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文化创意范文

时间:2023-11-29 10:53: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艺术与文化创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艺术与文化创意

篇1

二、窑变釉彩艺术的当代社会应用领域拓展分析

文化创意与陶瓷产业的融合,是当代景德镇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拓展的主要形式。高温窑变陶瓷工艺,其文化艺术传承历史悠久,自明清至今以器具为主体的产业发展轨迹,证实了其宽广的社会应用的领域。伴随社会发展,高温窑变色釉艺术作为新型文化产业,更具有待于拓展、创新的领域和开拓其前沿性产业的现实意义。

(一)窑变釉彩在文化艺术领域拓展的可行性分析

数百年来,窑变色釉艺术的风貌,折服了砂、陶、瓷艺术创作的始作俑者,由偶发性获取的艺术品提升为人为地探研性艺术创作的历程,使窑变釉彩艺术由自然天趣价值,转化为寻求美学价值取向的艺术,产生了主题性的艺术创作及其精神意义的文化导向。其高温窑变色釉从自然天成演化为文化观念的艺术作品,是人的思想诉求的载体和反映,带来了新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语言。高温色釉窑变价值不应是工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回归到文化核心价值中来,是一种文化艺术创作和人类精神的反映。掘弃其文化价值与属性,而屈从于手工艺价值,是不可取的。早在1983年全国性第一届陶瓷艺术展览中,与陶瓷雕塑艺术一样,高温窑变陶瓷壁画艺术已经被列为陶瓷美术创作与展览项目,后成为“85美术新潮”。近几年来,窑变瓷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由科技进步因素为导向而不断拓展,成为新的陶瓷美术创作途径和艺术门类,因材料、科技、创作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形成了景德镇窑变瓷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因而高温窑变釉彩艺术创作的形式、种类和作品亦层出不穷。其艺术表现形式由传统三维雕塑窑变色釉工艺品而拓展到现代二维平板窑变釉彩瓷艺术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作品。其以瓷为媒介的绘画语言或以传统与现代构成艺术的融合,或以具象、装饰、意像、抽象等多种釉彩艺术表现的融合,或以主题性或虚拟寓意表现性艺术的融合,成就了其独创瓷美术全新画语的形式,从而区别于陶瓷工艺美术的范畴,实为我国陶瓷美术创作前沿性的艺术新门类、新画种。上世纪80年代,漆画艺术脱胎于工艺美术,进入中国美术画种之列,促进了近代漆画艺术兴起与发展,也成就了江西美术史中独有一派艺术之昌盛。如今景德镇高温窑变釉陶瓷艺术,作为一种以瓷为语言的画种艺术,形成了美术创作新的门类、表现形式和材质画语及其风格,是拥有艺术创作含义的全新美术画种。窑变陶瓷画具有独立性、前沿性、现代性的艺术本质意义和价值。

(二)窑变釉艺术项目应用领域拓展的可行性分析

窑变色釉艺术不仅活跃于在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中,更具有艺术与创意文化产业拓展的双重属性。其窑变色釉艺术应用项目的拓展,是景德镇陶瓷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领域。景德镇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小企业3000多家,涉及艺术类陶瓷、高新科技类陶瓷、日用类陶瓷、建筑类陶瓷等多个领域的项目创新,使得高温窑变釉这一瓷艺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宽广,具有产业集群发展的可行性。窑变釉艺术的发展模式也具有多样化形式,例如独立法人形式,包括实力型的陶研所、艺术瓷厂实体、公司加工作室,以及小型的名师大家创作室,艺术家个体工作室或群体模式工作室等,都具备较强的创意文化产业项目拓展的潜力。景德镇国家级的陶瓷艺术大师有75位,省级的陶瓷艺术大师有100多位,陶瓷工艺美术师1000多位,陶瓷艺术与产业从业总人数可号称“十万大军”。以上优越的产业条件,使完全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温窑变色釉陶瓷艺术应用项目,得以拓展。科技创新与陶瓷艺术创意二者如影随形互为一体,要提升高温窑变色釉艺术的应用领域和项目拓展,有待于科技带来窑变釉技艺的不断创新发展。政府、产业、学校、研究机构应加强一体化合作,由景德镇陶瓷高等院校及省、市研究机构与国内外科技文化机构合作,以产业为导向,促使陶瓷艺术与科技水平带来革命性的创新发展,促进知识与专利的产权实现商品化和市场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培育窑变釉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型品牌项目,使景德镇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温窑变色釉美术创作作品项目,如陶瓷日用品与陈设工艺品项目,室内外环境陶瓷装饰壁画、壁挂艺术项目、雕塑陶瓷艺术项目、服饰用品项目、家居灯饰器具项目、文化用品项目等等。在当代窑变色釉的产业项目拓展中,它们可以获得宽阔的社会应用领域和优势发展的空间。[2]

三、文化产业背景下景德镇窑变瓷艺术的传播

当代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既有历史文化传承的根基,又要不断创新符合时代人文需求的现代产品。陶瓷艺术品承载着社会文化演变和满足社会生活发展需求,其意义已经越过了消费产品的社会应用等界面,而上升到反映时代精神面貌的价值取向。

(一)窑变色釉艺瓷艺术的文化价值的传播

赣文化受中原文化和越文化的影响,历史上融合并滋长了文人书院文化的兴起,使景德镇陶瓷艺术文化,反映了南方地域人文价值的取向,而趋同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导向,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形成了大众化认同的文化品牌、地位,景德镇窑变陶瓷艺术品牌兴起,有助于地域特色文化艺术的拓展。近百年来,窑变高温釉艺术的自然材质之美,其变幻莫测,从而由器传情,从器寓意,更趋同于反映文人士大夫“自然造化、天道合一”的哲理和精神境界,也满足了大众审美情趣的探求。近年来,景德镇窑变陶瓷艺术文化现象也引发了学界、文化界、美术创作界人士的赞同,被称为具有前沿型发展的瓷艺术,构建了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相融合的艺术新画种,从而形成其特定的文化品牌效应。窑变陶瓷艺术的品牌中,尤其是高温釉色窑变语言下的平面板式壁画的创作,涉及人物景物等含有主题性的陶瓷艺术画作,引起了美术界的关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造就了现代瓷的艺术,构成了瓷绘画新的境界。其语言丰富性不亚于中国画的“彩破墨”和漆艺的“流变”和西方印象派油画等艺术的表现力,从而奠定了探讨瓷艺术全新的艺术创作方向和创作理念,形成地域文化艺术新的特色品牌,具有难估料的艺术传播前景。

篇2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38-03

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推出全新力作《阿凡达》,以其骄人的票房再创佳绩。荣获了该年奥斯卡金像奖的三项,分别是“最佳视觉效果”、“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该片采用3D、2D、IMAX-3D三种播放制式,在中国,人们为了看到效果最好的《阿凡达》不惜连夜排队买票,甚至有些组团去邻城观看电影。如此疯狂的举动,可以从现实的角度来突出新媒体艺术的魅力。新媒体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机制,二是提高了信息传送的快捷性与公开性,三是做到了科技、技术、媒介的融合。而新媒体艺术采用信息科学与数字技术的手段,本着大众传播科学理论的原则纲领,以现代艺术为主要内容,通过媒介把融科学和艺术的信息传播出去。可以应用在教育、文化、商业、艺术、管理等领域,并且由此来影响艺术本身与文化产业。

一、新媒体艺术的定义

“新媒体艺术指的是全部采用媒介以及技术手段创造的艺术作品。而这里的媒介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包含了多种技术与多种新的材料。同时也说明了随着科技的发明与应用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新媒体艺术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并且;新媒体艺术是集多学科与相融性的新式学科。”这也说明了,新媒体艺术除了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是一个容纳的、全方位的体系,并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创新,对于受众而言,新媒体艺术不仅是开阔视野的表现方式,使静态的艺术元素更具动态化、形象化,也是促使艺术作品在市场中处于较高竞争力的方式。通过数字电影的例子,来说明新媒体艺术的运用的优势,即在观众已知道电影的故事、情节、意义的同时通过新媒体艺术来实现观众的置身其中的梦想,由此改传统的被动式观看为主动式观看的历史性转变。同时,在大众参与到艺术创作下,艺术的普及性与大众化将得到促进,并且使观众更全面的感悟美感。现用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例子,晚会的成功与否,传统的媒体更多的看重节目品质和内容以及演员的水平,而新媒体艺术在传统媒体评价标准上发展为重灯光、音效、舞美等要素,借助科技的力量来提高节目的表现力与感染力。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采用了新媒体艺术,其中舞蹈节目《小城雨巷》,在新媒体艺术的应用下为观众呈现了一个诗意的江南,节目中演员仿佛真的行走在烟雨的江南中,从舞台落下的雨滴让人觉得如此的逼真,变换的背景,动听的音乐,以及舞动者的完美演绎为观众呈递上一份视觉盛宴,达到了主题、音乐、内容等的和谐统一。与此相比,传统的艺术中舞蹈者也能够动作优美,也能够在舞台上站位准确,但受众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节目所营造的氛围中去,从而也就不能准确的理解艺术魅力。由此可见,新媒体艺术能够为春节联欢晚会的举办增色,并且促进其发展。除此以外,新媒体艺术带来的互动性,让春节联欢晚会更真实、更具魅力。综上可知,无论是屏幕影像表演,还是舞台节目,新媒体艺术都能使其增色,使综合艺术得到升华,增加艺术与受众的沟通的机会。

二、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如何通过文化的视角以及创造性思维来改善当下经济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文艺创意产业的直接以及间接价值也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是指依据人的天赋、技能、智慧,利用高科技来对文化资源的创新与提高,并且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应用,创造出高附加值的文艺产品,且具有增加就业与创造财富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总结文化创意产业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 文化服务、智能产权和文化产品。”涉及到现代传媒、信息服务、动漫游戏等。新媒体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与新媒体艺术在设计领域、媒介、艺术形式等方面是相互影响、和谐统一的。新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能够促进文艺创意产业的完善与升级,而且文化创意产业的完善与升级反过来作用于新媒体艺术,从而为新媒体艺术搭建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并且,新媒体艺术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而文化创意产业也给新媒体艺术的前进尊定了基础, 特别是在文化服务提高、文化创新思维的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具有指导与规范的作用。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媒体艺术彼此相互影响不断深入,不但提高了受众的艺术感悟,而且也扩大了受众对文化消费,如何将艺术表现方式的创新转化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态上,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实现全面发展将成为新媒体的巨大挑战。拿旅游演艺产业来说,通过采用新媒体艺术,更多的城市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开发,把演出作为载体,并通过运用色彩、山水、光影等新媒体艺术来实现科学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和谐统一,由此来获得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足发展。例如,在新媒体艺术电、光、声的作用下《印象刘三姐》把动听的山歌以及富有特色的民族风情展现在受众面前,使受众仿佛进入真实美景中;在《云南印象》中,新媒体艺术的应用是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到了保证;并且在《西湖记忆》一片中通过对古神话的演绎,把新媒体艺术的功效发挥的淋漓尽致,使得西湖融自然美与科技美于一体,向世人展现杭州悠久古老的历史。由此可知,在新媒体艺术的功效下,旅游演艺产业即成了积具人气的城市,也成了展示城市文化和传承城市精神的品牌,在提高城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加速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转型,使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并实现了提高受众的精神文化,提高城市文化的高品质的重大意义。

篇3

二、越域新创、跨界整合的关键

当艺术工作者在既定的模式中研究、表演、教学、创作一段时间后,必然形成惯有的思维定势,加之不同领域"界"的划定,越愈使人们的视域变得狭窄而单一,导致创新乏力,固步自封。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培养跨界思维,这可以说是越域新创的关键所在。

“跨界思维”:跨界思维的实质—“融”的整合:知识层面的跨界、情感层面的跨界、智慧层面的跨界。“知识层面上的跨界是由各个学科的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经验等要素构成的,是思维结构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层次。不同领域的知识、信息等的相互激发、碰撞是思维活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跨界思维孕育的土壤。知识层越深厚、越丰富,其思维的能力与品质就越可能提高。从情感层面上看,跨界是思维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属于调控层次。将各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既有渊博的学识,又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将会使创作者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而从智慧层面上分析,跨界又是把哲学和技术相结合,把科学和艺术相结合,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并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经验进行开拓和创新的更深层次。”③

三、艺术发展的可能趋向

对于这一命题的思考由来已久,随著自身舞蹈教学、研究、创作的不断深入而日益迫切,因为它带有一种命运似的特征,很想去“了知”、“领悟”,以此印证现在的“所作所为”是正确而又有意义的,所以我也就“日思夜想”了。概而论之:

1.艺术发展的超自然趋向。“即以科技媒介为手段,对自然化生存状态的介入,进行物理转换、生化变异、人工生命仿真、数字虚拟、虚设艺术、新媒体地景艺术研究和改造。”④

2.艺术发展的潜默化趋向。“即对人工化、技术化心理的反弹,倾向自然原动力、生命思考、时间观、物化、自然心境这些永恒话题的研究。”⑤

事物的发展或许总是伴随著正反两方面的相互对抗与交融而螺旋式前进,希冀艺术研究者与实践者将两种发展趋向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开辟出新的发展路径,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继续感化大众。

四、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

艺术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资源与其它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文化、科技、信息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优化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因此,艺术创意产业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上的重要内容。在促进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上,我认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落实尤为重要:“(1)培养人才,训练创意思维,提高审美素养;(2)积聚人才,形成创意产业的人才高地与产业高地;(3)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创意学理论研究、创意产业政策研究、相关教材建设;(4)利用高校资源,直接参与市场。”⑥以上种种都离不开艺术类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从技能型传授转变为智能型培育、从封闭式教学转变为跨界式探究、从重模仿继承转变为重传承创新、从产-学-研隔裂模式转变为产-学-研对接模式。

注释:

①②贾磊磊.跨文化双边对话——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分别为第73,376页

③魏广龙,庞琳.跨界与创新[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44.

④⑤张海涛.未来艺术档案(绪言)[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篇4

随著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多元文化的交融共进已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正因如此,才为表演艺术的跨界研究与实践带来了可能,对其而言,这不仅是素材上、样式上的丰富,更是视野与思维的拓宽,在方法论上具有深刻的意义。那么,对于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心胸,平等相待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学者刘梦溪就文化交流的必然性说到:“就像一个人不能离群索居一样,一个国家也不可能逸世独存于当代世界。而文明的融合,首先需要文化沟通。文化沟通不仅是文明人的礼仪,而且是文明人的智慧和生存方式。”①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具备文明人的智慧与生存方式是内在要求,那么对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所应采取的模式更应该积极探求。我认为“双边对话”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双边对话’为文化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促使人们从动态开放的视点考察不同文艺形态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共同的文化建构。”②对于表演艺术体系的建构和国际化要求,这一对话模式正能内化其美学涵养、跨学科智慧与多元文化特质。

二、越域新创、跨界整合的关键

当艺术工作者在既定的模式中研究、表演、教学、创作一段时间后,必然形成惯有的思维定势,加之不同领域"界"的划定,越愈使人们的视域变得狭窄而单一,导致创新乏力,固步自封。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培养跨界思维,这可以说是越域新创的关键所在。

“跨界思维”:跨界思维的实质―“融”的整合:知识层面的跨界、情感层面的跨界、智慧层面的跨界。“知识层面上的跨界是由各个学科的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经验等要素构成的,是思维结构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层次。不同领域的知识、信息等的相互激发、碰撞是思维活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跨界思维孕育的土壤。知识层越深厚、越丰富,其思维的能力与品质就越可能提高。从情感层面上看,跨界是思维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属于调控层次。将各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既有渊博的学识,又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将会使创作者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而从智慧层面上分析,跨界又是把哲学和技术相结合,把科学和艺术相结合,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并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经验进行开拓和创新的更深层次。”③

三、艺术发展的可能趋向

对于这一命题的思考由来已久,随著自身舞蹈教学、研究、创作的不断深入而日益迫切,因为它带有一种命运似的特征,很想去“了知”、“领悟”,以此印证现在的“所作所为”是正确而又有意义的,所以我也就“日思夜想”了。概而论之:

1.艺术发展的超自然趋向。“即以科技媒介为手段,对自然化生存状态的介入,进行物理转换、生化变异、人工生命仿真、数字虚拟、虚设艺术、新媒体地景艺术研究和改造。”④

2.艺术发展的潜默化趋向。“即对人工化、技术化心理的反弹,倾向自然原动力、生命思考、时间观、物化、自然心境这些永恒话题的研究。”⑤

事物的发展或许总是伴随著正反两方面的相互对抗与交融而螺旋式前进,希冀艺术研究者与实践者将两种发展趋向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开辟出新的发展路径,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继续感化大众。

四、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

艺术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资源与其它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文化、科技、信息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优化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因此,艺术创意产业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上的重要内容。在促进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上,我认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落实尤为重要:“(1)培养人才,训练创意思维,提高审美素养;(2)积聚人才,形成创意产业的人才高地与产业高地;(3)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创意学理论研究、创意产业政策研究、相关教材建设;(4)利用高校资源,直接参与市场。”⑥以上种种都离不开艺术类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从技能型传授转变为智能型培育、从封闭式教学转变为跨界式探究、从重模仿继承转变为重传承创新、从产-学-研隔裂模式转变为产-学-研对接模式。

注释:

①②贾磊磊.跨文化双边对话――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分别为第73,376页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