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3 10:54: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园区网络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远程教育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教育技术领域的活动中,面对全新的教育技术领域,园区网络建设,应该引入现代化管理机制,建立全新的网络管理模式,以加快园区网络技术与国际网络技术体系的接轨,开拓信息技术领域更广阔的空间。
园区网络建设与管理必须贯彻的原则:
(1)独立设计、自主实施。
(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近期目标明确。
(3)坚持先进性、开放性、标准化的原则。
(4)强调应用和服务。
2.园区网络系统目标分析
2.1系统环境分析
园区网络在进行建设之前要充分的进行系统环境分析,应本着节约资源,优化机构设置,同一职能统一管理的原则,尽量统一在一起,避免“多中心”的小而全。
2.2系统目标
园区网络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工具,以数据库技术为核心,用计算技术和方法、应用管理工程技术,建成综合性的园区网络系统,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满足最初设计的要求。
(1)提供先进、实用、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及信息资源共享的手段。
(2)极大地推进办公手段现代化。
(3)技术要有极高的先进水平。
(4)为园区内的用户上网提供便利的条件。
2.3技术指标
园区网络系统的技术指标应满足以下条件:
(1)新建系统应是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系统。
(2)新建系统应该满足系统的正确性、一致性、完整性。
(3)新建系统应满足系统的整体性、安全性、保密性。
(4)新建系统的信息应满足可靠性、及时性、准确性。
(5)新建系统应具有可检查性、稳定牲。
(6)新建系统应具有灵活性、可扩充性。
3.园区网络的基本结构设计
3.1要有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资源中心(网络管理中心)
信息资源中心也称网管中心,是整个园区网络的枢纽,它由资源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系统及主干交换机等构成。各个子网间与信息资源中心的中心机房连接。中心机房应设置N台服务器为整个网络提供服务,比如主域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OA服务器和(VOD)视频点播服务器。
应用软件系统共含数个子系统,涵盖园区的办公、教育、行政等所有业务,实现园区所有信息的电子交换与共享,为用户提供大量的网络资源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实时、准确和有力的支持。
园区网络系统应采用三层式结构。WWW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三层式结构,三层式结构系统正是Intranet的精华所在。
3.2要建设一套完整的园区网络综合系统和子系统平台
系统主要采用VC++实现,教学管理采用ASP实现。音视频的播放采用最合适的压缩比进行编码,网络多播通信延迟应在1秒以内。
3.3要整体规划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数据库是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核心,是系统中数据存储的实体,是整个信息系统中信息资源充分应用的基础。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系统功能的实现,影响到系统的使用性能。
4.园区网络的安全与管理
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互联性、连接形式的多样性,终端分布的不均匀性等特征,无论是在局域网中还是在广域网中都存在着技术弱点和人为疏忽等形成的潜在威胁,致使网络容易受黑客、恶意软件或病毒的攻击,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面对网络安全方面的各种威胁,我们在加快建设网络系统的同时不得不考虑网上信息的安全和保密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网络安全技术应能全方位地处理各种不同的威胁,确保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网络应该采取适当的控制技术保证安全访问而禁止非法者进入,这些已成为网络建设及安全的重大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注意:
4.1网络级
目前,在现代典型的计算机系统中,大都采用TCP/IP作为主要的网络通讯协议。TCP/IP结构的开放性、灵活性、易用性、开发性都很好,实施与硬件平台、操作平台无关,互联能力强、网络技术独立、支持多种应用协议。但正是其体系结构的开放性、互操作性的特点,以及该协议在制定时没有考虑安全因素,在安全性方面存在很多隐患,决定了其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安全漏洞的多样性。
TCP/IP的网络结构没有集中的控制,每个节点的地址由自己配置,节点之间的路由可以任意改变,因此服务器很难验证某客户机的真实性。例如:IP欺骗,攻击者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直接修改节点的IP地址,冒充某节点的IP地址进行攻击就可能收集到网络、网络用户、网络配置等信息,使攻击者方便地拷贝、窃取、破坏数据;路由选择信息协议攻击,RIP协议用来在局部网中动态路由信息,它是为局部网中的节点提供一致路由选择和可达性信息而设计的,但节点对收到的信息不进行真实性检查,因此攻击者可以通过在网上错误路由信息,利用ICMP的重走向信息欺骗路由器或主机,实现对网络的攻击。
网络级的安全控制包括:什么人对什么内容具有访问权;查明任何非法访问或偶然访问的入侵者;保证只有授权许可的通信才可以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建立连接;以及传输当中的数据不能被读取和改变。这些就是通常所说的防火墙和虚拟专用网。
4.2系统级
系统的安全防护就是保证整个系统不受外来的入侵,以免受到损失。目前,常见的操作系统主要有Windows、Netware、Unix、Linux等几大家族,而这些系统各自的安全问题随着不同的版本层出不穷。对操作系统平台采取的安全措施包括:采用较高安全强度的操作系统;对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利用安全扫描系统检查操作系统的漏洞;如果有需要,甚至可以把系统内核中可能引起安全性问题的部分除掉:增强网络内部合法用户的安全检查素质,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4.3用户级
动态执行程序破坏浏览器、危害用户系统、窃取用户秘密,最终用户个人信息的滥用,这些都是常见的安全问题。用户级的安全主要通过管理用户帐号实现,在用户获得访问特权时设置用户功能或在他们的访问特权不在有效时限制用户帐号是该级安全控制的关键。这项工作主要依靠管理员来完成,而借助于专业的评估审计工具将会使的管理员更加有的放矢。
4.4应用级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应用级的功能不断扩展,其地位越来越显著。基于HTTP、FTP、Telnet、Wais、Mailto、SMTP、POP3等协议的各种应用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这些应用的协议本身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问题,具体到某一种协议的应用各不相同。因此由于应用级的安全弱点导致的各种网络攻击令人防不胜防。现在,应用级的安全控制主要是应用程序和服务的口令和授权的管理,这需要借助于专业的数据访问控制工具。
4.5数据级
对于网络来说,数据的安全最为重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是网络安全的核心。由于TCP/IP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上各种应用的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都是在不可信的通道中以文明的形式进行,就导致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别有用心的攻击者可以监听网络传输中的文明数据,甚至对其进行修改和破坏。数据级的安全主要是指保持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这需要借助于专业的数据加密工具:SHTTP,SHEN,SSL等。
【参考文献】
[1]曾志峰,杨义先.网络安全的发展与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社区教育(Community Education 或 Community Learning & Development)是在社区中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教育活动,其主旨在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使社区居民能更好地参与社区文化、经济与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继续教育形式,各国都极为重视。美国社区教育与当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不仅培养了社区技术人才,还开设了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课程,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英国将社区教育与远程教育相结合,通过广电网络,面向社区居民提供有关生活常识和了解世界的知识。近年来国内社区数字化学习也蓬勃发展,全国各地方政府在社区建立了多个数字化学习中心。在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推动下,社区教育的发展也普遍得到了加强。
二、社区教育网络资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课程资源不断丰富。近年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热潮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又不断兴起。2011年, Udacity在线课程平台、Coursera在线免费课程推出; 2012年,MIT和哈佛大学共同eDX平台,平台不仅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将资源组合为结构化的正规大学课程,并安排在线授课,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在OCW和MOOCs运动的影响下,社区教育资源也在不断网络化。美国的海恩斯社区学院(Hinds Community College)、爱德蒙德社区学院(Edmonds Community College)等,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支持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学员在线学习的机会。
受国家终身学习战略和网络教育发展的影响,国内社区数字化学来蓬勃发展,全国各地政府在社区建立了多个数字化学习中心,方便居民上网学习。与此同时,以市、城区政府为主导建立了数十个社区教育网。例如,上海既有上海市社区学习网,也有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学习网;广西也建立了广西社区学习网,为社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政策、社会生活、文化、技术、家庭教育、健康等学习资源,助力广西社区教育的发展。
三、社区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社区学习者的需求分析,资源针对性不强
社区教育的人群广泛,且社区的学习需求多样化,但目前对社区人员的学习需求仍然缺乏大量深入的调研分析,对资源内容、资源的组织形式也缺乏深入探讨,使得社区学习资源针对性不强。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社区教育机构和资源建设单位缺少科学的调研方法;二是因为大规模的科学调研活动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部分社区教育机构和资源建设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因而忽视了调研的重要性。
2.缺乏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共享,资源利用率不高
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与协调,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共享面临很大困难,资源利用率并不高。一方面,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开放,学校学历教育资源向非学历教育资源的转化应用不多,社会机构、行业内的培训资源也没有实现共享,各社区教育学习平台之间独立运行,因而社区教育资源很难得到整合优化和共享。另一方面,社区学习资源的建设目前趋向于形式化。资源内容制作简单,大多是传统的PPT或是上课、讲座录像,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
3.缺乏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资源学习的持续性弱
目前,大部分社区学习都缺乏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使得资源学习的持续性不够。一方面是因为很多社区学习都是简单地提供学习资源,缺乏教学交互的学习支持服务,没有建立完善的答疑系统,不能形成学习社区;另一方面是由于社区学校的教师因自身网络技能和学科知识限制,不能及r帮助学习者解决问题。因而社区教育资源在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社区学习者无法获得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导致学习无法持续下去。
4.缺乏资金保障,资源没有得到更新,平台运行困难
资金是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社区教育在资金方面还没有形成向传统学校教育那样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大部分地区现有教育政策对社区教育投入所占比例很小,地方也没有建立多元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缺乏资金保障,影响了资源的进一步开发,资源得不到进一步的更新,学习平台的长效运行困难。
四、社区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的策略
1.资源的建设应切合社区学习者需求,使得资源更具针对性
尽管网络提供了海量的教育资源,但如何建设最符合社区学习者需求的教育资源,以满足不同社区人群的学习需要,这是社区教育资源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社区教育网络资源的建设应该在社区学习者学习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展开,调研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来了解社区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对社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了解,不仅包括对社区学习资源内容的了解,还应包括对学习对象、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资源呈现形式等多个方面的了解。社区教育的学习对象具有广泛复杂性的特点,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又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学习资源的内容又有丰富多变性。在切实把握和分析社区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再去确定社区教育资源的建设方向,制作出有针对性的社区教育优质资源,尤其是适合当下各类社会人员发展的,能够提高社区人员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质的优质资源,进而不断完善建设社区教育的品牌资源。所以把握社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才能建设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果。
2.依托网络技术,不断整合优化共享社区教育资源
当前,很多地方都在建设自己的社区教育学习平台,但大多平台是基于自身资源的存储模式建设,而社区教育对资源的需求,不管是从资源的数量、质量,还是资源的种类方面,都是任何一个单独的平台所无法承担的。因此我们需要依托网络技术,不断整合优化共享各区域、各层次的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一方面,利用各类网络平台。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推广,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社交平台、移动交流平台以及专属APP空间等各类平台中,这些平台用户活跃度高、资源种类丰富全面,具有网络社区教育的基本条件,通过改造,可以让社区学习者根据自我需要,选择适合自身的平台及其相关资源进行学习分享,进而整合优化共享社区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建立社区教育联盟。通过联盟,促进各社区平台互相联通,推动资源的共建共享。目前,国内首家社区教育数字化合作联盟“全国社区教育数字化资源及平台合作联盟”已经建立,该联盟通过引入评优、培训和服务运营等市场机制,促进联盟成员在资源建设、平台运营、业务拓展、师资培训方面的交流,从而推动全国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的发展。
3.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保障社区资源学习的持续性
社区教育资源的应用所涉及的学习支持服务很多,包括管理上的、平台上的和技术上的支持服务,为社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才能保证社区教育资源学习的持续性。管理角度上的学习支持服务,是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基础,它为社区学习者使用社区资源创设环境,并建立了各种制度进行管理,包括对资源的软硬件进行管理,如维护电脑、更新操作软件等,建立社区教育资源使用的日常管理制度等。平台角度上的学习支持服务,是社区教育资源应用的重要过程。包括对社区教育资源的网络学习环境支持,学习者在网络上如何获取资源,如何参与互动,对社区学习者进行答疑解惑,反馈学习结果等过程服务,是学习者持续学习的重要动力。技术角度上的学习支持服务,是解决社区资源应用中技术问题的重要环节。这类学习支持服务主要帮助社区学习者克服技术上的困难,充分使用资源,达到社区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4.增加资金投入,多方参与,保障社区学习长效运行
确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是保障社区学习长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开展社区教育所需的资源都是需要经费的,场地、设备等物力资源需要维修更换,有了及时的经费补贴,才能适时满足社区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多方参与。社区教育是非营利性的教育,目前主要以政府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为主,但只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调动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为社区教育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服务,从而保证社区学习的长效运行。
综上所述,为加强社区教育网络资源的针对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障社区资源学习的持续性,在社区教育网络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应切合社区学习者需求针对性建设资源,依托网络技术不断整合优化共享社区教育资源,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并增加资金投入,多方参与,进而保障社区学习长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黄 河.城市社区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校作为科学技术的传播者,校园网的建设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节约教学资源,促进创新性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存在多个校区的院校,通过校园网连接和管理多个校区,可以使不同学校之间能更快地融合,在管理和教学中,校园网的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然而,不同校区存在不同的网络基础,如何在此基础上根据优化原理提出多校区校园网络建设优化策略,对现有网络资源进行整合设计,优化网络性能,是多校区校园网的建设中需要关注的焦点。
一、多校区校园网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
学校作为一个非盈利性单位,基础建设资金有限,特别是职业技术学院,它于2005年7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原自治区农牧学校和自治区综合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作为一个年轻的学校,其各项建设都在进行中,在校园网建设的投资就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就米下锅”,从而导致校园网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由于设备性能达不到实际网络运行要求而需要更新设备,造成重复投资。
2.网络管理问题
校园网络需要管理复杂的内容,不仅包括网络设备、网络线路、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网络硬件、网络软件,还包括教学资源、行政管理等。目前,职业技术学院网络管理模式还采用人工手动模式,面对如此众多的网络资源,如此繁杂的网络管理内容,使用人工手动模式会导致信息资源、网络链路利用率低,甚至会出现当一条链路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要实现多校区的联网,实现网络对于校园管理和教学科研的支持,多校区大学校园网络的建设就应该不仅在速度、容量上完全满足长时间、多人数上网的需求,使长距离的主分校区实现一致的网络体验;还要实现教育教学自由的集中存储和共享,并完成校园异地FTP下载、VOD点播。
3.网络安全问题
校园网通过各种方式连接到互联网,使老师和学生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种种不安全因素,如病毒肆虐、黑客攻击等,这些不安全因素会干扰系统正常运行,导致计算机运行速度变慢,有些软件不能正常使用的现象,甚至会出现经常死机数据丢失或损坏,更有甚者会导致网络和服务器瘫痪;校园网络还面对形形、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如果没有进行过滤、识别,就会造成大量非法内容或邮件出入,占用大量网络资源,导致网络速度缓慢、网络交通堵塞,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
许多师生对于网络安全问题认识不足,U盘、移动硬盘等移动存储介质由于其便捷性而广泛运用,在网络上随意浏览、下载,这些行为都会给网络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轻则造成计算机运行速度下降,重则导致网络瘫痪,甚至造成重要资料丢失、泄露等。
4.网络速度慢
多校区院校师生众多,在网络使用的高峰时期网络将承受上千人同时在线的压力,对网络速度无疑是一个挑战。同时,使用网络时间比较集中,一旦用起来速度比较缓慢,就会使人产生烦躁的心理。
5.网络管理制度
多校区网络建设环境复杂,网络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统一的标准,易造成管理混乱。网络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如果不够完善,就会造成学校师生上网身份无法唯一识别,这样就不能有效地规范和约束师生的非法访问行为,缺乏有效的上网监控和日志。
二、优化网络的建议
1.优化网络设计
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综合布线的设计对整个网络速度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总体规划和网络设计,不仅追求网络速度与硬件性能,而且应该能够满足网络升级和扩展的未来要求。根据网络设计的可运行性、灵活性、易管理性、可扩展性等基本原则对校园网进行设计,同时在学校校园网络建设初期,最好考虑由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研究、组建和管理的技术人员解决技术选择和设备选型问题。
在网络设备的选取中,最好选取知名厂商的网络设备,这样在产品性能、质量、售后方面会有更好的保障。如果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向Internet服务提供商购买更多的带宽线路,或者提供高一级的高速交换机,这样可以解决大部分的瓶颈问题,但关键是要有效利用现有的带宽。
2.优化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员需要经常监听网络数据包,了解网络中所传输的内容。能及时处理网络中出现的突发问题,并限制学院员工和学生使用在线视频点播系统或数据传输软件,如P2P、迅雷、电驴等需要消耗大量带宽资源的软件的使用,以免影响网络传输速度。对于由使用该类软件形成的网络瓶颈,可以利用路由器过滤相应的传输请求,以达到限制该类软件使用的目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带宽资源。当然,网络数据传输软件,尽管传统的P2P软件没有占用带宽,但多个局域网的计算机和数据传输时,很少或没有受带宽的影响。在校园网中大量用户集中在节假日和休息的时间,特别放学后这个时刻上网,因此用户可以避开高峰时间。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互联网服务供应商购买更多的带宽,或提供更高的网速,这样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然而,关键是要利用现有的带宽。例如,视频点播,如基于IPTV软件的思科交换技术的使用,可以解决视频网络内部的问题,效果很多。
专业网络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网络管理与维护技术,避免出现由于自身的知识或技能不足而导致网络故障不能及时发现、排除。
3.提高安全防范
在多校区网络建设中,各网络设备的物理安全是首要的安全问题,由于多校区环境下,网络设备使用不统一,在建立全院的网络安全体系时,要避免考虑到失窃、水灾、火灾、人为操作失误等原因造成的一些突发事故,导致网络设备损坏或丢失而致使网络无法运行。
外部网络对于内部的DOS攻击和端口扫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安装一个软件防火墙或购买一个硬件防火墙,就可以解决许多网络安全问题。有三个选项可以实现局域网内的安全:一种是使用新一代的局域网交换机,这种交换机在认证方面优于802.1X,具备对用户和设备基于应用策略的访问控制能力,选用这种方式组网,网络便直接获得了这种能力。如不考虑升级交换机,则考虑具备认证用户和设备能力的安全应用程序,且能够自动设定角色并通过分区和申请提供基于应用策略的访问控制。与此同时,可以利用入侵检测防范系统实时地对整个网络进行监测,对异常行为进行统计分析,识别攻击类型,并向网络管理人员报警。对操作系统进行审计、跟踪管理,识别违反授权的用户活动。
4.健全网络管理制度
网络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方法。多校区校园网建成之后,需要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制定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程、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密码管理及应急措施等相关制度,配备专业知识扎实的网络管理人员对网络进行管理与维护。同时还需要在学校中宣传、普及网络安全知识,使全院师生对网络的使用、网络安全有清楚的认识,从而避免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导致的网络问题。
高校校园网络的优化与提速是一个综合性问题,牵涉整个校园网的综合布线、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网络设备的选型与配置、网络维护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本文重点对影响校园网络速度的几个主要因素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因此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000-00
大力发展信息化至今,大部分网络设备和服务器已到更新换代之际,故障率和安全隐患逐年攀升,同时,网络攻击和病毒侵入带来的网络故障事故层出不穷。网络故障一旦发生,快速定位是解决问题的首要之举,直接关系到故障修复的时间,影响到引发损失的大小,网络应急响应已成为网络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病毒的侵袭、黑客的非法闯入、数据"窃听"和拦截、拒绝服务等等,园区网作为内部网络一般主要有以下安全隐患:
(1)IP地址滥用。对于实行静态IP地址分配的网络,非法接入、IP地址冒用、IP地址擅自更改,已成为网络管理人员最头痛的问题。另外,如何实现对识别后的违规行为进行快速定位,实现快速隔离阻断控制?如何及时发现、定位以及阻断未经授权情况下擅自接入我们网络的非法主机,及时防止信息泄漏、感染木马及病毒?上述诸多问题,将给运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2)违法违规事件。随着个人网络意识和网络技术进步,经常有违规个人发动网络攻击、发表违法言论、窃取网络秘密等违法违规行为,一旦发生上述事件,网络管理人员追踪定位主机位置成为必然。由于IP地址和MAC地址容易冒名顶替,根据一般性安全设备或网站记录的IP地址或MAC地址追查到的结果并不能完全确定,因此完善认证审计系统势在必行。
(3)私接路由。用户利用路由器的MAC克隆和NAT转换模式,为图自己方便在内网中私自接入多台计算机,这种接入方式对外表现为单点普通接入,实际上却有几台甚至十几台设备同时在线,网络管理人员很难检测和监管,尤其是无线路由器的NAT接入,不仅大大扩展了内网的网络边界,而且由于自身的不安全性,容易遭受外来无线攻击和入侵,带来的安全风险之大不可小觑。
(4)病毒攻击。园区网是一个相对封闭网络,但内网蠕虫病毒、ARP攻击仍然活跃,频频导致网络瘫痪,当蠕虫病毒爆发时,虽然有网络安全设备(如IDS等)的不断报警,管理员却无法及时定位感染主机,切断感染途径,唯一能做的就是守在机房搜寻并拔掉交换设备端口指示灯狂闪的下联网线,造成响应处理机制缓慢,处理时间过长,损失也就不可避免。
2 网络应急响应系统构建
网络应急响应系统主要由IP地址管理模块、入网审计模块、NAT设备检测模块、网络设备管理模块和应急响应管理模块。
2.1 IP地址管理模块
该模块能够跨VLAN跨路由自动收集网络内部所有主机的IP地址和其对应的MAC地址,通过IP和MAC的虚拟绑定技术,来实现对网络内部的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监控。
2.2入网审计模块
该模块能够详细记录每一MAC使用不同IP地址的时段,以及MAC地址在网络的接入点及其接入时间段。可以根据IP地址结合发生时段,定位其该时段对应的MAC地址,同时结合时段,进一步定位到该时段该MAC地址在交换设备的接入端口,提供多种检索方式,便于安全事件关联IP的追踪和还原定位。
2.3 NAT设备检测模块
该模块通过远程扫描方式可以快速报警和定位私自接入的NAT设备,包括NAT私接设备的IP地址、MAC地址和接入的交换设备端口。
2.4网络设备管理模块
该模块提供一个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来兼容主流厂商众多型号的网络交换设备,对其安全运行和管理状态提供统一的控制和管理:
(1)网络设备物理通讯链路的监控,可以自动探测网络设备的链路运行状态,并对离线的重要设备进行报警。
(2)网络设备端口运行状态监控,能够识别设备端口的工作状态,包括设备端口启用状态以及端口关闭状态。
(3)交换机端口运行操作管理,支持对交换设备的端口操作管理,包括端口运行管理操作管理和部分设备端口的安全操作管理。
(4)交换机端口流量监控和管理,支持对交换设备的端口流量监控,并可设定阀值,对异常流量端口进行自动响应管理。
(5)交换机端口下联设备定位,能够自动定位交换设备端口的下联MAC地址和IP地址,自动区分端口是否属于级联口,是应急响应管理的基础。
2.5应急响应管理模块
系统综合地址资源管理技术和交换机端口定位技术,通过阻断违规主机的上联交换机端口来实现对网络内部违规行为的应急响应控制。系统提供手动快速应急和自动应急两种响应管理模式。
(1)手动快速应急响应管理。用户只需要输入IP地址或MAC地址,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接口就可以自动完成定位和进一步的隔离控制管理,相对于传统的手动处理模式,定位时间可以缩短一个量级。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直接查询报警信息,查询结果也会自动关联其定位信息,直接可以进行定位和隔离控制。
(2)自动应急响应管理。系统提供基于策略的自动应急响应管理机制,策略中可以自定义待响应处理的安全事件,系统在检测到该安全事件后(如非法接入),首先会根据IP自动获取其MAC地址,然后根据MAC地址自动关联其上联交换机端口,并根据响应策略要求决定是否自动关闭其上联端口来进行自动隔离控制,同时提供相应的报警信息。
3结语
该系统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兼容多家网络厂商设备,无须进行改变网络拓扑和架构,整合完成现有安全技术和自动响应管理技术的衔接。可以实现安全事件源的自动快速定位,自动隔离、阻断控制,响应处理时间可由原先手动响应的小时级缩短为自动响应的分秒级,可大大降低安全风险和损失。系统提供基于策略的应急响应管理机制,根据策略要求可以实现对安全事件的报警、自动关联定位及响应控制,保证了管理的灵活性。
中图分类号 S72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192-02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伏牛山东麓平原与淮北平原交错地带,总面积2 617 km2,总人口276万人,属暖湿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常年降水量786 mm,农业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漯河市大力实施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积极探索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新路子,将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作为平原农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主体。在政府主导、市场拉动、利益驱动和企业带动的多重助力下,农田林网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对改善提高平原农区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 漯河市农田林网建设基本情况
漯河市林业用地面积32 349.59 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2.4%,其中有林地面积30 390.06 hm2,灌木林地面积705.6 hm2,四旁树总株数25 825 463株,四旁林木折算林地面积17 013.83 hm2。全市适宜农田林网面积17.27万hm2,已建林网面积16.60万hm2,控制率96%,初步形成了林带整齐,密度合理,点、片、带、网相结合的农田生态防护林体系。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显著改善了农田小气候,对中原粮食核心区基本农田防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
2 漯河市农田林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田林网发展不均衡
农田林网建设中的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在高标准粮食核心区以及路、沟、渠比较健全的地方林网建设的非常整齐,而在农田中路、沟、渠不完善的地段,林网大多不健全;二是在个别县区、乡镇有部分林网还有较大面积的空档;三是在县与县、乡与乡交界地段有空档部位;四是各个县区之间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个别林网内部也存在着缺株断带、林相不整齐的差别。
2.2 农林争地矛盾较大
由于农田林网建设主要是在田间的路、沟、渠两侧进行植树造林,农民普遍认为,在田地旁边栽树会遮挡光线,还会与粮食作物争养分,影响作物生长,减少粮食产量。同时,种粮收益也大于种树的收益。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他们只注重眼前的直接经济利益,忽视农田林网调节气候、保护农田、净化环境等生态功能。这种利益的冲突常常会导致树木被破坏的现象,尤其是夏收秋种的时候,农田林网新植幼树损毁严重,保存率较低[1-2]。
2.3 树种选择存在误区
农田林网树种的选择应做到适地适树、合理混交、乔灌搭配,应主栽乔木,选择高大挺拔、抗风能力强的树种。而杨树作为我国材质优良的乡土树种,成材快、轮伐期短、适应性强,是农田林网建设的主力军。目前,漯河地区农田林网新植树种大多为园林绿化树种,杨树林随着更新采伐越来越少,近几年杨树飞絮严重,导致种植杨树的热情下降。
2.4 资金投入不足
农田林网防护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巨大的系统工程,应该是各级财政投入,但目前漯河农田林网建设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投入为主,与造林实际投入相差甚远,防护林带完善建设、林种树种结构调整、管护等工作所需投入资金缺口巨大,仅依靠林业部门根本无法满足资金需求[3]。
3 对策
加大农田林网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农田林网的防护功能,是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林业生态体系、打造河南粮食核心区高标准农田防护示范区的要求。巩固和完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增强农业生产抵御干热风、干旱、风沙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为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供生态保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
3.1 科学规划农田林网建设
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总体规划,进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田林网的网络面积一般控制在20.00 hm2以内。首先,要保障种植质量,严格按照“一路一沟三行树、一路两沟四行树”的标准进行栽植,保证苗木质量、种植质量。其次,要及时调整树种结构,实行多树种、多层次混交种植,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增加林农收入,建设布局合理、功能结构稳定的高效农田防护林体系,实现林茂粮丰。
3.2 明确责任,抓好管护
林木栽植容易管护难,农田林网中新植树木的管护更难,必须把造林营林机制创新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农田防护林管护的根本措施来抓,按照“谁栽、谁管,谁有、谁收益”的原则,处理和协调好责、权、利三者的关系,坚决不栽无主树,做到责任明确。同时,要及时颁发树木林权证,进一步巩固造林成果,切实保护林木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3.3 政策带动,加大投资
认真研究、用好国家涉农政策,大力争取各项政策的支持。帮扶规模较大的林业企业在完善复合经营的基础上,积极申请国家、省、市资金扶持,用于高效生态林网规模建设,形成产业优势。各级政府要出台有利高效生态林网发展的优惠政策,为市内外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开发高效生态林网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林网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促进农田林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4]。
3.4 广泛宣传,更新观念
农田防护林建设是推进新时期林业工作的重要切入点,要进一步提高对农田防护林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深化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作用的认识。各级政府和林业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全社会的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宣传手段,宣传发展高效生态林网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中的重意义。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创新观念提高认识,通过典型示范和利益驱动激发广大群众发展高效农田林网的积极性。
4 参考文献
[1] 张素芳.格尔木市农田林网研究[J].青海农林科技,2009(1):38-40.
一、新课改的发展呼唤资源建设的变革
(一)课程资源的广义观
新课程强调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在课改实验区,广大教师最迫切的呼声也是课程资源的短缺。对比传统教育中以教材为中心的狭义课程资源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中课程资源开发的范畴明显是界定于广义的课程资源观,即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社会、学校、家庭和生活环境以及教师、家长、学生和学科研究专家等而形成大课程资源观,强调学校和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开发力量,学习者则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因此应摆脱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观点,形成广义的课程资源观。[2]
(二)网络教育资源的发展
作为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主要形式,网络教育资源的理念也随着新课改下课程资源观的广义定位需要而有所发展。通常提到的网络教育资源多指狭义的概念,即数字化的教育信息资源,然而从系统的观点来看,网络作为一种特定的学习环境,不少学者认为广义的网络教育资源观应包括教育人力资源、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环境资源三个重要的组成因素,[3][4]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体系则是由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组成的动态平衡体系。教育人力资源是指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应用过程中各种人员的集合,如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管理者和应用者,其来源主要是教师(学科专家)、学生、社会人士(家长、学科爱好者、社区会员等)。教育信息资源是指以数字化形式在网络特别是互联网上传送的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教育环境资源是提供资源建设和应用过程所需的硬件设施和各类软件工具及应用平台。如面向资源管理者的资源管理系统,面向教学者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面向学习者的研究性学习平台等,这些无不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提供有力的环境保障。这三者当中,教育人力资源是实践的主要施行者和开发应用的主体,人力资源开发和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是建设的主要目标,教育信息资源是核心内容,是资源开发建设的主要对象,教育环境资源则体现为软硬件相结合,作为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保障条件和实践基础。这三个要素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实践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过程,通过环境资源的构建和网络空间的资源共享,结合人力资源开发,建设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在资源应用中实现学习者所获取的信息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从而最终达到人员素质的提升。因此,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应充分考虑这三个要素的综合作用,特别是地区教育信息化,区域性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的各种实际问题都由这三个要素交互不足或某一因素的作用考虑欠缺所造成,例如资源应用效果低下可能涉及人力资源的观念问题,也可能是信息资源的有效性问题或者欠缺资源应用支持环境等问题所造成的,限于篇幅恕不赘述。
课程改革强调从广义角度即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相结合进行开发和利用,并在开发过程中重视人力资源的内生性价值的体现。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之一,面向新课改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也应扩展到充分考虑教育人力资源、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环境资源三者相结合的广义概念。从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的组成来说,与课程资源的组成内容相对应的是,教育信息资源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教育环境资源属于非生命载体形式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而教育人力资源则属于生命载体形式的条件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与网络教育资源之间的包含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1 课程资源与网络教育资源的关系
二、支持新课改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新理念与新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然而近年来教育信息化中重点建设的教学资源库却普遍存在重复建设、应用效率低下、资源陈旧、应用面不广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缺乏科学、完善的教育理论做指导,欠缺站在人文主义高度上的建设理念,使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没有系统总体的合理规划,因而没有准确定位和把握应用者适应时展的需求。那么如何把握应用者的实际需求呢?这反映在网络教育资源的核心特征即资源的教育价值上面。笔者认为,从课程改革的观点来说,资源的教育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在于有效地促进作为主体的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并充分发挥学习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让学习者在资源应用的过程中积极深入地思考和分析,选择和挖掘适合自己的知识资源进行实践和创新,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并最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支持新课改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新理念──“人文发展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作为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应脱离为建资源而做资源的狭隘建设观,从广义的网络教育资源观出发,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与教育人力资源、教育环境资源、教育信息资源三者交互结合的“人文发展观”。此“人文发展观”认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是一个基于广义网络教育资源观的包含教育人力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教育环境资源三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环境。资源建设的过程是知识价值在主体间的传递与转化过程,是体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过程,是人的知识价值的发现过程。该过程兼顾面向人力资源开发(个体知识价值的传递与转化、区域人文关怀与资源共享文化的创设)、信息资源建设(优质信息资源的良性互动)及环境资源支持(技术开发与应用环境支持)这三个崭新的教育资源建设内涵,在基于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围绕学习者的区域性人力资源开发、环境资源配套、信息资源建设三者交互所形成的广义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来开发新课程资源,期待学习者在资源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能具备面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终身学习能力,努力为社会培育具备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通过构建这样一个有机的区域生态整体来促进资源的循环流通,体现知识价值的螺旋上升,在信息资源的实践应用中凸显学习者的发展潜能,同时学习者通过与这三者之间的交互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思想情感与发展价值观,并在实践过程中能动地创造出更大价值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符合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的网络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者与三要素之间的交互过程如图2所示。(1)学习者与人力资源的交互方式主要体现为学习群体的人文关怀和资源共享激励机制的创设,资源型学习中的师生交互等;(2)学习者与信息资源的交互方式主要是学习者开展基于资源的学习实践,如研究性学习、个别化学习、自主学习等;(3)学习者与环境资源的交互方式体现为学习者开展资源实践,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以及技术支持(如规范化的教育资源建设标准、资源库产品间的互操作、多样化的学习工具等)。
图2 支持新课改的区域性网络
教育资源实践的“人文发展观”
(二)“人文发展观”指导下的资源建设新模式──“五维发展循环”模式
依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实践一般分为“资源开发、资源整理、资源共享、资源应用、资源更新”五个维度,它们通常是由不同的参与者从事实践,并随建设规模的大小和应用程度的深浅组合成不同的建设阶段,诸如大规模的资源整合阶段(资源开发、资源整理)、个别化资源的优化重组阶段(资源整理、资源共享)、优质资源的共享和创新阶段(资源共享、资源应用、资源更新)等。而就建设应用过程来说,“资源开发──资源整理──资源共享──资源应用──资源更新”的线性组合过程是较为全面的资源建设流程,它代表了人们从事资源实践的完整周期,我们将在此完整建设流程的基础上提出支持新课改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新模式。
1.“五维发展循环”模式的内容
根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人文发展观”,应用知识管理及动机理论,我们提出资源建设的“五维发展循环”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资源建设“五维发展循环”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内容如下:
(1) 资源建设流程是资源在不同知识主体间传递和转化的动态循环过程,该流程就学习者认知发展而言是由资源开发、资源整理、资源共享、资源应用、资源更新五个过程共同线性组合而成,这些过程实际上就是网络教育资源实践的五个维度。
(2) 根据知识管理理论,这五个维度正好体现为学习者知识管理活动的不同阶段,五个维度的循环发展正好反映了学习者内在知识价值的螺旋式上升发展,从而体现其能够在资源实践过程中得到认知发展。
(3) 学习者具体参与到资源建设流程的全部五个组合过程,体现其为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实践的主体和资源型学习过程的主人,而教师是资源实践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情感因素的正向激励者。
(4) 在资源实践的每一个维度,都要通过广义网络教育资源三要素合理的相互作用,即人力资源开发、环境资源配套、信息资源实践这三者相结合,为学习者参与网络教育资源实践的具体过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5) 新课程改革强调资源型的综合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广泛开展为本模式中资源更新过程的知识创新和资源的滚动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6)内外因素相结合的动机影响是推动学习者持续参与资源实践各个组合过程,实现动态循环的主要动力,而学习者自身价值内生性的充分发掘,创造比自身原有资源更大价值的教育资源,是资源更新过程中实现资源滚动发展的关键所在。
转贴于 2.“五维发展循环”模式的知识传递与转化过程及其本质
表1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分析该模式中学习者信息资源实践的知识传递与转化过程。
表1中所述的知识转化过程,表面上是信息资源在不同的学习主体间的流转(即形成了资源流),但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说其实质上是依附于不同主体的知识价值的传递转化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过程我们称之为“知识流” (Knowledge Flow)。 “所谓流是一个形象的动态概念,指一个实体或抽象事物的不停顿的运动状态。”[5]在“五维发展循环”模式中学习者参与了动态流程的各个阶段,这种动态过程是由具有知识价值的资源在经历了不同主体的知识外化、中介、共享、内化、创新等多种处理过程后最终转化为学习者的内在知识,从而形成了“知识流”。
表1 “五维发展循环”模式中学习者的知识发展过程
资源建设流程
知识管理内涵
学习者的实践角色
信息资源实践
内
涵
资源开发
知识外化
建设者
学习者个人资源建设(个人知识积累、个人学科专题网站建设等)
个人内在的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并进行结构化的信息管理
资源整理
知识中介
管理者
资源按标准优化改造、审核入库、管理等过程
对外在显性化的信息按资源标准审核和重组并进行属性编码入库的过程
资源共享
知识共享
交流者
资源、浏览、推荐、评价、社区交流的过程
对结构化的显性知识资源进行、浏览、评价及知识导航的过程
资源应用
知识内化
应用者
资源型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合作学习)
显性知识的获取、分析、加工、处理最终形成内在隐性知识的过程
资源更新
知识创新
创新者
(学习者)
对原有的信息资源进行知识挖掘、优化改造或资源创新的实践,实现资源的深层应用和知识创新
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发现知识的内在价值);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知识流”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需要作为知识主体的学习者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知识主体在实践不同维度的动机因素起到促使知识传递和转化乃至创新的主要驱动作用。学习者在参与前述不同维度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实践时,若其应用模式不同,则其参与实践的动机因素也有所不同。例如资源开发过程中主要采用行政部门自上而下整合资源的方式,则对于参与资源整合的单位和个人来说,其动机因素也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一种是内在的认知内驱力的作用,即实践主体希望在参与过程中开展项目研究提升自我,这种因素占大多数,另一种是外在附属内驱力的作用,作为服从上级部门安排的被动的任务式整合,这些内外的动机因素往往会联合发挥作用。其实无论何种动机因素,我们在资源实践的“五个维度”设计广义网络教育资源的三要素对学习者的相互支持作用时,应主要考虑有利于正面激励并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动机作用,以求最大限度地鼓励更多的学习者自发地参与到资源实践过程中来,从而让学习者自身建设实践转化为其自觉的行动,使知识资源的应用者、实践者自觉成为资源建设的开发者,在实践中产生资源、创造资源,让“知识流”形成持续不断的循环,最终实现了本模式的目标和本质──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一般的网络教育资源实践,通常此“知识流”是单向线性的,即一般到知识共享阶段或知识应用阶段就结束了,无法实现资源的创新发展。而本模式的突破之处在于实现资源建设流程的发展循环(即“知识流”循环),其中资源更新(即知识创新过程)是实现整个“知识流”循环的关键,也是促进资源增长的重要环节。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大力开发,基于资源应用基础上的知识创新已成为可能,即面向师生的基于资源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资源型学习模式的广泛开展能够充分发挥学习者主动探究并进行知识创新的积极性,将产生大量如主题知识、课程整合资源、学生电子作品集等知识创新型的学习资源,为资源的增长创造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本模式中各个实践过程所形成资源的丰富性和有效性、共享文化氛围的形成、人文关怀下虚拟时空里学习者地位的提升、资源应用和开发工具的易用性、学习者自身的认知发展的需要及知识创新的激励与评奖机制等都可以促进学习者在资源更新阶段价值内生性的充分发挥、激发优化改造和创新资源的主观欲望,并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知识创新的实践,最终实现资源的增量滚动发展。与一般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相比较,本模式更能体现对新课改的有力支持。(如表2)
表2 两种不同的资源建设模式比较
资源建设模式
一般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五维发展循环”模式
网络教育资源的定义
狭义观(即只重视教育信息资源)
广义观(重视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人力资源、教育环境资源的相互作用)
资源建设观
为资源而建设的简单信息资源观
人文发展观(学习者认知发展与网络教育资源实践相结合)
资源建设主体
教师
学习者(包括教师的角色转变、学科资源网站会员等)
资源型环境
工具型环境(重视技术支持,忽视人员交互)
学习型环境(重视资源的应用实践和学习过程的交互作用)
资源内容
内容教材化(以教为主)
内容多样化(学教并重)
续表
资源建设模式
一般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五维发展循环”模式
资源流
信息流
知识流
资源管理模式
信息管理(显性知识管理)
隐性/显性知识管理并重
资源实践
重开发轻应用
实践的“五个维度”共同发展
资源应用目的
辅助教师教学
促进学习者认知发展
资源的传播方式
单向展示
多向交流
资源型的教学结构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
资源服务
单一服务(信息检索、获取等)
多种服务综合(资源共享、资源应用、知识创新等)
资源建设流程
单向线性过程
“五维发展循环”过程
3.实践案例
作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广东省佛山市同样面对与课改教材相应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一方面是随着课程资源观广义定位的发展,原有的教育信息资源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新课改下基于资源的新型学习方式(如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协作学习等)的变革,又能让更多的学习者在资源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参与到资源收集、整理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二次或多次开发。综合以上情况,我们采用广义课程资源观指导下网络教育资源的教育人力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教育环境资源三要素同步配套相结合的方法,确立了以学习者(即资源应用者)为中心的“人文发展观”,应用符合新课改理念的“五维发展循环模式”开展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实践,通过基于知识管理的资源应用环境设计,成功地将资源建设过程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和知识应用与创新结合起来,实现有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用和共享,成功地支持区域性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该模式的人力资源开发与信息资源实践前面已详述,下面主要就佛山地区级的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环境设计谈一下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1)基于知识管理的资源应用环境设计。
佛山市在资源型环境设计上主要针对课程改革下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变革的特点而设计,采用基于知识管理理论指导下的“资源管理与教学应用”的一体化方案,通过学科群资源网站这一网络平台将课程改革实验中学习者的学习实践与资源建设和应用结合起来,使其知识发展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相联系,最终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前端学科网站会员的发展、交互式模块的设计及多种激励机制能促进网上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动态网站的生成和维护,“站点化”和“页面化”管理则凸显管理的个性化,有效吸引学习者(应用者)主动参与资源管理;通过与资源库的实时交互,实行分布式资源建设,集中式资源管理的开发模式;互动式信息和交流、有效资源导航和评价可促进资源广泛共享;模板化在线教学设计、网页课件生成器等支持基于资源的电子备课等教学应用;高效的资源搜索模块、自反馈式交互试题、动态文稿演示等支持基于资源的学习等。以上设计方式无不应用知识管理理论,通过“知识流”在学科网站会员间的有效循环为知识创新创造条件,从而实现资源的增量发展,并且在课改实验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产生适合新课程所需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如图4所示。
图4 基于知识管理的佛山市学科群教育资源网及其应用平台环境设计
(2)实践成效。从2002年到2004年,佛山地区在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特色教育专题网站展评”活动中“面向新课改的佛山市学科群教育资源网站”整体项目以其完整性、规模化、丰富性两次荣获最高奖“全国优秀特色教育网站”奖,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及中央电教馆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目前该学科群资源网站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科会员达十八万人,运行三年以来超过六百万的点击量,本地经过质量优化的总容量超过600GB的海量学科资源库。现已完成“支持新课改的学科群教育资源网及其应用平台的研究与开发”项目,项目科技成果荣获佛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教育科研吴汉良二等奖,并入选国家科技部2004年度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据2002—2004年的统计,佛山市共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教育信息化考察团近200个,其信息化应用成果与实践探索经验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结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相应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也要作出多方面的调整、如上述技术支持的资源型环境的调整、信息资源内容的及时更新、人力资源开发构成的变化等。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五维发展循环”模式能在系统方法上为面向新课改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已在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于此观点的应用,新课改课程资源观的发展变化只需要对广义网络教育资源的三要素做相应调整并应用到资源实践的“五个维度”即可,因此有利于推动新课改下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
[分类号]G253
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区域内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辖区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大力支持,还要统一规划和协调。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按行政体制建立,实行省、市、县(区)、街道(镇)分级建馆的模式,各级图书馆间无行政隶属关系,经费来源各不相同。因此,缺乏一个权威机构进行宏观调控并制定一套能有效落实的总体规划,各级图书馆彼此独立,重复投资的现象非常突出。一方面,造成了人力、财力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导致资源共建共享难以真正实现。
近年来,随着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当地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区级公共图书馆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知识源地和信息服务与传播中心,是建设学习型城区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公共图书馆受购书经费(目前上海市区级馆年购书经费大多在100-300多万,街道、镇图书馆一般只有几万到几十万)、馆所面积、人员等的限制,不可能采购所有文献。同时,公共图书馆需要面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读者,读者阅读目的和文献需求呈现多样性。因此,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公共图书馆满足大众需求和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上海市闵行区图书馆在区政府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建设了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平台,并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1 区域社会发展促成文献资源共享新模式
1.1 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平台的重要性
闵行区地处上海市腹地,是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拓展区,区域总面积371.68平方公里,占上海市总面积的5.86%,城市化地区扩展到175平方公里,城市化人口比重达75%左右,目前居住人口已猛增到200万。区内除区级图书馆外,街道、镇各有社区图书馆,近几年其设施得到了更新,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馆藏资源、专业队伍薄弱,服务功能仅以借还图书为主、知识服务能力过弱、不少工作人员“懒、散、慢”等,难以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实践证明,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瓶颈是条块分割、分散管理的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导致各地对图书馆的投入不平衡,区域性公共文化服务迈不开步伐。因此,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急需突破现有体制机制局限,整合社会资源,拓展文化机构的服务功能。
1.2 社会认同和政府支持
本区信息化建设进展较快,已建成的有线电视城区局域网双向改造的宽带网络将光缆铺设到大部分街道、镇。应用现代网络技术,联网运行全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就能推进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所在的闵行区图书馆在区文化主管部门支持下,于2005年提出了全区公共图书馆实施联网运行基本方案。此方案得到了区财政大力支持,同意每年增拨专项购书费65万元,确保12家街道、镇社区图书馆持续增添新书,同时使各馆图书通借通还无资产之争。各街道、镇积极响应,改扩建文化设施,配置了计算机、投影仪等信息化设备。经过几年的实践,区图书馆已具有信息化管理水平,注重传播地方文化信息,展现本土文化资源,形成了网上服务的格局和特色,持续升级ILAS管理系统。区文广局、区信息委及区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对实施此方案大力支持,决定联手建设“闵行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服务网)。闵行区人民政府决定,将“闵行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列为2006年政府实事项目,2006年投资211万元。
1.3 利用网络技术
服务网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手段,将公共图书馆图书流通、知识服务及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全区各社区图书馆和基层服务点,从而开辟一个不受时空局限的文化传播、服务渠道,为资源共享插上飞翔的翅膀。服务网建设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在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和软硬件环境下,实现全区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网建设的意义在于,使市民就近便捷地获取文化资源,有效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改变多数社区图书馆藏书量不足、利用率有限的局面,并拓展服务空间,提升公益文化事业现代化服务水平,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确保公共图书馆事业与时代同步发展。
2 实现资源共享的方法
服务网络的模式是:总馆、社区分馆、基层服务点三级集约化管理,以闵行区图书馆为总馆,12个街道、镇社区图书馆为分馆、356个村(居委)图书室为基层服务点。依托现代网络技术,区内公共图书馆联网运行,规范全区各馆图书流通和信息服务流程,如统一借书证、统一开放时间、统一采购编目、统一标识,实现流通中心书库、数字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库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大资源“一卡通”。读者凭“闵行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读者证”,可在区图书馆、各社区分馆和各村(居委)服务点阅览、借还书、上网及参加读者活动,通过计算机可检索上海图书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各区、县分馆和本区各社区馆的馆藏资源,通过馆际互借,可满足读者的特殊需求,共享区图书馆局域网内各类多媒体资源和全文数据库、全国文化信息和区情资料等信息资源。
2.1 搭建网络平台
区馆的Cisco 6509核心交换机,由专业公司运用先进的光纤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构建全光高速宽带IP联网工程,各社区分馆的Cisco 3560三层交换机基于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的闵行广电宽带网络所组成的公共图书馆虚拟专用网(VPN),实现数据、语音、图像多业务宽带连接。区馆与闵行区公共图书馆虚拟专用网千兆链接,社区分馆100M接入,区馆Internet出口8M,通过有线宽带链接区馆与村(居委)服务点,速率IM。区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再次升级,并设立联网运行远程维护工作站。12个街道、镇结合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施建设,改建或扩建了社区图书馆馆舍,面积均达到250平方米以上,有的达到500多平方米。
2.2 建立运行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社区图书馆服务功能单一,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比较弱,甚至开放时间随意变化,造成读者大量流失。
为此,区图书馆首先制订了《服务网络平台运行规则》,加强了业务指导,连续举办社区馆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班,并实地检查和辅导,规范各馆图书流通和信息服务流程。在实际工作中,规范服务行为,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从而加快专业队伍建设,增强服务工作的知识
含量,提高服务水准。
2.3 加强资源建设
建立全区性“中心书库”,由区图书馆统采统编。区图书馆建立容量可达5T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镜像站和多媒体资源库,各分馆利用城域网资源持续组织多媒体专场活动。各社区分馆对所属街道、镇下拨的专项购书经费,更注重购置特色馆藏和扩大报刊订阅量。
3 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经过一年努力,服务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完成了区馆与12个社区分馆的联网运行,共享服务网络平台的“流通中心书库”、“数字图书馆及多媒资源库”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大资源。2007年,闵行区政府又投入1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完善357个村(居委)文化活动室的建设任务。每个文化活动室均建有服务网的图书服务点,配置计算机和投影仪等,目前已有部分服务点,如龙柏二村居委、中心村等实现与区图书馆联网运行。为解决基层服务点缺乏专职专业人员的问题,区有关部门着手配置了100名协管员模式的文化服务员,并由区馆统一进行上岗培训。目前,全区设有1个区馆、12个社区分馆、357个基层服务点,合计370个图书馆(室),全区境内每平方公里有1个图书馆,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延伸至全区各个角落。
3.1 图书通借通还
区图书馆建立了中心书库,统一提供新书,区馆与各社区分馆及服务点联网运行,实行“一卡通”通借通还。2006年为各社区分馆新购图书58833册,使各馆年内新书均超过4000册,原有图书也陆续转换数据;2007年又为各分馆购新书36085册;至2008年8月底,全区可供通借通还的图书共有45万册,读者反响良好,持证读者达19891人,其中分馆合计11165人。由于全区新书统采统编,各分馆可抽出更多财力和精力发展特色馆藏与服务,如莘庄镇图书馆已创建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莘庄钩针编织为主的“家庭工艺坊”。
读者在任何地方通过闵行区图书馆网站即可进行相关书目检索,凭“阂图读者证”卡号即可进行网上预约、网上续借或电话续借图书。服务网协调中心接到读者信息,即可进行图书调配,确保在5个工作日内,读者凭读者证可就近在社区分馆或村(居委)服务点取到想借的图书。同时,读者凭证可将尚未逾期的所借图书就近归还。
3.2 提供数字资源
区图书馆建立“闵图数字图书馆”网站,现可提供3.3T,包括多媒体影像资源、全文数据库、区情数据库、电子书报刊等的数字资源。各社区分馆和服务点通过城域网访问区馆服务器,可就地享用除单机版数据库外所有的数字资源,丰富了各馆读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目前正持续开展数字资源推介活动,成效将更加显著。市民在家中通过互联网可享受“闵图数字图书馆”部分资源。村(居委)服务点接通互联网后,使家中无计算机的市民也能享用电子资源。而且,服务点安装投影放映设备,应用移动硬盘可就地享用比在家中丰富得多的数字资源(包括数字电影)。
3.3 提供文化信息资源
区图书馆设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用服务器和“闵行文化信息网”(链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网”、“上海数字文化网”等),新建“阂行公共文化服务”专题网页,为本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和共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提供网上服务平台。“闵行文化信息网”现已有《网上赛场》、《网上秀吧》等活动版块和网上咨询、机构宣传、服务告知、动态信息等栏目。“群文在线”网上文化活动成为上海市群众文化特色项目,各街道、镇社区分馆和村(居委)服务点均成为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固定场所。
4 利用网络推进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
4.1 网络安全问题
服务网采用MPLS VPN技术使区图书馆与12个社区分馆联网,各社区分馆电子阅览室通过区馆服务器提供读者浏览因特网资源。社区分馆电子阅览室管理人员维护能力相对薄弱,当前虽然使用了网络版杀毒软件,但无法确保不受病毒攻击,快速增加的病毒给网络的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2007年一个社区馆因受病毒攻击而造成整个城域网瘫痪,为此笔者所在的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规范社区分馆及服务点工作电脑的使用功能,明确操作范围,只能运行允许的软件;
・制定社区分馆计算机安全配置方案,提高分馆计算机安全系数,完成网络版杀毒软件的部署,根据服务点工作人员现状,当发生故障时采取一键恢复功能,确保网络安全运行;
・划分VLAN,将工作VLAN与上网VLAN分隔,限制分馆最大网络流量,保证工作机网络正常运行;
・提高区馆网站安全性,保障网站数据安全,及时备份数据。建立日志服务器,确保网络出现故障时能被及时发现和排除;
・提高员工网络技术水平、操作应用能力及应对故障能力,不定期组织交流学习,由区馆技术中心带头在全区形成互帮互学、勇克技术难关的良好氛围;
・培训社区分馆和服务点用户,使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和外接设备使用习惯。
4.2 应用软件问题
目前区馆使用的是ILASIII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除系统不稳定外,在图书统计、财经统计、期刊记到、逾期费清单打印、网上流通等业务功能方面也存在问题,如视频点播、电子阅览室管理、全文检索功能都有待完善。
4.3 社区图书馆建设问题
・整体发展不平衡。闵行区既有馆舍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江川街道图书馆,也有条件简陋的社区馆。馆与馆之间发展不平衡,对社区馆建设认识上的差距是导致社区图书馆建设不平衡的首要原因。因此,必须提高认识,考虑长远利益,克服只顾眼前或急功近利的思想。
・管理机制不清晰。社区图书馆由街道、镇文化站管理,观念陈旧,人员管理紊乱,部分社区分馆人员素质不高、技能有限。应对社区馆从业人员实施有效的选聘制度,更新专业队伍,尽快提高社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真正发挥联网运行的效能。
中图分类号 S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90-02
国务院批准的《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晋冀鲁豫皖5省的30市,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规划》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伏牛山地生态区、太行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沿黄生态涵养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和沿淮生态走廊建设,构筑“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河南省国有林场多处于山区、沿黄沙区等生态区位关键地区,构筑“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应当加强国有林场的生态建设和管理。
1 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河南省国有林场是建国之后为治理风沙危害、改善生态环境、培育森林资源,由国家投资在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和桐柏山的无林少林、连片荒山荒地上以及河流源头、水库周围、黄河滩区及故道风沙区,先后批建兴办的专门从事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的林业基层事业单位。60多年来,经过林场职工的不懈努力及有关方面的帮助支持,国有林场创造了宝贵而丰富的生态财富,为生态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森林资源规模逐步壮大,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骨干力量,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1 国有林场资源规模 河南省林业系统的国有林场共88处,经营总面积44万hm2,其中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国有林场64处,平原地区的国有林场24处。森林资源清查表明,河南省国有林场林业用地总面积占全省林业用地的8.7%,有林地面积达29.3万hm2,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7.2%;活立木蓄积增加到1 743万m3,占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的9.7%。
1.2 国有林场功能作用 随着森林资源增加,国有林场已成为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成为良种繁育、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教学实习的重要基地。1980年以来,批建的森林及野生动植物、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大多在国有林场,其中内乡宝天曼、伏牛山、太行山猕猴、罗山董寨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入了世界自然基金会优先保护及其具有国家和全球重要意义的区域。与此同时,国有林场良好的森林资源也保护着众多自然遗产、文物古迹、人文景观,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风景资源、森林景观,是生态旅游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已经成为全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黄河下游的原阳国有林场、民权国有林场等20多个国有林场通过治沙造林,已成为豫北、豫东黄河故道及黄泛区农田防护林体系的主体,在抵御风沙危害、改善农业条件和农村面貌等方面发挥着突出功能。
2 国有林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面对全面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任务,全省国有林场在提供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同时,自身发展没能适时得到应有的制度保障和财政扶持,保护、建设和管理的压力增大,面临着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管理体制机制不顺,发展活力不强 国有林场虽为事业单位,但是没有完全纳入事业管理,也没有按照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分类管理;实行的是企业管理但不是企业,难以及时按照市场变化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增加经营收入。鄂豫皖结合部的信阳市,9个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3.8万hm2,森林覆盖率从建场初期的20%增加到目前的95%,森林蓄积量达224万m3,因造林育林和开展经营活动共欠外债8 500多万元。
2.2 职工收入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 国有林场职工收入远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相当一部分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仍未得到有效保障。西峡县黑烟镇林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8%,2000年开始按照上级要求禁伐后,转入以生态保护为主,每年县财政和中央公益林补偿合计116万元,而每年工资、“三金”等共需491万元,缺口370多万元,职工生活捉襟见肘、情绪不稳。
2.3 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 不少林场存在交通通讯滞后、饮水困难等问题;一些偏远的国有林场仍是村村通工程“盲区”。固始林场建于1959年,辖4个林区,部分林区办公房及林点的房屋还是建场时的老房子,不少已成危房,且林点通往外界道路不畅,60%的林点进出主要靠步行。
3 加强国有林场生态建设管理的措施
为进一步发挥国有林场的区位优势、规模效益和骨干作用,提高生态保障能力,构筑中原经济区“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贯彻落实全国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工作小组工作会议精神,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生态建设与管理。
3.1 加强国有林场生态建设 加强国有林场生态建设是落实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构筑中原经济区“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的重要内容。要贯彻生态优先的思想,按照天然林保护二期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湿地保护区规划等,因地制宜编制森林资源培育方案、保护实施方案,加强困难地造林、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森林资源的保护经营水平,提高林分质量。加强黄河下游综合开发中的林业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滩区安全和发展。立地条件适宜的地方,应结合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进行大径级和珍稀树种用材林的培育。严格执行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依法依规格保护国有林地、节约利用林地资源,确保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3.2 完善国有林场基础设施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政策措施,以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工程为重要契机,按照隶属关系分级负责增加财政投入,支持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加快解决职工住房问题,不断改善职工生活居住条件。及时与发展改革等部门协商衔接,合理编制林区道路、水电等专项建设规划,纳入地方或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尽快改进生产建设条件,优化林区发展环境。加强林区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控、资源监测、科普宣教等设施建设,推进伏牛山等重点国有林区火险综合治理,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3.3 创新国有林场体制机制 参照国务院同意的河北、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和甘肃7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加强生态林保护为核心目标,从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出发,进一步明确国有林场的公益性质,理顺国有林场体制,实施区别对待、分类管理,改革长期以来实行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自收自支的管理办法。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合理核定国有林场事业编制,人员和机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创新经营机制,强化林木资源资产经营管理,鼓励国有林场职工在完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同时,发展林下经济,增加经营收入。为发挥国有林场在重点区域生态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应探索建立国有林场场外合作发展林业的管理体制与政策制度。通过改革创新,提高职工营造林和管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管护,商品林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3.4 改善国有林场经营管理 按照“经营管理科学、基础设施完备、森林优质高效、产业发展充分、资源经营持续、林区富裕和谐”的现代林场要求,结合国有林场在中原经济区“四区三带”格局中分布状况,进一步改善国有林场的经营管理,明确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主体和责任。实施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国有林场经营管理制度,按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采伐限额、制订生产计划和开展森林经营活动。改进国有林场人力资源管理,积极引进国有林场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强化职工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国有林场信息化建设,逐步使国有林场生产经营走上科学化、信息化轨道,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国有林场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顾仲阳.国有林场改革实质推进[N].人民日报,2013-08-08.
[2]杨超.建设生态文明是国有林场的重要历史担当[N].中国绿色时报,2013-07-19.
[3]褚利明.关于国有林场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J].林业经济,2012(6):8-12.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031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02
1 电信网络资源概述
1.1 网络资源概念
电信企业为满足客户在信息及通讯等方面的网络需求,建立的所有网络组成要素被统称为电信网络资源。而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维护企业核心资源数据库,包括交换网、数据网、传输网及动力网等在内的设备维护内容。设备间的相互关系及使用情况也属于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范畴。
1.2 电信网络资源特点
存在性、使用性、动态性是电信网络资源数据的三大特点。资源存在性表示某资源是否是在现实中存在、网络资源存在的状态是什么、和其他类型资源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位置及方式等信息的完整记录。而对于资源使用性方面,则主要表现在资源是否被占用、被谁占用、是否与上一层业务存在资源紧密相连关系等层面。另外,资源动态性主要表现在资源数据库在和网络变化进行匹配的及时度与准确性方面。
2 搭建电信网络综合资源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中国电信在我国可以称得上是“老牌电信运营商”,多年历史积累了大量电信网络资源。新形势下如何一步步做好日益加重的网络维护工作,对网络资源进行进一步挖掘,不断提升对网络资源危险的预控能力,是电信运营商工作的重心所在。网络技术开始逐步向着业务与客户层面转化,原先分散维护的形态也逐步向着集中维护层面转化,当然,对网络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也是时代所需。
3 电信网络资源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方向
动力环境,传输与数据交换作为网络专业资源的主要构成部分,对其统一管理是做好全网信息共享工作的有效举措。
全力支持各部门与各专业工作,网络维护人员需及时掌握信息变化状况,最新维护管理数据要做到一目了然。网络资源存量与具体使用情况变化,也要做到周期性记录。网络资源率的提升,能有效调整网络优化,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
全面、科学分析资源信息,通过网络拓扑结合,网络资源分配方法可有效提升其资源利用率。局部达到最佳效果,全网也实现了预期目标。
冗余资源作为业务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及时结合资源调度规章对其进行调整分析,达到对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效果。
及时了解故障具体信息,故障波及面大小及受损程度,针对重要业务发生的突变要及时沟通。
4 电信网络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案例分析
4.1 某省级电信网络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状况
本文通过某省级电信信息进行分析,2003年MBOSS规范被电信集团正式提出。此省份在传统专业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基础上,开始着眼于统一平台的构建,主要内容包括对各专业资源存量的整合与管理、资源配置、割接管理和相关的动态性管理等内容。在数据资源背景下,对客户和业务多种资源分配,拓扑结构及业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当下该省的综合化集中维护平台构造已基本完成,并取得在全省15个地市进行运作的佳绩。专业资源管理系统及综合网络资源管理系统是该平台的两大主要内容,综合管理系统主要基于各专业资源管理系统背景下,对专业系统所需公共资源信息、跨专业资源关联信息、资源描述信息进行负责。最终实现企业各部门整合到综合资源端进行查看的效果,对业务开通与故障处理等相关业务的推进也大有裨益。
4.2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可知:当前该系统主要针对专业网络资源管理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整合内容为动力环境、交换、传输及数据等。和新97系统、大客户系统、电子工单系统、计费系统等接口相比较而言仍有很大完善空间。相关调查资料也表明:安微、江苏、湖南等省份,在中部地区的电信企业也都或多或少存在相似结论。由此可知:电信企业在网络资源综合化管理平台建设中的常见问题有以下几种。
不同时期不同开发商对各专业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加大了其整合难度。众所周知,网络资源综合管理基于接口对其进行数据关联,或处理相关共享问题。但各系统存在规范与标准不一问题,也是阻碍其有效整合的影响因素。
当前网络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对数据的动态性掌控不足,资源关联性能不高,对于设备出现的同时告警情况,不能对一处或多处原因导致的结果进行准确衡量。
对于专业网络资源数据的采集分析已成为大部分网络资源综合化管理的必备前提,但在和外部大客户以及计费等业务的数据关联层面,仍待进一步完善。
网络资源日常的制度规范与流程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生命周期管理层面存在一定缺陷。
5 电信网络综合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趋势
5.1 电信网络综合资源管理建立ODS-O系统
建立ODS-O系统可有效满足电信业务生产运营的时效性需求,对OS整体也提出更高要求,ODS-O系统开始对OSS进行整合。原则上ODS-O是EDW在OSS域的唯一数据源,EDW不再直接从生产系统提取数据。两级系统,三级应用省级ODS-O系统要收敛省级OSS系统,实时性满足要求后,直接替代数据源系统成为统一共享数据源,ODS-O实现实时数据共享。
5.2 结合用户业务数据做大数据分析,指引市场发展
大数据为电信运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统一数据资产服务平台与开放的电信网络数据服务能力成为数据经营的重要基础,独立数据运营单位的设置也是保障数据经营的重要举措,最终以服务为导向,最大化实现数据资源商业价值。从分散逐步到统一是资源管理系统版本改革的必然趋势,各省分头对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建设,并由集团负责监察工作,制定相应指导意见与规范进行约束。资源数据模型、核心业务模型、技术模型、功能模型将保持高度统一,省网建设会使资源管理逐步向综合一体化平台推进,系统版本、接口标准规范、网络平台也最终会实现统一结合。
5.3 电信网络综合资源管理系统以专业网管做接口
系统中与网管相关的数据通过专用数据接口集成,即便综合网管与资源管理系统是两个独立系统,但都同属电信运营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套系统存在数据与业务互补,综合网管系统需通过对资源数据的全面整合来对全网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可显示在资源管理系统内。综合网管系统向资源管理系统提供动态数据配置,完善了资源管理系统运营功能,二者系统之间通过专业网管接口逐步实现数据与业务互通效果。
5.4 电信网络综合资源管理系统资源异动和更新业务驱动
电信诸多业务系统都属于部门级业务,缺少与其他部门业务的相互衔接,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很难得到及时更新,将出现信息匮乏现象。电信网络综合资源管理系统资源异动和更新业务驱动的不断实施,将会让各业务数据系统保持高度一致。数据交换平台与各部门业务关联更为紧密,当某个业务系统出现资源异动情况时,数据交换平台会及时将其告知关联业务系统,此业务系统可通过资源异动数据分析对其进行及时更新。
5.5 强化业务上层应用发展,实现网络数据资源动态实时关联
系统支持上层应用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层:物理层、业务层、网络层。网络层主要是针对于网络影响分析、故障根源分析、网络规划与激活、性能监控等提供相应应用;物理层主要针对工程施工管理及网络资产管理提供相应应用;业务层主要针对业务规划与激活、故障单管理、业务影响分析等提供相应应用。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实现进一步拓展,数据资源也得以进行实时动态监控。进一步推进综合业务配置效果,业务工单达到直接回应效果,业务开通系统直接生成工作单,业务所需资源预占与实占达到一站式完成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吴丹宁.GIS在电信网络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6(2).
中图分类号:S2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0-0050-01
1 引言
随着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执行科学的用水计划显得尤为重要。灌区量水是农业节水灌溉中的一项核心技术,通过BP神经网络对渠道水位流量关系建立对应模型,设计基于GPRS的遥测终端对现场采集的水位流量数据远程传输到监控中心,可以通过Web浏览器登陆管理系统并访问数据。
2 神经网络流量预测模型
BP神经网络结构由感知单元组成的输入层、计算节点组成的隐含层和计算节点组成的输出层三部分组成。各层信号逐层其前向传递,每个神经元只能够对下一层神经元产生影响,其软测量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
3 系统硬件设计
遥测终端(RTU)是集数据采集处理,数据存储及无线传输于一体的现场终端设备,选择SIMCOM提供的SIM800C系列模块。其模块的主要功能具有GSM基带、GSM视频、天线接口及其他接口,其模块功能框图如图2所示。
为了实现对灌区现场数据的远程采集,达到对灌区远程无线监控的目的,就需要实现远程测控系统与现场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以及两者之间数据的传输,数据的传输选用无线传输方式,GPRS的通信原理如图3所示。
4 服务器上位机设计
监测中心的软件是将各个监测点的数据信号进行收集、汇总以及分析,提供一个给用户解决方案的平台,监测中心应具备管理功能、查询功能、通信功能、分析功能和存储功能。上位机的界面层通过浏览器来实心,其具有实时显示、数据查询、图形报表等功能。
5 结语
本文研究设计的基于神经网络的灌区量水远程监控系统负荷灌区信息话建设的需求,实现了对灌区量水的远程监控预测,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分层分区光缆网络 综合业务接入点 光交 通信管道1 引言
业务竞争的基础是网络,网络建设的基础又是底层的光缆网,因此调整光缆网建设策略,部署全业务环境下的光缆网,将是运营商适应全业务运营模式的关键所在。
目前各大运营商均开始发力进行全业务环境下的基础光缆网络建设,主要的建设思路就是进行垂直分层、水平分区的光缆网络建设,实现核心层、汇聚层、边缘层分层次的光缆网络,将原来无线基站接入、有线宽带接入、大客户接入等各自为阵、重复建设、资源混乱的接入层光缆网络进行网格化的管理。并通过合理建设边缘主干光缆实现各个接入业务的统一承载,进行统一的资源分配,实现接入层光缆的可管可维,避免重复投资,适应全业务接入的网络需求。
本文主要通过下关城区网格化光缆网络建设的情况介绍及遇到的问题分析,来对网格化形式下传输网建设的几大要素进行探讨。
2 下关城区网格化光缆网络建设情况分析
2.1 建设思路
明确网格的划分(确定汇聚区、综合业务接入区的范围);明确机房定位(确定汇聚机房、综合业务接入机房);搭建分层分区的光缆网络,并明确资源分配点(确定光交布点位置)。
2.2 建设情况
(1)网格划分及机房确定
下关城区划分为3个汇聚区,如图1所示,以穿城而过的西洱河为界,将城区北部区域划分为1个汇聚区、业务密集的老城区划分为1个汇聚区(3个片区)、东部的开发区划分为1个汇聚区。
根据汇聚区划分情况,原则上每个汇聚区确定1个汇聚机房,老城区汇聚区由于业务量密集,管网资源紧张,考虑设置3个汇聚机房。汇聚机房尽量考虑自有以及长期租用,面积要求在50m2左右,但结合自身情况,大于5个剩余机柜的位置机房也能满足,因此最终确定了如表1所示的下关州广电机房、寻呼机房、幸福路27号机房、文昌街机房、龙山行政区机房5个汇聚节点:
表1 下关城区汇聚机房明细表
序号 汇聚机房 汇聚区 产权 机房面积/m2 剩余机架位 处理
方式
1 文昌街机房 老城区
汇聚区 短租 18.00 0 替换
2 寻呼机房 老城区
汇聚区 自有 57.63 15 保持
3 幸福路27号机房 老城区
汇聚区 长期租用 21.78 7 保持
4 龙山行政区机房 开发区
汇聚区 自有 44.85 15 保持
5 下关州广电机房 北部城区
汇聚区 长期租用 47.35 6 保持
根据下关城区汇聚区域划分及汇聚机房确定情况,对城区进行了水平区块的划分,整个城区共划分了如图2所示的13个综合业务接入区。
如图3所示,依托已确定的州广电机房、寻呼机房、幸福路27号机房、文昌街机房、龙山行政区机房5个汇聚节点兼做综合业务接入点,负责5个综合业务区的业务接入。另外选取现网的外贸、人民街机房、兴邮宾馆、寻呼楼宿舍、下关农行、金荣宾馆、天井村、满江机房等8个节点作为综合业务接入点,负责其他8个综合业务区的业务接入。
(2)分层光缆网建设
在区块划分确认、机房定位明确的情况下,依托管道资源情况,进行了城区分层分区的光缆网络建设,光缆网络分为3层进行建设:核心机房-汇聚机房、汇聚机房-汇聚机房之间直达的汇聚层光缆、汇聚层机房-综合业务接入点之间连接的一级接入主干光缆以及覆盖综合业务接入区实现综合业务节点-主干光交之间连接的二级接入主干光缆。对机房情况不理想后期需要替换的节点考虑在机房楼下新立光交,以方便后期机房搬迁时各层次光缆的割接。建设情况如图4所示:汇聚层光缆采用144芯光缆建设建设,实现了综合楼、州广电、寻呼机房、幸福路机房、文昌街机房5个机房之间的光缆连接,考虑了管道路由及组网需求情况,龙山行政区机房光缆不再独立分层建设汇聚层光缆,而与一级主干光缆共用进行建设。
图4 下关城区汇聚层光缆路由示意图
如图5所示,一级主干光缆采用144芯光缆进行建设,实现了各个汇聚节点-综合业务节点机房之间的光缆连接,由于部分综合业务接入点机房情况不是很理想,在建设中采用在综合业务接入点机房楼下新立大容量光交的方式替代机房进行布放。
二级主干光缆的建设采用144芯光缆,实现了综合业务接入点机房(或光交)-各主干光交节点的光缆连接。在建设中对相邻综合业务区之间二级主干光缆同路由段的情况,光交节点进行共用,光缆由于资源流向不一样,进行各自布放。
二级主干光缆以环为单位进行建设,纤芯资源的分配采用环型无递减配线方式,完成了城区12个综合业务接入区的二级主干光缆环路的建设,设置了49个边缘主干光交作为二级主干光缆资源的分配点,基本实现了城区的二级主干光缆覆盖。
通过分层分区光缆网络的建设,为下关城区传输网络打下了坚实的网络基础构架,构架结构情况如图6所示。
后期传输系统的组网将可以根据基础构架的结构灵活进行组网,通过各层次光缆之间的跳接,满足未来各自传输系统的组网需求,比如分层、双归、扁平化等各种不同的系统组网需求。
2.3 建设总结
通过下关城区进行分层分区光缆网络的建设,为下关城区业务网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网格划分的颗粒度还不够细,主干光交覆盖目标不够具体,影响了二级主干光缆资源的精确分配;
(2)机房是网格化传输网络的关键点,但落地困难,面积偏小,很难适应未来业务网发展需求;
(3)分层分区的光缆网络的建设对管道管孔资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4)光交布点是否合理,规划的光交布点如何保障落地建设,光交覆盖缺少详细的目标;
(5)三层光缆完全独立建设是否完全必要,光缆芯数全部使用144芯光缆是否合理,二级主干光缆的纤芯分配缺少基础数据的支撑;
(6)目前传输系统的组网情况与网格划分情况不能对应,有很多跨区、跨网格组网的结构存在,应该怎样解决系统组网与网格之间的关系。
3 网格化传输网络建设要素
网格、机房、通信管道、光交、光缆网和传输系统是构成网格化传输网络的6大要素,下面根据下关城区网格化光缆网络建设的情况介绍及遇到的问题分析,来对网格化形式下传输网建设的6大要素进行探讨。
3.1 网格划分
人口密集的城区、县城、重点镇区等区域,是进行网格划分的重点所在,网格规划应该做到汇聚区域、综合业务接入区域、园区接入区域3层网格的细致划分,将业务接入目标不断由面的目标向点的目标推进。通过不断明确的业务需求目标自下而上指导传输网络的建设,如各层次光缆的路由及纤芯资源需求、各层次光交及机房的需求、各层次系统的容量配置需求等。
乡镇区域由于地域广阔、人口分散以及业务接入零散,在网格划分时考虑到一定区域的面上接入目标即可,只需进行汇聚区域、综合业务接入区域2层网格的划分。
目前传输专业的项目管理和网络建设只建设到了综合业务接入区这个层面,明确到了主干光交节点。网格没有细分到园区接入区域这个层面,但对人口密集区域非常有必要进行园区接入网格的更细致划分,将业务目标有效地落实到点上。建议在ODN网络建设中,改变原有按需零散进行建设的建设思路,调整为以园区网格建设为目的,提前进行光缆基础网络的布局的建设思路,实现网格化网络由上而下的统一,更好的为业务网络提供基础网络服务,同时也可为市场发展提供最基础的目标用户数据。
园区网格的建设应以主干光交节点为依托,以商务楼宇、商品住宅小区、成片的自建住宅区、校园、医院、单位大院等为园区单位,进行更为细致的网格划分,设置园区光交,实现园区光交对园区内所有接入业务需求(无线、有线宽带业务、集客业务)的有效覆盖,形成园区内的用户分布及需求信息库,为网络发展及市场发展提供最底层的基础数据。
3.2 机房
网格划分再好,光缆分层再好,系统搭建再好,没有机房的基础作保障,将变成整网发展的瓶颈并给网络发展埋下致命的隐患,所以汇聚机房、综合业务接入机房的建设应该作为全网发展的战略基础资源进行建设,在管理、投资、维护几个方面都应向汇聚机房、综合业务接入机房倾斜。在建设过程中应将机房的建设提高到战略层面的高度,保障每年计划建设机房的落地实施。
合格的汇聚机房、综合业务接入机房在整个通信网络中不单单只为传输网服务,同时也是业务网的BRAS、OLT、BBU池组化站点、未来业务集中上连网元等的目标建设机房,是全网资源进行统一集中的机房。通过网格内汇聚机房、综合业务接入机房的建设真正实现基础网络的业务统一承载,实现基础网络长期稳定为业务网络发展提供服务的目标。
3.3 通信管道
前期通信管道建成后,由于缺乏对管孔资源使用的合理规划,未对管孔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管孔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而分层分区的光缆网络的建设将占用大量的管孔资源,这一矛盾给分层分区光缆网的实现造成了较大的难题。
在网络建设和维护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减轻这一矛盾的影响:
(1)加强对管孔资源的管理:根据水平网格划分情况,完成水平网格内每段管道的定位分析(主干管道和支线管道)及使用规划,任何一段管道的光缆穿放应该在维护部门的使用规划控制下实施;
(2)提高管孔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多条光缆需要穿放的管道锻落考虑用大芯数光缆进行光缆合并或在同一管孔内一次布防多条光缆的方式减少管孔的占用,也可以考虑新技术的引入,比如微缆、带状光缆等;
(3)合理设置光缆分支点(路口、管道过街点等),避免配线光缆来回占用管孔穿放。
3.4 光交
光交由主干光交和园区配线光交两级构成。
主干光交的建设主要关注布点规划、落地建设、端子资源合理使用、主干光交的覆盖范围等几方面的内容,对前3点各运营商均有一定的建设流程及规范,这里主要对主干光交的覆盖范围提点自己的想法。主干光交的覆盖范围确定必须建立在园区网格划分的基础之上,明确每个园区与主干光交的归属关系,这样在园区用户普查数据完成后可以比较具体地分析出每个主干光交覆盖范围内的基础纤芯资源需求,为资源的分配提供比较具体的数据,同时也规范了后期各园区内业务网或园区光交的建设行为,为园区的光缆建设预规定了引接方案。
园区配线光交应根据园区网格的划分情况进行建设,可以是一个园区设置一个园区光交,也可以是几个园区合设一个园区光交,或者也可以把园区内的基站ODF单元设置为园区光交节点。这要根据地理特征及业务需求情况灵活设置,但每个园区配线光交设置后应明确归属的主干光交和覆盖的园区范围。
3.5 光缆网
光缆网是网格化基础网络的最终体现,最终实现了网格化网络的基础构架。
在光缆网建设中一定要坚持垂直分层、水平分区的建设原则,网格化基础网络里光缆网的建设思路如图7所示。
3.6 传输系统
网格化基础网络的搭建最终都是为传输系统进行服务的,但传输系统搭建在前,网格划分在后,会出现系统组网与网格划分不能对应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图8的传输系统的建设调整思路。
而传输系统的组网结构和需求是不断在变化的,点对点、环形组网、口字型组网、双归组网、网状组网,还有网络扩容、升级、搬迁等因素造成的组网结构的变动等,这些变化在原来的传输网里造成了很大建设困难。但完成了网格化基础网络的建设后,可以很从容地应对传输系统组网的变化需求。
4 结束语
网格化的基础网络是未来传输网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方向。在传输网网格化的建设中应紧密地抓好网格化6要素的建设,为适应未来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资源。
参考文献:
[1] 谢桂月. 城域网的光缆线路设计[J]. 邮电设计技术, 2006(10): 1-4.
[2] 李立高. 光缆通信工程[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3] 中国联通. 2015―2017年发展规划网络资源规划编制指导意见[Z]. 2014.
[4] 曾敏,马建虹. 浅谈接入层传输光缆基础网络建设中光缆芯数的选择[J]. 电子世界, 2012(22): 9-10.
[5] 高兴平,卢. 本地光缆网中继及主干层规划[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9(6): 45-48.
[6] 章海. 浅谈全光通信网技术[J]. 科技信息, 2011(22): 217-217.
[7] 林先钊. 移动传输网接入层光缆的建设方式[A]. 海南省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5.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络;建设;应用
1 引言
随着各单位计算机和局域网络应用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被相继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各单位之间、各单位和外界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换和共享的要求日益增加,特别是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以计算机应用为主流,同时高校的教学、管理等急需网络化、信息化,因此我校建立起了大规模的校园网络环境以适应现时以及将来的需要。由于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信息化、综合型人才的基地,对网络新技术、新功能也有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求更高的网络带宽、更强大的服务器处理能力、更快的网络速度。
2) 要求在安全防范、人员管理、场地管理等行政事务的管理上更有效率。
3) 学员层次较多,要求联系手段和信息手段的多样化。
4) 更多的工作站点使结构化布线系统较为庞大,易管理性、标识清晰的布线系统将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2 我校校园网络的建设
我校校园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个满足数字、语音、图形、图象等多媒体信息以及综合科研信息传输和处理需要的综合数字网,并能符合多种网络协议,体系结构符合国际标准或事实上的国际工业标准(如TCP/IP),同时能兼容已有的网络环境。
由于网络的应用日益增长,用户数量的剧增,百兆骨干网已不足以满足当前和将来的应用发展,因此我校校园网络采用交换式千兆以太网骨干网络平台,它能提供10倍于快速以太网的性能,充分保护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千兆位以太网相对于原有的快速以太网、FDDI、ATM等主干网解决方案,提供了另一条改善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骨干连接和交换机与服务器之间连接的可靠、经济的途径。网络设计人员将能够建立有效使用高速、任务关键的应用程序和文件备份的高速基础设施。网络管理人员将为用户提供对Internet、Intranet、城域网与广域网的更快速的访问。通过在整个校园网络中的三层交换技术及VLAN,实现教学区、办公区、宿舍区的相对隔离,便于网络的整体管理规划。
3 网络建设的几个原则
3.1 网络系统的高性能
网络系统设计中的设备高可靠性要求和系统高可用性要求:核心交换机所有关键部件可以实现冗余工作,可以在线更换(插拔),故障的恢复时间在秒级间隔内完成。多级容错设计基于单个设备高可靠性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不管是校园网还是城域网、广域网,其上的信息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的多媒体应用及新的数据应用对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企业普遍采用的Intranet网络模式来说,其WWW服务器,FTP服务器,Lotus Notes群体应用服务器,Novell Server等服务器群支撑着整个企业的信息服务环境。企业各部门用户客户端应用软件,通过网络访问中心服务器,请求应用,查询数据库。网络的负载流量主要从边缘设备到和核心的数据交换,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网络规模的扩展,以及应用的信息交换量增加,使得企业网络通常首先在核心发生通讯瓶颈现象。改善企业园区局域网的网络数据交换性能,往往是首先扩充核心交换机的交换性能,增加边缘设备到核心的数据通讯带宽,以减轻整个网络的瓶颈,使得应用软件的性能和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在设计校园园区局域网的原则上,首先应该考虑满足网络规模所要求的核心设备数据交换处理能力,以及边缘设备到核心的链路带宽。
就学校应用来说,其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支持校园应用的基础设施是校园的园区网络,它的工作状况会直接影响到校园的办公应用环境,教学、管理、开发、设计等业务环境,财务管理、部门管理等环境,信息检索、数据库查询、Internet浏览等支持校园正常运行是必要服务设施功能。网络的可靠性要求是保障校园应用环境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网络要求可靠性的同时,要求网络具有高可用性。不仅要求设备的部件冗余,同时要求网络的链路冗余,可结合物理层、链路层及第三层技术实现,以保证网络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供信息访问服务。
3.2 网络系统的可扩展性
网络设计的可扩展性要求包括交换机硬件的扩展能力以及网络设施新应用的能力。核心交换机的灵活扩充性要求:核心交换机应该具有灵活的端口扩充能力,模块扩充能力,满足网络规模的扩充;同时提高性能,满足更高性能的要求。支持新应用的能力:产品具有支持新应用的技术设备,能够方便快捷地实施新应用。
在设计网络方案时,首先是满足现有规模的网络用户的需求,同时考虑到未来业务发展、规模的扩大,设计网络具有用户端口灵活的扩充能力。核心设备是整个网络的枢纽,用户端口数的扩充,需要增加配线间边缘工作组的设备,增加边缘设备的同时,要求连接核心骨干设备的端口数相应增加,因此核心设备应该可以通过增加的负载插槽容量。对于交换机来说,核心交换引擎应该可以满足最大配置下,无阻塞的进行端口数据饱交换,模块的扩充不影响交换性能。采用分布式交换结构可以实现了交换机的并行数据交换处理,优化网络的性能,本地交换和全局交换相结合的分布式交换实现灵活的模块、端口扩充能力。
3.3 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要求可以有效的控制网络的访问。灵活的实施安全控制策略。网络的安全性对网络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网络安全控制,可以使应用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在校园园区网络中,关键应用服务器、核心网络设备,只有系统管理人员才有操作、控制的权力。应用客户端只有访问共享资源的权限,网络应该能够阻止任何非法的操作。在园区网络设备上应该可以进行基于协议、基于Mac地址、基于IP地址的包过滤控制功能。在大规模园区网络的设计上,划分vlan,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隔离子网内的大量广播,另一方面隔离网络子网间的通讯,控制了资源的访问权限,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在设计园区网的原则上必须强调网络安全性控制能力,使网络可以任意连接,又可以从第二层、第三层控制网络的访问。
3.4 网络的可管理性
网络的可管理性要求网络中的任何设备均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平台进行控制,网络的设备状态,故障报警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控制,通过网络管理平台简化管理工作,提高网络管理的效率。
在进行网络设计时,选择先进的网络管理软件是必不可少的。网络管理软件应用于网络的设备配置,网络拓扑结构表示,网络设备的状态显示,网络设备的故障事件报警,网络流量统计分析以及计费等。网管软件的应用由于提高网络管理效率,减轻网络管理人员的负担。网络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零管理,基于策略的管理方式,网络管理是通过制定统一的策略,由管理策略服务器进行全局控制。基于Web的网管界面,是网管软件的发展趋势,灵活的操作方式简化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在设计园区网的设备选择上,要求网络设备支持标准的网络管理协议SNMP,同时支持RMON/RMON II协议,核心设备要求RAP(远程分析端口)协议,实施充分的网络管理能够,在设计园区网的原则上应该要求设备的可管理性,同时先进的网管软件可以支持网络维护监控、配置等能够。网络设备采用开放技术、支持标准协议:采用标准的协议保护用户的投资,提高设备的互操作性。网络设计所采用的设备要求采用主流技术、开放的标准协议,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能够支持同一厂家之间的无缝相互连接与通讯。在设计园区网络原则上,发挥不同厂商产品的专用先进技术同时,必须强调考察设备的技术、协议的标准性,减少设备互连的问题,网络维护的费用,使用户的投资得到有效的保护。
4 数字化校园的必要性
对于校园网络建设来说,应用是目的,网络环境是基础,网络教学资源是核心,而人员培训与网络维护是保障。校园网络的应用主要分为四个大的部分:
4.1 学生学习的助手、学习资源的源泉
校园网是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如宿舍的局域网应用系统,BBS系统等,她不但是学生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工具,同时也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
4.2 老师教学的辅助工具、同样是一种资源
校园网是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服务的。如多媒体教学系统、视频点播课件系统、虚拟Internet教学系统的应用,可以提供教师的教学资源、辅助教师备课,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支持教师再学习活动等。
4.3 行政部门的管理依赖
校园网是为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等服务的,因此对于高校的校园网络信息管理而言,一切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着教学、科研进行的。如辅助学校的学生学籍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科研管理、数字图书馆等。
4.4 校对外交流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