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30 10:13: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市场经济有关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100-03
中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本是正确及必要的。但一直以来,我们许多从事中职教育的教师都以“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生产实习服务”作为指导思想,过于强调及重视专业课的教学,对中职数学的教学内容能简化则简化,课时能省则省,有的内容甚至干脆取消。现用的中职数学教材又非任何专业都适用(一般都用由张景斌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基础模块),这样,中职数学教学似乎成了可有可无之物。目前的中职生刚入学时大多数都普遍存在着“数学基础差”这一特点,所以都有“既然数学课不重要而且又难学,因此就更怕学或不愿意学”的想法。
中职数学教学举步为艰,如何“着眼于中职数学教学的实际,加强教材的基础性、实用性和灵活性,通过‘低起点、巧衔接’的编法,突出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体现教材的现代性,力求实现学生乐于学,教师便于教的目标”,让学生学有所得、学得实用、能顺应市场经济需求,成为中职数学教研探讨的重点。因此,我们尝试把数学与市场经济相融合,把有关市场经济问题引入,将数学教学转变为为市场经济服务。
一、在中职数学教学内容中引入有关市场经济问题的必要性
早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无疑给中职数学教育指明了发展及改革的方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市场经济对中职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生要能够顺应当前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需求”。一个人一生中,“一次就业终生不变的情况”已经改变。以前许多下岗人员或辞职人员再就业非常困难,其原因除了专业技术方面因素外,与这些人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经济手法不过硬也有关。因此,在中职数学教育中引入贴近当今现代生活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容,教会学生适应“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中职数学教育应该服从当前市场经济需求考虑编排,把生活中有关的市场经济问题反映到数学教学中去,让教学内容贴切生活、实用,学生又有兴趣的中职数学的素质教育内容,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身边的经济计算问题。
二、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引入有关市场经济问题举隅
集合、不等式、函数等知识,是中职任何专业都不可少的数学公共基础知识。现仅就此举隅人们在工作及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一些经济内容实例,供数学教学参考。
(一)利用集合关系式确定简单个数问题
设A为有限集,NA表示集合A中所含元素的个数。
〖例题1〗某商场为了制订今年夏天有关制冷设备的采购量,对一小区进行市场调查。该小区有100户业主,其中78户有冰箱,52户有空调,既有冰箱又有空调的37户。问既无冰箱又无空调的共有多少户?
答:(略)
(二)利用集合的容斥原理确定复杂个数问题
设A为有限集,NA表示集合A中所含元素的个数,则有
NA∪B=NA+NB-NA∩B
NA∪B∪C=NA+NB+NC-NA∩B-NA∩C-NB∩C+NA∩B∩C;
〖例题2〗某市举办即开型福利彩票销售活动。售出第三天即有72人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其中获一等奖8人,获二等奖29人,获三等奖60人。且有4人既获一等奖,又获二等奖;有6人既获一等奖,又获三等奖;有17人既获二等奖,又获三等奖。问:
答:(略)
(三)利用不等式确定范围
〖例题3〗M公司计划明年投产某种新产品P,有关部门向公司提供如下信息。
人事部:明年生产工人不多于80人,每人的年工时按2400小时计算。
市场部:预测明年新产品P的销售量至少是10000件。
技术部:生产产品P平均每件需12小时,且产品P要安装某主要部件A每件需5个。
供应部:部件A今年库存2000个,明年可采购80000个。
问:M公司明年产品P的生产量可能在什么范围?
〖解〗设M公司明年产品P的生产量为x件,则依题意,有
答:(略)
(四)利用不等式决定价格问题
〖例题4〗某杂志若以每本2元的价格出售可以发行10万本,如果每本价格提高0.2元,发行量就少5000本,要使总销售收入不低于22.4万元,那么杂志的最高定价为多少?而要获得最大收入时,价格应定为多少?
〖解〗设价格提高了0.2元的x倍,则总收入y为
y=(100000-5000x)(2+0.2x)=1000(20-x)(10+x)
=1000(200+10x-x2)=-1000(x-5)2+225000
而要使,则
x=6,最高限价为 0.2×6+2=3.2(元)
但要获得最大收入,则应取 x=5,
价格为 0.2×5+2=3(元)
答:(略)
(五)利用分段函数解决纳税问题
〖例题5〗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国家征收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是按分段计算的,当月总收入(已扣除五险一金)不超过3500元的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3500元部分按以下级数
某人2015年9月份工资总收入(已扣除五险一金)为8000元,试计算这个人9月份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解〗设月应纳税本金为x元,则x=8000-3500=4500(元),依题意得
f(x)={1500×3%+(x-1500)×10%} (1500
又因为x=8000-3500=4500,所以
f(4500)=1500×3%+(4500-1500)×10%=345(元)
答:(略)
(六)利用分段函数解决车费计价问题
〖例题6〗某类出租车起步价定为10元(行程不超过4千米),行程超过4千米但不超过15千米时,超过4千米部分每千米2元车费;行程超过15千米时,超过部分每千米车费2.5元。试求车费与行程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求行程10千米时应付多少车费。
〖解〗设行程为x千米,车费为f(x)元,依题意有
f(x)={10+2(x-4)} x∈(4,15]
当x=10时,f(10)=10+2(10-4)=22(元)
答:(略)
(七)利用函数式解决供应与需求的关系
〖例题7〗市场上销售某品牌手表,当价格定为70元/只时,销售量为10000只,若每只价格提高3元,市场需求量将减少3000只,试建立需求函数的关系式。
〖解〗设需求量为y,价格为x,则依题意有
y=10000-[(x-70)÷3]×3000=1000(80-x)
由此可见,该品牌手表的价格不能超过80元,否则无销路。
〖例题8〗市场上销售某品牌手表,当价格定为70元/只时,厂家可提供10000只,若每只价格提高3元,厂家可多提供300只,试建立供应函数的关系式。
〖解〗设供应量为y,价格为x,则依题意有
y=10000+[(x-70)÷3]×300=100(x+30)
答:(略)
〖例题9〗在上面的例题7,8中,如何定价才不会产生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
〖解〗从上面的例7例8知,供应量与需求量均与价格有关,且二者相等时的价格即为市场平衡价。即y供=y求时,价格为x。有
(元)
答:(略)
[注]由于例7的需求函数及例8的供应函数均为一次函数,也可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图,两直线的交点即为价格的平衡点。
(八)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值确定最大利润问题
〖例题10〗某工厂生产一批产品,固定成本为20000元,每生产一个产品,可变成本为60元。若产品出厂价为100元时,销售量为10000件,而价格每提高2元,销售量会减少100件。价格为多少时利润最高?
〖解〗设价格提高了2元的x倍,则销售量单价为100+2x,销售量为10000-100x,因此利润收入为
y=(100+2x)(10000-100x)-[20000+60(10000-100x)]
=-200x2+16000x+380000
=-200(x-40)2+700000
当x=40时,即价格为100+2×40=80 (元)时,利润最高。最高利润达70万元。
答:(略)
(九)利用指数函数解决复利问题
〖例题11〗某项基金1000万元,若按年利率8%计,5年后该项基金的本利和是多少?
〖解〗设本金为a元,每期利率为r,存期为x(年),则本利和为
y=a(1+r)x
将a=1000,r=8%,x=5代入得
y=1000×(1+8%)5=1000×1.085≈1469.32(万元)
答:(略)
(十)利用对数函数确定指数(年限)问题
〖例题12〗仓库库存的某种商品价值是50万元,如果每年的耗损率是4.5%,那么经过多少年,它的价值降为20万元。
〖解〗设经过x年后它的价值降为20万元,则有
20=50(1-4.5%)x
两边取对数得
答:(略)
由上述可知,以上的举隅,都是学生以后走进社会,融入现代生活所经常碰到的问题。通过学习,可以教会他们如何解决此类难题,提高社会的竞争力。同时它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加学生的经济核算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也较为有效。当然如何更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中职数学的教学更生活化,还有很多更好的方法,这在教学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景斌.数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就组织、资产和人才管理制度的执行效率和规范性而言,远不能达到现代化企业的建设要求,相对发达国家成熟的企业管理体系而言仍有较大差距。要实现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规范化,就要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入手,以提高生产力和管理效率为目的,对国有企业现有组织、资产、人才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本文仅列举探讨了以上领域内近几年出现的新发展情况,对国有企业管理改革创新有一定参考意义。
1. 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各种管理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创新。不过相比起国外的先进管理体系,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许多企业仍然存在着组织管理形式粗放单一、纪律松懈、资产管理混乱、人才吸引力不强甚至大量流失的现象。
1.1 组织管理形式单一
由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以看到,企业管理的组织形式是十分多元化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环境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但多数国有企业在进行组织形式改革时还存在着停滞不前的情况。除了少数企业采用了事业部制、矩阵制等创新型组织形式外,很大一部分还采用着集权型直线职能制。
1.2 资产管理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情况较其他所有制企业来说较为特殊:其资产的所有权是国家,因此部分地方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着政企不分的问题。作为国家权力的代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常常直接对企业的生产和运营进行管理和干预,造成了企业难以按照市场经济的正常规律进行管理运营活动。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常常要求地方政府利用权力对自己进行政策、资金上的保护和支持,对非国有制企业进行打击排挤,对市场经济公平的竞争环境造成损害。体现在资产管理方面,则出现了按照行政分权格局建立起来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地方政府的各个部门按照各自的规划对国有资产实行管理,一方面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零碎化、企业的管理人员无法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国有资产进行生产活动,另一方面,部分国有资产被行政单位占用或闲置,造成国有资产的低效率使用甚至无故浪费。同时,公费出游、吃喝等问题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管理困难。
1.3 人才管理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人才是企业的血液,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难题。国有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竞争是市场竞争的本质和核心。但我国目前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上显得较为落后,缺乏创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出现的人力资本理论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本的作用要大于物质资本,在美韩等发达国家,政府对人类资本(教育资本)的投资也一直大于物质资本,而我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充分说明了我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不重视。体现在企业层面,尤其是部分国有企业,由于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系统性规划和研究,导致部分国有企业对人才缺乏吸引力。究其根本,是这些国有企业没有很好地处理企业发展战略与企业员工的个人价值观之间产生的矛盾,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限制,使其不能很好地意识到人才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除了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国有企业在人才的管理机制上也存在一定问题。企业对人才缺乏系统的培养和考核机制,培养人才时,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经验,对培训人员的选择上也缺乏透明度;考核人才时,片面采用领导决定或者职工评议等方式,使得考核客观性难以实现。
2. 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新发展
2.1 管理组织体系的精简与形式的多元化
无论是资产管理还是人员管理,都是通过企业管理的具体组织形式进行实现。因此组织形式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载体,各种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的落地都要依靠先进合理的组织形式。传统的市场环境下,国有企业可以依靠政府的支持进行市场竞争,组织形式的重要性没有得到体现。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依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是大势所趋,因此国有企业管理的组织形式一定要进行重新构建和创新。但要注意的是,多元化的组织形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市场需求、社会环境来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如企业追寻多元化的产品路线则适合采用事业部制,实行M型管理形式等。因此,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一切改革都要以提高企业管理的运行效能为最终目的。
2.2 建立高效的资产管理的制度
要创新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模式,首先要促使国有企业负责人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建立健全董事会的监管制度。为了保证国有资产决策的正确和客观,董事会的结构设计中,除了国有企业内部委派以外,还必须包括一定数量的独立董事。企业的财务管理是资产管理的核心,因此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制度、财务的预算和决算报告制度和会计监督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国有资产的财务管理和资产运营管理业绩要包含在企业经营人员的业绩考核评价标准中,避免企业出现盲目投资等行为;另一方面,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监管制度,可以确保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3 发展具有国企文化特色的人才管理制度
相比起国外的现代化企业,虽然国有企业在人才管理上存在诸多后发劣势,但国有企业可以利用本身的文化特色,构建独特的人才管理制度,对人才形成吸引力。国有企业既可以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形式,又可以发展爱国奉献的特色文化形式,无论基于什么样的文化特色,都需要在管理理论层面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人才管理,究其根本仍然是人力资本管理,和资产管理类似,需要在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投资,这样的投资相对于物质资本投资,可以带来更大的收益,对此国有企业管理者需要有明确的认识。因此国有企业的人才管理制度需要向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本主导型转变,为人才的创新和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需要做好人才结构的划分,总体说来企业人才可以分为经营管理人才和生产技术人才等,但创新意义下的人才制度对人才种类做出了新的划分:适应企业当前生产、管理的现实性人才,以及对企业发展方向和市场战略做规划的战略性人才;在人才引进制度上,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的文化管理和文化传承,提高企业文化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采用项目合作、科研成果转让等多种方式引进人才;人才选拔上要落实聘用制“公开竞聘、竞争上岗”的原则,杜绝现阶段部分企业尤其是部分领导岗位表面采用聘用制,实际聘用期满后一律续聘的“终身制”现象。
3.结语: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下;妇幼保健机构;管理;探讨
1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更新观念,建立市场经营意识,承认妇幼保健市场的客观存在,而且要认识到妇幼市场是很有前途的大市场。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首先领导者要解放思想、具有开拓精神,要有远见卓识,懂技术、会管理、工作踏实肯干,对内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对外能开发领导层和搞好协调关系。其次领导者要有经营头脑,要善于掌握服务的供需矛盾,抓住需求,不断发展新项目,要注意扩大妇女保健在基层的服务功能。第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服务质量,争取最好的环境,以最佳的态度服务于市场。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开拓特需服务领域,创建等级妇幼保健院,开设温馨病房、家庭化产房、美容、健身、康复等服务项目。第四,主动地保证社会各层次的需求。通过一流的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来换取合理的收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上等上级拨款及指示,下等病人上门的服务模式,进一步适应当前经济改革的发展。
2 加强管理,强化政府职能,解决妇幼保健市场不完全性的问题
加强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妇幼保健机构的运转效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单位领导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学习科学的管理知识,提高领导及广大职工思想素质及业务素质,通过医德医风教育,杜绝吃、拿、卡、要等不良现象,以树立领导者的形象,取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妇幼保健市场经济活动在运行机制上还存在着不完全性,存在着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解的特点。这就需要强化政府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健全法制、质量监控、价格调整、筹措资金等方面的作用。如妇幼保健机构继续开展婚姻保健、婚前健康检查、计划生育手术、孕产妇及婴儿保偿服务项目等,就必须在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的认可下开展。
3 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临床与保健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健康教育,开发妇幼保健服务市场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举办各类学习班、开展妇幼保健知识竞赛、热线电话、咨询等向社会人群进行广泛的宣传,把妇幼保健知识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使保健的对象自愿增加对自身健康的投入。只有通过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市场才能迅速扩大,妇幼保健机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安徽省职教工作会议也于去年年底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基于作为安徽次中心城市的芜湖在职业教育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本刊记者走进芜湖,走进校园,听这些职业学校的掌门人谈管理经验,谈所遇困惑,谈发展愿景,并把这些经验和做法记录下来,以期在安徽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芜湖电缆工业学校校长孙泉来: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学校坚持以德立校,践行“做人为本”的育人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形成了“德育工作大家做、学生管理人人抓”,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多年来,学校师生无一例严重违纪或违法事件,学校先后被评为“无为县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无为县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和“安徽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转变观念,坚持德育工作处于首要地位。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学校紧抓师德教育,引导教职工转变观念,围绕升学、就业“二元制”开展素质教育,改变“抓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是班主任的事”的想法,改变抓智育硬、抓德育软的做法,解决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出了问题大喊大叫”的问题,树立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学生“先成人再成才”的思想,做到德育工作“全员化”,保证每一项德育工作内容都能落到实处。
整合资源,构建德育工作网络系统。为了顺利开展德育工作,学校施行“多元化”管理模式,构建德育工作网络系统。以党支部、工会、校团委为一个系统,主管教职工政治学习、师德建设、学生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建立起“自尊、自强、自信”的氛围;以学校行管人员、年级组、学生会为一个系统,负责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确保校纪、校规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以分管德育副校长、政教处、校外法制辅导员、班主任、家长委员会为一个系统,建立家访和家长接待日制度,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加强德育工作内涵;以分管教学副校长、教研组、学科教师为个系统,挖掘学科课程育人因素,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将德育工作构建成一个合理的网络系统。
以人为本,明确德育工作主体性质。学校德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把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帮助人和引导人作为德育工作准则,真正将“管、卡、压、罚”转变为“疏、导、育、帮”,明确学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从1750名在校生中选拔出102名优秀学生,组建了新一届学生会和团委会,目的是让更多的优秀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在工作中实现自我教育、锻炼成长,进而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学生会和团委会开展的“我的样子”“学生的时尚”征文以及“校园之声广播比赛”等活动在校园内引起强烈反响,集聚了正能量,学生干部在学校和班级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参谋和助手作用。
重视过程,提高德育工作实际成效。根据全国和安徽省职教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芜湖市、无为县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在提升德育工作内涵上狠下工夫,淡化结果,重视过程,切实加强学生养成教育。职校生文化课基础整体较差,言行上还存在诸多不良习惯,如乱扔乱丢垃圾、诚信度不高、文明用语不够、守时守纪不强等问题,这些看似是行为习惯问题,其实是学生内在素质的外化。为此,学校德育工作采取“由表及里”的思路,促成学生“形式的改变”。学校把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工作重点放在新生养成教育上,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从能看得到、做得到的小事做起,如开展“不乱扔纸屑”“我不说假话”“班级每周德育报告”等活动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通过学生会各个部门所开展的检查和值日来培养锻炼学生,影响感化学生;尽可能多设立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通过竞争上岗,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责任心。通过系列“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学会感恩。
芜湖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朱贤忠:而今迈步从头越
芜湖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直属于芜湖市教育局,是一所国家级重点综合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目前已通过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验收。
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校根据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及时制定措施,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2014年11月,安徽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了未来五年我省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目标和任务。芜湖市委市政府在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产业高端化、城市现代化、环境生态化,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作为全市中职教育的排头兵,我校紧抓机遇、迎接挑战,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主动适应芜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全面实施学校“181”提升战略,以招生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做好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的提升工作。力求五年内把学校办成中高职相融合、就业与升学相衔接,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综合性现代化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我校以招生工作统领全局,着力推进以下八项重点工作:立德树人,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职业教育始终。利用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
服务经济,提升专业建设品质。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为抓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顺应市场变化,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使课程与专业更加契合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转变思路,构建教学新模式。积极调整办学思路,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隔膜的藩篱,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构建“工学交替”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推进理实一体化、分层次教学,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结构,打造优质教师队伍。从学校发展规模和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师德建设为抓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通过国培、省培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专业突出,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引领优秀教师的快速成长。多元合作,架构中高职相衔接的“立交桥”。统筹培养中高职一体化人才,不断加强“中高职衔接”工作,完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与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多方面的衔接。逐步增加五年制、“3+2”合作招生专业,探索 “3+4”合作新模式。校企融合,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优化资源配置,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避免重复建设,有效节约办学成本,实现学校在企业中、企业在校园里的构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实习和就业平台。拓展渠道,加大社会培训力度。依托良好的软硬件资源,为企事业职工培训、技能鉴定及社会培训提供服务。继续加强学校函授站教学及管理工作,为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再教育提供平台。
搭建数字平台,促进学校精细管理。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应用,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为学校数字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实现制度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
芜湖信息工程学校校长邬余俊:在逆境之中奋力前行
芜湖信息工程学校为省级中职示范校,是“芜湖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联盟”发起单位之一,全国中职校动漫联盟副会长单位。自隶属于全国首批、安徽首所国家示范性高职——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以来,充分发挥高校办中职的优势,实现了与学院在师资、专业设置、实验实训多方面的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学校现有五年制高职、普通中专、职业中专和高中后对口升学班三个层次四种办学形式,其“中高职衔接”省级课题研究荣获“2014年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围绕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学校明确了“转变观念、推进治理、巩固成果、重点突破”的工作新思路。围绕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专业特色。我校的办学主体是五年制高职,这也是学校作为芜湖市唯一的高职院校附中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挥学院拥有的特色专业和国家示范专业的强势,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办学特色。
加强理实一体向工学结合转变,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基于学分制下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课题的试点,通过试点企业——芜湖德豪润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和试点专业——电气技术应用,在前期“德豪”班的基础上做好工学结合、产教深度融合的探索。我校此项试点改革,在满足总学时和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学制和教学计划,突破教学时空限制,实行在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徒弟的现代学徒制,使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有机对接,实现学生、家长、学校和企业“四方共赢”。
加强招生工作及其制度改革,实现规模有效增加。拥有一定数量、素质的生源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目前严峻的招生形势下,如何全方位宣传学校的招生专业、就业优势、教学特点,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学校、选择学校,除了我们必须提高自身内在的办学内涵,增强自身的办学实力和吸引力外,还必须加强招生工作及其制度改革。鼓励、引导中职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我们通过邀请学院创业中心领导、专家和高校学生中自主创业的典型,来校进行创业启蒙教育、培训和引导,鼓励中职生心存高远,进行自主创业尝试,客观上有利于调动在校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将来人生出彩的途径和桥梁。积极开展校内外培训。学校充分发挥技能鉴定站的功效,加强学生技能培训和考级鉴定工作,并积极依托学院不断拓展校外各类培训工作。
加强教学督导和教学科研工作,全面提升教学质量。通过聘请学院资深专家“推门”深入课堂进行教学、“听、评、议、查(教案、备课笔记)”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责任心。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省市级课题研究和读书活动,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通过开展各级教科研活动,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接地气”。在教学管理中始终强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一流的学生”,教师应当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结构,选择最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一、关于合同制职工调动、转移工作单位经济补偿金计发问题。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后,职工提出调动、转移工作单位的,应当与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与现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第二十四条向职工提出并经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根据京财预〔1991〕988号《关于提高粮油统销价格后适当增加职工工资的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规定,保证已参加本市城镇临时工退休养老基金统筹,按月领取养老生活补助费的城镇临时工粮油统销价格补偿的发放,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1.凡已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城镇临时工,自1991年5月4日起,每人每月发放6元的粮油统销价格补偿。其费用,从城镇临时工养老统筹基金中列支。
2.各街道、镇劳动科对现在本街道、镇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城镇临时工,应在原《北京市临时工享受养老保险审批表》“养老生活补助费”栏中注明“自1991年5月1日起增发6元粮油统销价格补偿”,并在“合计”栏中注明同样内容。上述栏目所作注明,均应加盖街道、镇劳动部门印章。
【案情简介】小刘2003年5月在某房地产公司上班至2006年2月13日,公司未与小刘签订劳动合同。2003年6月被聘为售房部内勤员,工资实行基础工资400元+浮动工资100元+岗位津贴50元。2004年3月18日公司安排小刘从事售房业务工作,工资实行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销售提成。小刘多次要求公司为其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但公司迟迟不予办理。小刘于2005年12月、2006年1月全额补交了2003年5月至2006年的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费。2006年2月13日公司以没有新的开发项目为由辞退小刘。小刘要求公司补缴社会保险并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公司以业务人员工资为提成工资,与小刘不存在劳动关系为由拒绝支付经济补偿金。
【裁决结果】某房地产公司1、支付小刘2003年6月至2006年2月应由公司承担的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2、支付小刘4年工作期间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
【评析】本案争议的焦点有三:一是某房地产公司与小刘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二是没有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是否应该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三是没有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辞退劳动者是否应该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规定:一、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据法律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三、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应当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合同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自招用劳动者之日起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某房地产公司在聘用小刘时,应当按照规定与小刘签订劳动合同,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小刘虽未与公司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小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责任在公司,而公司将小刘辞退后,又以此为由,不补缴社会保险费,此种做法与法律法规相悖,应予纠正。因此,公司应支付小刘终止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并补缴小刘被辞退前公司应当承担的社会保险费。
栏目责编:知行
一、经济犯罪及其特征。1、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经济犯罪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让利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特征:(1)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2)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3)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或者违反了刑法规定的行为。(4)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二、市场经济及其法制特征。特征:(1)是权利经济。(2)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3)是契约经济。(4)是竞争经济。(5)是法制经济。三、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1、侵犯经济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2、扰乱市场竞争的有序、正常运行。3、妨碍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4、破坏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四、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途径。1、严格执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根本保证。2、完善刑事立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基本前提。3、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养活经济犯罪,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经济犯罪、市场经济、法制、刑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健全,使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但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也由于商品经济本身的各种负面效应,经济领域的犯罪现象也不断出现,这极大的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了很多经济犯罪,严重的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经济犯罪也因此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这种经济体制尚未完全确立或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犯罪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思考探索经济犯罪,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法学本科生,对于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刑法的有关规定,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经济犯罪及其特征和特点
绝大多数的犯罪行为,归根到底都与经济有关,但是人们通常并不把这些犯罪都称之为经济犯罪。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是把某些与经济活动有关联和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行为称之为经济犯罪。从严格意义上讲,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是在犯罪这一整体范畴中从经济这一角度或者层面对犯罪中部分范围的界定。而犯罪一般被认为是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违反刑法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经济犯罪中的“经济”一词本身是一个多义词,在这里应该理解为,经济活动或者财产。因此经济犯罪就应该定义为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被刑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可见看出经济犯罪的这一定义,3、具有以下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行为。只有这样的行为才可能是经济犯罪,没有这一特征的犯罪,只能是其它犯罪;二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经济犯罪直接危害着社会经济秩序和其它秩序,并且这种危害性达到了一定程度,否则不是经济犯罪;三是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或者违反了刑法规定的行为。这是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所决定了的,刑法没有规定为犯罪的不为犯罪,只有被规定为犯罪的才可能是经济犯罪;四是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犯罪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当然要受到刑罚的处罚。这四层涵义密切相联,共成一体,构成经济犯罪的一般特征。经济犯罪与其它犯罪的最大的区别是经济犯罪的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这一区别也是经济犯罪的独有特征。另外,我们从经济犯罪的这一特征入手,可以将经济犯罪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犯罪,它直接破坏着经济秩序,可称之为经济活动犯罪;另一类是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它破坏着经济秩序,同时也破坏着其它秩序,比如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侵犯财产罪、贪污贿赂罪,可称之为财产犯罪。
经济犯罪严重的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犯罪浮动呈现上升趋势,有其以下特点:1、经济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犯罪金额越来越大。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案要案不断出现,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以上,甚至数百、上千万元的大案时有发生。2、职务经济犯罪以及非职务人员与经济领域工作人员相勾结的共同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分子利用从事政府的公务或在经济领域工作的职务之便实施经济犯罪,其犯罪手段具有相当隐藏性,社会危害也较其他犯罪更为严重。3、单位犯罪已成为当前经济犯罪的显著特征。这类犯罪后果严重,查处十分困难,经济犯法案范围的加大,犯罪主体身份的复杂化,犯罪手段的智能化、隐藏性等特点,导致了司法机关对经济犯罪的查处阻碍重重,十分艰难。
二、市场经济及其法制特征
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始,应该是党的的召开。市场经济起源于商品经济,但又不同于商品经济。一般地讲,商品经济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而市场经济则是相对于计划经济来说的。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有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之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具有普遍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是商品经济市场化、社会化和制度化,或者说它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优胜劣汰规律得到充分的反映和体现;主体平等,交换自由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原则。利益驱动市场的运行,竞争①决定着资源的配置,市场价格连接着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些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则。市场经济经历了近代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两个阶段。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无论是市场机制或是国家的宏观调控,都达到更高的层次。因而要有良好的公共权力体系予以间接干预,就是说要由过去“看不见的手”过渡到现在“看得见的手”。而间接干预的最佳形式和最基本、最主要形式,就是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的法律。从西方法制史上可以看出,法律产生于商品交换,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市场经济的发达而兴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新发展,它吸收现代市场经济的精华,并把它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它同其它现代市场经济一样,实质上法制经济,这是因为:1、市场经济是权利经济。既要求法律确认权利,保障权利,以要求法律规定权利主体的资格和范围;更要求法律规定人们行使权力的方法、原则和保障权利的程序。2、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无论是公有制企业或是私有制企业,无论是合资企业还是独资企业,有享有独立的产权,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独立的经济意志,并享有按照自身利益,根据市场供求作出生产和经营的决策权,同时,对经营结果承担风险和责任。那么,怎样来维护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主体的独立产权,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独立的经济意志呢?只有法律才能担当起这种职责。3、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切交换活动乃至分配活动,几乎都是通过契约来实现的。契约本身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也需法律确认和保障。4、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有市场经济就有竞争,有竞争就要有维护自由、公平竞争的规则,并由它来规范各种交换和竞争行为。这些规则就是法律。5、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市场经济作为发达商品经济的实现形式,必然要求开放方式,而且开放的范围和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市场经济反对地区分割和部门封锁,一方面要求产品和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通,另一方面要求基本政令统一。因此要求加强涉外经济立法。6、市场经济是主体地位平等意志自由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入市场的主体无论规模大小,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同时都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在等价基础上进行交换,即不能原价收购,也不能联手抬价,更不能垄断价格。此外,市场主体可以自愿选择交易对象和交易方式,不能强买强卖,更不允许欺行霸市。为确保这种地位平等和意志自由,就必须有法律。从以上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市场经济的法制特征。但是,既便确立了完备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法律,仍会出现不遵守法律即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严重的违反这些法律的行为就是经济犯罪行为。
三、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
按照我们对经济犯罪所概括的定义,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了经济犯罪,主要是第三章规定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其中包括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走私罪、妨害对公司、企业和管理秩序罪、破坏金融秩序罪、金融诈骗罪、危害税收征管罪、侵犯知识产权罪、扰乱市场秩序罪,第五章规定的侵犯财产罪和第八章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所有构成这些犯罪的行为,说到底,对市场经济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只不过,有的犯罪行为直接危害市场经济秩序,有的间接危害市场经济秩序。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经济犯罪对其危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侵犯经济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不仅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害,而且侵害了生产、销售合格商品和生产者、销售者的合法权益;金融诈骗罪同时侵害着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金融机构和提供资金的公众的合法权益;侵犯知识产权罪规定了侵犯他人依法持有的商标权②、专利权③、著作权④和其它相关权利的犯罪;侵犯财产罪,则是规定了侵犯公司财产的犯罪构成。所有的这几类犯罪都使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的合法权益,在不同环节受到了这些经济犯罪行为的不同方式的侵害。2、扰乱市场竞争的有序、正常运行。我国刑法分则第三章第八节规定了扰乱市场秩序罪,这些犯罪是直接地扰乱市场秩序的犯罪。构成这些犯罪的行为严重扰乱着市场竞争的有序、正常运行。另外,走私罪作为一类犯罪,其所走私货物进入市场后,势必会扰乱市场的正常运作,甚至还会给市场经济带来较长时期的负面影响。3、妨碍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规定了一系列妨害国家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的犯罪,这些犯罪都直接地妨害了国家对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管理。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一节,规定了一系列破坏金融秩序的犯罪。金融管理,从根本上来说,是国家从人民币总量、利息角度调控市场经济的有效措施。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当然妨碍着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税收征管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保障,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实施危害税收征管罪的行为同样地妨害了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4、破坏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我国刑法专章规定了贪污贿赂罪,其中规定了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单位、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单位行贿罪、巨额财产、隐瞒境外存款罪、私分国有资产罪、私分罚没财物罪等十二种犯罪。这些犯罪不一定直接危害市场经济秩序,但是它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以上概括的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是从一个角度或者一个层面来讲的,事实上一个或者一类经济犯罪行为对市场经济危害往往是多方面的。我们看到了对市场经济的危害,就必须运用刑罚对经济犯罪给予惩治。
四、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途径
既然经济犯罪经济对市场经济的危害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如何抑制这种危害,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我国刑法对如何惩治经济犯罪,规定了相应的刑罚,但是这并不是说,有了规定就能够自动适用或者是很准确地适用相应的法律条款,或者是说,一个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怎样才能够减少、缩小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呢?我们认为有以下途径:1、严格执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根本保证。徒法不足以自治,只有把刑法有关规定贯彻至刑事司法实践中,刑法才能够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才能够有效地惩治和打击经济犯罪,从而起到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效力。而且,要使刑法的效力得到不偏不倚的结果,发须严格执法。所谓严格执法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严格执行刑法。在对经济犯罪进行惩罚时,司法机关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把握刑法中关于犯罪和刑罚的规定,准确地适用法律;二是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是刑事司法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保证刑法顺利、正确适用的程序保障。通过严格执法使经济犯罪得到应有的惩罚,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通过刑罚的威慑作用,使一些经济犯罪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扼止,从而进一步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2、完善刑事立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基本前提。经济犯罪的本质属性是其对市场经济的严重危害性,从严格意义来说,只要是对市场经济造成一定程度危害的行为都应该是经济犯罪行为,但是由于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则的应用,一些即便对市场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刑法却没有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仍然不能认为是犯罪。这种行为在理论上不难找出,在实践中尽管比较少见,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再者,原本规定的犯罪及其处罚,也可能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我国现行刑法的几次修正和司法解释都说明了这一情况。因此要从立法的层面或者高度来看待如何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关注立法现状,从司法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从立法上解决那些无从依法或者适法不宜的情形。同时还要从立法机关监督司法过程的角度完善法制监督体制,作到反馈迅速、效果明显,从而达到有效地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3、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减少经济犯罪,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有效途径。就我国现阶段经济犯罪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经济犯罪的发生,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更与本人的法律意识淡薄有关,也与其周围的人法律意识淡薄不无关系。因此,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从而减少经济犯罪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有效途径。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最基本的就是法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或者说一个人去考虑和处理问题时,是否把“法”放在第一位。法律意识的强弱对于法律的实施具有极大影响。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公民或者参与经济活动的公民其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其对所从事使经济活动方式的选择,从而影响至其行为是否发展为经济犯罪最终可能造成对市场经济的危害。法律意识的增强需要从法制的宣传教育的层面来着手。除了通过普法教育的形式外,还要通过其它方式,特别是严格执法的实践。严格执法、实践能够使周围的人接受实实在在的法制教育,使得人们法律意识得到增强,从而能够预防、避免、减少经济犯罪,最终对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起到应有的作用。
文中注释
①竞争:是指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为获取交易机会占有市场优势,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其他竞争者为对手而从事的交易。
②商标权:也可称为商标专用权,原指商标注册人对其注册商标所享有的权利
③专利权:原发明人在一定期限内对其发明享有的独占权
④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后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权利
参考文献
1、《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研究》王亚洲,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1999年9月1。
2、《法理学》朱风琴,晓天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02年元月第二版。
一、图书馆应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
由于网络所带来的开发式信息环境,大大扩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和影响。图书馆已经成为网络环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员。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与市场经济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效益、参与、产业化等文化观念同样适合图书馆。图书馆市场经济的观念就是指图书馆将拥有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生产,形成新的知识产品一一商品为市场提供信息保障。图书馆为了更好的发展,更大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必须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进入到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的轨道,用市场经济的文化观念思考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发展方向。
二、服务市场建设所需要的知识资源库
图书馆合理的藏书体系是图书馆进行信息服务的基础。市场经济下,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之一就不再单单以保护馆藏为主,而是通过网络充分揭示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断调整服务方式和策略,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市场用户的需求变化,不断加大与用户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创造特色服务。在资源存储和提供服务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的资源特色,要能针对用户的需要将信息提炼出来,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开发用户所需的信息资源库,满足用户的特定信息需求。
三、开展有特色的服务
特色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特色服务是指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基于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在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宏观和微观方面都应得到体现。市场经济下,用户希望以最快速度获得可直接利用的知识和信息产品,从而要求图书馆开发特色资源,强化特色服务。特色资源不仅指有别于其他图书馆传统文献类型在内容上的独特馆藏,还包括馆藏的数字化和特色数据库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各图书馆要想在网络社会中吸引更多的读者,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建设特色图书馆[1],开展特色服务,对蕴藏于大量显性信息中的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 向具有不同用户提供因人而异的、有针对性的开展特色信息服务,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这样,一方面,提升了图书馆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为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市场用户的特殊要求。
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工作模式
图书馆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建立以经济建设信息为重点的工作模式来提高竞争力,利用网络技术向市场需求的多功能转轨,通过优质服务,创立品牌效应来达到。市场经济下,图书馆为求生存,就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工作模式,对图书馆的内部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改变过去只重视文献收藏,保存,忽视文献开发;改变过去只重视校内读者传递,忽视市场用户需求的倾向。在服务模式上,图书馆工作人员要能根据市场要求适时调整和改善服务策略,不断挖掘知识、强化信息组织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设施,积极为用户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主动向用户服务,按照用户的检索要求和检索特点主动提供用户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开展用户网络信息教育,介绍有关信息检索途径和检索方法,对用户进行网络检索的教育,使用户自己能应用网上资源。
五、提高工作人员素质[2]
拥有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图书馆,是一个绝对有竞争优势的图书馆。这支队伍应具备图书情报学和咨询学知识;具备信息筛选、转化和整合能力,有能力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筛选所需信息并将其转化、整合为知识和情报;具有与读者进行沟通的良好技能;具有娴熟的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组织信息和数据;能利用各种网络终端查寻所需资料;能利用电子邮件、联机在线等方式开展各种参考咨询服务,能担当起为市场经济服务的重任,为决策者提供准确且精确的信息服务。
所以,每个图书馆应认真分析自己的队伍素质,通过各种渠道培养这支队伍,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大学正规教育一直都是培养专职人才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一条培养人才的更为实际有效的途径;鼓励工作人员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条件让其通过短训班、各种专题研讨班、学习考察等形式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其业务水平;还可组织工作人员到先进的图书馆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开阔他们的视野,从整体上提高队伍的业务素质,也使工作人员自己认识到在未来事业发展中素质的重要性,真正使自己成为市场经济中具有竞争力的一员。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一、图书馆应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
由于网络所带来的开发式信息环境,大大扩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和影响。图书馆已经成为网络环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员。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与市场经济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效益、参与、产业化等文化观念同样适合图书馆。图书馆市场经济的观念就是指图书馆将拥有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生产,形成新的知识产品一一商品为市场提供信息保障。图书馆为了更好的发展,更大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必须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进入到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的轨道,用市场经济的文化观念思考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发展方向。
二、服务市场建设所需要的知识资源库
图书馆合理的藏书体系是图书馆进行信息服务的基础。市场经济下,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之一就不再单单以保护馆藏为主,而是通过网络充分揭示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断调整服务方式和策略,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市场用户的需求变化,不断加大与用户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创造特色服务。在资源存储和提供服务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的资源特色,要能针对用户的需要将信息提炼出来,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开发用户所需的信息资源库,满足用户的特定信息需求。
三、开展有特色的服务
特色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特色服务是指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基于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在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宏观和微观方面都应得到体现。市场经济下,用户希望以最快速度获得可直接利用的知识和信息产品,从而要求图书馆开发特色资源,强化特色服务。特色资源不仅指有别于其他图书馆传统文献类型在内容上的独特馆藏,还包括馆藏的数字化和特色数据库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各图书馆要想在网络社会中吸引更多的读者,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建设特色图书馆[1],开展特色服务,对蕴藏于大量显性信息中的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向具有不同用户提供因人而异的、有针对性的开展特色信息服务,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这样,一方面,提升了图书馆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为图书馆的创新服务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市场用户的特殊要求。
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工作模式
图书馆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建立以经济建设信息为重点的工作模式来提高竞争力,利用网络技术向市场需求的多功能转轨,通过优质服务,创立品牌效应来达到。市场经济下,图书馆为求生存,就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工作模式,对图书馆的内部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改变过去只重视文献收藏,保存,忽视文献开发;改变过去只重视校内读者传递,忽视市场用户需求的倾向。在服务模式上,图书馆工作人员要能根据市场要求适时调整和改善服务策略,不断挖掘知识、强化信息组织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设施,积极为用户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主动向用户服务,按照用户的检索要求和检索特点主动提供用户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开展用户网络信息教育,介绍有关信息检索途径和检索方法,对用户进行网络检索的教育,使用户自己能应用网上资源。五、提高工作人员素质[2]
拥有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图书馆,是一个绝对有竞争优势的图书馆。这支队伍应具备图书情报学和咨询学知识;具备信息筛选、转化和整合能力,有能力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筛选所需信息并将其转化、整合为知识和情报;具有与读者进行沟通的良好技能;具有娴熟的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组织信息和数据;能利用各种网络终端查寻所需资料;能利用电子邮件、联机在线等方式开展各种参考咨询服务,能担当起为市场经济服务的重任,为决策者提供准确且精确的信息服务。
所以,每个图书馆应认真分析自己的队伍素质,通过各种渠道培养这支队伍,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大学正规教育一直都是培养专职人才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一条培养人才的更为实际有效的途径;鼓励工作人员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条件让其通过短训班、各种专题研讨班、学习考察等形式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其业务水平;还可组织工作人员到先进的图书馆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开阔他们的视野,从整体上提高队伍的业务素质,也使工作人员自己认识到在未来事业发展中素质的重要性,真正使自己成为市场经济中具有竞争力的一员。
[中图分类号] D9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3)02-0016-04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十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一方面要全面落实和贯彻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凝聚创新热情,激发创新活力;另一方面需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为促进知识产品流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知识产权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知识商品经济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热点与亮点,从社会系统论理论出发,重新审视市场经济与知识产权之间的耦合性关系既是时展的需要,是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快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一、社会系统中的“耦合原则”
(一)系统与社会系统
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1]。而且他一再声明,当我们讲到“系统”时,我们指的是整体或统一体。钱学森说:“什么叫系统?系统就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整体,所以系统的概念就是要强调整体,强调整体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2]即由各个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被称为元素,亦即相对于它所属的系统而言,它是不可分的基本单元。而部分本身也可以是个系统,即它也是由若干个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整体。这样,部分相对于其所属的系统而言是元素,相对于其包含的元素而言是系统,即子系统。
从上述定义来看,实际上一切事物都以系统的方式存在,也都可以用系统的方法加以研究[3]。对于社会而言,它也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系统,钱学森称之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至于社会系统的结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维纳说:“社会通讯是使社会这个建筑物得以粘合在一起的混凝土。”[4]显然,维纳是把社会系统看成是因为各种要素相互联系、交往而形成的整体。根据钱学森的社会结构体系观,社会系统的中心是人,人处于社会系统最重要、最中心的位置,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类社会系统主要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即由经济的社会形态系统、意识的社会形态系统和政治的社会形态系统组成。这三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适应。在经典作家那里,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的系统理论,但是在分析社会运行时无疑是一种典型的系统思想,即整体性思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5]可以说,马克思所谓的社会结构是:在物质生产力这一内环境之下,由经济结构、上层建筑(法律的和政治的)以及意识形态三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适应而组成的一个整体。可以看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结构所做的描述是大致相同的,即,社会系统作为整体,其结构是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这三个子系统相互制约、相互适应、相互作用而成的[6]。
其实从系统论的思想来说,任何有关联的事物都可以组成一个系统。所以,当我们分析社会结构的运行时,既可以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这样宏观的角度分析各个大系统之间的关系,或者这三个大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分析各大系统要素之间的交互关系。如市场经济与知识产权原本分别属于经济和法律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固然可以从经济与法律的关系来说明,但这样的论述未免过于笼统。这里可以借助系统论的观点,将二者视为一个小系统予以探讨也许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二)系统的稳态与功能耦合
从系统的内部看,每一个具体的系统都存在结构与功能。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时空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结构反映的是系统内部关系,是系统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7]。从结构的定义可以看出,系统的稳定性是由结构决定的,即由系统各个要素的相互运动变化之中表现出来的动态稳定性。当系统处于这种稳定性时,我们称之为系统的稳态。功能是指系统在与外部环境相关联系方式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是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时空形式的外在表现方式[8]。
耦合原是个物理名词,原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概括地说,耦合就是指两个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在系统论中则是指系统间或一个系统的各种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有两个子系统A和B,当A的功能(输出)恰恰等于B所需要的条件(输入),而B的功能(输出)又与A所需要的条件(输入)相符,这时,A和B就能在相互调节中一方面保持各自的稳定,另一方面A和B又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更高层次的大组织。也就是说,只有各子系统的功能和条件能够形成一个耦合网络时,小组织才能形成一个大组织。这一原则就被称为组织的“功能耦合”原则。一个系统只要它内部具有相互调节的机制,就能维持系统整体的稳定,这个系统就能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存在[9]。
(三)“市场经济-知识产权”系统
市场经济是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模式。
市场经济首先是一种产权经济。市场的目的在于交换,而交换的前提就需要明确产权,即需要明确交换对象的所有权人,而所有权则是产权的重要内涵之一。著名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把产权看作是人们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使用资源的权利或规则。他说,产权体系是“授予特定个人某种权威的方法,利用这种权威,可从不被禁止的使用方式中,选择任意一种对特定物品的使用方式”[10]。即,产权是个人对资产的利用选择。黄少安先生则明确指出:“所谓产权,简言之,就是对财产的权利,亦即对财产的广义的所有权——包括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它是人们(主体)围绕或通过财产(客体)形成的经济权利关系,其直观形式是人对物的关系,实质是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11]
市场经济必然走向知识经济。知识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一直存在,但是,知识要素在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而形成知识经济模式则是近现代以来的事情,而这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市场经济强调资源的最优配置,即在各种交换中选择最具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显然会造成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而以技术为核心的知识产品是市场主体最有力的竞争工具。所以,市场竞争必然会刺激知识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中分工日益细化,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日益分离并逐渐形成脑力劳动者阶层,从而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知识产品也成为市场交换客体的重要形态。
市场经济还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要保持自由交换在一种稳定的、可预期的模式中进行就需要一定的法律规制。即依据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建立健全经济法律法规体系,要求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规范市场主体权利与义务;靠法律明确对知识资源、有形资源和自然资源产权的界定,确保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12]。
可见,市场经济与知识产权制度存在天然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市场经济是知识产权制度产生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催生了知识产权制度;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市场经济中知识产品交换秩序的维护和保障。但即便如此,二者是否具有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具有耦合性,还是需要作更深入的分析。
二、市场经济与知识产权耦合性的表现
(一)创新与激励的耦合
市场经济中,交换主体靠争取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额获取利润,因而降低成本、革新技术、追求新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市场经济主体普遍追求的目标[13]。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竞争型经济,而创新则是市场主体提升其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
创新的过程也是主体运用其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智力成果是创新活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最初,智力成果附着于有形产品上,主要以有形产品的附加价值形式体现出来。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水平的提高,智力成果逐渐取得了独立形态并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知识产品。与有体物相比,知识产品具有无形性、可共享性、易复制性等特征,因而被视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既然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就存在被搭便车的可能性。事实上,知识产品的易复制性使其再生产的成本花费非常少,在网络环境下,复制知识产品的成本甚至可以是零。而知识产品的原创投入成本非常高,具有创新性的知识产品需要其创造人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而这一般都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具有创新性的知识产品无疑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或潜在的市场价值,但由于其重制成本非常低,所以一旦被他人非法获得,会使权利人不仅无法享有应得的巨额利润,甚至连成本都收不回来,这势必会极大地打击市场主体的创新热情。所以,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市场主体创新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激励市场主体不断地进行创新。
(二)资源配置与利益平衡的耦合
由于人的智力活动本身很难共享,所以知识产品在本质上可被视为是个体脑力劳动的产物,但知识产品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公共性而很难被界定为纯粹的私人产品。因为,任何知识产品的形成都离不开对他人知识成果的学习,即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将某一知识产品视为某个人纯粹的私人产品而赋予其绝对的所有权,缺乏正当性基础。
为了实现个体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之间的平衡,使知识产品的公共属性和私有属性能够同时得到实现,知识产权法律在制度上设计了一种独特的机制。其内容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法律首先界定知识产品的私有权属性,在财产权归属意义上承认知识产品是一种个人财产;其次,知识产权法律规定了公开制度,要求知识产品拥有者必须公开其产品的信息内容和技术方案,将这种产品的私有性进行公共化,使社会和他人能够利用新的技术成果;第三,对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利期限、范围和使用等进行合理的限制,超出法定期限,该产品就进入公共领域,同时规定了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使用制度。上述知识产权制度安排的核心就是在产权界定的前提下将知识产品的外部性内部化,其立法宗旨就是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寻求合理的利益平衡点,既保障知识产品的应用和传播,又保障创造者的利益,调动其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从而生产出更多的知识产品为社会所使用,实现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良性循环[14]。
(三)知识流动与产权保护的耦合
在市场经济中,知识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其静态价值而是体现在其流动过程中,即对知识产品的使用中,因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不仅仅强调对知识所有人的保护,更强调建立一种促进知识使用与流通的机制。这与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障功能无疑是耦合的。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其保障功能可以使权利人乐于公开其知识成果而不担心被人模仿,另一方面,通过合理使用、有偿转让等制度规定,使得知识成果在一定范围内为更多的社会主体使用。这在客观上会增强知识交易双方的预期,从整体上降低了全社会知识交易的成本,进而促进知识产品在更广阔的范围中流动。
三、市场经济与知识产权制度“耦合性”的意义
揭示市场经济与知识产权制度的“耦合性”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体现在对二者“耦合性”关系的具体描述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耦合性”关系的认识来探求如何实现二者功能互动中的良性发展。
(一)市场经济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基础
马克思说“法律没有自己的历史”,这是对法律运行规律极其深邃的洞见[15]。任何法律制度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要服务于一定的目的,或者说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正如波斯纳所言,“法律是功能性的”[16]。
知识产权制度也不是凭空出现的。有人类就会有知识产品,但为什么直到近三、四百年方始有知识产权制度?其中固然与很多因素有关,但市场经济的兴起无疑是重要的经济原因。但仅仅说明这点并无十分新意。本文想表达的是,知识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密切性不仅体现在知识产权制度的兴起与市场经济的形成有关,而且体现在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亦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如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为鼓励创新,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倾向于保护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将知识产品更多地视为一种个体智力产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利益观逐渐受到重视,于是强调公共利益就成为知识产权制度设计的一种新的趋向。市场经济对知识产权的基础性作用不仅体现在历史发展的纵向上,还体现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上。如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更强调将知识产权视为个体私权并试图勾画出国际统一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呼吁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强调知识产权的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所以,知识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耦合性”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一、信息报送内容
(一)整规工作
1、各县、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药品市场秩序整治、打击商业欺诈、查禁传销、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工作中取得的新成果、遇到的新问题、研究的新思路、采取的新做法。
2、在整规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敏感问题。
3、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创新的工作程序、采用的新技术手段、建立的监督保障机制等。
4、在完善法制、建立制度、创新机制等长效机制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及成果。
5、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的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情况、产生原因、处理方法、社会影响等。
6、县加强整规基础工作的实践及成效。
7、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整规工作的批示、指示及要求。
8、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打击商业欺诈、打击传销、农资打假等领域市场经济秩序状况的满意程度,对整规工作的评价,对市场经济秩序好转的信心。
9、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整规工作、曝光反面案例、介绍典型经验的做法。
(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专题
1、县在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或建议。
2、协会商会、企业、中介组织、群众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认识,开展诚信创建活动的情况。
3、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的情况。
(三)保护知识产权专题
1、保护知识产权工作遇到的新问题、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2、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新探索、新举措及工作建议。
3、侵犯知识产权典型案件及处理情况;各类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特点、变化情况的分析。
4、社会各界对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的认识,权利人维权意识的变化情况。
5、县党委、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
6、有关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工作及国际交流合作的情况。
二、考核标准
为提高各县、各部门报送信息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信息质量,市整规办将在《**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考评实施办法》(蚌整规〔2006〕1号)文件中有关整规信息考评分值的基础上,实行奖励加分制,每半年通报一次。
加分标准:
(一)在完成规定的整规工作信息报送数量后,每报送1份信息(即1期简报或1期信息专报)加0.1分;
(二)所报信息被市整规工作简报节选的,每次加0.2分,被整篇选用的,每次加0.4分;
(三)所报信息被省整规工作简报节选的,每次加0.4分,被整篇选用的,每次加0.6分;被省整规专报信息节选的,每次加0.6分,被整篇选用的,每次加0.8分;
(四)各县、各部门报送的信息,上报后得到市级领导批示的,每次加1分;得到省级领导批示的,每次加2分。
以上标准重复加分,即各项得分可累加,从**年8月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