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护理学范文

时间:2023-11-26 15:23: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呼吸内科护理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呼吸内科护理学

篇1

选择护理学院2007级护理本科普通班及英语班学生114人,杏林学院2007级护理本科班学生76人,共计190人,研究对象均选用第四版尤黎明、吴瑛主编《内科护理学》教材。杏林学院2007级护理本科班学生为对照组,护理学院2007级护理本科班学生为实验组。

2研究方法

2.1教学内容

内科护理学分全学年二个学期的授课任务,第一学期的临床见习内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24个学时,12个学时在实验技能中心,12个学时到附属医院相应的各系统病房,第二学期的临床见习内容: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风湿免疫系统,临床见习学时也是24个学时,12个学时在实验技能中心,12个学时到附属医院相应的各系统病房,对照组秉承传统的教学方法,每学期的24个学时均到附属医院相关各科系去见习。

2.2教学方法

对照组秉承传统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每理论授课完成一个章节后安排到与教学相匹配的相应的各系统专科去见习,每个系统准备2~3典型病例,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由专科带教老师或总带教老师共同复习讲解疾病的名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护理要点等,使同学们通过见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并对典型病例能够制定完整的护理评估体系,并结合一个病人患有多种疾病的知识贯穿学习及病例小组讨论,使同学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内科护理学的疾病能够做到理解、消化和掌握,实验组除了上述方法以外,将一半的学时带到实验技能中心去见习,目的是提高本科生的医疗工作新知识和新技术,具体方法如下:呼吸系统:示教气管插管、胸腔穿刺术,并讲解其适应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示教引流,学生之间模拟练习,示教呼吸机基本操作,学生反复练习。循环系统:学会心电监护导线连接、故障排除法,注射泵、输液泵的操作方法,掌握除颤仪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在模拟人身上每个人都要复示以上的操作步骤。消化系统:示教三腔二囊管插管和留置方法,测气囊压力、放气、固定等护理注意事项,示教腹腔穿刺,讲解其适应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学生复示,讲解胃镜、肠镜检查术前、术中、术后的配合护理。泌尿系统:示教腹膜及血液透析,讲解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着重讲解留取各种尿标本的采集方法,并强调以后到临床工作要如何准确为医生提供准确尿量,不要把留置导尿袋中的尿液的刻度作为实际尿量记录,因为它会比实际记录的尿量要多0.5~1倍,所以注意学生的责任心教育更为重要。血液系统:示教骨髓穿刺方法的讲述,学生复示。风湿免疫系统:多媒体示教专科检查的手法,学生复示。内分泌系统:尿糖及血糖仪的监测,如何正确使用血糖仪,每位同学互相监测,掌握糖尿病不同食谱间换算,多媒体示教有氧运动体操。神经系统:示教腰椎穿刺,讲解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示教瘫痪肢体功能锻炼的操作手法,学生复示。

2.3评价方法

2.3.1教学效果评价在整个实验技能中心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各系统的专科技术操作能够熟练掌握,并对课后的自学能力也大大提高,因为各项操作只是由老师讲解并操练,并没有给同学们复习资料,所以课后同学们要查阅资料,并且准确记录相关数据,我们对24个技能操作也采取考试方式,杜绝同学们到实训室走马逛花、流于形式。

2.3.2对考试的设计分为理论考试,和24个技能考试。24个技能操作也采取考试方式,采取随机抽签考试原则,其中理论考试设题型5种,题型为A1、A2、A3、B型、X型选择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体现在A1型和A2型题上,难度较大的体现在A3型和X型题上,在这两种题型上,主要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进行统计,并对数据进行SPSS进行平均数的差异分析,结果分析出两组数据所代表的总体存在的差异[1]。

篇2

内科护理学是护士资格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重点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课程,临床操作要求很高,所以也是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科之一,它的学习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充分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才能找到课程的重点、突破课程的难点,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

1 新考试、新要求

新护士资格考试增加了临床能力的考核,更贴近临床护理岗位的需求,更加符合新形势新医学模式对护理的要求。

考试内容的改变:护士资格考试由原来的4个科目整合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2个科目。列出了护士执业过程中常见的疾病,较之前扩大了疾病范围,增加了新的疾病。考试以临床护理工作任务时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为要求,包括护理工作中必须的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和社会人文知识3个模块。结合内科护理学,主要以疾病的健康评估、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为主要考试内容,降低了病因与发病机制、辅助检查的考试比例。

考试题型的改变:考试题型中主要采用以临床背景和案例的题为主,题量增多,题型改变,主要以A2、A3、A4型为主,减少了A1型。

2 新考试、新师资

考试新的要求中加大了临床操作的比重,内科护理学教研室的教师队伍也要结合此要求进行一定的调整,优选内科护理学双师型师资。他们同时具有医师资格证或护士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并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熟悉并能够深入分析临床护理工作任务,具备较强的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前沿技术有着较高的敏锐性,使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同时,由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担任教研室主任,定期开展教研室教学研讨活动,相互交流临床经验。“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我们要定期对老师进行临床和教学培训,让老师们掌握更新更全的知识和技能。

3 新考试、新教学大纲

根据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大量收集考试改革后的考试资料,针对内科护理学涉及的考试内容,调整《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大纲必须体现出考试的重点内容,包括: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健康评估,护理程序。疾病主要包括: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疾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肝性脑病、胰腺炎、消化道出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结核病、肾小球肾炎、肾衰竭、尿路感染、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肝癌、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痛风、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帕金森病等。

4 新考试、新教学方法

新考试具有多学科渗透融合、与临床实际要求紧密相连的特点,注重考核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新考试的要求,教学方法也必须做出改变。

原来的教学多采用讲授的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动手能力不强。新考试要求我们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理论讲授时通过图片的方式或者动画、视频的方式给学生以直观的展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采用临床案例分析教学法,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来讲解护士资格考试中要求的重点、难点;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们还要重视实验课的开展,通过实验模拟临床实际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新考试、新实习

护士资格考试要求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要实习满8个月才有资格报名参考。8个月的实习时间是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时段,学生会在医院各个科室进行轮岗实习,熟悉各科室的工作,更好的理解临床要求。但是,实习是在校外的医院进行,在实习期间没有专业课的老师带习,学生除了每天的医院工作外没有人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考试复习,导致部分学生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降低了自己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利于考试的通过。所以,在学生实习期间,除了让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临床任务的同时还要定期督促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复习,指导学生实习与考试要求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保证学生在提高实操能力的同时巩固理论知识。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28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38-01教育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而培养人才是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于内科护理教学来说,构建丰富的课堂内容教学体系,凸显内科护理临床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服务理念和创新能力,必然需要从课堂教学问题中来探索出有益的策略,切实解决内科护理教学实际问题。本文将结合内科护理教学现状和常见问题,从影响护理教学质量的各类因素中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1内科护理教学常见问题探讨

内科护理是重要的临床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结合临床思维来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上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教师为了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多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机械的灌输知识内容,学生“吃不饱”、“吃不消”现象偏重,对学生课堂被动学习局面难以改善。在教学效果评测上,书面考试侧重于知识点的识记,学生往往临考前进行强化复习,考后对知识体系遗忘殆尽,再加上部分课堂测试不规范,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考察相对狭窄,技术操作考试上,以考前实验为主,从而导致学生知识与能力明显不足。在提倡“以病人为中心”的新教学理念下,传统以功能制为框架的护理教学机制,过分强调疾病与技术之间的分工,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层级与现代医学护理差距较大,尤其是对病人服务理念的落实上,更是当前教学缺位的关键。教学反馈上,学生对任课教师往往存在隐藏,不能客观地对教学实践提出积极的建议,很多教师在表扬声中忽视了改进自身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也使得教学过程缺乏有效性。2“引、论、评、导”四步教学模式探讨

2.1内科护理教学中对“引”的体现课堂教学是以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为前提的,而精彩的病例教学法能够很好的发挥“引”的效果。将“引”作为教学的基础,从“引”中来阐述“论”的发展,从而分析多种因素间的关系,挖掘出课堂教学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宗旨。如在学习甲状腺功能亢进护理知识时,引入某一患者双侧眼球突出,食欲亢进,脖子增粗,出现失眠、暴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从而提出探讨的核心是围绕患者的身心状况得出诊断要求,并从预期护理上制定相应的措施。

2.2内科护理教学中对“论”的体现讨论是针对问题发表相关建议的分析活动,通常是以问题为前提,并从教学“引例”中来分解探讨的任务,如分析患者的身心健康、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得出预期目标和制定护理对策等。从课堂教学结构来看,“论”是“引”的关键,从相互探讨中来分析和综合各方意见,并形成课堂教学实录,从而鼓励学生从问题中锻炼思维,并激发学生展开具体的学习实践。

2.3内科护理教学中对“评”的体现“评”是“论”的推进和深化,也是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各类见解和意见展开评价和分析,对于有争议的问题结合辩论和探讨,如对于“消化性溃疡并消化道出血”问题的探讨时,结合讨论小组的诊断汇报,有的学生指出“体液不足”,有的学生提出“潜在出血并发症”,有的学生提出“组织灌注量的改变”等,从多种评价和补充中,有力的培养了学生对病理、病例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从而养成探讨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4内科护理教学中对“导”的体现“导”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实习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组织、引导和协同的关键。对于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讨论的难点和疑点的及时疏导,是把握课堂教学重心,促进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和实现对新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教师可以从精讲和点拨中来启迪智慧,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从病例教学和讲评中,来实现对问题的纵横阐述,让学生能够从知识点的联系上来开阔视野,培养思维辩证能力。如在学习呼吸系统疾病病例探讨中,对于气体交换受损和低效性呼吸型态的阐释上,从其临床表现和相关因素的探讨中指出,前者是个体所经受的在肺泡和微血管之间的氧和二氧化碳交换减少的状态,后者是指“个体的吸氧和呼气的型态不能使肺充分的扩张或排空,并从具体的病理特点分析中,对肺组织实变、交换面积减少,以及个体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能力的诊断,从而得出肺气肿病人是由于肺泡弹性减弱引起,符合低效性呼吸型态的临床诊断特点。3内科护理教学对策分析

从“引、论、评、导”四步教学模式的探讨中,我们结合内科护理教学需要,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联系和融合,并层层推进到教学实际过程中。引入实例来展开讨论,并从讨论实践中融入课堂评价,从而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探讨中,在交流和分析中实现对自身沟通能力、辨析能力的综合训练。

3.1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观念内科护理教学应该体现素质教育的需要,打破传统知识结构模式的不足,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对于学生主动性的体现和引导。在“引、论、评、导”四步教学模式中,能够从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效展开中,实现对师生思想撞击和升华,并真正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护理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中,突出整体护理理念,以实现护理教学目标。

3.2设计教学方案,精心准备病例课前病例的选择、收集是一件繁重的工作,教师在开展“引、论、评、导”教学时,要从病例选择上突出吸引力,并贯穿到整个教学的始终。为此,对于病例内容和分析方法的设定上,一要体现内科护理专业需要,不能照搬医疗病例;二要从病例的典型性上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能够让学生从感知中获得全面的护理认知;三是对病例探讨需要由足够的讨论空间,能够让师生从精心设计的案例中,了解各相互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并从疑问、难点中把握案例的发展和整体关系。

3.3强化对思维场及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构建上,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动机,激发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从思维场的意象性来看,用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上来增强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的衔接,丰富教学环境。如在学习肺炎思维场力,可以从病例启发上来学生探讨和分析临床症状,结合学生对可能存在的诊断分析结果,如是否高热、寒颤、咳嗽,以及有无胸闷、肺实变体征等,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建立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既可以巩固已有知识体系,又能够从临床疾病症状表现上来加深对肺炎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思维场的训练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心智特点,做好课堂调节和控制。如何给病人提出健康教育计划等一系列问题,并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实践过程中,多从学生的心智活动上加以启发,以真正促进学生能够从思维训练和引导中增强探究和创新能力。

3.4优化课堂教学计划,提高课程教学实践性护理是建立在临床实践基础上的,对于护理服务提供者,需要从临床护理岗位职责和护士角色扮演中来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为此,在护理课程教学中,要进一步做好护理学教学大纲与实践实习之间的计划,凸显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原则,并从时间和见习机会上,给予必要的倾斜,以帮助学生能够对基础常规性护理技术和知识的训练和掌握。

3.5完善课程教学考核制度和措施全面、科学、有效的考核是促进内科护理教学的关键,考试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推动学生学习效果,督促学生掌握必要的护理技能的一种手段。为此,在考核方法的制定上,既要强调对护理学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还有从学生的能力发展需要出发,兼顾重点与次重点之间的平衡。如对技术操作环节的考察时,要体现在平时的课程实验上,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核。

3.6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护理思维和工作方式体现在正确的护理观上,培养学生树立系统化整体护理能力,不仅需要从基础理论上来渗透,还应该从实践教学中来帮助学生来认知。“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将护理思维建立在为“病人”服务上,并从换位思考上来增强学生对自身角色的把握和理解,假如我是病人,我需要什么样的医护服务?从而将护理服务所应有的基本心态在学生的心底慢慢建立起来。4结语

篇4

2.教学的实施

根据高血压这一病例的实际需要,要求学生根据高血压的临床情景进行整个护理过程的演示。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小组成员自己根据小组的讨论自己选择不同的角色扮演,比如医生、护士、护士长、病人以及病人的家属等等。在演示之前,老师对学生进行检查示范,引导学生在模拟中按照护理的程序进行合理有效地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载体,在相对应的场景里展现出病人高血压的复杂表现,比如高血压病人并发时带来的并发症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面部浮肿等等。然后再分发模拟过程中所需要的仪器,比如听诊器、血压计等等。模拟之后每个小组都要进行成员之间的分析、讨论、并按照护理程序的步骤进行详细记录,完成一份标准的整体护理计划。

3.结果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教学进行评价,从调查的结果看,有93%的同学喜欢这种教学方法,同时,对于两个班的同学进行知识考评,发现应用了情景教学法的这个班级对于这一病例的思考要更加的深刻,同时,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的熟练。

篇5

结果:实验组相关考核成绩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结论: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呼吸内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和良好的效果,值得教学实践推广。

关键词:临床路径 教学方法 呼吸内科 护理临床带教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83-01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医院为减少医疗成本和有效保证高质量服务而实施的一种科学的服务和管理方法[1]。随着这一医疗管理方法在我国的试点运行,很多医院在临床教学中引入了这一概念,通过不断演变,发展成现今的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它明确了教学的方向及目标,使实习生的临床教学按照标准化的模式进行。按照既定内容逐项实习,大大降低了临床实习的随意性、随机性。为更好利用呼吸内科教学资源,提高护生实习教学质量,我科2011年7月开始在护理临床实习带教中向护生引进了临床路径的理念,对病人的诊治规程及护理以临床路径为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间临床实习的46名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23人,分别安排在2个普通病区。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应用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实习时间均5周。2组护生及其所选患者在一般情况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实验组以我院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并使用的呼吸内科疾病护理临床路径为基础。选择科室常见疾病,包括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支气管肺癌、支气管哮喘、肺栓塞、支气管扩张等17种疾病。新收病人医生首次查房确定医疗诊断后即进入相应疾病的医疗及护理临床路径。我科自制的护理临床路径时间段分别为入院后1d~3d、住院期间、出院前1d~3d、出院日,主要内容包括每个时段的护理评估、治疗、辅助检查、药物的使用、护理常规、健康宣教、有无变异及出院日的出院指导。护理临床路径中各时段的每一项均根据医生版临床路径及该疾病护理规范做了细化,护生在全面了解了病人的情况后严格按照护理临床路径对病人进行护理,之后根据执行情况进行勾选、记录及签字确认。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带教、护生参与临床护理工作的形式进行。

1.2.2 评价指标。5周的护理临床实习期满后进行相关考核。①临床路径相关知识的考核:随机选取某一疾病的病人,通过考核护生能否对病人进行正确的护理体检;护理评估是否全面、准确;能否遵医嘱及时给予治疗;是否知晓根据病人的病情现需做哪些辅助检查;对病人使用药物的用法、用量、适应证、不良反应是否熟悉;护理记录书写是否有序合理、是否能正确完成护理临床路径表格的填写等,总分100分。②理论考试:以《内科护理学》第4版为基础,主要内容为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相关章节,考试内容以临床相关知识为主,总分100分。③整体护理考核:随机选取护生所分管床位病人1例,让其充分评估病人后书写整体护理病历1份,考核护生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各环节的具体情况,总分100分。④护理操作考核:随机抽取呼吸内科常见护理操作项目进行考核,总分100分。⑤满意度调查:病人出院前将我科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发给病人或家属进行填写,考察其对护生的满意度。以上考核及满意度调查均由未参加本期教学的主管护师以上的老师进行考核和评分。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2.2 患者对两组护生护理满意度比较。患者对实验组护生的护理满意度(96.86±8.99)相比对照组(86.33±10.28)而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临床教学路径规范了实习带教流程。目前,临床带教教师是在每天完成大量临床工作的同时完成带教工作,因此整个教学内容存在较大随机性和随意性,加之带教人员紧缺不能保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和及时科学评价。应用临床教学路径使带教教师能依据路径对护生进行由入科到出科系统、连续、且有针对性的指导,是一种制订好的有时间依据的计划[2],也避免了传统教学缺乏预见性、系统性、内容不全面或一次教学内容过多而护生不能接受的不足。

3.2 临床教学路径增强了实习内容的系统性。由于CP注重了带教过程的顺序性、系统性,所以以CP为平台组织教学,有利于护生更客观地了解与掌握疾病的评估与护理,将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强化对知识的感性与理性认识,提高了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临床教学计划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3.3 临床教学路径提高了教师软实力。该教学方法不但提高了实习护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教师的能力得以提高。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促使自己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不断学习,进一步优化自身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自身的护理水平。

篇6

3.通过对比结果可以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通过率完全处于一个较高的台阶。中专护理专业通过率也高于中专助产专业的学生。这与在校期间内科护理的授课时数以及实习阶段实习科室的时间安排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与对内科护理教学的理解程度和理论基础是否扎实有很大关系。

4.全国近十年来,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基本上维持在55%左右,中专护理考生的通过率仅有45%左右。特别是2011年实施新的考试大纲后,明显地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使考生更加感觉到通过考试拿到资格证的不易。而我校考生连续数年的高通过率,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这和内科护理及其他学科的精心考前辅导有着直接关系。讨论学校领导重视,教师齐心协力是辅导成功的关键。

学校每年在考生回校之前就安排各科室做好回校学生的食、宿问题。各学生管理科室做好学生的考前动员,迎考期间的纪律维护工作,学生科老师专门指导学生网上报名。回校学生实行封闭式管理,班主任实行量化考核制度,对考试通过率高的班级辅导老师和班主任进行奖励。辅导教师集中备课,统一制订辅导计划。各个教研室根据教务处分配的课时计划,选派年资高的教师进行辅导,集中科室的优秀资源参与到辅导工作当中。有辅导经验的老教师带领辅导经验少的年轻教师,帮助其熟悉辅导材料的重点和难点,指导如何能圆满地完成辅导任务。无辅导任务的年轻教师也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出题、改卷、解答疑难问题等与辅导有关的工作。整个科室本时间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完成辅导任务,提高考生的通过率。

科室根据每年的考试大纲,有针对性地改变自己的辅导方法。自从2011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变了考试形式后,我校内科护理的辅导工作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学生在辅导过程中感觉到内科护理最难学习,测试成绩很低。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在辅导工作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大了内科病例资料的列举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病例资料内容的理解和判断能力,为适应A2、A3、A4型题做充分的准备。侧重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减少了死记硬背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不同起点、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提高通过率。我校参加护士资格考试的学生有五年制的高职护理专业,这些班级入学成绩相对较高,班级纪律相对较好。也有三年制的中职护理专业和助产专业的学生,这些班级入学成绩较低,在校期间内科护理的教学时数也比高职班级少,学生自律性较差,理解能力也不如高职班级的学生。对于高职班级的教学,侧重于难点的突破,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近两年来总有超官方教材的数十道考题出现在考卷当中,考试难度明显加大,辅导教师参考多方面的辅导书,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不能仅仅抓住一些一般性的历年考试重点,还要对考试大纲中重点的内科疾病及不重点的内科疾病在历年考试中所占有的比例进行对比分析,与学生共同探讨每年必考的内容和比较边缘性的内容,避免简单的记忆。对中职班的学生,突出重点,举一反三,加强记忆,尽可能多地掌握复习材料中的重点和难点,多做练习,以期掌握更多内容,取得高分。

篇7

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2年级内科护理专业学生128名,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4名,男12名,女52名,年龄17-25岁,平均年龄(17.8±1.5)岁;观察组64名,男10名,女54名,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18±2.2)岁。两组的所有学生均在文化基础课上完成考核,基础知识考试的成绩均通过。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基础课程成绩和教学内容等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教学方法

(1)对照组。此组中采用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即以老师为主体,以讲授的方法将知识进行讲述。

(2)观察组。此组中采用以健康教育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本研究中以呼吸系统等疾病为例,护理教学方法具体如下:①课前准备:先将观察组中的64名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6-8人,并推荐一个为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师拟定一个教学任务,各组需要根据任务的内容先预习,通过查找书籍和网络等资料,根据病例等情况设计出不同的情境。②教师的教学任务:需要老师收集许多相关的内容和案例,将符合教学的各类情境进行归类,每个任务进行前,要将设计的相关情境内容交给学生进行预习,能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同时还要设计好情境中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提问,充分做好教学活动实施前的准备,全方面地考虑到活动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相关的调整工作。③实施过程:老师在课前10分钟内,讲述该疾病的基本知识,分为病因、配合治疗方法、饮食指导、预防和检查指导等健康教育模式。通过情境演示,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病因和护理方式方法,熟练掌握和记忆相关的知识要点,在情境展示中,也可以加入些图片和视频等,进行案例分析,以健康教育为主,实施情境教学法。

3.应用评价方法

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的评价方法主要分为两组,第一组为理论的知识考核,就是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会在统一学习后进行统一出题考试,考试分数总分为100分。第二组方法就是对于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评价,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兴趣和效率、沟通交流的能力、社会的责任感等四方面进行评分,各项满分也均为100分。

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二、结果

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考核情况中,对照组共64名,90分以上的1人,80-90分15人,70-80分18人,60-70分22人,60分以下8人;观察组共64名,90分以上9人,80-90分25人,70-80分20人,60-70分9人,60分以下1人;根据统计学处理,观察组的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8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其患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1]患者患病后,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甚至会突发死亡,为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2]。因此,心内科需要一套全面的临床护理服务,以给予患者综合的护理,不论在整体还是细节,都需要护士引起重视,不断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并防范各种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切实保证患者的安全[3]。为了给予患者更好的护理服务,我院心内科管理者回顾了2009年~2011年的护理服务,从中寻找护理要点,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心血管内科2009年1月~2011年9月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由护士长组织责任护士,总结其中主要的护理工作,分析心血管内科的主要护理内容和护理要点,发现其中的薄弱处。并将其制成书面文件,发放到每位护士手中。

2 心血管内科护理要点

2.1护理评估 护士在患者入院后,要详细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发病特点、发病的主要时间,临床症状。患者既往有无住院史,有无用药等。其中,患者的身高、体重、心律、尿量、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为护士要进行的常规体检内容。血常规、尿常规、肝功、心电图、电解质、血气分析、血脂、血糖、胸片、肺功能等为常规的检查项目[4]。护士要协助患者进行这些辅助检查,并做好记录,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医生。

2.2病情观察 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主要包括用药观察、进食观察、二便观察和生命体征观察。在用药方面,护士要注意认真阅读药物的说明书,尤其对临床新使用的一些药物,要将药物使用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加强对患者用药期间的巡视,多交流,询问其主管感受,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及时给予处理。注意避免患者在饮食中暴饮暴食、进食过于油腻和高盐的食物[5]。同时,观察患者的排尿、排便情况,避免由于便秘造成心脏负担加重,准确记录患者的尿量,使医生能够通过尿量作为部分药物的使用依据。每日为患者准确测量生命体征。

2.3基础护理 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要重视对患者给予基础护理。对危重且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勤翻身,按摩长期受压的部位。如患者有出汗等,要及时将被汗液浸湿的床单位给予更换,并为患者擦净汗液,协助其更换衣物,避免感冒。

每日对患者的病室进行清洁,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4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干预是护士不能忽略的一项内容。由于心血管患者往往病情较为危重,且病程较长,患者多伴有较大的心理负担。护士要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心理支持。重视患者的各种主诉和反应。多与患者交流和沟通,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情绪,并用热情的、真切的关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教会患者如何进行放松训练。寻找各种社会支持系统,共同鼓励患者与疾病做斗争,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护士要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患者的各种痛苦和担忧,体谅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各种困难,并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解决,让患者感到满意。

2.5健康教育 护士要用患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通俗语言,为患者给予系统的健康教育,包括出院指导、手术前后指导、检查知识、疾病知识、饮食和生活知识等。尤其要注意给予患者延伸性的护理服务。对心血管患者来讲,患者往往需要在出院后继续进行治疗。因此,护士要尤其重视对患者出院时的健康教育工作,叮嘱患者注意身体的健康,告知患者各种饮食、运动的注意事项,复查的时间等,使其能够在出院后,注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3 小结

心血管内科是临床发生突发急危重症较多的科室,其需要护士给予患者全面综合的整体护理服务。管理者要不断采用多种方法,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如组织护士去外院学习培训,开展讲座等方法。同时,还要培养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从细节入手,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实施弹性排班制度,将新老护士、技术高低不同的护士穿插开。在夜班、节假日、双休日等,保证护士的资源配比。实施岗位与奖金挂钩,定期对护理质量、护理安全等进行考核。重点落实基础护理、病情评估、护理措施、健康教育,并调查患者对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心血管内科中主要的护理内容为:病情观察、治疗性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其中以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基础护理相对薄弱。护士长要向护士重点提出薄弱地方,提高护士对此的重视,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

总之,护士长对心内科护理管理和护理质量进行分析后,要积极采取多种方法,不断提高科室的护理队伍质量,使护士能够具有积极的工作热情,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丽红,邸,姚丽秀,等.创建心内科优质护理示范病区的实践与成效[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6):416-417.

[2]贾友兰,白芳荣.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与护理质量要点分析[J].中外医疗,2009,28(31):102,104.

篇9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123-01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伴随着心血管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却在不断增高,近年来,临床上收治的心血管患者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状态,而且患者年龄趋于年轻化[1]。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数量长期居于疾病统计的首位,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心血管患者提供适当的护理模式对于其得到更好的治疗环境和加快康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服务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医院的治疗理念正由"以治疗为核心"向"以患者为核心"转变。临床上对于心血管患者的常规护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患者的需求。因此本文针对我院从2011年5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析舒适性护理模式在心血管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运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针对我院从2011年5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人。其中男性76人,女性44人,年龄为52-89,平均年龄67±12.6岁。其中对照组60人实施常规的护理模式处理,观察组60人实施舒适护理模式处理。治疗结束之后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者的数据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性别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舒适护理

舒适护理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引起患者感觉不舒适的因素做出调整和消除,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感觉舒适为目的[2]。由于舒适没有具体的评判便准,可以认为是患者一种主观的感觉评价,因此在舒适护理的实施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主要的操作原则是,细致、耐心和为患者为护理的根本。

2.1 预防准备

针对可能造成患者不舒适的原因进行全面的排查和分析,预先将这些细致的工作妥善安排好,例如房间内的卫生、气味、环境的安静、整洁,患者进入新环境的快速适应,在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不适和休息不好等情况给患者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3]。应该预先进行考虑到位,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适,应该及时给予适当的处理和安置。

2.2 观察护理

由于舒适性的判断往往都是以患者厄主观意识为标准,因此很多时候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这就给舒适性护理的具体工作开展带来了一点的难度。护理人员应该积极和患者展开沟通,通过倾听患者的需求和埋怨来了解给患者带来不适的原因和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改进,而且要善于观察患者的一些动向。主动去采取询问和关心心血管患者。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更好开展工作。

2.3 护患关系的和谐建立

建立起和谐的患者和护理人员之间的互信关系,有利于舒适化护理模式的实现和开展。实施良好的相互支持和理解的沟通渠道,是建立起患者舒适心理环境的重要保障,因为通过沟通,患者可以将对于医院,治疗,医生,护理上的各种自身感到不适的感觉和想法表达出来,内心的宣泄有利于患者的情绪受到一定的调解,同时让患者的心态趋于良好的环境转变,从而提高自身对于环境评价的舒适感[4]。

2.4饮食护理

在饮食护理上,需要严格监督心血管患者的食物种类和数量,提倡饮食有节制,少油盐,多纤维和补充适当的维生素。调节肠胃和减轻身体的负担。一般而言,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介绍和进行营养的健康卫生指导和培训,让患者了解合理进食的必要性。同时在食谱的设计上也需要在满足治疗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偏好和口味,只有这样才能让客户的舒适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模式处理之后,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为98.6%,相比较对照组的75.4%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4 护理体会

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主要面对的工作重点是,针对患者的胸闷、胸痛,气喘、心悸等病症进行观察和处理,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病情。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主要是将对患者各种表征数据的观察和记录,吸氧和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等措施实施到位[5]。在此基础上增加对患者的住院环境,沟通及心理护理措施。让患者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心理舒适感。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采取了舒适护理之后,患者的个人主观感受上对于护理质量的舒适性有较大的认可,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说明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的操作上,采取舒适性的护理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陆文妍,杨柳枝.舒适护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19)

[2]张文娟,石雅泳.舒适护理对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调查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10)

篇10

1、临床资料

所选106例患者中,男性85例,女性21例,年龄34——99岁,监护时间一般为2——15天。

2、心理特征分析

2.1心理问题 所选病例中的中年患者,面临着家庭和事业的多种问题,发病急,心理压力大,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老年人生理上各种组织器官的功能开始逐渐衰退,心理上易产生失落感,很难适应新的环境,而产生孤独感,情绪波动较大,易急噪、固执、多疑,甚至对医护人员会产生不信任感。

2.2原因分析 (1)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对环境陌生。(2)取消家属陪护,身边没有亲人的陪伴,让患者增加孤独感。(3)病房内配备的各种先进的抢救设备、仪器,以及监护仪的报警声,都会给病人造成心理上的压力。(4)频繁的检查,治疗措施的实施,紧张而忙碌的气氛,患者会产生焦虑。(5)病室内其他病友的病情恶化或死亡,均会引起病人的恐慌情绪。

3、护理对策

3.1消除恐惧、紧张心理 作为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除了有熟练及精湛的护理技术,还要有敏锐的观察病人生理及心理变化的能力。病人因病情发作被家属送到医院来就诊,疾病的痛苦,死亡的威胁,加上环境的改变,最易产生恐惧、紧张不安情绪。此时我们要观察到病人情绪细微的变化,主动向病人介绍病房的基本情况,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向患者说明各种监护仪使用的目的及在使用中可能发出的声响,使其有思想准备,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尽量统一时间安排治疗护理操作,并争取在短时间内集中完成。在与病人接触的过程中,病人对医护人员的言行非常敏感,我们应时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良好的言行会给病人带来正性的心理暗示和积极的情绪,反之就会产生负性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情绪。要做到良好的言行要注意以下几点:回答病人的病情时,既要有说话艺术又不可以含混吞吐,以免病人产生疑虑;对待病人要态度温和、言语诚恳但不怜悯;向患者介绍各种治疗、用药、仪器设备的使用目的时,要用通俗易懂,使病人尽快适应住院生活,使其能积极配合各种治疗措施的实行;当病人发生病情变化或抢救时,及时拉起窗帘遮挡,以免给其他病人造成不良刺激,减轻或消除病人的恐惧、紧张心理。

篇11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基本症状有:心悸、呼吸困难、紫绀、眩晕、 晕厥、疲劳等。患者症状明显,身心痛苦,危险性较大,心血管内科以老年患者居多,疾病的特点以及患者的特点,都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10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患者30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9例。患者年龄为22~66岁 。病程为4个月~6年。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符合国家标准的心血管疾病症状,确认为心血管内科疾病。

1.2 方法

1.2.1护理环境 良好舒适的护理环境,既能保证患者的休息,又能使患者心情愉悦,因此良好舒适的护理环境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在护理环境上根据患者的情况以及要求,充分尊重患者的意见。对护理环境的安排做出如下要求:①病房环境,病房做到,整洁、通风、光线舒适、布局合理,病房里整体是单调的白色,因此,可布置一些绿色植物或装饰起到调节患者心情的作用,并及时打扫保持卫生。②病房安排,在安排病房前,征询患者的要求,然后根据患者的要求,安排患者满意的病房。在整体上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文化程度、爱好等大致划分病房,以便让患者尽快的适应病房,并心情愉悦。③人文环境,患者入住后,尽快记住患者的姓名,了解患者,用患者喜爱或者让患者感到尊重的称呼去称呼患者,避免"某床"的称呼,这样能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拉近医患的关系。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要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一些患者介意或者属于患者隐私的问题,要私下询问患者,避免患者尴尬,对于患者的隐私绝不向外透露。④医院环境,除了病房的内部环境,医院的外部环境也很重要,医院应该有比较安静优美的花园,让患者在散步或者乘坐轮椅外出休憩时,有闲适和惬意的感觉。

1.2.2饮食护理 心血管疾病若是饮食不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情况,因此,饮食护理也是日常护理的重要部分。针对心血管患者宜给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应限制钠盐食物。多吃水果、蔬菜、维生素,以利心肌代谢,防止低钾;避免饱餐,因饱餐可诱发心律失常,加重心悸。因此,护理人员为患者安排食物时首先根据患者的喜好进行选择素材,然后将这些素材以比较清淡的方式煮出来给患者食用,但是由于很多患者都是十几或几十年都已经习惯于一种饮食方式,突然间改变习惯会比较难以接受,因此就会不愿意接受护理人员准备的食物。

护理人员为患者安排食物时首先要选择适合心血管患者的食物,其次在食物摄取的量与时间段要安排好。在安排食物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告知饮食的对疾病的影响与重要性,并尽量安排既健康又符合患者口味的食物。护理人员需要耐心的与患者以及家属沟通,让患者意识到合理饮食的重要性,使患者接受配合医护人员安排的饮食。做到这些要从细微处入手,比如,针对老年人牙齿不好,准备些易于咀嚼的食物。

1.2.3 心理护理 血管内科疾病包括高血压、心率衰竭、心肌梗死、心脏病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基本症状有:心悸、呼吸困难、紫绀、眩晕、 晕厥、疲劳等。患者较为痛苦且危险性高,长时间受疾病折磨,多数患者心理脆弱。主要表现为焦虑心理、抑郁心理、绝望心理。因此,在住院期间,护士要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护理,向患者宣传心理、生理病情的相互转化及作用,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耐心劝导,以解脱心理上的压力[1]。

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因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根据患者的表现、情绪、病情变化等来掌握判断患者的心理情况,对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要认真做好记录。心理刺激对心血管患者的威胁较大,轻者病情加重,重者可引起猝死,在护理方面应减少应激心理刺激的发生,这就要求:①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气氛,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②杜绝与患者谈论和疾病有关的问题。③医护人员语言和蔼、耐心细致、动作轻柔、敏捷。

医护人员可以帮助患者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如看电视、听音乐、读书,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态度,主动配合治疗,使患者感到生存的价值,而更好的体现出心理护理的作用。

护理人员要求尽量做到以一种关心的、热情的、尊重的态度与患者交流,让患者感觉到有人的尊重和关心,忌表现出不耐烦、不尊重的情绪。

2 结果

30例患者治愈21例,治愈率70%;好转8例,好转率26%,转院1 例。患者满意率99%。在经过我院系统人性化护理后,患者心态平稳,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医患关系和谐,患者满意度高,治疗效果显著提升。

3讨论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护理工作,需要从护理环境、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多方面去做工作,这就要求了,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完成日常护理,还要注重对患者的态度以及注重与患者的交流,临床治疗、日常护理、心理护理三管齐下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总而言之,我院的系统人性化护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护理形式,以往以疾病为核心的理念已经逐渐被以人为本的现念所代替,这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我院的系统人性化护理能够让患者在治疗期间感受到尊重和关心,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朋友间的信任,从而在舒适的环境中更快的将疾病治愈。

篇12

1内科护理学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

1.1课堂内的学习形式

1.1.1发现式探究。

主要过程是:教师提供相关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或验证猜想的方案――病历――讨论、归纳与反思。发现式探究学习常用于一些重要的概念、规律课的学习,如在“冠心病”一节,我用多媒体提供一个情景:“一个老年人在劳动中突然停下来,用手捂住前胸,表情痛苦?”引导学生提出猜想:“这位老年人出现了怎样的不适?”从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1.1.2接受式探究。

主要过程是:教师提供有关知识和背景材料――操作或讨论――得出结论――应用反思。接受式探究学习主要用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如“冠心病”一节,教师讲解临床症状时,提出“心绞痛主要症状为胸痛,心梗亦为胸痛,二者有何区别呢?”然后指导学生看书、病历与多媒体,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二者虽均为胸痛,但在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各有不同,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作业。接受式探究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主动的接受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走出传统的“黑板+粉笔+教材”的传统模式,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拓展与优化教育环境,以此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

1.2课外的常见学习形式

1.2.1探究性实验与操作。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医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验证性病历讨论,如果简单的课上讲解,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则不符合教育的初衷。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我把教科书中的病历以角色表演的形式留给同学,让他们根据病历中的内容,分别饰演患者和护士,通过资料收集,得出护理诊断,施行护理措施,并给予健康指导等整套的医疗实践,使学生从课堂走向临床。课外探究性实验与操作的特点是:学生自主性强,时间、空间相对充足,学生亲自参与设计病历过程,进行充分观察,并对病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充分发挥学生“五官”的作用,使他们真正做到“四到”:手到、耳到、口到、脑到。

1.2.2专题探究活动。

21世纪的中级护理人才的教育目标是:“护理模式应以病人为中心,实施身心的整体护理”。专题探究要有成效应做到三点:其一,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首先教师要预见学生小组能否完成专题探究,在完成专题研究的过程中将会出现哪些困难,有针对性的作专题讲座;其二,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开展专题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新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但其维持时间较短,因此不断的变化活动形式,可让学生保持兴趣和热情;其三,尽量用学校和教学医院资源来开展研究,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种具体感。

2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2.1创设学习情景,激发探究兴趣,建立模拟病房。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是进行探究最直接的动力。典型规范的模拟病房,教师装扮成各种典型疾病的患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发现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创设情景教学常见的方法是:用好教材中的“?”,生动形象的小病历故事,多媒体展现的护理片段、疑难病历思考等等,让学生处于探究的情景中,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2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这里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就是“作业”,不过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作业,它的突出特点是对学生具有实际的意义,是学生最近关心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例如:“夏季易爆发那些传染病,应进行怎样的预防和护理?”并附加一些评比措施。由于夏季即将来临,学生非常关心,加上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又要评比,学生的探究积极性高涨。

2.3加强过程指导,教会探究方法。

探究性学习必须强调过程,指导护理病志,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与技巧,提出具体要求,如:使学生学会如何收集健康史、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使学生养成自觉观察医疗现象和物理体征的习惯,能制订护理计划和表述预期结果,能通过观察提出质疑;护理操作,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操作顺序完成,并理解它的科学依据;收集现代护理信息,指导学生如何登陆Internet,提供相关信息所在网的网名等等。

2.4注重探究实效,享受探究乐趣。

我们应当采取多种方式,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以建立“成功―快乐―成功”的良性循环机制。就课堂教学而言,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重视课前准备,如病历课前透彻分析、自制课件拷贝入硬盘并演示一遍等等,有效的问题解决是以坚实丰富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的,旧知识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前提;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材料,学习材料的简繁和难易直接影响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要经过精心选择和组织;三是适当指导,探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要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适当的指导是必要的,但教师的指导宜少而精,过多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制约学生的手脚。

2.5培养创造性思维,升华探究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深刻性、独特性等品质摆在重要地位,保护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类比、猜测与假设,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始终维护着一个自由的探究氛围,使学生的探究能力最终升华为创造能力。

总之,探究性学习中没有失败者,其积极影响是全方位的。首先,这种学习方式可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主动获取知识,重视实践,力求创新,让日常学习充满生机与活力;其次,这种学习方式可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和研究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三,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摆脱了单一的学习模式,使他们的社会交往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大有提高。因此,笔者认为,此种学习方式应大力推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