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范文

时间:2023-11-22 10:47: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

篇1

学校秉持“灌输文化尚交通”的历史使命,弘扬“r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传统和“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培养和造就了以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世界预应力混凝土先生林同炎,一代水利工程大师黄万里,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刘大中,等为代表的三十余万名栋梁之才。

数字化 一场范式革命

提出“数字化战略”绝不是赶时髦,这是西南交大主动顺应全球数字化时代潮流,抓住数字化发展战略机遇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在西南交大校长徐飞看来,“你可以错过一个机会,但不可以错过一个时代。今天这个时代,是数字化生存的时代、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未来对人才的需求一定是数字化的人才。培养人才的工具、手段、方法、途径,也必须是数字化的。”

慕课这一全新教育模式的出现,引发了学习和教学的革命,这是信息技术诞生以来的重大变革之一。数字化引领着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创新,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化。

西南交大正在大力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启动数字化战略,积极拥抱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时代;部署并推行“工科登峰、理科强基、文科跨越、生命振兴”四大行动计划。

徐飞提到:“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认为,数字化、信息化是一场革命。数字化并不是简单地把纸上的东西电子版。我理解的数字化,是一场范式革命,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到教学组织,完全都得运用数字化的思维。”

据介绍,西南交大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数字化战略2014-2020年主要举措》,分阶段明确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和信息化校园建设等方面的主要工作举措。在此期间,学校确保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用于相关软硬件的建设。

西南交大校长徐飞在谈到“数字化战略”时说:“一定要谨记三个主义:第一是理想主义,第二是现实主义,第三是拿来主义。这三者一脉相承。理想主义是彼岸情怀,诗意栖居;现实主义是立足此岸,脚踏实地;拿来主义是取其精华,人为我用。这三个主义同样适用于数字化战略的建设工作。”

实现精细化的过程管理

据了解,在人才培养方面,西南交大以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支持网络化、管理信息一体化、人才培养信息数据化为基础,以教师、学生、校友为对象,通过对其校园学习、工作、生活与职业发展、终身学习等数据的全面采集、储存、处理、分析、挖掘与利用,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实现精细化的教学过程管理,形成学生成长发展档案与校友交流平台,构建起学校人才培养状态监测与质量保障体系。

在科学研究方面,西南交大将重点面向轨道交通和前沿科技等领域,广泛集聚大数据资源,开展数字化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科学研究,努力取得对未来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以数据共享和整合为基础,以研究应用为核心,开发典型大数据服务平台,加速大数据理论、技术和应用的创新,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为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及管理提供强大支撑;更加努力开展现有学科专业的大数据研究,形成新的科研范式,促进科研取得更多新成果。

为有效推进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学校成立了推进数字化战略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人才培养、学生工作、科学研究、数字化校园建设等的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峨眉校区常务副校长、各学院院长为成员,负责推进全校数字化战略的谋划和决策。

同时,成立推进数字化战略咨询专家组,专家组1/3为校内人员,2/3为校外人员,而在校外人员里,国内专家占1/3,国外专家占2/3,对数字化战略的重大谋划和决策提出技术咨询意见和实施方案。

加强与大数据龙头企业

深入合作

比如,“交大就业”微信公众平台是国内开通较早、西南地区首个高校就业服务新媒体平台。

开通一年来,不断创新升级,为同学们提供“无微不至”的就业信息服务,全面助力学子就业。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交大就业”已经完成了三次较大的升级改版,从之前单纯的提供招聘会、招聘信息查询到现在集就业政策、招聘信息、就业指导、实时查询于一体的立体就业信息平台。

“可以从高等教育和企业领域这两个方面来谈。就高等教育领域而言,我本人比较熟悉几个学校。我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过高级访问学者,他们数字化与高等教育的融合程度非常高,数字化平台里储备了丰富的资源。注册、选课、办卡、保险等,只需登录一个网络系统,一目了然,应有尽有。所有的课件、课程资料、老师布置的作业,网上随时可以下载。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字化平台很强大,涵盖了从学习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做得非常好。其他如哈佛、耶鲁、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在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方面也是走在前面的。”徐飞如是说。

其次是企业领域,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医疗、交通、电力、零售业包括基础设施等,这使地球变得越来越智能化。

一站式信息化需要技术条件来支撑,从硬件、软件,网络到系统集成,从基础层、服务层到架构层,IBM构建了一整套体系。国内也有非常好的企业,如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公司。

篇2

摘 要: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是世界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战略规划重点内容,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本文深入剖析、解读了美国、新加坡、英国、韩国、日本及我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各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特点、整体发展目标及后续发展任务上的异同.国际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成功举措将对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起到借鉴与启示的作用.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64-03

基金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高等教育及战略研究)(30409501)

1 引言

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信息化进程[1].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是世界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战略规划重点内容,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美国、新加坡、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通过各自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及相关教育改革实施项目在数字教学资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政策与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业绩.

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向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第十九章明确提出将“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纳入国家规划.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因为某些现实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而存在诸多差距及问题.在此种情况下,对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剖析与研究尤为重要,国际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成功举措将对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起到借鉴与启示的作用.

2 国际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

教育信息化问题首次提出于1993年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报告中,在此之后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与突破方向.美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演变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NETP 1996即帮助美国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素养的挑战,其发展任务包括全国所有教师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培训和支持,从而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和因特网;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拥有配备现代化计算机的教室;所有的教室都连接上信息高速公路;优质的学习软件和在线学习资源成为学校课程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第二阶段NETP 2000指数字化学习:为所有学生提供触手可及的世界课堂,其发展任务包括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能在教室、学校、家里和社区中使用信息技术;所有的教师都能有效地运用技术来促进学生的高水平学习;所有的学生都具备信息技术素养技能;通过研究和评估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数字化的学习内容和网络应用程序改变教学.第三阶段NETP 2004迎来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因特网、法律和学生如何变革教育期望,其发展任务包括提升领导能力、考虑革新预算、改进教师培训、支持在线学习和虚拟学校、鼓励使用宽带网、迈向数字内容、整合数据系统.第四阶段NETP 2010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要对整个教育系统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并提出了“技术支持下的21世纪学习模型”,该模型包含了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和生产力这五个重要要素[2].

新加坡教育部分别于1997年、2003年、2008年了教育信息化一期(Master Plan 1)、二期(Master Plan 2)、三期(Master Plan 3)发展规划,简称MP1、MP2、MP3.MP1(1997~2002)注重拓展丰富开放的学习环境,加强校内外联系;鼓励创新思维、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教育行政管理能力的提升[3].以此为基础,MP2(2003~2007)侧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来加强课程、教学以及评价的关系;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能保障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和有效使用[4].MP3强调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在学习者、教师、学校、基础设施等方面确立四个目标,分别为学习者充分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及协作学习能力,成为有远见及责任感的信息技术应用者;学校引导在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为师生使用信息技术开创条件;教师帮助学生丰富信息化环境的学习体验,促进其自主及协作学习;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能支持实现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学习[5].

英国自上世纪末开始充分发挥其优势综合国力,增加经费支持和科研开发,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英国高校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简称JISC)于2009年的《JISC2010-2012战略》(以下简称《JISC战略》)是面向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一份战略规划文件[6].英国的全国学习网络搜索功能强大,成为欧洲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英国通过法律敦促教育信息化建设,为进一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保障.英国政府借助信息技术运作的“产业大学”,把学习者的需求和各类教育资源的供给及时、有效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

韩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大体经过四个阶段,在启动与基础阶段(1996年~2000年)政府斥资资助所有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全国性教育门户网站EDUNET、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等;ICT应用阶段(2001年~2003年)的发展重点是教育内容开发与传递的标准化、教育资源共享(ERS)、教育管理信息化——建立国家教育信息系统等;电子化学习阶段(2004年~2005年)旨在基础教育方面建立网络家庭学习系统将教师、学生和家长紧密联系起来,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则主要表现在对电子化学习的应用与研究方面;普适学习(u-learning)阶段(2006年至今)侧重未来教育研究与开发,探索新的技术和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普适学习、进行ICT整合于课程的深入研究、继续支持和建立大学电子化学习支持中心、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7].韩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最大亮点是地区性电子化学习支持中心的建立以及信息技术对大学教学、学习和管理、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等方面的促进和支持.

日本通过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及学校信息教育推进等多种措施有效加快本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政策推进方面,日本从1992到2002十年期间5次制定并出台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大幅度提升了日本大中小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进程.日本为实现已定教育信息化目标,从1994年开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增加政府经费投入,加快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建设进程,目前已实现每个家庭享有高速高效的信息互联网络.在日本2010年的《教育信息化指南》中,从信息技术教育等九方面详细阐述了今后日本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重点与方向.

3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年-2020年)》[8]于2012年,预计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中的教育信息化目标及任务,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同时,《十年规划》发展任务部分对我国各个领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做出了统一部署,在第六章专门介绍了对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重点:首先,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其次,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提升个性化及互动教学水平,加速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再次,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建设知识开放共享环境,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推动高校知识创新,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体系;最后,增强高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即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学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创新、发展先进文化.

4 比较研究与分析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NETP2010)《变革美国教育:技术助力学习》强调应用信息技术与手段促进美国教育的全面变革,大力提高教育生产力.美国高校在管理、教育及图书资源等信息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了突出成绩,具备了丰富经验.我国高校无论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学信息化等方面都获得了明显进步,但与美国高校信息化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比较得到的启示为:第一,在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网站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不足,在基础设施联网率及网络传输能力等方面也相对落后些[9];第二,在校园信息化管理、规划和政策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方面应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开发、应用和传播电子资源的积极性;第三,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缺乏统一的评估制度,此外,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地区差异明显增加了评估的复染性,教育信息化测评研究应加强.

新加坡和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战略目标存在相似之处但又各具特色,其相似点是都提出在保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覆盖的基础上注重优质教育资源的人人享用.新加坡重视充分使用信息技术,深入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促进学生自主、协助学习,我国强调在信息化条件下促进高校大学生自主与个性化学习、自主管理与服务,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韩国预计于2015年全部取消纸质课本,推广普及电子教材,在学习服务方面,有效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云平台,这对我国构建稳定可靠、成本低廉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方面提供帮助与促进.

英国的全国学习网络搜索功能强大,成为欧洲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它是一个可以满足每个人学习需求并向所有学习者提供优质学习资源的新型方式,这个学习网是由遍布在全国、分布合理的各个学习中心组成的,在终身学习环境构建方面值得我国学习.

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后,日本政府相继推出“e-Japan”“u-Japan”和“i-Japan”三大信息化发展战略,使得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日本政府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十分重视、支持力度大、教育信息化新策略更新比较频繁.我国也应顺势而上,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将政策实施与财政支持紧密结合,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此外,日本教育信息化程度高的一个较重要的因素是注重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培养,日本教师需要接受信息技术方面的考核,在教师资格证更新时还需选择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进行学习.信息化人才是我国未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应全力支持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5 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对比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路、措施及异同有助于总结北航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下一步规划,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在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以及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各学院、专业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与互动;通过“百链云服务”实现图书文献资源的校际与网络共享;智能教室等信息设备的配置与使用对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支撑;合作成立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同时,部分学院正在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实现师生、生生跨校区远程实验指导与交流等信息化建设;师生积极使用诸如课程中心、课程申报系统等信息化资源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不同学院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也在积极建立专业的网络教学课程资源平台,比如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微波学堂”网络社区凝练了包括微波技术、电磁场理论、高等电磁场、电波传播与天线等多门电磁场与微波领域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网络共享与互动讨论.此外,学校主张不断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然,北航特色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还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加强:第一,持续加强绿色、文明、安全的数字校园建设,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信息化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第二,北航应积极与科研院所、对口企业共建共享科技教育资源,完善巩固科研创新信息化支撑体系,推动高校知识创新.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资源与数据、科学文献的共享,支持跨专业、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第三,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优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北航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6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标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不断借鉴吸收国外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力争通过十年时间将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过渡至教育与技术的全面融合创新阶段,从而加入教育信息化大国行列,实现教育强国梦.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3-6.

〔2〕〔5〕朱莎.美国、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3〕Master Plan 1.[DB/OL]. ictconnection.edumall.sg/cos/o.x?c=/ictconnection/pagetree&func=view&rid=715.

〔4〕Master Plan 2.[DB/OL]. ictconnection.edumall.sg/cos/o.x?c=/ictconnection/pagetree&func=view&rid=721.

〔6〕吴砥,尉小荣,卢春.中英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对比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2):21-28.

篇3

伴随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在教学方法、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质量改进、教育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步整合阶段,存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参差不齐、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提出改进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对策建议,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

教育信息化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全面深化和有效应用,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已成为制约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如何运用高等教育信息化提升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已成为高校信息化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分析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化战略,加快推进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在政策指导下,我国高校开始加强构建信息资源的应用系统,不断整合、开发与利用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目前,“985”高校已全面建成数字化图书馆,90%以上的“211”高校已建成数字化图书馆,约有90%的地方高校也已建成数字化图书馆。与此同时,高校加大信息化资源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授课的比例达到70%以上,78%的高校通过信息化服务进行科研工作[1]。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由于受到资源禀赋、院校规模级别、所在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高校自身发展战略的影响,我国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的差异。“985”“211”高校的接入宽带值到达3Gbps以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无线网络已覆盖整个校园,在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体育馆等地方都能随时连接到无线网络。尽管其他普通地方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初步建成,但仍然不能满足高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实践

我国高校意识到高等教育信息化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普遍采用信息化的方式进行校务管理工作。高校信息管理部门通过建设与维护学校门户网站来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通过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来规范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工作。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网络应用范围的扩大,各大高校也开始加强网络安全监管,不断采取措施防范校园网络和相关重要信息系统免受黑客侵袭。

二、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教育信息化为高校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共享教学资源及获取信息资源带来了便利。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较低

面临国际高等教育产业化和品牌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在确定各自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定位方向。例如,“985”高校定位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高等学府,“211”高校定位发展成为国际有影响力的知名大学,普通地方高校定位发展成为区域有影响力的重点高校。然而,在高校发展战略指导下,许多高校把建设重点放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成果、文化教育内涵发展,以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比之下,教育信息化建设处在次要地位,这与国外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较大差距。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200所高校设置了CIO(首席信息官)职位,旨在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然而,目前我国仅有10%的高校设置了CIO职位,许多高校仍然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2]。还有部分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职位,而是将信息化建设挂靠在校园网络中心,实行粗放式管理[3]。这表明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仍停留在次要的发展战略高度,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只是满足于高校教育发展支撑的基本层面,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投入和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利用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许多高校对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信息化设施较为落后和缺乏。例如,教室多媒体设施陈旧老化,没有及时更新与维护;多媒体教室的电脑不能上网,导致教师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给学生提供在线信息和视频等课程教学服务;教师录入期末考试成绩和学生选修公选课程时,会出现网络中断等现象。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硬件投入远远大于信息技术软件投入,这种重硬件轻软件的观念造成信息技术软件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许多专业课程设计与开发受到购买教学软件的资金限制,导致专业授课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图书馆、资料室和实验室等拥有的大量内部资料信息资源没有完全被开发出来,仍以纸质形式保存,不利于高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因此,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程度不高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当前教育资源建设存在重复建设,优质资源数量少的情况。此外,北京理工大学教育技术团队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分析报告中提出:不同资源是否有各自的建设规范、标准,每种资源是否有相应的评估标准,是否建立审核评估机制也是权衡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指标[4]。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不同层次的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的资源差异较大。“985”“211”大学投入的资源相对较多,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其他普通地方高校投入的资源较少,信息化发展速度较慢,不能满足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的需要。由于高校信息资源建设标准不统一,很难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孤岛”。

(四)高校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高校信息化技术专业人员数量少,仅40%的“985”“211”高校拥有20人以上的专业技术团队,其他普通地方高校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基本都在10人以内。教育信息化人才不仅包括信息专业技术人员,还包括教师和管理人员等。然而,许多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足。例如,有些教师不愿意使用专业教学软件授课,甚至使用多媒体授课的都很少;管理人员对各种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操作不熟练,甚至不能完全掌握如何使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使信息化教学管理经常出现信息滞后或失真的情况。因此,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应用的核心,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针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加强重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高校领导要有先进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将支持与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到高校教育发展战略层面,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为高校教育发展提供科技信息保障,促进高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实现。为避免教育信息管理多头领导、职责不清等现象发生,高校可采取“决策-管理-应用”3层管理模式,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在决策层面,设置CIO职位,并由高校领导担任,主要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和实施决策。在管理层面,成立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信息化的开展、执行、评估与监管等工作。在应用层面,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院系单位设置信息化管理职位,由行政管理部门和院系领导担任,负责落实与推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与规划,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在基层单位能够有效的开展与实施。

(二)加大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教育信息化是极其复杂且长期的动态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要做好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及资金预算规划。高校应制定教育信息化资金使用的规章制度,确保有充足的专项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时,可以调动社会团体、地方企业家和校友等相关资源提供资金援助。资金投入要满足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的开发与利用。一是要构建先进、高效且实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维护与更新,极大地满足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正常、有效运行。二是加强专业信息化软件的开发与购买,不断完善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构建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如果教育信息化建设单靠学校自身的建设发展,那么往往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现象,容易产生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既有闲置又有短缺的现象。为了优化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应利用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发、整合、优化各类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立图书文献、精品课程、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5]。一是以教育部为主导,提出高校联合建立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政策导向。以高校为实施主体,在高校所在区域建立一个高度发达的高校互联网系统,搭建教育信息化交流平台,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数据库建设与信息化资源共享。二是高校联合开发教育信息化数据服务和专业教学软件等项目。高校信息化专业人员共同组建教育信息化团队,开发教育信息化的数据服务项目和深层次的IT服务合作[6]。

(四)建设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

一是通过人才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具有专业教学、信息技术、网络安全为一体的专业技术团队。团队要能够开展教学、管理、信息技术等跨学科联合研究,能够整合多方资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战略性咨询和技术支撑,能够研发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和专业应用软件等教育资源。二是大力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使教师树立教育信息化的现代教育观念,不断更新信息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师利用信息化专业教学软件获取、处理、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三是建立教育信息化的激励政策与考评机制。有效的激励政策能够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意识,增强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决心和毅力,进而推动教育改革进程[7]。合理、公平、科学的考核机制能够促使教师切身感受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紧迫感,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4-101.

[2]江婕,卢晓勇.高等教育信息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4(7).

[3]姚云,刘海梅.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状况及困境[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6(5).

[4]李志河,伊洁.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7).

[5]高云,方志刚,樊增广.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模式与教学形态演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

篇4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5—0064—0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全球数字化学习的浪潮随之到来,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较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凸显出来,尤其体现在东西部教育基础设施、资源等方面,扩大了区域间教育的差异。[1]因此,教育信息化需要改革,而改革离不开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

基于这一原因,笔者对我国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现状进行调研,旨在挖掘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大投入没有大产出”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解决方案,合理配置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缩小东西部教育“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一、调查概述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调查东部的徐州、西部的兰州高校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情况,挖掘影响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旨在探究出优化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策略和方法,缩小区域差距,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2. 研究对象

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1年11月16日至2011年12月30日,随机抽取了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本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兰州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19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5%;徐州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3份,回收率为91.5%,有效问卷18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0%。抽样过程中,研究者尽量考虑了被抽样学生的年级、性别和专业分布的平衡。调查的专业有:生物工程、电子通信工程、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学、能化矿加、药学等,如表1所示。

3. 研究的代表性分析

研究选取兰州和徐州为个案分析,主要原因是:兰州位于黄土、青藏、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西北地区及新亚欧大陆桥的交通要塞,也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在西部省会城市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济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兰州独特的地域、政治、经济、教育各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在西部省会城市中综合排名第7,在西部12省中处于中等水平,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西部各地区的平均状况。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所列的大陆15个城市群中,排名第8的徐州城市群是唯一无省会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因此,地处江苏北部的徐州,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能够代表东部11省的平均状况。故将西部的兰州和东部的徐州为个案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 研究的信效度

为保证调查的客观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笔者根据研究问题及目标设计初稿,印制20份,对学生进行试调查,根据发现的问题,对问卷修改得出定稿,从而消除了研究者只依靠一次数据收集来源做研究可能形成的偏见,保证了研究的效度[2]。此外,经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的验证,问卷a信度系数为0.9163,问卷信度系数达到0.9以上,说明本问卷各题间的一致性或同质性很好,本次调查具有较高的信度。

5. 研究内容及数据处理方法

问卷共包含23个问题,内容涉及三个方面: ①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大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识及态度;②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情况;③ 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评价及大学生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7.0统计软件和Excel 2003进行数据分析。

二、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大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认识的比较

1. 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否促进学习

调查显示,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37.9%,东部为52.8%;认为效果一般,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55.2%,东部为45.6%;西部高校有7%的学生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没有效果,东部仅为1.7%。调查还显示,西部高校有46.6%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兴趣较大,东部为59.4%;西部高校有48.5%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兴趣一般,东部为39.4%;西部高校有4.9%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没有兴趣,东部仅为1.1%。由此可知,东西部高校大部分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较感兴趣,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兴趣指数明显高于西部高校。

2. 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优势

由图1可知,西部高校有27.2%的学生认为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改变学习的方式,随时随地学习,26.3%的学生认为可以拓宽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15.8%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21.1%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7%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东部高校相应为26.8%、30%、14.4%、22.2%和6.1%。图1显示的两条曲线走向基本趋同,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同感基本一致。

(二) 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现状的比较

1.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

调查显示,在数字化学习资源来源上,东部高校有32.8%的学生选择了网络下载,选择校园网占33.3%,选择网络课程占20%,选择教师研发的占6.7%,选择学校购买的占6.7%。西部高校则相应为44.7%、23.2%、12.8%、7.4%和8.9%(如图2所示)。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资源获取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在校园网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东部好于西部,但东西部高校教师自己研发和学校购买的资源数量都严重不足。因此,应加大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2.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频率

(1)学生每周网上学习时间统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2可知,东西部高校学生每周主要花费2-6小时进行网上学习,其次是6-10小时,超过15小时的学生都不超过10%。这说明,目前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意识普遍不强,需要积极引导。为此,笔者进一步挖掘了其影响因素,主要归结为:可利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太少(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26.8%,东部为6.1%),缺少数字化学习经验、没有接受数字化学习资源相关培训(西部高校选择为37.8%,东部为11.1%),缺少学习动机和兴趣(西部选择为13.2%,东部为38.3%)。调查亦显示出东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较西部高校健全,资源较丰富,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不大,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深层次原因。

(2)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次序

调查可知,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选择,西部高校学生依次排列为:网络课程、在线论坛、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试题库、教学专题网站等;东部高校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教学专题网站、在线论坛、虚拟软件库等。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识和功能定位基本一致,普遍关注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和数字图书馆等电子资源。

(三)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显示,西部高校仅7.4%的学生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很好,认为效果不大的占31.1%,认为效果一般的占56.3%;东部高校则相应为:10.6%、19.4%和67.8%(如图3所示)。这说明,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都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但东部略好于西部)。

为此,笔者从资源建设、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三个层面挖掘出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如图4所示)。其中涉及软件资源(西部高校占25.3%、东部占17.2%)、硬件资源(西部高校占16.3%,东部占7.2%)、技术支撑平台(西部高校占33.7%、东部占16.1%)、政策体系(西部高校占4.2%、东部占11.1%)和评价体系(西部高校占3.2%、东部占7.8%)。这些数据说明东部的资源建设较西部完善,这和教育投入有关。

三、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东西部高校在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都存在着重实施轻规划、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资金投入轻效果评估等现象。追根溯源,主要体现为:资源规划不协调、师生认识不足、培训机制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和政策体系不到位。

1.资源规划不协调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历经多年发展,“硬件”建设已有良好基础,“校校通”工程从2000年启动,各地域内数字化资源建设已具相当规模。调研显示了西部高校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数量不足的学生占35.8%,设备老化的占32.6%,设备基本不用的占15.3%;东部高校相应为29.4%、31.3%和6.1%。认为本校软件资源建设需完善的东西部高校学生分别为17.2%和25.3%,硬件资源方面分别为7.2%和16.3%,技术支撑平台方面分别为16.1%和33.7%。此外,调查还得知,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西部为97.9%、东部为91.2%),不能有效共享,形成信息孤岛,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这些都说明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应用中普遍存在着“重拥有轻应用”、“重硬轻软”、“车无精品”等现象,但在资源建设方面东部略好于西部。

诚然,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不均衡,有历史、区域文化观念差异等原因,但更多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教育投入不同引发的。东部高校投入的教育经费较多,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也高;西部高校则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各种办学条件。因此,国家应对西部高校投入更多资金,缩小地区之间资源建设的差距。

2.师生认识不足

数字化学习资源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应用效果,这和人的因素大有关系——教师和学生。调查得知,西部高校认为教师水平有限、需要提高信息素养的学生占15.8%,教师没有积极利用或指导使用网络资源占14.2%;东部高校13.4%的学生认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限。调查还显示出在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时,教师的指导情况不同:东部高校的教师积极使用的占12.8%,建议学生使用的占45.6%,没有指导、建议使用的仅占3.3%,西部高校则对应为15.8%、38.9%和14.2%。这说明,东西部高校教师对待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态度不同,东部明显好于西部。这源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西部教师收入不高,影响了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得优秀教师从西部流到东部和发达地区。[3]此外,西部地区思想观念较保守,开放意识差,信息闭塞。因此,只有转变师生的态度,激发他们的热情,才能真正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

3.培训机制不健全

影响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是否开展了数字化学习的相关培训。调查显示,西部高校28.9%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数字化学习相关培训,36.8%的学生认为培训很有必要、迫切希望能够接受培训,8.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认为不需要培训的学生占11.6%;东部高校则相应为21.1%、52.2%、1.1%和3.9%。由此可见,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导致了学生的数字化学习经验不足,进而影响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调查还显示,东部高校学生希望接受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培训意识较西部高校学生强烈些,这源于东部学校地处发达地区,对各方面的要求较高造成。

4.评价体系不完善

调查显示,认为本校的数字化资源应用评价体系基本完善的西部高校学生仅有29.5%,选较差的占14.2%;东部高校为41.1%和7.8%。调查还显示了应从软硬件结合的角度评价数字化学习资源(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62.6%),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应依据软件资源和硬件设备来评价(西部高校学生选择分别为23.7%和11.1%),认为与评价人员的信息素养有关的西部高校学生占2.6%;东部高校则为53.3%、41.1%、5.6%和2.3%。这些数据说明,东部高校的数字化资源评价体系较西部高校好些。但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总体评价系数都不高,评价标准不一。

5. 政策体系不到位

自从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对西部地区教育的规划和指导,应在政策和经费方面对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予以支持。国家加大支持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力度,完全能够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严重失衡的状况,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4]调查显示,目前东西部高校学生(西部为4.2%、东部为11.1%)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需完善政策体系,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呼声明显高于西部。这说明,国家在加大对西部高等教育政策扶持的同时,不应忽略东部,应保持东部的领先位置,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1.对西部高校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

调查显示,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方面逊色于东部高校,这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有关。国家应加大对西部高校的投资力度,在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经费中设立“西部教育发展专项”。国家对西部高校的投资,不能是扶贫式的,在观念与实际做法上必须有根本性转变。调查还显示,西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不高(东部略好于西部),不能有效指导学生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近十年来,西部高校人才流失严重,主要是西部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与东部差距太大,导致“孔雀”纷纷东南飞。因此,国家必须制定适应的优惠和倾斜性政策,用差别化政策给西部教育“开小灶”,切实提高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稳定西部高校师资队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西部工作。[5]只有提高师生的整体素养,才能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率,推进西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当然,在加大西部教育投资和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东部教育的投入和发展。只有数字化学习资源真正发挥作用,东西部“数字鸿沟”才能消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

2.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保障体系

(1)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否使用、如何使用、使用的效果如何,缺少评估体系和标准规范,各单位各自为政。[6]为了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率,国家宏观层面上应该统一制定测评体系,指标体系要体现规范化和灵活性的兼顾、动态与静态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7]中观上特别是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质量指标体系除了在办学指导思想等基本指标上保持一致性外,还应该建立不同的子指标体系(尤其应针对东西部高校的不同特色和学生特点适度调整),增强指标体系对不同评估对象的适应性。[8]微观层面上,高校要重视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过程性评价,即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某一阶段(如时间、单元等)后进行的评价。

(2)健全培训机制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数字学习资源有效应用的重要环节,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亦是影响数字化学习资源有效应用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师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数字化学习资源培训除了事先设置的内容外,还应该能够方便灵活地添置新的教材、课件、课堂教学、现场指导、模拟演练、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结合培训对象、培训条件等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一种或综合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训教师应具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模型等手段,用可视化和动画界面为培训提供沟通方式的能力,能够直观、具体、无误的向受训人员表达培训内容中难以理解的场景和知识点。[9] 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做各种各样的实训实验和演练。因此,东西部高校的师生必须转变观念,参与培训,唯如此,才能满足数字化生存的需要。

3.完善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调查显示出东西部高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较差,这归结于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因此,要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必须优化配置资源。应从两个层面着手: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形成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统筹的战略,全面考虑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现状和需求,合理、均衡配置数字化学习资源。为此,教育部门应建设统一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库,为下一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服务。[10] 从高校层面来讲,要注重科学规划,上一级教育部门要整合下一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所建的资源,形成一个资源汇聚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既注重从外部争取资源又注重内部资源优化和利用率的提高,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突破应用瓶颈,整合多方资源,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实现东西部地区不同学校间、学校内部间的优质资源配置均衡,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教育信息一体化促进东西部教育的均衡发展。

4.加强合作交流和对西部高校的支持

篇5

建立合作网络

《世界教育信息》:里昂商学院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商学院之一。作为一所研究型商学院,她有何特色?

图格鲁尔・阿塔梅尔:里昂商学院建于1872年,历史悠久,由里昂工商会成立,旨在培养商界精英。里昂商学院跻身法国四大高等商学院行列,除里昂商学院位于里昂外,其他三所高等商学院均位于巴黎。现今,里昂商学院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高要求选拔学生是法国高等商学院的传统。有志申请里昂商学院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后,不能直接申请入学,必须进行两年预科学习,且需通过入学考试。因为里昂商学院是法国四大高等商学院之一,所以我们对欲申请攻读我校商务硕士学位的学生素质有很高的要求。第二,相较于其他商学院,甚至是相较于法国另外三所高等商学院而言,里昂商学院得以别具一格,依托的是我校的创客精神。例如,里昂商学院是欧洲第一所创立企业孵化器的商学院。虽然如今企业孵化器遍布各个商学院,但我们领先整个欧洲30多年。我们创立的企业孵化器在里昂孕育了1300多家初创企业,且这些初创企业的五年生存率高达85%。对此,我们感到非常自豪。又如,里昂商学院荣获三大商学院认证机构认证,即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EQUIS)以及国际MBA协会(AMBA),全球获此殊荣的商学院仅不足1%。第三,我们有非常清晰的战略,把全球化和数字化相结合。目前,我们正在全球创建分校,和IBM公司建立伙伴关系,旨在通过合作,建立更具智慧的商学院。综合以上因素,里昂商学院不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未来,都有杰出的表现。

《世界教育信息》:您所提及的全球化战略中,哪些方面是里昂商学院关注的重点?

图格鲁尔・阿塔梅尔:如今,有很多国际学校、国际教职人员、国际交流项目以及国际元素。里昂商学院的目标不限于此,下一步规划是从国际化走向全球化,在全球每个经济区建立校区,如亚太经济区、环印度洋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非洲国家,以及中东国家、拉丁美洲等,并从各个经济区招收学生,通过各个经济区间的流动性,创造机遇,以提供真正的全球化教育。以上是里昂商学院的全球化战略,现处于起步阶段,将来会有更大的发展。此外,我们已经着手与全球主要商学院建立合作关系。我们集合了来自10~12个国家的顶尖商学院共同促进创新和初创企业发展,以建立合作网络,这和我们在各个经济区创立校区的规划相辅相成。

《世界教育信息》:里昂商学院在挑选合作伙伴时,有哪些标准?

图格鲁尔・阿塔梅尔:就里昂商学院的国际交流项目而言,如今,我们在50多个国家有130个国际交流项目。针对这些国际交流项目和全球合作伙伴,我们主要关注37个国家。这37个国家发展速度很快,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拥有优质高等教育。例如,新加坡和阿联酋拥有非常优质的高等教育和优秀的高等教育学府。合作伙伴的高等教育水平和经济规模都是我们所关注的,符合这两项条件的国家有37个,都是利于发展商科教育的最为重要的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我们选择至少获得三大国际认证之一的商学院。在一些国家,商学院不时兴获得认证,我们就会选择注重创新和初创企业发展的顶尖商学院。

对于建立校区和更坚实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看重的是互补性。例如,我们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两者的互补性非常强。因为华东师范大学在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领域的创新方面很有优势,而里昂商学院在商科教育和初创企业发展方面的优势非常突出,双方优势结合,可以推出跨学科合作和创新性更高的初创企业发展项目。其中,跨学科合作很重要。里昂商学院的初创企业发展项目与华东师范大学的设计学院合作,把初创企业发展和设计、艺术、工程科学相结合,使科学技术、政治科学、艺术设计和商业、经济相碰撞,就能推出新颖的项目。因此,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有利于里昂商学院的发展。

二、建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培养创业型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成功的创业者应具备哪些特质?

图格鲁尔・阿塔梅尔:在我看来,其一,成功的创业者是有创造力的人。一般而言,他们是激进的乐天派。可以这么理解,当一个人很悲观时,他看到的都是威胁、听到的都是坏消息,遇到困难会望而却步。而创业者是乐天派,因为在其他人看来是威胁和困难的,在创业者看来却是机遇。当把问题看成机遇时,就会激发创造力,以克服挑战,找到解决方案。因此,成功的创业者是激进而乐观、有创造力、敢于冒险、不怕犯错的。创业精神的一大劲敌和阻力就是畏惧失败,如果害怕失败,就难以成为创业者。因此,想要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就必须敢于冒险。营造接纳犯错的文化氛围非常重要。其二,成功创业者的另一特质在于他们都是叛逆者,叛逆者不安于现状,乐于变革,执着于目标,非常有耐心,这很重要。其三,成功的创业者都非常自信,也就是说,他们非常信任自己,相信自己有完成任务所需的资源,坚信自己能够做到。以上就是我觉得成功创业者所应具备的素质。因此,大学在实施创业教育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特质。

《世界教育信息》:大学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来帮助学生培养这些特质,那么,大学在设计课程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图格鲁尔・阿塔梅尔:大学在设计课程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以乐观的方式关注世界和机遇,关注全球挑战。全球挑战有很多,但大学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向学生展示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其二,在设计课程时,需要纳入基于项目的教育,并融入国际流动性。去其他大学交流学习,以推动去中心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他人的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我看来,到中国留学对于法国学生很重要,不仅能让他们了解中国,也有助于了解自己,因为中国人眼中的法国人与法国人的自我认知不同。因此,如果能知道中国人眼中的欧洲人是怎样的,欧洲人就能更加了解自己。同样,作为中国人,如果能知道欧洲人眼中的中国人是怎样的,也就能更加了解自己。去中心化必须纳入课程设计,这非常重要。其三,为促进国际流动,我们在全球建立校区和伙伴关系,并促成工程、设计、创业等学科间的跨学科课程设计。当学生有好的想法时,大学应该帮助学生“孵化”想法,以促使该想法被设立为创业项目。大学推出的创业“孵化器”能联通学生和包括创业投资者、金融家、政策制定者等在内的外部生态系统,促成创业项目。以上这些都应该纳入创业教育课程设计。

《世界教育信息》: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高校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您看来,为促进创业,除了课程设计方面,大学还应提供什么支持?

图格鲁尔・阿塔梅尔:第一,在开展创业教育时,联通大学和商学院,建立生态系统。创业生态系统包括企业、金融机构、政策制定者、政府、技术合作方以及研发中心。大学应与各方展开密切合作,努力把生态系统中的各方融入课堂。不仅要有学生的参与,还要有金融界人士、创业投资者、研发中心等各方的参与,同时还应该从校外引入科研项目,在学生和生态系统中的利益攸关方间形成合力,这点非常重要。

第二,大学必须营造创业精神氛围。通过向学生展示创业是非常有前景的事业,从而在校内使创业合理化,让学生认识到创业是件值得自豪的事情,让学生受到成功创业者的鼓舞,为此,大学须邀请著名创业者走进课堂,使教授和著名创业者携手合作。创业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方式,应该更具灵活性,鼓励学生去创造原型、开创新事物、开展项目,还要与校外的创业者和企业展开合作。创业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要通过列举具体创业案例给学生提供灵感,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然后转化为创业实践。

第三,大学和商学院自身也应具有开创精神,积极创设新项目,提出新想法。以我们和IBM公司在数字化教育方面的合作为例,双方的合作旨在探索何谓“智慧的商学院”,以及如何才能有效利用数字化教育。数字化教育不仅是推出在线课程,让更多人参与学习,还在于变革教学方式,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数字化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把课程数字化,例如,我们推出了学习实验室,开设互动型课堂,增加学生和教授间的互动。又如,在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合作中,我们也在探讨如何适应中国教育现状,融入数字化教育。所有这些都和学习、创新和创造力有关,需要创新教育领域,是教育领域的“创业”。

第四,创业教育必须是基于项目的教育,课堂学习要相对少些,基于项目的教育要相对多些。以里昂商学院为例,学生第一年入学时,我们将他们分入六人小组,让他们定义一个初创企业项目,主题自定,可以是商业、经济、社会组织等。各小组有六个月的时间完成这项任务。这六个月间,各小组完成任务需要什么知识,教授就教什么知识,这种基于项目的教育很重要。

第五,坚持去中心化哲学。各人对中心的认识有别,因而有不同的中心。去中心指的是从他人的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中国的视角、从欧洲的视角,抑或是非洲的视角。我喜欢践行去中心化,因为这充满魅力。例如,上周我先到了非洲的卡萨布兰卡,再回到法国,之后又来了中国,下周我会在美国波士顿。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并且会把从世界各地所学到的东西分享给学生。我们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法国、美国以及非洲。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能使学生更有创造力。

第六,大学也需要创设基于学科的去中心化,即从物理、化学、经济、艺术设计、商业等学科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能使学生更有创造力。可见,创业教育旨在培养设计思维、激发创造力。综合以上六个要素,大学能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卓有成效。

三、亚欧商学院致力于

实现高等教育和创业教育的互联互通

《世界教育信息》:这次来中国,有没有什么新的体验?

篇6

一 前言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倡要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随着数字化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是在教室或家中,学习的载体也不仅仅局限于纸质书本上了。

开放式的学习平台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新理念,确立了“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增强能力、探索创新”的教学方针和“加强建设、锐意改革、注重特色、不断创新”的指导思想,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构建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创新型教育模式。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的发展,目前我国建筑从业人员已达3893 万人,高居各行业之首。因此,市场需要大量建筑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建筑类人才势在必行,这也对我们的建筑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培养模式局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二 国内外数字出版物的发展

美国威廉・E・卡斯多夫(William E. Kasdorf)在《哥伦比亚数字出版导论》中指出,在教材领域,数字出版仍然处于实验阶段。但在出版巨头云集的英美两国,对数字化教材的探索已经成果初现。

从2005年开始,美国各大出版商逐渐意识到开发教材数字市场的巨大潜力,2009年美国的高等教育教材市场总值为82.12亿美元,每年以2%~3%的速度递增,到2014年将达90亿美元。而电子教材销售将以100%的速度增长,到2014年,美国高教及职教市场,电子教材销售收入占新教材销售的比例,将从目前的0.5%增长到18%,达10亿英镑。

2009年,在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795亿元人民币电子图书读者的总数突破了1亿人,首度超越传统书报刊出版物。

从2008年开始,数字化战略在我国各大出版社被进一步推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等,都相继建立了电子出版相关部门,从加强认识到实际运营、从图书配套到平台构建,数字化教材与传统教材正呈现出融合共生、互补互动的发展趋势。我国著名的图书网站――当当网也率先开辟了电子图书一栏,其中涉及科普读物以及电子教材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我们应该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教材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力图在资源库建设方面有所突破,以实现传统教材的数字化转型。

三 建筑类教材的特点

数字化教材有别于传统教材,它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纸质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适用于各类电子终端的互动性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数字化教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等优势,能为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性。

建筑类专业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理工科中比较传统的专业,在设计和施工部门从事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建筑类教材具有图形多、三维空间立体感强、色彩丰富、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这些恰恰是传统纸质教材所不具备的。

同时,随着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和更新,纸质教材的出版周期远远赶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

四 建筑构造数字化教学光盘

(一)建筑构造课程特点

《建筑构造》是研究建筑物组成与构建的专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程技术科学,它涉及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以及建筑经济等有关方面的知识。对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以后能否胜任建筑师的工作就取决于他真正掌握和理解了多少建筑构造方面的内容。

目前,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仅凭一张嘴、两只手很难把本应形象具体生动的构造节点描述清楚。例如,在讲述“屋顶构造”时,虽然教材上有不少例图,对于有一定现场经验的人而言不难理解,但对于没下过工地、生活中也很少上到屋顶,即使上到屋顶也很少注意到排水、保温、隔热等构造的学生来说,仅凭那些黑白线条图、文字加上教师的口头讲述就能弄清其构造做法,实属不易。往往是书背得熟,一到设计,就问题一大堆,更谈不上创造新的构造形式。而此时,若能带学生到现场上亲眼看看,或展示一些工地照片,或以动画演示屋顶的生成过程以及其构造组成,那么效果将会大不一样。

同时,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和课下自学不同步,仅仅依靠老师的课件来自学与复习往往达不到教学的最终效果。

为了缓解和改善上述状况,课题组成员结合多年讲授《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Photoshop和Flash等软件相结合的手段编制成了《建筑构造》数字化教学光盘,已于2012年5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二)数字化教学光盘的内容

《建筑构造》数字化的教学光盘不是唯技术而技术,也不是从看书到看电脑,它是一种模式、一种理念。数字化教材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平台,使教学和管理、课堂和网络等各方面紧密结合,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动态的、及时的交互学习模式转变。

《建筑构造》数字化教学光盘的内容包括课程介绍、课程特色、课件与教案、互动教学、立体化教学资源五大模块。在“课件与教案”中包括授课的文本教案和授课课件PPT两部分,课件以大量性民用建筑构造为主要内容。在“互动教学”中包括学生自测题和构造设计题目两大部分,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自学和复习的能力。在“立体化教学资源”中包括动画视频演示、建筑设计规范和参考文献三个部分。动画视频演示利用CAD、FLASH等软件,将重要的、较难理解的构件详图,从不同角度分层次表达它的构造层次,详细展示它的各种构造特点。

(三)数字化教学光盘的特点

1.教学性

在教学光盘中,我们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手段设计了“电子教案”和“授课课件”两个单元(如图1 所示)。“电子教案”和“授课课件”基本上满足了教师课堂授课和学生课下自学的需要,满足了教与学的需求。

不管是传统的教材模式还是信息时代的数字化教材,它们的根本是离不开教与学的,也就是说教学光盘首先应能满足教与学的需求。

2.形象化

在教学光盘中我们充分利用CAD、3DMAX、PHOTO、FLASH等软件的优势,将常见的、重要的、较难理解的、新的建筑构件详图,从不同角度分层次表达它的构造层次,详细展示它的各种构造特点。

3.开放式的交互学习平台

在教学光盘中我们将建筑学及相关学科中所涉及到的常用的相关建筑名词给以准确的定义,按照汉语拼音的首个字母分类制作成“建筑名词释义”单元,对学生牢固掌握建筑基本概念有很大的帮助(如图2所示)。

在教学光盘中为了体现学习内容的交互性,课题组制作了“自测题”单元(如图3所示)。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课程内容,题型分为 “填空题”、“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作图题”五大题型,同时相配以各题的答案,以便于学生的自学。

(四)教学应用效果

建筑构造数字化的教学光盘内容全面、讲解清晰、实例丰富、动画生动、演示流畅,既有利于教师授课又便于学生自学。我院2007级、2008级、2009级建筑学本科、城市规划本科将建筑构造数字化教学光盘作为辅助教材试用,通过三学年的试验教学,发现这种教材模式和学习模式能够更高层面地教授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让学生从放羊式的自习转变到多媒体规范化的学习,从失控到监控。

五 结语

数字化的教学光盘从根本上继承了传统纸质教材的文字类内容,同时又将较为复杂、难为理解的图形以形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教与学的互动方面,采取人机交互式的技术手段,实现了习题的自测。

在开放式的教学平台下,如何既能为教师提供资源,满足课堂要求,又能为学生提供互动终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这是我们进行数字化教学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目的。

参考文献

[1]数字化教材研究与应用.蔡雪峰,赵湘慧.中国大学教学[J].2009,(1):95-96

篇7

(一)公共图书馆应发挥高等教育的新知识课堂功能,成为高校学生的学习场所现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知识不断累加,科学方法也更精致化,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不断适应人类知识生产不断繁殖增长的需要;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又导致了信息社会的到来,高等教育同样必须应对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和信息爆炸的挑战。然而,对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高等教育的核心部门来说,师资力量、硬件条件、教学制度等一系列的限制导致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难以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这就大大限制了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限制了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陈旧、落伍的知识体系很可能导致整个国家竞争能力的弱化,使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遭遇障碍。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文献资源、电子信息资源,并能够保持信息资源的更新能力,因而可以在硬件上弥补高校知识传播的缺陷,成为教育高校学生的“新知识课堂”,使得图书馆成为高校学生获取新知识和优质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

(二)公共图书馆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有利于培育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即是追求素质教育的实现。所谓素质教育,指的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通过教育训练,调动学生的认识和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识与意向等因素全面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明向学生个体心理潜移默化,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良性循环”。①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涵盖广泛,其中,信息素质教育是其中的重要一种,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质其实就是“人认识、创造、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当前,诸多高等院校的本科学生表现出明显缺乏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问题,公共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具有中枢地位,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三)公共图书馆能够提升民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群众性基础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是国家大力发展科技文化事业的体现。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偏远山区,由于交通的不发达和信息技术条件的限制,公共图书馆就发挥着更为不可取代的功能。其有效的公共服务能够使得全民共享知识和信息资源,开发民众的智力资源,不断提升全体国民的信息素质、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这必将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降低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本,促进人才培养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双重提高。

二、问题反思:高等教育发展中公共图书馆的现实问题分析

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公共图书馆得以发展,其社会教育功能得以开发,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然而,当前我国图书馆的发展中存在若干现实问题,对其功能的发挥构成了阻碍。

(一)部分图书馆的建设滞后,缺乏战略性的长期建设规划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主要以政府的资助和支持为主。然而,很多地方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将其主要精力投入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对于公共服务的投入严重不足。一些政府以招商投资、促进GDP增长为己任,严重忽视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具体到图书馆发展来说,对于图书馆发展的忽视也自然在各个地方表现出来。有些图书馆设备陈旧、设施落后、文献资源常年缺乏更新;有些图书馆对电子资源和数据库建设严重缺乏投入,造成图书馆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无法吸引社会公众。

篇8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23 ― 02

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具有职业技能的产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图书馆作为学校办学重要支柱之一,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事业发展,也影响到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发展大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建设发展职业院校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我国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

1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快速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产业人才,但是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足已经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作为知识储存地图书馆建设与发展薄弱滞后,制约影响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及校园文化建设。由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发展战略上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反思,才能在体系构建中顺应发展趋势。

自20世纪90 年代末,在"中国制造"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强劲推动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脱颖而出,由此开拓了我国职业教育版图,开启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新历程。在政策激励下,新兴高职院校在较短时间里经历了规模扩张与数量增长的发展历程,但却显露出建设进度跟不上发展速度的矛盾和问题。图书馆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支柱,是专业建设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由于基本建设和基础条件都较薄弱,馆藏资源欠缺,管理模式落后,不能满足专业建设和师生对知识和信息资源需求,成为困扰图书馆工作和事业发展的瓶颈,也影响着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而“三改一补”生成模式与"跨越式"'发展方式存在着先天不足,原有的中专技校传统模式与新建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式客观存在着本质差别,转型缺乏必要的历史过渡与整合,原有图书馆不能适应高职院校事业发展需要,必须加以彻底改造与重建。

信息技术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前,基于网络云计算技术浪潮兴起,加之移动技术(智能手机、电手书阅读器等)丰富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正面临信息技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获得了极佳的通讯环境和技术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和系统工程。图书馆作为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一个主要领域,必须保持一体同构同步发展的趋势,并在其中发挥独特作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1246所,已踞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但改革发展任务依然艰巨。建设职业院校图书馆必须处理好“三大”发展关系:一是宏观上与体系构建相适应; 二是中观上与高职院校发展相一致;三是微观上与自身发展规律与特点相吻合,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重点加强数字资掘建设,改革管理模式,转变服务方式,提升管理与专业人员素质。

2 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路径

(1)确定学校的发展定位

首先要确定好学校的发展定位。高职院校图书馆战略既是谋划发展的逻辑起点,又是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路径,必须从体系构建顶层设计和高职院校实际出发,进行科学定位、整体构思。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与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机构,是学习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图书馆也不例外。“学术机构”赋予图书馆学术性的本质属性;“重要基地”则强调了图书馆要为教学与科研提供服务的应用性特征。图书馆具有馆藏丰富、设施良好和文化高雅的独特资本和条件,但必须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计会服务相结合,方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产生社会经济科学的价值。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不可隔断,现代不可逆转、 两者和合交融,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战略定位的时代特征。已有的馆藏软硬件资源和条件,是未来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继承传统,吸取利用一切有益的东西,促进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依据时代特征与发展需要,加大改革与创新力度,赋予其时代精神和现代元素,推陈出新,焕发其生命新活力。当前,图书馆进入了信息化发展数字化建设的新阶段,高职院校图书馆虽基础薄,起步晚,但起点高,机遇好,具有后发性优势。

(2)确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服务是图书馆的首要功能,服务于育人是图书馆功能定位的核心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图书馆只有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转变与创新服务方式,建设多元灵活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才能真正在学校事业发展、教学科研及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学习研究和专业发展特别是就业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与方法。高等职业院校应将服务与育人纳入统筹视野,确保协调发展。树立以人本理念的本质是为师生服务。创新管理方式,实现管理与素质和谐,目前,图书馆正由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型,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欲使两者趋于平衡和谐发展,关键是转变观念,核心是提高人员素质。在信息时代,传统的“藏、借、阅、管”理念、密集型工作方式以及低水平的管理绩效等,已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信息化趋势和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要求,代之而来的是“理念创造了财富”。知识管理成为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的新理念。图书馆作为知识集聚传播创新转化中心,必须把知识共享、服务、创新和贡献纳入管理范畴、发展目标和评估体系之中。加强对图书馆人员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把先进理论和技术运用于文献资源建设,创新服务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 不断提高管理理念先进性、管理体制合理性、管理方式科学性、管理手段自动化和管理资源信息化水平,更好地适应未来图书馆信息化发展趋势。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在已进入信息化社会阶段,资源与技术,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两翼,两者有机整合是图书馆建设关键和战略定位。第一,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必须储备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在这方面,新兴的高职院校经过近十余年的投入与建设,已初具规模,其中,既有纸质文献资源,又有数字资源,形成了与专业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相呼应的系统化馆藏。第二,中国数字出版已步入成长期,数字出版时代即将开启,意味着数字化信息资源将成为学校图书馆未来馆藏建设的要资源。大力利用现代技术(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本和多媒体技术),加快对现有馆藏资源进行信息化加工与处理,促进馆藏资源向可视、可听、可读一体化方向发展,提高馆藏资源载体的数字化程度。同时,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进程,建立数字信息资源的新体系,加快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进程,不断尝试和扩大现代技术应用,有效整合馆藏资源,提升数字化建设水平,为今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 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对策

(1)建立数字化图书馆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传统图书馆将面临重要挑战。高职院校图书馆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已初具格局,积累了一定量的数字资源,构建了一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了一个自动化管理系统,形成了一支信息化人才队伍。但无论观念、技术、能力和条件等都还存在较明显的差距。当前,信息化持续发展,泛媒体、云计算浪潮正在崛起,传统型图书馆面临危机。传统纸质文献与现代数字文献在一个较长时期里并存发展,但日趋发展的信息技本将成为图书馆建设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精心谋划。信息化建设是面向末来的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图书馆已进入了数字化建设与发展的新阶段,对此应有一个较长期的预期和规划。

(2)符合学校发展规划

图书馆建设是学校整体规划的一个部分,图书馆的发展应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同时也要符合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规划。从社会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图书馆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发展的联系。运用统筹协调的理论与方法,建设内外关系,协调各方利益,加强资源整合,集聚综合效能,增强社会适应性和服务吻合度,使图书馆与社会综合发展紧密结合趋于一致,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从职业教育大体系建设来看,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体系构建、体制改革及能力建设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应纳入大体系构建之中,为建立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深化人才模式改革、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以及提升终身职业能力服务,提供理论支撑、知识贡献及信息服务。从学校自身来看,图书馆要打造特色鲜明、资源丰富、发展均衡、服务上乘、现代水准的高职院校信息服务中心和学习创新基地,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其固有规律和特点,使环境、馆藏资源、计算机硬件、管理系统、服务体系和专业队伍建设等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3)建立图书馆联盟

学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高等职业院校应与地方其他高校或机构建立联盟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战略选择。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与校同样群体需求与日俱增的新形势下,图书馆建设将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而且具有复杂性多变性、超时空性。因此,学校间的合作可以形成合力,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和问题。例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和“中国数字化图书馆联盟”以及分布于各地区域性的图书馆联盟等都是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高职院校图书馆走联盟合作之路,开拓了思路,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型和经验。在建立图书馆联盟时要突破地理局限,探索“全域性”联盟合作的新路子。当今世界已进入大交汇、大融入、大整合的新世纪,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发展的推动下,开放互联、合作共赢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处在这一历史背是下,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迫切需要加强与世界的对话与合作。高职院校图书馆也不例外,必然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的图书馆建设应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扣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和主题,结合图书馆实际,结合社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实际,加强图书馆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吸收一切有益的经验和成果,建设符合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图书馆。

〔参 考 文 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N).光明日报,2010-07-30.

篇9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已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在此发展进程中,知识和信息是主要要素,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将成为全社会经济发展新的热点。因此,强化数字化、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整合管理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环节。伴随该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渐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之中。尤其是自我国正式启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等已经是高校当前的主要工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其中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高校教学资源主要来自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信息中心,以及各院系等部门,教学资源陈旧并且比较分散,因此,加快构筑与高校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是高等学校课程整合改革与发展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把原有传统的教学资源经过计算机采集、压缩、编码等数字化加工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它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1.处理数字化。

所有的教学材料经过采集转换与抽样量化后使用二进制符号来记录,其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纠错性强。

2.显示多样化。

主要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而且可以实现多种媒体,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3.传输网络化。

信息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实现网络远距离传输,而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网的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4.使用便捷化。

多个学习者可以同时、重复、任意地使用或者复制教学资源。

5.教学智能化。

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综合使用,使教学过程多彩纷呈,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讲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教学资源具有下列优势。

1.组织形式为非线性结构。

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可以随意进行复制、传输与再编辑,不受传统线性顺序限制。

2.存储形式多媒体化、数字化。

所有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多种形式存储,可以存放在硬盘、光盘、U盘等多种存储介质上。

3.网络化传输教学信息。

所有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传输得以应用,从而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整合的概念与前提

数字化教学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把数字教学资源与课程进行整合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迫切需要。这里的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教学资源通过多种方式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新的整体。

数字信息资源与高校教学的整合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从技术层面上可以理解为根据实际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传统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进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化信息;二是从内容层面可以理解为计算机技术与教学过程优化组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为了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的完美整合,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做好整合工作。首先要有专业的理论、技术人才团队作支持,应该有专业教师、主管教学工作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等,所有人员各尽其责,为实现数字化资源与课程有机整合承担保障作用。其次要把创新推广理论引入到整合中来,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从而实现数字化资源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四、数字化教学资源与高校课程整合的途径

1.以数字化资源为基础,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

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并非“书本搬家”,也不是简单地将文字、图像与动画等在计算机中的集中反映,而是由这些多媒体元素,通过独特的连接方式组成有序的开放信息集合体系,是教学理论、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多种类型的教学过程迫切需要利用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形式来讲授,以使学生在同等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元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类型的现代化教学用具也涌现出来。如:电子白板、实物投影、电子教鞭、电子讨论版等。这些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改变了传统呆板、单一的教学方法,建立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多种媒体元素能灵活有机地结合应用,活跃了教学过程。

2.建立数字化社区,搭建新型的网络学习环境。

数字化社区又称虚拟学习社区,是网络教育平台与学习者和教师组成的人机教学系统。由于虚拟学习社区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自网络得到广泛普及以来,其在国内外的高等教育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功能。该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而且具有方便开展计算机网络协作模式的学习形式。因此,在高校研究充分使用数字化社区,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学科知识,而且能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技术和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3.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配套资源。

图书资源数字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料无可比拟的优势。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使信息的表达和传输出现了质的飞跃,使全球化的图书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同样还可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多次开发利用。

数字图书馆作为高校数字教学资源与课程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两者的整合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数字图书馆可以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并且融入了Web2.0的相关理念,所有用户共同来建立资源、利用资源,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完全开放,使数字图书馆在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整合过程起到纽带作用。

综上所述,从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来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充分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课程整合的实验、探索过程,有着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数字化教学资源与高校课程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才有可能进步。

参考文献:

[1]柯和平.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远程教育杂志,2006,(4).

[2]丁世敏.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系统化构建.教学与管理,2010.3.

[3]蔡璐.试论数字资源的整合与保存.图书馆,2003,(6).

[4]程凯.高校课程整合及教育资源建设浅析.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8.

[5]董民辉.数字图书馆导航高校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宁波大学学报,2005.8(27)4.

篇10

按教育部的要求,2006~2010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继续开展了《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暨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的制定工作,征求意见稿(V3.0)已经形成,计划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9年10月出版。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方面,《基本要求》在《白皮书》的基础上,提出了七条教改建议:

(1) 进一步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2) 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

(3) 加强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建设;

(4) 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

(5) 统筹全校教师资源,加强高素质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建设;

(6) 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及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7) 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机制。

《基本要求》最主要的工作是做了三件事:充实了的知识体系的内容(采用4×3矩阵,即将计算机基础内容分为“四个领域,三个层次”);提出了完整的实验体系;精确地描述了核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对核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我们可以借用SAMPLE一词(有样板和实例之意,可直译为“赛博”)来概括,其具体涵义如下:

S: skill 基本技能(basic skills)的要求

A: ability 应用能力(application ability)的要求

M: mergence 课程整合(course mergence and mending)的要求

P: programming 程序设计(programming)能力的要求

L: literacy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培养的要求

E: e-Learning 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的要求

2 “SAMPLE”是“1+X”课程设置方案教学要求的具体体现和发展

“1+X”的课程方案,既体现了基础课的性质,又突出了各学科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X)要求不同的特点。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日益广泛,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新形势下却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导致计算机基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了某些脱节和不和谐。为了更好地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大刀阔斧般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改革。从“1+X”到“SAMPLE”,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继承与对应联系:

基本技能的要求――强化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应用能力的要求――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

课程整合的要求――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

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加强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建设

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数字化学习的要求――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所以我们认为,“SAMPLE”也是一个教学评价体系。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普及教育,也是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教育。好的评价体系能够及时帮助教师、学生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和不足,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反之则不行。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评价体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和借鉴发扬之处,逐步完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可以看出,“SAMPLE”健康有序地发展既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资源来实施,又不能缺少良好的评价体系来总结完善。总之,“SAMPLE”是“1+X”课程方案教学要求的具体体现和补充发展,是“1+X”改革要求的最佳诠释和根本核心,是大学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发展相结合的客观内在要求,是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坚实保证。

(1) 基本技能的要求――强化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通识教育,是大学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之一,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它体现了基础课教学的两大重要特征,一为应用基础,即打下终身受用的专业基础,使得学生在后续课程或今后的应用中能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二为素质基础,即具有典型的学科范型,并非一定要具有与计算机相关的全部专业素质,而只需强调计算机只是解决本专业问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我们需要真正做到“厚基础,宽专业”,通过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basic skills)来强化其基础性地位,这是“1+X”改革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基本技能的培养,大学生具备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结构和基本应用能力;通过开设实用且常用的工具软件的实践教学,在提高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评价和创造的能力的同时,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基本技能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及日常事务中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提高其在抽象概括与逻辑推理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为社会培养出适用于各专业领域不同层次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2) 应用能力的要求――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

国家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相继出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若干意见》(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版)》(蓝皮书),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并强调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点应该由培养操作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型成以人为本的新型科学发展模式,即培养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新问题的基本思维和创新能力。计算机的生命在于应用,这便是学生的应用能力(ability)的要求,也是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核心。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能够独立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新问题打下基础。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很广,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自然需要学生付出很多精力,但学生的学时却很有限,因此必须在需要和可能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计算机基础教育不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进程中的“忆苦思甜”教育,“1+X”体系结构中的“1”,要兼顾许多中学已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即“非零起点”教学,可是实践教学中过多理论的“零起点”则会降低大部分实际“非零起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生们对感兴趣的一部分新技术通过自学所达到的应用能力水平往往都比较高。因此,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来进行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的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从应用技术的开发历史、新技术的产生发展思路、应用背景演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他们应用能力的提高。应用能力(application ability)的要求是“1+X”改革内容的重要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改革要求。

(3) 课程整合的要求――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涉及到不同科类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应用需求的专业情况不同,所以不能采用一种模式和一刀切的做法,应该从实际出发,承认和分析差别。既要有满足共同需求的内容,也要兼顾不同专业的特色,探索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模式,既要做好“1”,同时也要针对自身不同的情况设置“X”课程,包括计算机技术课程和专业应用课程,把握好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与专业课程相整合,对课程整合(mergence)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课程整合主要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涉及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从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它针对教育领域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和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民主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和谐发展。课程整合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这种要求并非面向知识,而是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培养师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众多专业课程的融合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时,各学科自身对计算机课程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需求紧密联系,根据专业自身特点及需求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在整合的过程中满足各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便可以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课程整合(course mergence and mending)的要求是“1+X”改革内容的关键环节,是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必经之路。

(4) 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加强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建设

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学生的程序设计(programming)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会能够运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简单的应用程序,把计算机技术更好地运用到自己所学的专业中,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因程序设计课程与一般的课程不同,因此,在讲授过程中,不能以理论讲授程序设计语言、语法为主,而应该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组织程序设计的授课内容。以编程思想与方法为主,结合完整且实用的应用程序开发案例,讲授程序的设计与实现,并以此作为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去覆盖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所有的知识点,增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在讲授知识体系的同时,也要加大同步上机实际操作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中逐渐提高实践能力,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弥补知识缺陷。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的有效结合使学生所学知识即时可用、前后连贯、初成体系、逐步完善,培养基本编程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目的不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一门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而是让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程序设计,真正学会应用程序设计,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程序设计(programming)能力的要求,即在重视学生学习运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能力的同时,也提出了教师需对传统教学课程的建设“程序”进行全新设计的要求,是“1+X”改革内容的客观需要,也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要手段。

(5) 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在信息如此庞大的现今社会,计算机基础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良好的信息素养(literacy)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化“1+X”的改革,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信息素养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理解、发现、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认知能力;采集、处理、创造、组织、规划信息资源的能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日常事务处理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理解信息所带来的新知识并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将承担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任务,讲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以及呈现的技能,使学生能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计算机基础教育从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基本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建立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框架,通过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中的概念和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知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引导学生将相应的技术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解决相应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正确的信息消费和信息制造者,使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与他人和谐合作的精神,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一个健康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多种科学合理的教学引导方法手段必然能够培养出一位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使其符合信息社会的人才培养需要。因此,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培养的要求是“1+X”改革内容的最终目标,也是教学改革不断实行的根本原因。

(6) 数字化学习的要求――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与科技进步相结合,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应运而生。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称为网络化学习或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学习方式,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①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②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③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合作的;④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的;⑤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的。数字化学习改变了学习的时空观念,使一切学习随时随地皆有可能。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使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家庭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入数字化的虚拟学校里学习;人类将从接受学校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学习者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为了更好地促进数字化学习,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也就是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包括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加强教学环境的建设,构造网络化的教学平台,支持“情景―探究”模式、“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模式、“校际合作―远程协商”模式、“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二是数字化学习资源。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库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具有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纵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三是数字化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互动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学习发展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数字化学习(e-Learning)是“1+X”改革内容的前沿课题,也是教学改革要求的未来主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管会生. 大学要出思想――谈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 计算机教育,2008(2):10-14.

[2] 冯博琴. 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3(12):29-30.

[3] 谭浩强. 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开创计算机基础教育新局面[C]//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2年会学术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篇11

《开放学习》关注双重模式大学

2012年第一期《开放学习》杂志围绕“双重模式大学:远程教育在大学校园”这一主题组织了7篇研究论文。特邀编辑Helen Lentell在编者按中指出,《开放式学习》编辑团队在考虑双重模式大学这一主题时,主要关注机构层面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探讨双重大学的机构组织、教学、资源开发、经济成本、学习支持等方面的变化。Bruce King的《澳大利亚视角下的远程教育和双模大学》一文,介绍双重模式大学的机构划分,证明双重模式大学中开展的远程教育具有多种模式。Lentell归纳总结了远程教育中的核心教学法和潜在的支持系统,明确指出机构缺少对远程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变革力。Rumble的《双重模式机构中远程学习的经济管理》一文谈到了远程教育的成本研究,这在双重模式大学中很少提及。他提出从教学、研究、其他创收活动、支持活动等方面评估远程教育的成本。远程教育的一个关键领域是研究资源的开发,资源开发过程中非学术内容专家便是教学设计者,有时也被称为教育设计师。英国莱斯特大学Fyle、Moseley和Hayes的文章探究了双重模式下教学设计者的角色,并呈现两个微案例说明有无教学设计支持,远程教育课程设计的水平有所不同,以此引发人们对教学设计在当前和未来高等教育中的价值的思考。来自新西兰梅西大学的Shillington、Brown和MacKay等所写的《避免混杂:缩短差距和弥补距离》一文,提出了整体、系统化学生支持的最佳案例。梅西大学的做法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提供相关的支持,使其成为一个专业的大学整体服务,而不只是学术教学的附加责任。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案例研究主要是反思远距离学习硕士课程的引进。文中指出远程传递具有一定积极影响,但学生的经验依赖于组织能力,组织能否支持课程开发和传递,也依赖于学生支持的教学设计和管理。约翰・丹尼尔提醒大家注意远程教育发展的本质问题,鼓励我们考虑其他组织形式来实现高质量教育。如,他指出开放教育资源能降低成本,教育者便能投入更多时间关注教学和学生支持。

Open Learning: The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 Volume 27, Issue 1, 2012

UNESCO终身学习研究所

“扫盲增能倡议”中期评估报告

扫盲增能倡议(LIF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全球战略扫盲项目十年运行的主要框架机制(2006-2015年),在此框架下可加速国家层面的扫盲工作,降低不能实现第四个全民教育目标的风险(截至2015年,实现成人识字率50%的提升,特别是妇女及所有正常接受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成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扫盲增能倡议中期报告由终身研究所基于国家和地区中期评估报告完成并,旨在推动该倡议能有效地执行。报告显示,在扫盲方面所取得的结果喜忧参半。在35个LIFE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成人识字率有所增加,1995年至2004年全球平均增长1.9个百分点,而2005年至2009年全球平均增长3.1个百分点。然而,24个国家的数据显示,由于人口的增长、进入成年期的人并未进入学校学习,盲的数量有所增加。在此期间,32个国家中仅有6个国家的记录数据显示,妇女文盲人数净减少。该报告中包括一些关键的结论和建议策略,未来LIFE国家需要关注妇女,使其成为一个推动女童和妇女教育全球伙伴关系的优先平台之一;动员足够的、额外的资源,加速提升识字率。通过汇集人力和财力资源,在全民教育能力发展框架下,LIFE计划制作更多的资源;在未来几年,LIFE注重提升识字质量的策略,如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识字环境的开发和支持、ICT潜能的探究等;LIFE框架促进识字概念的扩大化,将其作为终身学习的一部分,并整合至国家学习系统;未来战略要建立在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建议策略和行动要点,开发国家和支撑性国际路线或行动计划,以确保该倡议的快速推进。此外,用户可以在网上获取国家和地区的报告,打印副本的报告(中英文和法文)也将于近期。

uil.省略/

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投资

高校共享服务和云计划

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的大学现代化基金已投资1,250万英镑建设大学和学院的管理共享服务和共享IT设备。其中,该基金投资1,000万英镑用于云计算、共享IT基础设施,提供虚拟服务器、存储和数据管理应用程序,250万英镑用于建立云计算和共享服务以支持教、学、研。牛津大学开发的ViDasS软件、莱斯特大学开发的BRISSkit、南安普顿大学开发的SRF和牛津大学开发的数据流等基于云的工具将帮助研究者有效地管理数据。数字策展中心正与选择的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为研究数据管理服务而提升技能和能力。共享服务为大学和学院的管理部门提供数字学术记录交换、系统和服务采购支持、科研管理和管理系统、基于服务的学术知识共享服务。数字学术记录交换服务便于不同机构使用不同后端学生记录系统,用自动化流程取代手工操作纸质文档,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费用。基于服务的学术知识共享数据库中包括信息、版权、订阅管理、组织、认证和跨越所有英国学术图书馆的使用统计信息。这项服务既节省时间和费用,又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成为图书馆的主要开销。该项目将在2012年8月完成,并将由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管理。

jisc.ac.uk

2012年国际远程教育

大奖即将公布

美国远程教育协会的国际远程教育颁奖仪式定于2012年4月30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举行。国际远程教育奖项是远程教育行业首屈一指的奖项,该奖项每年颁发一次,组织和个人都可以获得该奖项。学前教育机构、高校、企业、政府和远程医疗市场等五个主要行业的远程教育和培训机构或个人均可提名2012年国际远程教育奖。该奖项包括21世纪最佳实践奖、远程教育方案最佳实践奖、远程教育教学杰出表现奖、远程教育领域个人杰出领导奖等4个大奖。21世纪最佳实践奖授予商、机构或公司,表彰他们在远程教育领域卓越的领导才能。远程教育方案最佳实践奖将授予优秀组织,该奖项包括在线、视频会议、卫星和视频远程学习最佳实践奖等3个子奖项,每个子奖项分为白金、金、银、铜奖四个等级。远程教育教学杰出表现奖将授予个人,表彰个人在学术研究、领导、和服务方面所取得的非凡成就。该奖项也分为视频会议教学、卫星和视频教学、网络教学杰出表现奖等3个子奖项,每个子奖项分为白金、金、银、铜奖四个等级。远程教育领域个人杰出领导奖将颁予创新远程教育项目开发者、得到州或者国家认可的项目执行人、新远程教育技术的开发者、杂志编辑,或远程教育领域学术研究引领者。

省略/

2012非洲数字化学习国际

会议将在科托努举行

2012年5月23日至25日,非洲数字化学习(ELA)国际会议将在贝宁的科托努举行。非洲数字化学习国际会议是非洲大陆的高层政策制定者、决策者,以及来自教育、商业和政府领域实践者的集会。本次会议关注数字化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探索支持数字化学习发展的创造性方法,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2012年非洲数字化学习国际会议的主题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基础设施;促进数字化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变革管理;数字化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企业家、计算机科学家Dorcas Muthoni女士、英国纽卡斯尔大学Sugata Mitra教授、坦桑尼亚信息与技术委员会信息部主任Theophilus E. Mlaki将作大会主题发言。会议将分为全体会议、专题会议、实践演示、特定主题的研讨,以及各种非正式的交流机会等5个部分,参会者可以分享他们的经验、思想,新信息和观点。此次会议将设展览和示范区,参展商将展示其最新的产品和服务,并与非洲教育和培训社区的重要决策者举行会议。会议过程中还将举行产品会、联欢会等。

篇12

近年来,传媒高等教育始终受到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的冲击。为了满足国家战略和新兴业态发展的需要,传媒高等教育将会强化学科建设、优化专业布局,设置新专业方向、改造老专业。如在设置新专业方向上,需要加紧研究和培育数据新闻、网络电视、数字音乐、动漫游戏、舞美工程等具有传媒特色的新兴专业。其次,跨学科的融合课程让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在专业教育中起到导向和支撑作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等一批融合课程应运而生。

服务融合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以产品和服务为导向的媒体实践将取代现有的以媒体形态划分的产品生产及以频道制为基础的割裂式的媒体结构。传媒人才急需向全媒体、专家型人才转向。覆盖全媒体运营和全媒体传播各个领域、环节,以融合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特征、以互联网思维和跨界思维为模式的各类复合型高端人才,已成为业界急需。

跨界融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