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8 14:39: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说教学的教学要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60
小说是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在文学创作领域地位斐然。它借助生动精彩的语言描写文中人物的外形、性格、命运等,并深入刻画他们的生活,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通过情感的传递影响读者的心绪,让读者和作家的思想共鸣。所以,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面有不少小说选文,对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科来说,小说教学不容忽视。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小说教学的作用,改善自己小说的教学方式。
一、小说教学的作用
1.激起学生的心理同感。通过阅读小说,学生能够清晰感受到形象直观的文中人物,借助对文中各色人物的分析和解读,学生可以间接体会到那些人物的悲喜人生,进而激起学生的心理同感。
2.提升学生的思想品格。通过对小说中各色人物的深入理解,学生会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对那些善良懦弱、被损害的人物进行温暖的同情,对那些霸权无理、只手遮天的恶人进行严正的批判。学生可以通过各人物,学到各种精辟的人生哲理,并把这些哲理体现在自己实际的为人处世之中,提升他们的思想品格,做一个真诚、正直、善良的人,这同时也是小说教学的初衷。
3.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时,应该重视教会学生文学欣赏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对小说的深入学习,学生能够学习到作者的写作结构设计和思路安排,怎样把主人公身边的人和事纳入故事的框架之内进行描述,怎样描写小说中人物命运的走向。在作家的笔下,就算是微不足道的一粒石子,都有可能推动全篇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上述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小说的相关知识,还能提升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小说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教学理念过于落后。教育改革倡导的是素质教育,这种大方向下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情感。不过,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走访,发现当前高中语文教师主要还是沿用过去的旧理念进行小说教学。出于应付高考的考虑,语文教师把小说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介绍作家、讲解小说的架构和思路、拆解小说的写作方法等方面,而且基本上都是按照参考书上列好的要点进行讲解,完全不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这种落后的教学理念,根本没有对学生做任何的情感激发与价值取向引导,也就更谈不上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了。
2.学习资料作用发挥有限。这个问题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由于高考带来的沉重压力,很多学生都将主要精力投放到了做数理化以及英语等学科的习题上,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进行课外小说阅读;就算是偶尔翻阅过文学名著,有一些文学知识方面的收获,但是由于没有教师的及时引导,他们也几乎无法将这些知识变为自己的储备。第二,由于沉重的教学压力,高中语文教师进行小说教学时,几乎没有剩余的时间进行小说资料的归纳和整理。总之,由于高考的重压,很多精彩纷呈的小说教学资料都被荒废了,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3.教学方法不合时宜。作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和其他高中语文教师的座谈,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在高考这个明确目标的指引下,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已经将小说教学变成了流水线式的作业。不少教师都采用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流程:首先,介绍作家的背景资料以及小说中涉及到的文学常识,并强调学生一定要记住这部分内容;接着,分析小说的写作方法、架构、思路等,不过基本上就是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最后,联系小说的写作背景,升华全文的中心思想以及深刻内涵。
三、改善小说教学的渠道
1.转变教学理念。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做好语文的教学工作,就必须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因为理念是实际教学行为的最佳指引,只有正确的理念才有可能引导出正确的教学方法。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注重科学和人文双线发展,尽量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尤其对于小说教学来说,语文教师更需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他们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和分析,教师对其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2.充实小说教学的资料。这部分工作需要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完成。首先,如果有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阅读那些自己比较喜欢的小说作品,搜集进行小说知识的学习资料。这些资料应该尽量贴近教材中的小说,可以是构造出相似的故事情节,可以是设定了性格命运相似的人物,可以是使用了相似的描写方法等。只有学生脑子里有这些知识内容,在小说教学课上才可以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其次,语文教师应该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启发。进行小说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尽量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将大脑中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进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3.完善教学方法。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研究作者发现,探讨小说教学方法的文章很多,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到这些方法的教师却很少。作者认为,下面两种小说教学方法其实非常值得一用。
(1)联想法
是指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中的主要因素,故意中断正常教学,引进另外教学内容的方法。例如:作者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时,在分析到对王熙凤那段描写的时候,将一个咄咄逼人、气场强大的王熙凤展现给了学生。虽然学生好像已经建立起了对这个人物的基本认知,作者还是中断了正常的教学,运用联想法,向学生介绍了王熙凤的其他背景信息,从而有效加深了学生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一、培养阅读习惯,奠定阅读起点
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线索较清楚的名著。在阅读时做好摘抄,摘录名句,适当旁批标注。阅读结束,指导学生梳理、概括:①条理清晰地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②画出人物关系图。③概括主要人物形象。④你最欣赏哪个人物?有理有据谈谈你的见解。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静心读书,初步把握小说的阅读要点。每部小说阅读结束,朗读摘抄,发表见解,进行讨论,形成班级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演讲展示成果,激发思维碰撞
假期,列出小说书目,让学生自选两部阅读并做好摘抄。开学后,语文课前展示成果。内容可以是简介一部小说内容,可研究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也可单独分析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也可人物间对比分析,也可将文本与改编的电视剧、电影进行比较评价,指出优缺点。如有切入点相同的同学,可互相探讨、相互切磋,后演讲的同学的分析研究应更为深入。以此演讲活动在班级中产生思维碰撞,把阅读由自读阶段提升为交流阶段,在学生参与中将阅读推向深入,让学生走出自我狭小的阅读空间,在比较中,提升阅读体验。
三、授课立足全局,教学有所侧重
高中两个单元的小说教学,涉及古今中外,涵盖面广,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每篇小说教学都要有侧重点,以点定教。以必修三小说阅读单元为例。《红楼梦》鸿篇巨制,可重在作家与作品的关系、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祝福》指导学生,学会理情节、看环境、品细节的小说阅读三步走阅读方法。从知命运、明成因、评性格到解主题,步步深入,学会阅读方法。《老人与海》拓展视野,重在进行中西方小说阅读比较,分析人物内心独白。三篇各有侧重,让学生学有所得。
四、设计严谨精心,教学环环相扣
以《老人与海》为例,单元中的前两篇小说情节曲折,可读性强,吸引学生,学生阅读兴趣浓烈。相比较而言,《老人与海》选文部分情节单一,又有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与中国传统的小说差距较大。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耐性不足,不够深入,只限于文字表面。阅读完后,问及学生的阅读感受,较为乏味。因此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教学关注的首要问题。必须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深入阅读小说。
经过思考,我先告诉学生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期引起学生的关注,探究其获得奖项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和已经阅读过的两篇中国小说作对比,讨论中西方小说的差异。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起阅读需求。而后设计了以下问题,深入阅读:①老人进行了几次搏斗?对象分别是谁?②老人各次搏斗的武器分别是什么?使用的结果怎样?③老人的身体状况有什么变化?④老人不顾一切搏斗的目的是什么?他达到目的了吗?⑤在这一过程中,他有没有动摇过后悔过?(心理描写)⑥你认为他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⑦请概括老人的性格特征。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了预期目标。
五、课本改编表演,强化教学效果
美国某科技馆有这样一则语录: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少教”不是不教,而是要教得有效,牵一发而动全身。想方法,促“多学”,让学生动笔、动心,主动去学。学完文本,进行小说课本剧改编,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学生参与性极高。编剧组要分场分幕,将文本加工转化;演员演,要揣摩人物,要谈塑造理念;观众看,要思考鉴赏,评表演能否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由写到演到评,二次加工,将知识内化,将对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延伸下去。
六、高考真题体验,提升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宋秀婷(1975—),女,汉族,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微课教学,与平常的说教课形式不同,其主要通过视频的方式,记录教师怎么讲一个教学内容或教学要点,完整又简练地呈现出来,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要求相对较高。而且,微课也可以让其他教师共同观看,然后互相学习和借鉴,对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微课教学的主要特点分析
第一,微课微而精致。微课虽然内容较少,但是十分精致,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和意义。而且,高中语文微课教学,对教师的多媒体技术操作水平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微课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精心选择教学要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需要注意教学流程应清晰,关注对教学难点和重点的突破与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理解语文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微课微而厚重。高中语文微课教学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某一知识要点进行施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语文教师可以将知识要点进行深入剖析、讲实讲透,能够突出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并将精力全部用在学习语文知识重点方面,以此提升学习效率。在高中语文微课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目的十分明确,目标性极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强化学习效果,从而促进高质课堂的生成。
二、高中语文微课教学高质生成的对策
(一)微课视频的选择要点应恰当
对于高中语文微课教学来说,不少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要点。语文课程不同于理科知识可在微小而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知识要点。在大部分情况下,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的表达作为载体,难以将这些长篇课文划分为多个微课教学内容。事实上,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都是由多个知识点相互连缀而成的。比如,在小说类的课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小说分为故事人物、环境和情节等若干个知识点,而对故事中的人物又可以进行深入分析,分析他们的身世、背景、性格、相貌和动作等,或者是抓住某一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再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可以选择的要点更多,诸如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句式等。不管选择什么语文知识要点,教师都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的地方,通过微课教学帮助他们释疑解惑。
(二)微课视频切题应迅速而准确
由于微课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运用微课教学模式时,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在知识导入环节就应直接明了,在切入课题时应迅速,不能拖泥带水。教师在导入教学内容时,可以设置一个主题,然后引出课题;可以从之前的语文知识内容着手,或者是实际问题、生活现象;也可以设置悬念、疑问、开门见山等方式切入课题。教师在切入主题时选用的方法应讲究灵活多变,途径多种多样。但是无论采用哪个方法,哪种途径,都要求切入主题的方法与途径要有特色,能够引人注意。而且,在讲究方式新颖的同时,要与主题联系紧密。比如,教师在制作关于诗歌对偶句的微课教学视频时,在导入环节可以直接列举一些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对偶句,开门见山地指出对偶句表现方法与表达优势,迅速切入教学主题,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三)微课视频坚持以生为本原则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育活动中,随着微课教学模式的出现,不仅可以保留课堂知识,还能够在课后为学生留下更多消化知识的时间。但是,问题在于微课与一般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通常情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与整体反应,随机应变,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甚至是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情绪。在微课教学模式下,并没有真实学生的存在,高中语文教师不能随时随地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应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出发,可以想象为在进行一对一的学生辅导,语调应亲切、平和,讲解思路应清晰,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虽然微课中没有学生,但是教师的心中需要时时刻刻都装着学生。
(四)微课视频应呈现趣味性色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217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79
高中语文微课教学,与平常的说教课形式不同,其主要通过视频的方式,记录教师怎么讲一个教学内容或教学要点,完整又简练地呈现出来,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要求相对较高。而且,微课也可以让其他教师共同观看,然后互相学习和借鉴,对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微课教学的主要特点分析
第一,微课微而精致。微课虽然内容较少,但是十分精致,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和意义。而且,高中语文微课教学,对教师的多媒体技术操作水平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微课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精心选择教学要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需要注意教学流程应清晰,关注对教学难点和重点的突破与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理解语文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微课微而厚重。高中语文微课教学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某一知识要点进行施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语文教师可以将知识要点进行深入剖析、讲实讲透,能够突出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并将精力全部用在学习语文知识重点方面,以此提升学习效率。在高中语文微课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目的十分明确,目标性极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强化学习效果,从而促进高质课堂的生成。
二、高中语文微课教学高质生成的对策
(一)微课视频的选择要点应恰当
对于高中语文微课教学来说,不少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要点。语文课程不同于理科知识可在微小而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知识要点。在大部分情况下,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的表达作为载体,难以将这些长篇课文划分为多个微课教学内容。事实上,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都是由多个知识点相互连缀而成的。比如,在小说类的课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小说分为故事人物、环境和情节等若干个知识点,而对故事中的人物又可以进行深入分析,分析他们的身世、背景、性格、相貌和动作等,或者是抓住某一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再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可以选择的要点更多,诸如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句式等。不管选择什么语文知识要点,教师都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的地方,通过微课教学帮助他们释疑解惑。
(二)微课视频切题应迅速而准确
由于微课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运用微课教学模式时,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在知识导入环节就应直接明了,在切入课题时应迅速,不能拖泥带水。教师在导入教学内容时,可以设置一个主题,然后引出课题;可以从之前的语文知识内容着手,或者是实际问题、生活现象;也可以设置悬念、疑问、开门见山等方式切入课题。教师在切入主题时选用的方法应讲究灵活多变,途径多种多样。但是无论采用哪个方法,哪种途径,都要求切入主题的方法与途径要有特色,能够引人注意。而且,在讲究方式新颖的同时,要与主题联系紧密。比如,教师在制作关于诗歌对偶句的微课教学视频时,在导入环节可以直接列举一些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对偶句,开门见山地指出对偶句表现方法与表达优势,迅速切入教学主题,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三)微课视频坚持以生为本原则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育活动中,随着微课教学模式的出现,不仅可以保留课堂知识,还能够在课后为学生留下更多消化知识的时间。但是,问题在于微课与一般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通常情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与整体反应,随机应变,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甚至是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情绪。在微课教学模式下,并没有真实学生的存在,高中语文教师不能随时随地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应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出发,可以想象为在进行一对一的学生辅导,语调应亲切、平和,讲解思路应清晰,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虽然微课中没有学生,但是教师的心中需要时时刻刻都装着学生。
(四)微课视频应呈现趣味性色彩
当代语文课堂师生关系由原来把师生关系偏重“教”向师生关系偏重于“学”进行了转化,但它仍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表现,它仍然割裂了教与学与本体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关系。如学生主体说:“非指示性教学”“生本观”等;双主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导读、导学说”,“学长式教学”等;主体融合说:“师生相互主体渐变关系说”,注重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转化”,注重教学中学生学的“过程”等说法。这些说法因忽略了对课程本体教学内容的充分关注,尽管不再过分强调“教”(而)转化为立足于“学”的教育目的,但仍使师生关系存在形式上的二元对立和冲突,仍无法解决语文课程教育实施实践的根本问题。语文课程“实践教育学”“教学内容与师生教与学”的三维同构是指通过“实践教育学”课堂实践本身构建课程本体教学内容与师生之间的三维融合关系:语文课程本体教学内容、“教”和“学”的三维统一和共鸣。这种课堂“师生关系”定位就不再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课堂上的显性表现,就不再仅仅是肉眼形式上的“教”或者“学”的“基本事实”的归纳,它深刻体现了对“语文课程本体‘教学内容’、‘教’和‘学’”之间隐含的、深层次关系的洞察。”它探求实现的是语文课程本体‘教学内容’与师生知识、思维、思想的同构,深层建构教育主体对教育资源的理解,使本体教学内容的知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得以最大化发挥。
一、依据教材编制特征构建整本教材课程本体
“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逻辑一致的三维同构语文课程“实践教育学”建构立足于课程本体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育目的的,运用语文学习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真实语文学习过程的实践体系。“实践教育学”的教育目的从偏重于教授教材语言语法知识、语句语篇知识、思想情感内容的“教教材”,转变为指向于教材的“语言学习运用、语文知识建构、思维智能培养、思想美学文化培育”等价值实现的“用教材教”,这与即将颁布的课标陈说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关键内容也是相符的。可以说,“实践教育学”是语文课程本体“教学内容”,通过课堂“实践教育”自身走向课堂教学形态的过程,是通过实现杜威所说的教材“心理学化”来确定课程本体“教学内容”,进而实现本体“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逻辑一致的同构:教材使用要从静态运用走向课堂实践进程的理解运用,把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实践本身的内部本质性质在课堂上外在表现出来,学科素养的培育形成也置身于真实的实践性活动和学习行为的思考建构之下。以“阅读实践教育学”为例,“文选式教科书”是当前课程阅读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和凭借,其一般是从能力、知识或人文主题三个方面来设计单元和组织整本教材体系的。“阅读实践教育学”实现整本教材的“心理学化”,要求根据整本教科书的逻辑整体性对整本教科书进行规划,要注意单元之间、课文之间阅读目标的一致和阅读过程的相承。对于不同编制特征的教材,阅读课堂构思时要整体思考从哪篇文章切入?文章从哪一点切入?单元之间以及文章之间纵向组成什么样的线和序?横向又交织成什么样的点和面?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专题”组织单元,它非常有益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但也带来了轻视知识、轻视理性的倾向。针对苏教版教材特征,在尊重教材编排体系的情况下,时剑波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出:“除了教学单元形成的课与课之间的‘主题链’,阅读教学还应该探索一些‘微序列’,‘这一课’与‘下一课’环环相连的系列‘链条’,这样除了让知识形成更强的关联性外,还可以破解语文课堂的同质化,即每堂课都是雷同的教学路径选择。”这是一种从整体到具体分析教材和课文特质,提供知识、把知识作为教示方法,知识转化表征为有意义的实践教育形态,进而融入文本,建构整本教材“心理学化”,实施阅读实践教育的策略。它依据教材编制特征较好地实现了整本教材课程本体“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逻辑一致的三维同构。请看时老师构建的小说赏析的“知识链”以及“微序列”:张心科先生在《以主题组织选文的成因与利弊分析──由新学制时期中学语文教科书谈起》一文针对主题组织选文带来的弊端提出改进建议:“选文之间的文体、语体差异大,不如将几篇相同文体、语体的文章放置在一起,更能促进阅读技能的巩固和迁移。”语文课程“实践教育学”整本教材课程本体“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逻辑一致的三维同构,是根据“实践教育学”教育目的把具体材料(整本教材全体相关内容)看作融合在一起的多层次的价值层级(“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关键内容的层级),如此处把多篇小说的教学价值定位为核心素养培育的各个层级,而非简单的小说几要素分析的那种雷同式教学;课堂教学目的则是假定在价值层级上某一层面甚至某一要素的价值(具体某一课堂的教学目的一般假定于某一层面某一要素),这一层面甚或某一要素的价值体现为教学的侧重点,此处小说教学把小说的叙事、描写、表达技巧作为教学的侧重点;它们组合成链条和序列,此处把小说教学侧重点组成一个教学专题,它们形成链条和序列;这一切就成为教学开展“实践教育”的具体抓手,正如李海林教授所说“对于教学来说,需要一种称之为‘抓手’的东西,教师可以凭借它传递自己的思想,学生可以凭借它理解教师的意图和自己学习的对象。这种‘抓手’即交流的工具,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开展的前提。”语文课程“实践教育学”整本教材教学规划时课堂教学目的假定在价值层级上某一层面甚至某一要素的价值,进而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真实课堂教学中一般“教学内容”所有层面要素的可能性都会表现出来,但具体到这个课堂,教学目的一般必须假定于某一层面某一要素,因为有效的教育行动要求做出教学决策时追求一定的目的和完成一定的任务。但这里的假定一般可起到“以一驭多”的作用,它既是整本教材“心理学化”链条组织上的一个个连接点,也是驾驭其他层面要素、切入文本的爆破点,它还能在教学中为构建“课程课堂目的———学习学力手段”课堂“理想模型”提供思维支架。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推广至依据不同教材编制特征来构建整本教材课程本体“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逻辑一致的三维同构的“实践教育”中来使用,这样的语文课堂世界就是鲜活的课程实践着的各要素(学科本体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互动融合的教学实施实践的世界。
二、根据文本体类特征构建文本文篇课程本体
“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逻辑一致的三维同构文本文篇自身存在着“字、词、句、篇、点、逻、修、文”八字宪法学科知识的静态组成逻辑,但一般来说,这种静态组合与课程“实践教育学”学生的学习学力发展经验所具有的情境性特点是相冲突的。教学一般决非学科知识静态逻辑的简单分析和运用,它要求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学力发展实践经验为前提,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进行知识探究时构建课程本体“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联结融通的实施实践的教学过程。它必须接纳、内化、转化学生的心理逻辑与学科静态逻辑之间的沟通和整合,使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基于“实践教育学”实践过程进行的知识探究和构建的过程。因此,语文课程“实践教育学”必须根据文篇文本体类特征来构建文本文篇课程本体“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逻辑一致的三维同构。以我们建构的“文篇文本阅读实践教育学”为例。“文篇文本阅读实践教育学”课堂在课程目标定向下确定课堂教学目的,通过对文篇文本体类特征的灵活运用,灵动处理文本整体自身逻辑组织关系,使其和课堂师生活动关系恰当融合,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文篇文本阅读实践的中心,学习实践是阅读课堂的核心,进而建构起文篇文本本体教学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环境之间深度交互作用的实践过程和关系。如《五人墓碑记》局限于从头至尾的程序控制教学,是不“见人”而只“见物”的灌输式保险套路,而以“五人”为切入点,按照五人的事迹,五人与他人的对比,到五人事迹的意义安排教学,这样就实现了根据文本体类特征关照文本自身逻辑构成,建构了文篇文本课程本体“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逻辑一致的三维同构。(1)在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把握“五人”的人生事迹。(2)体会五人与他人的对比,彰显“五人”的人格光芒。(3)体悟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突出“五人”的人生意义。把文本的叙述顺序、结构布局转化为学生的认知顺序、认知布局:把倒叙的写法转化为课堂上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认知;把文本“总分总”的布局形式转化为学生“分总”的认知布局。把文本的表述方法和表现手段作为课堂的鉴赏要点:五人慷慨就义细节的鉴赏,学生对五人生死意义有了深刻的感性体验;对比的鉴赏,彰显了“五人”的人格光芒,学生对五人之死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性体悟。把文本的情感发展方向转化为学生脑海情感澎湃的方向:《五人墓碑记》歌颂社会底层人物恪守道德标准,维护社会正义的品格,围绕这一重点整合课堂结构。利用文体特征组织课堂结构:从“记事、生情”的视角,从分析怎样的事件触发了什么情感的视角安排课堂。再如《春江花月夜》教学,依据文本体类体式的多元特征和自身逻辑涵盖的丰富内容内涵,教师从四个视点出发,构建了四个维度的“实践教育学”课堂结构。一是以“韵脚”为序解读,《春江花月夜》逐解转韵,凡九韵,构建“转韵逐解”“诵读”式课堂结构;二是从“题目”出发解读,题目五字,环环交错,各自生趣。围绕“五字”深入文本内容,构建“点评”式课堂结构;三是从“他景衬托下的月光”解读,构建解读“衬托”写作形式赏析课堂结构;四是月光和月光之下所写之景的深入理解,构建“体悟”诗歌“情景交融”特征式课堂结构。《春江花月夜》“实践教育学”课堂分别从文本语音语言韵脚特点,内容组合特点,结构形式特点,诗歌的内容、思想、意境特点出发,构建了基于课程课堂目的实现的诵读式、点评式、体悟式等不同学习方式运用的课堂结构模型。这里学习方式的运用是以一为主或以一带多的,交融互现的,文本文篇课程本体“教学内容”和“教”与“学”之间是一种逻辑一致的三维同构关系。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说:“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语文课程“实践教育学”“教学内容与师生关系”三维同构使纷繁复杂的课程本体教学内容的知识信息得以简化、统整、完善和发展;它尊重本体教学内容本身和学生主体心理的逻辑的同构融合,发展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培养了独立性;它吸收了实践经验的积极因素,使课堂以多种实践学习和应用形式展现;它最要坚持的是从字里行间学习教材,抓住语言形式这个核心学习语文的价值,使思想内容的伦理、文化、审美等教育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语言形式的学习是深层的而非表面的,是丰富的而非苍白的,是真实的而非空洞的。
参考文献:
[1]卓立子.语文课程“实践教育学”构想[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6(11):47-50.
[2]卓立子.语文课程“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7(5):40-42.
[3]时剑波.定核.理脉.构链──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语文(上旬),2016(4).
[4]时剑波.构建“知识链”,形成“微序列”──以小说教学为例[J].语文学习,2016(10):47-50.
[5]张心科.以主题组织选文的成因与利弊分析──由新学制时期中学语文教科书谈起[J].语文建设,2016(5):66.
[6]李海林.“语文知识”:不能再回避的理论问题──兼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J].人民教育,2006(5).
至于大语文的说法,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跟生活相连,这当然不无道理,因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过,语文与生活又不是一回事,否则只要生活即可,又何必多出一个语文来。大语文观,大则大矣,却可能大而无当,并不利于语文学习,尤其是教学。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还是不要那么大为好。换言之,与大语文相对的,还有小语文或微语文,这恰恰是作为中小学课程设置的语文学科所应当努力的。大语文不易操作,小语文则可努力。当然,前提是要对课程性质及定位有明确的认识。对中小学的学习来说,语文是一门课程,也可谓是有别于大语文的小语文,若老是抱着大语文观,有可能降低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即教不教关系不大,想学之时自会学的。长此下去,语文学科也就可有可无了。面对此种难堪,必得在小语文或语文课程上有所界定。
语文学习或教学要有所依托,具体地说,就是要有教材或课本。语文教材大都是文选型的,即以文本或课文为主,这自是方向明确。因为文本作为有条理的语言组织,比起那些人为设计的语言碎片来,更便于学习。再就是由于语文学科的知识建构不太完整,也不宜直接讲授课程知识,而仍可在文本中建构生成。换言之,各种知识可用来辅助文本学习。语文学习及教学中,要确立以篇章为对象的教学观,着眼于篇章来教学,要比知识点的教学,更为合理。一方面可串起知识层面的文字、词语、句子及修辞等,另一方面则关联着文学与文化及人文。同时,还可进行读与写的训练,因读与写都以篇章为载体。语文学习中,有一种视文本为例子的做法,是不尊重文本的,换言之,视文本为例子,无疑是降低了文本的重要性。即此文本与彼文本都是例子,没有什么区别。也许作为例子来看,是此也可彼也可,但对于人文修养来看,就不然了。一系列的文本学习,是应当习得一些涵养的。
既然以篇章为载体,对于篇章的选择也就得加以考虑,而不可过于含糊或笼统。那么,教材选文有哪些标准呢?至少是有两个参照,一是要能适应特定年龄的语文学习,从心理到接受程度都应当加以考虑,再就是要能w现悠久的文化及人文传统。至于文本的排列,也要有一个合宜的呈现。现行教材中,将现代文放在前面,文言文放在后面,这是顾及了五四以来白话文的传统,却忽略了还有一个更为久远的传统。白话与文言之争,早已告一段落。而今看来,大可将文言文放回到前面,将颠倒了的顺序再倒过来,更能体现文化的长河从古流到今。且实际的教学中,也常有将文言文或古诗文提前的。编排上,最好采用专题来设计,这比单元的容量更大。比如诗歌方面,有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词、元曲等,散文方面有诸子散文、历史散文、辞赋骈文、唐宋古文、明清小品等,小说方面有白话小说(话本与拟话本)、文言小说(志怪与传奇及笔记体)、章回小说等,戏曲方面主要是杂剧与传奇,然后是现代诗歌、现代散文、现代小说、现代戏剧及外国文学,等等。这些名称纲举目张,大致能反映出文化及人文的传承或特点。
教学是课程的具体实施。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谓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有教法,学有学法。先说教,传统的方法是章句和评点,也可谓先前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而今仍可延续。再就是读、背、讲、练等,也是常用的。读是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再有所选择地背诵;讲是讲解,讲解后还有练习,是为讲练结合。至于多媒体的使用,又带来一些新的手段。再说学,则要注意巩固和积累,进而学以致用。这其中,温故知新和举一反三是较好的方法。
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点。读,可分为不同层面。先说文章层面,一般分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内容方面,主要有背景、类别、标题、内涵等。背景的介绍,可多一些知人论世的了解;给文章分类,有助于揣摩;标题多是内容的提示或提炼;内涵可分大中小,大的方面是主旨,其次是层次要点,小的方面是一些字句;形式方面包括文体、结构、技法、语言,这其中当以文体为主,文体不一样,结构技法语言都有不同;方法层面,包括诵读、精读、略读,慢读、复读、熟读、抄读、比较阅读等。诵读,也叫美读,可多一些个人的体味;精读,是逐字逐句地品读,略读则可观其大意;慢读,放慢了速度来读,也便于品味;复读,或重读,是一遍又一遍地读;熟读,要熟悉文本内容;抄读,边抄边读;比较阅读,还可引入比较,便于突出各自特色。能力层面,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筛选、探究、鉴赏、评价等。识记是指识别和记忆,理解是理会和解释,分析是分解和剖析,综合则是归纳或概括,筛选是按要求提取信息,探究可有所深入或拓展地探讨,鉴赏是鉴别和赏析,评价则要有评说及价值判断。这些能力层级是由低到高的。过程层面,有预习、导入、朗读、讲解、板书、提问、讨论、练习等。预习,即预先温习,有所了解;导入是有所引导进入文本;朗读是从声音上体认,或者说从语气节奏上把握;讲解大都随文解义,既有字面义也有言外意,还可突出重点和难点;板书是讲解的简化,多写关键词和要点;提问是有所针对地发问;讨论则围绕问题展开探讨;练习的作用在于巩固和运用。
“存疑多思法”就是在阅读中多用脑思考,处处置疑,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他们认真的思考,解决阅读中发现的疑问。正如《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运用“存疑多思法”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理解作品的思想艺术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发现异常之处,查异质疑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存疑多思法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疑”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幕前的讲话》开头写道:“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过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来思考为什么文章当中不用表示严肃、庄严的“逝世”一词,而是说“当代伟大的思想有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呢?表达了恩格斯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恩格斯的口气是如此的平静?引导学生分析马克思与恩格斯二人的伟大友谊,就不难发现作为恩格斯最亲密的战友马克思的去世对于恩格斯的打击是巨大的,但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悲痛完全带入文中,仅去寄托自己的哀思,更重要的是准确评价马克思的思想和事业,以鼓舞和教育无产阶级的革命群众,采用讳饰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含蓄表达出作者的情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习效果要远远好于教师单纯的说教,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训练了思维。对于职教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的文化课功底相对来说较低一些,要想让他们能提出质量高的问题,在平时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让学生提问,并学会解答问题。
二、揭示矛盾现象,剖析矛盾设疑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以从文章当中所存在的矛盾入手,这些矛盾并不是作者在写作时犯的错误,其实可以看作是作者故意预设的矛盾冲突,而这些点也正是能引起读者去思考的内容,一些文章的内容充满了歧义性,而另一些文章中的观点与日常的认知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也正是思想内容和强烈艺术魅力的表现方式,它更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例如,鲁迅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我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文中表示推测的副词“大约”与表示肯定的“的确”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用在一个句子里是否自相矛盾?抓住文中这种矛盾现象,穷追不舍,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作者并没有交代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但是从全文看他一定死了。掌柜的曾经多次叨念“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若孔乙己没有死,掌柜的怎么会后来不提这十九个钱的事呢?孔乙己“品行却比别人都好”“从不拖欠”,偶有赊账“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若孔乙己没有死一定会来还钱的。绝不肯脱下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又“不会营生”的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怎么能够生存呢?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就不难再现矛盾的结尾,非常含蓄地启发读者去想象作品人物的悲惨结局及其社会原因,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关键点”,但是要少一些说教,虽然学生的理解没有标准答案那么全面,但有时候还会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让学生继续深入理解下去,虽然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速度比较慢,但是只要训练到位,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升。
三、抓住细节描写刨根问底解疑
小说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就是细节的描写。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有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在小说阅读中,学生如果将细节抓住,也就容易提出问题,从而有利于把握住作品的主题与人物的性格。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揭示出了主人公的悲苦命运;祥林嫂与“我”的“三问”“三答”,她的走投无路和善良使人爱莫能助;祥林嫂的三次痛说阿毛的夭折,表现出主人公境遇的悲惨和无助,以及周围人的冷漠麻木;鲁四老爸的三次“皱眉”与咒骂,揭示了剥削阶级的自私与凶残;四婶的三次断喝,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冷酷;对祝福场面的三次描写,展示出旧中国的社会背景。①充分留意这些细节描写,就能够较为容易地揭示小说的寓意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再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初见林黛玉的一段恭维的话,林黛玉回答贾母与宝玉“念何书”“可曾读书”时的机变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主人公会说出不同的话:而这些话也正暴露出人物特有的性格与心态,细细品味这些细节,可以大大加深对文本主旨与写作手法的理解。对于细节的把握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把握那些关键的细节,而对于细节的理解也不能过于的随意,要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学生在阅读中,时时思考,处处置疑,抓住关键词语,抓住细节描写,就能够发现文本中的疑问,而学生解决疑问的过程,正是加深理解作品的思想艺术的过程,也恰巧符合实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艺术语言的灵巧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启蒙教育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具有示范、引导和影响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重要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语言艺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魅力及教学修养、教学风格等都会从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上体现出来。因此,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质量,有效发展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其它学科教学语言相比,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更加鲜明的特点。
一、规范性
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效法的。如果说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为、无形的楷模。教师为人师表,口语的示范作用是“师表”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以期产生语言的正面示范效应。越是面对年龄小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越是要求具有规范性。因为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儿童处在语言习得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特别要求教师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的老师把“师范”念成“思范”,“教室”念成“教史”;把“故意”说成“得为”,把“肥皂”说成“胰子”;把“你先走”说成“你走先”,“我听过”说成“我有听过”,等等。这些都是不符合规范的语言表达。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和教育活动,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如果一位教师不会运用普通话教学,那么他的语言即使妙语连珠,也不是规范化的。同时教师的口语表达还要做到声音宏亮、发音清晰、语流通畅,语调自然、适度。
二、科学性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科学,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情达意必须准确细腻,合乎科学。教师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小学语文课本中一片文章题目为《落花生》,“落花生”是花生的另一种名称,而有的教师没有深入查阅理解,却望文生义解释为“种花生”,构成知识性错误。再如,“这个同学的解释,有人不同意,我认为是对的。”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究竟是“这个同学的解释”我认为是对的,还是“有人不同意”我认为是对的,语意模糊,令人费解。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语意明确,毫无歧义。语文教学口语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学用语的简约与精练上。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有一则寓言说:狐狸讥笑狮子一胎只生一子。狮子笑着回答:“然而是狮子!”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样不取决于话讲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简明扼要,是否句句击在学生心坎上。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要点,突出精华,精要处不惜泼墨如水,次要处也能惜墨如金,做到“立片言可以明百意”,“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真正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驾繁的理想境界,使学生在同样有限的课时里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教学口语应该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被儿童充分理解和完全掌握,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具体的表现手法来看,应多用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多用儿童所习惯的、所熟悉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教学口语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同时要注意有意识地逐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相对较多的发展,这时,教师口语则要求严谨、深刻—些。
四、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这既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体会,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发展形象思维。
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小学语文《月光曲》中有“幽静”一词,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词典解释为“幽雅安静”,尽管十分准确,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与意境。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这样阐述:“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茅屋、闪烁的灯光、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幽静的境界。”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幽静”的氛围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幽远静谧的意境。特级教师于漪讲《春》时,用这样一段话导入:“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情有景。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学生也会感到春意融融,眼前一片勃勃生机。生动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结束语
有人曾经说过,完善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诗歌语言的精炼,小说语言的生动,散文语言的优美,戏剧语言的传神,相声语言的风趣,演说语言的雄辩。这虽然是一种几近苛刻的要求,但它无疑也为我们描画了一个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中,教师既应是主导者,也应是特殊的阅读主体。他自己首先应该在这一活动中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提升生命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带着自己的兴趣和需求,知识和经验,情感和观点走近、走进作品,建构作品的意义。教师应以其丰富的阅读体验,走在阅读教学的最前列,引领课堂教学的主流,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发挥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等主导作用。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问学生将这个题目改成“贾府迎黛玉”或“林黛玉住姥姥家”,是否恰当?学生就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但意见始终不统一.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的一锤定音。
“贾府迎黛玉”这个题目显得过于隆重,抬高了黛玉在小说中的地位,不像原来题目那样充分显示贾府的威严。“林黛玉住姥姥家”这个题目虽说通俗,贴近生活,给人一种亲切感;但是,贾府不是一般的姥姥家,而是一个声势显赫的豪门贵族。因此这个题目将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温暖化了。
教师自身是主体还体现在组织教学的主体性和自由性上。教学活动是一种最自由的活动,也是一种最需要自由的活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个性鲜明,要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性,选择新颖的教法,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个性意识。如案例:《守财奴》教学片段。
师:读小说,第一感觉、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它是进一步理解、评价作品的基础。读完课文之后,你一定会觉得课文中有些片断、有些细节非常生动,令你过目不忘。请同学举出一个你认为印象最深的片断或细节,并说明它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
生1: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葛朗台抢女儿的梳妆匣,因为它深刻反映了葛朗台自私自利、唯金是图、见钱眼开的性格,一看见金子,眼睛就闪光,反映了他爱财的一面。
生2:我觉得印象最深的是葛朗台归还他女儿梳妆匣的那段话,反映了葛朗台的虚伪。
生3: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葛朗台临死前看见法器的神态和动作,它反映了葛朗台嗜金如命、至死不变的守财奴性格。
生4: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葛朗台临死前每天都要看他的金子,表现出他临死前依然不忘占有金子的性格。
生5:我觉得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课文最后“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一句,可以看出葛朗台的本性。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按照传统的小说教法,从梳理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归纳主题,总结写作特点等等,而是不惜花费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谈“第一感觉”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需求。要注意的是,对于高中生来讲,激发学习兴趣这一环节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只有弘扬和提升教师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 阅读教学中,确定教师的平等参与者角色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智慧和特定的心理、情感、价值观与文本对话,是平等的主体。教师可以在自读检测中报告自己的速读效果,也可以在交流讨论中陈述自己的感受、观点。教师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声音,允许学生异口异声。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平等、自由的学习情景,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愉悦的学习心境。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形成师生多维互动式启迪释疑的交流活动。在这个交流活动中,教师组织和管理课堂,虚心听取、学会欣赏,同时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讨论项羽的人物形象时,有的学生就说项羽没有魄力,优柔寡断,用“妇人之仁”还不解气,说他是“缺乏男子汉气概,越看越像老太太”;还有的学生说他放虎归山,坐失良机,根本配不上“英雄”二字,简直就是“狗熊”。项羽在他们眼里一无是处,被批判得体无完肤。面对这样的评价,笔者并没有否定他们的看法,也没有说他们偏激,只是鼓励他们继续分析,项羽为什么会这样做?他跟刘邦有着怎样的交往?两人年龄上的差距,性格的差异?同时让他们联想历史上项羽的英雄业绩,进而客观公正地评价他。经过一番探讨,先前的众口一词慢慢的转化了,但他们的自尊心丝毫没有受挫,积极性依旧很高,还总结出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刘邦和项羽,是一对不共戴天的朋友,是一对肝胆相照的敌人。
教师由知识的施予者变为学生平等的交往者,学生心灵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者,既不是以课堂主宰的角色占据教学的时空,也不是以权威的身份硬塞给学生一大堆结论。而是真正把学生放在阅读的主置上,重视学生积极参与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阅读教学中,确定教师的引导者角色
布鲁纳认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积极探索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知识的讲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作者不一定成为学生的知音,但教师却一定要做学生的朋友。教师既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要积极发挥帮学作用。阅读前,要了解学生的阅读爱好和阅读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阅读中,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和理解;阅读后,要和学生一起交流,共同提高,鼓励学生既要认真反思,正确评价,又要充分阐发、大胆质疑。比如学了《祝福》一文后,在课堂上讨论祥林嫂是不是非死不可?是谁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总之,教师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
教师的引导者角色,还要求解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比如,速读的技能训练与阅读理解、鉴赏如何结合;如何兼顾阅读材料的典范性和时代性;如何确定和落实阅读教学目标,等等。如在散文阅读中交给学生这样的方法:在对散文结构的整体把握中,最要关注的是作者思路(顺序)和线索。 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不同的散文有不同的行文思路。写景叙事类散文多按照时间、空间顺序进行,而状物抒情类散文多以某一事物、某种感情为线索安排思路,议论性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贯串全文联缀人物和事物的顺序叫“线索”。它是谋篇布局的主要方面。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决定了它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件发展的片断或一些场面、景物组成的。由此,准确把握结构上的行文线索至关重要。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或者时空线索;有物线(某一种事物作线索)、情线(以一种感情变化为线索)。写景叙事类散文多以时、空或时空为线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类散文多以物线、情线为主。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散文的“形”与“神”。对线索的把握,有时从标题或头尾处找到,更多的是根据行文上反复出现、交代的词语来决定。
可见教师自身的阅读训练不仅关系到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把握,更关系到教师对学生的指点与引导。
4 阅读教学中,确定教师对阅读资源的创新开发者角色
教学反思的长远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而近期目标却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上完一节漂亮的课之后,总结其中的闪光点,好好地表扬自己一下,也许会在原有基础上,想出好方法更上一层楼,也许会受到启发想出别一种方法,获得一个新的思路;也可以是上完一节有些瑕疵的课之后,归纳优点和缺点,以便于今后扬长避短;还可以是上了一节很不成功的课之后,追寻自己发生错误的根源,以及今后避免的方法等。总之,反思目的要明确,反思才有价值。
我有一段时间曾经很努力地学习各位大家的教学方法,在网上疯狂地搜索他们的教案或教学实录,打印过厚厚一本,每上一课,都要认真地思考原装设计,然后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对它进行修修补补,改编成自己的教案。慢慢地发现,大家们的想法也并不是无懈可击,从他们文字版和视频版的教案及实录中,我每每都能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李镇西老师在1997年上《孔乙己》的实录中,曾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小说末句的两个词语“大约”和“的确”,这一组看似矛盾的词语,是文章分析的一个要点。李老师借机启发学生,将孔乙己的死归结于他的遭遇和所生活的社会背景。当时我就觉得这个说法有失妥当,孔乙己的死因背后隐藏着的正是本文的中心。我综合了各家的说法之后,归纳出两大点: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社会原因又包括: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思想尤其是等级观念的残害,他周围的百姓的麻木与冷酷,以丁举人为首的统治阶级的残忍;个人则主要是鄙夷体力劳动,好喝懒做,小偷小摸等。因此我在借用完这篇教学实录之后,兴奋地写下了课后反思:“教案源自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与我所搜集到的材料相比较后,我对分析文章篇末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词语的分析做了修订,我认为李老师的观点的是不够全面的,或许是由于口语上的表达有所失误,李老师没能将它引导周全。”在反思中,我找李老师的“茬”,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教学的提升,边学习边挑刺,这是我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在行动上的认同,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对于教学成长很有效。
现在回头看我那一段时间的教学反思,其中充满了对自己的褒奖,兴奋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因为我是一个乐于在受鼓励中激发强烈兴趣,进而刻苦钻研的人,由于深知这一点,在写作反思的时候,我给自己的努力以诸多的奖励。
二、反思视角要清楚
反思的角度应包括:大师的角度、自我的角度、同事的角度、学生的角度和理论的角度等。每一次反思是从哪一个角度进行省视,或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省视,它们共同指向或分别指向自己教学实践的哪些方面、哪些问题,这给予教者的是一种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建议。清晰的视角针对性极强,教者因此清楚了如何改变教法、改变指导学法,抑或改变双方的观念认识等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前几年在做《社戏》公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步骤有导入、作者介绍、自由读、多媒体展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寻找本文线索、理清文章结构)、合作探究(称为“乐土”的理由)、总结、拓展(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设计时,自我感觉虽然教学环节比较保守,但是讲课的过程中语言幽默、分析到位、问答清晰,应该是比较圆满的。但是在评课的时候,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出是一个我意想不到的问题:“你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只是你认为的生字词,虽然多媒体做得很漂亮,但是缺点有两个:首先多媒体的音乐和画面过于繁杂,我坐在下面就觉得被这些背景干扰得厉害,心思不能完全集中在认字上,教学手段是吸引了学生,但却是副作用相当大的吸引;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你展示的生字词,只是你自己认为的生字词,并不是学生眼中的生字词,你是强加给学生的,你看在读完、拼完之后,学生又提了一些,那才是他们认为的生字词,你不觉得那几个才真正叫做生字词吗?所以有人说教师有三种:一是学生懂了你还在教,二是学生没懂你教还是不懂,三是学生没懂你教懂了。”我一下觉得茅塞顿开,一直在东学西学,学的都是表面,别人使用的这些套路,其实我并没有完全真正明白每一环节起什么作用,只知道借用过来,照着葫芦画瓢,今天听了这位老师的话举一反三,顿时知道怎么去做了,于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上,我写下了如下的文字:“很感谢我的前辈兼同事,她今天的点评让我清楚了,我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为了方便我自己的教学,方便把公开课上得漂亮,就放弃最根本的学生的立场。”自此以后,我的课堂变得朴实而实用,因为在反思的过程中,我认识了教学的本质。
三、写作反思应及时
2014年3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甘肃省庆阳市儿童阅读种子教师培训会。专家们犀利的话语,睿智的思想以及几节精彩纷呈的阅读示范课使我的心底不时有一阵阵激流涌过,让我受益匪浅。此次活动使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对儿童阅读有了更深地理解,也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一、儿童阅读的重要性
儿童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儿童阅读要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教育,让儿童在阅读中融入文化,寻找自我,确定自我,完善自我,变成有个性的自我。亲近母语的创始人徐冬梅老师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教师要让孩子亲近母语,在教师温暖的怀抱中接受母语的濡染和熏陶,这样他们的语言在生长,精神也在拔节。教师应该知道母语是温暖的可亲的,母语也应该是简单快乐的,不要让一些繁琐的分析使阅读失去她本来的面目。”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那就是围绕“看拼音”、“写词语”、“组词”、“造句”、“改错别字”来进行。这样硬生生的把语言学习变成单调的、抽象的字词句学习。在我们的课堂上会经常听到“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你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出了什么?”这种肢解语言肢解文本的做法现在想起来实在可怕。我们过早的把孩子引入知识的认知,这无异于揠苗助长,这是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干预。我们需要的声音是慢下来,让吟诵滋养孩子的灵魂。由此我想到了古代的语文教学,我们看不到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同学们摇头晃脑地诵读。我又想到了一位语文名家的一句话:“当别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时,读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我顿悟了原来语文教学的根是――阅读。因此,我们要做有根的人!
二、怎样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
“在没有宗教的中国,教师是教师,也是牧师。”薛老师这样说。不得不承认在现代社会,我们的孩子包括成人,没有精神的引领者,随时都有可能误入歧途。语文老师似乎与生俱来就有责任关注孩子精神的成长,决不是靠说教来完成的。――没错,只有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我们书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是什么?蓝的天,绿的水,纯洁的爱情,忠诚的信仰??????世界正在丢失这些东西,我们的孩子正在模糊蓝天绿水的印象。书,让我们相信美好的东西依然存在,未来永远有希望。孩子们在阅读之中形成信仰,积聚追求美好的力量。而教师,当仁不让的,应该知道好书是什么,好书在哪里,并千方百计把它带到孩子面前。当我们质疑花这么多时间阅读好书,分数得不到保证怎么办时,薛老师一句话铿锵有力:“如果你真心为了孩子,你可以抵御一切非语文力量,做一个英雄的老师!”
三、怎样促进儿童阅读?读什么呢?
于永正老师倡导教师练好朗读。大道至简,花哨的东西走不长远。洗尽铅华,做个简单的语文教师。练朗读,带着孩子一起练朗读;读好书,带着孩子一起读整本的书。朗读和讲述是一个语文老师的基本功。
徐冬梅老师提倡诵读,即“大声读给孩子听”。 薛瑞萍老师还倡导将读、诵、唱结合。什么叫诵读呢?那就是学生看着文字有高低、有长短、有顿挫,有节奏地读出声音来就可以叫诵读。徐冬梅老师说,诵读的目的不在于学生会读些什么,会背些什么,而在于让学生通过诵读能领略到这些童谣、古诗、散文所蕴含的韵律、节奏,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让孩子天天浸润其中,自然会乐意亲近经典,成长为一个个气质与众不同的人。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但要同孩子一起诵读,为孩子讲述,同时还要为孩子推荐适合他们的读物。这些读物一定要能抚慰儿童的身体和心灵,要能滋养儿童的灵魂。徐老师在这方面也给了我们明确地指导。她说儿童文学是儿童阅读的主体,具体是:童诗童谣、图画书、儿童故事、幻想小说、儿童散文、科学文艺。其中童诗、童谣是最滋养人的,它们用温软的方式解决了识字问题,解决了朗诵问题,解决了写作问题??????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是原生态的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引领孩子亲近母语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那些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老师就是激发全班孩子阅读兴趣的榜样。我们平时一定要多阅读,多读儿童文学,把自己读到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把经典的童书大声读给孩子们听,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这样,母语的、生命的灯就被点燃了!
“向着明亮那方,哪怕是囚禁在应试教育的牢笼,也要点燃儿童阅读的灯盏”,这是点灯人的目标。这也是我们每位小学语文教师的目标。我们应该拨亮儿童阅读的灯盏,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
蝴 蝶
春天的第一只蝴蝶
身披橙色和紫色
从我的路上飞过
一朵飞行的花
教学反思是在进行教学实践之后,回头思考自己教学情况,以总结经验教训,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目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教学周期完成前的最后一环,这个环节对于教学在周而复始中能否产生螺旋式上升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可供反思的内容很多,从教学环节分,可反思新课导入、学习字词、整体感知、把握要旨、精读赏析、总结归纳等;从教学构思分,可反思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内容的选择、作业的安排等;从更高的角度,还可以反思课堂中使用的教育理论、教材的特点及处理、教法及理论依据、课堂上所进行的学法指导等。不管从哪—个角度反思,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因此都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目的需明确
教学反思的长远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而近期目标却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上完一节漂亮的课之后,总结其中的闪光点,狠狠地表扬自己一下,也许会在原有基础上,想出更好的方法以更上一层楼,也许会受到启发想出别的方法,获得一个新的思路;也可以是上完一节课之后,归纳其优点和缺点,以便于今后扬长避短;还可以是上了一节很不成功的课之后,追寻自己发生错误的根源,以及今后避免的方法等。总之,反思目的要明确,反思才有价值。我有一段时间曾经很努力地学习各位大家的教学方法,在网上疯狂地搜索他们的教案或教学实录,也打印过厚厚资料,每上一课,都要认真地参照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对它进行修修补补,改编成自己的教案。慢慢地发现,大家的想法也并不是无懈可击,从他们文字版和视频版的教案及实录中。我每每都能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李镇西老师在1997年上《孔乙己》的实录中,曾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小说末句的两个词语“大约”和“的确”,这一组看似矛盾的词语,是文章分析的一个要点,李老师借机启发学生,将孔乙己的死归咎于他的遭遇和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当时我就觉得这个说法有失妥当,孔乙己的死因背后隐藏着的正是本文的中心,我综合了各家的说法之后,归纳出两大点,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社会原因又包括: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思想尤其是等级观念的残害,他周围的百姓的麻木与冷酷,以丁举人为首的统治阶级的残忍,个人则主要是鄙夷体力劳动,好吃懒做,小偷小摸等,这样的归纳是比较周全的,因此我在借用完这篇教学实录之后,兴奋地写下了课后反思:“教案源自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与我所搜集到的材料相比较后,我对分析文章篇末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词语的分析做了修订,我认为李老师的观点不够全面,或许是由于口语上的表达有所失误,李老师没能将它引导周全。”在反思中,我“找李老师的茬”,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教学的提升,边学习边挑刺,这是我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在行动上的认同,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对于我的进步是很有效的。
现在回头看我那一段时间的教学反思,其中充满了对自己的褒奖,兴奋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因为我是—个会在受鼓励中激发强烈兴趣,进而刻苦钻研的人,由于深知这一点,在写作反思的时候,我给自己的努力以诸多的奖励。
二、视角要清楚
反思的角度有不少:大师的角度、自我的角度、同事的角度、学生的角度和理论的角度等。每一次反思是从哪一个角度进行省视,或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省视,它们共同指向或分别指向自己教学实践的哪些方面、哪些问题,这给予教者的是一种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建议,清晰的视角针对性极强,教者得以清楚明了需要改变教法、改变指导学法,抑或改变双方的观念认识等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前几年在上一节《社戏》第一课时的公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步骤有导入、作者介绍、自由读、多媒体展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寻找本文线索、理清文章结构)、合作探究(称为“乐土”的理由)、总结、拓展(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设计时,自我感觉虽然教学环节比较保守,但是讲课的过程中我的语言幽默、分析到位、问答清晰,应该是比较圆满的,但是在评课的时候,有一个经验丰富、资历很深的老师却提出一个我意想不到的问题:“你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只是你认为的生字词,虽然多媒体做得很漂亮,但是缺点有两个:首先多媒体的音乐和画面过于繁杂,我坐在下面就觉得被这些背景干扰得厉害,心思不能完全集中在认字上,教学手段是吸引了学生,但却是副作用相当大的吸引;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你展示的生字词,只是你自己认为的生字词,并不是学生眼中的生字词,是你强加给学生的,在你读完、拼完之后,学生又提了一些,那才是他们认为的生字词,你不觉得那几个才真正叫做生字词吗?所以有人说教师有三种:一是学生懂了你还在教,二是学生没懂你教还是不懂,三是学生没懂你教懂了。”我一下觉得茅塞顿开,一直在东学西学,却学的都是表面。别人使用的这些套路,其实我并没有完全真正明白每一环节起什么作用,只知道借用过来,“依葫芦画瓢”,今天听了这位老师的话后,举一反三,顿时知道怎么去做了,于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上,我写下了如下的文字:“很感谢我的前辈兼同事赵老师,她今天的点评让我清楚了,我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为了方便我自己的教学,方便把公开课上得漂亮,就放弃最根本的学生的立场。”自此以后,我的课堂变得朴实而实用,因为在反思的过程中,我认识了教学的本质。
三、写作应及时
教学反思与其他的教学活动一样,都具有及时性: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及时完成,学生作业要及时改,学生问题要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