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

时间:2022-11-23 16:55: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二、结构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揭示秦王的骗局,表现了维护领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三、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好处,拿大块土地来换取小的,那很好;虽然这样,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年高德劭的人,所以我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上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只拿来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一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志土发怒可不是这样。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里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啊。”

四、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五、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六、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采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本文篇幅虽短,却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抗争。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形象反衬出唐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双方交锋两个回合。秦王盛气凌人,威逼唐睢,唐睢镇定自若,据理力辩,回绝了秦狂妄无理的要求。秦王理屈词穷,恼羞成怒,竟以“天子之怒”、武力杀伐相恫吓,企图使唐睢屈服于自己的之下。然而,在生死存亡的考验下,更显出正义的力量、英雄的本色。唐睢引述古代侠士义举,指出“布衣之士”发怒的威力,暗示自己将以身效法,并“挺剑而起”,表现了为国献身、义无反顾的决心。秦王在这大义大勇之下,“色挠”而“跪谢”。这些行动、语言、胆识气概的层层对比,使古代爱国义士的形象和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秦王专横的性格将唐雎不畏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②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文章主要篇幅写人物对话,全篇除了五六句是直陈描写句外,其余均为人物的对话。对话双方各自的语气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秦王的话充满“天子”的压人威势,如文章开头第二句“寡人……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之安陵,以大易小,这是显而然是欺诈:“其许寡人”一语,突出地表现秦王无可商量的横蛮态度。第二段中,秦王责备安陵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种问罪口吻,在欺诈的同时,加之以威胁。唐雎回答:“否,非若是也”。语气坚决,否定了秦王的“逆”和“轻”的说法。第三段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秦王的仗势骄横、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在精彩的对话中,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③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一结局”的故事情节,开头和结尾简略地交代故事的缘由和结果,中间两段详尽细致地写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

篇2

如何引领?重要的是加强备课,把教学的预设做实做细。

首先教师每节课要扣问自己五个方面的问题:①学生在哪里(备学生、备学情)?②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确立目标,预设问题,备课标,研教材)③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预设师生时间分配)④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备教法、备学法、备活动)⑤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到达目标,有多少学生到达?(达标问题,备训练、备检测)其次是努力提高五种能力,尝试放手,将学生推向前台。

研读课标、教材的能力。既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教材,又要居高临下地站在编者的角度去读,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挖掘出教材中隐含的两条线(知识这条明线和思想方法这条暗线),把两角度两条线结合起来,通盘考虑。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作必要的增减、整合,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一节课只确定一个中心内容,依据中心内容确定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把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具体的定下来,避免一节课追求很多目标反而哪一点也学不扎实。

板块式教学思路的设计能力。板块式教学思路能让大量的课堂在教学上思路清晰起来,使每一节课都一步一步向前走,一块一块的来落实。如语文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思路--活动一:朗读训练。读顺课文内容,读清课文层次,读出故事情境,读出人物情感。活动二:辨识训练。每位同学要根据课文内容,自编一组词义辨析卡,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活动三:品析训练。以“课文语言的表现力”为话题,赏析课文的语言,课堂对话,师生交流,教师小结。

主问题预设的能力。所谓主问题预设,就是只用一个或几个有牵引力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大大减少学生随口而答的活动,增加学生课堂思考活动的时间。如《风筝》的问题设计--初读阶段:请同学们自选角度,说说《风筝》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课文教学进行阶段: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文中的弟弟;根据文中的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教学深化阶段:文中的“情”表现在哪里?举例说明。这样的问题设计其实都是学生活动的设计,都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设计,都是教师与学生课堂对话的活动设计,常用的、惯用的提问手段被课堂交流与师生对话代替,大大提高了课堂活动的效率。教师要做好问题预设需要围绕学习内容认真分析、研究、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疑难障碍、可能犯的错误、可能陷入的各种思维误区等,为学生学好新知识做好知识铺垫,把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演化成学过的知识点的再现过程,给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铺设学习的台阶。

篇3

自2001年《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文言文的教学却成为语文教改的一个“死角”。这是因为: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虽都是流传千秋的名家名作,但由于古今语言的流变、时空的阻隔,学生要读懂了解文章内容尚不是件容易的事,要领会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审美情感等内容就更艰难了。

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达成新课标的要求呢?笔者意图结合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立足吟诵建语感,提高对言语灵敏的感觉能力

古语云:“置之齐地则齐语,置之楚地则楚语。”这就是说,学习语言要有一个“活”的语境。文言文学习也是一种语言学习,诵读就是为文言文的学习提供语境。古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又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就有了对言语灵敏的感觉能力,不需要进行词法、语法、句法等理性分析,就可以直觉辨识言语,体悟文章的情味,换言之,就是有了语感。

二、落实字词品文句,培养浅显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1、授之以渔,文言词义推断有法可循。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要让学生养成查古汉语字典自己解决词语疑难的习惯。但有些字词有多个义项,即使查了词典,要确定用哪一个义项也有一定难度。为了学生对词义掌握有“山的沉稳”和扎实,一线老师归纳了多种巧释文言实词的方法。浙江杭州九中余佩枫老师总结了七种方法:语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联想推断法,邻字帮助法,成语对应法,古今比照法。河南濮阳一中范利萍老师也归纳了七种方法:字形推断法,通假字音推断法,成语推断法,整齐句式推断法,语法分析推断法,语境分析法,带入检验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学生对文言文字面含义的理解才能更准确。

2、品味词义,方法要有“水的灵动”。

文言文字词句的教学中,不能孤立地解释其含义,要把字词句的理解与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情感的领会紧密地结合起来。笔者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让学生从字词句中揣摩人物性格。仗势骄横而色厉内荏的秦王性格通过“其许寡人”、“逆寡人者,情寡人与”和“色挠,长跪”来表现;不畏、机智勇敢的唐雎性格通过双重否定句和反诘句来表现等等。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鉴赏等多种方式推敲文本语言,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于无声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落实文言文字词的教学,达成“山的沉稳”的浅显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穿插背景明意图,领悟思想感情与写作目的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作品基本上都是产生于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文章,但如果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放在开头介绍,学生就会以为是例行公事而无动于衷。背景资料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应该明确时机,当引则引。如教学《陋室铭》,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后,多对刘禹锡的人品不以为然,认为他善于自我吹捧。笔者穿插背景介绍:这篇文章是他被贬至安徽省和州时所作,和州策知县是个见利而为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但他仍然读书作文,并写下了《陋室铭》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了解背景后,学生们为刘禹锡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格深深折服,对文本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四、弘扬个性试创新,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说:“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所体现的古人思想在历经漫长的岁月后依然焕发着活力,依然启迪着现代读者的思想,但也不可否认,古文中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与现代人的观点形成了一定的摩擦。教学中,学生必然会用现在的眼光重新审视古代的思想,教师要适时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比如一位教师在讲《宋定伯捉鬼》时,学生提出了与教材观点相反的问题。课文的阅读提示说:此文表现了“人用智谋制服鬼”、“人能胜鬼的积极意义”。学生对此予以否定,说:人鬼相逢,鬼直言相告“我是鬼”,何等坦率磊落;鬼在途中两次生疑,说明他并不愚蠢;鬼善于变化,本领高强。鬼之所以上了当、中了圈套,全是因为鬼对世界和对宋定伯的信任。相较而言,宋定伯其言可憎,一路上尽说谎话;其行可恶,一路上占尽便宜;其动机可鄙,一得“千五百”,就溜之大吉。……这些打破常规的全新认知使得文言文课堂生机勃勃,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有自己的主见与思想,时代的创新主旋律也在小小的语文课堂上唱响。

五、多法写作促领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和理解

文言文短小精悍,语言凝练,作品中不确定的“空白”处不少,足以给人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扩写、改写、补写、续写提供了恰当的情境。学生的写作反过来在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和理解。如学习《桃花源记》时,可以让学生补写渔人“及郡下”和太守的对话;学习《孙权劝学》时,可想象主与臣对话时的神态动作等等。

六、多方延伸求综合,拓展认知领域建立信息网络

1、精选课外篇目,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某老师在教学《狼》时,迁移另一则狼的故事《牧竖》,让学生在把握了课文中狼的残忍和狡诈之后,又了解了母狼母爱的伟大。笔者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拓展《左传》中内容相似、战争结果大不相同的《子鱼论战》,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了作战时要把握战机的道理,领悟到曹刿作为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作为统治者的鲁庄公和宋公之类“肉食者”的鄙陋。

2、有质量地开展文言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及专题研读活动。

为了感知文言文的文化内涵,教师应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文言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及专题研读。杭州第九中学的俞佩枫老师在教学李白的《行路难》时,设计了课题“酒·文学·文人”。有的学生收集了李白其余的“酒歌”,探究他想像奇特、豪放飘逸的诗风;有的小组重点解答“李白的人生为何如此失意”;也有以“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为研究内容的;甚至有人关注文人好酒的问题。这样,古代美文的欣赏拓宽到了广袤的文学认识领域。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要认清文言文独特的体例特点,立足诵读,以“水的灵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让学生养成“山的沉稳”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深刻反思教学行为,即时调整教学方式,才可能不断超越自我,步入新境界,使课程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俞佩枫《立足课堂,自主发展》,2005年。

篇4

从我校目前的师资队伍情况来看,其中青年教师居多,大部分青年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课堂的调控把握、课堂教学的设计,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维持、提升等都还不能较好地掌控。通过有效教研、有效课堂的实施研究,能达到帮助这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的目的,能较好地解决“耗时多、负担重、效益低”的课堂教学现状。

一、有效教学核心概念的界定

(1)“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W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课堂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三重含义:一是有效果,即对教学活动结果与教学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是对投入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获得的收益之间量化关系的评价,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因为时间是最重要的教学投资,所以也可以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这个公式来计算;三是有效益,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二、有效教研的目标和内容

如何打造出高效课堂、板书能不能再简略点、重点能不能再突出点、能不能把更多的内容交给学生、学生能力比应试更重要、这节课是否是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是有效的学习等,就是有效教研、有效课堂研究的内容。

三、有效教研的过程和方法

1.研究过程

在已形成的有效教学成果和学校校本教研模式的基础上,以如何促进教师整体能力的发展为切入点,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案例研究为主要形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制定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现状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教师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的认识和看法,并对认识和看法进行整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案例研究法:在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方面进行案例研究,注重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设计案例集。

(3)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与再实践中解决问题;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评价、提炼出规律性的结论,并撰写研究报告。

四、有效教研的主要成果

1.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了教科研意识

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各种因素发挥整体效能的过程,这就迫切要求教师加强学习有效教学理论,通过交流培训,深化本课题的理论观念。随着课题的确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教学理论的头脑风暴学习,强化了教师的校本培训。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课题的管理网络和课题研究例会,组织教师学习交流,统一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校本研修引领科研工作,科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发现和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促进学生发展。通过课题研究,打造了一批研究型的骨干教师队伍,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我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攀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校本研修活动的扎实开展,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进行教学研究的意识增强了,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师教科研能力和业务素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并有多篇课改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成效明显,集体备课逐步规范有序,许多青年教师承担了校本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导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陆续成为教学能手,形成了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2.促进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访谈,通过教务处提供的统考成绩对比,通过学生作文的进步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我们的课题研究被证明是有效的、有实际操作性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变为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在使用教案过程中,我们结合学生实际,要求学生先自学,并记下疑难问题,上课时学习小组分组讨论在自学时的疑难问题,对那些仍解决不了的,由组长报给老师;教师在这期间主要巡回各个小组、听取讨论,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对教材中可通过分析概括出的规律,为学生提供方案,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直至把问题解决;对那些学生不易找出或易于忽略的问题给予启发,对学生经讨论仍未解决的问题,教师不是只作简单的回答,而是想方设法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得到答案的同时,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案使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建立起“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的多向交流模式,形成了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同时也可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由原来的害怕发言者逐渐变成了争先恐后发言者,实现了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学们习惯了自主学习便会去主动探究,进而有创新、有创造、有所得有所成。

3.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的行为设计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那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验证我们的行为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具有普遍性,学校课题组以课堂教学为依托,进行实践验证,实施课堂展示,构建有效课堂,把课题研究推向纵深;同时,创造多种机会向教师展示我校有效课堂的实践课,帮助各位老师突破教学方法的旧框架,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注重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追求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促使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真正有实效、有价值。

五、校本研修后的思考

1.把握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有效教研的前提

强烈的目标意识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而且要确保学生有收获、可以接受。以前的教学目标过于关注学科知识,而新课程要求我们从知识形态走向对生命意义的关注,所以我们的思路不能局限于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更要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经历知识生成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体会学习的价值。基于此,我们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应从学生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还应该具体,不能抽象。例如,“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个目标,应培养什么样的能力?通过什么培养?是语段的概括能力,还是语言的交流表达能力?等等。

2.开展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有效教研的主线

有效课堂需要开展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从而实现课堂轻负高效的目标。开展的活动要具有开放性,在开放的活动中锻炼思维,开发潜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教与学的方式决定了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效果,因此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将是课堂活动丰富而开放的保证。例如,在《唐雎不辱使命》文言文的教学中,可以用课本剧形式分角色表演,利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帮助学生理解唐雎大义凛然、勇敢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气质,比单纯的分析讲解更有效;而对《那树》这种哲理性散文就要通过反复阅读,默读、范读、精读等才能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主旨:刍ど态环境,人类不能太急功近利,正确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自然的关系。

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教研的保证

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了一定学习方法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通过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在导上下功夫。导的实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导的落脚点是促使学生进行高质高效的自主学习,形成良性循环,通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开展。自主学习不是说让学生自己做做预习笔记、自己了解一下课文内容就可以了,教师的“导”要有问题的设计去引领学生。

4.课后的有效反思――有效教研的助推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