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29 17:24: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企业发展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企业发展现状

篇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济南市各级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重点,强化措施,多元推进,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1基本情况

1.1概况

1.1.1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济南市规模以上(销售收入500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36家,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家,其中省级33家、国家级4家。2015年济南市实现销售收入446.6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10家,过亿元的67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015年销售收入总计达到347.9亿元,占总数的77.91%,它们是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主力军,这些企业当中除了培育壮大的佳宝、民天等本土企业以外,还有招商引进的现代牧业、鼎泰牧业等一批实力较强的行业龙头,为济南市农业企业发展起着龙头引领的重要作用。1.1.2经营领域不断拓宽依托各地资源与区位优势,经过多年的引导与支持,济南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领域已经拓展和覆盖了粮食、畜牧、林业、果蔬等主导产业,有效地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壮大。各产业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分布为粮食127家、畜牧101家、林业84家、蔬菜86家、棉麻19家、油料9家、水产8家,其他农业102家。近几年,各级着力引进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利用工业领域积累的经验及资源,转化成自身优势,新建生物质发电、生物有机肥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这些项目发展前景广、后劲足,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1.3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凸显各县区围绕特色主导产业,科学规划,着力打造,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格局,集聚效应凸显。长清区的茶叶、中药材,平阴的玫瑰、食用菌,济阳的设施蔬菜、章丘的大葱、历城的观光休闲农业等都实现核心片区支撑、骨干企业引领、关联企业集中的集聚效应。以长清茶为例,目前已经建成了以万德镇为核心,以立泰山为骨干企业,南湖玉露、莲心雪芽、玉树春等茶叶企业集聚的8000亩长清茶基地;2014年新引进投资的白茶加工项目,带动建立万德界首1100亩白茶种植基地。针对产业技术难题,政府牵头,通过搭建平台、产业论坛等形式,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通过交流与合作,整体竞争能力大大提升,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2工作措施

1.2.1政策引导2003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济政发[2003]23号),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意见》(济政发【2012】29号),2013年初拟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意见的实施细则(试行)》(济发农办〔2013〕1号),明确提出对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晋升奖励、品牌奖励、“三品一标”奖励、项目奖励、招商引资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扶持。1.2.2规划布局2014年济南市提出“六个三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的工作重点(30家农业龙头企业、30家示范合作社、3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30个农业示范园区、30家蔬菜标准园、30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分别起草了具体实施方案,决定利用三年时间重点打造,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在重点产业形成规模,重点区域形成特色,重点产品创出品牌,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壮大农业主导产业。1.2.3资金支持济南市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2004年以来,政府共投入财政资金1.87亿元,扶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672个,吸引社会投资8.7亿元,拉动银行贷款10.6亿元。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积极与金融机构对接,已经与农业银行省行营业部、建设银行省行营业部、农村信用社、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或达成合作协议,搭建银企合作平台。1.2.4培训提升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素质提升工程。当前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已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新生骨干力量。但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亟待解决。济南市创新方式,组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及家庭农场主、品牌创建及市场营销骨干和产业化经营组织财会人员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计划,旨在打造一批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引领带动全市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发展。2015年接受培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达500余家,涉及650余人次。

2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在成长发育中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从济南市的总体情况来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存在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造成的原因除了受外在环境影响,也有自身存在的瓶颈。遇到的外部环境的困难主要有用地难、融资难、用工荒等,内部发展的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科技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二是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品牌知名度;三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

3发展目标及方向

3.1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争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集聚有更大突破,农产品加工产业优势更加突出,龙头企业在数量、质量、规模上得到同步提升。5年内,重点打造培育15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增15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稳定在450家左右;发展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50万亩;80%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

3.2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济南市将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为方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3.2.1大力提高农产品初、深加工水平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环节、重点环节,可以增加供给、均衡上市,提高质量、稳定价格,保证加工、促进增收[2]。要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政策为契机,统筹推进、综合利用、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纵深发展,实现农产品的多重转化增值[3]。3.2.2做大做强领军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发展成为规模化、集团化、整体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4]。提升领军企业的整体技术研发能力和装备水平,引导领军企业与各类经营组织有效对接,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3.2.3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服务平台体系的建设,提升科企对接水平,争取科研专项支持,加紧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培育一批领军的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5]。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J].农村工作通讯,2012(6):11-13.

[2]杨绍品,农业部党组成员.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N].农民日报,2014-01-25003.

[3]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努力开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局面———宗锦耀局长在2014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农产品加工,2014(2):4-7.

篇2

可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了当下举国推行的一项政策,研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也将十分必要。

二、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龙头企业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一个行业而言是很重要的,代表着行业实力、产业化成效及经济是否健康发展。陕西省龙头企业相对其他省份而言,起步稍晚,但发展速度不容小觑。尤其是最初获批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现已基本全部跨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1、企业数量

2001年首批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共计151家,陕西省有5家,2003年第二批共计235家,陕西省9家,其后的多次评定结果均显示陕西省的龙头企业在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占比不大,为2%-3%,这说明陕西省龙头企业的数量仍需进一步提升。2006年5月,陕西省农业厅公布省级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其中包括陕西汉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2家企业,并提出对所列对象进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2011年新增117家企业,次年再次新增66家企业,2014年经严格评审,最终确定陕西禾和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93家企业为陕西省第五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15年也拟推了83家企业。所以从企业数量上来看,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分布区域

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多次评定结果中可以看到,陕西省榜上有名的企业多集中在西安、咸阳、宝鸡三个区域,陕北陕南地区尚未有企业入列。陕西省级的五批重点龙头企业公布名单上看,依然是关中区域占比约80%,而陕北陕南则分别占比约10%,这说明了企业是在结合关中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

3、企业类型

(1)国有企业转型。最初的龙头企业名单中以国有企业转型为主。因为国企的规模一般较大,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一定的市场开拓潜能,具备转型资本。例如陕西老蜂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陕西省蜂业公司(成立于1985年),创立于2000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专业公司,是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依托资源禀赋。陕西省是国内果汁加工和出口的一个重要基地,我省大多数龙头企业主要依靠粮食、果业和畜牧业。主要产品体现为肉类加工、乳品加工、蜂蜜加工、饲料加工等,大部分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同时资金支撑力度不足,产品研发能力和科技含量较低。由于充分结合了私有资本和优势资源,所以此类企业数量较多,但只有个别企业被列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3)强强合资。产业相关的企业联合成立集团公司,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成立于1978年的西安相桥乳品厂,起初为民营企业,其后与香港广银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形成了如今的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先进管理理念,成功做大做强,成为西北地区乳制品行业中的佼佼者。

4、经营模式

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各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企业+农户”。陕西省多数小型农业企业采用此种松散型经营模式。企业和农户根据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行买卖,无论何时、何地、何种价格,农户在销货时要受制于市场,同样企业在购货时也要考虑市场因素的影响,双方的财产和责任风险各自独立。虽然这种模式下双方可以自由进行双向选择,但由于受到市场的约束,农产品在农户和企业之间较难实现供求稳定,不利于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2)“企业+基地+农户”。正是由于第一种模式的不稳定,从而出现了方――基地。企业可以通过自建或共建基地,提供生产技术、资金供应等服务,也可以吸引分散的农户进入基地成为企业工人,还可以与农户签订契约,建立股份制基地。所以基地的产生其实起到了一个连接企业与农户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约束,一方面也维护农户的利益,对企业侵害农户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

(3)“企业+合作社+农户”。这种模式某种程度而言类似于第二种模式,但又有明显区别。合作社是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是农户自愿成立、加入的一个合作性组织,通过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通过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签订协议,明确各自权利责任,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实现技术、生产、销售等服务一体化,企业根据合同收购产品,建立供销模式。所以,合作社对外是一种盈利性经济组织,对内是一种非盈利组织。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整体而言,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企业竞争力不足,牵动力有限

陕西省龙头企业规模小、牵动力弱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据统计,陕西省龙头企业总数相当于山东省的23%左右,大型龙头企业相当于山东省的17%左右,可见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大规模的龙头企业较少,一千多家企业中省级重点只有三百多家,国家级重点更是比较匮乏,整体档次有待提高,导致龙头企业的牵动力弱,很多区域的特色优势得不到延伸和推动,竞争优势不明显。

2、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均

关中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集中地,是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陕北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农业带动企业,陕南整体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以农业为主,但同样缺乏现代工业,所以陕西省绝大多数龙头企业集中在关中一带,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而且陕西省龙头企业多数仍处于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产业多为初级产品的加工,产品结构趋同,缺乏科技含量。

3、经营模式不健全,利益难协调

结合目前的企业经营模式,由于市场逐利心态的驱使,缺乏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和农户难免出现违约行为,而这种不安全因素,会破坏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制约企业提升经营效益,阻碍农户创收贡献作用的发挥,造成经济损失,难以协调双方利益关系。

篇3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趋势;战略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5.006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都市现代农业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1]。都市现代农业在城市非农产业中抢占着部分生存空间,在充分发挥大中城市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集中优势的基础上,借助高新技术应用功能的多元化、经营的国际化、生产的智能化诸多趋势,都市现代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2]。目前,都市现代农业在国内外几大城市初见发展,其中一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城市提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措施,这将极大地带动现代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 都市现代农业起源与发展

“都市农业”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3]率先在《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之提出。二战后,随着世界各国相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部分国家的农业学者也随之开展了与都市农业相关的一些研究。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griffin等[4]也提出如“都市农业区域”、“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与之相似的理念,直至1977年美国的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5]将“都市型农业”明确提出;而我国台湾也较早地将都市现代农业提出,20世纪70年代开始启动并大力发展[6]。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陆续系统研究了都市现代农业,而我国国内关于都市现代农业的学术研究开始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7]。经过近20年的发展,都市农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发展态势良好。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上海、北京等直辖市和济南、杭州等诸多省会城市均已拥有现代化都市所应具备的特征和功能[8]。与此同时,都市现代农业也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上海、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均提出农业新要求,并将“十一五”、“十二五”中与农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部署制定出台[9]。其中,天津很多学者对新阶段的都市现代农业做了进一步研究,这对理清都市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发展对策极为有利。

 

2 都市现代农业的定义

近年来,各国学者从不同学术角度定义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并不断完善都市现代农业概念的内涵,主要有: (1)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广义的与地域经济相关的概念,它包括涵盖在都市内部的零星小块状农田、庭院绿化与城市美化的绿地,也包括城乡结合地区范围内的邻近郊区的农业,还包括那些远郊乃至大都市经济圈内的为适应大都市市场需求而发展的农业;(2)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与地域经济相关的概念,随着科技、经济、社会进步而分阶段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3)都市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除动植物外,还可扩展到在产前、产中、产后共三个领域为农业发展提供全部服务的内容总和;(4)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创汇、设施为一体的总概念,可集中反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5)都市现代农业是城郊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个农业大系统,依托于大都市又服务于大都市,以与城市统筹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农业为基础,以城市为依托,具备生产、娱乐、生态等多功能性,是知识、科技、资金密集的现代集约型可持续农业,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 [10-13]。事实上,上述观点均从不同角度反映都市现代农业的形式、功能以及作用,进而深刻揭示都市现代农业的内涵。随后,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便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界定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

 

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后,笔者认为都市现代农业(urban modern agriculture,简称uma),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在大城市的周围与边缘地带或大中城市群间形成、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以大都市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以高科技农业相关的园艺化、工厂化、设施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规模经营为条件,以城市生态保护、海外出口创汇、市民观光休闲为特色,最终形成融生产、生活、服务、观赏、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功能并存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目标是形成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

 

3 国内外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现代农业在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和东南亚等发达国家[14],随着社会后工业化发展的趋势,现代农业要日渐强化提供新鲜优质、绿色安全的农副产品的经济发展战略,强化文化、服务及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在世界各国中,以色列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最为显著突出,而我国都市现代农业在四大直辖市和各大省会均有发展,其中上海、北京、广州和济南发展尤为迅速且鲜明特色、创新性强。

 

3.1 以色列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以色列强调生态环境治理,大力倡导发展特色农业,现已寻觅到一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在世界各国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上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性,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与教训。现将以色列都市现代农业模式重点阐述如下[15]。

 

3.1.1 经营组织模式 基布茨(kibbutz)和莫沙夫(mashav)经营组织模式是以色列农业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其中,基布茨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有:一是包括土地的所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二是包括其成员个人收入的所有收入全部归集体所有,除每月发给每个农民生活津贴、必需品外的剩余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三是实行内部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每2年重新组建管理委员会,以便民主管理内部事务。与此同时,莫沙夫模式也有3点特征:一是土地和水资源归国家所有,但家庭个人拥有经营权;二是农户拥有其他生产资料及收入;三是集体统一提供教育、医疗、文化、产品供销等服务。

3.1.2 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的高度集约化是以色列都市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集中体现。一是土地高度集约化,即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再由国家分配给基布茨和莫沙夫中的各个家庭,土地禁止买卖;二是水资源利用高度集约化,以色列虽三面环海但淡水资源较匮乏,因此,污水处理再利用率非常高,经处理净化后的城市污水可用于农业灌溉,但主要利用以色列

都市现代农业发达的节水灌溉系统;三是生产组织高度集约化,主要表现在整个国家的全部农业生产经营施行订单制生产,既拥有基布茨从生产到销售的统一组织,又拥有莫沙夫的农户与公司签订销售合同的组织模式,再将绝大部分的农副产品出口至欧美各国。

 

3.2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上海的都市现代农业明显呈现出以功能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现代科技、物质条件为支撑,以经营规模为条件,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充分发挥经济、服务与生态等多功能新趋势,充分体现了复合功能的都市现代农业的新趋势和特点[16]。其中,上海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生态复合功能作用日趋重要。以水稻的生产模式为例,既能发挥稻米自给功能,同时又充分发挥湿地功能,而农业系统内的其他任何产业都无法取代。

 

此外,上海都市现代农业非常重视创新性发展。其中,以生态、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及务农教育为主体的农业游玩项目,包括农业庄园、休闲农庄、主题农园、传统建筑等,目前已成为保存历史和传承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农村民间文化的一种绝佳形式。其中,上海鲜花港是都市农业复合功能的集中体现和典型案例。

 

3.3 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北京的都市现代农业主要体现食品生产、生态屏障和服务都市三大功能[17]。随着都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不断向郊区扩展,服务功能更为重要,主要体现在:(1)修建农副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兴建公园及新增绿地等,以便能够为市民提供更舒适、完善的服务;(2)利用地理优势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为形式主体服务城市,如观光果园、垂钓乐园、森林公园、少儿农庄等;(3)“品牌化”服务,如平谷大桃、大兴西瓜、燕山板栗、房山蘑菇等;(4)主打文化创意牌,北京都市现代农业未来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热带水果如火龙果、枇杷、荔枝、番石榴等在北京成功种植[18]。

 

此外,北京还重视可持续发展都市现代农业[19]。首先,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至38%,且80% 以上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以改善生态环境;第二,开发研制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产品,大力倡导生物防治替代农药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进而减少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以便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采取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措施,以减少化肥使用量,进而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第四,综合开发农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传统燃料的使用量,降低废气排放量,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4 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已从城郊型农业逐步发展转变为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高科技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目前,整体正从布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品牌及物流体系建设、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共同推进[20]。主要发展特色在于开创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庄园经济”,类型主要有:观光农园,主要以生产、生态功能为主,同时提供农业观光服务,如森林公园、设施农业基地等;体验农园,主要以休闲功能力主,旅游者可参与农业劳务活动或租赁耕种一些土地,种植某种农作物,体验农民的生活,如市民农园、农户乐园等;科教农园,体现科技交流和教育功能,主要以农业技术学习和青少年教育为主,如农业技术园、高科技农艺观光园、青少年农科基地等;产品农园,以某种农业资源产品生产为主,游客可以采摘、品尝、购买农产品,如花卉园、果园、园艺园等;庄园农园,综合生产、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等多种功能,其最大特点是实行社会多渠道、小规模融资,游客可购买庄园内的果林或园地。这种经济依靠土地的规模经营,通过开发商、投资者、经营者及农民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融资渠道多样化,使普通农村居民投资的可能性增大。“庄园经济”目前已经成为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3.5 济南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是农业和经济大省,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率先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备明显优势,且在满足市民需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济南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成效显著,已形成一系列新格局,主要体现在:重质量求效益、重特色打品牌、重融合拓功能、重科技转方式、重统筹建机制,以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两型“农业”为基础,以农业品牌打造为重点,注重“三品”认证管理,强化科技和文化创意,形成以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业为核心的新模式[21]。

 

济南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迅速,目前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倡导理念如下:以基地园区建设为重点,走好农业产业区域聚集路子;以农业品牌打造为重点,走好农业高端高质高效的道路;以推广能力建设为重点,走好农业科技化支撑的道路;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走好拓展农业多功能化的道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走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将对部分大城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借鉴意义。

 

4 探讨天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天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要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和实现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目标的要求,依托本市的综合优势,加快农业发展形式转型,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基础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新型已培育农民发展农业,着力发展高效、绿色型都市现代农业,整体提高农业经济、服务和生态功能。这是天津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和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的必然选择。

4.1 树立走在全国前列的发展目标

天津处于中国渤海沿线,拥有丰富的人文与社会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基地。同时,天津科技实力强、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化进程快,有基础、有条件依托其综合优势在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中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一圈两带”的沿海都市现代农业,即环城经济圈要重点培育农产品集散功能、整体带动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综合经济带要着力拓展沿海型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功能,重点发展精细产品、农副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生产;滨海经济带要积极开拓海洋旅游产业、渔业繁殖产业、海产品加工产业及拓宽海产品市场,使其成为滨海魅力型都市现代农业。

 

4.2 扬长避短发展可持续绿色生态的都市现代农业

天津的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均在不断的提高,天津的都市现代农业具有资金、技术、物质、市场等方面的全面综合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与城市休闲娱乐范围狭小的困扰,这就决定了天津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必须走可持续绿色生态道路。根据国内外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天津市的资源条件,可开展海洋资源综合开发模式、以乡村自然景观旅游带动农业功能拓展的模式、农耕文化体验和乡野休闲模式、乡村文化景观开发带动模式、绿化产业模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模式;国际市场导向模式,最终得以推动天津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迈迸。通过建设可持续绿色生态农业,这既满足市民需求,又将进一步展现天津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服

务与生态等集成性功能。

 

4.3 健全农业产业,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首先,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基础上继续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如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和工业龙头企业、拓展生态农业旅游作为发展重点。其次,要加快推进制定并完善农副产品地方标准、保障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与操作规程要求的进程,推广生产标准化。再次,施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及流通环节的全流程监控,强化对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产出和产后加工、包装实施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此外,还要加速执行农产品生产环境检验和产品质量检测,加强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等的认证。

 

4.4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推广服务体系

响应号召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筹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中介服务组织。随后,依托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的人才资源优势,支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倡导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此外,还要逐步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改革,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进村入户的机制和措施,加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其中包括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普及农业机械装备等),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努力构筑集农技、农机、农资、农信为一体的村级为农综合服务体系。

 

4.5 搭建农业重点项目工作服务平台

积极将农业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条件整合起来,搭建农业重点项目工作服务平台。此平台需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农委统筹协调、农机中心等相关涉农部门参与。平台不仅要有农业生产常识、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休闲场所介绍,还要搭建农牧渔产品售卖窗口,以便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或预定农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速农副产品售卖速率。但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分别确定负责人、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同时工作任务要分配明确。

 

目前,农业已经由一个单一生产农副产品的原料性产业,逐步向既提供农副产品又同时具有生态产出,还能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及保存传统文化遗产等多方位功能化方向发展。若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充分发展好天津的都市现代农业,这势必将为天津居民提供安全、时令适宜的果蔬和粮食等,也将为天津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suh chong-hyuk. country report, republic of korea [m].korea: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escap), 2002: 147.

 

[2] bryld e. potential problem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urban agriculture in developing counties [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2003 (20): 79-86.

 

[3] 青鹿四郎. 农业经济地理[m]. 东京: 农文协, 1935: 185.

[4] griffin p f, chatham r l. urban impact on agriculture in santa clara county, california [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58, 48(3): 195-208.

 

[5] kerr j a. agriculture and the countryside [j]. journal agriculture in northern ireland, 1978, 53(7): 193-195.

 

[6] 吴同权. 台湾优势农业的发展[eb/ol].(2013-02-10).http://wenku.baidu.com/view/69842024dd36a32d73758144.

 

篇4

农业发展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农业经济工作部门极为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关系农村深化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1]。建国以来,几次改革都从农村开始,从生产合作社到的家庭联产责任制,现今总理进行改革的重要一环就是城镇化,而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仍是农村,因此探究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对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区概况

阜南县位于安徽西北部,淮河上中游结合部,辖29个乡镇,国土面积1768平方公里。辖区内有耕地154万亩,可开发水面近17万亩。人口155.3万。全县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900mm左右。境内土壤肥沃,雨量适中,光热资源丰富,适合各类农作物和各种植生长,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黄牛、生猪、山羊、柳编、油料、禽蛋、水产品及辣椒、蔬菜生产基地县。

阜南县是典型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大县,受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抓住国家支农强农的机遇,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大力实行农业产业化战略。

三、阜南县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阜南县近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不断升高。这些变化与近年来政府重视农业结构合理调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政府合理的调整农业结构,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构建农业产业化体系等措施。都会促进农业效益的提高,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是当我们将从2008年至2012年之间的农林牧渔业生产值状况对比来看,可以发现林业的生产值一直处于增加的,而农业、牧业和渔业波动比较大,而农林牧渔服务业属于2003年刚纳入统计范围的也在逐步增加,对总的生产值的影响逐渐增大。

四、阜南县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结构问题

从阜南县农业总体特点来看,该县以水稻种植为主,种植结构单一,高效经济作物较少,而养殖业从总体来看多以独门独户的家庭养殖为主,还远说不上强大,且集约化程度低。在品种结构上,该县农畜产品品种不够多,当地特色没有彰显;而当地生产的农业产品中只有少量绿色产品,缺乏高质量,高标准的优质农产品,总体上缺乏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二)劳动力素质问题

农业劳动力科技素质低。随着经济的发展,阜南县农业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而输出的劳动力基本上属于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这直接降低了当地农民的科技水平,导致农民接受新技术和科技知识的总体能力不强,从而使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

(三)农业科技水平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兴农的意识也被多数农民所接受。同时,在科技兴农这方面工作也遇到了瓶颈。由于政府对这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村严重缺乏专业农业科技人才、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研与农业的结合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农业生产结束仍然处于滞后状态。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

龙头企业规模小,雷同多,各自为政,无序竞争。对外形不成重拳,对内创不出品牌。粮食、蔬菜、畜产品加工业规模小,产品单一,多为初级产品,精深加工品种少,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多以原材料或初级产品投入市场,产品附加值不高。

五、农业发展对策

(一)深化结构调整,提升农业效益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要始终把优化农业结构作为促进农业增收和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着力点,切实做好农业结构调整这一工作。坚持狠抓耕作模式调整不动摇,大力发展间混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产出效益;坚持狠抓农业区域布局整体调整不动摇。

(二)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推进农业科技的进步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全面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以良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破口,加强对优新农作物和养殖业良种的引进、开发、示范和推广。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率。

(三)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扩大劳务输出

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加对人才培养的预算都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措施。其次,扩大劳务输出,是阜南县始终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的体现。扩大劳务输出,可以充分发挥我县的人力资源优势,积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农民进城到二、三产业就业。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工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专一的粮食生产已不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必须走一条种植与养殖、农业与林业、粮食与蔬菜水果、调整与结合的产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增长。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合理开发利用食用菌等野生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

篇5

农村供电公益性、基础性意义非常深远,且直接支撑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一直以来,由于电力体制的特殊性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制约,农村供电企业计划性、垄断性特征非常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供电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供电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况且,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农网现代化以及农网补充等工程的不断投入,农村供电企业现代化水平同样在不断提升。从这方面而言,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自我发展,既能够确保农村供电发展的现实需求,也能够确保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于不败之地。

二、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人才结构发展失衡现象非常严重

农村供电企业整体资产和人员结构大都由乡镇电管站演变而来,直接导致人才结构粗放型特点非常明显。以笔者工作单位为例,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仅仅占据到总人数的7.8%,大专毕业生则占据到总人数的19.2%,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不仅仅制约着供电企业的长期发展,更使得企业效率长期徘徊不前。

2.农村供电企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近些年来,在经过农网改造、农网现代化后,农村供电企业已经获得初步发展,但整体电网结构基础薄弱,供电半径偏小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况且,大部分农村供电企业地处山区,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导致大面积停电现象时有发生,最终产生设备使用率低、资金投入大、企业利润回报低等,直接影响农村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3.农村供电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受地域经济因素的制约,加之供电企业公益性特征,导致农村供电企业无法象其它市场经济主体一样,单纯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这就直接束缚了农村供电企业管理的自我创新发展。例如,部分农村较为偏远,用户分散,用电量小,毫无效益可言,但仍然需要投入巨额维护费用。

4.农村供电企业服务成本逐渐增加

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尽管供电企业已经完全市场化,但由于农村供电的社会性和公益性,仍然不免收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甚至会要求为招商引资提供免费用电。除此之外,行政部门对农村供电企业监管力度越来越大,服务投诉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直接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增加供电企业的服务成本。

三、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1.建立新型完善管理创新体制

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应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将管理创新活动纳入到企业工作议程中,从供电企业的发展实际需求着手,明确管理创新目标、理念和规划,积极与政府部门及农村沟通,已形成全社会重视供电,支持农村供电的新兴发展格局。当前,农村供电企业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村电价体制改革,已形成自我完善,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除此之外,还应该切实加强农村供电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开源节流,增强企业筹资能力,强化农村电网建设,为提供优质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2.完善供电管理服务创新体系

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提升服务创新为核心,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质地。在这一前提下,农村供电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特点,积极探索电力营销管理发展现状和创新方法策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坚持以需求为目标,既考虑到客户的短期目标,又将客户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互结合。针对不同用户,供电企业可以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并利用阶梯价等相关经济手段指导用户科学用电、节约用电,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做出贡献。具体到农村智能电网建设层面,供电企业应该不断更新自我设备,加强电力体制改革,合理分配电量流向,提升电网负荷率,提高电力影响管理科技含量,提升企业服务整体水平。

3.建设新型供电企业文化体系

农村供电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性质、基本定位和具体使命,结合农村供电用电的实际情况,从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和治企方略层面,打造属于自身特点,又兼具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改变过去传统企业文化的单一内容。农村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应该让所有员工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基本理念,创新企业文化意识,已形成良好的工作精神、工作姿态和工作理念,充分展现出新时期农村供电企业的管理创新文化。

4.实施电网规划与建设创新

根据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求,供电企业应该认真规划,长期建设,认真测算农村实际用电情况,完善农网规划,将农村电话规划建设创新计划纳入到基层政府建设整体规划中,努力实现电网建设创新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和谐发展。农村供电企业还应该不断正确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提升农村电网创新建设审批效率,统一辖区内部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从法律层面、政策层面两个角度争取供电企业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赖佳栋.电网企业管理创新之探索[J].管理世界,2007,(1).

篇6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这300万人的增量,解决问题的重点在农村。目前,全国已有1.4亿农民进城务工,还有1.5亿农民需要转移,无论是向非农业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就业,农民群众都必须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迫在眉睫。

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

2001年,中国总人口127627万人,乡村总人口93383万人,占总人口的73.2%,其中生活在农村者79563万人,占62.3%,另有13820万人生活在城镇。中国人口9亿以上是农民,实际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国家。更为严峻的是,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据测算,至少在40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解决致富问题。而农民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农业劳动者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一些中小学毕业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

但与众多农村孩子“无学可上”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大多农村职业学校“等米下锅”。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德元指出,与现在农村劳动力8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技能培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生存危机。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一)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职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失和职校生源的校度匮乏。目前,我国技术工人总量求大于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2005年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用人需求比上年上升6.2%,各类技术人才明显供不应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技校的招生不容乐观。许多学校每年暑假都要派出招生教师到学生家里做工作,甚至开专车接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参观,先考察后报名,但仍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表示没有兴趣。为完成招生计划,不少学校还出台了奖励政策,但就读学生依然很少。

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基础设施跟不上,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室里讲养猪、黑板上搞科研的现象比比皆是。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职业高中年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44.3%;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没有实践经验,而一些老的专业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农村职业学位的毕业生就业难农村职业学校普遍成立毕业生就业专门机构,通过联合办学,与用人单位签订安置协议等办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但效果并不理想。据某职高对本校毕业生400人进行走访调查,专业定向教育从业率,农学、水产、财会的对口从业率分别为19.70%、7.07%、8.30%。从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看,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农民基本上是“种田管温饱,致富往外跑”,职业学校许多毕业生走上州出务工经商的路子,用非所学。

科技培训开展难。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教育部把农村教育工作的“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重中之重”。各个乡镇均兴办了乡镇化技术学校,各地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开展乡、村两级应用技术培训,对普及农村科技知识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两基”目标的实现,目前扫除剩余青壮年文盲和脱盲巩固提高工作基本停顿,大规模的应用技术培训也无人组织,不少乡镇化技术学校已改作他用,教育资源严重流失。

(二)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篇7

1农业节水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粮食消耗量最大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量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用水矛盾日益尖锐,缺水问题更加突出。而农业作为我国的用水大户,用水量约占水资源总量的65%,农业用水浪费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灌溉水利用系数低,平均仅为45%左右;自然降水利用率低,仅达到56%;农业用水的效率不高,其中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仅有1.0kg/m3左右;初步改造的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仅占全国灌溉面积的30%,因此,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

另外,发展节水灌溉,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用节约农业用水量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用水,从源头节水,严格控制上游用水,不仅可以缓解下游用水紧张矛盾,而且遏制下游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逐步恢复和保护生态提供支持,同时减少灌溉用水量,有利于遏制地下水进一步超采和减少地质灾害等。

因此,只有做好农业节水灌溉,才能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社会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粮食安全,并且对于维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2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及其优缺点

2.1 渠道防渗技术

渠道防渗技术是杜绝或减少由渠道渗入渠床流失水量的工程节水技术和方法,我国农业总用水量80%的农灌主要输水手段是渠道。常用混凝土、土料、水泥土、浆砌石、沥青混凝土等刚性材料及PE、PVC及其改性薄膜材料建渠道防渗层,防渗渠道断面多采用U形断面。其优点为:粗糙度下降,流速提高,有利于引高含沙水灌溉;提高渠系水的利用系数,采取渠道防渗措施以后,可以减少渗漏损失70%~90%;节约投资和运行费用;防止杂草丛生、渠道冲刷、淤积及坍塌;同时渠道防渗还可以调控地下水位,防止次生盐碱化。

2.2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是利用塑料或混凝土等低压输水管道代替输水土渠将水直接送到田间灌溉作物,以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的技术措施。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有移动式、固定式和半固定式三种,常用材料有PVC管、水泥沙管、现浇混凝土管等。其优点是:输水快,灌水及时,管道输水利用率可达95%~97%;节能增产,省时省工省地;投资少见效快,管理方便便于推广。缺点是维修不太方便。

2.3 喷灌

喷灌是一种机械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它是利用专门的设备把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头喷射到空中散成细小的水滴,均匀地散布在田间进行灌溉。其优点是:灌水均匀,灌水均匀度可达80%~85%;节约水量,用水量较地面灌溉省水30%~50%;可提高作物产量,比地面灌溉可提高产量增产10%~30%;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省劳动力,喷灌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约7%~15%;同时适应性强,适于各土壤、地形,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灌溉大田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园林草地等。但喷灌受风影响大,蒸发损失大,耗能,一次性投资大,并可能出现土壤底层湿润不足的情况,这些缺点限制了喷灌的发展。

2.4 微灌技术

微灌是利用微灌系统,将有压力的水输送分配到田间,通过灌水器以微小的流量湿润作物根:即附近土壤的一种局部灌水技术。微灌可分为滴灌、微喷灌、小管灌和渗灌四种。其优点是:因全部由管道输水,基本没有沿程渗漏和蒸发损失,灌水时一般实行局部灌溉,不易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可比地面灌省水50%~70%,比喷灌省水15%~20%:能有效控制压力,均匀度可达80%~90%;能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较地面灌一般可增产15%~30%,并提高产品的品质;管理简便、节约劳力、节能,能控制用水和用肥;容易控制杂草和病虫害,能利用盐碱水、适应各种复杂的地形、易于机械化埋设。微灌的主要缺点是易堵塞、投资较高。

2.5 农业节水措施

主要包括耕作覆盖保墒技术、节水农作制度、优秀抗旱品种、水肥耦合高效利用技术、土壤保护剂及作物蒸腾控制技术等。耕作保墒技术可以疏松土壤,增大活土层,增强雨水入渗速度和入渗量,减少降雨径流流失,切断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既可提高蓄集降水的能力,又可减少土壤的蒸发,使土壤水的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覆盖保墒技术是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以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节水20%~30%,增产30%~40%。节水作物品种筛选技术根据当地的降水分布、干旱发生规律和作物水分特性,因地制宜压缩需水量大、易旱的作物,扩大雨热同步和秋熟作物,选择耗水少而水分利用效率高的作物。通过调整作物布局,建立适应型高效种植制度。化学制剂保水节水技术是合理施用保水剂、复合包衣剂、黄腐酸及多功能抑蒸抗旱剂等,在作物生长发育中抑制过度蒸腾,防止奢侈耗水,减轻干旱危害,以及促进根系提高对土壤深层储水的利用,起到显著增强作物抗旱能力和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的作用。

3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趋势

3.1 农业田间灌溉工程配套建设

渠道防渗及管道输水仍是输配水过程中主要的节水措施,需进一步维护和更新已有建筑物,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输配水节水措施,并结合高效的田间节水工程措施,提高农业灌溉的配套程度,改变落后的灌水方式,充分发挥已建骨干工程的效益,提高水的利用率,增加水分生产率,实现降低水耗,用好水,浇好地的目的,更快地发展节水农业。

3.2 农业灌溉中采用信息化管理

为实现灌溉用水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与自动化,满足对灌溉系统管理的灵活、准确和快捷的要求,灌溉水管理技术正朝着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将采用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采用高标准的量测设备,及时准确地掌握灌区水情,如水库、河流、渠道的水位、流量及水泵运行情况等技术参数,通过数据采集,传输和计算机处理,实现科学配水,减少弃水。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采用各种先进的土壤墒情监测仪器进行监测,以科学制定灌溉计划、实施适时适量的精细灌溉。

3.3 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的综合利用

在工程节水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农业节水综合技术,以达到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等目的,是当前世界各地研究的重点。各种农业节水技术可单独应用,但更多考虑多种因子如何最佳组合,形成最佳优势。过去在发展节水灌溉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而没有很好地将农业增产措施予以配套,因此造成节水但不增效。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组装配套,发挥整体的节水增产效益。

3.4 采用先进节水管理措施

现阶段由于社会经济,农户文化素质等因素,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农民用水者协会等先进管理体制目前还难以推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将逐步推行并实现“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地,配水到户,公众参与,水量交易,水票运转”的运行机制,明晰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水量交易机制、水权有偿转让制度、水资源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制度。

4结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实施农业节水灌溉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目前我国农业主要采取的节水灌溉技术及其优缺点,并对农业节水灌溉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在应用上述节水农业技术措施时,应因地制宜选用,继续完善农业田间工程配套技术建设,在农业管理中采用信息化管理,并将农业节水与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通过先进的灌溉管理体制来实现管理节水,推动农业节水的高效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普特,冯浩,牛文全.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研发重点[J].中国工程科学,2007,9(2):12-18.

[2] 刘继艳,论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及其发展[J].水利水电建设,2008:234-236.

[3] 逄焕成.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6(5):l-6.

[4] 王增发,洪小康.试论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8(5):451-454.

[5] 许迪,程先军,谢崇宝.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应用研究[J].节水灌溉,2001,(4):7-11.

篇8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071-01

1 克什克腾旗旗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克旗设施农业发展迅猛,截止到2016年9月底,全旗设施农业面积达2万亩,其中温室8000亩和冷棚12000亩,产量约为4.46万吨,产值达1.338亿元左右。今年赤峰市委、政府提出以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为核心的现代农牧业重点工程即“3661”工程,计划到2020年全市新增设施农业100万亩,克旗以实施“3661”工程为契机2016年新增设施农业6000亩。栽培作物由传统的蔬菜向果树、食用菌方向转变,形成了以扎木苏为中心的观光采摘园,并逐渐完善了相关的配套措施逐步向农家乐方向转变,从2013年开始先后引进了大樱桃、葡萄、油桃、苹果等果树,经济效益较好。克什克腾旗设施农业发展势头较好,但在新的机遇面前同样面临着挑战,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早日促进产业升级,正确认识、全面总结、合理分析存在问题是促进设施农业今后更加健康、高效、持续发展的关键。

2 克什克腾旗发展设施农业的必要性

克什克腾旗可利用耕地面积130万亩,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地区。全旗以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为主,自然条件恶劣,干旱、低温、早霜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条件较差。干旱缺水和恶劣的自然气候环境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和制约着克什克腾旗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克什克腾旗从2000开始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振兴全旗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作为推进全旗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和重点。经过近几年的强力推进,克什克腾旗的设施农业充分发挥了土地利用率高,节水灌溉,增产增收,抗灾避灾等优点,逐渐摆脱了自然环境对传统农业的影响和束缚,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品质和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已成为振兴克什克腾旗农牧业、发展农村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

3 克什克腾旗发展设施农业的优势

克什克腾旗境内有集通铁路、省际大通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铁路公路交通网健全,四通八达,旅游资源丰富,为克什克腾旗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极佳的地理优势。

克什克腾旗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了果蔬的产量和质量,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此外克什克腾旗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对缓慢,大型工业区和高污染企业较少,具有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的优越条件,使我旗的农产品同时具有价格和品质两方面的优势。

4 克什克腾旗发展设施农业的意义

设施农业是克什克腾旗农业生产中的优势产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保障城市农产品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农民致富和农业增收的重要手段。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全国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特别是设施农业的种植发展迅猛,大市场大流通的形成,克什克腾旗的设施农业平均以每年0.6万亩的速度增长,已经逐渐成为克什克腾旗经济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的支柱产业。

然而随着克什克腾旗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劳动力的短缺、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相对匮乏、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不足、高档次产品较少、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发展相对缓慢等一些问题也就随之凸显出来,这些问题的出现已明显制约和限制了克什克腾旗设施农业的发展。

5 克什克腾旗设施农业存在问题

5.1 土地调整困难。设施农业建设需要集中联片,并且对建筑方向有严格的要求。而目前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现状,根本满足不了设施农业建设的需要,必须进行统一规划和土地调整。

5.2 建设资金短缺。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政府扶持和补贴资金不足建棚的1/3,,农民自有资金投入不足,存在有资金想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却无土地和有土地却无投入设施农业基础建设资金的矛盾,严重制约了设施农业上规模、上档次。现有的设施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薄弱,且少而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经济效益难以凸现,进一步制约了设施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5.3 品牌较少,知名度不高。虽然也注册了几个品牌,但缺乏市场化运作,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5.4 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足, 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高。克旗地区经过几年的发展,虽然有一批企业脱颖而出,然而面对市场经济的需要,这些企业仍未达到所要求的规模和水平,生产过程中仍然是以传统的人工耕作为主,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严重不足,不能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克旗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就急需发展几个龙头企业和有规模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达到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

5.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大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目前克什克腾旗劳动力资源尤其是涉农劳动力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短缺,大量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留守的老弱妇孺,生产能力相对不足。

篇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一直是影响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农业,生产力低下是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来代替人们进行作业。近些年国内外的机器人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也愈来愈广泛[1,2]。农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改善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减少劳动力的投入、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3]。纵观近些年农业机器人的发展,我们仍可以看出一些不足:研发机器人成本高、机器人生产效率偏低、智能化程度不高、差距显著等。农业机器人的发展还需要改进,本文主要对农业机器人的应用现状进行归纳,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并给出几点展望。

1农业机器人应用

1.1国外机器人的应用现状

农业机器人愈发受到农业人口较少的发达国家的重视,这也是国际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竞争的焦点之一。作为农业机器人研究最早、同时也是市场发育最为成熟国家之一的日本,目前已研制出育苗机器人、扦插机器人、农药喷洒机器人、施肥机器人和移栽机器人等多种农业机器人,在理论与应用方面都居世界前列。然而美国由于国土面积广阔及自身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美国在理论与技术上都比较成熟。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新荷兰农业机械公司发明的多用途自动化联合收割机器人,很适合在美国一些大片规划整齐的农田里收割庄稼[4]。西班牙初创公司已研制出一种全自动草莓收割机,这种收割机有24条“手臂”,可以独立采摘草莓。每个机械臂配有摄像头,内置短距离集成色彩和红外深度传感器。凭借这种传感器,机器人能分析核实每个草莓的外观和颜色,配套软件根据草莓的颜色进行识别然后判断作物是否可以采摘,这种机器人功能齐全,能够精确的确定草莓的位置,几乎能完成所有人工操作环节[4],而且完全不必担心对草莓造成损伤。

1.2国内机器人的应用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器人无论是研发还是应用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才开始了农业机器人技术的研发,比一些发达国家起步晚了十余年。受市场投资、生产成本、技术落后等的影响,我国农业机器人的发展较为缓慢,我国目前研发并投入使用的农业机器人有除草机器人、采摘机器人、扦插机器人、育苗机器人等,并在生产方面已取得很大的进展。比如国内研发出的嫁接机器人,在国内自动化技术充分发展的背景下已出现了全自动的蔬菜嫁接机器人。在自动化和算法应用的作用下不仅大大提高了嫁接后的成活率而且还节约了人力,使嫁接作业变的更为简便。国内还有苹果采摘机器人、荔枝采摘机器人和黄瓜采摘机器人等,这些水果采摘机器人在高科技水平的支撑下能够实现对瓜果类农产品进行无损采摘作业,有的机器人能够实现在非结构环境下的自主导航作业,实现从搜索、扫描、识别、定位到末端执行器控制与操作,最终实现农作物的采收,这种技术打破了传统机器人工作在结构化环境的技术屏障,是在科研水平上的创新为以后农业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进入自然环境进行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的支撑[5]。

2农业机器人的特点及分类

相比于其他行业的机器人而言,农业机器人的特点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现阶段农业机器人大多是工作在农田或温室大棚里,一方面作物的生长受到光照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另一方面作物在不断生长,种种原因使农业机器人的工作环境较复杂这就要求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较高,灵活性强。2)不同种类的机器人工作面对的对象也有所差异,农作物一般比较脆弱,易受到外加的压力或者温度等影响而产生变形或者断裂,除此之外,在农作物不同的成长阶段,对应的机器人都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这就需要机器人本身具备很高的灵活性和智能化。这也是现阶段农业机器人在发展中的一个核心技术。3)农业机器人的操作对象一般是农民,因此操作起来应比较简单,不能过于繁琐,使用农业机器人应简单便捷,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证其效率,让人们能更好更快的去学习使用功能。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和作业质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等化学产品的使用,节约成本还能保护环境。4)农业机器人是一种具备某些与人类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能够代替人们做一些单调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能够进入危险环境代替人们进行劳动,工作质量稳定,保证产品的一致性。5)农业机器人的应用不仅局限于陆地方面,还可以运用到空中;提到无人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无人机的应用已经衍生到各方面中,在农业方面的应用:比如用无人机喷洒农药、运送肥料、航拍检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等[6]。这样可以让我们更方便管理农作物,获得最高质量的产品。针对不同的工作对象、环境等,现已研发出了一系列的农业机器人[7],根据不同的生产要求主要有如图1所示几类:

3农业机器人的问题及不足

机器人的出现给各个产业带来了生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在某些方面还是比较落后,今后需要进一步向更智能化、更自动化、更先进发展。现阶段的机器人仍有许多不足,总结主要有如下几点:1)比如农业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处理问题的方式单一;2)制造成本高研发难度大,使得农业机器人的推广面临巨大的挑战;3)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农村劳动力短缺,机械化规模小,普及率低,很难实现标准化统一;4)发展不够成熟,大批量研发使用还会有一定的风险;5)创新型人才短缺,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得到普及运用;6)农业机器人作业是季节性的大多都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某一环节,功能单一,利用效率低。

4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科技水平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且缓解了劳动力人口短缺的现状,代替人们自主完成枯燥且长时间重复的工作。现阶段,农业机器人也正发生着向小型、低耗、智能化和自动化转型,农业互联网技术是当前普遍流行的农业种植管理方式,实现系统化,通过大数据汇聚信息。农业机器人的兴起正逐渐成为国内外科研的重点,疫情期间粮需求量增加,解决发展问题必须还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发挥农业科技的力量愈发显示出高度的重要性。首先,农业机器人的应用为国家的农业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在国家经济、科技都取得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农业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期望能提升土地生产力以维护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其次,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已从早期的平坦陆地衍生到复杂地形、水中和空中领域,由最笨拙复杂的结构发展到轻盈先进的现代化农业机器人,5G网络的出现再加上物联网和人工智能、GPS等的普及应用使得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得以飞速提升,从而才能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农业机器人的市场正在迎来快速增长阶段。现已经出现农业机器人替代人们完成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的实例,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用科技代替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随着经济水平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在新的生产模式中会出现良好的机遇,在全球科技的不断变革下,势必会有一些新型高端技术的出现,将会不断改变和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所以农业机器人的研发对我国未来农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肖旭,李明,谢景鑫,等.农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综述[J].湖南农业科学,2020,422(11):121-126.

[2]张鹏,张丽娜,刘铎,等.农业机器人技术研究现状[J].农业工程,2019,9(10):1-12.

[3]王家硕,陈炳舟,杨广召,等.农业机器人在农业中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20,402(20):132-133.

[4]王儒敬,孙丙宇.农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6):803-809.

[5]林欢,许林云.中国农业机器人发展及应用现状[J].浙江农业学报,2015,27(5):865-871.

篇10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96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它不仅在一些重大的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在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运用气象科技振兴农业以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然而,除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新形势的发展下,气象服务面临的形势还包括:我国的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地形条件复杂多样,每个地方的气候特点还各不相同,加之农村属于气象服务的边远地区,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也比较薄弱等,这都对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实现起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也对气象服务部门在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以及人才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

1.1 重大的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

由于我国的气象灾害频发,经常会遇到一些极端的天气,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气象服务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部门结合多年的数据积累,能够更好的进行分析,并对灾害性的天气进行预报,这样就可以及时把消息传送给农民,方便让农民提前做好准备,从而减少农业损失。

1.2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振兴农业的发展

农业气象服务部门通过对各地气候特点的分析,选择了合适的作物种类,并通过高技术对作物的长势及土壤进行分析,更好的指导和培育了农作物的发展,从而优化了农作物的种植,另外,还根据区域的地形特点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农业生产,实现了农业的综合化大生产,从而达到了振兴农业发展的目的。

1.3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工程。到2012年,我国的设施农业面积已占世界总面积的85%以上,其中95%以上是利用聚烯烃温室大棚膜覆盖。设施农业从农业种类上划分,主要包括园艺和养殖2大类,由于我国设施农业大多数为农户自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而且农业又与气象服务工作紧密相关,为进一步掌握大棚内外气象要素的差异性和灾害性,需要及时掌握天气预报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这就提高了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的重要性,使得农业气象服务增加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从而为设施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气象保障。

2 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及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气象部门提供的传统的农业服务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多样化。目前,尽管许多的县都已经配备了气象信息员,但由于培训力度不大,技术水平低,导致气象预报存在不准确性和不及时性,这就很难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指导,这也说明了农业的气象服务水平还比较低。

2.2 基层设备还比较陈旧

虽然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气象设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基层气象部门的设备却还是比较陈旧的,没有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现代化程度不高,依旧使用传统的测量手段,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布局气象局,这都导致农业气象部门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农业发展。

2.3 农业气象服务范围较狭窄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生产在逐渐多元化、综合化,然而农业气象的服务领域只是集中在粮食生产上面,针对其它方面的还比较少,尤其对设施农业,如林、牧、副、渔业的农业气象服务开展的比较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3 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策略

针对上文阐述的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及问题,提出的发展策略是: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加大气象科技创新,完善气象服务体制,及时更新基层设备,做到预报气象灾害的准确性;要积极拓宽气象服务领域,促进农业更好的发展。

只有充分解决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才能更好的保证农业的稳产高产,从而完善气象服务工作,实现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篇11

对小规模农户进行改造,提高其作为市场主体的综合竞争力,是日本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完成此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如深化,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等。工商企业作为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是农业生产实现组织化、规模化和高效化的有效载体。因此日本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助推工商企业以各种形式进入农业领域。

一、企业参与农业的背景

(一)农业农村问题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

经过二战后的,日本确立了土地私有、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高速增长,日本很快出现了农村人口减少,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后继乏人,抛荒地增加,粮食自给率下降的问题。这些严重问题直接拷问的是,家庭型农业经营面临诸多瓶颈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靠谁来保证农业农村的长久发展。即日本农业面临如何培育微观经营主体的问题。自二战后,农户被政策定位为最基本的农业生产主体,随着农业结构改革的推进,日本逐渐转变对农业经营主体的范畴界定,政策上微观经营主体的定位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中核农户”,90年代以后的“认证农业人”(包括家庭和法人组织),2007年以后的以村落营农为代表的组织经营体这一变化轨迹。随着政策要求村落营农采取“法人”经营的形式,“法人”成为政策重点培育的农业经营体。在日本2005年的《食品、农业、农村基本计划》中,将认证农户、村落营农、法人组织视为三大农业生产主体,计划至2015年培育30至33万的认证农户、1万个左右的法人经营体、2万至4万个以村落营农为主的任意性组织经营体,而现状是至2010年,认证农户数量达23万多,法人经营体约为1万7千个,村落营农约为1万4千个。从结果看政策诱导取得一定的成功,其中法人经营体的实际数量大幅超过计划数量。法人中即包括以自建或出资等形式参与农业的工商企业。

(二)农地制度和农业政策改革

一般的工商企业参与农业曾被视为禁忌,严格受到1952年出台的《农地法》的限制。该法是战后日本第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所有和利用的法律。农地法严格限制工商企业以购买或租赁的方式获得农地。而自1990年后,面对农业农村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法律上逐渐出现了放宽限制的动向。首先1993年解除了企业对“农业生产法人”(不允许采取股份公司的形式)不能出资的限制,允许公司以出资方式参与农业生产法人的经营。自2001年允许农业生产法人采取股份公司的形式参与农业,但对公司股票转让加以限制。2003年创设“农地租赁特区”制度,也称“农业特区”制度。该制度的创始初衷是解决农村地区的弃耕地和抛荒地问题,具体做法是经国家政府部门认定后,在弃耕地问题较严重的市町村设定“结构改革特别区域”,市町村或进行农地斡旋的行政机构可以向一般企业或者NPO法人出租该区域的土地。正如制度的名称所示,虽然政策上解除了对企业直接获取农地的限制,但企业获得农地的方式只限定为租赁形式。此后依据2005年9月修改的“农业经营基础强化促进法”实施“特定法人租借事业”。该事业的主要目的是鼓励企业和NPO法人等以租借的方式,尤其是鼓励租借抛荒地或弃耕地,参与到农业生产。该事业将仅限于结构改革特区的企业租赁农地行为扩展到了全国,不问法人采取何种组织模式或从事何种行业,一般企业均有资格以租赁土地方式参与到农业,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

2009年日本大幅修改了《农地法》,彻底解除了对企业租赁土地的形式限制,企业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租赁抛荒地、弃耕地或普通农地,土地的租赁期限也由原来的20年延长至50年。日本先后用10多年的时间,不断修改农地相关法律,制定优惠政策,为企业进入农业扫清制度上的障碍。尤其是农地法经修改后,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的步伐加快,形成了企业参与农业的热潮。

二、企业参与农业的现状

(一)企业参与农业的方式

以是否利用土地为分类标准,企业参与农业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畜产和设施农业等非土地利用型的农业生产活动。进入这些领域不受土地法的限制,所以一般的工商企业均有机会进入,这是广义上的企业参与农业。而土地利用型的农业生产严格受到《农地法》的限制,因此以企业是否可以获取农地、及实际是否参与到农业生产,现实中又可看到四种形式。

1.企业成立农业生产法人的形式。根据现行的《农地法》,农业生产法人有资格通过购买或租赁的方法,参与到土地利用型农业。实际操作方法通常是企业经营者或者员工以个人身份出资设立法人,获得土地后成为农业从业人员。该法人一般以分公司的形式,组织实施农业生产。

2.企业向农业生产法人出资的形式。与农业生产法人有交易关系的企业采取部分出资的形式,参与到法人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中。在2009年的《农地法》修改之前,每个企业的出资比率被限定为法人资本金的10%以内,《农地法》修改后,出资上限提高到25%以内,如果农业生产法人与工商企业有业务合作,企业的出资比率允许在50%以下。

3.企业单独租赁农地的形式。如上述的农地租赁特区内的企业参与,特定法人租赁农地等。2009年《农地法》修改后,农户间采取的农地租赁的方式应用到企业与农户之间,以租赁方式进入农业的企业既包括一般的工商企业,也包括NPO法人和社会福祉法人等。

4.企业单纯接受农户作业委托的形式。企业不购买也不租赁土地,只是承接部分农户的作业委托,单纯地从事土地利用型的农业生产,其活动也不受《农地法》的约束。参与企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运输业和农机具租赁业,参与领域主要是水稻栽培的耕地、收割等机械作业环节,或者畜牧业的饲料种植环节。

(二)参与企业的数量动向

日本目前只存在对农地租赁形式的企业数量的统计,其中也包括一般企业之外的法人组

织。从2003年引入“农地租赁特区”至2009年的6年间,共有414个法人组织进入农业领域(第一期)。在2009年12月《农地法》修改后,至2012年2月,共有763个法人组织进入农业领域(第二期),从数量看,《农地法》修改后的企业数量增加迅速。截止到2012年末,参与农业的法人数量达1071个,其中股份公司为671个,NPO法人等255个,特殊有限公司145个,股份公司占半数以上。

(三)参与企业的行业分布

从行业分类看,第一期中近三分之一的参与企业是建筑企业,其次是食品相关企业。而

第二期中食品相关企业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建筑企业。两个时期参与企业的经营形态出现了逆转。两个时期中,企业的重点栽种作物均是蔬菜,但与第一期相比,第二期中蔬菜的栽培比率在增大,复合经营与果树栽培的比率与第一期相比有所下降。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统计调查,从企业收支情况看,第一期中实现盈利的企业约占调查企业的10%左右,而2011年实施的针对第二期参与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实现盈利的企业数量大幅上升。企业预计盈利所需年数在两个时期有所不同。第一期中企业实现盈利预期所需年数为5.4年,实际是7.6年。而第二期企业实现盈利预期所需年数为4年,实际是4.9年,可见第二期参与企业的盈利所需时间更短,凸显了参与企业较强的盈利能力。

(四)大企业的参与

自2009年后,参与农业的大企业数量增加明显,涉及到的行业领域较广,包含了制造业、零售业、商社、化工企业和铁道运输业等。大企业参与农业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保证原材料或商品供应,而是从公司中长期的经营战略考虑,将农业视为新的业务领域,并有意培育农业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日本农林水产业的年生产总额只有9兆日元左右,但可以带动农业资材、机械、设施、食品加工和流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大发展,而且住宅建设等房地产业对土地需求巨大,加上农业的教育和休闲娱乐功能、医疗福利功能等,关联产业前景广阔。大企业进入农业的产前、产中或产后领域,可以产生巨大的协同效果,这也是大企业进入农业的动力之一。

三、企业参与农业的支持措施

(一)国家层面的支持措施

1.如何确保耕地与农业人才。具体包括为企业租赁土地提供斡旋,负责协调企业与土地出借人之间的关系,协助企业将分散的耕地通过交换等形式汇聚连片。支援企业平整利用荒废农地及周边基础设施。支持企业为培养农业经营型人才而参加各种形式的研修和学习。

2.确保企业农业生产的稳定。具体内容是按种植作物分类,出台保证大米、麦类和大豆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稳定的措施,措施集中在对机械租赁、引进新品种和土壤改良方面。为确保蔬菜生产的稳定,当蔬菜价格波动较大,尤其是价格大幅下跌时,政府支付损失补贴。如果企业参入到订单栽培,有助于实现蔬菜的周年上市,可享受到一定的资金补贴。如果参与到甜菜、甘蔗等的恢复性生产和增产中,将对农业机械租赁、土地整理、病虫害防除等生产行为给予资金补贴。如果参与到饲料作物的生产和扩大生产中,对牧场再生、提高放牧设施功能,及对饲料储藏设施的改造等将予以支持。对地区内共同致力于农地和农业用水等农业生产资源的管理、对延长农业设施寿命的保护,将给予资金补贴。甚至对为防止鸟兽害而采取的自救行为也提供支持。

3.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支持。包括对充分挖掘地区内资源,进行新商品开发、加工和开拓销路的行为,及为进行产品加工和销售所需机械设备的整备,对进行农工商合作,实施大规模农业项目开发的行为等实施资金支持;对产地自主进行的,以提高农业生产技能为目的的行为予以资助。支持内容还包括对生产者积极促进农林水产品出口,以及致力于环境保护型农业的行为。

4.对建设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资助内容包括农地和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土地改良行为;果树产地改种优良品种和园地整理;以贷款形式购买农用机械,农户或企业自己负担部分的补助;对育苗、农产品加工、储藏等共用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等行为。

5.资金保证。政府资金支持的项目包括农业机械和设施的完善;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及改善生产经营条件的行为;为将来扩大规模而进行的农地储备和购买设备的预留资金可享受税收优惠;提供专项资金,拓展企业融资途径;以第一、二、三产业合作的方式,致力于提高农林水产品附加价值的生产性活动、发展农业旅游观光等休闲产业、开辟销路和开拓市场的行为。

以上的支援措施中,多是针对大小规模农户或村落营农的措施、而后支持对象扩大到农业生产法人,或参与到农业的企业。支持手段主要是政府提供信息、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融资利率优惠,政府相关机构直接出资或者提供贷款。目的是支持企业利用资金和技术等优势,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价值化、规模化和高效化。

(二)地方的支持措施

企业深入地方参与到农业中,国家政策扶持是强大的助推剂,而地方政府的支持决定企业是否能成功进入,以及后续经营的持续,因此现实中企业要更多依靠地方政府。企业进入农业存在企业主动型,和地方政府主动型。无论何种类型,地方政府为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均提供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引导和扶持措施。

如日本东海地区的三县自2009年后共有109个企业进入农业,其中爱知县数量为52个,数量在全国也处于前三的水平。东海各县在信息提供、农地斡旋和调整、农地耕种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等方面,着力对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具体内容是在前期准备阶段,召开研修会、收集资料、设置窗口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在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进入到参与农业的准备阶段,企业则可享受到农地租赁、土地整治上的支持。在农业生产正式开始阶段,政府支持的重点是减轻企业初期投资负担,提供农业生产技术的指导等。各阶段支持重点不同,最终目的是辅助企业农业经营的成功。

在各种措施中,对土地利用关系调整的支持是重中之重。在国家统一政策的引导下,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如在企业参与数量较多的琦玉县,2009年农地法修改后,县内的“农林公社”作为专门机构,以租借方式从地权人收集土地,并负责将土地出租给有意向的企业。采取政府主导调整农地权力关系,目的是靠行政力量消除企业在农地租赁问题上对地区和当事农户的不信任,同时行政提供从土地斡旋到租赁一整套的服务,也可以节省企业的生产成本,缓解企业与地方的摩擦,消除企业参与农业的不确定性。

四、企业参与农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企业参与对地区农业产生的效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农业补充型。即在农业人口高龄化、农业后继乏人、抛荒地较多的地区,企业能弥补分散农户生产上的诸多不利因素,成为维持该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农业合作型。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和理念进行农业生产管理,销售上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和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通过企业和农户在生产及销售上的合作,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企业参与农业的效果已在各地区有所体现。如在大分县,企业参与对地区农业带来了多重效果,一是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进行的大规模且较先进的农业经营为年轻一代带来启发和刺激,促进部分农户也开始扩大生产规模。二是开辟和拓展销售渠道。企业一般拥有稳定的顾客群和销售渠道,将加工和流通网络引进当地,促进地方形成新的生产、流通和销售体系。部分农户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了销路的扩大。三是大规模产地的形成。大分县是西日本最大的白葱产地,白葱是大分县的特色农产品。由于企业参与到白葱生产,大分县白葱的生产面积和产量均有所增长。四是周年供给体制的确立。部分企业属于外县的农业生产企业,利用大分县的气候等优良条件,将生产基地扩大到了该县,实现冬夏季全年生产,也为大分县农产品周年供给提供了条件。五是吸纳人才进入农业。企业以法人等形式从事农业,通过雇佣劳动力,带动了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从事农业,促进当地新务农人口的增加。六是企业成为当地农业的主要经营主体之一。企业进入农业,有效盘活了抛荒和弃耕地,合理利用了当地的农地资源,企业通过生产,增加了与地区居民的交流,为当地农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当地重要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之一。

日本借助企业发展农业既是出于补充农业人口的不得已理由,也是培育新型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的现实需求。为此日本通过多次修改《农地法》,从严格限制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到目前积极鼓励。土地和政策基调的变化,促进企业大胆积极进入农业,形成了企业全面参与农业的热潮,出现了多种参与形式,也涌现了不少成功的案例。日本鼓励企业参与农业的本意是希望企业更多参与到土地利用型的农业中。消除了土地制度的限制,又辅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农业的热潮可能持续下去,对日本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和消费会带来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山内良一.日本农业生产“骨干”的现状与课题[D].2010.

[2]渋谷往男.企业参与农业的现状[J].蔬菜信息,2012(100:38-45.

[3]日本农林水产省.2010年世界农林业统计调查[R].日本农林水产省,2010.

[4]室屋有宏.进入农业的大企业不断增加[J].调查与信息,2009(9):1-3.

篇12

近些年来,发展休闲农业的地区,建设了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城乡居民打造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成为了农村经济转型、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迁安市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迁安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迁安市利用自身自然、文化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休闲农业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全市初步形成“三区四带”总体格局。“三区”:中部南部都市农业休闲观赏区、东部北部高效农业旅游体验区、西部生态农业地质文化景观区。同时按照区分地理、区域、经济、环境及民俗等因素,形成了“四带”:物华京东水果采摘带、诗意滦河湿地景观带、神韵迁安地质文化带、锦绣田园高效农业带。迁安市利用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之路。昔日贫瘠的山沟变成了青山碧水的景区,过去土里刨食的农民当上了“农家乐”的老板,曾经赖以养家糊口的“农家饭”成为了游客的“香饽饽”。迁安休闲农业的成功范例对当地、对河北乃至全国都有引领作用。

二、迁安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

(一)政府部门进行科学规划,发展目标明确

迁安市政府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视的。受国家大环境下的经济方式的转变影响,迁安市意识到自己在经济发展方面所面临的难题,作为一个以依靠有限的自然资源来发展经济的城市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迁安市政府在仔细分析了自己的各方面条件后,决定发展对环境破坏小而且能够带动就业增长、促进经济增收的休闲农业来弥补经济发展的空缺。同时,必要的法规、政策性的文字指导也是必须具备的。迁安市政府聘请湖南休闲农业规划设计院编写制定了《迁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聘请北京林业大学专家编制了《白羊峪现代农业观光园区总体规划》等。迁安市人民政府还下发了《关于印发迁安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奖补办法的通知》鼓励农业园区的建设来保障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队伍建设完善,注重提高经营水平

要想休闲农业发展的好,对从业者来说就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以此在发展过程中减少人为的发展阻力。迁安市根据不同园区的个性化要求,依托大专院校、行业协会等环境来进行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日常实际工作中也会定期开展相关职业培训、讲座,提高园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还会定期的选派骨干员工外出参观学习,以开阔眼界,创新服务理念,争创全国优秀的休闲农业发展园区。

(三)配套设施建设较为完善

休闲农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安全问题必定是不容小觑的。迁安市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在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把建设资金向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倾斜,优先解决好道路交通、电力设施、水利工程、绿化环保、信息网络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问题,强化休闲农业发展的硬件条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投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住宿、餐馆、娱乐、购物等标准化建设,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迁安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两点制约因素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为动力,引领农村新型产业和新型消费业态发展,改善了居民消费结构,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迁安市自身也因此得到了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仍然面临着一些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人民对休闲农业的认识有待提高,应更加科学的进行发展

在传统农业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农户在思想上存在疑虑,对于新兴的休闲农业了解不足,在抓机遇上明显滞后。同时,对休闲农业缺乏科学认识,在政策、服务等方面缺乏较为系统、长远的支持及有力引导,部分农民的自有资金难以启动旅游农业项目,发展后劲不足。因此,要普及休闲农业对发展带来巨大好处的各方面内容,增强当地人民发展休闲农业的自信心。

(二)休闲农业安全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完善

在休闲农业发展先进的地方,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体验,这同时也就对休闲农业区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高管理者思想上的安全意识,更要注重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条例等文字性的保障。同时还需要做好相关应急措施的准备工作,当安全问题出现时能够迅速的做出相应的反应,减少各项损失。

四、迁安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一)增强发展休闲农业的自信心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要充分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休闲农业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性的参考,符合当前农村转型升级、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对于任何地区来说,都要充分利用当的自然优势,开发休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地方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宣传,确立农民在发展休闲农业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农户参与到发展建设当中,转变落后的发展观念,把休闲农业作为系统工程落实到当前的工作中。

(二)加强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正确引导与指导

作为新型产业形态的休闲农业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健康合理的发展需要提高对其正确的引导。

1、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休闲农业建设中,结合农村实际做好科学规划。

2、要规范管理制度,针对当前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管理低效的问题,制定合理的管理机制,健全引入机制、服务收费机制、服务质量评估等。同时,管理部门要重视对休闲农业从业者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培训、讲座、外派学习等方式,提高当地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3、要做好市场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做好合理的引导,使资金的引入更加规范,同时,实现效益的提升更好的发展当地的经济。

(三)优化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服务管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