先,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贯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杜绝新污染。其次,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方式,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力保护水资源、水环境,使聊城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得到实质性进展。

3.3 构建水文化长廊,吸引公众参与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地区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京杭大运河给聊城市留下了宝贵的运河文化,加之中A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穿境而过,使聊城拥有了绝无仅有的运河文化与黄河文化交汇与融合。运河文化与黄河文化都是水生态文化,因此,对运河进行挖掘,恢复昔日河道,并沿运河两侧建设水文化长廊,使水文化与旅游文化、生态文化有机融合。

加大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不仅需要广大民众的关注,更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13]。因此,一方面,要做好保护护水资源、水环境的宣传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对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介绍,让民众了解水资源现状,了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普及民众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法律法规意识,在做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序进行的基础上,加强不法获取水环境和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

4 结论

聊城市2000年-2015年水资源的供水量与用水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水资源供需年际差异明显,除了个别丰水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其余年份均为水资源供需失衡,2009年之前水资源失衡严重,之后失衡状况得到缓解;总体来说,聊城市水资源盈亏量在波动中处于上升趋势,表明水资源供需压力逐步降低。模型预表明2016年与2020年的供水量与用水量仍呈下降趋势。

要使聊城市水资源在时空上达到供需平衡,实现聊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今后就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响应、政策激励、公众参与”的生态聊城建设体制,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文化长廊,吸引公众参与;坚持节水优先,科技先导,文化引领,综合治理的治水思路,发展节水农业,建设海绵城市,加大治污力度。

【参考文献】

[1]李智宏.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J].低碳世界,2016(12):88-89.

[2]杨彦,周潮.延安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对策研究[J].地下水,2011,33(2):150-152.

[3]王雅竹,石炼.五家渠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及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6):16-20.

[4]苏娅,尚小川.淮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工作的几点认识[J].治淮,2016(1):53-54.

[5]司毅铭.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水利,2013(15):60-62.

[6]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7]冯耀奇,任利民.聊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查研究[J].地下水,2007,29(4):13-14.

[8]曹文京,逯义军,赵琳.聊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探讨[J].山东水利,2013(6):51-52.

[9]张林.保定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对策研究[J].地下水,2012,34(5).

[10]王传涛,汤林.聊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绿色科技,2012(1):101-103.

篇6

2.建设生态文明的杭州的措施

2.1推进城市景观美化,创造美丽生态环境

2.1.1树立美化城市的意识。通过城市绿道网络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增加城市绿地用地,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缓解城市污染问题。例如,新加坡就通过绿地网络规划,达到100%的土壤绿化覆盖率,并且注重多样的生物配置,使城市市容整洁美丽。此外,可大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绿化意识,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认识到绿色环境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并且增强保护意识。

2.1.2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开发自然风景区。杭州多次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的称号,可以说明杭州的景观设计较为突出,可以在此基础上,可开发自然生态风景区、公园、道路两侧美化的层次丰富的生态体系,使得城市面貌整洁优美,当然,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充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避免过度开费自然资源的现象发生,道教讲究“道法自然”“自然无为”,就是要顺从自然物的自然而然,尊重自然物,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1.3美化城市边缘地带,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在杭州城郊地带可建立专门供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的整洁场所,而城郊地带可用来发展都市农业,一方面能够为城市提供卫生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另一方面,城市周边农业带能够作为城市的绿化隔离带,充实城市的布局,防治城市环境污染,营造绿色景观。此外,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生态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面貌,创造宜人的生活环境。

2.2完善交通网络和交通布局,建设美丽生态空间

2.2.1交通规划与土地规划相结合,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注重优化空间结构和调整功能布局,鼓励使用公共自行车和步行。在对于居民居住、工作、休闲场所的划分中可适度综合、平衡布局,中和三者间的分布和距离,以实现更多居民以慢行方式上下班,增加步行和公共自行车的出行率,降低机动车的使用率,杭州市可增设公共自行车的点,开辟自行车行驶道,并且设置步行区域,以提高自行车出行的使用率,鼓励步行,既能倡导绿色生态的出行方式,又能优化交通运输布局。

2.2.2发展轨道交通,注重多种出行方式的衔接。在路面交通拥堵现象不断加重的情况下,杭州赋予了轨道交通的实践,在2012年11月24日地铁1号线就正式开始试运营,也要加大其余路线地铁的建设,以尽早实现轨道交通网络系统,减少市民对路面交通的依赖,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地铁与地铁、地铁与公交之间的衔接,并在换乘点予以指示牌提示,减少人们的换乘时间,注重多公共交通工具的衔接。

2.2.3提高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适时变通交通布局。可以建立交通信息和预警、预报系统,加强应急管理,并建立评估系统适时调整交通形式,智能系统发挥监视效果的同时也可提供人们交通工具和路线的选择。此外,可以学习香港建立自动收费系统,便于换乘各类交通工具的费用扣除,公交机构也能因此收集市民乘车信息,精确不同路线客运量并及时调整路线和时间表,提高工作效率,缓解交通压力。

2.3完善生态保护和管理体制建设,树立美丽生态理念

2.3.1加大生态保护知识的教育和宣传首先,对工厂负责人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工作,使其权衡经济效益与环境破坏的利与弊;其次,实现社区居民的生态教育,居委会成员要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带领居民改变日常行为观念,践行绿色生态的行为方式。再次,加强基础教育和媒体宣传。在学校开设生态城市文明行为方式的相应课程,培养生态意识,发挥媒体宣传作用,设置相应生态建设专题网站,将生态理念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2.3.2完善生态文明政策体系(1)推行政府奖励政策。政府对于节能减排的循环经济产业予以技术支持并给与奖励,以鼓励企业高科技发展,促进企业产业结构改革,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例如英国设立了Jer-wood-Salters环境奖,日本许多城市设立“资源回收奖励制度”,杭州也可设立相应制度,转变高消耗、高污染和高增长的发展模式,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鼓励企业树立生态循环理念,减轻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2)建立污染物排放监管制度。针对杭州市工业“三废”排放指标超标等环境问题,在《杭州市节能减排工作奖励办法》《杭州市刷卡排污总量控制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等制度规范的基础上,可建立统一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对于污染物进行统一监管和检测,限制产业污染物排放许可,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排污,并对于超标的产业进行严格控制并处以惩处,实现综合管理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

2.3.3健全监督监管机制(1)明确各地区监管主体,健全民众举报制度。划定各区域的监管主体,明确其责任和职能,该监管主体可以是政府,或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社区联合会,在此基础上,开通环保举报投诉热线、网络投诉通道,为民众反映污染事实提供有效多样渠道,鼓励民众的举报行为,并且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2)建立风险评估和公示制度。对于环境阶段性状况和承载能力予以评估并及时进行公示,让民众明确自身所处环境各指标的合格情况,对于各指标合格的要予以保持,对于超标的项目,鼓励民众投入到寻找污染源的任务中来,树立营造美好的生态氛围的责任感,也提升其日常行为对环境带来影响的重视度。(3)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除确保民众对环境的知情权以外,要鼓励民众充分行使批评权,参与到环境治理的决策中来,可以通过深入调研、召开听证会等一系列方式,让民众参与其中,广泛听取其政策建议,完善生态建设和环保政策,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理念。

篇7

(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土地资源方面。矿产资源开发作为以采掘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工业,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必然会破坏脆弱的土地资源。在开采期,重型工具粗放的挖掘作业,无疑会破坏地面、损坏地质结构。而且,开采前需要在矿区修建基础设施,如:厂房、道路等,无疑会占据有限的地面空间。还有,采掘必然会伴随着废渣废料的产生,这也会使土地资源更为匮乏。2.水体方面。矿产开发的过程中,也会对水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影响。在矿井作业、清洗淋溶煤料等方面都会污染水资源,并通过地表和地下两个层面,进一步破坏水资源的平衡和清洁。采煤使地下水被疏干,矿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人们的饮用水源减少或干涸。而矿井排放到地面的水,由于塌陷形成很多泡泽,夏日蒸发而污染空气,有的地表水顺采煤塌陷地缝而下渗,污染地下水体,造成恶性循环。3.空气资源方面。煤炭的开采中,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气,直接进入空气中,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同时,煤矸石和粉煤灰等中间产品和废料,或者直接以悬浮颗粒的形式造成空气混浊,影响清洁,导致浓雾出现频数的增多;或者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与日照、雨水等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硫化物、氢化物等以气态形式污染大气,降低空气质量水平,危害矿区附近居民的健康和安全。采煤矸石从井下运到地面后,堆积如山。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而且还会自燃,其中也释放有害气体,造成大气的污染。4.生物多样性方面。煤矿区在规划和建设前期,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土地、砍伐植被。毫无疑问,对于土地植被的大面积损坏,必然会引起土壤污染与退化而导致土壤沙化、肥力减弱和酸碱性失衡,从而影响着矿区动植物的生存。此外在矿区,由于煤矿的生产,很多地面的各种机械、车辆和小井的放炮声,原煤装车外运,轨道机车和各种运输产生了噪音,这些噪音久而久之,使少部分人承受不了,甚至患上疾病。煤化工生产,加重了矿区环境污染。现在矿区为了增加效益都在进行煤炭的深加工,延长煤炭的产业链,都在上大大小小的洗煤厂和焦化厂。这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件大好事,但有些企业由于认识和投资不足等因素,造成烟气不达标排放,废水不经处理就排入河道,污染了矿区的空气和水体。

煤炭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党的十提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煤炭资源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对生态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技术方面加大煤炭开采相关技术和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资金投入,提高相关技术水平。坚持环保生产与生态环境修复同步进行。第一,绿化和无害处理。针对矿区的土地退化和利用受限的问题,对于塌陷区的洼地可以在平整后用于农业或渔业,对有滑坡可能的部分进行加固处理、整形修坡、固化山体,并结合地形进行种草、种树保持水土,减轻水土流失的状况;针对水和大气污染要保护现有的天然植被,并逐年增加人工绿化面积,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将矿区废水进行进一步的无害处理。第二,造林。采用推填、搬运覆土的方式恢复治理占用耕地或可耕地的煤矸石堆(山),依据地形对部分区域实行就地平整、覆土,改造为林业绿化用地。第三,合理利用和治理煤矸石。矸石可以采用植树方式进行生态恢复,而且煤矸石可用于循环硫化床锅炉燃烧发电,灰渣可以作为水泥和砖材的原料,拓宽其用途;废料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功能性和效率。第四,大力推广应用清洁开采和洁净煤技术。推动开采的产业的绿色化和清洁化,打造一条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方面针对新老矿区实际情况,加强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体制。紧密结合我国煤炭城市基地、矿区生态环境特点,在已有的政策法律的基础上,区别对待新上矿区、老矿区和废弃矿区,坚持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把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融入矿区发展的全过程,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明确法律法规。同时坚决贯彻环保政策,加强环保力度,扶持环保型煤矿开采企业。针对新上矿区项目,严格控制新矿区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严格按照环保标准审查,达不到标准的项目坚决不予立项;对于老矿区不符合环保标准的,通过关停整治提高到环保标准,若仍达不到环保标准,责令关闭停产,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现象继续发生。对于无法追究生态保护和治理责任的矿区,由省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向正在生产的矿区征收生态环境破坏补偿费以及征收新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保证金的形式,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基金,该基金为各个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提供物质保障。

篇8

[作者简介]苏晨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学院,河南郑州450000;苏华清,供职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8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4-0191-06

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和推动力。2011年我国城镇化人口已经超过50%。中国近660个城市中。有许多城市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城市病”: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城市发展中占用过多的耕地土地等资源,城市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比较严重。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新思路。

广西南宁市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建设“中国绿城”的城市发展目标以来,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绿化模范城”、“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中华宝钢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等一系列国际和国家级的荣誉,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绿色城市。从2007年起,南宁市在推进“中国绿城”建设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内河水系规划研究和重点整治的城市水环境改造。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南宁市利用丰沛雨水、发达水系、良好水质等资源禀赋和天然条件。在2009年提出了建设“中国水城”的新发展定位。

认真总结南宁近年来建设“中国水城”的实践,对于我国许多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城市,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认识: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建设现代生态宜居城市

(一)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需要

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淡水资源紧张是全球性问题,是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挑战,“水”被喻为“21世纪的石油”。我国水情复杂,水资源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水资源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依然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时空分布不均,在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的背后,全国近2/3的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峻。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突出因素。成为制约我国多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最紧迫的资源性约束条件,是“第一瓶颈”。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到2011年达51.27%,超过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已达118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建设用地低效扩张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城市发展规模一味求大。城市的无序扩张和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使许多城市的“城市病”集中爆发。长期以来,城市发展方式粗放,不能完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文化转型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必须更加重视城市发展,大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是还原城市自身功能,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建设人类美好的绿色家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早在工业革命中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到了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就已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发展概念。在我国,随着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建设生态城市成为期待可持续发展的共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路径必须从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的高度,全面综合统筹考虑城市的水质、行洪、截污、补水、绿化、湿地、建筑、景观以及交通、文化旅游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留足城市水环境的自然和发展空间,拉大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建设框架。

(三)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需要

世界各国都将环境竞争力作为城市竞争力的因素。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实力,而环境竞争力在其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向全面建成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阶段,人们已将目光转向了人居环境的优化。人居环境既是重要的生活环境,更是重要的投资环境、发展环境,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是人居环境的竞争。人居环境优化已成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聚集各类生产要素的主要手段之一。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生态宜居城市是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发展的重要目标。

(四)建设美丽城市的需要

推进城市化发展必须要坚持外延拓展与内涵提升并举。注重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突出理念转变、机制创新和竞争力提升,进一步推进城市发展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提升质态、深化内涵转型。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就城市而言。只有将生产生活空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耕地、土地的过度占用,才能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才能切实保护好生态空间,才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古今中外城市发展表明,先污染后治理的代价巨大。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减少能耗和污染,用更少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换取更大的经济发展成果。水环境综合治理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存生活环境,关系到现代化城市建设,要树立环境是竞争力、生态是竞争力的理念,从政策、规划、投资等多方面保障和推动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

二、实践: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城市的“中国水城”

(一)以规划为先导,制定高水准的水城建设规划

规划是城市的财富。南宁市组织力量先后编制完成了《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及《五象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中国水城”建设规划》《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南宁市“百湖之城”建设规划》《南宁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年)》等一系列专项规划。抓好《南宁市滨水建筑控制规划》等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并严格按规划实施。按照“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城市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生态治河的理念。注重构建合理的城市环状水网体系,实现“水畅、水清、岸绿、景美”,努力将城市内河水系及岸线区域建设成为畅通的行洪道、建设水清岸绿的滨水生态住区、风景秀丽的景观带、经济繁荣的产业带、内涵丰富的文化带、人水和谐的休憩园,实现人与水、自然与文化的和谐共生,形成独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水城”景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从南宁水系实际出发,城市水网规划结构为:“一江、两库、六环、十八(内)河、百湖”。

一江:以邕江水系为主轴和核心,形成以邕江为主的防洪、生态、景观、旅游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滨水区域,同时实现邕江与各内河水系相互连通:建设两岸防洪排涝体系、开展邕江两岸岸线整治,营造城市滨水景观。

两库:郁江老口梯级水库和邕宁梯级水库。规划利用邕江上游老口水库壅水解决南宁市主要内河补水水源,利用下游邕宁梯级水库壅水改善市中心城区水系和景观环境。

六环:构建市中心城区内的环城水系一石灵湖环、大相思湖环(可利江一心圩江一二坑溪一朝阳溪环)、南湖环、凤凰湖环、亭子冲环以及五象湖环。

按照规划到2020年,南宁中心城区规划控制区范围约360平方公里计算,水面率将达到约12.50%(包含邕江城区段,若不含邕江则约为6%),将超过国家水利部《城市水系规划导则》划分的第一分区10%的目标。南宁城市水环境将形成良性循环,城市内河水系沿线生态景观、滨水文化和旅游景观明显提升,进一步发挥城市滨水产业带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现代亲水型城市总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二)加快建设控制性的大型水利枢纽:老口水利枢纽工程、邕宁梯级枢纽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河道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血脉。一条缺水的河道不仅使河道本身失去灵气,也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使市民居住环境和城市品位降低。邕江枯水季节河流过流量与汛期相差较大。根据多年观测结果,邕江水位最高在每年的8月,最大洪峰流量为1.75万立方米/秒,水量最小为每年3月,极端最小的枯水流量是95.6立方米/秒。随着南宁及其上游区域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生活垃圾、建设废料、工业废渣、污水向河道排放等,造成邕江河床淤积、水流不畅,枯水季节时淤积的泥沙及垃圾露出水面形成沙滩、沙洲,河床较突出。在综合整治南宁水环境中,必须通过工程措施重点解决河道季节性缺水问题。使城区河段保持有充沛的水量和较高的水位。在枯水期,维持城市河道生态用水,可以改善河道水环境质量、防止河道堵塞、维持河流水生生物生存。在不降低原河道的行洪标准和工程安全,不造成河道新的淤积和改变流态、产生冲刷,不对河道原有水利设施(包括水文站点等)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建设郁江老口梯级水库和邕宁梯级水库等水利枢纽,合理调节邕江水位,在确保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同时,控制邕江城市中心城区段常年水位恒定,提高邕江开发有效性、经济性和持续性。利用上述两个重大水利枢纽,有效调节邕江水位,补给城市水源,起到防洪和美化水景观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善城市水环境。

南宁市现有18条内河,其中有很多内河上游是断水的,通过老口水库向内河补水,可以解决其中的14条内河水源、水质问题。从地势来看,补水方式基本上是采取自流的方式,成本较低,水源丰富。水质优良。

南宁老口梯级枢纽工程为郁江流域梯级开发中的第七个梯级,是以航运、防洪为主要功能,兼顾发电、改善水环境的综合水利枢纽工程。老口梯级枢纽工程将建水库、渠化河道。其水库正常蓄水位为75,5米,初步规划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以补充市区主要湖泊和支流,是实现对内河进行治污、截污、补水的综合整治工程的关键。该工程建成后,与百色水库联合调度,可将南宁市防洪标准从现在50年一遇,提高至200年一遇,可通航1000吨级船队,发电方面装机容量大约13万千瓦以上,可将右江百色至南宁的航道等级提高到Ⅲ级,进一步打造广西内河连通珠三角经济圈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水上运输大动脉,扩大北部湾西江流域各市的对外开放,实现江海联动,促进广西东、中、西部之间形成优势互补。

(三)从流经市中心人口最密集的竹排冲等湖、河的水环境整治做起

南宁市区内河纵横交错,近年来对内河道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基本恢复了内河道的自然景观。但内河生活污染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工业污染和断头河、盲肠河污染仍然突出,严重影响到城市的环境美化。

南湖一竹排冲水系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19.8亿元,全长约9.2公里,规划红线面积2平方公里,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南湖一竹排冲水系沿岸景观改善工程、民歌湖改造工程、竹排冲河道改造及泵站工程、南湖一竹排冲连通明渠工程、南湖一竹排冲排水管改造工程、市政道路跨连通渠明渠桥梁工程。南湖一竹排冲水系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总体设计为:在南湖北端修建连通明渠使南湖与竹排冲连通,并在竹排冲修筑船闸和拦水坝。拓宽竹排冲河道;通过南湖补水工程以及对进入南湖、竹排冲的污水进行截流,改善竹排冲水质;另外,还将结合各地段周边的城市功能,建设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景点,提升城市文化底蕴。

南湖一竹排冲水系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成后,竹排冲水系的行洪排涝能力将明显提高。水质将明显改善,上游湿地将得到恢复和良好保护,同时生态景观和文化景观将进一步得到彰显。南湖一竹排冲水系区域将随之建成水清岸绿和风景秀丽的生态旅游区、经济繁荣的商业区、人水和谐的休闲娱乐区。成为南宁市打造“中国水城”的标志性区域和品牌区域。

南宁市在综合治理内河水环境,使城区河道逐步重现水清岸绿、鸟语花香、鱼儿腾跃的水乡美景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将相思湖、南湖、金沙湖与内河连接,并与邕江沟通,形成环城水系,与老口水库、老虎岭水库、西津水库遥相呼望,实施江、河、湖、水库全面开发建设规划,构筑江一河一湖一水库一体的动水网络,建设融自然景观、生态景观、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大型休闲娱乐之地,构建人水和谐的中国绿城,铸就水网密集、河流纵横的“水上南宁”。打造现代生态城市新形象,全面提升南宁的城市品位及知名度。

(四)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与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并举。建设文化邕江、文化南宁

南宁市在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中,以打造“百里秀美邕江”为载体,从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度,组织实施“邕江文明探源”工程,对郁江的邕江河段(包括支流、内河)历史文化、民族风情、风俗习惯、节庆活动、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考察,从更高的层面来把握和整合骆越文化、贝丘文化、稻作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民歌文化、美食文化、壮民族医药文化等在内的南宁区域文化资源。形成通过建立旅游区、文化园、博物馆等形式来集中展示、保护开发和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的行之有效的思路和途径。

南宁市内河之一的辔宁区八尺江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祥地。1997年被称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邕宁顶狮山贝丘遗址,足以证明在邕江内河的八尺江附近是名副其实的“岭南第一村”。

综合整治一期工程项目已开工建设。项目建设范围为八尺江玉洞大道至八尺江汇入邕江河口,河道长度6078米。项目实施后,八尺江将分成生态科普区、运动休闲区、花卉植物观赏区、滨水景观风貌区、滨水景观休闲区5个分区,为两岸居民提供休闲亲水空间。该项目以“截污治污、生态修复、绿化造景”为目标,通过水质改善工程,对排入八尺江的污水进行截流收集,经由污水提升泵站。排往五象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减少入江污染负荷;同时通过景观绿化工程建设,构筑河流的水污染处理、生态景观、休闲园、水文化等综合服务功能体系。形成水清景美的滨河特色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实施后,八尺江将成为安全、生态和具有文化历史内涵的健康河流,形成城市新区的自然绿脉和东部绿心,为两岸居民提供休闲亲水空间。

(五)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发展现代产业,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

作为后发展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南宁城市建设走向“邕江时代”、形成“一江两岸”城市发展新格局。以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邕江为契机,优化沿江两岸产业和环湖产业的布局。在邕江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兼顾防洪安全,审慎选择产业发展,促进两岸产业向综合高端服务业转型。大力裁汰、搬迁沿岸高污、直排企业。选择发展楼宇经济。把标志性的建筑和楼宇打造成城市的“新名片”;发展现代服务业。如文化产业、旅游观光产业、水上娱乐业、时尚休闲购物等低污染、高价值、高品位产业,打造邕江沿岸现代服务业产业带。

比如,在加快以五象湖水系建设的同时,加快新区现代产业的建设。规划建设中的南宁新兴产业园、现代工业园位于五象新区,是南宁市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也是五象新区开发建设热潮中重点打造的板块。目前,新兴产业园中的中国糖城、广西广告产业园、广西软件城、广西工业设计城等一批项目正在抓紧规划设计。现代工业园已有丰达电机、五菱桂花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南宁市正以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现代工业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使这两个园区真正体现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特色突出和环境友好,成为“建设五象新区,再造一个新南宁”的重要支撑和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六)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提高城市内涵发展

在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中,南宁以打造五象湖为契机,加快五象新区的建设,努力把五象新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城。

五象新区建设突出现念,遵循现代城市的发展规律。按照体现“现代、生态、便利、特色”的要求,以更高的标准和超前的眼光加快完善五象新区开发建设规划,坚持生态宜居,把“山、水、树”文章做好做透,让人与自然更加协调、环境更加宜居。突出抓好新区重大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好新区道路、桥梁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文化体育产业、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项目。以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新区建设实现大突破、大提升、大发展。突出五象新区的区域特点,抓好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体现南宁风格、广西气派,体现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元素。

南宁市全力推进五象新区开发建设。集中力量打造总部基地及保税物流中心、“三馆三街”、体育产业城、文化产业城、国际物流基地、龙象谷旅游休闲娱乐园等重点板块。把五象新区建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环境优美、带动力强的现代化新区。

三、启示与思考:探索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路径

党的十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理想人居”等概念的实施需要务实的实践。广西南宁市在多年的“中国水城”建设中,现代生态宜居城市魅力彰显,城市知名度、‘影响力大幅提升,初步探索了综合整治城市水污染、水生态、水灾害等水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新路径,为现代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地方样本”。

(一)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更加注重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与水生态治理修复,着力为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保障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就城市而言,只有将生产生活空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耕地、土地的过度占用,才能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才能切实保护好生态空间,才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应当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以此理念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实现水、绿、城的融合,使城市成为城水共生、人水和谐的现代亲水型城市。

(二)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更加注重营造生态宜居环境

国家水利部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的28%,全国年均缺水500多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实践证明,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为广大居民群众和外来游客提供了一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品位高、效益好、影响深的“生态产品”,有利于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宜居质量,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国内许多城市都有内河穿越而过。为城市构成众多天然的生态廊道。尽管这些河流一度因为城市的发展受到严重污染,但对城市而言仍然是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城市正以防治水体污染、增强防洪清障能力和生态涵养功能为重点,实施河道治理、河堤建设、生态绿化、景观建设等多项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将流经城市的河流打造成为横贯城市的滨河生态长廊、文化展示长廊、滨水休闲长廊和城市形象长廊:以绿色生态堤防建设为重点,把每一条城市内河建设成为滨水景观带,重现绚丽多姿的水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城市内河的综合整治和全面开发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景观工程建设,打造滨江景观新亮点,打造一流的生态景观走廊,完善公共基础设施,还水于民,还绿于民,全面提升城市水系绿化品质。更好地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城市山水绿化融为一体的良好生态景观,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质量人居环境。城市内河作为城市重要的水系资源,要实现水、城融合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维持流域系统的生态、环境、资源整体平衡、良性循环、功能良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城市水系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和资源的民生保障功能,满足流域居民现代及未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城市内河的综合整治和全面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以顺应河流水系运动自然规律为原则。通过一系列工程技术措施和开发利用手段,促进城市市民与内河和谐共生、共处,充分发挥内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内河能够为城市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提供支撑。

(三)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更加注重走节约型、集约型城市发展道路

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据统计,适宜工业和城市建设及耕作的土地仅有180多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今后可用于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土地不到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3%。集聚和集约是城市化发展的本质要求,走集约型城市发展道路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提升城市化质量要坚持节约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合理有序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让核心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宝贵的内河流域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探索土地集约利用的新途径,集约和节约利用城市土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节约型城市创造前提条件。

土地是城市的核心资源。资源环境问题始终是影响和制约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要高效利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要使城市建设由注重外延扩展向注重内涵、集约发展转变,引导城市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好大喜功、互相攀比,建设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的集约型城市。

(四)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更加注重区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

“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力的源泉,要将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打造。城市文化是城市特质与市民生活品质的基础,也是城市形象的代表。在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中,精心打造人文景观工程,保护人文历史遗迹,合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注重把历史文化传统融入城市水景观建设中,设置特色风貌区,并加强与周边历史街区的联系,反映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历史与自然相结合、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滨水历史文化景观带,以此提升历史文化内涵,让城市成为区域文化的保护传承、集中展示重要中心。

(五)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更加注重城市品质的提升

通过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以城市发展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打造优质产业空间。注意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低碳产业。严格限制淘汰落后产业,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城、旅游和现代服务城,高新技术产业城和宜居城,用更多的精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增强群众的幸福感。

篇9

1 城市内河的界定

城市内河是指在城市水域中和在城市水道范围内的地表径流以及河流主要通道分布情况,这些河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城市内河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城市遗产和绿色休闲场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景观发展水平。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发展对于城市内河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城市防洪,供水安全和城市水环境景观建设等都是城市内河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

城市内河综合管理与城市居民的社会活动密切相关,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存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被排放到城市内河通道中,导致河流受到污染和破坏,严重影响了水体质量的提高,对于城市居民生活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当前我国城市内河管理中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包括内陆河流城市的流域区域环境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城市内河的综合管理,虽然针对城市内河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这些治理活动的治理效果并不明显,需要加强对治理方法的转型和升级,才能促进城市内河所有的功能和作用恢复或增强。近年来,随着相关国家和地方保护河流相关措施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并投资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促进内河污染得到控制,城市内河情况已得到有效遏制。

2 城市内河综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内河的过度开发造成了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破坏,因而分析城市内河综合治理过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工作,在城市河道整治中,需要考虑各项治理技术要素以及水利工程的管理方法等内容,内河治理工程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城市内河综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河流被人工改造

在城市内河建设过程中,原本河线布局中天然河流在人工河的建造过程中被人为的改成直线或折线型,改变了河流横截面的几何形状,导致了内河形状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天然河流变成梯形,矩形和曲面的几何截面,同时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因为使用混凝土,石块和其它硬质材料而改变了河道边坡材料,同时,城市内河作为城市的防洪和排水的主要通道,加强城市河道防洪安全是城市内河治理的首要任务。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由于内河管理无序和防洪能力不规范,仍存在一定的防洪安全隐患。

2.2 城市河流不连续

人工水利工程造成城市内河出现非连续流动的现象,一些水利工程导致河流生态系统流入相对静态的人工湖,导致内河整体的流速,水深,水温和流量等边界条件均发生了改变。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内河中的沉积物增多以及河流中的营养物质被限制在路堤内的河流之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植被面积减少,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减少,进而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同时由于自然河流的不连续,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市缺水干涸。由于水资源的短缺,许多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内河发生严重干旱问题,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基本生态需水。在城市内河管理过程中,除了洪水控制的需要,城市河流往往会被切断,以加快内河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雨水无法蓄积,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2.3 城市内河污染严重

目前,许多城市在内河综合治理过程中缺乏对污水分流的相关措施,导致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大量的城市污水和雨水直接排入城市河流,导致城市内河变成排水沟。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路面硬化,非法采砂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水污染,使得内河治理过程中必要的生态基流量不足,加剧了河流栖息地的破坏,以及造成整体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破坏。另外,当前一些城市的内河景观单一,内河生态系统不够稳定。城市内河是一种罕见的景观资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的发展,虽然存在许多人工景观设计,但是这些内河生态景观过于单一,在改善城市内河水生态环境方面还有许多问题,还不能很好的满足于城市居民的要求。

3 加强城市内河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

一方面要合理进行内河整治规划。综合考虑城市内河治理实际环境,不断完善内河治理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合理规划和选择内河治理工程优化设计的可行性方案。城市内河整治规划必须基于污水处理的具体现状,合理对污水处理进行划分,同时还应考虑城市的地理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技术,经济可行性,并合理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比较方法,达到工艺合理,经济上可行和计划可操作。对于城市排水管道埋深确定合理的方案,不仅要确保内河整治方案不仅能够符合当前水环境发展的特点,而且还能满足长远发展需要,加强对城市内河的综合治理规划,确保整体治理方法的系统性。城市内河管理需要结合整体的、生态的最优性原理,综合考虑水景观,给排水的有机结合,实现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和旅游等功能。同时做好对城市内河治理的重点规划。在城市内河综合治理规划中,应注意首先维护城市内河的完整性而不是每个地区的内陆河海岸侵蚀导致整个河流结构被建筑占用,而且还要注意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统一,做到规划合理科学,这样有利于城市内河功能的发挥,对城市内河建造城市景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另外,要促进市民参与,发挥公众的保护力量。在城市内河治理过程中,需要尊重城市自然环境、当地历史和文化发展,尊重城市居民的长远利益,尊重城市的合理科学规划,发挥公众成为保护和城市水系统管理监督的主体作用,提高公众对城市水系统的维护意识。

另一方面要加强内河的协同管理。在城市内河综合整治过程中,需要结合城市内河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处理和解决,建设多功能城市水系统,加强对内河的协调管理。同时在城市内河治理过程中由于涉及城市供水系统,景观建设,环境保护,旅游等内容,进而需要对城市内河发展实行统一规划,落实责任,促进一个科学的内河管理体系的建立,加强对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的评估,促进内河整体优化效应的形成。同时在综合治理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通过整合或单独整体改造,实现内河的水资源净化和生态系统修复以及通过其他技术来恢复城市水系统的功能。加强对内河污染控制,一般来说,内河的全流域易受外界固体废物和废水的污染,因此,应在做好河流附近垃圾场地清理工作,防止消除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对内陆水域的污染,并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和垃圾中转站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和污水排放量大的企业进行严格控制,进而有效促进节约用水,使用再生水的理念,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强对河道的疏浚。由于河流排放增加,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流域水污染,同时造成河流内泥沙量逐年增加,河床被抬高,从而影响了河道的防洪排水功能,因此,河道疏浚工作需要定期实施,进而可以增加河流的流量段,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污水进入污水截流管道的清洗,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内河污染指数,还可以解决内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另外,在城市内河治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治理技术的投资力度,以便加强对河道整治工程水环境的监测分析与污染源的调制,应加强科学研究项目,利用水污染治理新技术,通过引进新工艺如生物净化技术,来提高污水治理效率。

4 结语

目前,我国城市内河综合治理主要是采取治理理念和传统治理技术方法的结合,但是在内河整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城市内河综合治理的效果,因此需要结合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创新城市内河工程治理思想,从恢复城市河流生态功能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城市内河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城市河流的价值和重要意义,注重生态水环境的保护和研究。同时,在城市水环境治理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来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城市河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城市内河系统正常发挥自身的功能,实现城市水生态环境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景洪德.城市内河综合治理调研[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

[2]朱庆平,黄利群,叶亚琦,朱明敏.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市内河综合治理[J].我国水利,2013(15).

[3]樊明华.论城市内河综合治理应重视的几个方面[J].福建建材,2012(04).

[4]吕永,邹春雪.城市内河综合整治规划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4(03).

篇10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在传统的观念中城市是钢筋水泥的丛林,不需要重视城市生态的系统性建设,只需要对城市的景观和建筑进行必要的点缀和绿化,就可以实现对城市发展的维护。这样的观念导致城市发展中遇到了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流域污染、垃圾围城等实际问题,既不能为市民提供友好的生态与环境,又会导致整个城市沦入恶性循环的状态,西方的底特律、里昂、巴塞罗那等城市就在上世纪末遇到这一城市病,制约了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新时期,应该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通过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使城市走向文明、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城市的作用,实现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一、城市水土保持的基本内容

(一)城市水土保持的概念

城市水土保持是维护城市自然和生态系统和谐与平衡的基础性工作,是对城市建设和市民活动导致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是避免自然因素造成水利资源和城市设施破坏的基本手段,当前城市水土保持已经成为确保资源质量、维护城市生态、促进城市平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主要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一方面,预防工作,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可以规范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可以避免因开发、建设、施工等各项工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进而实现降低城市地面面积,降低泥沙淤积,迅速排洪排涝等目标。另一方面,改善工作,城市水土保持可以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城市水土保持可以为市民提供各类休闲和娱乐的场所,使市民生活得到改善,并达到对城市形象的美化与提升作用。此外,建设工作,城市水土保持可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与基础,这给城市整体发展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二)生态文明城市的概念

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倡导经济、社会、生态的全方位发展和高度的和谐,是利用高新科技和有效管理等手段,将城市的生态与经济做到进一步地协调,在控制城市污染和提高能源效率的基础上,达到环境保护和生态重构的目标。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需要自然、技术、观念的充分融合与沟通,通过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建立起优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与环境,进而在提高城市的综合进步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

二、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

从自然因素说, 水土流失是由于水力或风力侵蚀地表,产生地表剥蚀, 带走土壤和地表的物质, 包括沙石和垃圾;从人为因素说, 人类活动如生产建设或生活活动产生的地表扰动, 破坏了原来的生态平衡和水沙平衡, 导致地表侵蚀。地表侵蚀会造成土地退化, 会带来扬尘甚至风沙, 被风力特别是水力冲刷带走的泥沙会造成河流污染和水库淤积。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包括空气、水、土壤和生物等要素以及贯穿其间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水土流失是水资源破坏、土地侵蚀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也是生态环境被破坏和退化的一种原因。

水土流失不仅带来自然地表的土和沙石, 而且会将地表的弃渣和垃圾带入水体。地表的土、沙或固体废弃物随水流进入河道, 会给水体带来污染物, 使N、P 等营养物质浓度增加及其他污染物生化指标恶化。水土流失带来的更多泥沙会改变河流本身的水沙平衡, 会产生淤积影响行洪;建立新的水沙平衡也会产生河床演变。水质的改变和河床演变会影响河流的水生态系统, 影响水生生物。水库上游河流的输沙量增加会造成水库淤积, 对综合性利用的水库影响是多方面的。水质改变会影响城市供水、灌溉、渔业, 水位改变会影响行洪、发电和航运, 水库的调度也会受到影响。如果饮用水水源地遭到水土流失的污染, 不仅直接影响人群健康, 还会引起社会问题。土壤剥蚀和土地退化会影响陆地生态系统, 影响陆生的植物、动物以及土壤微生物。陆地生态系统的损伤会加重该地的水土流失。

风力作用也会迁移一些地表的土沙, 引起空气污染,进而影响地表的形态和陆生生物, 严重的会引起风沙;同时, 扬尘落入水面也会给水体增加含沙量, 特别是水面面积大的湖泊和水库的上空。城市人口密度大, 空气污染影响更多人的健康。

三、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城市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只有控制好城市水土流失,加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保护,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才有了扎实的基础。生态文明城市需要水土保持作为支撑,只有有效的水土保持才能为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打下基础,实现对城市人居、生态和环境的改善、提高与美化作用,进而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指导性差

规划是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当前一些城市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没有科学而全面地规划,这使得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甚至出现水土保持工作没有规范和指导的局面。

(二)城市水土保持缺乏专项资

很多城市对于水土保持的专项资金落实不到位,无法适应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局面,特别在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总量和层次上的问题,导致没有专项资金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支撑。

(三)城市降雨利用率低

当前城市对于雨水资源没有一个开发、存储和利用的系统,很多城市都将雨水作为污水处理,这样会浪费雨水资源,并且会带来城市水资源的持续恶化。

(四)城市植被覆盖率低

植被是水土保持的基础,而一些城市存在森林面积和植被覆盖的不足,这不但不能有效地起到涵养水源,而且也不会起到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导致城市水土流失加剧。

五、做好城市水土保持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措施

(一)制定城市水土保持的科学规划

应用清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生态技术,提高排放物的回收利用率。要提高绿化率,建设绿色通道。把绿色通道建设纳入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造林绿化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二)加大城市水土保持的投资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投资力度,努力协调好城建、环保、林业、水保等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把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摆在一个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地位,全面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三)开发城市雨水资源

充分利用集流、下渗、贮存等雨水资源化工程,贮留城市降水,减少地面径流,以缓解城市水危机,同时结合城市的生态建设补充地下水,控制地下水位下降的局面,实现城市水资源平衡。

(四)加强城市植被建设

全面整合林地、林网、散生木等多种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数量,以各种林带、林网为生态脉络,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结语

城市是资源、资金、人员高度集中的区域,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更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如果出现各类影响因素制约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这样就会造成城市大范围的水资源和生态灾难,进而影响城市对经济、文化的中心作用。当前,应该从资金、规划等技术性工作入手,通过植被工程建设和雨水资源开发等具体工作强化,来实现对城市水土保护的目标,在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潜力的同时,将城市建设成生态优良、环境友好的区域,达到对整个社会进步的生态、环境、工程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篇11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意义重大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重大意义。

共同保护全球环境。今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特大低温雨雪及冰冻灾害天气。据专家分析,这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出现的极端灾害天气。极端灾害天气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人类过度活动破坏大自然生态平衡造成的恶果。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预防极端灾害天气,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这次特大低温雨雪及冰冻灾害天气再次提醒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对建设生态文明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使生态文明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自觉的行动。这既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整个人类。

顺应世界城市发展潮流。随着世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环境、资源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促使人类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很多国家也积极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如美国的克里夫兰、德国的埃尔兰根、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城市,按照生态城市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增强群众的幸福感。一个人要幸福,当然需要有一定的收入水平,但幸福感与金钱之间并不完全成正比。研究显示,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不一定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求我们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用更多的精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

贵阳市保持着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空气清新、夏季气候凉爽、纬度合适、海拔适中、灾害罕见,比较适宜人居。这里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维系着一种自有的人文生态系统。因此,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市建设各个方面

生态文明拓展和提升了既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路径: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致力于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协调平衡各种社会关系,实行避免生态破坏的制度安排;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精神文明,提倡尊重自然规律,抑制人们对物欲的过分追求,建立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本着这样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不仅仅是控制污染和恢复生态,而具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

按照生态文明理念搞好城市规划修编。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分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划定空间“红线”,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安排包括招商引资项目,都必须服从生态文明城市的功能分区。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办法,进行分类评价、分类考核,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对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不以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等为主要考核指标。

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求实现城市内部各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协调统一,实现城市内外部生态系统之间充分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如果交通设施不到位,要素循环不顺畅,经济生态系统和城市配套系统之间、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之间处于割裂状态,就难以达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因此,要以交通为重点,着力构建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区域的循环网络,形成顺畅的内外循环,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第三产业达到较高比例,稳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同时三次产业都朝生态化方向发展。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突破口,重点发展旅游、文化、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可能逾越工业化这一阶段,但继续走透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老路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做大增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提升存量,运用循环经济模式提升、改造资源型产业,建设好生态工业园区。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同时,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是创新法律手段,把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贵阳市于2007年11月成立了环境保护审判庭和环境保护法庭,并且已经审理多起涉及环境保护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有效地震慑了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创新经济手段,严格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大幅度提高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成本。三是创新行政手段,整合相关资源,实行政企分开,强化有关政府部门的行政职能,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监督、执法等行政职能。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但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还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特别要关心和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众,多搞“雪中送炭”。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要把群众的难点作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把群众的关注点作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使群众的“所急所盼”成为党委和政府的“所干所办”,并注意多听取群众的意见。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生态文化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既对自己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既对当代负责,又对未来负责;生态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文化也是一种行为准则,要求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应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把生态文化渗透到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创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创新性工程,必然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是一种道德行为,更是一种利益调整。一个地方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可能会使自身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得不到改善甚至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受益方不对其进行补偿,就会挫伤其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必须用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让生态环境保护的受益主体向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主体和受损主体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以调动各方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依法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费。

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抓紧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主体多元化。有关民生、生态环境建设等公益性项目,主要由财政资金保障,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公交、煤气、污水处理等公益性项目,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其他经营性项目,要依靠市场化的投融资平台筹措资金。

篇12

以落实环保优先为导向的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南京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生态优先方针,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全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重点表现在“五个有力”:一是规划支撑有力,编制《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并围绕这个主规划编制了众多专项专题规划;二是法规保障有力,南京市相继颁布实施了与生态建设相关的11部法规和规章,为深化生态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三是政策配套有力,先后出台了关于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加强生态市建设、推进科学发展的一系列生态建设指导性文件;四是资金投入有力,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保持在3.0%以上,2004年至2011年,环保投入平均增幅达21.2%;五是考核落实有力,环境保护考核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指标体系,成为评价发展政绩时优先考核的指标之一。

以山水城林为特色的生态框架基本形成。2002年至今,市级财政每年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全市累计造林122万亩,95%以上荒山完成植被恢复,新增绿地面积6000多万平方米,完成聚宝山、七桥瓮等8座郊野公园建设。重要生态功能区域保护得到加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达到105个,受保护地区面积达到1520.58平方公里。南京已建立以生态源区为核心,生态廊道为骨架,生态功能保护区为主体的绿色生态框架,“显山、露水、见城、滨江”的城市生态环境特色得到充分彰显,紫金山、秦淮河等生态产品功效得到充分发挥。

以创新驱动为重点的生态经济日益繁荣。南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行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严格实施节能减排、提档升级传统产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在全省率先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达到53.4%,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0.8%。

以提升品质为核心的环境建设成效凸显。通过生态市建设,城市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巩固,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好的人居环境。2012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7天;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保持100%,全市主要水体功能区达标率65.2%,其中Ⅲ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达到50%,为近五年最好;声环境质量和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平稳,继续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

以惠及民生为宗旨的细胞创建有声有色。南京生态建设工作以让全体市民真实感受创建成效、享受环境幸福为宗旨,各项群众性细胞创建活动深入社区和乡村,生态建设工作得到市民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目前,江宁区、高淳县已经获得国家生态区县的正式命名,浦口区已经通过国家考核验收,溧水县通过了国家技术评估,六合区通过省级技术考核。南京已经达到80%的县区获得省级生态县命名的考核要求。

以传承文明为根本的生态文化建设成绩斐然。南京在继承历史遗产的同时,深入发掘绿色内涵,并不断丰富和拓展,让历史遗珍绽放时代的光彩。一是古城特质得到延续拓展。保护古都整体格局,彰显南京古都风貌。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培育生态文化产业。二是生态品牌得到日益彰显。创办了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等一大批品牌生态旅游,建设了高淳桠溪国际慢城等生态休闲度假区域。三是生态理念得到宣传普及。建设了全国首家生态文明教育馆,全面展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世界环境日”等多种宣传载体,开展特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市民环境意识。

二、南京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压力和挑战

当前南京正处在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关键转型期,随着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和环境压力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现状不容乐观,推进生态文明还将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不容乐观。南京资源环境利用效率较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环境容量极为有限,单位国土面积的化学需氧量负荷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受限于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南京城市大气污染的复合型、区域性特征日益突出,灰霾与酸雨依然较重,扬尘和机动车排气污染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城区河道黑臭现象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产业结构重型化给环境质量带来压力。由于特殊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南京工业污染呈现出排放量大、排放强度高、区域集中的特点,产业结构重型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能源消耗高碳化,成为可持续发展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产业结构偏重,也加大了环境风险防范的压力。

城市化发展导致的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预计到2015年南京总人口将达到9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3%左右。城市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将大幅增加,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广大群众改善人居环境的普遍诉求与提高环境质量的长期性、复杂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适合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亟待健全。建立适合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多方面力量合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考评体系、法规保障体系、联动管理体制、政策激励机制、目标倒逼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

三、大力推进南京生态文明建设

今后,南京要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将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全面提升环境质量,为全市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提供环境支撑与保障,努力把南京打造成为独具魅力的绿色都市和“美丽中国”的标志性城市。

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一是提高准入门槛。按照国际最先进的环境准入标准,把好新引进企业和新上项目的准入关。二是严格界定化工发展空间。全市不得再新建化工产业园区,除化学工业园和金陵石化外严禁新上任何化工项目。三是实行区域行业限批措施。对不符合规划定位、达不到环保标准、达不到总量控制要求、完不成减排任务的园区和企业,一律“禁批”。

落实最严格的环保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实施雨污分流和管网改造,进一步合理布局污水管网,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建设。二是加快实施垃圾分类处理,推广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资源化利用,建成较完整的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和综合利用系统。三是加快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提高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能力,不断提高集中处置率。

采取最严格的环境整治措施,切实改善环境质量。一是强化扬尘污染防治。建立完善扬尘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施扬尘控制负责人制度。坚持推行“绿色施工”标准,建立分级评分和末位淘汰制度。二是狠下功夫治理机动车污染。提前实行机动车国Ⅴ标准。限行时段从“分时限行”扩大到“全时限行”。限期淘汰所有国Ⅰ标准以下的黄标车。三是加快重点河湖综合整治。坚持以流域为单位进行整体治理,通过采取截污清淤,活水引流、生态修复等方式,让更多的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四是确保饮用水安全万无一失。重点保护长江南京段、固城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大力实施区域供水计划,尽快实现乡镇区域供水全覆盖。

按照最严格的环境管理要求,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一是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倒逼机制,对“三高两低”企业,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每年列出一批污染企业,坚决限期整治和关停并转。二是突出环保执法的强制性,综合运用行政处罚、区域限批、金融限贷、限期治理等综合手段,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实行最严格的环保考核机制,完善环保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确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就是政绩的观念。二是不断深化环保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界定部门职责、明确分工、细化标准,形成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合力。三是建立更加完善的考核机制,把空气、水环境质量、污染减排、群众环境满意率等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纳入区域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增加考核比重,强化考核刚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