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9 10:53: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绿色建筑的基本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发展50年后的今天已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而开发、利用节能建材,打造绿色建筑是促进这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要求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机后代的需求。它强调资源能源的低消耗、高效利用率以及有节制的使用不可再生资源。
1.绿色建筑的概念
正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所定义,绿色建筑即“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可以说绿色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到建筑使用,涵盖了建筑的整个周期。绿色建筑要求建筑物充分的利用建筑周边的自然条件,包括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水系与植被等;其次在建筑的选址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建筑物的形态、布局、朝向等,充分的利用生态环境与自然气候;同时建筑的风貌还要尽量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例如保持景观与历史文化的连续性等,从而为当地的居民营造出舒适、愉悦的居住环境。
绿色建筑关注建筑节能与建材的使用,为此在建设绿色建筑的每个环节要最大限度的节约材料与能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环保技术、节能技术以及信息网络技术,将建筑融于自然,营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2.绿色建筑度的认识误区
(1)绿化率高就是绿色建筑。虽然绿色建筑对于绿化面积有着严格的规定,较之传统的建筑可以给人以更为贴近自然的感觉。但是绿化面积只是绿色建筑的一个因素,除此之外还包括水、光、环境、声等因素。但是由于绿色建筑刚兴起,许多人错误的一位绿化面膏就是绿色建筑。
(2)智能建筑就是绿色建筑。这是专家所持有的错误认识,因为他们以为智能建筑必然的达到了各方面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内容上与绿色建筑相近。但是智能建筑也只是绿色建筑的一种实现方法。
(3)节能建筑是绿色建筑。可以说绿色建筑就是节能建筑,但是不能简单的说节能建筑是绿色建筑,可以将绿色建筑定义为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健康建筑与环保建筑的综合体。
(4)绿色建筑就是高成本建筑与高价建筑。绿色建筑强调建材的循环使用与利用本地资源,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成本的投入,为此并非是高成本建筑。
(5)绿色建筑是高科技建筑。绿色建筑提倡使用最为简单的技术以及最小的环境代价,从而打造最舒适的生活环境。
(6)绿色建筑只能是新建筑。其实通过对于既有建筑的改造也可以实现绿色建筑的功能。
此外还有人认为绿色建筑只是政府的事,与广大的居民无关,其实这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
3.绿色建筑的特征
3.1和谐
绿色建筑的和谐的特点是为了消除或者尽量的减小建筑在建造、使用预计拆除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消耗、影响降至最低,强调体系的和谐、关系的和谐以及系统的和谐。
3.2节约
绿色建筑是在当今能源紧缺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于是在然的要提倡节约能源,实现最小化与减量化的节约原则。
3.3因地制宜
绿色建筑强调建筑的建造要根据符合生态系统安全、客观而健康的讯在为依据,建设符合人文特征、高效利用土地以及建设适宜空间、科学选址的规。
3.4高效
绿色建筑是人类的居住场所,从其建造、使用、 维护到拆除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同时要通过使用集成技术提高建筑的功效。
3.6舒适
舒适性作为与能源消耗以及资源的使用的矛盾体,很难达到三者之间的平衡。在绿色建筑中强调舒适性不是以无限制的消耗资源与能源来达到的,而要通过满足人类的舒适需求为条件,通过建筑经验与科学技术的探索,达到满足建筑舒适性的要求。
3.7人文性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传承与体现方式,任何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都是没有人文色彩的,不仅没有了特色与特质,同时也丧失了地域优势。
3.8经济性
绿色建筑的使用、建造与维护技术作为一个系统的问题,其高技术、高投入的极致的绿色建筑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科学技术的水平,但是通过适宜的技术与地方化的建材或者地域性的建造经验同样可以成为绿色建筑的发展途径。总之唯技术论与唯高投资论都不是绿色建筑的追求方向,可以通过适宜的成本、消费以及投资建设绿色建筑。
4.建筑的实现
4.1节能门窗应用
门窗与建筑的护结构以及箱体、屋面相比,其隔热性或者保温性都比较低下。同时门窗又是冷风流入的主要通道,因此改善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是节能、提高舒适度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在门窗的缝隙粘结橡胶条、使用单框的双玻璃或者采用一玻一膜结构窗,以改善门窗的保温性能。
4.2墙体设计
建筑物的外墙作为建筑内外之间的屏障,对于内部小空间的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成了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环节。建筑外墙的节能设计主要从材料以及墙体的结构设计入手,其目的是提高墙体的热工性能,以达到保湿与隔热的目的。传统的建筑保温是通过加厚墙体,这种方法具有蓄热能力强、热工性能稳定、在持续供暖的条件下热损小的优势,同时对于间歇性供暖的房间也具有很好的空气稳定性。但是随着建筑材料的发展以及对于建筑物自重的要求,通过加厚墙体进行节能保温已经不再适用。而具有自重轻、占据面积小的新型环保材料被逐渐的广泛的应用。目前建筑的节能墙体设计主要集中于构法以及材料的选择上。主流构法为复合墙体,例如保温材料夹心复合、外保温复合外墙以及内保温复合外墙。
4.3屋面构造设计
屋面作为接受太阳辐射面积最大的建筑面,并且受照射的时间较长,因此是节能设计的关键部位。屋面构造设计时,要综合的考虑到屋面的厚度、重量、保温层对防水的要求等因素。采用先进的倒置式屋面,由于屋面结构不接受太阳的直射,表面的温度不会过高,可以有效的避免传统屋面存在的问题。此外通过平改坡或者屋面绿化以及蓄水屋面也可以达到很好的屋面节能效果。
4.4太阳能新技术的应用
在这个能源日趋紧张的时代,节能意义尤为的重要。而太阳能这一清洁环保、可再生、无处不在的能源更是节能的首选。太阳能技术发展到今天,其应用技术已经逐渐的趋于成熟,无论在商业的性价比还是在技术上的集热效率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推广的条件。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要达到与住宅完美的结合,实现一体化,并且在安装的形式、寿命以及与建筑物的协调方面都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改进。
5.结束语
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要更加的注重节能,更加的关注绿色建材以及环保的效益。特别是在能源紧张、人口基数大的中国,加大环保、节能建筑的开发与普及更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任务。总之要加快发展节能材料技术与材料的开发利用,让绿色环保的观念以及设施深入到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绿色建材最早是在德国提出的,早在1978年德国就了第一个环境标志——“蓝天使”,并且还开发以“蓝天使”为标志的建材产品。现在,德国所有大城市中,都有专门出售“绿色建材”的商店。
丹麦为了促进绿色建材的发展,推出了健康建材(hmb)标准,规定所出售的建材产品在使用说明书上除了标出产品质量标准外,还必须标出健康指标。1992年制定的建筑材料室内空气浓度(dicl)指标值,提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空气残留度含量小于0.2mg/m3时,为无刺激或无不适;0.2~0.3 mg/m3时,和其它因素联合作用下,可能会出现刺激和不适;在3~25mg/m3,出现刺激和不适,并可能出现头痛。并先后制定了地毯、地毯衬垫石膏板、矿棉、玻璃棉、金属板等建材制品有机化合物室内空气浓度标准。丹麦早在1984年底,就在哥本哈根市建成了“非过敏住宅建筑”示范工程。
日本于1988年开展环境标志工作,至今环境标志产品已有2,500多种。日本科技厅于1993年制定并实施了“环境调和材料研究计划”。并于1997年,在兵库县建成一栋实验型“健康住宅”,整个住宅尽可能选用无害于健康的新型建筑材料,其建筑费用只比普通住宅增加2成左右。
我国开始研究绿色建筑材料比较晚,直到最近几年我国才开始注意绿色建材的信息交流和研讨。上海也成立了绿色建材展示促销中心,系统深入地开展绿色建材的研究开发。并且在1996年11月~1997年10月,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完成了“上海市健康型建筑涂料标准的研究”课题,提出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健康型建筑内墙涂料的健康指标。该研究课题通过审定将在提高我国绿色建筑内墙涂料的档次、促进低毒建筑涂料发展、规范生产、保护人体健康方面,迈出可喜的一步。
绿色建筑材料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绿色建材”又称“生态建材、环保建材和健康建材”,它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这里所说的“绿色”并非指城市立体绿化、屋顶花园等,而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是指这种建材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环境质量。
“绿色建材”具有以下5个基本特征:
(1)生产所用原料尽可能少用自然资源,大量使用尾矿、废渣等废弃物;
(2)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不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
(3)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用铅、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
(4)产品不仅不能损害人体健康,而应有益于身体健康,具有多功能化,如抗菌、除臭、隔热、防火、防射线、抗静电等;
(5)产品可循环或回收利用,不产生二次污染物。
绿色建材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建材而言的,相比较绿色建材而言传统建材存在着能耗高、污染大的缺点。
传统建筑材料的弊病
Abstract:The health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 green ecology residential building has become the modern housing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the tidal current, this article unifies the author many year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 the multianalysis elaborated the green ecology residential building's essential feature and the design main point, and to had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 the green ecotype hous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ponder. The practice proved that the green ecology residential building will be the future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words:green ecology housing;architectural design;region characteristic;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2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150-02
1引言
现代城市居民在居住理念上有了全新的转变和发展,对居家健康的重视,使人们的居住意识及居住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各种顺应人们居家要求的生态绿色住宅、水景住宅和高尚住宅小区也应运而生,住宅建筑设计正面临一场绿色生态革命。
对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笔者理解应包括以下几层涵义:首先是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地安排组织建筑与其它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建筑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其次是拥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满足人们工作生活所需的舒适环境,人与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能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再次就是在住宅建筑精神上既要体现时代性,也要反映地域的历史与人文环境。
2现代绿色生态住宅建筑的基本特征分析
生态型住宅的环境要有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不受到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基本特征如下:
1)建筑物要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防风、遮荫,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重视室内空气质量,保持新风在室内的流动。重视人文景观的保护,建筑物附近有价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遗址应予保留并予妥善安置。
2)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和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建筑物应该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尽量利用清洁能源(如地热与太阳能、水能、生物能和风能),保护与改善自然环境。在满足人们的健康、舒适、安全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资源。
3)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建筑物的形体布置合理,应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以减少采暖与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应该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风系统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建筑物内的房间设置、布局恰当,既满足使用舒适度,又节省能源。
4)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从旧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环。并积极利用其他工农业废弃物料。使用先进技术,降低建筑运行管理费用。在结构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不要拆除旧建筑,应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使用功能,节省建筑造价。
因此,现代生态型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3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绿色生态一般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生态建筑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同时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见图2,具体分析如下:
3 .1不同用途建筑的比较分析
不同种类的建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不尽相同,为找出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方法是否存在差异,又因为居住和办公建筑在建筑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设计者将办公和居住建筑单拿出来进行统计分析,对85个建筑案例中的办公和居住建筑统计结果如下表1。
从上表1我们可以发现在24个居住建筑项目中有超过半数的项目采用了下述设计方法:
(1)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2)利用自然地貌;
(3)使用太阳能:
(4)资源的回用,特别是水的回用。
通过上述统计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设时考虑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因住宅建筑具有用水量大的特点,所以在缺水地区,政府部门会要求废水回用。目前废水回用技术是可行和有效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绿色生态住宅建筑开始使用“中水”系统。在24个居住建筑案例中,有l2个案例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废水回用效率通常能达到40~60%。
3.2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由此可见,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应分析各自的特点,采用最佳的方法以取得最有效的结果。对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3.2.1以人为本,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在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决不是“人类中心论”。建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我们强调高效节约不能以降低人的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但也不能只强调人的健康和舒适,而不顾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建筑应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优美的外部视觉景观,改善室内环境品质,提高舒适度,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才是绿色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
3.2.2使用洁净能源,保护自然资源降低能耗绿色生态
建筑要通过优良的设计、优化工艺和采用适宜的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改变传统建筑产业的粗放、浪费污染型的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工艺生态化。要尽可能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积极采用洁净能源,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如自然通风和通风道技术),减少废弃物。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两大课题结合起来,以最低的资源,最少的污染获取最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2.3循环、有效利用资源与能源
循环使用建筑材料,废物再生利用,水循环使用,能源的多级多层次利用,使用高效率的设备和控制系统。扩大代用、再生利用材料资料,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有用的经验转化为标准、规范条文,以利推广。
3.2.3保护利用环境,尊重历史、自然设计与地方相结合
利用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湿地和自然水系,保持绿色空间,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使建筑空间布局充满活力。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3.2.4整体优先,全寿命设计
设计必须从整体出发,经济性应从全寿命周期通盘考虑。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适宜的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的集成,增强其性能及灵活性,延长建筑整体系统的使用寿命;通过技术进步和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建筑工业化、现代化水平;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积极发展智能建筑,提高设施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
3.2.5保护生态系统调控城市气候
创建舒适健康、高效清洁、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生活追求。这要求设计及规划采取合理的城市结构与绿地系统布局,考虑建筑通风与遮阳。控制污染。合理处理与建筑相关的垃圾及工业废弃物,广种乔木并用当地杂草绿化(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市气候,铺地尽量用可渗透性地砖,以利保水和植物生长。
4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时还应注重地域特色的挖掘
在把握了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要点之后,设计时还应结合当地风俗习惯、历史人文特点,注重地域特色及风情的融合与挖掘。笔者认为,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总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地形条件及地形地貌的制约,这是造成住宅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对于住宅建筑来讲,人的本体存在状态和精神层面的获取与满足状况较其它类型建筑和人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生态住宅建筑还应表现出相应的精神生态内涵,具体思考如下:
首先,生态型住宅建筑要表现出它的时代性。由于历史时序的标轴上,不同时期人的物质、精神生活状态存在差异,住宅建筑的物质形态也应与时间长序中其应处的点段同步,以满足居住者实际的供需关系。时代性体现着生态住宅建筑的精神与发展。
其次,现代绿色生态住宅应体现其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空间的流通性、室内设计的灵活性与简约作风、家具的实用性与装饰性,书画印章等造型饰物的象征性等都体现了住宅建筑空间设计的永恒特色。现代住宅建筑的生态性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综合反映,地域文化是其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其建筑内涵的品位。建筑设计师应在地区传统中寻根,发掘有关“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表现出生态住宅建筑的地域特性和地域住宅建筑现代特性,使居者在精神上获得亲切感和满足感。
再次,在建筑景观设计上,可以通过乡土植物和能体现当地自然风情的山石或水景的引入来突出表现本地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见图3。这样既强调了绿色生态建筑的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又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本土浓郁的乡情野趣,也为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理念进行了极佳的诠释。
5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住宅建筑设计应从空间角度去关注人们的生活,要在现代住宅建筑的基础上从更加宏观的环境与资源角度关注人类生活,它将住宅与环境资源及人类活动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它在注重空间使用效率的同时,更强调发挥环境和资源的效益。以贯彻“健康环保,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绿色生态建筑的大量涌现无疑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董位,王建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 生态建筑;发展趋势;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green building design and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put forward the green building basic principle and design method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methods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所谓生态,可以解释为生物的生理特性及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状态、由此,生态建筑亦可能理解为既能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等生理特征需要,又与自然环境协调友好的建筑模式。生态建筑(有人亦称为绿色建筑或绿色生态建筑)并不是当今人们新的发现,只是随着社会,尤其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加之自然环境的异化,人们对居住的健康条件要求日渐提高,生态建筑这一概念才不断被人们所认识,并日渐受到广泛关注。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自从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在环保大会上提出“可持续发展”口号后, “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应用, 在建筑领域也掀起了一股“绿色建筑”热潮。由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传统建筑体系是不可持续的体系, 是污染环境、造成生活质量下降的体系, 因此,在绿色文化的影响下, 思想敏锐的建筑师开始思考, 开始探索建筑发展的“绿色”道路。
1生态建筑的基本特征与内容
传统建筑是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为目标,忽视甚至无视建造和使用建筑物过程中的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生态建筑则把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作为考虑的基本因素,在充分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使用者身心健康条件的提升。
对上述基本特征,可理解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②注重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结合与协作;③重视对设计地段的地域性理解,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④增强适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的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⑤树立建材蕴能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⑥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被动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再生能源;⑦提高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⑧减少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避免破坏环境,杜绝资源和建材的浪费。
2生态建筑对其设计的基本要求
生态建筑设计应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建筑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物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物和周围环境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结合体;同时,应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以满足建筑物使用者居住生活的舒适和健康要求,进而使人和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和谐状态。据此,生态建筑的设计要求就应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2.1 调整设计程序:首先需要对工程建立生态建筑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性设计,编制绿色生态建筑的性能技术标准,然后选择可采用的技术,进行投资与效果的比较,最后再进入技术设计。
2.2 完善技术要求:生态建筑对设计的要求应具有下述几大要素:①选地应尽量保护原生态系统;②资源利用高效循环,尽可能使用再生资源;③采取综合措施做到有效节能并能尽可能利用生物能、地热、太阳能和风能等自然能源;④建筑环境舒适,日照及通风良好,能有效控制室内各种化学污染;⑤建筑废料排放要尽量无害,并能采用生态技术实施废水、废物的净化和再利用。
2.3 考虑微气候因素:通过选址、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使建筑物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要做到这一要求,就需要:①合理选择地址:应根据当
地气候、士.质、地形和水质等周边环境条件来综合考虑;②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在建筑物地址确定后,应认真分析所选地址的微气候特征,进行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微气候条件,如在建筑物四周种植树木、植被等;③合理的规划和体型设计:在规划布局上,可通过建筑物的朝向改善阳光的照射程度和形成不同的室外气压,改善风流状况;在建筑体型设计上,尽可能使自然风能在室内回旋,产生良好的室内通风效果。这样,可使居住者更为倒康和舒适,能更充分显示生态建筑的价值和功能。
3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3.1整体环境的设计
所谓整体环境设计, 不是针对某一个建筑, 而是建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从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出发, 到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整体环境设计的方法有:
(1) 引入绿色建筑理论。城市开发建设应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等背景相结合, 在加快建设的同时, 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一方面, 改变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区域划分、空间结构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让城市的历史文脉、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袭。
(2)加强环境绿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绿化不单是可以创造空间,还可以美化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用绿化覆盖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发,往往可以造成比较凉爽、舒适的环境;高大的乔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较大树荫,减少路面吸热,同时可以净化空气,提高空间的氧含量。
A小区周围环境的绿化。尽量减少硬质铺地,扩大草坪面积,并尽可能多种植高大乔木。因为乔木的绿化效果要比同面积的草坪高几倍。目前,多数住宅小区常采用水泥砖铺地,这对小区环境很不利,应尽量采用具有渗透性的生态铺地,如格状铺地砖,方格中可以种草等。
B立体绿化。引入“土地空间化”的概念,包括墙面绿化、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墙面绿化主要是在强烈阳光直射面爬满绿色藤状植物,避免阳光直射墙面,降低外墙表面温度,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性。
(3)从整体出发,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例如: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点;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点资源的住区,应考虑设计景点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点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点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2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法
(1)建筑的体型系数即建筑物表面积与建筑的体积比,它与建筑的热工性能密不可分。
(2)外墙设计要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要求,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外墙设计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①采用良好的外墙材料,利用更好的隔热砖代替粘土砖,节省土地资源,②采用选择性镀膜窗户,其导热系数较小,能够改善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③加强门窗的气密性,减少热交换。④使用各种轻便可调节的遮阳设备抵卸夏季太阳的直接辐射,同时冬季能够调节便于采光。
(3)采用弹性设计方案,提高房屋的适用性、可变性,具体表现在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灵活性要求上。①楼梯的可生长性,包括基础的预留量、楼段板承重的预先考虑,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等。②预留管道空间,包括水电、通讯的发展空间。③家具系统的可变化性。
(4)建筑节能设计。要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气等,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无污染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