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4 10:28: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绿色建筑基本要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绿色办公建筑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办公建筑在建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绝大部分的办公建筑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建筑形态,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办公群体陷入了窘境。人们开始将一些不令人喜欢的办公场所冠以一个自然的,充满休闲意味的“园” 字,并开始运用“绿色”来点缀办公和生产环境。在现代办公建筑中,绿色建筑成为人们所青昧的一种建筑形式。办公自然环境的结合必将大大提高办公效率。
所谓“绿色建筑”,简单的说就是定义了办公集群中各个集团划分一要通风换气:二要绿化;三要尽量用绿色资源和可循环再生资源。
绿色建筑对室内环境品质给予相当的关注,致力于协调室内环境和室外生态环境,并注重节能和环保,从这种角度看,绿色生态建筑正是以自然主导建筑设计的有力实践,它将有效克服“写字楼综合症”,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要创造适合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办公环境,其建筑本身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一要有足够的层高、开阔的视野通透和开放的空间,使人身在其中没有压迫感:二要有足够的新风量,有宜人环境和景观设计: 三是建筑内部要有充分的公共空间适宜自由活动及交流; 四是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对外部环境的污染。建筑是与人的行为紧密联系的。建筑首先满足了人们的使用功能, 这是建筑的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是,建筑还必须满足人们心里的需要, 比如空间感受.建筑与人体的尺度关系等等。现在,建筑有了第三个层面的含义。那就是建筑与绿色的有机结合。
二、生态办公建筑设计
在人类社会刚刚跨入21世纪的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观念淡薄,一味以牺牲生态资源为代价,显示出更加可怕的破坏力。在办公建筑领域,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尤其是那些以强大的技术手段为依托的现代化办公楼,在看似繁荣的创作环境中,摈弃了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贯通的传统:逻辑理性的空间代替了自然人性的空间。
办公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在整体生态建筑观看来,建筑系统是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存在的,他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自然环境容纳建筑的容量其实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超出了它的域值,其内部的生态系统就会受到较大的扰动以致失去平衡,环境质量就会下降。因此建筑必须与自然共生,才能共荣。于是,尊重自然环境成为生态办公建筑设计的前提。正如我们所知,建筑设计是直觉感受与理智分析的组合过程,只有处理好建筑与周围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对自然环境的关心是生态办公建筑存在的根本,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它首先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份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心。这种关心主要体现在:
①地理环境与造型。考虑到神态环保的重要,则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功能上都应与周围的环境取得和谐。它要求设计者具有环境意识,对设计场地要充分考虑,设计时保持地方和区域的生态地理环境,即保持生物多样性,水文、土壤、大气及景观等环境要素不被破坏。
②结合气候条件设计。除了地理条件之外,气候是自然环境中唯一最具有地方特征的因素了。社会、经济、政治以及人们的视觉品位都在变化,但气候条件几乎没有大的变化。结合气候的设计可使办公建筑更能适应它所处的环境和文脉,有机地融入地方生态系统中。
③引入自然元素。在生态原则下,生态办公建筑不再是隔绝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厚重屏障,不再是冷漠与远离自然的代名词,它将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崭新的工作环境:空气来自绿树与花园而非风扇与盘管;光线来自于亘古的太阳而非从各种发光顶棚与荧光灯管中洒落。
三、展览建筑――信息的集散地
我们可以想象。在人类文明之初,以物易物的时代。人们不会需要展示博览交流的空间。代意义上的商业展览建筑由工业革命催生,在全球贸易迅速发展的刺激下成长。时至今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 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商业展览展示活动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展览建筑的地位也日趋重要。这类建筑一般拥有较大的规模,需要完成复杂的功能;又因为在其域内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往往也成为地区内的标志性建筑。这样,展览建筑的设计就带有相当的特殊性。需要高度综合的设计艺术和建造技术。
四、结语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强调了功能这一基本要素,其中流线是最基本的组织元素。在平面设计中力求紧凑合理,安排组织好人流、车流,充分注意方案的经济性,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尽可能缩短交通路线,以提高平面的利用系数。同时也需注重使用上的灵活性,使内部分隔自如,以创造出良好的办公条件,从而反映出现代办公建筑的高效率、快节奏的特征。在规正的平面布置中设法增加一些活跃元素,是打破平淡、增强其活力的一条捷径。创造性是建筑设计的基本精神,建筑设计既要注重科学性,同时又要体现艺术性。
参考文献:
近几年来,居民住宅区的修建数量日益增多,在居民住宅区的规划设计中既要能够体现出城市的整体性,又要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住宅区在环境、设施和舒适性等多方面的要求,住宅区的整体建设和城市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住宅区的建设水平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住宅区的使用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其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也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所以,居民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也显得尤为重要。
1 住宅区的用地选择
选择住宅区用地是居民住宅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它对于城市整体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城市环境和布景的设计和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进行用地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1 规划用地的环境要相对较好,在地形上要相对平坦地质上也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地区要有利于排水,不能出现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
1.2 在选择位置时一定要对工业区的位置进行充分的考虑,住宅区的具体方位要按照环境保护和城市住宅规划的相关要求来确定,在能够保证安全、环保等因素的基础上要建设在距离商业和工业区较近的地点,这样能够为居民的工作和出行提供更多的便利。
1.3 用地的数量和具体条件能否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对用地的具体划定要根据规划的需要来进行确定和调整,用地尽量要保持良好的完整性。这样能够提高整个城市的整体性,能够有效减少用于市政管线和公共交通建设所需要的成本。
2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形式
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其基本形式有:
2.1 以居民住宅区作为一个单独的单元来对居民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居民小区是道路和道路之间或者是道路和自然环境之间所区分出的一个体积较大,但是不会分布在城市干道上的一个完整的部分。住宅区的内部设有能够满足人们具体需求的基础设施和相关的部门和单位,用居住的小区来对整个居民区进行组织和规划能够很好地位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同时还能够更好地保证居民区的环境,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促进城市交通的顺利运行。
2.2 以居住团体作为一个基本要素来进行居住区的规划,。这样的组织形式在用地的划分上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界限,整个居住区是由若干个居住小组组成的。
2.3 将居住团体和居住小区结合起来作为基本要素、这种结构形式居住小区和居住团体较差组成。而居住区是由一些居住小区构成的,而小区又是由几个居住团体构成的,居住区的结构规划具有一定的多样性,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断发展,所以在居民住宅区的规划和建设上也存在这非常明显的多样性。
3 居住区风格塑造
小区风貌和设计规划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在居民区的规划和建设中,需要不断体现创新思维,充分体现出小区的特点,避免小区的规划建设具有非常强的相似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小区能够更好地为小区的居民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
3.1 传统文脉的延续。小区是城市组成的有机体,这个构成单位应充分体现城市的建筑文化内涵、居住环境文脉、城市景观环境等因素,如上海在分析原有居民居住模式的理论建筑基础上创造新理论建筑模式;江南城市采用低层建筑布置、粉墙黛瓦装饰以及传统造园手法,体现江南古朴、清新、淡雅的特色。
3.2 因地制宜的布局。小区基地状况各自不同,规划时如能善于把握地形、地貌和地物作为创造的依据,必然会反映出小区的特色。如基地上的树丛,将其保护并与规划空间有机结合就能反映浓郁绿色空间环境特色。如位于高差较大的山地,依顺山地等高线布置道路和建筑,突出山地建筑的特色。如处于炎热地区,则可采用架空式底层,使小区的绿色空间流通和景观视野贯穿,体现出当地的特点。
4 住宅区道路交通设计
住宅区的道路系统根据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三种形式:
4.1 人车交通分流的道路系统。这种系统适用于私人小汽车较多的住宅区。我国的私家车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因此在现代住宅区中采用此系统应成为主流。
4.2 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当住宅区内私家车很少的情况下可采用这种形式,我国目前已建成的住宅区多采用这种方式。
4.3 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系统,在受条件限制的住宅区中无法实现人车分流的情况可采用此系统,或在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另外设置一套联系住宅区各级公共设施的专用道,专用道和车行道采用平交形式。由于私家车的增多,导致空气污染、噪声干扰、交通混乱、景观恶化,也出现了如何合理存放的问题。通常小区内停车方式有三种,即地面停车、地下停车和室内停车。地面停车比较经济方便,但常与绿化争地。地下停车可充分利用基地,如设于中心绿地和运动场地下面,不侵占公共空间与绿地,但造价高。室内停车如为住宅底层架空停车,存取方便,但汽车防盗装置和尾气容易扰民,并易造成人车同道;如为车库集中停车,比较安全可靠,但存取离家较远,不甚方便。
5 住宅区景观绿化设计
住宅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广量大,与居民关系密切。住宅区绿化是为居民创造卫生、安全、舒适、美观的居住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有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污染、防止噪声等作用,而且在组织居住区建筑群体的多样化和赋以居住区地方特色方面有其独特作用。住宅区绿地规划布置:
5.1 基本要求。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尽可能利用地质条件差、坡地进行绿化。注意美化环境的要求,在植物配置种植方式上,力求投资少、便于管理。
5.2 在公共设施用地内布置附属绿地,和住宅区公共绿地有机组成绿地系统。
5.3 道路绿化。它对住宅区的通风、调节气温、减少交通噪声以及美化街景具有良好。
结束语
住宅的建设和城市建设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居民区的建设对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一人未办的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城市建设中人性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引言
建筑智能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其功能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补充内容。建筑智能化系统,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监控技术等,通过对建筑和建筑设备的自动检测与优化控制、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实现对建筑物的智能控制与管理,以满足用户对建筑物的监控、管理和信息共享的需求,从而使智能建筑具有安全、舒适、高效和环保的特点,达到投资合理、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目标。建筑智能化涉及广泛,涵盖电气、安装、装修、弱电、计算机、软件等诸多学科,又属于建筑行业的一个边缘分支,在很多时候不受各大设计院青睐,多数设计院都把建筑智能化划在了电气专业,而一级建造师又把建筑智能化划在了机电工程专业,而有些业主更是把建筑智能化划在了IT或信息化专业,对建筑智能化的定义可谓是五花八门。我国建筑业普遍认同的定义为:智能建筑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信、办公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提供一个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的建筑环境。
2 世界各国对建筑智能化内涵的定义
美国智能化建筑研究所通过对建筑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以及她们之间内在的关联的最优化考虑,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的但又拥有高效率的舒适、温馨、便利的环境,并帮助建筑物业主、物业管理人员和租用人实现在费用、舒适、便利和安全等方面的目标,当然还要考虑长远的系统灵活性及市场能力。欧洲智能化建筑集团:使其用户发挥最高效率,同时又以低廉的保养,最有效的管理本身资源的建筑。能为建筑提供反映快,效率高和有力支持的环境,使用户达到其业务目标。
在日本智能化建筑就是高功能大厦,其功能是:1、方便有效的利用信息和通讯设备:2、采用楼宇自动控制技术,使其具有高度的综合管理能力。新加坡:智能化建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安全、舒适的环境,即具有消防功能,温度和湿度控制功能以及灯光及其它楼宇设备的控制功能,2、良好的通讯网络设施,使数据信息能够在大厦内传输。3、足够的对外通信设施与通信能力。
我国建筑业普遍认同的定义:智能建筑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信、办公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提供一个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其功能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补充内容。我国智能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张瑞武教授在1997年6月厦门市建委主办的“首届智能建筑研讨会”上,提出了以下比较完整的定义: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建筑环境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技术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现代化建筑物。这是目前我国智能化研究的理论界所公认的最权威的定义。
3 建筑智能化发展历程
1、智能建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美国,智能建筑是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84年1月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特市(Hartford)建立世界第一幢智能大厦之后,大厦配有语言通信、文字处理、电子邮件、市场行情信息、科学计算和情报资料检索等服务,实现自动化综合管理,大楼内的空调、电梯、供水、防盗、防火及供配电系统等都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
2、美国诞生智能建筑之后,日本派出专家到美国详尽考察,并且制定了智能设备、智能家庭到智能建筑、智能城市的发展计划,成立了“建设省国家智能建筑专家委员会”和“日本智能建筑研究会”。1985年8月在东京青山建成了日本第一座智能大厦“本田青山大厦”。
3、西欧发展智能建筑基本与日本同步。1986~1989年间,伦敦的中心商务区进行了二战之后最大规模的改造。英国是大西洋两岸的交汇点,因此大批金融企业特别是保险业纷纷在伦敦设立机构,带动了智能化办公楼的需求。
4、法、德等国相继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初建成各有特色的智能建筑。
5、智能化办公楼工作效率的提高,使当时处于经济衰退中的西欧的失业状况更加严重,进而导致对智能楼宇需求的下降。到1992年,伦敦就有110万平方米的办公楼空置。
6、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亚太地区经济的活跃,使新加坡、中国台北、中国香港、汉城、雅加达、吉隆坡和曼谷等大城市里,陆续建起一批高标准的智能化大楼。
7、泰国的智能化大楼普及率领先世界,20世纪80年代泰国新建的大楼60%为智能化大楼。
4 建筑智能化系统分类
在通常的设计当中,建筑智能化分为三个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及控制系统、多媒体系统,每个大系统内又包含了诸多的子系统。实现建筑智能化的目的:是为用户创造一个安全、便捷、舒适、高效、合理的投资和低能耗的生活或工作环境,在建筑物内设置的任何设施与系统都要服从于这个目标,否则建筑智能化就失去意义了。
常见系统
(1)消防报警系统、计算机网络、宽带接入及增值服务
(2)闭路监控系统,无线转发系统及无线对讲系统
(3)停车场管理系统,音视频系统
(4)楼宇自控系统,水电气三表抄送系统
(5)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系统,物业管理系统
(6)综合布线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
(7)有线电视及卫星接收系统,机房装修工程
5 建筑智能化的设计规范
设计规范在设计中起到法律的作用,国家制定的设计规范实际上就是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必须遵守的法规。安全性在智能化建筑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安全性,舒适性和使用性都无法保证。安全性包括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智能化建筑人员集中,设备昂贵,安全性就尤为重要,所以智能化建筑必须严格遵守设计规范。
6 结束语
智能建筑的发展正向着高效节能、生态环保、健康、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好的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紧紧围绕“绿色、人文、科技”的主旋律,秉承“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
智能化建筑IB(Intelligent Building)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的基本要素是通信系统的网络化、办公业务自动化和智能化、建筑柔性化和建筑物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我国智能化建筑多集中在大城市,像瑞安这样的小城市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建筑,所谓的智能化建筑也只是些自动化功能的简单罗列。事实上智能建筑是建筑、装备、服务和经营四要素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以获得高效率、高功能和高舒适的建筑物。目前,智能化建筑较传统建筑耗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我国智能化建筑基础性研究工作缺乏, 硬件产品、设备过于依赖进口, 业主从其自身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方面综合考虑, 很可能会放弃智能系统,智能建筑被大量闲置, 造成浪费。二是管理方面。智能建筑除传统物业管理的内容之外, 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对物业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较高。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员, 对已有的智能化建筑管理不善, 也造成了智能化建筑的巨大能耗。三是业主对建筑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加剧了建筑能耗。所以,发展智能化建筑更应该高度重视节能。
(一)减少智能建筑的建设能耗
一、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节能政策,使建筑节能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注重建筑节能立法,建立完善的建筑节能管理体制,采取经济政策鼓励建筑节能,加强节能与开发并重的科学研究,加大建筑节能技术革新,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应用转化与工程开发,培育建筑节能科技创新与服务企业,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二、加强规划设计,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建筑的规划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对建筑的总平面布置、建筑平、立、剖面形式、日照、自然通风等气候参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进行分析,使得建筑物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降低采暖负荷;夏季最大限度地减少太阳辐射的热并利用自然通风降温冷却,降低空调制冷负荷。加强容积率控制,努力提高绿化率,美化环境,缓解热岛效应等。智能化建筑还要求项目管理采用一种具有统一协调界面、责任明确的责任管理体系,防止因为项目管理不善而造成巨大的浪费。三、系统要形成有机统一整体,避免简单累加。智能化建筑所涵的楼宇设备监控系统、消防自动化系统、安防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要统一集成为建筑智能化系统,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多重管理。四、需要高素质的物业管理团队。智能建筑如果没有高素质的物业来管理维护,那就是一个摆设,不但浪费巨大的投资,而且无序、无管理的运行也将导致巨大的能耗。
(二)降低智能建筑的运行能耗
除了以上所涉,智能化建筑还需要加强以下方面来提高节能效率。主要就是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来降低各种建筑设施的运行能耗。采暖、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降低这部分能耗将对节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先说采暖和制冷,在南方比如瑞安这样的县城,空调采暖制冷占相当大比例。据有关数据统计,空调使用已经占建筑耗能50%左右。空调的能耗主要是由建筑物冷热负荷来决定,因此在智能建筑建设时不但要设计好建筑物的围护结构,还要从中央空调设计选型开始就应注重节能。要强制淘汰低效能比空调,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空调。建好后还要加强中央空调的运行管理,因为一个设计再好的节能系统,如果管理不善一样达不到节能的目的。空调系统包含了三大部分:冷源、空调机和空调末端设备。在实际应用中,比较重视对前两部分的控制和管理,但对于空调末端的控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现空调节能的根本途径,就是巧妙利用室外条件、围护结构、室内条件和空调设备相互作用关系,既创造出舒适高效的室内环境,而同时又实现大幅度节能目的。空调节能的工作原理重点在冷源系统与空调设备的运行效率方面想办法,通过智能化管理优化其控制来达到节能目的。其节能措施包括:1、提高冷冻水温度,可以达到节能效果。在保证舒适的前提下,系统能源管理程序根据每个季节及每天室外温度的变化情况,自动调节冷冻水的出水温度。2、根据末端设备所需的冷量负荷,运用模糊算法,对空调冷源设备进行群控,优化运行,保证冷量供求平衡,让冷源设备运行在最高效率特性上。3、提高室内温湿度控制精度。根据有关测算如果在夏季将设定值温度下调1℃,将增加9%的能耗;如果在冬季将设定值温度上调1℃,将增加12%的能耗。因此将大厦内温湿度控制在设定值精度范围内是大厦空调节能的有效措施。以瑞安来说夏天不要温度太低,以25℃为宜,冬天温度不要太高以22℃为宜。4、对于大堂、走廊等公共区域在能保证舒适的前提下合理设定温湿度。相对于室内来说适当放宽控制要求,提高设定温度。如进门的大堂在夏季将温度设定值设在28℃ ~30℃,主要比室外低4~5℃,人们已感觉舒适;走廊设定值定在27℃ ~28℃也可满足要求。5、根据季节变化,进行合理的新风量有效调节是节能的另一个措施。在过度季节要尽量采用自然通风等。6、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防止带病、超负荷运行;7、监测运行参数,改造系统不合理之处;8、运行要能实现智能化管理功能,能集中实现分层、分区、分时控制。
建筑照明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节能除了在设计之初要注意照明灯具及附件的选择,还涉及到建成之后的智能控制等多个方面。照明灯具有很多种如白炽灯、荧光灯、HID灯,光纤灯、LED等,每种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设计时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人员的视觉要求,灵活选择配套的节能光源。在优化照明设计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天然光,使窗户射的天然光和室内的人工照明合理协调,形成良好的照明环境,可大大地节约能源。节能光源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节能措施,主要在小型的建筑物或者家庭照明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大型公共建筑物的运行和管理中,为了达到节能的效果,还需要把照明系统智能化并纳入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之中,通过计算机集成系统,在主控室的计算机操作平台上完成日常的运转与管理工作。通过软件的可编程任意实现单点、多点、区域、群组的分区控制、分时控制、通断控制、调光控制等多种控制方案。可以预先设定若干基本状态并可以根据环境设定自动切换。例如,当一个工作日结束后,系统将自动进入晚上的工作状态,自动调暗各区域的灯光,同时系统的探测功能也将自动生效,将无人区域的灯自动关闭,并将有人区域的灯光调至最合适的亮度。此外,还可以通过编程器随意改变各区域的光照度,以适应各种场合的不同场景要求。照明系统智能化的目的就是使整个照明系统可以按照经济有效的最佳方案来准确运行,降低运行管理费用,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
另外就是节约用水,我们可以利用水再生技术,水循环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技术,使用节水器具等来达到节能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本文笔者主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的研究,首先探讨植物在建筑周边的配置规律,然后分析建筑同植物的构图关系,最后研究不同风格的植物配置以及不同建筑部位的植物配置,希望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
二、植物在建筑周边的配置规律
1、以人为本
不管什么样的景观布局,都是由人设计的,其出发点自然也是人的需求。可是人们的需求不仅仅是为了享受美丽,要做到以人为本,园林设计者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园林使用者的生活习性及喜好,让自己的设计更贴近于使用者的习惯和爱好。
2、因地制宜
进行植物配置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建筑物周边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的选择植物品种,以确保植物的环境和生态的一致性。这就要对当地的气候环境进行勘测和综合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3、生态性
巧妙的运用生态环境的循环和再生能力,可以维持建筑的平衡。建造一些人工的生态群,形成一个小型的自然环境,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净化周围的空气,同时还能提高空气的含氧量,让人们的身心更加愉快。
4、个性化
每个建筑物的设计都有自己的规格和意义,其周围的植物更要适当的凸显出这些建筑物的年代,历史,背景等,让建筑物的形态更加多样,更加个性。
三、建筑与植物的构图关系
植物配置和建筑的关系可以用两方面来概括,就是平面设计的组合,和立体设计的组合。建筑物和植物之间的平面组合是一种“图底“的关系。比如在一座建筑物的周围种植植物,建筑物的特点就会更加明显的凸显出来。平面的设计有两种有效的表达方法,第一就是可以随势造势,根据建筑物的外形形态来随意搭配植物,以凸显其特点;第二种方式就是植物的形态设计跟建筑物相吻合,更好地凸显出建筑物的各种形态特点。
1、对景与借景
对景主要利用植物来作为建筑物的走线,或者新进的路线布置的景观。对景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直接对景是视觉的中心,是人们的视线必然会聚集到的地方。间接的对景则是人们在行进的过程中才可以看到的直观的景物或者是隐含在行进路线中的景色。 借景是根据建筑周围环境特点和造景需要,把建筑外的景观组织到建筑周围,成为建筑景观的一部分。
2、障景与隔景
障景的作用就是隐藏不想被人们看到的不美观的地方,或者隐蔽的场所,如厕所在一楼的窗户,为了避免让室内外的视线流通,我们都可以采用障景来进行隐藏。隔景的作用则是用来分割空间,可以把大的事物减小,还能将简单的区域复杂化,同时还可以将人们不可以去的地方用植物来阻挡。
3、诱导与暗示
园林植物的造景诱导是在人们想要去的目的地处设立比较明显的标志,如在建筑物的门口设置,鲜花,从而引导人们进入大厅;在楼梯口摆上,鲜花,可以让人们更容易找到,出口;同时还可以利用绿色植物给人们指引道路等。
4、尺度与比例
在建筑空间中种植绿色植物,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掌握这里的建筑空间。在建筑群中,人们总是想要轻松愉快的体验。很多建筑物在设计的时候,空间太大,让人感觉自己在这样的空间中太过渺小,我们可以种植绿化植物,人们就可以根据这些绿化植物来作为自己的参照物。
5、质地与机理
我们可以运用植物和建筑物的不同的机理和特殊之地进行相互呼应。如我们常见的厚实的草坪有一种地毯的感觉,与水泥地面形成强烈的对比;跟墙面相比,树木的质地要粗糙一些,同时还有很多形态的变化。室内的植物可以和墙面地面形成平滑细腻和粗糙曲折的鲜明对比,这样的机理质地对比,也可以让人们的视觉更加丰富和舒适,同时加强了造型上的美感。家具陈列以及建筑都是人工造成的,比较呆板机械,可是植物富有活力与生机,两者相互呼应,就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舒适与美感。
四、不同风格建筑的植物配置
1、中国皇家古典植物与建筑配置
皇家庭院的宏伟和气派首先体现的就是皇家园林,色彩浓重的建筑物与古拙庄重的苍松翠柏等高大树木,雄浑庄严的特色园林形成。宫殿建筑群具有布局严整、色彩浓重、体量宏大、等级分明的特点,植物上常选择姿态苍劲、意境深远的中国传统树种,如牡丹、圆柏、油松、青檀、白皮松、七叶树、玉兰、海棠、银杏、国槐、芍药等作基调树种,且一般多规则式种植。
2、植物配置江南古典私家建筑
面积不大的古典江南私家园林,再现大自然的景色常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建筑以灰瓦、粉墙、栗柱为特色,加上文人墨客的高雅和清淡。植物配置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巧妙结合景点命名上体现植物与建筑,如“海棠春坞”。
3、植物配置纪念性建筑
常用松、柏来象征永垂不朽的精神和革命先烈高风亮节的品格,纪念性建筑的植物配置,多用白油松、皮松、国槐、圆柏、七叶树、银杏,以突出建筑庄严肃穆的特点。也表达了人民对先烈的怀念和敬仰。
五、建筑不同部位的植物配置
1、南面
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和主要观赏面一般为建筑物南面。充足的阳光,直射光白天全天几乎都有,反射光也多,墙面辐射大,加上背风,流通不畅的空气,高温度,延长生长季,这些形成特殊的小气候。多选用观赏价值较高的花灌木、叶木等,或需要在小气候条件下越冬的外来树种。建筑的基础种植应考虑建筑的采光问题,不能离得太近,建筑的立面不能过多地遮挡,同时建筑基础不能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还应考虑。
2、北面
首先应选择耐荫、耐寒树种;不设出入口的多植物层次群落或可采用树群,以遮挡冬季的北风;则选用圆球形花灌木,设有出入口的,规则式种植于入口处。建筑物北面荫蔽,其范围随纬度、太阳高度而变化,以漫射光为主;少量直射光,夏日午后、傍晚各有。较低温度,较大相对湿度,冬季风大、寒冷。
3、东面
建筑物东面一般上午有直射光,约下午3时后为庇荫地,光照温度不大,比较柔和,适合于一般树木,可选用需侧方庇荫的树种,如槭类、红枫、牡丹,也可用树木(如居住区内)。
4、西面
为了防西晒,耐燥热、喜光、不怕日灼的树木一般选用,如大乔木作庭荫树,或树林,栽植爬墙虎,墙面在条件许可下。上午为庇荫地,建筑物西面,下午形成西晒,尤以夏季为甚。光照时间虽短,但高温度,剧烈变化,西晒墙吸收积累热量大,空气湿度大。
六、结束语
总之,通常要考虑建筑的特点、功能,植物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需求等因素,综合这些因素从而构造出和谐的景观。建筑与植物,一硬一软,一张一弛,质感组成皆不同,形成鲜明对比;但作为景观构成中的基本要素,两者更多表现出的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这就要求在设计时,明确什么是这个景观体要解决的问题,目标是什么,然后以此为导向,寻找答案。建筑周边的植物不仅仅是建筑的陪衬和被动的规划项目,而应是与之互动的统一景观体。
参考文献:
[1] 郑巍,陈国斌.论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关系[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25)
[2] 陈国斌,邓新文.论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关系[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6)
[3] 李文丹. 园林建筑与园林环境中各因素的关系[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09)
Abstract:Since 1900,the usual stereotype of urban development has become obvious with rapid industrialization.This is going too far,especially in the 21st century.
As knowledge economy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developed constantly,how to develop our city without losing its characteristics appears to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s in urba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his essay starts with urban charateristics and the theory of building a scenic city,and has discussed the role that creating urban charateristics plays in city development.
Taking Ningguo City as an example,the writer has investigated the problems in creating urban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conceived several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Key words:scenic city;urban charateristics ;ningguo
引言
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一座城市特有的风采、特有的韵律,也是城市的主要魅力所在。近几十年来,许多城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对城市特色,没有进行科学深入地探讨,使得全国各地城市建设和规划趋向同一化,“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千城一面”的现象已绝非夸张。甚至于某些颇有地方风采、自然景观的城市特色,也被相似的建筑物所掩盖,被相似的广场和笔直的大道所忽略。
“一个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座城市,强调自己的个性与特色是其在全球舞台上立足的资本。城市特色蕴于多种形式与内容中,有民族的特色,有城市景观的特色,有产业功能的特色等等,而城市景观特色是一个城市特色最直接最直观的体现。从塑造城市特色的立足点出发,把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对形成城市独特的形象和价值,意义显得尤为重大。
1、城市特色与山水城市
1.1城市特色
1.1.1城市特色的概念
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特色包括城市内涵及其外在表现两个方面。城市的内涵,是指城市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城市内涵的外在表现即体型环境,指某城市在人的感知层面上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表征。而就具体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而言,特色一般主要涉及与人的视觉相关的城市空间形态、布局结构及景观规划设计问题。
从上述有关城市特色的内涵、不同阶段对城市特色的关注点可见,一个城市的特色由其“场所”特质和“非场所”特质所决定和体现。城市的“场所”特质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式、传统空间风貌、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绿化小品、区域环境等方面,而非场所特质则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经济组织特色、文化制度及人才、知识、创新等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与各类城市地域文化、经济、自然相结合而成为发展特色城市的重要特质,一批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或个性的城市脱颖而出,如水乡城市、滨海城市、高原城市、山海城市、沙漠城市等以地理风貌为特色的城市;服装之都、水晶之都、丝绸之都、玩具之都等以产业与资源为特色的城市;以及昆剧之乡、南音之乡、评剧之乡等以地方文化为特色的城市迅速为世界所了解,并为形成、维持城市竞争优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1.2塑造城市特色的意义
首先,体现文化记忆。从文化角度来说,每个城市特色都体现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多样性的基础。文化继承和发展如同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对传统的继续和借鉴。发展特色城市,目的就是要继承过往历史脉络,记忆历史,展现文化风华,使得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一起进步。
其次,形成品牌认知。特色就是排他性和独占性的资源,塑造特色城市就是要将城市的特性凸现出来,形成一种形象,一种标志性的独特认知。这种城市品牌的形成,如前所述,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也可以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二者兼而有之。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条件,城市的社会民族风情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的社会因素。虽然社会因素这个隐性因素,它大多是通过人工因素而显现出来的,但有时它也具有独立的意义。另外,诸如城市文化、产业等等都是城市特色的促进因素。相对于自然、文化等惰性的城市特色,通过经营城市的理念,也可以挖掘或形成新的城市特色,尤其后者,更具有创造性,有利于形成城市品牌的独特气质。
1.2对山水城市的认识
1.2.1山水城市理论的起源
“山水城市”概念最早出现在在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教授在给吴良镛教授的一封信中,提到:“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随后即引起了包括各级管理者、规划、建筑、园林界人士的强烈反响,他们与钱老书信往来,相互交流、探讨,使“山水城市”理论日趋深入、完善。1995年钱老在给高介华的信中写道:“生态城市实是我说的山水城市的基础――物质基础。建设山水城市要靠现代科学技术,例如现在正兴起的信息革命就可以大大减少人们的往来活动,坐在家里就能办公,因此有可能再下个世纪解决交通堵塞,空气噪声污染,从而大大改进生态环境。山水城市则是更高层次的概念,山水城市必须有意境美!意境是精神文明的境界……这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此后,一系列论述山水城市的研究论著发表,许多城市提出建设“山水城市”的目标,促使山水城市的概念不断得以推广,并获得实际的建设效果和实施经验。
1.2.2山水城市的特点
第一,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人和自然是构成城市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自然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环境和基础,人则是城市的创造者,是城市的核心内容。山水城市体现人和自然有机融合,高度和谐。这种和谐实质上是一种平衡,是人类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当然这种平衡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山水城市的发展就是不断寻求人类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点的动态的过程。这种和谐、平衡可以体现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如“森林在城市里,城市在山水中”就是一种科学的布局平衡;也可以体现在人工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平衡,如“小桥流水人家”所传递的东方古典美;还可以是人口和自然资源如森林、草场、湿地、水、能源等在量上的平衡。
第二,以人为本。山水城市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城市。“以人为本”的城市理念要求将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作为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山水城市的“以人为本”有着特殊的含义。现在很多城市着手建立社会医疗制度、社会养老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以及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是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保障。而山水城市的“以人为本”更强调在城市解决基本物质保障的基础上,着眼于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着眼于人的全面、长远发展上的“以人为本”。具体体现在向人们提供人与自然相亲的环境条件,满足城市人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需要;体现在建设富有亲切感、充满人情味的建筑;体现在建设优质的游憩空间和游憩产品,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还体现在积极促进各社区、各族群的交流、认识与融合,满足人们情感的需要……总之要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最终塑造完美的人性,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1.3塑造山水城市特色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1.3.1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山水城市”是从生态的角度研究和考虑城市问题,反映了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崭新关系,是一定哲学基础上的环境观。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方式,成就了先民崇尚山水自然的传统生态意识。在传统的山水观念引导下,创造了苏州、杭州、桂林等千百个与山林水网有机密切结合的传统“山水城市”。常熟“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无锡被描绘为“湖上青山山里湖,天然一幅辋川图”。由此可见,山水成为城市的构成与构图要素。然而,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涌入,使得传统的自然观被挤下正统的地位,自然被简单的视为征服和奴役的对象。山水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被当作阻碍城市迅速集中、扩展的障碍。“移山填水”成为工业时代城市发展的广泛行为,并被当作人定胜天的标志,大量自然景观消失,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城市环境急剧下降,令人扼腕叹息。
“山水城市”的提出,是以生态平衡为理想的城市环境具体化。山水作为自然生态因素的代表,被提到与城市人工环境并行的地位。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人工环境构成城市系统中两个等同的子系统。山水与城市通过生态联系,建立起一种共生共荣的协调关系。山水作为调节保持城市系统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应受到尊重与保护。
1.3.2传承地域文化
文化是一个连续体。论及城市特色的必然性,也就是它的根本性,不是建立在人类的多元需求上,而是建立在人类物质和社会存在的客观差异性中。对城市而言,尤其是建立在城市所处地域的地理、气候及社会固有的差异性中,也就是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它所包涵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秩序可以深刻地超越表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革,持久地在现实中扎根并继续存在。“山水城市”是这种文化自我整合的具体体现。通过对传统山水文化的继承、延续和发扬光大,为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中国社会文化体系的整合找到衔接点。因此在塑造城市特色的时候,必须立足地方文化特色,反映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比如素有“水乡”之称的江南城市,犹如江南山水画,清新秀美,韵味绵长,令人如痴如醉。与这种氛围相得益彰的是传统文化赋予的水乡街道固有的尺度感和气氛,其良好的比例关系也是秀美的,水乡的街道给人以亲切、宜人的感觉。这些别具一格的特色,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的传承、彰显出城市的独特魅力。
1.3.3促进经济发展
城市的经济活动包含了许多职能,随着地域分工过程的加深,城市的经济职能不断分化,专业化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市可以构筑多种产业功能,但从城市职能来看,只能突出一两项主要功能,形成一两项强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效益和比较优势。纵观国内外那些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城市,如美国汽车城底特律、德国展览名城汉诺威、意大利服装名城米兰、瓷都景德镇、药都樟树市等,都是以其产业与资源形成的特色城市。因此,从发展经济角度看,一个有特色的城市会形成更好的软环境,尤其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会更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从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可见,城市特色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双向的互动过程。一方面,城市特色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提高城市特色的质与量。以特色产业带动特色经济的发展,以特色经济的发展推动特色城市的发展,最终实现特色城市化。
2、宁国市山水城市特色的现状
2.1城市背景分析
2.1.1优越的地理条件
宁国,位于安徽省东南边陲,天目山北麓,水阳江上游。地理特点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市境内有水阳江、青弋江、富春江三个水系。其中以水阳江水系为主,分东津河、西津河、中津河三个支流,流域面积为2369.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6.8%。
宁国市城区坐落在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相汇合的河谷盆地,城市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万人。全市区依山傍水,牛头山、燕子山、嵩山尖等其他大大小小的山体,市内的三条内河:小南河,星河,龙潭河, 崭新的城市及三津河两岸连绵数十公里的元竹林,形成以山、水、城、林为主要特点,融田园风光于一体,“三水穿城过,绿水青山满城郭”为特色的城市自然景观资源。
2.1.2丰富的自然资源
宁国市属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区,据不完全调查,本市已知野生植物资源有162科1700多种。已查明拥有树种61科195种,其中三尖杉、方竹、香榧等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宁国山核桃为华东地区著名干果;元竹品种多,竹材优良;南极的重瓣牡丹堪称南方牡丹一绝,早在清代就有“土人运往广东,价重洛阳”之美称;绿茶产量丰富,“黄花云尖”品种为全国名茶。
水域面积达32.8平方公里的港口湾水库,环境优美,水域开阔,已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被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确定为皮划艇项目训练基地之一。与港口湾水库相连的省级板桥自然保护区,被誉为“过渡带上的桥头堡,中亚热带东北部最后一块绿色阵地”。区内主峰海拔1153米,有保存较好的原始森林,负氧离子浓度极高。植物千余种,拥有堪称中华一绝的成片甜槠林、多种珍稀植物及云豹、麋鹿、金钱豹、娃娃鱼、环颈雉等珍稀动物,专家称之为“动植物的王国、生物多样性的殿堂和基因库、可贵的净土”。区内景观丰富,以高峰十景为代表,集峰、水、石、洞、花、树、鸟、兽为一体。
近年来,宁国市还曾先后获得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市,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市,安徽省园林城市,“中国元竹之乡”, “中国竹之乡”以及“中国山核桃之乡”等称号。
2.1.3悠久的历史文化
宁国始置县于东汉建安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取名意在祈求“邦宁国泰”之意。宁国城区自古就有“凤形夕照”、“巫山云雾”、等景观。境内更是有摩崖石刻、古陶遗址、山东寺遗址等众多人文景观。
2.2宁国市城市山水格局现状和基础
2.2.1完善的城市发展规划
宁国市总体规划起步于1983年, 历经1987、1997二次调整并于2008年完成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新一轮规划中,明确了宁国市是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皖南地区副中心,皖浙边界生态工贸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重点培育适合宁国特点的现代制造业、都市农业,把宁国建设成为交通发达、环境优美、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打造成苏浙沪地区生态旅游度假的“后花园”。 2.2.2完善的基础设施
近几年来,宁国市按照“东连西进,南拓北移”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新建宁国大道,人民路等城市道路三十余条,完善了电力,排水等基础设施。通过对西津河滨河绿化带、宁阳公园、凤凰广场、锦苑广场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和三条内河的综合治理,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品位得到提升。 2.2.3较为合理的城市发展格局宁国市空间发展结合自然历史条件,按照“完善主城,北进南扩,组团式发展”的发展策略,形成“四轴、两带、五区一中心”的市域空间结构。以芜屯路、宁国大道和双龙大道为城市发展主要轴线,沿宁国市区西津河和小南河两岸建设50―100米宽滨河绿化景观带,规划形成六个片区。即城市中心区、城北新区、工业园区、凤形区、西城区和河沥溪区。老城区自由式的道路格局依照地形地貌自由布置,在近十年的改造中,道路体系已基本形成,较为合理。
3、宁国市塑造山水城市特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并没有协调进行
随着招商引资的推进,工业园区的发展,大面积的挖山推平工程,对山体的破坏相当严重。城市水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自然山水环境质量下降。
3.2山水生态景观通透度降低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连通性的降低, 即城市中的各个功能构件(如道路、铁路、建筑物等等)分割了山水生态景观及视线廊道, 使它们之间缺乏联系而降低景观连接度。二是视觉受阻, 即在立体的视觉空间内,景观之间的联系被一系列不合适的建筑轮廓阻碍而缺乏景观之间的呼应。城市周 围虽然山体连绵起伏,但是建筑对景观的遮挡较为严重,常常步行水边而不见水,抬头仰望而不见山。
3.3原有的山水性建筑缺乏保护,历史文化未能得到延续
宁国城中现无任何一个公共场所可以查阅城市中有关山水的传说和故事,传统的“景观”已难觅踪迹。正如周俭编辑的《在城市上建造城市》这本书中所说的:“一 座城市的魅力无外乎出于两种情况,要么是城市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要么是城市 拥有特殊的人文气氛。”而现状的宁国,则是两者皆无了。
3.4对山、水自然景观利用不足,缺乏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现状宁国城区对于山体和水体的开发基本上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由于在城市建设中对山体和水体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山体被闲置。西津河中段以外的其它河流两岸均未作为城市开敞空间,基本上被建筑基底占领,城市 扩张挤占了很多传统公共空间,建筑密度逐渐加大,容积率也在增加。人们步行在城市街道中,偶尔可以看到山, 间或看到水、桥,而真正属于人们感观的是无休止不停顿的店面商铺,增加了人 在行进中的疲劳。
4、塑造宁国山水城市特色的若干建议
4.1高起点规划,形成合理的规划结构山水城市的规划结构应以城市中的水体为主框架,采用点线结合的方法,以西津河、小南河为主组织绿地建设,沿岸布置带状的公共绿地,并连接点状的城市公园,形成环状绿化“廊道”,在主要过境道路布置20米宽的防护绿地,树立入城通道式的绿色形象,结合周围山体和田园布置生态绿地,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景观环境。
针对宁国市城区“山抱城,城抱水”的总体格局,,规划城区结构布局可概括为:“一核、两楔、三廊,四库”。
一核:以宁国市城区各级绿地为核心。
两楔:加强常年主导风向和夏季主导风向上的山场的建设,形成两大楔块,构筑城市的两大引风区。
三廊:三条水系廊道,通过西津河、东津河、中津河水系廊道把四大绿库的自然气候引入城市,加强城区的空气对流。
四库:指板桥自然保护区绿库、青龙湾景区绿库、夏林景区绿库、石柱山景区绿库。以四库为支柱构筑城市的大生态背景。
4. 2 保护优美的山际线与水际线
宁国市建筑天际线与山际线结合不好,总体感觉太平淡,因此在规划中将城 市中建筑轮廓线做局部修改,形成能够突出城市山际线,波动感强,识别性强的 城市天际线。宁国市水际线蜿蜒曲折,无论从烈士陵园俯瞰还是在滨水区眺望, 都具有很好的视觉景观效果,这种纯自然的曲线为城市景观增添活泼、动感的气氛,同时也给人的亲水活动带来的便利条件。保护河流水际线也要注重河流两岸 建筑的形体及位置的选择,注重生态绿地的围合及搭配,为河流景观的俯瞰效果 和透视效果创造条件。
4. 3道路格局要对山接水
城市道路系统既要能建立起城市骨架,支撑起城市的形态,又要为城市性质和功能服务。作为生态旅游城市,宁国市的总体规划规划了两条重点旅游线路:一是市区---板桥自然保护区;二是市区---夏林自然风光保护区---千秋关。沿着这两条线路,是两条道路主要景观轴,一是西津河沿岸成片的毛竹林,二是东津河沿岸连绵的元竹林,形成一个“人”形的主要交通和景观轴线。宁国市城市原有的路网形式为自由式,规划的路网形式应延续以往的脉络,依地形、山势、河流的走向布局的特点,加强组团间的联系,充分体现山水城市的地形特点,风貌景观。规划建设的道路尽量做到,每条道路视觉走廊的尽端能看到山,沿河流走向的道路沿途能看到水,让山和水从自然环境中“跳”出来,让每一条道路都是一条视觉景观轴线,使城市的山景与城市中的水景均可以通过最便捷的通道渗透到城市的中心区域,让人们在城市中的各个地方都能够感受城市山水之美,而且由于山体形状的不同,很容易形成识别性强的具有个性的城市景观面貌。如宁国大道,北接燕子山,跨东津河,南连鸡山,形成南北一条主要的景观轴;如城市东南---西北方向上,可以把牛头山---西津河---任新民广场---宁阳公园在空间上联系起来,形成一条主要的景观轴。这两条景观轴,都是通过道路体系把“山”和“水”联系了起来,才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4. 4建筑布局要显山露水
由于宁国县城地形为南高北低的盆地,建筑与地形结合较为紧密,整体统一于 山体的连绵起伏中,形成建筑与山体景观的和谐融合。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宁国山水要融合更多的多层乃至高层建筑,运用现代化城市规划设计手段来分析、探求城市空间关系,使城市的尺度关系和空间序列兼顾现代化城市生活和自然生态的双重要求。如在街道空间设计上,充分考虑山水环境的协调,街道两侧建筑不完全封闭,留出一定开放空间来借景;建筑布局与周边山水环境协调,形成有机建筑;高层建筑不沿山水做屏障式布局,增强山水城市空间的流动性等。让山露出来,让水透出来。
4.5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园林景观
宁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尊重自然生态、延续历史文脉。城市是一个建立在自然和历史发展基础之上的、持续更新的有机整体,城市发展要同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和人文景观保护结合起来,不能相互割裂、相互对立,这是形成城市特色最基本的原则。宁国市建设山水园林城市,首先要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历史内涵,在历史文化,地方特色上做足文章。如有条件的,可恢复建设历史性景观“宁国八景”,“环城十二景”;宁国公主出生地就在现宁阳公园范围内,可在公园建设结合利用这一史实;可利用《红楼梦》这个著名文学品牌,积极创造氛围,深入探索“宁国”与“宁国府”的联系,利用与《红楼梦》一书中相吻合的“水月庵”、“通灵峰”、“风月宝鉴”等历史遗留景点,引导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山水园林景观。积极打造市委政府提出的“黄山脚下的明珠,红楼梦中的府地”的城市名片。既可形成独特的地方人文景观,也可促进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的开发,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4.6加强山水环境的综合治理
提高山水环境质量,对营造山水城市特色举足轻重。对山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6.1加强水源上游的水土保护
控制乱砍乱伐,可保持山体植被,控制水土流失,避免河床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4.6.2保护建设好沿河生态绿地
沿东、中、西津河两岸中上游的原生态元竹林,应重点加以保护,严禁毁林办厂,毁林建房。对已遭破坏的地段,要组织栽种保护,努力恢复原生绿化。东、中、西津河两岸市区段,在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要做好控制性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建设好沿河两岸空间资源。
4.6.3营造滨河地段宜人景观
划定滨河功能区,坚决杜绝违章建筑现象的发生。坚持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坚决制止单纯追逐经济利益的无序开发,合理控制建设滨河建筑,布局小品、滨水广场、游园等滨水活动空间。在完善城市中心区绿化美化的基础上,规划培育大环境绿化体系,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形象设计,搞好城西湖、滨河公园等城市生态水系环境设计,控制好区域城市密度,保护绿色城市间隔,组织内外河沿岸绿色生态廊道建设。
4.7城市雕塑等“公共家具”的选择要体现城市特色
如果说广场是一个城市的“客厅”,那么,城市雕塑、小品、路灯等城市公共设施可称作一个城市的“家具”。它们是依托城市文化、传承城市文脉、升华城市精神,美化城市空间的一种公共艺术形式。城市雕塑、园林小品应以宁国市的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地方特色为主题,溶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增强城市景观效果,体现宁国人民热爱生活和热爱自然、勤劳致富精神。城市主要出入口、城市广场、道路交叉口,宜设立市标、主题性、纪念性雕塑。以体现宁国市地方特色,反映宁国人民乐于奉献,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公园雕塑及街头园林雕塑,应把握各自的特色,以历史人物、地方民间传说、生活内容为题材;应树立歌颂为主题的雕塑作品;居住区雕塑小品应具有生活气息,富有情趣,企事业单位雕塑,则需反映企事业单位的创业、敬业精神;校园雕塑应以激励青年少努力学习、刻苦攻读为主题。市各居住小区等地均可设置不同题材的雕塑作品,供人们品赏。雕塑小品的题材、尺度、材质及其表现形式(抽象或写实),应根据其所处环境、性质、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以创造良好的艺术气氛。
结束语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贸易和文化都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走特色化的道路,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向世界”。宁国市要合理地利用优美的自然山水景观,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塑造山水特色城市的形象,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可以进一步发展旅游经济,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加强政府引导和公众参与,加大部门协调等诸多措施,力求在积极发展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同时,把宁国建成一个独具魅力的江南山水城市。
参考文献:
[1]钱学森著,鲍世行、顾孟潮、涂元季主编.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M].杭州出版社,2001年版。
[2]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3]黄虹.城市文化的意义与城市景观的特征[J].建筑与规划理论研究,2005(l)
[4]周岚.城市空间美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吴良铺.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6]石成球.关于城市特色问题的讨论[J].建筑学报,1991(6)
[7]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8]吴良镛.关于山水城市[J].21世纪城市发展,2001(2)
[9]于志熙.城市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