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2 16:04: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医脉诊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医脉诊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1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1-2254-04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中老年常见疾病,至今在对其制定的各种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大都是以专家讨论的方式形成的,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论证。因此,笔者根据证候是一“非线性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应用复杂系统分析方法(“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对动脉硬化闭塞症(Ⅰ、Ⅱ期)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了规范化、定量化研究的尝试。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局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定的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②动脉硬化闭塞症Ⅰ期、Ⅱ期患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②动脉硬化闭塞症Ⅲ期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

1.2 病例来源与分组

2006年6月―2006年9月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省安阳市脉管炎医院等8家医院进行临床调查,调查符合上述条件的动脉硬化闭塞症Ⅰ期、Ⅱ期患者共438名。将其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329例,其中男233例,女96例,年龄44~88岁,平均年龄(67.67±9.64)岁,为运算组;乙组109例,其中男71例,女38例:年龄41~87岁。平均年龄(66.63±10.84)岁,为考核组。甲组用于建立量化诊断标准及对量化诊断标准进行回顾性检验,乙组用于量化诊断标准的前瞻性检验。

2 方法

2.1 临床调查表的确立

(1)文献调研:广泛查阅有关中医“脉痹”、“脱疽”等与动脉硬化闭塞症有关的古今文献及近20年期刊杂志,并参阅相关教材、专著、出版物及各种关于本病的中医诊断标准等,主要根据症征出现频次制定“动脉硬化闭塞症(Ⅰ、Ⅱ期)中医四诊信息条目池”,以进入下一轮的专家咨询;(2)专家咨询:从全国选择30名本专业专家进行二轮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德尔菲分析法,综合二轮专家问卷调查结果确定进行临床调查的中医四诊信息条目;(3)中医四诊信息的分级赋分及中医四诊信息的确定:对上述最后确定的中医四诊信息参照文献等进行中医四诊信息的量化分级,按无、轻、中、重四级分别计为0、1、2、3分;对不能分级的舌象、脉象分为无、有两级,分别计为0分、1分,最后形成“动脉硬化闭塞症(Ⅰ、Ⅱ期)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

2.2 临床调查

2.2.1 调查方法调查者由高年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正式调查时调查人员根据调查表内容详细询问受试者,将数据及时、完整、正确、清晰地载人统一临床调查表。所有调查表填写正确完整,并与原始资料一致,如有错误和遗漏,及时要求研究者改正。修改时需保持原有记录清晰可见,改正处需经研究者签名并注明日期。

2.2.2 质量控制 承担调查任务的研究单位指定专人负责调查,研究开始前调查人员统一参加集中培训;课题组派专人定期到各调研单位检查实际调研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数据由双人两次录入,并将二次录入的数据逐项核对。

2.3 数据分析

2.3.1 确定诊断阈值将运算组329例临床调查资料,采用“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按症征聚堆结果,提取动脉硬化闭塞症(Ⅰ、Ⅱ期)的中医症征信息,归纳基本证型,并计算基本证型中各症征贡献分值;采用诊断性试验中的ROC曲线分析方法,结合专业知识,确定各基本证型的诊断阈值;分析各基本证型之间关联度,归纳各基本证型组合规律及病机转趋规律。

2.3.2 诊断标准的回顾性和前瞻性检验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进行量化诊断标准的回顾性和前瞻性检验。

2.3.3 资料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动脉硬化闭塞症(Ⅰ、Ⅱ期)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分析其克朗巴赫系数α(cronbach-α)进行信度检验。

以上所有数据均采用Matlab工程软件,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3 结果

3.1 关于各证型的症状筛选及赋分

应用复杂系统理论的“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在不同参数调整下把有内在联系的变量(症征)聚在一起,得到大量的四诊信息集合群,然后根据中医理论把同证型的症征集合合并,结合专业知识,得到各基本证型的症征。各基本证型为由若干特定症征组成的集合,各症征对集合的关联度可作为每个症征对其证型的贡献分值,其反映的是该症征对于该症状集合(证候)的组成所作的贡献(重要程度)。根据具体数值,将该贡献分值作适当的整数化处理,使得临床操作吏为方便,见表1。

3.2 各基本证型诊断阚值的确立

根据各基本证型包含的症状及其贡献分值对甲组的329例患者按基本证型进行打分,以每个基本证型得分作检验变量,专家辨证作状态变量,作ROC曲线分析,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显示各基本证型ROC曲线面积均大于0.5,其95%可信区间也均不包含0.5,表明该证候积分对证候诊断具有较好诊断价值,见表2。根据ROC曲线移动诊断界点,参考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合专业知识,确定各基本证型诊断阈值为:络气郁滞证3、络气虚滞证6、痰湿证4、湿热证5、血瘀证3、热毒证6、阴虚证3、阳虚证6。

3.3 各基本证型的关联度分析

在临床上,疾病常以复合证型形式出现,因此笔者将各基本证型视为广义子系统,进行二次的参数调试,进行基于熵的子系统关联度分析,计算各子系统熵值、各子系统间联合熵值、各子系统间关联度,得到子系统之间的稳定组合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络气郁滞可与痰湿、热毒、阳虚相关联;络气虚滞可与痰湿、血瘀、阳虚相关联;当然痰湿与热毒、血瘀与热毒、热毒与阳虚亦有关联关系。从各基本证型的组合结果可以看出本病大致可分为络气郁滞、络气虚滞

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可以有兼夹痰湿、热毒、血瘀、阳虚等证型。

3.4 量化诊断标准的检验

对运算组329例病人和考核组109例病人依据各基本证型诊断阈值辨证;同时以3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专家对该部分病人进行专家辨证,以三者的一致性意见为专家辨证结果作为金标准,根据诊断性试验的评价原则,通过计算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对建立的量化诊断标准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从以上回顾性和前瞻性检验结果来看,各证型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均大于85%,说明各证型诊断阈值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3.5 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对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进行信度检验,克朗巴赫系数α(cronbach-α)为0.877,可看出资料可信度较好(一般要求α>0.7)。

4 讨论

4.1 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与中医证候研究

中医证候研究一直是中医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也是制约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复杂系统理论在中医证候研究领域的不断应用,为中医证候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王永炎院士对证候的诠释是:中医证候是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特征的非线性的复杂巨系统,用解决复杂问题、系统问题的方法(“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来研究中医证候是符合中医理论的,也必将大大提高证候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认知度。

文献提出了一种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该方法遵照数据的内在联系,不对数据作刚性先行分割,依据数据内在关联进行自主聚类,可以无监督地处理多变量、多层次上的复杂数据,对于提取中医证候相关症状并分析症状之间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它不仅适用于处理线性数据,而且适用于处理非线性数据。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是通过信息熵的关联度实现的,它可以度量变量之间的任意统计相关性,对变量的分布类型没有任何特殊要求。它把密切相关的症状置于同一个集合中,而这样的症状集合正是中医理论下证候的内涵体现。近年来,复杂系统的熵分划方法多次运用于中医证候研究,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王阶等通过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包括5种病的696例病例,采用信息熵的关联度和多元对应分析对中医证候中的血瘀证及亚型进行研究,综合以上2种算法,说明复杂算法更适合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

篇2

傅延龄

不要忘记中医四诊合参

我们知道,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种主要的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中的一种。脉象对中医之于身体生理和病理状况的认识,对病征辨别、判断,包括对疾病预后的判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脉诊经验,获得了许多独特的认识。

脉象是脉搏(通常是两手桡动脉)在位置、形态、速率、节律、张力、传导性等方面的表现特征,其形成因素包括心脏运动、血管性状、血液的容量及流动性、血管周围组织性状四个方面,受神经、体液和呼吸等因素的密切影响。所以,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全身的生理、病理状况都会反映到脉象。

妇女在受孕后,体内会出现很多变化,包括内分泌水平的改变,而胎儿生长和子宫体增大又会引起腹腔压力以及内脏位置的改变,这些改变接着又会引起心脏运动、血管、血液和血流等方面的改变;随着孕期增加,这些变化也越来越大。所以,孕脉肯定有它的特征。中医观察到的典型孕脉是滑脉,尤其是尺部的滑脉。

但是,滑脉并不具有特异性。出现滑脉的情况很多,并非只有怀孕才会出现滑脉。这就跟西医的许多检查指标也反映着多种可能,而不是一种可能的道理一样,还需要结合具体实际,结合其他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另一方面,怀孕的整体状态在脉象上的反映程度也会因人而异,也会受到许多生理或病理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有些孕妇,孕脉的特征很突出,而有些则并不明显。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切脉者对孕脉的识别能力也是因人而异的,并非所有反映到脉象的信息都能够为所有切脉者识别。

综上可以把孕脉诊断的问题归纳为三句话:第一,怀孕的信息一定会反映到脉象。孕脉有其特征,能够通过脉诊识别。第二,孕脉的影响因素和干扰因素很多。第三,诊脉者对孕脉的识别能力不同。所以,如果仅以脉象为依据判断是否有孕,一定会有误差。我们知道,今天的医学已经拥有了能够准确判断怀孕的超声、免疫等方法,仅仅依据脉象判断是否怀孕已经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

中医从来都主张四诊合参,提倡通过四诊全面诊察,把由四诊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然后作出判断,而不赞成仅仅依据脉象决定诊断。脉象更多的是反映身体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病性,其器官定位性诊断意义不强。

郝新宝

中西医之争时代已去

本次挑战者提出的“中医脉诊验孕准确率不及西医化验检查结果的80%”这一假设,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临床研究设计和实施取得可信的结果。但当事方不是通过正常的途径申请科研立项,而是通过网络挑战的方式试图取得轰动的宣传效果,必然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挑战者的目的,是试图通过证明脉诊验孕无效,来间接推断中医是伪科学。

从现代西医的诊断方法来看,孕8-13周(当事方的实验方案)时,采用抽血化验HCG结合B超的方法,诊断妊娠的准确率至少达到95%以上。脉诊验孕即使达不到西医的80%,也不能就武断推论其无效,而只能说中医脉诊方法不如西医化验准确率高。

中医包括繁杂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手法和药物等。要想证明中医是伪科学,就要先了解现代科学方法是否适合系统评估中医,进而从其理论体系和方法上逐个击破。脉诊验孕远不是中医的全部,即使脉诊验孕完全无效,也根本证明不了中医是伪科学。挑战者宣称如果脉诊验孕准确率达到西医方法的80%,就永不再称中医是伪科学,言外之意是如果中医挑战失败,他就继续称中医为伪科学,其内在逻辑是多么混乱。

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2年全国中医执业医师的数量达到了31.1万人,副高以上职称的中医在所有职称结构中占19.1%。在网上应战的数量有限的中医师不能代表中医的整体水平,其测试过程再严谨、结果再可靠,也无法得出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的结沦。

上网浏览,挺中医的不少,黑中医的更多,其中不乏称中医为骗子的极端语言。这在过去二十年甚至成为一种文化,批判中医代表着某种“高大上”的科学符号。

在我看来,关于中西医之争的应该过去了。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还将长期存在并发展。西方国家固然没有广泛接受中医,但也是抱着包容的态度加以研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就设立了补充和替代医学研究中心(NCCAM),对西医以外其他文化体系中的临床治疗方法加以研究和利用。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国务院于2009年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一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定位中医药是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持有执业医师执照的西医同行们,与其把精力花在争论和挑战上,不如认真地研究中医理论,审慎地使用中药治疗,积极地采用针灸等传统方法,以开放的心态欢迎中医同行们加入到多学科治疗团队中来,共同为患者创造价值。

篇3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5.006

中图分类号:R277.794.1;R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5-0016-04

Abstract:Objective Base on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btained human diagnostic information available for join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s integrated based o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mbin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he form of data expression of TCM four diagnosis, forms multiple information fusion of open platform for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provides some revelation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on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Methods Totally 30 depression patients and 30 normal people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criteria. TCM four diagnostic and auxiliary diagnosis instrument was us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of four diagnosis, and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was used for the analysis on pulse diagnosis, and information features of digitalized tongue and listening diagnosis of patients in depression group and normal group were studi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depression group, pulse frequency, fluency, and heart rate of normal group were a bit higher than depression group, withou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mong pulse frequency, strength, tightness, and pulse wave velocity between the normal group and depression group (P

Key words:TCM four diagnostic auxiliary diagnosis;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mbine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depression;diagnosis study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1]。抑郁心境是一种忧伤、悲哀或沮丧的情绪体验,抑郁心境体验并不等于抑郁症[2],抑郁症是一组症状群,是与潜在的生物异常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组成的,只有抑郁心境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具备这组综合征的基本特征,持续存在相当的时间,且严重损害自身的社会职业功能,才能考虑抑郁症的诊断[3]。

目前中医诊疗设备研究进展速度较快。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由脉诊装置、舌诊装置、闻声诊装置、便携式计算机、四诊合参辅助诊疗软件系统及便携式输出部分组成,是具有中医特色的便携式诊疗设备,实现了主客观联合辨证[4]。本研究使用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采集患者四诊信息,进行四诊合参,给出参考处方,以期更好地为抑郁症诊断研究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正常组 ①经体格检查及化验、心电图等检查无异常且符合WHO健康标准[5];②依据《个人健康风险评估问卷》[6]进行筛选,达标者。

1.1.2 抑郁症组 依据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7]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

1.2 一般资料

于2014年1月,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北京中医药大学健康本科生30例为正常组,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19~25岁;选择南京医科大学脑病医院抑郁症患者30例为抑郁症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18~8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0年。

1.3 仪器

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是基于中医四诊合参临床模式研制的辅助诊疗设备,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研制、北京中易维象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已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注册证编号:YZB/晋0019- 2014。

1.4 四诊信息与参数

使用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采集到的四诊信息包括脉诊信息、舌诊信息、语音信息及问诊信息,借助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分析采集的信息得到相关的信息参数。①性别、年龄;②根据“位、数、形、势”[8]等属性得到脉诊参数,包括脉位、脉率、脉律、力度、流利度、弦紧度、脉搏波传导速度(PWV);③舌诊参数[9-10],包括舌质、苔色、润泽、点刺、裂纹、胖大、动态、瘀斑;④通过praat软件提取的语音参数,包括频谱、音高、音强、第一共振峰、第二共振峰,通过预处理保留音高和音强;⑤通过问诊信息得到的问诊参数有既往史、主诉,医师可根据患者的陈述确定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在此过程中医师实现了主客观联合辨证。

四诊合参报告包括6项内容。①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②脉诊结果:脉位,脉率,脉律,力度,流利度,弦紧度,PWV;③舌诊结果:舌色,舌质,苔色,苔质,润泽,点刺,裂纹,胖大,动态,瘀斑;④闻诊结果:体质(五音体质分类);⑤辨证结果;⑥参考处方。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正常组与抑郁症组脉象参数均数比较采用样本均数t检验。P

2 结果

2.1 2组基线资料比较

正常组与抑郁症组心率、脉率、脉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2组左手脉象分类

根据“脉象分类标准”[11]对左手脉象进行分类。正常组:脉力度主要有脉力强、脉力洪、脉力缓3种类型,脉律主要有脉齐、脉不齐2种,弦紧度主要有脉平、脉弦、脉平弦3种。抑郁症组:脉力度主要有脉力强、脉力洪、脉力缓3种类型,脉律主要有脉齐1种,弦紧度主要有脉平、脉弦、脉平弦、脉弦硬4种。提示正常组多见平脉,抑郁症组多见弦脉、弦硬脉。详见表2。

2.3 2组脉图参数分析

正常组与抑郁症组在脉律、力度、弦紧度、PWV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2组闻诊信息特征分析

对正常组与抑郁症组的数字化闻诊信息进行特征分析,其五音体质见表4。可见,抑郁症患者火型体质较为多见。

2.5 2组舌诊信息特征分析

对正常组与抑郁症组舌色、舌质、苔色、苔质等数字化信息进行特征分析,可见抑郁症患者苔色黄、舌有裂纹者较为多见,详见表5。

2.6 2组四诊合参干预建议

2.6.1 正常组四诊合参保健建议 ①建议听轻音乐放松身心;②增加锻炼时间,多尝试有氧运动,如太极拳、散步等。

2.6.2 不同证型抑郁症患者四诊合参处方 在本研究中,根据患者四诊信息,四诊合参诊疗仪辨证心胆气虚型、痰热内扰型、阴虚火旺型、肝郁化火型、心火炽盛型、心脾两虚型6种证型,给出的参考处方分别为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温胆汤、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龙胆泻肝汤、朱砂安神丸、归脾汤。医师可以参考应用并根据患者病情及自己的经验对处方进行加减修改。

3 讨论

通过对近20年来抑郁症流行病学研究的总结,抑郁症流行病学研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同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差别很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经过多年研究,学者普遍认为问题的焦点是抑郁症诊断标准不统一,有神经性、反应性、内因性、精神病性、单向和双向抑郁等多种诊断结果,甚至出现了抑郁症诊断逐渐泛化的现象[12],临床诊断抑郁症需要统一、客观化的诊断标准。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达到了中医诊疗设备数字化、标准化的要求,实现了主客观联合辨证,对规范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采集患者四诊信息,从而得到相关四诊信息参数,运用医学统计学原理,基于统计推断,运用参数估计方法获取结果。

基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在正常组与抑郁症组各项参数方面,研究结果提示:正常人以平脉为主;抑郁症患者以弦脉、弦硬脉为主。一般意义上的平脉即正常脉象,其特征可概括为有胃、有神、有根,即有从容和缓、至数匀齐、脉动有力、沉取不绝、尺脉有力特点的脉象。平脉,在《脉确》中指出:“不大不小,不数不迟,不滑不涩,不短不长,浮沉正等者,平脉也。”正常人表现平脉,表明气血调和,血管弹性良好。《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云:“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中医认为,弦为肝脉。肝为刚脏、五行归木,喜条达,恶抑郁,主疏泄。从中医临床上看,肝主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调畅气机、调节血量及调畅情志三方面。肝主疏泄作用在情志的调节上表现在:当肝脏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时,不但可以使气机舒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正常,而且还可调整控制七情的变化。如果七情变化过激,超越了肝的调节限度,就会打破机体内在的平衡状态,出现肝失疏泄、气机逆乱,并造成一系列心身反应疾病。如《素问・举痛论篇》所言“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医碥》也有“郁则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故七情之病多责之于肝。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故抑郁症患者多为弦脉。

在正常组与抑郁症组脉图参数差异方面,抑郁症患者脉的弦紧度明显高于正常人,抑郁症患者以弦脉为主。说明基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仪所得的研究结果与中医经典脉学理论基本相符。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应激与健康研究所提供的研究资料表明,不良的情绪状态可对心脏造成伤害[13],与PWV升高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提示,抑郁症组PWV高于正常组。此结果符合现代医学研究资料。

临床医师与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主客观联合辨证,对抑郁症患者望闻问切四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四诊合参,得出患者的常见证候为心胆气虚、痰热内扰、阴虚火旺、肝郁化火、心火炽盛、心脾两虚6型。仪器针对不同证型分别给出了参考处方,并出具完整的四诊合参报告单。四诊合参诊疗技术与医师主客观联合辨证,既完整收集了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并且提供所有可能的诊断参考,又必须根据医师的经验选择最合适的诊断结果及处方,保证诊断的全面性与医师个体的经验差异,主客观联合,辨病、辨体质、辨证相结合,得出准确的四诊合参诊疗结果。

综上所述,脉图参数差异方面表现为抑郁症患者脉的弦紧度、力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其结果与中医经典脉学理论基本相符合。抑郁症组的PWV高于正常组,此结果符合现代医学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要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进行正确的辨证论治,临床诊断抑郁症时既要注意对患者诊脉、问诊,又当注意其PWV,以判断患者是否合并心脏疾患。此外,四诊合参诊疗技术所提供的方药均是各种证型所对应的经方,医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加减或另外选择方药。

参考文献:

[1] 朱紫清,季建林,肖世富.抑郁障碍的诊疗关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

[2] 蔡焯基.抑郁症:基础与临床[M].2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15.

[3] 龚绍麟.抑郁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20.

[4] 徐元景,牛欣.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制[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3,5(3):25-27.

[5] 刘勇.人类健康层次性新观点的提出及亚健康的归属和WHO健康定义的缺陷[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1):4-6.

[6] 李运明,刘丹红,孙彩虹,等.自评健康和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2):2591-2592.

[7]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3-91.

[8] 傅骢远,牛欣.中医脉象今释――现代实验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3:168-170.

[9] 朱庆文,杨学智,司银楚.便携式舌诊信息获取与分析设备[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5):5-8.

[10] 郭宙,杨学智,司银楚,等.基于K-均值聚类的常用色彩空间舌质舌苔分割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12):819-821.

[11] 朱庆文,牛欣,杨杰,等.基于复杂性科学理论的脉诊研究方法学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5):265-267.

[12] 林翔,王祖承.许昌麟教授谈当前抑郁症诊断的泛化问题[J].上海精神医学,2007,19(6):372-373.

篇4

【摘 要】舌诊是中医特色诊法,也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家为舌诊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更好地掌握舌诊理论,准确应用于临床,本文初步总结了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舌诊的论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这部著作中舌诊的特点。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舌诊;特点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也是充分体现中医诊法特色的内容之一。《临证验舌法》云:“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无证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有舌可验。”舌诊作为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已有悠久的历史,回顾舌诊理论的发展史,历代医家为舌诊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张仲景,我国东汉的著名医家,他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功不可灭,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关于舌诊的论述,继承了《内经》舌诊的经验,但在其基础上,又有了创新与发挥。就《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书中记载的有关舌诊的条文加以分析,舌诊的特点可概括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内容的丰富

1.1 首次提出“舌青”,增加了舌色的内容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云:“病人胸满,唇痿舌青……为有瘀血。”此处首次提出“舌青”(即现在称“青舌”),同时指出,舌青是辨别瘀血的一个指征。

1.2 首创“舌苔”概念,丰富了舌诊的内容《内经》中提到的“舌上黄”、“ 舌焦”等舌象,毫无疑义是指舌苔的变化,但就舌苔的概念而言,《内经》中对舌苔的记载比较模糊,张仲景则最早使用了“舌胎”(即现在称“舌苔”)一词[1]。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29 条云:“何为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此外,《伤寒论》221 条, 230 条等条文中均可见到。

1.3 重视舌苔变化,有益于舌诊的成熟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21条云:“阳明病……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怅,舌上胎者,桅子豉汤主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22 条云:“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两条文指出,同为阳明病,一为热邪留扰胸膈,一为热甚伤津,反映在舌苔上,一润一燥,证理自明[2]。

2 临床运用的发挥

2.1 运用范围的扩展

张仲景发展了《内经》外感病中的舌诊内容,他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就有三经涉及舌诊;在内伤杂病方面,四十多种疾病中就有十四种疾病运用过舌诊进行辨证,而且总结了一定的规律。如观察三阳病及六腑疾病,重在察舌苔的变化;对三阴病及五脏病变,则特别注意观察舌质的形态[3]。据统计,《伤寒论》全文论及舌诊者共有二十三条,病证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少阴、三阳合病、少阳阳明合病等[4]。

2.2 临证诊疗的依据

2.2.1 通过舌象推寻病因

如《金匮要略?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云:“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此舌黄是湿热积滞的征象,也是腹满的可下指征。

2.2.2 通过舌象阐述病机

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云:“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此条文阐述了湿病误下变证的病机乃是寒湿在上,阳郁不能升腾之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风邪中脏,脏气不能滋养舌体,故舌体虚用而难言[5]。

2.2.3 通过舌象确立治则

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30条云:“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此外,《伤寒论》189 条、230 条等许多条文均有论述。

3 总结

就舌诊而言,《伤寒杂病论》继承了《内经》及各前辈对舌诊的认识,然与《内经》相比,虽然论及的舌诊条文并不多,但却又大大丰富了《内经》的舌诊内容,如《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出“舌青”,增加了舌色的内容;明确提出“舌苔”概念,丰富了舌诊的内容;重视舌苔的变化,有益于舌诊的成熟。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原文可知,其论述的舌诊内容大大扩展了舌诊理论与临床运用的宽度和深度,张仲景重视舌象改变的同时,又重视四诊合参,临证中运用自如、不拘一格,为后世舌诊理论与临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居里, 严惠芳, 刘诤, 马永强. 张仲景舌诊临证辨证特色诊释[J]. 中医药学刊,2004,22(8):1473.

[2] 杨俊. 张仲景舌诊规律初探[J].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2):75.

[3] 马居里, 严惠芳, 刘诤, 马永强. 张仲景舌诊临证辨证特色诠释[J]. 中医药学刊,2004,22(8):1473.

[4] 张华军, 何丽, 郭盛, 常学辉.《伤寒论》舌诊法浅议[J]. 国医论坛,2000,15(4):2-3.

篇5

还有一次,一个病人十分肯定地对我说:“我认识的一个医生只通过拿脉就知道病人患没患乙肝,甚至还知道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呢!”这样的话,真令我哭笑不得。

传统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其中“望”,就是看病人的面色、神情、体态、舌象等;“闻”,就是听病人说话的声音、嗅排出物的气味等;“问”,就是向病人询问现在的病情和既往病史;“切”,则是切脉,以及触按身体有关部位。医生将这四诊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病人得的是什么证,属什么型,这就叫做“四诊合参”。切脉只是四诊中的一诊;过分看重中医的切脉,而忽略了其他三诊,是有失偏颇的。民间常将中医生称为“拿脉先生”,就是这种片面认识的反映。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40-02

四诊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疗实践的桥梁,历来是中医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四诊内容丰富、复杂,但某些内容如脉诊十分抽象而难于掌握,并且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课时少,而四诊教学课时更是极为不足,因此,四诊教学一方面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另一方又让学生感到畏难,很多学生学完之后仍然抓不住四诊的关键,操作技能不规范,应用不自如,无法对疾病症候作出正确诊断,影响了中医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因此,积极探讨西医院校中医学四诊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四诊运用能力,发扬中医诊疗特色,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都有重要意义。笔者教研室经过多年的中医四诊教学模式探索及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出一些体会,供同仁参考。

1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

现阶段西医院校中医学学时安排十分有限,而四诊内容丰富繁杂,因此,详细讲授全部内容是不现实的,在具体教学中应当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浓缩精华,突出重点,对于教学内容必须进行合理优化整合。以四诊中的望诊为例,望诊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望舌等诸多内容,全身望诊中又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望态,局部望诊中又包括望头面、望五官、望颈项躯体、望皮肤、望毛发等……内容十分之多,在讲授时要抓住贯穿望诊全程的神、色、形、态的望诊方法及临床意义,突出舌诊的主病原理及方法,其他如望诊中的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等相对浅显易懂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四诊之中又要突出极富中医诊断特色和临床应用价值的舌诊、问诊的中医十问和切诊中的脉诊,学生便可在有限的课时内扼要地抓住四诊的中心内容。理论课堂讲授是学生系统了解掌握四诊基本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而四诊临床见习,能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实践经验,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训练独立思考能力及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理论课和见习课都不可或缺,两者都必须重视,尤其实践教学,一直备受学生欢迎,如果运用得当,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实践教学与理论课并重甚至超过了理论课时。

2 重视四诊基本技能训练

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临床实践才是学习掌握中医的最佳途径,四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是辨证论治的重要手段,每个学习中医的学生都应该掌握四诊的基本功,必须加强见习课堂四诊基本技能训练,尤其重视中医问诊、舌诊和脉诊训练。问诊时应有目的地围绕患者主诉重点询问,突出主要症状、体征,兼顾次要症状,了解病情发展及诊治经过,此外要配合中医的“十问”歌,突出中医特色,训练学生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医者向由教师或其他学生扮演的患者询问病情,然后让学生将问诊获得的相关资料用中医术语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舌诊时,带教老师先讲述望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接着示范如何望舌质、舌苔及舌底脉络,可以结合舌诊教学视频、多种舌诊图片进行示教,然后让学生相互进行舌诊实践,达到熟练自如;脉诊时,教师给学生示范脉诊的基本方法,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脉诊实践,教师给予技术指导,通过实际诊脉,让学生体会脉诊指法的正确运用和正常脉象的特征,并初步体会浮、沉、迟、数、虚、实、弦、滑等常见脉象的特征,避免“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情况。

3 合理安排临床见习带教

四诊基本技能掌握后,下一步就是深入临床,见习病例。学习四诊的目的是了解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掌握望舌、诊脉、中医问诊、闻诊等基本技能,因此,见习带教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好适当的带教病例,应选择一些病史、体征较为典型的、具有特征性舌象、脉象特点的较单纯的病例对学生进行四诊训练,一则有利于学生掌握四诊技巧并应用于临床;二则可以激发学生对病例分析的热情。此外,带教老师事先要与见习病人进行沟通,让其积极配合学生的见习操作。见习时,老师先全面示教一个病例,现场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四诊,之后将见习学生分为每4~6人一组,各组独自临证见习1~2个典型病例,让学生进行望、闻、问、切四诊技能操作并收集临床资料,之后由学生整理资料并进行小组内讨论,各组指定学生代表向大家汇报完整病例资料及四诊结果,学生可以围绕汇报的病例提出疑问或阐述自己的看法,最后由带教老师主导对各组病例进行纠错补遗、总结点评并解答疑难。

4 教学手段灵活多变,导入多种教学方法

4.1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我们现在全部课堂讲授均采用多媒体 PPT课件演示,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有机组合,使短短的课时能够容纳更丰富的内容,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望、闻、问、切四诊的诊病特点。如望诊中的望神、望色、望形态以及望舌等内容通过视频、图片的展示非常清楚、生动;抽象的脉诊则通过视频辅助教学再结合现代脉诊仪图谱示教,使学生对临床常见脉象的感知能力得以提高。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单调、乏味的课堂理论知识生动地体现在声音、影像、动画及图片中,使四诊的抽象概念、复杂过程以及临床形态特点简单化、形象化、直观化,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2 导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传统“灌注式、填鸭式”的讲授法,相对枯燥乏味,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四诊教学过程中积极导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多元互动教学法[1],将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归纳式、联系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及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并能促使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获得改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3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信息化时代的网络技术为师生课堂之外的交流创造了极佳条件,网络教学成为课堂和临床实践教学之外的重要平台。我们的老师和带教的学生班组建立了QQ群联系,在网上与学生交流互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困惑,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寻有价值的四诊学习资料,把丰富的教学图片、图谱、动画、教学录像等学习资料放到网上共享,扩大了西医院校中医的影响力。

5 将现代中医诊断研究成果引入课堂

当前中医四诊的客观化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以舌诊为例,传统中医认为舌苔的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和轻重,苔薄者邪气在表而病情轻浅,苔厚者邪气深入而病情较重。现代研究认为健康人正常薄白苔由丝状分化的角化树与填充其间的脱落上皮细胞、唾液、细菌、食物碎屑、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厚苔的形成与舌上皮增殖加速、细胞退化延迟、剥脱减慢等密切相关。而剥苔是由于体内各种原因导致舌上皮角质化过程发生障碍,缺乏次级以及表面细胞黏着力减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舌象。研究表明在病理条件下,口腔细菌过度繁殖,造成酸性环境,致细胞间的黏着力增强,阻碍了角化上皮细胞的正常脱落,故舌苔增厚;酸度增加到一定水平,还会同时影响舌上皮血液供应,致使舌上皮细胞营养代谢障碍,细胞角化受阻,从而过早变性、坏死,导致舌苔剥落。在教学中通过适时导入四诊客观化研究成果,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授课内容的认同和理解。此外,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医四诊科研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学习中医文献的检索方法,关注医学研究动态,培养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初步基础,有利于培养出医疗、科研素质兼备的高级医学人才。

6 结语

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是培养现代医学生不可或缺的环节,现代高等医学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模式在不断改革和创新,要求构建和完善能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新模式。我们对中医四诊教学模式的探索,为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将来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改进。

篇7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教授学生如何有效地获取临床信息的基本技能,如何综合分析病情资料、辨识病种、判断证候的基本思维能力。

中医诊断学的临床实践训练,就是在理论课程讲授的基础上,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临证思维能力而进行的一种以模拟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既是对四诊基本技能把握程度的有效考查,也是对辨证思维能力综合性的强化训练。因此我教研室于2010年开始面向针推学院的学生进行了教学改革,增加了实训课的课时,由原来的4学时增加到18学时。

1 改革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两大块:采集临床资料的四诊,也就是望、闻、问、切;还有就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辨证论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照本宣科的讲授概念、症状表现,学生机械的记忆,很难真正理解上去。那么这次改革中,我们在理论课讲授之后增加了实训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1.1 问诊

望、闻、问、切四诊中问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问诊方法和技巧的实践练习,有利于培养其问诊的技能,使学生学会围绕主诉进行问诊,并尽可能避免在以后临床实习过程中出现束手无策、问诊内容不全等问题。问诊实验教学主要包括现病史的采集训练和归纳主诉能力训练。在问诊这个章节结束后,增加了两个学时的模拟训练。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个人,要求学生课前设计好病例,分别扮演医生和病人,来模拟临床问诊,之后由学生和老师分别点评,说出他们做得好和不足的地方。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既锻炼了他们的问诊技巧,也增强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1.2 望诊

望诊讲究的是直观教学,我们给学生反复观看大量典型病人的图片,以及各种病理性舌象图片,重点讲解,使学生迅速获得了大量的直观的经验。比如什么是点刺舌,草莓舌,用语言很难形容准确,但是看完图片,学生马上就能辨认出来,那么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1.3 脉诊

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脉诊是中医学对各种疾病最基本的检查手段之一,也是最为深奥的一门技法和学问。所谓“脉理精微,难以言传”。脉诊的教学仍然处于“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状况。目前脉诊实验室有脉象训练仪30台,可让学生体会26种脉象。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使用脉象训练仪练习,学生可在脉象模拟手上反复练习,认真体会脉象训练仪模拟的26种常见病脉脉象的指感特征,最后概括描述脉象的主要特征并判断其脉名,把诊脉方法训练的每一步骤进行记录、整理,完成实验报告。

1.4 病例讨论

四诊之后就是辨证的部分,这个部分我们主要是采用案例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一个病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代表分析回答主诉及辩证分析,教师给以指导。这种方法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帮助学生建立中医临症思维的能力。

1.5临床见习

最后就是模拟临床见习,学生初到医院见习,最主要的工作是给患者量血压,书写大病例等一些简单的工作。我们会在最后一节实训课上,教学生如何使用血压计,如何书写大病例,这样学生就能在实习的时缩短适应期,尽快进入医生的角色。

2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初次改革,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生很喜欢这种实训的方式,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很好,成绩也有所提高,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实训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问诊是教材的第二章,问诊后就要求学生进行模拟练习,这个时候学生还没有完全学过其他三诊和辨证的内容,对中医的病、证、症理解并不全面,要求他们模拟一个完全的病,并要抓住主要矛盾进行问诊,有些强人所难。学生对病例的准备存在着不合理的成分,表演成分很重。

2.2 实训的仪器、图片不足

学生多,仪器少,我们现在采用的轮流使用的方式上课,这样就致使有的学生能用到,有些同学就用不到,或者使用时间过短,无法仔细观察,认真体会,有的学生走马观花的看看,草草了事。比如脉诊仪,一个学生仔细体会,至少需要1学时的时间,但学生们轮流使用,一个学生最多能使用半个学时。

2.3 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案例式教学,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病例,并且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理论知识过硬,各学科的知识广泛涉猎。

3 改进方法

3.1 合理安排课程时间

将问诊实训安排在讲完辨证论治之后进行。这时候学生能对病症有个全面的理解,问诊进行得更有的放矢。由教师扮演病人,学生模拟医生进行问诊。这样教师就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要与学生互动,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充分准备,使病人病情客观化,不会使学生越问越糊涂。然后对学生的问诊进行点评,构建学生临症问诊思维模式。

3.2 扩大实训室规模

增加实训课课时,增添脉诊训练仪、望诊图片等设备,以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

3.3 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诊实训带教老师的素质对能否完成实训教学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不断努力提高实训课技能操作水平,规范实训过程,注重积累实训教学经验,有利于提高实训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篇8

中医要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则必须借助具有强大的贮存、快速查阅、挖掘等功能的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强大的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库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仅就中医证型标准化建设提出如下之我见,敬请同道斧正。

中医的精髓是辨证。由于客观条件造成中医对病的认识不足,所订病名难以确切反映疾病的本质,相反中医的证则是反映疾病某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等,病对证而言,证更加重要。

中医四诊合参之目的就是为了辨证,准确的辨证是中医疗效的保证。中医辨证是中医面临的最大障碍,制约着中医药应用与推广。要解决辨证问题,建立四诊内容包括病名术语标准化信息库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诊内容采集后进行包括中医病名、舌象、脉象等信息数字标准化处理有助于中医辨证,尤其能为中医智能化辨证奠定坚实基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已有了规范性病名标准,建立标准舌诊图信息库也是可行的,同时也是中医信息库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临床时将现场采集的舌象与建立的标准舌诊图信息库通过比较得到最接近的舌诊描述,可减少因人而异对舌诊的误判,更利于得出正确的证型。而建立标准脉象信息库似乎就变得十分困难,获得脉诊客观信息,又直接关系到临床辨证的准确性。尽管目前市面上有多种脉诊仪,但没有一种能普遍应用,可能研究时都没有考虑以中医的证为指导。笔者以为可进行回顾性证与脉对应研究,建立因证赅脉的标准脉谱图或许能解决“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中医辨脉瓶颈。

观当时是世界医学水平最高,今天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杂病论》是按病脉证治列题,先病后证。再观《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2】、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五版《中医内科学》【3】均是以病列证,体现了同病异治编排体系。中医历来虽有异病同治之实,但还没有以证列病的范本专著。疾病的未知性,证的可辨性,决定了不能建立以证列病的编排体系,只能是以病列证,用病统证。

中医辨证方法很多,如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体质辨识、杂病辨证等,但证型构成不外乎阴阳气血风寒暑湿燥火痰瘀等单独或多因素组合加病位而成,即便是因素组合,也不是无限组合,以一种或两种因素最多,三种很少见。观《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第五版教材,下同)所列疾病还没有四种致病因素合力作用的证型,可能系致病因子发生转化,而不是堆积的缘故。这也说明现有疾病的证型不是无限和不确定的。

观《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中医内科学》列同疾病证型数不同,如痢疾:《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列5证型,《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列9证型,《中医内科学》列6型。如此差异,让人难以适从,不方便学术交流与推广应用。完善以病列证,病证固定是中医标准化建设重要内容。结合病位,采用同一辨证方法获得反映该病发生、演变过程突出病理变化的证型,既是对该病的本质反映,也能标准化该病证型。

又观《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等有关病证,发现不同疾病相同病机,而证型表述却不一致,并且这种证型还看不出病位所在。如《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痢疾的湿热蕰结证型与急性血吸虫病的湿热内蕰证型、慢性血吸虫病的气滞血瘀证型与狂病的气血瘀滞证型等等,这种情况还不止于此,这也不利于证型标准化推广。建立各脏腑筋脉等器官组织生理功能与病理特征的信息库,也有助于对受损病位的判定。

再观《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霍乱4证的中焦湿热证型就采用了三焦辨证,其他3证采用了八纲与脏腑辨证,为同一疾病采用不同的辨证方法的事例,这种辨证思维不利于证型标准化建立与推广。

笔者无意于评判《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中医内科学》所载证型对与错,而仅从证型标准化建设角度谈出自己的看法。

笔者以为:同一疾病采用相同辨证方法,采取病变部位加病因或/和病性模式制定中医证型,将有利于中医证型标准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

2、朱文锋,等.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0.

篇9

本文作者:刘斐、虞坚尔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辨证论治。舌诊,中医望诊的重要客观指标。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系,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因此,通过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但因其受光线、食物、药物、医生经验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使临床医生对其特点很难把握。那么生物信息学的第一个体现就是舌诊仪的诞生,舌诊仪采用光电转换原理和计算机技术,将舌质或舌苔颜色的判断用三组数码显示出来,它不仅为名老中医观察舌象的变化提供了手段,而且给中、青年医生舌诊提供了可取的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王爱民等[2]基于学习矢量量化(LVQ)神经网络分类器,实现了舌象分析中的舌色、苔色自动分类。在分类器的设计中,提出了基于“2σ”准则的训练样本筛选方法,并采用Fisher比率作为色度空间选择的依据,有效提高了分类正确率。沈兰荪等[3]提出了舌图像的彩色校正、舌体区域分割、舌质与舌苔特征分析、舌象裂纹分析等一系列实用的算法。胡申宁等[4]利用主成分分析(PCA)的全局性,在HSV颜色空间中对舌象进行特征提取、降维,并通过AdaBoost把一系列弱分类器提升为强分类器,对舌象颜色进行了深入的分类研究。脉诊,中医诊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血液在脉管中循行,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血互生;六腑传化饮食和水液,构成血液形成的基础物质;由此可见,五脏六腑无不参与脉象的形成,脉象的变化不仅可以反映五脏功能活动,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至今已有二十八种脉象,其中的变化不言而喻。沙洪等[5]根据中医脉象的多信息特征,在超声图像动态分析和识别技术的基础上,将B型超声与柔性传感器结合构建了脉诊复合信息检测系统,对超声波动态图像、压力脉搏波、光电容积脉搏波和心电图进行信息整合,并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综合分析,建立了脉象特征分析方法,形成了描述中医脉诊“位数形势”4种属性的优化解决方案。证候学,辨证论治的中心原则,但疾病是复杂多样的,病人暴露出的症状有时并不能让临床医生准确的把握。王米渠等[6]认为根据差异基因表达与虚寒证的相关程度,可以建立虚寒证基因表达谱的数学模型,进而探讨虚寒证的基因诊断指标和疗效的分子评价。魏嵋等[7]研究发现差异表达蛋白质APO-A1、APO-A4具有潜在的作为CHB湿热中阻证诊断、预后标记物或治疗靶点的意义。张洛欣等[8]利用生物信息技术使肾阳虚证信息融合,使其数学模型化,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证候姿态。

中药有升降沉浮,四气五味,归经,不同的中药配伍有不同的作用,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的疗效亦不同。究竟中药如何作用于人体,通过什么途径达到治疗目的,究竟是哪种成分在起作用,以及临床医生如何把握中药的不同配伍。基于这种海量的中药信息,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中药数据库,学者可以利用其数据库检索到每味中药的主要成分、化学结构,以及中药在体内的各级代谢物,通过代谢物找到药物治疗的靶点,并且可以通过局域比对,找到靶点蛋白,这就是所谓的药理网络,这样可以对中药多环节、多靶点的治疗特点进行准确的把握。另外,刘淑群等[9]通过建立道地中药生物信息数据库、开发生物信息计算方法和分析软件、探索个体用药的生物信息学基础,使“道地”属性具有明确的标准性和可控性。通过生物信息技术,学者们还可以得到某中药成分的蛋白表达或者异构体的信息,如宋东杰等[10]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贯叶金丝桃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编码蛋白的多种蛋白质性质,获取了该基因的相关因素。沈霞等[11]应用SYSBL软件优化得到绿原酸及其异构体的三维结构,并采用三维结构叠合分析法研究绿原酸及其异构体立体结构差异,为设计、筛选抗流感病毒的先导化合物奠定结构基础。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从中医四诊到辨证治疗,信息量之大之精密,挖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能由于现代医学的冲击,盲目地去生搬硬套,如有些医生简单的将中医药套用西医的模式,一见病毒感染就一味的选用清热解毒,这种简单的将中西医结合,不但没有使中医发展,反而丢弃了原本的中医精神,合理的利用现代的生物信息技术,传承中医文化才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尤其是名老中医的经验,不管从辨证方面还是药物配伍方面,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都是很宝贵的财富,如果可以合理地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将经验转为信息,将模糊变为清晰,将只可意会转为规律可循,那么传承创新指日可待。

篇10

中图分类号: TP39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63(2013)03-0020-05

0 引 言

中医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文化的奇玮瑰宝,为华夏民族的繁衍强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传统中医学中,脉诊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脉诊的历史渊源流长。脉诊最初源起于经络,并且早期还包括有色诊的一部分,也就是针对“浮络”、“孙络”,诊经即诊脉“气”(脉动)与诊络共同组成当时通行的“脉法”,后来诊脉动逐步独立,成为脉诊,而诊络的方法则演变成为目前色诊的一部分。最终,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逐步地将诊断方法和脉形表现确定下来,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临床诊病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从古至今,传统中医都是用手指感觉脉动获取人体脉搏信息,从而判断人体器官的健康状况,历代传统名医无不是诊脉高手,而那些“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则常常被称为庸医。根据经典中医理论可知人体脉搏汇集于桡动脉处,其包含了大量的生理学和病理学信息,脉搏的搏动与心气的盛衰、气血的盈亏和脉道的通利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通过诊脉能够得到人体全身阴阳、气血、内部脏腑功能的综合信息;从现在医学角度来看,脉诊实际上是对整个人体血脉的全面诊察,脉搏信号源于心脏,流经身体各个脏器,最终汇聚在桡动脉处,使其不但包含了心脏血流血管信息,而且还包含了其它脏器血流血管及相应微循环信息;由此可知,在临床诊断中脉诊将具有十分重大的研究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然而长期以来,在脉诊进行时,通常都是利用手指体会患者桡动腕处的脉搏跳动所提供信息,然后根据医者的主观判断再结合一些实际表现将其形象化,例如:“应指圆滑,如盘走珠”、“如微风吹鸟背”和“如绵裹砂”等,这种形象化的脉搏信息在传统中医学中称之为“脉象”。在临床诊断时,医生凭借其指下的体会,以及其有关对脉象概念的领会,对病人的脉象加以区分和鉴别。但由于脉象的概念本身较笼统并且具体的判别标准又很模糊,医者个体不同,就会由于个人经验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得到不同的判断结果,因此在中医脉象学中临床脉诊时分歧较多,从而制约了中医脉诊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脉诊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演进与提升,并且由于其诊断方式相对于西医来说,具有无痛、无创伤、简便易行等优点,更是得到了中外研究团队的推崇和重视。但是仅靠医生手指获取脉搏信息并给出诊断结论易受到医生经验、感觉和表述的限制,难免存在许多主观臆断因素,从而影响了对脉象的客观化判断。此外,由于医生对脉象的理解和感知无法得到有效的记录和保存,也将影响对脉象机理的深入研究。因此,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客观地分析诊断脉搏信号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将详细介绍国内外研究人员在脉诊客观化方面所做的工作。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从事脉诊客观化的研究已经有将近70年的时间,国内如,北京[1]、大连[2]、香港和台湾[3]等地已经投入了可观的人力物力,通过结合西医诊断学、生物力学、数学和信息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并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设备在脉诊客观化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国外,则如韩国、日本、印度、德国、加拿大和美国等多国学者也对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综述目前国内外脉诊客观化的研究成果可将其分为:脉搏信号的采集系统、脉搏信号预处理及特征提取研究、脉搏信号的模式分类研究和脉象的应用研究。下面对其分别以专节展开论述。

11 脉搏信号的采集系统

在对脉诊的客观化研究中,采集脉搏信号是首要环节,由于脉搏信息的采集质量将对其后续各阶段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研究人员对脉搏信号采集系统的研制经过了长期的打磨打造,并基于信号获取方式的不同而相继开发了压力、超声多普勒和光电等一系列脉搏信号的采集设备。第3期 刘磊,等:脉诊客观化研究综述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第3卷

111 压力信号采集设备

世界上第一台压力信号采集设备是由Vierordt在1860年设计发明的,其采用杠杆和压力鼓式描记法记录脉搏波形图,随后,Mahomed又基于力学原理发明了描记器来描记脉搏压力信号的曲线图[4]。国内对压力信号采集设备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由朱颜首次将脉搏描记仪应用在中医脉诊的研究中。其后,随着科学技术和电子产品的不断进步和高端进化,国内上海、山东和北京等地的科研人员已相继研制出了一批压力信号采集设备,用以模拟中医诊脉的手获取脉搏信号。目前,已研制开发的压力信号采集设备中常用的传感器大体可分为压阻式、压磁式和压电式三种类型。

112 多普勒超声信号采集设备

多普勒效应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Doppler)在1842年发现的,并于1845年由荷兰气象学家巴洛特(Ballot)以实验的方式,验证了声波也同样具有多普勒效应。声波多普勒效应的表现主要是,当声音接收器和声源在连续的介质中作相对运动时,声源所辐射的声频率将不同于接收器所探测到的声频率,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相对运动速度的不同。20世纪50年代,人们将声波的多普勒效应用于医学中。在医学中,声波的多普勒效应通常可称之为彩色超音波(彩超)。简单说,彩色超音波就是彩色多普勒再加上高清晰度的黑白B超。通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是采用自相关技术进行多普勒信号处理,其后得到血流信号再经彩色编码,并实时地叠加在二维图像上,就形成了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像。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既具有二维超声结构图像的优点,同时又提供了血流动力的信息。根据超声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在1957年日本科学家里村茂夫第一次由其研制成功可用于在体外测定血管内血流信息的仪器。在1961年,美国学者Rushmer、Frankldin和Baker又共同提出了利用多普勒频移对血流速度进行检测的方法,并在发明了出血流计的同时,还研制推出最早的连续式多普勒超声仪。这些早期研究的实际成就为多普勒超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医学中的多普勒超声设备处于井喷式的发展阶段,面世了各种超声探头,如:I形探头、T形探头和穿刺探头等,可为不同病人各类需求提供恰当的工具,同时,在各种疾病的诊断中,该设备的使用也取得了不俗的表现,例如,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浅表器官、纵隔及肌骨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和乳腺疾病的多普勒超声诊断应用。进一步地,除了在医学中的应用以外,也可将该设备应用在交通管理中。交通警察通过向行进中的车辆发射超声波,凭此测量反射波的频率,就可以根据反射波的频率变化量值测得行进中的车辆速度,同时如果多普勒测速仪的监视器安装在道路的上方时,不仅可测量车辆速度,还可以将车辆牌号拍摄下来,并将测得的速度打印在照片上;尤需指出的是,在脉搏信号诊断中,多普勒超声技术也正在占领广阔的研究应用空间,例如,柳文仪等利用彩色多普勒的方法直接观察脉管管径大小,同时测得脉管壁的厚度、充盈情况和血流频谱等情况[5]。又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牛欣教授等人采用多普勒传感器观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血管的位移波,并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113 光电信号采集设备

将光电传感器应用在脉搏信号采集设备中是由日本研究人员Mikio Aritomo等人[6]首创完成的,并由其于1999年成功研制了基于光电传感器的脉搏记录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原理是,由于红外光可以穿透皮肤到达血管,而且红外光又能被血液充分地吸收,利用红外光电传感器检测并得到血流的变化。光电传感器获取脉搏信号的示意,如图1所示。当红外发光管发出红外光后经皮肤、组织和血液反射到光敏晶体管上,而当红外光敏晶体管在光照强度发生改变的时候,通过光敏晶体管的电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研究中,将反射光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从皮肤和组织反射回收的红外光,另一部分则认为从血液中反射回收的红外光,从皮肤和组织反射回收的部分。可认定为是一个常量,从血液反射回收的部分则与血液的体积成正比。因此,光电传感器主要测量了手腕部桡动脉的血流体积变化。基于上述的原理,研究人员设计开发了不同的光电传感器,如红外光电传感器、光电容积式脉搏计和光纤位移传感器等以满足多样各异的需求。

12 脉搏信号预处理及特征提取研究

利用脉搏采集设备获取脉搏信号后,经过滤波处理、放大处理和A/D转换后,即成为可用于客观化分析的脉搏信号。但此时的脉象信号由于身体移动或呼吸影响,存在着基线漂移,同时由于电磁干扰,也存在着伪峰和高频噪声,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此外,为了实现脉诊的客观化,还需要将不同脉搏信号的特征与疾病或症型的特异性建立起规则对应关系,目前,在脉搏信号特征提取研究中,主要方法为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和非线性动力学方法等。

121 脉搏信号预处理

脉搏信号中的干扰主要包括:信号采集过程中产生的高频噪声、伪峰、基线漂移等。徐礼胜等人归纳总结了干扰的特征性质,并且运用目前流行的信号处理方法,即相应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预处理方法,分别提出了小波变化的方法去除噪声和基于能量比的自适应级联滤波器的方法去除基线漂移。郭庆丽等人也提出了利用时域的波峰高度比方法滤除信号伪峰。这些方法的有效应用为脉诊客观化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性的技术支持。

122 脉搏信号特征提取研究

(1) 时域法

时域法分析脉搏信号主要是,定义一些具有生理学意义的波形基准点,再依据这些基准点并结合生理因素提出一些脉搏信号时域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目前,常用的时域特征提取方法,主要包括多因素识脉法、直观形态法、脉图面积法、脉搏速率图法等。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学院分别定义了弦、滑、弦滑、细滑、沉细脉、平脉的脉象图,并根据此定义总结脉象图特征[7-8]。北京中医院张卫建等[9]根据40例患者脉案,定义了涩脉脉象图,发现其特征为主波低平、升支和降支的斜率减慢以及升支和主峰持续时间延长等特点。费兆馥等人特别针对弦脉的脉象图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徐礼胜博士[10]依据这些基准点,提出了一个周期内标准脉搏波形的14维时域特征,主要包括主潮波幅值、波峰幅值、降中峡幅值、主波峡幅值等。此外,国内杨天权、傅骢远和李冰星等学者在时域分析脉搏信号方面也已取得了阶段性的可见成果。

虽然,利用时域特征分析脉搏信号取得了相当的研究进展,但仍存在一定不足,诸如标准不止一个,特征参数复杂等。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求除时域特征提取方法以外的、更为理想的脉搏信号描述方法。

(2) 频域法

频域法的主要思想是,将脉搏信号通过小波变换、傅里叶变换和Z变换等数学分析理论计算推导至频域内,再依据脉搏信号的频谱提取特征,建立其与人体病理与生理的关系。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就开始利用不同的频域变换方法,对脉搏信号进行分析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刘广斌等[11]利用功率谱比较了两名有滑脉现象的妇女与健康妇女的区别,并研究发现关于健康妇女功率谱的能量脉搏分布在0-20Hz范围内,而有滑脉现象妇女的功率谱则不存在规律性。在能量角度上,王炳和等[12]又提出了利用脉搏信号频域特征和差异对几种不同疾病进行对比分析,并估算得到人体脉搏系统的传递函数。赵承筠等发现滑脉在频谱谐波的数目和相对幅度上均存在明显差异。Lee等[13]利用频谱分析人体的脉搏波信号,并得知在频谱图(PSG)上健康人与涉病人脉搏波信号有着明显区别。郭庆丽等利用小波包变换的方法分析胆囊炎和肾病综合征,其分类精度能够达到76.44%。张冬雨等[14]又利用希尔伯特-黄变换的方法分析33名健康人、25名胆囊炎患者和25名肾病患者的脉搏信号,并得出结论,该方法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信号的特征,而且得到了较理想的识别效果。

显然,在频域内对脉搏信号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但是,利用这种方法研究脉诊有助于脉搏信号的多维度、多方面的观测,在今后的研究中有望将其量化的指标与实际疾病及症型建立逻辑上的精确联系。

(3) 非线性动力学方法

非线性动力学方法主要为了描述信号的非线性性质,并更深刻地揭示信号的机理,常用的非线性动力学方法主要包括统计熵、信息熵、Kolmogrov熵、非广延熵、最大Lyapunov指数、相关维、近似熵等。近十年,该方法已经成为生物医学信号中的重要分析工具,并日渐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随着该方法的不断趋于成熟,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其应用在脉搏信号的分析中,从非线性的角度实现对脉搏信号与症型和疾病关系的提取研究。

在脉搏分析方面,意大利科学家Rauchberger等利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分析正常人每天脉搏的生理变化。在脉型分类上,徐礼胜等[15]提出利用脉搏波的节律特征来实现健康脉搏波与涉病脉搏波形的合理分类;另外,还利用近似熵的方法分析脉搏信号,评估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典型状态[16]。张冬雨和徐礼胜等用时间编辑距离的方法度量脉搏信号的距离,并采用该距离对脉搏信号进行分类。还有一些学者分别采用自动回归模型[17]和高斯模型[18]来拟合脉搏波形,从而以计算得到函数参数为脉搏波形的特征诊断疾病。日本科研人员Maniwa等也已初步尝试利用非线性系统中动力学特征对加速度脉搏波的混沌特性建立了一个分析过程。利用分形和递归图,Naschitz等人分析了脉搏的传输时间。

此外,在其它生理学信号中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对正常和病人的心脏进行了深入研究后,Gldberger发现健康人生理系统的可变性是有规律的,如果这种可变性出现了不规律,则预示着健康系统已然受损。Andreadis等[19]利用近似熵的方法分析脑电信号,从而诊断甄别患有阅读障碍疾病的程度。为了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A1varez等人[20]利用cross近似熵的方法分析夜间血氧饱和度信号。在其后的研究中,这些方法均可应用在脉搏信号中以确定其动态结构规律。

13 脉搏信号的模式分类研究

脉诊自动识别和分类的实现是脉诊客观化的重要环节。脉搏信号经过了自动识别后,就可以更为完整地构建疾病与传统脉诊中症型间的关系。因此,国内外研究人员对脉搏信号的模式分类进行了精深细致的研究工作,其中涉及到的模式识别方法主要有,多因素脉图识别法、句法模式识别法、神经网络、模糊逻辑和聚类分析方法等。

脉象自动识别的实现方法,最早是由魏韧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多因素脉图识别法,该方法将中医切脉时的手指感应分成8份,每份不同的组合即构成脉象。此外,李景唐利用自主研发的MX-5 型多功能中医脉象仪,对多因素脉图识脉法开展了进一步论证,分别利用寸、关、尺三个部位上的脉位趋势图、脉搏波图、脉道形态示意图和脉率趋势图,设计得到了27种中医脉象图,而且所得的脉象图的大部分得到了中医的首肯认可。

全黎明等提出句法模式识别法来处理脉象识别,其中设计使用基元表示脉搏,并引用树分类器。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对脉搏波进行采样,然后抽取基元和提取基元属性等,再利用树分类器完成分类,由于该方法摒弃了人工量测定义脉象图指标的思路,就为发掘提升医生诊断水平提供了有利契机。另外,陈荣山等[21]还利用模糊集的概念来识别脉象。Lee等[22]提出模糊聚类法识别人体脉象,并获得了较高的正确率。

随着研究进程的展开和深入,神经网络、模糊逻辑和聚类分析等方法也陆续加入到脉象的分类研究中。例如,Bratteli和Murthy等将提取的临床数据特征向量输入到神经网络中,并训练得到神经网络分类器,对脉搏进行分类。胡家宁等提出将弦、滑、沉脉的特性用于训练网络,而且也用于识别,识别结果证明了采用人工神经网络识别脉象的现实可行性。另外,Allen等[23]比较了分别采用线性判别、K近邻和神经网络来对正常人和外周血管疾病病人进行有效识别,实验表明神经网络识别效果为最佳。

近年来,随着一些新近方法理论的提出和完善,其中已有一部分方法也逐渐地出现在脉搏特征分析与识别的相关研究中。例如,徐礼胜等提取改进的DTW分类器识别弦脉、涩脉、平脉、滑脉和芤脉,同时还提出了粗粒化方法和Lempel-Ziv(LZ)分解方法的分类器[15],识别七种以节律进行区分的脉象。张冬雨等针对脉搏的形状提出了基于GEMK核函数与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的脉搏信号形状分类方法。Chen等[18]提出模糊C均值分类器识别健康人和患病人的桡动脉超声血流信号。此外,Zhang等利用线性判别分析分类器识别健康人和亚健康人的脉搏信号。截止到目前,虽然已有许多识别方法进入到脉搏信号的自动识别队列中,但还未能达到计算机完全自动识别的效果,仍需进一步推动研究向高端、智能发展。

14 脉象的应用研究

追溯至上个世纪70年代,人们就利用脉象统计分析其与人体身高、年龄和体重的关系,并得到了一系列研究结论。费兆馥等通过统计分析了185例脉象图得到:青年多为平脉和滑脉、中年人的脉象逐渐趋向弦而老年多为见弦脉;第四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306位健康男性飞行员的脉象图中沉脉和弦、滑脉象图居多;郑晓南等分析了200例正常大学生的脉象图并按性别分组,发现男生的脉位略浅于女生,而脉势则强于女生;赵冠英等分析了健康人的脉象图,经过统计处理发现其年龄与各种脉象图形特征的关系;宣文武等通过对青年男性和女性脉象图的研究发现,青年女性中平细脉出现的机会比男性多,而缓滑脉则极少,在男性中缓滑脉还是比平细脉多。在妊娠反应上,总医院发现通过与未孕妇女的脉象图相比较妊娠26周以上孕妇脉象图中的滑脉比例要多于未孕妇女的脉象图可达数十倍之多,藉此根据脉象图就可初步诊断是否妊娠;张忠惠等还用脉象图仪和病理学方法,同步检查并分析了205例临床诊断为早孕者的脉象和子宫内膜组织,发现滑脉是诊断早期妊娠的一种客观指标;另外,通过长期观察一年四季的脉搏,张伯纳等发现人体脉搏在冬季偏沉,而在夏季偏浮。同时,山东、上海、贵州等地的很多学者长期跟踪测试并分析正常人的四季脉搏和昼夜脉搏,发现人体脉搏是随着昼夜阴阳而消长、随着四季气候的改变而变化。在此期间,国外也实现了研究工作的重要推进,诸如,Richard[24]等研究了脉搏同年龄、代谢的关系。Lawrence等对上肢动脉与大动脉脉搏的关系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此外,对于运动和脉象的关系方面,国内外的学者也进行了深度、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除以上研究外,对于脉象同中医症型和疾病的关系,国内外研究人员也做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在中医症型与脉象的研究中,国内研究人员实现了各类分析,诸如对经期、妊娠、湿热等情况下滑脉的分析,对阴虚阳亢、肝郁气滞、肝阳上亢等情况下弦脉脉搏波的分析,还对外感表症的浮脉、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及心气亏损、气虚病人的虚脉与弱脉等病人的涩、结、代、促等脉象的分析;在1983年,《陕西中医学院学报》报道了关于军医学校对脾胃虚症患者虚脉脉象的研究,1987年,湖南中医学院的李绍芝给出了关于心气虚症病人的脉象图参数。此外,美国加州大学Michall[25]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Wei[26]对寸、关、尺三部候脉方面也完成了为数不少的工作,并得到了一些具有诊断意义的脉象。

在疾病与脉象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也已经获得了充分的展开,其中涉及到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疾病的诊治。例如,张镜人发现,如果患者有气虚,则左心室的收缩功能减损70.3%;通过研究虚症患者的脉象图并对阳虚、气虚者脉象图参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李冰星发现了虚症患者脉象图总面积、舒张期面积、上升时间均出现了增大,而升支斜率却因其减少的现象;而且,在血管顺应性与脉象的关系中,Izzo等也对此做了相关研究;Yu等利用脉搏波的形状,估计了血液输出量。

2 结束语

作为中医四诊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诊断方法,脉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在利用其完成诊疗时,“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问题却仍然时有发生。因此,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传统中医脉诊注入生机活力,从而实现脉诊客观化,已经引起国内外学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近年来,虽然已有大量的研究人员利用不同的现代化设备和方法对脉诊客观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钻研,并取得了一定量研究成果,但仍存在如下主要问题,现提出以待后续研究的有效、圆满解决与实现。

(1)在利用脉搏采集设备获取脉搏信号时,仍然根据操作人员主观标准判断信号的质量,迫切需要一种脉搏信号实时获取的评价方法;

(2)在脉搏信号的模式分类中,还未见较好的方法,能够解决脉搏信号特征冗余的问题;

(3)对同样都来自于心脏的脉搏信号和ECG信号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还未达到明确,因此需要对两个信号的存在价值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4)针对某些疾病,脉搏信号在病理方面的分析还未及得上全面、透彻。

参考文献:

[1]傅骢远,牛欣. 中医脉象今释[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2]黄世林,孙明异. 中医脉象研究[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3]LU W A, WANG L Y Y, WANG W K. Pulse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liver problems. Studying pulse spectrum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n other organs[J].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Magazine, IEEE, 1999, 18(1): 73-75.

[4]MAHOMED F. The physiology and clinical use of the sphygmograph[J]. Med Times Gazette, 1872, 1: 62-64.

[5]柳文仪,赖仲平. 彩色脉冲多普勒超声仪对高血压病弦脉与非弦脉的研究[J]. 中医杂志, 1993, 34(11): 684-685.

[6]ARITOMO M, YONEZAWA Y, CALDWELL W M. A wrist-mounted activity and pulse recording system[C]//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Joint BMES/EMBS Conference Serving Humanity, IEEE, 1999: 693.

[7]上海中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对几种脉象的初步探讨[J].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79, 10(3): 43-45.

[8]北京中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弦、滑、细等脉象的脉搏图特征初探[J].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0, 5(2): 8-11.

[9]张卫建. 涩脉的脉搏图特征与心血管功能状态[J]. 中国医药学报, 1988, 3(2): 19-21.

[10]徐礼胜. 中医脉象数字特征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11]刘广斌, 樊小力, 黄洛秀. 两种滑脉患者与健康妇女指端容积脉搏波的功率谱分析[J].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1990, 11(3): 199-201.

[12]王炳和,杨颙. 脉搏声信号检测系统实验设计及功率谱特征[J]. 中华物理医学杂志, 1998, 39(8): 117-120.

[13]LEE C T, WEI L Y. Spectrum analysis of human pulse[J].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1983, BME-30(6): 348-352.

[14]ZHANG D Y, ZUO W M, ZHANG D, et al. Wrist blood flow signal-based computerized pulse diagnosis using spatial and spectrum features[J].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 3(4): 361-366.

[15]WANG L, WANG K, XU L. Lempel-ziv decomposition based arrhythmic pulses recognition[C]//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2005. IEEE-EMBS 2005. 27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2006: 4606-4609.

[16]WANG K, XU L, LI Z, et al. Approximate entropy based pulse variability analysis: Computer-based medical systems[C]//2003. Proceedings. 16th IEEE Symposium. IEEE, 2003: 236-241.

[17]CHEN Y, ZHANG L, ZHANG D. Computerized wrist pulse signal diagnosis using modified auto-regressive models[J]. Journal of Medical Systems, 2011, 35(3): 321-328.

[18]CHEN Y, ZHANG L, ZHANG D. Wrist pulse signal diagnosis using modified Gaussian models and Fuzzy C-Means classification[J]. Medical engineering & physics, 2009, 31(10): 1283-1289.

[19]ANDREADIS I I, GIANNAKAKIS G A, PAPAGEORIGIOU C, et al. Detecting complexity abnormalities in dyslexia measuring approximate entropy of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signals[C]//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2009. EMBC 2009.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IEEE, 2009: 6292-6295.

[20]LVAREZ D, HORNERO R, GARCA M, et al. Cross approximate entropy analysis of nocturnal oximetry signals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C]//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2006. EMBS'06. 28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IEEE, 2006: 6149-6152.

[21]陈荣山,陈东汉. 模糊数学在中医脉象模式识别中应用[J]. 医学信息, 1998, 3: 20-21.

[22]LEE H-L, SUZUKI S, ADACHI Y, et al. Fuzzy the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ulse diagnosis[C]//Neural Networks, 1993. IJCNN'93-Nagoya. Proceedings of 1993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IEEE, 1993: 774-777.

[23]ALLEN J, MURRAY A. Comparison of three arterial pulse waveform 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J]. Journal of medic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1996, 20(3): 109-114.

篇11

五诊辨证施护整体观的重要性

逐渐建立以望、闻、问、切四诊整体观,在传统的四诊基础上,增加“验诊”,统称五诊。验诊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如生化、X线、B超、核磁共振、微循环、微量元素、CT、基因技术等新技术检验和检测系统,从微观进行动态观察,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称为“验诊”。我认为五诊辨证施护整体观更有利于中医的辨证施护,更有利于中西护理的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中医的辨证施护优势。

辨证施护整体观的具体运用体会

五诊辨证施护法,要求护理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负责、亲切耐心、用灵敏的目光,发现前来就诊、或正在住院病人,在神色形态方面的常于变,采用相应的施护方法,称望诊施护。用亲切的语言,询问病人的病痛和需求,从而了解病势的轻重缓急和预后,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治疗措施、或帮助患者圆满解决需求的问题等,称问诊施护;用敏锐听觉,发现病人的语音、呼吸音以及从内脏发出的音响声、或呼吸声音等,从中了解病情的顺逆和吉凶,必要时采取的防治措施,或协助病人要求的有关事意等,称闻施护;用熟练的手法和技巧,对病人定时或及时地诊测脉象、或触诊肌、腹等,以观察了解不同时间的常与变,及时准确、动态地观察病人的进展情况,做好辨证施护、或向医生报告病情,采取防治和护理措施等,称切诊施护。根据验诊获取的资料,为临床提供辨证施护的参考依据,称验诊施护。在整体辨证施护中,有时单用一法,如望诊施护,但常二法或多法相结合才能达到准确施护目的。

望诊施护立竿见影:望诊施护的重要,表现在“望而知之为之神”。因为内脏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以不同的特征反应于体表,或反应于相关的特定部位。故望诊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美称。

闻诊施护技高一筹:闻诊,是凭借护理人员敏锐的听觉和嗅觉来辨别声音、气味的常与变的一种重要诊法。尿毒症患者,病室散发的尿臊味,糖尿病酮中毒,可嗅到“烂苹果”味等,这些不仅有不同的护理要求,而且在生活方面的注意事项,也要告诉患者和家属,共同做好病人的调养和护理。

转贴于

问诊施护全在功夫:问诊施护,用亲切关怀的语言、耐心询问患者病痛的详细情况和需求问题的解答和实施。问诊,可以解决望诊和闻诊不能解决的问题。护理人员在问诊时除认真、耐心、细致、全面的询问与疾病有关的内容外,还必须使病人感到亲切、温暖和信任感,切忌态度冷淡、语言生硬等。遵循“十问歌”作为参考,有利于问诊施护。

切诊施护重在技巧:切诊施护,包括切脉、触诊和触经穴等。要求护理人员具有纯熟的操作技巧。切脉施护是护理人员用手指触人体有动脉搏动,能反应疾病的特定部位。诊脉象、测脉搏,还是独取寸口脉为好,因寸口脉操作方便,使用范围广。

正常脉:成人一息(一呼一吸合为一息)脉动(跳动)4~5次,每分钟72次左右,但脉率常受年龄影响。病脉:即人体发生疾病之后,引起机体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障碍,阴阳失去平衡等,所形成的脉象称病脉。由于病因不同,机体强弱盛衰等不同,不仅临床症状不同,脉象的种类也不一样。我祖父将二十八脉编成5字歌诀,名为二十八脉歌诀:病脉二十八,浮沉迟数滑,虚实长短涩,芤弦牢濡弱,细伏动促结,洪微紧缓代,疾革散脉全,举手按详查。下面将最常用于辨证施护的四大脉象浮、沉、迟、数的运用,简介于后,供切诊施护时参考。

浮脉主病及施护方法:浮脉脉象:轻取可得,如水漂木,按之稍减而空。主病与施护:脉浮主表。见浮脉,为疾病侵入部位尚浅,或病在上焦,或病证初发。为正邪抗争的反应。多见于流行性感冒、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但应区别脉有力、无力。

沉脉主病及施护方法:沉脉脉象:中取不显,重按乃得,如石投水,必沉其底之状。主病与施护:沉脉主里。见沉脉,为病邪侵犯部位较深,见于脏腑病症。如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中,患何病症,其施护方法各不相同,如肝硬变病人脉见沉弦,若发生呕血,见芤脉(为失血),多为食道静脉破裂出血,在报告医生的同时,并安慰患者不要惊慌,行止血处理,积极进行输血准备等。

迟脉主病及施护方法:迟脉脉象:迟脉一息不足4次,每分钟脉率在60次一下,来去极缓,又称心动过缓。主病与施护:迟脉主寒。见迟脉为寒邪瘀滞,伤人阳气,气血不能正常运行,见于阳虚阴寒病症。但应区别有力与无力。迟脉有力为积冷,寒证,无力为虚证。见迟脉者,多为寒邪内蕴,气血不足,当温阳益气、或针刺足三里、内关、膻中。迟脉心血不足者见于,心肌缺血、传导阻滞者,应让病人安静休息,内服补心丹或调整心律药,并及时将病情报告医生。

篇12

现代医学认为脉搏搏动的形成,是每一心动周期中,随着脉压的周期性波动,在浅表的动脉血管上产生的可以扪到的扩布性搏动反应。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把脉搏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关于脉学的论著,不胜枚举,众多专著之中,首推李时珍《濒湖脉学》最具有权威性,至今仍为广大杏林子弟所习颂。该书取明朝以前诸多脉论精华,并且以自己研究脉学的心得加以补充,对各种脉象的主要特征、主病特点,以及相类似脉象的鉴别等,均以歌赋的方式做了详尽的描述。尽管成书于数百年前,但对现代中医临床仍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虽然目前中医学术界对脉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仍未能突破前人,浮沉迟数等二十八部脉象,其体状、相类、主病等内容仍然与几百年前的《濒湖脉学》没有太大的出入。李时珍的脉学论断迄今为止,仍具有绝对权威性,再看其脉学诗句,也使用了很多不太肯定的字眼,如……非……既……,或……,多……等,因此说,独尊诊断,舍弃其他诸诊,尤其是问诊,绝对不是科学负责的态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