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30 11:18: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语文学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习策略一般是指学习者掌握或具备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技能。最早对学习策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布鲁纳。,布鲁纳在上个世纪60年代,通过研究发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策略是学生用于理解掌握各类知识、完成各类作业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当前,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在我国国内,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新版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不断优化小学语文学习策略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提高,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应当充分认识到优化小学语文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并积极地采取多种措施,不断优化小学语文学习策略。
1、优化小学语文学习策略的意义
第一,优化小学语文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对小学语文学习策略优化,一方面,可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师更加注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对小学语文学习策略优化,还可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师更加关注小学语文学习策略,并加强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策略的指导,在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同时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第二,优化小学语文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习语文的技巧和能力
首先,优化小学语文学习策略,可以使学生掌握、形成学习语文的技巧和能力,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进一步促进小学生掌握并生成科学高效的语文学习策略,进而使小学生学会学习,为小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提供基础和保障。
其次,对小学语文学习策略优化,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注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能力培养,而且也会促进教师重视教学设计和实施,采用有利于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和效率的方式。
2、优化小学语文学习策略的相关对策
第一,不断增强小学生语文学习策略的意识
首先,教师应首先协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确立适合自己的长期和短期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使小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方向,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
其次,教师应当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语文学习任务的性质、特点及其性质、要求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够采取一定的办法去解决语文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另外,教师还应当督促对学生对自身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自我的评估调节。最终使学生及时掌握自身的语文的学习情况,并能够发现自身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使学生将来的语文学习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学有目标。
第二,积极开展小学语文学习策略指导
首先,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策略是小学生在动态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逐渐形成的静态知识,不但可以被学生掌握,而且也可以迁移的,因此,积极开展小学语文学习策略指导不能脱离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学语文教师对语文学习策略的指导应当重点关注在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什么、何时学、为何学、如何学等方面。
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小学生需要教师的语文学习策略指导。教师的指导在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策略的水平。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等方法,就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通过教与学的积极互动,不断地获得、积累知识,总结和提炼学习经验,归纳学习策略和方法,最终使小学生形成学习策略和提高学习策略。
第三,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首先,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策略水平的关键之一,是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其核心是对认知的认知。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仅仅是学习策略的具体执行的活动,而要使小学生自觉地有计划地执行这种活动,先决条件就是小学生要对语文学习中的各种因素有所认识和体验。因此,提高小学生语文策略水平的关键是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元认知水平。
其次,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应当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提问和准指导小学生及时发现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做出相应调节,从而减少语文学习过程的盲目性和冲动性,提高了语文学习过程的效率与成功的可能性。
第四,不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首先,要充分发挥作业的功能。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适当控制作业的难度,使习题、作业具有基础性、典型性、启发性。同时,为了培养小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小学的语文教师可采用建立学生作业档案的方法、进行跟踪调查、详细地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用“先扶后放”的原则,使他们建立自学的意向,养成自学习惯,强化自我体验。
其次,要加强课前预习,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拟定预习提纲来明确预习任务,提高小学生语文预习的效果。同时,带着问题预习有一定的指向性,通过自学得到的知识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归纳总结等方法把预习引向自学,以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蒯超英.《学习策略》[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1-112.
[2]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306-307.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7.
声 明
兹证明《财富时代》2014年第3期152页刊发文章《试论现代企业营销中网络广告的演进》作者:耿欣,单位应为:(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山东 淄博 256414)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4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64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丰富多彩,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改善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进行培养的基础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由于教学形式单一枯燥,使得大多数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为了让语文学习变得更具魅力,应该注重策略的实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高效地学习。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能够以其丰富的内容表达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为了让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从多个感官角度来刺激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这样的教学形式相比之前的“黑板+粉笔”的时代要有趣得多,并且在上课之前教师就可以准备好相关的电子课件,可以将一些有趣的内容插入到课件当中,起到吸引学生的作用。对于一些重点或是难点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改变字体或者是以特殊效果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在较难理解的地方还可以加入图片或者是文字解释,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的内容要有趣,这样才能够调动其参与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在雪白的雪地上有一些梅花状的图案,并且弯弯曲曲地呈现出两排。学生肯定会被这样的情景所吸引,想要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小画家”在不经意间画出的漂亮的图画,学生听了介绍更是急切地想要知道这个“小画家”到底是谁,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了新课程的学习,并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只是起到教学引导的作用,在课堂学习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对于学生已经没有吸引力了,固定的教学模式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需要探索和开发全新的教学形式,以丰富新颖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来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将游戏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游戏能够给学生来带很大的乐趣,同时在娱乐的过程中还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是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形式。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成语接龙”的游戏,由教师先说出一个成语“生龙活虎”,接下来下一个学生可以接到“虎背熊腰”,下一个“腰缠万贯”,以此类推,直到一位学生回答不出来,这个学生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惩罚形式可以是表演一个小节目,这既能够让学生的才艺得到展示又能够让其他的学生欣赏节目,活跃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学生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大脑飞速运转,搜索自己脑海中的成语知识,以便能够及时对应。通过这样的游戏,能够让学生形成较清晰的成语体系,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记忆也能够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分数决定一切、分数论英雄等片面狭隘的应试理念氛围中,许多学生对于学习环境存在抵触情绪,与教师之间关系淡漠。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在教学中以创造良好师生关系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小学语文学习的环境和谐,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笔者注重以温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消除学生内心的紧张情绪。笔者从不简单训斥学生,在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选择恰当的场合,运用恰当的语气进行教育,让学生心服口服。为了营造良好师生关系,笔者还注重在教学中倡导民主平等的交流,学生可以通过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对语文学习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教师的教学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笔者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体会以及需求,将其作为设计和调整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环境的宽松和谐,更加积极投入语文学习。
二、发挥信息媒体作用,让学习内容“快乐”起来
长期以来,信息媒体的作用在小学语文中没有得到全面发挥,近年来各地区加大了教育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了普通的小学教学课堂,为这一手段的作用发挥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运用自主设计与成品课件相结合的载体,以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形象的教学内容,让学习的内容快乐起来。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手段从网络上下载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如教学建筑说明文、科技说明文、景观说明文等内容时,都专门下载了纪录片专题片以及相关的图片资料等,在课堂上演示,让学生增加直观了解,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从无到有,从字面到形象的画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通过多媒体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大量地信息补充,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是更加立体化、形象化的教材,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整个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提高了效率。
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习过程“快乐”起来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参与意识愿望强烈,积极要求融入到师生双边活动之中。部分教师没有兼顾到学生这一特点,还是采取满堂灌输的单向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这一学习愿望的实现。笔者在教学中坚持学生主体原则,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进行重新设计,对于教学活动的线索以结合教学目标的探究题为主,学习的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为主,每一个小组都体现好中差相结合的原则,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提问的内容进行自主思考与相互合作,依靠自己的思维探究与合作分析,解决绝大多数问题。在疑难点以及学生出现偏差无法解决的环节,教师进行集中提示和总结点评。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的机会、空间更多、更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高,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快乐指数,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四、实施分层教学要求,让学习考核“快乐”起来
长期以来,每到考试宣布分数的一刻,班级许多学困生都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样的消极情感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学成效的全面提高,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通过对教学考核进行改革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考核中快乐起来。这种改革侧重于进行分层,与分层教学目标相一致,针对班级每一个能力层次的学生制定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对考核内容进行了优化,采取AB卷的形式,针对班级后列的一部分后进生群体,专门设计了降低难度系数的试卷,让他们进行考试。这样的考试难度降低,专门针对学困生,与他们的学习目标难度基本一致。在这种分层考核的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被有效激发出来,因为不同层面的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都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并且在分层考核中,学生竞争的对象不再是全班学生,而是自己同一层面的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自由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竞争的欲望和提高自信心。在这种分层考核模式的环境中,学生的满足感、成就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快乐的情感让学生更加愿意投入语文的学习。
五、开展积极教学评价,让学习情感“快乐”起来
许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有体会,一句激励的话语能够让学生精神焕发、充满激情,这样的精神状态,对于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意义非凡。如果能让学生始终处于这种兴奋高昂的学习状态,无论是学生学习投入程度还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程度,都会得到明显提高。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开展积极教学评价,以此让学生学习情感快乐起来。学生完成了学习目标、突破了学习难点以及注意力比较集中等等,都给予积极评价,对学生的进步进行肯定。在班级中,以积极的教学评价提高学生心理快乐指数,在不同层面学生的评价中,分别设定了相应的门槛,哪一层次的学生达到了哪一门槛的进步程度就予以积极表扬,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多享受被教师表扬的快乐,以这种积极的情感驱散心中自卑、封闭、急躁、抵触的消极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216-01
语文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对学生多方面进行了解和把握。本文就多年实际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课外活动进行分析和探究,从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作用和如何开展两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1.拓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作用
1.1 课外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导致他们在学习中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对知识的掌握不是很牢固,此时采取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了。课外活动的开展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对语文的关注度有所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充分表达自己对语文学习的感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比较简单易懂,教师可以把文章内容转化到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章传达的思想。如《乌鸦喝水》一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外模拟乌鸦喝水的情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2 课外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比较被动,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老师讲的知识不能主动吸收,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步降低。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主动积极,以饱满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在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学习到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了解外界丰富内容。在课外互动中,学生不仅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还学会聆听他人的想法,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3 有助于因材施教。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会找到自己的乐趣所在,教师能发现学生的特点,并在活动中做出自己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不同教学环节和课外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兴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
1.4 促进教育发展。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提高学生全方面学习能力,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内容,帮助学生增加课外知识,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广。
2.如何进行拓展活动
2.1 增加课外阅读量。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内容丰富多彩,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要加深学生对语文世界的了解,可以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并在总结陈述中得出自己的感受。课外阅读活动的展开可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依据,根据教学内容规定阅读相关内容,在学生阅读之前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会加深。
2.2 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勤思多练。在课堂教学艺术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设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勤思多练。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问题愿意自己想一想,亲手做一做,一旦当他想出来或者做对的时候,他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多想想,多练练。想什么?练什么?小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差,教师要帮助学生设问,要为学生想想、练练提供明确的目标。当然,让学生想的、练的问题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更不能负担过重。过易学生不必思考,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难学生无从思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负担过重只能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反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难易适度,多少适度。所谓难易适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努力能获得一定答案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个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2.3 教师对学生兴趣的影响。教师仪表大方、得体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观。他们会私底下自觉或不自觉的去评价老师,当你和学生接触,首先面对的就是仪表问题,你要从外表上吸引学生,让学生接受你。大方得体的仪表易于被学生接受,如果你打扮得花枝招展,甚至妖里妖气,与老师形象不符的话,学生是不会喜欢你。不会接受你的,从而就不会喜欢上你所教的学科,正所谓爱屋及乌吧,如果不爱屋,何谈及乌呢?我知道的一个学校的四年级,在此之前,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任语文教师,当时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不及格,在片区学校同年级中排名倒数,因教师调动,这位女教师被调离了这所学校。另外一个老师到校后,领导就安排她上四年级的语文并当班主任。当她第一次来到班上自我介绍后,就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经过她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期末考试中平均成绩上升到了62.7分,同年级中排名第二,其中本年级的最高分还在本班呢。后来有一次她从和同学们的闲聊中得知,他们很不喜欢以前的那位女老师,所以就不学她所教的课。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那位女教师太爱打扮了,一天换几套衣服。其中有位同学说,"红裤子她居然也穿得出来",这样的老师我一看就心烦,还有心思跟她学习?由此,教师形象不可小看。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课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机会,为学生提供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实践和探索,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兴趣,为语文课堂顺利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吴定武.浅谈小学语文的愉快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
[2] 王德宝.拓展小学语文活动空间,全面提升教学成效[J].考试周刊,2011(21)
[3] 黄雨华.小学生课外阅读行为的调查与实践探索[J].华章.教学探索,2006(2)
[4] 陈晓春.浅议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J].新课程,2009(5)
小学教育,应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为培养方向,创造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1 让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1.1 教师的课前准备。有目的性地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预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1.2 学习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生活本身是丰富多采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对小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表象在小学生作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小学作文教学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自觉表象活动的发展,使他们能逐步获得尽可能稳定、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儿童记忆库中表象的稳定度、鲜明度越高,就越利于加工,思维就越活跃,就越具有创造性,也就越有可能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的好文章。
因此笔者首先要做的是,教学生学会去“爱”。爱山,爱水,爱名胜古迹;爱父母,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植物,爱动物,爱小物件;爱看书,爱收集,爱手工制作;还有爱种植,爱采摘,爱参观访问等等。
正是由于这些爱,孩子们的情感更丰富了,头脑中储存的东西更多了,他们会随笔写下这样的精彩段落:“摘高处的葡萄时,我踮起脚尖伸直胳膊,左手轻轻地捏住葡萄的茎,右手用剪刀‘咔嚓’一剪,又一串葡萄落入了我的袋中。我忍不住拿起一个葡萄珠,剥去皮,放到嘴里,啊!真是汁多味甜,甜在嘴里,甜在心里。”可见,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要教育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2 应用教育知识,灵活开展语文教学
2.1 教师的教育能力。语文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学生人生路程的引路人,这就更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进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和神圣的形象。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善于浓缩课文内容,通过活生生的语言因素,来达到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
有的课文比较浅显,中心较明确,教师可充分利用幻灯、录音等教学手段编制信息传递程度,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用省下的时间指导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2 教育的责任。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空间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握教育心理
3.1 适时创新教学,吸引学生眼球。课堂提问适中,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动什么脑筋就会觉得没意思,如果太难,学生会感到摸不着边际,失去信心。提问要紧扣课文,有一定的深度,能使学生抓住要害,想一想就能说出一二。学生有好胜心理,是愿意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吃透教材,要了解学生。
3.2 教学实例。如教育低年级的孩子们生字的过程中,可以由教师自己遍诗歌、猜字谜等形式教学。读儿歌是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编一些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歌诀,让他们反复诵读,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如:“一个王姑娘,一个白姑娘,坐在石头上――碧”,“没头就是早,早上长青草,牛羊见它乐,禾苗见它恼――草”,“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左方,一对孪生树,长在石头上――磨”。
编生字歌:让学生能轻松愉快的学习生字,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把生字集合起来,遍成生字歌,让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诵读。在教学《动物过冬》时,编一首儿歌:“冬天到,冬天到,四周一片静悄悄。树林里的啄木鸟,消灭害虫工作忙,青蛙挖洞来冬眠,蚂蚁备粮过冬天,快快乐乐过新年。”学生边拍手边读儿歌,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生字,又培养了朗读能力。在生活中识字。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其实生活就是识字的背景和舞台。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
4 结语
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养成语文学习习惯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习的习惯
古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我分三个步骤来让学生把握预习方法。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不懂的词语;2. 阅读课文三遍,了解主要内容;3. 写下预习中的收获和不理解的地方。同时给孩子制作一套预习符号。比如,“?”表示疑问,“”表示不太清楚,“『”表示不懂的词语等。这样,学习新课时先有准备,心中有数,自然会减轻学习难度,学起来既轻松,也会学得更好了。对于一些重要的地方,还能记得更牢。当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科学的预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有能力独立获取新的知识。
二、细心观察的习惯
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恰到好处提醒、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不要只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它同鹅进行对比。正如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三、勤于动笔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学习生活中要勤于动笔。新课标明确: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平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贵在坚持,这样就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开始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我平时注重检查,发现好的日记就利用早读时间进行朗读,激发学生表现欲,同时将好的日记通过张贴板报的方式进行表扬,学生尝到甜头后,甚至开展竞赛,强化了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四、质疑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质疑得来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牛顿坐在苹果园的椅子上,突然看见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他开始思索,想知道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从而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瓦特静静地坐在火炉旁,观察着上下跳动的茶壶盖,他想知道为什么水汽可以使沉重的壶盖移动,他从那时起就一直思考这个问题,长大后,他发明了蒸汽式发动机。
五、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个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我不是要马上说出答案,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一生的良师益友。比如,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老师,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比如《十万个为什么》,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一旦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终生受用。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不仅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而且语文学科的学习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审美情趣的熏陶、思想境界的提升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学好语文学科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选择哪种学习方式学好语文学科就成为这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程特点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的综合性特点,从理论角度来说,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小学生特定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小学语文课程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小学语文课程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也就是小学语文课程方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教材中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小学语文教学就是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所提出的计划,由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小学语文各种学习活动,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所规定的各项教学目标的过程。具体地说,从小学语文课程实施和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的实际过程来看,小学语文课程总是在特定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和实现的;而小学语文教学必然在特定的小学课程基础上进行和实现。
二、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现状
1.语文学习的动机不强,学习态度不明确
动机是决定学生个体努力程度的动力因素,在语文学习中起很大的作用,并与学生的学习毅力、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正相关。很多学生上课时只是带着一只耳朵听老师讲课,不积极思考,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不愿开动脑筋去想。平时学习不刻苦,不按时预习和复习,学习成绩的好差好像事不关己。只见老师家长苦口婆心地规劝要认真学习啊,考出好成绩啊之类的。他们自己仍旧无动于衷,他们内心没有一种要认真学好语文课,跟同学们竞争这种意识,只想随遇而安,任性而为之。
2.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僵化
一提起“语文学习”,许多学生就会想到“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等等,这就是语文学习方式过于僵化导致的僵化思维。这种僵化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是:学生仅仅依靠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进行语文学习,而且,这些学习通常仅满足于知识的积累。由于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以考试为目标,以集体大班课堂教授为形式,以题海战术训练为法宝,以获得知识的结果为追求,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忽视学生对不同学习方式的选择,最后造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单一的、呆板的、低效的状态。
三、适合小学语文学习的方式
1.自主学习方式
主动性是语文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习活动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成为一种内在需求,换句话说,就是要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语文学习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因此语文学习方式实际上是学生在课堂中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语文学习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如学习《葡萄沟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下自选作业:①画葡萄,根据课文为一串串葡萄涂上颜色,粘贴到教室的文化墙上,布置葡萄园;②假如你去葡萄沟旅游,热情的维吾尔族老乡会怎样招待你呢?请你写下来;③请你为吐鲁番的葡萄干设计广告。这样的作业设计给小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并且这样的作业设计体现了开放性和与生活的联系性,更能激发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方式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作了这样的界定:“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朗读全文并表示不懂的内容,然后教师继续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明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可再生资源为什么不能再生了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形成破坏了环境?这些问题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在问题提出以后学生迅速拿出课前收集的资料以小组形式展开积极讨论,在讨论之后同学们相互之间分享讨论成果。通过在自主小组讨论学习中精心设问,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环境知识,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3.探究学习方式
作为一种求知过程,探究学习与科学家的科研探究有许多相似之处。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需要做观察,需要提问题,需要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以便了解己有的知识,它们在流程上相互联系,在内容上相互渗透,是构成一般性探究学习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并贯穿于探究学习的全过程。有一句名言说:“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学生学习的课文,就有一些“空白”,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善于挖掘这些有意义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就此进行探究,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能不断闪现,由此加深对课文的领悟,提高学生语文探究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重要的目标。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无论运用何种学习方式,只要适合学生的健康发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参考文献:
[1]邢国红.适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合作学习的内容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在我国,为了培养创造能力,提高民族素质,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是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标志和突破口。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不仅意味着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一、 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必要性
1.语文育人功能的变迁
教育要符合时代的需要、符合社会的需要,这是由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系统知识,也要培养态度、情感、价值观,还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过去的教学在价值取向上存在严重的偏颇,片面追求系统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身心其它方面素质的发展。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呼吁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2.语文学习方式的僵化
一提起“语文学习”,许多学生就会想到“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等等,这就是语文学习方式过于僵化导致的僵化思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注重双基落实,强化程式训练,过分强调个体间的竞争,忽视了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更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和合作,导致学生非智力水平发展的严重缺陷。因此,语文学习的现状呼吁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 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
影响学习方式变革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师生关系、评价等三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
1.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
良好的物理环境是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的基本保障。实施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充分发挥教室空间环境的功能,使其为学生实现灵活、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合理的空间环境。班级规模是一个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班级规模首先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程度。在一个人数少、规模适宜的班级内,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讨论,回答教师问题,与教师及其他同学开展正常的交往活动。而在一个人数过多、规模膨胀的班级内,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参与正常的课堂活动,相当一部分学生则被剥夺了这种权利,课堂行为大大受到限制。教室空间安排,主要是课桌椅安排要合理化,要适应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要适应师生教学互动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加以组合排列。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往往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同样也是影响学生变革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重建师生关系,建立主体间性、双向互动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创设良好的氛围。
(1)主体间性型的师生关系
所谓主体间性,就是“主体通过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保持理解关系的属性”。在新型师生关系状态下,教师和学生通过平等的对话和相互的融入,生成了主体间性。这里,一切等级压制、思想强迫、话语霸权、人格歧视……都让位于平等的对话和真诚的合作,渗透在这种自由交往中的是真正的个性,交往的空间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活力的公共领域。师生在这种交往式教育中得以共享成果、共同发展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2)双向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新的学习方式提倡互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在互动的平台上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也为教师提供更自由更个性化的教学空间。双向互动型的师生关系,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革新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方式
过去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主体是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裁判员”,这常常会损害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从课程改革评价的根本目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学生应参与对自己学习水平的评价。要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可以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甚至可以让学生找伙伴互评,促进人人主动参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如:学习态度和习惯的评价,可以根据年级阶段的特点,列出几项明确的标准,像“上课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等,在开学初向学生公布,要求每个学生努力做到,然后到一定阶段进行自评和互评。再如,口语交际的评价,让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口语交际水平提高的过理。
总之,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评价的权利,让学生敢评;提供学生评价的机会,让学生爱评;拓展学生评价的时空,让学生乐评;启导学生评价的方法,让学生会评。
结语
展望21世纪,我们相信教育技术现代化必将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发生巨大变革。但是我们始终有一份责任---悉心守护那弥足珍贵的童真与童趣。这是新课程下我们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让我们走进新课程,亲近新课程,把新的教学观念融入新课堂。
今天,我们播下美好的种子,明天我们收获美好!
参考文献:
[1]孔企平. 论学习方式的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其中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置,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一直都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就产生了过分的依赖性,教师不说学生就不会自主学习,不利于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同时,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都是自顾自讲课,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也不关心,教师和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面对教师会产生畏惧心理,在课堂上不敢和教师说话,也不敢直视教师,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问,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不高,教学效率停滞不前。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状况,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与学生之间构建一个平等的桥梁,将教师的架子放下,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沟通,从讲台上走下来,通过走近学生来了解学生,掌握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例如,很多文章教师都应该先给学生朗读一遍,然后再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教师可以听听学生的想法,对于文章的内容教师也可以询问学生,问问学生比较喜欢文章中的哪一个段落,为什么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意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表情,教师应该面带微笑,不要整天板着脸,如果教师板着脸上课学生也会紧张,哪里还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呢?通过这样的教学慢慢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相信和喜欢教师。
另外,语文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发散性和自主性的培养,提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发散性的语文问题,这样的提问不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学会在学习中独立思考,做一个自主学习的小达人。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能够有效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激发语文学习热情,还能够加深学习语文内容的印象,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二、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中很多新鲜元素不断涌现出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才不但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为了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和学习,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在未来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景教学是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高效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对于小学生来说,面对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没有耐心去学习,教师可以把生活中一些比较熟悉的事物与语文知识有效结合起来,这样能够给学生一种熟悉的感觉,有效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中。
三、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近年来,教育部门对我国各个地区进行了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但是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没有认真贯彻落实教学改革,主要原因是很多老教师都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对于这样的教学他们习以为常,如果突然进行教学改革,教师还要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大大增加了工作量。而对于一些年轻教师来说他们对工作的热情较高,他们想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他们缺少教学经验,他们想要通过模仿教学资深的前辈却没有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学改革很难落实。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教育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不但要丰富和完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树立新的教学思想观念,让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方式,从而顺利开展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模式。培训之后,学校还应该针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考核,考核的成绩应该与教师的职称或者工资挂钩,这样不但能够使教师认真对待培训内容,还能够激发教师的斗志,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应该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于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应该善于利用,将其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目光,这时候教师再将语文知识导入其中,不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构建一个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专业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构建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一、泛化与分化
泛化与分化的概念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他经过“经典条件反射试验”研究得出:在狗被训练对某一声调的铃声做出条件反射之后,它也会对不同声调的铃声做出反应,这种现象就叫做泛化;如果继续呈现不同音调的铃声但是却不伴随食物,狗就开始更有选择性地做出反应,刺激的反应与最初的条件刺激最相似,这种现象就叫做分化。简单点说就是泛化是从不同的项目中找出相同特征,而分化就是从相似的项目中找出不同特征。泛化与分化对于小学儿童的“概念”掌握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概念”的认识
概念是构成抽象逻辑思维的“细胞”,小学儿童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发展,对概念的掌握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直接感知的,抽象程度非常小。然而从小学中年级起,就会逐渐掌握抽象的概念。在掌握的概念中,直观的、浅显易懂的概念逐渐减少,而抽象的逐渐增多。到了小学高年级,有的学生还能说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说明小学儿童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掌握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而不断精确起来。泛化与分化的应用对于学生掌握概念的过程有重要的启示,有利于保证学习的高效性和精确性,能够增强学习效果。
三、小学生比较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比较能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加快。在教育的影响下,比较能力就会逐步的发展起来,但是在不同条件下,又会有不同的特点。在一些条件下,对某些对象进行比较时,既能在相似的事物中找到相同点,又能找出其中的细微差别;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对另一些事物进行比较时,而又不同,低年级的儿童则有时候不能容易地找出相异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重点和难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辨别学习
辨别学习是小学教育的最重要部分,但是教师很容易忽视这点,根源主要有两点:一是“正常人”的缘故,二是经验缘故。小学里辨别学习最明显体现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汉字无论从书写和读音上来说,都是世界独有的,而且很多汉字形体大同,区别只在一点一提,横长横短,对小学生来说认识记忆汉字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很多学习任务等待学生去出色的完成。
五、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一)泛化练习
1.写出同义词
伙伴 慈祥 满意 美丽
突然 贵重 恬静 清晰
立刻 暗香 寒冷 飞翔
得意 幽静 温暖 用心
2.写出反义词
洁白 中央 美丽 高兴
宽阔 经常 新颖 敏捷
舒服 周围 茂盛 诚实
长处 摇晃 惊奇 舒服
3.用一个成语概括句子的意思。
(1)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2)非常清洁、干净。
(3)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4)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二)分化练习
1.辨字组词
朱 珠 株 诛
阻 组 租 祖
坐 作 做 作 座
宗 综 棕 粽 踪
2.连线选词
繁华的 雪莲
辉煌的 历史
悠久的 宫殿
洁白的 街道
3.选出不合适的词语
橘子 苹果 黄瓜 香蕉 桃子
铅笔 橡皮 小刀 课本 钢笔
影碟 汤匙 筷子 瓷碗 钢盆
汽车 客车 卡车 火车 慢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41-01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想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主要任务之一。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怎样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和提高学习成绩呢?这些问题总是萦绕着我,所以我会利用闲暇时间去查阅书籍资料,发现现在的村小教学中,一般都只重视书本的知识,往往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设备的欠缺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随着农村土地的减少,进城打工人员较多,导致农村大多数学生都属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正确的指导,使他们在应对问题时不知所措,得不到正确的指引。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更是匮乏,基于这些问题的出现,我利用课间时间多次与我校有经验的老教师交流请教,中午休息,去图书室翻阅相关资料,查找案例。结合近四年来我在农村教学中的感受,就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这一问题,作以下浅显的分析与研究。
1.创设情境,引起好奇
经过这几年的学习积累,我觉得要想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好奇。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推广,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中,使教学过程显得更加形象生动、直观明了。因为在农村,有很多的孩子都没怎么见过电脑,当老师运用多媒体讲课时,极大的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增强注意力。还记得我在教学《草原》一课时,会先让学生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接着又让学生欣赏几组草原风光的图片,从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牛羊这些景物让学生们感受草原美景,看到同学们被草原景色深深吸引后,我会紧接着说:这么美的景色真是令人陶醉啊!那么,我们今天就和老舍爷爷一起走进大草原,来亲自感受这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吧!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课堂气氛很活跃,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我自认为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印象深刻,在课后,我还会和学生一起搜集草原风光、草原风情的图片等,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草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也学会了很多知识。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广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说演结合,激发兴趣
我认为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的为学生创造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快乐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于是我会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如故事会、词语接龙、写字比赛等,还有学校每次举行的大队会活动,我都会让学生们踊跃参加,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在成功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如我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的同时,又排练了课本剧,让学生亲自演绎课文中的人物,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或者说给家人听。这样既表现了自己的才能,也看到自己的成绩。真正使学生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增强自信心,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3.不断创新,贵在课外
当今社会变化万千,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要想在生活中得以应用,那么就必须开展丰富多彩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因为我所在学校是一个乡村小学,学生们都是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胆小怕事,课上回答问题也不踊跃,甚至有的家庭作业都完不成,面对这种情况,我很是着急,于是我就在班上成立了朗读小组、讲故事等,利用课余时间,以朗读课内文章和课外文章为主,这样即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也读懂了课文的内容。寒假和暑假时期,我还会推荐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如何进行科学的学业评价,如何用这个支点来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持续和终身的发展,如何用这个支点促进新理念在教师中升华,是我们课改实验示范学校必须面对并值得探索的课题。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小组通过认真调查、剖析实验年级学业评价情况,结合学业评价实施建议,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实践。
一、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在语文学习成长过程中,为了便于掌握学生的成长足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校课改实验小组确立了“开展多样化、多元化、全息性、发展性评价活动,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以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和谐发展”的宗旨,拟订出《成长的足迹(月评价表)》、《小学一年级语文学生学业评价操作方案》、《小学一年级语文学生学业学期评价表》等系列评价载体,其间分列“拼音、识字、朗读、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七个评价项目。
设计时,我们力求体现“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并遵循了以下原则:
1.多维性原则。各项目评价标准从不同的维度提出,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趣、实践能力、学习习惯及学习品质等。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如:在评价“拼音、识字、写话”项目中,通过引导学生制作“古诗拼读卡”、“标识卡”、“剪贴纸”、“采蜜卡”,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动手实践,亲历过程,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在评价“写字、口语交际、阅读”项目中,我们特设立了“好习惯”章、“小精灵”卡、“床头小故事”,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评价“朗读、写字”项目中,开设了“金嗓子”栏目、“书苑小荷”展示窗,鼓励学生奋发向上,拥有良好的学习品质……
2.激励性原则。考虑到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让学生在评价中充满自信,有动力,并能真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在制订《小学一年级语文学生学业学期评价表》时不设一星、二星级,并制定了“未达三星级的学生,允许其补测”的条款;在《成长的足迹(月评价表)》中,附有勉励自己的“送给自己的话”、有家长送给孩子的“贴心话”、有老师送给学生的“知心话”……我们相信,这样的做法充分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充分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3.多元化原则。家长是最关注孩子成长的群体。课程改革以来,许多家长也和孩子一起,走进新课程,成为了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开发者。为了让他们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对自己的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我们把家长也扩充到评价的主体中,开展了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方式评价活动。如:在《成长的足迹(月评价表)》中,从自评、家长评、师评三方面对各项目进行评价;在实验班中尝试的朗读评价活动,家长又是其中的一份子。
二、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课标》建议: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鉴此,我们采用小组的形式建立“智慧空间站”,它的构建为一个主象征物,配以四或六个附件,主象征物中间处为“智慧中间站”,附件为“学生成长档案袋”。“智慧中间站”为组内人员作品停留处,可共享;“学生成长档案袋”为个人作品存放处,为私有。一般作品先存放于“智慧中间站”,再转入“学生档案袋”。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的实践教师开辟了诸如“智慧树”、“聪明屋”、“开心小列车”等富有童趣的“智慧空间站”。它记录着学生成长的足迹,汇集了学生一阶段来的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的信息,为综合评价学生成长历程的发展状况提供了确凿的依据。这里有学生的“星语心愿”,一些学习或生活心得,一些心里话,一些烦恼和苦闷可在这里倾诉;这里还有学生的“优点卡”,可以回味成功的快乐;这里有最满意、最喜爱或最重要的作品(如“标识卡”、“采蜜卡”“小精灵卡”等),可以时不时地品味;这里有来自各方的真诚的激励性的话语,时不时令人激动……在这里,我们会为孩子感到宽慰,会为他们感到骄傲。
实践证明这一载体,不仅可以客观、真实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成长的经历,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评价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既是对学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也是为教师、家长能够客观认识、评价学生提供相对完整和真实的信息资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工具。
三、搭建展示平台,使学业评价更具直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