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2 16:04: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医脉诊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医脉诊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1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1-2254-04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中老年常见疾病,至今在对其制定的各种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大都是以专家讨论的方式形成的,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论证。因此,笔者根据证候是一“非线性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应用复杂系统分析方法(“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对动脉硬化闭塞症(Ⅰ、Ⅱ期)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了规范化、定量化研究的尝试。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局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定的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②动脉硬化闭塞症Ⅰ期、Ⅱ期患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②动脉硬化闭塞症Ⅲ期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

1.2 病例来源与分组

2006年6月―2006年9月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省安阳市脉管炎医院等8家医院进行临床调查,调查符合上述条件的动脉硬化闭塞症Ⅰ期、Ⅱ期患者共438名。将其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329例,其中男233例,女96例,年龄44~88岁,平均年龄(67.67±9.64)岁,为运算组;乙组109例,其中男71例,女38例:年龄41~87岁。平均年龄(66.63±10.84)岁,为考核组。甲组用于建立量化诊断标准及对量化诊断标准进行回顾性检验,乙组用于量化诊断标准的前瞻性检验。

2 方法

2.1 临床调查表的确立

(1)文献调研:广泛查阅有关中医“脉痹”、“脱疽”等与动脉硬化闭塞症有关的古今文献及近20年期刊杂志,并参阅相关教材、专著、出版物及各种关于本病的中医诊断标准等,主要根据症征出现频次制定“动脉硬化闭塞症(Ⅰ、Ⅱ期)中医四诊信息条目池”,以进入下一轮的专家咨询;(2)专家咨询:从全国选择30名本专业专家进行二轮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德尔菲分析法,综合二轮专家问卷调查结果确定进行临床调查的中医四诊信息条目;(3)中医四诊信息的分级赋分及中医四诊信息的确定:对上述最后确定的中医四诊信息参照文献等进行中医四诊信息的量化分级,按无、轻、中、重四级分别计为0、1、2、3分;对不能分级的舌象、脉象分为无、有两级,分别计为0分、1分,最后形成“动脉硬化闭塞症(Ⅰ、Ⅱ期)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

2.2 临床调查

2.2.1 调查方法调查者由高年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正式调查时调查人员根据调查表内容详细询问受试者,将数据及时、完整、正确、清晰地载人统一临床调查表。所有调查表填写正确完整,并与原始资料一致,如有错误和遗漏,及时要求研究者改正。修改时需保持原有记录清晰可见,改正处需经研究者签名并注明日期。

2.2.2 质量控制 承担调查任务的研究单位指定专人负责调查,研究开始前调查人员统一参加集中培训;课题组派专人定期到各调研单位检查实际调研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数据由双人两次录入,并将二次录入的数据逐项核对。

2.3 数据分析

2.3.1 确定诊断阈值将运算组329例临床调查资料,采用“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按症征聚堆结果,提取动脉硬化闭塞症(Ⅰ、Ⅱ期)的中医症征信息,归纳基本证型,并计算基本证型中各症征贡献分值;采用诊断性试验中的ROC曲线分析方法,结合专业知识,确定各基本证型的诊断阈值;分析各基本证型之间关联度,归纳各基本证型组合规律及病机转趋规律。

2.3.2 诊断标准的回顾性和前瞻性检验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进行量化诊断标准的回顾性和前瞻性检验。

2.3.3 资料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动脉硬化闭塞症(Ⅰ、Ⅱ期)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分析其克朗巴赫系数α(cronbach-α)进行信度检验。

以上所有数据均采用Matlab工程软件,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3 结果

3.1 关于各证型的症状筛选及赋分

应用复杂系统理论的“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在不同参数调整下把有内在联系的变量(症征)聚在一起,得到大量的四诊信息集合群,然后根据中医理论把同证型的症征集合合并,结合专业知识,得到各基本证型的症征。各基本证型为由若干特定症征组成的集合,各症征对集合的关联度可作为每个症征对其证型的贡献分值,其反映的是该症征对于该症状集合(证候)的组成所作的贡献(重要程度)。根据具体数值,将该贡献分值作适当的整数化处理,使得临床操作吏为方便,见表1。

3.2 各基本证型诊断阚值的确立

根据各基本证型包含的症状及其贡献分值对甲组的329例患者按基本证型进行打分,以每个基本证型得分作检验变量,专家辨证作状态变量,作ROC曲线分析,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显示各基本证型ROC曲线面积均大于0.5,其95%可信区间也均不包含0.5,表明该证候积分对证候诊断具有较好诊断价值,见表2。根据ROC曲线移动诊断界点,参考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合专业知识,确定各基本证型诊断阈值为:络气郁滞证3、络气虚滞证6、痰湿证4、湿热证5、血瘀证3、热毒证6、阴虚证3、阳虚证6。

3.3 各基本证型的关联度分析

在临床上,疾病常以复合证型形式出现,因此笔者将各基本证型视为广义子系统,进行二次的参数调试,进行基于熵的子系统关联度分析,计算各子系统熵值、各子系统间联合熵值、各子系统间关联度,得到子系统之间的稳定组合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络气郁滞可与痰湿、热毒、阳虚相关联;络气虚滞可与痰湿、血瘀、阳虚相关联;当然痰湿与热毒、血瘀与热毒、热毒与阳虚亦有关联关系。从各基本证型的组合结果可以看出本病大致可分为络气郁滞、络气虚滞

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可以有兼夹痰湿、热毒、血瘀、阳虚等证型。

3.4 量化诊断标准的检验

对运算组329例病人和考核组109例病人依据各基本证型诊断阈值辨证;同时以3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专家对该部分病人进行专家辨证,以三者的一致性意见为专家辨证结果作为金标准,根据诊断性试验的评价原则,通过计算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对建立的量化诊断标准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从以上回顾性和前瞻性检验结果来看,各证型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均大于85%,说明各证型诊断阈值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3.5 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对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进行信度检验,克朗巴赫系数α(cronbach-α)为0.877,可看出资料可信度较好(一般要求α>0.7)。

4 讨论

4.1 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与中医证候研究

中医证候研究一直是中医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也是制约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复杂系统理论在中医证候研究领域的不断应用,为中医证候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王永炎院士对证候的诠释是:中医证候是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特征的非线性的复杂巨系统,用解决复杂问题、系统问题的方法(“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来研究中医证候是符合中医理论的,也必将大大提高证候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认知度。

文献提出了一种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该方法遵照数据的内在联系,不对数据作刚性先行分割,依据数据内在关联进行自主聚类,可以无监督地处理多变量、多层次上的复杂数据,对于提取中医证候相关症状并分析症状之间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它不仅适用于处理线性数据,而且适用于处理非线性数据。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是通过信息熵的关联度实现的,它可以度量变量之间的任意统计相关性,对变量的分布类型没有任何特殊要求。它把密切相关的症状置于同一个集合中,而这样的症状集合正是中医理论下证候的内涵体现。近年来,复杂系统的熵分划方法多次运用于中医证候研究,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王阶等通过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包括5种病的696例病例,采用信息熵的关联度和多元对应分析对中医证候中的血瘀证及亚型进行研究,综合以上2种算法,说明复杂算法更适合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

篇2

傅延龄

不要忘记中医四诊合参

我们知道,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种主要的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中的一种。脉象对中医之于身体生理和病理状况的认识,对病征辨别、判断,包括对疾病预后的判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脉诊经验,获得了许多独特的认识。

脉象是脉搏(通常是两手桡动脉)在位置、形态、速率、节律、张力、传导性等方面的表现特征,其形成因素包括心脏运动、血管性状、血液的容量及流动性、血管周围组织性状四个方面,受神经、体液和呼吸等因素的密切影响。所以,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全身的生理、病理状况都会反映到脉象。

妇女在受孕后,体内会出现很多变化,包括内分泌水平的改变,而胎儿生长和子宫体增大又会引起腹腔压力以及内脏位置的改变,这些改变接着又会引起心脏运动、血管、血液和血流等方面的改变;随着孕期增加,这些变化也越来越大。所以,孕脉肯定有它的特征。中医观察到的典型孕脉是滑脉,尤其是尺部的滑脉。

但是,滑脉并不具有特异性。出现滑脉的情况很多,并非只有怀孕才会出现滑脉。这就跟西医的许多检查指标也反映着多种可能,而不是一种可能的道理一样,还需要结合具体实际,结合其他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另一方面,怀孕的整体状态在脉象上的反映程度也会因人而异,也会受到许多生理或病理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有些孕妇,孕脉的特征很突出,而有些则并不明显。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切脉者对孕脉的识别能力也是因人而异的,并非所有反映到脉象的信息都能够为所有切脉者识别。

综上可以把孕脉诊断的问题归纳为三句话:第一,怀孕的信息一定会反映到脉象。孕脉有其特征,能够通过脉诊识别。第二,孕脉的影响因素和干扰因素很多。第三,诊脉者对孕脉的识别能力不同。所以,如果仅以脉象为依据判断是否有孕,一定会有误差。我们知道,今天的医学已经拥有了能够准确判断怀孕的超声、免疫等方法,仅仅依据脉象判断是否怀孕已经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

中医从来都主张四诊合参,提倡通过四诊全面诊察,把由四诊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然后作出判断,而不赞成仅仅依据脉象决定诊断。脉象更多的是反映身体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病性,其器官定位性诊断意义不强。

郝新宝

中西医之争时代已去

本次挑战者提出的“中医脉诊验孕准确率不及西医化验检查结果的80%”这一假设,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临床研究设计和实施取得可信的结果。但当事方不是通过正常的途径申请科研立项,而是通过网络挑战的方式试图取得轰动的宣传效果,必然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挑战者的目的,是试图通过证明脉诊验孕无效,来间接推断中医是伪科学。

从现代西医的诊断方法来看,孕8-13周(当事方的实验方案)时,采用抽血化验HCG结合B超的方法,诊断妊娠的准确率至少达到95%以上。脉诊验孕即使达不到西医的80%,也不能就武断推论其无效,而只能说中医脉诊方法不如西医化验准确率高。

中医包括繁杂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手法和药物等。要想证明中医是伪科学,就要先了解现代科学方法是否适合系统评估中医,进而从其理论体系和方法上逐个击破。脉诊验孕远不是中医的全部,即使脉诊验孕完全无效,也根本证明不了中医是伪科学。挑战者宣称如果脉诊验孕准确率达到西医方法的80%,就永不再称中医是伪科学,言外之意是如果中医挑战失败,他就继续称中医为伪科学,其内在逻辑是多么混乱。

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2年全国中医执业医师的数量达到了31.1万人,副高以上职称的中医在所有职称结构中占19.1%。在网上应战的数量有限的中医师不能代表中医的整体水平,其测试过程再严谨、结果再可靠,也无法得出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的结沦。

上网浏览,挺中医的不少,黑中医的更多,其中不乏称中医为骗子的极端语言。这在过去二十年甚至成为一种文化,批判中医代表着某种“高大上”的科学符号。

在我看来,关于中西医之争的应该过去了。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还将长期存在并发展。西方国家固然没有广泛接受中医,但也是抱着包容的态度加以研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就设立了补充和替代医学研究中心(NCCAM),对西医以外其他文化体系中的临床治疗方法加以研究和利用。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国务院于2009年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一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定位中医药是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持有执业医师执照的西医同行们,与其把精力花在争论和挑战上,不如认真地研究中医理论,审慎地使用中药治疗,积极地采用针灸等传统方法,以开放的心态欢迎中医同行们加入到多学科治疗团队中来,共同为患者创造价值。

篇3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5.006

中图分类号:R277.794.1;R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5-0016-04

Abstract:Objective Base on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btained human diagnostic information available for join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s integrated based o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mbin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form of data expression of TCM four diagnosis, forms multiple information fusion of open platform for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provides some revelation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on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Methods Totally 30 depression patients and 30 normal people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criteria. TCM four diagnostic and auxiliary diagnosis instrument was us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of four diagnosis, and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was used for the analysis on pulse diagnosis, and information features of digitalized tongue and listening diagnosis of patients in depression group and normal group were studi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depression group, pulse frequency, fluency, and heart rate of normal group were a bit higher than depression group, withou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mong pulse frequency, strength, tightness, and pulse wave velocity between the normal group and depression group (P

Key words:TCM four diagnostic auxiliary diagnosis;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mbin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depression;diagnosis study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1]。抑郁心境是一种忧伤、悲哀或沮丧的情绪体验,抑郁心境体验并不等于抑郁症[2],抑郁症是一组症状群,是与潜在的生物异常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组成的,只有抑郁心境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具备这组综合征的基本特征,持续存在相当的时间,且严重损害自身的社会职业功能,才能考虑抑郁症的诊断[3]。

目前中医诊疗设备研究进展速度较快。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由脉诊装置、舌诊装置、闻声诊装置、便携式计算机、四诊合参辅助诊疗软件系统及便携式输出部分组成,是具有中医特色的便携式诊疗设备,实现了主客观联合辨证[4]。本研究使用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采集患者四诊信息,进行四诊合参,给出参考处方,以期更好地为抑郁症诊断研究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正常组 ①经体格检查及化验、心电图等检查无异常且符合WHO健康标准[5];②依据《个人健康风险评估问卷》[6]进行筛选,达标者。

1.1.2 抑郁症组 依据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7]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

1.2 一般资料

于2014年1月,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北京中医药大学健康本科生30例为正常组,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19~25岁;选择南京医科大学脑病医院抑郁症患者30例为抑郁症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18~8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0年。

1.3 仪器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是基于中医四诊合参临床模式研制的辅助诊疗设备,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研制、北京中易维象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已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注册证编号:YZB/晋0019- 2014。

1.4 四诊信息与参数

使用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采集到的四诊信息包括脉诊信息、舌诊信息、语音信息及问诊信息,借助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分析采集的信息得到相关的信息参数。①性别、年龄;②根据“位、数、形、势”[8]等属性得到脉诊参数,包括脉位、脉率、脉律、力度、流利度、弦紧度、脉搏波传导速度(PWV);③舌诊参数[9-10],包括舌质、苔色、润泽、点刺、裂纹、胖大、动态、瘀斑;④通过praat软件提取的语音参数,包括频谱、音高、音强、第一共振峰、第二共振峰,通过预处理保留音高和音强;⑤通过问诊信息得到的问诊参数有既往史、主诉,医师可根据患者的陈述确定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在此过程中医师实现了主客观联合辨证。

四诊合参报告包括6项内容。①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②脉诊结果:脉位,脉率,脉律,力度,流利度,弦紧度,PWV;③舌诊结果:舌色,舌质,苔色,苔质,润泽,点刺,裂纹,胖大,动态,瘀斑;④闻诊结果:体质(五音体质分类);⑤辨证结果;⑥参考处方。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正常组与抑郁症组脉象参数均数比较采用样本均数t检验。P

2 结果

2.1 2组基线资料比较

正常组与抑郁症组心率、脉率、脉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2组左手脉象分类

根据“脉象分类标准”[11]对左手脉象进行分类。正常组:脉力度主要有脉力强、脉力洪、脉力缓3种类型,脉律主要有脉齐、脉不齐2种,弦紧度主要有脉平、脉弦、脉平弦3种。抑郁症组:脉力度主要有脉力强、脉力洪、脉力缓3种类型,脉律主要有脉齐1种,弦紧度主要有脉平、脉弦、脉平弦、脉弦硬4种。提示正常组多见平脉,抑郁症组多见弦脉、弦硬脉。详见表2。

2.3 2组脉图参数分析

正常组与抑郁症组在脉律、力度、弦紧度、PWV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2组闻诊信息特征分析

对正常组与抑郁症组的数字化闻诊信息进行特征分析,其五音体质见表4。可见,抑郁症患者火型体质较为多见。

2.5 2组舌诊信息特征分析

对正常组与抑郁症组舌色、舌质、苔色、苔质等数字化信息进行特征分析,可见抑郁症患者苔色黄、舌有裂纹者较为多见,详见表5。

2.6 2组四诊合参干预建议

2.6.1 正常组四诊合参保健建议 ①建议听轻音乐放松身心;②增加锻炼时间,多尝试有氧运动,如太极拳、散步等。

2.6.2 不同证型抑郁症患者四诊合参处方 在本研究中,根据患者四诊信息,四诊合参诊疗仪辨证心胆气虚型、痰热内扰型、阴虚火旺型、肝郁化火型、心火炽盛型、心脾两虚型6种证型,给出的参考处方分别为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温胆汤、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龙胆泻肝汤、朱砂安神丸、归脾汤。医师可以参考应用并根据患者病情及自己的经验对处方进行加减修改。

3 讨论

通过对近20年来抑郁症流行病学研究的总结,抑郁症流行病学研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同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差别很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经过多年研究,学者普遍认为问题的焦点是抑郁症诊断标准不统一,有神经性、反应性、内因性、精神病性、单向和双向抑郁等多种诊断结果,甚至出现了抑郁症诊断逐渐泛化的现象[12],临床诊断抑郁症需要统一、客观化的诊断标准。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达到了中医诊疗设备数字化、标准化的要求,实现了主客观联合辨证,对规范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采集患者四诊信息,从而得到相关四诊信息参数,运用医学统计学原理,基于统计推断,运用参数估计方法获取结果。

基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正常组与抑郁症组各项参数方面,研究结果提示:正常人以平脉为主;抑郁症患者以弦脉、弦硬脉为主。一般意义上的平脉即正常脉象,其特征可概括为有胃、有神、有根,即有从容和缓、至数匀齐、脉动有力、沉取不绝、尺脉有力特点的脉象。平脉,在《脉确》中指出:“不大不小,不数不迟,不滑不涩,不短不长,浮沉正等者,平脉也。”正常人表现平脉,表明气血调和,血管弹性良好。《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云:“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中医认为,弦为肝脉。肝为刚脏、五行归木,喜条达,恶抑郁,主疏泄。从中医临床上看,肝主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调畅气机、调节血量及调畅情志三方面。肝主疏泄作用在情志的调节上表现在:当肝脏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时,不但可以使气机舒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正常,而且还可调整控制七情的变化。如果七情变化过激,超越了肝的调节限度,就会打破机体内在的平衡状态,出现肝失疏泄、气机逆乱,并造成一系列心身反应疾病。如《素问・举痛论篇》所言“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医碥》也有“郁则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故七情之病多责之于肝。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故抑郁症患者多为弦脉。

在正常组与抑郁症组脉图参数差异方面,抑郁症患者脉的弦紧度明显高于正常人,抑郁症患者以弦脉为主。说明基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所得的研究结果与中医经典脉学理论基本相符。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应激与健康研究所提供的研究资料表明,不良的情绪状态可对心脏造成伤害[13],与PWV升高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提示,抑郁症组PWV高于正常组。此结果符合现代医学研究资料。

临床医师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主客观联合辨证,对抑郁症患者望闻问切四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四诊合参,得出患者的常见证候为心胆气虚、痰热内扰、阴虚火旺、肝郁化火、心火炽盛、心脾两虚6型。仪器针对不同证型分别给出了参考处方,并出具完整的四诊合参报告单。四诊合参诊疗技术与医师主客观联合辨证,既完整收集了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并且提供所有可能的诊断参考,又必须根据医师的经验选择最合适的诊断结果及处方,保证诊断的全面性与医师个体的经验差异,主客观联合,辨病、辨体质、辨证相结合,得出准确的四诊合参诊疗结果。

综上所述,脉图参数差异方面表现为抑郁症患者脉的弦紧度、力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其结果与中医经典脉学理论基本相符合。抑郁症组的PWV高于正常组,此结果符合现代医学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要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进行正确的辨证论治,临床诊断抑郁症时既要注意对患者诊脉、问诊,又当注意其PWV,以判断患者是否合并心脏疾患。此外,四诊合参诊疗技术所提供的方药均是各种证型所对应的经方,医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加减或另外选择方药。

参考文献:

[1] 朱紫清,季建林,肖世富.抑郁障碍的诊疗关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

[2] 蔡焯基.抑郁症:基础与临床[M].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15.

[3] 龚绍麟.抑郁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20.

[4] 徐元景,牛欣.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制[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3,5(3):25-27.

[5] 刘勇.人类健康层次性新观点的提出及亚健康的归属和WHO健康定义的缺陷[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1):4-6.

[6] 李运明,刘丹红,孙彩虹,等.自评健康和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2):2591-2592.

[7]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3-91.

[8] 傅骢远,牛欣.中医脉象今释――现代实验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3:168-170.

[9] 朱庆文,杨学智,司银楚.便携式舌诊信息获取与分析设备[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5):5-8.

[10] 郭宙,杨学智,司银楚,等.基于K-均值聚类的常用色彩空间舌质舌苔分割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12):819-821.

[11] 朱庆文,牛欣,杨杰,等.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脉诊研究方法学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5):265-267.

[12] 林翔,王祖承.许昌麟教授谈当前抑郁症诊断的泛化问题[J].上海精神医学,2007,19(6):372-373.

篇4

【摘 要】舌诊是中医特色诊法,也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家为舌诊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更好地掌握舌诊理论,准确应用于临床,本文初步总结了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舌诊的论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这部著作中舌诊的特点。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舌诊;特点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也是充分体现中医诊法特色的内容之一。《临证验舌法》云:“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无证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有舌可验。”舌诊作为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已有悠久的历史,回顾舌诊理论的发展史,历代医家为舌诊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张仲景,我国东汉的著名医家,他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功不可灭,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关于舌诊的论述,继承了《内经》舌诊的经验,但在其基础上,又有了创新与发挥。就《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书中记载的有关舌诊的条文加以分析,舌诊的特点可概括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内容的丰富

1.1 首次提出“舌青”,增加了舌色的内容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云:“病人胸满,唇痿舌青……为有瘀血。”此处首次提出“舌青”(即现在称“青舌”),同时指出,舌青是辨别瘀血的一个指征。

1.2 首创“舌苔”概念,丰富了舌诊的内容《内经》中提到的“舌上黄”、“ 舌焦”等舌象,毫无疑义是指舌苔的变化,但就舌苔的概念而言,《内经》中对舌苔的记载比较模糊,张仲景则最早使用了“舌胎”(即现在称“舌苔”)一词[1]。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29 条云:“何为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此外,《伤寒论》221 条, 230 条等条文中均可见到。

1.3 重视舌苔变化,有益于舌诊的成熟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21条云:“阳明病……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怅,舌上胎者,桅子豉汤主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22 条云:“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两条文指出,同为阳明病,一为热邪留扰胸膈,一为热甚伤津,反映在舌苔上,一润一燥,证理自明[2]。

2 临床运用的发挥

2.1 运用范围的扩展

张仲景发展了《内经》外感病中的舌诊内容,他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就有三经涉及舌诊;在内伤杂病方面,四十多种疾病中就有十四种疾病运用过舌诊进行辨证,而且总结了一定的规律。如观察三阳病及六腑疾病,重在察舌苔的变化;对三阴病及五脏病变,则特别注意观察舌质的形态[3]。据统计,《伤寒论》全文论及舌诊者共有二十三条,病证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少阴、三阳合病、少阳阳明合病等[4]。

2.2 临证诊疗的依据

2.2.1 通过舌象推寻病因

如《金匮要略?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云:“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此舌黄是湿热积滞的征象,也是腹满的可下指征。

2.2.2 通过舌象阐述病机

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云:“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此条文阐述了湿病误下变证的病机乃是寒湿在上,阳郁不能升腾之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风邪中脏,脏气不能滋养舌体,故舌体虚用而难言[5]。

2.2.3 通过舌象确立治则

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30条云:“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此外,《伤寒论》189 条、230 条等许多条文均有论述。

3 总结

就舌诊而言,《伤寒杂病论》继承了《内经》及各前辈对舌诊的认识,然与《内经》相比,虽然论及的舌诊条文并不多,但却又大大丰富了《内经》的舌诊内容,如《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出“舌青”,增加了舌色的内容;明确提出“舌苔”概念,丰富了舌诊的内容;重视舌苔的变化,有益于舌诊的成熟。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原文可知,其论述的舌诊内容大大扩展了舌诊理论与临床运用的宽度和深度,张仲景重视舌象改变的同时,又重视四诊合参,临证中运用自如、不拘一格,为后世舌诊理论与临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居里, 严惠芳, 刘诤, 马永强. 张仲景舌诊临证辨证特色诊释[J]. 中医药学刊,2004,22(8):1473.

[2] 杨俊. 张仲景舌诊规律初探[J].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2):75.

[3] 马居里, 严惠芳, 刘诤, 马永强. 张仲景舌诊临证辨证特色诠释[J]. 中医药学刊,2004,22(8):1473.

[4] 张华军, 何丽, 郭盛, 常学辉.《伤寒论》舌诊法浅议[J]. 国医论坛,2000,15(4):2-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