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8 16:14: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什么是语文创意教学—语文创意教学的概念和发展
语文创意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会教、活教、创造性地教,引导学生会学、活学、创造性的学”。语文创意教学源于古代先贤“寓教于乐”的思想,结合了发现学习、创造教育、生活教育等教育理论和情境教育、主体教育、活动教学等教学思想,是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大语文的教学观念也给语文创意教学提供了丰厚的沃土。
二、语文创意教学的原则—创意应注重什么
(1)注重教师有创意的教的原则。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驾驭者和参与者,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无限的教学创意正是我们教学智慧的体现。我曾经借鉴中央电视台《咏乐汇》节目的创意,设计了一堂《走近李白的诗酒人生》的公开课。这堂课中,我化身为诗人李白,与由学生担当的主持人开展人生对话,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堂课没有师生的界限,诗歌的玩味和人生的问答,激发了学生研究作家作品的浓厚兴趣。在大语文的世界里,每个教师都是语文教学的创意者、实践者、享受者,教学即创新,我的课正是在契合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2)注重学生有创意的学的原则。卿平海老师说,大语文视野里的创意教学,重视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在创造中学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在交际中学语文,在研究中学语文。在大语文世界的里,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我教过一个音乐班的唐诗宋词选读课,我让学生先跟录音学唱诗词,然后各小组选择诗词改编成歌曲,小组试唱到最佳效果后在全班展示并教唱。这一创意让学生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致,当枯燥的诗词变成了美妙的歌曲,而精彩的改编又深化了对诗歌的理解,就可以达到文艺双修的效果。
(3)注重有创意编制和使用教学材料的原则。教学材料主要有课本、读本、习题、印发的学案和学习资料等,怎样把这多种教学资料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在于教师的教学创意了。至于学案的编制和使用,那些注重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引导小组高效合作的学案,就是贯穿创新教学意识的学案。
三、语文创意教学的方法—创意的方法从哪里来
(1)语文创意教学来自一个好的教学角度。名著教学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语言等多角度切入,教师要做到由浅入深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视角。我给文科学生讲红楼人物之林黛玉,就是从红楼诗歌的角度切入的,从课题——“冷月葬花魂”,到对林黛玉代表作《葬花词》《秋窗风雨夕》《题帕三绝》等诗歌的探讨,再到师生为林黛玉作诗并交流,学生在诗歌中认识了黛玉的诗魂,又通过黛玉学习了古典诗歌,提升了创作能力。
(2)语文创意教学来自一个好的教学专题。专题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以拓展性和综合性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的极大提升,选择和设计一个好的专题就能开启一个好的创意。我曾设计了“从雨霖铃走进古代送别诗”的专题课,我和学生一起收集并交流了以《雨霖铃》为主的众多离别诗,总结了长亭、古道、折柳、饮酒等常见送别意象,分析了现代人“轻离别”和古人“重离别”的心态,最后在一句“愿天下有情人永不分别”中结课。通过这样的专题课,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鉴赏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语文创意教学来自一种好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大大丰富了语文教学中的创意。我在教古代诗文的时候,很注重诗文之美与书法之美的结合,组织学生以所学诗文为内容进行书法比赛,选出优秀作品贴在墙壁上或利用投影进行展览。学生用各种字体、格式创作的钢笔小楷、诗文条幅和精致扇面竞相生辉,不仅提高了书法水平,而且对诗文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陶冶了高雅的意趣。
当然,语文创意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首要的是吃透教材,从多种教学方案中选择最具创意的方案,才能真正做到创意无极限。
参考文献:
知识学无止境,教师当与时俱进!目前,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就是“轻负、低耗、全维、高质”,而信息技术有其独到的作用,能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一个新载体,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简要谈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理解与认知。
一、信息技术掌握与运用对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作用
1.让沉闷的课堂“动”起来,动感十足
人获取信息知识绝大部分是通过多种感官器官刺激,其中视觉器官是最重要的认知器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改变了“满堂灌”的传统,灵活穿插具有直观性和美感的设计,如动画、视频、图片等,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我们可先连续播放一段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必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情绪瞬间升温,激动与兴奋之后,再来研习课文,自然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让平淡的课堂 “味”起来,妙趣横生
学生面向平淡的教材和呆板的黑板,难免有枯燥乏味之感。利用信息技g,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东西,就可让平淡的教材变成有生命、有声音的物件。电子白板在师生的调控、点击下妙趣横生,往往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春》这篇抒情散文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在课中向学生展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下课前又点击乐曲《春天在哪里》,这样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教学过程妙趣横生,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让有限的课堂 “宽”起来,穿越时空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可以解决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观看制作的课件,学生津津有味地欣赏江南的小桥流水、月下行船、水乡社戏、归航偷豆等情节画面,那淳朴的乡情、可爱的伙伴,那带着露珠的罗汉豆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一下就拉近了文本内容与学生心理的距离,通过老师的讲解,他们很好地理解了“我”的思乡之情。之后展开合作探究,学生对课文精髓的理解和重点的把握自然水到渠成,实现了教师讲读与课件展示的互补,既增加了教学信息量,让课堂“大”了、“宽”了,结果内容也更丰满,教学更精致,三节课要讲完的内容两节课就完成了。
二、信息技术掌握与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学中,我们知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而对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我们往往容易陷入一个使用误区,就是把本该属于辅助地位的多媒体展示平台,替代教师的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变成课件的解说员与播音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打了折扣;“优质高效”的竞赛课堂变了味,本末倒置,“主导人”被辅助教学的物件牵着鼻子走。要知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是活生生的人,能洞察课堂中的问题,及时输送、反馈课堂教与学的信息,教师可以对制作好的课件及时进行调整、改进,甚至大胆跳过、舍弃一些内容,教师和课件服务的始终是主体学生。一切要围着主体转,如果教师的作用只限于“授业”层面,围着课件转,生搬硬套,就谈不上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其知识水平与课堂驾驭能力就无法体现,高效优质的教学自然无从谈起。
当然,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的话题,有许多人极有见地地评论过。以上看法不过是笔者的肤浅之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教师,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课改的探索过程中一定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参考文献:
二、地理课堂教学互动环节问题的应对策略
1.紧扣教学目标实施有效互动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能否制定出准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它作为组织教学的依据,关系到新课改理念是否得到贯彻,以及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高效。合理、有效的课堂互动对达成教学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互动内容、方式、时间等方面的选择、设计、组织实施,以及对课堂生成处理的取舍和处理艺术上,都应做到“心中有标”,并在课堂互动特别是利用生成性资源进行互动时,经常对照教学目标,调节、引导,确保课堂互动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2.形式与内容并重,实现真实互动
教学互动主要包括师生问答、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等看得见的形式上的互动,但互动形式应服务于教学需要和教学内容,做到形式与内容并重,而非为互动而互动。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组织课堂互动时,就特别注意这一点。例如,某老师在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对互动活动的设计和处理,就很得当。他首先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绘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图并描述其相互关系;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述。”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中国四大典型案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关系,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培养地理分析方法和综合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探究合作过程,培养独立思考习惯,形成普遍联系观点;树立正确人地观和发展观。”接着,课堂所有教学互动活动都紧密围绕这些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互动过程由复习旧知—设疑导学、典型案例—小组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反馈评价—巩固提升等环节组成。其中第一环节选取的旧知是“四大圈层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在让学生建立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表象方面,皆具典型性,又因学生熟悉,因此互动积极,课堂气氛热烈。接下来大部分时间用于第二、三互动环节: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个合作学习小组,明确学习小组规则,选取新疆、天津、、云南四个典型案例,教师提供各地区的一系列图片、文字、数字等学习资源,每组就一个地区进行问题探究,所探究的“问题串”既有教师设计的,也有探究之前学生提出的疑问或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课堂上学生随时生成的问题。之后,各组轮流交流、汇报,其他小组同学、老师可进行质疑,交流、汇报组各同学都可答疑。整个课堂互动紧扣教学重难点,目标达成度高。
3.面向全体,多向交流,共建平等互动
新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教师应是课堂教学中一名平等的首席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师生携手前行,在课堂生活中实现学生成长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和谐统一。为使课堂上能实现有效互动,教师在课前不仅要备课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预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想法,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兴趣以诱发互动,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上的体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想方设法促进互动,放下架子平等互动,在课堂互动中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发现;提高自身启发引导的教学能力,随时可以从学生的话语中发现优缺点,并给予积极的引导。要调整心态,尊重学生一些错误的认识甚至是“异想天开”,同时给予积极引导,切忌不置可否、嘲讽、责备。
一、新课程要会用多媒体,但多媒体教学不等于就是新课程
现在,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场景:上课时,在教室里摆上一台电脑,弄上几张图片,从网上下载一点儿相关资料,就美其名曰“新课程”了!
的确,在语文教学中,电脑的作用主要在于:从时间上,课堂的容量上,课程的资源上,为课堂呈现了一片广阔的视野天地,丰富而又多彩。但是我们也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否则,现代信息技术的过度应用将大大削弱了语文的魅力!
新课程就是用课件教学,其结果是课件成了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老师所要展示的东西全部输入电脑。由于课件的内容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都是程式化的,面对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却处处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为了完成任务,老师只有用“请君入瓮”式的引导下,依次将课件展示出来。抛弃了黑板的老师成了微机操作员!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新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二、“自主、合作、探究”不是新课程的唯一方式,更不能流于形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人就开始在每一课堂上运用了,每提出一个问题必然要分组讨论一番,认为这就是合作了,这就是探究了,纯属牵强附会。
新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为这种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是在美好的愿望下伴随而来的是小组讨论运用的不当,导致讨论形式化,为讨论而讨论,往往得不偿失。.
三、课堂活动体验不是新课程的标志
渗透在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起到喧宾夺主、不知所云、画蛇添足的反作用。主要表现有:
活动变成搞笑。比如,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想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只能是搏取一笑。偶一为之活跃气氛尚可,否则,这样的老师真搞笑!
活动变成无聊。有些课堂教学没把握住分寸,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是“为活动而活动”。例如让学生表演《七根火柴》中数火柴的动作,完全没必要,很有可能变成哄堂大笑,效果适得其反。
活动跑了调。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形式上是活动的特征,但是内容上偏离了目标。上成了政治课、生物课、法律课等。完全不着调。
四、课堂评价不能光表扬
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语言苍白。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经常是你答的“太对了”、“真棒”“好”“了不起”……让人感觉老师的语言空洞。体态语言也要适当,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手势,只要富有真情实感,就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备受鼓舞。
五、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别忽视教师正确引导
新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却让有的老师一下走向另一个极端:“自主”变成了“自由”: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一堂课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设想,让学生就若干问题去读读念念,说说讲讲,而自己只作为点名者、发问者、旁观者。老师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提的问题有没有价值,这堂课上得有没有价值。
自主学习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师的职责只是维持纪律,或者根据教材重难点抛出几个问题或几个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学、自练、背诵、记忆,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人翁地位。可是强调教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
这种观点其实是对自主学习本质的一种误解。自主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而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忽视了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可能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指导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很高,自治能力较差,对自主学习的适应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