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策略范文

时间:2023-11-28 16:14: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知识产权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知识产权策略

篇1

为潜在的收益

知识产权提到公司日程上来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漫长的过程,没有什么像它那样容易引起激烈的纠纷。然而,几乎在一夜之间,整个公司都认识到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这种认识是一种潜在的利益,可以转化为积极的。随着产权纠纷的不断,亟待解决的不断出现,这正是检验的产权维护系统是否具有活力的绝佳机会。尽管有可能输掉产权官司,但积累的经验是企业的一笔长期财富。不过,这其中也包含着相当高的隐含成本。

为分散对手的精力

在打知识产权官司的过程中,企业会把很多精力投入在纠纷上,而忽视了其他的一些事情,诸如创新发明、客户服务和新产品上市等,那些直接参与诉讼官司的人员感觉打这种官司会使人筋疲力尽,心血耗尽。企业中最优秀的法律顾问都被派去处理长期的产权纠纷,他们就丧失了为企业未来的知识产权垄断地位打天下的机会。为了要打赢官司必须有足够的证据,那些技术人员们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全力搜集各种法庭上用于作证的数据资料,而将要出庭作证的业务经理们则要仔细地准备上庭的证词等事项……经历一个知识产权的诉讼过程就要耗费这么多的人力,使得竞争对手根本不能安心于本职工作,为企业创造真正的商业价值。

为转移对手注意力

当你正在跟一个知名的竞争者争夺知识产权时,其他竞争对手可能会乘虚而入,而你却全然不知。正当你以为自己赢得了一场官司时,某个不知名的商界新贵可能早就瞅准了机会准备将你打垮。好好利用,这不失为一个上好的计策,如果你的主要竞争对手正忙于在法庭上解决纠纷,你可以抓住时机,利用他们的疏忽来给自己制造一个新的机会。

为公司声誉的免费宣扬

知识产权诉讼案件是媒体比较感兴趣而争相报道的焦点,这也许正是一个公司想要的,在某种情况下,一家公司可能希望给公众留下一个坚决维护其权利的形象,乘机也可以对公司的产品进行一番宣扬,很多默默无闻的小公司,能因为一场诉讼,巧妙地利用媒体纷纷扬扬的报道,而一举成名,其新产品也得到迅速推广。媒体的报道成了免费的广告,这样一场诉讼是大多数企业斗愿意参与的,他们看重的是诉讼过程,对于结果反而不怎么在意了。

二、诉讼策略

知识产权诉讼中的运筹学

收益成本以及运筹学的其他相关的定量分析技术可以用来对诉讼方案,就像其他投资一样,进行分析,通过逐个列出各种可能的结果,找出这些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个结果发生的概率,对这些结果的成本和时间安排进行估算,并对各个结果可能带来的收益进行预测。这一基本要求人们对不同方案内进行选择时,必须全面考虑各个方案,并重点分析各个方案能带来的纯收益,这就为对各种可能的诉讼方案进行客观的定量比较提供了基础,从而能够更好的对诉讼加以控制,获得更好的结果。

那么像其他投资计划和运营方案一样, 也可以对知识产权诉讼进行分析,运用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的定量技术,再加上专利法方面的专门知识,十分有助于正确地作出有关知识产权诉讼的决定。通过结合运筹学和专业知识,可以避免简单地将有关诉讼的决定权让给诉讼律师,更好地控制他们,使他们对自己更有价值,决不能一旦作出起诉的决定,就退居二线,等着支付律师费用。

对诉讼迟延的定量分析

在对知识产权诉讼决策的收益成本分析中,可以采取与用于其他大多数投资计划进行分析的方式不同的方式来时间的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经常通过用将来的支出或收入乘以一个时间折扣率,来获得其现值,即将来的一块钱比现在的一块钱便宜,其折扣率等于从相关的一方借贷的利率,或者等于把其投入别的项目中时所获得的利润率,对于诉讼迟延本身可能就是目的之一。比如一方可能会通过诉另一方侵权,把另一方将与自己机的产品构成竞争的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迟到侵权诉讼结束。

先捏软柿子

篇2

0引言

自1997年世界上第一例知识产权证券化—音乐版权证券化出现以来,知识产权证券化逐渐被金融界与知识产权界所认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将其作为未来的一个“新趋势”。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工具,知识产权证券化不仅有助于充分挖掘知识产权的内在价值并促进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也可以让发起人在保留知识产权所有权的情况下提前获取知识产权的未来收益,从而避免了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1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本理论

1.1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定义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通常定义为:发起机构(通常为创新型企业)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或其衍生债权(如授权的权利金),移转到特设载体,再由此特设载体以该等资产作担保,经过重新包装、信用评价等,以及信用增强后发行在市场上可流通的证券,借以为发起机构进行融资的金融操作。

1.2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特点知识产权证券化以后,融资者仍然保留对知识产权的自。这对于融资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证券化过程中,被转移到特设载体进行证券化的资产,通常是知识产权的权利人授权他人实施知识产权所取得的现有回报或将来的提成(应收账款),而非知识产权本身。在证券化交易后,发起人仍可保有、并且管理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证券化具有破产隔离机制。发起人和发行人用以保证融资的特定资产与发起人和发行人的其他资产从法律上进行分离,确保融资担保资产不受发起人或发行人经营恶化及其他债权人追偿的影响,并且在发起人或发行人破产的情形下不被列入破产财产。这样以来,风险被大大降低了。

1.3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作用

1.3.1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体在于企业。因此,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知识产权证券化利用知识产权杠杆作用,使得企业把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提高自身实力,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把大量的财力用在产品研发和服务创新上。

1.3.2有效破解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困境融资难是企业面临的普遍难题,特别对处于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头等大事。目前传统的融资模式是抵押贷款,往往需要大量的抵押资产,而处于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来没有原始积累,缺乏可抵押资产。知识产权证券化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打开了一个突破口,让处于初创阶段的企业获得资金来源。

1.3.3降低风险,维护稳定的市场经济秩序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产品具有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既可能给投资人带来巨大的利益,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产品往往具有高科技性,超前性,但是这样潜在的价值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能否被消费者接受还是一个未知数。知识产权证券化可以使风险由发起人分散给众多的的投资人,使得风险降低,从而维护了市场的稳定。

1.3.4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我国目前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非常低,有很多好的技术和专利因为缺乏启动资金而闲置在实验室里,过高的融资门槛挡住了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去路。知识产权证券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融资模式,降低了融资成本,使得这些潜在的价值充分的挖掘出来。

2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交易流程分析

2.1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本交易流程主要是:①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原始权益人、发起人)将知识产权未来一定期限的许可使用收费权转让给以资产证券化为惟一目的的特设机构(SPV);②SPV聘请信用评级机构进行ABS发行之前的内部信用评级;③SPV根据内部信用评级的结果和知识产权的所有者的融资要求,采用相应的信用增级技术,提高ABS的信用级别;④SPV再次聘请信用评级机构进行发行信用评级;⑤SPV向投资者发行ABS,以发行收入向知识产权的所有者支付知识产权未来许可使用收费权的购买价款;⑥知识产权的所有者或其委托的服务人向知识产权的被许可方收取许可使用费,并将款项存入SPV指定的收款账户,由托管人负责管理;⑦托管人按期对投资者还本付息,并对聘用的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付费。

2.2知识产权证券化资产池分析在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过程中,资产池的构建是相当重要的,这一点与传统的资产证券化相类似。资产池,即一组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组合,发起人提前获得未来折现现金流,投资者依其持有的权益凭证获得了资产组合在未来的一系列现金流。优化资产池的构建,不仅可以降低投资风险,还可以实现预期稳定持续的现金流。资产池的构建在于稳定收益,降低风险。要尽量避免单独以一项专利权来构建资产池,将包括专利、商标和版权等各种优质的知识产权资产组合,形成一定规模,这样能有效分散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和部分系统性风险。在选择知识产权时,应考虑其规模应足够大、单笔应收款数额相对小、知识产权使用人人数较多且地域分散。这样,即使某个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人拒绝或迟延履行其债务,其影响比较有限,而且众多许可使用人同时违约的机率也较低,低风险可以提高资产池的价值。

3我国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发展策略

3.1知识产权证券化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知识产权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在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受到热捧,增长速度相当快。从1978年到2000年,欧美主要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市场价值”的比值从20%提升到了70%。

世界上最早的一例知识产权证券化实践即是英国著名的摇滚歌星DavidBowie将其在1990年以前录制的25张唱片的预期版权(包括三百首歌曲的录制权和版权)许可使用费证券化,于1997年发行了BowieBonds,为其筹集到5500万美元。此后,知识产权证券化对象资产范围不断扩大,从游戏软件、音乐、电影、娱乐、演艺、主题公园等与文化产业关联的知识产权,到时装品牌、最新医药产品专利、半导体芯片,几乎所有的知识产权都已成为证券化的对象。随着投资者对知识产权这一新型资产类别更为熟悉,发行人不断探索更多元化的融资途径,今后将会出现更多富有创意的知识产权证券化类型以及更大规模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

3.2我国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发展策略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以及行之有效的司法和行政执法“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执法体系,为知识产权证券化提供了法律保障。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的可证券化的知识产权资产,为知识产权证券化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3.2.1建立政府主导型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在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初步阶段,由于信用基础比较薄弱,资本市场不成熟等因素,建立政府主导型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有效途径。要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主管机构,政府搭建平台,银行和企业互相配合,充分整合有效资源,建立“政银企”协作机制。

3.2.2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知识产权证券化提供法律保障要想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是最根本的途径。虽然我国在知识产权证券化方面的法律制度已经初步构建,但是针对具体细节还存在着一些法律盲区,还需要不断完善。

3.2.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人才队伍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人才建设是关键。我国目前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最大的瓶颈就是人才。人才的匮乏,使得我国目前只能开发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初级产品,缺乏增长的后劲。要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人才培养机制,适当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充实人才队伍。

3.2.4建立健全相关监管制度,规范知识产权证券化市场知识产权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理论不够成熟,实践中又没有很成功的先例,所以在初期阶段,很容易引起不规范行为。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对相关的流程进行全程监管,及时遏制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知识产权证券化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帮助企业运用专利分析方法提高技术创新的研发起点和效率

帮助企业进行专利分析——通过特定的专利检索,将分布在各种专利说明书、专利文献中的大量分散的、无序的专利信息内容进行分类、加工,并采用定量、定性等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处理。科学地使用专利信息和科学地做好专利分析工作,为企业争夺专利权.更为企业制定其技术策略、评估竞争对手提供有力工具。

帮助企业科学地对专利信息进行专利分析,使企业避免重复研发、降低经费投入、提高研发起点和研发效率、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提高专利技术的含金量。

(二)承诺每年帮助企业开发专利、利用研发投入与产出机制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承诺每年帮助企业设计、申请、授权发明型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在衡量企业研发投入与产出水平的指标中,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是科技产出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发明专利由于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被视为科技产出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情况下,科技产出能力取决于科技投入能力,科技投入能力强,科技产出能力也将水涨船高。

帮助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使政府和企业加大对研发经费的投入,企业合理使用研发经费,集中选择重大技术项目进行攻关,围绕核心技术申请专利。

(三)运用专利战略有利于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实现专利布局

帮助企业利用专利战略赢得市场,企业专利战略主要有:专利调查战略;专利布局战略;专利申请战略;专利实施战略;专利防御战略等。

帮助企业利用专利战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帮助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创造几项基础专利。这是一个杀手锏,即使绝大多数核心技术专利都在国内外其他企业手里,只要有这个杀手锏,国内其他企业对你就不敢小视。而外商也往往不敢对相关国内企业发动调查.动辄使用“普遍排除令”将所有与专利产品相类似的产品和上下游产品都驱逐出本国市场。

第二,帮助企业封锁下游技术专利。通过大量申请下游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国内企业可以堵死其他企业对下游仿制技术进行市场化的主要路径。

第三,帮助企业加强在国外市场的专利部署。就帮助企业应当迅速把相关技术公开,从而防止国外竞争者申请专利。

第四,帮助企业强化专利分析。在科研立项、产品立项、市场布局之前,帮助企业进行专利分析。

(四)帮助企业运用技术标准战略,使技术创新成果在专利基础上上升为技术标准

帮助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使得企业从自身的发展出发,利用技术标准的建立和推广,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利益最大化。

技术创新成果的专利化和产业化是企业获得市场占有的一个目标,而更高层次的目标是要实现专利技术的标准化。专利技术以技术标准的形式存在,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其专有性效用。以专利技术为支撑的技术标准许可能够为标准的制定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使得专利技术常常被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标准的制定者一般都具有大量的核心技术专利,谋求在专利技术作为标准后,通过控制标准、引导标准的发展方向,达到最终控制市场的目的。

帮助企业创造和制定规则,对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商业化运作。因为专利技术是技术标准的基础,技术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专利权,只有当帮助企业的自主专利权变成技术标准时,才能更好地体现和实现企业专利的价值。可以说,使得企业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使得企业的技术成为标准,就使得企业控制了相关市场的主动权。

(五)帮助实施知识产权经营战略、促进技术成果的有效利用

帮助企业获得知识产权后的经营,发挥知识产权的最大效用。帮助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的经营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专利有偿使用策略

包括专利权有偿转让和专利有偿许可使用。帮助企业研发出来的技术产品除了企业自身实施生产外,还可以通过有偿转让专利或使用专利的方式获得更大利益。

2、专利收买策略

帮助企业从发明人或企业那里购买技术以获得专利。因为被收买的专利具有较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并且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竞争力,此帮扶策略可以作为企业对抗竞争对手、摆脱被动地位的重要手段。

3、专利回输策略

帮助企业在获得或者引进专利技术后,对其进行研究、消化、吸收和创新,将改进创新后的技术再以专利的形式卖给原输出企业。如果总是单纯被动引进专利技术,不注重引进后的消化、吸收,企业的命运就会掌握在别人手里,也会失去与原输出企业技术竞争的能力。此帮扶策略既可以使企业提高技术创新的起点,又能够使企业自身摆脱专利输出方的控制,特别是准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企业。

4、交叉许可策略

帮助企业以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的输出,换取对另一个企业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的使用,即帮助企业间以专利技术作为合同标的进行对等交换的一种经营策略。在以复杂的综合技术为对象的领域中,这种许可作为有力的专利经营模式被广泛运用。一个企业不可能开发所有的技术,也不可能保证所有开发的技术都能获得专利。如果本企业拥有自主开发的优秀专利,而竞争对手的专利对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又构成妨碍时,就可实施交叉许可策略。

(六)帮助企业实施知识产权资本运营战略、使技术成果实现价值最大化

从投资战略的角度看,一方面知识产权成为企业投资战略决策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知识产权本身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帮助企业实现知识产权价值与资本的转换,促进实施知识创造的企业运营机制。知识产权的资本化运营策略对企业创造利润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专利技术资本化运作。帮助企业有效利用技术创新成果,实现技术创新成果价值最大化。

二、知识产权价值与资本的转换

帮助企业促进知识创造的企业运营机制。知识产权的资本化运营策略对企业创造利润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专利技术资本化运作。可有效利用技术创新成果,实现技术创新成果价值最大化。

第一,专利技术资本化对发明创造人员具有物质和精神上的多重激励作用,从而激发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创新动力,有利于企业形成创新型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

第二,专利技术资本化运作对专利技术评估作价,作为资本投资入股组建新企业,以减少企业在投资中对资金的占用。

第三,专利技术资本化运作可以实现企业问的并购,其中涉及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资本化,以确定并购后的合理的产权结构,保障双方的合法利益。

篇4

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我国迫切需要加强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知识产权的流通与应用,只有在运营得当的前提下才能发挥。高效的知识产权运营可以实现下列具体目标: 企业在产业链上具备竞争优势; 借助许可与维权得到货币回报; 知识产权成为作价目标换取有价值的股权; 透过技术标准及专利池进行知识产权营销等。

一、剖析知识产权\营

(一)知识产权运营模式

知识产权的构建方式与有形财产是有区别的,因此知识产权运营拥有着财产运营所不具备的特质。知识产权拥有专门性和无形性,其并不牵连具体对象本身和对对象的控制,而是开展对追求创新科技成果所出利益的行为的保护。这种“专门”拥有特定时间性,一旦到期,该创新科技成果将不再拥有此类特性。同时,相同的创新性科技成果在相同时间的知识产权状态和形态也因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在知识产权运营期间,不但要考量到时间、空间、类型的优化配置,在价值体现、定价策略、营销目标、综合性上都有着特别之处。

(二)知识产权运营的含义

对于企业来说,只注重创新科技成果的创新是不够的,企业必须发掘其创新成果所带来的价值。知识产权拥有“权利专有、客体分享”的特征,因此其拥有各种各样的价值实现方式,这些方式主要包括产品化、专业化、作价定投、维权诉讼、许可、技术支持等。

(三)以专利为模板,从产业竞争角度对知识产权运营的说明

专利运营必须贯穿于专利的始终,从产业分析的方向制定策略,才可以让专利技术带来经济利益。专利权的价值体现与效用成果,最终要以实体产业运营情行为凭借。在剖析产业内竞争局面时,可以依据五力分析模型。细致到专利运营中,应含有下游厂商专利设置、对上游厂商专利的布局、本产业的技术限制和专利布置、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规划等。比如,在专利技术调研之中,不仅要开展市场趋势预测,还需要剖析产业技术动态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收集并研究产业链、供应结构、价值体系、技术组成、产品系统及专利等信息,制定并实施研发项目、保证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的优化布局。

二、专利协同模型的运用

(一)协同理论含义

有人认为协同就是两个或多个企业组织合作所创造的价值多于两者独立创造的价值之和。协同是一种动态进程,其要求通过有效的运营加大竞争优势。企业倘若不以协同的观念去实施知识产权运营,也许更喜欢自己领导最优秀的专业人才,成果的开发和申请所有都自主进行。协同观念下的知识产权运营更注重企业所有部门资源的整合,并不是在企业内部完全运用激励去获得最大的创新成果,而是运用模式优化整合来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二)专利协同运用模型

知识产权运营包括专利运营,后者可以凭借专利变换、许可、质押集资和监管咨询等方式来达到其价值,但是如果从专利生命周期方向来讲,它包括开发、申请、授权、应用、完成等五个阶段。现有科研相关人员认为企业应该有目的地运用知识和资源的输入和输出,并结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对企业内部创新的力度,以拓展创造性成果的外部市场。

在模型中,根本关键是专利权人,他是专利运营的决策制定人,当然其中也包括企业、私人、院校或科研机构等,政府、院校、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依据专利生命周期而拥有着各自的作用,政府的作用是支持和领导,高校则是开展关键功能的研究,科研机构当然是对科研相关项目的创新和研发,中介组织也具有一定的链接组织功能。

该模型具有实体和关系两大关键要素:

1.实体。包含专利权人、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和相关人才; 其中专利权人是决策的制定者,政府、院校、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都是以专利权人为核心而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2.关系。包括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包括专利权人分别和政府、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中介组织的相互联系,弱关系则是政府分别和中介组织以及院校,还有院校和科研、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的相互关系。

三、结合专利协同运用模型制定的相关运营策略

专利运营在专利协同应用模型中已经有所展现,比如政府部门对调研、申批、授权和应用的引领与支撑,高校和科研组织的研发创新作用,中介的金融和法律依据的提供。但是依据协同运用的专利权运营模型,对于中介和专利权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专业人士对专利权人的帮助作用的探究还不够彻底,以下就从上述几个方面来阐述相关的专利运营策略。

(一)为满足目标市场的要求,专利权人企业经常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因此,可以探寻利用外部资源来弥补内部技术的欠缺,从而降低相关的内部的研发风险和从成本,形成交互式的协同网络应用。在协同创新网络中,有着两种主要要素:一为接受者,即将外界研发资源加入到企业中以节省内部成本的一类; 二为提供者,是通过出售专利许从而获的利润的一类。有专业人士提出,企业可以运用探寻许可的方法来引进外部技术支持,来提升企业内部研发的水平,尤其是通过对吸取外部知识的汲取使企业的总体研发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可以通过高效的探寻、整合、运用别人的专利技术,丰富自己的产品或技术的种类。

依据国外学者的调研,在生物医药行业中,相关组织拼接被许可专利技术获得的收益多达总量的70%,而相对比,许可方所得到的许可收益,只占总营收的 30%左右。当企业的生产效率有所欠缺或成本太大时,可凭借协同运用的法予以解决。在对外部技术进行引入时,必须注意他并不是内部技术的替代品,而只是用来加强自身研究水平的辅力量,避免出现对过分依靠外部技术而致使本身研发水准下降的现象发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另外,当企业的专利技术已经成熟或者临近终了时,可以通过对外提供专利技术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二)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在协同模式中有着关键的支持作用,比如在国家举办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相关会议中,有关专业人士提出: 要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实施支持创新推动发展,最为关键的就是人才的培养和策略的制定。人才是创新的根本,策略使创新得以高效进行。

然而,当今的知识产权监管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应该从下以下地方进行改善:

1.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合理定位。

知识产权管理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很难通过短期培训来实现,因此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人才教育的顶尖规划,加大投入,全力有效的帮助相关院校实施专业的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以及研制知识产权监管人才的培养计划,合理设置相关人才的课程、教育进度和考量准则。另外,还要有目的地实行非学历的知识产权相关的专业教育,保证所有知识产权培训学校相关教育科学和高效。总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要定位明晰,互补互助,不能偏颇。

2.对知识产权非学历培训的整合和推动。

这些年,我国相关政府制定了大量知识产权培训的相关策略。尤其是,国家和各地区的知识产权局开展了大量的培训项目,用心良苦。但是,这些培训是否具有足够的合理性和针对性,是否能完全满足和支持社会的需要,以及实际效果如何,还需时间的证明。

3.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培养综合型知识产权人才。

因为知识产权管理有着相当大的作用范围,需要很强的实际解决问}的能力,因此,人才培养应多在硕士或更高级别开展,并且应该更加专业化、实用化。为此,应该注重产、学的结合,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知识产权监管人才。

四、结语

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属于知识产权强国,要综合考量相关的制度建设、产业研发、环境整治、文化氛围等各种标准。加大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保护力度,是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根本目标和最核心的原则。知识产权的高效应用,需要合理规范的知识产权运行体制。企业应该根据产业行情和走势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高效合理的知识产权运营策略,并将其整合至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之中。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相关部门应由熟悉本行业行情、相关专业知识扎实的精英人才组成,实行部门与企业、相关中介组织、政府等机构彼此的协同合作,并且注意对外部资源的引进以及构建多维创新运行网络,以期实现减少调研和监管成本,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120-011中美知识产权摩擦的特点

1.1 中美知识产权纠纷数量越来越多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中国产品在成本上具有竞争优势,对美国的竞争对手形成了威胁,因此,美国的厂商会想方设法利用“337条款”投诉中国企业,以期阻挡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从而保护自己的市场利益。1986年至2004年,美国对我国进行337调查的平均比率约占全球的74%。[1]

1.2 摩擦的主角已转变中美知识产权摩擦的主角曾经以中国政府为主,现在摩擦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更多地涉及到企业。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到企业切身利益,美国企业通常会组成各种知识产权联盟,在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中美知识产权摩擦产生的原因

2.1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美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最大,是第一经济强国,美国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制定许多有利于自身的规则,同时影响其他国家的政策和制度,以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由于我国对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美方借助其强大的科技实力,乘此机会不断指责我方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以迫使我方加大保护美在华知识产权利益。[2]

2.2 中美知识产权制度存在差异虽然中国和美国都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知识产权法律的总体框架是一致的,但毕竟在很多具体规定上有本质不同,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成为中美知识产权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中美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及主要法律制度都存在较大差异。其一,中美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是单一制的国家,在法律体系上较多地吸收了大陆法系的传统,采取成文法的立法体例。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在法律体系上属于普通法系,立法体例传统上以判例法为主。其二,中美知识产权主要法律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中美著作权(版权)制度、专利制度、商标制度具体做法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次,中美对待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态度差异。中国是在遵守国际条约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国情的知识产权制度,并致力于使国内的知识产权制度与国际条约的有关规定相一致;而美国则力图将国内的知识产权制度推向全球,使国际条约按照其意愿改进,甚至保留其不遵守国际条约的权力,以国内法对成员国进行报复和压制。更为引入瞩目的是美国还利用自己的国内法来干涉其他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最典型的是美国的“特别301条款”。“特别301条款”的核心是以美国市场和经济制裁为武器,迫使其他国家接受美国认可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准许美国知识产权制度进入其市场。

2.3 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保护不足世贸组织以后,中国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向国际标准靠拢,但与美国仍存在一定的差距。[3]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意识不强。一方面,中国企业缺乏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网,没有及时地在美国申请专利、商标以及著作权等保护;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缺少自主研发的技术,缺少自主品牌,品牌意识淡薄。

3我国应对中美知识产权摩擦的策略

3.1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注重立法精细化。虽然我国已逐步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有关法律体系,加入了大多数国际公约,但是,由于我们起步晚,加之缺乏经验,所以难免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仍然有着漏洞,应当加快立法建设步伐,朝着具体化、全面化发展。加快立法进程,要充分参考世界各国相关法律制度,又不能一味盲从,要注意与时俱进,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法律保护实效。

3.2 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机制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对企业申请国际专利予以相应的支持,对知识产权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予以奖励。

3.3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专利战略和品牌战略我国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己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把创新型企业当做发展目标,发展自主的核心技术。实施专利战略和品牌战略。首先,要提高专利意识,重视专利申请。我国企业不仅要重视在国内的专利申请,而且要重视在国外的专利申请。其次,重视发展品牌战略。我国企业应当进一步深化品牌经营的理念,运用科技创新来不断地树立品牌,发展品牌,创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

3.4 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首先,要注重知识产权管理与预警,要积极做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明确知识产权总量与运用情况;加强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定期分析各类知识产权信息,及时调整战略方向与研发重点;关注社会动态与新近发生的具有启发意义的重大纠纷,避免类似争议与新类型侵权;积极利用海关备案信息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对于自主知识产权,企业要积极进行产业开发的文献归档,保留作品创作证据,防患于未然。

3.5 提高企业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信心和技巧首先,我国企业应该积极应诉,主动维护自身权利。事实上从长远看,不积极应诉,会助长美国公司利用知识产权诉讼压制我国企业出口的倾向,企业应根据争议性质的不同积极应诉,也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利用集体的力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为长远的市场竞争作打算。

其次,企业在应对突发专利纠纷的时候,要掌握专利活动规则,了解美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以及国际规则,熟悉有效的规避办法,善于借力。第一,在海外遭受侵权诉讼要研究所在国最新侵权诉讼的判例和举证技巧,制定正确的诉讼策略,争取胜利。第二,企业面对专利诉讼时,还应该努力实现庭外和解。通过谈判,探索合作,可以把利益的竞争转换为利益的合作,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6

一、引言

在社会各行业中,软件企业总是能够走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伴随着技术而产生的就是一系列以软件开发利用为依托的知识产权。因此,对于任何软件企业来说,知识产权的管理与实施策略对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至关重要。本文试从软件企业的角度,并结合软件企业自身的特点,从管理学与知识产权法学两个角度来探讨软件知识产权保管理及其策略,以期对软件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软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概述

(一)软件与知识产权

我国新修订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和有关文档。计算机程序是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被自动转换成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化指令序列或者符号化语句序列。文档指用来描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规格、开况、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的文字资料和图表等,如程序说明书、流程图、用户手册等。同一计算机程序的源程序和目标程序为同一作品。由于计算机软件的易复制性,自它诞生那一天就面临着被非法复制和使用的威胁,所以为了保证软件知识产权不受侵犯,保护软件开发者的权益,促进软件工业的发展,世界各国都从法律上对软件知识产权予以保护。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是软件技术得于继续创新的根本,因而政府保护软件知识产权义不容辞。

目前国际社会已形成以《著作权法》保护为主,《著作权法》(包括《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实施交叉和重叠保护(如:源程序及设计文档作为软件的表现形式用著作权法保护,同时作为技术秘密又受《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为辅的趋势。由于软件具有技术含量高的特点,使得对软件法律保护成为一种综合性的保护,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切忌对仅依靠某项法律或法规解决软件的所有知识产权问题抱有幻想。

(二)软件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软件企业来说,其日常运营活动主要包括软件市场调研、软件研发及软件产品销售等。软件作为知识产权所保护重要客体之一,势必导致软件企业必须重视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否则企业依靠软件所带来的财富将荡然无存。因此,软件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1、降低潜在的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

软件企业在软件研发初期就要有意识地预防有意或无意地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严格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避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如购买一份软件只能装入”单机”使用;必须意识到,复制软件并向他人提供是一种商业性行为。只有在和拥有该软件知识产权的企业达成协议后,方能进行关于该软件的商业性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管理平台熟悉其他企业的软件,在开发软件时避免使用别人的知识产权,确实要使用时,必须和产权所有者协商解决;企业应聘请法律顾问,在可能遇到法律纠纷时,要向公司法律部门咨询,经其严格评估后方能实行。

2、避免及防范知识产权侵权

由于我国软件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严重,软件企业必须积极应对,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自己的知识产权,以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这就需要企业必须采取必要的知识产权管理,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防范他人侵权所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软件企业若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较为重视,可以对该领域内的研发水平、研发成果何一个初步的了解,以此能够对整个市场及技术领域进行把握,从而能够避免无价值研发的财产损失,同时也能够避免可能由于重复开发而导致的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被诉风险。

三、软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策略分析

(一)制定知识产权管理目标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目标可分为以下个层次:

1、宏观战略目标。应有利于促进我国软件行业的进步、经济增氏和社会发展。

2、中观目标。知识产权的立法宗旨是软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中观目标。如我国《专利法》中明确规定”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推广应用”,就是企业在确立专利战略的中观目标。企业应激励员工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保护好自主知识产权,并推广应用于企业与社会。

3、微观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并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只有制定了准确与有效的管理目标后,企业才能够真正朝着所制定的知识产权管理目标去发展,从而促使企业能够健康成长。

(二)设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

软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就是根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总目标,把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各要素配置在一定的位置上,确定其活动条件,规定其活动范围,形成相对稳定的、科学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根据国内外知识产权管理的经验,设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明晰。每个机构以及这些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每一部分,都与特定的知识产权管理任务、目标有关,否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立与运作必须以”事”为中心,因”事”而设机构、定职务、配人员。人与”事”要高度配合,不能以人为中心,因人设职,因职找”事”。因此,在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设置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原则就是目标、任务明晰原则。

2、分工合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根据专业化原则进行分工,明确每一具体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及个人的职责,但分工要适当,既要考虑分工的专业化,又要从合作的角度来考虑把各种分工组合起来,对类似的工作应该尽可能组合在一个部门,这样可以减少部门与部门、人与人之间的工作矛盾,提高工作效率。

3、权责对等。企业的每一个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都应按权责对等原则设置。有一定的职务就应担负一定的责任,同时也应享有相应的权力。责任是随权力而产生,又是权力的对等物,权力是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责任与权力应该一致,每一个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都不应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或权责不相称,更要避免”因人设事”地建立机构。

篇7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3603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高速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而知识产权服务业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柱,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加强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分析知识产权问题,提供具体解决方案,从而增强知识产权实力,提高其核心竞争优势。

当前,广西正处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强化知识产权服务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充分发挥其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富民强桂”新跨越中的支撑与保障作用,为广西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创新发展探索路径和积累经验,引导健康发展知识产权专业咨询机构,推动重大项目决策、行业发展规划、产业联盟构建的咨询服务,提升广西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进而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2 广西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发展现状

2.1 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发展迎来良好机遇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中,多处提出知识产权服务业问题,并将其纳入高技术服务业范畴,强调要“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为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的发展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

随着广西政府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大,广西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得到明显增强,促使知识产权服务业不断向前发展。2013年末广西发明专利有效量3692件,每万人口专利拥有量达到0.79件,比上年增长率达42.9%,增长率跃居全国第二,在全国排位提高2位,从“十一五”期末第29位升至第27位。全区决定实施《开展全民发明创造活动的决定》和《发明专利倍增计划》,争取在“十二五”时期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件,广西知识产权发展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同时广西全区各级财政大幅增加经费投入,进一步支持促进发明创造。2013年自治区本级知识产权经费预算总额达7500万元,比上年增长88.4%。全区14个区市本级共投入知识产权经费4452.6万元,比上年增长76.6%。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专项资金900万元、发明专利创造与运用示范专项资金1000万元,其中专利专项资金与展览交易会专项资金总投入比2012年翻了一番,为知识产权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2.2 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从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的主体看,主要有政府、市场和非营利组织三个层面。目前广西各地已陆续建成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由政府主导的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机构不断增多,包括广西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公共平台、数据检索与服务系统、维权援助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交易转化平台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网络,为企业的相关知识产权咨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

公益性机构不断开展咨询活动,扩大知识产权的影响力。如以世界知识产权日与国家知识产权日为契机开展一系列的相关活动,知识产权多个相关部门联合行动,邀请知识产权专家,面向企业公众开展咨询活动,进一步提高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意识。同时广西知识产权咨询公司数量日益增多,服务水平质量有较大提高,目前全区已拥有专业知识产权咨询公司多家,新兴咨询机构在政府的政策指引和扶持下不断增多,咨询服务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服务模式也不仅局限于法律咨询,开始积极探索企业知识产权咨询顾问、战略制定、质押评估、预警分析等高端咨询服务,使广西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3 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的市场日趋规范

广西已逐步完善了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机构管理规定,推动并建立起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考核评级与奖惩制度,加强执业监督和管理力度,依法查处了部分非法从事知识产权服务业务的机构与人员。加强行业自律,为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业营造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更有利于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此外,广西专利行政执法力度明显加强,查处的假冒专利数量也大幅增长,多次组织开展了专利行政执法维权专项行动,2013年处理各类专利案件数量是上年办案量的5.1倍,包括查处假冒专利案件113起,受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8起,结案6起,各市查处假冒专利案件数均在5件以上。知识产权执法力度的加强,增强了广西创新主体的咨询意识,重视咨询服务的作用,使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更具市场潜力。

3 广西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知识产权服务业在广西的发展呈现出较好势头,但人们对于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上还远远不足,同时发展基础仍偏薄弱,在调结构转变方式中的推动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使广西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总体还不够成熟。

3.1 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公众意识淡薄

广西知识产权咨询服务起步较晚,公众意识较为单薄,还有待提高。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的发展相对滞后,创新主体对于咨询服务的意义与主要内容了解不够,其社会认知度还比较低,大多只重视,轻视知识产权咨询方面的工作,无法很好地全面开展相关工作,使创新主体的相关工作缺乏策略规划,不能很好实现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同时知识产权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与服务都是知识产权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人认为其仅仅是知识产权的附属。而事实上知识产权咨询要更加复杂,从业人员需要更加全面综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由于专利成立机构需经政府审批才能取得资格,而咨询方面业务不需要这样的手续,导致想从事专利业务,又没有专利资质取名为知识产权咨询公司,使得其得不到公众足够的信任。毋庸置疑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对驱动创新发展的关键性作用,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正确运用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3.2 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机构的局限性

与国外及国内发达地区的知识产权咨询相比,广西知识产权的专业咨询人员较少,专业咨询人员学历层次普遍较低,缺乏研究生学历以上的咨询人才,兼职咨询人员的数量要远远大于专业人员人数。同时咨询服务往往缺乏专业针对性,大多数管理规范化程度与质量较低,无法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咨询的作用,更有甚者部分咨询服务公司“挂羊头卖狗肉”,仅挂着咨询机构的牌子却根本不做相关业务。

目前,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的内容多以、信息检索、法律咨询诉讼为主,对于企业知识产权咨询顾问、质押评估、预警分析等高端服务开展较少,差异化经营措严重缺乏,知识产权的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广西咨询服务机构集中于南宁、柳州、桂林三个城市,其他地级市暂无咨询机构,知识产权咨询机构过度集中,不利于当地知识产权的快速提升,对当地知识产权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对其创新驱动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3.3 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人才匮乏

广西知识产权咨询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咨询人才严重不足,缺乏跨专业、跨行业、跨领域的专业高端服务人才。广西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中能够胜任知识产权的战略咨询、市场拓展咨询、价值评估等高端业务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此外,由于收费标准偏低、人才引进与培育的动力不足,同时人员的不合理流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有所下降。咨询服务专业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广西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咨询人员知识面相对来说比较狭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同时缺乏市场竞争观念和现代咨询意识,导致广西的信息咨询服务停留在较低层面上。

4 广西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发展策略

4.1 加强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一个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的电话门户,以一个庞大的专业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机构数据库作为支撑,客户可以通过人工服务受到专业知识产权咨询服务,获得全面快捷的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同时依据用户实际需求,提供解难答疑、知识产权战略咨询、政策法律咨询等相关服务。采用人工咨询服务与语音信箱服务相结合,确保能够进行7*24小时服务,并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为企业公众提供更加全方位优质的知识产权咨询服务。

同时建立知识产权咨询中心,为客户提供包括以专利为主的战略策划研究、咨询及管理、知识产权法律宣传培训、行政和司法保护及实施产业化等方面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成立专门部门,采取各种措施面向公众提供咨询和检索服务,努力提升咨询中心的服务水平和公众形象。既能为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有力帮助,还能强力支撑开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与法律保护,为科研与技术创新成果提供重要社会保障力量。

4.2 加强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的宣传与培训力度

广西政府必须要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向企业宣传咨询服务对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使更多的企业加入到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的队伍中来;同时咨询服务机构应该通过各种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媒介来加强宣传,将咨询服务意识进行广泛传播与普及,从而提高创新主体的咨询意识。不断加强宣传力度,使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得到创新主体的认可与重视,同时加强相关专业咨询人才的培训。目前上海和温州等地已开始重点培养从事专利管理的专业咨询人才,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咨询的认知程度,咨询服务人员能够承办常规专利法律事务咨询,还应具备专利战略制订及运用、专利入股、专利资产运作等业务能力。目前广西仍需加强培训力度,增加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人才储备。

4.3 协调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公司机构建设

政府要加大培育扶持知识产权咨询公司机构的力度,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支持服务机构自主开发专业化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平台。同时加强知识产权咨询服务资源的共享及合理配置,利用有限咨询服务资源更好服务于企业,使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实力得到增强,带动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机构的全面发展。扩大咨询行业规模,制定有利于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扶持政策,有力支持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研发,形成一批具有广西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同时采取措施促进咨询服务资源得到共享与有效配置,引进知识产权更多高层次咨询人才,引导咨询人员深入基层城市,推动广西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咨询服务水平,为广西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的加强提供有力保障。加强提供优质高层次咨询服务的规范化发展管理,推进高端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业务,提升行业整体利润。

高校也应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咨询服务的相关工作,建立高校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中心,为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提供知识产权法律、知识产权战略等咨询服务,以促进广西知识产权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加强对知识产权咨询人才的培养,对其在政策及经费等方面上大力扶持,提高广西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人才数量,为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持续快速发展服务。创新知识产权咨询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校企业合作培养人才。鼓励服务机构参与作为人才培训的实训基地,明确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执业人员的资质条件,支持引进国际高端咨询人才,实现广西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从整体看,尽管广西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仍面临诸多问题,但其作为一个新兴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正在逐步被社会所认可。广西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驱动是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发展的强大引擎,知识产权数量质量提升是其最大的内驱动力。可以预见,随着知识产权的综合实力提升,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在广西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服务规模效果必将快速增长,为广西知识产权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提升广西的竞争力,为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更好服务。

参考文献

[1]杨红朝.知识产权服务业培育视角下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8):176180.

[2]谢顺星,瞿卫军.与咨询并重: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之路[J].中介服务,2011,(4):6264.

[3]虞文武,王冬林.常州市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5):185188.

篇8

品牌是客户对企业以及产品品质、运营理念、服务等方面的评价和认知,是企业同客户间建立起的信任,这是全球最具价值的不动产,潜藏在每个消费者心中一隅。中国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产茶大国,茶的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且逐步增多,同时经营者的竞争也日渐加剧。茶叶品类众多,消费者极易对某一种茶叶产生独特需求,进而对企业形成较强的忠诚度,这就造成了一些小企业唯利是图,对这些具有较高忠诚度的茶叶进行仿冒。例如“信阳毛尖”因为出名而被人仿冒,造成了大量损失。为了能够切实保护茶叶品牌,申请专利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企业品牌势在必行。

1茶叶品牌建设现状及其重要作用

1.1茶叶品牌建设现状

我国产茶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既是产茶大国同时茶叶资源也十分丰富。近年来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随之带来了国民经济大幅提升,茶叶的需求量在全球范围内猛增。中国茶叶种类丰富,但消费者消费理念与自身喜好紧密相连,这极易使消费者对个别茶叶品牌形成习惯和依赖性。因此各茶叶经营商店为争抢客户及市场地位,品牌竞争日趋激烈。品牌是一种设计、名称、标记、术语和符号,也可以把它们组合在一块使用,旨在用来辨识某一企业产品,并使它在竞争中凸显特色。同时品牌综合反映了公司产品的质量、特性、信誉和服务,是企业产品品质的保证,同时也象征着企业的形象、精神外貌、文化理念与企业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大背景下,品牌现已成为国家甚至整个产业经济实力的一大象征。产业已成为现今知识经济时代的日常消费品,其品牌作用愈发显著。比如,国际著名茶品牌“立顿”,在全球的袋泡茶市场,其年销售总额在十亿美元左右,在全球茶叶市场中占六成比例,然而中国茶叶一年出口总量却不及“立顿”茶这个品牌一家销售量。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茶企业间的竞争,还是国家间的茶叶经济竞争,缺乏知名品牌是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很多名茶因为不具有自有品牌而在市场中的份额逐步减少。这意味着茶品牌建设是大势所趋。

1.2创建茶叶品牌的重要作用

一是可提升客户群的忠诚度。茶叶消费者是否忠诚于某个品牌在市场占有率上表现出来,茶企业积极建设茶品牌,可以推动消费者一步步认识、熟悉、喜欢直到接受该品牌,使之养成购买该品牌茶叶的习惯,该种忠诚度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并且一旦养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二是提高企业的收益。就经济学企业的利润分布而言,高利润在技术开发与品牌运营,加工制造属于低利润区,即秉承“U”字型的“笑脸定律”。据统计得知,名牌商品是我国居民消费的聚集区,知名品牌至少可以把价格抬高二到四成。并且茶叶品牌建设所需成本与企业今后所得到的利润相比来说不值一提。三是可以促进企业无形资产的增长。品牌包含在无形资产之间,从企业资产组成发展走势上得知,现代企业的价值越来越趋向于品牌等无形资产上,尤其是在国际上一些知名的企业,其无形资产价值远远高于有形资产价值。这与知识经济社会的特征相符。另外茶品牌建设有助于茶企业形成独特的商业文化。

2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推动茶叶品牌建设

在茶叶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包装上市等这一套增值流程的价值链中,小的茶企和种茶农户简单生产加工同把茶叶精细加工和现代包装融为一体的大企业相比,前者获得的价值可谓是杯水车薪。后者之所以获得绝大多数利益,与他们拥有知识产权有密切关系。因此从知识产权出发在品牌的定位、培育、维护三个方面来建设茶叶品牌十分必要。

2.1品牌定位

企业想要将一个同目标市场相关的品牌形象建立起来,就必须准确地定位品牌,茶叶企业也是如此,要围绕着茶叶展开设计、策划、推广、创新一系列活动,展现品牌的核心价值,使企业拥有自身的特点,在市场上展现差异化的茶叶品牌,才可以在市场上站稳脚。企业的定位准确与否主要由以下三点决定:一是企业产品能否同客户需要相符;二是茶叶产品的目标用户是否拥有连续购买实力;三是茶企业的产品是否能演变为知识产权,是否可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当一个企业的品牌定位同上述要求相符,就能够引领企业占领和开拓市场,使企业为客户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和优质服务。

2.2品牌培育

品牌培育指形成品牌价值的过程,是发展品牌的必由之路。企业品牌价值是品质、形象、服务等各种间接载体的聚合,在拥有上述几点的前提下,还应当使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品牌发展的依托,把培育品牌和知识产权制度有机融合,巩固品牌价值的地位。在培育品牌初期,茶企业需要拥有富有品牌内涵的商标,并且及时以法定流程为依据申请注册,使知识产权成型,这样有助于将品牌形象树立起来,并使知名度提升,便于顾客辨别消费。同时,企业注册商标后,能够受到法律保护,使茶企业被其它企业贴牌的可能性降低。例如,创立在1890年的立顿茶品牌,之所以能够使“立顿”红茶在夜总会、高级宾馆等高档场所推广,并销售出高价,与自身持之以恒的培育品牌有很大关系。茶企业在培育茶品牌的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将自主品牌创立起来,获取富有茶品牌涵义的商标专有权之外,还要利用广告宣传茶企业良好的形象、显著的质量优点以及全面专业的服务。如果创作者创作出拥有原创特性、内容符合法律的广告作品,势必就取得了著作权,就能够享受知识产权的保护。所以宣传品牌时,应当学会使用知识产权制度实时制止他人展开非法模仿,防止客户误解本企业茶品牌导致品牌形象淡化的事情发生。

2.3品牌维护

维护品牌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步骤。一个企业想要持续维系较好的发展势头,应当拟定出有远见的策略,以充分调研市场为基础使企业的服务、产品的品质和创新性加强,同时运用知识产权和权利化创新成果,使企业单独的知识产权形成,进而维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处理某个问题的技术方案、生产方法,包含实用性新技术、发明、外观设计等都可以是专利。同茶叶相关的专利主要在茶叶包装和深加工之中产生。茶叶的深加工指通过传统工艺加工好新鲜的茶叶后,再进一步运用高新技术,把茶叶中各种功能性的成分,通过一连串的纯化、分离手段制造成茶制品的流程。当前,冰茶、速溶茶、茶多酚、茶多糖、单体儿茶素等均是茶叶深加工物质。这些茶叶的成分有很多神奇功效可当作天然原料而广泛应用在国际食品、医药、日用工业、化妆品工业中,而为了在这些领域争得一席之地,企业应当开辟出自己的品牌,在我国已经有86项属于茶叶深加工发明专利。另外在包装茶的流程中,外观设计的功能不可小觑。而茶叶存放所需容器,即包装历经了从简到繁,从单一到多种的演变。在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升的当下,为了维护品牌在保证茶叶质量的基础上也应当从包装上下功夫,设计出独特的包装,有利于目标用户辨别。总之,茶企业为了在技术上处于优势地位,应当将本单位的专利战略制定出来,积极地研发和创新技术,同时适时地根据知识产权制度申请专利,确保企业在将来市场发展中独自拥有新产品和技术,将生产、运营的主动权掌握在手中。

3重视知识产权,为茶叶品牌建设保驾护航

3.1企业应对知识产权给予高度重视

品牌竞争是一种市场竞争,竞争的核心是知识产权。企业应该充分清楚品牌和知识产权紧密相连,树立起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从创新要素、主体、环境、机制等方面拟定出企业品牌战略,把申报和保护知识产权列入到整个知名品牌的整个流程中去。例如1842年在彰化成立的“峣阳茶行”,在2004年展开新一波转型。百年老店对消费用户来说,具有品质稳定、产品特色、价格公道等保证,不过也让人产生保守、传统、陈旧等联想,该茶行创新运营理念,将东方传统与西方时尚品味相融合,重视用户需求,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包装,并与生动有趣的空间规划相结合,打出“随时随地、轻松惬意享受好茶”的标语,通过该种创新,打造出了颠覆常人对茶的旧思想,使茶变成了富有生活品味的消费品,从而创造出自有品牌。

3.2加大惩罚侵犯知识产权分子的力度

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展开有力、有效的惩处,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有力武器,茶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品牌,申请专利之后,就可以受到法律的保护。不过如果惩罚侵犯知识产权的人的力度不够,或者使侵权行为得到的利益远远大于惩处的代价,那么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会频频发生,为了能够维持茶叶市场的稳定,相关部门应当在知识产权法律中拟定或者修订有关条例,并加强惩处侵犯知识产权力度,在根本上改变茶企业知识产权诉讼案中难维权的难题。惩罚侵权人时不应局限在罚款数目上,而在严厉打击惩处的有效性和有力性上着手,即应着重打击侵权分子的能力,对于屡次不改或者侵权严重的应当要将其阻拦在市场运营活动之外。

3.3革新现存的知识产权执法体制和管理制度

运用体制改革加速释放出品牌建设和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红利,建议按照深圳整合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体系和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实践经验,尽快改革国家层面上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使知识产权执法合力成型,大幅提升权利人的维权效率。

3.4知识产权终审法院的建立

在我国范围内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有三个,这是司法改革的主要成就,不过因为管辖权和运营受到限制,仍然无法将最终判决知识产权案的统一性问题处理好。本人认为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茶品牌乃至其他领域知识产权问题,建立知识产权终审法院势在必行,这样不但能够使包含中国在内的全球投资者重拾信心,同时指引大型知识产权案件影响经济和社会的趋势。通过以上知识产权保护的策略,能够为茶企业品牌的维系提供有利的保障,为规模小、个体茶叶运营者创造自有品牌,申请专利奠定基础。

4结语

现今,我国茶叶的生产和流动都差强人意,为了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利益,很多不法茶商就会冒名顶替著名品牌来销售质量不佳的茶叶,这导致很多企业的品牌形象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企业创建自己品牌的基础上,申请专利、贴商标,通过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保护,就能够降低盗用品牌的事情发生,为茶企业稳健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国华.运用知识产权推动茶叶品牌建设[J].农业展望,2007(7):33-35.

[2]蔡丽辉,杨吓强.浅谈茶叶品牌建设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6(1):61-62.

篇9

知识产权作为文化创作或技术创新的成果的所有权,它决定了所有者的文化或技术的使用权利,不但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在市场经济社会更多地体现为以此为背景的经营中的使用权利。体育知识产权是国家或体育组织者、体育工作者一级体育赞助企业和个人应当拥有的对体育活动的名称、标志或企业智力活动的成果、荣誉和声誉依法享有的权利,体育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中其价值也更多地体现为经营权利。其保护范围可以是体育学方面创新成果,也可以是体育项目、体育技术创新、体育科技发明专利、体育商标产品,还包括活动名称、活动口号、运动会口号、吉祥物、会徽、徽标、会歌、会旗以及依据现有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规定,在体育活动期间使用的体育器材、器械、体育实验机构等各类内容。知识产权的范围具有由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界定以及所有者申请、国家认定的特点。

基于国家自身,以及单位、个体劳动者应当享有的体育知识所有权的权利,国家非常重视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制度建设,已经初步构建了一系列由《商标法》、《专利法》、《民法通则》、《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专利条例》、地方各级人大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构成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承认并履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项下的义务。相继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条约》、《专利合作条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等10多个国际公约、条约、协定或议定书,实现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接轨;实现了在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组领导之下的,由国家商标局、专利局、版权局等国家行政管理与执法部门、知识产权行业协会、人民法院相协调的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国家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实行了专利人、商标人资格制度和资格考试制度;国家注重知识产权大众意识教育,尤其对于领导干部、经济工作者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开展每年一次的“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通过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保护知识产权专题研讨班”,全面提升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国家注重从国家层面以及经济领域的沟通协调、机制的构建,通过与世界各国举行知识产权圆桌会议、签订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建立了与外商投资企业定期沟通协调机制等途径,努力在国际间就知识产权问题方面达成广泛共识。

对于在国内举办的世界性或国内重大体育活动,国家知识产权局每次都对于涉及活动的标志的外观设计作出专门规定,明确凡是涉及体育标志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将不能被授权,海关总署、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部门也就管辖的知识产权领域做出相应的特别规定。除中央政府有关法律及规定外,有关地方政府或国家部门还以地方公告、部门公告的形式进一步完善体育活动期间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在体育知识产权中存在不同层面的被侵权现象

由于国际、国内一些不法企业或个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之下,或法制意识淡薄,或恶意侵权,对体育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内的知识产权资产不断进行侵袭。目前从侵权主体看,大致有三类,一是包括企业,主要是涉及房地产业以及食品、饮料、电子等行业;二是新闻媒体和社会中介机构,主要涉及以体育活动名义或名称进行诸如会议、论坛、展览、演出的组织,并存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征集广告、赞助行为,有的还聘请中介机构组织商业活动;三是机关、团体,在宣传中随意使用或变更使用标志、口号等。

体育知识侵权行为主要表现为对体育知识产权中的诸如名称、名誉等无形资产的侵占,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经营利益,其中生产侵权产品比较常见,很多如生产侵权的服装、鞋帽、生活用品、运动器材、食品等。有的表现为商业炒作,比如“某某品牌为体育活动指定品牌”、“某某产品为体育活动唯一赞助商”、“某某企业为体育活动合作伙伴”等。另外还包括以擅自以体育活动名义非法组织的研讨会、商贸洽谈会、交流会、非公益广告,擅自将体育活动标识、徽章用于纪念卡、旅游纪念品、公共设施、服装、手表、包装袋、企业名称中等。在世界范围内,还存在对于体育活动国际域名恶意注册、使用,并借此进行的商业活动。

三、积极实施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策略

体育知识产权是国家层面的重要技术资产,是个人层面的物权和财产权,无论是从政府角度还是从企业和个人利益出发,应当重视体育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家应加大立法力度,细化对潜在商业使用标准情形的列举及界定,明确侵权范围;加大对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宣传,增强人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维权水平;强化对侵权行为的惩戒力度,规范侵权案件的立案和审理,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精心进行体育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构建、程序管理、技术保护,堵塞知识产权流失的漏洞。

篇10

关键词:

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一种法律权益,当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在某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成果时,这个个人或者组织就具有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无形的,并且它只归将其研制出的一方所有。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我国对多项成果实施了知识产权保护,例如:版权、专利权、发明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我国的经济水平息息相关,知识产权能够刺激我国科技的发展,使我国拥有更多的科技资源,并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国际化建设。

1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是保护国家利益的基本途径之一。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对一个国家知识和国际关系的保护,也是新时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存在的一种权益保护形式。在国际贸易进行过程中,许多发达国家为了获取更加有利的国际地位,获取国际贸易的主动权而故意将物质部门所提供的产品价格压得极低,而提高与知识产权有关部门的非物质部门的产品价格,由此可见,知识产权对一个国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知识产权保护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国际科技的整体发展,个人或组织所研制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中的含金量越来越高,知识产权在这些服务和项目中占主要的比例,在国际贸易交流中,知识产权所占的比例只会越来越多,而不会变少。自从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我国从发达国家吸取了先进的经验,并引进了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而我国之所以能够使用这些技术作为我国发展的动力,也有赖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全面普及。可以说,知识产权制度是对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双重保护,只有在知识产权有所保障的环境中,国际贸易才能顺利开展。

1.2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在国家工业发展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四个时期:首先,国家创造出新的产品,产品生产后流入国内市场;当该产品生产过量后,国内市场进入了饱和状态,该产品或许会销往其他国家,走进外国市场;国内企业对外国投资,向国外的制造单位提品和原材料;国内市场受到外国市场冲击,产品多由进口流入。从国际贸易角度看,当国内市场受到冲击,一种产品的占有率逐渐被进口产品所取代时,国家和企业就会转而进行该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以保证该产品在原本生产国家的地位,从而改变原本工业发展的时期变化。但知识产权只能保护拥有技术国家的利益,而对于还需要从发达国家引入技术的发展中国家来讲,这种知识产权的保护让发展中国家无法抢占外国市场的先机,导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2我国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2.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

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较晚,因此,许多企业还认识不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每年我国都有大量的科技成果产生,但申请专利和其他形式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人或单位却很少。企业的发展不应该只把目光集中在有形的资产上,还应该着眼于无形资产。目前,我国缺少详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而我国已有的知识产权大多集中于文化类的产权保护方面,而在经济方面的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松懈导致了在最近几年中我国总有知识产权被人抢注的事件发生,造成了许多损失。因此,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必须被人重视,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能够推动企业发展。

2.2知识产权人才缺乏

在发达国家中,知识产权保护一般会设立专业部门并聘请专业人士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或提供知识产权的咨询服务,而在我国却并无设立这样的组织,同时,我国专门学习知识产权的人并不多,在专利的申请、商标注册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方面都精通的专业人士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当企业在国际贸易交流过程中一旦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部分,很大程度上就会处于被动的位置。

2.3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不够完善

理论上,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是利用法律的武器对个人和组织的研究成果进行的合法的垄断,而许多跨国企业却不能接受这样的垄断规则,因此,他们会利用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的漏洞来改变其垄断的地位。对于这种非法行为,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应对反垄断体系的法律政策,但我国虽然曾经跟随国际大潮流改变过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但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中关于反垄断的条款却少之又少,而且仅有的条款可操作性也很低。以这种情况来看,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如果遇到钻知识产权法律漏洞的情况,我国只能处于尴尬的位置,无法及时解决这类问题。

3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3.1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3.1.1国家政府颁布更多福利政策

要想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首先在制度上就要表现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家可以对此颁布更多知识产权的福利政策,扶持高新科技的发展,也鼓励我国大型发明和专利技术的研制,让更多的学者们认识到他们的付出有回报。同时,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能够让我国在科技上能够拥有自。政府也可以为知识产权的保护设立多种基金,扶持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使更多个人和组织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能给自身带来利益。

3.1.2完善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法律

良好的法律体系会给我国知识产权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创造中国式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意在鼓励科技创新脚步,使我国从科技角度能够和国际发展接轨,我国应该重新修订或完善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并从我国曾经发生的侵权案例中寻找保护知识产权的办法。同时,我国应该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执法程序,在国际贸易交流时若是发生知识产权纠纷,那么就可以及时有效且公平公正的解决知识产权纠纷问题。我国还应在法律方面进行国际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对话,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在国际上的地位,增加我国相应专利应在国际上享有的权利。可以说,从法律上重视知识产权才能真正意义上改变我国知识产权的现有情况,避免侵权现象的发生。

3.1.3重视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人才的培养

在国际竞争中,专业人才是竞争的核心,拥有更多的人才意味着竞争力的提高,国际贸易中也具有更多的优势。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国际跨国企业数量逐渐增多,由于我国在开放初期并不重视人才的聘用和培养,导致了大量人才流失到外国企业中。如果中国仍然不重视人才的利用,那么中国企业的发展就缺少了动力,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人才,他们能够解决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若企业配备这类人才,企业就能提升整体知识产权工作认知水平,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地位。

3.1.4利用发达国家经验发展中国特色知识产权保护系统

国家知识产权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的特色,拥有国家特色的知识产权往往能让国家有特色发展的方向。在最近几年,美国逐渐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大力维护本国知识产权,美国的媒体盗版作为知识产权侵犯现象最严重的一项最先受到了整治。同时,美国也对此加大了惩治的力度,所有与媒体盗版有关的个人或组织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无一例外。中国也应当实施这种严格的知识产权维护机制,对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资源进行保护,还可和其他国家合作进行联合保护。3.2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3.2.1利用企业品牌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在知识产权拥有极高含金量的今天,企业的品牌建立所蕴含的的价值甚至超越了产品知识产权的含金量,因此,企业应该在保证知识产权不被侵害的前提下,以企业的品牌为宣传噱头以增加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知识产权是企业建立品牌的前提,所以,企业只有拥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侵权的应对方案才能保证企业的品牌在市场中屹立不倒。在国际贸易交流逐渐变得密切的今天,知识产权的保护战略应该与国际资源市场结合,利用跨国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我国国内许多老牌的知名企业由于早期不懂得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在走出国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所以,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建立企业特色品牌,能够保护企业的基本权益不被侵害。

3.2.2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部门

从我国加入到国际贸易以来,我国因知识产权引发的经济纠纷就给我国造成了数以亿计的损失,为了保护我国的知识产权不被侵害,我国应该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待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首先,我国应当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部门,收集知识产权相关信息,关注国际知识产权变化动态,并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咨询服务,对企业有关产品知识产权的部分进行归类划分管理。每年国际上大多数专利发明都可以利用文献检索的方式找到,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可以针对这些文献比较其相似程度,以发现这些专利发明之间是否存在侵权现象。另外,我国还可以放宽专利的申请条件,提升专利申请的通过概率,政府也可设置专利申请的网站,方便有科研成果的组织或个人提交专利结果。通过这两种方式,个人或组织能够更加积极配合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也能够推动我国高新科技的研制和诞生。

3.2.3利用知识产权提升企业创新效率

企业知识产权的建立需要一个体系,但过少的知识产权并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因此这就需要知识产权的产量增加,让知识产权成为企业日后发展的主要体系。在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体系时进行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普及,让企业领导层和基层员工认识到知识产权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同时,企业应该以专利技术建设为中心,开发新型产品,以此引入更多人才辅助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在国际上的作用。另外,企业应当加强和其他企业和科研部门的合作,借助外界的力量提升企业的总体实力,以此提升企业新技术开发的效率。

4结语

在国际贸易交流逐渐密切的今天,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中国的企业面临着更加残酷和激烈的四场竞争,而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的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知识产权的保护关系到企业和国家的共同利益。在法律方面,我国应当加大力度将保护知识产权的优点进行大范围宣传,从而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在保护自身。同时,我国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现象应当给予严厉的惩罚。如此一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会占据主动地位,取得其他国家的尊重。

作者:王静 田海霞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武欣欣.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篇11

微软的总法律顾问以及高级副总裁Brad Smith表示,微软新的授权方案与微软和美国司法部达成的反托拉斯和解方案、微软与欧盟委员会就同一问题正在发生的纠纷均无关系,“在与行业内的其他企业进行了密切磋商后,我们认为采取这样的步骤是非常重要的。”

Jupiter Research的分析家Joe Wilcox将这项新策略称为微软“重要的第一步”,因为这表明软件行业内最臭名昭著的专利技术坚持者开始转向更加开放的产品开发策略,“微软通常对此(知识产权)非常在意,其做法使其显得和其他企业有些格格不入。我认为,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非常明显地表明微软内部正在发生变化。

微软的任何产品都是需要授权的,Smith说:“使用和交换知识产权对于IT产业的持续增长和进步是非常必要的,微软允诺对其知识产权的授权基于一个明晰的、从商业角度看是合理的遵循业界惯例的条款。”微软每年花费40亿美元进行研发,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其他开发者强烈要求微软开放的技术通常都和微软手中的王牌――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Office办公软件相关。微软对于这些软件产品的关键技术信息进行了严格的控制,用户只能透过受到严格控制的源代码共享程序访问这些信息。微软的官员对将如何扩展与Windows以及Office相关的授权事宜表现出了相当谨慎的态度。

微软的知识产权商业战略主任David Kaefer在谈及用于和其他应用程序以及服务进行连接的接口软件时表示,“我们已经注意到了API的问题,并打算进一步公开已经投入使用的API的相关技术信息,但我们还要看看用户的反映如何。显然,只要用户对它们仍然持有疑问,那么问题就依然存在”。

篇12

我国高校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而当前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不利情况都将制约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国家教育部1999年4月8日实施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高校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著作权及其邻接权;高等学校的校标和各种服务标志;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或者依法由合同约定由高等学校享有或持有的其他权利。

一、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

有些高校缺少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对知识产权管理的机构缺乏有效的管理。高校知识产权属于多个机构管理,其职能的行使是分散的。许多知识产权机构一般挂靠在科技主管部门内,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或专职管理人员,甚至有关人员根本不懂有关法律法规,知识产权管理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无人负责的状态。

(二)缺乏知识产权专用经费及有效的政策导向和利益机制

申请专利需要缴纳一定的经费,尤其是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要缴纳申请费、维持费、实审费和授权登记费等各种费用,还要缴纳机构的费。如果到国外申请专利动辄需用上万元。目前,高校中职务发明的专利费一般都由课题组从其课题经费中支付,由于课题组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课题任务一旦完成,专利维持就显得很困难,而发明创造的专利权的有效性是以专利权人缴纳规定数额的年费来维持,一些有前景的专利由于无法按时缴纳维持费而不得不放弃专利权,造成学校知识产权的流失。尤其是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它的审查周期长,往往需要二三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授权,其效益的体现需要更长时间,如果仅由发明人决定专利维持与否,就很难有效地保护高校的专利。这与无知识产权专用经费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明文规定了对发明人员的“一奖两酬”,但至今许多高校由于经费不落实,对这一规定未能兑现或兑现不到位,影响了发明人或设计人的积极性。

(三)缺乏严格的保密制度

目前高校在科技活动中,技术泄密问题比较严重。现在高校仍有一些科研人员利用手中掌握的属于学校职务成果的技术资料,私下去从事校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兼职活动,泄漏了高校辛苦得来的成果。而且由于人员流动中有关人员离职后和高校签订的合同方面不够完善,甚至有些人员是借着自己手中所掌握的高校知识产权成果来谋取高薪和好的职位,许多科研数据和成果被流动的科技人员无偿占有和带走。还有一些科技人员故意?昆淆职务成果和非职务成果的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把其手中应属与职务作品的成果当成非职务申报专利进行转让等,这样都造成了高校的损失。

(四)科研成果重复研究多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人员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研工作模式,在选择科研课题立项时,不是以市场经济前景为指导,而是以获得科研经费为目的,忽视查新工作,在不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不管研究的课题内容是否重复、是否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情况下,将他人已完成的项目、已取得专利的发明创造进行立项,重复研究,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使高校的科研水平受到严重的阻碍,影响高校开发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所得的“研究成果”得不到法律保护一旦形成产品投入市场后很容易造成侵权,使高校在经济上蒙受损失。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状况,制约了高校的科技创新。

二、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认识上存在差距,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高校管理和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的深刻内涵缺乏了解,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如何保护的程序掌握的不够全面,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缺乏战略高度、全局观念,知识产权保护缺乏专门人才。另外,管理人员认识上存在差异,重视程度不同。这些原因,造成多数高校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目前,仅靠部分科研人员自身力量保护、应用和推广科技成果,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评价体系不科学,缺乏激励机制

高校的排名,教师职称的评定等都要依靠科研成果作为必备的基础条件,而专利技术的成果在近几年得到部分确认。科研成果是以、著作出版、科研项目、科研经费、鉴定和获奖结果等为体系,多数专利技术不作为评价因素。这些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影响了教师职称评定、晋级奖励、绩效考核,使学校和科研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去增加支出用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而科研人员又无法从知识产权保护中得到有效的回报。

(三)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不重视专利技术保密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的观念,许多人对知识产权的概念、意识非常淡薄。研发人员自己不注重保护研发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同时有些人也不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对知识产权的技术缺乏保密意识,造成技术泄密,失去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条件。

(四)对研发的课题和项目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缺位。研发人员未能及时掌握国际、国内的新动态,并受不同地区、研发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新技术运用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研发的课题缺乏前瞻性,造成项目重复和浪费,科研成果难以实现转化,制约高校科技创新。

三、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策略

(一)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部门

受国外著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启示,目前我国国内高校也开始探索建立新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模式。中国科技大学就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以专利保护和合同管理为重点,逐步对该校的知识产权进行规范、全面的管理,在理顺产权关系、保护知识产权、规避技术风险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综观国内的情况和国际的经验实例可以表明,要防止高校知识产权流失,减少高校无形资产被任意侵害和流失现象,必须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工作,建立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体系,设立合理的管理机构。

(二)积极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

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涉及到高校科技成果的专利保护或商业秘密保护、著作权和邻接权保护、高校校名校标以及有关服务标记的使用权利保护等,具有涉及面广、管理复杂的特点,所以完善高校知识产权归属制度,将有助于减少法律纠纷,预防高校的知识产权成果流失。完善高校知识产权归属制度,关键是应该在我国高校中推广知识产权保证书制度。知识产权保证书制度是在国际知名大学中一种非常流行的保护和管理高校知识产权的手段,它有助于高校明确知识产权归属问题。知识产权保证书制度要求任何人员在进入高校的时候,了解学校的有关知识产权条例,统一与学校事先签订书面知识产权协议。

当然由于各个高校情况不同,所以每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有关协定。在制定高校知识产权保证书的时候,可以参考西方一些著名企业与雇员签订的知识产权保证书,采取利益平衡来买断雇员受雇期问几乎所有的智力成果,这样有利于减少纠纷与摩擦。也就是说该制度的推行必须和合理的奖励制度相配套,不然就会打击有关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三)实行合理的技术保密制度

高校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本校的现实情况制定合理的保密制度,使切实可行的保密制度落实到科研课题组、实验室等。学校各个单位要制定有关的保密规章,规章中要明确表明本单位的保密范围。对外发表文章、展览新科技和新产品以及交流有关资料时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以防泄密,造成学校不必要的损失。对于技术资料、实验记录等有关档案的保管必须规范化,对于应该采取保密措施的要采取保密措施,以防有关资料外泄,同时制定严明的保密纪律,并要求有关人员严格遵守。

另外由于知识产权大部分都有时间限制,到达一定时间的发明、技术就要进入公有领域,只有少部分的知识产权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长久维持下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商业秘密。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四)建立专利优先的科研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

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重论文、重成果、轻专利”的现象仍大量存在,所以高校应该建立专利优先的科研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创新热情,使他们主动、积极地从事知识创新活动,产生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激励有关人员:

1.名誉奖励和经济奖励并重。可以把知识产权因素与职称评定或先进评选相结合,对于在知识产权取得及转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者,在职称评定或先进评选时优先考虑提升。同时高校可以把从专利中获得的利益拿出一部分来,专门成立有关专利的奖金,用于奖励发明人和在专利保护管理中有突出成绩的管理者。

2.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分成。高校知识产权成果顺利商业化、转化后,一定要把转化后的收益分给原发明人一部分。这一部分收益分给发明人的形式可以根据发明人的选择或学校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给予一次性的资金奖励或分期给予奖金,也可以把知识产权因素与个人技术股相结合,制定专利转化后明确的发明人可以占有技术股份的激励政策,适用股份奖励。这里强调的是,对待专利发明人,要注意给予他们奖励和从他们自己的发明专利给予他们一定的利益是两回事,要实行奖励和利益都要给的制度,不能从他们应该得到的利益中抽取份额用于奖励有关人员,这样会打击有关人员的积极性。

(五)积极构筑产学研新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