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8 14:39: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水环境治理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水环境治理设计

篇1

1 当前我国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呈现的问题

第一,制度建设不完善。我国部分城市管水制度不完善,缺乏系统性、规范的一系列水资源管理制度,对于城市河道水环境的管理工作、排污工作与处理工作没有章法,因此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与相关的政策措施。第二,信息管理工作落后。由于系统与信息管理工作是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必要技术支撑,然而部分城市信息管理工作落后,难以及时地掌握好水污染的动态,这些是造成我国河道污染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并没有建立起系统化、信息化的管理机制,相应的取水、排水、监管渠道建设等都十分落后,因此必须要加强现代信息化建设。第三,虽然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规模逐渐扩大,但是从整体来看,厂区的处理能力依然难以满足河道污水排放的数量需求,一直处于超负荷的运行状况。部分企业、社区居民的生活污水依然存在直接排入城区河道的现象,而城市造水功能区难以控制好达标的状况,城市河道所能承载的水污染能力逐渐下降。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城市污水排放量的控制工作,对污水进行集中收集与处理工作。

2 我国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措施思考

第一,加强河道科学发展规划建设工作。我们要做到河道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目标,只有水环境生态得到了我们良好的保护,水资源才能够继续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帮助,因此我们必须要构建相应的水资源开发系统、节水系统等城市配套措施,加强河道规划编制工作,工作人员要明确河道规划建设目标与根本任务。第二,构建完善的水资源保护管理措施。由于城市的河道是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也是防洪工作的重要通道,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防洪与防污两方面工作。首先,要加强城市河道建设工作的管理力度,要及时进行水系统排污排障,建设堤坝;其次,要加强对河道的水资源治理,要求企业排污口设置相关的档案管理内容,定期对其检查,对难以达标的企业加强管理力度,对一些私自排污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并责令企业停止排污的行为。第三,修复河道生态环境。要想修复好城区的河道生态,就必须要构建起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开发河道水资源必须要坚持节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原则,始终保持水环境中有保持生息修养的空间,让水中的生物生存空间不受影响。并且,我们修复水生态需要与治理入河的污染物相结合,工作人员要严格控制企业对污水的排放量,政府要加大治理河道环境的投资,不断开辟出新的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城区水资源所承受的工业废水的压力,净化生态环境。

3 我国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研究

篇2

水利工程建设都是改善社会的民生工程,建坝的本意是为了给人类带来美好的生活条件,但现实生活中水利建设工程在抗洪、水利灌溉、发电、渔业养殖、旅游开发、改善湿度、调节水资源等方面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和自然带来了许多破坏和潜在的危害,例如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等。随着我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增多,水利工程项目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水利建设,影响的范围更广、潜在因素更加复杂、周期更长,有些影响可能还会进行累积或是产生滞后效应,甚至不可逆。比如当前专家们讨论最激烈的三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所以参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相关单位,在施工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应该把环境问题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加以重视。施工过程中提前考虑到可能对工程所在地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会产生的不利影响,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把这种影响降到最低。

2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水利工程对自然的影响已经得到多数专家的公认:具体表现在水源分布、气候、水文、淤泥沉积、地质等多方面。

2.1.1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我国水资源分布及不平衡,影响范围及情况也不同。长江委员会统计,我国长江沿河流域大小水库已有4.8万座,而且还在大力修建,这些水库的落成使得水库密度分布不合理,大大改变了物种的栖息和分布。治理起来非常困难,在雨季充足的时刻看不出影响,但是在雨水贫乏的季节,由于多处截流,极易是长江断流,形成下游水资源枯竭。“跑马圈水”式密集型水电工程的兴建,使得各集团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水电资源建设,各种水利工程特别是急剧发展的小水电工程先是从上游进行“圈”掉大的江河,由此导致了沿河流域的中小支流出现“无河不修坝,河流节节寸断”的状态。据报道在四川仅34km的石棉县水河,已建成的和正在施工的水电站竟达17个。

2.1.2对气候的影响水利工程对气候的影响一般是指大型规模,工程越大,影响程度越大,对绝大多数工程来讲不存在这方面的因素,当然对于密度较大水利工程,它们的协同作用相当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比如三峡大坝、长江流域的密集型筑坝拦水。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相当于形成了巨大的流动的水体,对局部地区的气候肯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厄尔尼诺现象”假设推理,大型水利的拦截堵水,相当于截断了热量传递的通道,从而降低了这个流动的巨大水体在气温、气候调节上的作用和效能。截流同样导致其下游江河湖泊的水位变化,从而严重影响下游的气候变化。

2.1.3对水位地质的影响水库修建后大量的蓄水,改变了下游水域的流量和底下水的分布,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特别是非汛期的时候会使地下水位下降。对一些植被较差的地区,水库的兴建对上下游的用水会因为汛期的不同有时发生供需矛盾。兴建水利工程通常都要河床开挖、放炮削坡等,这些行为都会不同程度的破坏原自然山体的稳定平衡,严重的时候会导致山体滑坡倒塌,大型水库的水压可能影响水下和周边的岩体结构,甚至引发地震。

2.1.4泥沙淤积的影响水库的蓄水都是通过上游多条支流汇集而成的,有的是从山坡,有的是从平原,特别是水势凶猛的时候,巨大的水流沿河道奔袭会带走大量的泥沙,当遇到大量的水域载体,给予急流一个缓冲地带的时候,这些泥沙就会沉淀下来留在库区内,常年累月库底形成大量的沉淀物,在重力和水压作用下固结,使得库区容量减少,水土有机矿物化。

2.2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公益性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常非常显著,这也是水利项目的主要作用。但是许多水利工程也扰乱了人民宁静的生活。

2.2.1移民问题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能积蓄大量水资源。在水流平稳时期,可以给居住在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居的生活,但一旦发生洪灾,超出坝体的承载能力,必将给居住在下游的人民带去灭顶之灾。所以对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必须要考虑合理的移民问题。包括工矿企业的建设、厂房的建设、经济的运转等等。

2.2.2对人群的影响水利工程兴建前期、过程中、后期可能都需要牵扯大量人口的迁移,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自我行为,从人类历史和生物学的角度来讲,大规模的迁移极易引发流行性疾病、瘟疫等的爆发。我们熟悉的丹江口水库、新安江水库等建成后,引发的蚊虫孽生、都曾流行过疟疾病。当前三峡水库下游地区出现的罕见旱灾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在施工过程中,生产生活废污水的随意排放,使得水质污染或是工业废水的污染等都给周围的人群带来灾难。施工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将对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2.2.3对土地利用、文物景观及矿区的影响水利工程通常要占用大量土地,山岭、峡谷等,施工期间要进行修路,施工材料要占用场地,施工中乱堆弃碴、乱修临时设施等,都将造成土地的浪费,后期也难再利用。工程项目的规划占地可能包含着优美的自然景观,或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遗产,或是蕴藏了丰富未探到的自然资源,工程运行以后这一切都会被埋没。造成无法评估的损失。

2.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3.1库区自身水的影响库区蓄水呈现出大量的水体表面面积,造成大量的水被蒸发掉,增加了水资源的损失。水库运行后库区水流流速小,透明度增大,利于藻类光合作用,使得水中藻类植物生长蔓延,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加上循环能力差,导致水质质量下降。

2.3.2对生物物种的影响工程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新建城镇和道路系统修建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会造成原始生态系统的改变,直接的威胁周边多样生物的生存;水库大量蓄水后,淹没大量的植被,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打破原有水系内的生物生活环境,对水生生物特别是对洞游性鱼类将产生直接影响,可能导致濒危珍惜动植物灭种;区内水温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出现水质分层,对下游沿河流域的农作物和鱼类产卵产生危害,间接的影响生物连的变化。

3应对措施

3.1完善法律,以法兴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关于解决、调控水利工程环境影响问题的规定目前主要有两个方面:①有关自然资源法律,特别是水利、水资源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②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对于每一个水利工程建设,在建前、建中、建后所进行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按照文件进行严格的分析调控。对违法兴建或是隐瞒事实行为的法律责任的要依法追究和制裁。要切实从法律的的角度上来约束工程设计和建设单位,使得在方案的的设计过程中,就认真的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纳入工作的根本点和切入点。对可能严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的水利工程项目,必须依法上报进行重新分析评估。对现有不够系统、完整的法律规范和法律规定国家和地方要及时进行完善。

3.2立足全局、深远思考水利工程是基础性造福后代的长远工程,但是在开发利用上不能仅盯着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而应分析对人类的长远影响,对整个大自然的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影响。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技术因素,应该进行综合分析考虑,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要采用系统论的观点、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其有利和不利影响的显著性进行科学论证。要加大强化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每一个工程建设的设计构想进行“战略评价”,对于不能通过的,客观不允许的项目,决不能通过。

3.3提高主观因素的能动作用任何水利工程都是人来构想设计建造。国家可以采取奖励的方式,鼓励设计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在工程的整个设计和施工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尽可能的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对于可能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环境破坏,要设法人为的修补。比如在生态环境方面,研究设计过鱼、人工孵育场、排卵场、眷水排水、入海河口排沙防淤、提温等工程。在污水处理方面,建立有效监控、调节水自净能力,合理用水,污水拦截处理、多级储水抗洪、研究增氧建筑等等。研究与区域景观协调的水利工程,研究预防疾病防治能力等。

篇3

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也带动了一些相关的产业,城市环境问题也不断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尤其是污水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尽管在我国城市不断建设的过程中,对污水治理工作,取得了相对优异的成绩,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在污水治理技术上依旧存在这样许多的问题,无法有效的符合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发展。因此,在城市环境工程不断建设的过程中,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对污水治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对污水治理技术进行有效的利用,以此有效的缓解我国城市的环境质量。本文对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与污水治理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研究,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我国城市环境工程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一、提高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几点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建设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脚步逐渐加快,应当对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建设的过程中,我国有关部门应当积极的加大资金的投入,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到我国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并且对污水和垃圾处理,应当进行有效的规划。另外,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的有关部门应当加大资金的建设力度,善于利用媒体、网络、电视、报纸等宣传手段,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认识。除此之外,我国有关部门也要对相关的投资商给予适当的补助和奖励,这样可以有效的调动投资商的积极兴,以此促进城市环境工程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我国政府的职能

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国有关部门应当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分配,并且对相关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的计算和分析,对各个工作进行全面的审核和规划,这样不仅仅保证了城市环境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为以后的城市环境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另外,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国有关部门要善于利用的政府的监督机制,对一些基础的保护环境基础设施,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但是,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国有关部门应当避免发生区域性扩大建设,一旦这样的情况发生,就会导致征地难、拆迁难等问题的发生。除此之外,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国部门应当对每项工程项目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审核,以此保证了城市环境工程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协调性。

二、加强污水治理技术的几点措施

(一)、提高污水治理管网的建设

要想有效的提高的污水治理的质量,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仅仅依靠对污水进行有效的处理,这样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的,更要将城市环境工程中的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的利用,将其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以此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水污染的程度,在处理的过程中,可以从一下的几个方面进行。

1.在污水治理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对基础环境保护设施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并且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决,对正在使用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的检查,尤其是管网基础设施,这样就可以为污水治理技术顺利展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在污水治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要对污染的源头进行全面的整理,对于那些新建的污水输送管道,应当进行全面的检查,对污水管网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分布。另外,在管网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工作人员应当进行定期的疏通,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管道发生堵塞的现象。

3.对于那些污水和雨水在一起的老小区来说,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有效将雨水和污水管道进行分离,将一些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网引入到小污水处理厂,这样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城市发展中各个方面的污水,进行全面的处理,为我国环保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对污水治理技术进行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污水治理技术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的发展。因此,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对于污水治理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以此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污水治理的工作效率。当今我国污水治理较为常用的是活性泥污染法。工作人员通过利用该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有机负荷的性能,避免消耗大量的能源,对其污水治理的陈成本,也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在污水治理技术不断应用工程中,我国的有关部门也要的对污水治理技术进行全面的创新,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形式,引用一些高性能,高环保等污水治理技术,这样不仅仅可以对我国的淡水资源,进行有效的节约,也促进了我国污水治理技术的有效的发展。

(三)、加强管网的维护工作

在污水治理的过程中,管网的质量是提高污水治理效果的关键。因此,对管网的后期维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人员不仅仅要将污水处理厂的功能,进行充分的发挥,也要对管网进行全面的保护,定期对管网进行检查,对破损的地方进行及时的维护,和对管网进行定期的疏通,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的发生堵塞的现象,影响污水治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和污水治理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并且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此促进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顺伟.有关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的分析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4,05:37.

[2]李志国.关于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6:142.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全区登记管理时间达到或超过1年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过统计,共有922例患者。

1.2方法与判断标准

1.2.1方法 根据卫生部2012年版《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中要求,由区级精防机构(区精神病防治院)进行诊断复核,将确诊的本地常住患者信息反馈至乡镇卫生院,乡镇精防医生上门与患者本人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纳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对其进行登记管理、定期随访、指导康复。1年后,将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服药落实率、简单劳动参与率、复发率、肇事肇祸率等进行对照,分析管理治疗和社区康复的效果。

1.2.2 主要做法 重性精神病患者登记管理之后,乡镇精防医生定期上门随访,并与患者家庭建立电话联系。对病情稳定患者,继续执行专科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对病情基本稳定患者,精防医生电话联系精神科专科医生,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药物剂量,调整过一次剂量后,连续观察4~6w,若患者症状稳定或比上次有所好转,可维持原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无效果,建议转诊到区精神病防治院,2w内随访转诊结果。若同时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要查找原因对症治疗,2w内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对于病情不稳定患者,精防医生建议及时转诊到上级医院,2w内随访转诊情况。每次随访时,精防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对首诊确诊为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及其亲属,在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开出健康教育处方,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提高他们对于重性精神疾病的应对能力,预防向慢性和残疾转化。预防措施以早发现为主,在社区中积极开展早期识别重性精神疾病的宣传教育,鼓励疑似重性精神疾病的人员及早到区精神专科院咨询。

1.2.3 诊断标准 诊断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诊断标准。纳入管理的患者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六大类疾病。病情稳定患者,指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状态,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的患者;病情基本稳定患者,指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处于"病情不稳定"和"病情稳定"之间的患者;病情不稳定患者,指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社会功能较差,有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的患者。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判断为复发患者。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922例患者中,男450例,女 4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791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65例,偏执性精神障碍患者11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患者10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21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患者24例。

2.2统计结果的分析 922例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管理治疗前,配合服药者341例,占36.98%,管理治疗后,配合服药者783例,占84.92%,服药落实率明显提高;管理治疗前,能参与简单劳动者184例,占19.96%,管理治疗后,能参与简单劳动者435例,占47.18%,简单劳动参与率明显提高;管理治疗前,病情稳定者126例,占13.67%,基本稳定者594例,占64.43%,病情不稳定者202例,占21.91%,管理治疗后,病情稳定者211例,占22.89%,基本稳定者624例,占67.68%,不稳定者87例,占9.44%,复发率由21.91%下降为9.44%;管理治疗前,肇事肇祸者10例次,占1.08%,管理治疗后,肇事肇祸者3例次,占0.33%,肇事肇祸率亦有所下降。被调查的922例患者中,男450例,占48.81%,女 472例,占51.19%,患者的性别构成比无显著差异;疾病分类中,精神分裂症患者791例,占85.79%,登记管理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种。

3 体会

3.1由于社会变革、竞争加剧、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精神病患病率逐年升高,至90年代,精神病的发病率已达到13.47‰,精神病患者约1600多万人,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占半数左右。精神疾病已成为当前中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

3.2由于精神卫生工作力量相对薄弱,社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等客观原因的存在,导致大量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无法在住院期间完成,家庭和社区康复成为精神病患者康复的主要手段。强化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与治疗,显得刻不容缓。

3.3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精防工作,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用于精神专科医院的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强化对各乡镇卫生院精防医生的技术培训,是做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管理与治疗的重要前提。

3.4重性精神病患者通过登记、规范化管理治疗、社区康复治疗之后,患者的精神症状明显改善,服药的依从性也明显提高,即使有部分患者不能坚持规范化治疗,但通过精防医生的宣传教育之后,也能认识到服药治疗的重要性,从而克服畏药情绪,配合服药治疗,提高服药落实率;精防医生经常上门随访指导,患者的日常生活料理能力、简单劳动的参与率、社会交往等恢复显著,社会功能缺陷明显减少。重性精神病患者复发率和肇事肇祸率明显降低,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