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主要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23 10:54: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主要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主要问题

篇1

古筝的发展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筝正是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由于产生的年代久远,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我们习惯性的称之为“古筝”。在种类繁多的音乐发展史上,古筝以其独特的音色,优雅的弹奏方式在音乐艺术的花丛中独树一帜。学习古筝演奏不但可以增长自身的音乐知识,锻炼自己的音乐韵律感,同时也可以陶冶情操,增加个人的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一、古筝入门教学中应注意的误区

(一)在古筝教学中忽视了集体协作的精神

不同于以往集体教学,现代的古筝学多采用“一对一”式教学方法,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加用心的教学,学生们学习更加专心,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会花费教师们的大量精力,同时也会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忽视集体协作能力的养成,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与其他初学者交流合作的机会收效甚微,导致高投入低产出的效果,极不利于古筝学习。这样就会导致有的学生独自演奏时表现出色,但是在集体演奏时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欠缺应有的合作技巧,在合奏中,不能有效的调整自己,也会无法单独承受一个声部的演奏任务,难以与其他的声部默契、和谐。由于学生们习惯独奏,大多数情况下会抵触与其他合奏的学生们共同演奏,在集体写作中也会表现淡漠,也不利于个人性格的培养。

(二)教学中忽视了学生们的表现力

表现力是乐曲演奏的灵魂。在古筝演奏中,演奏者的音乐表现力对于乐曲有着决定性作用,优秀的古筝演奏者通常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听众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仿若身临其境,对于乐曲中所创造的情境有着深刻的表现。但是在现代古筝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些古筝教育者过分注重演奏技巧的教学,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讲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们演奏过程中的表现,这样就会使学生们弹奏的曲目,虽有其声,却显现不出感情。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注重演奏技巧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表现力的培养。作品的表现力不仅表现在深厚的演奏技巧,更在于演奏过程中肢体语言的表现,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感情,古筝的表现形式是视听表演,因此在重视演奏技巧的同时,加强自身肢体协调性,在演奏过程中,让观众享受视听双重乐趣。

(三)对于演奏音乐文化内涵的不明确

古筝演奏是一种视听艺术,是抽象概念的音乐艺术,每部作品中都蕴含着作曲者内心感受,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不同,有的乐曲表现一种欢乐愉快的气氛,有的则表现出悲伤哀婉的曲调,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们对对音乐内在涵义的讲解,让学生们不再是简单的技巧演奏,在演奏过程中,重视感情的流露。在教师的启发下,初学者在熟悉音乐旋律的同时,理解音乐的意境,用心去表演乐曲的内涵,布顿的对作品进行品读,熟悉作品的旋律、节奏、演奏速度、力度等,提高音乐表现力以及对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有些教师在讲授时,不重视创作者感情的讲解,这样在无形中就会使学生们对音乐机械的演奏,而没有感情的体现,不利于学生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培养。

(四)对于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忽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在古筝教学刚开始阶段对古筝学习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开始产生厌倦情绪,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淡,上课坐立难安,学习的速度明显降低,长此以往,学生们对于古筝学习会越来越懈怠,甚至开始放弃古筝的学习。这些都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致,对于初学者而言,一切关于古筝的学习都是新的,学习起来自然兴趣盎然,权情投入,一旦过了这种兴奋期,学习兴趣就会淡化,学习成效开始下降,学生们便开始松懈,甚至觉得无聊。对于初学者而言,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在接触新鲜事物时,会表现出极强的学习兴趣,但是一旦对所学知识有所掌握便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在教学中,想要长期坚持有效的学好古筝,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注重学生们兴趣的持久性对于古筝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学习古筝的方法不完善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教学技巧,学习古筝也是如此。对于初学者而言,掌握一种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快速入门,积极学习,进步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错误的学习方式学习成立习惯再想改正就会很难,因此在教学初期就养成正确的学习古筝的方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除了专业教学的讲解以外,对于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坐姿以及良好的演奏习惯的讲解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古筝教学中,注重学生们智力与德育并重。智力是学习的前提,德育是教学的重点,将德育与智力结合起来才能塑造一个合格的人。

(六)教学中对学生们创造力的忽略

创造力的培养是古筝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古筝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甚至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只有让学生们成为创造型、开拓型以及才能型的新一代,才能使他们适应古筝乐曲的发展性与创新性,在音乐表现上更加有张力。精准的体现自己在演奏过程中的创造力,提升作品演奏的表现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们的创造力,对于学生们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新思想以及新观点给予积极的评价,并鼓励学生们敢于提出自己的个人看法,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乐曲,注重学生们对音乐作品中表现技巧以及音乐语言的理解,使学生们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对待古筝学习。泰戈尔曾说:“如果学生学习过程总是在学习结果,那么他的人生将总是在模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学生们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多注意自身的想法,培养学生么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们自主的参与到古筝学习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二、古筝入门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古筝教学中,重视学生们集体协作精神的培养

现代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改变,大多采用“一对一”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利弊同在。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们更加系统的接受古筝教学的知识,使学生们学习更加专心,但是也会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忽视集体协作能力的养成,学生们平时学是独奏,这样就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与其他初学者交流合作的机会,极不利于古筝学习。协作能力在学生们合奏过程中重要体现,学生们通过与其他的演奏者相配合演出的方式,使自己更加融入集体,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更加有积极性,对于一些合奏曲目也会产生兴趣。

如果不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会导致有的学生独自演奏时表现出色,但是在集体演奏时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欠缺应有的合作技巧,不利于学生们个人心理的发展,过分关注个人练习,而忽视了集体协作会使在合奏中,不能有效的调整自己,也会无法单独承受一个声部的演奏任务,难以与其他的声部默契、和谐。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们思想的养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学生们通过集体演奏可以提升自己的集体意识,在学习中也会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对古筝的学习也会更加积极。如果学生们不能良好的融入到集体演奏中,由于学生们习惯独奏,大多数情况下会抵触与其他合奏的学生们共同演奏,在集体写作中也会表现淡漠,这样就会使学生们跟其他的伙伴们相互疏远,也不利于个人性格的培养。同时,任何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过度关注进度,凡事脚踏实地的进行,逐步的完善自己,将培养协作精神作为一种教学目标,让学生逐渐融入到集体演奏中。

(二)重视学生们丰富表现力的培养

演奏者的音乐表现力对于古筝演奏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如何提高音乐表现力,笔者通过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正确的古筝演奏技巧是表现音乐表现力的前提,正确的把握音准与节奏以及左手按、颤、滑、揉等技巧的运用;其次,对于音乐流派的把握对于不同曲风的音乐,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要想正确的表现出各流派间的特点重点在于对左手按弦的运用,这需要演奏者对音乐的个人感觉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对曲子所表达内涵的了解,因此这些就需要初学者多看一些提高人文思想方面的书籍,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在艺术方面的素养;丰富表现力的培养最重要的一点是肢体语言的运用,在举手投足间都表现出一种美感,让观众们感觉到自身的音乐素养。

笔者之前曾观看过很多的古筝表演,最难忘记得是王中山先生的一场现场表演,先生弹奏的出神而且忘我,使观众仿佛身历其境,营造出一种潇洒的舞台表现力,显现出磅礴大气的表现台风,这些都深深吸引在座的观众。因此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丰富的舞台表现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台风以及树立信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提升音乐表现力,初学者更加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表演过程中也会更加游刃有余,对于古筝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古筝演奏者往往有着深厚的舞台感染力。使观众们身临其境,在塑造生动形象的同时,也会塑造自身的鲜明个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们表现力的培养,加强他们的音乐感染力。增强学生们的舞台效果。

(三)初学者应明确所演奏曲目的内在含义

对于初学者而言。学习古筝演奏技巧固然重要,在教学中也不应当忽视作品的内在含义讲解,古筝大多表现编曲者自身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抽象的个人感受,教师在教导初学者的过程中,应当对作品的内在涵义做出分析讲解,培养学生们用心感受角色的内涵,在内心深处想象这种情境,并通过自己的指法表现出来,将自身置身意境中,以心传手,将作品无形的意象化。通过意境掌握作品的内涵,将自己置身意境的角色中,两者相互交融,将作品完整的演奏出来,将基本指法、曲谱以及表演者心境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们增强对音乐的感染力,培养学生们的音乐感。在教学中,不要让学生们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古筝技术的训练上,而应该规范化练习使学生们掌握演奏技巧。从而达到良好的演奏效果。在熟悉演奏技巧后,对学生们进行音乐内涵的讲解,准确把握音乐的人文背景以及音乐风格特征,使学生在深层次理解音乐学习。

加强音乐人文教学,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以及个人的音乐感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们性格的培养,学生们成为古筝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逐步完善自己。在选择教材时也应考虑到学生们的个性化以及时代特征,兼具系统性与广泛性,将各种曲风的曲子以及各种流派各种技巧系统的包含起来,由浅入深、循循渐进。

(四)教学中重视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的动力,对于学习也是一样,初学者对于自己没有涉及过的学科总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对于自己有所了解的东西就会渐渐产生厌倦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使学生们总是对古筝学习产生兴趣,使他们在学完多次之后仍感到意犹未尽。这就需要教师们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式齐头并进的学习理念来增强学生们的自主性,使学生们自主的参与到古筝的学习中,对古筝学习保持足够持续的热情。

一方面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将教学时间做出合理规划可以使学生们进行每周1-2次,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对古筝的学习产生期待心理,这样课堂效果就会更加明显,学生们学习古筝的积极性提升,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也会增强。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们忘记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所以在课上教学之余,积极鼓励学生们课下自主的将学过得内容反复练习,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另一方面可以在教学中加进一些学生们熟悉的小曲子,比如《小燕子》、《小白兔》等简单有趣的童歌,让初学者学会了以后弹奏给家长听,这样可以有效的满足学生们的表现欲,学生们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增强了自身对音乐的敏感度,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另外,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一些同龄小朋友们参加古筝比赛的优秀视频,让学生们在欣赏的同时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培养学生们的兴趣,这样也可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将各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初学者在学习中就像玩耍一样有趣,这样学生们自然会保持极高的学习兴趣,对于古筝的学习也会更加专心。

(五)完善古筝学习的学习方法,使初学者可以系统的接受古筝教学

对于古筝学习来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平时的练习中形成习惯,会对学生们学习古筝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初学者在每次练习前应该树立明确的目标,对自己应达到怎样的程度作出明确的要求,不能只是简单的将几首曲子反复弹奏,要敢于尝新,同时保证弹奏质量,在弹奏前想好弹奏过程中应运用的指法以及弹奏技巧,想好以后再下手,思想与肢体协调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做正确的练习,如果弹奏方式不正确,那以上所说的一切都无济于事,同时反复的练习甚至起到相反作用。

在初学者学习过程中,教导学生们正确运用指法、手势、手形、运指手法以及弹奏方法。在弹奏过程中让学生们始终保持正确的坐姿,一般以坐式为多,坐在琴的右侧,身体正中心与准一号琴码的位置相对,腰部与面板同高,身体高出侧板一拳左右,双腿呈“稍息”样,手形呈半握拳状,就像婴儿睡觉时手的样子,即休息位。弹奏时,运指方向应与筝面平行,要求义甲正面触弦,各指的弹奏方向应与筝弦平面基本垂直,远指关节是发力点等等,这些基础在教学中都要向初学者做出正确的示范,这样它们在自己进行弹奏时才能有个参考,不至于出现出现错误。注重重力弹奏、展收以及转腰等技巧的练习,这对于初学者纠正错误的练习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学生们就算零基础也可以轻松的学好古筝,学生们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下可以更加娴熟的进行各种指法的练习,对于树立自信心有着重要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六)重视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发挥学生们的创造天性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们个性的培养,注重学生们创造力的发挥,在演奏过程中融入学生们的个性化元素,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激发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源头,对于学生们在音乐中的独特见解,我们应当提出鼓励,让学生们愉快的进行古筝学习,通过这种鼓励教学,学生们会对音乐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学生们的演奏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放飞学生们想象的翅膀,让学生们大胆想象、自由发挥,学生们也会把音乐当作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提升自己的音乐品味,强化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记得曾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评价古典音乐的时候,他觉得古典音乐太过沉重,可以适当的加入现代元素,于是他就将自己改过的曲子弹奏出来,虽然有不合理之处,但是整体效果还不错,笔者鼓励他继续这种曲风,他听了以后也很开心,对于古筝的学习更加用心,并且时不时的来点新的灵感,对于他的音乐艺术道路有着重要的作用,他的古筝演奏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古筝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学生们在坚持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更好的丰富了自己的音乐潜能。

三、结语

古筝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我们应当跳过教学误区,对于学生们各方面水平综合教学,达到理想的古筝学习效果。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们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们能和谐的完成合奏,不至于慌乱紧张;重视学生们表现力的培养,学生们通过演奏将乐曲中的灵魂演奏出来,使听众们收到视觉与听觉双重享受的效果,这些都可以在学生们的演奏过程中体现出来;重视初学者对于作品内在含义的培养,重视学生们对作品感情的自身感受;加强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们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带古筝学习中,增强自身学习自主性,达到熟能生巧的作用;完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系统的接受古筝教学,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不断强化自己的音乐表现力,增强各种指法的练习,树立学习音乐的自信心,使学习音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琳.浅谈古筝入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1,(07).

[2]关玉玲.浅谈古筝入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07).

[3]崔俊春.浅谈儿童古筝入门教学方法[J].大众文艺,2013,(09).

[4]陶一陌.琉璃亦阑珊――在现代古筝音乐创作过程中的点滴思索[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1,(08).

[5]吴慧菁.浅析现代古筝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大舞台,2011,(07).

[6]靳诗雨.浅谈少儿古筝音乐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大众文艺,2011,(14).

[7]陈月.浅析少儿古筝教学中的问题与方法[J].音乐大观,2013,(09).

篇2

【关键词】 中药鉴定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品种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中医药院校中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具有很强的综合实践性,实验课是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医药院校中药类专业毕业生的中药鉴定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普遍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有多种,如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所致的师资经费的相对缺乏和人均拥有实验仪器数量的相应减少,实验内容以验证理论为主,实验方法以教师设计讲授、学生照章操作为主,实验手段以传统的标本、挂图、投影、显微镜为主[1],从中反映出目前中药鉴定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与培养目标和市场需要相悖的问题,急需通过教学改革加以解决。笔者长期从事中药鉴定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认为在本学科实验教改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实验设计的综合性与创新性

中药鉴定学实验教材或指导中所编写的实验多为验证式实验,这部分内容与所学理论知识相配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但如果这部分内容所占比例过大,往往导致学生的思维过于单一直观,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为此,笔者认为在按专业培养目标设计实验项目和内容时,应尽可能多地考虑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与方法的创新性。内容的综合性是指实验项目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应涵盖与中药鉴定密切相关的多个学科,如药用植物学、药用动物学、矿物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仪器分析、生物技术等,主要应用于单个品种的鉴定,尤其是多来源品种以及常用易混品种的鉴定,如大黄、天麻、麻黄、砂仁、厚朴等的鉴定。通过综合性实验训练,使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方法的创新性主要是指中药鉴定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常规中药鉴定方法多为药典法,但有时对某些品种的鉴定还不应拘泥于某一种方法,应探索多种有效快速鉴定的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自我完成。通过创设多种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的兴趣,从而有目的地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2 实验材料的代表性与可行性

实验材料即样品的代表性是指取样的典型性。样品材料的典型与否直接决定实验结果和质量的好坏。供实验使用的材料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品种或同一品种的产地不同,但为了反映所鉴定的品种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及有效成分等方面的特征和规律,必须选用那些特征显著、重复性好、易取易处理且成本相对低廉的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如鉴定用药材品种往往都选用品质优良、特征显著的道地药材。实验材料的可行性是指取样的可能性和便捷性。可能性主要考虑实验材料的成本和市场供应情况,如果材料成本过高则实际使用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多数院校的实验经费紧张而难以承受高额实验支出;若该材料市场供应不足或缺乏则都难以选作样品材料。便捷性主要指取材的方便性。由于实验材料是消耗品,又具有地域性特点,因此从降低实验成本和取材的方便性考虑,常常采用就地取材。

3 实验技术的基础性与实用性

常用的中药鉴定方法有基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此外,还有近年来兴起的生物鉴定法。与上述鉴定方法配套的实验技术包括药材形态解剖观察与描述技术、标本采集、制作与核对技术、绘图与摄影技术[2]、常用理化试剂配制与仪器分析技术、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技术、实验报告撰写的规范技术等。在实验项目设计与选择的时候,应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特点着重实验技术的基础性与实用性。所谓基础性是指中药鉴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如药材及其原动植物的形态解剖、观察、描述、比较归纳的能力,常用显微制片、绘图及摄影的能力,常用理化试剂的配制能力,常用实验仪器的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等。所谓实用性是指实验项目与内容的选择性和适应性 ,具体地说就是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或方向选用与之相适应的中药鉴定分析技术,如中药学专业或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制药方向重点只要掌握常用中药材的基源及性状鉴定技术,而中药学专业中药分析方向则尚需掌握中药显微鉴定及常用仪器分析技术[3]等。

4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与均衡性[4]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是指实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范和有关规章制度,认真预习,精心准备,准确操作,及时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有关原始数据资料,直至完成实验报告。实验完成的质量好坏取决于实验者操作的规范程度,包括他(她)的准备情况、自始自终的态度以及操作技能。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首先必须从带教老师做起,只有实验教师操作示范准确,指导具有启发性,才能使学生掌握标准的操作规范,有目的地验证理论并经自主思考而进行有创造的实验设计和研究。实验操作的均衡性是指本学科实验项目所涉及的操作内容和技能训练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具体地说包括中药基源和性状鉴定所需的形态分类学或细胞染色体分析实验,显微鉴定所需的组织解剖学实验、理化鉴定所需的定性定量分析实验,生物鉴定所需的DNA相关技术分析实验以及综合设计所需的中药炮制、药理等实验操作。在设计时应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与均衡性,操作的规范性是实验的基础,均衡性则是实验全面性的保证,这对于高职学生的技能提高而言尤为重要。

5 实验报告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当实验人员按计划、按步骤完成某一规定实验项目后,通常都要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准确性是指必须强调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要实事求是地记录、分析和综合实验现象、数据及结果,发现问题和总结规律。实验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实验目的与要求、基本原理、仪器与试剂、实验材料、实验内容与步骤、实验结果与讨论,作业与思考、实验时间与人员等。撰写时要求使用统一格式的A4幅报告纸,应用钢笔或圆珠笔书写完成,作图报告用HB或2B铅笔完成;对于生药材料要写明基源或生药拉丁名;报告正文部分主要记录实验操作过程及结果,注意文字记录部分要求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结论明显,绘图部分要求布局合理、文字简洁、图形逼真、结构清晰、比例恰当、线条均匀一致、点小而圆,立体感强,形态结构名称常用平行直线标注在图右侧,每幅图下方应注明标本名称、部位及放大倍数或比例[5]。上述注意事项与报告的准确性密切相关。其次,报告呈交和批改的及时性也十分重要。实验者在实验结束后应及时综合分析和总结本次实验的成败得失,并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及时送交指导老师批改评阅。一旦迟写迟交报告,既影响报告撰写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又影响教师的及时批阅和集中评析。当学生递交报告后,指导教师应及时认真批改,并在下次实验前进行集中讲评,总结经验教训,特别要强调实验过程中易误操作、误处理的相关事项,为学生逐步掌握本学科实验研究的方法和操作技能奠定基础。

6 实验考核的客观性与全面性

中药鉴定学实验是中药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一般要求单独考核记分。因此,实验考核的客观性与全面性不仅与被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分直接挂钩,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本次考核能否反映出学生实际所掌握的实验技能以及整个实验教学的质量。本学科实验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药材的性状鉴别能力、显微鉴别能力、理化鉴别能力以及常用实验室仪器操作能力。实验考核的客观性主要指考核方法的科学性和考核内容的全面性,通过考核记学分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如药材性状考核的方式宜每人单独进行,从常用药材及饮片中随机抽取100~300种各类品种,同时应选取一定数量性状相似同科属或不同来源的药材以及不同炮制品作为考核内容,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选用一定数量常见易混药材或饮片。考核的全面性应重点突出反映学生实验研究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它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更重要的是考核的效果和所起的作用。综合考虑考核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将有利于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中药鉴定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在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意实验设计的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材料的代表性与可行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与均衡性、实验报告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实验考核的客观性与全面性,这对于提高中药类专业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与科研素养具有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红霞.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综合分析与探讨[J].中药鉴定理论与实践,2003,1:264.

[2]赵奎君.生药学实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7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0,75.

篇3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教学对实验的依赖度很高,课本中涉及的很多知识理论都来源于实验,是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并检验实践的重要方式。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1. 学校对实验教学重视度亟待提高

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对生物课的实验教学重视度不够,甚至于一些学校都没有专门的生物实验室和实验器材。教师习惯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认为实验教学费时费力,只是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对生物实验的重视度也不够,认为与其花费时间做实验不如多抽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因此,实验课上,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重复书本上的实验步骤,不能很好地发挥独立思考的作用。

2. 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由于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上生物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学科知识琐碎繁杂,教师单纯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完成实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陈旧,没有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无法整体对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进行宏观的把握,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3. 教师个人能力有待提升

一些教师缺乏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经验不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专业性知识,无法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加上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没有专业的实验员进行引导。教师既要承担理论知识的讲解、实验操作的步骤任务,又要辅导学生操作实验,讲解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的时间精力不足,难以满足班级四五十名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指导缺乏针对性。

4. 实验设备不足

近几年,各大高中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也随之增多,但实验室的数量并没有增加,造成场室紧张,教师不能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进行实验教学,错过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最佳结合时间。另外,很多学校资金有限,实验室的设备不完善,甚至出现设备老化、损坏严重的现象。因此,在实验课上,经常是几个学生共用一套器材,或者只有几个学生代表来进行实际操作,很少有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实验,而且实际操作次数较少,实验效果不理想,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5. 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差

目前各高中?W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自主学习能力差,对动手实验操作兴致缺缺。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照搬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步骤,过于详细的解说虽然能够引导学生快速地完成实验,提高课堂效率,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机械地进行实验操作,不去进行思考,缺少对生物实验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另外,一些学生没有认真学习操作步骤,导致流程不规范,严重影响实验效果。

二、加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如何贯彻教学改革理念、创新生物实验教学模式,是我们教师值得反思的问题。笔者针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提高对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视度

在新课改背景下,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实验教学应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高度关注,从而调整教学方式及教学重心,积极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同时引导学生加强自身对实验课的重视,积极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在实验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2. 教学形式多样化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时间限制,教师可以采用讲解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教授实验的理论部分,让学生对实验内容形成初步的理解和认知。这种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通过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思路,通过自主动手操作,仔细观察阅读,同时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形式,对实验原理、过程和结果进行深入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补充。另外,教师在设计实验内容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与生活相关的题材,让学生对生物实验产生学习兴趣。

3.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学模式不断改革的形式下,学校应按照新课改的标准制定培训计划,加强生物实验教师和实验员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强化专业知识,提高个人对生物实验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整体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水平。学校可以经常开展生物教学的研讨会,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教师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创新,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4. 完善实验设备

实验设备是完成实验教学的必备条件,也是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工具之一。为了保障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操作中,通过自主动手操作验证理论知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学校必须要提供足够的实验器材。学校可向教育部门申请,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验,教师可以自制仪器,同时让学生一起参与到制作过程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只进行简单的引导和提示,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培养自主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篇4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输出了大量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以培养技能型、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的基本模式。卫生职业院校的教育应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培养医学技术实用型人才为主线,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应具有直接上岗工作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对高职卫生院校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更应当具有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我们必须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医学职教理念,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努力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医用化学是高职卫生院校普通课程中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高职卫生院校多个医学专业都设置化学基础课,特别是检验专业、药剂专业化学课的设置更为突出。化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职卫生院校医用化学教学中,应切实体现医用化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和突出实验教学,以实验为基础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引导、补充、强化理论课的教学。理论教学是理性的、客观的;实验教学是感性的、直观的,所见即所现。所以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构建、促进、提升功能,不仅能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为理解疑难概念铺设台阶,而且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与理论教学密不可分,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拓展和延伸。教师应充分运用实验教学这一有效的形式和手段,通过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药品的选择,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展示、实验结果的预测及处理等一系列程序设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去思索、探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飞跃,从而达到启迪思维,提高智力的目的。由于近年来高职生源质量的下滑,高职卫生院校招收的80%左右是高中毕业的文科生,化学基础知识较薄弱,对化学实验接触的比较少,在认识上也存在偏差或缺失,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能切实改进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知,我们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认知水准,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才能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逐步激发学生参与完成实验教学的积极性,调动主动性,产生能动性,促进实验教学的顺利完成,实现实验教学目标。在以往的实验教学和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化学实验教学和学生自主实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卫生职业院校开设的化学学生实验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感性认识,树立学生的专业思想,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学习品质,为后续基础课、专业课实验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在初、高中阶段,许多学校受应试教育和办学条件的影响,对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许多学校认为学生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因此,许多学生能说出实验现象和实验中要注意的细节问题,但不能顺利动手完成某一项实验。因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化学实验应用价值不高,在实验课上不听、不做、不练、甚至不看;实验课前不预习,不总结相关知识,对实验目标和实验内容一无所知;学生实验课变成部分同学的聊天课、观赏课甚至是网络小说阅读课。另有部分同学实验过程不严肃,本着无知者无畏的精神,大胆盲动。他们会出于好奇,在对药品性质不了解、不掌握的情况下,私自将药品进行混合,造成不必要的危险发生。

(二)实验理论知识匮乏,理论不能联系实际。我校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为文科生,或是初中基础较差的中考生,他们的化学知识基础非常薄弱,有的学生连基本的元素符号、分子式都不认识,严重影响着实验课的顺利进行。主要表现在:

1、对药品化学式的识认存在困难: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于试剂瓶上标注的化学试剂的化学式不能与教材上的药品名称进行很好的一一对应,造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常误加试剂,出现错误现象或结论,甚至发生危险。此外,有的同学对化学试剂的性质不熟悉,造成操作失误,如浓硫酸的稀释,尽管初中就学过,课上教师又反复强调过,水的密度比硫酸小,因此,必须将硫酸倒入水中进行稀释,但有的同学仍会反操作。

2、不能正确认识化学品的易燃、易爆和腐蚀性。部分同学对化学试剂的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的危害认识不足,使用过程中粗心大意,造成实验失误或不必要的人身伤害,如金属钠与乙醇的反应,有些同学不了解钠和水的反应性质和现象,用钠和乙醇溶液进行实验操作,或是不等钠与乙醇反应结束就将费液倒入水槽,使钠和水接触,发生危险。另有部分学生过分注重药品的危害性,怕这怕那,缩手缩脚,不敢实验或实验操作失误。

3、理论与实践脱节。许多学生不能运用理论课上学过的性质、现象指导自己的实验实践,不能顺利地预测实验现象,不能准确地判断实验现象正确与否,不能合理地解释实验现象。

(三)实验能力差:

1、技能培养实验过程中,缺乏基本的操作能力。对于初高中已经学过的一些基本技能和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不能进行正确、熟练的使用。如利用滴管滴加试剂、振荡、搅拌等,很多同学不能正确、熟练地完成。

2、缺乏对“量”的认识。实验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药品的用量没有正确的判定能力,在性质实验中,有些同学会用小量筒完成1ml或2ml试剂的取样,造成不必要的实验时间浪费和药品的污染,因此,他们往往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全部实验内容;技能培养实验中,有些同学在用容量瓶进行配液或稀释时,经常在溶解、稀释洗涤阶段或定容阶段加水过量,导致实验失败。

篇5

要做到

“五个注重”:

一要注重循序渐进。

小学阶段的教育,

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小学生的思想既存在单纯、可塑性强的特点,又存在注意力难以集中、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弱点。所以,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

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日常教学之中,

逐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培养他们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二要注重班风建设。班级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

要注重因人施教,营造温馨班级,

充分发挥学生各自长处,

为班集体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要引导学生自觉投身于思想政治的学习当中,促动孩子们在积累个人学识的同时,积极投身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培树自觉主动为大家、为班集体、为社会服务意识。

三要注重言传身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传播正能量,

做学生的榜样,

这是师者的天职,更是教师的毕生追求。教师要增强责任意识,

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学生,要把管理与育人、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接受教育,以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四要注重正面教育。

教育好下一代任重而道远,

需要体现于日常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工作之中。

教师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

使小学生坚定爱党爱国的信念,

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从小培养孩子们开放、创新、竞争意识。

工作中要“偏爱”后进生、严爱优等生、博爱中等生,

引导学生一起成长进步。

五要注重实践活动。

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离不开广泛的实践活动。通过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堂内外系列实践教育活动,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互动机缘”,让学生汲取更多的“优良养分”。

诸如开展文明服务、敬老爱幼、助人为乐等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淬炼学生的品格情操,从而促其不断自我成长,培养出新一代

“四有”新人。

总之,

篇6

一、文言诗文教学的现实状况

由于文言文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和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不可更换性,文言诗文教学与时代的发展脱节,教学理论滞后于现代科学教育理论,致使文言诗文教学改革举步维艰,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方法陈旧,“教”与“考”严重脱节,教学实践缺乏相应理论的指导;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无从凸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够。费时弥多,收效甚微。而且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缺少一个整体合理的规划,没有按各年段学生的特点统筹安排。现实状况是:小学起步晚,初中模糊粗糙,高中又过于急迫,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严重脱节。小学六年级开始学成篇的文言短文,一个学期只有两篇,课外再补充两篇,一年,不过10篇左右;初中后,一下子增加到10篇,外加课外,不下20篇,篇目增多,篇幅也加长,难度加大。现在的中学生怕读文言文,我们不能怪罪文言文本身,而同我们的教法、学法、考法不当大有关系。

二、文言诗文教学的现代价值

我们应该转换一个角度思考文言诗文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怎样对待和处理文言文问题,是一个很需要加深研究的相当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要有眼前的办法,要有长远的打算。这是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文化政策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张志公先生的一席话道出了文言诗文教学的价值所在,文言诗文教学问题不单单是语文教育的事,而且是关乎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大事。面对当今社会文言诗文教学所面临的现代性危机,越来越多的人渐渐走出了工具实用价值取向的泥潭,从“文化”这个角度思考文言诗文的教学价值。价值取向的转化最终体现在2003年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传承文化这个角度看,学不学文言,广义上讲,首先不是语文教育中的课程问题,而是语文教育对于国家民族之强盛发展所应具有的功用问题,也就是说,其要义在于国家政治而非仅止于学术。我们从国家与民族的层面上认识文言诗文的教学价值,并不是夸大其词。正如法国教育家加斯东・米亚拉雷指出的,“学校的语言首先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所谓母语教学的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件纯技术问题。”当然,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需要社会个体的充分发展。在教育普及的情况下,首先要求教育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那么,学习文言诗文在满足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的同时,是否有利于学习者个体自身的充分发展呢?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定位文言诗文的现代价值是否太玄、太高、太理想化了?“教育的基底在人那里,任何关于它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关系的论说只是外部的阐述,都充其量只是一种补充,有时甚至是必要的补充。”可是,我们往往把社会功利性过分放大,忽视了教育中人的存在,很多学者发出了“把人的教育还给人”的呼吁。在文言诗文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深思:学生在哪?我们在思考文言诗文的教学价值的时候,是否应该更多地考虑一下学生?怎样的价值定位才最符合学生的需要?

篇7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和补充,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外阅读,但是,文言文的课外阅读训练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如果只在课堂上进行,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学生即使在课堂上把文言文学懂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也容易退步,结果劳而无功。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在运用中巩固、加深、提高,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这样,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才能真正形成。笔者结合近几年来文言文教学实践,就目前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组织策略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文言文课外阅读的教学必要性

与传统教材相比,新课程增加了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份量,文言文课文约占30%。但是现实中初中文言文教学却处境艰难,基本表现有二:“学生畏难”与“效率低下”。学生畏难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文言文的“陌生感”,不好理解、不易记忆、试题难做、实用性不大。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表现基本一致,“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目标达成者甚少。且不说《世说新语》、《史记》、《聊斋志异》,就是《三国演义》、《西游记》这样的文言白话,很多初中生也看不懂。

一味依赖课内、忽视课外;过分注重语法规律,以练习代替阅读、以讲解代替感悟;阅读面过窄、阅读量过小,这是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最突出的三大痼疾。新课标把语文课的基本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时教师却往往只注重工具性而忘记人文性,使文言文教学变成文言词句教学与文言语法教学。从社会大环境来说,当代初中生与传统文化隔绝太深。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的继承。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尝试对学生进行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以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学习兴趣、加强人文精神熏陶,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和谐统一,为学生今后的文言学习奠定基础,或许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我的实践

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我主张中学里不但要教文言文,而且要适量多教一些,但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教法。”“我的意见是,既然规定中学语文课有文言文教学的内容,那就要教得像个样子,适当多教一些。至于文言文课文以增加多少为宜,抑或不增课文而另编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课外读本,都是可以讨论的。”在前辈的观点的指引下,我在近几年初一初二的文言文教学中尝试进行了文言文课外阅读方面的摸索,积累了一些粗浅经验,下面略作陈述。

1 课外阅读材料的来源

在新课标背景及中考高考效应下,有关文言文课外阅读的材料非常丰富。无论是传统的纸媒材料,还是现代的网络电子文本;无论是教辅材料的练习形式,还是阅读专著的文本形式,都是可供选择的材料来源。在古籍方面,《史记》、《世说新语》、《梦溪笔谈》、《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是公认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文言读本。在专业的初中古文阅读文选方面,本地区使用面较广的有:浙江古籍出版社的《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刘启才、黄巨威、黄加平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中学文言文助读》(杨振中编)、西泠印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扩展阅读(文言文)》(李胜建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的《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与训练精选》(杨振中编),等等。其中杨振中先生编著的《中学文言文助读》是久经实践检验的不错选本,内容丰富、故事性强。具有较强的梯度性,而且是纯文本阅读形式,非常适合初一初二学生,因此我将它作为阅读材料的首选。

2 课外阅读材料的取舍标准(“质”与“量”的控制)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往往会让人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对于如何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我非常认同王荣生教授的观点:“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问题。”“教什么、用什么教远比怎样教来得重要。”

3 课外阅读材料的编排序列

从知识层面而言,初一以文言词语学习为主,初二以文言句式学习为主;从情感层面而言,初一以培养兴趣为主,初二以情感熏陶为主。降低门槛、趣味领先,分步推进、螺旋上升,这是阅读材料编排的基本构思。在知识板块上,遵循“实词一虚词―句式”的序列编排,尽量加强文言与生活(如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文言与白话(如联系成语释义、联系成语学习文言文语法、联系成语学习文言句法)的联系,并努力使学生养成自觉使用古汉语工具书的习惯。

4 课外阅读材料的呈现方式

初一阶段,课外阅读材料应以诵读和单纯的阅读文本的形式出现。诵读仅限于经典文句,阅读的文本加上简要的注释。部分难句可以配以适当的翻译。初一上学期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感为主,因此文意理解可只停留在口头上,只做纯文本的阅读而不做书面的练习。初一下学期可增加相应的实词练习和少量常用虚词练习,再设置一定数量的书面句子翻译练习,但练习量不可过多,必须使学生养成勤于查阅工具书阅读古文的习惯。初二阶段,材料以阅读加练习的形式呈现,阅读文本只提供简要的注释。一般不提供译文,以防滋长学生的惰性。练了实词、常用虚词外,还应增加适量的句式、断句、文意理解等方面的练习。

5 课外阅读教学的时间保证

要让学生完成每周200字左右的文言阅读量,必须保证他们每周半小时的阅读时间。它可以是集中的,也可以是分散的;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可以是自习时的朗诵、阅读课时的欣赏,也可以是平时“每日一句”的课前背诵,以及作业本上相应的配套练习。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效果。由于课外阅读不是学习的主要任务,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而言也只能算是配角,因此文言文课外阅读绝对不能喧宾夺主,不能过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及学生的精力。每周半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是必需的,也是足够的和可行的。

6 课外阅读教学的内容指向

如前所述,就知识层面而言,初一以文言词语学习为主,初二以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学习为主;就感情层面而言。初一以培养兴趣为主,初二以情感熏陶为主。因此初一的阅读教学应注重文言字词的积累和文言语感的培养。初二则加以系统深化。先读后讲、先学后练,以读为主、以练为辅,先“言”后“文”,由“模糊性阅读”到“精确性阅读”,这是初中文言教学的基本组织原则,也是进行文言课外阅读教学的基本组织原则。

7 课外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

在知识与情感层面上,文言课外阅读训练可以采用四个基本模式:记诵型、解释型、翻译型、理解型。经典诗文采用记诵型,文言实词学习采用解释型,文言句式学习采用翻译型,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采用理解型。四种方法按时间序列由浅入深地综合呈现,初一上学期主要采用记诵型、理解型,初一下学期主要采用解释型,初二主要采用翻译型、理解型。在学生组织形式上,以班级集中学习为主,课内课外结合。在时间安排上,实践证明集中教学比分散学习更为有效,因为反复强化有利于克服遗忘。因此,初一可尝试分散进行,每周一次或每两周一次文言阅读课,第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文言语意,第二阶段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理解文言语意,并用口头翻译作检测。初二可尝试集中进行,配合两个单元的课内文言文教学集中进行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

8 课外阅读教学效果的评价

篇8

有则外国谚语说的好: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可见,背诵的重要性,尤其在语文教学中,背诵更是一项经常且要的活动,但学生经常把背诵当作苦差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背好文言文,且过程愉快,印象深刻,教师就得给学生以有效的方法指导。下面将自己在教学中的这些原则方法作简要归纳。

一、背诵的作用

背诵在高中文言文的教与学中有着独特的作用: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规律和特点、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文言文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背诵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张志公先生说过:“学习文言文,必须背诵,背诵起很大的作用。为什么?因为文言文那种语言材料和语言习惯,是我们从实际生活里学不到的。背熟了若干篇文章,就纯熟地积累起了若干有用的文言的语言材料,形成了某些基本的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这样才能初步掌握文言。……所以要多背,背得越多越有效。”

二、背诵时应遵循的原则

化“长”为“短”。即要把篇幅长的文章或段落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这样一来,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速度加快了,成功感就来了,相对来说,比一次背诵全文、全段要容易多了。当然,最后一定要把几个部分连起来背熟。

三、记忆的方法

1、记忆的最基本方法就是理解。常言道:“若要记得,先要懂得。”如果你对要背诵的文章的意义理解得比较深刻,那么,对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一定记得快,在这个基础上去背诵全文,就会背得快,而且不容易忘记。反之,如果“不求甚解”,或是“一知半解”,即使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勉强一时把它背下来了,也记不牢,应用不了。所以,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才能背得快,记得牢,用得活。其次,文言文一般都有一定的节奏感,把握住这种节奏,利用比较整齐的句子来速记成诵。文言文中有不少整齐的句子,它们结构相同或相近,用词大同小异(比如对偶句、排比句等),这些句子给人节奏鲜明、铿锵有力、一气贯通的感觉,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在语音、节奏上的优势,专门来记忆它们,记忆的效果要比和其他的内容混在一起好得多。

2、首字提示法。在检查学生背诵时,我常发现,学生背到一个地方时会突然“卡脖”怎么想也想不出下一句。可是,只要你提醒他下一句的第一个字,他就又能很快想起来,接着背下去。针对此,我提出了“首字提示法”即把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如果连续的短句较多,可以适当合并)写下来,用它们作背诵时的提醒之用。

3、利用译文背诵。学文言文通常是先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文,落实字词的意义,这样才便于对文章的分析。而在背诵文言文时,可以“倒过来”即看着译文,回忆还原原文。有了最开始的字词句的翻译、理解,再加上熟读,就比较容易了。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背诵,还有利于对文章的字词句的翻译的深入掌握、巩固。

篇9

百度解释,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

国学泛指中国古代学说。主要代表是先秦诸子百家在诸多领域中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兵家、法家、墨家、儒家及道家等多个领域的思想学说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为人处世、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及被统治阶级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如此这般,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就此形成。

通俗地讲,中国人从接受教育的那一天开始,从幼儿园、学前班、九年义务教育到高中、大学等等,从学生从小就要背诵的《中小学生守则》到胡总书记在第十届中国人民上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都与国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国学,不要忘记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喊出过耳熟能详的口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这其中的传统美德在我们儿时属于一个抽象的概念,从小家长和老师就教育我们要成为一个守规矩、懂礼仪、有礼貌的人,他们身体力行为我们做着表率的同时通过许许多多国学经典对儿时的我们进行行为规范和传统美德的启蒙教育,这也算我们和国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了。然而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物欲横流、处处充满诱惑的时代,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经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国学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发扬光大尚不敢言,学习并且传承下来总该是整个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孔子的“国籍”一栏不会成为韩国,但中国人把这个当做“本钱”,那多少又要有些“天朝上国”的悲哀了。

“哈韩、哈日”还没有离本文由收集整理我们远去,lady gaga的流行热潮已经席卷神州少男少女。不识章太炎、季羡林他们也许不会感到难堪,但是不玩“非主流”不认“火星文”也许就是“90后”和“00后”们的耻辱。 就此下去,谁又能保证国学的精华不会在这一代或者下一代人的手中失传呢?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大,就算“国学热”的火苗也有重燃的迹象,可是真正主动去学国学的人实在少之又少,这又是不争的事实。这样一来,让国人认真主动地去学习国学、去继承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就成为了当今社会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将国学融入教育领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终途径。如何将国学与教育完美结合就是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国学教育更是要从小抓起,因为孩子在年幼时的性格可塑造性是非常强的,就像一块没有进行任何雕刻的玉璞,将来可以打造成任何形状,而等它一旦成为一件成品玉,那么它就很难有大的变动了,什么样的品质也就基本定型了。这样一来,通过国学要对孩子进行品质教育,使孩子日后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成为了父母最大的愿望,让孩子从小接触国学经典有助于家长实现这个愿望。从小接触国学经典的好处显而易见:它能规范人的品行、约束人的行为、提升人的修养、净化人的灵魂;孩子因此会变得乖巧、懂礼、优雅。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一个个特定的情景,把美德教育与自身的行为结合起来,和孩子一起身临其境享受国学、温故知新,使之浸润在“孝、礼、勤、诚、耻”之中,感受美德就在身边,在亲力亲为中逐渐使自己的品行高洁起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要知道,很多古老的国学经典,在今天看来仍然适用。

“孔融让梨”教育了很多代中华儿女,如今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大多娇生惯养,喜欢吃独食,“孔融让梨”很容易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一次不小的震撼,这个典故是培养孩子谦让、懂礼品质的最好事例,但不能指望孩子学得一步到位。因此,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将这个故事作为饭前或吃点心前的保留节目,请孩子给大家讲一讲。日久天长,就能将体贴关心他人的行为衍化成一种习惯了。

封建时期,孩子从小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现如今这种场景大概只有从电视荧幕中才可以看得到。然而封建时期的许多教育方式我们是不可以一并否定的,就对国学经典的这种强化教育方式而言,现如今就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就可以使孩子明白百善孝为先,教会孩子如何孝敬长辈,这对其一生的成长都很有好处。《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使之明白,父母招呼自己,应立即答应;父母要求自己做一些事,也应很勤快;父母教导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批评要愉快地接受。告诉他,从古至今,孩子都是这样尊敬父母的,由此使他们学会尊敬父母长辈、懂规矩。

当然,祖宗的东西再好,一味地照搬,如果造成不良影响也是一个教育悲剧。所以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国学教育从小抓起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总结:以国学经典对孩子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有选择地吸收。毕竟,数千年积淀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中,也有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内容,“有鉴别”地吸收,才能使孩子们得到更好的美德教育。鼓励孩子温故知新、学以致用,在多种类似的场合中以某一道德准则规范自己,逐渐形成自觉的行为。这样一来才能达到国学启蒙教育的根本目的。

在年幼的时候经过国学经典的教育熏陶,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对国学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会明显优于身边的人。这种教育方式其实无形中夯实了孩子的国学文化基础,给孩子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进入到学校中学习与国学有关的文化知识与做人道理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以往,孩子进入学校后,在语文课上可以学习到的国学知识十分有限。但是近几年来践行国学教育的步伐在逐渐加快,历代名人名篇、诗、词、歌、赋在语文教材上的所占比例在逐步增大,这为国学融入教育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这样一来,学生面对繁重的课程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去学习和理解国学文化就是所要面临

的重要问题。

近些年的国学热潮并没有给在校学生造成多大的积极影响,学校和老师都在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学习国学文化,国家也在很多方面为学生继承国学文化而提供有利条件,但现实情况总给人一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感觉,学生还是不温不火地学习着,离开校园之后国学文化并没有在他们心中留下多么深的烙印。经过多方实例始终证明了一个不甚科学的道理:国学教育“强制”胜过倡导。

举例说明:清华附中大量的类似“强制”的文言文背诵,让学生受益匪浅。

清华附中教材特殊,选用的是周正逵编的高一文言读本。这样安排有自己的打算:高一一整年的语文学习要在背诵朗读中度过。清华附中2000年开始使用此教材,最开始学生不理解也不习惯,因为那时候升入中学的考试考文言文的量很少,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初中相关考试也主要局限在课内的文言文选段上。一般在初中阶段,文言文内容只占10%左右,而在清华附中,一进高中,铺天盖地而来的全部是文言文背诵,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不理解———这样做有何意义?

教师的教学压力、学生的学习背诵压力使得许多想效仿这个教育模式的中学望而却步,当时开始这个实验的时候,有5所中学参加,一年后就有两所退出了,到后来就只有清华附中完全坚持下来了。

这种类似强制性的国学教育方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最终受益的是学生自己。几年下来,大量的文言文学习和背诵对学生、特别是语文学习有直接影响。撇开品行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谈,从通常的外化衡量标准上看也很明显:一,考试成绩好;二,作文竞赛水平高。这几年清华附中学生作文发稿量的上升率非常明显,学生通过大量背诵,吸收大量古典文化与语言的精华,语言好,有见解,在作文竞赛中也就容易获奖。

还有一点也很明显,就是原来很多清华附中的学生重理轻文,有比较严重的偏科现象,文言文教材是对此种弊端的一个纠正。学校不希望学生是只会写数学公式,或者将来只用英文不用汉语的专门研究者,这种古文诵读成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突破口。

一种教育方式的诞生到形成是要经过长期磨合演变的,

篇10

学习文言文新课文前,首先要让学生自主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具体步骤是: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生字、生词,圈点不懂的地方。②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解决力所能及的字、词、句的问题,疏通文意,扫清阅读障碍。在疏通课文的过程中,不会的词语或句子要做好标记,注意在师生中交流。③概述段落或全文大意,大致了解一下课文写的什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比如: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具体每一段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好词佳句要摘抄。④搜集与学习本文有关的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的背景我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前,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搜集 、查阅了课文删节部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学生既能扩大阅读视野,增加阅读兴趣,又能提高鉴赏能力。⑤反复诵读课文,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要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感悟情感,在读中积累知识,把握文章的特色。

二、自主翻译,合作交流

文言文的翻译,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翻译,充分自读,认真对照课文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标出难句,做好笔记,合作交流,答疑解惑。“合作交流”的方式可以是生生“合作交流”, 也可以是师生“合作交流”。

在学生“自主翻译” 阶段,教师要到学生中去作巡回指导,并且要面向全体学生。指导的方法可以分为:①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自主翻译”方法指导。如七年级学生,初学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尽量指导学生用“直译法”对照翻译,因为这种方法就是将文言单音字变为现代文的双音字,最后连接成句子就行了,学生易于掌握。八年级、九年级学生就要用“意译法”翻译,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翻译方法,只要学生能翻译通顺句子就可以了。不管是哪个年级,文中涉及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都要要求学生记忆、积累。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的“自主翻译”方法指导。学困生的学习要求要降低,教师要多指导,多鼓励,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优生要求字句落实,自主积累,理解记忆。

在生生“合作交流”翻译阶段,教师可以将学生实行优差搭配编组,每组二人或四人,以优带差,这样,优生在合作交流时,充当了小老师角色,既可以帮助差生理解字句和内容,自己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优生、差生都得到了共同进步。

在师生“合作交流”翻译阶段,教师要在学生自主翻译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点拨。教师要讲清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含义和用法。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肯定学生的成绩,教师要做到调控有度,方法恰当,点拨到位。然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文言句式进行归纳总结,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言句式。课标没有要求掌握的文言字词、文言句式不要强求学生去理解、去记忆。

三、自主探究,质疑问难

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研读,自主质疑问难,积极思考,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变被动获得为主动获取。要放手让学生围绕阅读重点赏析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积极感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见解,也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分别提出各自的问题,互相补充,互相质疑,互相启发,达成共识。最后归类,形成几个主要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交流,然后派代表在班级上交流。

例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时,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①作者为什么要给马生写这篇赠言?②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求学的“勤且艰”?③作者开篇说“家贫”,为什么还要写住旅舍?④写同舍生的豪华生活的目的何在?同舍生为什么把自己妆扮得“烨然若神人”?⑤求学时,先达“叱咄”却“不敢出一言以复”,作者这种学习态度对吗?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很有思考价值的。

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问难”的同时,要巡回指导,对学生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要立即提供帮助。特别是学困生,教师要主动指导,关注他们的疑难问题,发现他们有价值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对优生来说,教师要引导他们向更深层次方面去探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较深难度问题让他们去探究。

四、自主合作,答疑解惑

学生在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习小组内部进行的交流,探求最佳答案,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要学会倾听,对学生的发现,要随时进行鼓励、点拨、评价,对学生词汇理解的难点,文意理解的疑点,该讲就讲,并且讲清讲透,解学生之惑,破学生之疑。如果学生们在“自主探究”阶段没有发现的重点问题,教师要提出来和他们共同研讨,千万不要面面俱到。对课标要求掌握的一些重难点,教师一定要点拨到位,要真正让学生听懂。课堂上可采用生与生、生与师合作答疑解惑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并以此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去升华,去创造。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1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对人才的培养的要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时代。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技能将作为一种无形的经济的主要特征,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竞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同社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都具体化为知识的竞争。这里所谓的知识,包括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

因而,现代社会要求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和能力”,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阅读训练,寻求最佳的课堂教学程序,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教给学生方法,实现阅读训练规律化

要达到快速高效阅读的目的,必须要教给学生方法,把握阅读的规律,实现阅读训练的规律化。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各种阅读材料,让学生广泛阅读,在阅读中寻求规律,形成技巧,在精读理解中达到既快又准的目的。

1.引导学生按固定程序阅读,迅速捕捉信息

在计时阅读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必须引导学生按固定程序阅读,教会学生迅速捕捉信息的方法。

教学中,我们可以传授阅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传授基本知识,与常规教学相同,即将字、词、句知识,讲语法、修辞知识,讲篇章结构知识,讲文学文化知识,并且综合归纳,力求给学生较全面的知识构架和较多的知识积累,为他们的阅读自学准备一个初步的知识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方法指导,进行阅读示范,把学习目的和任务告诉学生,把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扫视或一目十行是怎样进行的。

快速阅读的基本要点有:

(1)标题;(2)作者;(3)出处及发表时间;(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实;(6)文章特点;(7)文中的基本观点。

这七项内容,不单要有一般记忆,还需要有思考,要边读边思索,取其有用的信息、资料,略过其对己用处不大的内容。

教给基本方法,还要教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选择参考书的方法,掌握解释字义、词义的方法,把握语境、理解词义的方法,分析语段、概括段义的方法,总结中心、归纳写作特点的方法,调动知识和生活经验,联想而丰富作品内涵,加强理解作品意义的方法等。

快速阅读的基本程序是:

(1)粗读:快速阅读全文,略知内容,完成简单的阅读目标。

(2)细读:全面细心阅读,熟知内容,批写课文,完成多个阅读目标。

(3)精读:分析研究重点内容,深入课文,学习精华,完成重要的阅读目标。

固定程序阅读的好处是:

(1)固定程序阅读要求运用明确而连贯的思维程序,所以可以由杂乱无章的、毫无条理的阅读过程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程序的阅读过程。

(2)固定程序阅读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记忆读过的材料的能力。

(3)现代的一切科技读物、通俗读物和社会政治读物,都有相当大的水分,固定程序阅读,可以更快理出要点,把握文章内容。

2.帮助学生总结快速归纳段意的规律

段意归纳,首先要全段内容有一个直觉感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将综合的意思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深化提炼,最后将得出的段意参照该段原文,尝试对段内各句句意进行覆盖,检验段意概括是否正确。

总之,归纳段意的一般方法及其道理是应当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展示典型的和不典型的若干段落,让学生加以分析,及时引导学生总结。我们会发现段落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中心句的,一种是没有中心句的。有中心的,其中心句就是段意,其他语句都是为阐述中心句服务的。对这样的段落,找到了中心句,就找到了段意。

段落的中心往往是在段首,其次多在段尾,少量的在段落中间。对没有中心句的则要进行概括归纳;而有的段落虽无中心句,但有对段内各层层意概括的句子或词语,那么将能概括层意的句子或词语归纳起来也就是段意,对那些既无中心句,又无概括层意句子的段则需完全概括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这些归纳段意规律归纳如下几条:

(1)有中心句的,中心句就是段意,中心句多数在句首,其次在段尾,少数在段中。

(2)无中心句的,需要概括或利用能概括层意的语句进行概括;

(3)可以利用提示性词语或记叙段中的抒情句、议论句找到中心句。

3.快速辨析文章的结构与思路的规律

分析文章的结构是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和脉络的重要方法,也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的重要一环。但文无定法,文章的结构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文章,让学生从文章中寻找它们在结构上的共性,发现文章的基本结构模式。

分析文章结构必须注意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

记叙文(包括散文)常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事件经过、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

议论文则一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间的论证结构又有并列式、对照式、总分式、递进式等。

说明文往往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分别采用结构顺序、空间顺序、观察顺序、逻辑顺序来结构文章。

这些方法、规律,可以让学生归纳小结,也可以由教师给予提示。只要牢牢把握住这些规律,熟悉这些规律,甚至让这些规律在脑子里形成定势,每到读书时,就会自然地运用规律,快速高效地阅读与理解。

二、通过计时训练,激发学生的紧迫感

中学生阅读速读慢,主要是由于阅读能力低,时间观念不强,缺乏紧迫感。因此,利用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计时训练,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手段。

具体做法是:

1.利用各种媒体,准备好阅读素材,并按要求设计练习题。

2.规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练习。

教师逐题公布答案和评分标准,学生互相评分,并计算阅读速度、理解率。

三、用量化训练实现快速、高效的阅读训练

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的心理欲望,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创造这种表达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检测中获得信息反馈,了解知识迁移和运用所达到的层次,以便调整训练计划。

快速高效阅读训练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将快速精读能力分解为若干种具体能力点,对每一项能力训练进行量化处理,采取先分项、后综合的训练方法,就可以实现速读、精读的量化训练。

实践证明,速读训练、快速归纳段意训练、快速提炼中心思想训练、快速辨析结构与思路训练、快速鉴赏艺术特色等能力训练,都是可以实现量化的,训练的效果是显著的。

四、借助电教媒体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在现代教育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电子阅览室、网络文学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日益受到学生的关注。

1.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

文学名著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尤其在当代,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高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阅读文学名著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著将文学形象所特有的模糊性、典型性发展到了极致,为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提供了极好的“起点”;同时,许多名著蕴含丰富的哲理,教师可以借助名著训练学生形象思维,为全方位提高学生的阅读材料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引导学生了解网络文学创作情况

网络文学是用电脑创作、在网络上传播的供网络用户参与或游览的新型文学样式。它内容丰富、新颖,传播快捷,深受学生欢迎。教学中,我们只要对学生认真加以引导,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由于借助媒体展示阅读材料的时间有限,因此限时阅读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出声阅读、用手指着一个一个的字阅读,阅读时摆头、复视和只追求速读或只求高理解率的毛病,达到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

总之,借助电教媒体进行快速高效阅读训练,有利于调动非智力因素,有利于激发学习差的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