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物保护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1-26 15:23: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文物保护的看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文物保护的看法

篇1

我们知道,文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宏观控制的,也有微观保护的,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极为广阔,概括起来主要有法规、计划、技术、专项管理等。对于县级文物管理工作来说,它不仅肩负着保护与当地的历史有关文物的责任,而且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因此,县级文物管理保护工作就成为文物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县级文管所的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了加强县级文物保护工作的经验。

一、县级文管所在文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管理中存在的失窃事件

县级文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文物失窃。这一事件的产生,不仅是文物管理的硬件设施问题,更是文物管理的思想意识问题。笔者研究多年发生的失窃事件,发现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的原因。县级文物管理由于投入不足,致使硬件保护设施不健全,维修不及时,更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高科技保护措施,如视频监控系统,电子报警系统等。这些必要的保护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县级文管所的财政投入相对比较少,但这并不是加强文物管理和保护的阻碍,如果我们精打细算的话,能把钱花在关键处,应该说,用于升级文物保护措施的费用还是有的。

其次,文物管理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县级文物管理工作人员基本是两类人,一类是年老体弱的退休人员,一类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青人。前者是长期工作在文物保护或其他岗位的人员,只是年龄大了,离退休不远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不高,观念老化,行动迟缓,心思早已不在工作上了。所以,文物摆放不合适也不动,文物破损也不管,遇到文物偷盗也只是自顾自。后者则是由于刚走上工作岗位,对工作的性质不了解,文物保护意识不强,甚至觉得文物保护只是保管一些破罐烂盆,发挥不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工作懈怠,热情全无,文物倒了不扶,窃了不管。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文物保护工作现状如此,结果自明。

(二)文管所领导管理能力的缺失

县级文管所的领导对文保护的责任意识不强。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调任县文管所的领导,不是离退休不远的老者,就是由于工作不力或无工作能力而退居二线的人员。前者如上所述,只等退休回家,而后者对工作不闻不问,只是一门心思用在如何花去本文物单位仅有的一点管理经费上。他们对文物的保护、修复几乎不予过问,更不用说具有现代文物管理意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对文物保护的力度。

二、文物管理局解决文物保护工作存在问题的方法

(一)加大投入,升级硬件设施,提高现代管理水平

加强县级文物保护,并不是说说而已的事,是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升级管理设备,提高保护水平的。

首先要各方筹措经费。文管所要多方筹措资金与开源节流并重。一方面要与县领导积极沟通,争取县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请求,甚至向国家申请置办硬件设施的经费,以提升文物保护的硬件设施,如购置视频监控系统,电子报警系统等,提高文物保护的水平。对此,我们应该有信心,应该努力争取。因为,党和政府比我们更能明白文物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珍贵和价值,一定会尽力帮助县级文管所做好文物保护的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工作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向社会人士求助和募捐。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在增强,特别是社会上的有识之士,他们对有一方历史价值的县级文物的保护是十分重视的,我们向他们提出文物保护的求助募捐时,他们会慷慨解囊,出手相助的。我们也可扩大求助范围,向大城市扩展,向县域内的本地成功人士提出募捐请求。当然,我们需要做好募捐的相关工作,如募捐手续、资金保管、资金使用、资金监督等相关内容向募捐者介绍清楚,证明募捐的正当性和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如果资金巨大,就要成立募捐资金使用管理委员会,以社会监督的方式运行,以提高募捐资金使用的效益。同时,我们也可以引进现代文化企业运行模式,实行私人经营、政府管理和扶持的机制。政府可以象征性地征收一点租金,其他全部由私人来经营和管理,政府还要给予经营者一定的政策或者经费上必要的扶持。

(二)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素质,更好地促进文物保护工作

首先,要实现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年轻化。如前所述,文物保护工作既是体力活更是智力活,因此,笔者认为,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年轻化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要防止失窃事件的发生,仅依靠硬件设施显然是不够的,更何况任何硬件设施都不可能是万无一失,一劳永逸的。

在选聘工作人员时,一定要挑选身体素质好的年轻人员,在突发失窃事件时,既能保护文物又能保全自己的生命。与此同时,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还要注意文化素养的提升和业务能力的提高。要懂得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了解文物保护的方法和流程,如博物馆温度设置,文物的清洁;视频监控系统的操作,电子报警系统的工作原理等。这需要对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只有合格者方能正式上岗。

(三)提高领导者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工作能力

以笔者多年的观察发现,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好坏,领导者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热情是至关重要的。领导者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文物有深刻的理解,对文物保护工作有深入的研究,那么,他的领导工作必然出色,他领导下的文物保护工作必然卓有成效。因此,上级主管部门也好,当地政府官员也好,要切实从文物保护的实际出发,考虑人员选配,把那些有文物修养,有历史责任,想为当地文物保护工作做些事的人员选拔上来,并信任他们,重用他们,以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使命感,从而使他们不遗余力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文物保护;法律

一、建筑施工过程中地下发现文物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地下埋藏文物众多,特别是像陕西、河南等一些文物大省,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地下文物。保护好这些文物既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尽的义务,也是法律的要求。

保护好的一些案例,像长沙马王堆汉墓、满城陵山汉墓等。当然,也有一些保护不好的,像2006年的“湖南宁乡50余座古墓因施工方施工不当受损”、2008年“西安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齿轮研究所项目,唐代官吏墓室受损”、2009年“包西铁路浦城段施工致古墓损毁”等,很是让人痛心。

二、保护文物的重要性

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研究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国家、民族的高度来讲,保护好文物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人们的爱国热情。对文物的研究、学习、参观就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即可增进历史文化知识,又可陶冶情操,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遭到破坏,损失难以弥补。所以,保护好历史文物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应遵守的法律。

三、相关法律要求

涉及施工中文物保护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具体相关条款摘录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十七条规定:

第十七条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 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第三十一条 旧城区的改建,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以及受保护建筑物的维护和使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二条规定:

在进行建设工程或者在农业生产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文物,应当保护现场,立即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如无特殊情况,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赶赴现场,并在七日内提出处理意见。文物行政部门可以报请当地人民政府通知公安机关协助保护现场;发现重要文物的,应当立即上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十五日内提出处理意

依照前款规定发现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哄抢、私分、藏匿。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

(一)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

(二)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其工程设计方案未经文物行政部门同意、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的;

(三)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

(四)擅自修缮不可移动文物,明显改变文物原状的;

(五)擅自在原址重建已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文物破坏的;

(六)施工单位未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从事文物修缮、迁移、重建的。

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或者损毁依照本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设立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八十三条规定:

第八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小型房屋建筑工程的建筑活动,参照本法执行。

依法核定作为文物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和古建筑等的修缮,依照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规定执行。

抢险救灾及其他临时性房屋建筑和农民自建低层住宅的建筑活动,不适用本法。

四、不容乐观的现实

虽然有上述一些法律条文,但在现实施工中文物保护工作并不乐观。

例如,国家《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应事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调查、勘探。

但是,目前有许多建设单位有意逃避考古勘探,能躲就躲,能拖就拖,相当一部分项目是未经考古勘探即直接开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凡因进行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需要的考古、勘探、发掘,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正是由于不愿承担这笔勘探费用,使拒绝考古勘探成为时下许多工程项目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不愿让文物部门进行考古勘探,一些建设单位在擅自施工后发现文物,既怕承担责任,又怕影响工程进度,于是便瞒天过海,私自处理。导致文物被严重损毁。

在文物执法方面也很尴尬。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故意或过失损坏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要追究当事者的刑事责任。但在现实中很少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往往罚款了事。因为基建施工中的文物破坏案例,大都属于法人违法,而要处罚一个单位则需当地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开会研究通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其关系单位“活动活动”,文物处罚的提议最后也就不了了之。所以,当地政府是否重视支持,其他部门是否积极配合,对文物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实情况往往是,当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经济利益产生矛盾时,一些地方的行政领导和职能部门更看重基本建设和经济利益,而忽视文物保护。

五、建议及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2.提高政府行政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文物保护意识,实行问责制。

篇3

【中图分类号】 G26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299-02

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省市一级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等一系列新情况、新任务的不断出现,如何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是基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面临的崭新课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将对基层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做简要的分析,并结合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身份提出几点对策。

一 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对文物的保护,部分基层干部以及大部分农牧民对文物的保护认识不到位,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与己无关,甚至毫不顾忌地占有出土文物,随意破坏文保单位周边环境面貌。还广泛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物保护”的思想,只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社会效益,视文物保护为包袱,缺乏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意识。少数基层干部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政府无关,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不能与文物保护部门形成合力。

2.文物保护经费缺乏

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主要经费来源还是政府财政预算。这一点在《文物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也是国务院要求的“五纳入”内容之一,然而在现实中很难落实。以我县为例,多伦诺尔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城区内存在着大量有待维修保护的古建筑,但文物部门获得的财政预算只能对濒临损毁文物进行抢救性维修,我们也承认,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钱,就目前地方经济的现状也不可能拿出很多钱来满足各项事业发展。但文物保护事业有其自身特点,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目前不对文物保护进行最低限度的经费投入,那么即使今后经济发达了,文物的损失也无法挽回,将愧对子孙后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3.法律法规抵触

从当前的操作过程来看,与文物保护政策相抵触的是《土地管理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凡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必须依法划定相应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在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而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要求,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建新房必须拆有价值老屋。文物部门在文物普查中也陆续有所发现,如果不及时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将会难逃被拆除的厄运;如果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又缺乏足够的经费保护,致使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

4.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由于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的实际能力有限,对区域内文物家底不清,基础数据不准的情况很难从根本上转变;由于编制的限制以及经费的缺乏,文物宣传展示工作很难深入开展;没有正规的博物馆,文物的存放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在管理方面缺乏科学规范,在服务方面缺乏主动意识;文管队伍的自身建设明显滞后,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匮乏,职工队伍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 解决基层文物保护工作问题的对策

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任务繁重而又艰巨,全面推进文物事业的发展,根本在于更新观念,强化领导,关键在于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的文物工作“五纳入(即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的要求狠抓落实,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保护好文物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千秋事业,是体现城市文明程度以及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全社会必须关注这项事业。以我县为例,多伦县多伦淖尔镇作为自治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城区内存在着汇宗寺、善因寺、山西会馆、清真寺、碧霞宫等大量的文物保护单位,按照自治区文化大区建设目标,县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认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的责任感,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如编印一些宣传文物保护方面的小册子分发给有关部门、学校、社区等;举办学习培训;召开纪念会、学习座谈会、学术研讨会等;建立一座条件完备的现代化博物馆,通过开办特色展览,在陈列内容、主题、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渲染,充分利用文物最直观、最生动、最真实、最可信的特点,使文物教育功能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加大宣传,强化和提高市民和保护地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保护好文物的自觉性。

2.建立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

文物保护,都存在着资金缺乏的问题,但即使经费缺乏,也应保护。县政府应把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建议解放思想,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出台一些为保护文物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社会团体、协会、宗教和个人等参与、捐助文物保护事业;借鉴兄弟旗县的成功经验,在坚持文物保护法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各方参与保护开发,并让他们从中受益。以多伦县为例,县委政府在引进企业的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对汇宗寺、山西会馆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护,几年来,汇宗寺、山西会馆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通过旅游开发手段,每年吸引大批游客游访,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还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种做法还可以应用的其他文物保护单位中来。

3.要进一步规范动土管理

在生产建设领域落实文物前置审批程序是文物得到有效保护的重要保证。要继续坚持“先申报审批后动土”的原则,凡是在文物保护地段动土,一律按程序逐级申报,规划、土地、城建等部门要大力支持和配合,实行动土申报许可制度,严格履行报批程序。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依法履行动土申报手续;文物部门要规范动土管理制度,加强违规动土的巡查监管。以确保勘探发掘工作的有效衔接,避免因生产建设导致破坏文物的事件发生。对违反规定擅自动土施工的,要严格依法查处。

4.健全文物行政管理机构,提高管理队伍的人员素质

县级文物保护部门作为基层文物单位,存在着人员编制不够、体制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现象。因此要做好文管体制改革,配齐相应编制和专业人员。要引进高素质的文物保护专业人才,把引进文物保护人才像引进科技、教育等方面人才一样,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引进人才,迅速提高文物保护队伍的素质,同时,应该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举办各种专题性的短期训练班,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切实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待遇,注重对后备人员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篇4

新世纪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投入也达到了建国以来空前程度,对文物保护既是一个机遇同时又是一个挑战。一方面大规模的环境整治、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腾退为大批年久失修的文物古迹的抢修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如何保护和实现文物自身的价值,给文物古迹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对于文物建筑修缮,是修旧如旧还是金碧辉煌,是保护文物古迹的更多的真实性,还是追求修复的完整性,这一许多国家都在争论、许多年都在进行探索的问题,再次成为国内各界及业内人士争论的焦点。其实核心就是一个保护和利用的问题。保护文物价值固然第一位,无可非议,然而,对于如何发挥文物资源的优势,更好地保护和充分发挥文物的社会价值作用却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以至于在如何保护、如何利用上各持己见。一些人认为,文物保护与利用是自然形成的一对矛盾,修旧如旧和金碧辉煌也自然对立起来。下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就地保护,修旧如旧”原则

梁思成先生当年曾针对赵州桥大修提出过修旧如旧的原则。在文物建筑维修时,这已成为人们提及最多的一词,认为它是文物建筑修缮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一些专家也是这种观点的持有者,甚至有些学者认为,修缮本身就是一种可能的破坏,修缮只能在不修不行了的情况下进行。所谓修旧如旧,一般认为修完效果应是:修跟没修一个样。

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城市的现代化之间历来矛盾不断、抵触不断。由于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往往是人口密度比较大的老城区,人口越多,商机越大,因此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大型的超市集团都将其看作寸土寸金的绝佳地段。于是,他们便以现代化和保护公民生存权为名,在历史文化名城大兴土木,拆毁古建,置国家保护法律于不顾,甚至有的已经被明确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地段也被夷为平地,有的文物古迹只是象征性地被部分保护起来,其主体往往被拆毁或改建,还有一些地方将文物古迹拆毁后再在异地重新建设,实施所谓的“异地保护”。但是,地方文化一旦离开它的本土,就失去了其大半的意义,而一个地方如果失去了居于自己的文物古迹,它便会失去其历史的根脉和精神。事实上,城市现代化和文物古迹的保护之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原住地公民的生存权之间也可以取得统一,关键在于地方政府要对文物古迹的所在地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

二、科学管理原则

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应该以科学研究作为立法、保护、利用、管理、规划、决策的基础。对于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应尽可能地利用,在文物古迹的规划管理中应该从观念、目标、制度、技术等各方面坚持创新,采用一切行之有效的科学技术和方法,以有效地保护我国的文物古迹资源。

三、限制性开发原则

对于部分进入开发领域的珍贵的文物古迹资源,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参观游览场所,应该实施限制性开发原则,对每天参观游览的人数要进行限制,限制配额向社会进行公布,以售完规定人数门票为止。此举是为了保证文物古迹的安全,保证文物古迹发展的代际公平。

就目前而言,我们普遍采用门票价格控制的方式来限制游客数量,但是这种控制作用是有限的。显然,单靠门票价格是难以在根本上达到保护文物古迹目的的。

四、管理方式多样化原则

从体制上来讲,文物古迹的管理可以分为集中管理、垂级分散管理和水平分散管理3类。集中管理就是由中央直接来进行管理,它在保护方面的效果最好,但是财政负担最大;垂直分散管理是由地方来直接尽心管理,这种方式在保护方面的能力最弱,但是在财政持续能力上面最强。而水平分散管理则是由中央政府的不同部门直接管理,这种方式相比于其他两种方式在保护和财政持续能力方面都比较弱。因此,集中管理适用于对保护标准要求较高的文物古迹资源、如世界文化遗产。而分布在地方数量庞大、保护标准要求相对较低的文物古迹就可以实行垂直分散管理。管理方式的多样化是为了适应文物古迹资源本身保护级别的多样化,同时也是为了和地方以及国家的财政能力进行配套协调。

五、树立“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观念的原则

(一)“保护为主”强调了文物工作的根本任务,这要求我们应该重视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确保文物古迹的文体安全。按照这一理念,文物古迹的管理工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文物本体及其原生环境的保护和保存放在首位,这是文物古迹事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文物古迹工作安身立命的基石,也是国际社会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通则。

(二)“抢救第一”表明了文物保护的紧迫感。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当前社会经济还不甚发达、基本建设突飞猛进的时期,是文物工作较为艰苦、任务最为艰巨的时期。强调把抢救放在文物保护工作的首位,就是要引起人们对文物保护工作面临严峻形势的高度重视,从而动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文持文物的保护和抢救,同时也要求文物部门合理规划,统一布置,抓住重点,急事先办,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解决当时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三)“合理利用”要求各级文物部门充分认识到文物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鉴古知今作用和科学研究作用,要善于利用文物资源的独特优势展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强大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帮助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国热情,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篇5

笔者认为南京六朝石刻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技价值三个方面。

1.历史价值

六朝石刻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石刻的文字记述为学者研究历史、考证历史提供了最可信的资料,研究者将石刻文字与文献资料综合运用,经比较、印证、勘误后,所能获得的历史信息量是非常丰富的。

2.艺术价值

六朝石刻的艺术风格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石刻所雕的石兽威武雄健、栩栩如生,显示出极其高超的雕刻技法。各个时期雕刻的不同风格,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思维观念。

3.科技价值

南京六朝石刻反映出了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石料的开采、搬运、重力计算、雕刻等均需要数学理论的支持;在战争中使用的发石车、钩车等,以及河运的开通和造船业的迅猛发展为石材的运输提供了方案;发达的炼铁技术为雕刻提供了工具,这又体现了当时的炼铁技术和冶铸技术等。了解石刻从选材到雕刻完成的全过程,无疑是对六朝科技史的又一次丰富。

二、南京六朝石刻保护面临的问题

1.人为破坏严重

由于长时间未能对石刻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大部分石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游人刻写的“XX到此一游”等字样或划痕大大破坏了石刻的美感。由于很多石刻散落在乡野农田,未明显划定保护范围,当地居民又缺乏保护意识,其生产生活也对石刻及周围的环境造成了破坏。

2.工程建设带来巨大隐患

文物保护与工程基建之间始终是一对矛盾,由于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有的建筑工地直接进入了石刻保护区,不仅破坏了石刻环境,更威胁着石刻的安全。

3.自然力的破坏

石刻绝大部分都散布在露天的田野间,外表淤积了泥沙和其他污物,各种菌、苔、藻类等则在内部生长。强烈的风化作用、酸雨等使石刻表面残蚀严重。

三、南京六朝石刻保护方案的选取

石刻的保护方案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在尊重其价值的前提下执行,同时,还应该考虑其所在地的周围环境。以下是笔者对保护方案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1.不可移动的石碑石刻雕像应坚持就地保护的原则

有一些观点认为对石刻可以采取“异地迁移、集中保护”的方案,但笔者认为这种办法是不可取的。“异地迁移、集中保护”的确便于管理以及节约保护成本,并且集中建立石刻博物馆对开发旅游资源也有着积极意义。但是,对文物的保护,我们应当注意要以不破坏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前提,而“异地迁移”这种方案能否保证这一点是让人担忧的。

首先,大型石刻在搬运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到损伤,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

其次,迁入博物馆保护,由于空间环境等的限制,不可能还原以前的面貌放置,从而使石刻本身失去了其依托的环境,割裂了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这无疑又是另一种形式的破坏。

2.就地保护的建议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是在石刻周围建立玻璃房,以缓解自然力和人为的破坏;同时,政府还要划定石刻保护区,禁止在石刻区进行各种建设工程。在石刻分布较集中的区域,政府可以建立石刻保护博物馆,收藏平时发现的那些周围环境遭到破坏的、工程建设必须要迁移的石刻,同时集中保藏那些可移动的墓志、雕砖、佛教雕像等。附近的石刻也可以与博物馆划为一体,其保护开发利用都由博物馆的专门人员来负责。

不过,就地保护的一个不利方面是限制了其开发利用。另外,由于石刻分布范围较广且散布于郊外田间,也不利于游客的寻访参观。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设立石刻旅游专线,在保护的同时也便于游客造访。

篇6

处于福清海口、长乐松下、平潭屿头的三县交汇之地的“碗礁海域”,附近渔民争相打捞,并从广东高价聘请“水鬼”(潜水员)进行“海底作业”。当地媒体报道,他们最少捞抢了五六千件文物,但知情者认为,这个数据无法确定,因为文物贩子等在岸边,捞出即卖。迅速流入市场,所以捞了多少,卖了多少,谁也得不出准确数字。而来自福建边防部门的数据显示,共抓获涉案人员252人,追缴文物4255件。

“一边是盗窃的猖狂,一边是走私和倒卖的猖狂。”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使用“失控”两字概括了近年中国文物保护的局面

对于这种“局面”,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陆建松同样直言不讳,“文物非法交易,收藏与盗掘、走私之间存在着相互滋长和伴生的关系,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但由于文物市场监管中存在体制缺损和政策漏洞,使得国家对文物买卖和民间收藏的规定未能发挥行之有效的作用,往往是治标不治本。”

正规交易还是非法买卖

根据国际刑警组织公布的数据,近些年来,全球每年约有1.5万件艺术品失窃,艺术品走私约达50亿美元。如果就犯罪金额而言,艺术品的偷盗已经成为继贩毒、军火走私、洗钱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犯罪。而中国日益成为国际文物贩子觊觎的市场。

海关总署缉私局一名官员说:近年来,我国文物走私的规模越来越大,许多出土文物都以打上“出口艺术品”标签的集装箱成批出境,顺利通关。即便是一些体积庞大的地上文物也未能幸免,其中包括著名的龙门石窟唐代立佛,甘肃11层高的宋代石塔等。

从近年文物走私的流向看,香港是中国走私文物进入国外的主要集散地,也是世界文物走私的重要中转站。正如香港大学法律讲师戴维・墨菲所说“文物走私变得更为频繁,中国大陆及香港的海关时常截获文物,无法统计到底从中国大陆走私出境多少文物,但从文物市场上出现的文物看,这一数量无疑是惊人的。”而香港成为中国文物走私中转站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香港《基本法》中根本没有关于文物的条款,香港实行的是货物自由流通的政策。

海外文物市场对中国文物的强烈需求,不仅极大地刺激了国内的文物盗窃,更使中国文物的非法交易日益兴盛。目前国内兴盛的非法文物交易首先表现在文物市场和民间收藏的“严重混乱”。对此,国家文物局专家库成员、复旦教授陆建松称之为“一哄而起”。

陆建松教授告知记者,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至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有千余家拍卖公司从事文物拍卖,超过了国有文物商店,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难怪纽约一家媒体戏称我国的文物拍卖是“千万只槌子落下来”。集市式的民间文物市场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遍地开花”,少数市场甚至可以影响香港乃至国际文物市场的价格。

文物专家还透露了这样的“实情”:近年来市场上艺术品的年升值率已达到了30%左右,如此高额的利润令古玩市场史无前例地发展起来。据中国文物协会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古玩市场、艺术品市场和画廊等约有1000多个,仅古玩市场和艺术品市场,每年的成交额就三环南路的“潘家园旧货市场”,号称亚洲最大的旧货、收藏品、民间工艺品市场,现有固定摊位3000多个,从业人员近万人。

“这家远近闻名的旧货市场是1990年开张的。作为北京率先全国设立的三个试点古玩市场之一,这里一度成为全国文物市场的风向标。”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介绍,当时其他省市认为,全国各地的倒卖文物会因此集中到北京,其他省正规文物商店会收不到好东西,容易导致市场混乱。

两年后,国家文物局没有就此试点发表任何看法,于是,其他省市也纷纷开设民间收藏文物市场。

“在潘家园旧货市场能脱手文物”的说法不胫而走。1995年开始,潘家园街道办事处陆续投资350万元扩建市场,并正式定名为潘家园旧货市场。

“这个命名明显是经过考虑的,古玩、文物太惹眼,工艺品又不说明问题,旧货的涵义就宽泛多了。”国家文物局社会文物流通处资深调研员任杰介绍,按照设市之初的规定,潘家园由工商部门审批建立,文物部门负责日常监管,只能出售1911年至1949年的旧货和文物。“但文物局哪有那么多专家整天守在市场上看着。”北京文物局一名官员说。

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可以买卖的只能是世传的文物,出土文物和馆藏是不能买卖的,但庞大的市场使有关部门根本无法做到一一鉴别,为非法挖掘的地下文物开辟了一条销赃渠道。

在任杰看来,民间藏品市场的出现,虽然暴露了老百姓手里的一些好东西,方便了博物馆和文物商店收购,但紧接着文物拍卖公司的出现,使得百姓自己的藏品可以直接通过拍卖公司拍出高价。市场的形成,反而以正规的交易形态掩盖了非法的文物贩卖,成为文物倒卖、走私的主要渠道。“十几年过去了,回头再来看潘家园市场的发展,对国家并无好处。”任杰说。

文物局“开设”拍卖公司

作为业界的知名学者,陆建松毫不含糊地对我国文物保护立法执法及制度设计提出质疑。

他认为,从体制层面看,现有文物监管体制难以保障国家关于文物市场法规的落实。一方面相对于庞大的集市式民间文物市场,监管力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文物、工商、公安和海关部门难以形成合力,所以也不能有效遏止集市式民间文物市场上的文物违法活:动。

在文物拍卖市场的监管上,更存;在着体制安排上的严重缺陷:一些地方文物拍卖监管机构和拍卖企业存在着“姻亲”关系,不少拍卖企业的主要经营人员来自国家文物管理部门,一些在职或退休的文物管理干部和文物专家被聘为拍卖企业的顾问;有些地方的文物管理部门和拍卖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有些地方的文物管理部门和拍卖企业甚至情况。这使得国家对文物拍卖的管理从标的来源到拍出的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以致违规经营、超限经营和暗箱操作严重。

从政策漏洞看,陆建松同样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他指出,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旨在规范文物流通行为、保障文物市场有序开放的民间文物收藏的鉴定、登记和转让制度,给不合法来源的文物的流通和收藏以可乘之机,往往

今天的赃物就会成为明天文物市场上的“合法”商品,直接刺激和助长了文物黑市的泛滥。这也是我国文物犯罪活动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国内亦有研究人员认为我国文物保护相关法律的惩罚力度难于震慑犯罪行为。根据我国刑法有关规定,以牟利为目的,倒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盗墓的量刑则重得多,为3年以上直至死刑。而对于走私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量刑为5年以上有期徒刑,上不封顶。

从以上的法律规定可以看出,在文物盗卖的整个过程,盗墓和走罚重,倒卖人员难以形成威慑。文物贩子宁愿冒着被抓的危险从事暴利的倒卖活动。

重庆大学法学院的两名学者黄锡生、晏晓丽则对我国对文物的商业性开发如何掌握一个“适度”法律的问题提出了思考。

他们认为,文物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能够在商业活动中体现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善于利用文物的商业价值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文物,但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把文物的商业开发分为禁止性与限制性两类进行管理。

我国虽然在1989年1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但该条例对水下文物禁止一切商业性活动并没有作出规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2001年通过的《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明确规定,“反对水下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开发,尤其反对买卖、占有或交换水下文化遗产为目的的活动。”这一国际公约精神在2003年7月1日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并没有得以体现。

对限制性商业开发的文物可以进行适度的开发,但在文物保护中尽管对一些商业活动作了明确的禁比性规定,如“禁止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将馆藏文物赠与、出租或者出售给其他单位、个人”,禁止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的文物商店或者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等规定,但对文物可以进行的商业活动没有作出相关规定。一言以蔽之,在文物保护法中应当分别明确规定禁止性商业开发的文物和限制性商业开发的文物的范围,同时还要符合国际法精神。

完善监督势在必行

如何从体制和政策两方面加强和完善对文物市场和民间收藏的规范,就此,本刊记者与谢辰生、陆建松进行了对话。

作为复旦大学的教授,陆建松自2001年至今承担了6项国家级有关文物保护的课题。

谢辰生是我国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顾问,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国家收藏是文物收藏的主要形式,民间收藏可以作为国家收藏的重要补充,但为什么现在许多收藏家并不是正大光明地进行收藏活动?

谢辰生(以下简称谢):不能公开、光明正大地收藏,说明他心里有鬼吧?合法收藏是受法律保护的,别人无权干涉。

陆建松(以下简称陆):按我们的法律规定,绝不允许个人买卖文物,要买的话,就去拍卖行竞标,但很多人手中的文物是非法所获。这里就牵扯到制度漏洞,核心问题是文物登记制度。

《南》:我国是否需要对民间文物实行登记和转让制度,对文物商品建立审查许可证制度?

谢:目前我国还没有实行这些制度,而且有很多人反对,嫌麻烦。国外已经这样做了,这有利于预防文物的盗窃和走私。

陆:实行登记制度才能对我国的民间文物摸清家底,搞清楚有多少存量。如果民间文物这一块管不好,直接影响国有文物的管理。现在我们个人文物的获得,通过合法继承、拍卖、转让、赠予或其他形式,文物没有登记,我们怎么知道它的来源?是不是盗窃、走私来的?没有登记制度,有的拍卖就成了销赃的平台。

我们有审查制度,问题是审查的部门是文物局,文物局下面就是博物馆和文物商店,商店下面又有拍卖公司和经营公司,这些公司的老板很多是从文物系统出来的,对于审查许可,他们都可以搞掂。所以,从体制上讲,当运动员的兼当裁判员,这对我国的文物收藏无益。

《南》:怎样看待目前我国文物拍卖市场链条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谢:我觉得我们的拍卖市场太多了,并且管理混乱,中国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全世界总共才有几个啊,我对我们的一些拍卖市场的合法性表示怀疑。

陆:很多拍卖公司本身与文物部门“沾亲带故”,渊源很深,利用政策打球。同时,现在的文物拍卖还存在故意炒作,目的就是哄抬价格。拍卖本应是一个中介平台,不对文物进行买卖,但事实上很多都在搞地下文物买卖,这样挣钱多。另外,拍卖行还有洗钱问题、文物的真伪问题等等。

《南》:收藏行业至今没有专门的法律可依,文物保护法管的是出土文物的收藏与流通,市场法律法规管的是收藏市场的商品交易,全国收藏业也无政府部门专管,使得整个收藏界长期处于法律真空地带。

篇7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开展文物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开展文物普查,有利于合理、准确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完善文物档案管理,促进文物保护机构建设,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整体水平;有利于发掘、整合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锻炼文物保护队伍,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国务院部署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当前我国最大规模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普查成果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资源宝藏,普查进一步廓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取得了近7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信息和翔实数据,包括总量、分布、类型、年代、所有权、使用情况、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破坏因素等,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6大类59小类。要对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位置、数量、规模、价值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要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与核实,切实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保存现状、环境状态等。

射洪县幅员面积1496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591个行政村,总人口102.7万人,拥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祖先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呈现出地域分布广、普查点分散的特点。由于乡镇文化专干力量单薄,且多为兼职人员,普查任务十分艰巨。为创造良好开局,全县及时做好两件事:一是广泛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和印发宣传手册等途径向广大农村群众宣传普及文物保护和文物普查等相关知识,力争做到全覆盖,争取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二是夯实前期准备工作。乡镇文化专干提前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所有不可移动文物的点位摸排和初步建档,为县文物普查队顺利开展田野调查奠定基础。

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是推进文物普查工作的源头活水和真正动力。从射洪县的工作来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射洪县一直把宣传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全县利用各种媒介,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在报纸、杂志开辟专栏,建立专题网站,开展总结表彰活动等,全面宣传并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普查工作,拉近了文化遗产工作与社会各界的距离,普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大批的文化工作者、乡镇干部、社区干部和社会群众,积极参与到普查工作中来,热爱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观念正在成为社会的共识。

普查成果显示,我国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保存状况较差的占17.77%;保存状况差的占8.43%,令人堪忧。一是要进一步增大投入,改善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与环境刻不容缓。二是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新形势,亟待修改和完善;三是大幅增加的文化遗产如何加强管理,妥善保护,科学研究,合理利用,对于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管理机构设置、设施设备配置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历时5年时间,全县近百名普查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社会志愿者参与文物普查,详细了解每一处普查点的基本情况,绘制图纸,拍摄照片,认真核查,比对资料,生成了一条基础的普查数据。广大普查工作者以对党、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勤勤恳恳工作,铸就了吃苦耐劳、求实奉献的普查精神。

二、对做好文物普查工作的几点看法

(一)资金支持是做好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础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性的、专业性的工作,周期长、任务重、要求高,为确保顺利完成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夺耳义最终胜利,射洪县文物管理所要向财政和主管部门争取充足的专项经费,有力保障了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经费的保障,不仅使得普查日常工作、培训等得以顺利开展,也使得普查设备GPS卫星定位仪、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必要的交通工具等得以及时配发;此外,普查工作中,统一领导,严密组织;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理念引领,科技支撑;科学普查,严控质量;大力宣传,有效保护等一系列措施贯穿始终,从而保证了普查工作的圆满完成,整体上提升、促进了文物工作的能力建设,为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精良的技术装备是做好文物普查工作的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普查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技术工作,GPS卫星定位技术,直接记录文物点的经纬度,这比过去仅用树木、村庄等参照物来定位、记录文物点要准确和便捷多了,也不会再出现因参照物消失一些文物点也随之“消失”的情况。采用传统调查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能够采集更为丰富的文物信息数据。同时,文物普查充分运用信息网络、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了文物普查的时效性和相关标本、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完整性。

精良的技术装备在普查队员开展田野调查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普查队员长期在户外作业,爬坡、上坎、涉水,配备一身轻便的行装和专业设备,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必要保障。

(三)提高文物普查队伍专业知识技能是做好文物普查工作的关键

篇8

一、关于*年旅游工作的基本评价

过去的一年,是我县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全县经济社会继续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止去年年底,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9.3%,达到17.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5%,达到18.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7%,达到5.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达到1.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5%,达到5027元;财政收入增长26.6%,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6亿元。与此同时,全县旅游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二次党代会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大市”的决策部署,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不断加大建设投入和行业管理力度,全县旅游产业得到健康稳步发展。到去年年底,全县接待海内外游客32.5万人次,增长10%;实现旅游业收入1520万元,增长12%。总体上看,全县旅游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旅游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桥湾城旅游景区一期工程经过三年的努力建成并试运营,锁阳城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世行贷款项目顺利通过最终评估,即将动工建设;榆林路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天客隆大酒店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完成,*宾馆、榆林宾馆、丝路宾馆内部装修、功能改造工作进展顺利,全县旅游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为今后我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旅游行业管理得到加强,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旅游主管部门抓作风、旅游企业抓服务、景区景点抓管理、从业人员抓素质成为旅游系统的共识。旅游局和各接待单位加强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各旅游企业突出了“优质服务、文明管理、安全运营、质量效益”的主题,使旅游服务行业内的争先创优活动蔚然成风;《*县旅游市场监管暂行办法》正式出台,各旅游接待单位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三是旅游市场开发稳步推进,旅游综合效益进一步显现。宾馆饭店晋星评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宾馆通过三星级验收达标;良友宾馆、榆林宾馆达到二星级标准;旅游商品开发又有新的突破,锁阳春公司等旅游商品开发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十工旅游超市作用得到发挥,新成立的金锁阳旅行社顺利投入运营,正元旅行社业务量不断扩大;旅游宣传推介取得实效,《*旅游图册》印制出版,玄奘之路体验活动经常开展。

同志们,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广大旅游工作者奋力开拓、扎实工作,有关部门和单位齐抓共管、通力协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辛勤奋战在旅游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及企业员工,向一年来关心和支持全县旅游事业发展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回顾工作、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旅游资源开发进展缓慢,资源品位不足,吸引力较小。我县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由于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丰富的文物资源、自然风光还没有真正成为旅游资源,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现有景点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接待功能严重不足。在我县现有的景点当中,锁阳城、东千佛洞、汉长城等属于文物保护单位,旅游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旅游接待功能低下,标志标牌不规范、卫生条件差、没有讲解员等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旅游业的发展;三是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大,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宣传促销单打独斗,旅游娱乐和旅游购物成为旅游业的薄弱环节,游客无物可购、无娱可乐、有钱无处花的问题仍然存在;四是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的氛围不浓。发展大旅游需要有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参与和支持,需要协调联动,然而在我县大多数人认为开发旅游只是旅游部门的事情,缺乏把旅游业做成大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大旅游的观念没有在全县真正树立起来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克服解决。

二、关于*年旅游工作的看法

关于*年的旅游工作,前面白局长已经做了详细的安排部署,这里我再不缀述。借此机会,我想紧扣“七个字”,从七个方面就如何做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旅游工作,谈谈个人的认识和看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在发展定位上突出和体现一个“准”字。我们经常说“思路决定出路”。那么对于*旅游发展的思路,其实这几年一直在调整。从前些年的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到这几年的“打敦煌牌,走联合路”,这是我县旅游发展思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生调整的一个过程。基于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基于我们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条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打敦煌牌,走联合路”的发展思路,这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现实的发展形势所决定的。因此,我们的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就是依托敦煌旅游经济带,突出*独有的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条件,丰富旅游商品体系,拓展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把*旅游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真正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依托敦煌旅游经济带,就是完全意义上的与敦煌旅游接轨,我们要充分借助敦煌古文化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利用*古文化和敦煌古文化同属一族,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在地理上互相接壤、互为毗邻的优势,从旅游线路的包装营销、旅游商品的开发、旅行社和宾馆饭店的经营等等各个方面与敦煌旅游实现承接、对接。这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们*旅游发展的出路,这也是必然选择。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发展我们独具特色的红色体验游、生态体验游、休闲度假游、民俗风情游、荒漠探险游等旅游项目,不断丰富和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渠道。

第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突出和体现一个“快”字。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努力改善旅游基础条件。我们现有的一些宾馆酒店还存在经营规模小、基础条件差、承载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的问题,一些旅游景点还存在经营方式粗放、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接待能力差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谈*旅游发展就是“纸上谈兵”。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和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改善旅游通达条件;加快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基本接待能力;加快重点旅游景点建设,满足游客旅游需求。重点是做好四星级天客隆大酒店建设、桥湾城旅游景区和锁阳城旅游景区建设、良友宾馆改革改制等工作。

第三,在品牌运作上突出和体现一个“精”字。*旅游要加快发展,必须树立和打造自己的品牌。旅游经济是点子经济,只有观念上的开放,才能打造出真正叫得响的旅游品牌。因此,我们从事旅游行业的同志,一定要在思想上、认识上、观念上再提高、再解放、再明确。要充分借鉴吸收外地和周边县市包装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品牌的一些好的成功的经验做法,要通过卓有成效的运作来打造和树立“文物考古、荒漠生态、红色旅游”这三个*旅游品牌。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将我县各旅游景区景点的“点”串成“线”,并与周边旅游城市的“点”或“线”进行捆绑,整合成多条主题突出、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产品,真正做到点上播种,面上开花。其次要集散为整。要发挥旅行社的接待网络优势,变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旅游要素企业零星出击、分头营销,为形成合力、整体促销,并鼓励各景点、宾馆和旅行社实行三位一体的捆绑式销售,以提高我县旅游产品的行业竞争力。

第四,在宣传促销上突出和体现一个“热”字。旅游经济是“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人气经济”,做好宣传促销对旅游的发展尤为重要。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和旅游者的异地性,决定了旅游产品不可能象工业产品那样直观地在市场上用信息传递方式去沟通潜在的旅游者,所以我们的旅游宣传要成为流行的商业模式,各种活动的出台都不能是“润物细无声”,而是要有阵势,要轰轰烈烈,也就是所谓的注意力营销,在当今信息过剩的时代真正宝贵的是注意力,吸引注意力是我们开展旅游宣传促销的根本。过去,人们的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的情况是“再香的酒也怕巷子深”。近两年,随着*复名庆典和风电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外界的知名度又有了新的提高。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继续抓好全县旅游整体形象的设计、包装,有重点、分层次地开拓县外客源市场,把有限的人、财、物集中起来,面向客源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展“拳头”促销攻势,合力打造*旅游品牌,使*旅游的知名度有一个新的提升。同时,我们还要继续利用央视大型系列活动,继续宣传“玄奘之路”活动,充分展示丝路文化,扩大*在外界的影响。

第五,在开发利用上突出和体现一个“适”字。旅游资源是很脆弱的不可再生资源,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确保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永续利用。我想着重谈谈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首先,发展旅游可以促进文物保护。文物古迹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可以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开发企业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同时,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县文物古迹众多,而县上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于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没有经费来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受损失。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使文物古迹在开发中受到保护。其次,搞好文物保护,可以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相互共赢、相得益彰的。旅游的发展,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截然对立起来,形成所谓的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说穿了,是短线思维,是鼠目寸光,是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犯罪。而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边保边用,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第六,在行业监管上突出和体现一个“严”字。旅游行业是重要的窗口行业,旅游行业的形象代表着我县对外开放的形象。因此,旅游局和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对旅游行业的监管工作,切实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全面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要进一步加强旅行社、旅游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购物点等行业从业人员的上岗和在岗培训,特别是加强对导游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旅游局要进一步严格执行旅游法规和制度,依法加强旅游市场管理。要加强与发改、工商、质监、安监、公安、交通、卫生、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把阶段性的集中整顿同经常性的监督管理结合起来,强化对旅游市场的联合执法监管,不断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同时,还要抓好旅游安全工作,各旅游单位都要健全安全目标责任制,普及安全常识,坚持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

篇9

对文化遗产的新看法

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绘画、遗物、铭文等文物;在景观、建筑样式结合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建筑或建筑群体;从历史、美学和人种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工物品或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物品和工程,如故宫、秦始皇兵马俑等。

笔者认为,文化遗产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传统的思想精神文化遗产即深层文化遗产;以传统的习俗、礼仪、技艺等为主的文化遗产即中层文化遗产;物质类文化遗产即文物,也就是表层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三层结构从理论上讲,应是完整的一体,但因为社会是复杂的,文化是复杂的,文化及其遗存也就不是普遍完整的了。比如属于深层文化的我国封建治世所独尊的儒家学说,在当时是统治阶级治国理纲的指导思想,如今,在人们的生活中仍或多或少地发挥着价值影响;但与其相匹配的中层文化如皇权专制等在新社会被废除了;而相应的表层文化的东西还或多或少甚至有的是较完整地存在着,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但其用途已随中间层次文化的整体(功力上)的消失而完全改变了。

文化遗产的构成是由文化的构成所决定的,其走向(即存与废)由依其品质及其价值的时代需求和体现而定。

思想精神遗产方面,以儒家学说为例,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尊女卑、授受不亲、为尊者隐、法外援情,用现代文明观衡量,就有很大的负面成分。它会因其品质的优与劣、价值的时代体现的先进与落后而被继承、弘扬、发展或批评、摈弃、衰亡。优秀的思想精神文化遗产,作为思想精神财富,尽管会因其所依附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强弱而呈现兴盛或衰弱,但绝不会消亡。

中层文化遗产,即传统习俗、礼仪、技艺等的传续,同样既取决于其品质,又取决于其价值的时代需求和体现。但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总趋势看,其中一部分会因其品质原因和其价值与体现时代要求相悖而被现实社会限制、禁止,甚至消灭。比如旧的制度、组织机构、恶俗陋习、酷刑等。而另一部分则被传承、被利用、被改造发展,实际上是在传承中发展、再生。

文物作为表层文化遗产,对于现实社会而言,它们的作用主要是历史文明的见证、历史文化的形象诠释,所以其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基本上都是正面的。

与中层、深层文化遗产的走向不同,表层文化遗产有着其显著的特征。一是不可再生性,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环境下被制作、生成以后只能复制、仿制,“修”旧只能“如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物不能再生”;二是走向消亡的必然性。不可再生性与消亡的必然性,决定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对珍贵文物抢救、保护与研究的极端重要性。

文化遗产的保护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定要有明确的方针和原则。如果把文化遗产工作只局限于文物保护工作,就是矮化了文化遗产工作;如果以文物保护工作等同于整个文化遗产工作,就是泛化了文物保护工作。两种偏向都是不全面、不科学、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同志曾说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如果用最简约的语言概况文化工作,其要旨在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开拓创新,繁荣发展”。文化遗产工作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古为今用”。用则从,不用则废。这与自然界生物进化的规律也是一致的。“古为今用”,就是要“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以人为本,促进繁荣,服务于发展和振兴。

笔者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切实运用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总体思路,统筹文化遗产工作。

篇10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247-01

从2008年、国家文物局等单位联合下发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的通知以后,博物馆“门可罗雀”的情景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在节假日期间来到博物馆中感受人类的发展变迁。但是游客数量的大幅度增加也给博物馆带来了一系列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仅就个人的观点来谈一些认识和看法。

1 博物馆免费开放的优势分析

由国家财政资助免费开放博物馆有利于人民身心素质的提高,这是我们公认的一个事实。如2009年9月23日到10月15期间,上海科技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了成就展区,综合利用图片、视频、模型,给游客全方位展示了建国六十年中上海科技发展的成就,反映了科技创新对人们生活、生产各个方面的深刻影响,确实是引导人们回顾历史、感悟生活的最好形式。博物馆免费开放是我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执政为民,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政府职能的重要举措;也是树立正确的舆论引导,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当然,就世界范围来说,免费开放博物馆也是世界文物展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只有适应这一趋势,才能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公益文化职能及其社会价值,才能更好地宣传和推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与国外各界进行文化交流。近几年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实践过程也已经证明,博物馆是对历史和文化发展与变化最好的记忆,应该兼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

自从免费开放博物馆以后,只要是喜欢到博物馆参观的人都不再用支付高额的费用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只要是自己有时间到博物馆来就行。即使是遇到有特展、临时展览,民众也只要支付特展费就可以观看新鲜的展示内容了。从这一点来说,免费开放使人们进一步增加了对博物馆的认识,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来感受历史的发展、文化的传承、艺术的魅力和科学的神奇,特别是青年学生可以从博物馆中学到书本当中所没有讲的、更具有实践价值的知识。此外,民俗博物馆和其它博物馆本土特色的展览一方面可以丰富本地人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给外地游客增加了神秘色彩,有利于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在博物馆中,我们可以用最短的时间以最精炼的方式来全方位地了解旅行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旅游所受的时间的局限性。

2 免费开放博物馆的弊端分析

实行免费开放后,来到博物馆的不仅仅有好学之士,其中更多的是素质参差不齐的大众群体,这就导致了博物馆中经常出现秩序混乱、乱扔废弃物、故意破坏文物等不良现象。在博物馆中,有些儿童在无视馆中的警示语,在馆中竞相追逐,大呼小叫,博物馆俨然成了儿童乐园。例如:去年7月5日到7月10日,上海科技馆举行了“巴斯夫小小化学家活动”,免费向7~12岁的小学生开放,迎来了近十万人次的小游客,但是由于一些小游客有意或无意地触摸展柜,每天报警高达近万次,对博物馆的正常秩序造成了严重干扰。另外,由于免费开放引起了游客流量的激增,博物馆内部管理之中存在的漏洞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有人担心没有了门票收入,博物馆员工的工资就只能有国家补贴一个来源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博物馆内部员工有“吃大锅饭”的想法和倾向;与此同时出现的就是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下降、服务质量的降低、游客投诉量的增加等不良现象。

与以往相比,免费开放使博物馆失去了门票收入,但又增加了投入,如免费开放带来了游客的剧增,博物馆需要加大人力,雇用更多的编外人员来从事保安和保洁工作,还要购置新的自动存包柜、安检设施等。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做出了这样的规定: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失去的门票收入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增加的运转费用则由中央财政按东部20%、中部60%和西部80%的比例分别予以补助。从表面上看,博物馆的运转经费已经不再是难题,但事实上在对费用进行审核时需要诸多的手续,许多博物馆迟迟拿不到自己申请的补贴,即便补贴到位也往往数额相差较多。由此来看,相关部门所做的由政府来对博物馆的经费买单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博物馆工作的自主性,展品购置和展馆的修葺都需要经过周期漫长的政府预算,这无疑也就成了博物馆发展的严重阻碍。

3 针对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措施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免费开放博物馆对于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国民素质极其有利,但也给博物馆的管理秩序和运转费用带来了难题。不过总体上看来,其利是大于弊的。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应该针对其弊端采取有力措施,以化弊端为利,使问题迎刃而解。

(1)出于对文物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我们应该对到博物馆参观的人数加以限制。受空间所限,博物馆不可能容纳大量的人群同时穿梭其中,因此,博物馆在免费开放之前应该进行科学的预算,以有效地对博物馆的客流量加以限制。

(2)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设施、设备,全力保障文物安全和游客的人身安全。在免费开放之后,安全问题成了博物馆众多问题之中的焦点和难点。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要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更要保证文物的安全。为此,我们应该在每天开放之前对出入口、卫生间等区域的设备进行排查,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游客产生堵塞,进而危及游客的人身安全和文物的安全。

(3)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和博物馆管理的配套制度。也就是要求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工作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集思广益,想尽一切方法增强质量评估体系和博物馆管理的配套制度。

(4)对参观游客加强思想教育。主要依靠两个渠道来开展,一是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文物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二是适当地进行游览观光前的思想教育,营造文物保护氛围。

(5)强化员工职业技能培训,树立为游客服务的理念。

免费开放博物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实践过程中自然会遇到许多值得深入研究与分析的问题。本文中的观点仅仅是笔者个人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看法,其中定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此提出只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篇11

《今日中国》:在您看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哪些因素助力?

冯铁宏:首先,在中国现行体制下,政府可以发挥的作用非常大。由于我们的管理很多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始终在诸多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投入越来越高,政策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这直接推动国内文化遗产保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因此,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依然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

其次,是需要大量诸如我们这样的研究、咨询、设计等专业机构,需要分别具备建筑、城市规划、考古、历史、地理、材料、岩土等等专业素养的人携起手来一起推动这项工作。因为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社会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事业,而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中国的文化遗产类型非常丰富,如古建筑、古遗址、石窟寺、壁画等,不同遗产类型的保护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来做。我们国家文化遗产类型多、数量大,但遗憾的是,具备相应专业素质要求的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还太少。为此,政府、高校等正在努力,国家文物局也组织了很多专业培训活动。

第三是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中国从南到北、自沿海到内陆各地区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中也能感受到文化素质的高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强弱存在差距。当然,这并不是说偏远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做得一定不如沿海地区好,反而有些沿海或中心城市因为急于开发、紧盯经济效益,对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中国的文化遗产分布在全国各地,遍布各个角落,而且不断有新的文化遗产被发现。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很难对其实施及时全面的监管,这就要求公众具备较高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并广泛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第四是媒体的宣传引领。媒体直接面向大众,如果能有所侧重地对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宣传和介绍,包括对这项工作的意义、技术手段、如何推进等进行介绍,宣传保护利用工作中的正确做法,同时指出并纠正错误做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是加强交流与合作。包括国内各地区同行之间的交流和与国际同行的交流。现在我们相较之前已经有了更多的交流,但与中国这么丰富并且还不断有新发现的文化遗产资源相比,交流还需继续推进。当前,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已经有不少像《威尼斯》一样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国际性准则,但是各国之间观点不一致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比如说,东西方建筑和文化是有差异的,古代西方建筑多为砖石结构,可以久经风雨,东方建筑则多土木结构,常需翻修维护,这造成了东西方对文物建筑保护真实性认识的差异。东西方都认可“一个文物只有真实才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观点,但西方人最初认为文物建筑应尽可能少干预,如罗马斗兽场就保留了残垣断壁的状态;东方人则认为对古建筑的岁修就是我们的传统,不能被认为是损害了古建筑的真实性。历史上,日本的伊势神宫依照造替制度,每隔20年要把神宫完全重建一次,这符不符合真实性原则,曾引发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界的热烈讨论。后来,国际同行齐聚日本,经过认真研讨,通过了《奈良真实性文件》,重新定义了文物保护的“真实性”原则。国际交流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它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尊重中国,认同中国的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这种认同,才是真正的认同。

《今日中国》:在您看来,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何在?

冯铁宏:文化遗产是各地区的宝贵资源。首先它可以增进老百姓对自己生存的这块土地的认同。结合我们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来看,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北上广深”对人才的吸引力远大于其他一些城市。相对应的现象是:我们的许多村庄空了。这些村庄以后怎么办?这显然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而在这方面,我认为文化遗产是有作为空间的:保护好、利用好各地方的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老百姓对自己生存的这块土地的认同感,能让他们因生活在那里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能激励他们在自己的家乡做出“新文章”来,推动地方产业发展,进而带动当地就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我们许多大城市如今已经不堪重负,这对解决大城市病也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次,让西方社会更多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上去了,但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认识很多却是片面的。我们不应该只输出经济,还应有文化。如今,我们对自己的文化遗产已经有很多认识和理解,需要将其介绍给国际社会,让他们了解中国有很多东西值得西方社会研究、思考和学习,包括中国老百姓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

第三,对国民的教育价值。我们建国后经历了包括“”在内的一系列运动,对传统文化构成了严重冲击。一些传统美德“流失了”,不好的行为被“无序释放”。而文化遗产中蕴含了许多好的、朴素的价值观,充分挖掘,可以起到耳濡目染、教化人心的作用。而这部分文化遗产能延续至今,恰恰证明它是有生命力的。

《今日中国》:中国文化遗产产业目前处在何种发展阶段?它是否适合发展成为一个产业?

冯铁宏:我认为,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可以大力发展文创产业,而且我们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受管理、专业力量不足等条件限制,以往我们将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视为第一要务,大部分遗产保护好后就放在那里,相关产业没有发展起来。

从大产业链来说,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可以挖掘出很多具有经济回报的内容,只是我们做得远远不够。中国国内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比如故宫,它的文创产品吸引人的程度就很高。但其他景点大部分存在旅游体验单一、提供给游客的产品单一等问题。我们的文创产品缺乏创新,整体水平太“Low”。其实我们许多的文物点都非常有吸引力,价值独特。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辅以一定的前期投入,完全可以开发出极具内涵、类型多样、具有不同价格区间的文创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等等。

换句话说,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我们也需要一场供给侧改革,必须研发、制造出能满足公众、游客需求的文创产品。

当前我们的经济发展趋于平稳,产业发展也已过了“抓大求全”的时代,需要我们俯下身子、沉下心来,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深耕细作,对每个地方、每个类型、每个时期的文化遗产进行细分,将其“基因”挖掘出来,再结合各地方特色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去开发产品,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此外,还有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我们需要一个定位、功能清晰的行业组织来引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的整体发展;二是中国的每项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完成之后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没有规划实施的反馈机制。

篇12

秘诀一:做出特色,满足观众需求

“每一个博物馆都要思考自身的优势、特色,拿什么来吸引观众?博物馆不能仅仅采取说教的方式,而是要和观众互动起来,让观众参与其中,提高对博物馆的兴趣。”谈起博物馆经营的秘诀,朱馆长对记者说道。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它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在大城市市区新建的遗址类博物馆。从出土文物来看,包括全世界同时期最多的象牙和中国同时期最多的金器;数量和种类是全世界最多的,色彩和斑斓也是独一无二的。

二是金沙遗址博物馆有考古发掘的现场,很多观众以前从来没有走进过考古现场。金沙遗迹馆是金沙遗址大型祭祀场所的发掘地,也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商周时期的大型祭祀遗迹场所。原生态的发掘现场展示既保持了遗存本体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也为刚刚走进金沙遗址的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实地感受3000多年前古蜀祭祀的宏大气派,还能近距离观看考古发掘现场,了解考古发掘的工作原理。

三是这里可以再现三千多年前的历史。金沙陈列馆能够从生态环境、建筑形态、生产生活、丧葬习俗、宗教祭祀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再现古蜀金沙王国辉煌的历史,出土精美文物的集中陈列展示诠释出了金沙文明神秘古拙、灵动秀美的风尚,也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四是能够满足观众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金沙遗址博物馆运用了大量的高科技技术,设有四维特效影院,定时播放4D电影《梦回金沙》,借助最新视听技术,让观众穿越3000年时空,领略杜宇王朝至开明王朝的古蜀国风采。所以,这里可以带给观众一个直观、美感、舒适的环境。

五是能够满足观众手机无线上网的需求。现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任何一个角落观众都能使用无线上网,可同时满足3000~4000人。

记者手记:金沙遗址博物馆经营成绩斐然,有两点极为重要,一是做出了特色,有看点,能够吸引观众;二是能够放下身段,设身处地为观众着想,满足观众的需求,与观众打成一片融入社区。这两点也是博物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

秘诀二:加大对博物馆的推广和宣传

朱馆长说:“金沙遗址博物馆几乎获得了遗址类博物馆所有的荣誉,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博物馆被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等。

尽管如此,金沙遗址还需要更好地宣传和推广,把金沙的文物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把品牌打响,让更多的观众知晓。近年来,金沙遗址文物已经在全国10多个大城市巡展,在法国、日本、意大利、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展出,效果很好,深受观众好评。2014年10月开始,我们将会在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巡展,让更多的外国观众了解金沙,了解巴蜀文化。希望来成都的朋友,除了看大熊猫之外,参观金沙遗址也是一种选择。”

记者手记:博物馆除了要做出特色以外,还需要更好地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观众知晓,让更多的朋友把参观博物馆当成休闲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

秘诀三:建立统计分析制度和观众信息反馈机制

“每个月、每个季度和每一年我们都会就博物馆各展厅的观众人数、性别、年龄结构等人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观众对哪些展厅和文物感兴趣,哪些不感兴趣。对不受欢迎的展厅加以改进,及时调整,以便更好地服务观众。

此外,我们还会定期收集观众对博物馆的看法和建议,及时了解和分析观众对文物和节目方面的需求。同时还根据观众兴趣,不断引进国内博物馆或考古机构的高水平古代文明展览,扩展博物馆的文化外延,增强博物馆的活力与张力。博物馆建设既要遵循文物保护的规律,又要满足观众的需求,两者之间做到平衡。”朱馆长对记者说道。

记者手记: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企业,管理者需要经常思考哪些“产品”受欢迎,哪些不受欢迎?因此,博物馆一方面要建立“产品”分析制度,做好统计分析,随时调整和完善“产品”;另一方面,需要建立观众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观众需求,为观众更好地服务。

秘诀四:积极投身智慧旅游和智慧博物馆的建设

2014年四川将在成都、乐山、绵阳等基础上再新增十个智慧旅游城市。作为博物馆,金沙遗址如何面对智慧旅游的来袭?在朱馆长看来,智慧旅游和智慧博物馆要做到文物、服务、管理和保护的智慧化,这才是智慧博物馆和智慧旅游的真谛,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观众愿意到博物馆来。

“现在,全国运用三维扫描技术的博物馆只有几个,金沙遗址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个,我们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我们的三维扫描文物展示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接下来会对更多文物进行三维扫描,把金沙做成一个数字化博物馆,包括google艺术、金沙百度、官方和手机APP数字博物馆等。同时,金沙官方微博、微信、二维码都在建立和完善之中。未来2~3年之内,金沙遗址争取在智慧旅游和智慧博物馆的建设上有所突破。”朱馆长若有所思地说。

记者手记:对于博物馆来说,智慧旅游建设是挑战,更是机遇。挑战在于,时代在发展,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实地展示文物、言传说教的地方,还需要加入更多的像三维扫描、微信、二维码等高科技,给观众提供智慧化的服务。机遇在于,这可能是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因此,博物馆要积极投身智慧旅游和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尽早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

秘诀五:把博物馆建设成为儿童教育学习基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