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范文

时间:2023-11-23 10:02: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学生生物科技活动

篇1

中学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培养生物科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在培养的途径上,除了在中学开设生物教学课程和实验外,在校外开展广泛的生物学科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学生物教学普遍存在课外科技活动缺乏科学性、持续性和系统性,活动流于形式,出现活动目的模糊、内容单调、效果不佳等问题。笔者所在城市地处东南沿海,生物资源相当丰富,十分有利于中学生开展各种课外科技活动,也能为开展活动积累有益的经验。本文从中学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意义、组织方式和注意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生物教学有所帮助。

一、中学生物教学有必要而且必须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由于中学生要应对中考和高考,课业十分繁重,以及由于有的教师认识上的不足,只把课外活动当做生物教学的补充,因而出现生物学课外科技活动时冷时热,甚至完全被忽视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课外科技活动在培养中学生生物学素养上的重要作用,把课外活动当做生物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和手段,树立课外活动和校内教学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的理念。总体来说,开展生物学课外科技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被称为“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活动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贴近自然,充满生活气息,最符合中学生的心理要求和成长规律,有利于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有利于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完善知识结构。课外活动对巩固和加深中学生课本所学内容的作用非常明显。例如,学生通过对野外植物分布情况的调查,可以更加明确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不同要求。同时,生物学知识内容极为丰富,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授理论知识,课外活动则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分析辨别、收集应用的学习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3.有利于拓展视野,提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系列化、多样化、规范化的生物学课外活动对中学生来说是一次次的心灵和知识的放飞,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惊奇和惊喜,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想意志。课外活动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广泛性,可以提高中学生自学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强的协作性,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此外,课外活动还能锻炼中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使中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成功的不易,以更加坚强的意志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二、组织方式直接决定课外科技活动的效果

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活动的设计和正确的指导是活动能否取得最佳效果的决定因素。教师要力戒“为活动而活动”的做法,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活动。同时,教师要对整个学年的活动进行精心规划,力求与教学进度合拍,循序渐进。

1.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形式主要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集体活动的特点是课外活动的内容较易选择,同时,学生的参与面最广,对生物学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作用显著。集体活动内容有专题报告会或讲座、参观考察、知识竞赛、举办展览、课外阅读、观看电影或录像等。小组活动一般控制在十人以内,优点是课外活动内容比较丰富而广泛,活动效果较理想。个人活动主要针对有特殊兴趣或专长的学生而开展。活动内容具有一定的个别性,难度也较大,有利于个别尖子生的发展。

2.活动的类别。活动课题类别较多,主要可概括为采集制作类、栽培或饲养观察类、专题调查类和科技实验类等。采集制作类特别适合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教师可根据当地资源状况和教学需要让学生采集允许采集的各类动植物进行分类观察并制作成各种标本、教具和模型等。栽培或饲养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教师可通过对动植物的饲养或栽培、对生长发育和生活习性的观察、生理实验、解剖分析等方式来提高中学生的实践水平。专题调查类活动的目标明确而又集中,不分年级,只要具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生均可参加,如调查分析血型的遗传原理、植物群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科技实验类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对生物学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某种专门的实验技术,或是验证课本上所学的原理。开展探究性实验还能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提高。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中学生中开展环境保护、消灭病虫害、宣传生物学知识、生物学演讲比赛、猜谜游园以及创办生物园、生物角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拓展和加深中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增强生物科学素养。

3.活动的指导。在课外科技活动中,生物学教师的精心指导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对所选择的活动项目进行充分全面的论证,项目应有基本的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其次,教师要考虑开展活动的可行性,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教学进度做到因人制宜,根据教学时间段的安排做到因时制宜,根据自然条件和学习、生活条件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的财力物力和实验条件做到因力制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应适时跟踪进展情况,及时指导学生解决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难题,保证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实施好课外科技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适时督促检查并做好课外活动的总结交流和评价。

1.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课外活动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外科技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变“要我活动”为“我要活动”。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既不能包打天下,也不能不管不顾。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活动、讲授知识并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篇2

    一、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面向全班学生,是按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进行教学的,是同步化 、标准化的教学。课外科技活动是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特点、学校师资和物质条件,为学生开展的有目的、有 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作用:

    1.扩大视野,激发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丰富多彩的生物 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扩大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增强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

    2.提供机会,培养特长,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人才。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课外科技活动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 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的兴 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3.丰富感知,促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 ,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所观察、体验到的生物学知识,是课堂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也可以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技能用于实践,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相互 渗透、补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4.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智能水平。

    课外科技活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能提供科学实验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 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5.有利于思想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增长期,需要健康的精神生活和体力锻炼。课外科技活动正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 进行身体锻炼的有效途径。也使学生得到辩证唯物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 、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6.技术培训,促进生物学教学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农、林、牧、副、渔多方面的兴趣,掌握一两项农村实用技术,使他们 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术和能力,了解家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及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促进科技兴农,推 进生物教学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二、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原则

    课外科技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其基本特点是学生有参加活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活动内容有广泛性、伸 缩性和趣味性;活动方式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活动的进行有开发性和实践性。这些特点决定了课外活动组织的 原则是:

    1.坚持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参加活动,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自 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因材施教。

    2.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

    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既要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增长知识和智能,又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 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教育学生立志为祖国献身、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锻炼坚毅、顽强的意志 与性格。

    3.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

    通过课外科技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了解当地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为 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4.坚持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造才能的原则。

    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和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

    三、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基本内容

    根据山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学生特点和学校师资及物质条件等,活动的内容主要有:

    1.农业科技活动 培养学生对农、林、牧、副、渔多方面的兴趣,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的技术,使他们具 有一定的农村实际工作的技能。诸如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林木栽培、花卉栽培、食用菌栽培、畜 禽养殖、水产养殖、特种动物养殖、农产品加工、动植物驯化、生物防治等。

    2.科学小实验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生物实验的科研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诸如种子 萌发率的测定、生长素在扦插中的作用、花粉萌发观察、蛙胚胎发育观察、涡虫再生实验、胃液消化作用等。

    3.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 掌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的方法,了解家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及发 展经济的资源优势。诸如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及对环境适应的观察、生物资源和生 态环境调查、害虫害兽和防治、益虫益鸟益兽的保护、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科技小论文的撰写等。

    4.调查、访问、参观、远足等社会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了解乡情,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诸如人口问题 调查、粮食问题调查、耕地问题调查、农业专业户和生态村参观、自然保护区参观和调查等。

    5.知识讲座、图片展览、知识竞赛等活动 在课外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有助于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激发兴趣、提高生物学素质,诸如生物科学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乡土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人口与计 划生育等知识讲座、珍稀动植物图片展览、生物知识竞赛等。

    四、我校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

    我县地处浙南山区,地形复杂,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水热条件优越,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

    1.结合校园绿化开展花木栽培等课外科技活动,美化校园,陶冶情操。自1984年以来,在初中段成 立花木栽培小组,开展花木栽培、管理、繁殖等活动,同时渗透作物、蔬菜、林木栽培技术。介绍校园常见的 花木的分类和识别方法,给校园内的花木挂上名称牌;介绍常见花木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及嫁接、压条、扦插、 分株等繁殖技术,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使学生掌握一些花木的栽培和繁殖技术;结合花木栽培进行 野生花木的栽培驯化,较成功的有肾蕨、浙江红山茶、泰顺杜鹃等。

    2.利用校园及附近的农田山地、溪流池塘进行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撰写小 论文。几年来我们共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1000多份,撰写的小论文有《校园植物群落区系组成》、《泰顺 野生杜鹃花资源及引种驯化》等。

    3.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生物小实验,培养学生简单科学研究的能力,对生物知识进行验证,如结合植物激 素教学对生长素作用进行验证;结合再生教学进行涡虫再生能力实验;结合种子萌发教学进行种子萌发率测定 ;结合动物个体发育进行蛙个体发育过程的观察等。

篇3

1.在物理授课中课堂活动的设计

一般授课,都归纳为“确立主题、实验探索、展示交流、共同分析、归纳总结、集体反思”,在课前完成“展示交流、共同分析、归纳总结、集体反思”这四点,在课内我会通过师生的互动合作来完成这一节课的全部内容。例如:在学习牛顿定律时,我会告诉学生牛顿定律与哪些因素有关的主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想象,有些学生竟然直接把苹果拿出来做实验,我被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和智慧给打动了,在实验分析和交流的过程中,把传统的老师的教演变成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这让每一个学生学习情趣高涨。

2.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

在探究性的实验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提出问题、合理猜测、实验探究、分析验证、交流总结”的过程。例如:在“欧姆定律的研究”这一课上,我最先提出问题:“欧姆定律的概念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或者说明你的依据。”学生经过讨论之后,我又根据情况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去选择器材来设计实验,然后再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究。待学生确认方案之后,再强调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实验结束之后,让各组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经过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行自主地分析,最后他们会得出结论,从而证明猜想。

3.在物理复习课中课堂活动的设计

在复习课中的活动设计,我归纳为“确立主题、自主复习、展示交流、归纳总结”等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老师列出总纲,然后学生自主归纳知识要点,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现象或者自行编题自行解答,最后让学生展示他们自己复习的成果。

二、物理课堂活动的设计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四点

1.设计要选定在“发展”,体现在“发展性”上

在苏科版物理教学中,要选择于发展,其中包括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第一,老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以发展学生的潜力为主来设计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进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亲自获得体验,通过思考、感悟逐步寻找到新的观点,得出结论;第二,学生在自主的动手实验中,能够发现新的方法,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会形成很新的学习能力,会为他们终身受用的学习和发展技能打好基础,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上时代的进步,他们自己才会进步。

2.在设计课程活动中,要因材施教,体现“差异性”

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个性、智力、情感、品质都各不相同,在活动中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课堂活动中,针对不同的同学,要采取不同的引导、激励,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进一步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作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我曾担心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会影响了我在课堂上的活动开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进度,事实证明了,同学们在物理课上学习时,他们从活动中感受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对物理的学习也更有了自信。

3.在课堂活动设计中,应该“多样性”

无论是课外还是在课内,课堂活动应该展现多样性,可以是围绕教材的活动,也可以是其它综合性活动。课堂活动的“多样性”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不同,选择活动的方式也不同,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还要在课堂活动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态度和评价,要善于去挖掘学生的优点和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4.在课堂活动设计中,要“创新”

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活动的主题,在方法上给与引导、帮助,要让学生能够自主鼓励自己参与活动,通过一些富有创意性的题目,引发他们的思维开放,进而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

生活化的教学有利于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学生认知,打破学生以往的认知平衡,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应该要结合生活实际,在生活化情境中要注重“趣、异、疑”。中学生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创新新奇的生活化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学习的兴趣,在讲解各个知识点的时候所举的例子应该尽量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习的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观,进而去探究物理的学习。

篇4

二、教学活动目标的明确性。教学活动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通过活动,要让学生有所得。而不是为调节课堂气氛而活动,也不是单纯为丰富和调节学生的生活而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出发,采取各种方式设计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而且还要鼓励学生多发问,大胆质疑,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能力。因此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更不能放弃教育的导向功能。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在预设的框架内、在确定的轨道上展开,但又不能将其变为一种单向的“灌输”和强迫性的训练。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找到教师的引导、影响与学生自主发展恰当的结合点。如何实现活动形式丰富性与教学目标明确性的统一,是把握教学活动形式的首要问题。

三、教学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活动的程序化、公式化、单一化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明确活动目标的同时,要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的丰富性,单一的“满堂灌”不是教学活动;单一的“满堂问、满堂读、满堂练”也是与教学活动化的理念相背离的:都设计成社会实践活动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所以要根据丰富的教学内容。选择多样的教学活动方式,例如课堂内可以有教师点拨引导的学生思维活动;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讨论、辩论、交流、小组合作探究、自主探究、模拟情景,等等;课堂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区服务、课题研究、参观访问,等等。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①学习目的、动机、兴趣――即动力因素;②激情、自信感、钻研欲――即状态因素;③成绩、成果、成功愉――即成果因索。

篇5

我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基本理念,首要的一条就是“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历史和时展证明,公众的科学素养是国家兴旺之本.尽管对科学素养概念的内涵有不同理解,但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科学素养应该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方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1]在科学教育体系中,自然科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独特的作用,开展物理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學教育中的科学过程主要是指在一般的科学研究中,那些普遍适用的系统化的操作步骤,一般来说,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验证、分析与论证等基本环节.事实上,“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与真实的科学探究,虽然二者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是面向人类已知的知识,强调的是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领悟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探究自然界的方法从而获得知识;而真正的科学探究是面向未知的知识,它更重视结果,即发现新知识.所以,在科技活动中开展科学探究,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掌握探究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探究习惯,更理性地看待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所形成的知识,更能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

在教学串并联电路之前,笔者设计了一个开放性探究问题:根据给足的电源、两个小灯泡、一只开关、若干导线等器材,请画出尽可能多的电路.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后,自发地将所画的电路展示在黑板上.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展开讨论.

要求1:把黑板上错误的电路图找出来,并说明理由.(因学生展示的电路设计有可能存在短路、断路等情况)

要求2:把形式不同但实质相同的电路合并后保留一个电路.

要求3:把余下的电路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并联.

活动结束时,笔者当堂进行检测,掌握串并联电路特点并能正确识别电路的串联、并联的学生达到86%.[2]

2通过实验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最终都要以观测或实验的事实为准则,只是实验(试验)的手段和方法不同而已,所以实验(试验)的观点、方法和能力是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

物理课本中设计了许多探究性实验,如果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只是按单一方法进行,只达到会做的层面.由于学科教学的时间、任务的限制,往往也只能如此.科技活动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实验的广阔空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针对一个主题,讨论可能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自己揣摩、探索,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加以探究,最后选出你认为最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匀变直线速运动》这个实验在课本中使用的是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活动中,有同学提出用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充当频闪照相机来研究的方案.本校实验室没有配备频闪照相机,访谈中得知,学生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频闪照相机,他仅凭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和打点计时器都具有等时记录的特点想到这个方法,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学生创造性.难能可贵的是,其他同学想到在路径后面上放上刻度尺就很容易解决了距离测量的问题.随后的讨论中有学生提出,在小车顶上靠刻度尺一侧固定一个指针,就可以减小因拍摄时视角引起的长度测量误差.

3通过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再现知识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物理学家们为获取物理知识所做出的真实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物理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含有静态知识体系──科学规律、成果;动态知识体系──科学研究的过程.前者给人以知识,而后者给人以创新的智慧.离开了历史背景的单纯的物理知识只能使学生觉得枯燥和深奥.若能通过具体、生动、可靠的历史事实来说话,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大师们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揭示物理奥秘时那种科学创造的与激动,接受科学态度和优良品质的熏陶.

人教版物理教材中大量的“科学足迹”栏目提供了丰富的物理学史资源.此外,在科技活动中,开设了《“偶然”的科学发现和发明》讲座,让学生感悟到灵感的美和科学探究中美的灵感来源于问题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生活的敏锐观察.《擦肩而过的发现》让学生为科学家痛失重大成果而惋惜,同时也为他们的不懈追求精神而感动,理解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失败”的价值.在教学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后,介绍物理史上“十大最美实验”让学生感悟实验的魅力.《量子力学的“英雄时代”——一张震撼的合影照》的讲座,让学生了解二十世纪初科学发展“井喷”时代科学巨匠们的卓越贡献……让学生在科学史的海洋中,感悟科学的美,培养对科学探究的情感,形成科学探究的价值追求.

4通过小制作、小发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校的活动课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鼓励和指导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们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各方面的专门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能够充分认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与科技教育紧密相连的活动,如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每年的全国、省、市科技创新大赛,广泛开展的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如机器人、航模,科学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都是科技活动非常有效的活动方式.

科技发明小组的潘胜勇同学观察到日常生活中,拔取移动插线板上的插头时,往往要用双手,有时很不方便,经过仔细琢磨发明了“可单手拔取插头的插线板”,此项发明荣获重庆市少年儿童发明金奖,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5通过STS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STS教育本身是以科学素养为出发点,正确理解和处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协调、和谐,突出了对科学的文化解读和价值判断.所以,在物理科技活动中,开展STS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开展STS教育.让学生理解在物理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过来物理学的发展又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在学习必修2第6章《万有引力与航天》一节时,教师就可以在讲解时,将这样的观点渗入到教学中.让学生知道,没有望远镜的发明与改造,人类就无法观看到遥远的天体,将大大限制物理学家对科学的研究;另一方面,万有引力的发现和引力常数的测定,使得人们能够计算出天体的质量,发现未知的天体.在学习中,让学生充分思考,去感知科学和科技的互相推动的关系.在第5节《宇宙航行》后,教材给出了《航天事业改变人类的生活》材料.这份材料重点介绍了航天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我们的生活,包括卫星通信、卫星广播给人类带来的改变,航天育种对农业产生的促进作用.在材料的最后,编者介绍了近年来,有的国家试图在大气层外部署武器,遭到国际社会的反对.要求学生通过报刊、网络等途径查阅这方面的资料,了解我国政府的立场,写出综述,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交流.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关注,让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和投身航天事业的激情.

开展物理科技活动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要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的科学素养方面.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中学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学生开展生物科技活动越来越活跃。从我们渭南地区来看,不同县域、不同学校的活动开展得极不平衡,这种现象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社会的发展极不适应。根据我这几年来对生物课堂教学实践的经验,在这里我做一些小结,从以下三方面浅析如何做好生物科技活动:

一、要重视生物科技活动

生物科技活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发挥特长和培养创新精神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我认为中学生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是中学生物课程开展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是中学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一定要重视课外科技活动,并把这项活动与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在课堂听讲的积极性,同时课堂效率也得到了保障。

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并且是不可缺少的。教师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工作的开展和活动的质量。有的教师在观念、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对科技活动重视不够,总以条件差、没有设备、学生积极性不高没兴趣、活动不好为借口。现在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中学正在全面实施探究性学习课程,科技活动在探究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提高课堂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二、要做好选题

在活动开展中,注重实践、参与并力争有所创新,所以要根据科技活动的目的和特点选题。我是从以下几方面选题的:1.结合课堂教学和当地实际;2.联系各类科技夏令营;3.参与推荐项目;4.关注热点问题。只要适合中学生搞的科技课题,都可以让学生去做。

三、要做好指导

中学生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从选课题、找材料、进行实验的步骤、观察的内容到填写观察实验报告或撰写小论文,都要进行指导。例如尝试植物扦插的探究活动,我指导进行了如下的实验设计:

1.所用实验材料:

枝剪,标牌,挖土工具,浇水工具,平整好的壤土或沙土一块,杨、柳、月季、葡萄等植物,长约25厘米左右的枝条若干。

2.实验操作:

(1)取预先准备好的枝条3根,芽向上,垂直插入土壤约枝条长度的三分之一左右。插入后对每个枝条浇足水并用布等材料适当遮荫,在观察的数周时间里要不断地补足水,保持土壤湿润。

(2)取3根枝条,去掉枝上所有芽,扦插方法同(1)。

(3)取3根枝条垂直插入土壤约枝条长度的三分之一左右,扦插方法同(1)。插入后可采取两种处理方式:如果阳光温度合适,对其采取不遮荫处理;如果阳光温度不能充分保证,则可以直接采取不浇水进行处理。

(4)分别对3组枝条作好记录和标记,观察生长情况。

3.结果与讨论:

(1)结果:生长状况记录表:

全班统计表:

(2)讨论:

①由统计结果思考,扦插时为什么要选带几个芽的枝条?

②为什么扦插后要适当遮荫?

③你认为提高植物扦插成活率的方法有哪些?

篇7

一、学生的兴趣是科技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在需要

课堂上,当说到要讲果酒果醋这节内容时,学生们就已经开始议论起来了,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好奇,每个人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肯定有不少学生恨不得学完这节内容以后自己也去做一做才好。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往往只是简单的说一说,课后学生会不会去实践,是不是真的做了,有没有成功,老师们往往不会过问。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觉得,面对高考这些都是无用功。可是如果我们站在教学的最终目标的角度去思考,你会觉得利用好这样的素材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多么的重要,可能牺牲的是自己的课外时间,牺牲的是自己的一些思考的时间,但殊不知这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在碰到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可以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素材时,作为教师应该不厌其繁的选择实施。

我在这节课讲完以后就对学生提出了实践的要求,给予学生一些必要的指导,如对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阶段进行了指导:

第一阶段,以3-4人为单位,学生课后自由分组,并把分组后的名单报给课代表,要求当天完成。

第二阶段,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设计实践方案,并将设计好的方案报课代表,两天内完成。

第三阶段,以小组为单位,以设计的方案为蓝图,购买材料,设计实验装置并进行实践。全过程都要做好活动记录工作,以便活动结束时进行分析和反馈。该阶段时间在1个月左右完成。

第四阶段,在班级开展成果汇报课,让每组同学自主设计汇报内容,形式不限。如本实践活动,可以以制好的果酒和果醋(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实践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和记录的文字资料、总结和反思材料等等作为素材。

二、良好的人文环境是科技实践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环境因素

决定实践活动能否正常开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家庭、学校的影响,如果家长看到学生在家里做果酒、果醋时,可能会有一部分认为搞这些完全是与学习无关的,甚至是会影响学习的,更有甚者会制止学生进一步开展活动。学校层面的阻力只要来自于领导层的教学理念,一个充分民主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是类似活动能够开展的重要条件。现如今,种种社会阻力影响到我们开展科技实践活动,这些都是由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决定的。

(1)传统教学方式的优越性。授受式教学方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一直使用着,他可以在短期内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这确实给我们以往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以高考成绩决定学生未来的当代社会,它还会是很多教育人士或团体首选的方法。而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目标的未知性、生成性则限制了它的发展和使用。因此,学生学力考核机制的改革能否成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地方教育管理层对教育目的的宏观认识不到位。他们更多的是关注高考的成绩,关注升学率。作为管理层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战斗在一线的接受领导的普通教师呢?所以,对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理念的深化应当与他们的考核机制结合起来,还要让社会专业团体对管理部门的不作为和错误的作为有充分的有效的监督权利。

(3)教师自身没有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有些教师根本不懂如何开展科技实践活动,自身再没有学习的动力,外界又没有专业的课程培训和评价体制,又怎么能让这部分教师成长?这是我们未来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4)家长的功利心无形中影响到学生。如今我们的家长都期待子女成才,但他们更多的只是看孩子的分数,其他的基本上不论。殊不知,除了智,孩子的能力还会体现在:德、体、美、劳等诸多方面。而家长们对这些又关注了多少呢?社会上的这种风气如果不改变,恐怕教育还是要步入死胡同,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更无从谈起了。因此,我们的国家应该从精神层面上多一些关注和建设了。如果社会上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都乐衷于物质享受,一切都向钱看,那么对我们的教育事业又怎能期望它可以出淤泥而不染呢!

三、教师的合理、系统的引导是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尽量避免要学生干什么,也不要过早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更不能职责和批评。如在本实践活动中,早期可以对活动安排进行一下宏观的指导,剩下来的事情可以放手让学生完成,在后期成果反馈时,可以提示每组的活动报告中加入自我评价的内容,小组之间还可以开展组内互评活动。但是放手不等于放任,不失时机的提示和引导还是必要的。

四、活动的过程关注与结果反馈同样重要

中学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不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为目标,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结果不应该作为评价的唯一内容,过程的评价也至关重要。如本活动中,我设计了以下评价指标:

(1)制定的方案是否合理、详尽。

(2)是否有活动记录,记录是否有代表性。

(3)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

(4)活动过程中是否有搜集、整理、分析、运用资料的过程。

(5)活动中是否有创新等等。

再由特别小组成员对以上指标进行细化,然后再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评价。如此才能把过程评价落到实处,才能引导学生更注重过程,在活动过程中锻炼和培养自身的能力。

篇8

课题:细胞呼吸(1)——有氧呼吸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课堂教学中提倡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要注重运用探究式教学,以问题的情景设计为突破口,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科素养这一目标。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高二生物必修教材(人教版)第三章第七节内容,细胞呼吸是新陈代谢一章重要内容,有氧呼吸是本节课等的重要内容,是生物体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细胞呼吸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ATP的主要来源,是所有活细胞的重要特征。有关细胞学线粒体的结构知识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内容与本节有联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2.教学重点是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教学重点是有氧呼吸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与学法设计:学生在初中学过生物呼吸的相关知识,由于初中到高二时间隔开过长,存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仅仅是对人体呼吸的粗浅认识,本节课就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升华和意义建构,运用整体建构教学理论,先让学生感知本节课在生物教材中的位置,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课堂学习思路,运用演示实验教给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训练,在教学重点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呼吸与细胞呼吸的关系

2、理解细胞呼吸概念

3、理解有氧呼吸的场所和生理过程

4、学会运用细胞有氧呼吸的原理探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

问题1: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直接能源物质是什么?能源物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2:什么叫新陈代谢——有序的化学反应的物质保障是什么?

投影知识树1:

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中进行的(教材20页),细胞不断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体现者活细胞对物质进出的控制,既有物质的输入又有物质的输出,大家预测一下输入输出前后是否发生变化呢?发生了化学性的变化,就伴随着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提问:ATP作为细胞内能量的“通货”含量极少,又是怎样及时补充的呢?不断从糖类等能源物质的分解所获得,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细胞的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1.〈讨论〉:细胞呼吸与通常我们自己理解的呼吸是一回事吗?

投影知识树2:

概念1: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中进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能量的总过程叫细胞呼吸。

〈学生实验汇报〉1.证明浸泡过种子呼吸消耗了氧气?(水的必要性是什么?)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种子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绘图展示)

二、概念2: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的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细胞生活在常温、常压下,意味着细胞内的生物氧化是在酶催化下的温和化学氧化。

三、有氧呼吸的过程

任何生理过程的发生多有它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它们是什么呢?

物质基础:酶、ATP、糖分子(C6H12O6)等:(生病不吃不喝,输液的成份是?)

结构基础:细胞、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1.问题 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呢?

问题 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

2.分析细胞呼吸的场所,学习细胞内生物氧化是逐步进行的实验研究方法,投影课件,师生讨论共同学习。

3.有氧呼吸的本质?

——(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活。)

4.总反应式中的能量能否改写成ATP?(不能)

〈师生互动学习〉有氧呼吸的过程(反应式略)

第一阶段:场所——细胞质基质中

第二阶段:线粒体中

第三阶段:线粒体中

释放的能量:热能+ ATP中的化学能,1摩尔的葡萄糖彻底被氧化分解,释放2870千焦的能量,其中有1161千焦的能量存于ATP中,其他能量以热能散失。(投影课件)

有氧呼吸的本质: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活。(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角度分析——有机物逐步脱氢,能量逐步释放,逐步形成ATP)

四、有氧呼吸原理的应用——学生合作讨论

1、是不是细胞总呼吸就好呢?影响有氧呼吸外界因素?

2、如何使果实或蔬菜达到保鲜目的,原理是什么?

低温、低湿(干燥)、低氧(充氮气或二氧化碳)

五、课堂自检题:

1.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能产生的是:

A.CO2

B.丙酮酸

C.ATP 和[H]

D.ATP

2.在动物细胞中能产生 ATP 的场所是:

A.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B.线粒体

C.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D.细胞质基质

3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在哪个阶段产生的?

六、课堂小结:强调细胞有氧呼吸的概念和本质,说明细胞呼吸这一生物氧化过程是在酶催化下的一系列有序化学反应总合。

作业与板书(略)

总之,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应注意:

1.活动设计需要考虑活动的价值,是否符合三维的教育目标。

篇9

一、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个例:关于用花椒仁制剂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探索试验

1.活动背景

有效的利用农副产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上级领导特别重视农民的经济收入,具体措施为大力推广经济作物的栽培和种植,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甘肃临夏地区在北片区大力推广种植花椒树,并且发展很快,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国家林业局命名为“花椒之乡”,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但是,他们在出售时,收购者只收购了做调味品的花椒瓣,这样,大量的花椒仁留了下来。据了解,有些花椒种植大户每年留下的花椒仁竟达2500~3000千克。虽然花椒仁可以榨油,但用其做饭味道不是很合口味,而且家禽、家畜都不多食,于是,大量的花椒仁因得不到利用而成为废弃物。确定该课题,就是探究花椒仁的利用途径,变废为宝,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2.活动目标

(1)通过各项科技活动,进一步树立学习现代科学、弄清科学道理、尊重科学事实、热爱科学真理、学会科学的生活等观念,有创新的想法。知道创新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2)通过科学实验和操作活动,培养寻找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问题答案的意识,培养尊重科学、热爱科学,长大为科技创新作贡献的情感。对生活中未知的科学问题感兴趣,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答案。在科技活动中能合理分工,积极合作。(3)通过各项科技活动,锻炼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和探索态度。

3.研究思路

借鉴制中药煎剂的方法,分别制取多种不同配比的制剂,在发生病虫害期间,进行喷雾,然后,对病虫害进行观察、计数、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4.实施研究过程

(1)试验对象:蚜虫。

(2)制备制剂:将花椒仁碾碎,然后以与水质量比分别为1:6(制剂1),1:7(制剂2),1:8(制剂3),1:9(制剂4)的比例混合,在温火中熬制1小时,得到熬出液经过纱布过滤,滤液经澄清\待凉,即为花椒仁制剂。

(3)试验过程:选择寄生有大量蚜虫的花椒树树枝4枝,进行挂牌标记,并检查每枝虫口基数,同时将树枝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防止萎蔫,然后,将4种制剂分别喷洒在已挂牌且相对应的花椒树树枝上,最后分别用纱网罩住,防止蚜虫迁移。并在药后1天,2天调查各自残虫数;每次试验中,喷雾重复2次,试验次数共为3次。

(4)试验结果:(见表1)

5.研究结论

花椒仁和水的质量配比高于1:7的熬制剂对蚜虫有很强的驱杀作用,驱杀率可达85%以上,其中制剂1高达92%。同时,该方法简便易行,可靠使用,也无公害。所以,用花椒仁制剂来防治蚜虫害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途径,也是花椒仁的一条应用途径,不仅可降低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投入成本,又可使农作物果实质优,产量高。

二、在中学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1.有助于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提高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

好奇心和探究未知的执着兴趣是科学进步的根本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内驱力。科技创新活动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往往容易成功,而成功恰恰是激发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探究过程的需要,也是增强学生的信心、走出学习失败的阴影、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要求。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好奇心和表现欲的满足,激励学生自主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

2.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比较、分类、类比、归纳、分析、综合等,都是生物科学学习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在生物观察、实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孟德尔、摩尔根等科学家对基因遗传定律的发现,就是经过一系列的生物杂交实验,并通过比较、分类、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而发现的。达尔文经过长期的对动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分析、综合研究,总结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等等。而科技创新活动,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的用到上述思维方法,所以,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更新,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拓展,通过自主的探究过程来获得知识,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实验的能力。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品质

篇10

生物学和学生在中学阶段所接触到的其他的学科有着一定的区别,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命的一门科学,内容上以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为主,同时对生物的发生和发展规模进行探讨。近年来伴随着现代数学和化学的不断发展和渗透,电子计算机、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不断提升,促使生物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生物学快速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应该从小抓起。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上除了利用生物课程的教学之外,还应该广泛的开展各类生物科技活动,促进对于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质量。以下主要结合实践,分析了利用生物科技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相关思路,以期能够为学校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紧密联系生活开展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有200多万种。他们的结构和形态不同,生活习性也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使得生物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一些生物学的内容和人类的生活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我们所吃的鸡鱼肉蛋、蔬菜水果来自于动植物,穿的麻料、丝布等也来自动植物,这为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源,有效的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生物科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业余的时间,对自己家所养的花卉、小动物的形态行为和管理技术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探究,对所观察到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同时结合试验让学生写一些有关主题的小论文。如“豆芽的生长周期”、“家兔的饲养方法”、“金鱼的生活习性”等,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一些生物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结合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着不少的珍惜野生动植物,如水杉、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等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中学生通过参加生物科技活动,可以了解和认识更多的动植物,这能够使得他们更加的热爱祖国的生物资源,从而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的重要性。通过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林业、农业以及畜牧业的认识,使得他们能够树立一定的职业理想,有的学生可能想长大做一名生物学家,有的则很想作为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也有的学生可能长大后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园林技师,生物科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树立自身的人生理想,激发学习生物知识的主动性。

野外考察是指对于野生动植物个体或者是群体所进行的科技活动,是生物科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野外考察主要是在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开展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季节性,一般不需要使用精密的仪器,只需要通过肉眼就能够完成考察,野外考察是获取第一手的生物资料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对中学生实施科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实施野生动植物考察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身的野外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使得那些有志于从事野外考察的学生提前有一些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能够提升中学生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结合课外阅读,对学生普及基本的生物知识

课外阅读的内容一般主要是科普性的知识,涉及到的范围十分的广泛,有很多都有着知识性和趣味性,有的还能教会读者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同时一些中学生所阅读的课外阅读书籍还会介绍一些我国古代生物科学领域的重要成就,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生物的课外阅读活动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举办一些专题性的讲座,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家在生物领域的最近成果,比如克隆技术、基因芯片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的方式不仅仅可以很好的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帮助学生开阔知识的视野,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邀请学生就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所学习到的一些知识进行分享,讲给同学们听,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在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4.参加校内外的生物竞赛,做好活动的总结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不仅仅是生物教育和环境教育的重要形式,同时对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知识竞赛”、“科学大众生物竞赛”等活动,使学生从对生物课程的不敢兴趣转变为热爱生物学获得,主动参与生物科技活动,在不断的竞争中培养自身的进取心,为以后更高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参与校内外的生物竞赛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和他人进行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另外如果学生能够在竞赛中获奖,将会是对学生自信心很好的一种鼓励,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科技活动开展之后,应当注重对于成果的保存和积累。生物科技活动的一些资料有着一定的原始记录价值,特别是一些动植物的标本和视频等都会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老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做好各项生物科技活动的记录工作,将所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妥善的保管,以便能够在日后进行再次的利用。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做好总结是提升学生生物活动质量的关键步骤,在日后可以用来举办成果展览,召开成果的汇报会,撰写一些小论文等,这对于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小结

总的来讲,在学校教学与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科技活动,能够使得学生将自身所学的知识用在生产之间之中,促进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企业和生物科技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与社会进行接触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动植物的感情。另外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素质教学的开展,为今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对于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理解,就生物科技活动开展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从紧密联系生活、参加校内外的生物竞赛、结合课外阅读和教材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科]

【参考文献】

篇11

活动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活动课程的作用和地位,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正常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需要教师作精心的安排,协调多方面因素,才能使课外科技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结合多年教学实际,本人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与同行商榷。

一、贴近实际,合理选题

选题直接关系到整个科技活动的方向、成功率及活动质量,研究的内容应贴近当地、当时的生产生活实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上需要延伸的知识点,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特点合理选题;要注重难易程度,新颖实用。例如,春夏之交正是水稻育秧的时候,结合农村实际,组织学生研究水稻种子的萌发过程、条件,这既与学生生活相贴近,又不需要资金投入,其广泛性、成功率都较高;又如,近几年因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而导致环境污染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组织学生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又能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形式多样,广泛参与

生物科技活动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常见生物,可供选择的题材很广泛,其可操作性很强,话动的形式灵活多样,既能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中总结基本的科学方法和思想,又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例如,在活动地点的选择上,可在校内开设生物角、农业园,在校外开辟果林、蔬菜园、养殖场等实践基地,还可把活动地点放在有条件的学生家中、学校周围专业户的生产基地等。在活动方式上,可聘请科技人员、养殖能手、专家作现场报告,亦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在活动的时间安排上,可直接把课堂放到室外,让学生边参观、边学习、边实践,使学生以最直接的方式了解自然,获取知识;也可把活动安排在节假日进行,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话,家长也乐于接受。在实验材料、用具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废物利用、自行制作,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确定项目的参与者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智力、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及家庭、社会关系的便利条件,尽可能做到优化组合。

初中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将有部分学生回到社会,因此有意识地在生物科技活动中针对这些学生进行设计,让其学会几种实用技术,不失为一种务实的做法。如科学养殖、庭院经济等方面的科技活动,由相应的专业户作辅导教师,学生既是帮手,又是学习者,不少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几种实用技术,对毕业后的择业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注重探究,培养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课外活动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阵地,应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组织实施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活动中的探究因素。课外科技活动不应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验征,而是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因此活动内容应较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问题设置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进而提出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时,组织学生对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提前进行探究,这对农村学校的学生而言有较好的实践基础和环境条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制,可将本实验所探究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多种因素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单一因素,让学生通过单个因素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掌握单因子变量的区别,并探究出本实验的结论。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发现,有许多相异的思维和独特的认识,教师应组织好小组总结和集体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个人的发现转化为集体的财富,将直觉思维转化为理性思维。

篇12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农村中学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生物学课外科技活动,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乃至长时期内亟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潜能开发等方面谈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生物学课外科技活动的基本内容

在现行农村中学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识多半是动植物、环境保护、生态及人口知识,这些知识大部分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息息相关。据此我们学校设计的生物课课外科技活动主要内容为以下“五个方面”:

1. 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对农、林、牧、副、渔多方面的兴趣,掌握一些农业生产的技术,拥有一定的农村实际工作的技能。特开展一系列科技活动。例如: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花卉栽培、农产品加工、动植物驯化、生物病虫害防治等。

2. 组织开展课外科学小实验。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生物实验的科研能力。例如:测定种子萌发率、生长素在扦插中的作用、观察花粉萌发、蛙胚胎发育观察、涡虫再生实验等。

3.组织开展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利用学校临近马陵山、塔山、沭河和唐店镇蔬菜大棚种植基地的有利条件,了解家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及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例如: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防治害虫害兽、保护益虫益鸟益兽、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

4. 组织开展社会资源调查。通过调查、访问、参观、远足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乡情,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例如:农作物种植调查、丘陵山区开发、基本农田保护保护调查、农业专业户和生态村参观和调查等。

5. 组织开展生物科技知识讲座、图片展览、知识竞赛等活动,有助于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兴趣、提高生物素质。如生物科学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珍稀动植物图片展览、生物知识竞赛等,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生物学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原则

课外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其基本特点是学生有参加活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活动内容有广泛性、伸缩性和趣味性;活动方式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活动的进行有开发性和实践性。这些特点决定了课外活动的组织必须坚持三条原则。

1. 坚持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参加活动,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因材施教。

2. 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在课外活动中,既要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增长知识和智能,又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教育学生立志为祖国献身、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锻炼坚毅、顽强的意志与性格。

3. 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通过课外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了解当地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三、生物学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

新沂市地处华北平原地区,暖温带略呈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三水、三山、三分田”,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动植物资源丰富。在组织学生生物学课外科技活动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唐店镇拥有反季节蔬菜大棚基地和奶牛、肉牛养殖等基地的资源条件,重点是做好“六个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1. 结合校园绿化开展花木栽培等课外活动。例如:我校在初中段开始成立花木栽培小组,开展花木栽培、管理、繁殖等活动,同时渗透作物、蔬菜、林木栽培技术。并把校园中常见的花木教给学生分类和识别方法,把校园内的花木挂上名称牌;介绍常见花木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及嫁接、压条、扦插、分株等繁殖技术,使学生掌握一些花木的栽培和繁殖技术。

2. 结合对校园及附近的农田山地、河流池塘进行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几年来我们共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500多份,不仅丰富了生物实验室的标本数量,而且对生物课堂教学产生了促进作用。

3. 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生物小实验,培养学生简单科学研究的能力,对生物知识进行验证。例如:结合植物激素教学对生长素作用进行验证;结合种子萌发教学进行种子萌发率测定;这些生物学课外科技活动,简单易行,取材方便,效果明显。

4. 结合劳动技术课教学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可让学生掌握一些实用技术。例如:花木栽培、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林木栽培、水产养殖的教学与实践,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

5. 结合当地经济开发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了解农业生产状况,调查人口、耕地、粮食状况,提出发展经济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6. 结合爱鸟周、环境日、地球日、无烟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举办知识讲座和黑板报、壁报、图片展览以及知识竞赛,扩大知识视野,提高生物学素质。

总之,开展生物课课外科技活动,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农村中学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旨在启发青少年认识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了解家乡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家洪,彭万仁.生物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J];四川职业技术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