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基本要素范文

时间:2023-11-24 10:28: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绿色建筑基本要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绿色建筑基本要素

篇1

关键词:综合建筑建筑设计绿色建筑生态环境

一、绿色办公建筑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办公建筑在建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绝大部分的办公建筑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建筑形态,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办公群体陷入了窘境。人们开始将一些不令人喜欢的办公场所冠以一个自然的,充满休闲意味的“园” 字,并开始运用“绿色”来点缀办公和生产环境。在现代办公建筑中,绿色建筑成为人们所青昧的一种建筑形式。办公自然环境的结合必将大大提高办公效率。

所谓“绿色建筑”,简单的说就是定义了办公集群中各个集团划分一要通风换气:二要绿化;三要尽量用绿色资源和可循环再生资源。

绿色建筑对室内环境品质给予相当的关注,致力于协调室内环境和室外生态环境,并注重节能和环保,从这种角度看,绿色生态建筑正是以自然主导建筑设计的有力实践,它将有效克服“写字楼综合症”,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要创造适合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办公环境,其建筑本身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一要有足够的层高、开阔的视野通透和开放的空间,使人身在其中没有压迫感:二要有足够的新风量,有宜人环境和景观设计: 三是建筑内部要有充分的公共空间适宜自由活动及交流; 四是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对外部环境的污染。建筑是与人的行为紧密联系的。建筑首先满足了人们的使用功能, 这是建筑的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是,建筑还必须满足人们心里的需要, 比如空间感受.建筑与人体的尺度关系等等。现在,建筑有了第三个层面的含义。那就是建筑与绿色的有机结合。

二、生态办公建筑设计

在人类社会刚刚跨入21世纪的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观念淡薄,一味以牺牲生态资源为代价,显示出更加可怕的破坏力。在办公建筑领域,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尤其是那些以强大的技术手段为依托的现代化办公楼,在看似繁荣的创作环境中,摈弃了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贯通的传统:逻辑理性的空间代替了自然人性的空间。

办公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在整体生态建筑观看来,建筑系统是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存在的,他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自然环境容纳建筑的容量其实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超出了它的域值,其内部的生态系统就会受到较大的扰动以致失去平衡,环境质量就会下降。因此建筑必须与自然共生,才能共荣。于是,尊重自然环境成为生态办公建筑设计的前提。正如我们所知,建筑设计是直觉感受与理智分析的组合过程,只有处理好建筑与周围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对自然环境的关心是生态办公建筑存在的根本,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它首先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份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心。这种关心主要体现在:

①地理环境与造型。考虑到神态环保的重要,则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功能上都应与周围的环境取得和谐。它要求设计者具有环境意识,对设计场地要充分考虑,设计时保持地方和区域的生态地理环境,即保持生物多样性,水文、土壤、大气及景观等环境要素不被破坏。

②结合气候条件设计。除了地理条件之外,气候是自然环境中唯一最具有地方特征的因素了。社会、经济、政治以及人们的视觉品位都在变化,但气候条件几乎没有大的变化。结合气候的设计可使办公建筑更能适应它所处的环境和文脉,有机地融入地方生态系统中。

③引入自然元素。在生态原则下,生态办公建筑不再是隔绝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厚重屏障,不再是冷漠与远离自然的代名词,它将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崭新的工作环境:空气来自绿树与花园而非风扇与盘管;光线来自于亘古的太阳而非从各种发光顶棚与荧光灯管中洒落。

三、展览建筑――信息的集散地

我们可以想象。在人类文明之初,以物易物的时代。人们不会需要展示博览交流的空间。代意义上的商业展览建筑由工业革命催生,在全球贸易迅速发展的刺激下成长。时至今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 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商业展览展示活动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展览建筑的地位也日趋重要。这类建筑一般拥有较大的规模,需要完成复杂的功能;又因为在其域内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往往也成为地区内的标志性建筑。这样,展览建筑的设计就带有相当的特殊性。需要高度综合的设计艺术和建造技术。

四、结语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强调了功能这一基本要素,其中流线是最基本的组织元素。在平面设计中力求紧凑合理,安排组织好人流、车流,充分注意方案的经济性,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尽可能缩短交通路线,以提高平面的利用系数。同时也需注重使用上的灵活性,使内部分隔自如,以创造出良好的办公条件,从而反映出现代办公建筑的高效率、快节奏的特征。在规正的平面布置中设法增加一些活跃元素,是打破平淡、增强其活力的一条捷径。创造性是建筑设计的基本精神,建筑设计既要注重科学性,同时又要体现艺术性。

参考文献:

篇2

近几年来,居民住宅区的修建数量日益增多,在居民住宅区的规划设计中既要能够体现出城市的整体性,又要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住宅区在环境、设施和舒适性等多方面的要求,住宅区的整体建设和城市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住宅区的建设水平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住宅区的使用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其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也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所以,居民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也显得尤为重要。

1 住宅区的用地选择

选择住宅区用地是居民住宅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环节。它对于城市整体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城市环境和布景的设计和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进行用地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1 规划用地的环境要相对较好,在地形上要相对平坦地质上也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地区要有利于排水,不能出现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

1.2 在选择位置时一定要对工业区的位置进行充分的考虑,住宅区的具体方位要按照环境保护和城市住宅规划的相关要求来确定,在能够保证安全、环保等因素的基础上要建设在距离商业和工业区较近的地点,这样能够为居民的工作和出行提供更多的便利。

1.3 用地的数量和具体条件能否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对用地的具体划定要根据规划的需要来进行确定和调整,用地尽量要保持良好的完整性。这样能够提高整个城市的整体性,能够有效减少用于市政管线和公共交通建设所需要的成本。

2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形式

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其基本形式有:

2.1 以居民住宅区作为一个单独的单元来对居民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居民小区是道路和道路之间或者是道路和自然环境之间所区分出的一个体积较大,但是不会分布在城市干道上的一个完整的部分。住宅区的内部设有能够满足人们具体需求的基础设施和相关的部门和单位,用居住的小区来对整个居民区进行组织和规划能够很好地位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同时还能够更好地保证居民区的环境,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促进城市交通的顺利运行。

2.2 以居住团体作为一个基本要素来进行居住区的规划,。这样的组织形式在用地的划分上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界限,整个居住区是由若干个居住小组组成的。

2.3 将居住团体和居住小区结合起来作为基本要素、这种结构形式居住小区和居住团体较差组成。而居住区是由一些居住小区构成的,而小区又是由几个居住团体构成的,居住区的结构规划具有一定的多样性,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断发展,所以在居民住宅区的规划和建设上也存在这非常明显的多样性。

3 居住区风格塑造

小区风貌和设计规划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在居民区的规划和建设中,需要不断体现创新思维,充分体现出小区的特点,避免小区的规划建设具有非常强的相似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小区能够更好地为小区的居民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

3.1 传统文脉的延续。小区是城市组成的有机体,这个构成单位应充分体现城市的建筑文化内涵、居住环境文脉、城市景观环境等因素,如上海在分析原有居民居住模式的理论建筑基础上创造新理论建筑模式;江南城市采用低层建筑布置、粉墙黛瓦装饰以及传统造园手法,体现江南古朴、清新、淡雅的特色。

3.2 因地制宜的布局。小区基地状况各自不同,规划时如能善于把握地形、地貌和地物作为创造的依据,必然会反映出小区的特色。如基地上的树丛,将其保护并与规划空间有机结合就能反映浓郁绿色空间环境特色。如位于高差较大的山地,依顺山地等高线布置道路和建筑,突出山地建筑的特色。如处于炎热地区,则可采用架空式底层,使小区的绿色空间流通和景观视野贯穿,体现出当地的特点。

4 住宅区道路交通设计

住宅区的道路系统根据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三种形式:

4.1 人车交通分流的道路系统。这种系统适用于私人小汽车较多的住宅区。我国的私家车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因此在现代住宅区中采用此系统应成为主流。

4.2 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当住宅区内私家车很少的情况下可采用这种形式,我国目前已建成的住宅区多采用这种方式。

4.3 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系统,在受条件限制的住宅区中无法实现人车分流的情况可采用此系统,或在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另外设置一套联系住宅区各级公共设施的专用道,专用道和车行道采用平交形式。由于私家车的增多,导致空气污染、噪声干扰、交通混乱、景观恶化,也出现了如何合理存放的问题。通常小区内停车方式有三种,即地面停车、地下停车和室内停车。地面停车比较经济方便,但常与绿化争地。地下停车可充分利用基地,如设于中心绿地和运动场地下面,不侵占公共空间与绿地,但造价高。室内停车如为住宅底层架空停车,存取方便,但汽车防盗装置和尾气容易扰民,并易造成人车同道;如为车库集中停车,比较安全可靠,但存取离家较远,不甚方便。

5 住宅区景观绿化设计

住宅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广量大,与居民关系密切。住宅区绿化是为居民创造卫生、安全、舒适、美观的居住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有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污染、防止噪声等作用,而且在组织居住区建筑群体的多样化和赋以居住区地方特色方面有其独特作用。住宅区绿地规划布置:

5.1 基本要求。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尽可能利用地质条件差、坡地进行绿化。注意美化环境的要求,在植物配置种植方式上,力求投资少、便于管理。

5.2 在公共设施用地内布置附属绿地,和住宅区公共绿地有机组成绿地系统。

5.3 道路绿化。它对住宅区的通风、调节气温、减少交通噪声以及美化街景具有良好。

结束语

住宅的建设和城市建设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居民区的建设对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一人未办的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城市建设中人性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篇3

1 引言

建筑智能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其功能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补充内容。建筑智能化系统,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监控技术等,通过对建筑和建筑设备的自动检测与优化控制、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实现对建筑物的智能控制与管理,以满足用户对建筑物的监控、管理和信息共享的需求,从而使智能建筑具有安全、舒适、高效和环保的特点,达到投资合理、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目标。建筑智能化涉及广泛,涵盖电气、安装、装修、弱电、计算机、软件等诸多学科,又属于建筑行业的一个边缘分支,在很多时候不受各大设计院青睐,多数设计院都把建筑智能化划在了电气专业,而一级建造师又把建筑智能化划在了机电工程专业,而有些业主更是把建筑智能化划在了IT或信息化专业,对建筑智能化的定义可谓是五花八门。我国建筑业普遍认同的定义为:智能建筑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信、办公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提供一个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的建筑环境。

2 世界各国对建筑智能化内涵的定义

美国智能化建筑研究所通过对建筑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以及她们之间内在的关联的最优化考虑,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的但又拥有高效率的舒适、温馨、便利的环境,并帮助建筑物业主、物业管理人员和租用人实现在费用、舒适、便利和安全等方面的目标,当然还要考虑长远的系统灵活性及市场能力。欧洲智能化建筑集团:使其用户发挥最高效率,同时又以低廉的保养,最有效的管理本身资源的建筑。能为建筑提供反映快,效率高和有力支持的环境,使用户达到其业务目标。

在日本智能化建筑就是高功能大厦,其功能是:1、方便有效的利用信息和通讯设备:2、采用楼宇自动控制技术,使其具有高度的综合管理能力。新加坡:智能化建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安全、舒适的环境,即具有消防功能,温度和湿度控制功能以及灯光及其它楼宇设备的控制功能,2、良好的通讯网络设施,使数据信息能够在大厦内传输。3、足够的对外通信设施与通信能力。

我国建筑业普遍认同的定义:智能建筑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信、办公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提供一个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其功能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补充内容。我国智能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张瑞武教授在1997年6月厦门市建委主办的“首届智能建筑研讨会”上,提出了以下比较完整的定义: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建筑环境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技术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现代化建筑物。这是目前我国智能化研究的理论界所公认的最权威的定义。

3 建筑智能化发展历程

1、智能建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美国,智能建筑是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84年1月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特市(Hartford)建立世界第一幢智能大厦之后,大厦配有语言通信、文字处理、电子邮件、市场行情信息、科学计算和情报资料检索等服务,实现自动化综合管理,大楼内的空调、电梯、供水、防盗、防火及供配电系统等都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

2、美国诞生智能建筑之后,日本派出专家到美国详尽考察,并且制定了智能设备、智能家庭到智能建筑、智能城市的发展计划,成立了“建设省国家智能建筑专家委员会”和“日本智能建筑研究会”。1985年8月在东京青山建成了日本第一座智能大厦“本田青山大厦”。

3、西欧发展智能建筑基本与日本同步。1986~1989年间,伦敦的中心商务区进行了二战之后最大规模的改造。英国是大西洋两岸的交汇点,因此大批金融企业特别是保险业纷纷在伦敦设立机构,带动了智能化办公楼的需求。

4、法、德等国相继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初建成各有特色的智能建筑。

5、智能化办公楼工作效率的提高,使当时处于经济衰退中的西欧的失业状况更加严重,进而导致对智能楼宇需求的下降。到1992年,伦敦就有110万平方米的办公楼空置。

6、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亚太地区经济的活跃,使新加坡、中国台北、中国香港、汉城、雅加达、吉隆坡和曼谷等大城市里,陆续建起一批高标准的智能化大楼。

7、泰国的智能化大楼普及率领先世界,20世纪80年代泰国新建的大楼60%为智能化大楼。

4 建筑智能化系统分类

在通常的设计当中,建筑智能化分为三个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及控制系统、多媒体系统,每个大系统内又包含了诸多的子系统。实现建筑智能化的目的:是为用户创造一个安全、便捷、舒适、高效、合理的投资和低能耗的生活或工作环境,在建筑物内设置的任何设施与系统都要服从于这个目标,否则建筑智能化就失去意义了。

常见系统

(1)消防报警系统、计算机网络、宽带接入及增值服务

(2)闭路监控系统,无线转发系统及无线对讲系统

(3)停车场管理系统,音视频系统

(4)楼宇自控系统,水电气三表抄送系统

(5)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系统,物业管理系统

(6)综合布线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

(7)有线电视及卫星接收系统,机房装修工程

5 建筑智能化的设计规范

设计规范在设计中起到法律的作用,国家制定的设计规范实际上就是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必须遵守的法规。安全性在智能化建筑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安全性,舒适性和使用性都无法保证。安全性包括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智能化建筑人员集中,设备昂贵,安全性就尤为重要,所以智能化建筑必须严格遵守设计规范。

6 结束语

智能建筑的发展正向着高效节能、生态环保、健康、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好的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紧紧围绕“绿色、人文、科技”的主旋律,秉承“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

篇4

智能化建筑IB(Intelligent Building)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的基本要素是通信系统的网络化、办公业务自动化和智能化、建筑柔性化和建筑物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我国智能化建筑多集中在大城市,像瑞安这样的小城市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建筑,所谓的智能化建筑也只是些自动化功能的简单罗列。事实上智能建筑是建筑、装备、服务和经营四要素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以获得高效率、高功能和高舒适的建筑物。目前,智能化建筑较传统建筑耗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我国智能化建筑基础性研究工作缺乏, 硬件产品、设备过于依赖进口, 业主从其自身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方面综合考虑, 很可能会放弃智能系统,智能建筑被大量闲置, 造成浪费。二是管理方面。智能建筑除传统物业管理的内容之外, 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对物业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要求较高。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员, 对已有的智能化建筑管理不善, 也造成了智能化建筑的巨大能耗。三是业主对建筑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加剧了建筑能耗。所以,发展智能化建筑更应该高度重视节能。

(一)减少智能建筑的建设能耗

一、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节能政策,使建筑节能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注重建筑节能立法,建立完善的建筑节能管理体制,采取经济政策鼓励建筑节能,加强节能与开发并重的科学研究,加大建筑节能技术革新,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应用转化与工程开发,培育建筑节能科技创新与服务企业,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二、加强规划设计,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建筑的规划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对建筑的总平面布置、建筑平、立、剖面形式、日照、自然通风等气候参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进行分析,使得建筑物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降低采暖负荷;夏季最大限度地减少太阳辐射的热并利用自然通风降温冷却,降低空调制冷负荷。加强容积率控制,努力提高绿化率,美化环境,缓解热岛效应等。智能化建筑还要求项目管理采用一种具有统一协调界面、责任明确的责任管理体系,防止因为项目管理不善而造成巨大的浪费。三、系统要形成有机统一整体,避免简单累加。智能化建筑所涵的楼宇设备监控系统、消防自动化系统、安防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要统一集成为建筑智能化系统,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多重管理。四、需要高素质的物业管理团队。智能建筑如果没有高素质的物业来管理维护,那就是一个摆设,不但浪费巨大的投资,而且无序、无管理的运行也将导致巨大的能耗。

(二)降低智能建筑的运行能耗

除了以上所涉,智能化建筑还需要加强以下方面来提高节能效率。主要就是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来降低各种建筑设施的运行能耗。采暖、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降低这部分能耗将对节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先说采暖和制冷,在南方比如瑞安这样的县城,空调采暖制冷占相当大比例。据有关数据统计,空调使用已经占建筑耗能50%左右。空调的能耗主要是由建筑物冷热负荷来决定,因此在智能建筑建设时不但要设计好建筑物的围护结构,还要从中央空调设计选型开始就应注重节能。要强制淘汰低效能比空调,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空调。建好后还要加强中央空调的运行管理,因为一个设计再好的节能系统,如果管理不善一样达不到节能的目的。空调系统包含了三大部分:冷源、空调机和空调末端设备。在实际应用中,比较重视对前两部分的控制和管理,但对于空调末端的控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现空调节能的根本途径,就是巧妙利用室外条件、围护结构、室内条件和空调设备相互作用关系,既创造出舒适高效的室内环境,而同时又实现大幅度节能目的。空调节能的工作原理重点在冷源系统与空调设备的运行效率方面想办法,通过智能化管理优化其控制来达到节能目的。其节能措施包括:1、提高冷冻水温度,可以达到节能效果。在保证舒适的前提下,系统能源管理程序根据每个季节及每天室外温度的变化情况,自动调节冷冻水的出水温度。2、根据末端设备所需的冷量负荷,运用模糊算法,对空调冷源设备进行群控,优化运行,保证冷量供求平衡,让冷源设备运行在最高效率特性上。3、提高室内温湿度控制精度。根据有关测算如果在夏季将设定值温度下调1℃,将增加9%的能耗;如果在冬季将设定值温度上调1℃,将增加12%的能耗。因此将大厦内温湿度控制在设定值精度范围内是大厦空调节能的有效措施。以瑞安来说夏天不要温度太低,以25℃为宜,冬天温度不要太高以22℃为宜。4、对于大堂、走廊等公共区域在能保证舒适的前提下合理设定温湿度。相对于室内来说适当放宽控制要求,提高设定温度。如进门的大堂在夏季将温度设定值设在28℃ ~30℃,主要比室外低4~5℃,人们已感觉舒适;走廊设定值定在27℃ ~28℃也可满足要求。5、根据季节变化,进行合理的新风量有效调节是节能的另一个措施。在过度季节要尽量采用自然通风等。6、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防止带病、超负荷运行;7、监测运行参数,改造系统不合理之处;8、运行要能实现智能化管理功能,能集中实现分层、分区、分时控制。

建筑照明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节能除了在设计之初要注意照明灯具及附件的选择,还涉及到建成之后的智能控制等多个方面。照明灯具有很多种如白炽灯、荧光灯、HID灯,光纤灯、LED等,每种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设计时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人员的视觉要求,灵活选择配套的节能光源。在优化照明设计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天然光,使窗户射的天然光和室内的人工照明合理协调,形成良好的照明环境,可大大地节约能源。节能光源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节能措施,主要在小型的建筑物或者家庭照明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大型公共建筑物的运行和管理中,为了达到节能的效果,还需要把照明系统智能化并纳入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之中,通过计算机集成系统,在主控室的计算机操作平台上完成日常的运转与管理工作。通过软件的可编程任意实现单点、多点、区域、群组的分区控制、分时控制、通断控制、调光控制等多种控制方案。可以预先设定若干基本状态并可以根据环境设定自动切换。例如,当一个工作日结束后,系统将自动进入晚上的工作状态,自动调暗各区域的灯光,同时系统的探测功能也将自动生效,将无人区域的灯自动关闭,并将有人区域的灯光调至最合适的亮度。此外,还可以通过编程器随意改变各区域的光照度,以适应各种场合的不同场景要求。照明系统智能化的目的就是使整个照明系统可以按照经济有效的最佳方案来准确运行,降低运行管理费用,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

另外就是节约用水,我们可以利用水再生技术,水循环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技术,使用节水器具等来达到节能的目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