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1-29 10:53: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旅游资源的核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旅游资源的核心

篇1

【关键词】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判断矩阵;AHP;Delphi;

新乡地处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面积8049.45km2,总人口557.2万人。新乡地质旅游资源丰富,有着25亿年的地质演变史的太行山在新乡市域范围内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地质旅游资源优势十分突出,现已开发出关山国家地质公园、跑马岭省级地质公园和凤凰山省级矿山公园等地质旅游景区,是新乡市旅游业发展的主打品牌。

高品位、内涵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为新乡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长期以来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地质旅游经济规模不大,地文景观资源开发相对落后于周边地市。本文在对新乡市现有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旅游学、旅游地理学、计量地理学、系统论、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Delphi)的相关理论,探讨减少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结果中主观色彩的综合评价方法,选取14个对旅游资源开发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新乡市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新乡市主要的9个地质旅游资源富集区进行了评价,为新乡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1、新乡地质旅游资源赋存状况

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山区。具体到各景区和景点,地质旅游资源赋存如下表1-1所示:

2、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相关理论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极为广泛,不仅涉及到旅游资源本身,还涉及到资源环境和开发条件等因素[4]。旅游资源的价值决定了旅游开发的功能,关系到该旅游资源的地位、意义、开发规模等级和市场走向,进而影响到开发和保护的前景;资源环境关系到旅游地的接待规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条件直接对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构成影响。

目前各国采用的评价模型来看大体有两类[5]:一类为主观评价,是基于评价者(旅游者或专家)对于旅游资源的质量个人综合体验而进行的;另一类为综合型定量评价模型,是在考虑众多因子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者或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并用数理方法确定各个方面的权重值,建立较为客观的评价模式。如我国北京大学陈传康、中山大学黄进等对丹霞地貌的旅游评价;中山大学保继刚提出的总目标评价模型;南京大学楚义芳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观赏型旅游地建设的不同旅游资源评价系统。

本文应用系统的理论,采用AHP和Delphi法建立模型来对新乡九个主要的地质旅游资源富集区进行评价。其主要步骤是:

(1)确定评价目标和评价因子,建立层次模型,构造多目标决策树

首先确定评价目标,采用系统的观念分析影响评价目标的主要和次要因素,确定出不同层次不同组织水平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总目标层之下,划分评价项目层和评价因子层,

不同层次间的各因素构成多目标决策树。

采用特尔菲法对所构造的多目标决策树(层次模型)向评价者发出征询问卷,并根据回收有效问卷进行归纳总结并修改,直至所有评价者对多目标决策树(层次模型)都满意为止,确定层次模型的最终因子。

(2)构造判断矩阵

对于某一评价目标建立的层次模型,采用Delphi法向被调查人发出征询问卷,应用1~9标度[6](见表1)作为量化标准,对同一层次上的各因子对于上一层某项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构造判断矩阵。

A= =

式中 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显然判断矩阵有如下性质:

对于 ,有aij>0,aij=1/aji,因此此判断矩阵为正负反矩阵。

对于 ,有,aij=ajk=aik,则称A为完全一致性矩阵。

2、4、6、8 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倒数 前者(fi)与后者(fj)重要性之比为aij,后者(fj)与前者(fi)重要性之比aji为aij的倒数

(3)判断矩阵的计算及层次模型各因子相对权重值的确定

对于判断矩阵进行计算,求取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λmax。

由于评价者是凭借自己的判断来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难免存在主观性和误差,因此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对判断矩阵修正的依据是随机一致性比率,即利用判断矩阵的完全一致性特征进行一致性检验,求得一致性指标,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对于不具有一致性的判断矩阵,对其进行修正,直至满足一致性指标[6]。一致性检验计算公式为:

一致性指标

随机一致性比率

R.I.为同阶平均一致性指标(见表3),当C.R.≤0.10时,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当C.R.≥0.10时,即认为判断矩阵不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要对该判断矩阵进行修正,直至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具有满意一致性的判断矩阵,其特征向量即可作为该层评价因子相对于上一层目标的相对权重值。

(4)选取一定的指标对各评价因子进行赋分评价,并乘上该因子的权重值,从而得到最终定量评价结果。

3、新乡市主要地质旅游区资源评价因子的选择及模型的建立

本文根据新乡市旅游市场实际,应用系统和层次分析法(AHP)的理论,采用特尔菲法(Delphi)向被评价者(地理学教授、高校旅游学专业教师和学生、政府机关领导、旅行社负责人和其他旅游从业人员)发出征询问卷,并不断根据回收有效问卷进行归纳总结并修改,最终确定了影响该市旅游资源开发的14个因素,建立了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层次模型[7](见图1)。该层次模型共有三层:总目标层(O)体现该评价体系的目标;综合评价层(A)为评价目标层的具体化,以资源价值、社会影响、景点规模和旅游开发条件四个要素具体描述评价目标;评价项目层(B)是综合评价层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综合评价层各因子的量化指标。

针对上述模型,建立如下5个矩阵,并计算如下表4-8:

经过数据整理,得出该评价模型同一层次相应因子对于上一层某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如下表9所示。

从各评价因子的相对权重值来看,资源价值对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最大,而这当中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起着主要作用,历史文化价值次之;社会影响对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仅次于地质旅游资源本身,其中知名度起着主要的作用;旅游开发条件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次于以上二者,区位条件、餐饮服务条件和交通通讯起着主导作用;景点规模对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4、新乡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依据评价模型设计了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调查表,各评价因子取自前文建立的模型,各因子总分均以100分计。为减少主观性,参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价标准》,制定了综合评价的赋分标准(表10),向评价者发出征询问卷,对全市9个主要的旅游区进行评价。

综合评价利用前文建立的评价模型各因子权重值和各因子相对得分,得出各景区定量评价结果如下表11所示:

5、结论

通过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的建立,结合定量评价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1)从旅游资源价值来看,新乡市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或科普教育价值的地质旅游资源较多,部分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从旅游资源的社会影响来看,新乡市的旅游资源社会影响与周边地市景区相比普遍不高,这说明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宣传程度不够。

(3)从景点规模来看,新乡市的旅游资源的形态结构保持较完整,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和谐,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较大,疏密度一般。

(4)从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来看,主要旅游客源地集中在省内,区内旅游资源与邻近地市有很大的连续性;餐饮住宿条件一般;交通通讯条件一般;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程度不够;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因此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限制因素主要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资金及其人才短缺。

(5)从旅游开发的方向来看,区内以万仙山、关山为龙头的地质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广阔,这正好与国际旅游发展的潮流――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相合拍。

(6)从旅游开发的前景来看,一方面区内高价值、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有待于转化成高质量的旅游产品,转化成高效益的旅游经济;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些潜在的旅游资源、重新认定的旅游资源与目前普查认定的旅游资源一起,构筑了新乡市旅游发展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冯祖杰、朱世刚、符光宏等,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新乡市人民政府,2007,67

[2]杨涛、赵东力、宋红伟等,河南跑马岭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卫辉市人民政府,2007,44

[3]张建斌、张修田、兰自亭等,新乡市凤凰山矿山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新乡市凤泉区人民政府,2007,49

[4]陶梨主编,《旅游地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1994.12,p47―68

篇2

一、相关概念的厘清

(一)旅游资源

保继刚在与楚义芳、彭华(1993)合著的《旅游地理学》一书中,提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这个概念强调的是被人类开发利用并直接运用于产生经济效益的旅游资源。

谢彦君(2015)在其所著的《基础旅游学》一书中,提出“旅游资源是指先于旅游而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对潜在旅游者所具有的休闲体验价值而可供旅游产业加以开发的潜在的财富形态”。这个概念强调的是还未被开发但是存在休闲体验价值和潜在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

笔者认为,由于旅游被定义为产业,旅游资源是必然被用于经济活动中的,因此选择从资源的经济价值出发,来界定旅游资源。

牛津字典(牛津大学出版社,第六版?英语版,2000)中对“resource”的解释是“a supply of something that a country, an organization or a person has and can use, especially to increase their wealth: the exploitation of minerals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翻译:一个国家,一个组织或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并且能被他们所利用的供应品,通过对矿物质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能增加他们的财富。)解释中强调资源是可以被使用来增加财富的,换句话说,资源是被运用于经济活动中的,这一定义反映了资源一词的经济内涵。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资源即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这再次印证了资源的经济内涵。再者,资源一词本身就来源于经济范畴,所以离开了资源的经济价值来谈资源是毫无意义的。

同样地,对于旅游资源的概念来说,旅游资源来源于旅游业的发展,同一般资源一样,不能离开其经济价值来谈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包括了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当旅游资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时,旅游资源的吸引向性决定了这部分旅游资源是已被开发利用的事物和因素(笔者将这部分旅游资源看作是已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这恰巧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而还未被旅游业所利用的旅游资源(笔者将这部分旅游资源看作是还未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即处于未开发状态的旅游资源,虽然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但是由于处于未开发的状态,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并未转化为现实经济价值,不能被划归为旅游产品中。

(二)旅游产品

谢彦君在其所著的《基础旅游学》一书中,提出“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性休闲体验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笔者比较赞同这个定义,因为旅游产品除了包括带给旅游者愉悦的经历和感受它也是经过开发利用之后形成了旅游景点、设施和服务的总和。

人们通常所认识的产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的,即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而出现的。在市场营销学中,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用于满足人们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事物。整体的产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核心产品,指顾客购买某种产品时真正想要获得的利益;有形产品,指某种产品出现在市场上的具体形态,这种形态表现为产品的式样、质量、品牌和包装等。它是核心产品得以实现的形式;无形产品,指顾客购买某种产品时所获得的附加利益和服务。其中,核心产品是最基本的一层,不管是任何产品需求都将会作为交换的前提。

同样地,旅游产品也应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为前提,通过交换使得交换双方获得各自的利益。而旅游产品就是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后形成的旅游景点、设施和服务,以及旅游者所获得的经历和感受,其经济价值表现为通过向旅游者销售获取收入。对于旅游产品来说,其核心产品就是旅游者所获得的一种旅游经历和感受,即旅游产品是旅游者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旅游目的地通过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获得旅游经历和感受,而不是获得旅游产品的所有者提供的旅游景点、设施和服务本身。

二、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关系辨析

(一)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辨析

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就变成了旅游产品。就旅游产品来说,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就旅游资源来说,得到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是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而未得到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是不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也可称为潜在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这部分旅游资源是已被开发利用的,并且为旅游经营者所利用来获取经济收益的;第二部分是不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这部分旅游资源是未被开发利用的,但并不代表它是不具有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只能说它的潜在经济价值由于未被开发利用所以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

同样地,旅游产品也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旅游产品的核心部分,即旅游者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所获得的经历和感受,其经济价值可以通过直接向游客销售获得收入来体现;第二部分是旅游产品与旅游资源的叠加部分,即旅游资源经开发利用后形成的旅游景点、旅游设施和服务。这是旅游资源的具有现实经济意义的部分也是旅游产品中的实体部分。

篇3

随着区域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必须研究竞争力的构成。本文在吸取众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一个全新视角来研究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构成,为如何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一、区域旅游竞争力构成研究回顾

(一)以往研究的回顾

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构成复杂来源广泛,再加上角度不同,人们关于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研究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大致可分为4大类:

1.市场业绩构成说

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区域旅游竞争力就是某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能力。他们把市场占有能力、盈利能力、国内外游客人数以及旅游行业的生产率等这些市场业绩表现,作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如张争胜等人用旅游收入、接待旅客数量和旅游企业数量等评价广东省21个地市的旅游竞争力;李树民等人采用旅游业发展规模和接待能力等指标比较西安、北京和成都的旅游竞争力。显然这种观点优势是把复杂的构成问题简单化,简单明了。

2.因素构成说

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教授连续发表了《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以及《竞争论》(2002)等著作,创立了多因素分析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克劳其和维特其尔(Crouch&Ritchie)认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是由核心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支持性因素和资源、目的地管理,以及那些影响以上3个因素发挥作用的要素等4个方面决定的。决定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众多因素又经常被细分为二级或三级等更多因素。如张陆等认为区域旅游竞争力是由2个一级、6个二级、12个三级和23个四级因素构成的。该观点优势就是能够列出影响或决定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背后因素,简单,操作性强。

3.业绩因素构成说

竞争力构成的实际研究中,很多学者既有市场业绩表现观,也有因素决定观。如张梦在研究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时,指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由市场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构成,这4种竞争力又由55个具体因素构成;其中市场竞争力就包括旅游产业产值利润率、年度旅游企业收入和年度接待国外旅游人数等业绩因素。黄远水、赵黎明认为风景名胜旅游竞争力由市场占有能力、创利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而这3种能力又由9种二级能力构成。该类观点优点是既考虑到竞争力的业绩结果,又考虑到结果背后的决定原因。

4.核心竞争力构成说

一些学者围绕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部分研究其构成。如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经过开发而形成的特色旅游区(点)就构成旅游目的地所独有的吸引物,成伟光等把其看成是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围绕核心竞争力又发展了3圈各种非核心竞争力。而陈国生则认为旅游产品的开发成本、形象、质量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决定旅游产品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伍进阐述了旅游景区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并构建了旅游景区核心竞争力三级评价体系。该观点优势是突出了竞争力的核心构成主体。

(二)对以往研究的评述

笔者认为,以上4种观点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业绩构成说只是说明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最终的市场表现,说明竞争力仅仅是竞争力的市场表现本身。这种表面化的研究是不够的,因为旅游产业竞争力代表的不只是一种外部产出,更多的是旅游区域内部旅游资源禀赋和各种投入对外部产出的多种支持力,这些背后的支持力更重要。它不仅决定了旅游业过去和现在的业绩,而且决定了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未来可能达到的水平。二是要素构成说只是因素的罗列,没有说明各种因素的性质,并且很多潜在因素没有纳入研究视野。三是业绩因素构成说往往会导致最终业绩表现的竞争力和因素表现的竞争力重复累加的问题,最终业绩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各种因素的作用。四是核心竞争力构成说只抓住了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的主要方面,很不全面。五是以上4种观点都是静态地研究旅游产业现实竞争力的构成,没有看到竞争力潜在部分的成长,更忽视了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的发展变化。

为此本文基于竞争力性质这一全新视角,来研究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这些性质包括显性和隐性、动态和静态性、成长性和非成长性、先天和后天获得性等。根据竞争力的性质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分解成不同的构成,这使人们不但把区域旅游产业潜在的竞争力纳入研究视野,而且因性质相同而归类避免了不同构成的重叠,更重要的是能够动态地研究竞争力的成长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不同程度地克服了以上四类研究的不足。不妨把按竞争力性质来划分的区域旅游竞争力构成称为“性质构成”,这种构成研究称为“性质构成说”。

二、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四大构成”分析

(一)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不同性质和“四大构成”分析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受多种因素影响或决定,有众多不同来源,其主要性质有:(1)显性或隐性。区域旅游产业现存的竞争力呈现出显性性质,而其非现存的、潜在的竞争力部分呈现出隐性性质,是未来的现实竞争力,二者可以转换。(2)动静态性和成长性。动静态性和成长性说明竞争力是不断成长变化的,还是静止非成长性质的,二者是紧密相连的两种特性,具备其一必具其二。(3)先天或后天获得性。先天或后天获得性是说明竞争力获得途径的性质,是先天资源禀赋具备的还是经过后天不断努力获得的。(4)竞争力最终体现性。竞争力最终通过产品的成本差异性、功能差异性和时间差异性来体现。而旅游产品主要是提供审美、娱乐、休闲消费,所以旅游产业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功能差异性――“奇特性”体现出来。根据这些性质把所有影响或决定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来源,进行划分并归为4类构成:潜在竞争力、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可称为“四大性质构成”,简称为“四大构成”。

潜在竞争力。它是指区域旅游产业所具备的、被暂时隐藏的竞争力。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 一,从供给角度分析,由于区域开发主体的开发意识不到位或经济条件制约,已经存在的旅游资源现在无法开发为区域旅游产品或无法提升已有产品的竞争力。如,埋藏在地下的文化古迹因区域开发成本制约无法形成现实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这种情况在我国中西部落后地区比较广泛。第二,从需求角度分析,旅游是人的高级需求,其需求收入弹性很大,即需求与人们收入水平成正比,进入富裕阶段旅游消费会加速增长。2000―200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长9%以上,相应的国内旅游收入从2000年的3175.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286亿元,年均增长13.29%,高于人均GDP的增长。我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且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越过温饱进入小康阶段,旅游产业的潜在市场空间十分巨大。区域旅游产业的潜在竞争力显然主要是落后地区具有的、经过不断开发才能变为现实的竞争力,是一种处于变动的竞争力。

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由旅游资源禀赋形成的竞争力按其成长性又可分为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和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一般是外生于区域经济发展,天生的、不可成长的竞争力部分,主要是自然旅游资源和文物古迹等体现出的竞争力。由于旅游产业竞争力主要通过功能差异性――“奇特性”体现出来,所以旅游资源禀赋的“奇特性”构成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核心部分,是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主体。天然旅游资源更具有垄断性、独特性和不可移动性、不可复制性等,以天然旅游资源奇特性为依托的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是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最核心部分。温碧燕和梁明珠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决定区域旅游产业各因子进行分析,得出核心因子――“旅游资源和产品条件”方差贡献率为50.68%,说明该因子是决定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方面。

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其是内生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成长性的资源禀赋竞争力。就是随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的特色城市建筑、水利设施等现代建筑所表现出的旅游竞争力。区域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是叠加在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之上的,通过人为后天努力而获得的竞争力部分,其“奇特性”也构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如上海为迎接2010年世博会打造包括世博会会址在内的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计划,不仅将带动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改善上海的软硬件设施,而且将使滨江地区的功能从原来的交通运输、仓储码头、工厂企业为主,转换到以金融贸易、文化旅游生态居住上,将大大提升上海的旅游竞争力。

市场竞争力。区域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叠加在该产业潜在竞争力和资源禀赋竞争力之上的,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经过区域旅游产业主体不断努力――旅游企业不断开发以及相关政府主体不断支持而逐步形成的竞争力部分,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成本优势以及服务差异性最终体现出来。从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形成和壮大的过程,市场竞争力逐步得到发挥,整个旅游产业竞争力也伴随这一过程不断得到壮大。相对于区域旅游资源竞争力壮大的部分就构成区域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显然市场竞争力来源于区域旅游主体的后天努力经营且具有成长性。成伟光等把这一过程绘制成一个示意图(图1)。这实际上是区域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形成过程图。

根据以上对区域旅游产业潜在竞争力、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探讨,可以发现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不同构成具有明显的性质区别,其性质对比见表l。

(二)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四大构成”叠加及其细分分析

以上分析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不同构成的内涵和性质,而任何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都是由“四大构成”按不同比例叠加的结果,只不过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其“四大构成”比例是不同的。其中以区域旅游资源差异性形成的资源禀赋竞争力始终是区域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占比例最大。图2中,字母a、b、c和d分别代表潜在竞争力、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BC、Ac,分别为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那么:BCt=a+b+c+d;ACt=a+b+c+d。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力量,其有众多来源。根据竞争力的性质,又可进一步把四大竞争力构成细分为不同层次的来源构成,最终形成一个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的细分体系。本文尝试给出这一细分体系图谱(图3)。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潜在竞争力,是由区域潜在旅游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潜力构成。区域旅游潜在资源包括已经存在的但限于经济条件未开发的或还未发现的旅游资源,如开封市区地下的宋朝古城、郑州管城区的商城遗址都有待开发;还包括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旅游资源。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城市现代化规划建设也会构成城市旅游发展的潜力,如北京奥运场馆的建设、上海的世博会场馆的建设都将进一步增强两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而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可以细分为区域财政收入增长在本区域旅游产业软硬环境的投入和居民对旅游产品需求的增加。

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竞争力是以区域旅游资源为核心的竞争力,包括外生区位竞争力、现有旅游资源竞争力和内生区域社会资源竞争力。因天然区位形成的竞争力当然是外生不可复制的,如海南岛四面临海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现有旅游资源竞争力包括传统的外生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自然旅游资源竞争力包括景区的形象、意境、珍稀程度等吸引力,而人文旅游资源竞争力包括外生文物古迹形成的旅游竞争力,以及内生的特色现代建筑(如三峡大坝)和特色现代化城市建筑形成的旅游竞争力。区域社会资源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会不断改善,会直接或间接有利于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区域社会资源竞争力也具有内生性。

区域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主要包括,政府区域旅游开发战略和政策支持以及区域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形成的竞争力。区域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是区域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的主体,政府政策支持力也会构成市场竞争力的一部分。在区域旅游产业潜在竞争力和资源禀赋竞争力相近的情况下,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又包括旅游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价格、品牌、促销等管理能力。

三、区域旅游竞争力“四大构成”的变动及转化规律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四大构成”从长期来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善而发生变化。但是由于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特殊性,其竞争力“构成”变动有其自身规律。

区域旅游产业潜在竞争力主要是区域潜在旅游资源和区域(或国内)经济增长潜力,潜在旅游资源越多,国内人均收入水平越低,区域旅游产业的潜在竞争力就越大。但是这种潜在竞争力会随着区域基 础设施改善、国内居民消费结构的提高和旅游宣传的加强,其潜在竞争力会逐步转换为现实的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且转换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区域旅游软硬环境改善的速度、居民消费结构提高的速度以及旅游广告宣传的力度)成正比(图4)。

外生旅游资源大都是天然资源或人文历史遗迹,是区域旅游发展既定的核心条件。从旅游资源竞争力角度看,某一区域核心旅游资源处于什么等级,一般来讲,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该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如果该旅游区域发现了新的与原核心旅游资源处于相同等级的旅游资源,这种情况下,虽然资源的数量增加了,但并不能大幅度提升其旅游资源的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如果从区域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角度看,该区域旅游主体开发出了新的旅游产品(如在利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出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探险旅游产品、度假休闲旅游产品,等等),只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属于旅游产品的创新),而不能增加旅游资源的数量和提升旅游资源的等级,基本不能提升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因此,某一特定旅游区域除非开发出新的、等级更高的旅游资源,否则,其旅游外生资源竞争力是不会随着资源数量的增加和旅游产品的创新而大幅度增强的。因而,区域旅游产业外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在一定条件下接近一个常数,由此得出资源竞争力变动曲线(图5)。相反,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会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要素的不断投入而不断增强。如上海东方明珠、黄浦江大桥、磁悬浮列车、金茂大厦和世博会会址等建筑不断增强上海的旅游优势,提升城市旅游等级(图6)。

区域产业市场竞争力不仅是产业主体主动努力的结果,也内生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旅游要素投入增加,区域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应当是其构成要素投入数量的函数。由此得出市场竞争力与区域旅游要素投入的关系(图7)。

从图7中可以观察到以下两点:一是区域旅游产业市场竞争力会随着其构成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增强,二者关系是正相关;二是随着市场竞争力构成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其增强速度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在区间A,随着要素投入增加,虽然市场竞争力也在增强,但是,由于或者是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或者是旅游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或者是市场促销力度不够,等等,竞争力增强速度较慢。在区间B,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以及各项政策逐渐配套,旅游环境建设逐渐趋于完善,市场促销力度逐渐加大,从而市场竞争力也以较快速度增强并上升到较高水平。当要素投人数量进入C区间后,由于政府政策、旅游环境建设和市场促销对于市场竞争优势增强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类似于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在此区间,虽然随着各构成要素投入量增加其竞争力仍然会增强,但其增强速度逐渐趋缓。

篇4

作为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和旅游产业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旅游资源也是构建旅游学科理论体系的根基,对“旅游资源”这一概念的定义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固性,以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然而,在当今的旅游学界中,对旅游资源这一概念的认知还存在着很大分歧。因此,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地界定,是当前旅游学术界以及旅游实践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回顾了过去40年中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已及对旅游资源概念研究的相关文献,以期发现旅游资源概念研究的进展,归纳和总结前人研究中的共识以及存在的分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文献回顾

在我国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历史中,对于“旅游资源”这一概念的界定是长期以来持续争论的焦点。不同学科、不同行业、不同利益背景的主体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资源”给予了界定,可以说众说纷纭。笔者收集了47种来自不同书籍、论文以及文件中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定义,目前社会及学术领域主要的定义已经基本涵盖在了其中。从本文所收集的定义中可见,在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上,不同主体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理由,也各自存在合理性。所以,至今仍是各持己见,争执不下。

在旅游学术界,也已有大批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探讨,张凌云(1999)列举了当时代表性的16种“旅游资源”的定义,并将所有定义划分为三大类观点,认为“旅游资源等于旅游吸引物与旅游产品的交集”的观点,是最符合旅游业发展实际的,最后结合自身认识对其给出了解释;宋子千和黄远水(2000)在分析不同的旅游资源概念和相关论述后,提出了旅游资源概念应坚持的四点共识;张力生(2003)分析了已有的旅游资源概念及其属性,并从广义和侠义两个角度给出了旅游资源的概念;宋瑞(2005)也对我国现有旅游资源的概念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现有旅游资源概念中的分歧与争论,最后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及其划分标准;俞金国和王丽华(2010)在归纳总结现有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资源的几个本质特征并基于此提出了对旅游资源分类的方法;崔莹(2014)针对目前的4种对旅游资源有代表性的概念,对旅游资源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与探讨,认为在旅游资源的界定中“旅游业利用观”是更为科学的,并倡导以国标为标准,不应再对“旅游资源”继续争议。遗憾的是,虽然各个学者提出的见解都各有其长处,对于这一旅游核心概念的界定,我国的旅游理论研究至今并没有达成一个令人信服的、一致认可的解释。

三、研究发现

通过分析本文所收集的所有旅游资源概念及前人的研究观点,发现“吸引力”是“旅游资源”的基础这一共识已经达成。

吸引游客的功能和价值是旅游资源必须具有的前提条件。即不管是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还是实际的旅游行为,某一资源之所以能够称作旅游资源,前提一定是它的吸引力。正如李天元和王连义(1991)在所述“吸引力因素是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在本文所收集和回顾的47种旅游资源概念中,就有26种明确的将“对旅游者具有/产生/构成吸引力”或者“吸引旅游者”“吸引力”等直接纳入了对“旅游资源”定义的语言中,另外还有10种用到“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类似短语。可见“吸引力”作为“旅游资源”的核心和基础,在社会和学术领域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无可争议。

但是,在旅游资源这一概念上,更多的是存在争论性的问题。以下便是作者在研究现有旅游资源概念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的最主要的几类分歧。

第一,旅游资源到底是为旅游者所用还是旅游业所用。在本文所收集的旅游资源概念中,宋瑞(2005)、孙尚清等(1990)、孙文昌(1986)、刑道隆(1990)、杨贵华(2010)、张凌云(1988)都明确表示旅游资源应该“为旅游业所利用”,崔莹(2014)也认为在旅游资源的界定中“旅游业利用观”更科学。然而,陈传康和刘振礼(1990)、甘枝茂和马耀峰等(2000)、苏文才(1998)、杨贵华(2010)、郑本法(1994)则将“旅游资源”定义为能够“为旅游者(产生/进行/实施)旅游活动”的。这两种观点的不同,首先源于对“旅游资源”这个词语中“旅游”二字的理解不同。如果将其理解为“旅游者的旅游”那么就会赞成旅游资源应该为旅游者所利用的观点,倘若将其理解为“旅游业”,则会赞成“旅游资源”是为旅游业所利用的观点。作者认为,旅游资源必须“为旅游业所利用”的定义,似乎将“旅游资源”与“旅游业资源”等同了。因此,作者认为旅游资源应该“为旅游者所利用”的观点更加适合,即旅游资源应是可以用于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资源。因为在旅游业存在前,旅游活动就已经存在,只是并未像当今社会这样规模化和商业化,若只有用于旅游业的资源才属于旅游资源,那么就等于说没有旅游业便没有旅游资源了。而且,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确实被旅游者用以开展旅游活动的资源,比如某些未被开发的海域、沙滩、森林以及一些不需要开发可以直接利用的博物馆、民俗村落等。这些资源没有旅游业的介入,或未被旅游业所利用,但对于旅游者来说,就是他们开展旅游活动的资源。所以说,将旅游资源视为被旅游业所用,这样的理解显然与事实是不相符的。但是,上诉两种观点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其实,被旅游者所用的旅游资源通常都是可以被旅游业所利用的,即便现在并未被旅游业所开发利用,也存在以后被旅游业所介入的可能。因为,某一资源既然能够供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那么就拥有被旅游业所利用的价值和潜力。

第二,旅游资源是否是已经被开发的。一类观点认为,旅游资源是必须经过开发的资源。如保继刚和楚义芳等(1993)以及杨东升(2005)都将旅游资源定义为“人工创造物”。既是人工创造物,必然是经过开发的。朱玉槐等(1993)也认为旅游资源是经过人们开发,并在特定时空范围内被利用的。而另一类观点则认为,旅游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源,如黄回实等(1985)、朱玉槐等(1993)认为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旅游吸引物;杨时进(1998)则认为旅游资源是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的诸多要素。谢彦君(2001)定义旅游资源是可供旅游产业加以开发的潜在财富形态;杨桂华和陶梨(1999)认为旅游资源是可以为旅游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这一系列对旅游资源的表诉都说明旅游资源是处于目前尚未被开发状态的资源。但是旅游资源是否一定要经过开发,作者认为,旅游资源是未被开发或者不需要被开发的。首先,如本文在上一个段落的讨论中所说,某些自然存在的事物,并未被旅游业所开发,但确实已经成为了被旅游者用于旅游活动的旅游资源。还有一些资源是并不需要被开发而直接可以供我们使用的,如拥有秀丽风光的景区有些是天然存在而并不需要开发或加工就可以直接使用的。正如陈传康,刘振礼(1990)所说,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都是旅游资源。

其次,在对旅游资源的界定中,对“资源”本质的认识至关重要,“资源”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天然的”,即“未经开发的”。如某些矿产、石油资源,开发前,我们称其为资源,开发后就成了所谓的钢铁、石油、天然气等等,我们不再将其称为资源。而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前我们将其称作“旅游资源,开发后,我们则为“旅游产品”。因此,作者的观点是,旅游资源是未被开发或并不需要被开发的可供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资源,重点在于该旅游资源是否用于进行旅游活动。

第三,劳务或者人力资源是否属于旅游资源。一些学者,如郭来喜(1982)及唐学斌(1982)都将“劳务”纳入了旅游资源定义中。王大悟和魏小安(1998)、杨开忠和吴必虎(1998)也认为旅游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朱孔山(1998)将旅游资源划分为四个部分,包括了“旅游业人力资源”。然而,另一部分学者则持反对态度。认为人力资源或者劳务不属于旅游资源,只是在旅游活动中起到媒介作用(杨东升,2005)。将人力资源或者劳务纳入旅游资源的这种看法脱离了旅游资源最本质的属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宋子千,黄远水,2000)。作者赞成第二种观点,理由在于劳务或者人力资源并不构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并未刺激旅游者产生旅游的需求或实际旅游行为。虽然我们在某些景区能够看到的演员的各类表演,甚至吸引旅游者前去旅游,但这很容易造成误导,使我们将这些人力资源及其提供的劳务,作为旅游资源。然而,实际吸引旅游者的并非这些劳动(表演)。如在迪斯尼乐园中,穿成各式迪斯尼卡通形象的劳动者,并不是旅游资源,真正的旅游资源在于通过他们而呈现出来的迪斯尼卡通文化。人力资源只是作为载体,将艺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无形的旅游资源呈现了出来。所以真正吸引旅游者旅游的并非是这些人,劳务和人力资源自然也就不应称作旅游资源了。

第四,服务、基础设施等是否属于旅游资源。一类观点如杨振之(1997)认为“旅游资源是旅游地资源、服务及其设施、旅游客源市场三大要素相互吸引、相互制约的有机系统。”王大悟和魏小安(1998)定义广义旅游资源涉及旅游活动的商品、设施、服务;朱孔山(1998)将旅游资源划分的四个部分中,“旅游设施资源”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宋子千和黄远水(2000)及宋瑞(2005)都认为,虽然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旅游服务对旅游者旅游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但不是旅游者前往一地旅游的主要目的,并不直接构成旅游吸引因素。作者的观点是,服务、基础设施等不属于旅游资源。排除旅游活动,这些服务、基础设施等在旅游客源地就存在。即便某些景区是人造的,也不能代表这些事物属于旅游资源,因为真正的旅游资源是通过这些人造设施设备所体现出来的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而服务及设施只是其载体或媒介。另一方面,某些服务和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等,虽然不构成旅游资源,却影响到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或某一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如交通条件就可能影响到旅游者对于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的可到达性,旅游服务条件太差会减弱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

篇5

随着当代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崇尚有利于身心健康发的生活方式。在我国,体育旅游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也正在以30%至40%的速度增长。我国体育旅游起步虽晚,但已形成一些知名的体育旅游品牌,比如,一说到潜水就会让想起被誉为亚洲第一湾“潜水者的天堂”的海南亚龙湾;黑龙江的亚布力滑雪中心,已成为中国滑雪旅游的第一品牌;此外,云南的民俗体育旅游等产品都己经形独特的品牌优势。

一、体育旅游的概述

体育旅游的概念归纳为:为了非营利、非工作的理由离开居住地或工作地,从事旅游活动,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具有亲自参与体育活动、观赏体育比赛或参观体育运动设施等行为,这样的旅游方式可以称之为体育旅游。

二、旅游资源的地区分布

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体系是从旅游资源自身特质出发的,并没有体育旅游资源一类,只有体育健身运动场一类,远不能涵盖丰富多样的体育旅游资源。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资源应当是可供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旅游资源,包括一切具有旅游吸引潜力的体育事物和体育现象。根据这一定义,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种类齐全,各地体育旅游资源差异性明显,可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众多。

(一)构建分布有序的“点—轴”开发结构和优化区域体育旅游空间结构,是形成体育旅游网络发展模式,实现体育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体育旅游从开始阶段的以山脉、湖泊、海洋等自然资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参与市场竞争,逐渐转变为注重体育旅游产品的独特文化内涵,开始发展滑雪、高尔夫、大型体育赛事观光等体育旅游产品。

(三)体育旅游需求的目的也不再是满足单纯的健身休闲,而是转为休闲度假、文化欣赏,并融合参与性、体验性于一体,对体育旅游消费环境注重其整体性、规范性和人文性。

(四)区域体育旅游的空间规划布局需要处理好区域内体育旅游业竞争与联合的关系,建立科学的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时空顺序。

三、区域体育旅游空间结构及基本布局模式

(一)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结构的“核心—圈层”模式

“核心—边缘”理论模式是由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提出的。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核心区域指城市集聚区,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区域,往往由一个城市或城市集群及其周围地区所组成。边缘区域是那些相对于核心区域来说,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核心一边缘”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关于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的解释模型,并且把这种区域空间结构关系与经济发展的阶段相联系。

体育旅游资源的分布存在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区域范围内的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经济水平、交通状况等因素都对体育旅游的发展存在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山东省的青岛和烟台同为海滨城市,青岛的体育文化氛围就比烟台浓厚的多,有着足球城、田径城之称,而且青岛的经济状况明显强于烟台,因此,高尔夫、帆船等贵族运动的开发速度也明显快于烟台。

(二)区域体育旅游空间布局结构的基本模式—“点一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适用于体育旅游开局,在体育旅游开发过程中,“点”就是体育旅游中心城市或重点体育旅游产品所在地,轴线就是连接它们的通道。整个体育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演变也是由“点”到“轴”,再由“轴”到“网”的演化过程。在极化效应作用下,首先开始旅游“点”的集聚,当集聚程度不断加强,一些节点形成为区域体育旅游中心。体育旅游中心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其扩散效应逐步加强,扩散的过程体现为周围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并沿着轴线形成重点体育旅游区和一些次一级的体育旅游中心和轴线,从而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进而形成区域体育旅游网络,带动整个区域体育旅游的发展。

中国地域范围辽阔,区域空间差异明显,体育旅游开发严重不平衡,通过采取点轴式、核心—边缘开发模式,依托体育旅游中心城市或重点体育旅游产品的优先发展,使其成为体育旅游经济的增长极,带动周边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兴起;依托著名体育旅游产品组织旅游线路,构造体育旅游产业带,进而带动区域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业勤,郑向敏.国外体育旅游的内涵与类型[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2] 王德刚.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3] 刑亮.山东省体育旅游空间结构分析及布局模式研究[D].2008.

[4] 张洪海,徐来祥,孙俊华.山东省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M].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2.

篇6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空间结构

全县有人文旅游资源单体50个,占旅游资源总量的97.2%,涵盖了4大主类、12个亚类和37个基本类型。与自然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地位更加突出: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分布广。它们相对均匀地分布于6个乡镇。

(一)遗址遗迹类该类旅游资源单体共13个,分属1个亚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EB)和5个基本类型(EBA、EBB、EBE、EBF、EBG),集中于葛仙庄、坝营和谢炉镇,集中度为76.9%,是遗址类旅游资源大区;连庄、王官庄和油坊镇比较少。除葛仙庄遗址类资源最多外,坝营、谢炉遗址类资源数量仅次于建筑与设施类。丰富的遗址类资源,确立了清河历史文化旅游形象。

(二)建筑与设施类

建筑与设施类资源的数量最多,共有24个,分属于5个亚类(综合人文旅游地FA、单体活动场馆FB、景观建筑与附属建筑FC、归葬地FE、、水工建筑等FG)和13个基本类型(FAA、FAB、FAD、FAE、FAG、FBA、FBB、FCE、FCI、FEC、FGA、FGC、FGD)。从全县来看,在各个乡镇,该类资源都比较丰富而且分布比较均匀;最少的是油坊镇,也占全县总数的9%。

(三)旅游商品类

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较少,共有6个,占清河县旅游资源单体总量的12%,属于地方旅游商品亚类GA中的GAA、GAF基本类型,其中,以GAA类资源单体数量最多,为5个,显示出清河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

(四)人文活动类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为7个,占清河旅游资源总数的14%,分属于2个亚类(人事记录HA、现代节庆HD)和5个基本类型(HAA、HAB、HDA、HDB、HDC),人文活动类资源集中分布于葛仙庄,集中度为42.9%。清河人杰地灵,在这块土地上发生过很多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科学等领域的重大变化和成就,都可以从这些旅游资源中反映出来,而且其历史文化内涵的展示离不开对这些人物、事件、习俗类资源的开发。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状态的空间结构

由图2可知,6个乡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差悬殊,开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葛仙庄镇78%、谢炉镇52%、坝营镇40%、连庄镇39%、王官庄镇26%、油坊镇24%。从类型来看,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的开发率最高,其次是遗址遗迹类。然而,建筑与设施类中的文化活动场所类资源开发率很低,仅为5.5%;人文活动类和旅游商品类资源开发率普遍低,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属于非物质性旅游资源,多为人物、事件、地方风俗和节庆之类资源;旅游商品类资源开发率最低,清河的特色旅游商品、风味小吃种类繁多,但目前的旅游利用率不高。因此,清河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潜力巨大。

讨论

篇7

一、自然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其特征

(一)自然旅游资源的内涵

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指凡能使人们产生美感或兴趣的、由各种地理环境或生物构成的自然景观。虽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人工构景物体,但就构景的主体来看,依然具有自然景观的基本特点,所有的人工构物仅起着衬托和点缀作用。

(二)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

1.稀缺性

虽然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相对于大量的旅游者需求,自然旅游资源单一品种数量和总量显得远远不足。

2.不可分割性与消费的非排他性

自然旅游资源的消费只能在保持完整性的前提下,由众多的旅游者共同享受,而不能像一般的商品那样分割为单位进行销售。同时,对某自然旅游资源来说,一个旅游者的游览消费,通常不会影响其他旅游者的同时游览。

3.不可转移性

一是地域的固定性。自然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地理位置的不可移动性。二是所有权的不可转移性。旅游者交费游览,不像一般商品那样消费者花钱购买的是所有权,而是购买游览观赏权。

4.资源性资产

经济学把能够带来收益的东西统称为资产。自然旅游资源,无论是天然的或经过人类劳动投入的自然资源,都是一种经济资源,企业通过对它的运用可能在未来获得经济利益。

二、自然旅游资源资产确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自然旅游资源作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能给企业带来未来超额收益的有形经济资源,是一种对企业经营有着重大影响的资产。要判断自然旅游资源是不是资产,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看自然旅游资源是否满足资产定义;二是看自然旅游资源是否满足资产确认标准。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5号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要求,一个项目作为会计要素确认必须符合四个基本的确认标准。这四条标准是:一是符合定义:该项目必须符合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二是可计量性:该项目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和相关的可计量属性;三是相关性:关于该项目的信息对用户决策具有潜在的影响力;四是可靠性:信息的列报应是真实的、可辨认的。以此借鉴判断自然旅游资源确认的可行性。

三、自然旅游资源资产会计处理的建议

下面针对自然旅游资源资产的会计核算,包括初始确认、后续计量、会计处理与披露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初始确认

为了避免企业虚增自然旅游资源资产,确认自然旅游资源资产合理时间为:当一个企业连续几个会计年度获得较同行业平均水平要高的超额收益时,应向专门的资产评估机构提出自然旅游资源的评估申请,有资产评估机构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企业近期正常收益水平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合理估计企业未来能实现的超额收益水平和期间,并由该评估机构出具正式的评估意见书,作为企业当期确认自然旅游资源的证据。由于很难对一个持续经营企业未来的收益作出客观判断,出于稳健性原则的考虑,企业预期能实现超额收益的年限一般不宜超过10年

(二)后续计量

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是有形资产,但它不一定会随着收益的产生而耗费,由于自然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不仅不会减少,而且可能不断增加。若将价值没有减少的自然旅游资源进行简单地按照费用化处理,违背了真实性原则。因此,可以比照新会计准则对资产进行期末减值测试的方法,但鉴于自然旅游资源客观上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在每年年末由评估机构对自然旅游资源重新进行价值评估,根据评估调整其账面价值。当评估增值时,调增其账面价值;反之,则调减其账面价值,以真实反映其实际价值。

(三)会计处理和披露

鉴于自然旅游资源资产具有价值大,客观上不确定性的特点,为便于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会计报表使用者更直观地了解企业自然旅游资源资产及其变化情况,防止企业利用自然旅游资源资产粉饰资产负债报表及调节利润,建议单独设立“自然旅游资源资产”及“自然旅游资源权益”,反映企业自然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权益情况,但不计入资产总额之中,并在报表附注中详细说明自然旅游资源的测试时间、所使用的方法、采用的行业标准等,因为从股东角度看,自然旅游资源是企业价值的一部分,股东可以通过转让企业股权来实现其价值。

结论

自然旅游资源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即有别于其他同类企业的、难以被别人模仿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性要求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挥会计信息独特的效用,不断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开发,整合企业的各项资源,获得竞争的优势地位。谋求自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即谋求自然、经济、生态、社会诸方面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马波.公共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引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5-7

[2]汤琦瑾.论自然资源管理的微观信息支持信息系统―自然资源会计的构建.商场现代化,2009(6)165-166

篇8

1.空间布局理论在旅游区划研究

郭来喜(1985)、孙大文与吴必虎(1990)等学者主要研究了基于范围框架下的全国性旅游区划范围的旅游空间规划,杨冠雄(1985)进行的是行政区域地理范围视界下大区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陈传康(1987)保继刚(2000)对省级行政区的旅游区划展开了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是以现有旅游资源、交通设施与通达状况为基础,根据某旅游区上一级和次一级旅游规划的相关内容,依据相关原则确定整个区域的旅游开发主次及先后关系,来规划与协调旅游的总体空间结构。这类研究文献主要针对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背景等进行综合分析、合理评价,从而对旅游区旅游业的规划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及支撑。

2.空间布局理论在城市旅游空间的研究

跨入21世纪,随着我们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城市空间与规模的扩张,城市旅游空间的研究成为旅游学术界的热点。李蕾蕾(1999)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就构建优化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可操作模式展开研究,卞显红(2003)对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秦学(2003)、陶伟(2002)针对具体城市个案提出了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整合的基本原则。这类研究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与布局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为城市旅游优化空间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与方法论支持,对现代化城市建设特别是传统与现代特色旅游城市的发展与创新极具学术价值。

3.旅游地空间结构形态和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

旅游地(区域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在发展中出现交替转变,导致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出现变化或渐进的过程。许春晓(1995)以湖南省主要旅游资源为例,对旅游地空间布局与结构演化的进程和模式展开调查和分析,不仅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考察与实证研究,而且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突变的因素与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阐述了单一旅游区的空间结构演化进程的机制。另一些学者积极探索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与结构演化的理论渊源,汪宇明(2002)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旅游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阶段相联系,通过构建模型阐释旅游地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演变机理;刘锋(2001)、赵亮(2009)借用“点――轴理论”论述了散点的、彼此隔离的、孤立的多个旅游地如何整合资源才能发展成为具备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的有机的相互关联共赢的旅游系统的过程。这些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就旅游地空间结构形态和空间结构演化与发展规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积极尝试。

二、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布局与设计案例实证研究

1.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与设计研究

张洪(2011)在梳理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经济联系的视角,利用社会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构建引力模型,对安徽17个地市的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经济测定,进一步分析了各地市之间旅游经济的联系度,进行城市旅游中心性确定,认为城市旅游中心性与旅游经济联系量之间并无内在必然联系,提出了“双核”联动发展模式,旅游空间结构主要受地理、交通及其它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而具有“南强北弱”的态势,旅游空间布局与设计宜采用双核联动,构建四大旅游经济圈。沈惊宏(2015)和程晓丽(2013)均运用“点轴”理论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展开研究,前者研究了安徽皖北、皖南、皖中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差异,在顶层设计上要考虑旅游发展的轴线的合理规划与建设;后者研究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空间结构体系,研究得出旅游区空间规划与开发要以核心示范区有机串联旅游区域的重要二级和三级旅游节点,形成特色旅游轴线,构建特色旅游区域,从而优化旅游区域空间结构,促进区域旅游业科学、快速发展。

2.水陆交通带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

交通是城市的生命线,交通连接是城市之间资源共享、优化配置、互惠发展或城市群体效应的至关因素,也是影响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陈浩(2011)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相应时段发展节点和交通建设指标,通过构建珠江三角区城市群体区域旅游业发展模型,研究城际水陆交通连接率、通达性、交通运载量的变化与城市群体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由单极格局转变为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城市的两极格局,再到城际轨道交通与水陆交通体系连接的完善发展为多格局的“点、线、面”区域旅游立体空间体系,使得区域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趋于平衡,旅游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近年来,我国高铁发展迅速,有研究认为高铁沿线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催化剂”作用和“时空压缩”效应。汪德根(2016)选取“首位度”指标,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社会网格”分析法,研究了武广高铁对湖北省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认为高铁有利于强化首位分布态势,对集聚性旅游空间结构发挥出有益的催化效应,同时得出,高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强化了核心区域旅游的极化作用,使得区域差异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核心区域旅游的扩散作用,有利于缩小边缘区域旅游差距,但是总体上武广高铁将导致湖北省区域旅游空间发展差异扩大化,建议湖北省在旅游空间设计与开发上注重加强边缘区域与核心区域的连接,充分发挥核心区域旅游的扩散作用,促进旅游空间发展均衡化、最优化。

王录仓、杨志鹏等(2016)和刘丽娟(2008)分别考察了黄河流域的大夏河、洮河、湟水河景区旅游资源与河西走廊旅游资源,分析了景区旅游资源类型、旅游线路设计、旅游空间规划,认为现有旅游空间制约了区域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限制了现有旅游产品内涵的挖掘与提升,研究指出要改变以往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各自为政的现象,积极加强区域旅游空间资源的整合,促进区域旅游资源之间的有机串联,形成规模效应。

三、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与设计研究

1.体育旅游资源结构布局研究

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至少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时间维度方面主要表现为体育旅游资源要素的前后演变,空间维度方面主要表现为地理特征、旅游容量、交通连接、配套设施、相关产业、政策与规划等要素。李?W(2013)研究了北京市高尔夫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认为高尔夫旅游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同时受政府相关政策影响;在时间序列上,高尔夫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随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交通区位优势等因素呈由中心城区转向多区多中心发展的特征,中心城区聚集化,城郊区域逐渐密集,但是在场地的空间容量上呈现中心城区低于城郊区域,即高尔夫资源分布密度与空间容量成反比。丁蕾(2015)从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南京市水体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得出规模指数和优越度指数方面主城区明显大于城郊区域,主城区水体旅游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开发与利用,水体连接度和通达性较好,但是南京市水体资源关联度不高,需要加强区域资源空间整合增强规模效应,提升综合竞争力。

许政红(2015)运用“点轴”理论、“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研究温州、福州、泉州、厦门、汕头等中心城市及周边城市组成的海峡西岸城市群体育旅游空间结构与发展,将优越的区位资源、独特的体育旅游资源(海洋、岛屿、港湾及沙滩、区域特色文化与风景名胜)、良好的交通设施、相关产业优势以及政策优势整合利用,多层次、多维度规划发展海峡西岸城市体育旅游。刘晓明(2013)借用增长极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圈层布局模式和网格布局模式规划发展不同时期广东省体育旅游空间与旅游线路设计。轩大岭(2015)运用经济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河南省体育旅游空间结构与布局,认为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强化政府政策与市场的切合度、加强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育旅游资源网络,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的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2.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开发研究

2.1体育旅游资源与体育旅游产品开发

这类研究文献较多,如刘建中(2009)对四川省山区旅游资源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制约山区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四川山区体育旅游发展策略。云学容(2008)将四川省主要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一一分析,分布寻找对应的可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对充分利用四川现有旅游资源空间,发展体育旅游事业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2.2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省份,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是四川旅游的主要旅游吸引物。学者很重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研究。钟灵波(2011)分析了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民族性、文化性、区域性、传统性、适应性、多样性、多元性及功能性等特征,提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体育旅游产品设计要突出其观赏性、参与性、健身性、休闲性、娱乐性、探险猎奇等多种旅游体验。韩勇(2006)等详细考察了凉山州彝族、藏族、苗族、布依族、回族、纳西族等众多少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指出要结合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地域与时节设计特色体育旅游活动产品,包括娱乐表演型、活动参与型、休闲健身型、运动训练型、主题节庆型,开发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用品。

2.3城市(城镇)建设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体育在城市建设中的独特功能越来越被学者和政府重视,体育是城市名片的观念成为共识。城镇及城市新区建设中,体育及体育旅游资源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胡用岗(2015)分析了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水域体育旅游资源、山地与空中体育旅游资源、冰雪与草地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赛事旅游资源特点与开况,指出要“以人为本”来优化配置新区体育旅游资源,建立立体多元的系统化的体育旅游运行机制。

四、结论与建议

1.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与开发属于政府公共服务与管理职能,政府相关决策部门要在政策、规划、组织、协调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改变以往地方政府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相互竞争打压的怪相,才能使资源配置科学优化,发挥出最佳效用。

2.学者、体育旅游的相关技术与职能部门、政府智囊团等对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要做好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归类分析,通过运用旅游地理的相关理论、旅游建设规划理论、旅游产品策划、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体育旅游学的理论研究,探索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和科学设计方案。

篇9

1 引言

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中出现了“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诗意文字,随之而起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催热了各地的乡村旅游经济,不少旅游项目纷纷上马,在带动当地旅游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近距离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的“指示器”。我们认为乡村旅游发展如果不注重空间的合理规划布局,势必将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空间结构规划引导,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组织和旅游项目的有序开发。

2 现状概述

磐安县维新乡东临仙居,南与高二乡相邻,西与盘峰乡相连,北与方前镇、大盘镇接壤。下辖8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乡域总面积为50.61 km2,其中核心旅游区8.1 km2,自然保护区42.51 km2,总人口2561人(规划当年)。在本次规划制定之前,维新乡旅游尚未形成产业,旅游资源基本上闲置,旅游业处于原始、自发的状态,境内游客大部分是磐安县境内自发出游、踏青、采风等活动的散客。

3 旅游资源分析

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行业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维新乡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共有8个大类,17个基本类型。

3.1 数量与质量评价――旅游资源种类较丰富,类型较齐全

通过对维新乡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的全面考察,我们发现维新乡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包含了乡村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等,是开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健身旅游的良好基础,人文类旅游资源以乡村遗址、古民居、乡村休闲农业等为主,以地方习俗、宗教场所、名优特产等为辅,是开展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的重要载体。

3.2 品位度、珍惜度评价――旅游资源特色不够鲜明,缺乏知名度

维新乡旅游资源真正称得上全国范围内独有或世界范围内罕见的不多,各景区组成要素特色不够鲜明,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与周边旅游开发比较成熟的尖山镇、高二乡等相比具有同质性和相似性,给大多游客的感知形象相同。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具备长期的垄断性优势,须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

3 组合度评价――自然和人文景观组合较好,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和包涵性较强

维新乡旅游资源组合度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的马家坑行政村,各景点间的距离基本介于“1 km

4 旅游资源开发评定

为便于现状各类资源之间的整合和旅游规模效应的产生,根据各旅游资源之间的空间联系性与通达性,规划将整个维新乡区域内资源划分成以四条脉络结构:丁埠头村沿线、马家坑村沿线、西溪村沿线、龙溪村沿线。通过分析评定(表1),丁埠头村沿线(东仙路线)乡村旅游资源级别较高,配套设施较完善,易于开发,交通条件好,便于客源进入,可作为主要开发对象;马家坑村沿线,尤其是王大坑村附近山水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等级高,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应作为重点开发对象。我们认为尽管维新乡旅游业起步较晚,通过统一规划,合理、有序的开发建设,吸取其他地方旅游开发经验教训后,必能发挥后发优势。

5 旅游空间结构规划引导

本次规划总面积为50.61 km2,其中:自然景观保护区42.51 km2;核心旅游区8.1 km2,为本次规划的重点旅游区域。由于规划范围广、面积大,在旅游开发中不能面面俱到,因此规划必须有重点,有主次。规划从资源的空间邻近性、整体性、系统性、有机性等原则出发,运用“点―轴”渐近扩散理论,使维新乡旅游开发以乡政府所在地为“增长极”(即中心),沿着四条“生长轴”(即四线)渐进式推进,由此形成维新乡“一心、四线、六区,八景”的空间结构布局模式(图1)。

5.1 “一心”――一个增长极

利用乡镇府所在地丁埠头村的地理位置和现有新农村建设基础的优势,形成游客接待中心,使之成为维新乡境内的核心“增长极”,增强维新乡的空间吸引力和聚客力。

5.2 “四线”――四条生长轴

根据维新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交通条件以空间关系确立的四条生长轴(线路)呈“长”字状分布,分别为西轴(后阁村―丁埠头村―溪下路村―新渠村),中轴(丁埠头村―龙溪村―王大坑―犁壁岩―马家坑村―山亩田),北轴(丁埠头村―西溪村―上卢村),南轴(丁埠头村―竹园岙―半山―廿四尖背)。四条轴线把区域内部的节点要素有机联系起来,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骨架。待核心增长极发展成熟之后,利用其核心辐射作用将开发重点转向轴线,促进旅游空间要素向四周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控制开发范围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5.3 “六区”――六大功能片区

通过点状增长,线状连接最终实现面状拓展,点、线、面相互联动形成六大功能区,即井潭神象探险区、现代农业观光区、乡村风情体验区、竹海休闲度假区、高山生态养生区。整个旅游空间结构体系布局合理、层级分明、结构优化。

5.4 “八景”――八个主要景点

篇10

二、基于感官体验的旅游产品开发案例

以下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分析基于感官体验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按照基于感官体验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型,首先需要对当前的旅游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定位,选择一个大类,进行开发。由于海淀区具有丰富的人文、生态和科教文化旅游资源,因此,本开发案例当以文化旅游为主方向,具体结合海淀区旅游资源本底条件和旅游者的感官特征进行开发设计。

(一)海淀区旅游资源评价

海淀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捷的交通,多样的地形地貌,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通过对海淀区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可以归纳出以下4个特征:1.级别垄断性。海淀区旅游资源主要有三大类型,即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山水名胜的风水宝地和上风上水的生态环境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以中关村园区、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为代表的现代科教文化旅游资源。其中,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园林文化旅游资源代表了我国古典建筑、园林造景技术的最高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垄断性优势;而以科技园区、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林立为主要特色的科教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全国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可比拟的。2.类型多元化。海淀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从北魏、唐、金、元、明、清各个时期都有历史遗存,文化类型包括传统游憩文化、皇家文化、宗教文化、红楼梦文化和红叶文化等多种文化。3.景观融合性。海淀区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其中,三山五园园中有山,山中有园,山水和人文景观交相呼应;大西山传统的自然和人文观光旅游资源与中部的科教文化旅游资源、南部的创意文化旅游资源、都市文化旅游资源在海淀区和谐共存,体现着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4.空间分布不均衡性。海淀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表现在西北部传统的自然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密集,以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见长;而东南部则将科技、教育、文化创意、会奖、现代农业等现代都市功能与旅游紧密结合,旅游产品更侧重其体验性和娱乐性。而西北部旅游资源密集区的山前板块以历史文化为主,山后以自然为主。西北和东南两大聚落旅游资源风格迥异,而西北片区内部两个板块也各具特色,相连互补,充分体现了海淀旅游资源多元性、融合性的特征。

(二)海淀区文化旅游功能分区

在海淀区“十二五”规划中,重点规划建设四大功能区,即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中部研发、技术服务和高端要素聚集区;西北部高端休闲旅游区;南部高端商务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区。按照四大区域的功能定位和海淀现有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确定海淀区“六片区三廊道”的空间格局(见表1)。

(三)海淀区文化旅游产品策划

1.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围绕海淀丰富的旅游、文化、科技、教育资源,按照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改造提升现有旅游产品的同时,不断创造新产品,发展新业态,完善产品体系,实现由以观光为主向观光和休闲度假等多层次、多样化的产品体系转变,着力培育以都市休闲为核心,以休闲度假、商务会奖、科技教育、创意文化体验、都市农业等其他五大类旅游产品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品体系。2.文化旅游产品策划。结合海淀科教、创意资源富集的竞争优势,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极具发展前景的科教、创意文化旅游市场,按照基于感官体验的旅游产品开发理念和思路,打造“感官海淀”系列旅游产品,用“听、味、视、嗅、触”五大感官立体地、全方位地感受海淀发展魅力、触摸海淀文化脉动。(1)“聆听海淀”系列旅游产品。这一系列旅游产品的开发理念是充分整合传统皇家文化和现代科教文化资源,聆听海淀的各种“声音”,包括传统的“声音”,如古典何民族声乐、戏曲、相声、评书等;现代的“声音”,如中国的顶级教育机构——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以及新东方科技教育集团等的公开课、讲座;现代的声乐、音乐会等。围绕这一理念,可以设计海淀“公开课”、皇家宫廷声乐盛典、海淀大剧院、海淀现代音乐厅等产品。其中,海淀“公开课”主要是整合清华、北大、人大等全国知名高校的教育资源,打造知名学者讲坛、讲座、社会公开课等项目,让顶级高校不再“高不可攀”,让寻常百姓和普通学子都可有机会享用知名学府的教育资源;而皇家宫廷声乐盛典是要结合清朝宫廷剧热播的背景,在圆明园、颐和园内举办皇家声乐盛典,演奏人员身穿宫廷华丽古装,佩戴宫廷饰品,把观众在短瞬间迅速带回到十八、十九世纪清宫声乐宴会的高雅时代,观众仿佛置身于皇家宫殿,亲耳聆听皇家丝竹之声;而海淀大剧院和海淀现代音乐厅则分别以演绎古典的、民族的声乐,戏曲、相声、评书等为主题和以演绎现代声乐、歌剧等为主题,一古一今相结合。(2)“品味海淀”系列旅游产品。其核心理念通过味觉传递海淀的“饮食文化”,整合海淀各种风味、各种档次的饮食资源,品尝海淀的各种美食,打造涵盖都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能够全面满足高端市场、中档顾客和平民老百姓各个收入阶层的美食文化,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将海淀的各种美食尽收腹中。围绕这一理念,可以设计“皇家仿膳”、“红楼私房菜”、“‘食全食美’美食休闲综合体”等旅游产品。具体地,“皇家仿膳”可挖掘皇家美食文化,并结合现代烹饪理念和技巧,打造面向高端市场的养生皇家仿膳;也将传统的皇家小吃重新加工、制作、包装,化繁为简,打造面向大众旅游市场的皇家小吃,并与皇家御宴一起形成皇家美食系列产品。而“红楼私房菜”则是结合曹雪芹晚年曾在西山及白家疃一带创作《红楼梦》的背景,打造红楼私房菜餐饮品牌。该私房菜以有机食品、红楼饮食文化为特色,招牌菜为红楼菜,如茄鲞、糟鹅掌鸭信火腿炖肘子、酒酿清蒸鸭子等,以红楼相关诗词、书画、摆件形成氛围;并可借鉴红楼酒令文化开展一些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食全食美’美食休闲综合体”主要是要打造集美食一条街、创意主题餐厅、农家菜馆等特色餐饮与休闲、会议、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美食、休闲综合体。(3)“观赏海淀”系列旅游产品。其核心理念是充分整合海淀“近郊距离,远郊风景”的自然资源优势;高等学府、科技园区、企业云集的科教资源优势;以及首都近郊区的都市资源,大力开展生态观光游、都市观光游、科教观光游,通过眼睛传递海淀的生态绿色文化、都市文化和科教创意文化。围绕这一理念可打造“皇家实景演艺”、“4D综合影城”、“高科技企业总部观展”等产品。其中,“皇家实景演艺”要深入挖掘皇家文化中的园林文化、陵墓文化、祈雨文化等内容,并通过实景演艺等形式,以现代科技手段将其展示出来,供游客参观、体验;“4D综合影城主要”是借助海淀的科技力量,打造各种露天宽屏、水幕、4D影院,并结合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打造综合性的影城(或影视广场);“高科技企业总部观展”则是通过高科技企业、创意文化企业总部,如百度、腾讯等设立旅游开放日,或开展高科技企业、创意企业总部游等形式,让游客参观企业总部办公室、车间等,进行科技体验,同时可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之路,学习其管理经验。(4)“嗅闻海淀”海淀系列旅游产品。核心理念是通过嗅觉传递来自海淀都市的时尚气息、高校氛围、以及后花园的清新空气。围绕这一理念可策划“嗅清新空气”、“嗅时尚气息”、“嗅高校氛围”等旅游产品。其中,“嗅清新空气”主要是考虑到大都市的热岛效应使得市内空气污浊,居民由于都市的工作、生活压力,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通过策划到大西山风景区观赏美景、呼吸新鲜空气,开展山地运动、康体娱乐活动,可以帮助市民放松身心、强健体魄。“嗅时尚气息”旅游产品主要是设计以长安街延长线为轴,将其辐射地带打造为集都市文化体验、都市观光、休闲购物、商务会展、餐饮、康体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文化休闲片区,让游客感受都市时尚气息。“嗅高校氛围”则可选择北大、清华等部分顶级名校、博物馆、特色品牌教育培训机构(如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名人故居等设立修学旅游基地;也可安排全国高考状元与游客进行交流,或举办励志学堂,与游客交流学习方法、高考应试心态、高考志愿填报技巧、人生规划、职场规划等。“春季嗅花、秋季嗅果”旅游产品则以开展都市农业观光游为主题,将乡村四季采摘与休闲度假、湖边垂钓、特色餐饮、农家生活体验等多种旅游项目相结合,建成大型综合旅游休闲区。(5)“触摸海淀”系列旅游产品。其核心理念是以亲身体验为主题,通过身体触觉感受海淀的绿色生态文化、温泉文化等。具体可策划“西山骑乐无穷/徒步穿越”、“温泉娱乐综合体”等产品。其中,“海淀骑乐无穷/徒步穿越”主要是将西山几大景点的徒步、骑行线路串联起来,沿途开发游客步道、自行车道或自驾车道,道路,供旅游者穿越;也可设计既以养生为主要功能、满足不同身体状况、审美和休闲需求的健康步道、小径,使游客赤足体验自然随性的健康之美。“温泉亲水娱乐综合体”则依托人工温泉开发涵盖温泉SPA、温泉造浪池、温泉漂流、温泉游泳池、水上滑梯等温泉水游乐项目及各类动感项目的体验旅游,并与餐饮、娱乐、会奖、休闲度假等功能相结合,建成北京第一大休闲—养生复合型温泉娱乐综合体。

篇11

江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古色和红色以及绿色旅游资源尤其丰富,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立足旅游资源特色和形象视角看江西,鲜明性凸显,其组成具体涵盖了红土地和绿生态以及古文化方面,江西旅游独特魅力被充分的彰显出来。随着“大众旅游”的日益兴起,区域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呈现上升趋势,不断出现众多的新兴旅游方式,而且还存在屡见不鲜的个性化旅游需求。因此,江西旅游应以自身资源优势为突破口,大力打造旅游精品路线,使旅游主题形象的鲜明性进一步增强,进而提升海内外广大游客的吸引力,这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唯一选择。

一、江西省旅游主题形象定位

依托红色摇篮,建设绿色家园与观光休闲度假胜地,是江西现有旅游主题形象,重新确定的这一主题形象是完善和创新现有旅游主题形象的表现,下面几点为具体原因:

1.拥有众多红色旅游资源

江西具有较多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国内外也是具有最高质量的地方,对于江西旅游发展而言,红色旅游能够担当排头兵和顶梁柱的重担。此外,江西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省份相比,“摇篮”是差别的最为核心之处。因此,江西红色旅游资源特色运用“红色摇篮”进行概括,是最为恰当的,而且广大游客对这一旅游主题形象给予认可,延用下去必要性凸显。

2.拥有众多的绿色家园

从涵盖的内容来看,“生态家园”的广泛性远超出“绿色家园”,游客会产生不能停留在对青山绿水观赏的层面上,还要观赏其它原生态自然景观的感觉,另外,旅游活动还设置了森林浴和垂钓等,这些活动注重对现代旅游者需求的迎合,以参与式和体验式为切入点。基于此,能够增强游客“家园”的温馨,使游客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3.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江西历史文物古迹众多,人文底蕴深厚,能够把江西特色文化充分的体现出来,然而,相比于一些旅游发达地区,其人文旅游发展还相对滞后,亟待提高其知名度。因此,江西旅游未来开发应定位在注重江西文化特点的突出,以“人文胜境”的打造为核心,促进人文旅游的发展上。

二、江西省旅游资源整合与提升存在的瓶颈分析

江西旅游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为此,应合理开发旅游产品,同时,视野也要进一步拓宽,注重把眼光放在发展上,对开发自身旅游资源过程给予高度关注,尤其是提升资源整合方面的不足,更是重中之重环节,以下方面为不足的具体表现:

1.旅游资源整合具有较低的利用效率,部分损毁严重

江西开发出的旅游线路能够具备丰富多彩性,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就当前江西实际开发出的旅游路线状况来看,简单地串联沿线景点为更多的状况,而且特色旅游产品系列性没有形成。同时相对松散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也成为各自为政开发各地旅游资源,匮乏整合力度的直接决定因素,出现没有很多旅游精品的结果,从而使区域整体旅游发展水平受到影响。例如,目前开发江西红色旅游资源,没有对游人开放的革命旧址等景点还有很多,旅游线路完善程度不足,恶性竞争在区域内部突出,其威胁和风险日渐明显。而江西有些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受一些人为因素影响,出现较低利用旅游资源的状况,损毁现象也存在,这是最令人痛心的事情。

2.旅游资源开发深度匮乏,具有单一产品和较低的品位

目前,相关旅游部门和企业不具备创新开发旅游资源的理念,这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所在。而且旅游产品形成单一的结构和内容,仅仅局限于单纯观光游览。就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来看,存在雷同,单一形式。很少游客能够参与其中的,往往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走路等能够让游客参与的活动,在有些景点虽然已经开展,但观赏节目等较低层面为大部分状况,深层次发掘革命文化等不足。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上,较为简单粗放,开发品味层次较低为多数状况,在开发过程中亟待提高互补融合红色和人文两种旅游。目前还在探索开发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精品较高知名度和系统化还没有形成。

3.旅游资源整合的区域合作水平亟待提升

新的历史时期,区域间旅游竞争激烈程度不断提升,如果能在区域间广泛合作上狠下功夫,充分的结合旅游资源和资金等方面优势,使互利双赢机制真正的落实到实际之中,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集聚效应的提升,其意义的重要性凸显。江西受长期的行政区划等客观因素影响,协调和共享利益机制没有实现,协同发展省级区域旅游也没有实现,各自为政现象在各个地市规划布局旅游空间等方面存在,这是在开发旅游资源上,在某一地区范围内受到局限的直接导致因素,呈现出产业零散布局,很难发挥其整体优势。此外,针对周边省份著名旅游目的地等方面,江西旅游与其沟通和交流协同发展不到位,在新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开拓和建立上,还处于空白状态。

三、加速江西省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的发展时期下,江西省应努力突破自身在整合提升旅游资源上的瓶颈,并注重把载体确定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着重打造红色等优势旅游资源,从而使江西旅游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以旅游产业大省的打造为目标,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江西旅游而积极的努力。

1.成立统一的旅游协调组织机构,科学做好旅游规划设计

就江西旅游资源来看,其分布状态比较零散,并由不同的管理部门管理。基于此,建议成立旅游协调组织机构,实现统一管理,各地方旅游局积极参与其中,其它相关部门积极的发挥协同作用,而且科学设计规划旅游资源职责由该机构承担。具体体现在调研分析客源市场等方面。立足跨行政区等方面,实现了整合和深度开发提升省内旅游资源,真正使旅游者享受到各类特色生动的旅游资源。具体体现在:

(1)区域旅游规划注重统筹协调有序做好

统筹兼顾、有所侧重应贯穿于旅游规划过程中,需在综合考虑各地各类旅游资源下,实现有机结合开发点、线、面,旨在使旅游区域等形成特色,使区域旅游综合优势鲜明,以期促进旅游者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增强,为江西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奠定扎实基础。

(2)凸显特色精心设计旅游主题形象

江西整合提升旅游资源,实质就是整合提升单体旅游资源主题形象,实现区域旅游主题形象统一的过程。因此,依托红色摇篮,努力打造生态家园,建设人文胜境旅游主题形象,有利于江西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充分的挖掘发展潜力,提升竞争优势。鉴于此,各景区应注重与实际为出发点,衍生单体旅游资源主题形象,以细微化与具体化以及特色化为着重点,这样将为旅游者全面认知江西旅游资源提供保障,也能够针对区域旅游主题形象,增强旅游者认识上的明确和清晰及生动程度。

2.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品品位

就发展区域旅游而言,正处于竞争日益激烈状态,所以对于旅游线路质量和特色的突出,就是至关重要环节。因此,优化江西旅游资源成为当务之急,以“红色、绿色、古色”旅游品牌为针对对象,实现整合的高起点与高品位以及大手笔,围绕红色文化,在青山绿水之上,将人文历史纽带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立足于整个区域总体规划旅游发展,以现有旅游资源布局为依据,为更好的满足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围绕旅游资源特色与活动主题的突出大做文章,对若干条旅游精品线路进行设计与打造,实现多功能组合本地区旅游资源,旨在使不同旅游者多样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在旅游业发展趋于成熟和完善下,旅游者个性需求呈现出日益变化局面,单纯简单组合观光游览旅游产品,对其不能满足的状况日益凸显,因此江西旅游业要对现有旅游产品结构进行积极的改变,在对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基础上,真正使共享和互补现有资源落实到实际之中,针对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的不同层次,在规划安排上注重实现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使开发出的旅游产品,能够具备准确的定位,并能够把区域旅游形象的特色最大限度的被切实体现出来。

围绕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对江西整体旅游形象进行塑造和推广,从而使旅游系列产品真正能够把江西旅游资源优势集中展示,成为江西旅游产品竞争力提升的突破口。以江西旅游资源特色为核心,推动优势旅游资源的整合,以精品旅游线路的打造为着重点,促进旅游产品品味的提升,实现有机结合红色等方面旅游资源,使新形成的旅游格局贯穿,红绿相间和古今相映以及雅俗共赏特性。

3.深化区域旅游合作,走开放型旅游发展道路

以竞争为基础,相邻旅游目的地实现合作,就是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推动和实现为其实质内涵。通常,区域旅游合作的实施,是基于资源的相似性等方面实现的。江西具有优越的区域地理位置,我国东南沿海和中部大部分地区被涵盖在其区域内,具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非常发达的客源市场。因此,江西旅游应基于红色等旅游品牌的塑造,增强思路的开放性,促进省内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速度,同时,注重与周边省份强化联合互动,增强江西旅游大发展谋划视角的广阔性。为使这种合作和互动发展更加强大,立足丰富性和完整性以及系统性等方面,增强旅游产品和线路以及品牌的打造,从而增强其竞争力,依托开展合作等方式,把良好的合作共赢机制建立起来,真正使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等落实到实际之中,通过资源互享等,实现利益互惠,推动江西旅游业地位和影响力全力提升。

四、结论

江西省委省政府以旅游资源优势为突破口,以建立旅游大省和强省为目标,通过实施重大决策,推进江西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红色摇篮为核心定位,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努力对生态家园进行建设,通过人文胜境旅游主题形象的营造,创新旅游发展战略,注重对优势旅游资源的整合,以真正提升旅游产品品味,落实旅游品牌建设的完善,促进江西旅游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篇12

一、旅游发展现状与评价

(一)旅游资源现状与评价

1.旅游资源概况

庄河位于辽东半岛南端,黄海北岸,具有一定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市域地貌特征多样化,可概括为“五山一水四分平地”。

复杂的地质结构和适宜的气候环境,造就了庄河以山岳和海景为主体的多种地理形态。 目前庄河的旅游区南部沿海有黑岛旅游度假区、蛤蜊岛旅游度假区、海王九岛旅游区、石城岛旅游区;西部有城山古城旅游区、石佛山生态园;北部有冰峪旅游度假区、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步云山温泉生态旅游度假区;中部有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天一山庄农业观光园;另外,庄河市区三河交汇入海、群山延绵映衬,具有一定的景观开发条件。

2.旅游资源评价

(1)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多种自然地理形态造就了多种类型的景观,加之历史沉淀和民风民俗,因此各个旅游区景观各具特色,景观资源条件丰富。

(2)旅游资源以二、三级为主,级别较低,综合评价不高

按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的旅游资源等级体系对其资源进行评价,庄河的旅游资源除了冰峪沟和海王九岛是三级旅游资源,属于"优良级旅游资源"外,其他均为二级或一级旅游资源,属于"普通级旅游资源"。

(3)各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均匀分散,在旅游资源整合上有利有弊

庄河旅游资源在市域内呈散点分布,在旅游线路的组织上有组合灵活的优势,但也有多个景区线路组合时花费交通时间较多的缺憾。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与评价

1.旅游业发展现状

(1)投入与产出情况

由于庄河市的城市经济实力制约,虽然市政府把旅游资源看作本市的优势资源,但专项拨款不足。旅游业总产值近年一直约占庄河市国民生产总值的6.0-6.5%左右。

(2)旅游资源开况

在旅游资源中,除了冰峪沟旅游区和海王九岛旅游区,其他旅游区如步云山游览区、黑岛游览区、城山古城游览区等旅游资源开发不足,资源潜力挖掘不充分。

(3)配套服务设施情况

目前冰峪沟旅游度假区服务配套设施相对档次较高、较为完善;步云山游览区、海王九岛旅游区、天门山游览区、黑岛游览区、蛤蜊岛游览区有一定的旅游接待设施,但档次不高;其他景区配套服务设施缺乏。

(4)游客总量和客源情况

旅游人数逐年递增,增长率保持在15-20% 左右。

在旅游的客源来源中,国内游客占全部游客总量的97%;在国内游客中,省内居民为主要客源,占国内游客总量的50%,省外客源市场主要以东北、华北、华东为主。

在游客的出行目的中,休闲观光度假约占40%,商务活动和探亲访友各约占15%,会议约占10%,健康疗养约占5%。

2.庄河市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生态性良好、风土特色突出

庄河北部山区作为大连市的水源涵养地,生态保护一直是首要任务,森林植被茂密;庄河城镇建成区由于受区位和交通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开发量相对较少,因此和其他地区相比,开发破坏少,生态环境较为良好。

庄河由于对外交通不畅,相对闭塞,因此在风土民俗和农特土产方面保持了浓郁的当地传统特色,是辽南地区传统民俗风貌的典型代表。

2)在大连市风景旅游体系中占有一定份额

庄河的冰峪沟和海王九岛是大连市风景旅游体系的北部重要节点,是构成大连风景旅游资源多样性的重要元素,在大连旅游业的短线游中占有一定的份额。

3)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有利于互补组合

旅游资源类型涵盖面广、各具特色,可以通过旅游线路的整合,

为游客提供多样性的线路选择和旅游体验。

(2)劣势分析

1)旅游资源等级不高,区位条件一般

庄河旅游资源等级少数为三级、多数为二级,旅游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不高,同时与大连主城区相距160 公里,往返费时,因此依托大连主城区旅游业进行发展有一定的局限;区域周边旅游资源(如安波温泉、营口鲅鱼圈、丹东凤凰山等)均为三级二级旅游资源,而且均为同质竞争关系,因此与周边旅游资源的可依托性弱。

2)对外交通联系差

目前庄河的高速公路仅有连接大连和丹东的黄海大道,与辽宁中部联系通过省道,交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庄河旅游业的发展。

3)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相对落后

庄河城区及旅游中心镇区发展建设相对滞后,各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也相对落后,对旅游发展有一定制约影响。

(3)机遇分析

1)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建设

目前庄河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庄河旅游业借助 “尽快做大做强庄河”决策的推动,有随着庄河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加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2)未来交通区位的改善

公路、铁路及港口的规划建设,增强了庄河与辽宁中部地区乃至吉林黑龙江内蒙地区的内陆交通联系,同时开辟庄河的海上交通通道,将使庄河的交通区位得以改善。交通网络的完善将大大提高旅游出行的交通便利性,增强庄河与大连主城区旅游业的联系和与周边旅游资源的协作。

3)休闲度假型旅游的发展

目前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休闲度假型旅游方兴未艾,庄河旅游资源生态性良好,风土特色显著,是以辽宁中部城市为重要支撑的周边短线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选地,也是开辟郊区游、农家游、周末游的理想之地。

(4)挑战分析

1)各地短线旅游蓬勃发展,竞争激烈

尽管目前庄河市凭借山林和海岛旅游在大连地区同类产品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但目前周边同类旅游产品开发日益增多,对本区域的旅游发展存在竞争威胁。

2)游客对休闲旅游内涵和品质的要求增高

目前随着人民富裕和国际旅游开放,游客眼界日渐开阔,对休闲旅游的内涵品质要求逐渐增高,因此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正逐渐加快,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对本区域的旅游业有一定的资金压力。

二、旅游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旅游发展目标

通过旅游开发建设,促进庄河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把庄河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旅游产品多样的旅游强市,使庄河旅游业成为大连旅游整体格局的重要节点和庄河市第三产业的龙头支柱产业。

(二)旅游发展战略

1.指导思想

充分利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契机,借助交通区位的改善,以庄河市区发展建设为依托,挖掘庄河旅游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庄河以生态为优势、以风土为特色的海、河、湖、泉、山、岛、林、城多种景观类型休闲度假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2.发展战略

(1)优化旅游开局

突显海、河、湖、泉、山、岛、林、城等特色资源,建立以庄河城区为核心腹地,以山林水库、温泉古城、海滨海岛、农趣民俗等多种旅游类型为内涵的旅游项目构成体系。

(2)加强旅游资源保护

突显庄河旅游的生态优势,注重对水源保护区、海岸线等的保护,减少旅游开发对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

(3)整合旅游项目,开发精品旅游线路

充分发挥庄河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的优势,针对不同的旅游需求开拓市场,开发调整完善旅游线路,形成山林温泉古城、都市风貌文化、海岛农趣民俗的互动组合优势,构建市场错位发展的旅游发展格局。

(4)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将景区服务设施建设与镇区和城区发展相结合,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内容,提高旅游服务设施档次。

三、旅游发展规划

(一)旅游空间发展规划

1.市域旅游功能分区

规划形成“两大片区、一主两副”的总体格局:

(1)北部山岳旅游片区:包括冰峪沟旅游度假区、步云山温泉生态旅游区、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山古城旅游区、银石滩国家森林公园、天一庄园度假区。

(2)南部海洋旅游片区:包括海王九岛旅游度假区、黑岛旅游度假区、蛤蜊岛旅游度假区。

(3)以庄河中心城区为主,仙人洞镇和王家镇为辅的“一主两副综合旅游服务区。

庄河中心城区背山面海,其城市形象、城市功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水平对全市旅游业具有重要作用;冰峪沟旅游度假区中心镇所在地仙人洞镇位于北部山区,旅游接待工作开发相对较早,规模较大,各项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相对完善;海王九岛旅游度假区海岛渔家特色显著,镇政府所在地王家镇目前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

因此确定庄河中心城区作为庄河主旅游核心服务区,仙人洞镇和王家镇做为庄河市的南、北两个副旅游核心服务区,辐射服务全域旅游区协调发展。

2.分项发展指引

(1)旅游片区发展指引

1)北部山岳旅游区:

该区依托交通网络建设,实现区域联动,以山林、河湖、温泉、古城、民俗为特色,发展以温泉和森林养生保健为主导产品,山水观光和山村旅游为重要补充的中高端休闲度假游;

2)南部海洋旅游区

该区以海洋、海岛、民俗风情为特色,依托庄河城区的建设发展,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增设旅游项目,挖掘农趣民俗,打造海景民风休闲度假产品。

(2)旅游景区发展指引

庄河各个旅游区各具特色,在未来发展中应抓住各自特色,错位发展:

1)北部山岳旅游区

北部山岳旅游区的各景区均为山林景观,因此在开发中要注重突出和强调各个景区自身的景观特点,以错位发展、协调共荣:

冰峪沟:突出“北方桂林”的大气秀丽;冰峪沟开发规模较大,景点多样,应增加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提高服务设施档次,以吸引更多的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者。

步云山:突出温泉洗浴的休闲性和“辽南第一峰”清新舒展的景观特点;注重镇区环境整治,完善服务配套设施。

天门山:突出国家森林公园的物种多样性,完善登山情趣项目,强调“森林浴”养身保健。

城山古城:突出古城要塞特色,强调古要塞布局构筑特点,增加旅客对军事防御知识的了解,达到旅游的学习性目的;完善必要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银石滩:突出沟谷奇峰、曲溪绕石的幽深特色,强调景致的千姿百态性和旅游的行进趣味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石佛山:突出自然山水感受与生态农业体验的结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

天一山庄:突出“农庄公园”的和景观特色和经营特色,完善农家生产系列参与体验,完善必要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2)南部海洋旅游区

南部海洋旅游区各景区特色较为明显,因此在开发中要注重各自特色的完善、旅游景点和项目的丰富多彩:

海王九岛:突出海岛景观及渔家生活特色;注重镇区人居环境景观整治,完善绿化植被、完善交通等配套服务设施。

黑岛:突出滨海山地旅游特色,增添避暑疗养功能;增强开发力度,提高旅游设施档次。

蛤蜊岛:作为庄河城区近郊海滨休闲活动区,有针对性地发展完善旅游项目。

石城岛:该区视未来发展方向,着力突出岛屿式港口景观风情或突出海岛高档大型商务旅游、休闲度假功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