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3 10:02: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培养良好思维能力的方法

篇1

关键词:

初中语文;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已不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有重要意义。就语文学科的学习而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能帮助学生“开启”学习语文的“大门”。故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极具现实意义。

1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相交于小学教学,初中教学的知识面更广、知识点更深奥,面对书本上的难题和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要举一反三才能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要举一反三,首先就应在思维上具备独立性,特别是在初中语文的学习。初中语文不单单是生字的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诗词的情感和内涵,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能独立创作文章。这些看似简单的教学过程,事实上每个环节都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相互交流,可见,良好思维能力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对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特点和优势,结合他们的特点、利用他们的优势,帮助他们找到培养自身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此外,学生具备良好思维能力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学习都有很大作用。因此,不论从哪方面分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2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2.1传授思维方法给学生:思维方法有很多种,如观察法、联想法、比喻法、分析法、分类法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本文主要分析两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一是观察法。观察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通常有两种,即对比观察和顺序观察。不论是教学还是学习,都应注重观察,观察时要运转思维思考,同样思考时也应结合观察[1]。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作者通过观察创作的,而这些作品自然也就成了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的最佳教材。故教师可将重心放在文章上,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作者的观察技巧和方法,逐渐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二是联想法。联想法不仅要联想,更要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郭沫若),作者创作时就利用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学时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领悟诗歌里的美妙景象,去体会作者笔下的“天上街市”,感受作者内心的美好情怀。鼓励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天上街市”。

2.2发挥课堂“主渠道”价值: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充分利用良好的课堂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此,教师可以采取课堂讨论、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游戏教学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2],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逆向性思维、变向思维等。如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春》(朱自清)的教学。在教学前教师先给学生们展示春天的图片或是动态画面,春草、春树等,与学生探讨春天都有哪些景象,接着引入主题《春》。这个过程主要是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讲解课文时,很多问题学生们都可能有不一样的观点,如“作者对春天的感受”这一问题,有的学生会认为作者对春天的到来充满期盼和喜悦,也有的学生会认为作者是想借盼春反衬自己对统治时期的不满和愤慨,并不是真正盼望春天的来临。对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结合作者的背景、人生和课文,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一来强化学生对课文和作者的理解,二来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转动思维,不断思考才能找到有用信息,因此讨论过程也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思维能力。

2.3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只有理论而缺乏实践的教学就如同地基不稳固的建筑,经不起考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并稳固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教学是关键。一方面,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除了要有课堂知识外,还应包括具有实践意义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同时也能进行实践学习,巩固所学知识和能力[3]。此外,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探索性问题,鼓励学生去探索,然后在课堂上结合实际阐述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如写作、阅读等和语文相关的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活动,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是主要知识点,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开展配套的课外阅读活动,给学生足够的自由阅读空间,一来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二来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可让学生分享自己课外阅读的发现和收获,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来同学间相互讨论。这个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分析了几种典型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需求和优势,采取配套的教学方法。除了从教学角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外,教师还应注重自身能力和素养的提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及时、有效解答学生的问题和疑惑,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陈道林.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俪人:教师,2015(12):65-65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89-0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成长的环境,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和兴趣。通过引导,让他们的思维定格在一定的方向上,进而实现有价值的探究。”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思维能力,才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促进自身的良好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就结合教学初中物理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体会。

一、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充分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积极的通过思维活动获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当学生感觉到运用有限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时,形成一种认知方面的冲突,使学生有兴趣和动机去探究未知世界。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的时候,提出这样的问题: 如何测定一块石头浸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有一些学生知道用弹簧秤来测定,但是,如果我们要测出一艘轮船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怎么办呢? 当然不能造一个特大的弹簧秤,学生在此时就陷入一种想知道又不能解答的矛盾之中,紧接着,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解“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洗澡”的故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采取一题多解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题多解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打破思考的单一性和习惯性,或由于单一思考所产生的定势思维。“一题多解”的题目,可以是对一道题目有多重解法的含义,也可以是一道题目有两种以上的答案或者结论,就是所谓的开放性答案的含义。而学生解题的形式,可以是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评价,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问题的解决。虽然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所差异的,但采取一题多解的方式可以对创新思维训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形式。

三、积极开展互帮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开展互帮式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互帮小组,通过小组之间的探讨,交流,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学生能力弱的学生,通过学生之间对于课堂上所学习的物理知识的不同的观点,对问题的不同想法的交流,通过反复的思考,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学生通过互帮式学习,能够学习他人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从而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在互帮式学习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方式开阔,进而在学习探讨中培养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四、处理好学生思维迁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物理教学中,经常有这种情况,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经验或思维定式,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如“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此时要处理好这种思维迁移,可通过做演示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大木块在水中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此时会有错误经验“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做演示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经过这样演示,处理好学生的思维迁移,再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对事物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观察则是对事物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曾以“观察、观察、再观察”为座右铭。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第一步,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然后通过对比观察,不断思考一些本质问题,找到发生变化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二字是物理教学的秘诀,物理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从现象开始,认识事物的客观面,认识事物的必然性。如,斜插水中的筷子,从水平面看去是弯的,引导学生从现象去探究本质,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角度、多渠道的,我们要千方百计挖掘教材中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每一个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重视思想思维方法方式的引导,发展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3

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思考能力、思维品质得到有效的提升,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思维能力包括概括力、理解力、抽象力、分析力、判断力、论证里等多种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善于发现与创新等多种数学能力的提升。以下是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探究。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为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联系是比较紧密的,各数学知识点也是层层推进、有难到易,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充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应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应抓课前预习环节,使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其次,在基本概念、数学规律、公式等基础知识点方面要安排足够的时间,以学生能理解相关基础知识列入课堂目标,避免片面重视解题技巧、应试技巧、重点与难点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灌输和巩固。最后在习题的设计方面要有层次化,将知识巩固与能力拔高相结合,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习题。总之,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忽视了基础的牢固性。

2.巧用图解方式教学,培养学生视觉思维能力

视觉思维是数学学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主要借助视觉达到解题的目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多时候应用视觉思维比文字表述、数字表达等要简单有效的多,因此教师可以巧用图解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比如在进行集合的教学时,针对集合中子集、交集、并集等相关概念的讲解,如果单纯采用语言描述就会反而不易于学生的理解,这时可以采用简单的Veen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几个有关集合的概念。还有几何、函数等内容的教书中,应灵活的应用各种图解辅助教学,在平日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建模、通过简单的示意图理清题意、获取解题的思路。另外,应采取有效的训练方式加强学生的观察力,在辅助图像教学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观察和思考的时间,使其能够通过视觉观察更深入的了解图形的特征以及和问题的联系。还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心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现象,比如在学校运动会期间,班里某些同学1个人报名多项运动项目,或者有的项目没有报满人数等等情况与集合知识有密切的联系。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洞察能力,有利于学生视觉思维培养的培养,提升其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受到课堂教学方法、个人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的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均思维定势的情况,比如预习时会该课的教材从头看到尾、在做课后练习时习惯先回忆该节课所学的数学公式、解决某类题型时习惯用一样的方法等等。这种情况从侧面上反应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开阔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一道求值域的函数题型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题,例如除了常用的二次函数法求值域方法外,还有直接法、换元法与判别式法等多种方法,学生在碰到求值域题型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的方式去解题,总结最佳的解题方式。又比如碰到等差数列内容的题型时,除了常规的方程式方法外,还应该想到待定系数法或者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进行解题,学会类比、转换。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思维方面也更加开阔,不在局限于单一的思考方式。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平时的课堂提问、课后练习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等,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

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应该始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教学引导与学生学习的关系,积极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引导学生及时的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变成自己思维的一部分。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把课堂小结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题方法等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等等,改变以往全程由老师讲课并总结的教学模式,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学到的东西进行反思和总结。还有在练习指导环节,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不同的指导方法,尤其时平时不爱思考、对同学或老师依赖性较大的学生,可以采用有效的点拨指导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思考,再到思维的发散、思维方式的总结,在平时的教学与指导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良好的思维习惯。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培养的方法也有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应该在学生具有牢固的数学基础知识上展开;另外,不管是任何一种方法,都应重视学生的理解与应用,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唐菊香.高中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15(05)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7-0087-01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由于其概念和公式等的抽象性,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得学生对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公式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激发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近年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了教师的高度重视。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制定详细的计划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渗透,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利用所学的知识,将其进行思维的加工和转化,进而可以得到最终的结果。这种联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用自身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逻辑思维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系统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到培养逻辑思维的方法,随后在学习过程中了利用所学知识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应用。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的课堂内容,将抽向化的数学知识进行具体化,引导学生思维的良好过渡。最后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思考,由于数学知识的联系比较紧密,在进行一部分知识讲解之后,学生利用思维能力进行举一反三,更好地掌握知识。

1.创设适当的思维情境。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由于其概念和公式等的抽象性,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数学思维情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分组讨论的形式,通过积极的讨论和交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的关系,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有所不足,对于事物的认知大多是通过直观的形象而获得的,而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习兴趣。兴趣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当学生对创设的思维情境产生兴趣后,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产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专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潜在能力。

2.通过具体的实践,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趣味性练习进行实际的动手实践,将相关的知识点关联起来,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和认知范围。同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具体的练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得教师更清晰地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可以更好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完善与改进。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探究性学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实现主动性学习。

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有著非常大的帮助,在现阶段已经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因此要重视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文章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了解到教师需要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特点,运用合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同时积极地进行实践,使学生有着更多的思维锻炼的机会,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智力和能力的核心,同时,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实验中,许多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大量的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作为思维和语言相结合的重要学科,其初中阶段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说,探索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以已有的培养思维能力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初中语文的实际情况,我将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制订思维培养计划

语文课程教学是一种有规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其十分重要的目标之一,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好规划工作,结合教学的目标和计划,制订出一系列方法和目标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第一,教师掌握教学目标后,要确定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第二,教师根据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出课堂教学的方法;第三,教师要学会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设置不同的情景进行训练。

二、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说到语文思维能力的基础,其最主要的就是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了,而积极思维的必要前提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思维环境。有专家提出情境教学理论,并整理出了情境教学的五种操作点。据悉,“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在整个教学中,良好的思维环境十分重要,所以,教师要把握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两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欲望和热情,从而锻炼出学生良好的思维。首先,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做到不偏不倚,平等友爱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并在其中形成优良的课堂氛围。其次,有问必答。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提出疑问,挖掘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最后,教师要建立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例如,在《风筝》一课中,教师可以从提问入手:首先,风筝是写对兄弟之间的各种矛盾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矛盾呢?然后,课文为什么用“嫌恶”二字?是否用“讨厌”代替呢?可见,课文巧妙地把“嫌恶”和“讨厌”进行了比较,帮助了学生理解“我”对于风筝厌恶的态度有多少。

三、结合知识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说到语文思维能力,它的形成是有规律的,即形成于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感觉。语文思维的方法数不胜数,其中主要的是观察、分析与综合、联想与想象、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等。在此,我将主要讲述观察和联想与想象两种方法。

(一)观察法

说到语文思维能力,重要的基础就是观察法,其中,比较常见的方法分为两个,分别是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苏霍姆林斯基就有效地将观察与思维相结合,即在“思维课”的教学的模式中,提倡了一个新的观点,思考与观察相结合,在思考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

(二)联想与想象

说到联想和想象,它们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联想是指由原来的事物和人联想到别的事物和人的一种思维,而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的事物进行加工、改造并且创造的过程。

四、设计系列性训练,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衡量它的重要标准就是思维品质。它包括深刻性、批判性、快捷性和独创性。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有着很大的转变,理解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推理能力也自然得到更多的发展。那么,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他们可以利用“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有序地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上升一个度。思维的深刻性有两点表现,第一,在考虑事物的时候比较深刻、全面,能够抓住其本质和规律;第二,能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当进行思维活动的时候比较系统和全面。

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它就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能够充分地反映学生对知识、技巧和方法的迁移等能力。那么,要想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性,教师需要做到:第一,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不断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并掌握一题多解的技巧。

那么,要想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使其能够在课前充分掌握问题,上课寻找答案的习惯;第二,在学生做题和思考的时候,规定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养成。思维的批判性是一种智力品质,它往往指的是在思维活动中的两点活动,一是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二是精细地检查思维的过程。所以说,老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让他们产生思维的批判性,努力营造一种自由、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现真理、挑战权威。

五、小结

在学生思维的发展阶段中,初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所以说,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们要创新教学方法,把学生思维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篇6

一、以良好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理论,并总结了情境教学的五种操作要素。从她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良好的思维环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两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需要做到:首先,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积极地对待学生的提问。古人有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支持、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疑问,并善于发现学生提问中思维的"闪光点"。第三,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例如,在《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第一,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他们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第二,文中用"嫌恶"说明了什么?是否能换成"讨厌"呢?在第一个问题(低认知问题)的基础上,第二个问题将"嫌恶"和"讨厌"进行了比较,可以进一步帮助初中学生理解"我"对于风筝极其厌恶的态度。

二、结合知识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语文思维的方法很多,包括观察、分析与综合、比喻、联想与想象、臻美、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在此笔者主要介绍观察方法和联想与想象两种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是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常见的语文观察方法是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苏霍姆林斯基在"思维课"的教学模式中,提倡了"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有效地将观察与思维相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在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基础上完成的,其中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观察经验和方法。教学中将这些文章作为重点,让学生领悟作者观察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初中语文课程《秋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何其芳的《秋天》和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对比诗人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同之处。何其芳笔下的秋景和狄金森笔下的"晨曦"、"毛栗"、"浆果"等景象,都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由此人此事此物联想到彼人彼事彼物的一种思维,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奇妙的联想和想象。在《天上的街市》一文中,作者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进而联想到天上的街市,用轻快流利的笔调描绘天上的街市,并表达了他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怀。

三、设计系列性训练,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设计系列性的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第二,培养学生深入钻研问题、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展开问题研究或小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所学内容,并通过课堂作业、调查报告或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学习者对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例如,在《钱塘湖春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联想与想象,描述钱塘湖上的春景,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教师就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质疑,营造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教师权威的勇气,鼓励学生发现真理。

四、注重课堂互动与反思,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每节课的课堂三分钟,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进而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分析整理,认真总结、思考解题的角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与能力之外的但又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情绪和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态度、价值观等)、气质和性格等。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可见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于学生内在动机和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展示学生作文优秀的地方,从结构、情感、描写、立意选材等角度分析他们的作品。

五、结束语

总之,初中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索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篇7

人生来各异,而后又会受到后天家庭教育、外界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因此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各有差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尤其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和技能紧密结合的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就不能更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这样就很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

一个学生的判断能力,可以充分体现出其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对周边事物进行真缪判断,并且敢于对教材上的、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质疑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任务。学生应该有能力运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合适地表明学思关系,才能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拥有活跃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理解问题并能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只有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才能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只有打下扎实的双基,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虽然运用数学概念和定理进行推理论证和运算并不难,然而只有准确地理解数学中的概念及定理才能学好数学。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理解认识能力。一个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充分体现该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总结能力,即能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总结能力这需要学生先具有推理思维和发散思维这两种能力。除此之外,总结能力也是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也可以说数学思维能力也能够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不只是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包括较完善的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善于发现、观察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整合到所有教学环节。在这里我提出几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办法。

1.从具体到抽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中,概念的学习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这方面的知识相对抽象,不易于小学生理解,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首先从具体事物开展然后逐渐脱离实物,进而转入较抽象的定理学习,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要想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就要把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才能够更好地运用抽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当教授学生可行方法,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掌握数学解题方法,对于数学这种基础性和连贯性都很强的学科,一旦少了扎实的基础,学生就不可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先猜后证的思维方法。猜想在发现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应以此为基础,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尽情提供猜想的空间与机会,要让学生明白合理的猜想一定要基于能够审慎地运用归纳和类推的方法,直到完成“论证推理”。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复习旧知识,都要具体内容具体分析。针对每节不同的知识点,教师应当提出相关联的问题来让学生自主思考,还应间接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对每节不同的知识进行回忆,并且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推论,以便得出最后正确的结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对每章的整体内容进行总结。

篇8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篇9

关键词 儿童本位;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儿童本位,不是将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当作硬性“任务”,而是把孩子看作“孩子”,把知识铺就一条可以任由孩子自由踩踏的美丽通途。这条通途,通往美丽智慧世界和精神高地,这样的教育,才是如叶澜教授所期待的“育生命自觉”的高境界的教育。基于儿童本位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儿童视野下的“思维体操”活动。通过各种适合孩童的,甚至伴有童话般、诗意般数学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孩子的思维火花,从而让孩子在学习中轻松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的探究中,形成了以下的一些思考与认识。

一、把握儿童认知心理特点,开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通道

1.理解——提升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以及其他不同的原因,每个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是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在课堂过后就能将所学知识牢牢掌握,并能轻松地举一反三地应用和理解;而有的学生因为理解能力较弱或者其他原因,并不能将知识很快吸收。如果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情况。学生可以利用数学思维来解决自己遇到的数学难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加以理解,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

2.变通——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点

良好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一味地解题、考试,那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书呆子。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让知识成为学生获得成功的武器,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而数学教学中,良好数学思维的养成能让学生开拓自己的学习思路,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因此,教师应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予以重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习惯——提升思维能力的延伸点

这里所提及的习惯,指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具体到数学课堂上,这里的“渔”就是学习数学的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说到的数学思维能力。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解决的时候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是形成自己的一套解题思路。有了数学思维能力做后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仅仅是把练习题解出,还会自觉地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在熟练解题之后开拓自己的思路,对其他类似的题目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长此以往,学生就掌握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把持数学思维能力特征,开发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资源

1.趣味性——让孩子“乐”在其中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清楚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能够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我们都知道,在小学生时期,学生正处于对很多事物都存在好奇心的时期,他们的世界虽然是懵懂无知的,但确实充满创造力的。在完成了具体的功课和解决完具体实际的问题之后,学生还会有自己的总结和归纳。

2.严密性——让孩子“钻”在其中

在“三维目标”培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孩子的求是态度、求知情感等等,在此,都可以得到培育和提升。但是,数学思维的严密性,万不能与严肃性混同,尤其对于初出茅庐的孩子,应当允许他们犯错,暂时说得不严密,算得不严密,做得不严密,也应该宽容他们。儿童本位的教学,就是要把孩子们当孩子,要引导他们在数学王国里抓住手中的藤,让他们心无旁骛地顺着藤去摸数学这个“瓜”,这就是一种“钻”。有了这种“钻劲”,孩子们就是在摸索数学逻辑游戏的规则,也是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当他们亲手摸到“瓜”的那一刻,天真无邪的孩童自然会喜形于色。

3.多样性——让孩子“心”在其中

儿童本位理念观照下的数学教学,培养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要让孩子会演算,会丈量,会目测……更是要让孩子们懂得,生活无处不数学,生活有时需要严谨的推演,有时需要智慧的估算……灿烂的生命中,需要用宽容的尺子去丈量他人生命河流的宽度,需要用严谨的尺子去测算自己生命品质的高度。或许,孩子们学会这样的数学思维,就会时刻受用,终身难忘。

三、把捉数学教学活动特性,开拓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舞台

1.架设梯度,呈示数学教学的意味

例如,教师在教授数学应用题时,可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和公式,引导学生求得不同的解题思路;或者改变题干或者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自己的方法。这样,在教授基础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创设情境,显示数学教学的趣味

篇10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笔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问题如何破局浅谈管见,仅供商榷。

一、明确数学教学重要任务 提升创新力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如是明确。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内容虽简单,无严格推理论证,然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贯穿数学教学过程 强化再生力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

三、注重计算练习教学 催生驱动力

篇11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篇12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 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