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1 09:56: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儿科护理的理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临床儿科护理实施过程中,核心的护理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同时融入现代化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以高水平、高技术的护理手段为操作指导,尽心做好儿科临床处理的相关工作。临床护理的宗旨及目标就是要保障病患的生理需求及心理需要,为其提供出更加优质有效的临床护理模式,使其安心治疗、尽快康愈。因此,临床护理时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2],从患者的身心需求出发,结合其病情发展和护理工作的实际操作情况,深入关注患者的生命、健康、人格以及尊严等方面。
1必要性分析
在儿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始终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1儿科患者具有特殊性
众所周知,孩子是祖国未来前进发展的根本需要和动力,是家庭快乐的载体,一旦孩子生病,其父母会十分担心及焦虑,因此,会对儿科的临床医护人员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要求其尽可能处理好每位儿童患者及其家长的医患关系、医护关系等,避免出现纠纷事件;同时也提供出更周到、更有效的临床护理,以帮助患儿及早康愈如初。在儿科护理中,临床护理人员必须考虑到儿童体质较弱、抗病能力较差、药物敏感性较强等特点,重点给予其生理需求,同时给予心理抚慰护理。虽然临床儿科是医疗纠纷经常出现的地方,但在拥有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及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的条件下,相信这种医疗纠纷会大大减少并很快化解,有利于患儿的继续治疗和护理[3]。
1.2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在我国医学工作上主要提倡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不仅利于提高护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医德修养,而且可利于科学技术培训的开展和研发项目的进行,更有助于学习及探讨临床护理工作的系统化流程。这门科学主要涉及了儿童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沟通学等多个方面,对于提高临床护理学的整体人文意识及品德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2推行方法
儿科护理以人为本理念的推行需要每一位医疗人员的努力和付出,因此,首先需要提高其以人为中心的意识,明确护理服务中首要的是患者的利益与需求,其次是在实际操作中将所学的护理知识、素养等充分运用,以突出人性化护理服务,保证营造出和谐的医疗环境等。具体推行的方法如下。
2.1坚持以人为本
因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具有特殊性,医护人员常常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对其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特别对于静脉穿刺技术、危重患儿的抢救护理技术等;也由于存在独生子女这一特殊性患者群体,使得儿科护理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再加上儿科工作人员编制的不足,常出现三班倒无规律性的生活,使医护人员身心都承受着巨大压力。
2.2营造人文护理环境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出以人为本理念,主要是针对患病儿童的心理护理,可通过设置兴趣独特的医疗环境,比如可在儿科走廊内放置鲜花、在廊壁及病室内贴些可爱的卡通和动物壁纸、对儿童病房可采用暖色调的墙纸、在院内设置儿童娱乐设施及场所,这些处理对于缓解儿科患儿的紧张心态有很大帮助且效果也很明显。
2.3倡导人性化护理模式
对于儿科患者来讲,护理人员常会扮演多种角色,因其与患儿接触频繁,其言行举止会给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留下深刻影响。所以,不但要求护理人员要扮演好每种角色之外,最关键的是要以高超护理技术和人格魅力来取得大家的信赖[4]。
3讨论
在我院儿科护理工作中,全面推行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这对工作人员的激励很大,使其护理观念也发生根本性转变。在实践护理中,不仅更加丰富了儿科专业护理的知识,还增强了儿科护理的特殊性认知,极大地调动了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及灵活性,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完成护理操作,耐心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其需求并尽可能地满足,进而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同时,通过提高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使护理人员对儿科护理工作的内容及形式有了更加直观、更加深刻的感受,利于不断提高护理专业水平和技术,以正确把握患儿心理,给予有效的心理安慰。通过听觉、视觉、形体等方面大幅改善临床护理环境;通过人文情操的陶冶、个性风格的领略、内容形式的改进、护理行为科学性的统一,大大促进了我院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前进和发展。总而言之,在儿科护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牢固从心理出发,为其提供优质护理,满足患儿及家长的身心需求,确保促进我国儿科护理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徐惠芬.“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和积极效果[J].《医学信息》,2014(1):357-357.
[2]叶甫拉•再那里汗,巴合提古丽•塔拉提.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4(25).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6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04-02
中医护理理念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临床辨证、现代管理、营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进行保健与疾病防治的护理技能,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之中,中医护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儿科与其他的科室相比而言,有着一定的特点,小儿机体处在不断发育的过程之中,在生理、形体与病理方面均有着独特之处,且患儿年龄越小,这种特点也就越加的显著,因此,中医护理理念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也具备一定的独特之处。
1 中医护理辩证施护观念
中医护理是我国医学领域为保护人类健康、防止疾病形成的一门专门性的学科,也是研究预防疾病以及中医预防保健的中医护理技术的学科。
中医护理精华是中医整体衡动观的集中体现,其主要依据为中医的“病因、八纲、经络、气血、脏腑”,以“和阴阳、顺四时、均劳逸、慎起居、节饮食、勤锻炼、调情志”为辩证施护原则,并以疾病个性与共性为出发点,因时、因地、因人的开展护理,以达到护病求本、扶正驱邪、标本缓急的目的。
中医护理理念强调辩证,即将望闻问切等资料、体征与症状收集,通过综合的分析理清疾病的性质、原因、部位以及邪正关系,并根据以上治疗确定好具体的护理方式,辩证理念是中医护理的精华,也是开展护理工作的原则,是异病同护、同病异护的原则,即使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发病阶段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护理措施。因此,中医护理理念重视人、病、证的三位一体,强调疾病与人体的共性和个性,并根据这些共性与个性制定出法、理、护一致的护理措施。
从中医理念而言,人与自然、人体自身均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开展护理工作时不仅需要关注患者局部的病变,还需要将其他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进行有机联系。从这一层面而言,中医护理观念与现代护理观念中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人类的健康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
基于以上的观点,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之中,护理人员要进行仔细的观察,及时的掌握好患儿病情的变化情况,再根据辩证护理的原则制定出完善的护理措施。
以小儿发热为例,此类疾病是小儿群体中的常见疾病,很多家长不熟悉病因,往往比较紧张,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实际上,对于小儿发热,除了可以使用药物治疗之外,从中医的角度出发,还有一些简单的应对措施,如酒精擦拭、冰袋降温、温水浴、饮食疗法、通便疗法等多种护理措施,当然,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必须要对症治疗,切忌病急乱投医,如果处理措施不当,反而会导致患儿疾病加重[2],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必须要采取辩证护理的原则进行治疗与护理,对于不同病症的处理措施如下。
表需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有汗、尤怕风、稍怕冷、或欲呕、或有喘,此类发热主要由外表受风引致,皮肤内外调和不均,因此,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宜选择固表调和法进行辩证治疗。
表实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怕冷、发热、无汗,周身不适,主要由外表受寒凉导致热量难以正常散去积聚在皮肤位置所引致,因此,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宜选择解表散寒法进行辩证治疗。
里实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大便不通,精神无异常或尤为充沛,或伴随腹胀、腹痛与手足潮热出汗,主要由于大便不通导致的内热。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宜选择通便泄热之法进行治疗。
里热证: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且热度较高,全身大汗,伴随口渴、口干或者乏力,主要由于无形之热过度散发,皮肤难以收敛,大量散热,加之内在阳气被消耗而导致,对于此类原因引起的发热,以选择冰袋降温法进行治疗。
以小儿腹泻为例,该种疾病也是儿科的常见疾病,会引起患儿营养不良、生长障碍甚至死亡的情况,对于此类患儿,可以采取以下的中医护理措施:
腹部穴位按摩:用拇指、中指、食指或无名指指腹按摩患儿丹田、中脘、肚角、脐部、天枢等穴位,每次选择2、3个穴位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5min,80-200下,肚角以3-5下为宜,丹田则以50-100次为宜。按摩时用力要适当、手法要轻柔,以患儿舒适为佳,一般1次/d即可。
中药灌肠:在灌肠前对患儿即家属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取得患儿信任,灌肠时关好门窗,注意患儿的腹部保暖,灌肠完成后,开窗通风。
将以上两种护理措施相结合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芦金萍等将120例腹泻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取按摩加中药灌肠的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与护理方式,护理结果,见表1。
没有奉献精神,专业思想不牢。大多护士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思想上并没有关爱他人的思想,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就缺乏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选择专业时因为看到护理专业容易就业,便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选择了就读卫校,而学校又缺少在思想上的培养与教育,使护生在进人儿科临床后,看到患儿哭闹,就缺乏耐心、厌烦嫌弃,不能够真切地体会患儿的病痛与家长的焦虑。同时在进人临床后,发现护理工作技术含金量低、繁重、琐碎、并且大部分为体力劳动,得不到认可和尊重,因而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固。
专业技能缺少,知识不全面。有的护生专业知识构建不合理,由于现今的护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怕吃苦,对于学习的态度也是浅尝辄止,因此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全面,专业技能与缺少,儿科护理不仅仅需要护理知识,更需要幼教知识,育儿知识等等多方面的知识,它的知识结构是相当复杂的,而一旦在这些知识上有所欠缺,必然会使护理与服务大打折扣。
以上的问题归根到底,却是因为我们对护生的人文素养引导不够。这都说明她们的人文关怀精神有欠缺或有待提高,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教师从学校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因此我们的教师需要培养护生的人文素养,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端正价值观,使得护生拥有正常,积极的价值观与良好的心态。加强对护生的意i只形态上教育,使他们对主流的价值观产生认同,建立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同时抑制拜金,官本位等不良的价值观,将目光放在护理工作本身上来。同时在思想上要引导护生多阅读有益书籍,多参加有益的活动,例如我们可以举办读书大赛,主持大赛等专业之外的活动,弓I导护生多多参与其中,在这些活动中建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在护生之中,树立正面典型,例如在车站及时施救,挽回生命的护士等这样的正面典型,使护生产生护士依然是光荣的白衣天使的心理认知ra。再者,要教会护生调整心态的方式,面对当今重大的社会压力,使护生懂得如何减压,远比教他们掌握一门专业技术要重要得多。而只有在护生掌握了这样的调整心态的方式之后,才会在日后工作的过程当中,宠辱不惊,以平稳的,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工作上的种种压力,并且将这种心态传染给护理的儿童,使他们也能乐观向上,与病魔作斗争。
第二,加强学生的奉献精神,教会护生以敬业,专业的态度来对待工作。现在的大多护生是独生子女,因而不懂得谦让与牺牲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的教师正是要从这个方面人手,教给护生奉献精神。我们可以带学生去福利院,老人院,让护生参与进来,感受到奉献的快乐,例如可以带领护生多做一些义工的工作,可以让他们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与理解。同时我们要在课上设置专业课的竞赛,使护生们乐意提高专业课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寓乐于学。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时时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敬业树申,我们教师还要谨言慎行,来引导学生的专业态度。我们要对学生有耐心,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耐心,因为在护理儿童的过程当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耐心,而学生又是从独生子女而来,容易失去耐心,一旦失去了耐心,便失去了专业态度。在加强耐心的同时,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同理心,这也是一种专业的态度,要让学生学生蹲下来与孩子说话,也要让学生学会站起来与家长对话,以专业的态度沟通家长与孩子,使工作顺利进行。
2 韧性研究工具
2.1 韧性量表
相关领域的心理学家曾经对能够十分坚强和积极的去应对重大的负面事件的女性进行了采访,在这一过程中就研发了韧性量表。这也是当前应用的最多也最常的量表之一,在这个量表当中有情绪指标和认知指标,换句话来说也就是一个人的个人能力、接受自我和生活的能力等等。
2.2 自我韧性表
心理学界的专家们编制出了自我韧性量表,它将承认群体当做是样本进行编制的,在这个量表当中有14个自己填写的项目,每个项目有四个等级,同时每个项目也都涉及到了一个人个性当中的一个或者是几个方面,由于其题目相对较为简单,题目的数量也不是很多,所以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
2.3 儿童韧性表
韩国的心理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系统模型,开发出了慢性病患儿韧性量表,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对202例慢性病患儿和患儿的母亲进行了采访和专家咨询,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研制出了量表的新都和效度,该量表一共有32个项目,其中,内在特质有10条,应对的方式有12个,人际关系有10个。每个项目有4个等级记分,每个条目都不是非常的复杂,比较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的得到了广泛的接纳和应用。
2.4 Connor和Davidson的量表
该韧性量表在临床上已经大量的广泛的得到了应用,这个量表可以有效的反映出受过创伤之后的应激障碍患者在临床治疗的时候是否得到了有效的环节,该量表当中对能力、承受消极情感、控制和精神影响等因素进行了设置。
对当前所能涉及到的文件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很多量表都将研究的对象划定为成年人,对于儿童韧性研究工具通常还是父母、教师等因素对儿童的智力、能力和成绩等作出了一些简单的评价。在儿科护理当中通常也是使用其他学科的研究工具,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专门的量表,这样也就无法充分的体现出儿科自身的一些独有特征,此外也无法展现出儿童的特殊性。韧性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有一定的内含。学术界的韧性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掌控其短期之内恢复到健康状态的能力,同时它也是指一个个体的家庭或者是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方式下提供上述资源条件的内容,收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对韧性的解读也有十分明显的差异。
3 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3.1 针对慢性病儿童的干预
当前,医疗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完善,患有严重慢性病的儿童生存率在不断的提高,同时儿童时期的慢性病会导致较大的危机和压力,它对儿童的整个成长和发展的时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儿童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韧性概念的出现也让人们更加关注和发觉慢性病儿童的韧性,这样一来也可以对保护因素有更清晰的认识,如果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对那些身体患有慢性病的儿童,一定要积极的应用各种资源去挖掘和培养他们的韧性,这样也就使得儿童在这一过程中更加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Woodgate于1999年提出了青少年癌症患者的韧性模型,将青少年癌症患者韧性的结果看成是适应或不适应,具有挑战意义的是模型中的保护性因素和脆弱性因素在不同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如家庭凝聚力,当一个家庭能够从潜在的压力源中保护其子女时,其凝聚力便成为保护性因素。相反当一个家庭的凝聚力有限或这个家庭缺乏凝聚力时,这个变量便成为脆弱性因素。Woodgate在其后续研究中具体提出,青少年癌症患者韧性的保护性因素包括自我概念(selfconcept)、意义(meaning)、应对(coping)、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和同伴的支持(externalsupport)t171。Kim在对10-15岁的慢性肾脏疾病患儿韧性的研究中发现,患儿生活在民主、自律、充满爱心的家庭中,其韧性程度较高。若医护工作者能够及时发现与慢性病儿童韧性形成关系密切的保护性因素,并努力加以强化。势必有利于儿童战胜疾病,较好地适应生活。
3.2 针对家长的干预
关于韧性的研究是为了帮助那些处于高危环境中的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考虑到儿童韧性的发展过程中,家庭因素的作用出现得较早,因此国外的学者更倾向于发展那些针对家庭的干预方案,特别是针对母亲的方案.并建议注意在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要在最需要某种保护因素的发展阶段应用它,才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3.3 制定干预计划时要考虑的问题
在制定干预计划时,应尽可能综合考虑可能对儿童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应从系统的、多水平的角度来审视儿童的生活环境。比如对于早产儿应提供持续性发展性照护,并依据每个早产儿的表现及需求调整照护的步骤,尽早提供皮肤对皮肤接触的机会,并协助新生儿父母与孩子尽早建立亲子依恋关系,使父母尽早进入角色。对于婴幼儿的韧性发展.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非常重要,即使在与父母分离(入院、入托或入园)的情况下,其他养育人或护士也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感到安全,感到自己被珍爱被关心。而对那些年龄较大的儿童或青少年来讲,成功的学校生活经验、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对他们的韧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