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文

时间:2023-11-24 11:07: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02-02

当前,关于课堂教学的说法很多,有“有效教学” 、“优质教学” 、“高效课堂”、“理想课堂”等等,其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追求课堂教学效能的最大化。课例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它集中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行为导向”或“工学结合”等主流思想。课例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行动研究,它把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让教师一边实践一边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因此,它备受专家学者推崇,也深受一线教师认同。专业项目课程课例,是广大专业课教师在教研实践中,特别是在职业教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形成的一种成果表达方式,反映的是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主要涉及到学习项目中各种工作任务的完成。它通常是以完成某一具体工作任务为研究对象,提出对工作任务的解决方案和个人反思,以便对工作任务本身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通过专业项目课程课例研究,把农业专业技能教学和课例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

一、意义

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际+教学反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课例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听课,讲课。它有明确的研究主题,有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有聚焦于发现问题的“观课”,有对教学过程进行剖析,找到成功或不足之处的反思。课例研究使教材解读从模糊趋向清晰,使课堂活动从粗糙趋向精致,使课堂细节从繁琐趋向简约。努力探索专业课有效教学的方法,并将专业项目课程课例教学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这对提高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效能,培养农业类专业应用性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实践

课例教学研究能提高专业课堂教学的效能,在培养应用性人才中发挥着一定作用,鉴于此,笔者提出一些粗浅的做法,供同仁商榷。

1.用心把握整合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载体,是积累系统科学知识的工具。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要全程参加课例研究,就必须研究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编写目的、编排特点、知识体系、学习重点、难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隐含的思想方法、教材呈现的教与学的方式及习题的练习功能等。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专业项目课程课例教学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行动导向”或“工学结合”教学思想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摒弃了学科体系的束缚,注重实际行动,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从而将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2.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所有活动的文本设计,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 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做到统筹兼顾,才能使教学设计更有效。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它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课例研究”的长远目标在于形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思维习惯以及与其他同学合作的能力等,所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尤为重要。学生的自身素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课堂纪律、自我约束能力等都较差,课堂不应该出现的现象经常出现,如吃东西、照镜子、梳头、看杂志、说话等,睡觉、不干扰别人听课就算不错的。这些情况要了解、掌握。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教师根据“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注意效能”的原则,探索“以培养能力为重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理当离不开逻辑化的教学设计,只有严密的逻辑化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才不至于变成为一句空泛的口号。以具体项目、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以工作任务完成”为核心的专业项目课程课例的教学设计能够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业教育思想,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3.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素质的提高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将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才是新课程的要求和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不管在过去还是在当前的新课程背景下,都是教师一直关注的焦点。不过从我国传统的对课堂教学研究的状况来看,大多数是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念或是教师自己发现、研究和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这种研究途径使教师个体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效率也不高。课堂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程度较高的实践活动,课例研究为研究课堂教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课例研究是教师群体开展的一种集备课、上课、观课、议课为一体的教学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例教学研究中教师更加关注问题,特别是技能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更加关注细节,特别是技能教学中的细节。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强调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教学中要避免诸如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变“讲堂”为“学堂”。使传统的讲授法推陈出新,演绎出讲解法、讲述法、引导法、点拨法等。所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做到“三主”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三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三有”(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议论、有所创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新技能、吸收新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懂得怎么做人等,而不是为了赶教学进度。

总之,精心规划、设计、组织课例教学,能够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又使他们懂得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训练了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工作能力,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4.仔细进行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部分,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效果的批判的反思与讨论,回答“这堂课上得如何?”。从师生交往方式、学生观及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教学模式的选取、教学活动的安排、课堂管理等方面进行深思,说说这节课的成功与不足,重点要说明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有何差异,要真实描述自己的授课体验与感受。吸取专业研究者或同行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对课例进行再加工和实施,改进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于建明.高职课例教学研究简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

篇2

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撑起整个地球。”可见,只要找到一个正确的支点,一切皆有可能。

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笔者也一直试图寻找一个正确的支点,笔者把它称为“教学天平”的“平衡点”。但实际教学中,我们离“平衡点”有多远?如何解决?需要我们共同的探讨和实践。笔者下面就在教学实践中自己发现并抓住的四大“平衡点”,进行分析。

一、巧妙导入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几乎每位教师都会对于课堂导入方式深思熟虑,总想探寻一个最巧妙的导入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太过于注重导入的方式,往往出现喧宾夺主的局面,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导入的内容上了,对教学的主体和关键却听得不知所云,这样本末倒置局面的造成,值得我们的每一位教育者反思。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1.导入方式注重启发性

能够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能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内涵。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导入方式注重针对性

教师设计导入方式,一定要针对教学内容展开,切不可单纯为了一个新颖、精彩、吸引人眼球的导入,而脱离教学内容,生搬硬套上去。这样的导入,纯粹是暂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主体部分的衔接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3.导入方式注重科学性

导入作为课堂的第一幕,教师要注重导入语言的科学性,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意捏造,信口开河,而要让每字每句都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激发其对新内容的求知欲。

二、案例选择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在思想政治课中,案例教学是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普遍认为它能够在枯燥的政治教学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可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案例教学这种形式,却忽视所举案例是否与本节教材内容密切相关,是否能说明某一观点或原理,是否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否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切忌为了举例而举例,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1.案例选择的恰当性

穿插在教学中的案例,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但是教师如果本末倒置,为了吸引学生,为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信口开河地随便讲一个案例,这样就不恰当了,起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效果了。

2.案例选择的渗透性

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案例是否与教材内容匹配,是否能够恰当说明教材的某一观点或原理,而且要注重是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能力,提高了觉悟。这个就是渗透性的关键。

3.案例选择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课相对于其他科目,还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所以,案例的选择,可以在贴合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案例教学就一举两得了。

三、有效提问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在新课程理论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堂灌”,学生已经成为了教学的主体,他们和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实现了师生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

但是,课堂提问的层次和水平,还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比如说,教师的提问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教师提问多,学生回答少,根本没时间锻炼学生的思维。

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抓住有效提问与课堂效果的平衡。

1.有效提问的相互性

在新课程理论下,提问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教师可以依据教材设计有效的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并且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师生一起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教材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效提问的全面性

有效提问应该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应该根据问题的内容和难易程度,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简单的问题问基础薄弱的学生,复杂的问题问基础好的学生,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回答出来,获得成功的喜悦。

3.有效提问的针对性

有效提问,不论数量有多少,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要抓住本质,有针对性,挖掘教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度。

4.有效提问的层次性

有效提问不能停留于浅层次,应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由浅到深。所以,在有效提问中,追问是必要的,教师从最简单的问题出发,逐层深入,一步步提高问题的梯度,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问题。

四、正确评价与课堂效果的“平衡点”

思想政治课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所以,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倡导鼓励、激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1.评价方式的整体性

整体性指评价的主体是整个班级,班级的每个成员通过各自的努力,使班级整体取得一定的地位,达到既定的目标。这样可让每个学生的努力都得到承认,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评价方式的合作性

合作性指评价的主体是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好小组的分工和合作,通过每个成员的努力,使得这个组得到肯定的评价,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

3.评价方式的个体性

个体性指由于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教师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独特的自我个性,树立学习的信心。

行文至此,但是文章题目提出的“课堂教学”离“平衡点”到底有多远,笔者还是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因为这本身是一个阶段,一个过程。笔者探讨的四个“平衡点”也只是单纯在现有的实践中体会、总结的,只能代表一种过去的状态。笔者在以后更长、更深入的教学实践中,将再体会,再修改,再补充,再完善……

参考文献:

篇3

职高学生是职高数学学科教学活动实施的对象,也是职高数学能力培养目标开展的重要承载体.课堂教学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双边互动的有效载体,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成为职高数学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常言道“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将能力培养作为学科教学的核心.传统职高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内容的教学,忽视学生能力技能的培养,导致教学效能“事倍功半”.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具有良好素养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社会需要的“紧缺型人才”.这就对职高数学教师提出了转变教学方式,重视学习技能培养,提高教学效能的任务和要求.近年来,本人根据这一要求,就如何实现职高数学课堂教学“质”与“效”的双向进步,进行了尝试和探究,现将本人的教学研究体会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坚持教学内容与主体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各自活动中展现“风采”

职高生与高中生相比而言,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佳,学习意识淡化,学习中缺少主体能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职高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而学习情感是学生开展能动学习活动的思想保障.这就要求,职高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情境的创设、数学问题的设置等方面,坚持学生学习情感、学习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内在欲望,找到学习活动努力的方向.

如,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目标设置时,教师抓住以往学生学习实际,设计出:1.掌握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3.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针对不同职高学生的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身前进的方向;又如,在“不等式”问题课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解答不等式问题的事情,设置了:已知集合M={y|y=x2+2x-3,x∈R},集合N={y||y-2|≤3},则M∩N的集合?、已知全集U={x|x2-3x+2≥0},A={x||x-2|>1},B={x|x-11x-2>0},求C∪A,C∪B,A∩B,A∪B,A∩(C∪B), (C∪A)∪B、方程(m+3)x2-4mx+2m-1=0的两个根异号,且负根的绝对值比正根的绝对值大,求m的范围.由易到难的三个问题,让三类学生都有解答问题的时机,达到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的目标,实现各个学生学习个体的“风采”展现.

二、坚持问题教学与技能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在问题解答中提升素养

问题:已知a=(cos4x,-1),b=(1,sin4x+3sin2x+1),若函数f(x)=a·b.(1)若f (x)=-1+3,且x∈[-π12,0],求x的值.

在该问题案例教学中,笔者改变传统“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模式,而是将上述问题解答任务“吩咐”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对问题案例的观察、分析、思考以及解答等活动,实现问题案例的有效解答.学生在分析问题条件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认识到该问题是关于考查向量的数量积,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等方面的案例,在解答时要对向量的数量积公式、三角函数的性质以及函数图象平移公式等内容灵活运用.学生解题过程如下.

解:(1)f(x)=a·b=cos4x-sin4x-2sin2x-1

=(cos2x-sin2x)(cos2x+sin2x)-2sin2x-1

=2sin(2x+5π16)-1.

f(x)=-1+3,即sin(2x+5π16)=312,

因为-π/2≤x≤0,

因为2x+516π∈[-π16,516π].

故2x+516π=π13或213π,

所以x=-π14或x=-π112.

在上述问题案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学生能力培养渗透到问题解答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进行问题探究实践、思考分析的时机,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教学活动中,实现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的有效锻炼和提升,从而把问题解答的过程变为职高学生探究、思维合作等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

三、坚持数学教学与专业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增长技能

篇4

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疑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场巨大变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成了教育界人士常常谈论的论题。笔者在中学从事英语教学十七年,对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许多想法。“教学”一词中的教,在英文中为teach,有“给人示例”的意思。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指教师教得认不认真、教学内容有没有完成。关键在于看学生有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如何。如果学生学的糟糕,教师教的卖力、再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笔者在教学中,很注意向同行学习,注意平时的教学反思。一节好的英语课,需要教师细心雕琢、认真准备才行。听课及教学日志、或教学反思是很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方法。笔者通过实践、摸索,逐渐掌握了一套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现在写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商榷。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笔者注意以下问题的处理:

一、抓好语法教学

现行英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多,课时又极有限。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教材,在编写内容上重复的较多,如音标、字母、日常口语、对话等相当一部分七年级课本中的单词和句子,在小学课本中均已出现。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衔接上存在着脱轨现象,严重地违反了教育学原理。语法项目等比较复杂,学生不易掌握。语法揭示了语言的内在规律。对于学习者来说,一定的语法知识有助于更正确和更标准地使用语言。而对于外语学习来说,语法学习则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捷径。近些年英语教学方法不断翻新,英语课成了“四不象”。一部分教师,尤其是刚走上讲台的教师,容易走极端。在英语课上几乎不讲语法,上课就是全盘西化的授课方式,这种课实质上是很不走俏的课,费时低效不说,学生易“走火入魔”,或容易造成“两极分化”。交际教学法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在1972年提出的。后来在此理论基础上,肯纳尔(Canale)和斯温(Swain)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理论,他们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笔者认为: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不讲语法和语法讲的较少的作法是很危险的。英语对于学生们来说,有许多陌生的地方,如单词难记,句子结构不容易掌握。所以,在教学中,要腾出时间补上语法教学这一课。语法教学,也不能脱离语境――如能将语法知识融入语言材料中,通过阅读材料分析重点内容、强化难点等方法,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内容。选取的材料应有趣: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小文章、诗词、对话等,都可以用。也可选取英美小说简易本中的东西,让学生读。网络上、报纸上许多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关的材料也可以拿来用。应该注意教材上每单元的Grammar Focus,让学生明白句意,再出现一些例句,归纳词和句的用法。让学生象学古汉语那样,字词都一一去推敲。另外,让学生做点语法练习。这样做,有百益而无一害。语法教学在基础英语教学中不能缺少,方法应多样。学生通过贴近生活的感知、理解来学习和使用语法,而不是孤立的拿句子就事论事。所以我们既不要谈语法“色变”,也不要脱离语言实践,而津津乐道于语法。

二、加大背诵力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从孩子一开始学英语,就要注意指导学生去背诵。

刚开始时,只需让学生背一两句话,逐渐地加大力度。由背句子,背对话,再到背诵长文章,教师要坚持每天督促学生朗读背诵。学生一旦养成此学习习惯,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英语学习本无捷径可言,入门阶段需要死记硬背。想不费功夫,就牢记单词、脱口而出讲英语,恐怕是徒劳的。许多英语名家都提倡学生背诵。

三、努力用英语组织课堂

用英语教英语,这应当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之一,应倡导。尽量用英语讲课,语速自然停顿恰当,不给学生在大脑中进行英汉转换的时间。课堂上,教师如果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刚开始学生可能不太适应,但如果坚持做下去,学生的听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就会逐渐增强,这个笔者深有感触。刚走上讲台时,因为用英语教英语,招来同事、学生以至领导的不解,但笔者顶了下来。刚开始时,课上允许说汉语。慢慢地,等学生适应了,尽量减少汉语的出现。学生称笔者为“洋老师”,说我的课有趣,他们喜欢这种授课方式。课堂力应求形式多样。每天课前热身对话,让不少学生抛弃“害羞、怕开口”的毛病。课前几分钟的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课堂气氛,对学生起帮带作用。热身对话以新颖愉快的方式拉开教学帷幕,以迅速简洁的形式整合学生思维,从而把学生带入轻松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在笔者的课上,采用最多的是表演课。让学生对话表演,谈论图片、说喜欢的事物、讲故事等,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联系起来。让英语课真正成为学生十分向往的兴趣天地。

四、打好基础

1、过语音关。教学生国际音标的读音、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让学生朗读单词。反复认真的模仿及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对学生进行看、听训练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反复模仿,养成良好的语音习惯。对于长词、长句的语音训练,要分音节和语段训练。大声朗读对学生语感的形成,帮助会很大。

2、重视书写。要从刚开始就要抓好学生的书写,对学生的作业应该严格要求,不能听之任之。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业要当面订正、指导。书写差的,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书写,图快不认真的,让他重做;抄袭作业的,提出批评,坚决杜绝抄袭现象。

五、注意文化教学

中国古时候儿童入私塾读书,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此外还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意在让儿童早期接触我国传统文化。学英语也一样,让学生通过英语文章、材料等的学习,了解西方人说话、做事等礼仪知识,了解其风土人情。在课堂内外,可以抽出时间去介绍西方礼仪和节日的知识。如:在谈及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时,可通过VCD、多媒体、图片、书报资料等,让学生观看节目和阅读文字,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平时在开课前播放音乐、英文歌、对话材料,营造语言学习气氛。教师可在课外组织各种文化专题讲座。如外国节日、宗教习俗、餐桌礼仪、小费、问候语、禁忌语、体态语和手势语等。教师也可帮助学生阅读一些英文故事、报纸杂志文章,促使学生留心并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将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英语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把学习过程真正交给学生――但是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把“对话”当作问答,把“自主”变成“自流”。独自学习、探究学习等有名无实。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最后笔者想借别人的话结束本文――“在英语教学中,应当还孩子们说的权利。让民主像一座桥一样搭在师生的心灵至上。做老师的人,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做他们的好朋友。”教学是一门科学,只要我们肯下功夫研究,会找到解决各种问题的突破口的。

参考文献:

篇5

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把教学内容全都理解,没有任何疑难问题可问了吗?回答是否定的。青少年思维活跃,他们头脑中弄不懂的问题很多。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向老师质疑呢?据了解,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胆小、紧张,害怕提不好而受到责备或被同学取笑;二是不善于提问,只是接受老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不善于思索和怀疑,因而也就感到无问题和无疑问;三是学生受知识、年龄的限制,难以把握知识要点,难以生疑;四是有的老师不鼓励不支持学生质疑。出于狭隘的师道尊严,有的老师怕被学生问住,没有面子,久而久之,不仅限制了学生质疑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对此,教师应采取措施,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做到敢问、想问、会问、好问。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营造氛围,消除障碍,使学生敢问

在课堂中,教师的师道尊严和拘束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有问题不敢提的重要原因。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因为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具体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所提的问题在老师看来比较幼稚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耐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而其他同学可以解答,意见不统一的,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样课堂气氛会空前浓厚,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的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最后,注重教改,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题意,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学法,评价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探索新途径、新视角的创造性。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是应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

二、创设情境,提供机会,使学生想问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否则就会被硬拉会来,甚至遭到教师的训斥。从而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惟书本、惟老师、惟教材的心态,不敢也不愿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敢对教材提出异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识水平,让学生充分地阅读一定的材料,独立地思考存在什么问题。教师不应该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要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置学生于“愤”、“悱”状态,即把问题的难度放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再利用分组学习、小组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思考,增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并通过讨论不断地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求异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对学生的提问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三、精心组织,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敢问、想问,还应该会问。首先,要做好示范,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将新内容与旧知识相联系比较,经过深入思考,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出问题;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分析讨论的过程中等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又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让学生体会到,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其次,要教会学生会说。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要扶一把,送一程,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认真观察,善比较,有创见。再次,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提问方法,如:(1)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2)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3)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4)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5)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等。

四、强化要求,培养习惯,使学生好问

教学中,学生敢问、想问、会问,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学生能主动地将产生的疑问用语言正确地表达出来,不但能够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且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习惯。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呢?我曾尝试过以下做法,第一,要求学生将课内和课后产生的问题标记在书上或写在本子上,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逐个辅导解决,而有共性的问题则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解决。第二,要求学生将课内产生而来不及提的问题,下课后能立即向老师提出,老师及时进行讲解,不要把问题积累下来。第三,针对平时问问题较少的同学,我采取“反问”方式定期向其提问来培养其问题意识。同时,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评比等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在学生中形成比、学、帮、超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追根问底,从小由愿学、乐学、学会到会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开发创造潜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问”,教学生怎样问,在“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功夫。这是思想政治教学的真谛和终极目标,也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益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现代教学基本技能.

篇6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88-01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可谓百花齐放,硕果累累,文本教学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过分注重课堂形式,追求了语文课堂的热闹,不注意挖掘文本内涵,解读文本空泛化,对语文课定位不准确的现象,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十分低下。下面,我就结合课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课例展示

课例1:有的老师课前不认真研读文本,课堂上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整体感知课文,不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领悟和掌握相关知识,由浅入深地品味、玩赏、研究文本,不激发学生对文本探究的热情。往往让学生读一遍课文,草草进行一个阅读的过场,便提出一些很宽泛的问题。如:这篇文章好不好?好在哪里?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然后,就让学生讨论,发言,最后是学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

课例2:一些教师不在挖掘语文因素上下功夫,而一味地在多媒体运用上动“心思”,在课件制作上追求新花样,以致课堂上到处充斥着精美的图片、好听的音乐,一味地追求多媒体对学生感官的剌激,在课堂教学里很少或基本上没有安排时间让学生阅读文本。过多的图解文本,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多媒体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挤占了宝贵的语文学习时间,削弱了语言文字魅力,使得原本博大精深、充满无穷魅力的汉语言文字变得毫无生气。

课例3:有些语文教师很博学,知识面宽广。课堂上天文、地理、历史、社会、宗教、民俗,什么知识都有,往往由文本中的一点引申开来,从古到今、由中国到国外,洋洋洒洒,侃侃而谈,很有些“百家讲坛”的味道,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化课、综合课。

这些语文课,看起来学生活动很充分,课堂上很热闹,很有“语文味”。其实是违背“课标”要求的,至少反应出对“课标”没有全面地解读。

二、“课标”中的有关规定

“课标”中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①

“课标”也对文本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②

三、分析及结论

由此看来,语文课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关键,学生要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课例1:只读一遍课文,学生怎能理解文本,只能是知道个大意,是是糊糊,然后就是“好不好?好在哪里?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由于对文本没有领会,肯定是进行想当然的回答,离文本的本意越来越远。根据文本的某一点,简单的一个“好不好?好在哪里?”或“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还要由浅入深地提问。但是,由于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不到位,自然就做不到因势利导,也就不能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的精神世界,老是在一些外在的枝叶部分停留转悠,最后这种解读文本肤浅、空泛的课堂教学也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也就成了空话。

课例2:这样的语文课,实在收不到什么功效,计算机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阅读画面自然不能代替阅读文字,课堂上学生解读文本,“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和运思动笔才是主要的。语文教学,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读说听写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那种过量的图片、音乐,挤占了课堂的有效时间,干扰了学生正常学习,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课例3:这样的课,学生确实是听得稀奇,听得热闹,可是,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这些宽广的方面,那么怎么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又怎么完成呢?语文课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但是根据“课标”,具体的文本又有具体的教学要求,要积累知识、形成能力,进行情感体验。经常那样上课,是误解了“大语文”的“大”,片面地抬高了语文课的地位,没有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不注意教学实效造成的。

总之,加强教学引导是提高教师课堂效能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朗读、激思、表情、动作以及音乐美术等多种教学手段,创造出一种为学生所喜爱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全方位、多层面地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基础上,注重参与的质量和范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中。要让学生有自行选择的时间和空间。针对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作业等,学生择其一解答,使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鼓励学生质疑。教师的设疑要少而精,设在学生不易领会、易于忽略或难以深入的关键处,让学生有更多的探究性发问,产生释疑后的喜悦。要注重学习方式、方法的探索,提高学习效率,提供宽泛的选择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习的自律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巩固,从而强化学生的智力活动,使良好的学习行为定型化、稳定化。因此,把握“课标”显得特别重要,我们要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标”,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形成正确的课程理念,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扎实、高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注释:

① 引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

② 引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的“第四学段(7~9年级)”部分。

参考文献:

篇7

学期初,骨干教师必须上一节示范课,并且课后说课,为全体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然后倡导教师开放自己课堂,开展听评课活动,在听评课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把此项活动打造成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互研讨的平台。为保证此项活动顺利进行,特制订了相应的听评课制度。经过一年不懈的努力,几名青年教师在骨干教师的带领下,课堂教学能力可以说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韩炳秀老师在县级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中脱颖而出,参加市级教学设计评比获得市级二等奖;王智香老师在县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二、抓校本研修,提高教学能力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成效。为此,我校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校本研修的重点任务来抓。重点学习《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等几本书,加强研修,我们主要抓三方面工作。首先明确研修目的,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为课改打好基础;其次,充分利用好业务学习时间进行研修,并形成系列,重点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开展教研活动,通过校内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的研修,在个案中实践体验新课程的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再次,一人学习,大家受益,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返校后写好学习体会及时向同组同伴传达新的先进思想理念,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三、抓教学反思,提高自身水平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行动研究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败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学反思,对教师提高自身水平、优化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校非常重视这一环节,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反思的记录。

1.记自己一节课的成败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记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

3.记教学再设计。每节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反思自己新课程理念渗透得如何,三维目标是否得到落实、教学策略运用得怎样;是否调整了教学策略;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有哪些成功之处等,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及时修订再设计教案,创新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

篇8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课堂上有效地组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量,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如在学习“多边形的认识”时,我引导学生用小棒围成封闭的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五角星等图形,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搭成正多边形,也有的搭成任意多边形,人人有成功的作品,甚至有好几个。当心灵手巧的学生展示出美丽的作品――小燕子、美人鱼、圣诞树时,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用小棒围多边形是一种美的享受。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在喜欢的活动中探究保持着乐此不疲的状态。

二、在有效操作中建构数学知识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身体力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能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地建构知识。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课前让学生各自从家里带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我提示学生可以用各自桌上的工具来研究。话音刚落,学生就忙开了,看的看、量的量、比的比、剪的剪,开动脑筋,人人参与实践。有的说:“长方体表面上相对的面是长方形。”有的说:“剪开后能重叠的两个面形状、大小都一样。”还有的说:“我带的这个长方体它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这些发现,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而且在这个操作活动中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而这些特征的建立是学生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在有效操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操作,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猜一猜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三角形按课本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再讨论书本上的三个问题。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自己发现结论(边总结边板书):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操作可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的道理。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动脑去思考,动口说过程,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这样的有效操作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潜能,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进程,使有效课堂落到了实处。

篇9

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现代心理学已证实,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点分布情况也不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培养好学生参与能力。

1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营造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

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认知心理学也指出,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大量实践也证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教学中,教师要把“教”与“学”当做师生之间“理解”与“交往”的过程,应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课堂上老师不能以权威形象自尊,要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一位学生,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朋友或同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举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时,应立即肯定:“你们真行”。当学生回答错时,应该鼓励学生说:“你再仔细想一想,老师信任你,仔细想之后肯定能答出来”。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走下讲台,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亲切交流,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作为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并且要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之中,以此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1 游戏引题,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潜在力量。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无意注意,而兴趣又影响着无意注意,因此兴趣对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新课题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如能在导入部分就运用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能够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授《1~5的认识》时,运用猜谜语的游戏引题,小朋友们兴致特别高。课前我在小黑板上贴了学生很喜欢的五个福娃,每个福娃上都写了一则数字谜语。于是我就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福娃吗?”小朋友们都开心地回答喜欢。“那么五个福娃今天给大家各出了一则谜语,谁猜中就把福娃送给谁。”学生听了,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最后,小朋友们都猜中了各个福娃身后的数字,于是我把福娃奖给了他们。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我激发起来了,看到他们认真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接下来一整节的教学过程我就游刃有余了。在引题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牢牢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这样既达到了揭示主题的教学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2 运用前后知识的联系,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尝试。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的和途径,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动脑、动手、动口,进行观察、计算、实验、阅读、思考等主动的研究问题,先练后讲,先学后帮,探索知识。

2.3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①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②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⑧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到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④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篇10

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常言“教无定法”,这是指在教学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法。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为了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努力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对于发展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是所有中小学基础学科中最年轻的一门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比既有类似的地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如何有效深入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个信息技术老师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一、转换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开设信息技术课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发展技术能力,内化信息伦理,产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并能够应用它们为自己和社会服务。信息技术在信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应该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信息;以最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的方式处理信息。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殊优势面前,最大程度的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再用一支粉笔+黑板的传统教授模式,否则无异于赶着马车上高速公路去和别人竞争。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死教书,教死书。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学生互动交流,能成为一种常态,使课堂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1.形象比拟教学法

举例子、打比方是人们常用的表达方法,用来说明一个事理。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的课程章节里有些专业术语学生甚为难懂。在我讲解的时候我常将这些术语化“深奥”为“通俗”,化难为易,举些生活中大家熟知的一些例子进行说明。这时候进行形象的比拟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我在讲计算机结构的时候,计算机系统比作一个人,“硬件系统”相当于人的“躯体”,“软件系统”相当于人的“灵魂”、思维、能力、知识、精神,没有灵魂的躯体就好比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软件的计算机硬件就是一堆废铜烂铁。又比如,在讲文件及文件夹时,我把“文件夹”比作“档案柜”,“文件”比作档案柜里的“档案”。

2.游戏学习法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喜爱游戏更是学生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游戏为目的,而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它知识、技能的手段。例如,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键盘操作一两天后,联系盲打的兴趣就降低了,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盲打的兴趣我在适当时候引入“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字游戏来进行练习。在网络教室,我安排学生相互充当一定角色,进行联网游戏“警察捉小偷”,在练习过程中,我自己也加入到此行列中和学生一起来玩这种打字游戏,教师参与的示范效应极大激发了学生练习键位积极性,掀起了盲打训练的热潮,学生感到凭借自己的击键能力“捉到”对手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对学生快速实现盲打目标是十分有利的一种方法。当然,一定要强调,学生严格要按照“十指分工,包键到指”的原则来进行,否则不利于盲打训练目标的实现。

3.兴趣激励法

兴趣是进取和创造的内驱力。过节赠贺卡是近年来中学校园里流行的时尚节拍,在教学生word时,教师利用这一点兴趣来引导学生学习word并制作电子贺卡知识。可事先自制较好的一张有声(嵌入流行音乐)有色(美丽背景装饰)并有动画效果的电子贺卡在课前展示给全班学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后对学生说:像这样的一张贺卡在计算机中制作起来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大家好好学,就可以学会。这些兴趣爱好都可以充分挖掘用来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味起来。

4.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当“老师”

“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每一章节均有一个具体的任务,能用计算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就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5.适当留白

教育要讲究留白艺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保持最佳思维状态的时间约为20分钟。课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精神状态会发生变化,所以教学要讲究张弛结合。张,即让学生有紧张感,思维处于亢奋状态;驰,则让学生的状态得以调节,思维趋于平和。张而不驰,会使学生紧张过度,弦绷过久则断;驰而不张,则拖拖沓沓,导致学生精神松懈。只有张弛相间的课堂节奏,才能使学生精神松懈。

三、如何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曾经做过一个班级的调查,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如表所示的调查结果显示:81.3%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的课堂教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既然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又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自学等,那么教师就应多设计一点活动,以学生操作交流为主,突出实用性和创造性。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全面准备教学资源,灵活实施课堂教学。关于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非常灵活。每一节课,可能是一种方法,也可能是几种方法同时使用。具体课堂具体对待,构建智慧课堂,应考虑多种策略,这是课堂需要。就让我们用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渴望智慧的心灵吧!

【参考文献】

篇11

2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2.1更新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当前全面实现与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全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重中之重。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的改变。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锻炼以及思考等能力有效的结合。最终,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转变成为一个启发学生思考和引导学生创新的教学过程。

2.2营造良好的宽松民主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源于他们活跃的思维。在体育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的、愉快的教学环境,将促使学生心理放松,形成一种不受拘束的思维空间,能够积极主动融入到体育环境中。高校体育教学中,学校以及体育教师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发表独有的见解,同时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激烈的讨论中,培养学习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提出质疑,并支持他们踊跃尝试,改变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定式心理,通过这种创新思维,将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3创设课堂情境,利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学会创造能力对于创新而言,其基础就是想象。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可充分运用头脑中的想象力,对新事物进行构想、设计以及创新。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创设相应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尽情想象创作相应的动作,参与到其中。教师要善于提问题,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思考,并且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有效地获得运动体验的趣味性。体育情境教学,还有效的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体育课堂中,以主动学习实现主动发展。同时,为学生特定的环境氛围,不仅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将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

2.4应当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加大力度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激情与创新意识,若是没有表现出来,那么教学效果等同为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与自主学习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适度的自利,让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的主角,在宽松的体育锻炼氛围中不断的提高自我的锻炼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那么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也将得到有效地发挥与提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与体育经验。

2.5分小组合作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交流能力当前,在新课程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其对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带动学习、互相提高,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等,都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将更显著的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分小组后,大家可以通过讨论、实践以及理解等方式,在联系中逐步的掌握规律,达到熟练的运用动作锻炼与练习,最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6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实施创新教育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要积极的引进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内容,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注入新的教学元素,改革传统考试方法,实行具有启发与讨论效应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他们在课堂中积极讨论。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新旧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多是处于被动的学习,要求学生按照标准化、纪律等学习。这种方式严重抑制了学生智力与思维的开发与培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大胆革除传统模式化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求新求变,老师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诱导学生学习和发展;另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创新能力的空间与平台。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捆绑学生,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与练习空间,改变传统默守陈规的观念,实现不断探索与创新的体验。总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运用现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7以体育场地和器材的设计,激发学生的体育创新思维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体育课堂是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环境中开展活动和教学的,如果这个环境始终保持不变,那么日积月累必然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影响到教学质量,更不用说创新了。因此与前面所说的设定环境氛围同出一辙,学校和老师可以借助当前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与器材精心设计,增加学习趣味性,唤醒学生的学习创新思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体育锻炼和学习中。此外,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受到教师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影响。我们应当充分把握学校和老师双方,在硬件与软件建设方面的作用,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的、和谐的氛围环境,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篇12

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学习兴趣教学是数学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动力。所以设计数学的趣味性、探求性和应用性,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语言艺术和美妙范例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是很重要的。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摸索出培养学生兴趣的“九化”。

一、学习目的明确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指明确的学习目的,深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毅力来自明确的目的和深厚的兴趣;目的是根基,兴趣是源泉,毅力是保证。每个知识点的传授,应该让学生明确这些知识点的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对于知识点掌握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课堂引入悬念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开始,教师若能够结合实际,巧妙的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动脑筋思考。如讲解直角三角形时,可设疑:如何测量不能直接测高大树、铁塔、大山的高度?讲应用题时,可设疑:市场经济中运用问题。糅合着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价值,自然就产生了学习兴趣。

三、问题启发台阶化

“问题启发”是课堂教学的“发展—”阶段,也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紧扣教学实际,设计一些台阶式问题,就会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一步一步走向课堂。当学生饶有兴趣的走过教师设计的台阶时,实际问题就解决了,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满足了好奇心,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

如讲当角度在0—90变化,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少)而增大(或减小)时,我进行了一系列阶梯练习:

⑴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查出sin2、sin3、sin4值?

⑵看谁能看出角度的大小与函数值关系 ?

⑶如果0<X<X<X<90,那么sin X、sin X、sin X大小如何?

学生由于经过了由浅入深的一系列练习,讲正弦增减性就不难接受。长期这样,学生不仅乐学而且善学。

四、数学内容层次化

数学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很强,知识点的传授也只有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学生才能容易接受,才能由被动学向主动学的转换。如讲解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时,先讲把x—y分解因式,再讲4x—9y如何分解,最后讲4x—xy如何分解。这样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越做越有兴趣。

五、师生双方平等化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何一个成功教师,都应该注重营造和谐气氛,而和谐气氛主要来自于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除具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共鸣,才能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数学时总离不开思和问,在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找到闪光点,给予表扬,不能不耐烦、摆架子。必要时可以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就会产生“我要学”的良好学习态度和越学越有劲的主动学习气氛。

六、学生训练主体化

课堂教学中应该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每节数学课,教师的讲解只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心设计练习,及时反馈信息,让学生从做题训练中得到收获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七、课堂手段教具化

直观教学是数学课的一个特点,适当的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和发挥先进电教工具作用,采用多媒体教学,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讲解矩形时,可以把课本作为教具。讲解平面时,可以把黑板作为教具,讲解两个皮带轮时与半径关系时,可以利用幻灯片以及PPT等多媒体手段,加深学生理解。教师还可以动员学生自己自制教具,如自制三角形、圆定义演示器等等。如能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使学生学得开心,而且有助于能力培养,使抽象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起来。

八、作业评价激励化

每节数学课总离不开板演练习,教师对学生板演要充分肯定成绩,表扬进步学生,尤其对那些没有做对的学生,要善于从具体题目中寻找闪光点,给予适当鼓励,努力创设积极向上的情景。如能这样,学生板演的紧张情绪一会消失,板演积极性一会高涨。

九、课堂小结多样化

课堂小结是数学课的重要环节,它把本节所学内容融入知识系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若能根据不同课型采用不同的小结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知识得到巩固,而且能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课后回味无穷。

十、常用小结方式

①对照式,把知识点板书到黑板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