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园区一体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01 09:56: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智慧园区一体化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智慧园区一体化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13-02

引言

国家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1984年开始设立经济开发区作为促进区域快速发展的主要形式,其后相继设立了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由此全国各地出现了大批由民营和政府合办的产业园区。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积极建设智慧城市,吸取对方经验,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产业转型发展的平台,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工作之一。因此,研究我国智慧园区概念、发展要素是十分必要的,对我国建设智慧城市有积极引导作用。

一、智慧园区的概念

“智慧园区”是在智慧城市背景下提出的,智慧园区的建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智慧园区的发展有其历史过程,也有其发展方向,更具有现实意义。国内学者对智慧园区的概念主要有以下观点。百度百科上对智慧园区的定义为:一般由政府规划建设,供水、供电、道路、仓储及其他配套设施齐全、布局合理且能够满足从事某种特定行业生产和科学实验需要的标准性建筑物或建筑群体,主要包括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科技园等。张擎[1]、张凯书[2]都认为,智慧园区是借助新一代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监测、分析、整合及智慧响应的方式,改变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交互方式,将园中分散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有效连接起来。吴君[3]则认为,智慧园区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应用多种技术,服务于多个对象的多维立体的复杂系统,强调“公共管理、基础配套、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安全保障、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六位一体的整体布局模式。太极总经理洪劲飞对智慧园区的理解是以园区为平台,由政府或企业规划建设的,通过对园区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部感知和互通互联,提高园区的运行效率[4]。综上所述,智慧园区是以智慧城市为背景发展起来的,其核心也应该体现“智慧”,即智能化,主要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手段,合理配置园区内的资源,时刻感知园区动态,提高园区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是建立在数字化园区基础上的智能化园区。

二、智慧园区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和基础

(一)传统园区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但目前,我国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我国产业园区建设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园区的建立是为了落实国家政府,增加政府业绩,没有将园区的建设落到实处,仅仅是照搬照抄国外园区建设的模式,没有体现中国特色[5]。

2.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园区整体建设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整体的网络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园区内的网络设施存在多网并存,造成资源的浪费,也降低了园区的企业效率。虽然大多数园区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缺乏整体信息资源分类、采集、管理、共享机制,导致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资源利用困难[1]。

3.园区服务功能薄弱。传统园区强调简单的物业服务,注重公共领域的管理与服务,对企业、政府及入驻企业的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而且其服务形式、服务内容也单一落后。

(二)智慧园区助推传统园区转型升级

智慧园区建设更加强调“智慧”,是在数字化园区基础上,全面实现网络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人性化、经营管理协同化和产业结构集约化。

1.智慧园区是以泛在网为支撑平台。园区内以基础通信网络的建设为主,实行三网融合,通过信息管道网络、无限网络覆盖、光纤宽带网络接入网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园区的智能化,使得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结合更加密切,更加智慧化。这种网络设施一体化的建设,为企业、政府和公众的联合创造了便捷条件。

2.园区智慧化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企业效率。智慧园区通过建立完整统一的网络系统,采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园区进行智能管理,实现园区内信息互通互联、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从而提高信息交换、信息、信息综合利用、信息应用与服务等智能。园区智慧化建设将更有利于集中管理,避免重复设置,节约成本。

3.智慧园区服务更加人性化、智慧化。智慧园区是一个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产业园区,以实现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进步。智慧园区的服务方式以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及社会的需求,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增值服务,而且可以实现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互动。

三、智慧园区建设的意义

智慧园区的建设是国家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具体表现,对促进信息化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智慧园区统一、协调的建设将利于传统园区改造升级,转变传统园区管理和服务上的发展方式。

第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园区经济牵引智慧场所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内动力,提升产业层次,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园区作为生产要素的集聚区,有效改变了传统产业“单兵作战”的发展方式。通过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依托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市场需求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经济发展布局[6]。

第二,智慧园区的建设有助于智慧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推进城市向智能化、网络化发展。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发展核心要素集、整体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产业规模效应。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以智慧园区建设作为牵引,拉动智慧城市建设,将智慧园区的管理方式融入到城市管理体系中,真正实现城市管理模式的“智慧化”。

参考文献:

[1] 张擎.智慧园区:源于数字化 高于数字化[J].中国高新区,2011,(9):128-129.

[2] 张凯书,张怡,严杰.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J].信息通信,2012,(6):118-119.

[3] 吴君.关于智慧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5,(34):141-142.

篇2

当前,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处于更新换代的重大变革期,宽带化、三网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快速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交融发展,信息基础设施走向以光网、无线宽带为主的新阶段。高速、宽带、融合、无线的新一代智能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现实,满足随时、随地、任何物、任何人都可以上网以及所有人或物的联通。随着光网和无线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各项信息化应用开始向更多领域延伸,拓展到社交、娱乐以及商业活动中,提供绿色、安全、高效、智能、便捷、低成本的信息和网络服务。

电子政务的普及促使了政府行政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由注重履行政府职能,向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转变,更强调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更广泛、更快捷、更全面的无缝服务,使得传统政府由多层次、多部门、以“管”为目的向一个“智能的”、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透明服务型政府转变。园区政府信息化以政务网络为依托,建成园区统一的网站编辑平台和平台,在继续加强园区门户网站的建设的同时,完善多语种网站服务,注重服务效果的提升。通过网上政府,促进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面向政务的管理和服务流程,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促进政府组织扁平化,实现对整个业务链的一体化管理,从而极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通过政府信息化实现无线招商门户,开办招商引资网络洽谈会,创新数字化招商引资途径。通过园区公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承载基础地图数据,在各有关单位设远程工作站建立基础数据与应用管理支撑平台,实现园区管理“一套图”。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广泛深入应用,形成无所不在公共服务环境,逐步整合共享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电信、有线电视、银行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形成园区便捷高效的公用事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政府信息化工作重点向服务转变,为园区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为园区居民提供及时、虚拟化的生活服务,促进形成公平、和谐的园区社会氛围。

随着园区信息化需求不断提升,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成为必然趋势。园区的信息化节点很多,有的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如政府体系内的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公安、一站式服务中心、进出口口岸等,另外还有企业、电信运营商开发运用的网络。但这些独立封闭的节点相互间能共享信息资源的不多。在这种构架下,不同业务信息系统可以与上级条线联通,但不利于一站式服务,造成了严重的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互联不畅和资源浪费。电子政务方面,园区政府各局办、直属单位按照业务属性和有关规范标准,分别做好网络接入和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建成集政府信息与查询,在线办事咨询、交流、监督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网站群系统。园区建设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健全数据采集、数据交换、数据接收、数据安全、数据质量等数据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逐步形成统一的数据接收、存储和机制,实现对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实时交换与共享。同时梳理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目录,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服务平台满足各部门的信息共享需求,实现常态化的数据共享交换模式。加强与市级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逐步实现跨层级、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支撑业务协同。进而整合园区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建设园区数字中心,联合企业机关的计算资源,建设具有高性能计算、存储能力的、面向园区企业、组织开放共享的云服务数据中心,开展计算、存储、备份、咨询、托管、测试等多种业务,使有效整合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智慧园区建设中,随着园区管理机构自身信息化建设的逐渐完善、园区工作重点从事务向服务逐渐转换,企业信息化成为政府关心的重点。智慧园区建设抓住“两化”融合的契机,不断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试点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经营生产方式,加快发展园区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和产业升级。以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之间、企业与园区之间的便利沟通,实现园区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同步发展,帮助园区建立起基于管理模式的新型业务系统,提高园区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智慧园区的竞争力。园区管理机构将重点引导企业通过信息化途径,加强项目建设、技术改造、企业合作、企业管理,推进云计算服务和支撑平台的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着力提高智慧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重点建设新兴产业研发孵化平台、多元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扶持企业建设管理服务系统和网络销售系统,培育智慧园区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智慧园区总体架构

当前园区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在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园区经济转型、社会和谐。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与融合,提升园区政府的管理、服务、引导能力,提升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的效率,提升园区运行的智能、顺畅程度,提升园区居民生活的便利水平,是智慧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智慧应用体系是智慧园区建设重要的部分,也是可以直接提升园区管理服务能力、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构成,智慧应用体系分析、整合园区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是园区运行更加智慧顺畅,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应用体系包括一个支撑平台和四个应用体系。

智慧应用支撑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技术,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存储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IaaS等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存储能力分配到终端用户手中。“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

安全高效的的电子政务体系以网络为依托,以社会的需求为中心,以“政府就是服务”为出发点,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将传统的政府管理、服务工作移植到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中,帮助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快速、高效地解决各种事务,协调各种关系。电子政务体系包括网上协同办公、联合行政审批、行政监察、经济运行调节、市场监管、招商引资管理等多种政府管理、服务功能,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从“一个政府、多个部门”向“多个部门、一个政府”模式转变。

精细智能的城市管理信息化体系以构建更为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为目标,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理念及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布局立体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的感知网络,特别是探索在尽可能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信号灯、电灯杆等)上,附载以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感知终端,全面、实时、准确获取城市运行的相关信息,在园区安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应急指挥、能源管理等方面实现城市运营管理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的转变,提高城市运营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深入智慧的两化融合体系是园区推动经济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抓手,两化融合体系包括提升传统产业智慧化水平、扶持壮大新型融合智慧产业、建立扶持有利的公共服务体系等。

全面便民的数字化民生体系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服务为先,重点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体系,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事业、电子商务向社区、街道延伸,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普遍、优质和高效,为园区群众构建亲民、便民的数字化生活环境。

信息资源建设体系应在园区已有的政务信息化基础上,遵循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在智慧园区建设的统筹规划下,依照“一体化”集约共享的建设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应用为关键,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通过安全、通畅的信息资源交换,实现园区各单位间资源共享,达到业务协同。

信息资源数据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四大基础数据库,其次是园区管理、服务所需要的各类主题数据库,例如市政数据库、决策支持数据库等,信息资源数据还包括视频监控、传感器、RFID等感知层上传的数据。

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标准,规划和完善园区内各类主题的应用框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交换和共享的业务资源指标体系,实现不同部门、不同行业间的资源共享。

共享交换平台是业务系统间无缝共享数据、连通信息孤岛的高速公路,为实现应用层各种应用系统的搭建和运行提供支撑服务,包括目录服务系统、交换服务系统、安全服务系统和导航服务、平台管理服务等。

集约共享的信息资源利用体系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从部门级到区域级的提升。通过加强数据的统一管理,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数据的共享交换,实现了智慧园区运营的高效协同,实现了由数据转化为价值。

通过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园区内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安全、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实现园区内的部件、人员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奠定了泛在感知的网络基础。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全面覆盖的感知层和泛在的传输网络层。

全面覆盖的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采用的感知方式也不尽相同。通过信号、ID和位置感知网络的全面建设,实现对园区主要的公共场所、野外水源、家庭住宅、生产场地和移动车辆等实现感知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得园区各元素的各类信息均可接入到传输网络层。

泛在的传输网络层建设以泛在接入、高速传输、安全融合为目的,高标准、高起点、集约化规划和建设面向未来的FTTx网络,大规模部署高速无线宽带覆盖,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的融合,构建大宽带、全业务融合的有线无线高速的全覆盖网络,实现多种方式随时随地接入。

智慧园区安全体系需准确建立在业务流程整合、业务数据规范交互基础之上,从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角度提出安全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安全防护策略,以“整体合规、资源可控、数据可信、持续发展”的生存管理与安全运维模式,详细分析智慧园区安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界定智慧园区网络区域边界范围、安全保障技术路线、安全防护策略等,以此为园区服务机构、管理机构及社会公众等提供安全有效、规范合规的信息服务。

智慧园区的典型应用

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园区企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不足,IT预算有限,无法体会到昂贵的IT设备和应用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如今,云计算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大企业级的技术与设备,价格则相对可承受,使用起来也更加简单便捷。一方面,由园区政府建立面向中小企业公共云服务平台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信息化建设问题。首先,云计算能够为中小企业节省IT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其次,云计算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的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服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云平台还可以为特定区域或特定行业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共享平台,通过投资建设、资源整合等多种渠道,开放网络数据通讯、数据中心、软件构件库、安全服务、软件评测、在线与离线培训、集成电路设计服务、软件出口、嵌入式软件技术服务、多媒体软件技术服务等服务或功能,支撑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工作中的普遍需求,提供共性的技术和服务。

以支持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为例,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功能是在创新过程中,开展检索、查询、实验、测试、试制、中试等活动提供设备、仪器、场地、咨询、认证和技术指导等专业的各类公共服务机构群体。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技术服务平台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利用社会服务规避技术风险、降低开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和提高创新效率,其典型应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电子认证公共技术服务。以国家电子签名证书策略为核心,搭建证书策略体系实现框架和技术方法;在证书策略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经过认证的数字证书之间的互信和互认;建立电子签名证书资料备份库,为电子认证行业监管信息采集与数据服务、数字证书和可信数据电文统一验证及公共服务提供支撑。

智能移动终端技术服务。为园区企业提供包括资源共享、技术交流、行业服务等内容的服务平台,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包括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质量检测平台、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和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资源库。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资源库,包括智能移动终端软件的案例库、缺陷库、标准规范库、政策法规库、开发资源库、质量信息库、软件版权库和技术人才库,相关资源库以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为窗口对外提供服务。

篇3

[DOI]10.13939/ki.zgsc.2015.15.010

农产品物流园区是我国农产品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国内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展速度较快,规划建设数量较多,但是多数园区管理较为粗放,不少园区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物流运作、运营管理、信息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功能障碍及问题。特别是信息化建设的滞后,使园区难以真正发挥出巨大能量。面对智慧物流时代的到来,农产品物流园区如何充分适应现代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浪潮,加快智慧园区建设,科学优化园区功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成为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1 智慧物流促进智慧物流园区的建设

和传统物流相比,智慧物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物”有智慧,即在流通过程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通过推理判断做出决策,从源头开始对商品实施跟踪与管理,实现自动化运作和高效率优化管理。智慧物流的核心是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RFID、传感器、移动通信技术等设备技术,在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平台等各个环节通过运用系统感知、全面分析、及时处理及自我调整等功能,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物流园区是未来智慧物流的核心,同时也是智慧物流运行的中枢。智慧物流发展的全过程以及未来智慧物流系统的运行,都必须依赖物流园区。同时,物流园区可以利用物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来对园区中各种资源进行感知和监测,及时、正确地对园区的需求做出分析,继而迅速、灵活地响应和处理,使自身运行状态达到最优化,从而达到智慧园区的建设目标。

2 智慧物流情境下农产品物流园区功能优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传统农产品物流园区仅提供农产品物流活动所必需的存储、运输、装卸、简单流通加工等基本服务,既不能满足客户差异化的需求,也不能对入驻园区客户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各种支持性配套服务,更难以为高端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服务效能较低。

智慧物流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智慧物流的感知功能、规整功能、智能分析功能、优化决策功能、系统支持功能、自动修正功能和及时反馈功能为农产品物流园区功能优化提供了可能。在智慧物流情境之下,农产品物流园区只有通过有效整合智慧物流的关键技术应用,实现物流过程的动态管理和智能控制,满足物流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才能形成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园区得到飞跃式的提升。

3 智慧物流情境下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功能优化

3.1 农产品物流园区的运作功能优化

由于农产品自身的特性,在仓储、包装、加工、运输等环节都有特殊技术要求。传统农产品物流难以适应农产品品种多、数量少、要求快速响应的物流配送特点,不能保持整个农产品物流运作过程高效、协调、安全和有序。

在智慧物流情境下,农产品物流园区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整合物流设备与物流技术,对处于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销售等一系列活动状态中的农产品进行监控,不仅达到农产品透明、绿色、可信、高效、便捷的最高要求,同时亦可实现对全过程的自动感知、智能处理和可信追溯。例如,流通是农产品物流的核心业务,因此成为智慧物流的重点环节。物流园区借助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物流平台,可以对运输任务、调度配载、运输状态跟踪、运输统计信息反馈等进行管理,不仅有效提高运输管理的效率,降低运输时间及运输成本,而且做到实时安全监控。通过智慧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农产品特性对运输工具的温度、湿度进行自动监控和调整,以求达到产品最佳保存状态,降低流通损耗。农产品的所有生产信息与流通信息、加工信息以二维码的形式进行整合并记录在外包装上,并通过无线网络自动上传到智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消费者可以实时方便地了解农产品的各类信息,实现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的追踪与溯源,同时也方便了政府统一管理和调控。

3.2 农产品物流园区的管理功能优化

传统农产品物流园区仅提供简单的基础管理,难以涵盖对整个园区人、财、物的集成化管理,而且较少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政务服务、决策分析、成本管理等增值服务。同时,随着农产品物流园区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园区中智能化系统种类越来越多,但是不同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孤岛问题,使得智能化系统的管理变得日趋复杂和困难。

在智慧物流环境下,农产品物流园区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不同建筑的同一系统以及不同子系统中具有相同功能的系统进行集成化、一体化管理,实现系统之间有效协同和信息共享。例如,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备管理系统,对园区各种机电设备运行状态参数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可以为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提供依据。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车辆管理系统,将包括停车场的地理位置、实时的车位信息等车辆所有信息进行汇集,可以为用户提供实时且完整的数据支持,同时实现对园区车辆的统一管理。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能源管理系统,对相关区域进行能源消耗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可以对园区进行能耗监测与能源管理。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全管理系统,对园区进行安全状态监视、灾害控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从而保障园区安全运转。同时,针对不同层次需求者的个性化要求,通过智慧园区平台提供政府政务服务、园区管理服务、诚信认证服务、民生服务和各类生产、 经营服务等各种智慧化服务,实现所拥有的可拓展业务配置管理功能。

3.3 农产品物流园区的信息功能优化

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是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前农产品物流园区的信息化建设落后,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基础薄弱,缺乏有效的产品和技术支撑,应用功能仅停留于信息。由于的信息缺乏有效审核、监管,平台作用发挥受到局限。

在智慧物流时代,农产品物流园区可以将互联网技术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智能化,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平台可以满足社会、企业和个人等的多方需求,提供多样化信息服务,实现实时、精准的信息交互和电子交易。例如,将上下游企业的信息进行输送、处理、反馈,实现信息化建设和集成,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农产品供应链各参与方之间实现了信息系统的无缝衔接,提高了用户的物流信息收集、处理和服务能力,缩短物流信息交换与作业时间,避免因过剩而导致超额的运输、储藏、加工及损耗成本,运作成本和风险都得以降低。同时生产监管机构、检疫机构、市场监管机构可以通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市场准入、质量安全等进行监管。

总之,随着智慧物流时代的到来,农产品物流园区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对园区功能进行优化,从而实现农产品物流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进而实现智慧物流园区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金福腾智慧灌溉施肥控制系统使用目前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可以同时远程监控多个区域的农田(即智慧灌溉施肥机),工作人员可坐在监控室里实时监控智慧灌溉施肥机的工作情况,对上传上来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利用手动或自动方式,对不同区域的作物执行不同的灌溉方案。同时还可以利用数据查询系统和打印系统,随时记录、查询和打印每台智慧灌溉施肥机所显示的信息。并可以在智能手机上随时随地的查看智慧灌溉施肥机的工作状态。

智慧灌溉施肥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水源、中心控制组件、管网系统和灌水器。其中中心控制组件包括水泵、过滤器、灌溉泵、压力和流量监测设备、压力保护装置、施肥设备和自动化控制设备。管网系统包括各级主支管道,各种口径的管道控制阀门,排污设备,田间枢纽,毛管等。金福腾智慧灌溉施肥机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现场需要进行扩展,最多可以控制200路电磁阀门,及使用200 个灌溉程序对灌溉进行智能化管理。同时可以自由添加各种相关模块,比如气象站管理系统、温室管理系统、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等。

金福腾智慧灌溉施肥系统相比于将肥料溶于水,人工淋施、浇施等形式,属于水肥一体化的高级作业模式,是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智能灌溉施肥控制系统,可精确的,集约化的管理对植物的灌溉施肥,可实现节水60%、节肥50%,增产30%的目标。随着灌溉施肥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将逐渐无法满足灌溉施肥要求,而智能化的灌溉施肥控制系统使灌溉施肥作业更加便捷化,系统的应用削减了巨大的人力成本,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篇5

如何建设出符合各个业态需求,满足客户定制化和一站式需求的智慧建筑解决方案,是当前客户最迫切解决的需求。根据智慧建筑发展背景及当前遇到的问题,虹信技术服务公司提出了打造“一体化智慧建筑”解决方案。

智慧建筑一体化解决方案是虹信技术战略转型产品。虹信技术服务公司以智慧建筑解决方案为抓手,以弱电集成服务为目标,形成“软件平台+解决方案+集成服务”模式。

为了满足智慧建筑不同行业用户的需求,该方案提出针对于六大行业具体的解决方案。

该方案系统架构共分为如下五层。

用户层:定义产品的使用对象,包括公众用户、物业管理人员、运营支撑团队、系统维护人员。

应用层:定义产品的业务应用功能,包括6个具体行业应用,智慧社区应用、智慧园区应用、智慧商业综合体应用、智慧医院应用、智慧校园应用、智慧景区应用。

集成层:定义产品的平台集成功能,将IBMS智能化平台、物业办公平台、智慧社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进行集成。

系统层:定义产品的具体系统功能,包括综合布线、楼宇自控、公共广播、多媒体会议、安防系统、车辆管理、机房管理等。

设备层:定义产品的前端终端,包括基础设施、网络设施、感知设施等。

“解决方案+软件平台+集成服务”的智慧建筑服务模式,实现用户需求与系统的高度一致,以及软硬件的高度兼容,提升建筑品质、服务效率和水平。

统一的管理平台及高度的集成联动,有效降低了管理的工作量以及成本,提升了效率和质量。全面的应用平台,智慧建筑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物业管理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生活服务平台等,对于服务品质、管理效率以及用户感知都有积极的提高作用。灵活的系统扩展,便于新系统的增加及原有系统的扩容,为楼宇建筑品质的持续提升预留了空间。

一诺仪器光纤熔接机

广电网络建设选择:View4M双芯皮缆光纤熔接机

View4M熔接机外部采用覆胶设计,可在多种恶劣环境下维持正常操作,机身采用铝镁合金设计,轻便牢固,其内部采用工业级四核CPU,GPU内置WcatPro图形加速器,响应速度更快,View4M配有4.3英寸高分辨率LCD电容触摸屏,使用更便捷。此外,View4M拥有精确的多芯包层对准技术,是市场上最可靠的熔接机之一。

View4M功能特性:特殊V型槽设计,可熔接单芯、2-4芯带状光纤、2-4芯皮线光缆,适宜广电FTTH入户建设需求;熔接时间快达14秒,加热时间快达20秒;无反光镜设计,缩短对芯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拆卸式SOC加热夹具;3年质保,4S服务车全国巡检。

城域网建设利器――View12R带状光纤熔接机

篇6

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的通知》等文件的,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推动下,物流业正迅速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各种新的物流业态不断涌现[1-2]。铁路发展现代物流起步相对较晚,在管理方式、信息化程度及开展物流业务等方面同现代物流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仍有一定差距[3]。发挥铁路传统优势,创新铁路现代物流发展模式,促进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是当前铁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现代物流发展趋势

随着先进信息技术深入物流行业,高效、低价、整合成为物流业新的发展方向,其产业格局正在重新构建,业务形态正在不断丰富和延伸[4]。(1)物流布局向网络化、集约化发展。当前,国内各地区积极规划布局物流网络节点,新建各类物流园区、区域物流集散地、等级配送中心、城乡物流网点,利用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既有运输方式连接各个节点,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互联互通。目前,以大型综合物流园为代表的集约化整合发展趋势明显,依托物流核心业务,整合商贸业、制造业、服务业,形成集聚效应,辐射和带动相关产业同步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产业集聚、协同发展。在移动互联网使用越来越普遍、物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的趋势下,高端现代物流园发展前景广阔,物流园整合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增多,发展潜力加大。(2)物流技术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和广泛应用,依靠强大的云计算处理能力、标准的作业流程、灵活的业务再造、精准的环节控制、智能的决策支持及深入广泛的信息共享,物流技术逐步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5],物流信息平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物流装备的智能化应用越来越广泛。物流电商平台在线完成交易、洽谈、合同签订、资金支付、派单等功能,实现线上交易、线下配送;大量车货匹配信息平台使车货直接对接,提升车货匹配效率,降低货车空载率,实现物畅其流;应用云仓储技术使企业在“云仓”里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配送服务;应用大数据技术制订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等最优运输组合策略,可以为在途运输车辆提供实时路径选择[6];应用自动立体仓库及货物自动分拣、存储、堆垛、配载配送等提升了货物存储、拣取、配送效率;应用条码、语音、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自动导向车及货物自动跟踪系统提升了物流作业能力、降低了差错率,使得物流运营管理更加安全、便捷、高效。(3)物流服务向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通过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提升客户粘度,通过多元化服务扩大客户服务范围,实现客户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一方面,综合考虑客户时间、成本等因素,物流企业竞相推出个性化的物流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另一方面,以综合性物流园为依托,在物流基础服务上,积极拓展服务种类和范围,整合酒店、餐饮、汽修、广告、保险、金融、报关等配套服务,实现综合性、多元化经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例如,开发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如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等,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流动,推动物流产业资本化运作,提升物流金融附加值[7]。(4)物流产业向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物流业正通过不断向上下游延伸,发挥上下游企业桥梁纽带作用,打通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实现企业之间相互联动,一体化运作[8]。在生产领域,物流企业利用自身存储、配送规模优势,采购原材料,分别向同行业不同企业配送,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实现采购、仓储、配送一体化。在销售领域,物流企业既可以成为产品区域配送中心,实现快速配送,又可以实现一对多配送,还可以销售,实现仓储、销售、配送一体化。B2B商业模式下,物流企业可以从上游企业直接向下游企业配送产品,扮演集销售、采购和配送于一身的角色,从而减少上下游企业物流成本,实现产销供一体化。

2铁路发展现代物流对策分析

以铁路改革为契机,中国铁路总公司推出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举措,即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以信息化为支撑,开展全品类物流、提供全流程服务、开展全方位经营、实行全过程管理,将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包装、加工、信息服务等业务融合发展,不断强化铁路安全便捷、低成本、全天候、绿色环保的优势,努力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物流企业[5]。太原铁路局结合现代物流发展趋势,根据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整体规划和实际情况,围绕不同业务功能及相互关系,合理规划现代物流网络布局,完善铁路物流基础服务,创新物流增值服务,改进信息平台服务,逐步形成了现代物流发展的基本架构。

2.1打造网络化的现代物流布局

以铁路网为基础,依托四通八达、成熟便利的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运输通道,建设“1+3+13+300+N”物流园区,变碎片供给为集群发展,打造“通道+园区”综合物流网络。①通道。包括铁路网,以及融合铁路、公路、航空及水运等各种交通方式的多式联运网。②园区。规划建设“1+3+13+300+N”的太原铁路局物流园区布局。其中,“1”是指中鼎物流园;“3”是指大同、运城、曹妃甸3个物流园;“13”是指将13个既有铁路货场升级改造的地区性物流中心;“300+N”即物流网点或社会物流园,运用分享经济模式,与其他物流企业一起,形成点线相连,打造四通八达、覆盖全局、辐射全省、联通全国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2.2夯实集约化、多样化的物流基础服务

物流基础业务是物流业的核心业务,可以通过拓展物流基础业务的种类和对象,开发多样化的物流服务项目,构建集约化、多样化的物流基础服务体系,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物流需求。(1)建立以产业集聚为目标的现代物流园。充分发挥现代物流园区的规模集聚效应,建立包含铁路港、公路港、多式联运港、城市配送港、综合集散港、信息服务港、国际保税港等多种港区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园,在原有铁路运输、仓储、加工、配送、流通搬运、包装加工等物流服务基础上,不断拓展物流基础服务的种类和服务领域,积极开发物流新产品,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2)加强以铁路运输为骨干的多式联运业务。发挥铁路绿色、环保、全天候和中长距运输、干线运输优势,积极与其他运输方式整合,协同运作。以铁路局综合性物流园区为依托,开展公铁联运、水铁联运、空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3)开展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为特色的仓储、配送一体化服务。通过将众多客户货源汇聚到铁路局内大型仓库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进行储存、分拣、加工、配送等相关服务,提高物流协同工作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总成本。利用铁路局自有车辆、社会加盟车队,依托实体物流园区,与大型厂商、家具城、家电百货超市、以及电商企业等合作,实行定制化仓储管理、货物监管、流通加工、城市配送和区域集散分拨一体化服务,构建6h、24h送达或即买即送等配送体系。

2.3拓展多元化、个性化的物流增值服务

在完善物流基础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延伸服务,拓展物流服务的项目和种类,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物流增值服务体系,优化物流体系结构,增加物流服务创收点。(1)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物流金融包括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仓单质押、实货质押、保税、互联网金融及代收代付、结算、保险等多种形式,太原铁路局应结合实际情况,着重从2个方面开展金融业务,一是针对物流行业本身的附加服务业务,如代收代付业务、货物保险业务等;二是在物流产业链中衍生出的金融业务,如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各类银行的贷款、抵押业务等。(2)配套物流相关业务。通过开展综合性的物流配套服务,为园区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其中包括以客户为服务对象的汽车服务、物流装备出租、出售服务等,满足入园企业员工、客户日常需求的餐饮、住宿、医疗卫生、日用商品零售服务等,增强企业宣传效果的广告服务、商品展销服务等。(3)发展以第四方、第五方物流为方向的技术咨询业务。铁路局分工精细、人才资源强大,以此组建技术团队,通过长期积累的经验,为自身及社会物流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和一体化的技术服务。开展物流业务培训,为自身和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参与物流管理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物流行业相关指数,在提升自身在同行业内品质的同时,引领整个物流行业发展。

2.4构建智能化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多位一体的“智慧物流云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协同互动的平台化、智能化物流信息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信息化、智能化水平。(1)开展物流电商业务。通过“智慧物流云平台”货源信息、车辆信息等物流供需信息,为各种交易提供基础平台服务,并通过平台向会员提供基础管理、信息推送及个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等服务。(2)加强物流智慧调度管理。通过“智慧物流云平台”推动车货智能化匹配,结合客户业务量、订货频率、路程远近等因素,自动优化配送计划和车辆配载,实现车、货智能匹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大数据实时分析、计算,提供公路、铁路、航空、海运及多式联运的系统智能化派单。(3)提升仓库智能化管理水平。通过“智慧物流云平台”综合分析企业基本信息、运力信息、相关交易信息等海量数据,对线上、线下各类仓库进行整合管理,实施统一调度、智能分仓、智能调拨,实现库存数量预测预警等。(4)开展市场智能化分析业务。通过“智慧物流云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功能,统计企业和货车的诚信度,自动生成业务类、财务类、经营分析类报表、物流指数、产品供需数据等,精准分析市场,为企业自身及其他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3结束语

“互联网+”拓宽了现代物流发展视野,丰富了物流业态,为铁路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铁路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顺应现代物流发展趋势,注重整体性的网络布局建设,加强物流基础业务服务,拓展物流增值业务,开辟新的信息平台业务,推进物流向现代化发展,形成全产业链、全品类、全流程物流业态体系,增强客户体验,打造“以平台聚集产业、以产业整合资源、以资源催生服务、以服务助力发展”的物流发展新业态,进一步助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江.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结构与发展趋势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2]吴清烈,孙志宏.物流企业管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3]邹明辉.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的SWOT分析[J].铁道货运,2014,32(7):19-21,33.ZOUMing-hui.SWOTAnalysisonRailwayFreightTranspor-tationTransferringintoModernLogistics[J].RailwayFreightTransport,2014,32(7):19-21,33.

[4]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物流行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案例报告[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6.

[5]吴理门,李方峻.我国物流业态演进及创新路线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9):14-18.WULi-men,LIFang-jun.ResearchonChinaLogisticsFormatEvolutionandInnovationofRouteDiagram[J].LogisticsEngineeringandManagement,2014,36(9):14-18.

[6]马叶江.基于信息技术的铁路物流业务流程再造[J].物流技术,2008,27(4):208-210.MAYe-jiang.RailwayLogistics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asedonInformationTechnology[J].LogisticsTechnology,2008,27(4):208-210.

篇7

中图分类号:F713.361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 智慧物流概念综述

在2009年,奥巴马提出将“智慧的地球”作为美国国家战略,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2009年12月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华夏物联网、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联合提出“智慧物流”的概念。智慧物流,又称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的某些问题的能力,它包含了智能运输、智能仓储、智能配送、智能包装、智能装卸及智能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目前,智能物流已成为现代物流业的一个重要领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物联网背景下,李书芳(2010)认为,智慧物流是基于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流通和信息管理技术,完成包括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等多项基本活动的货物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移动的整个过程,为供方提供最大化利润,为需方提供最佳服务,同时消耗最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整体智能社会物流管理体系。

汪鸣(2011)认为,智慧物流是指在物流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技术和匹配的管理和服务技术基础上,使物流业具有整体智能特征和服务对象之间具有紧密智能联系的发展状态。

章合杰(2011)从智慧物流的内涵、概念、功能、体系结构、价值及智慧物流的实施框架等方面提出了对智慧物流的理解。

智慧物流一般定义是指将物联网、传感网与互联网整合起来,运用于物流领域,实现物流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物流活动,使得物流系统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甚至达到“智慧”状态。

1.2 智慧物流内容体系

按照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划分,智慧物流体系可以分为企业智慧物流、区域智慧物流、国家智慧物流三个层次。

1.2.1 企业智慧物流层面。在企业层面,应用新的智能技术,实现物流过程中运输、存储、包装、装卸等环节的智慧化和一体化。

1.2.2 区域智慧物流层面。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省、市或经济区域等)建设智慧区域物流中心。就是指通过搭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连接区域各个层次的物流系统,将原本分离的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世界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物流信息化及网络化,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相关信息的需求,满足政府部门监督行业与规范市场的信息需要,使得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

1.2.3 国家智慧物流层面。主要是从国家层面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标准和规范、政策和制度等,鼓励及支持智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培养智慧物流人才,整合地方物流信息平台成为全国性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

1.3 研究目的

物联网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是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一个万亿元级新兴产业。智能物流是国家物联网重点投资的十大产业之一,也是宁波市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智慧物流,有助于促进宁波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提升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水平,打造更为完善的物流辐射网络,实现物流业、制造业的联动发展,为广大企业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强大竞争力。而发展智慧物流,宁波又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本人把宁波市智慧物流发展情况与国内外先进地区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宁波智慧物流尽微薄之力。

2 国外“智慧物流”实践发展概况

近年来,智能物流在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标准上,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和设施的统一标准,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转难度。在物流信息交换技术方面,欧洲各国不仅实现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且也实现了企业之间及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这就使各国之间的系统交流更简单、更具效率。其次,从企业层面来看,沃尔玛在1969年开始使用电脑管理跟踪库存,并在1979年率先采用24小时物流网络化监控,完成使采购、库存、订货、配送和销售一体化的工作。美国联邦快递利用InterNetShip物流即时跟踪系统,让包裹准时送达率达到99%。美国UPS公司则是通过条码、扫描器、数控笔、全国无线通信网络等技术,即时地跟踪、监控货物在全国各地的行进状况,并提供给顾客进行即时查询。美国Fisher公司在应用第三方物流公司Catepillar开发的物流规划设计仿真软件后,销售额、货物量、库存周转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英国电信也与Omnitrol Networks合作,部署基于RFID的零售库存解决方案,实现即时库存管理与追溯,创造更加智慧化、协作更紧密的供应链。日本AIS研究所研发的RalC系列三维物流规划设计仿真软件,在多个行业的企业物流等都有应用,并且产生了相当好的效益。

3 国内“智慧物流”实践发展概况

3.1 电信引领智慧物流平台建设,构建“智慧物流”产业环境

中国电信在“智慧城市”大旗的引领下,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手段,与当地政府、高校及企业合作建立信息平台,构建“智慧物流”产业环境。电信成立了物流呼叫中心,组建全区域VPN网,提供天翼定位、全球眼及无线全球眼等服务,实现了对货物运送、存储全过程的调度和管控,让物流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大大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

3.2 “物流淘宝网”+“示范工程”的广东模式

广东林安物流园创建于2003年,是广东省、市、区重点扶持大型物流超市发展项目,是以网上信息交易平台()、网下物流信息交易市场(林安物流信息交易市场)、物流市场、第三方物流总部、物流招投标中心、物流结算中心为一体的现代物流科技创新园区。是国内目前唯一实行物流信息网上、网下实时交易的市场,会员单位或个人可以在交易所的网络平台上货物托运信息和车源信息,互相联络达成交易意向,组织网上竞价。为降低网上交易的风险,平台还建立起了一个3重保险的全方位验证体系:实名制,车险+林安物流首赔担保,车位通GPS全程监控定位系统(随时监控车、货去向,保证不会出现骗车、骗货及货损得不到赔偿的问题)。依托该信息服务交易平台,广州林安开张了全国首家的“物流超市”,形成了一个“物流淘宝网”。

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肇庆致美物流(城市快速配送中心)是工信部全国物流信息化试点示范项目,此工程为广东物流企业向转型升级实现“智慧物流”开创了新的发展模式。广东省物流协会在加入工程申请的审查、工程的中期检查和验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对于审查通过的企业,协会根据其所在行业的业态、行业特点,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为其量身订做实施计划,这个计划是包括了物流装备改造、企业品牌培育、管理水平提升、行业自律强化、物联网技术应用“五位一体”的服务方案。“五位一体”的每个方面都有详细的条款和标准,只要有一方面不符合就视为不合格。所以,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并不是单纯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也不仅仅是对车辆等装备进行改造,而是对企业内部管理、外部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3.3 南京以标准引领的智能物流产业联盟模式

在智能物流领域,南京市企业主导起草了20余项智能物流领域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以标准为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催生了南京(江宁)智能物流产业联盟的成立。联盟是一个依托产业集群优势旨在促进合作与共同发展的开放性的政产学研多方面共同推动的工作平台。联盟的任务是统一产业链各环节的接口和标准,组织重大项目、关键共性技术集体攻关,出台技术标准,促进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共享,实现技术研发、市场、技术标准、产业链等方面的全面联盟,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全面提升南京市乃至全国智能物流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4 宁波智慧物流发展现状

宁波市一直在物流领域尝试推进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目前已开发应用港口智能闸口系统、智能集卡系统、智能集装箱系统等物联网应用系统,推进了宁波电子口岸、第四方物流信息网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设了数据中心。在宁波国家高新区和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共建了宁波国际智慧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及“IBM智慧物流中心”。与中国联通携手建立了基于IBM物流行业解决方案的宁波智慧物流云平台,融合IBM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分析及移动等一系列全球顶级的信息技术,将企业、物流及服务连成一体,为货主企业及第三方物流提供供应链可视化、供应商门户网络、供应链网络优化、运输管理、供应链协同等整体物流解决方案。未来五年,平台将吸引100家企业加入平台并实现在线交易,实现年线上物流业务交易额500亿元,建成覆盖华东,辐射全国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

5 宁波智慧物流SWOT分析

5.1 优势

物流信息平台、数据中心及智慧物流园区的建设,为区域智慧物流体系的构建奠定了一定基础。智慧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智慧物流云平台提供整体物流解决方案,提升了宁波整个物流行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辐射范围逐步扩大。

5.2 劣势

缺少智能物流领域国家和行业标准,跨行业和跨系统之间的信息还不能共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还处于起步阶段,智慧物流成本偏高,物流高技术设备研发比较落后。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偏小、服务功能单一、物流技术设备缺乏,物联网技术、新装备和信息化水平较低,技术、体制和商业模式有待创新,与智慧物流的发展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5.3 机会

国务院在“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智能物流关键技术攻关。浙江省提出了建设“智慧浙江”的倡议,宁波市政府把智慧物流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三大先行试点工程,出台了《宁波市智慧物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加快了智慧物流建设步伐。智慧物流技术逐渐成熟。一些国际知名企业也纷纷投入宁波智慧物流建设洪流。这些都为智慧物流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5.4 挑战

宁波智慧物流关键核心技术不足,采购成本过高,制约了智慧物流的发展。智慧物流产业与广东、江苏、上海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法规不完善,网络信息安全面临挑战。

6 宁波智慧物流发展对策

一般来讲,推动智慧物流发展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和行业组织、最终用户等。当前,宁波智慧物流产业的发展要走政府主导下的政产学研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的发展之路,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协同发展的模式。

6.1 政府

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营造环境、全方位引导、培育整个产业的发展。通过智慧技术标准建设和平台整合,形成“四网融合”、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的信息网络环境。通过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创造国内外合作的环境,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智慧物流建设中,引进跨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智慧及相关解决方案,引进和实施国内与智慧物流相关的机构和项目,集中各方力量对智能物流关键技术进行合作攻关,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6.2 行业

行业组织主要指物流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要以它为载体,成立联盟专家委员会,尽快制定和提出智慧物流相关标准争取成为全国甚至全球标准。由其组织提出智慧物流示范工程的立项、检查及验收标准,并为加入到工程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促进智慧物流技术创新和成果共享,促进智慧物流园区管理模式创新。

6.3 企业

企业的职责是找准产业链的位置,全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强智慧物流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发展物流商业智能,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并以此开拓市场。加大智慧物流的几个方面在企业中的应用,建立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及智慧企业供应链。

6.4 高校及研究机构

宁波市高校和科研机构主要集中精力进行理论问题研究,突破核心技术,开设与智慧物流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创办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促进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的和智慧物流科技创新。

6.5 用户

用户主要是在应用中为产业发展提供市场需求。

7 结束语

物流业是第三产业的基础产业,智能物流代表了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和方面,它的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目前,宁波市已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智能物流产业的发展,但智能物流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发展既要跟随世界智慧技术、智慧国及智慧城市的发展而发展,也要以点带面,示范推进,逐步发展,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 张成海,张铎. 现代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朱文和. 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J]. 物流技术,2010(7):172-173.

篇8

综观2013年国内智慧园区建设可以看出,目前国内智慧园区建设阵营日益扩大,东部沿海地区智慧园区建设成果明显,中关村海淀园、苏州工业园等典型园区持续优化园区智慧化环境,智慧园区建设阔步前行,逐步探索适合本园区的智慧园区建设模式。广大中西部地区园区也正加快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及实施步伐。

智慧园区建设集中在东部沿海

从智慧园区空间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经开区加快智慧园区布局建设,智慧园区建设所带来的智慧产业发展、便捷园区管理以及高效的城市管理将会吸引更多的园区加入到智慧园区建设的行列中来。一方面,东部大量的高新区、经开区将会在借鉴兄弟园区智慧园区建设经验的同时,吸收来自这些地区的“智慧效应”,从而带动其智慧园区建设浪潮。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智慧园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园区管理水平、园区智慧产业发展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在此影响下,更多的产业园会(如: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开始着手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工程。

基础设施依然是建设重点

目前国内智慧园区建设依然是以基础网络通信、数据共享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共平台等为重点。首先,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园区建设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智慧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沿着“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发展,不断夯实宽带网络建设。

其次,智慧园区建设中非常注重公共领域管理与服务,紧紧围绕公众需求,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加快推进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面向家庭用户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建立惠及人人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

个性化应用建设热度不减

2013年3G、光网、无线互联等新兴通信技术和理念正在通过运营商和业界的努力,被广泛应用到园区管理、企业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新一代移动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无线智慧园区、信息消费等一系列新兴的通信理念和应用扑面而来,加之园区政府、企业、民众对智慧化服务需求的热度高涨,涵盖智慧决策、智慧办公、智慧生产、智慧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智慧园区应用建设得到各大园区的广泛关注,并着手进行部分工程建设。

2013年国内各大园区智慧化建设依然处于探索式前行,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信息消费试点工作的推行以及智慧城市试点的快速开展,2014年国内智慧园区建设势必将会迎来全速的扩张期,新技术将会得到更深入的应用、新产业将会得到井喷式发展、产城融合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

特色专业园区方兴未艾

当前我国智慧园区建设主要由国家级园区主导,且多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随着国内产业转移进程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国家级园区加入到智慧园区建设行列中来,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国家级园区将会全力推进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和实施。另外,智慧园区建设浪潮的推进会加快国内中小型城市特色园区智慧化装备的进程,特别是伴随着东西部、南北地区政策对接、产业对接、技术对接、园区对接日益频繁,中小型城市特色园区饱受智慧化要素的外溢沐浴,智慧园区建设将会集中起步。

新技术得到全方位的展现

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为代表的信息化新浪潮是加快智慧园区建设的催化剂,通过智慧园区建设实现现代信息技术要素的高端集聚。未来“云物移大智”技术将会更深入融汇到智慧园区的网络基础设施、智能终端、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移动互联网应用及服务等各个领域,更多的园区将会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移动、三网融合等技术规划、升级、整合园区已有软硬、技术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园区服务模块,并提供智能服务。2014年各大园区紧抓“云物移大智”的技术变革大势,加快“云物移大智”技术智慧化应用进程,势必将会为智慧园区建设提供不可多得的机遇。

产城融合新趋势

未来智慧园区的建设不是单一技术的叠加,它是智慧园区领域内高、精、尖技术的融合,会带动一批科技产业孵化器的兴起,并借助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为园区管理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获取、数据综合分析、管理业务高效办理。2014年智慧园区的建设实质是产城融合典型代表,尤其是其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金融等领域持续的推陈出新为智慧园区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应用基础,深化园区智慧应用,丰富园区智慧化服务内容。

相关链接

智慧矿山建设回顾与展望

我国矿山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一直较为落后、实际应用能力较差。在经营过程中,矿山企业逐渐认识到过去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转而追求建设高产高效的现代化矿井。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矿山企业能够获取更多利润并降低安全风险,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先进、完善的信息化系统。

篇9

太极股份公司总裁刘淮松介绍,从2011年拿到地,到2014年3月动工,再到2017年2月28日搬家,太极股份终于结束了多人多处分散办公的局面,现在的新园区展露新颜,办公区宽敞整齐,有众多大大小小的会议区,还有能容纳500人的报告厅,食堂、超市一应俱全,甚至还配有1800平方米的运动中心。

6月6日,新园区内的太极解决方案中心正式开通运营。作为太极重要的解决方案和技术产品的集中展示窗口和营销平台,新解决方案中心汇聚最能体现太极水平甚至是行业水平的技术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展区占地1000平方米,集中围绕“智慧国家政务”、“新型智慧城市”、“互联网+行业等主题进行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的展示。太极股份战略与投资发展中心总经理孙国锋带记者参观了新展厅,他介绍,新展厅未来将成为中国电科“智慧”体验中心,打造成为行业内领先的、具代表性的体验中心。

除了参观新园区,刘淮松还向记者介绍了公司资本层面运作的最新情况。6月21日太极股份公告称:经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于2017年6月21日召开的2017年第32次并购重组委工作会议审核,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事项获得无条件通过。根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经公司申请,公司股票自2017年6月22日(星期四)开市起复牌。目前,公司尚未收到中国证监会的正式核准文件,待收到中国证监会相关核准文件后将另行公告。此前公司{整修订后的定增方案为:公司拟向不超过10名符合条件的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资产交易价格的100%,且不超过36,532.43万元。此次募集配套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拟全部用于以下项目:智慧档案云服务平台研发与运营项目;金融后援服务中心项目;支付现金对价。

新跨越

从1987年太极计算机公司成立至今太极已经走过了30年的日子。随着正式迁入坐落于北京望京的中国电科太极信息产业园,新园区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打造了全新平台。刘淮松在媒体交流会上强调,“固根基、展两翼”是太极股份面向未来一个阶段的新战略。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创造为导向,聚焦重点行业和智慧城市,进一步做强行业解决方案服务业务。同时,将抓住国家安全战略机遇,快速布局,打造太极自主可控产业体系;顺应新技术和互联网发展趋势,积极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创新“互联网+行业”产业模式。

篇10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31-02

引言

智慧产I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我国各地区都在积极发展智慧产业,强调以智慧产业为产业支撑发展智慧城市,促进城市转型升级。智慧产业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化、智慧化、智能化产业,其发展依靠多种因素。从已有文献来看,在智慧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方面主要有金江军[1],张燕[2],刘远彬、丁中海[3]等。张向阳在以广州为例,研究广州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发展路径,认为智慧产业的发展要与各类产业园区交叉融合[4]。因此,研究智慧产业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对我国发展智慧产业有指导意义。

一、影响因素

智慧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为技术依托,正在全国各地区蓬勃发展,通过文章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智慧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技术。影响智慧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技术因素。主要包括互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这些技术在产业中的不断渗透,促使产业更加智慧化、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的使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延伸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是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目前,在我国,物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产品生产的多个环节与众多领域,云计算技术在中小企业应用得非常广泛。我国很多企业的数据管理中心平台正逐步向云服务平台转变,云计算平台将在企业资源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更是带动了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由此可见,技术因素是影响智慧产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二,创新。从智慧产业的相关概念看出,智慧产业既包括传统产业中以人的智慧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和知识产业,也包含新兴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通讯产业。其中,策划、广告、设计、动漫、影视、艺术等创意类产业需要人的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产业,更多的是技术上的创新,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为这类智慧产业持续蓬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生产要素。根据对智慧产业评价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智慧产业刚刚发展时,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人才要素,强调知识生产的投入。上海、广东、北京智慧产业一直发展很好,最主要的因素是因为这些地区,不仅经济基础好,资金雄厚,而且高校院所众多,人才输出量大,从而带动了智慧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智慧产业发展对策

第一,界定产业内涵,明确发展方向。根据整理出智慧的研究综述可以看出,目前学者对智慧产业的研究只集中在产业概念、相关概念、智慧产业发展路径等方面。虽然对智慧产业概念的研究较多,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对智慧产业内涵的研究方面也相对较少。然而,要想发展智慧产业,必须先对智慧产业进行统一界定,划分出这些行业中那些属于影响智慧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并重点发展。明确智慧产业中的关键行业,重点培养,从而带动智慧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加大要素投入,注重人才培养。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其生命周期(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智慧产业的发展仍处于投入期到成长期的过渡阶段,生产要素的加大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智慧产业强调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若没有人才,高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将难以实现,没有了技术的支持,智慧产业恐怕也难以称为“智慧”;智慧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需要懂技术的人才将概念上的产品转变为现实中的产品。因此,要重点培养大批技术人才。资本要素也是智慧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才与资本。

第三,提高创新意识,整合创新资源。产业的发展转型关键在于创新。智慧产业各行业技术人员应不断学习,开拓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在智慧产业核心技术方面要继续研究。各地政府要注重创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学术研究氛围,依托科研院所、高校进行技术创新。以云计算、互联网传感器、物联网传感器为重要突破口,重点研发云服务平台等高端产品。政府和企业,要对当地的人才、高新技术、资金等优势资源做好整合工作。

第四,促进两化融合,培育主导产业。继续推进两化融合,尤其是在技术方面的融合。在经济新常态下,两化融合又有了新的内涵――“互联网+行业”。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下,各个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对接成为了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方向,这也是两化融合的最新体现。在新形势下,积极发展智能装备、智能制造,建设先进的制造业基地,打造一批制造行业的重点产品,积极推广新产品的应用,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通过产业基地的建设,培养一批示范基地,培育主导产业,从而带动智慧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建设智慧园区,设立示范项目。重点培育一批产业基础好、经济效益水平较高、发展潜力大、网络服务设施齐全的产业基地,以此为中心建设智慧产业聚集区,逐渐发展为产业园区。这类园区与以往的产业园区不同之处在于,园区内以基础通信网络为基础,实行三网融合,打造网络一体化,能够保证园区内资源共享,提高企业效率。各地区应积极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各类智慧园区,如智慧物流园区、智慧旅游园区等。

结语

智慧产业强调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生产、管理,因此更加智慧化。智慧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发展智慧产业前,一定要明确智慧产业的内涵,尽快培育主导产业,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即智力因素,也需要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撑。各地区在发展智慧产业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发展,要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智慧产业。

参考文献:

[1] 金江军.智慧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40-44.

篇11

农业体系相关概念

(一)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顾名思义,就是农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农产品的数字化交易运作形式所衍生的农业产业链新生态,也是集产供销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和其他产业融合的综合型商务模式,使农业与市场的连接更加紧密。目前,农产品除了在主流的B2B和B2C电商平台交易外,一些专业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也相继成立。但是,农村电子商务并非只是改变了农产品的交易形式,而是相关主体根据国家的政策形势和经济形势进行精准预测而进行的差异化生产与经营,涉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贸易、流通、服务等各方面,使得传统农业的管理、经营和贸易的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深远变化,并为农业业态增加了物流、信息、金融等新要素,使得农业向精细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综上所述,农村电子商务对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和提升其经济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智慧农业智慧农业是农业与高新技术结合的产物,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通过传感器等硬件设备和智能软件设备对农业生产和加工等环节进行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的监测和决策,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生产环境智能分析、精准种植、危险预警、远程诊断和指导等功能。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确保农产品安全,使得农业生产和交易等过程更为健康可持续。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智慧农业是国家智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民以食为天,三农问题是关乎民生的根本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将三农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政策和金融扶持。2018年全年,国家为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成立4个国家级示范区和24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图1可以看出自2010年起,我国农业财政支出逐年递增,推动农业发展科技化、现代化和智能化,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也呈持续提升之势。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得益于财政支出的支持,也得益于智慧农业的进步。仅2018年来说,我国农业信息数据库初步形成,“天地空”一体化农业遥感应用体系逐步完善,农业智慧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总体来说,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导向明晰。2015年《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指明了农业发展方向,即通过互联网推动对农业精细化生产模式和操作模式的应用,加快智慧农业硬件和软件的升级,提升其智能感知、监测、分析、诊断、预警、作业和控制等功能的完善和成熟,培育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农业可复制模式。二是大数据平台日益完善。农业生产过程较为复杂,与地理、气候、土壤、虫害以及人类活动等客观因素密不可分,加之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作物种植模式和经验不能完全复制,导致我国农业生产规模有限、稳定性和可控性较差。2015年底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为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巨大潜力,有力支撑和服务农业现代化。通过农业大数据分析,可对不同地区的作物、土壤以及气候等因素进行分析、指导和监测,帮助农业生产进行科学决策,有效提升了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和产量。三是现代化农业科技企业的崛起。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科技和技术要素不断向农业领域渗透,一大批科技型农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推动农业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物联网的发展为农业科技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农业科技产业链上游主要为软件开发企业,中游为设备制造企业,下游为设备维护和运营企业,共同推动农业向智能化不断迈进,实现农业种植的智能化管理,极大提高了农业种植的规模和效率。

(二)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者受教育水平较低。当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科学技术与人才。农业作为我国最为传统和古老的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不仅农业生产劳动力流失十分严重,目前专业务农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十分有限,现代化农业生产意识淡薄,导致大部分务农人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对农业智能化趋势的认知程度和对智能化农业设备的使用意愿更是有限,智慧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极度匮乏。二是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较低。由于我国当前土地政策是家庭承包制,农业生产大多沿袭数千年的传统,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规模小、效率低、盈利十分有限。而农村经济活力较低,农业设备价格昂贵,农民既不愿意也无力承受智能化生产设备的购置成本,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设施设备较为落后,生产效率十分低下。此外,我国农耕地规模较小,无法通过智能设备投入生产带来的规模化经济效益实现盈利,也极大限制了智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偏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有限,体现在农业领域就表现为农业科研体系仍然未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智慧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硬件制造和软件开发能力都较为欠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比,政府部门对第一产业的培育力度十分有限;农业科研机构规模较小,且分布分散,全国没有统一的组织部门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系统化指导和协调;农业科研大多是缺乏农业实践经验的学者进行,由于理论与实践脱离,许多科研成果缺乏应用检验,导致科研成果难以转化。

从农村电子商务角度探析智慧农业发展之路

篇12

就当前合作而言,京津冀三地积极推进,初步形成了多主体、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格局。政府层面,2013年以来,北京、河北、天津三地政府分别签署了经济社会多领域的合作框架协议,共同谋划在产业转型、交通体系、港口物流等多个方面的对接合作。市场主体层面,截至2013年10月,北京对天津、河北的投资,占北京对全国对外投资总额的20%左右,其中大部分为社会投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北京分院、首钢集团、首创集团、北控水务集团等一大批市场主体也都深度参与和推动在津冀周边的布局与合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协同创新是核心,产业转移与协作是重点,从创新协同和产业协作的角度看,中关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至关重要。2011年以来,中关村管委会已与天津滨海新区、宝坻区,河北的廊坊、承德、唐山、保定等区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在科技创新、产业对接、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并扎实推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固安大清河开发区等一批跨区域的共建园区规划、开发建设。从政府推动合作的角度看,跨区域共建园区是一种很有效的合作形式,具备利于形成双方清晰的利益共享机制、利于推动产业整体有序转移、利于实现双方资源整合的集中支持、利于培育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等一系列操作性方面的特点,而将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式。

跨区域共建园区的关键点

结合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及中关村共建园区实际进展,在未来推进跨区域共建园区中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重点:

一是要有全球竞争的战略视野,打造引领区域创新升级的战略支点。中关村与津冀周边区域共建园区有别于国内其他区域之间的园区共建,不是一般的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做大产业规模、追求经济规模。京津冀区域在新时期国家创新战略中地位独特,肩负着建设世界级创新型城市群,引领我国参与全球科技经济竞争的战略使命。中关村与津冀共建园区不是简单的整合京津冀三地资源,而是要放眼全球,要在国家、区域和首都发展大势中去找定位,瞄准未来全球发展的制高点,整合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增强创新竞争力,培育区域性创新增长极,使共建园区成为引领京津冀大区域整体升级的创新引擎。

二是要以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构筑大区域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关村三十多年的创新发展,归结到最核心的一条就在于构建了一个适宜创新、激活创业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使得区域能够永葆创新活力,始终站在全球、国内创新发展的前沿位置。中关村与津冀共建园区核心在于移植中关村的创新基因,要聚焦中关村创新创业服务要素、创新服务模式的导入,加快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要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推动科技园区与城市功能的互促升级,大力提升园区科技创新服务、公共配套、生活等综合服务功能,将共建园区打造成为“创新强劲、宜居宜业、功能综合、环境优美”的创新社区,打造成为大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创新节点。

三是要把握科技创新的时代特征,以功能布局引领创新链、产业链分工。当前,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时代下,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呈现出“开放化、分散化、网络化、社区化”的特征,合作的核心在于“思想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中关村与津冀共建园区要把握科技创新的时代特征,特别是要注重运用移动互联网思维,做好基于功能布局的顶层设计,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科学谋划各区域功能布局,以功能布局引导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创新链的跨区域优化配置,带动价值链分工与产业链协作,形成功能互补、创新联动、产业协同的新格局。要高度重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慧产业等对传统行业转型发展的影响,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新兴技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促进产业融合升级。

五是要注重新兴技术的集成应用,高起点规划,打造引领潮流的智慧园区、绿色空间。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正在快速兴起,成为引领发展的潮流。新兴信息技术是中关村示范区的最大优势,在京津冀共建园区中,要突出两大关键:一是要高起点规划、创新性设计,在园区规划、设计、建设中,高度注重中关村新兴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突出“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型”园区建设,打造一批“智慧便捷”的新型科技园区发展标杆。二是要注重绿色环保理念、节能设计、节能技术、环保产品的全方位植入,推进资源能源综合高效利用,打造园区“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生态名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