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27 10:06: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实体经济现状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实体经济现状分析

篇1

近几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广义货币供给的增速较快,以M2为例,截至2017年1月末,M2余额为1575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17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自2006年起,连续十年间的平均同比增速高达166%。与之相比,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则相对缓慢,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十年间平均同比增速为96%。如图1所示,相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而言,货币的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货币的扩张与实体经济对资金的应用并不匹配。我们用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指标代表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当中获得的资金支持,截至2017年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实体经济(境内非金融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额。为1596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17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对比社会融资规模与广义货币供给可以看得更为明显,如图2所示,十年间,M2与社会融资规模之间的差异很大,货币供给当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当中,这对实体经济的增长和稳定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2实体经济融资结构失衡

从前述分析可知,M2反映了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总量,但这些资金采用何种渠道进入到实体经济当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如何,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进入到实体经济当中的资金的数量和渠道,我们可以采用“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概念。“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方法,其主要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投资性房地产、保险公司赔偿等。从上述概念可知,现阶段,金融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主要有两条,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主要是利用银行作为中介的相关业务,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直接融资主要指不利用银行作为中介,借贷方直接进行的融?Y行为,包括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的境内股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分析,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总额的绝对优势,除了2014年和2015年之外,都稳定在80%以上,十年间平均占比达到83%,而间接融资平均只占14%,虽然最近几年债券和股票融资有所增加,但也只有2015年达到20%以上。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对比也可以看出,实体经济融资结构明显失衡,社会融资主要来自间接融资。

3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匮乏

篇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疆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增长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但还存在着问题。为了促进新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

(一)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高

根据《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测算,新疆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但总体上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所占比重是上升的。技术进步是促进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1996年,新疆经济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63251万元,2008年为338358万元,是1996年的5.35倍。1996年新疆三种专利申请数为713件,批准数为362件;2008申请数为2412件,批准数为1493件,是1996年的4.12倍。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有显著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二)要素生产率有明显提高

首先考察资本的使用率。新疆固定资本平均增长速度为19.05%,1993年达到最高值46.12%,然后开始回落。近年来,固定资本增长速度又有所提高,2008年达到22.11%,但固定资本平均贡献率是12.31%。根据新疆统计数据,1985-2008年,资本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19.05%。这表明。改革开放以后,新疆的资本生产率总体上呈上升状态。近几年,这种状况有明显好转,但新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投资的效果却呈下降趋势。1986-1999年,新疆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8.46%,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为20.11%。2000-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41%,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上升为17.41%。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9.97亿元,比2007年上升18%。

其次,劳动生产率速度提高较慢。新疆的劳动生产率与东部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并且劳动人数增长较慢。据测算,1985-2008年,劳动人数平均增长速度提高1.79%。1985年劳动人数增长速度为1.57%,2008年为2.07%,与1985年相比增加了05%。劳动人数增长速度快的年份,经济增长率也较高,这说明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新疆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素质也有显著提高。

(三)产业结构有明显改善

2007年新疆生产总值经济增长速度为14%,第一产业增长16%,第二产业增长11%笫三产业增长15%;2008年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9%,二产业增长21%,第三产业增长13%。各个产业的不同增长速度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1978年分别为36%、47%、7%;2008年分别为16%、50%、34%。这说明,新疆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与各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是基本一致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上升,第三产业稳步增长,是接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也就是说,虽然各产业的构成比例还存在着偏差,但其产业结构正在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二、新疆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依然依靠固定资产的高投入来实现

新疆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十几年间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2002年以后增长速度迅猛,最高的年份2003年达到19%,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2%-23%。但是高投人并未给新疆带来相应的高回报,反映投资效益的投资效果系数很低。固定资产效果系数是经济效能最集中的体现。投资方面的高投入低产出,表明新疆经济仍然带有明显的低效和粗放型特征。

1996-2008年,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大。1996年,新疆GDP为900.9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87.8472亿元;2008年,GDP为4203.4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259.975亿元。可见,13年来新疆GDP增长了4.67倍,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了5.83倍。这反映出新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相当程度上是靠高投人支撑的。

(二)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能源的高消耗并存

1996-2008年,伴随着GDP的增长,新疆能源消费总量也在逐年增加。1996年,新疆GDP为900.93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为3045.16万吨标准煤:2008年。新疆GDP为4203.41亿元。能源消费总量为71023.35万吨标准煤。可见,13年来新疆GDP增长了4.67倍,而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2.33倍:新疆亿元GDP能源消费量在1.69-3.38万吨标准煤之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2008年,新疆GDP占全国的比重增加了47.4%,而新疆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却增加了90.81%。这反映出新疆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能源的高消耗并存,甚至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已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这种能源消耗速度大大超过了新能源开发的速度,导致新疆经济增长面临能源强制性制约。

(三)经济增长中的高排放和高污染日趋严重

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会导致高排放和高污染。1996年,新疆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7.1万吨,占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1.33%:2008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1.02万吨,占全国2.23%。1996年,新疆工业烟尘排放量为12.7万吨,占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1.73%:2008年工业烟尘排放量为21.32万吨,占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2.65%。1996年,新疆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2.7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0.85%:2008年新疆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8.43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2.51%。在这13年间,尽管其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的排放量呈波动状态,但工业废气排放的总体趋势却是增加的。

1996-2004年,新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基本维持在35.3%-49.6%之间,2005年有较大幅度提高,达到51.3%,之后下降到2008年的47.66%。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新疆这13年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6-2008年,新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振荡提高,从1996年的45.40%提高至2008年的65.92%。相关数据表明,新疆各年份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财政支出中科教文卫费占GDP比例过低,R&D投入比重偏低

篇3

设施蔬菜是在蔬菜商品化生产各阶段,人为利用设施、设备进行调节调控管理,提供其最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以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的束缚,获得高产、优质、高效、安全蔬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技术装备化、过程科学化、方式集约化、管理现代化的特点。近几年,荆门市围绕蔬菜产业化发展,以农民增收和城市保供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狠抓以设施蔬菜为主的基地建设,加强蔬菜科技推广,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设施蔬菜生产呈现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1 荆门市设施蔬菜发展现状

1.1 概况

据调查,截至2012年9月,荆门市蔬菜基地面积达3万hm2,实现总产量167万t,蔬菜产值23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 200 hm2,总产量约20万t,占12%,产值2.8亿元,占12.2%。荆门市每年3-4月的“春淡”和8-9月的“秋淡”市场供应的自给率达到了68%。目前设施蔬菜生产已成为荆门市蔬菜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在抗御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本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城市保供的双重目标。

1.2 分布

荆门市设施蔬菜主要分布在市及县(市)区城郊和食用菌主产区,包括东宝区的牌楼镇、子陵镇、栗溪镇、仙居乡;掇刀区的团林镇、麻城镇;屈家岭管理区的何集办事处、罗汉寺办事处;漳河新区的漳河镇、双喜街办;高新区的兴隆街办;钟祥市的郢中镇、洋梓镇、张集镇、客店镇;沙洋县的拾桥镇、沙洋镇、李市镇、官镇;京山县的新市镇、永隆镇、三阳镇。

1.3 特点

1.3.1 设施蔬菜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伊始,荆门市设施蔬菜面积仅5 067 hm2,“十一五”末面积达到6 013 hm2,其中:温室20 hm2,钢架大棚33 hm2,水泥大中棚933 hm2,竹架大中棚67 hm2,竹架小棚4 960 hm2。目前设施蔬菜面积比“十一五”末增加727 hm2,增加了12.1%。

1.3.2 栽培设施类型不断增加

随着荆门市设施蔬菜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栽培设施类型实现多样化。用于蔬菜生产的设施主要有:竹木结构塑料大棚、水泥骨架大棚、钢架大棚、冬暖式日光温室、小尖顶大跨度自动化玻璃温室。用于食用菌生产的设施主要有:竹木砖结构塑料大棚、菇房、连栋菇棚等。荆门市蔬菜栽培设施档次呈不断提升趋势。

1.3.3 设施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近几年,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得到普及与推广,主要包括:冬保温防冻生产技术、夏遮阳避雨生产技术、节水灌溉(滴灌)技术、冲施肥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穴盘轻基质育苗技术等。

1.3.4 设施栽培品种不断更新

荆门市竹木、水泥骨架、钢架结构大棚在蔬菜品种选择上差异不是很大,多选用国产品种,而日光温室多选用进口品种,自动化温室则以新、特、奇、优观赏蔬菜品种为主,经过市及县(市)级蔬菜业务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蔬菜良种更新较快,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1.3.5 蔬菜产品质量不断增值

产地农残检测室的建立、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的推广、栽培设施档次的不断提高、品牌战略的实施,大大促进荆门市设施蔬菜产品质量上档增值。如漳河新区双喜街办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双井”牌西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已在荆门家喻户晓,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是市民夏季馈赠首选的地方特色礼品。

1.3.6 设施栽培模式不断创新

为提高设施利用率,增加蔬菜生产效益,各县(市)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蔬菜周年多茬栽培模式,设施利用率提高。不同设施类型的生产定位具有较大差异,塑料大棚主要用于茄果类及瓜类的春季提早和秋季延后栽培,日光温室、自动化温室主要用于高档精细菜的生产或集约化育苗,蔬菜观光、休闲采摘园应运而生。

1.3.7 设施蔬菜效益不断提高

“十一五”末,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水泥结构大棚、竹木结构大中棚每年每667 m2平均产值分别为1.5万元、0.8万元、0.68万元、0.65万元;截至2012年9月,667 m2平均产值分别达到1.7万元、0.9万元、0.73万元、0.7万元,分别增产0.2万元、0.1万元、0.05万元、0.05万元,分别增长了13.3%、12.5%、7.4%、7.7%。

2 存在的问题

2.1 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小,产业化规模有待提高

荆门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南北交界。冬春多阴雨天气,光照较北方明显不足。全国范围内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逐步形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南方利用“天然温室”的优势,主攻北方冬春蔬菜市场,北方利用长日照气候条件发展日光温室,主攻南方的“春淡”和“秋淡”市场,使荆门市蔬菜市场面临南北夹击,在上市时间、价格、品质等方面,都明显处于竞争劣势。

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的面积相对发展较快,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是,从全市耕地总面积和蔬菜生产总面积的规模来看,仍然所占比例少、规模小,设施蔬菜面积(不含小拱棚)占全市蔬菜面积不足10%,钢架大棚、日光温室、玻璃温室面积更少。

2.2 设施结构比较单一,对设施栽培研究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荆门市设施类型主要为水泥骨架大棚,存在着空间偏小,保温性差,棚群布局不合理,表现为大小不等,走向不一,棚间距过窄等问题。

园艺设施科研开发能力弱,只有几家企业生产水泥骨架大棚,产品较为单一。近几年从山东等地引进了一些较先进的日光温室,但荆门市冬春季多低温阴雨天气,日照偏少,设施的环境调控能力较差,保温材料覆盖、通风、雨槽等需要进一步优化。

2.3 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不高,与之相配套的技术体系不完善

荆门市制定了各类设施蔬菜生产操作技术规程,但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多,挂在墙上的多,真正落实到生产管理上的少,从制定到应用的中间环节力量薄弱,实际上应用的栽培技术中很多仍属经验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并未真正体现到生产上来。

设施蔬菜所采用的新技术很多,对生产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但是大部分菜农的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掌握这些新技术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而技术人员对于设施栽培管理懂的要多一些,设施工程技术则相对少一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设施蔬菜的发展。

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原因,荆门市设施蔬菜技术服务力量不足,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差,菜农培训不到位,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和设施不能及时得到应用与推广。

2.4 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

由于设施蔬菜生产周期与自然降水时间不符,自然降水利用率极低。同时,传统的灌溉方式多为漫灌,使得设施蔬菜耗水量加大,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据调查测算,采用漫灌方式,设施蔬菜用水量一般为12 000 t/hm2,其经济用水量在6 750~7 500 t/hm2就可满足生产需求,可见水资源浪费达60%以上。

2.5 设施蔬菜规模效益不高,集约化水平较低

目前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建名牌产品;而且,卖菜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致使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产业的升级。

蔬菜的生产、流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仍在按照数量规模型的发展模式惯性增长,还没有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6 连作障碍严重,农残影响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荆门市许多设施蔬菜产区由于常年连作,管理技术参差不齐,存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导致土壤条件恶化,病虫害发生严重,设施蔬菜的产量、质量和效益不稳定,个别地区呈逐年下降趋势,已经影响到设施蔬菜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目前多数生产者只是追求蔬菜的外在感官质量,以便在市场交易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而对提高蔬菜产品的内在质量缺乏效益推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只对提高产量和减少投入感兴趣,目的是求得生产成本的下降。在蔬菜生产上滥用农药,过量施用化学肥料以及工业“三废”污染而导致蔬菜别是有机氯、有机磷、硝酸盐、重金属及激素的污染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现象仍然存在。

2.7 蔬菜产品商品性较差,销售方式落后

在调查中发现,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而名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小,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拳头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3 发展建议

3.1 加强设施建设,打造具有荆门特色的蔬菜产品

3.1.1 因地制宜,建设不同档次基地,发挥示范辐射功能

目前荆门市的蔬菜设施基本上根据各地的经济实力和技术管理水平呈“”竖形分布,低端的竹木大棚和高端的日光温室只占相当小的比例,绝大多数为水泥骨架大棚。在2005年和2008年的大雪灾害中,湖北省被积雪压跨的竹木棚分别是20%和33%,而水泥骨架大棚跨塌的很少,2008年在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抗灾复产保供应”表彰会上,荆门市的水泥骨架设施受到了湖北省蔬菜办的肯定,相继有黄冈、十堰等地引进了荆门的水泥骨架生产技术。

今后,荆门市蔬菜设施栽培应主要以普及型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水泥骨架大棚为主。在部分区县,因地制宜建立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园区,引进适合于本地区的日光温室、智能温室。注重园艺设施的观赏性,为观光、休闲农业的开发创造条件。如漳河新区在双喜街办车桥村建设占地20 hm2的“昕泰休闲采摘园”,集果蔬设施种植、采摘、休闲、观光于一体,开创了荆门都市观光农业的先河。

3.1.2 根据市场确定茬口,确定设施栽培模式

在全国蔬菜总量过剩的情况下,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仍能保持较高效益,得益于成功的市场定位。东北及华北地区的日光温室蔬菜要在4月以后才能大量上市,而3月份海南已进入雨季,南菜供应完毕。根据本地市场供应短缺期,4-5月是“春淡”,9-10月是“秋淡”,为满足城市多样化需要,种植黄瓜、番茄、西葫芦、辣椒、茄子、樱桃番茄、西瓜等作物。实践证明城郊模式促使荆门市的设施蔬菜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再有外界市场介入,产销相匹配,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并持续稳定发展。

3.2 建立和完善无公害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整体生产水平

3.2.1 健全无公害设施蔬菜技术培训推广体系

要按照“常规技术抓普及、关键技术抓突破、高新技术抓引进”的思路,大力推广蔬菜先进适用技术,以技术的突破带动生产的发展。同时,全面整合城乡各类培训资源,把菜农培训与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挑选一批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菜农,通过理论培训、外出参观学习、实地聆听专业技术指导等方式,学习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学习工厂化育苗、立体栽培、防虫网栽培、滴灌等新型栽培技术,带头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并通过“传、帮、带”和典型引导,带动其他菜农科学种植,提高整体生产水平。

蔬菜业务主管部门要重视设施蔬菜通用人才的培养,通过阳光培训计划、蔬菜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栽培管理的通用人才。

3.2.2 控制生产过程

应从推进生产过程标准化、加强产地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健全生产记录档案等方面入手,加强生产过程控制。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荆门市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使全市蔬菜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都有标可依。要加大质量标准执行力度,全面推广现有各项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快实现生产标准化。同时,在无公害设施蔬菜产地全面推广质量追溯制度,规范生产纪录档案,完善编码和标识管理,建立和完善产品标识及承诺制约机制。

3.2.3 推行节水灌溉系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水土资源浪费、土壤环境恶化和病虫害发生严重等问题,应积极采取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措施,降低设施内空气湿度,同时减少肥料淋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并尽可能地储蓄、利用自然降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4 加大优良品种引进和推广力度,推行工厂化育苗、嫁接育苗

重点围绕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印发“新、奇、特”等优良品种宣传资料,引导专业蔬菜基地菜农主攻精细蔬菜,引导菜农种植产量高、耐储藏、商品性强的特色蔬菜,不断丰富蔬菜品种,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工厂化育苗是在人工创造的优良环境条件下,采用规范化技术措施以及机械化、自动化手段,快速而又稳定地成批生产优质作物幼苗的育苗技术。2009-2011年荆门市大农种业和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在春季西瓜、甜瓜集约化嫁接育苗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一定的经验,今后可在茄果类和其他蔬菜作物上进一步推行。

3.2.5 推荐水旱轮作

因种植模式茬口多年不变,土传病害盛行,连作障碍严重。漳河镇田村的“黄瓜(或番茄)―水稻”茬口模式,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每667 m2利润约5 500元,实现了粮菜双丰收,可在荆门市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大面积推广。在不能进行茬口轮作的情况下,水旱轮作是解决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

3.2.6 增加蔬菜多样性,提高设施的周年利用

塑料大棚蔬菜除了果菜的春提前和秋延后栽培外,利用多层覆盖可再提前和延后20~30 d,大棚果菜与速生叶菜和根菜可进行间套作栽培,利用大棚架的边行进行夏季丝瓜、苦瓜、葫芦等栽培,棚内套种耐阴叶菜也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日光温室主要用于冬季蔬菜栽培,夏季则可利用棚架进行丝瓜、苦瓜等栽培,内部套种叶菜,日光温室内部走道后部套作一些落葵、荷兰豆、菜豆等均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3 推广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盈利性经营,全面提高设施蔬菜生产效益

3.3.1 健全经营体制,抓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实施多元开发

推进业主制经营,明晰产权,划清责、权、利,支持业主依靠现代管理科学,实现设施的正常运营及优化,使业主、经济实体成为设施栽培发展的载体和主体。

现代化设施栽培的发展,要注重与生产、加工、观光、教育、科研的一体化开发。积极拓展农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开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教育产业、餐饮服务业,把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建成观光基地、科普基地、学农基地,从而满足刺激并引导多层次、多元化的都市消费,实现复合效益。

3.3.2 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培育设施蔬菜品牌

要按照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引导标准化生产、新技术传播、菜农自律、质量责任联保、扩大销售、共同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实现其与市场的对接。走“公司+合作组织(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道路,以质量赢得市场。

名牌是高质量的商品标志,是产品有效地进入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通行证。创建设施蔬菜名牌,实施名牌战略,对推动设施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要重点培育掇刀区的“喜民园”、沙洋县的“小李子”等品牌,以良好的品牌形象行销市场,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3.3 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中介服务组织

在设施蔬菜发展的专业乡镇、重点专业村,都要建立信息服务网络,与各级农业信息网站联网运行,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乡村和种植大户延伸,提高设施蔬菜产品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3.4 建立和完善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推行设施蔬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3.4.1 加强产地管理,加强设施蔬菜投入品监管

良好的产地环境和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生产无公害设施蔬菜的基础,应严格依照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关于产地条件与生产管理及产地认定的有关规定,依法加强产地建设与管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健全产地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按照程序,加快产地认定步伐。同时,加强产地环境监测评价与保护。

3.4.2 加强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积极推行国家、省级和地方蔬菜种植标准,建设一批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按标准化操作规程组织生产。着重完善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检测机构,并在基地、大型超市、蔬菜批发市场配备检测设备和人员,加强检验检测,保证上市蔬菜质量安全。

3.4.3 完善市场体系,搞活设施蔬菜产品流通

加强城区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等的建设、服务与管理,增设无公害蔬菜专摊,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学校、企业与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抑制菜价虚高现象发生;鼓励和支持蔬菜生产和流通企业建设产地蔬菜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实现设施蔬菜采收快速预冷、商品化加工处理和上市旺季入库冷藏保鲜。完善绿色通道,确保设施蔬菜运销畅通,减少运销成本。

3.4.4 提高商品性,提升设施蔬菜产品形象

篇4

体育消费在家庭消费或者在娱乐消费中的重要性是我们看消费能力的重要表现内容之一,从我们最基本的体育消费的重要性上来看,大约五分之一的体育教师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体育消费在自己日常生活消费中是非常重要的,而超过三分之一的体育教师认为这很重要,所以从现有的调查显示,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消费不重要的和不是很重要的大约占到五分之一左右,从比例上来看,在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心里,体育消费的目的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体育教师的体育消费心态会影响到教师在同事和学生教学中的体育消费观念,对于地区体育消费和经济发展已经消费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

调查发现,对于大多数体育教师而言,其年均体育消费占日常生活消费的比例占到十分之一左右,从消费的内容和消费的形式来看,主要是实物消费,从具体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服装、娱乐消费,而在个人消费上,他们大多数主要集中在体育信息消费和娱乐消费。从消费的额度上来看,大多数教师显示,年均消费占到收入的十五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在体育消费方面,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消费的问题持积极的态度。

体育实物消费主要是指用于购买体育服装、体育健身器材、体育娱乐设施等实物方面的消费。这类消费一般具有较大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大多数情况下都非一次性消费,所以往往这类投资属于长时间的或者一段时间的投资。从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实物消费上来看,运动服装的消费占到被调查消费内容三分之一左右,运动饮料的年均消费占到全面体育消费的五分之一左右,一般器材的消费占到全面消费的百分之二左右。我们调查还发现,还有一些体育教师选择购买体育纪念币,他们购买纪念币的主要原因在于纪念币可以保值。

从云南高校体育教师的消费金额来看,家庭体育消费在伍佰元以上的占到被调查对象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调查者认为自己家庭年体育消费的金额不足伍佰元,在这个群体当中,消费超过两千元的占到四分之一左右,超过五仟元的占到五分之一左右,从整个消费层面上来看,很多体育教师认为自己的体育消费额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年增加,但是消费的内容发生变化的并不多,主要在于物价的上涨和商品质量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消费中需要考虑购买力,但是即便年消费伍仟元以上的消费教师群体,其购买的主要还是体育服装。对于信息和器材方面的投入还是很少,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群体在日常生活消费中能够在健身和娱乐方面对体育的投入超过一千元,其余的群体都不能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这部分消费,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体育劳务消费是指用于参与体育运动的一些相关消费。体育教师用于体育活动门票消费在体育劳务消费方面算是投入比较多的,调查显示,大约占到被调查人数的百分之十,还有六分之一左右的调查教师表明在自己日常的劳务消费里面,体育旅游消费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在于体育旅游可以观光还可以对身体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很少的一部分教师说参与体育赛事也是自己的消费内容之一,这主要发生在一些比较年轻的体育教师当中,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去和自己的同事或者朋友去参与活动。还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体育教师把自己的健身交际作为体育劳务消费的重要内容,主要通过体育的形式促进大家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成为他们比较推崇的消费内容之一。

运动健身器材的购买和使用是家庭体育消费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分部花销,而健身器材的投入往往属于长久性投入,调查发现,家庭购买体育健身器材的占到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人数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在这个器材价格方面超过伍佰元的只有百分之五左右,而低于一百元的占到拥有家庭器材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这说明,在家庭器材方面,家庭购买器材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器材数目的多少关系着家庭使用人数和家庭使用频数,对于相对比较昂贵的一些体育器材,我们发现,大多数家庭认为费用比较贵,使用不太可能,所以投入如此多不划算,所以他们往往选择在其他方面上进行选择,比如借用或者租用或者直接去健身场所,这样投入的相对较少,比较符合他们的消费需求和经济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南京体院 网球 场馆

2006年中国女子网球队队员郑洁、晏紫获得四大满贯中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女双冠军以及李娜在2011年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在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上夺得的第一个单打冠军历史最好成绩,中国女子网球用短短几年的时间一路凯歌,创造了一个世界女子网坛的中国神话。竞技网球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网球运动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广大群众中极大的宣传了网球运动,大大提高了网球运动的知名度,为我国群众性业余网球运动的推广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全国人民关注和参与网球的热情。竞技网球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网球培训市场的发展,推动网球人口的大幅增加,随着南京经济的蓬勃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市民对健康的追求也与日俱增。

南京体院网球专选的学生是体育教育专业专选最多的学生之一,过硬的专项技术是学生就业的基本保障。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南京体院网球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网球场地紧缺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障碍。

一、研究对象

以南京体院4片网球教学(体育系、运动系、研究生部等)专用网球场和12片网球训练(网球系、网球队队)专用网球场的利用情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通过向相关专家征询意见并得到其认可和检验。

向体育系、运动系、研究生部等网球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发放相关调查问卷70份,回收64份,回收率91.33%;其中有效问卷63份,有效率为91.24%。

(二)访谈法

访问部分体育系体教专业网球专选的学生、网球任课教师、网球场地值班人员、网球专业方向教授,了解关于南京体院网球专选学生课余练球的需求、现状情况。

三、研究结果

(一)网球教学场地使用率较高,但不能满足学生对网球场地的需求

如表1显示,可供网球教学的网球场地有4片,每周的网球课数为17,网球场周一至周六可容纳的最多上课节数为20,利用率达85%,也就是说除周末外,课余时间网球教育学生可利用网球场地练习技术的时间只有3节的正常时间,学生可充分利用的时间段是中午11:30―12:30(11:30之前和12:30之后有课)以及下午4:30―5:20(4:30之前有课,5:20之后在冬季天色已晚,在夏季可延长到7点)和周末的时间,但周末场地对外开放运营,因此练球时间相对较短;网球技能在球类运动中的难度系数位列第二,以正手抽球为例,达到入门阶段的效果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需要20―30课时,课下需要每天有效联系1.5小时,每周三次,持续1个月才能达到要求,而目前学校所能给提供的练球时间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致使学生在校外租用经营性网球场馆进行练习。

(二)网球系训练场地利用率相对较低,存在闲置状况

由表1可见,网球系运动员的人均场地数量为网球教学专业学生的40倍,课余时间不对本校外系开放,节假日期间不对外运营,而且训练场地利用率相对较低,存在闲置状况。

四、相关建议

(一)学校管理部门树立教学、训练、科研平衡发展的大体育观,合理分配技巧场馆的资源。

(二)学校单位间对硬件设施的使用进行有效沟通,对场馆的管理实施灵活变通。场馆科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安排学校场馆,充分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三)取消教学专用网球场地对外商业运营的机制,充分保证学生网球练习时间。

参考文献:

篇6

为了了解分段式、多学期顶岗实习模式的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在物流管理113007、08班完成第一阶段顶岗实习归校后,学院对两班共55名学生展开了“关于11级学生顶岗实习体会及意见”的问卷调查。由于这两个班级是第一批参加分段式顶岗实习的班级,所以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5份,经过资料整理、频数分布分析和饼图分析后,清晰的了解到分段式顶岗实习模式的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多学期、分段式顶岗实习模式的实施现状

(一)11级学生顶岗实习基本情况。多年来,我院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为多学期、分段式顶岗实习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第一阶段顶岗实习,物流管理专业11级学生的实习地点是苏宁北京物流园区,工商管理专业11级学生的实习地点是北京电信有限公司进行,市场营销专业11级学生的实习地点是北京电信有限公司、北京鼎极摄影有限公司。第一阶段顶岗实习结束时,学生都得到了实习锻炼,为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找准了方向;同时,企业也得到了大批高素质人力资源供给,取得了双赢效果。

(二)实习的具体开展方式。经管学院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三个专业共六个班级于2013年5月20进入顶岗实习单位,开始第一个阶段为期8个月的顶岗实习工作。在苏宁物流园区的工作,主要分布在物流流水线作业的各个环节上,可以适当轮岗;在北京鼎极摄影公司的工作,主要是销售代表、销售店长等;在北京电信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主要是电话呼出与呼入工作。实习结束时,有80%的学生圆满完成了顶岗实习工作,甚至有的学生过年没有回家,超额完成工作任务,受到了学校和企业的表彰。

二、第一阶段顶岗实习实施成果

(一)改变了传统顶岗实习模式。第一阶段顶岗实习的成功实施,彻底改变了经管类专业的传统实习模式,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多学期、分段式顶岗实习之路,为进一步的实习改革打下了基础。

(二)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化。分段式顶岗实习将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三、第六学期,实现了工学交替,践行了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学生不仅能及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而且可以将实践体验带回课堂,将理论知识深化,增强职业素养。

(三)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顶岗实习,使学生提早体验了企业的工作与生活,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工作进行了预演,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就业做好了准备。

(四)教师下厂全程监督、指导,一举两得。在顶岗实习期间,专业教师跟随学生一起下厂,一方面与企业一起管理学生;另一方面,在企业承担一定的工作,锻炼增强实践技能,真是一举两得。

三、问卷调查结论摘要

(一)两班有96%的学生圆满的完成了本次顶岗实习。

(二)参加实习的学生中,77%觉得这是一次锻炼自我的好机会,76%的学生表示愿意愿意从基层做起,并有信心争取脱颖而出。

(三)通过实习,52%的学生表示最大的收获是良好的适应能力,23%的学生表示收获了人际沟通能力,20%的学生表示收获了团队合作能力,5%的学生表示收获了专业技能。

(四)实习结束后,61%的学生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在实习单位工作,有65%的学生认为顶岗实习是就业的预习,85%的学生愿意选择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

四、调查分析显示的问题

(一)以“专业对口”为基础,急需探索“轮岗制度”。调查显示,专业对口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另外,由于企业中存在多个环节的不同工作,学生希望有轮岗机会,体验不同工作。

(二)顶岗实习的时间点和时间段有待优化。为了更好的迎合企业需求,取得双赢效果,顶岗实习的时间必须考虑企业、学校双方的需求,现在实施的八个月实习制度,是在迎合企业需求的情况下制定的,学生离开学校时还没有完成第二学期的理论学习。这导学生无法坚持实习、监督监管不利,学生多次调岗等问题。后续,如果需要继续保持5个月以上的顶岗实习,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探索更符合学生培养与企业工作的时间点和时间段。

(三)缺乏顺畅的校企沟通和学生管理机制。由于各种原因,实习中出现了学生无故离岗、单方面辞职、企业单方面开除学生、学生实习成绩缺失、学生无法寻找到工作兴趣、学生遇到问题无从解决等问题,这些都在警示建立顺畅的校企沟通与学生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四)顶岗实习的培养制度、教师指导制度及考核制度有待完善。在不断寻求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院在考虑企业需求的时候,忽视建设顶岗实习培养制度、专业教师指导制度、成绩考核制度,出现了顶岗实习缺乏准备,教师下厂指导浮于表面、实习成绩单方面考核等问题,缺乏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亟待完善。

篇7

一、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内涵阐释及研究目的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现实和潜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是指对竞技体育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的人员的现实及潜在禀赋的总和。在竞技体育人力资源中,运动员和教练员是其构成因子中的核心,以此核心因子为辐射,与之密切相关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成为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构成因子中的。总之,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以及科研人员等共同构成了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系统。我们专门就近三届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陕西体育军团所取得的竞赛成绩做了统计和比较,同时结合资深专家学者关于对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的界定,科学的确定出当前陕西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为跳水、射击、田径、赛艇和武术,潜优势项目为重竞技、射箭、体操和陕西男足项目。本研究针对陕西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其目的就是为陕西省相关部门就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化决策以及相关方案、制度、办法的制定提供依据和素材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陕西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人力资源现状为研究目标,以陕西省射击(射箭)管理中心、游泳运动管理中心、田径运动管理中心、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水上运动管理中心、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体操运动管理中心、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等中心的教练员、运动员及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Internet网络资源结合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查阅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同时搜集陕西省竞技体育比赛成绩以及相关文件等。

(2)问卷调查法。向以上各运动管理中心共发放教练员问卷33份,运动员问卷153份,管理人员问卷31份,详细了解当前陕西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运动项目人力资源状况。统计结果见下表1。

表1 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统计表

问卷项发放问卷(份)回收问卷(份)有效问卷(份)回收率(%)有效率(%)

教练员33333210096.97

运动员15313112785.6283.01

管理人员31303096.7796.77

(3)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2003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4)访谈法。对各运动管理中心的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我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运动项目的人力资源状况。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陕西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人力资源现状

通过对优势及潜优势运动项目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人员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练员方面,从职称结构上看高级职称占6.25%,中级职称占28.12%,初级职称占65.63%。从执教年限来看,训练年限在10年(含10年)以下的青年教练员人数最多达71.87%,执教年限在10年以上20年以下的教练员占12.50%,20年以上占15.63%。从教练员自身的运动等级来看,62.50 %的教练员曾经达到健将级技术等级,31.25%的教练员为国家一级运动员等级,6.25%为国家二级运动员等级。从裁判等级角度来看,国家级裁判占12.50%,国家一级裁判43.75%,余者皆为一级以下及无裁判等级者。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本科学历占到75%,25%的教练员是大专及其以下学历。总体来说教练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和业务素养不是很高,且业务素质上存在参差不齐现象,应注重对教练员队伍的培养。

运动员方面,陕西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共有健将级运动员131人,共占全省在册运动员总人数的1.4 %,该数据表明优秀运动员在能级结构上“塔尖”部分较为薄弱,高水平运动员数量过少。且一线、二线、三线运动员人数之比为1∶1.4∶3.5,根据学者李春雷博士的相关研究成果,全国竞技体育一线、二线、三线运动员队伍人数的统计比例为1∶2.8∶21。与之相比,不难看出陕西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运动项目一、二、三线运动员人数在比例上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仅二线在训人数比例上就少了一半,而三线运动员人数比例的差距就更为明显,直接就是6倍比例的悬殊差距,说明陕西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存在 “塔基”过小,出现后备人才严重不足的窘迫现实,这将对于陕西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为不利的隐患。

管理人员中,研究生学历占10%,本科学历占83.33%,仅6.67%为大专学历,职称上初级职称占30%,中级职称66.67%,高级职称3.33%,且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到了73.33%,可以看出管理人才队伍整体呈现年轻化趋势,这将有利于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裁判方面国际级裁判和国家级裁判各为6.67%,国家一级裁判10%,76.66%无裁判等级者,反映出管理人员裁判等级整体性偏低的现实状况。经走访和调研发现,当前陕西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科研人员配备比较薄弱,体育科研发展缓慢,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不高,科研人员的配备在比例上仅占全省竞技体育人力资源队伍的0.5%,与山东、辽宁、天津等体育强省(市)相比明显不足。

2、当前陕西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陕西省竞技体育的形势有喜有忧,喜的是一些优势项目保持了优势,一些潜优势项目有所突破,忧的是一些优势项目的水平和状态并不稳定,波动较大,且高水平运动员少,面临青黄不接,甚至有的项目成绩取得仅靠某一成名运动员,且竞技体育训练的科学化水平还较低。回顾陕西省竞技体育的比赛历程,纵向比较成就巨大,但横向比较与全国体育强省甚至是同为西部地区的四川相比,陕西竞技体育的整体差距依然明显,这对走在建设西部体育强省大道上的三秦体育人来说,陕西竞技体育要“做大、做强”还是一个充满挑战与考验的艰辛之路。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陕西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教练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优秀教练人才资源相对匮乏。一些优势项目的水平和状态并不稳定,波动较大,有的项目成绩取得仅靠某一成名运动员。且一二三线运动员的比例配置失衡,高水平运动员数量过少且面临青黄不接,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存在 “塔基”过小出现后备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科研人员配备比较薄弱,体育科研发展缓慢,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不高。

篇8

[中图分类号] F3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14-02

“有钱办事”是整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而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在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群众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就显得特别重要。

目前从东营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制约因素很多,因此,应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拓宽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途径,努力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一、东营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东营市共有1796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人口113.03万人。2012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50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农村集体资产总额43.61亿元,从村集体收益情况看,当年无经营收益的村700个,当年有经营收益的村1096个;集体经营收益在5万元以下的村480个,5~10万元的村210个,10~50万元的村个283个,50~100万元的村79个,100万元以上的村44个,其中,50~100万元的村增幅最大,比上年增长102.6%。

近几年来,全市各级高度重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制定政策,强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基层组织“有钱办事”的问题。主要特点是:

1.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越走越宽。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多形式、多途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业上充分利用土地、水面、浅海、滩涂等资源,由集体统一规划、组织开发,采取招标方式由农户承包经营,以收取承包费的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如东营市河口区部分村充分利用当地芦苇资源和靠海的优势,集体组织实施苇板加工和海洋滩涂开发,2012年,60家苇板厂共为村集体创收600多万元,水产养殖和海产品加工为村集体创收上千万元。垦利县胜坨镇利用临近中心城区、主要交通要道和油区的优势,以商品房出租、兴建集贸市场、创建水产养殖基地等形式,借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20个村均有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的集体积累。

2.采取综合措施,对后进村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在巩固提高先进村、督促发展中间村的同时,集中力量解决经济后进村的问题。采取培养、选拔、竞选下派等措施,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开展“包、帮、带”活动,实行部门、企业帮扶责任制,集中人才、资金、技术,分期、分批进行帮扶,做到不改变面貌不脱钩。同时,各级都制定扶持政策,从信贷、税收、物资供应、人才流动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

3.加强管理,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发展机制日益完善。通过村级集体资产清理核算,推行村财村账乡(镇)代管、审计监督和村会计聘任“三位一体”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1998年全市开展农村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活动以及2002年实行村财、村账乡镇代管以来,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电算化的管理轨道,截至目前,全市1796个村均实行了财务公开,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所有乡镇、村都实行了会计委托,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村1693个,占总村数的94.3%。有效地遏制了非生产性开支,严格了财经纪律。开展土地延包工作,完善各类承包合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制合作社,确保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4.提高班子素质,村级集体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强。近几年,各级普遍注重培养和选拔政治思想过硬,懂经营、会管理的青年进班子,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的路子。同时,注重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通过走出去看,请进来教,健全各级培训制度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这就是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空壳村”问题日渐突出。据2012年度农经统计,我市有700个村当年无经营收益,5万元以下的村480个,5—10万元的村210个。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基层组织正常运转难,党群、干群关系协调难,公益事业建设难,村级债务化解难,近几年来我市有的村级负债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是举债搞公益事业建设。农民虽然没有什么负担,种粮还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但农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增收渠道不畅,农村经济服务功能不足,村级集体经济的弱化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对新形式下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农民手里有钱就行,没有必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的观念陈旧,认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冲突;有的则只看到困难,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畏难发愁,存有无所作为、难有作为的思想倾向。同时,部分农民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持无所谓的态度,多数群众不够热心、不够支持。

2.村级经济基础差,非生产性开支过大。全市大部分村集体积累薄弱,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实力。2012年全市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5067021.55万元,总费用3771620.2万元,可分配净收入总额1457549.83万元,但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于征占地补偿、油区补助、荒碱地和滩涂承包,主要集中在少数城中村、油区村和荒碱地多的村。多数村拿不出也贷不起上项目的启动资金。从调查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村不管是什么收入,只要有钱,首先想到的是搞公益事业,如街道路面硬化,建办公楼,建文化大院等。有的村资金不足甚至向私人高息借款或向银行贷款搞公益事业。再就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借助行政手段和管理权限,向村强行摊派(如征订报刊、杂志),不顾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际承受能力,导致村级负债无力化解。

3.部分村干部素质低,责任心不强。目前看,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村“两委”缺乏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的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村集体经济思路不清,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足;有的村干部尽管是“经济能人”,但为群众服务意识淡薄,奉献精神差;有的村干部得过且过,恋于位置,“占着牌位不显灵”;有的村干部则利用职务之便,大吃大喝,挥霍浪费,不仅损害了干部形象,也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4.措施不配套,管理水平低。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大多停留于一般号召,具体措施少,缺乏激励机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不能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管理上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经营方式粗放,不够灵活;组织形式单一滞后,不能按现代企业制度操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因此难以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

1.优化氛围,提高认识。这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前提。要通过多种形式,让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明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群众服务的实力和能力,提高村级集体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是维护农村稳定,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物质基础;是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形式。正确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必须从思想上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1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是否定和取代家庭经营,不是放弃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1.2强调发展集体经济绝不能走“吃大锅饭”的老路,更不能“刮风”,硬压指标,急于求成;

1.3鼓励党员干部带头致富,不能忘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1.4重视发展经济强村,不能忽视扶贫解困。

2.配强班子,启用能人。实践证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配备一个好的班子,尤其是选好带头人至关重要。选准一个人,致富一个村。要不拘一格,广开渠道,选拔那些事业心强,清正廉洁,思想观念新,又甘于奉献的党员担任村支部书记:要注重培养和选拔政治成熟,有经营头脑的“能人”进班子;要采取党校培训、参观学习、典型引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村两委成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和驾驭市场的能力,实行村级集体经济的加速发展。

3.建立积累机制,维护集体利益。要妥善处理好积累与发展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大事,不能过量举债上项目,或举债搞公益事业;制定有效的积累机制,把有限的资金积累起来。承包项目等所收各种承包费和油田占地所收的土地补偿如果园、鱼塘、荒碱地承包开发、工副业费等都可以积累起来,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资金除用于“五保户”供养、特别困难户补助、必需的公共福利事业支出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除外,都应积累起来。

4.发挥优势,找准路子。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准项目,找准切入点,才能培育起集体经济的生长点。从东营市情况看,可适合选择的路子有:

4.1发挥荒碱地较多的优势,大搞农业综合开发,走以地生财的路子;

4.2采取承包经营、托管经营、资产入股、土地入股等手段积极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走企业强村的路子;

4.3发挥油区优势,搞好油地结合,走借势发展的路子;

篇9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上市公司 示范区

近年来,安徽省经济持续增长,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均简称为“示范区” )区域在安徽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带动安徽经济的“发动机”。而把环保作为重要价值取向,把环境实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已上升为示范区的一项战略任务。因此,在示范区构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符合示范区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示范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经济现实和战略规划。

一、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状况的调查及分析

本次我们将研究的对象确定为示范区的上市公司,对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将企业分为汽车、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电器、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塑料制造、信息技术、制药、交通运输辅助业、其他等12个行业,本次调查共选取了43家上市公司,具体如表1所示。为了样本可比性,上市日期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

(1)示范区上市公司基本情况及分析

1.从本次调查企业的性质看,国有控股公司有马钢铁股份等30家,占69.76%;外商投资企业有合肥三洋和巢东股份2家,占4.66%;民营资本控股公司有安科生物等11家,占25.58%。从调查来看,示范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分布还是以国有资本为主,民间资本为辅的格局。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仍然对我国资本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民间资本比例有了很大的增长,显示了民间资本正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必然会成为示范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2.从本次调查公司的股票代码类别来看,主要有主板、中小企业板块和创业板三种,其中主板市场上市公司有31家,占72.93%;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有11家,占25.58%,创业板上市公司1家。从调查可以看出,在示范区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发展的背景下,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块市场将共同发展壮大,中小企业板块将与主板形成良性互动,创业板股票也开始崭露头角。

3.从本次调查公司的行业结构来看,涉及门类很多,既有传统产业,又有新兴产业;其中电器和化工均有5家,各占11.63%,有色冶炼、建材和汽车各有3 家,各占6.98%,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塑料制造、信息技术、制药、交通运输辅助业等均有2家,各占4.65%,其他行业各有1家,合计12家,占27.9%。从总体来看,示范区上市公司涉及钢铁、汽车、有色金属、家电等多个产业,但主要以化工、建材和汽车以及机械制造等行业为主,但信息科技等一批高科技产业发展也较为迅速。根据《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稿)规定,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必须定期披露环境信息,年度环境报告和临时环境报告。从示范区行业来看,涉及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17家公司属于重污染行业,占39.53%。由此可见,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仅关系到企业能否转变传统的产业承接方式,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能否承担起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而且关系到企业能否满足相关利益者的披露需求以避免被资本市场淘汰出局的风险。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和形式及分析

从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内容和形式来看,主要表现在企业基本情况、招股说明书和年报(为了样本的可比性,这里选取了公司2010年报)三种基本形式来披露:

1.企业基本情况:根据企业官方网站信息收集得知,有23家即53.49%的公司选择在企业基本情况中反映了环保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披露环境方针与目标;有9家公司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5家公司建立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QHSE)管理体系,说明多数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环保理念,自身也充分认识到需要绿色理念打造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如国通管业),企业只有秉承“节能动力倡导者”的使命,才能取得核心竞争力。(如全柴动力)

2.企业招股说明书:有13家即30.23%公司选择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有关环境风险及对策、环境投资项目、影响和措施、环境相关认证等内容,主要分布在风险因素、业务发展目标和募集资金运用等几个方面。这些上市公司都有着共同的环境信息特征:普遍重视环保问题,以环保建设与生产建设相协调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遵守环保法规,并致力与企业相适应的环保管理体制的建立,如皖维高新设立专门环保机构——安全环保部;募集资金运用都详细披露了环保投资项目、金额及影响;开始涉及环保费用和环保方面的或有负债的披露,如安纳达披露了环保费用的具体金额并对环保费用作了预计。

3.年报:有9家即20.93%的公司选择在年报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主要分布在董事会报告的公司经营情况和对未来展望部分,披露环保政策风险以及公司具体应对措施、节能减排的效果等,体现了公司节能环保的理念。相比招股说明书而言,披露比例较低的情况来看,反映了目前披露环境会计信息还主要基于强制性动机,因此企业目前不会为减轻生态环境破坏而自觉增加相关环保支出。

二、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策

(1)尽快完善环境信息强制披露法规

要使企业明确自身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就必须尽快完善环境信息强制披露法规,要具体明确公司应披露环境信息内容、形式、披露权利与义务等细则,尤其是要规范对环境成本、环境费用及其效果等内容的披露, 这样可以保证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性、统一性和可比性,才使得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成为常态化。只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制度上来制约牺牲环境的违法行为,才能促使企业认识到,信息披露是其减小自身环境风险不可或缺的一环,进而迈向更加主动的信息披露。

(2)政府监管部门应在披露环境信息方面发挥利剑作用

2008年国家环保部针对上市公司环保监管推出绿色证券的三驾马车,即上市环保核查制度、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和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一批高耗能、重污染上市公司资本的扩张,有效防范环境与社会风险。但是,针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法规只要求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环境信息,其他行业上市公司只是参照执行,也就是说法规缺少刚性约束措施,这样很难引导上市公司下决心去改善环境。有了好的制度作保障,还要保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才行,既要增加企业违法的高额成本,同时还要打开环境诉讼等维权的快捷渠道,企业才会将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 V??]( H$ d0 U1 }; f/ S) t* f自觉开展环保工作。

(3)以上市公司为推手,逐步推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建立

上市公司一般是行业中的佼佼者,公众关注度较高,无论是污染是否严重的企业,只要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就理应成为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主体。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是最透明的、最公开的,企业对投资的环保设备、为减少和防治污染及恢复环境而发生的成本费用、因污染而发生的费用损失等环境信息的采集相对比较容易、客观。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条件已经成熟,所有上市公司都应该环境会计信息报告,再逐步建立统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三、结论与启示

(1)环境风险还继续存在

调查显示,问题引人深思,示范区上市公司基本披露了环保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绿色产品、环境荣誉等正面信息,而对于环境处罚等负面信息是避而不谈,仍然存在应付检查、报喜不报忧等问题,并且披露内容主要包括在企业基本情况简介和招股说明书中。而年报是广泛被认可的公司和投资者之间重要的交流渠道,是最低成本而效率最高的交流方式,但是并没有作为上市公司披露环境责任的主要工具。因此迫切需要相关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化,让社会公众了解企业全方位的环境状况;同时示范区要高度戒备投资所带来的环境风险,切实把好“环境门槛”。

(2)政府还有更大作为

调查显示,示范区只有少数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有关环境方面的财务信息,主要集中在环保投资、税收减免、排污费、资源税以及因环境污染而产生的赔偿以及诉讼等支出,这一数据反映了环境负债和环境风险、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没有真正受到证监会、银监会以及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者的重视。国家应该在财政、税收、信贷等多方面真正采取相应的对策,切实规范环境信息公开原则,真正引导企业走低碳、节能、环保的提升式承接之路。

(3)企业应尽早实施环境成本控制

调查显示,示范区几乎没有一家公司制定环境成本控制目标,不管从生产规模、还是技术工艺,对环境成本都是被动接受的,更谈不上进行环境决策,有效地防范环境风险了。这种现状令人堪忧,环境成本已经成为企业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防治污染损失的赔偿时企业的或有负债,一旦发生巨额环境成本,企业就会无力回天了。目前,财政部,环保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三个部委正在研究制定环境税政策,环境税的开征无疑将会增加企业的环境成本,企业应尽早未雨绸缪,考虑实施环境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2]根据《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稿)》的规定:重污染行业包括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

[3]印丹蓉、王建明·江苏省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研究[J]·生态经济.2006(5).

篇10

一、引言

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历也在逐年上升。这就意味着犯罪行为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简单粗暴了,高科技犯罪会越来越多。面对拥有同样武器装备的歹徒,警察的责任越来越大,提高身体素质便成了重中之重。公安院校作为培养人民警察的重要途径之一,警训课程的设计要与现实相结合。擒拿格斗作为警察必学的内容之一,虽然目前有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改革与完善。下面探讨一下警察擒拿格斗培训体系的重要性,以及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擒拿格斗培训对警察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暴力犯罪越来越多,越来越凶残,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牺牲受伤事件屡屡发生,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专业训练,体能跟不上去。因而,对警察进行擒拿格斗培训有利于制服违法犯罪,顺利执行任务。同时,警察进行擒拿格斗训练,有利于提高其自身作战水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生存能力,掌握克敌制胜的本领。通过擒拿格斗培训,有利于减少警察的伤亡,更好地维护社会安宁。擒拿格斗技能的培训,能够改善警察的身体素质,可以提高反应力,思维应变能力,身体的灵活程度等,是降低警察伤亡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警察进行擒拿格斗培训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因而其作用还未完全体现出来。

三、擒拿格斗培训体系的现状

第一,警察擒拿格斗培训体系的教材不完善,导致警察无法有效掌握擒拿格斗。对于擒拿格斗培训的教材来说,偏重基础性、理论性的内容,而缺乏实战内容。尤其对于一些实际问题缺乏细致的讲解,比如怎么从无距离进入有效距离,如何正确使用擒拿格斗术进行实战,在双方对抗的时候该如何取胜等等,没有实战,没有统一有效的理论讲解,只是草草略过,任由教官自由讲解,自由发挥。从而导致教官的水平决定整体的效果,而教官的水平参差不齐,使得部分地区的警察学习擒拿格斗的水平不高。另外,警察学习的擒拿格斗术和普通的又有部分不同,警察进行对抗训练时要以“擒、拿”为主,主要是拿住嫌疑人,并且在“以人为本,严格执法”的要求下,要尽量避免伤到嫌疑人。而现在的部分教材中,擒、拿、格、斗基本上分家,互不联系,从而导致警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不了其精髓,学而不精。

第二,警察对格斗培训认识度不高,重视度不够。警察对擒拿格斗培训缺乏正确的认识,简单的认为只是可以强身健体,保护自己生命,而在生命没有受到威胁的前提下,不认为自己会有所伤亡。同时,管理层没有把参与擒拿格斗技能培训与“评优评先”相结合,从而导致普通警察忙于其他工作,而忽略了对擒拿格斗的实际演练,并且对其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在临战状况下,落于抓不住、打不赢的被动局面,常常会在一些普通的抓敌过程中,犯罪分子没有抓到,反而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伤亡。并且在公安机关中,部分领导和警察以工作忙,时间紧,人手不富裕为借口,忽略对擒拿格斗的训练,致使身体反应不够灵活,增加了缉拿犯罪分子的困难度。

第三,教官能力参差不齐,经验不丰富,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讲解,致使学员不能学以致用。擒拿格斗培训,主要包括教官的教与训,以及警员的学与练。教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像一名老师一样引导、启发学员,而不是盲目地讲解擒拿格斗的内涵和意义,这无法吸引学员的注意力,也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一名称职的擒拿格斗教员,需要掌握良好的施教能力,不仅能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还能把握其发展动态,时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篇11

【关键词】长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预警

一、滑坡泥石流灾害现状

长江流域上游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类齐全,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强烈,地貌类型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气候条件复杂多样,时空分布差异大,雨量丰沛,分布多个暴雨中心,导致区域内滑坡泥石流强烈发育,成为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据2004年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202个县级行政区第二次滑坡泥石流灾害调查统计,体积在1万m3以上,危及1户居民以上的滑坡(包括危岩等)13000多处,滑坡体总方量近167亿m3;流域面积在1km2以上,危及1户以上的泥石流沟3000多条,流域面积约5万多km2。

滑坡、泥石流是发生在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内最严重的侵蚀过程,长江上游的东部、横断山区、云南西部及东北部、四川西部、陇南及陕南以及长江三峡库区等,共有大小滑坡15万处,泥石流沟道1万多条,分布面积占10万km2,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范围涉及金沙江下游的云南省昭通市的昭阳区、彝良县等;贵州省毕节地区的毕节市、大方县等;四川省宜宾市的宜宾县等,雅安市的雨城区、凉山州的雷波县等;嘉陵江上游支流的白龙江(含白水江)和西汉水流域的甘肃省陇南市的文县等;长江三峡库区的重庆市开县等;湖北省宜昌市的秭归县、等6省1市12市(州、区)共38个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2°30′~110°01′,北纬26°30′~34°32′。土地总面积46.03万km2。

项目区区域空间跨度大,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类多样,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强烈,地貌类型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气候条件复杂多样,时空分异明显,项目区内分布有多个暴雨中心。这些均构成了滑坡、泥石流发育的有利因素。同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诱发滑坡、泥石流也愈演愈烈。

二、滑坡、泥石流的危害

1、直接危害城镇及村庄

项目区地势高亢,河流深切,山高坡陡,不少地区城镇村庄就直接位于滑坡体上或外形较平缓的泥石流堆积扇上,这些区域一旦发生滑坡、泥石流,其上的城镇、村庄将遭受直接危害。对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设立的56个预警点分析研究显示,对县城能造成直接危害的就有会理县的清水沟、大方县县城等9处滑坡、泥石流。这类危害一般后果极为严重,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1991年云南省昭通市头寨沟发生2000万m3大型滑坡,造成21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1000万元。1982年8月6日,甘肃省文县县城在40分钟内降雨35.1mm,关家沟发生粘性泥石流,造成22人死亡,19人受伤,冲毁房屋672间,直接经济损失260万元。1981年4月9日,甘肃省舟曲县泄流坡发生滑坡,体积近5000万m3,堵断了白龙江:提高水位22m,蓄水2100万m3,回水7km,淹没了舟曲部分县城,损失超过1000万元。

2、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003年8月25日,四川省雅安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降雨量达到228.1mm,此次强降雨天气诱发两处山体滑坡和洪涝、泥石流灾害,并造成雅安城区发生严重内涝。此次灾害造成6人死亡、13人被泥石流掩埋、2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500余万元。2004年8月23日晚至24日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暴发严重的泥石流、山体滑坡、山洪灾害,共导致德昌县8个乡镇受灾,其中受灾最严重的是茨达乡、宽裕乡和王所乡,受灾户达到1350余户、人口达4960人、无家可归人数达1416人,房屋倒塌666间、危房1458间。

3、直接影响长江干支流河道

1983年7月,云南省巧家县东坪老街的50万m3泥石流物质冲进金沙江河道,金沙江断流20分钟。1985年6月12日,湖北秭归县新滩3000万m3滑坡失稳,260万m3滑体坠入长江,产生涌浪高达54m,爬高96m,造成干流断航一周,10人死亡,毁房1569间,直接经济损失700万元。1994年4月30日,重庆市武隆县兴顺乡鸡冠岭岩崩,530万m3岩体快速滑动,其中30万m3岩体坠入乌江,形成长110m、宽100m、高100m的碎石坝,阻碍乌江航运达数月之久,造成4人死亡,12人失踪,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

4、影响水利水电及防洪工程效益的发挥

项目区不少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受到滑坡、泥石流的直接或间接危害。如四川省屏山县欧家村电站,装机1.89万kw,投资5000万元,该水电站兴建在一个古滑坡体上,滑坡体总方量372万m3,目前治理滑坡已耗资130余万元。又如云南省彝良县奎香白杨水库,入库泥石流固体物达20万m3,水库已成沙库。著名的小江河床,在13年内由泥石流冲入物淤积而抬高3.5m,防洪形势日趋严峻。

5、影响交通运输

2003年7月12日凌晨发生的湖北省秭归县千将坪特大滑坡,不仅造成50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和24人失踪或死亡,而且还阻断了青干河的水路交通和省道路线。

6、对农田的危害

滑坡、泥石流对农业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或淤埋耕地,毁坏水渠、塘坝等,并且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1988年四川省屏山县大乘乡全和村暴雨滑坡,使19hm2良田丧失利用价值,引水渠被破坏,4500余人闹水荒,影响灌溉面积10hm2。2004年9月21日,四川省巴中市大部分地方遭受大到暴雨袭击,降雨诱发多处山体滑坡,导致房屋倒塌1274间,损坏310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243.94 hm2。

三、长江流域上游区域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预警系统现状

1990年,作为中国政府实施“十年国际防灾减灾计划”的重要举措,经水利部提议,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研究决定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组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并将其纳入“长治”工程防治体系,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工作由此展开。预警系统范围涉及金沙江下游的云南省昭通市,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宜宾市、凉山州、雅安市;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龙江(含白水江)和西汉水流域的甘肃省陇南市、甘南州、天水市,陕西省汉中市、宝鸡市;长江三峡库区的湖北省宜昌市、恩施州,重庆市等6省1市12市(州、区)38个县(市、区)。截止2005年底,预警系统已建有1个中心站,3个一级站,8个二级站,56个监测预警点和18个群测群防试点县(见表1.1),拥有300多名专业监测预警人员,监控面积达11.3万km2,保护着30万人生命安全和数十亿元固定资产安全。

2、存在的主要问题

预警系统建成投入运行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这项工作还处于探索、试点和局部开展阶段,还不能适应全面、有效防灾减灾的需要,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预警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预警系统效益的进一步发挥。

(1)监测手段科技含量不高,技术落后,难以准确科学的监测预警。目前的监测预警站点普遍采用简易的监测方法,即主要靠人工监测,监测方法单一,遇到雷雨天气,通讯难以畅通,而到夜间,监测预警工作又很难实施,严重制约了防灾方案的实施。

篇12

电子竞技最早从国外开始兴起。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电子竞技已经成为欧美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一项正式的体育竞技项目。随着电子竞技运动的逐渐普及和日渐成熟,许多国家看到了其作为一个产业的巨大潜力,纷纷从政策层面大力支持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目前很多国家的电子竞技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有的甚至成为了国家的支柱性产业。

任何一项运动要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都是客观需求和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电子竞技产业也不例外。我国的互联网用户总数很大,增长速度较快,发展空间非常大。巨大的网民数量意味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新的消费需求,这对电子竞技产业的产生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更多企业参与进入和开辟市场。同时信息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信息产品的多样性,对其他社会产品具有附着性、粘贴性和渗透性,信息产业通过产品和服务广泛渗透到其他产业和部门的产品和服务中,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它的影响,和其他产业相互交叉、渗透,产生新的产业[1]。在信息技术足够成熟的情况下,电子竞技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之大成,并借助于网络、计算机、鼠标、键盘与统一的规则等实现不同组织和系统间信息的廉价传递,进行人与人的对抗[2];因此,电子竞技产业是信息产业向体育产业的渗透并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新兴产业,是产业融合的结果。电子竞技产业作为科技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传媒产业的集合体,产业间显著的关联特性会产生巨大的联动效应,其发展极具创意空间,对相关产业的贡献率大,能为社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2我国电子竞技产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电子竞技产业的发展自1998年起至今可分为3个阶段。

萌芽起步阶段(1998—2003年)。1998年即时战略游戏《星际争霸》的正式发售掀起了电子竞技游戏的首股热潮,电子竞技运动开始在中国兴起。此阶段电子竞技项目主要以传统的对战单机游戏为主。2003年电子竞技成为中国体育总局承认的第99个正式体育项目,电子竞技的合法地位得以确立。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开办GTV游戏竞技频道,开始有了媒体的宣传和推广,以及多家知名电子竞技俱乐部的成立和VS对战平台的正式运营,其产业链初见端倪;但基于中国的互联网环境,信息流通与游戏联机对战服务并不稳定,并未形成稳定的产业链,电子竞技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 

成长探索期(2004—2009年)。2004年是中国电子竞技行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国家广电总局了网游类电视节目封杀令,中央电视台《电子竞技世界》栏目正式停播,中国电子竞技行业在媒体宣传与推广上陷入困境,以至于刚刚成长起来的电子竞技产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发展陷入低谷。随着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政府逐步放开了相应的监管与审查门槛,电子竞技产业重新获得发展。经过5年的积累和摸索,2009年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专业的比赛场馆开始动工,国内最大的电子竞技平台网站开始建设,国内首个电子竞技联赛开始筹办。同年,网络游戏《穿越火线》和《地下城与勇士》正式成为世界电子竞技大赛(WCG)的比赛项目,主流网络游戏项目开始纳入电子竞技项目,电子竞技整体市场规模扩大。在整个成长探索期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经历了产业链与商业模式的探索。

新兴爆发期(2010年至今)。2010年,随着全国首个电子竞技中心落户北京市石景山区,拥有国内最大的电子竞技平台、最先进的电子竞技馆、全国首个电子竞技联赛,这是国内电子竞技标志性的突破。同时一些其他城市也相继建立起若干电子竞技基地。随着互联网媒体平台、全国数字电视的逐步成熟,电子竞技赛事得到逐步推广,媒体价值正在形成效应,电子竞技运营商和广告主创造用户和市场所接受的电子竞技产品,并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资金循环。电子竞技产业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电子竞技产业开始突飞猛进地发展。

3电子竞技产业链分析

电子竞技产业虽然在中国的发展一波三折,但国际经验表明,电子竞技产业涉及多个产业部门,产业链较长。产业链是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依据特定的逻辑联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上下关联的、动态的链式中间组织。产业链的结构组成一般由核心企业和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商组成。上下游企业之间是有形产品的纵向关联[3]。电子竞技产业的产业链由硬件制造商、电子竞技产品供应商、电子竞技平台运营商、电子竞技赛事组织、广告主及周边产品售卖商等构成。电子竞技产业已经形成了上下游的纵向关联,包括:上游环节的硬件制造和电子竞技产品的开发;中游环节的电子竞技平台的运营和赛事组织;下游环节的广告投放及周边产品售卖等市场交易活动,如图1所示。

4我国电子竞技产业的发展现状

4.1电子竞技产品供应商

目前,我国电子竞技企业以为主,很少参与电子竞技产品的研发。电子竞技产品的开发是电子竞技产业的重要部分,电子竞技比赛项目的扩展正为软件开发商提供了新方向和新市场。近些年,国内拥有知识产权产品上线不断,国产电子竞技产品所占市场份额比例在逐年增加,却仅占到20%的市场份额。当下核心主流电子竞技产品的研发还是以国外厂商为主,其中国外领头电子竞技研发商有暴雪娱乐公司(Blizzard Entertainment)与美国艺电公司(Electronic Arts),暴雪娱乐公司所研发的魔兽争霸及星际争霸均 被多项知名电子竞技赛事列为主要比赛项目。由于国外电子竞技游戏开发商不能独立在中国研发或运营其电竞游戏产品,使得它们必须与境内中国企业合作,由其进行销售与运营。国内核心的产品供应商主要有盛大、巨人、网易、腾讯等,它们具有资金和渠道的巨大优势,而中小企业正逐步淡出竞争激烈的运营市场,转向研发、外包等领域。

4.2电子竞技平台

电子竞技平台是以电子竞技产品内容作为核心业务的平台,是产品服务的提供者。电子竞技平台作为电子竞技产业中的一部分,在连接电子竞技厂商和电子竞技用户之间起重要的枢纽作用。电子竞技平台作为电子竞技用户参与比赛项目、获得联机服务的提供方,其市场规模将随着电子竞技项目的影响力逐步扩大而进一步提升。平台运营方面的竞争对手较少,主要有运营竞技类项目的浩方等,以及运营休闲类项目的联众、腾讯,VS对战平台与浩方电竞平台更是成为最主流的电子竞技平台,而一些垂直项目的电子竞技平台相对认可度较低。2010年中国主流电子竞技平台中,VS对战平台、浩方电竞平台、QQ对战平台成为市场规模前3名的电子竞技平台运营商,VS对战平台更以6 300万元收入占据第一,如图3所示。对于电子竞技平台运营商运营能力,主要门槛在平台服务器的稳定与平台服务内容是否丰富。电子竞技项目的扩展更是对电子竞技平台的服务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是运营商是否能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4.3电子竞技赛事

电子竞技赛事最早兴起于美国,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赛事有CPL、ESWC、WCG、WEG 4大赛事,见表2。除CPL在2008年初由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宣布解散,其他3大赛事目前仍属于良性运行。各大国际赛事相继落地中国,国内电子竞技赛事也随之迅猛发展,我国主要的自主品牌赛事包括2002年由信息产业部主办的中国电子竞技大会(CIG)、2004年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办的全国电子竞技运动会(CEG)、2006年由联想集团主办的联想国际电子锦标赛(IEST)等。越来越多的电子竞技爱好者积极参与和观赏赛事,2006年CEG职业联赛已经扩展到由10个省市俱乐部参赛,CEG休闲类比赛2005年参赛人数达到121万。反观国际,韩国主办的WCG大赛每年都在世界范围内举行,仅2006年全球就有70个国家的选手参加WCG[4]。在赛事赞助商方面,比赛主办方获得的赞助额度非

名称创立年份主办国家赞助商奖金/万美元举办情况进入中国年份

电子竞技职业联盟(CPL)1997美国超威半导体(AMD)、冶天(ATI)等100赛会制;每年主办夏季锦标赛和冬季锦标赛;于2008年停止运营2004

世界电子竞技大赛(WCG)2000韩国三星电子40赛会制;每年举办1次2001

电子竞技世界杯(ESWC)2002法国因特尔、背靠背等30赛会制;每年举办1次2003

世界电子竞技联赛(WEG)2005韩国耐克等40联赛制;一年分为4个赛季2005

注:根据《对我国电子竞技运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一文整理。

4.4电子竞技受众

电子竞技受众包括电子竞技用户与电子竞技爱好者。电子竞技用户是指在半年内,所有参与或购买过电子竞技相关产品与服务的用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电子竞技用户仅达7 921万人[5]。可见,电子竞技受众现有规模不大,用户数正处于稳定增长期,其潜在容量是不可忽视的;但由于中国电子竞技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趋于严重,电子竞技用户对优质产品的诉求正在不断上升。这一问题不得到很好的解决,可能会造成一定用户的流失,用户数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增长速度将会放缓。此外,根据《2010年中国电子竞技用户行为调研》结果发现,在受调研用户中,18~24岁的爱好者占比最高,达61.8%,其次为25~30岁的爱好者与18岁以下的爱好者,超过30岁的爱好者明显较少。18~24岁青年群体成为目前市场主流的消费群体,而低龄玩家往往消费能力偏低,电子竞技受众的消费能力有待挖掘。

5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1缺乏自主研发的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保护

电子竞技产品的研发需要较高的成本和较长的周期,当前由于国内的电子竞技企业往往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不足,研发团队的培养也不系统,电子竞技软件人才匮乏;因此,难以独立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市场影响力的电子竞技产品。此外,由于软件门槛较低,很多国内电子竞技厂商都转向争取国外产品的权,很难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6]。同时在电子竞技市场中,电子竞技产品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保护较为薄弱,缺乏相关制度保障,这造成了同质化的电子竞技产品泛滥,影响了电子竞技用户的体验,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统筹与监管。

 

5.2存在市场进入壁垒,垄断现象严重

电子竞技平台行业存在市场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高,行业内大企业的市场权力大,存在极大的垄断,导致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社会产品总效用降低。进入壁垒(barriers to entry) 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是指产业内既存企业对于潜在进入企业和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新企业所具有的某种优势的程度[7]。进入壁垒包括结构壁垒、技术壁垒、策略壁垒和由法律及行政管制造成的进入壁垒。电子竞技平台的建立对资本量有较高的要求,新建对战平台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种技术支持及各个游戏的授权许可,而新进入的企业在资金和渠道上都较为薄弱。加之政府也存在相关的政策限制,由于是新兴产业其受到文化部、新闻出版署的监管,日常的运营及审批都受到相应的规范,例如文化部颁布的《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其中规定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需要向文化部或省级文化管理部门申请获得“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并规定申请“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则需要企业的注册资金不得低于1 000万元,这不仅针对游戏运营企业还包括平台运营企业,增加了其筹集资本的难度,无疑提高了新企业进入的资本“门槛”。

5.3赛事筹办和推广多方受限

近年来,国内电子竞技赛事逐渐丰富,其中不乏政府支持举办的赛事;但一直都在传统的网吧 、体育馆等场所举行,受场地因素制约很大,很难达到期望的效果。电子竞技赛事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参赛选手、赞助商及媒体的参与。首先,国内的电子竞技职业选手普遍面临生存的问题,一些战队因为缺少资金而最终解散。在这样的现状下,很难激励更多的业余选手职业化以增加受众。其次,目前国内电子竞技的比赛主办方拿到的赞助相当有限,赞助商对国内电子竞技市场不够重视。企业赞助资金较少,资金筹促难度较大,使得赛事在规模和质量上受限,从而影响广告推介作用的效果[8]。再者,我国现有的电子竞技媒体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不断发展的电子竞技产业是不相匹配的。由政策原因而导致电视媒体的缺失,目前国内电子竞技行业内的专业媒体主要包括3类: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和视频媒体。由于缺乏权威媒体的关注,赛事无法得到很好的推广,缺乏品牌效应进而导致商业价值和市场价值都大打折扣。

5.4我国电子竞技企业盈利模式单一

国内电子竞技领域公司的运行主要是通过赛事组织和在线平台运营的方式来盈利,盈利模式较为单一。目前,赞助成为我国电子竞技赛事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收入来源,而转播权、门票方面则收入甚微。电子竞技周边产品更是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对赛事的支持度远远不够。电子竞技周边产品是指以电子竞技产品为载体,与之相关的人物模型、小饰物、玩具、食品等实物,同时也包括音乐、影像、书籍等文化产品[9]。这些不同形式的产品,在电子竞技产品周围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按照国外的经验,电子竞技产品周边市场总值一般是电子竞技市场的8~9倍。国内目前电子竞技周边产品的发展与电子竞技产业本身的高速发展不成比例,电子竞技周边产业的发展始终进展不大,尚处于初期阶段。

6促进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发展的对策

6.1依托技术和人才,加强产品自主研发

在产业链中,只有自主开发才能占据主动位置。我国电子竞技产品供应商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大力开发以中华文化为内涵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且产品质量和市场前景俱佳的国产电子竞技产品。第一,加强科技攻关,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由企业和国家出资,委托高校和科研单位研发电子竞技所通用的基础性技术,重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游戏技术和电子竞技软硬件设备。第二,加强电子竞技产品设计与开发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可在大学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和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培养电竞人才,建立一批拥有高、精、尖的专门性技术,拥有深厚传统文化知识背景,拥有超强创意能力及敏锐市场洞察力的电子竞技人才队伍。第三,加大对创业企业和重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居于核心技术产品创新区位的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鼓励电子竞技企业及其相关单位、人员进行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著作权登记。每获一项新的授权,可获得相应的奖励。第四,大力支持民族企业和产品,推动民族原创电子竞技产业快速发展,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以法律手段保护创意理念。这有利于我国本土的电子竞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促进整个电子竞技产业的良性发展。

6.2提供资金支持,放宽市场准入

电子竞技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第一,政府为企业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服务,建立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市科委、区政府专项资金、风险投资等多种融资渠道。第二,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投入电子竞技产业,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扩大和完善电子竞技科技企业、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资金的规模和渠道,鼓励数字娱乐企业联保、互保,引入民营资本和风险投资,大力支持电子竞技企业贷款担保。第三,制订相关税费政策。将电子竞技业列入鼓励类产业指导目录,在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进口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等税种实施优惠政策,加大税费优惠幅度,扶持电子竞技企业发展。一是对政府鼓励的新办电子竞技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免征年企业所得税;二是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三是对电子竞技企业特别是结合环境改造,使用荒地、滩涂等开发建设的经营性体育场所,在土地使用税上给予一定优惠。第四,为鼓励更多企业进入电竞市场,需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营造宽松市场准入环境。相关职能部门应颁布相关条例,建立市场审批机制,完善市场准入体系。

6.3加强对赛事的多方支持

第一,政府扩大对各地区的电子竞技专项资金拨放,用于专门的电子竞技赛事场馆与体育中心的建设,以及一些重大赛事的举办与赞助。随着电子竞技产业规模的扩大化,与相关赛事场馆的建造完毕,陆续进行全新一轮政府扶持。第二,官方规范赛事的举办。有关部门规范电子竞技赛事组织,完善比赛内容形式,注重比赛的现场感和观赏性,积极与国际项目接轨,借鉴国外赛事运作模式,要有引导性地举办更多高规格、高水平有民族特色的精品赛事,扩大国内赛事的国际影响力。第三,完善赞助机制,保护赞助商的利益,鼓励赞助商提供稳定的资金来运营赛事,加大对赞助商的回报力度,为避免赞助商的投资风险提供政策上的支持。第四,政府要搭建好媒体这一重要平台,建立多元化的媒体平台。规范和引导电子竞技专业媒体进行正面宣传,扩大电子竞技的社会认知度。在赛事的报道上,建立一套完整的赛事视频直播体系,并尝试进一步解除电视禁令,增加传播途径,形成一条完备的媒体传播链,推广电子竞技商业价值的开发。

6.4发展电子竞技周边产业,建立多元化盈利模式

政府制订相关政策法规,积极发展电子竞技周边产业,促进国产电子竞技周边产品的综合开发、应用和推广,建立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增加产业附加值,使得电子竞技外围产品随着电子竞技赛事这一核心纽带的健全和发展占据更大的市场销售份额,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电子竞技受众对其游戏产品和游戏选手的高度认同,使其在游戏周边内容的消费上相对活跃和积极。开发一些外围产品如电子竞技战术地图、主题衫、小玩具、音像制品、书籍等,取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在为游戏厂商带来游戏以外 丰厚利润的同时,也把游戏同制造业等传统行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向制造业、传媒、动漫等相关产业延伸,使企业的核心资产产生利润乘数效应,诞生多个利润增长点,推动整个产业向前发展,从而可以扩大我国电子竞技产业规模,逐渐在电子竞技这个新兴市场获益,而收益与再投入的循环往复又促使电子竞技产业迅速发展,真正形成我国电子竞技产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机制。

6.5积极培育电子竞技产业孵化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