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结构设计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1 10:30: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产品结构设计基本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产品结构设计基本知识

篇1

1.1本课程的知识模块包括:①产品材料与表面处理工艺常识;②塑料件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③钣金类产品结构设计基本原则;④模具基础知识;⑤产品结构布局设计;⑥产品典型结构。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学生的新产品开发以及应用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1.2课程的重点内容包括:①常用塑胶材料基本知识;②常用金属材料基本知识;③常用表面处理知识;④产品结构设计总原则;⑤产品结构关系分析与结构绘图的基本要求。

二、《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

2.1选用教材。目前还没有适合工业工程专业使用的《产品结构设计》教材,所以国内普遍做法是选用产品结构设计方面教材,暂定的教材是黎恢来编写的《产品结构设计实例教程》。该教材将作者十几年的产品结构设计经验总结而成,系统、精细、全面地介绍了产品结构设计知识及设计全过程,明确了产品结构设计的概念和岗位职责,并通过讲解一款电子产品的全套产品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掌握实用技巧。

2.2教学内容。依据工业工程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将《产品结构设计》分为六大模块,每个模块里面包括若干的章节,各章节之间既自成体系,又互相有衔接,条理清晰,通俗易懂。①“产品材料与表面处理工艺常识”模块,主要介绍注塑工艺理论、常用塑胶材料和金属材料基本知识,以及注塑件、钣金件表面处理方法。塑胶的定义及分类方面,介绍ABS、PS、PP、PVC等的应用范围、注塑模工艺条件和化学和物理特性,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注塑件的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比如缩水、飞边、熔接痕、顶白、塑胶变形等。金属材料方面,介绍一些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范围,比如不锈钢、铝、铜、镍和锌合金。常用表面处理知识方面,主要涉及塑料二次加工的基本知识,学生需要了解丝印、移印、烫印、超声波焊接、喷涂、电镀和模内覆膜等表面处理工艺。②“塑料件结构设计规范”模块,重点介绍塑料件在设计和修改阶段需掌握的通用设计规范,比如塑料件的料厚、脱模斜度、圆角设计,能够分析塑料件的加强筋、孔、支撑面的使用范围。在细节部分,应了解塑料件文字、图案、螺纹和嵌件设计。③“钣金件结构设计规范”模块,介绍钣金类产品设计的工艺要求,包括冲裁、折弯、拉伸、成形工艺,并且让学生了解压铸类产品结构设计的工艺要求。在此模块的教学中,应引入企业实际产品案例进行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钣金件的设计规范。④“塑料模和钣金模基础知识”模块,介绍塑料模和钣金模的基本类型及典型结构,包括模具概述,模具的分类、注塑机介绍等,重点讲解的是注塑模结构里面的浇注系统、顶出系统、排气系统和行位与斜顶,以及二板模和三板模之间的区别和应用,以“实用、够用”为度,学生只需了解典型的模具结构,不需要进行后期的模具设计。⑤“产品结构布局设计”模块,主要介绍壳体形状结构、密封结构、卡扣结构、螺钉柱结构、螺纹连接结构和嵌件连接结构等知识,以及各个特征的定义、作用和设计原则,特别是特征在使用时的相互配合关系。拓展知识方面,要了解塑料零件自攻螺柱及通过孔设计规则,以及模具设计与产品结构设计之间的联系。⑥“典型产品结构”模块,重点介绍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三大产品(电子产品、家电产品和电动产品)的典型结构设计知识。每类产品选取一款经典的已批量的产品作为蓝本,深入解剖结构知识在产品设计的运用。比如电子产品选手机为代表产品,讲解手机产品各零部件的结构、前壳与底壳的止口设计、LCD屏限位结构设计和电池固定结构设计,以及内藏摄像头结构设计。家电产品则以电吹风为例,学生要掌握电吹风的功能、材料、结构工艺性等,了解CAD软件在电吹风设计中的应用,能对产品塑料件进行结构分析。在此过程中,还要掌握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

2.3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倡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培养产品设计的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实用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自觉体验和掌握知识的迁移能力,淡化理论和实践的界限。在基础知识够用的前提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通过在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工作,使学生体会具体产品的外观造型和结构设计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篇2

浙江省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省份,地理位置优越,外资和民营企业众多,制造业是浙江工业经济的支柱,也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政府非常重视制造业的发展,把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事关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浙江制造业众多企业加快推进制造业的转型提升,构筑产业优势,形成了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能够直接吸纳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得到企业的广泛应用。这几年从企业调研情况来看,企业急需具备机械基础技能,同时具备扎实的二维、三维数字化能力,能熟练完成二维工程图和三维造型、分析以及运用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浙江省制造业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摇篮,培养“服务企业,满足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类应用技能型人才,是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出发点。

一、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型人才可以应用于CAD/CAM软件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加工与检验、电加工、中小企业机械设计与辅助管理等职业岗位。根据调研,学生的工作岗位(群)主要包括:

1、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能利用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进行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设计与绘制产品的二维工程图、三维工程图,具备熟练的机械产品成图技术。

2、产品结构设计辅助工作:能利用机械设计与结构设计知识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进行机电类产品模具、钣金结构设计以及出图工作。

3、产品造型、工业设计相关工作:能利用常规和先进的工具、仪器以及设备(如常规测量工具、三坐标测量机、扫描仪、数码摄像机等)进行机电类产品外形的正向和逆向设计,并能对产品工业设计质量进行常规分析。

4、计算机辅助制造相关工作:能按图纸编制相应数控机床能识别的加工程序,操作数控设备进行工件切削加工编程。

5、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信息管理工作:能利用机械加工专业基础知识与CAPP软件应用,进行制造业信息化相关工作。

6、机电类其他工作:质量检测以及机械设备维修、管理、销售等工作。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特色的结合

作为培养机械CAD/CAM高级技能人才的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应基于机电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服务地方企业,满足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围绕浙江省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各类企业对高技能应用人才的需求,围绕学生的目标岗位群和职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质;依托浙江制造业的发展,打造具有浙江机电特色的3D-CAD人才培养摇篮,构建特色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形成突出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发展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就近岗位迁移的职业能力、学生在经历社会实践后形成的个人期望的岗位职业能力、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设计职业生涯的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机械制造业急需的复合型专业,应培养具有扎实的机械基础技能、掌握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制造(CAM)技术专业技能的具备首岗能力以及职业发展能力的学生,在专业培养中注重工程实践、强化基础与CAX应用技能的融合,建设以“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材料及其加工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CAX软件,熟练进行机械产品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即学生通过学习,在毕业时成为具备使用软件进行机械产品三维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高技能人才,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操作技能、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在中小企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要优于省内同类专业的学生,从而形成特色优势。

立足于浙江省制造业以及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人才培养平台,构建以扎实的机械基础和专业基础为专业建设的“双基”特色,是为了满足学生在机械类岗位迁移的能力,使学生能在“零件装配与产品设计”、“逆向工程方向”、“零件质量检测方向”、“模具结构设计”、“钣金结构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方向”等具备职业发展的专业能力。

三、专业建设特色探索

通过对浙江省多个地区的调研以及多届毕业生的反馈,基于机电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应围绕专业技能和岗位核心能力,构建基于机械基础和专业(CAD)基础,突出岗位基本技能、岗位核心技能、岗位综合技能,具备职业发展能力,满足浙江制造业需求的“双基”的专业培养模式。“双基”的专业培养模式针对浙江制造业的大环境,强调机械基础技能和专业基础技能,通过职业活动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岗位基础技能、岗位核心技能、岗位综合技能以及职业发展能力,使学生具备在机械类岗位迁移的能力,在具备首岗胜任能力的基础上,学生能在“零件装配与产品设计”、“逆向工程方向”、“零件质量检测方向”、“模具结构设计”、“钣金结构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方向”等具备职业发展的专业能力。如图1所示:

图1、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体系

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

1、形成为浙江省制造业服务的CAX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机械基础技能+CAD专业技能。

2、构建能力递进培养(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岗位综合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教学模式,形成基于机电平台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

3、构建培养学生产品造型设计加工和逆向工程能力的实训体系。

四、总结

浙江省是制造业的大省,有明显的区域经济模块。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浙江制造业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确定了“职业发展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指导思想。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机械领域的一个专业,基于机电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服务企业,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围绕专业技能和岗位核心能力,构建基于机械基础与专业(CAD)基础,突出岗位基本技能、岗位核心技能、岗位综合技能,具备职业发展能力,满足浙江制造业需求的“双基”的专业培养模式;立足于浙江省制造业以及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人才培养平台,构建了以扎实的机械基础和专业基础为专业建设的“双基”特色,满足了学生在机械类岗位迁移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21世纪的高科技信息化技术,为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同时,也为社会转型与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近年来,国内外各大高校都根据信息化技术的特点,对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信息时代翻转课堂的课程进程是课前自学与课堂练习相结合,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讲课+课后练习的程序截然相反。翻转课堂源自美国人萨尔曼•可汗的数学视频教学,他通过网络平台将提前制作好的数学辅导视频在网上。这种自主选择适合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吸引了学生、家长及教师的注意力,并形成日益推广的创新教学模式。工业设计专业的翻转课堂重新建构了学习流程,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和重点、难点等知识内容,将设计程序及讲解制作成10至15分钟的视频材料或交互性教学课件。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智能手机等观看视频,视频的暂停、回放、重复观看等性能,增加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重复吸收和进一步的思考。可视的视频、生动的音效、图文并茂的案例图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机动性和自主性,多个视频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兴趣。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并做简要的笔记,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能够高效实时地跟学生交流互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以下,笔者以武汉工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二年级的造型设计基础课程为例,分析翻转课堂的情景和进程。教学过程:课程教学前布置课程任务单,如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知识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重点和难点,以及课程作业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展示各种优秀案例,并及时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动手实践。教学要求:通过理解型存在的目的和其蕴含的特殊意义,探索造型活动的目的及其与型之间的关系。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合理地使用材料,使其真正掌握材料、结构、形态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课题说明及要求:用瓦楞纸解决一个人坐的问题,要求能够承受一个成人的重量。本课题训练学生充分发掘材料的特性,通过结构的巧妙设计发挥材料最大的承受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观看造型设计基础的基本知识以及设计程序和分析的教学视频;在网上或家具市场进行座椅的设计调研,过程中要注重造型、色彩、材料与结构的关系。准备长宽为80厘米大小的瓦楞纸、尺、裁纸刀。课堂授课:第一,针对学生课前学习产生的问题,对设计思维、创新流程、创新方法进一步答疑解惑;第二,课题分组,进行头脑风暴的方案设计,对最终采取的设计方案绘制尺寸图及效果图;第三,结合瓦楞纸纸材,进行认知分析能力及动手能力训练,利用结构上的巧妙以及瓦楞纸材的材料特点进行实体制作。课堂作业:利用中国的榫接穿插结构制作瓦楞纸座椅(图1)。翻转课堂可以实现高等学校教育中的大类培养,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志趣和特质,因人制宜,实现多样化和差异化培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教学资源受到限制的条件下,利用在线资源的丰富性逐步推进,能有效地强化课程建设中的开放性、自主性、个性化的特点,实现“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改革(表1)。

二、课程群建设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计划,武汉工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通过课群重组与特色课程立项促进课程建设升级。新的课程群一般包含一至两门专业主干课与一门方向课。课群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锻炼学生专业方向的设计能力。课程群的授课方式严格按照从“规范”到“技能”,再到“创新”的教授方式。教学中的案例项目均从企业获得,并将其细分,与课群的教学目标进行网络整合,在企业项目中对学生进行课堂讲授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评价。同时,通过互联网视频会议等方式将企业设计师引入课堂,以讲座总结的方式进行跟踪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016年,武汉工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新的培养方案,通过课程群与特色课程构建推动课程建设。课程群建设有助于整合教学资源中的信息化应用课程,如计算机学习类软件、学科辅助教学类软件、课件制作平台类软件等方面,通过课群重组与特色课程立项构建促进课程建设升级。以产品设计结构设计课群为例,该课群包含主要课程:工程制图(专业主干课)+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专业主干课)+结构设计(专业方向课)。课群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牢记结构设计制图规范,掌握工业产品三维结构建模知识,锻炼学生的工业产品结构设计能力。从基本的结构设计规范开始,到最终的结构设计创新结束,用一个或者多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项目案例来辅助课群课程的顺序进行。前面的课程是后面课程学习的基础和能力提高的保证,实现了课群的“规范——技能——创新”的课程连贯。课程群建设加强了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是信息化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关联课程的整体编排架构、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及教学资源的协同开发利用具有较好的作用。同时,课程群的实施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了解与深入研究,开放性、集约性的课程逻辑群建设,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

三、工作坊的引入与推广

信息时代的情境工作坊为设计创新研修方式提供了新的方式,网络远程会议、高清视频会议、音频交流等,都能对设计提案进行及时的反馈。在工业设计的教学中,工作坊以其紧凑的教学模式,使参与者通过互动及信息交换来获得知识和经验。2016年,武汉工程大学与武汉美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形成“新能源产品落地项目”等项目教学思路,并成功举办“第三届广东顺德青鸟杯工业设计大赛”“武汉龙兴设计公司Workshop”等各种项目制教学设计与大赛。在“青鸟杯工业设计大赛”后续的竞赛获奖作品研发中,学生与青鸟公司设计师合作进行“创客实践”计划,将数款设计作品推向市场。同期,武汉工程大学与广东工业设计城继续围绕高校教学与科研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引领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实践项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学生得到了广东工业设计城多家设计公司的充分肯定,双方希望继续加强合作,以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争取企业与高校的双赢。2016年底,武汉工程大学与海尔创新设计中心通过网络进行产学研合作,加入海尔众创意平台,并成功建立“优熙优家•武汉工程大学联合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与展示能力的机会,建立起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形成企业设计师与学生高效无缝沟通平台,提早发掘工业设计专业优秀人才。

篇4

一、高职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特征与信息化教学

(一)产品造型设计

产品造型设计是一门以产品为设计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在现代经济和工业快速发展蜕变的当下,产品造型设计旨在融合艺术(Art)与科技(Science),寻求“人——产品——环境”三位一体协调统一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说到底,这个学科探求的是一种新的设计观和方法论。具体到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的过程中,产品造型设计不只是传统意义认知上给产品赋予一个好看的艺术感外形,它要处理不同条件下产品形态与产品的功能、结构、语义、材料、市场、用户体验等各方面的关系,从美学、科技、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出发进行产品的三维形态设计,最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给人们带来更加便利、舒适、美好的生活体验。由此可见,综合性是产品造型设计学科的一大特征。

(二)信息化教学

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整合度越来越高,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教学辅助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各个层次教育必不可少的方法。信息化教学可描述为:把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来辅助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发展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和手段只是辅助教学的方法,不能为了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更不能将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加以依赖。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信息化教学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再以“听、记、重复、练习”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在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中,实现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

(三)高职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与信息化教学

自2010年以来,国家为推进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举办多项信息化教学大赛,从2010年仅有中职参加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信息化教学设计”两项,到2016年中职组与高职组共同参与“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和“信息化实训教学”,信息化对传统教学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战。尤其是高职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对于高职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应用势在必行。产品造型专业综合性的特征决定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中的软件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在互联网浪潮下成长起来的95后学生对传统讲授模式教学早已不感冒,这就需要教师、学生共同联手,将信息化方式切实有效地运用于课堂和课外教学,在高职产品造型专业的教学中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二、《产品形态与结构》模块信息化教学设计

“产品造型设计基础”是高职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专业平台课程,本文所引的案例《产品形态与结构》来自于本门课程。作为产品设计专业基础课,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强,因此利用信息化教学提高学生的直观认知与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以《产品形态与结构》为例,将从以下四方面阐述信息化教学的探索应用。

(一)教学任务分析

1.课程分析(如图1)就像一棵大树一样,产品造型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平台课,类似大树的树根,专业方向课,类似大树的树干,专业拓展课,类似大树的树枝,“产品造型设计基础”是其中的专业平台课程。为了对接学生以后的就业岗位,本课程旨在达成学生对于产品造型感知力、认识观和方法论三个方面的作用。2.学情分析通过前修课程设计思维与方法,造型基础,装饰设计基础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形式基础和形态意识,但这种形式学习停留于纯样式层面,这门课需要将造型与产品设计直接联系,学生在产品的设计意识方面更进一步。由于自身见识的主观原因和学校地域问题的一些客观原因,学生对于产品的见识和知识面还是偏窄,且能力参差不齐,这就需要继续加强课堂产品认知拓展,带领学生“走出去”,分组协作,以好带差。3.教学目标“产品造型设计基础”课程共四大项目,“产品形态与结构”选自其中项目二模块四,讲授2课时,实践6课时。专业能力层面希望学生掌握结构的基本知识,加强对结构的认识,理解形态与结构、功能与结构、材料与结构的相互关系;方法能力层面希望学生提高对产品结构的感知水平,具备产品结构的设计、塑造能力;在社会能力层面培养学生作为产品设计师应具备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的能力。4.教学重难点本模块的重点是结构的基本连接方法和结构模型的制作方法,难点是学生可以合理选取与运用相应的材料与结构来表达形态,展示功能,在实际产品设计实践中提升对结构的把握能力。

(二)教学过程实施

1.课前准备学生已完成了上节课花器语意设计草图方案,按照要求利用信息化媒介手段提前预习“形态与结构”,如市场调研、微信公众号、设计网站、手机APP应用等。信息技术的预习手段,符合95后大学生的爱逛街、爱上网、爱手机的个性特征。2.课堂教学本模块的课堂教学共分为回顾复习——新课导入——课堂讲授——项目实践——评价与小结五大部分。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复习上节课“形态与语意”的基本知识,利用投影仪和视频展台边点评边修改作业,实时展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接着,基于学生课前预习对《榫卯》APP(图2)的使用体验,教师引出“结构”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作用,自然过渡到本模块的新课讲授。手机APP首次成为信息化教学工具,成为课程导入的新手段。课堂讲授带领学生厘清结构的基本概念,结构与强度,以及本模块的重点——结构中材料的基本连接方法,其中榫卯连接知识点较难。榫卯部件种类繁多,零件烦乱,课堂实物直观展示不方便,我们利用《榫卯》APP进行信息化模象直观,增强学生对结构连接和结构功能的理解,解决教学重点。在课堂讲授结束后,教学进入项目实践部分——花器的形态结构,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方式,根据自己之前的花器草图方案,制作结构模型。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们分“三步走”。第一步(如图3)教师利用犀牛软件三维建模举例演示产品结构,对比实物图讲解结构模型制作方法,此手段动态、直观,学生对于结构的制作方法理解不再困难。第二步教师和每组学生一对一讨论,确定结构设计方案。讨论过程中,对于结构计算难度大的方案,教师辅助犀牛软件模拟、计算数据,使复杂模型直观显示。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本,教师转变为合作者角色。很多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软件学习愿望,即后续的学习期待,这是我们很愿意看到的现象。第三步即学生分组完成结构模型制作(图4)。课堂最后,我们再次利用投影仪和视频展台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课程结束后的展览评价,信息化设备参与课堂评价,改变原有教师评价的单一评价模式,提升学生、公众的参与度。3.课后拓展课后,学生自行查找产品结构创新设计的案例,总结个人观点,制作PPT。利用超星学习通,复习巩固,与学习小组成员、老师在线交流互动,转变传统娱乐社交为学习社交。4.课程反馈整门课程结束后,我们利用教务系统反馈、师生互评反馈和公众评价反馈等信息化反馈机制,进行课程反馈评估。特别是公众评价反馈,设计专业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方式,本次课程将传统的实体展厅展览进行改良创新,不仅可以实体展厅看展,而且可以在网上展厅观看留言。信息化与课程反馈有机融合,更具科学性和创新性。

(三)教学效果反思

纵观我们产品造型设计专业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探索,本次课课前准备充分自觉,利用了95后学生喜闻乐见的预习形式;课堂学习积极、合作、创新,移动终端成为课堂导入新手段,APP辅助和三维建模软件辅助高效解决结构学习的重难点,师生互动增强,课堂气氛活跃,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学生的课后拓展个性化,学生对后续课程具有学习期待,变传统娱乐社交为学习社交,这是提升学生学习动机的成功尝试。

篇5

2课程改革思路

职业教育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职业岗位的针对性.经过对珠三角企业生产情况和我院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的调查研究以及广泛征求行业专家的意见,我院明确了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有机械设计、制造、安装、测试、运行、维修等方面的技术、工艺或管理工作.这些职业岗位大多需要解决机械设备使用保养、维修改善、技术改造、故障诊断、仿制或设计制造,乃至发明创造等过程中一系列生产现场的技术问题,同时,面临制造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毕业生还需具备对择业的适应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应顺应满足上述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及知识的要求,同时反映先进的设计思想及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和排序还应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应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首先要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再据此来设计教学项目和优化组织教学过程.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将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和机械设备维修维护过程所涉及的工程材料知识、材料强度和刚度分析知识、机械传动知识、机构设计、常用零部件选用与设计的相关知识等进行深度融合,以典型机器的结构为载体,实验任务为驱动,以课程设计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体系重构,设计涵盖课程知识和职业能力目标的典型教学项目.围绕教学项目来组织教学活动,合理安排和设计教学项目的实施情境和流程,做好教学项目相关的课程知识链接,保证教学项目的系统化和系列化.采用教学、实训、综合训练的螺旋渐进式教学安排,尽量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工作需求和过程来组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3课程内容的教学项目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涵盖的内容多,实现岗位工作能力所涉及的知识面广.经过多年来的研究与探索,我院确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体系以两个典型机器(牛头刨床、皮带输送机)和生活中常见机器(如自行车、修鞋机、缝纫机、烤箱、汽车车门开启机构等)的结构为载体,以“机械设计、制造、安装、测试、运行、维修”等岗位职业能力及其支撑知识为目标,设计六个课程内容教学项目,对应十二个课程知识单元,根据典型机器每一部分的构造设置知识群(点),并融合到所设计的项目中去.其中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相应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的需要来进行,以“必须、够用”为度,适当添加现代设计知识,如绿色设计思想,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的运用等,支持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课程主要内容体系结构见表1.

4课程教学组织旳优化安排

教学条件和教学过程的组织安排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保障.我院建立了“机械基础教学实训中心”,其中分设多媒体教学区、机器及模型区、实验实训区等,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的一体化,营造有较强工程背景和职业氛围的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我院将整个教学安排分为三个环节,有针对性的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融“教、学、练”为一体,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发展职业能力的目的.

4.1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在“机械基础教学实训中心”的多媒体教学区和机器及模型区进行,使用PPT课件和机器实物进行讲授,并辅以网络、VCD、动画演示、现场录像等,进行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教学,消除学生对机器的抽象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课堂教学围绕教学项目来组织,面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完整机器,分析其组成及构造,根据每一部分的构造展开相关知识的教学.在具体的机器实物中,每一种机构和零件的作用、结构都显而易见,其受力状况等问题的分析也明显容易得多,可以节省分析的时间,让学生可以专注于教学内容本身,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悉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工程材料的相关知识,材料强度和刚度的计算,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等知识,初步掌握简单机械产品开发设计的一般方法,熟悉整个设计流程,培养对机械运动和机构的分析能力,解决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分析、选用、简单设计和维护问题等.课堂教学中注意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认识-了解-认知"的教学模式.“认识”即通过实实在在的机器结构作为教学载体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对机械的兴趣;“了解”即由老师引导,提出问题,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对机械现象进行分析,从而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认知”即为理性认识的提升,在分析机器机械构造、运动和设计的同时对所涉及的技术知识进行学习,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教学过程突出“兴趣,目标,效果”.

4.2技能实训环节

技能实训环节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实训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启迪创新思维,开拓创新潜能.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设计了九个集知识、技能、应用于一体的实训任务,实训任务的安排从认知性、验证性向综合性、创新性逐步提升.技能实训环节穿插于课堂教学环节中,在“机械基础教学实训中心”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学生分组完成9个实训任务.该环节以任务为驱动,由老师布置实训任务,提供实训设备和工具,提示学习情景及知识内容,提出技能要求,由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确定实现方法和步骤,协同合作,最后完成实训任务,写出实训报告.由老师进行过程督导和结果评价.实训任务和对应的学习情景见表2.

4.3综合能力训练环节

该环节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周”,即以机械产品为对象,进行为期1周的产品项目设计.以“机械产品设计”等相关岗位能力为目标,以企业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团队为组织形式,真实地完成企业中实际机器产品的设计.如以某企业输送设备和自动输送带的设计为载体及工作项目,完成“产品调研及资料的收集—产品设计整体方案的确定—产品材料的选择—零部件强度设计—通用件的选用—产品结构设计"^绘制零件图—绘制装配图—撰写设计说明书—设计答辩”的整个技术流程.通过这个“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周”训练环节,学生可熟悉实际产品开发的设计流程,了解机械设计的全过程,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全局观念,体验实际工作氛围,有效地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充分锻炼岗位职业能力.

5课程考核方式旳变革

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检验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措施之一.采用有效的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的“笔试”建立在“知识本位”基础之上,很难对学生的能力做出正确、全面的评价,这种考核方法不再适合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评价.为此,我们对该课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教学的项目(任务)为单元,以学生对每一个任务的设计思路、方案确定、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资料的能力、动手能力、职业素质表现为评价重点,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由学生自评分、学习小组的互评分和老师评卷分共同确定学生的学科成绩,从而完善课程考核的激励导向功能,有效地解决以往闭卷考试无法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综合能力作出检查与评定的弊端,使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更加明确.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33-03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大高等教育创新项目是通过突出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校企联合,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明确高等教育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要为导向的特点,培养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1]依据本校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2]项目针对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该门课程与工程实践和企业需求联系紧密、课程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不断升级变化快频率,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完善,以适应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培养目标和地位及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专业基础课程,隶属于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定位于专业基础知识领域的重点应用知识单元,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与本课程结合紧密,在车辆工程专业,本课程的体系结构起到了基础和专业课程的衔接作用,如图1所示。同时,本课程在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汽车、机械、航空航天、电子、建筑及医学等领域应用及其广泛。[3-7]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掌握的知识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基本知识;数值计算与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建模技术;CAD软件使用。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会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工程软件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对本项目的研究,培养车辆工程专业学生运用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系统地、科学地、规范地进行汽车零部件设计的工程素质。

1.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

该门课程教学内容实在落实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优化。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内容的应用型强,理论比较晦涩,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无法做到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无法真正提高其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悖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8]通过本项目研究,实现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2.教学内容优化

(1)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习能力。优化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知识和方式知识的比例结构,以基础教学为主,增加课程的专业性和适用性。通过本门课程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奠定一定的基础。

(2)重软件学习,强化动手能力。增加软件应用教学的比例,摒弃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在课程中增加软件类型、内容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上要与实践结合紧密,摒弃依靠教材教学的形式。在专业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方法设计

(1)精简理论,注重软件教学。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占了课程教学总数的2/3以上,上课地点多为教室或多媒体教室,讲授内容多为理论性较强的部分。在学生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的情况下,相关内容较难理解,教学效果不好。同时,过多的理论教学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偏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能充分锻炼。在本项目中,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理论讲解为辅,增加软件教学的课时数,上课地点在机房进行,培养学生软件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2)随讲随练,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在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两项教学方式改革:其一,讲授和实验均在机房进行,改变传统的多媒体教室讲课,机房实验的形式;其二,将原来两课时连上改成四课时连上;其三,改变原来先讲后练的形式,采取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通过以上形式的改革,能使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消化吸收课程内容,避免出现课后或教授较长时间后无法对相关内容进行练习的情况,促使学生能在当次课程中对所学内容较好掌握。

(3)与实际相结合,避免过于参照教材。在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制订学生专门教材,避免出现学生只依靠教材才能进行学习的情况。特别在软件学生过程中,应教会学生更好地使用软件本身的帮助文档,使学生不会出现照搬照抄书本才会,离开教材一无所知的情况。同时,在教授和实验的过程中,更多地与工程实际内容相结合,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照猫画虎”的“临摹”形式。

(4)增加课程训练中课程的应用。在车辆工程卓越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修完该门课程后,开设了相关的实习实训及增加毕业设计应用的比例,使学生能在后续课程教学中进行不断线学习,一直使学生能保证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最快投入。同时,与对本门课程感兴趣的同学申请大学生基金项目,利用所有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当中,起到了良好效果。

4.改革考核方式

车辆工程专业对汽车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方式依然按照理论讲解,上机实验,笔试或考查考核组织教学。其中考试方式仍然采取传统的“一考定成绩”等评价方法,这种方式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学到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实用性不强,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脱节,离企业真实项目的实际要求差距较大,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造成理论欠缺和动手能力严重脱节。为此,根据车辆工程专业汽车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性质和特点,尝试进行考核方式改革,以探索实施“卓越计划”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把传统对成绩的一次考试评定,分散到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将考核贯穿到日常教学中,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以达到对教学的全程监控、不断总结提高的目的。

(1)减轻理论,加强动手能力。汽车计算机辅助设计这门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前序课程中(如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等)部分内容为重叠内容,故理论知识只需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原理部分的讲解。同时,作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中,更注重的是学生动手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所以在考核的部分中应加强动手能力而适当减少理论考核部分。

(2)以考代练,多次成绩综合。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将每次的实验课程都作为一次小型测试,在每个教学进程中进行该相关内容的考核,促进学生对每个进程的重视,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笔试与机试结合,优化传统考核方式。采用笔试理论机试实践的考核形式进行多方面考核,而非单一的卷面成绩定结果。通过笔试,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熟悉掌握;通过机试,学生对软件能有更深层次的学习。最终成绩的给定按照“平时+笔试+机试”给出最终成绩,使之更加公平、合理。

三、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从教学目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转变和改革,以“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为引导,加大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采用重理论、强实践,以考代练、实际结合的方式进行改革和实践。建立完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在卓越计划中教学作用及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效果取得较好改进。

1.改善了专业培养的思路

在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车辆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方案,突破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思维,强化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汽车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更加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实践能力,软件应用能力的教学,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进行相关产品结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改变以往“照猫画虎”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

3.获取职业资格认证,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目前学生在就业存在很大压力,企业更需要一批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在该门课程教学中,力求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更接近企业工作模式,提高自身素质,满足企业需求。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职业资格认证,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从业能力。

4.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工程素质

为了卓越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是教师努力的方向。目前,双师型教师存在的很大问题是缺少工作经历,缺少实践经验,缺少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技能存在很大不足。通过该类课程的教学,教师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专业技能等级或专业技术职务考核,主动根据行业要求适应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的思维及充分的实践经验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5.优化建立“教+学+习―认证”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更强调学校与企业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和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完好符合卓越人才的新模式,加强了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精湛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使之对工程实践有充分的理解,懂得发挥创新性和自主性,并合理地优化了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四、总结

本文中探讨的是对车辆工程卓越试点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在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果,符合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应用能推动CAX应用技术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47-55.

[2]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35-38.

[3]杨晓红,张邦成.汽车覆盖件拉深模具结构设计模板化CAD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08,38(11):149-152.

[4]庞磊,杨贵庆.城市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城市规划,2010,23(9):32-34.

[5]程芳,刘志荣.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假体修复颅颌面畸形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4):32-33.

篇7

Discussion of CAD/CAM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Xin-xiang ZHOU Zong-dang

(Shangra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hangrao Jiangxi, 334109,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AD/CAM teaching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 teaching will be introduced in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enterprises, establish the open training environment and network learning platform, change course assessment and other assessment measures,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od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Application of CAD/CAM technology;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Project teaching;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CAD/CAM技术应用》是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数控技术和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及制造等机械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是门动手能力要求很强的课程,课程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注重专业技术技能与职业素质培养相渗透,要求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独自完成某个具体零件的设计和产品造型工作,生成数控加工并在数控机床上完成零件的加工,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控加工工艺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将必要的知识点融于实践技能培养的进程中,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强调以“实践应用”为宗旨,重视学生的综合操作实训技能的训练,并能为后续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和实训实践联系打下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在学院的CAD/CAM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教师把授课重点放在讲授CAD/CAM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一些软件的操作,缺乏将CAD/CAM技术与相关的生产实践项目的结合,导致学生在学完CAD/CAM软件后遇到实际情况却不会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探索当前CAD/CAM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1 目前CAD/CAM技术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体系问题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要求掌握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完成零件产品的图形设计、产品造型、数控加工程序等相关的CAD/CAM工作,最后在车间的数控机床上实现零件产品的切削加工过程。但实际上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讲授CAD/CAM课程时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基本定义、原理及计算机软件的操作上,简单的上机操作代替整个实践教学,对于相关的数控机床加工操作、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刀具等的教学没有融合到CAD/CAM课程内容中去,导致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后虽能够完成零件图绘制及数控加工程序生成,但对于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 生成的加工程序如何在数控机床上实现加工,加工方案中的工艺参数的设定是否适当、加工工艺路线制定得是否合理和生成的加工程序正确性等实践问题缺乏理论依据,加工程序失去实践意义,显然这样的课程教育体系与培养要求相去甚远。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自主完成某一具体零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

1.2 教学资源问题

市场上关于CAD/CAM技术方面的书籍、教学视频等种类繁多,学院的教学以UG、Pro/E、3DMax软件为重点。通常的教材以系统的讲述某一款CAD/CAM软件的绘图及走刀路径的生成以及选择一些零件的绘制及走刀路径的生成方法作为典型案例来实现教学目的。而所选择的零件并非实际生产中的零件,所讲授的知识与生产实践没有联系。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资源相对缺少,使得教学达不到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同时很多高职院校担任CAD/CAM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自于传统的机电类专业毕业,缺乏相应的企业生产实践经验以及对新兴的CAD/CAM技术缺乏深入了解。

2 改革CAD/CAM课程的教学模式

2.1 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

在CAD/CAM应用软件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功能性教学方式,即通常重点讲授各个操作命令的作用、运用和具体的操作步骤,而对于命令之外的联系甚少。采用这种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教师以灌输式教学方法讲解各种命令操作而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学生走上社会难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在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中,讲究注意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强调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提出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即更多的引入企业实践生产中的产品进入课程教学,紧密联系生产实际这样学生到具体工作岗位后才能适应所使用的CAD/CAM软件与学校学的不一样或版本不同等情况,才能更快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另外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动学习态度,以使学生在学习前能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同时在教学中设计很多的学习活动如实践操作、车间实训、任务/项目、学习笔记、学习心得等,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2 将CAD/CAM技术应用到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中

在机械、数控等工科类专业中有多门的专业课程如“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模具设计”、“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产品结构设计”等都安排了相应的课程设计内容,需要学生完成某一机构或零件的课程设计,其中的设计部分以前都是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手工完成这部分的工作。随着CAD/CAM技术的逐渐普及,学会相关CAD/CAM软件的运用已成为当前机械类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的一项专业技能。在相应的课程设计中可以要求学生运用CAD/CAM软件完成零件或机构的二维、三维的造型设计,通过这样的方法增加CAD/CAM软件的使用提高学生对软件掌握的熟练程度,同时在教学教研中进行CAD/CAM软件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和实践研究,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应用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与其它课程设计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实战训练,使学生掌握CAD/CAM在本专业各项设计与建造中的应用,在接触各种实际的和模拟的设计与建造课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提供一个自主、开放的实训环境以及CAD/CAM知识和技能的交流及资源共享的场所

在教学中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启发指导的开放式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宽松的实验环境完成学习,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束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目前学院针对CAD/CAM教学的特点在CAD/CAM训练中心建立多媒体教学软硬件环境,避免了以往的CAD/CAM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上机操作分离的教学弊端,将CAD/CAM教学的教师讲授和学生上机训练同步进行实现学生的边听边练,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同时建立CAD/CAM训练中心FTP服务器,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向学生提供CAD/CAM技术方面的软件、教学资料、课件等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下载服务。学生在学习中也可根据自己设想自创实训项目,设计实训方案和步骤,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完成实训项目。

3 变更课程考核评定方式

学院传统的学生学习课程考核评定是以学生的平时成绩(考勤、作业、操作)加上期末考试的成绩来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这样的考核存在部分学生用死记硬背的答卷方式能获得高分但真正对软件的掌握达不到要求,鉴于此提出采用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监控方式对学生的软件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修改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课程评价体系,以预期学习成果来界定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仅靠理论笔试和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法,建立以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为重点的学习成绩评估体系。在课程的考核中注重学生的理论水平、能力、操作技能的综合考核,实行静态考核和动态考评相结合加强整个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考核。

4 结束语

教师在教学中采取鼓励实践、团队协作等培养学生学习CAD/CAM课程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会分析,多动手实践。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对CAD/CAM课程的学习更有积极性和信心,其动手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增强,掌握的实际操作水平更符合企业的需求,提高了CAD/CAM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友军,余金伟.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32).

[2]曹伟,谢晓巍,谢晓艳.计算机课程研究性教学实施模式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0).

[3]覃岭,李文辉,等.高职《CAD/CAM技术应用》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35).

[4]孙丽霞.高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06(03).

[5]肖国玲.高职院校开放实验室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5(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