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微课堂范文

时间:2023-11-22 16:04: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计算机网络微课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计算机网络微课堂

篇1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的普及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平台。计算机网络具有强大的采用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的信息处理功能,包括制作、存储、自动管理和远程传输。这一点是有限空间和有限时间的其它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计算机网络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到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化静态为动态、化不可操作为可操作的作用。对化解知识难点,提高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对物理课堂教学的影响

课堂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最直接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主要途径,也是计算机实现辅助教学功能的主要场所。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求知欲,促进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1、应用网络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过程实现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很多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如关于物体相对运动的知识,分子运动及原子结构的知识,大气压强的知识,电、磁场知识。这些物理知识所涉及的物质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就无法直接观察到。牛顿第一定律等规律所描述的则是一种用实验根本无法验证的理想情况。若将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研究与物理教学研究整合起来达到优势互补,这样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难题。

2、应用网络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实现动静的相互转化

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物理现象出现的时间极短,当学生还没来得及看清时,该过程就已经结束了。如平抛运动我们就可以使用数码相机把其运动全过程拍下来,然后进行制作,制成网络课件,并利用计算机可反复操作的特点,快放、慢放其运动轨迹,使学生认识其运动过程,同时还可以利用它的某一时刻的静止画面来解释它下落时的特点。教学中的难点就容易突破,省时方便,提高了教学效率。

3、应用网络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实现从微观向宏观转移

由于条件限制,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的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演示,学生只能从理论上了解。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核裂变的威力,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视频播放原子弹爆炸的场景;播放大亚湾核电站的工作视频,让学生体会到核武器作为杀人工具的残酷无情,同时也体会到人们利用核能的具大利益。唤起同学们热爱和平,反对核战争,反对使用核武器的觉悟。唤起同学们作为一位中国人的自豪感。

二、网络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破重点难点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学生分组实验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由于学生受思维发展的限制,使得教师必须用许多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同时教师的演示有时受客观条件的局限,效果不够明显,应用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和语言描述的困难,形象地展示素材,再现前人所做的实验,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得到对现象的认识。三、利用网络教学能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工作是要讲究效率的,根据当前教改的动向,在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只靠教科书、黑板、粉笔是比较困难的。采用信息技术后,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缩短教学难点的突破过程。这样就有时间讲解更多相关的知识和现实的应用,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既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弊端。利用视频展示可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从而达到增加课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可以及时评测和反馈,应用操作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课堂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确定学习目标,教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

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课件不仅可以模拟物理实验、演示物质变化的情景和过程,还能再现定理、定律、规律的推导过程。对于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物理过程,用多媒体动画技术模拟再现,节约大量的教师口头讲述时间,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节省了大量的板书和画图时间,保持了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的连贯性,同时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参与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得轻松活泼、愉快,对新知识学得快、掌握得快。课件不仅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在课下对学生起到自学辅导作用,使课堂的45分钟有了足够的外延,优化了教学过程。

五、应用网络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便于师生间双向交流

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不便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应用网络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真正改变学生和教师的位置,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当学生有问题时,可以及时提出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同学讨论,从而多渠道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对某个物理现象有自己的观点时,也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研讨和交流,教师提供解答,这样双向交流中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现代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篇2

2注重计算机网络教学微课的开发与交流应用

根据微课的教学理念,从微处入手,重视引导工作的要求,在计算机网络微课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基础知识与掌握能力、学习能力为导向,注重微课开发。由于计算机网络微课开发是一门系统复杂的工作,建设模式通常面向老师本人以及项目开发单位结构,所以在区域性资源建设中,必须努力做好技术培训、宣传活动、课例拍摄、选题设计、在线报送、审核反馈、评价、后续加工等细节环节,从而进一步保障教学质量和应用效益。在微课交流应用中,我们应该结合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融入微课,通过专家评价、综合展播以及交流共享等方式,向广大学生、老师展示、推荐优秀获奖计算机网络微课作品。通过定期进行老师微课库学习、观摩、评课、研讨、反思等活动,进一步推动计算机网络区域网和本研究区的教学实践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学习成果。

篇3

1.概述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或“慕课”。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Sebastian Thrtm教授开设的免费课程“人工智能导论”(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吸引了190个国家16万学生网上注册学习,从而使得大学课程及课程资料通过网络免费开放,真正带来了大规模的在线课程学习。可汗学院(Kahn Academy)推出的在线视频课程涉及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计算机科学等科目的内容,吸引了全世界数以千万的学习者注册学习。伴随着MOOC的发展,“nippedclassroom”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始流行。所谓翻转课堂是指教师提供课程视频等教学资源,学生课前观看视频等教学资料完成课程知识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视频课程内容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并完成作业习题和答疑解惑的教学形态。这种教学模式颠覆了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中知识讲授放在课外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转移至课堂时间完成。

MOOC和翻转课堂是借助于互联网而产生的新兴教育模式,吸引了全球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关注,大规模互动参与、开放共享教学资源的在线课程教育模式,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基于MOOC理念,以山东省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建设和改革为契机,提升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促进“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MOOC和翻转课堂带来的教学模式改变

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如下3个方面的不同。师生角色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者,而是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完成知识消化和吸收。学生从传统课堂上被动的听课者变成课堂交流讨论的主体。教师通过学生课堂交流讨论和习题解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课程重点难点知识再梳理或安排答疑解惑来组织课堂教学。②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不同:传统课程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材和课程课件,而翻转课堂教学的基础是课程教学视频、课程网站和相关课程辅助教学材料的建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录制教学视频用于学生课前学习,并为学生制作与教学视频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习题测试和辅助教学资源。课堂时间的安排: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通过减少教师课堂教授时间,增加学生课堂参与讨论交流的时间,在课堂上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即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课堂教授变为学生课前观看视频学习;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课堂讨论内容和话题,让课堂时间真正最大化和有效化。

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建立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或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学习获得知识。翻转课堂理念混合了教师重点讲解和建构主义学习,使教师成为学生身边的“指导者”而不是讲台上的“圣人”;学生可以灵活选择观看课程视频的时间和地点,激发其课前主动学习和课堂讨论积极性;增加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交流时间,让学生得到个性化教育。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思想。结合传统教学中易于课程知识体系化和具体化的优势以及翻转教学易于增强学生创新性、主动性和个性化培养的优势,在“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中融入MOOC理念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确立“教师重点知识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3“计算机网络原理”精品课程立体化建设

“计算机网络原理”是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跨学科、知识面广的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中确立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知识学习的指引者和引路人,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课前观看课程视频、课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协作探究、课后思考拓展。

“计算机网络原理”精品课程立体化建设包含: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课件优化调整、课程网站平台构建、微课教学设计、教学辅助系统开发等。通过“计算机网络原理”精品课程的立体化建设,可以有效保障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参与课堂交流讨论、增强课后实践反馈3个教学环节。

3.1课程知识体系优化调整

为适应计算机类学生的培养目标,“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典型网络协议;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网络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应用。以谢希仁的《计算机网络(第六版)》作为教材,基于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理念,重新梳理课程知识体系。按照计算机网络层次参考模型学习各层的功能、原理、算法和协议,围绕网络各层协议数据封装和各层典型设备组成结构原理这两条主线对课程核心知识点进行组织,确立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知识点比例大致为3:2,课程核心教学知识点划分如表1所示。在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强调计算机网络原理是根本,Intemet技术是实例。

3.2课程网站平台建设

课程平台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计算机网络原理”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了课程主讲教师介绍、课程描述、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主讲教师教学录像、实验指导、作业解答、课程参考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研究型教学文档等教学资源,并链接课程检测习题供学生自我测试。主讲教师课程视频(如图1所示)是保障学生课前预习、参与课堂讨论交流的基础。学生通过课程平台可以下载课程课件和参考资料,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开展网上讨论,课后通过课程网站平台提交作业或学结报告。

3.3微课教学设计

针对课程的难点和重点设计微课教学案例(包含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总结等),录制微课,便于学生利用碎片时间通过微课学习巩固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

广域网分组转发机制的微课教学案例设计如表2所示。

3.4课程教学辅助系统

掌握计算机网络分层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协议和算法,是学好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关键。由于网络原理协议众多且抽象难懂,设计一个简单实用、直观形象、交互性好的课程教学辅助系统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学习课程内容。利用Authorwarer的交互图标、计算图标和编程接口,通过程序片段的有效嵌入,可以模拟仿真网络原理和协议的复杂工作过程。基于Authorware开发设计了3个功能模块:①课程学习模块用于满足课程学习任务;②习题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③课堂助手模块提供学生考勤、教学公告、轻松驿站等辅助信息。

课程学习模块设计实现了3种信息交换、数据链路层停止等待协议、网络层带有子网划分的分组转发过程、地址解析协议ARP、传输层三次握手的连接过程、应用层STP生成树协议、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等计算机网络的典型网络协议和过程原理。使用子网掩码的分组转发模拟过程如图4所示嘲,当用户手动输入主机H1(IP地址为128.30.33.13)要发送分组的目的IP地址为128.30.36.62后,可以仿真模拟分组数据的转发过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分组转发过程的工作原理。

篇4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220-02

0 引言

当前,信息已经成为人类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得到了空前关注,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涉及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众多学科领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越来越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对该门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事实上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表现在教学内容仍以理论讲授为主,上机操作部分仅仅是形式化的存在,教学方法落后等等,严重阻碍了我国信息化的步伐。

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与Web 2.0技术的发展,MOOC教学体系逐渐被社会熟知,学生们纷纷开始主动在网络上搜索自己所学的微课资源。高校应该应时而起,结合计算机网络专业特点,建设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深化信息技术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因此,笔者将结合计算机网络专业特点,在授课中引入先进的MOOC教学体系,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改革传统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同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及思路优化提出一些建议,力图对当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积聚一些正能量,引发必要而有益的思考。

1 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上,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传统的教师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上机实践交替进行的方法,以及借助多媒体技术演示加学生练习实践的方法。经过多年的使用与完善,这两种方法确实有可取之处,但随着实践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弊端也日益明显。

①教师角色的转换不及时、不到位。新的教育理念肯定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同时也肯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课堂行为并非是完全被动的,学生的正当需求理应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得到积极正面的回应。但部分教师仍然把学生当作课堂的“观众”,无视其主体地位。

②分层教学的欠缺,使部分教师无法适应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更无法开展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从而使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下”的现象同时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③新的教育理念下,部分教师仍未建立起正确的学生观,不能认同学生的全面发展、主体发展、独立发展与师生关系平等等观点,仍坚持传统的“分数唯一”“先天定型”“绝对服从”等观念,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导致学生缺少探究的精神与动力。

④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网络实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使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形式松散,实验内容不成系统。结果普遍导致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极不匹配,不能学以致用。

这些弊端的存在直接导致了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低效率,急需得到改善。

2 MOOC教学体系综述

2.1 MOOC概念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全称“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是当前最新、最潮的在线学习形式,让你足不出户听遍名校人气课程,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反思、素材课件、教学设计、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微课”包括上述辅教学资源,但是“微课”与这些辅教学资源存在一定区别,它是在辅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2 MOOC的应用特点

①大规模的:只有那些课程是大型的或者叫大规模的,它才是典型的MOOC。②开放课程:尊崇创用共享(CC)协议,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它才可以成之为MOOC。③网络课程: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要有一台电脑和网络联接即可。

3 MOOC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3.1 计算机网络专业MOOC教学体系

计算机网络专业MOOC的教学体系如图1。在该教学体系中,每门MOOC课程都会有一个中心平台,由课程协调人管理和维护。通过该平台各类课程信息,以此组织整门课程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可自由选择论坛、微博、社交网站等个性化学习工具。在MOOC课程中,教师话题和活动,协调学习者的讨论,推动学习进程;学习者则通过各种平台和工具,浏览、讨论、完成作业,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可以说,MOOC是一个集资源分享、社区讨论为一体的教学平台。

3.2 基于 MOOC 理念的“微课”网站设计分析

3.2.1 课前在线自学活动的组织

为了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在MOOC学习平台上需要设计学生特征分析模块。该模块可采用试卷形式,由校本老师自主出题或者从平台的题库里抽取题目实现对学生初始能力分析、一般特征分析和学习风格分析。通过对学生的特征分析,平台将智能整理及分析学生信息,根据学生不同的初始能力、学习风格等进行学习小组的智能分组。

3.2.2 课中的讨论活动

每个学习小组根据教师安排的线下讨论主题,在线下讨论之前,和自己的学习伙伴事先讨论,准备学习主题任务。当到了线下讨论时间(课堂时间),就可以和其他学习小组、导师、教辅一起讨论。在线下讨论时间可与导师、教辅人员展开充分的交流,如图2所示。

3.2.3 课后的教学评价与监控

MOOC学习中心需要为教师提供评价策略模板,并且允许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调整具体各项评价指标的分值比重。教学监控功能模块实时生成教学过程报表,提供给教学及管理人员全面即时的教学信息。教务处通过本功能模块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管理。具体按照表1进行教学评价。

3.3 应用效果

篇5

最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北大,学校部分教师将课程上的录像所形成碎片式录像,称之为碎片式电视教材。后来,美国人创办了60秒课程、1分钟课程、5分钟课程,当时的美国人认为:小课程(即时间段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微课就是要把老师的课程,用数字化手段数字化,数字化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替代老师上课,同学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反复来看。微课要做的事情,不只是把文字教材有声化,如果只是有声化就根本不需要人来朗读,因为电脑可以直接读出来,那何必让老师读呢。因为人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隐性知识是计算机语音翻译不能做到的事,那微课就是把老师的讲解、对课程的理解记录下来。

一、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内容主要依据教材进行,而现行教材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显得较为僵化。教师讲授时大多遵循网络体系结构模型这个脉络展开,涉及大量的层次结构、原理和协议等内容,理论性很强,学生学习时往往感到抽象、难懂,很难和实际感触的网络对应起来。

现在大部分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对各种网络设备的参数和接入方法不熟悉,有的甚至连操作系统都安装不好,这些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微课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的优势

(一)教学时间短,内容精简。相比于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每节课程40或45分钟的教学模式,微课每节课所需要的时间基本在4~8分钟左右,最长也不会超过l0分钟。老师们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和中职学校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制作相关的教学视频。这种碎片式的短时间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便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二)占用容量少,便于使用。从微课的资源容量来看,微课包含教学视频和其他辅教学资源的总容量只有几十兆而已,占用的容量较小。而且视频格式都是flv、wmv等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使师生们可以很方便地在线观看和下载,将课堂带到学生的手机、笔记本电脑里,实现了移动学习。

(三)针对性较强,主题突出。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来看,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内容较多,很多知识都适合碎片化学习,给了微课大展身手的机会。每个微课的设计都是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展开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种主题突出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加容易地理解微课中所讲的知识点,实现对重难点的攻破。

(四)设计难度小,趣味性高。微课的课程内容少、针对性较强的特点也降低了微课的设计难度,每个老师都可以进行研发和设计。对于设计的内容,老师们要尽量选择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由于中职学校学生们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老师们可以在设计微课时加入更多有趣味性的内容,帮助学生们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微课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提高微课制作质量,加强学生课前预习。制作微课时,老师们必须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和设计工作。坚持“一个课程,一个主题”的原则,将微课做到短小精悍,并努力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更直观地在微课中表现出来,错点进行分析,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点等。

(二)课上科学利用微课,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微课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微课的引入,使课堂教学不必再局限于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给老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选择。老师可以先将微课上传到网络平台。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加强对学生们的授课和讲解,形成一套微课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加强评估反馈工作,做好学生课后巩固。除了课前预习和课上应用外,一个完整的微课还包括课后的学生反馈和老师评价等环节。课后,学生要完成老师课上布置的作业和问题,并将作业和对课程存在的疑问等上传到教学平台上。微课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们喜欢、能学到知识的微课才是成功的微课。所以,老师们要积极听取学生们对微课和教学的反馈情况,根据学生们的客观评价对微课的设计和应用进行调整。

四、结语

通过微课在本校的实践和学生们的反馈情况来看,他们对这种新型学习方式还是很认可和喜爱的。微课的引入和利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提高了中职学校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当然,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方式还很年轻,在应用过程中很容易受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微课设计的质量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们日后加以重视和解决。帮助微课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出更大作用,充分提升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琳忠,林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职业,2012(35):57-59.

篇6

一、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脱离生活实际

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目标设定比较盲目,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课时也较少,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力度不够。高职院校是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的摇篮,但目前社会更需要从事一线计算机网络维护、网络建设、网络开发及管理人才,需要理论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就会导致教学产生一些偏差,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偏重理论知识教学,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多,实践课程设置很少,这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学生计算机基础和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范围很广,招生条件放的较为宽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差很多,计算机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一般在第一学期开设,而新生由于其生活环境、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等差异,其计算机网络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学刚开始时,对知识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为教师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对课堂教学也产生一定得影响。

3、教学模式不合理,实践环节较少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多数还是采取以“教”为主的手段,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教师不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没有经过动手实践,理论知识都是纸上谈兵,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其次,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室条件有限,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网络实验室设备不够完善,设备设施数量与人数不成比例,网络设备维护不到位,导致学生实践课程缺乏足够的硬件支撑,这也是制约计算机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性分析

“整合”一词的英文翻译是:“integration”,也可译为“一体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是:通过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构建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改进传统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世界教育界重要的议题,我国高职院校也要跟随时代步伐,有效整合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巧妙融入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丰富课堂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的运用能力。再次,信息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网络教学,是改进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有利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推进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工具。加强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促进教育深化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是目前高职院校深化信息教育,提高教学水准的关键。

三、加强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策略

1、转变观念,有效开展计算机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转变传统的技术应用观念是实现计算机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环节,传统观念认为,信息技术只是计算机教学一种辅助手段,没有其他作用,这种意识是错误的,信息技术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要构建信息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协作式学习,大胆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实践。其次,教师要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意识,要结合计算机的学科特点,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整合,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推动学生自主性学习。

2、转变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手段实施教学

计算机教师可以采用投影教学的方式教授理论知识,高职院校要加大投入,建设完善的网络微机室,为学生提供一个计算机实践的平台,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组织与安排,充分利用教学设备与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强化计算机教学,帮助学生演练计算机操作技巧,一来丰富教师教授的范围,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教学设计中,要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环境设置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堂教学环境,一种是网络学习环境。创设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要建立起师生互动的探究性课堂教学环境,有效设置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实践,挖掘学生的潜能,进而引发学生共鸣,将其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做好教学评估

教学效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评估是有效验证教学质量的过程,教师要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从任务分发、作业布置到学生作品上交都在网络平台上完成。老师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掌控课堂,有利于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效实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其次,教学评估提倡无纸化,可以用电子邮件、QQ或微信等形式,多样化教学评估,建立微信平台,将学生分组,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作业布置、提问及测验等工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充分运用。结语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是时展的必然,是计算机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58-02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我国各地高等院校都为计算机类,通信类和和网络专业的学生开设计算机网络相关的课程,培养相关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网络学科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然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还集中在对现有互联网的设计理论的介绍上,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每隔几年就会有新的技术趋势出现,我国政府也看到了互联网行业对于未来经济形势的巨大影响,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倡导传统产业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相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多种途径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从而提升经济生产力。那么,《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的设计与讲授也必须要与时俱进,要兼顾理论知识介绍,技术更新和国民经济的需求,把这三方面结合起来讲授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当前互联网+趋势下的新型复合人才,来适应新时代新形式下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相结合的大趋势。

《计算机网络》课程和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已经明确,然而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们普遍实践强,理论轻。因为计算机网络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在于:计算机网络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基本的计算机网络操作和使用,是同学们都已经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所以容易给同学们带来一种误解,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然而,计算机网络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仅仅知道如何使用它是不能满足互联网从业人员的要求的,在此之外,理论上还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分析,才能真正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和设计精髓,在课堂内外,还要密切关注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相关热点,深入理解互联网基因的内涵。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在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方面做了深入探索和思考,并应用到近两年的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二、教学内容与互联网新技术相结合

计算机网络属于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教师通过对同学们的授课教学,有助于从多角度理解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有温故知新的效果。并且和同学们的互动沟通中,更深入的了解年轻人对互联网技术和趋势的关注和期望,有助于多角度的思考相关的科研问题;教师通过对互联网新技术的研究,可掌握计算机网络方面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将最新互联网技术动态融入教学中,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微信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产品,从2011年到现在,6年的时间,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近6亿,微信上活跃的公众号和朋友圈等功能也成为众多用户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我们《计算机网络》课堂上经常讨论的一个网络产品。今年,微信即将推出新的内嵌产品“小程序”。众所周知,微信的内嵌应用,不管是公众号,服务号,朋友圈广告等,对于抢先抓住机会的人都会是巨大红利,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针对微信最近推出公测的新应用“小程序”展开了讨论,研讨这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就可以使用的“小程序”,是否真的可以整合甚至替换如今智能手机内的众多APP,是否会影响后续的智能手机的应用乃至移动互联网的格局。广大高校教师,如果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将教学和互联网技术背景相结合,力争教学与科研讨论齐头并进,将极大的调动同学们参与讨论与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有助于实现教学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本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和探索的完美融合,教学相长。

三、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教学中我们主张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把课程分成理论课程和上机实践课两个部分。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使用PPT,板书和多媒体视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PPT作为当前一种广泛使用的教学工具,可以高效的提炼出教学的重点,节省板书的时间,不过,PPT教学信息量较大,节奏较快,学生容易在面对过多信息的时候感到疲倦,跟不上教师的节奏,造成注意力的缺失。所以,在教学课程中,我们把PPT和板书结合起来,推导公式的时候以板书为主,让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思路完成推导的过程。在进行设计原理演示的时候,可以使用PPT动画。因为计算机网络中所传输的数据都是以电流,或者光,或者电磁波的方式传递的,而且大多为底中藕1或为0,和真实的宏观世界相比很抽象,也很微观,这时候就需要引入PPT动画来演示工作原理了。比如计算机网络中TCP协议建立链接的时候采用的“三次握手”通信,就可以采用PPT动画来演示,生动形象的展现出该链接建立过程中数据的传递方式和各个数据报所包含的信息。授课过程中也发现,这种动画演示对同学们理解数据传输有很大的帮助,便于记忆和理解。此外,在讲解例题时,题目和图形利用PPT直接给出,可以节省时间,在PPT上展示的图形比教师板书手绘的图形更美观准确。多样的教学方式融合,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才能达到完美的课堂效果

四、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考核

考核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高校大多数课程考核模式都采用集中式考核的方式,通过一次性的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然而随着大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的降低,这种考核方式已经暴露出一些弊端和不足:考试考核作用的单一性、重应试性轻能力培养、考试结果过于片面、缺乏及时的反馈。过程化考核模式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集中性考核模式所带来的弊端,通过合理的过程化考核,可以鼓励学生对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起到激励学习的作用;能加强对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且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实施合理的过程化考核模式不仅能公平事实地测评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而且能通过考试发现与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安排的合理性,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实现学习和教学这两方面完美的配合,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计算机网络》属于理论实践课,本门课程理论和实践并重,两者相结合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网络协议的各种设计和作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本门课程采用四段式考核方案:总成绩=学习表现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检测分+实践能力分+期末考试分。总成绩为100分,其中,学习表现分包括出勤和课堂表现两个部分,占20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检测包括教学过程中的4次考核,共20分;实践能力主要是上机实践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完成,占10分;期末考试占50%。在实际教学中,过程考核确实调动了学生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验报告中加入了很多自己对课程的思考、总结和建议。

五、注重课堂教学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理论教学是课程的重要支撑,任何学科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学习,都是不够完整和深入的。而现在的大学生思路活跃,视野开阔,所以教学中大篇幅的纯粹的理论教学会容易导致同学们注意力流失。所以,我们通过在理论课上穿插有关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实际案例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同时也对同学们做正确的引导。该章节的讲授中就穿插很多案例,例如:如何判断正常广告和虚假广告,并举例说明虚假网络广告会带来的恶劣影响,引导同学们独立思考,明辨是非,不相信、不宣传虚假广告。润物细无声,为同学们未来走出校门的生活,提供一些经验和指导。

六、总结

《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对于广大从事计算机相关教育的教师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良好的机遇。如果每一位相关教师都能以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精心构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将极大助于同学们掌握网络类的相关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判断力,拥有良好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必要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成为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将来走出校园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A。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07-05.

[2]马化腾.“互联网+”激活更多信息能源[EB/OL].2015-05-09.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Teaching Reform in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WANG Xiao-yan,YANG Rui-jun,CAO Guo-gang,LI Wen-ju

篇8

作者简介:邓菊丽(1975-),女,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化学化工学院高级工程师;

近年来,信息技术取得长足发展,成为教学改革主要动力,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这一变革提供了原动力。多媒体改善了人类信息的交流,缩短了人类传递信息的路径,也显著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经过近20年的发展,网络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成为各类教学活动的主流教学手段。其图、文、声并茂及较好的交互性等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但由于技术发展,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固有局限和瓶颈也随之而来,一些不足也日益凸显,如:(1)教学方式程式化,课程教学多以宣读PPT为主,满堂灌,学生在PPT中迷失,找不到教学重点和难点;(2)课程内容展示方式单一,无法有效剖析复杂教学对象的结构和机理,导致学生对知识点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部分教学内容缺少趣味性,内容单调乏味,学习方式简单枯燥,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和兴趣;(4)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互动,尤其是课后缺乏交流;(5)学习方式不够灵活,受时间空间等诸多条件限制等。

上述问题存在于各层次教学活动中,属于量大面广的共性问题。例如《化学工程》、《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教学中,经常向学生讲解诸多复杂原理,如果只一味通过PPT的播放,时间一长,学生感官疲劳,注意力下降,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需要组织一些主题明确、时间精短,能详细展示重、难点的多媒体片断及课后自助学习的互动平台来深化学习效果。

目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前进,以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以及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微课”(Micro-lecture)作为目前“微”教学模式的代表,其雏形最早出现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McGrew,1993)[1],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Kee,1995)[2-4]。而现今广受关注的“微课程”概念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在2008年提出的[5-6]。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点(KnowledgeBurst)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的效果媲美。同时,Penrose还认为这将成为一种知识挖掘的框架,“微课程”将提供一个知识挖掘的平台,并告诉学生如何根据学习所需搜索相应的资源;允许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权,自主地挖掘所需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并且这种主题集中的“微课程”能够有效地节约学习时间。这种在短时间内提炼出核心概念的微课程形式,能够促使教师、学习者、研究者与利益相关者重新用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开展教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CarolynBrophy教授基于上述思路,也开始了“微课”在《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7-8]。

在国内,江苏的赵海峰老师等较早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是国外“微课程”概念从教育信息资源的角度的深化研究[9-11]。但纵观国内,“微课”的相关研究还停留在概念阶段[12-13],除了对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外[14-15],尚没有相关研究成果应用的报道。

本课题研究将针对上述多媒体教学中的问题而展开,拟基于“微课”理念,结合“微课”专业课程教学需要,以《化学工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微课”内容和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开展专业课程“微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重点突破“微内容”、“微平台”、“微学习”、“微实验”等难题。使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学习模式更加多样化、趣味化,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并为类似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微课”教学模式主要研究内容

(一)“微课”教学模式的内涵界定和技术方法

“微课”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大纲的引导下,以“微教学”为主要驱动力,以课程重难点为中心,以师生高度互动教学为特征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主要内容涉及“微教学”、“微动画”、“微测验”、“微实验”、“微讨论”等。她是新信息技术发展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和最新发展趋势。“微课”在技术研发方面可根据课程、授课老师及受众需要,采用目前广为运用的各种技术,例如软硬件开发技术等。

(二)“微课”教学方式与传统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差异分析

“微课”教学模式属于多媒体教学的一部分,是传统多媒体教学的补充和发展,传统多媒体教学突出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微课”教学模式更多的侧重于课程重难点的专项解析和探讨,使课程教学能够突出重点,加强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微课”教学方式与传统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融合

不建议“微课”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部使用,而是只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开发有针对性的“微课”片段。“微课”教学模式需要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融合,发挥各自的优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微课”教学改革思路和实施步骤

总体实施思路采用“分析问题提炼模式形成方案设计资源投入实践改进模式”的6步方案进行。

第一步、分析问题。结合前期研究基础,作者在加拿大UniversityofOttawa的CarolynBrophy教授处的学习经历,国内外有关“微课”的相关研究,梳理研究思路,界定研究范围,分析多媒体教学面临的问题,“微课”教学面临的机遇和解决问题的重点;

第二步、提炼“微课”教学模式。根据第一步获得的问题归纳及可行性分析,提炼出一套“微课”教学模式,涉及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设计、“微课”教学框架;

第三步、形成“微课”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基于“微课”教学模式框架,形成细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微课”教学实施计划和详细方案;

第四步、设计“微课”资源。按照“微课”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化学工程》、《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要求,选择若干重难点进行“微课”内容设计,包括“微视频”、“微动画”、“微测验”、“微原理”、“微实验”等;

第五步、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将“微课”教学模式及教学资源投入教学实践试用;

第六步、改进和修正“微课”教学模式。不断评估“微课”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措施,对该模式进行改进,以指导进一步的教学改革。

三、“微课”资源建设及教学实践———以《化学工程》、《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

“微课”的实现,资源建设是关键。拟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确定重难点,着手“微课”的资源建设。

(一)“微课”内容建设

在内容建设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微视频”:以视频的方式进行介绍,例如对网络应用的介绍,可采用此方法,介绍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吸引学生的兴趣;

“微动画”:采用动画的方式进行介绍,制作“微动画”进行介绍,用简单的动画描述复杂的原理和过程;

“微测验”:对重要知识点进行设计,讲解完成后,要求学生很快对所学知识进行回显,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微实验”:对具有实验条件的重点知识和内容,开展相关的实验环节;

“微原理”:主要针对原理性的知识点开展,例如对《化工原理》中反应机理等内容、《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协议工作原理讲解时,可采用此方法;

“微讨论”:开展课堂讨论,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二)“微课”平台建设

在平台建设方面,拟建立“《计算机网络》微学习平台”,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微课”学习材料放到网上,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范围。

(三)“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是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进程要求,确定“微课”实施的方案和范围,拟以重庆科技学院《化工原理》、《计算机网络》的课程教学为实施对象,通过2年的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化工原理》、《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微课化”。

一是授课方式,将以PPT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以知识点为重点的“微课”教学模式;

二是授课内容,在兼顾课程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加强对重难点知识的教学时数倾斜,对重点内容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是考核方式的“微课化”,更加关注重点知识点的及时考核;

篇9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对学生的培养仍以知识的积累为主要目标。在这个“人才饱和”就业困难的情况下,仍出现了“技工荒”;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课程是一门不断高速发展的交叉性应用型课程,该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现实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它是中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必修的重点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使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将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主要特点、教学现状入手,讨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1专业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连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计算机网络三个阶段。 一个计算机系统连人网络以后,具有共享资源、提高可靠性、分担负荷和实现实时管理等优点。

从80年代末开始,计算机网络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它以光纤通信应用于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综合业务数据网络ISDN、人工智能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为主要标志。90年代至下个世纪初将是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的时期,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尤其是Internet网络的建立,推动了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据预测,今后计算机网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开放式的网络体系结构,使不同软硬件环境、不同网络协议的网可以互连,真正达到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和分布处理的目标。

(2)向高性能发展。追求高速、高可靠和高安全性,采用多媒体技术,提供文本、声音图像等综合。

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多方面提高网络的性能和综合的多功能服务,并更加合理地进行网络各种业务的管理,真正以分布和开放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服务。

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提出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的结合,可以使众多的个人计算机不仅能够同时处理文字、数据、图像、声音等信息, 而且还可以使这些信息四通八达,及时地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信息进行交换。

2当前现状

作为一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方向课程,目前课程的教学存在三个比较大的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网络相关学科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课程内容难以跟上计算机网络科学的发展变化。

(2)在教学方式上:网络课程有相当部分的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知识,难度大,相对枯燥,在课堂教学方面需要适当调整,改变学生积极性调动不充分,课堂互动性不足等问题。

(3)教学目标方面:中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依赖高校的经验,集中在如何完成课程的教学,传授其中的知识点,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适当的关注。与此相对的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能否有效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对于用人单位用人的一项硬件指标。这些能力培养的忽略。对于今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非常不利。

3教改措施

3.1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基本概念和知识的学习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通信技术、网络理论和网络应用技术,无论从软硬件、通信哪一个方面讲,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内容的安排非常重要。我们根据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状况,对教学的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精选教学内容,保留基本的通信理论,略讲部分网络原理,删去一些过时的网络技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目前流行的网络技术和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上。

3.2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上课教师最好能参与本单位的校园网络建设,或者参与社会上的网络工程,积累工程经验,丰富上课内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力求对内容高度熟练,能够深入浅出的讲授,并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理论、概念、技术、方法。

(2)有选择性地布置一些思考题、练习题、市场调研、专业技能训练等,使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以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将科研中企业网络系统建设的需求或已有的网络系统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或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企业计算机网络方案进行讲评,指出其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3)利用及时通信技术,如微信、QQ等手段,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网络提交作业,教师通过网络将批阅后的作业返回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更进一步的了解,主要是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的兴趣爱好。

篇10

1 “互联网+”的时代内涵

 

“互联网+”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连接一切新生态,与各个领域进行跨界融合。而这种融合又并非简单的物理相加,而是模式上的全面创新。“互联网+”的意义在于使信息和数据真正流动起来,从而产生巨大的生产力,通过打破信息不对称,促进产业跨界升级,驱动传统产业在业态和运行模式上“进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视频资源近年来开始呈现席卷之势。课堂资源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实体教师,教育的形式随着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出现了新的发展。

 

对比从传统课堂获取资源的各种局限性,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更便利的选择。在线教育的兴起,适应并引导了互联网学习的消费者行为,更多的高职院校及其他类型教育机构、教师和企业等主体参与到微课、慕课的大潮中来,自其产生至今,正对教育界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2 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中的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中,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模式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网络已经渗透进了教学的各个环节。

 

1)各种学习资源组成了“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课和慕课等微视频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网络教育的迅速发展并未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根基有所冲击,各职业教育院校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盛行。

 

“互联网+”的出现,顺应了网络扁平化的要求,使简单的在线教育模式演化成为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交流分享平台。

 

学习者不受地域、经济文化差异的影响,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体现了公开、民主和自由的学术精神。其课程资源丰富,内容完整,形式灵活,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就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学生的选择面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全国乃至世界顶级课程教学大师的授课,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2)教学手段多样化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之一是理论知识点繁多,适合用短小精悍的视频一一呈现,但仅仅是抽象的理论讲解不能满足课程应用实践的要求,在课堂上需要将这些理论知识点具体化。由于院校的网络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一,有条件的可以搭建真实的网络环境,条件不足的适合采用仿真软件模拟真实网络环境。

 

在“互联网+”时代中,大部分只能在实验室环境进行的实验操作,也能以微视频的形式随时随地展现,包括一些实验过程中无法观测到的现象,也能够通过微视频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

 

这就为实现“翻转课堂”提供了必要条件,例如涉及路由、交换等关于“数据包”移动路径的教学内容也能在课前自行学习。

 

3)评价方式也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学生完成学习之后,教师的认可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做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学生角度来看,“翻转课堂”所体现的自学能力、思考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更是计算机网络专业要求的题中之意,也是高职教育应该赋予学生的基本能力。

 

为了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参与课堂和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设定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资源浏览,作业检测,期末考试测试,论坛提问和答疑等多方面进行评定,给出学习者综合性的评价分数。

 

3“互联网+”时代中计算机网络专业学习案例

 

为了具体说明“互联网+”时代中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模式的特点,笔者给出了一个相对较完整的知识点教学过程,其教学内容为“网络地址转换(NAT)”,并围绕知识点整理与微视屏准备、课堂设计和课后评价等三个方面阐述教学思路。

 

1)知识点整理与微视频准备

 

“网络地址转换(NAT)”是《网络系统配置与管理》这门课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一种将私有(保留)地址转化为合法IP地址的转换技术,这项技术的原理是整个知识点的难点,这项技术的配置过程是整个知识点的重点。

 

所以,我为这个重难点内容各准备了一段微视频,一个视频负责讲授原理,一个视频录制了实验的过程。

 

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微视频和其他教学资源,还可根据我提供的引导问题查找相关资料,初步完成课程知识点的学习。然后可以就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2)课堂设计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针对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进行答疑解惑,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花5~10分钟有针对性的讲解相关知识点。

 

为了检验学生的自学成果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原理,教师再一次播放微视频(约2分钟),再进行集中分析讨论,以便更直观地理解NAT的原理。图1为NAT网络实验拓扑图。当课程进入实训部分时,多数学生争先恐后的开始做实验了,少数学生在组长的指导和约束下,也能快速进入角色。

 

上课时,学生分组活动,各组进行深入讨论。我则在一旁穿针引线式的给予适当引导,把握课堂节奏,提高课堂效率。本班学生长期有固定分组,每组都成立了模拟公司,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定期展示公司业绩,公司间相互竞争,激发学习斗志。图2为各模拟公司经营业绩。

 

3)课后评价

 

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拿着评价记录表,一边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积分点,一边记录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所有完成任务的小组和个人都可获得加分。图3为实训课程评价记录表。

 

4 结语

 

在“互联网+”的时代,因为知识获取来源的途径更加便利与多样,学习者并不局限于仅仅从线下现实中的课堂中获得教育的机会,这为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发展提供契机。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7-0126-03

Abstract: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Wuhan Maritim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or the specialty of Computer Network Foundation course opened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their years of teaching reality,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ed assessment method of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key words: Network base; teaching method; Learning process;Teaching form

1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地位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目前有三个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和电子商务,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包含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64课时,多媒体教学的考试课程。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获得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新技术及动态,同时必须重视实用技术的运用,为相关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各个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却有不尽相同。比如在计算机网络专业中,该课程属于导论式的基础课,很多章节内容在后续的课程中有详细介绍,在授课时侧重于给学生传授网络的框架和网络的外延,让学生形成一个网络的总体概貌,为后面的学习搭建专业框架。在计算机软件的专业中,该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授课时侧重于网络软件的介绍和服务器的介绍。而在电子商务类型的专业,应侧重于计算机网络的计算模式介绍。老师教学应该根据专业有侧重点。但是在目前市场上提供的教材中没有区分专业,侧重点基本由教师自行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有删减和补充。

2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

一是该课程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课程教学中抽象概念较多,是大多专业课程的必修和先修课程。不管是哪个专业方向,该课程要求学生各个知识点之间要融会贯通。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各专业的侧重点,也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的关系,要让学生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基本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是该门课程考核方法单一。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的教学,不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应用能力。我校以前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就会死记硬背大量枯燥的网络基础理论,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出现了重考试结果而轻平时学习过程的错误导向。

3 改进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而高职学生对理论有畏难情绪,理解更困难,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为克服理论学习困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内容,根据笔者多年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经验,对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3.1授课形式多样化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理论性强,基本概念讲解多,教师很容易采用“填鸭式”的教学,现在的学生都是在信息技术爆炸时代长大的95后,接受信息的方式多样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疑难问题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是每个教师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使理论教学形式多样化,内容更有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1.1 演示法

为弥补理论教学的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可以实时尝试使用多种形式演示法教学。比如在学习传输媒体时我们可以事先准备好双绞线、光纤等传输媒体材料,现场教他们识别和制作方法,让理论的学习实物化、直观化。再比如结构换布线系统中我们可以以教学楼或者大家熟悉的建筑物现场查看实际的布线情况,再评论当前建筑物综合布线的优劣和改进办法。让网络的思想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专业的思维和眼界。微课视频等手段利用也是不可少。

3.1.2课堂讨论法

在某些章节老师可以给定一个主题,要求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以演讲、辩论或者专题的形式来进行,将教师原本要“填鸭式”教学的内容抛给学生,让他们主动查找相关知识,让课堂变成了思维碰撞的场所,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服务器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抛砖引入的讲解一下服务器的基本知识,每个学生都可以针对服务器的某一点来放大上台讲解,教师最后总结,经过这次学习学生对服务器知识了解深度和广度就都不一样了。

3.1.3课外补充法

计算机行业技术更新快,如果我们课堂只是讲解已经存在实施了的知识点,学生会觉得实用性不强,兴趣不大。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应该多结合当前的行业发展、新技术与新知识的介绍。比如当前网络发展的方向时,我们可以以专题的形式介绍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并让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参与其中。比如在介绍很多教材在多个问题上反复出现“隧道技术”,但是一般教材却没有对这一技术做详细说明,教师可以补充讲解这个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知识,老师只是做一个总结性的发言。

3.2 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点的原理,更要懂得某些原理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因此在理论讲解的同时,也介绍一下实际运用的知识,对于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能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3.2.1操作化

讲述MAC地址的时候,介绍了MAC地址的定义为计算机的硬件地址,在机器上演示并查看MAC地址,也可以延伸介绍下MAC地址过滤在上网管理时的应用。例如,使用无线路由器时经常会碰到“蹭网”的现象,这时使用MAC地址过滤,仅允许某一个或者某几个MAC地址访问,或者将某些“蹭网”者的MAC地址设置为黑名单,就可以解决此类问题。

3.2.2实物化

在讲述传输介质时,除了讲述几种常用的传输介质的主要特性之外,各种线材的特性也决定了他们的应用范围不同,比如长距离埋地或者架空的布线一般选用光缆,而室内的布线就应选择价格比较便宜的双绞线。同是也可以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知识也介绍一下。

3.2.3 前沿化

比如网络互联设备时,我们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当前最新款的路由器、服务器和防火墙的资料,结合课本内容在课堂上剖析这些设备的技术设置,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市场相结合,形成专业思维。

3.2.4实例化

在讲述TCP和UDP两个协议时,需要重点介绍两个协议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对比。根据他们的原理特性的不用,也决定了他们的应用。比如文件传输等需要可靠传输的网络应用,在传输层一般选择TCP,而像实时视频传输,一般则选择UDP。还有些网络应用是需要两个协议都是用的,比如说网络监控系统,监控的实时画面的传输,对时效性要求较高,所以选择UDP。而监控的画面需要保存起来以备后续查看,对画面的质量要求较高,可以选择TCP。

3.3类比法

OSI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学生普遍反映很抽象。所以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可以采用类比法,将邮政体系的邮件邮递过程和OSI体系结构做一个详细的比较,能较好地从基本上掌握分层的原理和特点。

3.4考试方式多样化

3.4.1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偏向理论,考试也是理论考试偏多。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能够学以致用,理论考试应该和实践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最基础的网络原理的掌握,比如网络基础体系结构各层的特点和作用、分类等。实践考核可以考核学生对一些网络设备使用的熟练情况。题目可以是网络互连、简单服务器的配置等。将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既让学生重视了对理论的学习,又让他们掌握了重要的职业技能。而且,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大的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

3.4.2 采用过程学习检测卡

传统的学习重视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导致部分学生在考试前突击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这不利于专业思维的培养。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次使用以下过程学习检测卡(图1),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学习效果,通过该检测卡使用情况和课堂表现,教师容许一定比例的优秀学生免考,一部分表现太差的学生多次给予不及格预警,其他学生表现作为学生学习评价和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参考,同时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

4 结语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要促进教学内容、教材形式的改变,更是思想、观念向现代化改进。在正确的教学定位下,通过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体会到学习的极大乐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也是日新月异,因此,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更要体现时展的特点,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高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飞.浅谈《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18).

[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3]林鸿.浅谈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J].无线互联科技.2015(6).

[4]王盛邦,李晓宁,陈立文. 基于网络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体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4).

[5] 刘琪.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探讨[J]. 科技视界,2016(10).

篇12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并且在专业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脱节。由于教材建设滞后,教学内容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而且部分教师对网络新技术和新设备缺乏学习和了解,学生难以学习到最新技术,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二是在教学中多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观念、师资水平、实验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实践操作环节较少,不少学生修完了课程,拿到了高分,但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学以致用。[3]

三、“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教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践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作一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对此,笔者在认真分析现有各类计算机网络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改革思路:第一,简化OSI参考模型的内容,扩充事实标准TCP/IP的内容,采纳AndrewS•Tanenbaum建议的一种层次参考模型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4]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本来计划通过推动OSI参考模型与协议的研究来促进网络的标准化,但由于OSI参考模型要照顾各方面的因素,使OSI参考模型变得大而全,效率很低。而TCP/IP协议利用正确的策略,抓住了有利的时机,伴随着Internet的发展而成为目前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其协议应用广泛。因此,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在教学中可以采纳AndrewS•Tanenbaum建议的一种层次参考模型,它吸取了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二者的优点,是一种折中的方案,自上而下包括5层,即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与OSI参考模型相比少了表示层与会话层,用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取代了TCP/IP参考模型主机与网络层。第二,不断跟踪先进技术,以适应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新概念、新应用不断涌现、快速发展之特点。如简化目前已经基本淘汰的如X•25、帧中继技术等部分内容,增加先进的ATM技术等;增加作为TCP/IP网络骨架的路由器技术;增强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技术等内容。第三,建设优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作为文字教材的补充,教师可以建设一些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并且很容易加入各种多媒体素材,包括音频、视频等。这种网络教学资源,结合WEB2.0丰富的交互功能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协作性学习的需要。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的总称。根据课程特点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先进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第一,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高智慧学习体系,[5]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以一个共同的任务为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地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第二,采用讨论互动式教学方法。对于课程所涉及的一些较难懂的、并且又是大家共同感兴趣的知识内容,采取讨论式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开展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真实感觉到计算机网络就在身边,增加其求知欲望。另外,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己介绍一些流行的、新的网络技术并展开讨论,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采用实验实训式教学方法。“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课堂直接设在网络实验室进行。比如讲授企业网络搭建,就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以交换机、路由器为硬件基础,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教师设定技术参数和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终实现工程项目。从独立分项的技术实践向综合性的工程实践跃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使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的过程中不要一味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教学是跟网络技术相关的教学,所以应该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比如可以采用Pow-erPoint、Flash、CamtasiaStudio等软件来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示出来,对于涉及网络设备配置命令的教学来说,可能会比较多,比较繁杂。教师可以使用屏幕录像软件将相关的配置过程录制成视频,这样遇到学生不懂的地方,可以进行回放,还可以让学生将相关的视频拷贝回去进行复习,从而有效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布置作业并批改、答疑、在线考试等。比如,师生可以通过BBS、博客、微博、QQ群等进行学术交流。在课程设计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企业广域网互联的题目,从大的方向规定设计要求,其他具体设计全部交给学生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来思考,提出不同解决方案,具有多变性、灵活性、创新性和相对性等特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