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7 10:06: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作物的发展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作物的栽培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和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作物栽培技术随着农业的发展,栽种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农作物的栽种直接关系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温饱问题,“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
1 我国农作物栽培的发展史
农作物栽培是我国一门发展起源较早而发展潜力巨大的学科,追溯到古代社会,人类对野生植物的栽植开创了我国农作物栽培的先河,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早在6000-7000年前,古老的中国人便开始在长江流域中种植水稻。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农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唐朝的稻麦两熟制、南宋的稻豆、稻菜等以及到明清时期的三熟制。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业技术的提升,我国农业栽培技术正在逐渐完善发展。建国以前我国还没有专业的农作物栽培科学,农作物栽培只是作物学的一个分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生产的需要,各类农业院校的建立都为我国农作物栽培新技术的研发以及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我国农作物栽培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创立初期阶段:在我国农作物栽培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依靠的是一群专业的科技工作者深入一线农业生产进行的实践工作,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我国国土及自然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制定出适当的载重计划,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发展的平衡。
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作物栽培科学也得到了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在岗位上潜心研究,为农作物栽培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专业院校的建立也为农作物栽培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这一时期节水抗旱栽培技术、种子包衣与根外是非、耕作套种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突破性的进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作物栽植技术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可观的生产收益。
巩固提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粮食的增产增收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90年代以后我国粮食供需基本实现平衡,这一阶段在总结了前几个发展阶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巩固提升,改良了农作物的栽培技术,以高效、高产、优质、安全、生态为总体目标,秉承优质、无公害的阶段目标,实现农作物栽培的可持续化发展。
2 新时期农作物栽植的主要任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人们在获得温饱之后,更希望获得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对农产品的要求也多高,不仅要提供基本的营养还要绿色有益人体健康。这就要求农作物栽培技术更加完善,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也农作物的生产结合起来。根据我国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人身健康安全的需求,我国农作物的栽植需要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完善,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经验相结合,将农业栽植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持续高效地利用农业资源实现生物与非生物逆境灾害的控制技术。新时期的农作物栽植需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从技术上实现科学环保。新时期的农作物栽植需要与创新相结合,要将创新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农村是农作物栽植技术相对薄弱的地区,专家、专业工作人员,要深入基层,为农村农作物的栽植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来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3 新时期我国农作物栽植的发展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对于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农作物发展的自身规律出发,结合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实际情况我国新时期农作物栽植的发展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高效、优质、高产、低耗、无公害和可持续发展。具体在工作中则是要实现农作物栽植结构上的优化,在农作物栽植过程中突出区域优势,坚持规模化的生产以及标准化的操作,此外要结合农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产业化的经营,尽可能通过简单的操作手段来提高农业栽植的效率。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优化农作物栽植结构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上升,对粮食储备的要求也更高,为了确保供需平衡,在新时期就需要做到农作物栽植结构的有啊调整,实现我国农产品供应的供需平衡。新时期的农作物栽植应该在稳定粮食栽植面积的基础之上,结合市场化的发展趋势,面向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燃料作物以及糖料作物、牧草种植的面积,最大仙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能够实现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农作物的栽植,使得栽植结构得以优化。
3.2 突出区域发展的优势
我国地大物博,地域之间的地形、气候等差异明显,加之以不同的社会发展因素以及风俗习惯都导致了地域之间的农作物栽植存在差异。新时期的农作物栽植不能“一刀切”,要真正实现区域化和差异性,即根据不同地域的土壤、气候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生产力水平等来制定农作物栽植计划,尽可能发挥地域优势,扬长补短。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粮、棉、油、糖、五大农作物产品的供给需要进行科学调研,合理分配,例如利用松嫩平原的地域优势主要栽植玉米、大豆,而黄淮海平原地区则蛀牙以栽植棉花、水稻、油菜为主,四川盆地则以栽植水稻、油菜为主,新疆主要产棉花等。这些农作物栽植的地域划分对于发挥地域优势,扬长避短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3.3 生产的规模化
以往的农业生产主要是小规模、小户型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也不高,因此产量和生产技术都比较薄弱,抵抗自然和市场的风险能力也较弱,生产利润较低。因此新时期的农作物栽植要将规模化和现代化的生产作为目标,通过培养栽植大户,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组织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在让农民平等自愿参与的基础之上增加土地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
3.4 生产的标准化
标准化的生产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指标,新时期要采用工业化的安全经营方式来管理农作物的生产,做到生产过程中的工序明确和技术到位,尽可能保证产品质量和标准实现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标准化的作业就是要将科学的方法贯穿在农作物栽植的全过程,不仅要从栽植做到标准化还需要在后期的产品及运营中实现标准化。
3.5 操作简约化
操作简约化就是指在农作物的栽植中需要通过不断改进栽植技术来提高栽植效率,并且不断简化农作物的生产技术环节,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栽植质量,达到提高效率,减轻消耗的目的。操作的简约化并不意味着简单操作也并非是指用一些简陋的农具来进行农作物杂栽植,操作简约化需要建立在保证农作物的高产和质量的基础之上。
4 结语
总而言之,农作物的栽植是促进我国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一步,也是新时期适应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和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新时期的农作物栽植必然会向现代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革新传统的栽种方式,增产增效,提高农作物栽植的质量,做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参考文献
[1] 杨从党,我国作物栽培学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一、峨眉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峨眉山市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乐山以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东北与川西平原接壤,西南连接大小凉山,是盆地到高山的过渡地带。峨眉山市是四川省辖县级市。全市辐员面积1183平方公里。地理地貌类型多样,地势起伏大,海拔在386至3099米之间,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58.7%,平坝区占总面积的20.4%,丘陵占总面积的20.9%。耕地面积26万多亩,集体所有的总农业用地100余万亩。2013年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机械化水平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峨眉山市的农业机械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9%。在耕种收的主要环节中(主要农作物的综合机械化水平按耕种收4:3:3的比例计算),机耕已经达到9719%,全市除了少数的坡地和小田块以外,能(需要)机耕的土地都已经机耕,机耕提升的空间已经非常小。机播面积158万亩,占全市播种面积的494%,机收面积928万亩,占全市收获面积的2900%,是当前我市农业机械化的主要薄弱环节,也是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潜力和方向。
二、峨眉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不愿意使用新技术。目前许多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于犹豫观望状态,由于大量的中青年劳动力的离开,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中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低,思维惯性很强,使得农业新机具推广没有受众。目前我市推广最好的农机作业就是机耕,已经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推广成果,而机播由于不适合小农生产,经多年推广成绩依然惨淡。
2.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机服务中介组织和服务协会都没有建立。在农机作业服务中,一人一机的方式仍占绝大多数,农机作业市场发育迟缓,除水稻机收外基本都是农民熟人之间就近提供,没有一个相对广泛的信息服务平台,这就极大影响到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普及,也阻碍了服务水平的提高和为社会能够提供的服务总量的偏低,不能惠及到更多的农民,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机作业市场化的需要,无法准确及时的将农民农机作业需求和供给联系起来。
3.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从07年我市列入国家购机补贴开始一直到2013年,我市农民购机踊跃,农业机械总动力年均增长超过7%,但是在农民机手培训、新技术推广经费上却是严重不足,本市财政对农机推广和培训的经费很少,只能由农机经销商对新购机的农民进行简单培训,农机安全生产存在隐患。农机推广由于没有资金支持步伐非常缓慢,单纯依靠农民购买和使用新机具,推广新技术缺乏可行性。同时农机服务体系缺乏扶持基金,农机服务能力提高不快,农民没有看到先进机具和先进技术的效果,无法推广新的机具和技术。
三、针对峨眉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几点建议
1、增加宣传和普及的力度,要让农民朋友自己认识到实现农机化生产对于发展农业的重大作用,这样农民们才能更积极的响应政府号召。同时,作为政府部门,要对自己所管理的乡、镇、村提高宣传力度,同时要注重向农民传授农机使用方法,充分调动和带动起农民们使用机械化农具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这样才能有效的推进新机具的推广和普及工作。
2、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素质和效益。峨眉山市地区,重点鼓励水稻插秧机和油菜玉米收获机具的发展,开展机械化的普及,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工作效率,节省人力,还能促进农民增收。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和生产实际需要,对于农民急需的农机具要重点引进和推广,积极的争取市财政能对本市急需的机具就行追加补贴,引进急需的机型,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在耕种收上的协调发展,改变我市农机作业机耕独大的局面.
3、政府部门要逐步引导农民们走规模化生产之路,规模化能够带动机械化生产的推广和为连片作业创造条件,这就能够提高我市机械化生产的效率。例如说水稻的机插秧,需要集中育秧技术难度较大,政府应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农民在一定区域从事连片的产业开发,或者迎进种粮大户,只有集中的大规模的经营才能实现耕种收全过程的机械化,政府及有关涉农部门应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合理利用,一方面释放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让部分流转了土地的农民就地打工,获取务工收入,早日实现我市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8.013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中一种重要的经营组织形式,对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5]。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正式施行,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地位和农民主体地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方向,预示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6-8]。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提出,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是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最贴近农民的经营性组织。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迅速扩大服务的覆盖面积,缩短服务与农民的距离,有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基层生产问题。因此,提升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对于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天津市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历程
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萌发于20世纪90年代,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8-9]: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的萌发阶段,组织形式多以农民自发联合形成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主要从事技术交流和生产环节的服务活动,第二阶段是2001—2003年的正式起步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纳入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各类合作组织由技术合作型向技术经济合作型升级,除了从事技术合作之外,还为成员提供生产资料供应、市场信息、产品销售、农产品贮藏及运输等项服务。第三阶段是2004—2007年6月底的积极发展阶段,登记制度逐步健全完善,章程、制度逐步规范,组织规模和服务带动能力日渐提高。第四阶段是2007年7月1日以后,天津市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推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注册登记成立合作社的热情高涨。至此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高速发展轨道。可以看出,天津市农民合作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由初期的自发松散逐渐向规范有序发展。
2 天津市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
近几年,在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天津市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继续予以了积极的推进。 2005 年,天津市政府批转了市农委等八部门《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加强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经营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问题的通知》,这些意见与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据市工商局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10月底,天津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 949户,出资总额86.7亿元,入社成员总数达9万余人。
2.1 服务覆盖领域日趋扩大
截至2010年底,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合作社达1 800家,比2007年增长1 455个,年均新发展500个。从行业分布看,合作社覆盖了农业领域的各个行业:种植业合作社864家,占48%;畜牧业合作社522家,占29%;水产业合作社140家,占7.8%;林果业合作社94家,占5.2%;农机合作社135家,占7.5%;土地流转、植保、沼气服务、手工制作等其他合作社45家,占2.5%。从合作区域看,合作社的生产基地、服务范围乃至成员已由本村、镇逐步向外部扩展,很大一部分合作社已经扩展到外省市。
2.2 服务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一方面,合作社从向成员提供附加值较低、单一环节的生产服务逐步向高效益、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方向转变。2010年底,全市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861家,占48%;仓储、运销、加工等较高层次服务为主的合作社345家,19.4%;生产服务为主的合作社594家,只占33%;各类合作社为农户销售产品26.4亿元,为农户购入投入品9.8亿元。另一方面,合作社的成员数量、服务农户数、以及产品与投入品占比3个方面的均明显增强。2010年底社均成员数量34人,较2007年增长70%;社均带动非成员农户数量116人,较2007年增长40%;销售的产品和提供的投入品占农户需求量的比例逐年增长,2010年全市平均占比60%,比2007年增长20个百分点。
2.3 服务内容不断创新
一是提供专业化生产服务。合作社围绕本地的主导产业、优势产品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带动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2010年底,全市合作社共带动农户21万户,平均每个合作社带动农户144户,户数最多的达到1 100户。二是探索提升市场竞争力新模式。通过发挥合作社的组织载体优势,对内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对外统一质量、价格,提高了应对市场和技术壁垒的能力。2010年底,有65个合作社建立了产品质量追溯制度,76个合作社实行了依标生产,农产品“三品”认证232个,拥有注册商标191个。三是构建新型农村微型金融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部成员间组织开展资金互助服务,投资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会,以互助会为平台调剂社员间的资金余缺,探索入股有收益、用款有费用、闲散资金得利益、急需资金得方便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担风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机制。四是创建农民增收的新模式。合作社通过盈余分配、股金分红,以及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据调查,2010年,全市合作社获取盈余4.9亿元,按交易量向成员返还盈余3.1亿元,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比不入社的农户户均直接从合作社获得分配收入1 200元。
2.4 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合作社的结构和功能与京沪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天津市全国示范合作社仅有5家,远低于京沪水平(两市均为12家),市级合作社仅占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缺乏科学管理制度、技术人才、合作机制,致使农资统购、技术指导、金融保险、产后加工等服务开展不畅。
合作社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与农民需求间存在一定偏差。随着现代农业的加速推进,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要由单纯的生产服务向技术、资金、信息、营销、金融、保险等综合拓展[10]。但目前合作社的功能仍偏重于生产服务,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服务、金融与保险服务、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的服务相对薄弱。
3 提升天津市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3.1 规范合作组织建设
出台《天津市农业合作组织发展促进条例》,制定合作组织以及合作组织联盟的管理办法、示范章程,鼓励并规范营销、储运、金融等服务型合作组织的发展,推进内部规章制度、信用管理制度、生产记录制度的建立,以及探索利益机制(资本股份合作、产品购销合作、生产技术合作、效益考核合作)和淘汰机制的确立。
3.2 加大政策扶持
解决办公休憩、农产品销售、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储运等非农建设用地;设立合作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在合作组织的建立、运行、提供社会化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财政扶持,对合作组织提供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给予税费优惠。
3.3 增强综合服务能力
一是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围绕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提升专项主要任务的开展,在健全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同时,政府通过政策指导、项目支持、减免税收等途径,引导合作社积极参与基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二是增强信息服务能力。扶持合作社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库建设,开展合作社信息能力培训工作,将合作社吸纳入现代农业信息采集和体系。三是增强营销能力。财政支持合作社开展储运加工、产品销售、物流配送服务,鼓励大型企业、学校、饭店、党政机关、超市等直接与合作社之间建立订单农业。
参考文献:
[1] 魏平.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J].当代农机,2012,258(1):70-72.
[2] 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具有独特的组织优势[J].中国合作经济,2011,295(10):10-11.
[3] 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J].农村经济,2011,339(1):3-5.
[4] 曾福生,李小卉.农村合作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导力量[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5):390-392.
[5] 党德宣,林何莺,王引斌,等.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问题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2011(S):483-487.
[6] 杨良山,邵作仁.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2013,330(3):233-238.
[7] 赵美玲,马明冲.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现状与路径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3,212(2):111-115.
(一)国家政策促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加速发展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使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据安徽省农委的统计数据,全省2011年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0126个,年均增速达70%。由于自然条件、经济环境和各地政策扶持力度的差异,皖南皖北的农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略有差异,组织模式也各具特色(肖梅,2009),总体来看,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显著,通过政策扶持,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体发展质量来看,我省与其他省份农业合作社均存在“小、散、弱、空”等问题(许晓春等,2014)。同时,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不高、管理不善、组织化程度低、结构比较松散、规章制度不合理促使“伪合作社”的存在,伴随入社和退社规定的宽泛,社员流动性较强。
(二)安徽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问题剖析
本文主要以农业专业合作社视角发展农产品物流,为使其在农产品物流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剖析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弊端显得尤为重要。我省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多样化的地形地貌促使农业专业合作社呈现区域分布不均和发展不足的现象,尤其是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耕地支离破碎,加上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实施的等历史原因,使农业专业合作社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自然条件的限制促使农业专业合作社呈现地区分布不均衡,同时伴随经济社会条件、政府重视程度等差异情况,使得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和帮扶作用受限。同时,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主要包括:1)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由于在资产抵押品和信用评级方面达不到银行的贷款要求,农业专业合作社很难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取得贷款,使合作社难以实现多渠道、大数额的融资。许多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资本构成主要是社员入社时缴纳的资金和政府扶持资金为主,融资方式主要靠内部融资。启动资金和发展资金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政策宽泛,难以落实。各级政府的扶持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存在针对性和可操作不强等问题,削弱了政策的支持作用,尤其是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涵盖的内容不够广。3)信息化、现代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内部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外部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设备支持,导致合作社在信息化、现代化方面发展缓慢,对市场需求变动反应迟缓,难以实现科学生产、实时跟踪和保质保鲜。
二、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物流的可行性分析
(一)培育规模化、特色化农业合作社,提升农产品物流需求
从省内农产品现状来看,农产品生产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商品量少等问题。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标准化运作,生产品质良莠不齐、产品供应与需求难以匹配,产品价值量不高。根据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我国政府积极推进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通过政府牵头、龙头企业主导、中小农户参与等一系列措施保证农业规模化发展,同时积极吸取科学的发展经验,以合作社为强大的主导平台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和生产,一方面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和市场风险承担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低价物流运输,实现农户价值和消费者价值的协同提升。此外,我省在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时应当积极考虑自身县域自然特点和农业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特色鲜明的合作社扶持和引导,通过合作社建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物流基地的规划与建设,提升农产品种植品质和运输品质,实现物流运输的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
(二)提高农产品加工层次,转换和提升农产品物流价值
我省农产品供应和消费市场主要以初级和低级档次产品为主,产品价值量低且运输过程中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农产品货损严重,品质难以保证。而经过精细加工或深加工的农产品市场供应较少,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省80%的农业资源可作为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料,但转化率还不到20%。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产品分散、小规模种植,种植户经济实力、生产规模、市场信息预测和风险抵御能力不足,其次农产品小规模生产与中高档消费需求不匹配,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欠缺。而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实现农户抱团发展,依托合作社强大的经济、技术和管理地位深化农产品加工层次,从农产品的采摘、储存环节直接进行简单的加工预处理,提升了农业附加值和产品的品质,便于后期进行深加工操作。同时,经过深加工的农产品在保存、运输等方便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可以较好地减少因物流而导致的损耗。
(三)依托合作社―第三方物流企业,提高储运过程中的冷藏保鲜能力
能否保质保鲜是农产品实现其价值的关键所在,而这依靠单个农户的力量难以实现。农户参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可以获取在资金、技术、设备、市场地位和政策上的优势,通过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储运环节加强合作,在合作社加工处理后即可通过第三方物流向外运输或者在本地仓库冷藏。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要注意是否有专业的冷藏运输车辆、运力如何、能否保证农产品及时的运输等问题。
三、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物流的策略研究
(一)通过合作社发展,提升专业化物流需求
(1)通过土地流转,推动合作社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农业专业合作社可以实现规模经营和连片作业,把散落的一家一户的土地整合起来,推动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需求。目前我省土地流转率偏低、流转速度较慢的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流转价格偏低、流转方式不灵活、流转信任缺失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推动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必须首先基于土地流转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充分考虑提高农民的流转收益,加快形成规范有效的土地流转价格,推动土地商品化、市场化和政府政策补贴的同步进行。
(2)规范和加强合作社的成立与管理,提升专业化、组织化程度。通过严格规范社员的入社和退社条件,解决农业合作社组织程度低、社员流动大的问题。加强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标准规范的社员章程,保证合作社专业高效地运转。同时在财务管理和利润分配方面,建立会计核算体系和社员个人账户。
(3)政府落实合作社优惠政策。为解决政府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合作社专项资金、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支持力度,在合作社成立和发展过程中给以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应根据各县域农业生产特点和各合作社面临的困境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帮扶政策。此外,还应积极引导合作社发展,构建政府搭台、合作社唱戏的良好局面,鼓励合作社与市场对接。
(4)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融资能力。农业专业合作社贷款难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合作社自身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内部自由资本不充足。二是合作社信息披露不充分使得银行和合作社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合作社缺乏贷款所需的信用评级、资产抵押物、担保等方面的限制条件。为解决融资方面的困境,一方面,合作社可以通过成立资金互助组织,加强内部融资;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牵头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信用担保和信用评级的专门机构。
(二)基于合作社视角的农产品物流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