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3 10:02: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农经济的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51-01
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中提到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并对法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
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颁布的法令和拿破仑颁布的《民法典》,为法国小农经济的长期大量存在提供了政治、法律保障。在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民公会颁布的法令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并按当地人口分配农村公有土地,使法国广大农民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广泛地建立起小土地所有制,造成了小农经济的普遍存在。拿破仑上台后,又颁布《民法典》,使在大革命中“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上的保障”。
中小企业的长期大量存在,为法国小农经济的长期大量存在提供了劳动力保证。19世纪60年代,法国工业生产虽然居世界第二位,工业中虽然也出现了不少千人以上的大企业,但中小企业仍占很大比重。全法国有75%的企业是只有10名以下工人的小企业,将近60%的工人都从业于这些小企业。而且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手工工场,这些手工工场平均只有工人1.7名。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由于资本大量输出和对德巨额赔款,影响到工业中采用新技术和更新设备所需的资金,中小企业大量存在的状况得不到改变。到19世纪末,法国工业的大多数还属于工人不足100名的小型和中型企业。纺织工业是法国最主要的工业部门,而纺织部门又多半使用女工和童工。因之,丧失土地的农民不能被工业部门充分吸收。加之拿破仑订立的所谓“工人手册制度”继续有效(这种手册由雇主保管,工人没有这种手册到哪里都找不到工作)。这就为资本家迫害和刁难工人提供了一种合法依据。有的资本家不给被解雇的工人或是主动辞职的工人签发手册。从而,在工业和农业领域形成了大量潜在的过剩人口,他们也不得不忍受高额地租的剥削,租种一小块土地来养家糊口。
此外,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农民的土地也日益分成更小块,而出现新的小农户和细小农户。所以,直到19世纪后半期,法国的小农经营不仅在农业中占绝对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有所增加。
二、小农经济对法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受“小农经济”困扰,法国农业在一个半世纪里徘徊不前。“二战”以后,法国政府采取“以工养农”政策,加速土地集中,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和产业化,仅用了二十多年,就走上了农业现代化之路。
法国搞农业现代化,最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20世纪50年代中期,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推动“土地集中”,实现规模经营。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政府实行了“减”的办法: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国家负责养起来,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农村年轻人离土离乡,到国营企业做工;其他青壮年劳力,政府出钱办班,先培训,再务农。与减少农业人口的做法相反,对农地经营规模,政府用的是“加”法:规定农场主的合法继承人只有一个,防止土地进一步分散;同时,推出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父子农场、兄弟农场以土地入股,开展联合经营。各级政府还组建了土地整治公司,这是一种非盈利组织,它们拥有土地优先购买权,把买进的插花地、低产田集中连片,整治成标准农场,然后再低价保本出售。此外,国家还给大农场提供低息贷款,对农民自发的土地合并减免税费,促使农场规模不断扩大。
一、辖区农垦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按照调研计划,我们对红兴隆管理局的经济发展情况、当前的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目的是通过红兴隆管理局的基本情况的了解,能够窥见黑龙江农垦的总体发展情况,对我们的调查分析提供依据。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农垦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双鸭山辖区农垦企业主要为红兴隆管理局,按照管局“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的工作目标,全力推动跨越发展并取得令人瞩目成就。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续五年保持高位增长,实现年均增长16.2%。2010年实现分局生产总值119.34亿元。
2.现代化大农业步伐加快。“十一五”时期,累计生产粮食288.3亿斤,年均增长10.7%。2010年生产粮食70.57亿斤,比2005年增加28.05亿斤。
3.强工促强局发展提速。近五年来,工业实现年均增长15.6%。201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7亿元,同比增长28.1%。
4.城镇建设方兴未艾。近五年累计投资39.84亿元,全面推进了城镇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住宅319.85万平方米,撤并作业站点206个,拆除泥草房35万平方米。2010年“抓城”突破“双百”,城镇化率达到66.8%。
5.合作共建成绩突出。近五年累计完成农机“三代”作业面积1 430万亩,整村代耕66个。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和现代农业服务辐射带动地方能力明显增强。
6.改革创新成效明显。农业改革和国企转制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加强规范了农场货币资金集中管理。进一步强化了土地、林地、湿地、非煤矿山等经营性资源资产管理。近五年来全局累计争取项目480余项,争取国家投资11.85亿元,争取国家财政经费拨款和项目投资总额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土地整理和撤并作业站复垦耕地6.4万亩。退耕还林还湿27.3万亩。企业累计回收各类欠款2.5亿元,经济运行质量和效果明显提高。
(二)当前垦区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
2011年管局主要发展目标是:实现生产总值140.8亿元,同比增长18%, 实现人均纯收入17 080元,同比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29.2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粮豆总产72.5亿斤,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5%以上。
1.建设红兴隆全产业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产业链是一种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它是以市场和消费者为导向,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高度的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由田间到餐桌、由畜禽养殖到终端消费者所涵盖的种植与采购、贸易与物流、原料与饲料以及养殖与屠宰、加工与销售、品牌与服务等多个环节构成完整的产业链系统。实现产品质量的全程监控,做到安全可追溯,为消费者提供有机、绿色、安全、放心、健康的食品。
2.加快构建“三大绿色体系”。加快构建绿色农业体系、绿色产业体系和绿色城镇体系。构建“智能化、低碳化、功能多元化”绿色农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广水稻智能化育秧、节地、节水、节能、节药农业和棚式园艺生产,加强土地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退耕还林还湿还草,加强农作物、森林病虫害生物工程防治和土壤无害化处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免耕深松技术。
3.实施农业立局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农业是安身立命的基础产业,更是垦区的优势所在。农业战略主要包括:
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稳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有条件的农场继续实施旱改水,增加水稻面积,旱田要大幅增加玉米面积。人多地少的农场要加大力度发展亩效益超千元的经济作物和亩效益超万元的万棚万园果蔬种植,千方百计增加职工收入。
发展以肉牛为主的畜牧业,加快提升综合经营水平。大力发展以乳肉兼用牛为主的畜牧业,扩大规模,增加总量,推进标准化养殖,为北大荒牛业提供充足牛源。
发展林业产业,加快提升经济产能和效益。全面推进“绿满红兴隆”生态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和城镇高标准绿化,积极营造环城林、护路林、景观林和防护林。
4.实施工业强局战略,增强工业经济拉动力。稳农是基础,强工是关键。2011年确保实现“1235”发展目标,即推进10项分别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工业利润3亿元,农产品加工综合达产率同比增长5%。
做实工业园区。2011年分局和农场要全面高标准推进“三通一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局直和每个农场必须有2个以上符合要求的工业项目落地园区。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重点放在引进资源节约型、产业带动型和低碳环保型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特别要加大场县合作共建中的招商引资力度,主动争取地方政府对企业招商引资落地项目在分税返还、土地等方面更大的优惠支持,2011年实现国内招商引资同比增长25%。
实施城镇树局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精品城镇。管局把2011年作为城镇建设“精品年”。全局要建设百栋高标准住宅小区8个,高标准管理区6个,新建住宅150万平方米,搬迁作业站点不少于100个,向“两直”地区转移人口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5%,城镇建设力争走在垦区前列。
二、农发行支持辖区农垦经济的现状
垦区作为我省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的作用举足轻重,其下属北大荒集团为全球五百强企业中位列83名,以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为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大农业产业体系,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引领带动农村发展,参与国际农业竞争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上农垦企业在融资方面依赖于中国农业银行,长久与之合作,除农业银行外,近年来不断与其他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从业务范围和金融产品上来看,可以说农垦企业的在金融方面的需求全部符合农业发展银行的支持范围,由于种种原因,农业发展银行在对农垦企业的信贷支持上一直以来未曾有过长足的进展。
对于双鸭山辖区而言,已经认识到了垦区发展符合我行业务支持的范围和目标,2009年对垦区进行了调查研究,但是由于抵押方式、历史不良等原因未取得较大进展。
2009年,饶河支行成功对红兴隆管理局下辖的饶河农场、红旗岭农场分别投放3 000万元、2 00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成为双鸭山分行支持农垦经济的破冰之旅。
2011年5月,借助国家大兴水利的政策和省行大力支持水利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引,饶河农场提出7 0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得到省行批复,成为我行营销农垦系统的重要步骤。
三、农发行拓宽支持农垦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农垦系统的农业生产能力符合我行客户选择的标准
黑龙江垦区是中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农业综合机械化率96.5%,农业科技贡献率67%,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82%,职均生产粮食38吨。目前,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63.6亿斤,粮食商品量338.8亿斤。可以看出在黑龙江省农垦企业这一块是未来农业发展银行最具潜力的大客户,全面对其进行信贷支持,必将会拉动我行信贷、中间业务、存款、利润等业务的长足发展。
(二)农垦系统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程符合我行信贷主打产品范围
无论是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稳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以肉牛为主的畜牧业,加快提升综合经营水平、还是做实工业园区,实施城镇树局战略,正好同我行“双轮驱动”的战略相一致。收购贷款、定单农业贷款是我行支持农业发展的主要贷款品种,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小城镇建设贷款是我行信贷战略的重要部分,同农垦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三)农垦系统的经济发展速度符合我行风险防控的要求
近年来,农垦系统的经济取得飞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扶持。农业收入特别是地租收入成为农垦经营效益快速提高的核心来源。随着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粮食价格的不断提高,农垦系统的农业收入呈跨越增长的态势,如饶河农场2010年地租收入9 000万元,2011年预测实现1.3亿元。地租收入的增长既满足了我行第一还款来源的需要,也有效地降低了贷款投放风险。
(四)农垦系统的重点工程进度需要我行的信贷资金支持
近两年来,农垦系统大力开展水利建设、棚户区改造(撤队并场)、安居工程、工业园区建设、农机库建设等大型工程建设,由于国家扶持政策的要求和管局自身政策的要求,建设资金明显不足。如棚户区改造工程,农垦总局对每户补贴6 000元,而农场本身需补贴6万元才能完成工程,并且三年内必须建成。各项工程的集中式、行政式推进,使农场建设资金出现不足。
四、农发行支持农垦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垦经济是我省的特色经济,由于它的特殊性,我行对他的信用支持也要不同于地方的金融政策。我省的“两轮驱动”战略正适合农垦经济特点。我行对其支持发展也应适合其发展需要,应其融资需求。我们认为,寻找支持农垦经济发展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降低贷款准入资格。由于种种原因,农垦历史包袱沉重,债务缠身,只是近几年经济发展才有个大跨越,我们既然支持其发展,看重的就是农垦经济在我省乃至全国的重中之重的地位以及辉煌的发展前景。所以,我们营销农垦企业时,却大都因为信用等级评定达不到我行所要求的A级标准而望洋兴叹。因此,降低贷款准入资格是我行支持农垦经济发展的第一途径也是前提条件。
2.简化办贷程序。农垦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群体,尤其是他的经济角色使得我们与他的信用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农垦企业过去在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形成不良贷款,农行和信用社正在对这部分贷款进行清理和核呆,农业发展银行自采用了CM2006系统进行信用评级授信后,计算信用等级和授信指标值过高,致使一部分企业达不到信贷准入的条件,贷款手续和搜集的资料重复繁多,办贷效率不高,限制我行办贷的时间也影响了我行在农垦企业中的形象。目前经济发展的速度、信息的电子化促使我行办贷程序必须简化,办贷效率必须提高。避免简单问题复杂化,延误时机。因为我行办贷程序复杂、办贷环节多、效率低下影响两家合作。这是我行支持农垦经济发展的第二途径也是保障。
3.强化结算手段。我行的网点辐射面不全面、结算产品少,农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基本覆盖了垦区,网点众多,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哈尔滨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在农场分场一级也在逐渐建立机构,还有异军突起的龙江银行也要入驻垦区,我行的分支机构只设置到县一级,去年农垦建三江分局成立了机构,但对一些边远农场我们的机构在结算上显得不方便,农业发展银行节假日不办公,除结算没有其他金融理财产品,除了账户无卡无折无网银。因此必须强化结算手段,增加结算方式,方便农垦企业的结算需求。
农村集体资产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物质基础,是农民群众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晶,管好用好这笔资产,事板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这对坚持农村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强村富民步伐,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这也是本文提出村级产权改造的一个主要初衷。通过围绕用好集体资产 “三资”管理,达到加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构建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长效运行机制,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落实政策,加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
2.1强化项目支撑。国土、农业、财政、发改、交通、林业、水利等区直部门要将涉农资金和项目向村级集体经济倾斜,并向上级部门争取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奖励资金。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延伸农村服务链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信贷支持力度。
2.2鼓励结对帮扶。加大部门帮扶力度。各市、(县)区直部门要结合“千名干部万户行”、“创先争优”活动,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方面,对联系村发展集体经济进行结对帮扶,指导、扶持其盘活集体资产。深入推进村企共建。鼓励村企自愿结对、实现双赢,企业可与结对村合作开发,兴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其他配套设施。
2.3支持存量盘活。对因招商引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征用土地、山林,村集体留用部分的补偿费、协调费优先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证,允许其依法按规划使用土地开展生产和经营,促使集体土地资产获取更大收益。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耕地,归村集体管理使用。村庄整理、建设用地复垦节约的土地调剂为建设用地和获得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用于该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征用城镇规划范围内集体土地,按一定比例留村集体发展非农生产和经营。
3、严格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要切实加强村级事务监督管理,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上,严格村级各项管理制度。对一些发展项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项,须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制度,严防贪污、挪用集体资金;推行重大村务票决制和村财使用票决制等。据对全镇村级集体收入的使用情况调查,我们发现村级用于公益事业和其它非生产性开支比重较大,两项合计占村财总支出的80%以上,而投入在可持续发展项目上的不足20%。公益事业是为民办实事、好事,一些非生产性开支也是必要的,这本无可非议,但把有限的资金大部分投入其中,而未用于发展生产,在当地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并不宽裕的时期,这种做法缺乏长远发展目光,属短期行为。长期下去,则必然导致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后劲不足。
1 加强集体资产管理,避免集体资产流失
农村集体资产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物质基础,是农民群众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晶,管好用好这笔资产,事板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这对坚持农村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强村富民步伐,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这也是本文提出村级产权改造的一个主要初衷。通过围绕用好集体资产 “三资”管理,达到加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构建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长效运行机制,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 落实政策,加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
2.1 强化项目支撑。国土、农业、财政、发改、交通、林业、水利等区直部门要将涉农资金和项目向村级集体经济倾斜,并向上级部门争取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奖励资金。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延伸农村服务链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信贷支持力度。
2.2 鼓励结对帮扶。加大部门帮扶力度。各市、(县)区直部门要结合“千名干部万户行”、“创先争优”活动,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方面,对联系村发展集体经济进行结对帮扶,指导、扶持其盘活集体资产。深入推进村企共建。鼓励村企自愿结对、实现双赢,企业可与结对村合作开发,兴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其他配套设施。
2.3 支持存量盘活。对因招商引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征用土地、山林,村集体留用部分的补偿费、协调费优先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证,允许其依法按规划使用土地开展生产和经营,促使集体土地资产获取更大收益。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耕地,归村集体管理使用。村庄整理、建设用地复垦节约的土地调剂为建设用地和获得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用于该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征用城镇规划范围内集体土地,按一定比例留村集体发展非农生产和经营。
3 严格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是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缩短城乡差距,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村经济目前存在形势多样化,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一些特征,因此,需要将农村产业一产、二产、三产有机结合,三产联动,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现三产全产业链的整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1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1科技推广力度小,科研成果转化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当然,这里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但是更多的是我国目前农业发展水平和综合能力是比较弱的,农业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也很低,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人员结构和财务规划不合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因其工作环境不好、工作强度较大、专业技能要求还很强等特点,让很多大学生都不愿意选择这个职业,即使大学主修农业,但是毕业后都改行了,导致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的专业人才较少,尤其是偏远地区更是没有综合素质较高的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再加上当地政府财务资金规划不合理,没有留给农业科技推广足够的专项资金进行运作,很多的资源配置也不够科学合理,最终导致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都不高,从而限制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步的脚步。
1.2自然灾害严重,抗灾能力下降
我国农业种植生产一直以来都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民经常说“靠老天爷赏饭吃”,在一些农业种植技术比较落后的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耕种模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得我国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极大程度降低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随着工业、农业等产业发展,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的伤害,让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暴风天气、冰雹天气、虫灾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每年因为自然灾害,我国农村经济都要遭受较大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农村资源配置不合理,也使得农村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年下降。再加上农村的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这也是农业产业抗灾能力下降的原因[1]。
1.3资源利用率低,发展动力不足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于农业生产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要实现较高的产量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由于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工作的局限性,并没有将农业科技进行广泛应用,导致一些地区一味追求种植产量,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导致周边环境被污染,水土大量流失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另外,有一些地区盲目追求发展,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资源利用率极低,并出现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浪费情况,注重短期利益,不从大局着手,土地资源被非法占用的情况时有发生,浪费了耕地资源,导致种植面积急剧下降,肆意扩张,不合理地开山挖路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自然资源。
2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2.1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
新时期,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深化改革和创新,将更多的自动化、智能化科技成果应用到企业的运营中,在新形势下,农业科技也在日趋成熟,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因此,各地政府的农业机构必须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利用一切资源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和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让当地农民深刻认知到农业科技的力量,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工作中,另外,对于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进行完善和革新,必须明确规定农业机构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并且要将农业科技人员的激励奖惩制度明晰化,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体系的监督管理和约束作用。
2.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实现农业经济增长,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各地政府要积极鼓励当地农业相关企业建立自己的农业科技研究部门,进一步加强研究农业高科技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同时更好地推进农业科技体系改革,当地政府也要合理规划财务支出,给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的专用款项,科学合理地规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让农业基础设施向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从基础上推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3促进农业向多元化集约型方向发展
想要快速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农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将农业发展目标从单一种植向多元化目标迈进,同时也要将农业发展方式从传统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以此来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另外,加大开发生态农业的发展,有效地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融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拓展更多的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农村物业经济和特色经济,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2]。对于地理位置比较优越,资源相对丰富、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发展空间的乡镇和村屯,村民意识比较靠前的,以村屯为单位,利用好国家的惠农政策和土地补贴政策,积极鼓励当地农民进行创业,发展多元化经济,自主进行日用品和农产品的销售。和一些互联网销售企业合作建立村屯销售线下推广网点,帮助当地农民进行网上代购,积极开展村级物业经济的发展;而对于那些相对比较偏远,地理位置不佳,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的地区,要以乡镇为单位,开展镇级物业经济,相对于一些城区和郊外,可以创建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积极引进大型经济项目,建立房产、物流仓储中心、工业生产厂房等等,来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2.4加强建设特殊农村社区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充分利用集约资源的有限空间,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征和当地人民的实际需求来设立社区和工作室,在农村社区中设立农资供应中心,职工就业中心、工会和多功能娱乐休闲室,给当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生活放松的平台。同时,在农村社区内引进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开发便民服务软件系统,使计划生育、民生救助、农业服务和社保医保都能在网上进行查询和办理;在一些风土人情浓郁的地区,建立具有当地文化元素特色的一些工作室,例如年画、剪纸、编织和泥塑等,不仅可以丰富当地农民的业余生活,还能够让农民有一技之长,通过做一些手工增加自己的收入。政府办公集中化,建立政务大厅,所有的相关机构和部门都在一起办公,极大地方便农民资讯和业务办理,这也极大地节约了办公资源和空间,让政府更加贴近农民的生活。
2.5各机构加大扶持力度
各地政府相关部门一定要落实好国家和党的政策方针,无论是从人力上还是物力和资金方面都要做好规划,针对国家给予的专项资金,相关部门要做好财务管理和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等工作,将资金和资源进行合理匹配,并加大资源和资金的整合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让农业开发、农业企业、农业扶贫等产业都逐步倾向推进农业经济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大各机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例如一些金融贷款企业或单位可以给予更加优惠的贷款帮扶,当地税务部门对于农村经济主体和民办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扶持,政府除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外,对于那些对农业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干部也要给予一定的激励和物质奖励,给予他们一定的升职空间和机会,促使其积极培养致富带头人,从而以点带面的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还需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先进的农业产业壮大农业经济实体建设,改善农民生活[3]。
2.6构建高素质农业管理队伍
管理人才是一切发展的根本,再好的政策和战略没有执行力强的队伍也是空谈,因此,想要发展农业经济,新形势下,就必须构建一支综合能力、业务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比较强大的管理人才队伍和村干部领导班子,各乡镇和村级在领导干部选举中,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选拔,合理安排村部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管理专业、农业专业的人才积极引进到管理队伍里来,并给予重用,为农业经济发展储备人才,同时,让当地致富带头人或种植大户进入村部,起到更好的带头作用,带领其他村民一起奔小康,另外,需要定期对村干部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工作,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当下最新的形势,紧跟国家的脚步和时代的步伐,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带领一方人民共同努力,建设新时代下的新农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
2.7加强中小城镇建设规划
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循环经济实质是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核心是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出路,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机制制度建设不完善;二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技术力量不足;三是生产者融资渠道不畅。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一、加强机制建设,强化领导责任
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和《节约能源法》的要求,在认真贯彻落实循环经济的规划、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循环经济的评价和考核、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认证、渔业许可、基本草原保护等制度。要强化制度约束力,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从机制制度上加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远景规划和实施办法,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还要有法规性的保证措施,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谁污染、谁治理”的目标责任制,实行工作成果与领导干部政绩挂钩,定期进行评估考核,切实做好跟踪问效抓落实工作。
二、引进科技人才,抓好科技培训
科学技术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高科技人才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根本保障。政府部门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等;要注重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训基地;要加大引进高科技人才、科技培训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科技人才效益。基层农技推广组织要加强与科研单位、高等大中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不定期地对企业经营者、管理者、技术工人进行培训,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在循环经济培训中,要将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培训全过程,使经营者树立循环经济科技意识,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训工作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现场观摩培训、实地技术指导。通过高科技人才的引进、科技创新和科技培训,不断优化人才队伍,提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力和水平,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在政府部门的统一规划下进行,既要符合产业政策,又要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要经过农业、金融等部门专家的评估,对立项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在投资、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政府财政和金融部门给予融资支持,加大扶持力度,对农业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等给予必要的补贴,逐步建立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同时在土地经营流转、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要给予经营者大力支持,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为投资者和经营者优化发展建设环境,搭建创业平台,农业部门还要给予专业技术方面的支持,做好跟踪服务工作,为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四、搞好科学规划,实行集约经营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总体目标,引导和鼓劢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破解目前存在的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优化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牵动型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新领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同时按照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实行集约经营,在土地上增加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的投放,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通过科学规划、资源整合、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和集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五、拓展循环渠道,发展再生资源
要通过农业新技术的引进、研发,不断探索拓展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各种渠道,提高复合、多元式农业循环经济效益。具体而言:要大力推广“三位一体”养殖循环模式。畜禽粪便是农村主要的污染源,若有效利用,可以生产数量巨大的沼气和沼渣。由于沼气的能量来自植物当年固定的碳水化合物所携带的太阳能,没有增加碳的排放,即污染物零排放。沼气可以大量替代燃煤电厂发电,改善农村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大量沼渣(有机肥)每年可以还田,逐步改善中低产田,无疑又等于增加了粮食产量。如圈、厕、沼“三位一体”养猪,具有节能、环保、抗病等多种优点。节能:沼气能用于做饭、烧水、照明、取暖等,既环保又节约能源。环保:人、畜的粪尿全部进入沼气池,且圈舍为全封闭式,彻底解决了圈、厕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有效地促进新农村建设。抗病:圈舍封闭,有利于消毒,有效地抵御了疫病传入,加之粪尿入沼发酵,也大大降低了寄生虫病的发生。要大力推广应用板栗蘑栽培新技术。板栗蘑是一种珍贵食药用菌,其肉质脆嫩营养丰富,不但是宴席上的山珍,还具有保健和药用价值,质量远高于绿色蔬菜标准。板栗蘑栽培技术,是将修剪下来的板栗树枝杈粉碎后作为栽培板栗蘑的主要原料,利用树下空间培植板栗蘑,发展立体种植,实现资源再利用,扩大农业循环经济效益。板栗树下栽培板栗蘑时,需要浇水和保持较高的湿度,采收完板栗蘑后的废料-菌糠留在板栗树下,作为有机肥料被板栗树吸收,这些都有利于板栗树的生长。板栗蘑生长时,会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能够促进板栗树的光合作用,提高板栗的产量。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增加效益,又改善了生态环境。在板栗林下进行仿生态栽培,还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为农业生产的布局调整带来积极的影响,是一个极具生产推广价值的高利项目。
前言
我国幅员辽阔,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充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农业经济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自古就有“夫农,天下之本”的说法,所以说,农业生产要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升,从生产的方式、技术、设备等等方面都要创新,与新时期的绿色、生态、环保和高效农业发展理念相结合,这也是三农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但是,在现实当中,我国的农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不但影响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浪费农业资源、威胁粮食安全,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一些以农业为主要产出的区域,一旦农业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将会影响当地的整体经济环境,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转型,使其与市场化经济形式相结合,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链,用精品化农业、创新型农业、生态化农业、集约化农业去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业经济发展关乎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如下方面:
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历史较长,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条件也相对较多,比如说劳动力、土地资源、自然环境等等,但是,在新时期,农业要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原有的生产技术、方式、设备、基础设施等等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这样薄弱的农业经济基础就难以有效的应对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能更好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与现代化农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说,一些先进的灌溉、耕种、收割设备在有些地区普及率还相对较低,仍然是“靠天吃饭,人工生产”的局面,这样就降低了农业生产力水平,除此之外,对于天灾的应对能力也相对较弱,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2.农业生产思想落后
在很多地区,农业生产的思想意识还处于传统阶段的思维模式,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生活过程的粮食需求,根本没有形成农业经济化的概念,即使有过这方面的想法,但是受财力、物力和地域环境等方面的限制,也无法实现,这就导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能更好的接受一些新的设备、没有一些创新的经营理念、缺乏新型农业产品的开发等等,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农业资源整体态势不佳
我国虽然经济发展较快,资源丰富,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且对资源的利用率也不如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一现象也比较明显。如一些农业土地浪费问题,农业灌溉的模式缺乏集约化节水理念,农药使用不合理等等,造成了农业投入的增长率大于农业产出的增长率,这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这也反映出,这种粗放型的农业生产已经不符合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要,严重的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资源使用价值的有效发挥,随之而来的资源危机,也在不断加剧,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4.农业投入不足
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要低于工业生产,很多区域,为了快速搞活经济,当地政府把大部分人力、物力、财力都放在了工业发展之上,对于农业生产的投入相对较少,难以在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农用机械购进、农业相关技术研发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对于“科技兴农”的理念落实较差,这样就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快速、持续发展。除此之外,一些政府没有将农业投入在资金预算时进行合理的规划,这就导致,用于农业生产上的资金严重不足,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致使农业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二、在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关乎着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解决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与新时期的生态农业理念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投入,提高产出,实现“科技兴农,富农强国”,经过总结,主要的措施如下:
1.加强政府的管理
第一,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农业预算的合理规划,保证预算资金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在这一过程,还要将重点问题,重点解决,如一些地区严重缺水,怎样才能建立合理的灌溉渠道,满足农业用水,这不仅仅是一些水源的引入,一些水渠的修复,还要引进相应的节水设备,开发抗旱能力强的粮食作物;第二,政府要加强对一些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从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管理方法上都要加强,防止执法不严和一些破坏农业设施的问题发生;第三,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如给予一些农民购进大型农机和发展新型农业的资金支持政策,鼓励农民在农业上加大投入,从而及时引入新设备、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
2.注重落实科技兴农战略
第一,加大在农业方面的科研投入。农业方面的科研投入包括机械设备、品种研发、农业项目开发等等一些内容,国家和当地政府要对其加强重视,增加投入,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第二,开办科技农业学习班。向农民朋友讲解一些新的理念、技术和项目等方面的知识,使其开阔视野,从思想观念上转变,并具有专业的知识来实现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有人提出的“知识性农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三,开辟新型农业项目和产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融资活动开展,改善融资环境,使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在农业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市场考察清楚,不能盲目投资,尽量降低风险。
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特色
第一,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如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土壤特点、市场需求等方面来选择适当的农业产品和农业项目,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农产品,这样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第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根据当地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发展投入较大、风险较高的农业产业,这样可以有利于农业产业收益的提高;第三,发展产业链式的农业经济。比如说将农业种植与食品加工业、农业研发等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降低销售成本,还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4.走集约化路线
农业的经济发展要降低成本和资源浪费,这就要走集约化路线,实现规模化经营,比如说开展农业合作社,通过这种模式,实现统一化管理,降低了原有的土地浪费,有利于机械化生产,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结语
农业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更是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所以,要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从相关的科学技术、资金投入、政策等方面来改善原有的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实际收益。
参考文献:
[1]张凤荣.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新农村:黑龙江,2016(6):30-30.
0.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建设,农村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农村经济与小城镇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小城镇的加快建设,而小城镇的建设可以有效地缩短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差距,从而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过去,我国农村经济具有分散、规模小等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城镇的建设。小城镇的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基本保障,通过小城镇的建设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以及基础设施,可以将周边农村的经济、劳动力以及技术水平等汇聚到小城镇当中,从而提高小城镇的经济效益。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只有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工作,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从空间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使之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针对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小城镇建设进行深入分析。
1.小城镇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小城镇是农村与城市之间连接的桥梁,此处的交通相对比较发达,资源也比较丰富,并且在小城镇当中还设有学校、医院以及信息网络等各种基础设施。总的来说,小城镇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通过分析,小城镇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可以起到以下几点作用:(1)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桥梁工程,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受到大中城市的浸润,可以将城市中的生活方式等各个元素直接引入到小城镇当中,从而拉动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其次,小城镇也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集散地,它能够将农村的各个要素集中起来,并实现一体化发展,它能够将周边农村的各个生产要素全部聚集起来,从而提高小城镇的综合效益,也可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小城镇的建设。(2)具有聚集作用与辐射作用。在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它可以将经济、人口全部聚集在一起,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增长极是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当小城镇在最开始发展的阶段,这种增长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等到其发展的一定的阶段之后,这种增长极的作用就会逐渐小贱,而扩散效应就会逐渐增强。另外,在建设小城镇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加强小城镇与其周边的建设。(3)小城镇可以有效的吸收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大多数农村都有很多剩余劳动力,并且长期都处于失业的状态,国家应该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从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面来看,只有使富余劳动力想歪转移,减轻农村劳动力所占据的人口比例,这就能够有效的错金农村的经济发展。而小城镇的建设是众多乡镇企业的聚集地,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4)可以促进农民的消费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限制,导致很多农民的消费水平都不高,这就无法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想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品,一方面需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以此来刺激其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不断完善市场中的商品,达到供给平衡,小城镇的发展能够将农村居民全体聚集起来,这样可以将他们的消费需求明确的显示出来,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商品。
2.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县域统筹规划
县域经济包括县城经济、乡镇经济和农村经济,三者间要做好科学的规划、论证和衔接。小城镇建设是县域经济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其产业布局以及经济结构要与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目标相结合,坚决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发生。小城镇要根据各自的地理、资源、人口等优势,发展适合自己的特色产业,并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一环,为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浙江,很多乡镇的经济就是作为整个县域经济的某个环节或某个流程,形成了“一乡一品”、“一镇一品”的产业集群。小城镇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和人口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制定建设规模,充分利用土地空间,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使用效率。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那些效率低、污染重的企业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做到经济和环保的双赢。
2.2明确发展定位。突出地方特色
小城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和桥梁,具中心城市的补充功能,同时是农村地区发展的增长极。所以.小城镇规模的确定,不仅应根据其所管辖的区域范围,还要根据其所处的区位、与中心城市的关系和距离;同时,在产业定位、空间结构布局、建筑风格及所提供的生活氛围等方面都不能简单模仿大城市,而是要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小城镇要想形成地方特色,就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项目,努力培育出一批特色产业群;同时,促进镇域内的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置,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2.3重视规划、合理建设、有序发展
小城镇建设要重视规划,应以现有布局为基础。集历史、地理、人文要素为一体,来确定规划建设的方向。一是要科学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建立县城一建制镇一村集镇三级模式,将规模过小、公共设施不足的乡就近并人建制镇。二是要做好总体规划,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规模、目标和框架。三是要做好详细规划,营建出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对于专家编制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一旦评审通过、批准,就必须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小城镇建设应合理有序,总体上实行严格控制村集镇,适度发展建制镇,重点建设县城的建设思路;形成布局合理,呈分级式、阶梯式建设态势。总之,小城镇只要按科学的规划进行合理有序的建设,就能避免重复投资、滥用资源、无序竞争、市场混乱等消极因素;就能充分发挥城镇互补功能,为城市和农村服务。
3.结束语
目前,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小城镇也不断发展起来,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上述,简单阐述了小城镇建设的渠道,以此来发展农村经济。相信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小城镇的建设越来越强,从而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经济命脉,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既给农机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面对国内外生产出现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我国农业机械发展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寻求一种真正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以其高效的优越性能成为了现代农业最主要的特点。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目标,而事实上,部分山区半山区因为诸多原因在机械化发展程度上与我国的整体实力还有较大差距,云南省亦是如此。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进步,农业耕作方式从传统的牛耕人挖向机械化的转变无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但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受到各地自身因素的影响,以云南省山区半山区为例,大型农业机械受到地形因素的严重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而小型农业机械为西部地区的农机化建设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本文将以水富县为例,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小型农业机械对我省山区半山区农业发展的影响,并对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提出一些建议。
二、发展小型农业机械的重要意义
1.小型农业机械的优点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小型农业机械价格低、重量轻,操作简单易学,单人操作,老人妇女皆可使用,维护方便;适用性强,适合于各种地理条件,如山地、坡地、丘陵等;对田块无要求,烂泥田、不规则田块等皆可使用;使用成本低,一种机器多种功能,换上相应刀具还可进行更多的作业,不受作物种类与农艺限制,可有效替代传统的牛耕人挖进行各种作业。
同时,小型农业机械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的优势。以微耕机为例,用微耕机旋耕每小时可耕地600㎡,按每天工作6h,每年一台机器耕作时间45天计算,一年一台微耕机可耕地18hm2,而同样耕作时间前提下,牛耕仅能完成耕地3hm2,且劳动强度大,误农时。在抢农时,抗灾害方面,小型农业机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型农业机械在生产发展中,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代替了人力,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了城乡发展,农机专业户和农机大户在社会化服务过程中致富,在农机化催生出了”土地托管”模式,出外务工农民将土地委托给农机大户进行管理,实现了双方共赢,都有了新的致富途径。譬如在水富县,微耕机每公顷耕作成本费用约为750元(包括油料费、折旧、维护费用、人工费用等),每公顷收费1800元,收益率约为60%,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充分节约了农村劳动力,产生了集约化效益。
2.发展小型农业机械的意义
(1)发展小型农业机械在我省具有极大的必要性。我省土地基本以个体经营为主,加之土地类型多为山地和丘陵,坡地多,坡度大,田块小;且伴有人多地少的局面,造成了土地规模较小,土地零散,不适合大、中型机械作业的现状,同时也因为农艺与农机的不协调,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种植制度复杂,多样化的种植模式制约了农机化发展。这也是当前制约我省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小型机械以其灵活的特点能够适应我省现有的土地经营模式,并且其技术、价格、维修成本易于普通人群接受,适合在我省普及。
同时,在我省小农户具有生产经营的完全自主性,也因此带来了盲目性。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落后,效益低下,加上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缺少对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分析能力,面对高额的大中型机械化成本,即便是在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对他们也是难以接受的。小型机械化的发展和推广有助于缓解这一矛盾,在满足生产效益的同时让广大的农业劳动者从思想上向农业现代化方向靠近。
(2)发展小型农业机械是促进山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多形式、多层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由于机械替代了劳动力,极大的缓解了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和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业增值增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在山区发展小型农业机械化生产,可以增加农民经营农机的收入,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金路子。
(3)发展小型农业机械是实现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前提。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综观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均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业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是农业机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业都是靠机械设备来完成的。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形成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而在我省山区,大型农业机械发展缓慢,难以适应当地农地状况,要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小型农业机械无疑是一条新路。
(4)推广小型农业机械是促进山区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充分利用了机械作业效率高这一优势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变了传统的耕作习惯,使农业机械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放了由于较低的劳动生产率而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村劳动力,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上,从而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不断进步。
三、小型农业机械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
1.水富县农机发展现状
水富县地处盆地到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高度从1986.4m到267m,耕地面积共计6461hm2,地势起伏不平,农地破碎,面积偏小,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长期以来,水富县农业机械发展受地域影响很大,农业机械化进展缓慢成为水富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针对水富县农机发展状况,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结合农业生产情况,农机部门从2002年开始,引进适合山区、半山区农业生产使用的小型农业机械,主要包括微耕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组合米机)、稻麦脱粒机、微型收割机等。以微耕机为例,拥有量从2002年的37台,发展到2010年年末的1224台,总动力从2002年的16.33万W发展到2010年年末的547.9万W。得到农民的认可。既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改变了农民几千年来养牛为耕田的传统观念,逐步形成“购机为耕田,养牛来赚钱”的习惯,越来越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欢迎。小型农业机械在水富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小型农业机械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
通过上文的定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型农业机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较大推动作用,但是这一推动作用究竟有多大,二者的相关性究竟如何,本文将引入相关性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从定量的角度进行论述。
根据历年统计数据,本文选择从2004年到2010年的小型农机总动力为衡量小型农机发展情况的定量数据,并通过SPSS软件对其与农业生产总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形式为:
其中,yi称为因变量,xi为自变量,代表对因变量的主要影响因素,εi代表各种随机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总和。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假定εi服从正态分布,即:,a,b称为回归系数。
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我们可以计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相关系数是一元回归模型中用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是:
其中,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表明线性关系越强。
因变量:农业生产总值(Y),自变量:小型农机总动力(X),输入SPSS软件后,通过程序,得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Y=4056.903+27.778X
其中,通过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R=0.987,说明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二者关系折线图如下图所示:
水富县2004—2010年小型农机总动力与农业生产总值关系图
在置信度P=1%时,小型农机总动力与农业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987,二者相关性显著。同时根据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小型农机总动力每提高1万W,农业生产总值能提高27.78万元。
四、推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的建议
1.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增加小型农业机械的投入
农业机械具有一次性投人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尤其是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我省山区,即使在小型农业机械投入成本较为低廉的情况下,单靠农户自身力量是不够的。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机化扶持政策。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和种类,增加补贴资金总量,支持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二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人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农机化。要发挥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投入的主体作用,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服务,引导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龙头企业投资农机化。三要以项目为载体,优化资源配置,集中资金,突出重点,抓好农机化示范区、乡(镇)和设施农业机械配套建设。四要逐步建立健全包括燃油补贴、农机信贷、税收优惠、农机保险等内容的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对农机用油、机手培训、农机修理等给予财政支持,不仅让农民能买得起农业机械,还要用得起、用得好。
2.强化农机技术培训,建立农机化专业人才队伍
一是要建设一支技能娴熟的农机化实用人才队伍。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二是要建设一支业务精通的农机科技人才队伍。依托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项目,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对农机推广、维修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稳定和壮大基层农机化科技、推广人员队伍。三是要建设一支素质全面的农机化管理人才队伍。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机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适应我省小型农机化发展要求的管理干部队伍。
3.改革土地经营模式
我省山区现有的耕地块数多、经营分散,十分不利于农业机械化推广。当前中央制订了允许土地流转的政策,实行小范围联产承包或股份制规模化经营,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小型机械的质优价廉、用途广泛和操作方便等优点将可以充分被挖掘出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效益,有助于小型机械走进千家万户,为我省山区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微量元素是相对大量元素(也称主量元素)来划分的,根据不同的分类对象,微量元素可分为很多种类型,其中最为普遍的是把微量元素分为生物体中的微量元素和非生物体中的微量元素,其中生物体中的微量元素又可分为植物体中的微量元素和人体中的微量元素。本文对微量元素的研究仅指植物体中的微量元素(以下简称微量元素)。植物体除需要钾、磷、氮等微量元素作为养料外,还需要吸收极少量的铁、硼、砷、锰、铜、钴、钼等微量元素作为养料,这些需要量极少的,但是又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元素,叫做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因此对微量元素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绩效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微量元素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微量元素是植物体正常生长和发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营养,其需要量微小,但是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民在作物的优化配方施肥中,往往十分重视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化肥的配合施用,却忽略了硼、锌、锰、钼等微量元素的施用,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质量降低,严重时甚至颗粒不收。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这种专一作用不可替代也不可或缺。硼、锌、锰、钼等微量元素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一)微量元素硼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硼是植物开花时期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它能促进花粉管伸长和花粉萌发,直接影响植物的受精。此外,硼还能加速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积累,提高糖用作物的含糖量。
(二)微量元素锌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锌作为一种微量元素,能提高光合作用,对玉米、水稻等喜锌植物作用很大。据大量的相关实验研究显示:合理施锌后,水稻株高、有效分蘖数、每穗粒数、千粒重都有增加,空秕率(指不受精的空粒和受精后不能发育的半空粒,这是水稻生产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障碍)有所降低,一般可增产16-20%之间。特别是在石灰性土壤、酸性土壤以及新改水田、冷浸田、施用锌肥作用则更为明显。
(三)微量元素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植物叶绿体中含有丰富的锰,其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锰能参加醣代谢中的水解和基团转移,改变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运输。特别的是,锰对植物的氮素营养有良好影响,在植物体内含氮物质的合成过程和氧化还原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
(四)微量元素钼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钼作为固氮酶的组成部分,参与固氮菌固定大气氮素的过程,施用钼能提高作物的固氮能力。钼又是硝酸还原酶的金属成分,参与植物体内的氮素代谢,能促进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提高豆科作物的蛋白质含量,钼还参与植物的醣类代谢,能提高植物地上部分的含糖量并促进糖类向根部的输运。
二、微量元素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绩效分析
微量元素对粮食植物生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对微量元素的使用必须适当,过少使用或者过多使用微量元素都会影响农业的合理产量。以下分别从粮食、水果、蔬菜三种农业产量上分析微量元素对其的绩效影响。
(一)微量元素对粮食产量的绩效分析
微量元素的使用对粮食增产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早在1982年熊朝大教授就得出“硼能有效促使水稻谷粒增大”的结论。不仅对水稻谷粒增大有促进作用,硼肥的有效使用还能够促进玉米增产,用硼侵泡小麦的种子或者直接用硼喷射在小麦上,可以有效促进小麦早期的生长发育,提高小麦种子形成的速度,明显增加了单株粒数和粒重,促进小麦增产。
吴荣华农艺师(2014)研究了微量元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作用,如表1所示。场地面积均为26.68m2,从表1中可以看出,微量元素硫酸锌、硫酸锰、硫酸铜、硫酸亚铁的投入使用对玉米的产量有明显的增加,其中硫酸锌的使用使玉米增产最多,增产总量达到539.73kg/hm2,增幅达6.59%,其次是硫酸亚铁,增产总量达到284.86kg/hm2,增幅达3.48%。
(二)微量元素对水果产量的绩效分析
微量元素对水果的增产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微量元素中的硼、锌、锰、钼等作用更加明显。把微量元素硼喷在山葡萄上,能大大提升山葡萄的座果率2(果树上结果数占开花总数的百分率)。据相关研究表明:正常没有用微量元素硼进行喷射的山葡萄,其座果率仅有25.55%,并且果穗不整齐,而用0.1%-0.3%的硼酸水溶液在山葡萄的盛花时期进行喷施,其座果率高达52.88%,并且果穗比较整齐。
一般的果树不仅缺微量元素硼,还严重缺微量元素锌,果树如果长期缺锌,将发生小叶病。以苹果树为例,其正常生长的叶片锌含量因不低于20mg/kg,如果叶片锌含量低于10mg/kg,称为轻度缺锌,而我国很多地区种植的果树区域中,叶片锌含量都低于10mg/kg,据相关专家测量显示:北京朝阳区域大部分果园土有效锌含量仅为0.28mg/kg,通过有效施用锌肥后,叶片锌含量得到显著提高,使苹果产量提高了8.1%~50%。
除了微量元素硼、锌外,锰、钼等其他微量元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西北农业大学对叶面喷施锰和钼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锰和钼各处理座果率均高于对照组。锰最适浓度0.2%,为对照组的126.7%,0.5%钼喷施效果显著,其座果率为对照的155.4%。
(三)微量元素对蔬菜产量的绩效分析
微量元素对蔬菜的增产和增质也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自1981年就在济南市进行了蔬菜的盆栽和大田试验,实验表明:微量元素硼的使用能够显著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我们分别对青萝卜、马铃薯、番茄等蔬菜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青萝卜使用微量元素硼、锌等肥料进行基施、浸种、喷施,每亩增产30.18-700.49kg,增产率高达20%,并且青萝卜没有出现空心或黑心现象;马铃薯使用微量元素硼、锌等肥料后,每亩增产15-300.49kg,增产率高达22%,并且马铃薯皮薄,肉质细嫩;施硼肥的番茄试验以0.1~0.7%的硼砂液在苗期和初花期喷施增产效果显著,施硼蕃茄含糖量提高21~51%。
三、优化微量元素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对策
(一)加强微量元素肥料的市场监管
微量元素肥料简称微肥,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重大,微肥市场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不可避免地引来投机者,无证生产和经销微肥的行为越来越多,因此相关政府应当加强微量元素肥料的市场监管,引导支持农民购买使用经国家批准登记正规的微肥产品,对不法分子进行的无证生产和经销微肥活动进行严厉打击,不断规范微肥市场的经营行为,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二)增加微量元素的财政资金投入
虽然目前我国对农业资金投入的规模巨大,但是对农业微量元素的投入甚少,尤其是在微量元素的试验、示范、推广、运用上,资金严重不足,影响微量元素的开发利用。因此相关政府应当增加微量元素的财政资金投入,尤其是增加微量元素肥料的理论应用研究和微肥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所需要的财政资金。使之与农田改良、配方施肥有效结合,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三)建立微量元素经营服务体系
目前农民用微量元素肥料的规模还很低,用量很少,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经营微量元素肥料的利润较低,致使很多商家不愿经营;二是农民的使用成本较高,调运不仅困难而且成本较高,层层服务费使农民不堪重负。这样便导致有些农民想买买不到,想用用不起的尴尬局面。因此相关政府应当建立微量元素经营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微肥规模经营渠逍,形成微量元素经营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四)加大微量元素施用技术宣传教育工作
1 防止风沙灾害
农防林防风效果显著。据观测,林带有效防林距离为树高的20~25倍,平均降低风速20~30%。林木越高,防护范围越大,效果越好。有叶期好于无叶期。据在德惠县布海乡的观测,宽10m、树高5m、由6行双阳快杨和北京杨组成的透风结构林带,在无叶期林带背风面20倍树高范围内的风速,比空旷地低19%;有叶期降低25%。在农安县前岗乡,4行、12行、43行护路林网,在0~20倍树高范围内,风速平均降低22%;5倍树高范围内降低38%;10倍树高范围降低23%。乾安县大师乡大师村,在900hm2农田上,造起82hm2林带(占庇护农田面积的9.1%),使根本不能正常耕种的跑风地变成了良田。如1976年以来刮了几次30年来罕见的大风,风力达8~9级,有时瞬间最大达12级,在这种情况下,受保护的农田未受害。
2 改善生态环境
2.1 提高温度作用
在德惠县布海乡的观测显示,春季在林带背风面0~25倍树高范围内,空气温度提高0.2~0.8℃;5~20cm深处土壤温度提高0.6~1.4℃。在农安县前岗乡的观测,护路林带庇护区内空气温度提高0.2~0.6℃;5~20cm深处土壤温度提高0.7~1.3℃。这就可以提早达到作物发芽出土的最低温度,从而减轻了低洼地因低温造成的“粉种”。如在布海乡观测,在林带庇护范围内,种子能提早3~5天出土;发芽出土率在1~25倍树高范围内提高46%~66%。由于气温、地温的提高,减少了由寒流而引起的平流冷害,从而使无霜期延长10~15天。
2.2 改良土壤质地作用
由于林带背风面风速变小,随风飘来的有机质土粒降落下来,使林带庇护范围内耕作层土壤物理粘粒增多。据测定,在树高5~20倍的范围内,物理粘粒增加59%~79%,有机质含量提高16%~36%,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明显地好于空旷区。
2.3 降低农作物无效蒸腾强度
水是农防林区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由于农防林的建立使防护区的风速减小,湿度提高,从而防护林区内的水分平衡得到改善。据农安县林业局的观测,高粱的蒸腾强度,林网内比空旷区低25%,谷子低38%。由于农作物水分的无效损失降低,使植物内含水量相对增加,从而能提高水分在植物体内的有效生理作用和对于热灾害的抵抗力。如在布海乡观测,在林带庇护的范围内,高粱生长比对照区高16cm,大豆高11cm,玉米高23cm,谷子高11cm。
2.4 提高粮食产量
农防林的有益作用,综合反映在粮食增产上。据在布海乡观测,树高10m,4~6行杨树透风结构林带,庇护区20倍树高范围内,增产面积(扣除抹牛地、排水沟、耕田路、林带胁地面积)为89.7%~95.6%。作物增产率,谷子为18%,大豆为19%,玉米为31%,高粱为34%。
在梨树县喇嘛甸乡,营造农防林前有1600hm2农田,产量一直不高不稳。自从营造农防林以后,无霜期延长了7~10天。近几年在耕地有减(造林占地)无增情况下,粮食亩产由造林前105kg,到现在增加为244kg。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当中,恰当、有效的农村金融配置,不仅能够降低生产和销售中的风险,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进一步削减农业生产者的借款,从而为其提供必要的成本支持。概而言之,农村金融的科学配置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实际上来看,作为经济体系重要组成成分之一的农村经济,它的发展也一样离不开金融方面的支持。更需要我们明确的是,对农村金融约束效应进行分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实际关系,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所以,本文将会着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进行审慎分析。
一、农村经济的发展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存在以下几个大的问题:第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存在滞后性;第二,由于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出现困境,农民的收入就不可避免的减少;第三,农村市场体制不健全,不完善。但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由于海外与内地的经济互动,在农业的金融方面出现了实质性的增长,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也随之得以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就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二、农村的金融
事实上,当前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农村是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土地制度,所属农民的土地和房屋不能被抵押,从而缺少金融机构对资金的供给。
第二,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较差,体制也不健全,相应的抗风险能力也弱;再者,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生产技术方面落后,所以,就造成了农业的资金周转速度慢,农业效益极其低下,这样就使得相应的金融机构在投资环境不理想的状态下,缺乏对农村金融的支持。第三,由于某些农村的金融机构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农民对金融的需求量,这就使得相应的贷款事项就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也就会进一步造成广大农民所要求的金融服务被排斥在外的局面。
三、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的相关分析
本文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的相关分析方面,主要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的体制分析。根据农村的体制变迁与理论革新,依据农村的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变迁的实际,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具有与农村经济发展制度变迁的过程明显的不同:
1.制度变迁的原因不同
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的金融的变迁与农村的经济体制的变迁都是国家为实现其经济发展的目的而强制推行的,但是由于体制变迁的主体不同,农村经济体制的变迁比农村金融体制的变迁更具有地方政府性。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时期,农村经济体制的变迁的市场化更强,如今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了脱离外部压力,逐渐面向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向。在实际的农村经济运行中,虽然农民缺少正式参与推动制度变迁的机遇,但是能够通过对正式制度的拒绝施加影响。
2.制度变迁的程序不同
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均是由国家主导的强制变迁,农村经济主体的由下而上的制度变迁一直是处于被强制的状态,而这种被强制的状态更为突出的表现在农村金融体制的变迁上。相应的,在市场的经济时期,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仍以较为明显的国家的由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为主。
3.制度变迁对象不同
在计划经济时期,制度变迁的对象,不仅不能参与有关制度的制定,而且其制度的变迁还会受到严格地压制。相应的,在市场经济时期,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中农村经济主体的地位明显增强,成为了制度的直接参与者,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的对象也随之出现多样化的趋势,而农村金融主体虽然变迁,但是人以国家主导的由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为主。
概而言之,农村经济制度和农村金融的变迁之间的差别,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其影响可以表现为:首先,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会促进农村金融的变迁。良性循环的农村经济制度,会使得农村金融能够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农村经济制度的变迁会阻碍农村金融的变迁。滞后的农村经济制度,会使得农村金融不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也就会使农村经济的发展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条件,那么,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金融的供给之间就会出现时间差,从而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现萎缩,也就进一步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出现瘫痪的局面。
通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要明确,只有农村金融的供给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否则,将会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制约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树生.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化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乔海曙.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约束与解除[J].农业经济问题,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