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6 15:23: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心理学危机干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警察是力量的象征,是“忠真智勇、奉献为民”的英雄形象,人们耳闻目睹的总是他们如何帮助群众战胜罪恶、勇保平安的英雄事迹,很难想到警察其实也是血肉之躯,更是心理危机易发人群之一。直到2003年全国才逐步启动警察心理健康工作,2005年,才将心理危机干预作为一项警心工程逐步推进[1]。2009年公安部向全国公安机关发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加强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但由于一线警力紧张,各级公安机关很难从有限的警力中抽出专门人员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于从事该工作的民警来说,心理服务工作只是他们的兼职工作,既谈不上专心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更不用说专业的学习、提升与服务。此外,只有当警察遭遇重大心理危机、出现异常反应后才会安排警察内部专业人员或聘请外部专业人员进行临时心理干预工作,事前预防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也使得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效大打折扣。积极心理学主张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2]。这些理念给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带来诸多启示。积极心理学的主要优势在于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解释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人固有的积极天性入手来解决问题,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可以尝试以下完善策略。
(一)坚持“预防胜于干预”的工作理念
警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警察每天面临的危险与挑战无法避免,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自我痊愈的本能,关键是要警察能够挖掘出这些潜能、培养出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平时我们要通过一系列项目的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民警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施加影响,使其形成警察这一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3],即平时就要加强和突出对警察积极品质的训练和培育,从而增强心理资本、心理弹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的应对能力,避免心理危机的产生,凸显预防的力量[4]。1.加强警察积极思维的训练。消极的思维通常会导致压抑、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接纳降低以及自尊感消除,并具有成瘾性,使这种情况得以维持并延续下去,积极心理学将其称之为“毒性思维”。有研究表明它扎根于否定论的个性特征,可能始于童年早期羞愧感和内疚感的反复出现,是一种延续到成年期的条件化(习得的)反应[5]。它不仅通过反复消极思考使人们对生活和自己的看法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将会使精神和身体的压力反应延续,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对身体产生损害。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加强积极思维的训练来提升人们心理品质与生活质量。塞利格曼在其广受好评的书《习得乐观》中指出,我们可以通过“改释”(解释风格的改变)、“认知重构”等途径培养积极思考的一面,并转向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2.增强警察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消极情绪常限制我们可能选择的范围,匆忙应对危险;积极情绪能扩大注意范围,增强我们思维与行为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6]。“乐观主义者将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积极的态度会吸引积极事件以及那些幸运的人”,如果你能愉快地入睡,那么你就有可能愉快地醒来;并且“乐观是可以习得的”。甚至有研究发现,年轻人乐观的思维可以预测他35年后的幸福生活[7]。因此,我们可以积极创设条件,加强警察“享乐能力”的培养,突出警察“习得性希望”等乐观特质的培养,远离习得性无助,积极引导警察愉快体验。3.加强信仰、美德、性格优势等其他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信仰使人具有对于宇宙目的和意义的更高信念,指导个人在全景中的位置,能够塑造一个人的行为,为其提供强大的心理慰藉。对于许多处于危机中的个体来说,当所有其他东西都失效的时候,信仰是使他们保持正常的重要支持力量。积极的人类力量与美德是对抗心理疾病发生的缓冲器,是积极心理干预的最有效途径。
(二)建设一支具备积极心理品质的干预专业队伍
1.从事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人”“积极的人”[8],为确保危机干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对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选择与培训,而不能随便指定一个民警来兼任。他应该能专心致志、准确地倾听并作出合适的反应,具有稳定、支持的技巧和探索多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并能将经验整合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去。危机干预工作者应通过适当的训练,使自己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突如其来的危机境遇下,都能保持稳定、完整的情绪。2.冷静、自信、坚韧、乐观等是世界级心理危机干预大师所必须具备的特征[9],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也不例外。面对失去了控制的工作对象,危机干预工作者必须保持冷静、镇定,将事态保持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创造一个稳定的、理性的工作氛围,从而为当事警察提供一种有利于恢复平衡的模式,这是对当事人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帮助。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放松技术是保持冷静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更为重要的是工作人员有能够把工作对象从危机中解脱出来的信心和毅力。3.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还需要旺盛的精力、良好的组织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对警察职业创伤的了解和体验。他们既是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同时也是普通民警,既需要热情、美德,也需要体力与组织、反应能力,还需要有对警察职业的理解和认同。
(三)突出对当事人积极品质的激发与应用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会遇到问题和冲突,每个人也都有积极向上的自我成长能量,当面对冲突带来的失控危机时,人人都是自我心理危机的调适者和自我心理发展的决定者。因此,在警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和调动当事警察内心固有的力量,突出对其自身积极性的挖掘和应付机制的应用,突出伤口自愈后的内心成长与发展。也就是说,警察自身应该是危机干预的主体,是战胜危机的力量源泉。1.要与工作对象建立起积极互信的关系,确定和理解对象所认识的问题。危机干预中,评估对象及其危机境遇是关键,如果危机干预工作者所认识的危机境遇并非当事警察所认同的,那么干预工作者所运用的全部干预策略和付出的努力都可能失去意义,对当事人没有多少价值。因此,在干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积极运用理解、共情、真诚、接纳及尊重等核心倾听技术,对预者的危机程度、身心状态、应付机制及相关支持系统等进行科学评估,确定和理解当事警察的问题所在并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同时,工作人员要将自己的需要、价值观和愿望搁置一旁,真诚接纳对象的个人品质、观念、问题、境遇。2.要引导工作对象做出积极选择,确保对象的安全。当事人的安全是危机干预过程中的首要目标,应将安全问题自觉纳入到自己的思维与行为之中,尽量将当事人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的危险性降低到最小可能。多数情况下,工作对象处于思维不灵活的状态,不能恰当地判断什么是最佳的选择,甚至认为无路可走了,因此,干预工作者应该从环境支持、应付机制或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等多种途径帮助对象认识到还有许多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以选择,其中有些积极选择比别的选择更为合适。3.要发挥工作对象的应付优势,制定积极行动步骤。在危机干预中,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协助当事警察制定干预计划,计划应包括对象自身的应付机制和周围环境能够提供帮助的资源。应付机制应该是具体、积极和实用的,可以重新唤起对象对生活的信心。计划的制定应该注意发挥对象的应付机制优势和长处,注意对象自主功能恢复的需要,帮助恢复对象的心理平衡和树立信心。因此,工作人员应适时与对象合作制定行动步骤来矫正其情绪的失衡状态,不能剥夺他们的自力、独立性和自尊,要让其感觉到这是他自己的计划,恢复他的自主性和控制性。此外,要激励工作对象做出积极承诺与保证,逐步恢复其心理平衡。危机干预工作者要善于激发对象的积极性,要及时得到对象的承诺与保证去应对或根据计划实施行动。
(四)重视警察支持系统的积极建设
危机是复杂的,阻碍的来源既可能是发展性的,又可能是境遇性或存在性的,均受多重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警察心理危机干预不只是工作人员的单打独斗,需要团队合作,需要重视支持系统的全面建设。1.重视积极人际关系的建设。著名的哈洛恒河猴实验早就说明家人间的依恋不单是生理需求,更是发展社会功能的需要。依恋理论的三阶段实验也一致表明“安全型依恋可以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带来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拥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成人在压力下表现出较少的不安,不太可能抑郁、更有可能拥有高水平的自尊、在有需要时会更有可能向他人寻求支持、不太可能离婚等。因此,积极心理学据此倡导“他人在我们快乐以及如何享受快乐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感情上的优势比才智上的优势更令人满意,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全面健康和预防危机的基础”。2.重视赋能机构的积极建设。赋能机构即能赋予人以积极能量的组织(机构)。影响心理危机反应程度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个体的环境决定着危机处理的难度,而家庭和同事又是直接影响问题解决和能否恢复到平衡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系统疗法理论认为,如果我们希望治疗个体,那么把他/她置于家庭系统内考虑是重要的。个体的问题行为既源自交互作用的家庭单位,也源自更大的社区和社会系统[10],也就是说,如果在同一时间受到危机事件影响的人很多,那么以邻里、社区、地区为单位的整个生态系统都需要干预。此时仅仅处理危机中当事警察的情绪创伤是不够的,积极心理学极力主张从好家庭、好社会、好工作场所、好学校等赋能机构入手,共同努力,彼此融合成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因此,公安机关必须与社会相关部门建立良好关系,应该立足公安自身资源,采取专家会诊、专家培训、与专业机构联动等形式有效利用社会力量,建立警察心理危机干预的社会快速通道[11]。危机干预工作人员平时应与有关机构建立个人联系并密切合作,走到社区中了解哪些关键人物可以为对象提供帮助,建立积极有效的工作关系网,及时恢复危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3.重视舆论平台营造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氛围。针对信息化带来的媒体革命,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积极引导作用,通过微信、微博、微视等网络媒体的力量,一方面通过知识介绍、双向互动、在线服务等多种路径提高警察心理素养、增强心理危机应对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导警察主动应对社会发展对规范执法、执法监督的新挑战,及时有效引导舆情,避免质疑、丑化甚至围攻当事警察的事情发生,传递正能量,给当事警察以最有力的社会支持。
作者:皮华英 单位:湖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皮华英:《积极心理学视角的警察心理危机干预初探》,《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皮华英:《警察心理健康及其维护》,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280页。
[4]宋凤宁:《心理弹性对大学生人格与心理危机的中介作用》,《中国全科医学》2014年第10期。
[5][6][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侯玉波等译:《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35、121页。
[7][9][美]吉利兰(BurlE.Gilliland).[美]詹姆斯(RichardK.James)著.肖水源等译:《危机干预策略》(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55、67页。
为培养纪律严明、英勇善战、雷厉风行的预备警察,培养学生勇敢、坚持、乐观的人格特质,警官学院的军训强度比其他大学要高的多,容易引起新生的心理危机。积极心理学看重个体的幸福感满足、快乐和希望,主张建立有助于个体成长的外在社会环境,认为应该培养个体的积极力量,这样才能使人面对艰难困苦不退缩,经历逆境不倒下,也才能真正防止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积极心理学与积极心理治疗
20世纪末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它利用目前心理学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1]
积极心理治疗是心理动力学和行为治疗的综合模式,着眼于冲突和苦恼的积极方面。它从文化和历史的观点来评估心理问题,强调每个人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的重要性。治疗过程中运用直觉和想象,以故事作为治疗者和来访者之间的媒介,把来访者理解为有自主能力的个体,用跨文化的认知观点解释冲突,消除消极想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2]
二、积极心理治疗的治疗理念
1、积极心理学治疗强调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人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本来就具有积极的心理因素,应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力量和潜能,促进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让其走向幸福生活。强调要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既要致力于研究如何使身处逆境的人们学会生存和发展,也要注重研究如何使处在正常情况下的人们能够拥有高质量的、有尊严的生活。
2、积极心理治疗强调全面地看待人
积极心理治疗强调人类具有独立的思想,渴望实现自己的愿望,希望追求真理得到社会的肯定。因此,每一个人都有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成长、变化、发展的潜能。这种潜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会指导人的行为,也即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和被积极看待的需要。在辅导过程中,强调辅导人员和当事人都要全身心投入,辅导员在辅导过程中不再是一个权威或专家,而是当事人的同工或友伴,以一种真挚、尊重、信任、了解和温暖的态度,陪伴着当事人,让他在毫无焦虑的情况下,自由表达此时此地的感受,探讨自己和体验自己,同时学习承担责任,自己决定目标并朝着该目标有所行动。积极心理治疗通过对现实的鉴别分析寻找到缺损的现实能力,同样通过无条件的接纳促使个体现实能力的增长,以促进生活中四个维度的平衡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积极心理治疗强调认知和行为的重塑
积极心理治疗的目标是要促成个体不合理信念的改变。对问题进行积极的诠释是积极心理治疗的一个显著特点,通过对问题的积极诠释来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并进而促进其人格从消极解释风格向积极解释风格的转变,从片面地、负向地看待问题,达到一种正负面都进行关注的积极地看问题的态度,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解决[3]。积极心理治疗正是各种疗法融合的结晶,从平衡模式就可以看到,如果偏重于身体层面,就成为身心疗法。
三、警官学院新生军训期间存在的危机
危机是一种危险的出现,让人引起恐慌,出现退缩,军训是对警官学院学生的一种磨练,通过军训培养他们的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一种训练方式,保证他们的战斗性。但是,“90后”的学生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很好的磨练,在严格的军训出现退缩,形成心理危机。常见的如下表现。
1、内心抵触和反感军训
选择警院的学生对警察这个行业的基本认识停留在表面,在他们的心目中整齐队伍,穿着威武的警服,逮捕罪犯是十分光荣的事情。但是,当他们在太阳光线下,反复重复着同一个动作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抵触。他们不能深刻理解军训的意义,认为军训过于形式化,军训没有什么作用,甚至觉得军训让人变得更傻,内心更想去学文化知识。
“90后”的大学生在家多是家中的太阳,当感觉到不满意的时候,他们会十分不高兴,让家庭成员听从他们的命令。但是在军训的过程中,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服从教官的统一指挥,服从教官的统一命令,表现不满意的时候,教官们还会叱喝你。我们的学员从来没有受到这么严厉的批评,当教官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感觉是教官是故意针对他,军训是故意整人的,感觉到自己的从来没有受到这么大委屈,在军训的时候无比的反感和抵触。
2、在军训中对抗教官
“90后”的学生追求个性,但军训并不会考虑这些警校新生特立独行、个性鲜明、思想活跃的特点,军训的要求就是让他们整齐划一。教官在军训实施时过于注重严格的管理和无条件的服从,过于强调军令如山,执行一系列的标准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这让新生很不适应。某些教官自己的文化素质不是很高,资历单一,处理事情简单,不能服众,让学生非常反感,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教官根本没有资格来教育他们,这使得教官代表上级权威和尊严下达军训命令时遭到学生们的质疑,学生们通过对自身和周边世界进行观察及反思,怀疑命令的合理性,对抗命令,也开始蓄积对抗教官的基本力量。
教官按照部队的军事化管理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以及集体精神,实行全封闭的管理模式,什么事情都要请示汇报审批等,但学生毕竟不是军人,过于强调“刚性”要求并且僵化理解,忽视“柔性”引导,长期的压抑,会使有些学生对教官产生反抗和敌对情绪,以至于不遵守校纪校规,甚至与教官发生矛盾冲突。
3、当逃兵
“90后”新生的成长环境相对宽松,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很少进行体力劳动,经历单一,逆反心理强,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离开父母和家乡进入大学以后,他们会出现诸多的不适应,一旦遭遇挫折和压力,就会有比较大的情绪反应,容易产生逃避和消极心理。
为了培养警院新生服从命令听指挥的意识、过硬的个人素质和良好的集体意识,警察类院校的军训强度和组织纪律非常严格,既要求学生培养共性,又要求学生能够拥有单兵素质,这对学生的身体和意志都是巨大的考验。当压力增大,学生无所适从时,可能会造成学生产生悲观厌倦的心理,怀疑自己的选择,容易放弃,产生对警察功能定位和个体自我发展的迷失,甚至出现心理危机。
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军训危机干预
警官学院是特殊的大学,军训是警官学院学生从警的第一课。为培养纪律严明、英勇善战、雷厉风行的预备警察,培养学生勇敢、坚持、乐观的人格特质,警官学院的军训强度比其他大学要高的多,容易引起新生的心理危机。积极心理学看重个体的幸福感满足、快乐和希望,主张建立有助于个体成长的外在的社会环境,认为应该培养个体的积极力量,这样才能使人面对艰难困苦不退缩,经历逆境不倒下,也才能真正防止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
1、让新生正确认识到军训对他们的重要性
新生从高中生活进入警校生活,是一个巨大的转变,首先需要强化新生的身份意识。选择警校,未来可能从事警察工作,这是一个需要很强操作技能的职业,其严格公正的庄严形象,执行命令的服从意识,遵纪尚法的自律忠诚, 服务人民的担当负责,需要通过艰苦磨砺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自觉地摆脱以往在家庭的依赖心理,培养自强自立,通过历经军训,主动进行反复的内务和队列训练管理,乐于挑战将简单的事情做到最好,为早日穿上渴望的警服而操练自己的技能和意志,强化自己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充分认识到军训对实现自己警察梦想的重要作用。提前让新生做好军训吃苦的心理准备,引导他们在军训中遇到挫折时,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以顽强的毅力继续奋斗,战胜负面情绪,转化升华成人生动力。
2、丰富形式和积极引导
多请毕业的干警回学校做报告,用优秀或者杰出校友们的个人资历和素质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和尊重,通过他们的成功案例和亲身经历教育学生。这些具有特长和非凡经历的干警能够传递信心, 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成为学生口耳相传的激励典故,形成魅力权威和学习榜样。
开展军训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建设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加强人际交往、改善成长环境以获得社会支持来避免危机的产生,缓解负面情绪的消极影响。通过举办班会,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官之间可以交流沟通内心的不满和想法,化解不理解和不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形成亲密友好的同伴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给新生建立一个理解、支持、信任的班级环境,激发其内在的自信和乐观,保持愉悦感和归属感。
军训中开展拓展活动,增加军训的趣味性,让学生参与到军训中来,把被动转化成主动。拓展活动有助于激发新生完成任务的内在动力,培养新生主动自发挑战自我的内在潜力,同时可以获得同伴心理支持、教官心理支持等,能够有效缓解他们的厌烦、枯燥、痛苦等情绪,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和情感沟通,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助和支持系统,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内心能够充满力量,有足够的勇气和灵活性去战胜困难。
3、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教育学生对生命和选择负责。军训培养的态度和意识形态对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以及服务人民,忠诚国家,敬畏法律,严肃认真、执法公正、廉洁文明是必不可少的。军训不仅要磨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更要启发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教育学生增进对警察这一选择的理解,树立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和选择负责的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军训使学生理解责任,促进学生积极关注自身的价值实现,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军训最终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个人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帮助个体克服成长中的困难,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注 释】
[1] 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 张文霞.积极心理治疗―发掘来访者的潜能[J].心理治疗技术,2009.1.23.
[3] 钟锐华.波特-劳勒期望机率理论对高校学生综合测评的启示[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0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52-02
随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心理健康的保健和维护已日益受到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许多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出现,是由于在心理危机的预防、识别和干预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系统的体系。高校是一个人口稳定且密集的场所,聚集着大量未来的社会精英,危机的发生将有极大的社会感染性,情绪易扩散、放大,影响教职员工和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高校要积极有效干预危机,不仅做好当前援助工作,还要致力于完善预防和后干预工作,提高高校心理危机的免疫力和康复能力。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
被视为心理危机干预理论鼻祖的G.Caplan,在1954年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他认为,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Everly等人也认为心理危机指的是危机事件带来的威胁和挑战超出了人们有效应对的能力范围,使人们内心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引起混乱和不安。
国内心理学家季建林等人提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危机干预是一种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
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心理危机涉及危机的困难程度和个体的应对素质,重视个体的应对能力和潜能。危机干预的最终目的是危机损害最小化,个人成长、人格完善最大化。
二、如何识别大学生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的识别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有效地识别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将使危机干预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结合郑希付的《临床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为情绪、认知、行为、躯体四方面。
情绪方面:表现高度的焦虑、紧张、丧失感和空虚感,且可伴随恐惧、 愤怒、罪恶、烦恼、羞惭等消极情绪体验。
认知方面:身心沉浸于悲痛中,导致记忆和知觉改变,难以区分事物的异同, 体验到的事物间关系含糊不清,作决定和解决问题能力受影响,有时害怕自己发狂,一旦危机解决可迅速恢复正常。
行为方面:不能专心学习或劳动; 回避他人或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单,与社会联系破坏,可发生对己或周围的破坏;拒绝帮助,认为接受帮助是软弱无力的表现,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
躯体方面: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
当大学生出现四个方面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表现,我们认为该生出现心理危机。章周炎认为 ,心理危机包含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当三个基本要素都具备时,就说明该个体出现了心理危机。分别是:
重大改变:如个体生活中发生重大事件、遭受挫折境遇、面临严峻挑战、遇到严重阻碍。
无能为力:惯用的应对策略防御机制失效,努力尝试解决失败,产生严重的乏力感和失控感。
心理失衡:以往平静、平衡和稳定的状态被打破,各项功能出现明显失调,认知上只看到消极悲观无望、心情抑郁、烦躁、易激怒,行为上不能做灵活的选择、遇事回避或拖延。
综合杨洪玲和章周炎等人的观点,当以上表现未达到精神病学症状标准,并不构成精神病学疾病诊断时,大学生出现四个方面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表现,或者三个基本要素都具备时,才构成心理危机。
以上学生的变化信息可以来自同学、室友、朋友、班长的报告,也可以由辅导员、咨询室、宿管阿姨、心理网站、心理热线、同辈心理互助队提供。
不仅要关注周围的人提供的信息,还要整理学生本人的报告或求助资料。如入学心理普查、心理信箱和邮箱的来信、咨询室咨询记录等。
三、如何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
一般认为,心理危机干预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这是对危机干预的狭义理解。广义上说,有效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始于危机事件发生之前。完整而系统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包括危机预防、危机干预和危机后干预。
(一)危机预防方面
开展心理讲座,主题包括压力应对、恋爱问题、人际烦恼、学习困难等;开设心理学选修课,提高学生的探索热情和途径;加大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热线和心理邮箱的宣传力度,增加宣泄和求助途径。同时,不定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和意见。重视525心理健康日和世界精神卫生日,鼓励多样的专题活动等。
对此,廖桂芳提出“六位一体” 的危机预防机制。包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咨询、文化建设、调查与研究和同辈心理互助等六个项目。
(二)危机干预方面
目前,国外心理危机干预领域有几套比较成熟而系统的危机干预模式,这些干预模式对于如何在我国学校环境下进行危机干预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如美国红十字会危机干预模式、危机事件应激报告模式、教室危机干预。
朱浩亮提出多校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理念及信息反馈系统,从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危机的预警和干预方面出发,组建全面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黄盛以三维立体系统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从社会、家庭和高校三个维度着手,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三维立体系统。高校需要构建以校心理咨询中心 (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核心的咨询治疗性干预。同时大力加强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构建家校联动机制,把三者统一起来,分工合作,共同促进心理危机干预的完成。
(三)危机后干预
经过短期的心理危机干预,危机给当事人带来的影响有三种情况:1.心理平衡恢复到之前水平;2.留下永久性的心理创伤;3.暂时实现了调节平衡,但随时可能反弹或爆发。第一种情况是最理想的,后面两种需要危机的后干预。
大学生心理危机后干预,是指干预者对暂时渡过心理危机或未渡过心理危机的大学生个体,或周围相关学生提供帮助,以实现危机学生个体或周围相关学生达到危机前的心理发展水平为目的 。
在危机后干预环节,需要评估危机干预效果,建立跟踪反馈,同时完善大学生的家庭和同伴支持系统。当发现当事人情况超出干预者自身能力范围,则须及时考虑转介给其他专业人员、专业机构或医疗机构。
大学生心理危机后干预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深入发展。
四、当前心理危机工作的不足和启示
目前,国内高校心理危机系统正在逐渐完善,许多高校已建立了或正在建立合格的心理咨询室,但重心仍在危机发生之后的心理干预。显然,危机的预防和后干预比较薄弱,但它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体上说,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于注重形式,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属于典型的外驱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方面,我们需借鉴学习美国学校的内驱式干预模式,即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由专业人员进行规划和实施,从个体、环境和整体上进行干预。学校往往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心理健康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干预模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
[参考文献]
[1]Caplan,C.The Principlesof Preventive Psychiatry[M].New York:Basic Book,1964.
[2]Everly,G.S.,Flannery,R.B., & Mitchell, J.T.(2000).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 A review of literature.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A Review Journal,5.
[3]季建林,徐俊冕.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116-118.
[4]汪明春.高等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实践探析[J].成人教育,2007,(12):77- 78.
[5]郑希付.临床心理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一、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干预意义
(一)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1.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
个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心理素质往往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社会适应性水平,其中包括对社会的认知,处世的态度,应对压力的能力,对工作和学习成败的态度和心境,人际关系态度等等。心理危机作为一种负性心理行为,它的发生与上述这些方面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2.客观因素的影响
(1) 家庭条件。包括父母的教育水平、家庭经济条件等。有调查表明,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考不上全日制普通高校,而是为了早点就业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屈从于父母的意愿去上的职业学校。
(2)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缺失。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理应受到重视和尊重,然而在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的人才招聘理念下,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参与人才招聘的过程中,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种文凭歧视极大的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会导致他们看不起自己而破罐破摔,从而出现心理危机。
(3)学习和就业压力,是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直接客观因素。有研究表明,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就像一把双刃剑,使职校学生从入校起就象挂上了沉重的十字架,学习目标的具体性和毕业后可能带来的就业风险,常常使他们感到前途渺茫,,对生活失去信心。
(二)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意义
1.关爱每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心理保护,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以健康的心理和态度对待学习和未来的就业。
2.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心理危机者走出心理困境,及时防止不良心理诱因可能引发的危机行为。
3。进行心理干预,及时遏制已发生的心理危机行为,避免不良行为后果的产生。
4. 进行心理教育,提高当事人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当事人克服心理障碍,重构心理防线,重塑健康人格。
二、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信号及规律性
要对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干预,首先必须学会察觉和了解心理危机发生的过程和形式。
学生心理危机并不都是一个突发的过程,大多数是一个潜在而隐性的渐发过程,常常会以预警信号方式表现出来:如过激言论,冲动行为,语言挑衅,表情抑郁,个性反常,气质突变,思维固着等等。
心理危机的预警信号发出后,伴随而来的就是行为上的异常表现:如破罐破摔,学习、工作目的反向,行动独往独来,突然的玩世不恭,人际交往反常,行为自暴自弃等等。
作为一种负性心理现象,心理危机的发生有它一定的规律性。首先,心理危机发生前,总是会通过某些语言或行为方式发出危机预警信号,通过对心理危机发出的最初预警信号的分析,可以及时判断危机的性质和程度,从而提前做好干预预案,其次,心理危机产生后一定有它特殊的的行为表现方式,只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就可以及时进行干预。
三、 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
(一)干预对象的确定
1.重点关注对象
下列心理异常的学生可作为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关注对象:
(1)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严重异常者;
(2)遭遇重大事件而导致心理或行为反常者;
(3)情绪持续低落、抑郁、人际交往能力异常者
(4)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者。
2.一般关注对象
(1)患有严重身心疾病的学生;
(2)本人或家庭成员、亲友中有自杀倾向或自杀未遂史的学生;
(3)性格有明显缺陷者;
(4)有强烈的自卑感、罪恶感或不安全感的学生;
3.心理危机警示讯号的表现特征与评估:
学生心理危机警示讯号,往往会在平常的心理活动中流露出来。例如,喜欢谈论自杀和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无端致以祝福、述说告别的话等反常行为;情绪突然明显异常,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感情冲动,情绪突然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若无其事等。如果发现上述行为,就必须立即进行危机评估,制定干预方案。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时机
心理危机干预的时机非常重要,把握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干预的时机主要分三个阶段。
1.预防性干预,又称提前干预。是指学生心理危机发生前的心理介入。如对学生提早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的自我调适和保健方法,提高心理危机的自我觉察和防范水平,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和班级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防范、预报和干预系统,将学生的心理危机遏制在萌芽状态。
2.过程性干预,又称中途干预。是指学生在心理危机发生过程中进行的心理干预。学生心理危机发生后,心理学工作者应当及时进行干预,这是因为心理危机爆发后的行为后果有极强的时效性,干预及时可以尽快遏制严重后果的产生,例如因抑郁引发的心理危机,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由抑郁带来的自杀意念和行为。过程性干预是整个心理干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发生的心理危机及行为一般要在这一环节得以解决,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前功尽弃。
3.巩固性干预,又称后续干预。是指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以后,
为了巩固干预成果进行的心理干预。有研究表明,心理危机在预过程中,由于情况的复杂性,有的危机已被化解,有的则可能以某种方式沉留在心理危机者的潜意识中,这种隐藏起来的心理危机如果不预者所意识或察觉到,一旦重新爆发出来,后果会更加严重。因此有经验的心理干预工作者十分重视对干预效果的巩固。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
首先,要确定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心理危机干预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以当前问题为主,立即干预原则。
(2)家人或朋友参与的原则。
(3)鼓励当事者自信,减少依赖的原则。
(4)危机干预的心理辅导模式而非医学模式原则。
其次,要区分心理危机的类型。
根据布拉默提的应用危机理论,可将心理危机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发展性危机,指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 常反应。
二是境遇性危机,指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如交通意外、被绑架、突然失业、自然灾害、丧失亲人等都可以导致境遇性危机。
三是存在性危机,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而出现的危机。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内部冲突和焦虑等。
再次,要制定好危机干预的详细步骤和方案。这些内容包括从受害者角度确定心理危机问题;把受害者对自己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伤害降低到最小的可能性;与受害者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无条件地接纳当事人者;提出并验证应对危机的变通方式;从当事人那里得到诚实、直接的承诺,以便当事人能够坚持实施为其制定的危机干预方案。
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内容的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旦操作不好,不仅适得其反,还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因此,各职业院校应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人才培养,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要不断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这样才能对我们的学生提供更安全的心理保护。
参考文献:
[1]李旸 《高职学生生活事件和相关症状的研究》 【《成功》教育】2011年05期
[2]霍素凤 《职业学校入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
[3]曹丽 王萍 《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报告》【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8年第05期
[4]张新华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 【济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12月第6期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对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的一种短期的、有针对性的帮助行为,目的是随时向那些正在经历心理危机、处于困境和遭受挫折,将要发生危险的大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已是成为当前各大高校面临的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民办教育起步较晚,其无论从管理体制、生源、师资队伍到学校建设等各方面都与公办院校存在较大的差异,管理与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类型与成因也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1 案例概况
小L,男,1994年生,某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入学后,该生情绪一直低落,少言寡语,上课睡觉,旷课情况严重,对班级活动毫无热情,没有稳定的交友圈。到第二学期,该生状况仍然未能好转,最困扰他的是无法与宿舍同学和平相处,总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发生“战争”,他觉得其他学生故意排挤他,使他自尊心极度受挫。在与该生交流中,他感觉目前的生活非常空虚、痛苦、前途渺茫,甚至多次想过用极端的方式摆脱痛苦。
根据后续的心理危机排查结果显示,小L有轻微的人格分裂倾向和自恋倾向。但该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没有影响逻辑思维,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心理咨询中心将该生列为重点观察对象,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对其保持特别关注,并与之家庭保持不定期联系。通过深度辅导、谈话和疏导,该生目前心理状态平稳,学习与生活都步入正轨,与同学紧张关系趋于缓和。
2 案例评价
案例中,小L的心理危机表现方式在民办高校学生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这种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与民办高校自身特点密不可分。
学校对该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方式比较恰当、及时,整个过程都给与了较为规范的掌控,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维护了校园的稳定。如果没有基本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与体系,没有心理咨询中心及辅导员的疏导,很难保证学生的安全,也很难使该生继续完成学业。
3 从个案中折射出的几点思考
3.1 民办高校学生典型的心理危机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
3.1.1 以环境为诱因的心理危机
第一,社会环境所诱发的心理危机。我国普通高校扩招浪潮的兴起,使得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大专层次的学生的压力便可想而知。民办高校大学生往往会对前途产生危机感,对自己产生“无能感”,易引发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应当帮助大学生从入学后就树立良好的学业和职业意识,积极帮助学生做好学业和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第二,学校环境所诱发的心理危机。首先,部分学生由于对民办高校缺乏认同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我国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办学历史不长,良好的社会信誉尚未完全建立。民办高校的建设与发展都是自给自足式的,并无国家持续性的财政支持,与公办院校相比其在管理、生源、师资等各方面都与公办院校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认可度低。学生对学校环境的不满与质疑心态加之自身失败的高考经历,极易导致学生心理失衡,诱发心理危机。因此,需要学校的各级心理工作者针对性地引导,开解他们的自卑心结,帮助他们树立新的学习目标,找到自信与信念的支撑点,为他们开启希望之门。
其次,来自于学习的压力也可能成为心理危机的诱因。民办高校属于高考统招系列中排在最后的录取批次,学生考分偏低,学习能力与文化基础较差。对大学课程有较为普遍的畏难与厌学情绪,对自身的学习能力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学习意识。而民办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与就业率在学科设置、课程数量、质量评估等方面又给学生添加了过重的负担,致使学生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极易引发心理危机。
3.1.2 以自身性格特征为诱因的心理危机
这种心理危机属于内因性的,主要是由于人格发展不完善。性格障碍是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也较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疑、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有性格障碍的人比较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以往研究中发现:民办高校学生主要在强迫、敌对、抑郁、偏执等方面问题较突出,需要心理工作者予以特别的关注和研究。
3.1.3 以他人为诱因的心理危机
第一,由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际困难诱发的心理危机。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危机,常常是由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而导致的。大学是个微型的社会,其中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域,生活习惯、性格、兴趣都各不相同,在大学密切的集体生活中,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或冲突。加之,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有的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这种冲突,极易导致心理失衡,表现出自卑、抑郁、悲观、怨恨等负情绪,从而引发心理危机。
第二,由于性心理问题或失恋诱发的心理危机。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性心理也有了发展,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然而由于受到社会道德、法律、理智和纪律的约束,这种欲望和冲动被限制和压抑着。有的学生,由于对性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对自己的性心理缺乏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对和性冲动感到不安、羞愧和压抑。同时,在面对恋爱对象时,不能正确处理复杂的感情纠葛问题,一旦失恋也极易诱发心理危机。
3.2 在完善民办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3.2.1 心理危机干预应该以预防为主
首先,民办高校应加大对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力度。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应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同学们的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等。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其次,民办高校应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一方面,学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定期进行普查,建立心理档案,以利于对学生心理状况全面、长期的掌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跟踪服务提供全面的参考,提高了大学生危机干预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通畅的心理危机预警渠道,做到学生宿舍、班级、院(系)、心理咨询中心和学校五个层级,层层设防,相互配合,使学生心理危机尽早地被发现并获得帮助,把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
3.2.2 心理危机干预需要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
危机干预是从心理学和人类服务专业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是任何职能部门和人员仅凭工作热情就能胜任此项工作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正是在于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然而,民办教育是社会力量办学,无国家财政性支持,办学经费有限,对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投入均显不足,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非常短缺。从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一线人员大多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选的,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这种人员状况,大大降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效性,这种缺失一方面可能致使应当及时处理的危机得不到有效的防控,另一方面也可能致使学生正常或轻微的心理现象被无知而武断的“强制干预”,这些均会对学生造成非常严重的心理负面影响。因此,民办高校应当加大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经费投入,尽快建立一支由医生、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护士小组等专业人员组成的队伍,同时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打好学生心理工作的理论基础,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3.2.3 心理危机干预应坚持保密性和谨慎性原则
一方面,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应对工作中所涉及干预对象的各种信息严格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大学生危机干预工作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另一方面,由于对学生心理危机采取错误的措施会对学生造成终生的破坏性影响。因此,在采取干预措施之前要慎重评定学生的心理表现,采取谨慎的干预措施。因为,心理危机是与心理健康相对的,只有当心理异常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表现时,才可以说出现了心理危机。如果把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的暂时的心理异常,如恐惧、烦恼、忧虑、孤独、抑郁、焦虑等统统视为心理危机当然是不妥的,如果对学生的这些现象“强制干预”或者“错误干预”甚至可能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经年难愈的阴影。所以,要求我们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以人为本,坚守保密性、专业性与谨慎性原则。
参考文献
[1] 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2] 黄蓉生.以预防为主建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5(8).
1970年左右,西方一些国家开始了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将其引入到大学生教育领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干预就是充分发挥心理学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利用专业的知识来帮助这些有心理危机的同学,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一、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中,大学阶段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如果不及时对这些压力进行排解,就会造成心理不堪重负,会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陷入心理危机中,而走上很多非常极端的道路,我们将这些因素分成外界环境因素以及自身因素两大方面进行叙述。
1.由于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们都说:“环境创造人才,”同时环境在创造人才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对很多人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创伤;随着时代的进步,市场经济的蓬勃兴起,贫富差距的悬殊,甚至不公平现象的层出,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面对自己未来的时候,出现了迷茫和不知所措,这些来自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使很多大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未来的现实,认识到只有通过努力才能收获梦想。不知不觉中,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了很多,再加上对自己实力的错误评估,就会使很多人由于无法接受想象和现实的差距,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危机。
2.由于受自身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有着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当他们在面对来自外界强大的压力时,通过对比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产生一种恐惧感,同时这部分学生由于心灵比较脆弱,在面对在生活、学习、工作或者情感上的瓶颈时,很容易抱着消极、自卑的情绪来看待自己的失败和不足,这样一来,他们的生活大都是灰色的,没有青春的活力,害怕自己不如别人,害怕会被竞争淘汰等等,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需要学校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摆脱这种情绪低落的状态。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1.建立心理危机的预警体系
预警体系属于事先的预防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基本心理状态进行初步调查,将那些已经出现一些预兆的心理危机情绪扼杀在摇篮里。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完成这一工作:(1)要明确预警的主要范围,对象的确定是开展预警工作的基础,主要是针对那些心理素质较低的大学生,或者是那些近期有可能承受心理危机的群体,例如,大四学生在考研之后,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这一部分的学生一方面受外界压力较大,另一方面自己没有形成良好的抗打击能力,所以,将目标确定到这部分大学生身上是明智的选择。(2)要制订合适的预警指标。简单来说就是在明确对象之后,确定符合哪一标准的大学生才算是具有心理危机的,这就需要我们在人际交往、情感表达等方面制订科学的标准。(3)评估阶段。对已掌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每个大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程度的不同,分成重度、中度、轻度三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确保干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这部分的主要工作是能够及时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必要的帮助,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自己良好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将校内的教师进行合理的分工,并设置专门的负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比如说,我们要明确哪些教师要负责学生心理调查工作,哪些负责具体的宣传工作,哪些负责之后的心理教育工作;将不同的责任明确到人,尽量避免出现某一岗位无人负责的现象;同时也可以在班级里通过班长或其他班委,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实现双管齐下,达到一定的危机干预效果。其次还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危机干预模式,就是在进行危机干预上应该采取的具体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安慰聊天的方式疏散轻度心理危机的学生,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引导解决中度和重度的心理危机;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还需要有一颗平易近人的心,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干预手段,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脱离心理危机。
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的监控制度
制度的确立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如何将工作落实到实处才是最艰难的,要想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强大作用,就必须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切实将每一阶段的工作落实到位;同时为了鼓励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些奖罚制度;对积极投入心理危机干预的教师进行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奖励;为了使同学们正确认识心理危机这种现象,要对这些知识进行广泛的传播,可以在学校专门进行一些心理知识讲座,举行心理学理论探讨活动等;还可以由班委组织开展一些以心理教育为主题的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俗一点来说,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对那些可能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大学生,通过专业的引导或者其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缓解其严重的危机感,使这些学生能够进一步得到心理上的协调。
参考文献:
[1]黄锡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
[2]顾欢.大学生心理安全刍议[J].科技信息,2010(3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4-0366-02
【关键词】 心理疗法;危机干预;学生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遇到某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方法来解决时,心理上产生不平衡,由此可能引发自杀或杀人等严重恶果。危机干预是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大学生自杀与杀人案件时有发生,因此全国各地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工作,试图找出干预心理危机、防治心理疾病、提高心理耐挫能力的有效方法。某校自2004年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来,成功干预了十多起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件,现将11例典型危机干预案件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起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件中,男5例,女6例;大学一年级3例,二年级5例,三年级2例,四年级1例。年龄为17~23岁。(1)心理危机应激源。恋爱受挫3例,家庭贫困及学习压力3例, 寝室同学关系紧张1例,遭歹徒1例,家庭变故1例。(2)精神状态。抑郁情绪、负性事件导致情绪波动4例,精神分裂症2例,伴有自杀倾向及自杀意念7例。(3)家庭情况。独生子女5例,经济贫困2例,家庭变故1例,家庭成员关系冷漠3例。(4)自杀倾向及危机状况。2例准备跳楼,6例多次谈及与自杀有关的问题并有活着很累的感觉,1例因寝室人际关系紧张而有伤人倾向,2例精神分裂症因被害妄想有伤人倾向。
1.2 干预方法 (1)心理筛查。在新生入校普查中,把有自杀倾向的学生筛查出来,并进行预防性干预。要求班主任和辅导员对以下几类学生进行重点观察:①具有内向、孤僻、自卑、忧郁、敏感、多疑等性格特征的大学生;②长期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者;③近期遇到重大负性应激事件,突然情绪行为改变者;④近期有过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者;⑤严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者。应建立学校-家庭-医院支持系统进行救护和监护,杜绝自杀事件在高校发生。(2)对有自杀意念者进行跟踪访谈。通过对自杀身亡进行“心理学解剖”[1]发现自杀未遂的人,并不是真正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只是当时认知极端及狭隘,找不到可替代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自杀是他们无可奈何的选择。通过跟踪访谈,及时解决自杀者的问题,使其接受有价值的治疗帮助,待情绪好转后,就会从自杀冲动中走出来。因此,自杀干预的最积极的办法就是将自杀意念消灭在萌芽状态。(3)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通过开课、报刊、广播、网站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使大学生认识和识别潜在的危险,形成预防和干预危机的意识。预防危机的功能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应付能力,还能提升他们帮助别人的能力,增加解决危机的资源和力量,并建立学校-家庭-医院支持系统进行救助和监护,杜绝自杀事件在校发生。另外,对有自杀倾向者进行追踪随访0.5 a以上。精神症确诊以MMCD-3为标准,并将2例精神病患者及时送专科医院治疗。
2 结果
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被及时送当地精神病医院治疗,好转后1例能继续在校边服药边坚持学习;另一例顺利参加毕业考试并就业,经过1 a随访,该生能正常工作并坚持治疗。2例准备跳楼的学生因被及时阻止,经过情绪渲泄及教育,打消了自杀念头。6例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在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及理性情绪疗法治疗后,抑郁情绪得到缓解, 能正常参加学习,消除了自杀念头。1例人际关系不良者经多次调整后,与寝室同学关系得到缓和,放弃了伤人的念头。
3 讨论
虽然大学生心理危机存在一定特点,但导致危机的原因复杂,致使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很难找到具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干预。笔者总结多年经验,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和预防过程中始终坚持原则,有效地预防和干预了十多起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例。
3.1 预防性原则 由于自杀原因的复杂性、症状的瘾匿性和行为的突发性以及学生自杀完成或危机干预的失败,很多人甚至包括学生工作者都存在一些消极的看法,认为大学生自杀是不可能预防和干预的,导致方法上被动无为或对自杀危险性评估不足,危机发生时手忙脚乱,影响自杀干预的实效。要做好大学生自杀干预工作,首先要树立大学生自杀是“可干预”的思想和理念,才能调动教师、学生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2 生命高于一切的原则 高校在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件时,应以保证学生生命安全为主要目的,这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危机干预中的体现,也是世界各国处理学生危机事件的基本原则[2]。这一原则要求高校把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自伤或伤人事件一旦发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对于学生本人来说,可能断送生命;对于他的同学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应激刺激;对于学校和社会来说,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心理危机干预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树立“生命高于一切”的思想。
3.3 及时性原则 导致危机最本质的因素是压力和问题的重要性,当个人经历或目睹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一旦超过其平时身心所能承受的压力,又无法通过常规的问题解决手段去对付面临的困难,便会陷入惊慌失措的情绪状态,从而使个人失去导向及自我控制力。这是一种无法承受的局面,它具有引起人的心理结构颓败的潜在可能,因此必须尽早干预,一般在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以内为佳。
3.4 发展性原则 危机既意味着“危险”,又存在着“机会”。一方面危机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导致个体严重的病态,包括杀人或自杀;另一方面危机也是一种机会,因为它带来的痛苦会迫使当事人寻求帮助。如果当事人能利用这一机会,则危机干预能帮助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3]。危机干预应遵循“促进当事人和当事人所在团体的发展”为基本原则。通过危机干预,充分调动当事人的积极资源,在有效应对当前危机的基础上,从中获得新的经验,重整认知结构,能够从不利中看到有利,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使自己变得坚强和自信,全面提高应对未来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结合开学初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测试结果,为每位同学增加施测16PF或者SCL-90。将测试结果分为四类:1.严重,对于测试结果显示为严重级别时,及时与学校心理咨询部门联系,做进一步诊断或转介专业机构。2.中度,对于测试结果显示为中等程度的学生,平时重点关注。3.轻度,对于测试结果显示为轻度的学生,平时积极关注,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活动。4.无明显显示,对于该部分学生可以放松关注。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心理档案的内容包括:学生个人信息,家庭出生背景,心理测试试题,问题学生登记表,问题学生帮教记录,异常行为记载表等。
二、建立班委预警机制
(一)设立班级心理委员职位
根据班级学生人数,按心理委员与学生比例为1:15的比例设置。心理委员按主动报名,民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名额不足时,可以由主要班委干部兼任。评奖评优可以向心理委员倾斜,以调动心理委员主动去学习心理学知识,主动帮助身边的同学。
(二)建立心理委员汇报制度
按实际情况对班级中心理测试结果严重程度合理搭配分组。心理委员每天了解小组成员的心理动态,实行日报制。一旦发现有学生异样行为的产生(如情绪变化,夜不归寝,连续旷课等),心理委员及时上报辅导员,辅导员收到报告后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做出初步诊断,对于轻微者及时疏导,对于严重者及时上报学校心理咨询部门,并配合相关人员做好咨询方案和咨询活动。
(三)定期召开心理委员交流培训会
每周星期天下午心理委员相聚一起,以座谈会的形式相互交流自己新了解到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向辅导员请教遇到的问题,辅导员就心理委员提出的问题进行培训,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辅导员及时请教相关专业人士,及时将解决方法告知心理委员。
三、定期召开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每学期就大学生中常见心理问题举行一至两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就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及预防措施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调解和自我预防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
(一)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基本产生原理。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有一定前因的,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学会发现自己和身边的潜在心理问题。达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的效果。
(二)让学生学会简单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技巧。心里预防和干预仅仅依靠班主任一个人,效果不明显,对于一些隐性的心理问题需要同宿舍的同学,或者他的朋友才能发现。教会学生进行早期心理干预的技巧,可以大大缓解班主任的压力,同时也能有效的防控隐性心理问题的发生。
四、关注特殊群体
对于易感人群,高度关注。调查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缺乏信任感,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现象;贫困学生比较缺乏自信,会因攀比心理走向极端;留守儿童较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独生子女性格孤傲,争强好胜,攻击心理较强。另外,对于因心理危机而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后,要帮助该生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引导同学避免与其发生激烈冲突。同时安排心理委员对其秘密关注,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班主任应定期与其谈心,并通过周围其他同学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根据相关心理学与教育理论,首先,大学生在空间上真正离开了父母的照顾,需要自己独立面对生活、学习、人际和工作等不同的人生课题,往往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挑战。其次,随着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通过网络、现实的诸种路径与社会的接触面不断扩大,与社会交往的不断深入,大学生自我价值观的整合也在不间断地进行着,这个过程直接会影响大学生对生活、学习、工作等不同领域的平衡与追求,势必给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压力。第三,随着当代中国家庭的多样化发展特点,家长不知不觉地将家庭压力转移到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身上,给大学生的身心带来巨大的压迫感,甚至无助、无能感。有的家长或者在物质上、或者在精神上,或者二者俱全,对大学生过度投资、过高期望,让大学生几近窒息;有的家长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如缺乏资源、工作性质限制等客观现实原因,让学生感到自己被过分忽视、过度冷落,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压力感倍增。
1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测量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心理危机成为专门的研究课题以来,对心理危机的结构与测量始终是研究者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事实上,截至目前为止,心理危机的结构与测量仍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心理危机概念起源于发展心理学中的特殊心理发展现象,另一方面,心理危机的确是一个多维度、复杂的结构。再有,由于心理危机理论模型的多样化导致研究者编制测量工具的理论依据不同,从而出现测量取向的差异较大。早期研究者持“或有或无”的二元论观点,将心理危机看作二元变量,典型的有结果说和特质说为代表,简单地以是否适应或具备某些特质为判断心理危机的标准,似乎将心理危机视为精英者特有的,普通人对心理危机望尘莫及,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心理危机的正确认识和心理危机研究的发展。心理危机的层次模型提出后,试图将心理危机看作是一个连续性变量,又将心理危机引入“低门槛”亲民现象的另外一个极端,即将以暴力等消极适应亦视为心理危机,将其定义为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危机,这种取向可能会误导人们对心理危机的核心内涵的准确把握,否定了心理危C的研究和测量意义。
本文研究以过程理论模型为依据,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假设每个人都可以发展心理危机,无论是经历重大生活事件还是遭受日常烦心事困扰的人们,在个人的内部保护性因素和外部保护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经历由最初的消极适应逐步发展成积极适应的一种心理发展现象。通过质性研究方法,至下而上地形成问卷条目,并且在初测问卷中尽可能多地保留条目,最终得到大学生心理危机问卷包括五个维度,分别为积极未来取向、父母理解支持、积极认知、思考总结和社会支持,印证了过程性测量取向的理论假设,较好了诠释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发展的过程性特点。其中,积极未来取向与思考总结是已有心理危机问卷中未曾出现的新结构,揭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结构的独特性,具有一定的新意,也支持了编制大学生心理危机问卷的必要性。
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
心理危机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人们提升心理危机,增强人们的抗压力能力,帮助人们健康幸福地生活。已有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主要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危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获得提升。然而,已有研究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效果进行追踪研究的较少。此外,干预方法比较单一,不同研究者干预计划的不同,其干预效果亦无法比较。本研究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发展过程和大学生心理危机发展可能存在的积极认知机制的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选取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和制定切合大学生心理危机发展过程特点的干预方案。首先通过个案干预研究,发现通过个别心理咨询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而且跟踪3个月的效果保持较好,对于干预效果的考察不仅通过量表评分,还结合访谈法收集干预对象本人及其重要他人的反馈,通过量化和质化相结果的方法考察干预效果,增加了效果评估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再尝试探查单纯心理教育、心理教育和团体心理辅导联合干预方法这两种不同的干预手段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效果,结果发现二者都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联合式干预效果保持更好。干预研究结果提示我们要改变大学生压力大和抗压能力差的双重现实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一方面可以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课堂教育,但课堂教育可以尝试分类进行,做到有针对性地帮助经历不同压力事件的大学生,这样效果更佳;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心理教育结合团体心理辅导的联合干预方式,这样可以在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有限的前提下,更大限度地帮助和指导更多的大学生发展心理危机,为降低校园危机事件发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M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46-03
前言
目前,国内外对他助-自助助他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研究并不多。陶格森,陈中永等人,分析了心理危机对个体造成的危害及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在认真分析研究了国韧庋д叨孕睦砦;的定义和对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论述的基础上,发现了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及其干预模式的局限性,对心理危机进行了重新定义,提出了“他助――自助――助他”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他助”――是指专业人员对危机个体进行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协助其调动内部资源以应对面临的困境,其目标是自助。“自助"――是指接受干预的受助者变得有能力自我调节,自我治疗,这也是传统的干预理论的目标,而我们认为对个体而言这只是个过渡阶段。“助他"――是本干预模式的目标,也是评估干预效果的指标。通过“助他”强化和提高自身的“自助水平”,更高的“自助”水平又能够提升他们“助他”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干预,引发危机个体“自助与助他"的良性循环。这是对于个体而言的,每个个体的自助与助他,对于群体来说则是一种群体的自助。理论假设:遭受了挫折,调动其内部资源无法摆脱痛苦而处于心理危机的个体,其根本原因是过分关注自我感受而心理上暂时脱离了社会。任何迫使他们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措施都可以缓解或消除其痛苦程度,使其摆脱危机状态,培养其理性思维,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并获得心理免疫能力。并运用生活常识、社会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情绪理论、社会支持系统理论、精神的主客观分析理论等相关的理论对这一假设。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无记名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以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55份,回收问卷 352份,回收率99.15为%。其中有效问卷是340份,有效回收率为95.77%。其中男生118人,占被试总数的 33.52%;女222人,占被试总数的 63.07%。
2.研究方法
采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以开放式的放对同学进行调查,问卷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部分,包括性别、年级、政治身份、在校期间任职;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有35个题目,包括等对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的了解和认识,对自己和身边朋友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及对身边朋友突发心理危机的处理方法,做事常持有的态度心理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以及分析与恋人、家人、朋友的相处方式和状态,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大学里学习的理解与认识以及对毕业后工作的期待与展望等采用无记名集体测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当场收回试卷。
3.统计学处理
问卷收回后,将有效问卷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现状
1.1 西南医科大学不同性别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
表1提示:从整体看来,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还是不够的,大多数人都停留在对其了解一点点,大致知道是什么东西的程度上。
如表2所示,学生会干部对其很了解并能用一些心理知识解决某些问题的占2.70%,学生会干部了解,知道其定义及具体事例的占9.21%,69.74%的学生会干部对其了解一点点,大致知道是什么东西,还有18.42%的学生会干部对其完全不了解;期队干部中26.67%了解知道其定义,73.33%的期队干部对其了解一点点,大致知道是什么东西;班级干部中仅2.13%对心理危机很了解,并能用一些心理知识解决某些问题,11.70%的班级干部了解心理危机,知道其定义及具体案例,班级干部中63.83%同学对其了解一点点,大致知道是什么东西,还有22.34%的班级干部对其完全不了解;无职务的同学中,很了解的占3.23%,了解的占6.45%,了解一点点的占71.61%,还有18.71%的无职务的同学对其完全不了解。利用卡方检验发现,在本次调查中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不具有显著的政治身份的差异(P=0.00,0.05)。
2.生活中遇到心理问题的处理方式
2.1 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倾诉性别选择的现状
不同的人,遇到相同的问题,采取的态度和处理措施都不一样,他助-自助-助他模式可以帮助同学在面临问题时,选择外界的帮助,然后调节自己的心理,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从而解决问题。
上述的描述总结了本次调查问卷同学的大概情况,接下来,我将从性别、政治身份,在校期间任职情况,性格四个维度来分析我校在校大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处理及态度进行比较。
首先从性别角度出发,男女同学无明显差异(P=0.01,P〈0.05),其中有40.59%的同学认为日常中遇到问题时,认为很需要倾诉对象,且两到三个最好,42.06%的同学认为需要倾诉对象,但是最好是一个,另外还有13.53%的同学觉得有没有倾诉对象没多大影响,仍有3.53%的同学觉得是自己的私事,最好不要干扰别人。由此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同学还是会选择一到三个倾诉对象,17.06%的同学认为倾诉对象不重要,这便是他们在面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不会选择向外界寻求帮助,这也便是在他助-自助-助他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第一步中就中断,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改善和努力,(表3)。
从政治身份的维度分析,发现在倾诉对象的选择上,倾诉对象的政治身份有明显的差异(P=0.83,>0.05),从整体看,不论何种政治身份,基本都认为需要倾诉对象,集中在一到三个,此外,不同政治身份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P=0.83,>0.05),其中党员中33.33%的选择两到三个倾诉对象,66.67%的选择一个倾诉对象,预备党员里有14.29%的学生选择两到三个倾诉对象,57.14%的预备党员认为自己需要一个倾诉对象,还有28.57%认为有没有倾诉对象都可以,没多大影响,41.77%的团员认为需要两到三个倾诉对象,40.51%的团员认为最好需要一个倾诉对象,还有13.61%的团员认为倾诉对象有没有都可以没多大影响,3.80%的团员认为是自己的私事,最好不要打扰别人;群众中,认为倾诉对象很需要,两到三个最好的占28.58%,64.29%的群众认为倾诉对象最好是一个,还有7.14%的群众认为有没有倾诉对象都可以,没有什么影响(表4)。
最后从性格维度分析不同性格的人在选择倾述对象上有无明显差异,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0,
3.关于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认知程度
由表6可以看出,在本次调查结果中显示(P=0.10,>0.05)故在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认知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男生中: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发挥了巨大作用帮助了许多同学,甚至自己也去过的占3.42%,认为有发挥作用,有些心理问题依旧存在的占42.74%,对其不了解,从未去过,对其不能完全信任的占44.44%,还有9.40%的同学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宣传不到位,自己对心理问题认识不明确,无法确定是否需要疏导;女生中: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发挥了巨大作用帮助了许多同学,甚至自己也去过的占4.52%,认为有发挥作用,有些心理问题依旧存在的占34.39%,对其不了解,奈慈ス,对其不能完全信任的占43.44%,还有17.65%的同学认为学校心理咨询室宣传不到位,自己对心理问题认识不明确,无法确定是否需要疏导,由此可见,相比而言,对心理咨询室的了解上男生多于女生。
从性格上,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的是,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认知上没有明显的性格差异(P=0.016,
4.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以西南医科大学355名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18人,占被试总数的 33.52%;女222人,占被试总数的 63.07%,男女比例明显不平衡,因医科院校的专业性与其他院校存在差异,所以取样的数量、地域限制和学校的特色,对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有一定限制,所以,研究结果尽可能在医学院校中使用。
4.2 心理危机认识程度
心理危机是个体运用寻常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而陷于极度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个体或者群体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行为,它能够帮助心理危机所困者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困境与自身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货遭受挫折和即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在国内,普遍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不够,并且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不愿意面对和正视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心理学发展的障碍。因此,改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变得更加重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主力军,大学里的心理咨询室显得更为重要,本次调查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对在校的大一新生随机发放问卷,但由于我校是以医学专业为主的院校,男女比例显得不太均衡,下面是本次调查的结果: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 :总体来说西南医科大学的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此大学生入学的心理常识普及可以作为大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本次调查中对心理危机的了解程度不具有明显的政治身份的差异(P=0.00,0.05),因此可以对于不同的任职同学采取不同的心理知识宣传和教育,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4.3 倾诉对象选择的差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1)西南医科大学选择倾述对象不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P=0.01,P〈0.05),不具有明显的性格差异(P=0.00,0.05),总体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倾诉对象的选择并没有特异性,从整体看,不论何种政治身份,基本都认为需要倾诉对象,数量集中在一到三个,因此心理学的教育也可以从这种倾诉的小集体着手进行,进行心理咨询也可以考虑整个倾诉小集体一起进行心理咨询,从个体咨询到小群体咨询,从而达到更加稳固的效果。另外还有17.06%的同学认为倾诉对象不重要,这便是他们在面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不会选择向外界寻求帮助,这也便是在他助-自助-助他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第一步中就中断,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改善和努力,宣传他助-自助-助他模式,使这17.06%的同学能够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从而解决问题,避免心理问题甚至心理危机的出现。 (2):在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认知上不具有明显的性格差异(P=0.02,0.05),由此可选择针对不同性别的同学进行分开,使用针对性更强的宣传教育,针对男女不同性别,以及各自更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从本次关于西南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对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调查问卷上,我校被调查同学对心理危机及心理问题的了解及认知程度不够 可考虑采用上诉方式进行探究。
5.本研究需要改进方面
1)关于他助-自助-助他模式的研究,国内相关文献报道较少,使得在准备时对其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问卷设计时针对性不强,导致问卷题量较大。
2)取样的数量、地域限制和学校的特色,对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有一定限制。所以,研究结果尽可能在医学院校中使用。
3)问卷在修改过程中,没有考虑完善,题量过大,被试者答题容易出现疲劳,录入数据时也容易出现差错,针对性不强,类似的题型出现太多。
4)在问卷调查中因为题量过大,而对助他方面的题几乎没有涉及,是本次问卷调查设计的失误,今后研究中尽量改正。
参考文献
[1] 陶格森,陈中永.“他助一自助一助他"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赴四川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模式[D].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呼和浩特010021
[2] 关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助-自助-助他”资助体系构想[D]. 河南科技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3] B.E.Gilliland.ILK.James,肖水源等译.危机干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_4.
[4] B.E.Gilliland.R.K.James,肖水源等译.危机干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5-31.
[5]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50.
[6]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73.
[7]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40.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79-02
一、前言
心理危机(menqis)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去世、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现代危机干预之父卡普兰(G.Caplan)1968年在其主编的心理词典中将心理危机定义为“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心理事件,主要是指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和供给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负面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则是对高职院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和发展时期的心理危机问题的关注。
二、重视高职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平安校园建设的基础
高职院大学生由于之前积累起来的在学习上的倦怠、无力感,加上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很快对学习和书本感到厌倦,陷入空虚、注意力分散等情况,原先被压抑和掩盖的心理问题浮出水面,一些学生出现心理障碍,频发心理危机。高职生中除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偏执等心理障碍外,还有不少学生存在情绪调控等问题。这也埋下了学生自伤、他伤等校园恶性事件的隐患,成为平安校园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不难看出,高职学生是心理危机的多发高危人群,该学生群体处在本科教育与中等教育的中间层次,较容易产生矛盾心理,自卑与无助常无法靠自己摆脱,急需搭建心理危机预警与救助平台,及早预防与及时发现,采取切实有效地干预措施让高职院学生的心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及干预策略
对于危机干预这一难题,目前较有影响的理论主要是卡普兰的危机干预理论和布罗克普的危机人格理论。根据这两个理论,在进行高职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重视心理危机的原理及其应对方法,并重视人格在心里危机发生中的作用。总体而言,可从如下方面加以推进。
1.建立“四位一体”的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高职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以学校―院系―班级(公寓)―学生(心理委、信息员)四级心理健康网络与各级处置工作体系为依托,才能真正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首先,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必须纳入学校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体系之中,设立由心理咨询师、学校负责人、保卫部门、医务部门共同组成的工作小组,才有可能形成完善的应对危机的组织架构。第二,院系预防干预体系中应由系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组成,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和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密切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第三,班级(公寓)预防与干预体系,这一体系中,班主任老师、班级任课教师、宿舍管理人员、班委等成员应密切配合,在院系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及时掌握和报告班级学生心理与异常行为。第四,学生(心理委、信息员)应在班级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在集体中进行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并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及时关注班级同学中的动态,特别是异常行为和心理信息。
2.基于不同危机形式进行积极干预,将预防干预、即时干预和善后干预有效结合。(1)预防干预―预防胜于补救,预防干预能防患于未然,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中,避免后期的危害与风险。这一部分,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规范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四位一体”的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来协同完成。(2)即时干预―即时干预是危机发生过程中的干预,是危机干预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中,高职院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中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比例,尤其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比例,从而为教师能准确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判断,对学生自杀、自伤等心理危机进行评估、转介、监控等快速应对措施与服务,减少危机的伤害。(3)善后干预―善后干预是为了巩固即时干预的成果,将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既包括对危机学生自身进行后期干预,也应包含对危机学生周围同学、教师的干预。此环节中应特别注意自伤(杀)、他伤(杀)行为事件学生的急救、事后监控、专业诊断等过程。
3.建立高职院学生心理危机处理“绿色通道”,健全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模式。在学生心理危机处理中,学校各部门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应当建立起“绿色通道”,能做到协调运作,才有可能争取用最短时间、最便捷的方法来处理心理危机。“绿色通道”建设的环境包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搭建网络心理平台、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社会心理环境;“绿色通道”的内部构成则包括学校、家庭和校医、校心理咨询师等。“绿色通道”的建设对于有心理危机的学生特别是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而言,无疑是最大程度上的安全保障,有利于将危机的形成、处理、重估三阶段以最快速度得到处理,更有利于高职院进一步健全危机干预反应模式。
4.正确选择危机干预技术。危机干预技术主要有两类:一是支持技术,二是干预技术。根据求助者的不同情况及干预者的擅长,我们应当选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治疗技术。其中,支持技术是通过疏泄、暗示、承诺、改变环境等办法,一方面能降低求助者的情感张力,另外也利于良好的沟通和建立合作关系,为进一步的干预做准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支持指给予情感支持,而不是支持求助者错误的观点或行为。干预技术的基本策略则是:主动倾听并热情关注、给予心理上的支持;鼓励求助者表达内心情感;解释危机发展过程,使求助者理解其处境及他人情感,重拾自信;让求助者看到希望,保持乐观心情;培养其兴趣,鼓励其参与社会活动;发挥社会系统支持作用,使他多与身边人接触,减少孤独与隔离感。
总之,高职院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直接关系到校园稳定,关系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高职院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对有效解决目前高职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问题,唤起社会各界尤其是高职院对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视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继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探讨[J].中国人才,2011,(7).
[2]韩如芳.高职生的心理危机干预[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9).
[3]蔡哲.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3):87.
[4]黄翠翠,郑宝锦.构建全面的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J].科技信息,2010,(11).
[5]陶玉芳,江立成.试论大学生系列危机应急“绿色通道”的构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 心理危机的动因概述
当一个人面对困境不知所措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困扰,心理就会暂时地失去平衡,这种暂时性心理失衡状态俗称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则是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的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通过告知当事人运用合适的方法处理应激事件,并采取支持性治疗帮助个体度过危机,恢复正常的适应水平,防止或减轻未来心理创伤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时的、急性的处理。但事实上,危机干预并不仅仅是短期的一种处理,而应该关注到危机发生前、中、后各个阶段的处理。
2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状况决定了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压力也日益剧增,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心理逐步进入成熟的发展阶段,所以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容忽视的。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涌现,如自杀、伤人等危机事件。近年来,我们曾多次对某高职院校的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发现,新生的心理状况逐年渐差,新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困扰的学生比例达到16.52%,有自杀想法的学生占3.1%。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逐年呈下降引发危机事件逐渐增多的趋势下,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至关重要。目前,国内的危机干预模式多是由国外直接引进,如常用的belkin提出的三阶段模式,对危机干预的建议多停留在观念上,尚未形成操作体系。因此,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对策,建立本土化、多层次、全方位心理危机干预模式非常必要且紧迫。
3 高职院校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
高职院校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人际交往关系方面 现今的大学生受家庭等多因素的溺爱往往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会独立生活,更不懂得交往的技巧与原则。甚至有个别的同学不愿与人交往有自闭倾向,而有的同学则是为了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根本经受不起一点挫折和失败,高职院校学生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之间生活上的落差,很容易使其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这就为心理危机埋下了潜在的“炸弹”。
3.2 注意力不集中是重要因素 造成心理危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平时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有三点:第一点,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特别容易走神,每次想努力听课的时候都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而不好好听课,自己不能控制思维飘逸;第二点,极易受环境的干扰,不能静心读书,外面的一点小动静都会把注意力吸走;第三点,课余活动等娱乐项目的事情在脑中挥之不去,久久沉浸在开心的回味之中。
3.3 贫困生的卑微心理危机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贫困生这个群体在高职院校中占得比例越来越大。这些贫困的孩子和其他的高职院校学生相比,虽然在学业略胜一筹但是在生活经济方面往往经常出现自卑的心理,家庭的贫困使他们心理的天平失去平衡,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有感产生,使他们在心理上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
3.4 自我意识的矛盾冲击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这个时期,虽然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是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定位还不够稳定,因此,在这一时期他们经常会对遇到的事情进行一味地怀疑,有着孤傲的自尊,凡事希望表达自己的意见,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不愿意被别人指手划脚,更不能容忍别人的管教。因此,表现为人们平常所说的“叛逆心理”。
4 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不能靠单一的力量实施危机干预的。必须认识到我们要依靠由学校、系部和学生骨干共同构成的团队。我们预计想要成立的危机干预网络体系大概分为三级:
首先是学校级。在这个级别中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别是:①领导;②机关;③专职机构。在这些领域里我们要做到增加学生全方位投入和研究,做好各种应对心理危机的筛查、通报和档案跟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指导学生心理社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其次是院系级。这个级别也有三个内容。构成他们的是系领导、辅导员以及班任课教师。这个级别里的责任主要是负责进行筛查和建立对心理危机进行存档的保留工作。我们这里工作的着重点是人。
最后的一级就是学生的骨干力量,主要包括:①学生社团;②心理委员;③朋辈咨询员。这个级别的人员主要责任为正面形象的宣传和建立。举个例子来说像是阳光形象、阳光活动的形式都可以利用。暖化人心,打造和谐的校园气氛是重点。
在三级别体系中,我们的着重点是投入和落实。
通常来说,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动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我们关注心理危机,更要知道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学领域中,危机干预指对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参考文献:
[1]史占彪,张建新.心理咨询在危机干预的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4).393-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