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范文

时间:2023-11-24 10:28: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能源短缺与能源危机

篇1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电能是人类利用能源的有效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发展水平。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能源危机日益临近,电能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探索中国电力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能源危机的提法由来已久,一般是指因为石油、、煤炭、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等能源的供应短缺或者是价格上涨从而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三次科技革命在迅速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就了能源成为国家经济命脉。而地球上的有限能源,则注定了能源危机的必然性。自从进入工业革命之后,一些有识之士就敏锐的发现了能源危机的潜在隐患。但是在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能源供应一直没有出现严重的自然短缺问题,能源危机也就没有被充分重视。赵宏图[1]提出历史上的能源危机主要由供应中断或短缺而非资源性枯竭引发,近年来石油价格高企由需求主导,但尚未引发全球性能源危机。导致诸多全球性或区域性能源危机的因素更多来自政策和管理层面。因为政治或者政策的原因,小范围、小规模的能源危机已经爆发过数次。比如阿拉伯世界的石油禁运、主动减产,美国加州的电力危机等,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衰退,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坏的影响。经济越发达,对能源的依赖度就越高,能源危机造成的危害就越大。虽然这些危机都是因为人为原因产生,但是其危害性给我们将来的自然能源危机具有强烈的借鉴意义。

有专家预测,按目前的消耗量,石油、天然气最多只能维持不到半个世纪,煤炭也只能维持一、两个世纪。所以不管是哪一种常规能源结构,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都日趋严重。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口日益膨胀。能源依赖度日益增加,造成能源紧张局面在各国均显突出,能源危机情况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致命瓶颈。能源危机已经是世界性的、全人类的,全球都面临着电力紧张的不利局面。单纯依靠武力掠夺,已经不能够起到缓解危机的作用。张玉新[2]提出,解决的办法: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开源就是开辟新的能源领域,节流就是对现有能源节约使用。换句话说,就是尽早开发高效新能源,大力开发可再生或可循环利用能源。很多国家将注意力转向页岩气、海底可燃冰(水合天然气)等新的化石能源,核能的利用也受到广泛重视。目前美国发生的页岩气革命,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美国能源危机的爆发。但是从人类发展进程长远看来,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任何一种石化能源,也只能是解一时之急。只有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才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有效途径。可再生能源又被称之为洁净能源,主要指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能等可再生取之不尽的能源。对于世界各国来说,早日开发再生能源就能够早受益,晚开发只能晚受益,不开发就不可能受益。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都在积极开发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包括潮汐能和波浪能)等可再生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环保理念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环保的重要指标。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技术最为成熟,经济可行性较高,是一种理想的发展能源。

2 中国电力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电力是人类利用能源的重要方式。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电,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开始步入电力时代。自此电能的利用一发而不可收拾,直到今日,电能已经是人类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成为必不可少的社会组成。电能的利用,主要是将自然界的各种资源通过一定的手段转化为电能,然后通过电网输送到千家万户供日常使用。其中最稳定、最常见的,是以煤炭资源为消耗的火力发电。中国电力产业发展迅速,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开的数据显示,2014年1-6月总发电量22,166.1亿千瓦小时,其中火力发电量18,432.5亿千瓦小时,占83.15%;水力发电量2,742.0亿千瓦小时,占12.37%;核能发电量414.1亿千瓦小时,占1.87%。但是电力产业发展仍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煤炭资源日益减少的今天,电力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刘星等[3]分析了煤炭资源在可预见的未来即将耗尽的严峻问题,揭示了电力发展和能源危机不可调和的矛盾。就中国而言,电力供需失衡是十分现实和严重的问题,几乎每个省份都出现拉闸限电的现象,迎峰度夏期间全国最大电力缺口超过3000万千瓦。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电力缺口日益增大,拉限电省份逐渐增加,持续时间逐步延长。据2011年中国能源高层论坛的预测资料显示,2012年,缺口将达到5000万千瓦;2013年,缺口将达到7000万千瓦。在出现拉闸限电的省份当中,浙江、江苏、山西、蒙西和河北南部等地区全年持续缺电,新疆和负荷总量较小,一度出现局部和短时缺电,其它地区则由于装机不足、来水偏枯、电煤短缺及气温较高等各种原因造成季节性、时段性缺电。这种电能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同时背后也潜藏着自然资源缺乏造成的隐患。对于资源分布问题,可以依靠市场经济进行资源再分配。但是对于资源缺乏造成的能源危机,郑书耀[4]通过计量分析得出结论,能源消费随着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而增加,能源价格调整对能源消耗作用不大。面临着自然资源逐年减少的局面,中国电力产业未雨绸缪,一直在探索一条发展的新路子。在资源丰富的时候,人类更多的专注于增加发电能力,而忽视了新能源的开发。在能源危机初现苗头的时候,人类开始将目光更多的转向新能源的开发,比如水力发电就发展的较好。中国的几座大坝,尤其是三峡大坝,在世界上都赫赫有名。但是水力发电对生态环境的改变是巨大的,而且受制于水力资源和地形地貌,不能无限制的开发利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作为清洁能源被广为推许,但是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而被称之为人类社会未来的核能,其利用也因为几次重大的核电站安全事故导致安全性受到民众广泛质疑而举步维艰。

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当前的形势下,要全面分析问题,辩证对待,开源、节流两手都要抓,才能看到希望。李贵贵[5]认为,能源危机要求全社会节能低碳生活,通过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及案例,对国内低碳酒店发展提出建议。宁凡[6]等则从全球能源危机的角度出发,对节能型LED照明的国际及国内现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对LED照明的发展提出了展望。这都是从节流方面入手提出的建议。但是节流并不等于截流,要想真正解决能源危机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开源,中国电力产业发展的思路也在于此。

3 中国电力产业发展的建议

中国电力产业的发展,应该立足国情,充分利用好现有基础设施,大力研发新型技术,推动新能源的利用。在新建设的项目中,充分考虑新能源的特殊要求,预留发展空间。

3.1 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动资源均衡分配,促进节能降耗

智能电网是新世纪以来出现的新生事物,是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黄滨[7]等提出,由于具备智能化的特征,具有传统电网所缺乏的独特优势,智能电网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能源调配。我国智能电网建成后,能够实现跨区域、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高效率输送,区域间电力交换能力明显提升,能源调配功能得到显著增强。二是有利于保障电网运行安全稳定。能够有效避免大范围连锁故障的发生,显著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停电损失。三是有助于实现高度智能化的电网调度,互动性、效率性显著提高。四是可以促进电网资产高效利用和全寿命周期管理。

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已经提上日程,也形成了许多成功案例。但从总体上来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中国电力产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大力推动传统电网改造工程,充分发挥智能电网的优势作用。

3.2 科学规划,推动新能源技术研发,提升新能源利用

大力开发新能源,是中国电力产业面向未来的正确决策。在这方面,中国的学者和电力工作者做了很多工作。卢强[8]认为,大力或者适度发展各种可再生能源,做到各种能源的有机结合,相互配合,能够有效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郭传志[9]分析了我国能源供需不平衡现状,从能源来源和能量去向两方面论述了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李淑娜[10]指出:发展核电是解决能源危机的必由之路,而且中国具备大力发展核电的条件,发展核电解决能源危机是可行的。

从现在的研究和实践看,大力开发和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具有较多的优势,能够有效改变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风光互补供电系统是再生能源,是新生事物,是解决离网型供电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必将为发展我国的电力事业的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是新能源,利用技术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问题。如安郁滨[11]指出风电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能量转化稳定性差、环境保护矛盾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弃风限电的现象,值得重视。提出应从技术升级、产业规划、协调发展等方面入手促进风电产业健康发展。另外,中国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混乱,光伏企业无序竞争等问题依然严重。风能和太阳能的利用还存在能效较低,受制约的因素较多。就能效来讲,和平利用核能,是解决能源危机问题的根本出路。目前核电技术趋于成熟,发电成本大幅下降。核电的经济性、安全性和不污染性促进了世界核能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中国火电比重一直处于80%以上的高位,严重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大了能源供应风险。从中国的替代能源资源看,积极推进核电是最现实的选择,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宏图.能源危机:神话与现实[J].现代国际关系,2007,9.

[2]张玉新.试谈能源危机和解决的方法[J].应用能源技术,2003,4.

[3]刘星,李福鹏,郭东友.能源危机引发对电力发展的思考[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3(2).

[4]郑书耀.中国能源危机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4).

[5]李贵贵.能源危机对低碳酒店发展的启示[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2,5.

[6]宁凡,范俊杰.能源危机与LED照明的探讨[J].城市建设,2009,32.

[7]黄滨,安郁滨.试论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J].中外能源,2014,10.

[8]卢强.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中国不会有能源危机[J].中国电力,2011,44(9).

篇2

从世界范围来看所谓的“能源危机”也是如此,从危机的体现来看,目前我们并非真正遇到了能源短缺或价格的大幅上涨。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的话,尽管现在还未真正爆发能源危机,但从“危机意识”的角度来形容“能源危机”倒是可以。

《中国电力教育》: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剧,您认为能源和环境问题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应如何科学应对?

林伯强: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础性要件,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充裕的资源作后盾,良好的环境作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依赖能源高投入、高消耗的特征。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总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2%以上。有限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成为约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能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能源安全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因此,能源问题,包括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对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我国能源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人口问题,我国的能源危机与人口紧密相联。从能源总量上来看,虽然目前我国的现有能源储量比较丰富,但分摊到每个人身上却是很少,我们的人均能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再从能源消耗方面来分析,目前我国的人均能源消耗还不是很高,然而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今后的能源稀缺是可以预见的,因此我们现在就应有所准备。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增大,不但涉及经济问题,也涉及政治与国家安全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务必从战略上加以谋划。

面对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发展对大气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已形成了“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开发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的环境治理共识。我认为,目前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治理环境污染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现在的核心问题其实是成本问题,就是治理环境污染我们愿意花多大的成本?以及成本该如何分摊?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从他们的经验来看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要愿意付出成本。不计成本什么事都可以做好。在能源的经济性、安全性和环境问题上,由于收入很高,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往往可能将成本摆在比较次要的地位。而对于像我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可能首先考虑成本问题,这与我们现阶段的国情相关。

《中国电力教育》:在应对能源危机,谋划能源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能源智库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能源智库如何介入到国家的能源政策当中?

林伯强:我国的能源问题研究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非常薄弱,这与我们的历史、现状有关。过去我们面对的能源问题主要是能源的开采利用问题,研究者多为工科背景。随着能源的发展,能源问题的研究范畴也在逐渐扩大,涉及到能源政策、能源科技、能源经济、能源环境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都是近年来集中爆发的。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就需要研究人员具有相关学科背景,以能源经济学为例,需要经济学与能源学科相结合,如果仅有单一能源学科背景,可能很难将研究深入下去。目前我们在能源决策方面,专家队伍中人员结构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补充,以至于在现阶段的能源问题研究中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极度缺乏,成为我们开展能源相关问题研究的桎梏之所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智库在开展战略研究时,一般都由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使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问题,以促进不同观点间的碰撞,使大家能够取长补短。决策者、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单一,势必影响研究的深度,更谈不上战略的国际影响力。我国也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国内各领域顶尖智库机构的研究力量,为我国制定、调整国家能源战略献计献策,提升国家软实力。

能源智库发挥的作用我认为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为中国谋求一个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美国拥有一批高质量的智库来为其能源战略服务,其“能源政策”采取油价低时通过进口以满足需要,油价高时才开采本国的资源。在能源价格高涨、国际局势日益动荡的背景下,美国提出了“能源独立政策”,提出通过加大美国国内的石油产量,开发替代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两项措施加以应对。现在来看美国的能源战略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而相较之下,我们的战略则显得不够慎密和周全。例如我们在油价低的时候大量出口,而油价高的时候却不断买进。以中国的人口和资源量来说,要过上现代化的生活能自给自足都已十分不易,从国情上来说资源性产品战略要远一些,什么都要尽量少卖。当然我们的能源战略有着其历史背景,但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今后该如何发展?战略应做出怎样的调整?都是我们需要从长远谋划、战略的角度去思考,而不能将眼光仅仅聚焦在近5年或是10年。

其次,要参与日常决策。智库应该为决策者提供多角度、多方案的政策选择,并对不同的选择做出专业的评估、比较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技术支撑,弥补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

《中国电力教育》:在学术界和实业界,当前很多研究机构都雄心勃勃欲打造相关领域的研究智库,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衡量一个机构是不是智库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规格的智库才能算得上国家智库?

林伯强:“智库”又称“思想库”,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为政府决策和改进决策提供参考。在西方国家,智库作为一种独立于政府决策机制之外的一种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发挥着政府“外脑”的作用。而要真正发挥好这个“外脑”作用,我认为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智库建设要坚持以学术为依托,注重智库学术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新思想、新概念,成为一个“思想库”。学术能力体现在哪?毫无疑问,体现在能够在国际顶级的杂志上发表文章,能够形成有影响力的报告,能够在相关领域取得国际话语权等等。

此外,还应具有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能力,能够跨学界、跨政府、跨企业曾具有一定的公众影响力。现在很多智库都会邀请一些原在国家相关部委工作的领导来担任智库的专家,毋庸置疑,通过这些专家可以将智库的研究成果或政策主张更加便捷地传递到决策者手中,进而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但是,我们要避免陷入这样一种误区:一个智库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这个智库中专家的头衔有多大,而应更多地关注这个智库所具备的基本学术研究能力。

纵观世界各国的智库,其研究重心大都集中于本国核心国家利益的研究课题之上,特别是在涉及重大国际性议题时,国际知名智库的研究内容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其研究成果也具有鲜明的国家立场和政治价值取向。因此,作为一个国家智库,必须紧扣全球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对有关国家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可靠方案,为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决策提供科学的咨询服务。

《中国电力教育》:智库建设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建设一个高水平的智库,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予以着手?

林伯强:在我看来,建设智库本身并不存在什么障碍。应该说,我国的智库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在已建立起来的众多智库中,真正有影响力的有多少?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下。对于一个智库而言,没有影响力,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然而要建成一个高水平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智库,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来说,智库要发挥影响力,主要要看其是否有新思想,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否合理可行。新思想从何而来?这其实又回到了刚才的话题,也就是我一直强调的必须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只有以坚实的学术理论为支撑,智库才能具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拥有创新、引领的学科品牌、学术大师、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是建设现代智库的基础和前提。

谈到加强学术研究能力,我认为还有一点需要强调或是要在此呼吁的,那就是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软科学研究,加大对软科学研究的投入。软科学是以人与社会系统、人与自然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政策和决策问题为目的的一门综合科学技术。软科学的研究成果很难加以量化,但产生的巨大影响将是无法衡量的。尽管我们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认识已基本达成共识,信息也已成为比能源和原材料更重要的资源,但在具体实施中,人们对有形资产、对工程、对技术愿意投入财力和物力,却大多不重视软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对软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也明显相对不足。

《中国电力教育》: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自2005年成立以来,仅仅8年的时间,已经建成了全国知名的能源经济智库,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中心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篇3

给排水系统的含义

给排水系统是由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两部分组成。给水系统是指通过管道及其相应的辅助设施,按照建筑用地及其生产生活的需要,有组织的将水输送到用水地的系统。给水系统包括生活给水系统,生产给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和中水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则是通过管带及其相应的辅助设施,把生活和生产中的污水和废水进行排除的系统。

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施工的重要性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建筑物拔地而起,人们的生活质量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能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前期我国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没有重视对环境和能源的保护,导致我国出现了能源危机的现状,可以说,能源危机并不止是我国独有的现象,能源危机已经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我国面临能源危机这一严峻现状时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发展战略。“节能减排”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能源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建筑工程作为耗能的主要行业之一,因此是我国实施“节能减排”的大户。因此建筑给水节能节水施工是“节能减排”的重要表现。

建筑给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1. 给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1) 在设计时并没有体现出市政管网余压的价值:市政给水管网在给水时会有一定的压力控制,如果这个压力控制的好的话会起到缓解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市政的供水管道是直接连接到住宅内部的,当贮水池低于地下层面时,市政管网的余压则会变化成为负压,这就很容易产生浪费现象。很多住宅在设计时并没有根据市政管网的余压进行相应的设计,这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情况的出现。(2) 对新能源没有很好的加以利用:随着现有能源稀缺现象的加剧,寻找新的能源已经是解决能源缺乏现象的必然措施。虽然在住宅中的能源上我们采用了很多新的能源,但是还有大部分的能源存在没有合理利用的现象。新能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一方面会减少新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使用效果,同时不利于能源的最大化使用。

2. 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1)中水系统的力度推广不够:中水系统是将生产,生活区的生活污水或者废水经过科学处理之后回用于建筑或者小区作为杂用水的供水系统。中水系统是我国节约用水的一个重要办法,它在缺水的城市和淡水资源缺乏的城市普遍适用。但是由于技术或者施工场所的限制使得我国对这一系统掌握的还不成熟,我国的生活污水排量占建筑排量的首位,如果将这些污水进行科学处理代替自来水,那么将会实现水资源较大的节约,不仅是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做法,同时也是摆脱我国水资源缺乏现状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在我国中水系统难以推广应用,导致我国生产生活污水并没有达到重复利用的程度。

(2)水处理系统设计缺乏:合理的水处理系统不仅可以有效的处理生活生产中的污水,同时也可以从中节约其他的水资源。对于建筑工程内部的生活污水可以通过污水处理设备来代替化粪池,在经过处理之后在进行排放,这样有利于水质的改善,这样对于水资源的二次利用很有好处,但是我国的水处理系统设计缺乏观念,导致水资源出现不必要的浪费。

(3)雨水资源没有合理的利用:大自然有时会给我们很好的恩赐,雨水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水资源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并没有对雨水引起过多的关注,导致这种恩惠之物最终的浪费。

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的应用

1. 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理解到,各个国家为了应对能源危机纷纷开发新能源,其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发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投入使用是一种有效的节能措施。太阳能作为一种常见的,并且利用率高的能源要在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中广泛应用。具体可以说通过 太阳能为用户提供热水,这样可以减少电的使用同时也达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 加强市政管网余压利用力度:工作水压超标是导致建筑工程给排水系统中水电资源浪费的一个原因。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技术人员对不同地区实行分压供水,达到给排水管道出水量达标的目的。

3. 加强对污水和雨水的利用率:在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对污水的利用率,同时也要考虑到对雨水的利用率,因此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对污水和雨水进行净化处理,通过科学处理重新投入使用。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还会减少污水和雨水对城市造成的不利影响。

4. 推广节能节水给排系统配件及卫生器具:建筑给排系统的节能节水施工同样需要相应的设备配件给予支持,因此设计人员要选择适宜的节能配件及节能卫生器具,同时还要求技术人员对这些配件进行维修和检查,保证管道的正常运行。

篇4

在全球资源短缺与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在积极寻找可以部分替代地球石化资源且污染较小的能源,而生物能源作为一种兼具矿物能源和其他新能源特点、优势的可再生能源,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迄今为止,以粮食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能源已经在很多国家的生产领域内应用,取得了客观的技术和经济效果,人们对生物能源替代石油能源有了普遍的认可和共识。但是,关于生物能源的争论一直不断,下面就探讨一下当前生物能源现状,以窥探生物能源的发展前景。

一.生物能源的优点

生物能源,是指通过生物的活动,将生物质、水或其他无机物转化为沼气、氢气等可燃气体、乙醇、油脂类可燃液体为载体的可再生能源。其不同于矿物能源,又区别于其他的新型能源,同时兼具两者的特点和优势,是目前一种应用前景良好的可再生能源。它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能解决能源危机问题,还能减少环境污染,改善日渐恶化的生活环境。这些优势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的。

第一,用于开发成为生源能源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进而降低大气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有助于降低大气环境污染;第二,生物燃料能够充分的燃烧,在环境中可以很好的分解,降低空气中的粉尘含量,对控制雾霾等空气状况有着良好的作用;第三,能源植物的种植,对农田、水土保持、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及水质保护等都有着积极作用,有助于解决环境与生态问题。由此可见,生物能源的优点是较多的,不仅能缓解能源危机,更能保护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不受污染,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家园,保护人类身体健康。所以,生物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必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生物能源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

现阶段,生物能源主要有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生物制氢、沼气等几种形式,下面从它们的发展现状入手,探讨生物能源的发展前景。

第一,生物柴油。当前,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为植物油,世界各国采用的植物油也各不相同。比如,美国以转基因大豆油为原料,加拿大以双低菜籽油为原料,巴西以蓖麻油为原料、马来西亚以棕榈油为原料。关于生物柴油的制法,目前有四种常用的技术方法,即微乳液法、高温裂解法、酯交换法、直接混合法。此外,我国清华大学的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了工程微藻法,这一技术方法还没有成熟并推广使用,但是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生物柴油在成品油市场上已经有了广泛应用,欧洲地区应用的较多,但是实际开发生产中一直存在低收入、高投入问题,这是阻碍生物柴油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二,燃料乙醇。燃料乙醇是目前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生物能源。其生产中所采用的原料主要有四大类:纤维素原料(农作物秸秆、柴草、伐木剩余物等)、糖质原料(甘蔗、甜菜等)、淀粉质原料(玉米、大米、甘薯等)及其他原料(亚硫酸盐纸浆废液等)。就目前而言,生物制合成燃料乙醇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生物法、化学法等,每一种方法的工艺流程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最常用的是生物法中的发酵法,特别是糖类作物发酵乙醇的方法最为成熟。在实际情况中,燃料乙醇生产一直面临着原料不足、成本高等问题,所以从长远角度看,利用纤维植物转化成燃料乙醇的技术方法是一种很理想的方法,不仅成本低,又能解决原料不足问题。

第三,生物制氢。生物制氢的应用,既为生活提供了所需要的氢气,又开辟了一种废物回收利用的新途径,是一种绿色的生物能源生产工艺。生物制氢的原料是相当广泛的,有牛粪、淀粉废水、豆制品废水、玉米秸秆、酒糟、纤维素、污水等。制法具体有光合生物产氢、发酵细菌产氢、光合生物与发酵细菌的混合产氢等。鉴于生物制氢的主要原料很多,应用起来较方便,是未来能源制备技术的主要趋势之一。但是,生物制氢依然有许多技术问题有待创新与突破,如光合生物产氢方面,唯有实现创新才能促进这一种生物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四,沼气。沼气是一种抗爆性、燃烧值很高的绿色能源,其原材有禽兽粪便、食品加工废物、作物秸秆、酒精废料等。作为一种绿色、清洁的生物能源,沼气不仅在发达国家应用广泛,在发展中国家也有着广泛运用,而我国沼气主要运用于农村地区,如供暖、做饭等,工业领域应用现状不如农村地区,且缺乏系统化的发展。

以上是最常见的四种生物能源形式,在发达国家的开发与利用比较广泛,但在发展过程中均遇到了不同问题。比如,生物柴油的低收入、高产出问题,生物制氢的技术创新问题,这是生物能源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生物能源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加快,生物能源发展有着极好的前景。我国应基于资源优势,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坚持自主研发,推动国内生物能源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物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效缓解了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是科学技术的一次进步,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场重要变革,是人类智慧与崇明才智的展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越来越大,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解决能源问题和保护环境,必须积极开发与利用生物能源。一方面,加大生物能源研发力度,另一方面增加资金投入,同时对生物能源的产业化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建立一条科学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莉.生物能源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J].化工文摘,2009,02:48-50.

[2]唐三元,席在星,谢旗.甜高粱在生物能源产业发展中的前景[J].生物技术进展,2012,02:81-86.

篇5

在世界能源短缺的今天,能源危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我国长期的重大方针。建筑能耗在我国的能耗中占有着相当大的比重,而建筑电气能耗在建筑能耗中冶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建筑电气的节能显得尤为重要,应当贯彻实施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节能原则。

一、建筑电气节能的基本原则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能源相对短缺,然而能源浪费却相应严重,作为二次能源的电能供需矛盾近年来越来越突出,能源的短缺已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耗也就急剧增加,能源危机迫在眉睫。节能环保一直是我国发展的一项战略方针,建筑电气节能也成为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建筑电气的节能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满足建筑物的功能。即满足照明的照度、色温、显色指数;满足舒适性空调的温度及新风量,也就是舒适卫生;满足上下、左右的运输通道畅通无阻;满足特殊工艺要求,如娱乐场所的一些电气设施的用电,展厅的工艺照明及电力用电等。

2、考虑实际经济效益。节能应按国情考虑实际经济效益,不能因为节能而过高地消耗投资,增加运行费用。而是应该让增加的部分投资,能在几年或较短的时间内用节能减少下来的运行费用进行回收。

3、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节能的着眼点,应是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首先找出哪些地方的能量消耗是与发挥建筑物功能无关的,再考虑采取什么措施节能。如变压器的功率损耗,传输电能线路上的有功损耗都是无用的能量损耗,又如量大面广的照明容量,宜采用先进技术使其能耗降低。因此,节能措施也应贯彻实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

二、电气节能设计技术的合理利用

1、照明部分的节能

因建筑照明量大而面广,故照明节能的潜力很大。在满足照度、色温、显色指数等相关技术参数要求的前提下,照明节能设计应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采用符合要求的照度标准。各类建筑按照《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要求选择合理的照度标准。同时对要求照度较高的场所尽量采用混合照明方式,突出重点部分。

(2)使用高效光源。采用T5、T8直管荧光灯,小功率陶瓷金属卤化物灯等。

(3)选用合理的照明灯具。选用效率高,易清扫和换灯的照明灯具。

(4)充分利用太阳光。通过外窗利用天然光;适部位采用太阳能灯;利用太阳光采光技术。

(5)考虑照明环境。照明环境装修多考虑浅色、光泽的表面,可增加光反射,无论天然光还是人工照明光,均可提高照度。

2、合理设计供配电系统及线路

根据负荷容量,供电距离及分布,用电设备特点等因素合理设计供配电系统,做到系统尽量简单可靠,操作方便。变配电所应尽量靠近负荷中心,以缩短配电半径减少线路损耗。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和台数,以适应由于季节性造成的负荷变化时能够灵活投切变压器,实现经济运行减少由于轻载运行造成的不必要电能损耗。

三、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运用

1、选择更先进更节能的配电变压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新的低损耗配电变压器先后开发成功,尽管配电变压器已是高效率的设备,但由于数量的巨大和空载耗电的固定性,变压器效率即使有微小的改进也能获得相当大的能源节约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其本身存在巨大的节能潜力.现在在我国应用的较多的主要有油浸式变压器,干式变压器,箱式变压器等。

2、减少线路上的能量损耗

在一个工程中,线路左右上下纵横交错,小工程线路全长不下万米,大工程更是不计其数,所以线路上的总有功损耗是相当可观的,减少线路上的能耗必须引起重视。 由于线路上存在电阻,有电流流过时,就会产生有功功率损耗。其公式如下:P=3IΦ2R×103KW)

式中:IΦ――相电流(A)

R――线路电阻(Ω)。

线路上的电流是不能改变的,要减少线路损耗,只有减小线路电阻。线路电阻R=P×L/s,即线路电阻与电导P成正比,与线路截面S成反比,与线路长度L成正比,因此减少线路的损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应选用电导率较小的材质做导线。②减小导线长度。③增大导线截面。

3、采用合适的无功补偿装置,提高功率因素

(1)目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绝大部分采用变压器低压侧集中补偿,这种做法仅减少了区域变电站至用户处的高压线路上的无功传输,提高了用户处的功率因数,可以不受或少受供电局局的罚款。而对用户,无功仍由变压器低压母线经传输线路输送到各用户点,低压线路上的无功传输并没有减少,那么无功补偿也就达不到节能的目的。 在民用建筑中应改变电容器集中安装的做法,对容量超过10KW的风机、水泵、传送带等电动机端设置就地补偿装置,空调主机及冷冻泵等常在其附近设专用变配电所,可以集中补偿,但若供电距离超过20m时也最好采用就地补偿。这样才能使线路上的无功传输减少,达到节能目的。

(2)提高设备的自然功率因数,以减少对超前无功的需求,可采用功率因数较高的同步电动机;荧光灯可采用高次谐波系数低于15%的电子镇流器;采用电感镇流器的气体放电灯,单灯安装电容器等,都可使自然功率因数提高到0.85~0.95,这就可减少系统高、低压线路传输的超前无功功率。由于感抗产生的是滞后的无功,可采用电容器补偿,因为电容器产生的是超前的无功,两者可以相互抵消,即Q=QLQC,因此无功补偿,可以提高功率因数,因而也减小了无功的需求减少自然无功、无功补偿及补偿装置的安装地点,就可以实现合理的选择无功补偿方式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四、结语

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节能已经成为各个行业领域关注的重要话题,建筑电气中的节能空间还很大。在满足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各种技术指标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同时,电气设计人员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将节能技术用到建筑电气照明设计中,精心思考,反复斟酌,从而真正达到提高照明效率,节约能源,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节约型的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6

能源危机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危机之一,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发展主要是由化石能源发展带来的。如天然气、石油、煤炭、核能的广泛应用,因此它是建筑在石化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由于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飞速发展接近枯竭。天然气储备估计在131800-152900兆立方米,年开采维持在2300兆立方米,将在57-65年出现枯竭的现象。石油储量的综合估算,可支配的化石能源的极限,大约在1180-1510亿吨,以1995年世界石油的年开采量33.2亿吨计算,石油的存储量大约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煤炭的储量在5600亿吨左右,2000年的开采量在35亿吨,可供使用150年左右。化石能源与原料链条的中断,将会导致世界经济危机与冲突的加剧,最终使现代经济市场匮乏。在近20年来中东与海湾地区的战争都是由于化石能源的配置与分配爆发的战争。这样的军事冲突今后将更加严重与频繁,在我国有可能在日后出现工人下岗引发更多新的矛盾冲突。总之,能源危机迟早要在世界哥哥角落爆发。

世界能源危机是人为造成的经济能源短缺,石油资源将会在我们新一代人的时间之内枯竭。它的蕴藏量的多少不是没有限制的,容易开采与利用的量也不多,剩余的量的开发难度也越来越大,到一定限度就会没有任何开采的价值。在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的条件下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改变,能源危机早晚都要发生。煤炭资源虽然比石油多但是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代替石油的其他能源除了煤炭之外,能够大规模利益的少之又少。太阳能虽然属于无限利用的能源,但是代价太高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因此人们必须估计到非再生矿物能源资源枯竭有可能给我们带来的危机,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新的能源结构上,尽早的探索与开发新能源资源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需要。我们人类不能向大自然索取过多这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乃至危机我们人类的生存与生活,节约能源是延长能源枯竭的方法,给探究新能源带来时间。

1 建筑电气智能与节能发展的概述

随着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以来,智能建筑、绿色建筑、环保建筑、低碳等在国内引起了广大的关注。所谓“建筑节能”是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对只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化应用系统、信息设施的系统、公共安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等,集系统、服务、结构、管理、优化组合为一体为人们提供方便、高效、快捷、方便、环保、节能、健康、卫生的建筑环境”。从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智能建筑不仅在实现高效快捷的智能化之外还要保证国家对低碳环保的要求,智能化只能说是一种手段而保证舒适是不变的前提,这样对建筑才能真正做到节能的目的。建筑电气节能是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节能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平均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40%,其中包括空调、取暖、通风、照明等民生能耗占能耗的79%甚至更高,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9%,随着我国近年来建筑的不断增加年增长率高达17%。我国由于采暖、照明、空调、配电系统等的技术落后、设备落后使能耗更大。

2 建筑电气智能环保系统的分析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方案中需要满足的节能、节约资源、舒适、低碳环保、安全的要求。中央空调系统、变配电系统、照明系统是建筑中能耗的大户,必须统一进行设计、优化集成,使其满足随外界温度、湿度、光线自动调温调湿、采光的要求。建筑配电系统、发电机组,对系统的负荷需要达到一定的要求的时候,发动机组自动启用,对系统补充需要的供电容量;当符合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正在运行的发动机组自动退出实现全自动运行。同时发电机组、配电设备应采用集成设计和高度智能化技术,并有充分可靠的连锁结构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使其达到系统节能、节约支援、安全、高效、低碳环保的目的。

“建筑电气节能整体解决方案”是建立在对楼宇生命周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以建筑能量使用状况为调研依据;以整体设计为核心、能量检测和管理为手段,提供完整的楼房维护与电气节能改造方案;通过子系统的传递数据进行能耗的分析与诊断,然后建立相应的能耗模型,真正实现能源节省降低楼宇的运行成本。

一套完整的集成优化电气节能系统是由楼宇自控系统、空调主机节能模糊控制系统、照明节能控制系统、供电配电节能控制系统、防灾和防范系统以及建筑其他节能系统加上建筑能耗检测与计量系统组成。它是建立在能源管理模型、空调节能模型、照明节能模型、变频节能模型上,对建筑电气真正实现节能与智能的和谐发展和统一,通过对建筑能耗的监测与计量、管理与分析为客户提供一套完善的能耗节能整体系统。

智能建筑电气是一个综合系统化的工程,照明、空调、供电、配电、计量、安防等专业构成一套有机的整体,如人的身体的组织器官要协调运作才能是健康的状态。智能建筑电气的“智能”,也是使建筑像人一样,能够知道冷热自动调节水、空气、阳光照射等,创造节能环保、安全舒适、健康低碳的环境。

智能建筑是信息时展下必然的产物,它具有高新的科学发展技术、具有现代化建筑电气发展技术等,由众多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涉及到建筑、空调、采暖、发电、配电、照明、给水、排水、电梯、结构、综合布线、楼宇自控、监控设备等多种弱电系统的大工程。关联性、多目标、开放性、主动性等都是智能建筑电气的重要特征,各系统相互关联与渗透实现建筑电气高智能化重要手段。传统的建筑每个子系统相互独立、强弱电截然分立的建筑方式不能适应现代化建筑高速发展的要求。

智能建筑的发展已经从传统的电气设计阶段进入智能建筑电气优化集成的阶段,各个电气的子系统相互渗透;子系统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信息化与网络化智能电气设备代替传统电气成为了这个阶段建筑发展的主要特点。全新的建筑要符合“弱电为基础、强电为关键、强弱电一体化”的设计思路。

“某建筑电气节能整体解决方案”对整个工程需要全盘掌握,充分考虑智能建筑内各种机电设备自身能效情况,根据实际使用的需求合理选择设备,为用户节约大量投资。根据建筑自身特点和用户要求进行系统多元优化设计,真正提现建筑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合理的施工,降低工程建设中各专业现场协调工作,提高监理质量,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保证工程进度。实现设备优化运行提高机电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真正实现建筑节能。

3 总结

篇7

时值夏季用电高峰,往日行政令文“热衷”的“拉闸限电”、“空调26度”等词汇却迟迟未能出现,不知不觉之间,秋老虎又悄然而至。

与以往各发电企业满负荷运转更加针锋相对的是:一些在建的大型水电被果断叫停,而许多已经投产的小火电也相继被悬崖勒马。

人们已经战胜能源危机了吗?显然没有。我们的经济依然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而现在,石油资源的日渐紧张带来的油价企高,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电力与其他自然能源的供应短缺与价格上涨,形势更日趋严峻。经济衰退如何幸免?

这不得不让我们提起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论争。吴敬琏和厉以宁,对中国经济改革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两位经济学界泰斗,前者主张:“重型化”的快跑将使中国遭遇能源危机;后者则奉行:大国的发展不能绕开重化工的道路。二老的观点,孰是孰非,我等自难定夺。然而,他们对于经济发展与能源关系的肯定,却是异曲同工。

数据更能说明GDP与发电量的关系。由于电力具有即时属性,没有库存,只要发电量下降,就意味着GDP同步甚至加速下降。去年10月,中国月度发电量同比下滑约0.5个百分点,这是自2005年2月以来,中国月度发电量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这暗示着很多企业已经停工,经济开始进入寒冬。而就从那时开始,中国的GDP增速已明显放缓。

同样的情景出现在上一轮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1994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名义增速一度达到13,1%,当时的发电量增速保持在9%~11%之间;其后,发电量增速在1998年第三季度降低到2.13%的水平,而GDP增长率就急剧下滑到6.46%。

反观危中之机,正是中国电力结构调整、变革的最佳时机。即将赴任中核集团的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承:受本轮金融危机影Ⅱ自,中小企业大量倒闭,用电需求连续多月缓和给小火电关停任务达成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如果没有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电力供需缓和这一契机,任务也会完成,但或许不会提前一年半就完成这个目标。”

能源危机话题由来已久,而今再度审视导致危机的深层次诱因:除了传统能源结构单一、新能源匮乏、电力供求不平衡等外,更为重要的是,新能源在发展过程中又面临着新的阻力与桎梏。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在成本与效益之间依然未能达到和谐状态。

综观经济发展史,危机的诱因决定了其解决方案的方式:节约必不可少,而寻找和发晨替代能源更为重要。现阶段,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能源消费和生产方式,找出并消除新能源在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与桎梏,使其在成本与效益之间达到平衡。由此,一幅崭新的图景已然出现:一边是小火电的不断叫停:另一边是新能源项目的不断上马。

用可再生能源全面取代化石燃料。进行一场新的能源革命,不仅是出于生存原因:与之相连的是世界经济可获得持续的发展。而经过对产业发展周期的深入研究后发现。大力发展除了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质能、核能之外,清洁煤电也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案。

虽然,实现全球经济一能源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速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常规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还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的能源构成中,煤电甚至占75%的比重。

因此,清洁煤电是首先能够想到的能源危机解决方案。2009年7月6日。华能集团主导推进的中国首座自主开发、设计、制造并建设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即IGCC示范工程项目――华能天津IGCC示范电站,在天津临港工业区开工建设。此举被业内看作是中国“绿色煤电”计划快速发展的信号。

在国际上,IGCC也被看作煤电发展的主流趋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开展绿色煤电的研究。2004年美国能源部正式启动了“未来电力”项目,计划投资9.5亿美元,用10年时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近零排放的煤炭发电厂。同年,欧盟在“第六框架计划”中,启动了名为联产氢气、电力、二氯化碳分离工厂的计划。目标是开发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发电、制氢以及二氧化碳分离和处理的煤基发电系统,实现煤电的近零排放。

因为装机容量占整个能源构成的21%,水电也被寄以厚望,自然被排在最可能取代火电的位置。事实上,这在国际上也有可供参照的可行案例,加拿大的水电比重就占能源构成的90%以上。中国仍有2/3的水能资源尚未被开发,其潜在优势不言自明。

然而,在金沙江叫停事件之后,对于水电的贬斥言论却不绝于耳“水电相对火电来说是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污染,但水电站尤其是大型水电项目对生态的破坏更大,影响更久远。一个大型水电站可能导致整个流域的生态彻底改变,甚至会造成部分物种的灭绝,此外。大规模的移民会造成文化生态和社会关系的断裂。”

姑且不论因环境保护和移民问题而产生的对于水电的过分妖魔化,单其建设中的高昂成本和运营中的超低利润,就给反对者诸多口实,让支持人士大跌眼镜:大型水电开发周期一般在5~10年,相较火电1~3年便可建成发电。胜负已分。而因在电网中一直担任平抑电价的角色,上网电价偏低则更打消了水电运营企业的积极性。

对许多在《可再生能源法》出台的背景下成立的公司而言。他们对水电产业前景的预期较高,而残酷的现实折断了它们继续前进的积极性。值得欣慰的是,许多小水电公司不在环保与移民问题诟病之列,它们对政策的预期相对乐观,如中华水电创立的收购管理模式,不仅有效地排除了前期问题,更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紧随其后的是核电。一位电力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核能在中国能源的构成中的比重不足2%,但按照现有的能源计划。在2020年,这一百分比将提高到4%~5%。该人士表示。“将来总有一天,在整个能源构成中,核电将一统天下。”而法国就是现实的参照。2003年,核电已占法国总发电量的85%。

虽然核电厂从项目勘测到建设再到运营,需要更长的时间,然而。这也与核电的经济效益相辅相成。20多年前,青云创投的前身因为参与了中国第一个核电项目――广东大亚湾发电站的投资。也让其获利颇丰。此后,该核电站在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与清华合作,也才有中国环境基金的诞生。

中国是贫铀国,但却不能掩盖核电的明显优势不仅安全,而且清洁、高效、经济。如此诱惑谁能阻挡?“那也得上。不断地建设,裂变完了,再研究聚变呗。虽然,要达到这种程度,需要攻克很大的技术难关,但谁又能否认这才真正的循环呢?”相关人士说。

快来看看风电吧。因其生产过程几乎不会伴随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任何有害气体的排放,因此被称为。蓝天白煤”。对与这一兼顾民生与面子的工程,各地上马的势头也不亚于12级大风。说话间,中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就于8月8日在甘肃酒泉开工,10年后。酒泉市的风电装机规模有望达到2000万千瓦。接近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成为“风电三峡”。

然而,因为一系列棘手难题的出现:风电并网接入难、风电调峰能力不够、风电送出受限、上网电价未理顺……风电让我们又爱又恨。相关人士认为,问题的产生,有的来自风电行业自身、有的来自输电侧以及终端,但这些问题在前段时间风电大规模上马的时期,都多少被掩盖或搁置了。

也有相关人士更加看重风电建设的带动效应。风电项目的上马,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进行自主刨新的动力,它推动了国家科技实力的进步,特别是风机设备的国产率逐渐提高。不仅如此,由于内陆风电均建设在相对贫瘠地区,风电的建设也促进了国家电网的建设速率,带动了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

接下来出场的,是光伏发电。虽然,它也曾经历经济危机的困扰,因组件价格下滑、市场萎缩而不得不面临产能过剩,并遭遇了一场激烈的价格战,但其在与海外对手的竞争中依然保持着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只因为技术上的强势,宽松信贷政策、低廉的原料成本,以及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太阳能产能发展的政策,都让中国光伏企业获益良多。

现在,光伏产业依然因发电成本较高,生产在国内,市场在国外而饱受诟病,然而,在中盛光电董事长王兴华看来,这一状况很快改变。“预计从明年上半年开始,这个市场会有相当强劲的恢复性增长,到2012年以后,市场增长会更加加快,预计2015年前后,光伏发电成本会得到比较大幅度地下降,有可能接近传统能源的附近。”

下面有请生物质能发电。对大多数生物质能发电项目而言,最主要的障碍和制约因素是经济、政策和技术。武汉亿碳副总经理孙河川告诉记者:一是,融资难。许多再生能源项目无缘四万亿。二是,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扶持政策力度和广度不够。地方政府对于政策咬文嚼字式的解读,更使许多本应接受政策阳光照射的项目只能望饼兴叹。三是,技术落伍。而要解决生物质能发电所面临的技术问题,还有待于更多亿碳们的出现。

为此,孙河川通过本刊郑重建议:首先,国家在信贷规模上能切一块出来用于生物质能源项目方面的贷款,最好是低利率的贴息贷款;其次,是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如对垃圾填埋气发电实行免征增值税和减免企业所得税的政策,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最后,国家应尽快出台“鼓励资源利用投资方参与垃圾场改制优惠政策”。

最后掌声请出智能电网。什么是智能电网?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人们谈及这一概念,往往会加入自己的概念:电网企业打出“特高压”牌,电源企业咬住上网技术不放,用户则更强调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用“瞎子摸象”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而通过对能源的供应、电力的传输、电力的使用以及整个循环过程的各环节的政策、技术、市场等综合考虑后发现,青云创投合伙人介文治认为,智能电网涵盖电力基础设施、新技术、软件管理、能源储存等领域,而重要的是如何去解决需求。

在电力传输方面,智能电网能够增加电力输送的效率。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形成的特高压输送就具备这项功能:在电力上网方面,智能电网能够解决现阶段最为紧迫的不同形式的能源上网问题,此外,储能产品不仅能够服务终端,还能服务电网,也可称为智能电网。

以风电为例,由于风力在晚上较大,而晚上用电量较小,风电场晚上发的电送不出去,而在白天用户需要电的时候,却没有足够的电来供应。这就是储能产品大显身手的机会:将晚上发出来的电储存起来,白天用的时候释放。且看汇能科技的电力大挪移。,

当然,任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资本、市场的结合,而政策的支持也必不可少。相关人士表示,尤其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能源领域,没有政策的支持是困难的。诚可见,国家对新兴能源的支持力度正不断加大。8月9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在“首届亚洲能源论坛”上表示,预计将在年内制定完成新兴能源的发展规划。

篇8

随着发展的加快,能源的供给也急剧上升,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加,由于牵涉到石油进口问题,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摩擦也在加剧,石油短缺已成为了限制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然而当今世界石油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严峻环境,为了保证本国石油安全,必须针对世界石油贸易市场的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应变措施,在竞争激烈的能源争夺市场站稳脚,并且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

一、国际石油贸易主要特点

从近几年石油市场来看,石油的价格一直维持着不断增长的态势,油价的飙升加剧了石油消费国的经济负担,同时诱发石油进口国的成本型通货膨胀,严重的更是会威胁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供需矛盾早已不在是推动油价上涨的根本原因,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一方面造成了油价的猛增。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的分布在国家中也是不均等的,这也就造成了许多国家间的能源掠夺战,进而又抬高了油价。世界原油出口量最大的地区主要在中东、拉菲、北美和中南美等地区,原油贸易的流向基本是由中东、非洲等地流向北美、欧洲和亚洲。目前来看,国际石油市场已形成了石油资源政治化、石油外交军事化、石油产品金融化等特点。石油争夺更是在近几年愈演愈烈,各国间的关系也伴随着石油问题变得僵化。[1]

二、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核心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核心就是石油短缺。因为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时期,所以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也急剧上升,能源消费也变得更多。90年代以来,中国变成了能源供大于求的状态,需要进口能源满足发展需要,能源安全形式变得严峻起来。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并不是能源总量问题而是能源结构矛盾问题,由于进入新世纪,中国的能源消费呈现不断增长之势,并在世界能源增长份额中占很大比重,导致中国能源结构性矛盾逐渐突出。现阶段主要表现在清洁高效的能源供不应求,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总量和规格的增长赶不上需求量的上升,从之前的煤的大量开采到现在煤资源的匮乏,也一方面促使了石油的急剧需求量。中国是唯一一个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国家,基本除了交通运输外,国民经济均靠煤作为主要能源物质。但煤资源的有限给中国的发展出了个难题。所以,必须寻求新的能源代替煤的使用,但短期内却仍旧很难实现,所以依然不得不大量进口石油来满足发展,这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

三、我国能源安全应采取的策略

(一)加快发展和建立我国石油安全战略体系,保障本国能源安全。通过发展石油储备体系不仅能稳定石油市场价格,还能增加政府财政资金,对石油的禁运和投机起到一定震慑作用。随着石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建立相应的石油储备措施及其有必要,中国在这方面相对美国及其他国家来说做得不够,仍需要加强。[3]

(二)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就是不断提升本国能源供应能力。积极有效的寻求多种资源,多利用天然气等清洁资源,提升能源的利用率,降低进口石油的量,保障能源安全。只有多开发新的能源,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才能实现持续性发展。现如今中国的能源种类过于单一,这就加大了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性,一旦进口国切断能源供给,那么中国的能源供应将受到严重威胁,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有必要自主开发新的能源代替石油,降低能源安全危险系数。

(三)减少资源单一化风险,建立多渠道资源供应体系。目前来看石油输入来源主要是中东地区,所以我们应该加大与其他地区石油生产国的合作,降低中东地区石油进口量所占的比重,使原油来源更加多样化,减少石油供应中的风险性。

(四)加强能源法制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能源立法工作,促进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不仅可以降低能源的非法开采率,还能通过法律限制降低能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建立相应的能源约束法可以限制能源的过度开采,缓解能源压力。

(五)壮大中国的跨国公司,为国际能源交易服务。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国有必要建立石油方面的大型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石油的勘测和开发。在国际石油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不是任由他国控制石油贸易,造成能源安全危机。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在跨国公司建立上的经验,不断建立起自己国家的跨国公司,并在国际交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六)积极推行能源节约制,缓解能源短缺压力。我国是人口大国,又是能源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之一,同时还是能源浪费现象严重的国家,只有时刻保持能源危机意识,节约现有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才能减缓能源危机的产生。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全国性的开展节约能源的活动,增强人们自觉节约能源的意识。在生产生活中淘汰相对耗能极大的体制,建立新的节约型体系。[3]

四、总结

石油问题一直是国际上的热门问题,它关系着许多像中国这样的石油进口国的发展问题。近年来,国际油价不断走高,这给石油进口国家造成了极大的经济上的影响,石油的价格高了,一方面是原油国家故意抬高价格谋求利润,一方面是其他国家干预石油贸易,造成石油价格的垄断。无论是哪方面的原因,都给中国能源安全造成了威胁。所以我们必须针对现在国际石油交易的走向更改本国的能源安全保障策略,维护自身能源安全。关于国际间的合作也要加强,改善国际间关系有助于强化贸易中中国的地位,实现公平客观的交易环境,并且加强与他国的合作能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不被侵犯。

参考文献:

篇9

一、国际能源危机加剧

1、能源储量减少,石油仅供开采41年

目前,石油、煤炭、天然气这三种传统能源占能源消费约90%以上,其中石油占一半以上。然而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最新数据显示,世界石油总储量为1.15万亿桶,仅供生产41年;全球天然气储量为176万亿立方米,仅供开采63年。日本权威能源研究机构也申明,全球煤炭埋藏量10316亿吨,可开采231年;核反应原料铀已探明储量436万吨,可供72年使用(海水中的铀可供使用1万年,利用钚为燃料的增值核反应堆可使用100万年);利用热核反应,海水中的锂能源可开采年限为1600万年。可见,全世界最为依赖的能源——石油与天然气,在21世纪的前半,就将日趋枯竭。科学家们预计2040年石油消费将达到最高峰,2100年石油消费将减少到不足能源消费总量的5%%.而从2050年开始,核能、生物能、水利地热、风力、太阳能的比率大大上升,达到总能源消费的1/3,热核能源将达到总能源消费的1/4.

因此,在世界能源供给结构转轨的大趋势下,不考虑建筑节能而建造的房屋,终有一日会因为没有能源可用,终被社会淘汰。呼吁建筑节能,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减少使用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节能措施,采用可再生新能源,使建筑可持续发展。

2、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价格无法下降

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资讯署2002年3月出版的“InternationalEnergyOutlook2002”,1999—2020年全球能源消费形势如下:

全球能源总消费量将增加60%,其中亚洲及南美州发展我国家将增长1倍(每年增长4%,相比发达国家每年增长1.3%)。

石油:石油预计增长59%(年增长率为2.2%)。此外,石油将维持占全球能源总消费量40%以上的比例。

天然气:争议较小的天然气将是需求增长最快的能源,预计增长一倍。天然气占全球能源消费量比重也将由23%升至28%.

煤:由于空气污染及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煤炭占全球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将由22%降至20%.

核能:在政治问题影响下,全球核能发展情势尚难确定,但保守估计全球核能消费量将比现在略为增长。

可再生能源(包含大水力):预估将增长53%.但由于现阶段数量过少、成本高、能源密集度低且供应不稳定,所以占全球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将由9%下降到8%.不过预计更远的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比重将上升较快。

以上预测在2004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的12月月报中已经得到体现,它指出截止到2020年,世界石油需求量将以年平均1.7%至2%的速度增长,日需求量逐渐从目前的8200万桶到近1.07亿桶。

可见,由于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性迟迟无法实现,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量仍会不断增加,但能源储量是有限的,这种供需关系导致了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不会下降。

同时,恐怖活动增加了石油以天然气运输风险及成本。自美国发生“9.11”恐怖攻击事件后,全球恐怖活动升温,而保护措施较为不足的石油及天然气供应等能源基础设施成为攻击目标的可能性提高。例如2001年10月斯里兰卡一艘油轮遭受其境内恐怖组织攻击;2002年10月法国油轮在叶门遭受不明攻击;……各国为了预防恐怖攻击,正大兴土木加强能源设施的保护工作,而随着防范设施、人力及保险费用的增加,能源使用价格也面临逐渐上涨的压力。

面临能源价格,尤其是天然气价格逐步上涨,居高不下,很多高耗能建筑开始出现因承担不起昂贵的能源维持费用而被迫停用,或者售价、租金一降再降的现象。因此,建筑尤其是高层住宅与办公楼、大型共建正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建筑节能节能势在必行。

3、美国企图掌控全球石油供给,强力遏制我国、欧洲的发展

许多石油生产地区,尤其是中东地区,由于拥有全世界2/3油藏,一直存在政治、外交及军事的动乱。在近期较大规模的战争有1980年两伊战争、1990年波斯湾战争、1994年俄国出兵车臣、2001年阿富汗战争和2004年的美伊战争,而其他小型区域冲突也非常多,都是围绕着石油资源而展开的。每次争夺石油资源引发的动荡,使众多石油进口国家经济发展及能源安全受到威胁,牵动整个世界的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哪个国家能掌握全球的石油、天然气能源,就如同握紧全球经济命脉。

因此,美国攻打伊拉克,拿伊拉克石油做文章,不仅是要赚回为之付出的巨额战争费用,还要建立起有利于美国的世界石油市场“新秩序”:一来拉低美元汇率、弥补贸易逆差、打压欧元;二来美国可以时时掌控我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石油进口价格与能源供给量,遏制这些国家的经济腾飞。

面临美国今后可能采取的能源阻扰政策,我国除了争取更多的与石油出口国的贸易协议外,能源节约是最关键的一步。

二、我国所面临的能源挑战

1、人均储量少,先天不足,但能耗效率却低。

我国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排名上,2004年,人均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居世界第41位。因此,一旦平均到个人消费量,我国能源并非地大物博,实际上存在先天不足的弱势。

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目前国内能耗高,能源效率低。2001年,我国终端能源用户能源消费的支出为1.25万亿元,占GDP总量的比例为13%,而美国仅为7%.同时,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这造成了很大社会能源浪费。

2、我国成为能源消耗大国,进口依赖度提高。

2003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全年原油消费量达到2.5亿吨以上。其中全国原油产量约1.69亿吨,进口原油8900万吨,分别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长总量的41%、32%,约每天60万桶和260桶。

2004年原油消费需求量仍以10%以上的增速增长,约达到2.75亿吨,进口原油数量超过1亿吨。同时,煤炭消耗量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天然气供暖需求量也一直在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为4.5亿吨,年均递增12%;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将由目前的2.7%增长到10%以上;我国对海外能源的依赖程度将达到55%以上。

可见,我国能源消耗需求旺盛的同时,进口依赖度提高,这使得国内经济受中东动乱及石油危机冲击的概率上升,危及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存在较大风险。

3、能源成为我国经济命脉所在,威胁国家稳定安全

2004年全国电荒、煤荒集中爆发。上半年,27个省份全面告急,国家线网被迫拉闸电线80多万次。下半年,今年北方供暖的城市无一例外都面临能源紧张的考验。以吉林省为例,往年到9月底供热企业储煤应达年用煤总量的80%,而今年供热用煤的储量不足40%;长春市每年锅炉供热用煤为306万吨,截至10月底只有总量的40%入库;在吉林市,每年锅炉供热用煤为46.5万吨,今年到10月底也才入库42%;吉林省其他城市同样存在紧缺情况。就连首都北京也难逃厄运。预计北京冬季煤炭需求为1460万吨。受全国煤炭资源紧、运输难、价格高等因素影响,北京市电煤库存一直在警戒线以下运行,到10月底锅炉及民用燃煤库储煤率不足45%.而为防止大气污染,北京城区的燃煤锅炉大多变为燃气或燃油。随着石油价格的上调,北京冬季供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2005年3月,北京油价再次上调,93号汽油每升上涨了0.26元。

能源的供给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与国民生产。一次拉闸对平常老百姓无关大要,但对于长期依赖电力生产的工厂、企业来说,损失可能是上百上千万;而全国27个省份同时出现问题,这种经济损失就根本无从计算,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而冬季供暖的短缺,导致很多底保户和困难企业失去基本生存条件,威胁到国家稳定安全。

三、建筑节能要求十分紧迫

1、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

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45%.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3%左右。以此推断,国家建设部科技司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建筑耗能比例最终还将上升至35%左右。如此庞大的比重,建筑耗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2、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加剧能源危机

直到2002年末,我国节能建筑面积只有2.3亿平方米。目前,我国已建房屋有400亿平方米以上属于高耗能建筑,总量庞大,潜伏巨大能源危机。正如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仅到2000年末,我国建筑年消耗商品能源共计3.76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6%,而建筑用能的增加对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5%.因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单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就多耗标准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多排二氧化碳52万吨。如果任由这种状况继续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耗能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到2020年,空调夏季高峰负荷将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能力,这将会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量。

据分析,我国目前处于建设鼎旺期,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至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而97%以上是高能耗建筑。以如此建设增速,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因此,如果现在不开始注重建筑节能设计,将直接加剧能源危机。

篇10

一、国际能源危机加剧

1、能源储量减少,石油仅供开采41年

目前,石油、煤炭、天然气这三种传统能源占能源消费约90%以上,其中石油占一半以上。然而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最新数据显示,世界石油总储量为1.15万亿桶,仅供生产41年;全球天然气储量为176万亿立方米,仅供开采63年。日本权威能源研究机构也申明,全球煤炭埋藏量10316亿吨,可开采231年;核反应原料铀已探明储量436万吨,可供72年使用(海水中的铀可供使用1万年,利用钚为燃料的增值核反应堆可使用100万年);利用热核反应,海水中的锂能源可开采年限为1600万年。可见,全世界最为依赖的能源——石油与天然气,在21世纪的前半,就将日趋枯竭。科学家们预计2040年石油消费将达到最高峰,2100年石油消费将减少到不足能源消费总量的5%%.而从2050年开始,核能、生物能、水利地热、风力、太阳能的比率大大上升,达到总能源消费的1/3,热核能源将达到总能源消费的1/4.

因此,在世界能源供给结构转轨的大趋势下,不考虑建筑节能而建造的房屋,终有一日会因为没有能源可用,终被社会淘汰。呼吁建筑节能,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减少使用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节能措施,采用可再生新能源,使建筑可持续发展。

2、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价格无法下降

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资讯署2002年3月出版的“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02”,1999—2020年全球能源消费形势如下:

全球能源总消费量将增加60%,其中亚洲及南美州发展我国家将增长1倍(每年增长4%,相比发达国家每年增长1.3%)。

石油:石油预计增长59%(年增长率为2.2%)。此外,石油将维持占全球能源总消费量40%以上的比例。

天然气:争议较小的天然气将是需求增长最快的能源,预计增长一倍。天然气占全球能源消费量比重也将由23%升至28%.

煤:由于空气污染及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煤炭占全球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将由22%降至20%.

核能:在政治问题影响下,全球核能发展情势尚难确定,但保守估计全球核能消费量将比现在略为增长。

可再生能源(包含大水力):预估将增长53%.但由于现阶段数量过少、成本高、能源密集度低且供应不稳定,所以占全球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将由9%下降到8%.不过预计更远的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比重将上升较快。

以上预测在2004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的12月月报中已经得到体现,它指出截止到2020年,世界石油需求量将以年平均1.7%至2%的速度增长,日需求量逐渐从目前的8200万桶到近1.07亿桶。

可见,由于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性迟迟无法实现,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量仍会不断增加,但能源储量是有限的,这种供需关系导致了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不会下降。

同时,恐怖活动增加了石油以天然气运输风险及成本。自美国发生“9.11”恐怖攻击事件后,全球恐怖活动升温,而保护措施较为不足的石油及天然气供应等能源基础设施成为恐怖分子攻击目标的可能性提高。例如2001年10月斯里兰卡一艘油轮遭受其境内恐怖组织攻击;2002年10月法国油轮在叶门遭受不明恐怖分子攻击;……各国为了预防恐怖攻击,正大兴土木加强能源设施的保护工作,而随着防范设施、人力及保险费用的增加,能源使用价格也面临逐渐上涨的压力。

面临能源价格,尤其是天然气价格逐步上涨,居高不下,很多高耗能建筑开始出现因承担不起昂贵的能源维持费用而被迫停用,或者售价、租金一降再降的现象。因此,建筑尤其是高层住宅与办公楼、大型共建正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建筑节能节能势在必行。

3、美国企图掌控全球石油供给,强力遏制我国、欧洲的发展

许多石油生产地区,尤其是中东地区,由于拥有全世界2/3油藏,一直存在政治、外交及军事的动乱。在近期较大规模的战争有1980年两伊战争、1990年波斯湾战争、1994年俄国出兵车臣、2001年阿富汗战争和2004年的美伊战争,而其他小型区域冲突也非常多,都是围绕着石油资源而展开的。每次争夺石油资源引发的动荡,使众多石油进口国家经济发展及能源安全受到威胁,牵动整个世界的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哪个国家能掌握全球的石油、天然气能源,就如同握紧全球经济命脉。

因此,美国攻打伊拉克,拿伊拉克石油做文章,不仅是要赚回为之付出的巨额战争费用,还要建立起有利于美国的世界石油市场“新秩序”:一来拉低美元汇率、弥补贸易逆差、打压欧元;二来美国可以时时掌控我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石油进口价格与能源供给量,遏制这些国家的经济腾飞。

面临美国今后可能采取的能源阻扰政策,我国除了争取更多的与石油出口国的贸易协议外,能源节约是最关键的一步。

二、我国所面临的能源挑战

1、人均储量少,先天不足,但能耗效率却低。

我国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排名上,2004年,人均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居世界第41位。因此,一旦平均到个人消费量,我国能源并非地大物博,实际上存在先天不足的弱势。

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目前国内能耗高,能源效率低。2001年,我国终端能源用户能源消费的支出为1.25万亿元,占GDP总量的比例为13%,而美国仅为7%.同时,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这造成了很大社会能源浪费。

2、我国成为能源消耗大国,进口依赖度提高。

2003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全年原油消费量达到2.5亿吨以上。其中全国原油产量约1.69亿吨,进口原油8900万吨,分别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长总量的41%、32%,约每天60万桶和260桶。

2004年原油消费需求量仍以10%以上的增速增长,约达到2.75亿吨,进口原油数量超过1亿吨。同时,煤炭消耗量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天然气供暖需求量也一直在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为4.5亿吨,年均递增12%;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将由目前的2.7%增长到10%以上;我国对海外能源的依赖程度将达到55%以上。

可见,我国能源消耗需求旺盛的同时,进口依赖度提高,这使得国内经济受中东动乱及石油危机冲击的概率上升,危及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存在较大风险。

3、能源成为我国经济命脉所在,威胁国家稳定安全

2004年全国电荒、煤荒集中爆发。上半年,27个省份全面告急,国家线网被迫拉闸电线80多万次。下半年,今年北方供暖的城市无一例外都面临能源紧张的考验。以吉林省为例,往年到9月底供热企业储煤应达年用煤总量的80%,而今年供热用煤的储量不足40%;长春市每年锅炉供热用煤为306万吨,截至10月底只有总量的40%入库;在吉林市,每年锅炉供热用煤为46.5万吨,今年到10月底也才入库42%;吉林省其他城市同样存在紧缺情况。就连首都北京也难逃厄运。预计北京冬季煤炭需求为1460万吨。受全国煤炭资源紧、运输难、价格高等因素影响,北京市电煤库存一直在警戒线以下运行,到10月底锅炉及民用燃煤库储煤率不足45%.而为防止大气污染,北京城区的燃煤锅炉大多变为燃气或燃油。随着石油价格的上调,北京冬季供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2005年3月,北京油价再次上调,93号汽油每升上涨了0.26元。

能源的供给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与国民生产。一次拉闸对平常老百姓无关大要,但对于长期依赖电力生产的工厂、企业来说,损失可能是上百上千万;而全国27个省份同时出现问题,这种经济损失就根本无从计算,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而冬季供暖的短缺,导致很多底保户和困难企业失去基本生存条件,威胁到国家稳定安全。

三、建筑节能要求十分紧迫

1、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

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45%.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3%左右。以此推断,国家建设部科技司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建筑耗能比例最终还将上升至35%左右。如此庞大的比重,建筑耗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2、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加剧能源危机

直到2002年末,我国节能建筑面积只有2.3亿平方米。目前,我国已建房屋有400亿平方米以上属于高耗能建筑,总量庞大,潜伏巨大能源危机。正如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仅到2000年末,我国建筑年消耗商品能源共计3.76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6%,而建筑用能的增加对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5%.因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单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就多耗标准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多排二氧化碳52万吨。如果任由这种状况继续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耗能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到2020年,空调夏季高峰负荷将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能力,这将会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量。

据分析,我国目前处于建设鼎旺期,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至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而97%以上是高能耗建筑。以如此建设增速,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因此,如果现在不开始注重建筑节能设计,将直接加剧能源危机。

篇11

摘 要:能源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动力,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必要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严重影响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能源短缺已经危及我国能源安全,因此,我们需要充满活力,创新能源产业发展。

关键词:充满活力、和谐社会、新能源、常规能源、利用效率、“走出去”

充满活力作为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之一,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动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我们正在努力构建的和谐社会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它尊重的是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方针,它鼓励全体人民加入到创新发展和谐社会的队伍中来。同样,在与国家能源安全息息相关的能源产业领域,一样需要充满活力。能源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动力,同时能源是也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必要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持续飙高,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的能源消费国。但是我国能源供应却相对不足,使我国过度的依赖外来能源;同时,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使我国在能源短缺的同时又存在巨大的能源浪费。以上种种情形都反应了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已成我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这些决定了我们必须创新能源产业发展,开发新能源,提高常规能源利用率,同时能够有效的利用海外能源。

一、 科技创新,积极发展新能源

有人曾说,21世纪是一个新能源的时代,这种说法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到来逐渐成为现实。各国能源的短缺,促使各国政府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在这场新能源发展浪潮中,中国也不能幸免。随着廉价能源时代的结束,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而来的,是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与传统能源供应之间激烈矛盾。在这种严峻的能源安全危机环境下,中国不得不寻求新的能源来缓和传统能源短缺带来的种种社会矛盾。

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清洁能源。与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地域分布均衡且资源量大。而且,它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为传统常规能源重要替代能源之一的新能源,是依靠技术的发展进步来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关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大部分技术还不成熟。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大对新能源技术开发的投入。

首先,集中力量建立一批高质量的的从事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构,创造条件吸引国外高端的新能源研究人才,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利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自主研发出适合我国新能源开发的先进技术。同时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其次,加快形成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如:新能源资源评级体系、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同时增强新能源的技术转化能力,使研究成果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有效运用。

最后,要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为了能够有效集中的开发新能源,应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生产基地与产业园区互补的格局,增强新能源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以此来促进新能源技术的研发。

二、 挖潜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与新能源相对应的,是常规能源,它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所发现的,并能够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被人类所开采使用的能源。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占据着能源消费结构的主导地位,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电力等。长期以来,化石能源都占据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主导地位,如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约在70%左右,这与重要的工业化国家以油气为主的能源结构(油气占60%至70 %)差异甚大。在我国,常规能源的分布不均衡,且由于我国的人数众多,导致人均占有量稀少,使化石能源开采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所需。

但是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在能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下,相对应的却是能源利用效率和产出经济效益的普遍低下。据报道,我国现在生产的主要能源产品的单产品能源消耗比发达国家普遍高出25%以上,有些甚至高达90%,加权平均也高达40%左右。“我国每年因电效低下浪费的电量相当于2.3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中国节能协会常务理事莫志禄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了这样一个数字。“因电能利用效率低下,我国每年共造成电力浪费约2000亿千瓦时,而这个数字相当于2.3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这是一种巨大的能源浪费,因此,挖潜革新,提高常规能源的能源利用率,是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首先,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能源开采效率。如化学采煤,“现已着手研究的主要有三类,即:溶剂萃取法,美国试图将地面煤炭加氢液化新工艺――溶剂炼煤法应用于地下液化;化学破碎法,将醇类、液氮等经钻孔压入煤层,使煤破碎到0.5mm以下,再用空气或氮气压送到地面;微生物分解法,将微生物和营养物通过钻孔,注入煤层,使煤分解成低分子产品,用空气压送到地面。这些采煤技术,目前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和设想阶段,实际应用尚需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1]

其次,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培养大型的能源企业,建设新型的能源基地,在能源的生产加工工程中,加大科技投入,对能源实施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同时也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和开发,推动常规能源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最后,提高能源终端利用效率。这就需要淘汰日常生活和生产领域中陈旧的、高耗能的设备,采用高效省能的设备,同时采用先进的工艺和操作方法,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并且还要开展余能资源的回收利用,研究重复利用能源的技术,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在传递、转换使用过程中的损失。

三、思路创新,“走出去”利用国际资源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供应不足成了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从1992 年开始,中国成为能源净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 1993年的 6.4%上升到 2002 年的 30%。据中国工信部近来披露数据显示,2011 年前 5 个月,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 55.2%,已超过美国(53.5%)。有机构预测,2020 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 60%。”[2]

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也由此导致了能源价格的起伏不定,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种种严重影响也不断被媒体报道出来。这些都预示着中国和世界已经陷入了双重危机之中:能源日趋短缺和环境日益恶化。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一问题也成为各国政府、能源企业所高度关注和力在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在这一刻,为了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怀抱合作、发展的精神,同时要秉持双赢的态度来解决目前的能源问题,通过积极的开发新能源和绿色能源,同时合理规划能源产业布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看国家的能源安全稳定。

“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如果不站在全球的视角去考虑,就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因为现在所有国家都是整个全球能源市场的组成部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一位能源专家说,化解我国石油危机的重要策略一是要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二是要让我国的石油企业“走出去”,以市场化手段积极架构国际化经营战略。随着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地缘政治的不稳定,促使我们创新思路,“走出去”利用国外的能源资源。

首先,我国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投资海外的能力,如丰富的生产力、充足的资金、完备的工业体系,先进能源开发技术。因此,我们可以到资源国进行自主勘探开发或者参股以及并购海外的能源企业。

其次,国家政策的支持使我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有了坚实的后盾。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提出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构想。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进一步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

最后,随着世界多极化发展,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为中国的能源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了政治上的支持。同时,技术的进步使非常规能源项目突破经济开采界限,开拓了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空间。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持续增加,中国已成为能源世界里面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全球能源安全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能源的源源不断的供应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和重要保障,同时,世界能源市场想要得到更大的发展,获得更为广阔的晋升空间,又必须保证能源消费的不萎缩。于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在世界能源开发和利用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鼓励和推动国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是解决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国际能源安全的重要方法。(作者单位:1.西南石油大学;2.马龙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篇12

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资讯署2002年3月出版的“InternationalEnergyOutlook2002”,1999—2020年全球能源消费形势如下:

全球能源总消费量将增加60%,其中亚洲及南美州发展我国家将增长1倍(每年增长4%,相比发达国家每年增长1.3%)。

石油:石油预计增长59%(年增长率为2.2%)。此外,石油将维持占全球能源总消费量40%以上的比例。

天然气:争议较小的天然气将是需求增长最快的能源,预计增长一倍。天然气占全球能源消费量比重也将由23%升至28%.

煤:由于空气污染及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煤炭占全球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将由22%降至20%.

核能:在政治问题影响下,全球核能发展情势尚难确定,但保守估计全球核能消费量将比现在略为增长。

可再生能源(包含大水力):预估将增长53%.但由于现阶段数量过少、成本高、能源密集度低且供应不稳定,所以占全球能源总消费量的比重将由9%下降到8%.不过预计更远的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比重将上升较快。

以上预测在2004年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的12月月报中已经得到体现,它指出截止到2020年,世界石油需求量将以年平均1.7%至2%的速度增长,日需求量逐渐从目前的8200万桶到近1.07亿桶。

可见,由于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性迟迟无法实现,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量仍会不断增加,但能源储量是有限的,这种供需关系导致了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不会下降。

同时,恐怖活动增加了石油以天然气运输风险及成本。自美国发生“9.11”恐怖攻击事件后,全球恐怖活动升温,而保护措施较为不足的石油及天然气供应等能源基础设施成为攻击目标的可能性提高。例如2001年10月斯里兰卡一艘油轮遭受其境内恐怖组织攻击;2002年10月法国油轮在叶门遭受不明攻击;……各国为了预防恐怖攻击,正大兴土木加强能源设施的保护工作,而随着防范设施、人力及保险费用的增加,能源使用价格也面临逐渐上涨的压力。

面临能源价格,尤其是天然气价格逐步上涨,居高不下,很多高耗能建筑开始出现因承担不起昂贵的能源维持费用而被迫停用,或者售价、租金一降再降的现象。因此,建筑尤其是高层住宅与办公楼、大型共建正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建筑节能节能势在必行。

2、能源储量减少,石油仅供开采41年

目前,石油、煤炭、天然气这三种传统能源占能源消费约90%以上,其中石油占一半以上。然而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最新数据显示,世界石油总储量为1.15万亿桶,仅供生产41年;全球天然气储量为176万亿立方米,仅供开采63年。日本权威能源研究机构也申明,全球煤炭埋藏量10316亿吨,可开采231年;核反应原料铀已探明储量436万吨,可供72年使用(海水中的铀可供使用1万年,利用钚为燃料的增值核反应堆可使用100万年);利用热核反应,海水中的锂能源可开采年限为1600万年。可见,全世界最为依赖的能源——石油与天然气,在21世纪的前半,就将日趋枯竭。科学家们预计2040年石油消费将达到最高峰,2100年石油消费将减少到不足能源消费总量的5%%.而从2050年开始,核能、生物能、水利地热、风力、太阳能的比率大大上升,达到总能源消费的1/3,热核能源将达到总能源消费的1/4.

因此,在世界能源供给结构转轨的大趋势下,不考虑建筑节能而建造的房屋,终有一日会因为没有能源可用,终被社会淘汰。呼吁建筑节能,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减少使用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节能措施,采用可再生新能源,使建筑可持续发展。

3、美国企图掌控全球石油供给,强力遏制我国、欧洲的发展

许多石油生产地区,尤其是中东地区,由于拥有全世界2/3油藏,一直存在政治、外交及军事的动乱。在近期较大规模的战争有1980年两伊战争、1990年波斯湾战争、1994年俄国出兵车臣、2001年阿富汗战争和2004年的美伊战争,而其他小型区域冲突也非常多,都是围绕着石油资源而展开的。每次争夺石油资源引发的动荡,使众多石油进口国家经济发展及能源安全受到威胁,牵动整个世界的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哪个国家能掌握全球的石油、天然气能源,就如同握紧全球经济命脉。

因此,美国攻打伊拉克,拿伊拉克石油做文章,不仅是要赚回为之付出的巨额战争费用,还要建立起有利于美国的世界石油市场“新秩序”:一来拉低美元汇率、弥补贸易逆差、打压欧元;二来美国可以时时掌控我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石油进口价格与能源供给量,遏制这些国家的经济腾飞。

面临美国今后可能采取的能源阻扰政策,我国除了争取更多的与石油出口国的贸易协议外,能源节约是最关键的一步。

二、我国所面临的能源挑战

1、人均储量少,先天不足,但能耗效率却低。

我国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排名上,2004年,人均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居世界第41位。因此,一旦平均到个人消费量,我国能源并非地大物博,实际上存在先天不足的弱势。

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目前国内能耗高,能源效率低。2001年,我国终端能源用户能源消费的支出为1.25万亿元,占GDP总量的比例为13%,而美国仅为7%.同时,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这造成了很大社会能源浪费。

2、我国成为能源消耗大国,进口依赖度提高。

2003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全年原油消费量达到2.5亿吨以上。其中全国原油产量约1.69亿吨,进口原油8900万吨,分别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长总量的41%、32%,约每天60万桶和260桶。

2004年原油消费需求量仍以10%以上的增速增长,约达到2.75亿吨,进口原油数量超过1亿吨。同时,煤炭消耗量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天然气供暖需求量也一直在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为4.5亿吨,年均递增12%;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将由目前的2.7%增长到10%以上;我国对海外能源的依赖程度将达到55%以上。

可见,我国能源消耗需求旺盛的同时,进口依赖度提高,这使得国内经济受中东动乱及石油危机冲击的概率上升,危及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存在较大风险。

3、能源成为我国经济命脉所在,威胁国家稳定安全

2004年全国电荒、煤荒集中爆发。上半年,27个省份全面告急,国家线网被迫拉闸电线80多万次。下半年,今年北方供暖的城市无一例外都面临能源紧张的考验。以吉林省为例,往年到9月底供热企业储煤应达年用煤总量的80%,而今年供热用煤的储量不足40%;长春市每年锅炉供热用煤为306万吨,截至10月底只有总量的40%入库;在吉林市,每年锅炉供热用煤为46.5万吨,今年到10月底也才入库42%;吉林省其他城市同样存在紧缺情况。就连首都北京也难逃厄运。预计北京冬季煤炭需求为1460万吨。受全国煤炭资源紧、运输难、价格高等因素影响,北京市电煤库存一直在警戒线以下运行,到10月底锅炉及民用燃煤库储煤率不足45%.而为防止大气污染,北京城区的燃煤锅炉大多变为燃气或燃油。随着石油价格的上调,北京冬季供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2005年3月,北京油价再次上调,93号汽油每升上涨了0.26元。

能源的供给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与国民生产。一次拉闸对平常老百姓无关大要,但对于长期依赖电力生产的工厂、企业来说,损失可能是上百上千万;而全国27个省份同时出现问题,这种经济损失就根本无从计算,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而冬季供暖的短缺,导致很多底保户和困难企业失去基本生存条件,威胁到国家稳定安全。

三、建筑节能要求十分紧迫

1、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

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45%.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3%左右。以此推断,国家建设部科技司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建筑耗能比例最终还将上升至35%左右。如此庞大的比重,建筑耗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2、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加剧能源危机

直到2002年末,我国节能建筑面积只有2.3亿平方米。目前,我国已建房屋有400亿平方米以上属于高耗能建筑,总量庞大,潜伏巨大能源危机。正如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仅到2000年末,我国建筑年消耗商品能源共计3.76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6%,而建筑用能的增加对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5%.因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单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就多耗标准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多排二氧化碳52万吨。如果任由这种状况继续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耗能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到2020年,空调夏季高峰负荷将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能力,这将会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量。

据分析,我国目前处于建设鼎旺期,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至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而97%以上是高能耗建筑。以如此建设增速,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因此,如果现在不开始注重建筑节能设计,将直接加剧能源危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