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5 08:16: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科研的社会效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荀子・荣辱》曰:“君子安雅”,并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可见博学多才、温文尔雅自古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个人的最高赞赏,是育人的最高标准。
“儒”是指有儒心,即做有文化内涵,书卷气质之人。“雅”是指有雅行,即做言行举止优雅之人,具有高尚的素质修养。
“儒雅德育”立足于学校“儒雅教育”,是这样的一种教育:以孔子八德、对联文化、武术文化等传统文化为教育的载体,“以儒导学”“以儒导思”,从而培养内儒外雅的现代儒雅新人。因此,儒雅德育的核心是使师生形成共同的儒雅价值追求。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具有外表优雅、内涵博雅、举止典雅、气质高雅的现代新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儒雅德育校本课程的构建
1.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涵及基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完善校本特色课程的需要。我校位于石镇莲塘村,这是武术大师黄啸侠的故乡;学校还毗邻孔子后裔居住地大龙村,一文一武为学校构筑自己的文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为此,学校以“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儒雅新人”为办学目标。为了培养儒雅新人,德育处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编写了《学对联、赏对联、写对联》、《中国少年强》、《我们爱武术》、《每日一诵》等校本教材,初步形成“对联文化“、”孔子文化“、”武术文化“三大特色课程,为学生积淀了浓厚的文化根基。
2.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涵及基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张扬学生个性特点的需要。学校一直以来重视开设美术类、舞蹈类、语言类、音乐类、体育等七大类活动,组建小联迷社团、华兰侨心民乐社团、华兰侨心武术社团、儒剑辩论社团等特色社团、兴趣小组共27个,其中“小联迷”、“辩论”、“武术”和“民乐”成为特色社团。全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张扬个性,展示博艺之长。
3.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涵及基于对班级德育自主建构,提高主题班队课实效的需要。在班级管理中,提出了德育自主建构的模式,围绕着孔子文化思想,并结合年级的特点,形成班级文化特色。制定出每月的德育主题,在学生在广泛开礼仪、诚信、感恩、爱国等教育。同时,大力推行儒雅班级、儒雅学生,儒雅之星的评比机制,通过星级评比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三、强化功能,提升儒雅德育校本课程育人实效
1. 用好班会课主阵地
石镇中心小学以“崇文尚武 厚德博艺”为校训,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儒雅新人为使命,校训“崇文尚武 厚德博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个人层面的要求有极高的契合度。学校围绕着提出的育人目标,坚守班会课这一德育的主阵地,统筹规划“我们爱儒雅”的主题班会课。在“规范和规则”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直的品格、高尚的思想和文雅的气质。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是实施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重要课程内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学生的行为和行动。而思想政治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其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力量。因此,在社会主义变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高校思政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应对新的发展形式,发现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完成自身承担着的重要历史使命,以更高的适应我国社会转型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能经得起现实生活的考验,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身的力量。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体制不断变革的形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落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直是高校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但是,由于很多时候对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够深入,在教学模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仍然是一味聆听,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基本无法集中注意力,整堂课时间下来,教师讲解的内容很多,学生真正能领悟的内容却非常少,不仅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反而对思想政治课堂失去兴趣。如果教师没有注重创新和改变,高校学生长时间就会放弃课堂学习,甚至出现严重的逃课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将完全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2.教师思政教育意识比较薄弱。思想政治在高校中占用的时间不多,很多思想政治教师对自身承担着的重要作用和占据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够清晰。在实践中,教师对自身的工作不够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也不多,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差。这些问题都必须尽快解决,才能更好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以上阐述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教师重视和思考。笔者认真思考并总结自身工作经验,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师要保持与时俱进,言传身教。思想政治教师作为重要的组织者,在新形势下,应该注重自身发展,尤其要注重保持与时俱进。首先,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形势下,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教学也应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课堂教学添加一些色彩。如利用视频教学和画面动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达到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还能真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当前实时话题,如“小悦悦”事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社会道德沦陷问题,学生能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发表的任何观点都应该坚持一种辨证的思想观念,对于思想偏差明显的学生给予正确的指导。在集体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学生参与到课堂上的积极性升高,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充分的开展,教师便能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加强自身建设,能发挥着自身言传身教的作用,能通过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的意识和行为。
2.真正做到“四真”教育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意识影响学生的行为,只有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才能帮助学生坚持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以提高学生判断事情的能力,能更好地处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实践中要真正做到“四真”,即学生能真正地学习和领悟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通过深入领悟和探讨能真正地懂得其内涵。最后,在实践中能真正坚守并相信自身所学习的价值观念,并且面对现实问题,能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最终发挥科学理论对学生行为的指导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作为社会主义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对当前社会形势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教师应该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真正在实践中做到言传身教,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进而真正做到“四真”的效果,学生能真正学习,并且能真懂、真信以及真用,发挥教育教学的最大价值,完成教师开展教学的伟大任务。
参考文献:
[1]王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中北大学,2012.
1 前言
人口老龄化是在发展速度快及高龄化态势显著情境下来临的。中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但中国人口老化速度是极其迅速的。全国老龄办在2006年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2020年,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2050年,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21.78%。据相关研究可知,自理能力随年龄增大而不断降低。80岁以上的老龄人不能自理的比例达到老年人口的25%,老年长期护理照顾需求压力将会非常大【1】。
大学之为大学,其职责无疑是为社会造就可用之材,其根本出发点与归宿点无疑就是“服务社会”。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报告,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在教育系统中高等学校体育场地有28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按照以上数据,全国每2329个人拥有一个体育场地,2006年高校在校生约1738万人,平均605人拥有一片体育场地。依照比例是全国人均数的3.85倍,相对社会体育场馆优势明显【2】。高校体育设施有专门人员负责保养维护,安全性和耐用性上超过社会体育设施。因此,地方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面向社会服务,以此可以由体育专业建立养老的示范点以及学生实习基地。
总之,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出现了“空巢家庭”,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而现有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在管理、服务、资金、人员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一、体育专业具有精良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人力资源,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了必要的活动场地和人文条件;其次,政府通过对高校教育资金的投入,在进一步改善校园建设的同时,也为养老中心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环境和人文化境,既加强了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有缓解了社会养老压力,一次投资,达到双赢的效果;第三,切合实际是学校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学校针对养老中心调整课程设置,培养相关及专门型人才,丰富学生勤工俭学、实习及就业的新的渠道;第四,老年人拥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他们严谨的态度也将监督学校的教学质量,达到双向发展的结果。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尽管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社会养老基金短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社会养老制度的安全运行,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难见成效。形成这种困难局面的最基本原因,是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过少,覆盖面过窄,尤其是参保规模出现持续萎缩的倾向。
2.1 传统的社会养老模式的现状与分析
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是人间正道。在政治和经济学意义上,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抚养费用,是进入社会生产过程的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组成部分,劳动力再生产是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劳动者的收入不足以抚养子女和父母,由政府的社会保障资金来补贴。这里的家庭概念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所谓家庭就是这样一种利益集团,它们是由法律关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成员间彼此具有供养义务的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社会基本单位。他们每一个人的劳动力使用价值中,都物化了前辈的劳动,形成他们劳动力价值的必要生活费用中,都必须包括他们应该赡养人口的必要生活费用。
2.1.1法律规范的强制
我国的宪法、刑法、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都规定赡养扶助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若子女违背这种法定义务,则要受到相应的制裁。同时,1996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0条明确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这些规定表明,家庭养老是国家政策和法律规定的法定义务,公民必须无条件地履行。
2.1.2老年人口与家庭的经济互动
老年人口从家庭获得养老资源,可以看作是老年人口与家庭经济互动的结果。老年人口在年轻时的劳动收入全部或大部分用于家庭成员的消费,平生几乎无积蓄;同时,在他们进入老年后还放弃闲暇,为子女提供家庭劳务,甚至有疾病的老年人亦不例外。因此,老年人从子女处获得的养老资源,可视为老年人提供收入和劳务的延期隐性支付。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持续上升,老年人口扶养比增大。由于生育率的下降在城市和农村具有普遍意义,所以,我们可以用全国总的老年人口扶养比来粗略地说明目前老年人口扶养比增大的趋势:1997年老年人口扶养比为10.35%;2000年上升到15.60%;而到2050年,则猛增到48.49%。同时,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内部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高龄(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速度快于低龄老年人口。老年人口扶养比的增大,高龄老年人口的比例增加,意味着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增加,家庭养老资源需求增加。
事实上,中国家庭结构正趋向核心化和小型化。代际分离使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生活照料产生了困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演变加速,代际隔阂增大,老年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难度增加,老年人口的情感需求难以获得满足。所以说,现有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养老的需求。
2.1.3传统观念束缚,社区养老意识不强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孝”文化的国家,几千年以来都推崇家庭养老,因此,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社区养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4社区居委会行政性强,缺乏独立性
我国的社区由于长期受到单位体制的挤压,本身的发展并不完善,社区组织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学者指出这造成了目前社区养老的尴尬局面:一方面,行政化色彩很强的法定社区组织,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大背景下,为配合上级的要求建立起一些养老机构,这些养老机构在体制不顺畅、资源紧张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在福利化和经营化取向之间左右为难;另一方面,又因为社区本身服务质量欠缺、居民的不认同等因素影响,使得这些养老机构生存举步维艰。
2.1.5社区资金不足,来源不稳定
资金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社区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补助、社会筹资、个人捐赠、适当收费几种类别”。现在政府补助在逐渐增加,但是相对于社区需求来说,它还存在很大缺口。目前社区还没有很好地启动利用社会筹资和个人捐赠机制。因此,社区资金主要以自筹为主,这既消耗了社区集中于专项养老事业的精力,也使得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资金非常有限并且不具有稳定性。
2.1.6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缺乏,供需不平衡
有资料表明:托老所,18.9%的老人需要,仅有0.5%的老人得到满足;保健指导,36.8%的老人需要,仅有9.3%的老人得到满足;家庭病床,42.5%的老人需要,仅有14.8%的老人得到满足;定期体检,57.8%的老人需要,仅有7.6%的老人得到满足;应急服务,45.1%的老人需要,仅有0.7%的老人得到满足。同时,很多社区服务设施仅限于一些简单、基本的运动器材,而且并不适合老年人的活动特点。在一些老年人急需的比如医疗设施、老年人服务中心、老年人商品方面投入不足,使得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与服务对象的需求时有脱节。
2.2 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的现状
调查得知,高校体育资源较为充裕,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基本上能满足学校教学需要以及日常体育锻炼活动需要,由于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进行,一部分高校新修建了一批体育场馆设施,使高校的体育资源得到充实。从表1、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学生认为学校的体育资源基本上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大多数社会群众认为目前体育健身场所、设施还不够充裕。各高校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以及高等教育的一些法规的约束,都建有一定标准的体育设施与场地,但这些体育资源仅限于学校内部使用,并未对外开放。相对而言,他们的使用率较低,如果实行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和社会养老相结合,不但能缓解广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而且也能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使用率。
2.2.1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的资源优势
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报告统计,高校体育场地拥有量占全国总数的3.4%以上。大多数高校除了体育场地相对较为充足外,非体育专用的空地也相当多,而且环境幽雅,绿化面积大,是进行体育活动,开展健身运动的理想场所。周围的老年人在余暇时间,既可健身又可领略知识殿堂的文化熏陶。因此,高校体育资源的空间因素对社会养老的健身条件而言是其他体育设施所不能比拟的。
2.2.2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从使用的时间上是可行的
据调查发现,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的高峰期一般集中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与训练时,大致时间为上午与下午及课外活动时间。清晨和晚间使用率不高,节假日与寒暑假则更低,这个时间段正好是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高峰期。因此,在使用时间上,开放高校体育资源对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影响不大,充分利用节假日及寒暑假学生离校的时间,能有效提高学校的体育资源的利用率。
表3 社会群众体育锻炼的时间统计 n=600
2.2.3高校体育资源具有社会化的人才需求
高校体育教师和体育专业的学生以及学生体育骨干作为学校体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了较为扎实的体育技能和丰富的体育健身知识,在完成本职工作与学习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从事对群众体育健身锻炼的业余指导及活动的组织。有专业的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是群众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需要。
因此,高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不仅解决了社会群众参加体育锻炼需要体育指导员的问题,也为体育教师与学生体育骨干施展才能提供实践机会。
2.3 以高校体育专业为龙头构建社会养老网络的可行性分析
2.3.1以地方高校为依托,联动推进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
从南方诸省市的发展来看,地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是积聚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国内乃至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最有效的途径。从实践轨迹来看,地方政府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这些省市的地方政府将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区域发展的新模式,采用了多种鼓励措施吸引高校前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这些措施包括直接经费援助、贴息贷款、各种免税等。西方发达国家也有类似鼓励区域发展的措施,称之为区域“胡萝卜”政策。这些区域发展以高校作为知识经济的原动力,极大的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升级发展(如广州郊区番禺,以及上海的松江、杭州、宁波、无锡的郊区等)。
2.3.2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具有明确的政策指导
在全民健身的大潮中,体育场地、设施与指导人员不足成为制约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拥有一流体育资源的广大高校,并未向社会开放,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制约。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已经明确指出:“各种国有体育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各省根据纲要制定了高校体育工作规划,为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导。
2.3.3共建教育,开放教育市场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发展正在从工业加工型为主转变到城市文化与高等教育为主的发展模式,高等教育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我们一定要根据其人文和地理特征,从根本上转变,利用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定期的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深入发展,其关注焦点逐渐发生了转变,从宣传开放理念、积极实践,转向了深层次问题,如高质量的资源、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更有效地促进教学应用等,这些也是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要从目前以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康复保健服务、暂托服务、医疗照顾服务、娱乐学习服务、情感慰藉服务等一体化的服务。让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选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
2.3.4统筹兼顾,开发人力资源
高龄老人、非自理老人由于各种疾病增多,生活不能自理,与子女的沟通也越来越少,常常会产生孤独寂寞感。对他们应以学校为依托,以高校人力资源为载体,以照料服务为主(即家务助理服务),为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洗涤、购物、餐饮、心理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对其中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和缺少家庭照顾的高龄老人,使他们得到多方面的照料服务和精神慰藉。也可依托学校文化资源使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化、体育、教育活动。为老年人构筑多层次、多元化、多项目的贫困救助网络。要通过社会救济和低保线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大力倡导多种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温暖活动。学校方面要动员学校各方面力量,组织自愿者队伍开展结对子活动,使老年人在学校中安度晚年。
高校不仅要教会人们在文化继承中运用智慧去选择精华,而且要创造时代需要的新精神、新文化,要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起示范、传播和带头作用。因为高校云集了一大批文化层次较高的社会群体,有知识渊博、堪称师表的教授、专家和学者;有经过严格筛选、智力发展水平较高、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有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有丰富的馆藏文献;有广泛的信息来源渠道。这一切使得校园文化能够始终处于社会文化潮流的前沿,处于领先一步的地位,成为整个社会文化的先导。
2.3.5协调发展,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高校医疗保健机构是为高校社区师生员工服务的卫生机构,在医疗机构的定位中属非盈利性机构,承担着初级卫生保健的三大功能,即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医疗服务,最终目的是稳定教学秩序、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高校医院在长期的基层卫生服务中,对服务范围内的医疗、预防、保健等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校中的高校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老年教职工的疾病谱主要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需提供定期随访、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各种上门服务项目,而这正是养老卫生服务的内容之一。同时,由于高校中人员比较密集,容易发生食物中毒、呼吸道传染病的暴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以,高校医院的医疗保健服务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医疗服务,而应为老年人提供一种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五位一体”的综合。
总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过快及高龄化态势显著情境,现有的社会养老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需要, 以高校体育专业为龙头构建社会养老网络,对社会养老起到管理与示范作用势在必行。因为只有两者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的优势,更好的填补社会养老在模式和服务上的单一和不健全,使其资源得到最佳的互补和配置。以高校体育专业为龙头构建社会养老网络是可行的,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使社会养老的服务上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学校教育与养老相互融合”的养老新观念。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以高校体育专业为龙头构建社会养老网络,可以使地方高校体育场地资源、体育指导员为老年人提供很好的运动处方、康复保健的方法与实践指导。
3.1.2以高校体育专业为龙头构建社会养老网络,可以让老年人感受到大学校园强烈的文化学习氛围,对老年人从心理上摆脱孤独、寂寞、忧郁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1.3以高校体育专业为龙头构建社会养老网络,可以使地方高校医疗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一种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五位一体”的综合。
3.1.4老年人在经历一生的风雨洗礼的人生经验和心得体会,是学生享用终身的财富。老年人发挥余热,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老年人讲座和座谈,向年轻人传授人生的哲理, 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有意义。
3.1.5以高校体育专业为龙头构建社会养老网络,给社会体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是走出现在体育教育死胡同的一条有效道路,是改变社会对“体育人”认知的捷径。
3.2 建议
3.2.1以高校体育专业为龙头构建社会养老网络,必须走政府、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养老保障道路。
3.2.2.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宏观规划、管理到舆论宣传、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不断加大对这一事业的投入,并逐步形成制度化的财政投入机制,既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又解决了社会养老的疑难问题。
3.2.3建立高素质的管理与服务队伍。在校园中用2至3年时间,通过培训、考核等形式,培养一批热爱养老服务工作、有护理专业知识的骨干,并逐步建立持证上岗制度。
3.2.4营造市场运行机制,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产业化进程。拓宽思路,改变单纯由政府、社区创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的思路, 建立社会养老与地方高校资源共享这一模式,让地方高校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社会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使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以满足群体日益增长的不同层次需要。
参考文献
[1]孙建丽.社会转型期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262-2264.
[2]刘小平.对我国高校体育场地与人力资源及社会共享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6(6).
[3]梁新颖.家庭养老社会化问题探路[J].社会科学辑刊,2000(4):39-41.
[4]张小强.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化养老体系的构建[J].中国民政,2006,1.
[5]卡佳.美国退休社区与居家援助养老[J].社区,2004(12):26-28.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及培养模式必须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大学英语教学之路。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及特殊性,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及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提出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措施和策略。
一、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1.“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源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Dewey)的“儿童中心论”。杜威提出,尊重人类自由的天性,遵循教育的自然规律对儿童发展有重要作用。将“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进一步运用于中学和大学教育就成为了今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要求,教师的心里要始终有学生,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学生为中心。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英语教学模式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是高校大力提高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在教学中应遵循“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presentation,group discussion,survey report等学习方式,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的语言潜力,使教学体现实践性、交际性、应用性和协作性,不仅为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还应指导他们到相关企业进行现场学习和实践,完成group project,survey report等学习任务。教师要强调个性化教学,采取分类指导,要尤为关注基础弱的学生,不要让他们掉队,可以“私人订制”,多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推荐一些学习的书籍,逐渐树立学习的信心;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基础弱的学生,形成互助小M;也可以邀请成绩优异、通过考级、考研的学长到各专业座谈,进行经验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更实在的“获得感”。同时,教师按照不同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合理安排和调整授课内容,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3.立足学生,巧妙整合,编写应用型大学英语教材
教师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兼顾整体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改革就要从教材入手。为此,一方面,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水平和行业特点,编写一系列应用型大学英语教材。教材的编写应围绕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按照不同语域在工作中出现的频率编排内容,形式上尽可能用真实素材再现话语场的真实情景,使课堂成为工作模拟场地,进行口语演练。更要注意教材的信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之间的平衡,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效果。另一方面,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更新,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对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可删减教材中部分难度较大的内容,并适当补充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以获得教学实效;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通过指导他们阅读教材,提供补充学习资料,增添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扩大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基于社会需求,打造英语应用型人才
1.“需求理论”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提出了著名的需求理论(Needs theory),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认为,需求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虽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在一定意义上来源于心理学的角度,但这一理论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与完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著名学者束定芳认为需求分析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社会需求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个人需求主要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与他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个人需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相吻合。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搭建实践平台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就业创业实习基地建设是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高校加强与社会合作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是校企合作的绿色桥梁,在为大学生提供职前培训、实习场所、促进转变就业观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校企合作是外语教学理论与外语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英语专业水平的重要环节。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学校与企业相互沟通,密切合作,共同育人,让学生在实践中夯实专业知识,提升就业能力,从而培养出企业需要、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3.课上听说先行,课下高效利用新媒体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扩展课程内容体系,做到“面向社会,服务行业,辅助主修,注重实用”。教育部在确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时强调:“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流能力,尤其是结合专业知识的英语写作和与国外同行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在课上,教师要注入“情景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营造语言交流的氛围,让众多学生在利用情景下积极提高自身对英语的学习与理解。例如:结合所教专业加强行业英语教学,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到语言环境中,提高职业英语应用能力与专业英语素养和水平。在课下,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新媒体(微博、微信、网页、手机媒体等)下载旅游英语、职场专业英语、生活英语等APP。例如:在英语口语精华APP生活英语板块中,运用科技方式带学生进入模拟语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美式、英式不同的语境对话。掌握美式、英式的英语发音技巧,轻松快乐的学习英语。这样,课上和课下的有机结合,课外拓展和课内学习的互为补充,对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教育学理论强调,教育领域呈现两类规律。一是教育的外部规律,主要内容是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教育的内部规律,主要内容是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背景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应考虑教育的内外部规律,即“以学生为中心+社会需求”,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科学分析学生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围绕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管理制度、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模式,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而满足学生、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