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4 10:28: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法律与教育的关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法律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进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街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律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典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宜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贵等诸手段。法律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法律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一)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法律的产生明显晚于道德。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愈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进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调整范围不相同.法律并非对一切社会关系都加以调整,一把地说,只调整那些对建立正常生活秩序有重要愈义的社会关系,在调整社会关系的广度上,进德远远超过法律,可以说任何社会关系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的调整,因此法律比价干预的一些行为,如不关心同志、不尊重长着等,都要受到道德谴贵。在法律上无过错的行为,不等于不受道德的谴责.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降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井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斌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6,制裁方式不同。法律对违反义务的后果作了明确的规定.当违法行为引起惩罚性后果时,国家强制力就会出现,并按明确的标准对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制裁.道德中对违反义务性的规定的后果并未给予明确的规定,其制裁的手段也限于臾论的谴责,若当事人公然茂视舆论,道德的制裁就显得无力。
(二)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墓木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律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孟子•离娄上》中说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木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三、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实施
道德教育是受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接受教育者对其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道德教育包括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美德教育、家庭关德教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等具体内容。高校学生正处于成才的关键时期,对其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道德教育不仅是关系到高校学生的个人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校学生是社会的栋梁,是建设中国法治社会的中流抵柱,是社会中最具理性的人群之一,提高其的道德水准,无疑是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的重要祛码。法律教育是指以传授法律知识、法学知识体系和培养法律职业为日的的教育制度和途径。现代法律教育一般分为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培训两个基本部分。对于普通高校的非法学专业学生而言,法律教育虽然只能局限于普法教育,但由于他们的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菇础条件好,影响面大,因此,对高校学生的法律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的法制愈识、树立法制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前文所述,道德和法律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也不可偏废,不能互书l代替,既要重视道德教育,也不能忽视法律教育。
(一)道德教育的实施
对高校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使高校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成为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佰校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
1.形成全员进行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从简单意义上兑,高校是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直接责任者,这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首先要担负起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责任,对高校学’址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中囚传统道德等全方位的教育。高校领导要重视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把对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长抓不懈,使全体教职员工能够自觉投入到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来.一线教师要为人师表,把课_L好的同时,利用课堂对高校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能够把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同时,家庭作为家庭成员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高校学生影响很大,也要承担起对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任务,尤其要发挥在家庭美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长辈、兄弟姐妹的影响使高校学生真正体会到家庭美德的内涵.
2.坚持从.荡校学生实际出发,把高校学生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愈见》中提出了六条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原则,其中“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这条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从高校学生实际出发,解决高校学生实际问题,包括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它同样适应于对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高校学生是一个思想相对成熟但同时又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很大的群体,f’我愈识强但独立意识欠缺,突出表现在想摆脱外来力量对个体的束缚但是对外来力觅又有一定的依赖,于是,高校学生有些时候会出现一些思想_L的波动,或者在生活上碰到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在开展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时候,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高校学生思想上和生活中的问题.这样,高校学生就可以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实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3.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需要不断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高校要重视并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大学生形成自身独立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强、团结协作、乐观豁达、积极进取、勇于挑战、敢于创新.要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提高青年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学会保持健康的情绪,学会关爱、理解他人。对他人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不要苛求他人,学会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法律教育的实施
法律教育达到较好的效果,应该采取以下儿条措施:
其次,该书的出版也为我国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与社会政策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尤其是其中对于法社会构建问题的详细阐述,更是为我国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了标准和依据。而对社会法的论述,则提高了人们的法律意识,从另一个方面增强了我国政府的执法能力,突出了我国政府部门依法治国的根本理念和工作原则。
另外,在论述过程中,作者的很多观点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思考。例如在著作中一个重要的论点就是“第三法域”的概念。对这一法律概念的具体论述,该书主要借助了分层理念,即公法、私法与社会法应该详加区分。虽然其观点也引来了不可避免的诸多学术争议。但是对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对法律领域理论研究的重要作用是统一认可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一论题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将公法、私法与社会法加以区别,深化了社会法的特征与概念,使政府在立法过程中能够避免进入或偏公、或偏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选择社会法来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法制的改革创新,无疑是一种最好的维稳方式。在学术争鸣部分中,作者又总结思考了我国目前社会法研究领域的系列成果。例如:与冯彦君先生商榷的社会法研究中,有关“部门”与“理念”的关系,与郑尚元、谢增毅先生讨论的有关法律“广义”和“中义”的问题。这些不仅反映出了我国当前社会法研究的蓬勃发展,而且也对我国社会法研究思路的创新及发展具有很强的启迪意义。从整体上看,在该书上篇中,我们可以对当前我国关于法律领域的学术争鸣进行大体的了解,为中篇“法社会”的现实分析提供了理论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为了充实该书的实践素材,也顺应时代主题的发展要求,在对“法社会”的现实分析中从制度观察、案例分析两个角度进行了具体研究。在制度观察部分中,作者对我国劳动安全保障制度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探讨,这其实是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通过对劳动安全保障法律法规的分析梳理,为作者的观点提供更多的佐证素材。通过阅读学习,我们会发现,作者选取的各类实例基本上都是近几年来发生的重大法律纠纷问题。通过对这些法律案例的分析,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作者论述的角度引发对案件的再思考,甚至是对当前法律弊端的再次反思,从而重视法社会和社会法的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从法律实践中来总结规律和信息点,表达自己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1 教师的法律义务
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人员,由于教师的言行和品德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为了使学生受到正确的引导和良好教育,我国的《教师法》第八条对教师应到履行的义务做出了如下明确的规定:(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从这些义务规定中可以明确的看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因此,作为教育学生的教师,不仅应该有渊博的知识,还应该为人师表。特别是在高校里,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他们既有一定的思想,但却还不是很成熟,且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行举止、治学态度、行为习惯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如此,为了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教师,就必须首先要遵守国家法律,用自己备好课、讲好课、上好课的具体行动来当好学生的表率,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时刻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
但从这些义务规定中可以更加明确得知的是,不论是在教师的教育职责方面还是在教师的教育内容方面,教育的主题都是紧紧围绕育人育德展开的,这不仅深刻体现了品德在教书育人方面的重要性,更是对教师提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其优秀的品德就成为更为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资格和条件。
2 教师的职业道德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如果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将道德融入在某一职业活动中,此时的道德就成为职业道德。据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就应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教师职业道德也简称师德,从教师的职业特点来看,由于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工作中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因而,师德的含义不仅包含着教师在其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且还包含着与之相应的道德观念、思想情操和精神品质。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应具有渊博的知识之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然而,令人值得深思的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职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心理状态及外在行为等方面出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较多的不良习气,而且使教师这支较为纯洁的队伍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会上普遍反映教师师德下滑,师德失范现象屡有发生,抨击教育腐败等问题的论辞比比皆是。即使是在教学当中,仍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且有违教师职业道德的不良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学时常呈现出重教书、轻育人,重成绩、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等不良现象。尽管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从根上讲,不能否认的是与教师的师德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职业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
3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想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由于教师的职业道德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培养效果,更关系到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这支队伍必须是一支德才兼备的队伍。若要把这支队伍建设好,应至少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学习。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因此,要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义务的关系,要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重视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通过对教师的持续性教育和制度约束,使教师自觉抵制社会的不良习气,深刻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和意义,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教育观。
(2)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人民教师,既要脚踏实地,教书育人,尽职尽责,又要淡泊名利,甘为红烛,专心致志地做好本职上作。要正确认识教育事业的神圣性,要廉洁自律,,有高度的自尊、自爱、自律精神,要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义务和责任,牢固树立乐于为师、终身奉献的崇高志向,尽全力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坚定不移地热爱和献身教育事业。
(3)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人民教师所必须具有的高尚品德,是社会赋予教师的职责。教师要想为国家培养人才,其前提是不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特别是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爱生如子,才能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无私的传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从严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自己纯洁高尚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4)严于律己,严谨治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其素质的最直接表现,教师只有努力钻研业务,创造性的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敢于进取创新,树立新观念,寻找新规律,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教师 义务 师德
1 教师的法律义务
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人员,由于教师的言行和品德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为了使学生受到正确的引导和良好教育,我国的《教师法》第八条对教师应到履行的义务做出了如下明确的规定:(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从这些义务规定中可以明确的看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因此,作为教育学生的教师,不仅应该有渊博的知识,还应该为人师表。特别是在高校里,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他们既有一定的思想,但却还不是很成熟,且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行举止、治学态度、行为习惯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如此,为了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教师,就必须首先要遵守国家法律,用自己备好课、讲好课、上好课的具体行动来当好学生的表率,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时刻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
但从这些义务规定中可以更加明确得知的是,不论是在教师的教育职责方面还是在教师的教育内容方面,教育的主题都是紧紧围绕育人育德展开的,这不仅深刻体现了品德在教书育人方面的重要性,更是对教师提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其优秀的品德就成为更为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资格和条件。
2 教师的职业道德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如果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将道德融入在某一职业活动中,此时的道德就成为职业道德。据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就应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教师职业道德也简称师德,从教师的职业特点来看,由于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工作中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因而,师德的含义不仅包含着教师在其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且还包含着与之相应的道德观念、思想情操和精神品质。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应具有渊博的知识之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然而,令人值得深思的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职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心理状态及外在行为等方面出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较多的不良习气,而且使教师这支较为纯洁的队伍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会上普遍反映教师师德下滑,师德失范现象屡有发生,抨击教育腐败等问题的论辞比比皆是。即使是在教学当中,仍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且有违教师职业道德的不良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学时常呈现出重教书、轻育人,重成绩、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等不良现象。尽管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从根上讲,不能否认的是与教师的师德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职业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
3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想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由于教师的职业道德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培养效果,更关系到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这支队伍必须是一支德才兼备的队伍。若要把这支队伍建设好,应至少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学习。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因此,要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义务的关系,要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重视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通过对教师的持续性教育和制度约束,使教师自觉抵制社会的不良习气,深刻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和意义,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教育观。
(2)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人民教师,既要脚踏实地,教书育人,尽职尽责,又要淡泊名利,甘为红烛,专心致志地做好本职上作。要正确认识教育事业的神圣性,要廉洁自律,,有高度的自尊、自爱、自律精神,要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义务和责任,牢固树立乐于为师、终身奉献的崇高志向,尽全力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坚定不移地热爱和献身教育事业。
(3)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人民教师所必须具有的高尚品德,是社会赋予教师的职责。教师要想为国家培养人才,其前提是不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特别是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爱生如子,才能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无私的传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从严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自己纯洁高尚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4)严于律己,严谨治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其素质的最直接表现,教师只有努力钻研业务,创造性的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敢于进取创新,树立新观念,寻找新规律,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法律与道德均属于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手段,道德则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重要补充。法律与道德存在交叉和渗透,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道德因素及道德标准,以适当形式将道德的主导内容和根本原则法律化。另一方面,在法的实施上通过对违法行为的制裁与对合法行为的保护和奖励,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守法意识,使社会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教师体罚学生过去可能是一种道德上的调整范畴,但现今教师体罚学生接二连三的出现,有的手段可以说非常恶劣,道德层面己经不足以调整这种行为。因而,笔者主张就教师体罚学生事件应将其列入法律规制范围,通过对好的师德进行奖励及对不当处罚学生的老师的严惩,以更好地杜绝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保持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法律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法律属于制度层面,而道德属于社会的意识范畴。首先,道德与法律调整的范围不尽相同。道德的调整范围要比法律更为广泛,道德调整的对象不仅调整人的现实行为,也包含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特征。
法律调整的则是人的外在行为,纯粹的思想动机不是法律的调整对象。其次,法律与道德内容不同。法律的内容比较明确,具体。法律的内容包括权利和义务,并且强调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而道德则侧重于强调人们的义务,并不强调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最后,表现形式不同。道德通常是约定俗成的,一般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比较抽象,通常不具有强制力。法律则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一般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违反法律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们弘扬尊师重道的精神,希望社会和谐,但是面对体罚学生的老师,我们除了进行道德上的谴责之外,并不能对其进行更多的责难,因为我国的法律并没有将规制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面对教师体罚学生事件,我们应当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在谴责那些体罚学生的老师,为他们的残忍和学生幼小心灵受到的创伤感到深深的痛惜的同时,更应考虑要不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来规制这种行为以及深思如何杜绝教师体罚学生的恶劣行为。
二、从道德和法律层面规制教师不当处罚学生行为
(一)从道德层面上转变教育理念,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自身修养,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自身修养,言行举止都要为人师表,在学识和道德两个方面,让学生从心底认可自己:其次,要宽容大度,对学生能体谅、容忍,宽容,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动,进而很好的引导他们:让学生从内心依赖、信任教师,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的教育功效是事半功倍的。最后,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明确,在内心和日常交往两个方而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的构建的关键就取决于教师的心态,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他们那个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理解学生行为的内在隐含意义,同时要认识到在人格上学生与自己是平等的,老师并没有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特权,血神并不属于自己的专属物品。师生的交往应当是一种平等关系,是一种心与心交流的过程,老师对学生只有付出真心的才会赢得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
(二)从法律层面上依法治教
2.实训教学的组织管理(软件)问题。通过对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的了解,发现有些院校根本没有建立实训教学的管理制度,有些院校虽然建立了却没有严格实施。由于学校管理和制度的缺失,教师和学生也对实训环节采取敷衍的态度,其实效就可想而知了。实训的质量基本上靠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自律,使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3.实训教学的考核问题。从对学生实训严格要求的教师那里了解的情况是,教师进行实训考核时都感觉到左右为难,原因在于学校对实训教学一般都不采取与理论教学一样的严格的评分制度,实训教学的考核存在很大的主观性,而且考核一般都让路于学生就业等情况的需要。这样做的后果导致了学生的不重视和教师的不认真考核,实训教学就这样流于形式了。
二、法律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
1.制订实训教学计划和实训教学大纲。学校应该制订比较具体的实训计划,内容应包括各项具体技能的训练目标、要求、课程设置、实训方法和手段、实训效果的测试与鉴定等。同时学校应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在实训计划的基础上制订翔实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对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目的有一个切实的和可操作性的阐述。实训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制订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与法律专业总体教学计划的关系,特别是内容衔接和时间的合理分配等;二是实训教学计划中综合计划与专门计划的关系。
2.鼓励教师编写实训教材。在法律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将职业技能训练作为主干课程予以合理安排。现实中的问题是实训教材的匮乏,教师苦于无一套成熟的实训教材进行实训教学,从而导致了实训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校应采取与理论课教材相同或对等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进行实训教材的编写和创新。
法律职业教育实训教材的编写应坚持兼顾法律职业伦理的原则、观照法律生活实际的原则、训练法律职业技能的原则、反映法学理论研究动态的原则和学以致用的原则。
3.建设实训教学队伍。法律职业技能实训教师队伍可以分为专任教师和特聘教师。专任教师由法律职业院校的教师构成,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具备从事法律实践活动、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特聘教师是法律职业技能实训教学队伍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它是对专任教师队伍的有益补充。特聘教师主要来源于法律实务部门,由实践岗位的专家、能手构成,其主体主要是知名的法官、检察官、警官及律师。这样的教师队伍构成是很理想的,可以充分运用合理的教师资源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但实践中仍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特聘教师一般都是兼职,他们由于本职工作的需要,在时间和精力上与对学生的实训指导存在着工作和教学时间上的矛盾。这样的矛盾如何解决,还有待学校的实训教学管理者思考。
4.建立实训教学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坚持情景仿真化、功能实用化、管理专门化的原则,以真正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校内的模拟法庭、模拟监狱、模拟劳教所、模拟侦查室等都可以作为校内实训场地,用以培养学生的法律专业技能、语言技能和社交技能等。
根据相关法律对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的规定,对于民间借贷的利率,国家的控制是有一定的弹性和空间的。但以上规定却没有明确“银行”指的是商业银行还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司法实践中标准不一。在当事人未约定按照某银行利率计算利息的情况下,法院可以依据上述意见以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四倍为参照;但在当事人约定以某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计算利息时,即使该利率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的四倍,法院对当事人的以上约定应予以认可。
在民间借贷中当事人往往只约定借款期间的利息,对逾期利息却没有约定,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主张逾期利息的支不支持?笔者认为,借款时当事人只约定借款期间的利息的,是基于债权人信赖借款人能按时还款,是一种的交易习惯。但逾期还款是一种违约行为,应承担违约责任,如果依据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条,逾期还款反而不用支付利息,不利保护交易的诚信原则,违反法律立法的本意,故应当支持;其标准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逾期给付的规定,利息和逾期利息加起来不能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当事人约定的利息已经是“同期同类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了,但又约定了逾期利息和违约金是否支持呢?笔者认为:现行法律规定了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利率”包括了还款期间的利率也包括逾期利率,而“违约金”则是对违约行为的惩罚,故逾期利息不予支持,而“违约金”可以支持,违约金数额以不超过利息的百分之三十为限额。
9、在民间借贷中,当事人重新结算本息,并出具新的借条,经结算后的新借据所载明的数额能否认定为借款的本金?这也是人民法院矫正交易习惯下借款高利息的错位现象的重要内容。借贷双方经重新结算出具新的借条,是双方当事人对借贷关系的重新约定,应视为形成新的借贷关系。所结算的前期利息如不超过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应可以计入本金;即或超过了四倍利息,债权人不认可而债务人无证据证明是高利息又已经书立借条的,可视为债务人对前期利息的确认;有证据证明含高利息的应当剔除法定以外的高利部分。
民间借贷关系中的习俗、惯例以“准法律”的强制力量调节着民间借贷的运行秩序,其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将民俗习惯运用于事实的认定弥补证据不足就是途径之一。在案件事实认定中引入民俗习惯可以缓解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冲突,从而有利于保护对当事人的权利。当事人对某项民事争议的事实都没有证据证明时,法院可以根据当地民俗习惯认定案件事实。例如,司法审判中常常会遇到有不少借款人在出具的借条上载明“利息5分”。是月息还是年息?利率是千分之五还是百分之五多有争议。依照四川地区民间借款习惯,“利息5分”是指月息百分之五,据此法院就可以根据这个民俗习惯推定当事人约定的利息是月息百分之五,而不能按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约定不明视为不支付利息”处。
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将公认的行业惯例作为裁判依据。如偿还部分借款的性质认定,在无法律明确规定并且有不同处理意见时,行业习惯规则就可以发挥作用。现代民间借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营利和临时性资金周转,因此,承担风险获取利息收益是债权人的追求目标。从实践看,银行借贷合同履行中清偿贷款的原则是先清偿利息,再清偿本金,这已经成为普遍认可的行业习惯。因此,对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应当先归还本金还是先归还利息没有明确规定时,可以参照银行业的交易习惯。
除此以外,用人文关怀矫正错位缝合断裂也是法官在处理民间借贷案件时极其重要的手段之一。
1、人民法院用人文关怀审理案件包括以下内容:首先,积极正确指导当事人举证,缝合举证的断裂。当事人举证,因受法律意识、文化、身体等方面的制约,举证很不规范,或者不能举证、不懂举证,这就需要法官指导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当事人第一次举证不能满足的,要指导其补证,可以突破法院一次性指定的举证期限,要不惜多次指导举证,必要时在休庭后,仍然有必要补充证据的,还可以指导当事人举证质证。其次,人民法院依职权收集证据缝合当事人举证不能的断裂。法官是整个诉讼过程中的主导者和掌舵者,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审判人员必须处理好当事人主义与人民法院必要取证救济的关系。对当事人及其诉讼人因身份或资格的限制而不能取得的证据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取得的证据,以及因年老、年幼、疾病等且因经济能力而无法举证的,人民法院应依职权调查收集有关证据,以尽可能做到所判的案件事实清楚,是非分明,裁判公正。再次,以公平分配举证责任体现人文关怀缝合证据断裂。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照有关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的情况下,人民法院不能机械套搬法律,要充分运用人文关怀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和案件的具体情况等因素公正合理地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2、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浓厚的亲情、友情、地缘、人缘、业缘,这就不但要求法官要运用法律法规、民俗习惯审理案件,还要充分运用人文关怀、人性审判维系伦理。
[中图分类号] R44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9(c)-0164-03
Correlation between primary headache and anxiety,depression and effect of anti-anxiety depression treatment
CHEN Dong-l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Beijing Shunyi Airport Hospital,Beijing 10131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rimary headache and anxiety,depression and effect of anti-anxiety depression treatment. Methods 100 cases with primary headache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4 were selected,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n=50) and the control group (n=50)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flupentixol and melitracen table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HADS,NRS score before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and HADS,NRS score after 2 and 4 weeks treatmen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0.05);after 4 weeks treatment,the effective rate of headache eas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66% (33/5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36%(18/50)] (P
[Key words] Primary headache;Anxiety and depression;Correlation;Anti-anxiety depression treatment
在神经科临床中,头痛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症状,多数患者在既往生活史中有焦虑抑郁情绪,而焦虑抑郁情绪可能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头痛。在痛觉下行抑制中,去甲肾上腺素能、5-羟色胺等均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疼痛进行抑制的镇痛作用体现在其将内源性痛觉调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的过程中。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属于小剂量美利曲辛和氟哌噻吨的复方制剂,能促进突触间隙单胺类递质含量的显著提升,最终达到兴奋神经、抵抗抑郁的目的。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原发性头痛与焦虑抑郁的关系及抗焦虑抑郁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头痛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头痛协会制订的相关诊断标准[1],头痛频率均≥4次,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分别在8分和7分以上;将有癫痫、颅内占位性病变等造成的头痛患者排除在外[2]。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32例,年龄18~68岁,平均(36.5±12.5)岁;病程3个月~46年,平均(7.6±7.4)年;头痛类型:12例为偏头痛,19例为紧张性头痛,19例为其他原发性头痛。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龄19~75岁,平均(39.6±12.3)岁;病程5个月~40年,平均(7.1±7.0)年;头痛类型:10例为偏头痛,22例为紧张性头痛,18例为其他原发性头痛。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003)等治疗,起始剂量:对于65岁以下患者开始治疗时可给予每晚2粒,65岁以上患者每晚1粒。如在治疗中出现抑郁、锥体外系反应和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如在治疗2个月后未见明显改善,则可视为患者对本品无反应,可停止用药;维持治疗:如果疗效满意,患者需维持治疗时,应减至每7天连续给药5 d(剂量同上)、停药2 d。即使预防性维持治疗的效果显著,且耐受性良好,在治疗6个月后也应停药观察,只有在复发时才应重新服药。如果患者具有剧烈的头痛,则给予其加巴喷丁(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067)等止痛片,每片300 mg,第1次睡前服1片,以后每天增加1片,用量可以高达每天3600 mg,上述剂量需分3次服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丹麦灵北制药公司,国药准字H20020474)[3]治疗,口服,2片/d,早晨顿服或早晨及中午各1片。如病情较为严重,则3片/d,早晨2片,中午1片。每天最大用量为4片。
1.3 评定标准
运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表(HADS)》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进行评分,分值为0~42分[4]。运用数字分级法(NRS)对两组患者的头痛程度进行评估记录,分值为0~10分[5]。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HADS分值、头痛程度NRS分值进行测量。头痛程度的指标为减分率,减分率的计算方法为治疗前和治疗后分数之差与治疗前分数的比值。有效:减分率>50%;无效:减分率≤50%[6]。
1.4 统计学处理
在计算机中输入所有数据,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HADS和NRS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DS和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观察组患者的HADS和NRS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低(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HADS
和NRS评分的比较(分,x±s)
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比较,*P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2、4周头痛减轻有效率的比较
治疗后2周,观察组患者的头痛减轻有效率为32%,对照组为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观察组患者的头痛减轻有效率为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P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后2、4周头痛减轻有效率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3.1原发性头痛与焦虑抑郁的关系
在神经科临床中,头痛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症状。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依据国际头痛学会头痛分类诊断标准对头痛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进行了有效的规范。如果慢性原发性头痛患者属于偏头痛,则应对其头痛的发作进行有效预防,并在其发作期给予药物止痛治疗;如果患者为紧张性头痛,则给予其肌肉松弛治疗,但是仍然有很多患者反复就诊,原因是慢性原发性头痛症状无法得到持续的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也无法在临床常用的镇痛及对症治疗下得到显著改善。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或运用相关精神心理障碍量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筛查,发现多数患者在既往生活史中有焦虑抑郁情绪,且该情绪的持续时间还较长,甚至在就诊时仍然处于焦虑抑郁中。情绪波动、经期等均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头痛的发作,由此可见,焦虑抑郁情绪可能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头痛,头痛可能就是焦虑抑郁向躯体症状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DS、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观察组患者的HADS、N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2 原发性头痛的抗焦虑抑郁治疗的效果
在痛觉下行抑制中,去甲肾上腺素能、5-羟色胺等均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疼痛进行抑制的镇痛作用体现在其将内源性痛觉调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的过程中。抑郁症患者具有较为低下的去甲肾上腺素能、5-羟色胺等神经功能。Koch等[8]医学学者的研究表明,5-羟色胺系统功能减退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疼痛的发生和缓解。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能够在突触前膜的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上作用,释放多巴胺递质,并对突触前膜的再摄取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作用进行有效抑制,从而促进突触间隙单胺类递质的含量显著提升,最终达到兴奋神经、抵抗抑郁的目的[9-10]。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2周,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头痛减轻的有效率分别为32%、2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观察组患者的头痛减轻有效率为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P
总之,原发性头痛与焦虑抑郁密切相关,抗焦虑抑郁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焰生.头痛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5):436-437.
[2] 吴斌, 邱春光,韩战营,等.抗焦虑抑郁治疗对“双心”疾病患者抗血小板出血风险的意义[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2,2(10):733-734.
[3] 邓伟华,何方红,邓慧琨.头晕患者的情绪障碍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3,34(9):1408-1410.
[4] 赵亚红,张志坚.原发性头痛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1(7):411-415.
[5] 李庭梅,姚薇,张志民,等.慢性非器质性头痛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J].四川医学,2010,7(8):1090-1092.
[6] 袁婷.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3):68-69.
[7] 赵迎春.氟桂利嗪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偏头痛36例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3):80-81.
[8] Koch HJ,Jürgens TP.Antidepressants in long-term migraine prevention[J].Drugs,2009,69(1):1-19.
思想活动、政治导向也无不与法律相关连,是人生生活、工作中重要法宝。找出纠正的误区,加强法律课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走出去,到相关法治单位学习参观;请进来,请法学人士讲座,以及一些切身利益的人员以身传教。真正的学到法律知识,思想进了步,政治头脑更加清醒,不偏离方向。找出师资的误区,唯物主义者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说学生学的好不好,透不透,教师起到关键性作用,也与学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两者相辅相承决定一个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提单是海上货物运输中的一种重要的运输单据,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国际贸易单证。承运人凭单放货是一项国际航运惯例和国际海运基本原则,但由于提单故有的缺陷及海运技术的发展,因无单放货产生的法律纠纷在这几年有明显增多的趋势。无单放货的各个相对人各执一词,这无疑是加重了审判的难度。而我国法律在无单放货问题上的规定并不是十分全面,难免会遇到法律适用不明的情况。
一、责任性质的比较分析
2009年3月5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无正本提单交付货物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首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无单放货行为作出了专门性的规定。该司法解释认为无单放货行为是一种侵权与违约的竞合的行为。其在我国的《合同法》第122条中也能找到相关法律依据:“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承担侵权责任。”而由上文得知,《鹿特丹规则》对于无单放货的责任性质而言,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所以相较于《鹿特丹规则》,我国的《规定》有利于司法实践中的认定和处理,符合现今司法实践的需求并且也不会产生法律适用错乱的问题。因此,我国法律在无单放货的法律责任性质方面的规更为有理有据、明确具体。
二、免责事由的比较分析
(一)根据卸货港所在地法律的规定无单放货
不同国家的目的港放货方式不尽相同。例如一些南美洲国家,不允许承运人直接将货物交给持有正本提单的收货人,而是先交给目的港当地的海关或其他法律规定的场所,再由这些部门交给持有正本提单的收货人。而托运人和收货人在签订买卖合同时就选定了目的港,这是承运人没有参与也无法控制的,故承运人将货物运到目的港后,依照当地的法律规定交付了货物,就完成了其交付的义务,应当免除承运人的赔偿责任。对于这种免责情形,《鹿特丹规则》第48条和我国的《无单放货规则》第7条中都有所体现。这条免责情形是十分合理的,符合当今的航运实践。
(二)目的港无人提货时的无单放货
在《鹿特丹规则》下,若目的港无人提货,承运人除了根据指示放货外,还可以选择将货物提存等其他方式。这种情况下,正本提单持有人还是有机会提取货物。而按照我国《2005年会议纪要》中的规定,若目的港无人及时提取货物,承运人想要免责,只能按照托运人的指示放货,那么就有可能导致正本提单持有人货款两失的损失。这条免责情形,《鹿特丹规则》中的规定更为合理,有利于减少正本提单持有人货款两失的风险,我国在今后的立法中可以参考并借鉴。①
(三)承运人已向最先提交正本提单的人交付货物
《无单放货规定》第10条和《鹿特丹规则》第46条、47条中都规定,承运人向一个正本提单持有人交付货物后,其他正本提单持有人无权再要求承运人交付货物。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承运人向托运人签发一式数份的正本提单的情况。当一个正本提单持有人提取获取后,其他持有正本提单的人很可能因提不到货物而对承运人提起交付货物之诉,为避免这种纠纷的发生,我国法律和《鹿特丹规则》都确立了这一条免责情形,这为承运人的合法利益提供了很好的保护。
(四)收货人未适当表明身份时的无单放货
根据《鹿特丹规则》第48条第1款第3项的规定:“提单持有人未能或拒绝表明身份的情况下,承运人在履行通知义务后,可以对货物采取行动而无需承担无单放货的责任。”我国法律虽未对该免责情形作出规定。但此规定中应给予“适当表明身份”一个具体的解释或规定,否则任何承运人实施无单放货后都可以说提单持有人未适当表明身份。这样不但会损害正本提单持有人的合法利益,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法律适用不明等一些困难。
(五)承运人留置的货物被法院依法拍卖
托运人或者收货人负有向承运人支付运输费、滞期费或承运人为货物垫付的必要费用的义务。若托运人或收货人没有付清这些费用,又没有提供适当的担保,承运人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将货物留置。现实的海上货物交易中,承运人留置货物后,有时长期没有收货人来提取货物,承运人不可能无限期的等待。我国的《海商法》就规定,承运人合法留置货物后已经满60天,就可以申请法院裁定拍卖。对此《鹿特丹规则》并未作出规定。我国的这一规定是在保障承运人的合法权利不受损失或将损失减到最小,是立法先进性的体现。
三、赔偿责任限制比较分析
我国法律和《鹿特丹规则》对承运人无单放货时可否享有赔偿责任限制作出了不同的规定。《鹿特丹规则》中规定,若提单持有人可以证明承运人有丧失了赔偿责任限制的情况,则承运人不能享受赔偿责任限制;反之,则可以享受赔偿责任限制。在《鹿特丹规则中》可以享受赔偿责任限制的范围还是很大的。②也就是说,承运人无单放货后,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享受赔偿责任限制的。而我国法律则规定,若承运人故意或者明知自己无单放货的行为会酿成损失还轻率的实施,就不能享受赔偿责任限制。承运人在我国法律规定下,可以享受赔偿责任限制的范围相对较小,甚至没有。
相比之下,我国法律规定更为合理,符合责任限制的立法本意。承运人在海上运输货物确实存在海上风险,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设立也是为了分担这种风险。但无单放货行为发生在目的港交货时,并不存在海上风险。因此,无单放货不应享受赔偿责任限制。并且我国法律和《鹿特丹规则》中都规定,凭单放货是承运人的一项基本义务。承运人是海上货物运输的专业人员,应当知道,无单放货行为的违法性和其是否享有免责条款,他们的行为应属于“故意或明知损失而轻率的作为或不作为”但我国法律在规定的一些细节上还应加以完善,比如此处的“承运人”应规定为是承运人本人而不包含其辅助者,再如对明知或故意的行为应加以明确规定,这样更有利于司法实践中的法律应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单放货的法律责任问题仍是当今国际海运的主要课题。近些年来的立法还是相对较为先进的,不但规范了承运人的交付货物环节,也为一些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了更好的解决无单放货的责任归属问题,我国立法者应当结合《鹿特丹规则》,并且吸收其他国际公约的合理之处对无单放货的法律责任问题进行更完善的立法。(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注解:
①贺晓丹.无单放货法律的新发展[D].上海.复旦大学.2010.
②蔡春燕.承运人无单放货的法律责任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陆玉.浅析鹿特丹规则中的无单放货[J].知识经济,2010.
一、效率、公平的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在今年召开的十七大中,总书记在此基础上又特别强调了要统筹国内国际关系。简言之,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而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二)何为效率
关于效率,学术界主要有三种理解:1.投入产出效率,指投入与产出的比率。生产总要有产出,如果投入的越多,产出越少,则效率越低;反之,则效率越高。2.帕累托效率,即资源配置效率,指任何一种资源的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一方福利增加的同时而不使另一方的福利减少的这样一种境界。3.社会整体效率,指社会生产对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
从生产力的视角来研究效率是最基本的。马克思指出:“人们决不是首先处在这种对外界物的理论关系当中。正如任何动物一样,他首先是要吃吃喝喝等,也就是说,并不是处在某种关系中,而是积极的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他们是从生产开始的)”。这种生产“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以人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这种物质变换的快慢就是生产力的高低,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效率。所以,就生产力与效率的关系而言,效率的高低是生产力高低的表现。
(三)何为公平
公平本是伦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其原则和标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而异,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公平在经济学的意义,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我们所讲的公平一般有社会学的意义,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消费水平比较接近而不过分悬殊,它包含一种道德规范的要求。而法学上对公平的理解则是指权利与义务的对称。还有的学者认为公平仅仅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心理平衡。马克思认为公平是一种社会历史范畴,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四)公平与正义、平等
有些学者看到罗尔斯的“正义即公平”的提法就想当然的认为公平与正义是等同的,但是他没有看到罗尔斯同样指出“这一点说明‘正义即公平’这个提法是恰当的,它表达了正义原则在一种公平的原始状态中得到的一致同意,但这一思想,这个提法并不意味着正义的概念和公平的概念是一回事:正如‘诗歌即比喻’这种说法并不意味着诗歌的概念和比喻的概念是一回事一样。”可见,罗尔斯提出“正义即公平”是有条件的。单纯的把公平与正义等同的观点是不恰当的。
同样,单纯把公平与平等等同也是不合适的。公平包括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而平等则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相同权利。平等的衡量标准是单一的。确定的:而公平的衡量标准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可以笼统的说,平等分配是公平的量化角度的一种理解,但对于如何量化则难以精确计算。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以全社会流行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为基础的共识。
二、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效率与公平
由于公平的概念比较模糊,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效率与公平也就有了不同的组合,而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不同角度的组合来理解二者。
(一)伦理学角度下的效率与公平
公平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思想。当代伦理学认为公平不仅仅包括了人与自然层面上的人类行为与环境相协调的传统公平,也包括了人与人层面上的代内公平和代际之间的公平,这便赋予了公平更加丰富的内涵。但是事实上无论公平的内容如何丰富,都是把“人”作为核心范畴进行理解,人人都要拥有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机会,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一切,这也正是我国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由于效率本身也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所以从人本维度出发同样也可以得出效率的重要性。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效率为公平服务同时也包含公平的思想,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前提条件,因为效率的合目的性满足了人们在追求自由过程中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二)法律学角度下的效率与公平
法律学中的公平主要是指公民基本权利的平等。只有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了,也就是拥有了相对公平的起点,人们才能参与竞争,从而促进效率的提高。相反,如果效率的实现要以牺牲公平为代价的话,那么这时公平和效率都将大打折扣。
帕累托最优的效率目标在要维护人们的基本权利的平等时并不会与帕累托最优的效率目标发生冲突,即使会也要把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放在首位,若连公民的基本权利都无法保证了,那效率的提高还有何意义?可见,法律学意义上的效率与公平观应该是把公平放在优先地位。
(三)经济学角度下的效率与公平
经济学中所讲的公平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指结果的公平,即收入分配上的公平。所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成了经济学角度下理解效率与公平的重点。
究竟怎样分配才算是达到了公平呢?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受,具有自主性,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但有两点是可以达成相对共识的:1.即使考虑到某些偶然性因素(包括家庭出身或运气),只要个人在市场上获取的收入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选择,那么,由于个人的选择和努力程度不同,必然会出现收入上的差距,可以猜想,这种收入差距的存在会得到广泛的认同。2.只要富人阶层不是以非法的方式来获得其财富的,那么,由此而形成的收入或财富分配不平等程度。就是可容忍的最低标准。但是,在我国连这个最低标准也无法满足。因此,分配中的公平要求分配要以政府为主体,而分配中的效率则要求分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这便出现了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一个人在市场上的经济活动与他最初占有的生产资料状况有很大关系。个人最终所得分配结果的合法性要取决于他最初占有的生产资料的合法性。可见,只注重分配的最终结果却不考虑起点是否公平,在这种环境下要建立一个真正健康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谈何容易!
(四)哲学视角下的效率与公平:对立统一的整体
其对立性表现在:1.在资源稀缺性条件下,如果用于提
高效率的投入多,则用于改进公平的就少,如果用于改进公平的投人多。则用于提高效率的就少。2.国家或企业的某项规章制度只能顾及公平或效率其中一方而不可能同时兼顾。国家的税收制度、最低保障金制度等只要是为了解决公平问题,而企业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则是服务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目的的。其统一性表现在:1.二者相互关系。缺一不可。如果片面地只追求高效率而抛弃公平,或只是一味的追求公平而不顾及效率,都不可能使经济持续发展,最终必然会导致人民不满,甚至引发大规模反抗。2.效率是公平的基础。为公平提供物质支持,只有把“蛋糕”做大了,人们才可能分到更多的蛋糕。通常人们认为产品如何分配与产品的多少无关,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社会的分配方式取决于可供分配产品的数量。恩格斯曾说过,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取决于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而这当然随着生产和社会组织的进步改变,从而分配方式也应当改变。但是若只追求效率也会对公平不利。同样,公平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但过分注重公平就会产生平均主义和经济的低效率。所以,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就要在同时兼顾二者的基础上视具体情况而定是注重效率还是更注重公平。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92-02
在英语学习中,情感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
学生的英语焦虑和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同属于心理负面症状和负面情感问题,据国内多项研究调查证实: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和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普遍存在。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已渐渐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而不像过去那样只局限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教材设计以及学习硬件条件上,如何有效预防和降低学习焦虑就是其中一大改革。但遗憾的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情感却没有同步进行关注,职业倦怠就是一个存在已久却被广泛忽略的严重问题。其实,教师的教学情感也是教育质量保证的关键性因素,教者的职业倦怠和学者的学习焦虑,这两者间有着互为激发的紧密关系。加大对教与学双方情感的关注力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一、英语学习焦虑的定义及危害性
“焦虑(anxiety)是变态情绪之一,又称心理异常。一般认为焦虑是指个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得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英语学习焦虑意指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心理异常状态,产生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三点:较纯粹的EFL(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教学环境、“高大全”式应试教学模式以及学法指导的严重缺乏。这一普遍现象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是学生对英语课程乃至在校学习的极度排斥和反感,英语教学质量的严重低下。由焦虑所引发的危害性极大,国内外的多项实证研究表明:焦虑不仅对学习者的学业成绩及表达能力产生极大的负作用,而且对其“身心健康也有负面影响,长期焦虑有可能造成英语学习者注意力分散、健忘、反应迟钝、学习兴趣降低,甚至自信心下降,而过度的英语学习焦虑则会使学习者对英语学习产生敌意以及完全厌倦英语,甚至由于学习失败而被迫中途辍学” 。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及危害性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个体因长期未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应付工作中的挫折、处理各种矛盾冲突而导致的身心疲惫的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在国内外均不同程度存在,而在我国这一现象尤为严重。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网教育频道进行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
教师职业倦怠感一旦被忽略,会引发倦怠程度的不断加深,后果极其严重。突出的表现是: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缺乏,责任心和爱心丧失,教学敷衍,情绪暴躁,精神颓废。厌教情绪的直接后果便是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人才的流失以及教学质量的急剧下滑。据资料显示,在美国,26%的教师计划在未来5年内放弃教师这一职业,新任教师在5年任期内的退出率为40%~50%,而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我国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
三、学生英语焦虑与教师职业倦怠的互为激发
教师的职业倦怠会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程度的加深。教师职业是一项高情感职业,要求教师必须保持一种朝气蓬勃、阳光灿烂的职业状态,这使教师在长期教学中不得不常常掩藏自我负面情感,从而导致心理的极度疲劳。加上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因而社会对于教师的期待值和要求都很高,教师所受到各方面的压力也就特别大,就更容易激发职业倦怠。此外,高职教育近年来的扩招,同时又伴随着生源质量的下降以及教师资源有限,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增,身心倍感疲倦。再有,英语教师是一项需连续学习和不断拓宽与更新知识的高要求职业,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纯外语教学环境之下,业务上不学则退效果异常明显,职业压力很大。然而,我国教育界一直以来却对英语教师的心理健康缺乏关注,因而导致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高发性和普遍性突出。角色的高要求和自身心理困境的难以自拔相冲突,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倦怠感的激增,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对于高职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度打击。高职生本来就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技巧缺乏、学劲不足、社会认可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从业压力颇大。加上大部分高职生是来自各县份或乡村,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有些人自卑、敏感、倔强、情绪化、自尊心极强,对教学者的要求和期望也颇高,他们内心更多的是渴望尊重、关爱、呵护和指导。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有极大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力。然而,有职业倦怠感的教师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厌教情绪,所表现出的精神萎靡不振、对教学的敷衍(如有些教师上课迟到或早退、照本宣科、课中随意接听手机电话、放影碟耗课、懒改作业、拒绝学生的提问和意见,等等)以及对学生的冷漠(主要表现在体势语言上)无疑会清晰无误地向学生传达负面信息。这必然会严重伤害学生们的自尊心,使其失败感加重,学习焦虑陡增。如此一来,学习于他们而言就成了一种心理负担和折磨,对着干的心理便会占上风,导致消极行为不断:随意缺课以示不满、常常旷课以表不服、拒做作业以示对抗等。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和教师发生公开对抗性言语和行为冲突,就算被处分也不愿回到课堂,不惜以自己的学业受阻和能力弱化作为代价。其结果往往是师生关系恶化、教风学风日下、教学质量低下、学校教育变味。这些负面结果是严重违背我国高职教育的宗旨的。
同时,高职生的英语焦虑也会激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的生成和加重。学习者由于中学时期的英语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差异较大,导致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各不相同,英语综合水平普遍较低。因而,高职生在心理和学业上的特殊性使得其英语学习焦虑普遍较高。由于受困于学习焦虑而直接导致在课堂中出现情绪低落、学劲缺乏、纪律散漫、厌学逃学,漠视教导甚至公开对抗等种种厌学现象会直接影响教授者的情绪,造成其个人形象的深度受损、自尊心的严重伤害,成就感的极度缺乏以及对职业价值的异常困惑。久而久之,便容易产生消极的教学态度和厌教情绪。高职学校中,由于工作独立性成分较大,合作互助缺乏,纠结不已却无处发泄的状况容易导致教师精神萎靡不振、情绪变化反常、钻研和创造力缺乏、身体状况变糟。失眠折磨、免疫力下降、抑郁不已就会随之接踵而来,导致身心疲惫不堪,甚至出现每当想到要去学校进行教学时,情绪便会陡然低落、心情异常郁闷烦乱的现象,个别男教师甚至陷入酗烟酗酒浇愁的困境而不能自拔。不仅如此,职业倦怠还会影响教师家庭生活的和谐。
四、对策
综上所述,高度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和教师的职业倦怠已刻不容缓。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适当择地建立一些确有实效的心理咨询免费网站和服务中心,让饱受困扰的师生能有可倾诉的“家”,并在保护个人隐私情况下进行及时而有效疏通和干预,并传授抗压解压方法。
第二,学校应积极创造和谐的校园气氛,保证师生身心舒畅地开展教与学。比如,加强对英语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加大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坚持并长期开设一些互动活动,创造机会让教与学双方在课外时间能彼此诚恳交流,增进了解,这些对于有效预防和减轻英语学习焦虑和职业倦怠都是一剂良方。同时,应该积极展开对外的交流活动,扩大师生们的人际交往。不少学生由于常年生活在学校中,由于活动空间狭小、接触人员过少而形成怯弱、害怕竞争、自信不足的不良特征;不少青年英语教师在默默奉献的岁月中则成了大龄青年,直接影响了个人婚姻和工作心绪。其实,人际交往也是人生要学会的一项实用技能,让师生们有融入感、归属感和被需要感,这也满足了人的心理要求。另外,英语教师常年辛苦教学,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角色的增多以及现代教学中压力的增大,身体容易出现亚健康状况。学校各部门应积极配合,提倡并组织定期的集体性身体锻炼活动。例如,利用现有资源,每周举办定时的健身操练习,气排球比赛、主题沙龙等形式多样但令人身心愉悦的合作式活动,使参与者在紧张的教与学工作之余能在愉快的心情中释放压抑,找到归属感,增加同事间的和谐关系。
第三,重视英语教师的教学及科研能力的提升。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教学双方的实用技能,而技能的获得和提高与教学方法的适当性有着紧密的联系。高职院校中不少英语教师为学校刚毕业的高文凭学生或直接来自企业一线,缺乏教育教学技能和学生心理知识,而高职学校中较为独立的工作环境会令青年英语教师产生教学中的孤立和无助感,自我效能感也就普遍偏低,极不利于教学和科研的有效开展。因此,校方应多为教师们创造交流和培训机会,开展“传帮带”一条龙互助模式以达到分享教学经验、切磋教学技能、提高科研水平目的,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的同步促进,提高全体教师的效能感。同时,施教者应注重学生心理和个性,加大学法指导,让学生们在轻松快乐的心境中学习和提高,增强其成就感,能有效预防和去除英语学习焦虑。
【参考文献】
[1]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2]王银泉,万玉书. 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3]陈玉焕.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