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3 10:54: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健康教育的效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乙型肝炎是一种病机错综复杂、病情极易反复、并有一定传染性、临床上难以治愈的疾病,与肝硬化、肝癌关系密切。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一般人群的HBV标志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分别为约57.6%和9.7%,估计约7亿人曾感染HBV,其中1.2亿人为HbsAg慢性携带者,占全世界HbsAg慢性携带者人数(3.5亿)的1/3[1]。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对患者及其家属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及落实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它贯穿于患者从门诊、入院、出院、回家休养、康复各个环节,存在着大量的生活、康复的健康指导。健康教育在乙型肝炎的整体治疗的作用非常重要。我院于2009年1月启动健康教育课堂,在沿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的情况下,同时应用CAI通过系统、规范、通俗、易懂的疾病知识及护理知识的健康指导,使得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健康教育知晓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门诊及住院的乙型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50例,采用健康教育课堂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50例,沿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比较2组对护理组工作的满意度和健康教育效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健康教育方法沿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采用口头告知及原件的书面文字健康教育资料等方式,告知疾病相关知识,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病人的心理指导、饮食指导、休息与活动;家属护理应注意的事项等。主要由负责护士完成。
1.2.2 干预组健康教育方法沿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的同时,2次/周采用多媒体课件(文字、图片、视频播放)讲解、课后提问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乙型肝炎发生原因,疾病相关知识,化验结果的正常值,病情观察合作要点、饮食指导、各种营养菜谱、休闲方式、症状护理指导、康复训练指导、输液指导、用药指导等方面。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有个性问题,进行个别的指导。
1.2.3 观察指标
1.2.3.1 评价2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出院前1d发放调查表,调查2组患者及家属共同完成。调查表内容参照医院行风调查表以及患者需求趋势,包括医德医风、服务态度、护士专科知识、主动服务意识、病区环境卫生等10项,采用百分制。每项满意10分,较满意5分。不满意不得分。得分≥85分为满意,
1.2.3.2 评价2组健康教育达标率根据专科特点,设计健康教育效果问卷表。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的基本知识及自我护理知识,病情观察配合要点、饮食基本知识、心理支持,常用检查配合要点、药物的药理作用及相关知识等。共50题,每题2分,回答完整给2分,大部分正确给1.5分,一半正确给1分,回答小部分给0.5分,完全不知道不得分。干预组与对照组均在出院前2d完成,问卷由患者及家属共同回答完成,满分为100分,得分≥85分为健康教育达标。
1.2.4 数据处理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 果
2.12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见表1。
表12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组别 例数 满意(例%) 不满意(例%)
干预组 50 47(94%) 3(6%)
对照组 50 38(76%) 12(24%)
注: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P
2.22组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达标情况比较,见表2。
表22组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达标情况
组别 例数健康教育达标(例%) 健康教育不达标(例%)
干预组 50 48(96%) 2(4%)
对照组 50 40(80%) 10(20%)
注: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达标情况比较,P
3 讨 论
3.1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以计算机作为教学多媒体和教育手段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2]。而开展健康教育课堂广泛使用了CAI技术,根据健康教育的需要将文字、照片、图画、动画、录像、光盘等视频文件同音乐、配音、解说等音频文件有机结合起来,使患者及家属脑、眼、耳、手、嘴等同时运用。课件还可以停顿讲解、跨越浏览、提前退后、提问回答、讨论交流、题库解答,这种丰富而灵活性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兴趣,增加了对大脑皮层的良性刺激,增强了记忆力,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质量。表2显示,干预组健康教育达标率明显提高。
3.2 开展健康教育课堂,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制作课件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及学量的专科知识;要学习做多媒体的技术、讲课的技巧,让患者家属觉得通俗易懂;要学习与患者家属沟通技巧等。还大适度地提高了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等的综合素质,增加患者的信任感,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表1显示,干预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3.3 开展健康教育课堂,有助于患者的康复。负性情绪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影响机体内神经递质与激素的浓度或分泌量,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3],病毒不易被清除,疾病迁延不愈,体内的BVDNA通过整合,插人激活以及HBVx蛋白(HBxAg)和PreS2蛋白的反应激活作用,使一些原癌基因活化[4]。健康教育课堂之后,病人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削减了负性情绪。很大程度促进了病人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贾继东,庄辉.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展研讨会会议纪[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11):698-699.
肝癌会严重影响患者的代谢功能,存在腹胀、肝区疼痛、食欲缺乏等临床表现。相关研究表明,在肝癌患者治疗期间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以及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而提高治疗效果。本文旨在评价健康教育对肝癌治疗的效果,以我院80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具体见下。
1肝癌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护理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随机将8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肝癌患者。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42~73岁,平均年龄(61.51±8.26)岁。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43~75岁,平均年龄(61.48±8.32)岁。两组资料无明显差别(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在患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采取口述的方式为其介绍手术前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术前需做好哪些准备,叮嘱手术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时间包括入院当天、入院第2天、术前1天、手术当天以及术后1天。1)入院当天: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住院环境、规章制度、主管医生等,同时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讲解健康教育的计划,将图文并茂的宣传卡、《健康教育手册》、《肝癌手术治疗患者须知》向患者发放并将各项内容逐项向患者讲解。2)入院第二天:了解患者情况,向患者普及肝癌的发病原因,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简单介绍手术流程,以口头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健康宣教,列举以往手术成功的案例以及介绍主刀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积极并准确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叮嘱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3)手术前一天:向每位患者说明床上排尿的方法,帮助患者有效咳嗽,提醒并监督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告知患者可聆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放松心灵,再次强调手术相关信息。4)手术当日:再次向患者详细介绍术中相关事项以及术后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如何判断并发症以及预防并发症的方法,指导患者做足部的背伸运动,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适当活动上下肢。告知患者术后疼痛属于正常现象,指导患者利用倾诉法、放松法或情绪转移法减轻疼痛感。5)术后第一天:告知患者术后休息事项,在进行上述内容的讲解时邀请患者家属一同参与,提醒患者在发生腹胀或腹痛等不适症状时不要强行忍耐,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观察两组肝癌患者的遵医行为与手术耐受性。
1.3.2判定标准遵医行为判定标准[1]:优表示患者对手术治疗方案表示认同,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良代表患者基本认同手术治疗方案,但内心依旧存在少许怀疑,护理工作的配合情况良好;差表示对手术治疗方案存在较大的质疑,拒绝接受手术治疗以及不配合护理工作。手术耐受性判定标准[1]:1级(耐受):顺利完成穿刺以及未出现不适症状;2级(耐受能力一般):患者能够坚持并顺利完成穿刺,然而在术中发现患者出现了不适反应;3级(耐受难度大):患者在医生的鼓励下能够勉强完成穿刺,术中发生生理反应,例如等;4级(无法耐受):患者由于在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包括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情况,导致未能完成穿刺。1.4统计学处理本文数据均经SPSS18.0版处理,用%表示遵医行为与手术耐受性,使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存在明显差别。
2结果
观察组肝癌患者的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肝癌患者的手术耐受性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更高(P<0.05)。
3讨论
研究数据显示[2],全球每年患上肝癌的人数多达60万,在中国,一年内肝癌的死亡人数就有20万左右。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切除的方式治疗肝癌患者,但由于多数患者在术前会伴有各种焦虑情绪,不利于手术正常进行,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将影响患者治疗的负面情绪排除是护理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后,手术的治疗依从性、耐受性也会随之提高,手术成功的概率就会提高。常规护理无法显著达到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手术耐受性的目的,相关研究发现[3],科学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提高后,对应的预防并发症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就能够有效避免不良反应发生。本科室按照护理程序制定健康教育内容,结合患者的需求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并实施,结合影音材料、书面教育以及健康小册子多种途径实施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的理解能力,患者的理解能力提高之后能够使其更加容易掌握疾病知识。将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宣教方式与口头宣教相比,多数患者一般倾向于接受画册等直观的健康教育方式[4],健康教育能够纠正患者对疾病、手术的错误认知,帮助每位患者正确认识并接受自身疾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手术,同时还可促进患者及其家属对相关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创造和谐的治疗氛围,减少医疗纠纷。在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肝癌患者的遵医行为与手术耐受性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由此可得,对肝癌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手术耐受性,进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延娟.全程分期健康教育在原发性肝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0):89-91.
[2]张庆珍.健康教育在肝癌病人介入术联合生物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11):207-208.
[中图分类号] R473.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c)-141-01
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旺盛,新陈代谢率高,加之各系统器官正处于发育阶段,功能很不完善,尤其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发育不完善,使其体温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异常。当婴幼儿肛温超过37.8℃,口腔温度超过37.5℃,腋温超过37.4℃,可以认为发热。有部分儿童对发热的反应较敏感,甚至引起高热惊厥。临床上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感到恐慌和焦虑,迫切要求医务人员及时作出降温处理。针对家长在发热患儿表现出的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对其进行有关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是科学治疗和护理发热成功的关键[1]。
1临床资料
2006年11月~2007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发热患儿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6个月~4岁。惊厥多在病初突然高热时发生,神志恢复快,时间短,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2实施全面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分析小儿发热的原因
2.1.1非感染因素①年龄越小,器官系统的发育越不完善,尤其是体温调整节中枢的发育不完善,加之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散热和储热功能低下,使体温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②一日内体温波动:一般清晨2∶00~6∶00体温较低,傍晚8∶00体温较高;③饮食与衣着薄厚:日常进食、进水可使体温升高,衣着厚,温度较高,反之较低;④沐浴与运动:热水沐浴、哭闹等都使产热增加:⑤季节性温差: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⑥新陈代谢率:生长发育旺盛,新陈代谢率高,体温高。
2.1.2感染因素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加之母体提供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易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引起急性、全身性、局部性感染,使体温升高。
2.2收集家长对发热婴幼儿在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家长在患儿发热而无明显症状时难以发现,一旦发现患儿发热和高热时表现出惊慌失措。②患儿家长对小儿发热症状发展估计不准,常急于要求采取降温措施,对医护人员采取保守措施表示不理想。③年轻的父母,对小儿发热的护理经验不足,面对婴幼儿发热表现出惊慌失措。
2.3制定健康教育学习目标
①正确判断小儿发热。②了解常见发热的护理方法。③能实施物理降温方法。④列出小儿发热的预防措施。⑤掌握发热时的急诊信号。
2.4健康教育干预及评价
2.4.1健康教育方式对小儿发热的健康教育,多以个别指导为主。
2.4.2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①讲解何谓小儿发热及判断方法。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判断孩子发热可以借助体温计测量,在婴幼儿确实体温升高时,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动作等。②描述发热过程及其临床表现,发热过程分为3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与体温下降期。③讲述发热的护理方法。a.症状观察,注意体温升高程度及变化规律,观察呼吸、脉搏、意识状态变化;b.患儿应安置于安静、温度适宜、空气流通的环境;c.卧床休息:发热时机体消耗增多,代谢加快,食欲下降,能量供应不足,因此患儿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保持舒适;d.补充水分及营养:高热时代谢增快,消耗增加,消化功能减弱而导致食欲下降,加之退热时大量出汗,导致机体明显失水、失盐,鼓励给患儿多喝水,少吃多餐;e.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高热时因唾液分泌减少,加之机体消耗增多,消化能力减弱,营养缺少,不利于症状康复,因此注意保持患儿口腔、皮肤清洁;f.高热39℃以上及时给予物理降温:一般家庭以冷敷、温水和酒精浴常用;g.药物降温:婴幼儿发热时,用药应尽量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如补感敏、小儿退热栓、中成药等;h.讲授发热的预防措施和需就诊的情况:平时应适当安排婴幼儿户外活动;定期预防接种,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传染病;平时衣着适当,根据气候和活动量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受凉;养成多喝水的习惯,促进新陈代谢;当患儿高热时,出现惊厥、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提示病情危重,应紧急送医院就诊。
2.4.3效果评价通过对其家长进行全面健康教育,并实施于我们的整体护理过程中。结果患儿治愈率达100%,平均病程也明显缩短,效果显著。
3讨论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由许多原因引起,对机体来说有时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小儿由于解剖生理特点方面的因素,高热容易导致惊厥,失去保护性意义,如不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采取有效措施,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但如果采取了及时、有效措施,则会使患儿很快康复[2]。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增强了家长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家长的自我保健与护理患儿的能力。
[参考文献]
颌面间隙感染是口腔颌面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等特点,初期表现为脂肪变性,形成蜂窝组织炎,出现脓肿,进而沿血管、神经扩散,引发纵隔炎、菌血症、血栓静脉炎、呼吸道梗阻等,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1]。临床治疗颌面间隙感染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一般应用广谱抗生素、抗厌氧菌药物进行治疗,为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必须为其实施良好的护理干预与健康教育[2]。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50例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健康教育在颌面间隙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颌面间隙感染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50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压痛、局部肿胀等,少数患者存在呼吸困难、张口受限、波动感等。按入院先后顺序并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研究组患者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2~64岁,平均(38.56±11.2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0~63岁,平均(38.52±10.6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护理方法1.2.1.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1)嘱咐患者每天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3];给予良好的饮食指导,并告知患者注意饮食对增强体质、恢复健康的作用;(2)评估患者的营养需求,为患者制订科学的膳食方案,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纤维素、低脂,以及易消化、易吸收的流质食物;(3)嘱患者保持足够的饮水量,以加快毒素的排泄速度[4]。1.2.1.2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1)群体健康教育。通过定期组织专题知识讲座,注重交互式体验,通过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给患者讲解颌面间隙感染的相关知识,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心理状态,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2)组织个体指导。采取面对面随访、门诊随访的方式,了解并掌握不同患者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以此为根据,制订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饮食方案、运动计划等,最终使患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健康知识的学习[5]。重点加强对以下内容的教育:颌面间隙感染的发病原因、预防并发症的相关措施、早期治疗的重要性等。(3)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护理。每天进行2次口腔护理,嘱咐患者餐前、餐后注意饮水、漱口;对口内切开引流的患者相应增加口腔护理的频次;根据不同患者的感染菌种类,合理选择漱口液[6]。1.2.2护理满意度调查患者出院时发放参照文献[7]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维度),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可评价病例数×100%。1.2.3疗效判定标准患者出院时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1)炎症、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颌面部功能恢复为治愈;(2)炎症、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为有效;(3)治疗前后病情无改变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可评价病例数×100%。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5,P=0.016),见表1。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5,P=0.022),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