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2 09:07: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发展的根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金融生态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创造力的仿生学概念,它借用生态学的理论,为我们理解金融体系的运行及其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动态关系,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金融体系绝非是独立地创造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系统,它的运行更为广泛,还涉及到其赖以活动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等基本环境要素,包括这种环境的构成及其变化,以及它们导致的主体行为异化对整个金融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因此,管理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效率,应当成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一项工作;而且,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通过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来提高金融效率和管理金融风险,其意义是非凡的。
“金融生态”概念的提出,并通过运用它对中国金融运行中的深层次体制和机制矛盾作了深入分析,使“金融生态”开始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吸引资金和资本的流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有助于维持金融系统稳定防范金融风险,最终实现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与金融生态环境的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培育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经济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才能够得到良性循环,城市的投资环境才能够得到改善,融资渠道才能够得以畅通,投资者才会纷至沓来。
金融生态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的表现,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在差异化竞争中品质的体现。一个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投融资基础,国际经济学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资本一般都是向金融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去集中,而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资本往往会远离这些地区。因此,加强改进金融生态环境,无论是对金融业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促进本地区经济健康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各级政府应充分意识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头等大事,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国际化道路至关重要;不懂得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政府,是不合格的政府。金融生态是促进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改善金融生态,不仅有助于吸引资金和资本的流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而且有助于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防范金融风险,最终实现经济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金融生态就是竞争力。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其中企业集群的发展无疑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亮色和主要动力,其在缓解政府就业压力,活跃市场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许多成长型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融资难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更需要不断加大集群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为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助推当地经济的发展。
L市产业集群基本情况
(一)区域内产业集群基本情况
依托产业和资源优势,近年来L市着力培育和发展以块状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目前省市级产业集群10个,省市级特色产业镇47个,具有一定规模非省市级产业集群26个,诸如平铝加工、钢管、轴承保持器、轴承、冷轧板、盐化工等一批产业集群欣欣向荣、茁壮成长,这些产业集群特色鲜明、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市场竞争力强。
(二)L市集群企业融资困难矛盾突出
近年来,L市集群企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势头,但在当前疲弱的经济形势下,仍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从辖区内抽取了轴承生产、铝制品加工和冷轧钢板等三个集群特征明显的行业进行了调研。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企业自身因素。生产经营出现重大滑坡,经营现金流不能覆盖未提折旧的销售收入,各自为政,不能抱团发展,市场销售额明显下降。全国最大的轴承交易市场成交额全年仅110亿元,同比下降16.38%,出口额12亿元,同比减少18%,应收账款大幅增加,企业经营现金流紧张,资金需求缺口较大,部分企业归还银行贷款困难。二是金融支持集群企业融资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随着经济下行程度的加深,银行大幅提高了企业的融资门槛和成本。三是银行金融创新推出的少,抑制了集群企业融资品种和规模。
集群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集群企业融资能力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经营规模、资本实力、管理水平、缺乏有效抵押物、缺乏信用中介的支持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对集群企业融资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此处从企业自身、金融机构、融资环境等方面选取23个主要影响因素。此23个因素具体如下:
集群企业融资效果(M1),企业规模(M2),资金财务状况(M3),企业经济效益(M4),企业成长与发展能力(M5),设备折旧度(M6),偿债能力(M7),领导者能力(M8),员工素质(M9),企业治理(M10),自身信用(M11),融资方式(M12),金融机构的数量(M13),金融机构服务质量(M14),金融产品创新(M15),金融机构对集群企业信贷额度(M16),信贷利率(M17),金融机构对集群企业态度(M18),法律法规(M19),政府宏观政策(M20),社会担保系统(M21),集群企业信用评估系统(M22),信息不对称(M23)。
根据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邻接矩阵A,判断每2个要素间是否存在二元关系,构建邻接矩阵A,邻接矩阵A的元素ija定义为:根据各要素相互关系,得出邻接矩阵。
可达集R(im)是指在可达矩阵中is可到达的诸要素所构成的集合。前因集A(im)是指在可达矩阵中可到达im的诸要素所构成的集合。R(im)∩A(im)=R(im)。根据可达矩阵S列出各要素的可达集R(im)、前因集A(im)以及共同集R(im)∩A(im),因素M1可达集等于它的可达集与前因集的交集,即R(M1)=R(M1)∩A(M1),要素M1作为层次结构模型的最高级,L1={M1};找出最高级M1后,根据R(im)∩A(im)得到:L2={M12,M13,M14,M16};L3={M15,M17,M18,M19,M21};L4={M11,M22,M23};L5={M2,M3,M4,M5,M6,M7,M9};L6={M10,M20};L7={M8}。
在进行层次划分以后,每级要素中可能有强连接要素存在,通过判断发现,在集群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集合中,强联通块存在于要素{M11,M22,M23}、{M2,M3,M4,M5,M6,M7}及{M3,M9}中。根据层级划分以和强连通块的划分建立多级梯阶结构模型图,得出影响集群企业融资能力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此影响关系如下:
金融机构要素和融资方式是影响集群企业融资能力最直接的因素。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多,会增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导致服务成本的下降,金融服务质量的上升,也为集群企业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得融资方式多样化。金融机构服务质量会影响集群企业融资过程的时间和成本。
法律法规、信用信息系统、信贷额度等为影响集群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因素。法律法规是对集群企业融资活动最基本的规范和保障,信贷利率、社会担保系统、集群企业自身信用、集群企业信用评估系统、信息对称程度、金融机构对集群企业的态度、金融产品的创新,都直接影响着集群企业的信贷额度。
集群企业自身要素和国家宏观政策是影响集群企业融资能力的最根本因素。通过分析,可得出影响集群企业融资能力的最根本要素分别为集群企业自身要素和国家政策,而政策因素相对而言是恒定不变的,集群企业自身因素相对而言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决定集群企业的融资能力强弱的最根本因素在于集群企业自身。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创新实践
(一)轴承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信用大联合体运作模式
某地地处L市西部,大小轴承企业 2000余户,基本以轴承锻件、轴承制造为主,集群特征明显。由于商业银行借贷准入门槛过高、贷款审批程序复杂且担保条件较为苛刻,大部分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满足需求的金融支持。为了支持集群企业发展,进一步开拓业务,深入发掘市场潜力,某商业银行率先开发了大联保体整体授信业务。
大联保体就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体工商户或中小企业组成联保小组,通过缴存担保基金和签署大联保协议为联保体内成员借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的业务模式。通过大联体发起人、联保体成员可以较好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利用发起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组建大联保体变“零售”为“批发”,实现批量营销,可以更加有效的控制业务风险。
(二)L市浙江商会集群企业融资“一会一公司一联保体”运作模式
浙江投资企业商会L分会即“L浙江商会”是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法人社会团体,商会现有会员200余名。为了支持浙商集群企业发展,2012年,银行和浙江商会L分会紧密合作,由浙商成员出资成立专为会内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L浙商联合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担保池”资金的监管方。加入担保联合体成员由商会成员自由组合,经商会推荐,报银行审批。所有贷款企业追加个人财产反担保措施,推荐人一并提供,且联合体内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如会员企业银行贷款出现逾期或无法归还情况,由担保池资金代为偿还,银行债权债务转嫁入商会,确保会员在银行无不良信用记录,且由担保单位L浙商联合投资有限公司负责5日内补齐担保池金额。
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现实选择
要解决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难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企业集群的优势特点,扬长避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营销模式创新
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加强对新型融资模式、服务手段、信贷产品及抵(质)押方式的研发和推广。要针对科研成果转化市场目标、产品上下游供销链条、物流运行环节、服务外包合同需求、农商对接市场衔接以及产业转移市场趋向等特点,设计各具特色的单一产品或组合产品。要根据集群客户实际,制定可靠、简捷、可供选择的多种担保形式,提倡集群中小企业最高额抵押循环贷款,集群客户联保融资、商贷通、网贷通等多种经市场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融资担保方式。
(二)加强产品研发
1.团体贷款模式。根据L市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商业银行可考虑尤里斯教授创立的Grameen 银行经营模式,改变单一客户的营销方式,开展集群整体营销。把产业集群看成一个团体,对团体企业采取集中授信,如此,既能节约银行业务成本,又能满足适合集群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数量小、频率多的特点。团体内任一单一成员在联保协议书上签字确认,团体内每一个借款人需对其他人的贷款偿还负连带责任义务,每个成员注重对各成员的生产经营、历史信誉等资信状况进行审查,成员之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因而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有利于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样既可以解决单个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又能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2.互助担保融资模式。互助担保融资模式是指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联合担保向金融机构融资的模式。以某镇轴承加工企业集群为例,早在2009 年,该镇成立了以龙头企业为首,汇集近20家轴承企业的类似俱乐部制担保方式,服务于集群内中小企业。截至2012 年9月末,依托于该担保俱乐部共有4家商业银行向集群内多家中小企业累计办理融资100余笔,总计金额2.3亿元。
3.企业间融资机构模式。该模式是指建立基金,在中小企业集群内建立个体企业间的相互拆解的内部融资机构模式。内部融资机构采取会员制,各会员企业缴纳会费,形成小企业集群基金。基金建立模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共同投资设立股份制风险投资公司,为会员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临时急需流动资金而提供互借贷,帮有紧急资金需求的企业度过难关。
4.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融资券。根据当前国家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政策,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成功发行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借款主体还款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担保进一步增信的问题是中小企业集合发债成功发行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集合发债,需要资本市场评级AA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提供担保;二是政府专项资金扶持。集合债券的发行离开政府的支持,参与各方会失去兴趣;三是企业能够承受的发债成本,目前发债成本大约在年息12%左右,成本过高,企业发债积极性就会下降。四是主承销商实力也是发行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企业集群化发展是我国中小企业降低自身经营风险、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区域竞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L市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按照地理位置的划分龙头带动形成了本区域不同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为了促进本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解决企业规模扩张过程中融资难问题,商业银行就有必要积极充分进行集群融资模式的制度创新,尽量避免劣势和风险因素,同时也要善于同机会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L市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高文兵.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存在的问题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2
2.梁嘉骅.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态.华东经济管理产业经济,2007.4
3.刘长全.国外产业集群发展状况与集群政策.经济研究参考,2009
4.蒋志芬.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与模式.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
中小企业如今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的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3%,生产的商品约占社会销售总额的58.9%,商品进出口额占总额的68%左右。 “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我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外宏观经济问题愈加显现。国际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房地产、金融泡沫破灭;消费者需求明显下滑,实体经济仍陷于衰退。国内,转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困难重重;投资过热使得宏观调控有所加强,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国内消费增长相对缓慢,长期依赖投资、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弊端日益凸显。在投机、金融危机、美元贬值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因素众多。大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国内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据经济观察报报道,“2008年上半年,浙江规模以上亏损企业有1.07万家,亏损面达19.6%。在浙江有超过1200家的企业已经关门歇业关停。” 就全国而言,2008年上半年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
2009年,尽管国家制定、实施了刺激经济的各类政策、措施,但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依然存在着市场需求明显减少、盈利大幅下降、亏损状况严重等问题。
一、目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政府不仅应保持宏观经济的稳步增长,还应积极采取措施,持续激发微观经济活力。从数量、影响程度上看,中小企业已成为微观经济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政府应积极向中小企业提供有积极外部性的公共物品,尤其当企业面临着严峻宏观环境的时候。
在2003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对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责任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和系统性的规范。例如,该法规定了“国家对中小企业实行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的方针”。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多年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陆续制定了许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组织协调机构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商务部等14个部门共同成立了全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发改委设立了中小企业司。到2007年末, 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设立了中小企业厅或中小企业局,部分省区市设立了专职的处、室。包括贵州在内的许多省、区、市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提供帮助申请政府扶持措施等服务工作。
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信息办和原信息产业部共同组织建立了以大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联盟。
2009年9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2.创业扶持
国家在场地、设施、税收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创业。例如,向符合规定的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国家对符合条件的新设立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了扶持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并将其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事项。2003年-2007年,国家向超过6.4万户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创业指导和综合服务。
国家对认定的高新技术创业风险投资项目给予注资等多方面的扶持,重点是节能环保、集成电路和软件、通信等九个领域。
国家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形成有效采集和定期制度。
上海市面向小企业创业构建了政策、服务、金融、信息、人力资源等六大支持体系、市区街道三级创业服务网络。
3.资金
国家在中央财政预算中设立了中小企业科目,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的项目、与大型企业协作配套的项目等。并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拨出一部分资金,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中国人民银行鼓励商业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产品。,扶持措施。国家正修订《贷款通则》,制定融资性担保管理办法。,扶持措施。国家要求国有银行必须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要求国有银行改进小企业贷款呆账核销工作,改进中小企业贷款的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机制。同时,国家积极推动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的设立工作。小额贷款公司正在试点。国家正在制定关于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股份制金融机构的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变为村镇银行。国家要求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采用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灵活抵押方式。
国家开发银行与国家发改委合作建立了300多个中小企业贷款平台。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提供了政策性贷款。商业银行推出了多类特定贷款品种,如无需评级、授信的中小企业快速贷款。有的地方政府设立了地方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牵头组建了中小企业融资联席会,向重点中小企业提供贴息贷款,设立融资性租赁公司。有的地方银监部门对商业银行设立了小企业贷款指标。
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证券市场的中小板上市企业数量持续扩大。2009年,设立了创业板证券市场。
2008年起,国家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
国家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投资保障等方式促进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中小企业。相关政府部门提出,适当补偿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中小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向创业中小企业所接受的创业投资企业投资管理服务、创业投资公共平台提供资助。
各级政府积极推进以信用征集、信用评级、信用信息数据库、信用为主的中小企业信用制度、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工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鼓励中小企业合法的互融资担保行为。部分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进行了区域性再担保试点工作。2003-2007年,对超过20多万户中小企业开展了信用等级评价和信用信息征集工作。对700多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免征3年营业税。有的地方对符合规定的中小企业提供免抵押信用担保贷款额度,对担保机构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给予资助。
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小企业营业税、所得税和增值税减免的优惠政策。2010年,国家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高于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采取应纳税所得额减半、所得税率减为20%的优惠政策。对国家鼓励的投资项目,可对自用进口设备等免征进口关税。,扶持措施。国家允许中小企业提出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申请。国家对一些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的、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采取了阶段性缓缴社保费用或降低费率的措施。
4.技术创新
国家对中小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创新项目、为大企业产品配套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贴息优惠,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经认定的创新型企业予以资助。国家引智专项经费对认定的聘请外国专家项目、引智示范推广项目给予资助。对中小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小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维持等费用予以资助。有的地方对认定的产学研项目给予资助。
各级政府通过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技术转让服务。推动实施“专利服务中小企业”活动。鼓励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5.市场开拓
国家通过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国际市场。设立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要求各级政府对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中小企业产品优先采购。
6.社会化服务
国家鼓励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培训、融资、营销等各类服务,向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组织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中小企业信息网络体系。中小企业网总站和分网已拥有100万企业会员,日均点击量超过50万次。
7.提高企业管理能力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开办了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培训班。有的地方通过专家委员会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有的地方政府与管理咨询机构合作向个别重点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有的向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管理咨询项目提供资助。有的向企业推荐经过筛选的管理咨询机构。
通过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中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讲堂”、“创业者家园”公益培训、企业成长培训等,向中小企业提供了许多免费的管理培训。2010-2012年,实施面向100万家成长型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培训计划。
8.国际合作
我国政府与美国、法国、新加坡、德国等多个国家签署了中小企业合作协议、中小企业合作备忘录。举办了多次双边中小企业政策磋商及亚欧会议中小企业部长级会议。联合多国举办了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推动建立中意中小企业基金。国家发改委与英国国际发展部合作开展了中小企业政策支持体系项目。
二、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常见问题
2006年及之前的数年中,以中小企业为企业主体的浙江、广东地区的出口额、增加值的年增长率都达到20%-30%之间。但到2007年,上述年增长率下降到了10%左右。2008年1-2季度,相关年增长率继续持明显下降。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并非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而产生。正如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王新奎所指出的,中小企业的问题,实际是全局的问题。以下从经营理念、企业战略、营销、运营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常见问题。
1.经营理念
据调查,多数中小企业创办人的知识水平并不高。受知识水平有限、利己主义思潮、一些领域法纪松弛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经营者在经营理念上存在着严重缺陷。
急功近利,注重短期收益,忽视长期利益。
侧重于采取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有的还采用一些落后的家族经营方式。忽视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意识比较淡薄。容易出现生产伪劣产品、污染环境、安全管理松懈、安全隐患、安全事故多等违法违规现象。
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广阔而丰富的市场机遇,带来了优越的外部发展空间,使得大量中小企业在内部管理水平不高、综合实力较弱的情况下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掩盖了不少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问题。
2.企业战略
倾向于采用粗放的发展方式。大多数中小企业集中于普通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加工贸易产业,较少进入高新技术产业。
众多企业不顾自身的优势、劣势所在,热衷于进入在短期内能获得高额利润的产业。如房地产业、采矿业、钢铁业、有色金属业、建材业、娱乐业、餐饮业等。
众多企业习惯于从短期角度来选择盈利模式、管理方法,不注重培育可持续的竞争力,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不足。高附加值产品少,常常依赖于低成本竞争,压低劳动者待遇;随意排放污染物,随意消耗土地、自然资源;甚至不顾法规限制,沉迷于通过、徇私枉法来获利。
3.营销
大量中小企业将营销投入、营销环节较少的国外市场作为主要目标市场,而将一定范围内营销难度较大的国内市场放在次要位置。当发达国家高度负债的发展方式难以维系、出现金融、经济危机时,这类对国外市场过于依存的企业的市场需求急剧减少。,扶持措施。以广东地区为例,2006、2007年出口额的年增长率同比超过30%;而2008年第一季度增长率同比为9%,第二季度同比为3%。此时,这类企业很容易陷入困境。
许多中小企业惯于采用低价竞争的营销策略,轻视以质取胜、以创新谋优势的营销策略;不重视新的营销方法,以设立网站为例,据调查,只有17%的中小企业开设了企业网站。
许多中小企业轻视品牌建设,轻视自有品牌,乐于以附加价值低的生产车间角色从事贴牌产品制造业务。
4.运营
设备、工艺技术水平不高,甚至较低。中小企业往往在设备、工艺技术上的投入较少,不少企业靠增加劳动力投入来弥补设备、工艺技术投入的不足。
对信息化建设比较轻视,投入不足。多数的信息技术应用只限于外网、内网构建、微软办公软件应用。近年的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指出,我国中小企业计算机的普及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泰国、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扶持措施。只有9%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4.8%应用了ERP,16.7%有自己的网站,14%有企业门户网站应用。
许多中小企业不是通过提高运营管理水平来降低成本,而是着眼于压低劳动者的薪酬。当原材料采购成本、劳动力薪酬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时,大量中小企业出现难以运营的局面。
5.研发
目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着研发投入少、重模仿、轻研发的现象。在中国,国外组织、个人的专利登记数曾经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高于国内组织、个人的登记数。这一情况直到2005年才得以改变。国内企业不仅在大量的高新技术、设备上依赖于国外,甚至于常用的数控机床、纺织机械也有70%是从海外进口。
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国内企业经营者不重视研发职能或是研发管理比较薄弱。这方面与一些海外先进企业相比,差距明显。以日本精工爱普生集团为例,该公司研发部门中的知识产权机构有约400名员工。其专利检索数据库有上千万项专利信息。有些专利检索能力已经超越了日本的国家机构。
具体到国内的中小企业,此类问题更为普遍,自主创新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平均数量更少。
6.财务
许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现金流状况不佳,乃至因缺乏现金而经营困难。有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不严,坏账损失严重。有的企业账务混乱,导致决策困难。有些企业偷漏税严重,法律制裁风险高。有的企业出现内部人员贪污、挪用公款的现象。
一方面,因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不规范;一方面,因为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少、不易获得担保;银行融资困难,发行债券、上市融资的机会很少。相应地,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高。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介绍,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利率常常高于9%,总成本超过10%,民间借贷的利率则超过了30%。
7.人力资源
由于我国曾长期处于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大量中小企业的创办者、早期经营者文化素质不高,管理能力较弱,管理意识较落后,对人力资源工作相当不重视。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相当匮乏,员工素质相对较低。据调查,在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占中小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不到10%,初中以下学历的员工所占比例则达到约60%。
许多中小企业缺乏正常的人力资源投入,员工无法享受到依法应有的工作待遇,无法获得依法应有的劳动报酬。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责任心不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调查,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占企业总投入的比例非常低。
三、目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措施的不足之处
关于目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措施的不足之处,除了制度建设待加强、需要进一步统筹、安排、扶持资金规模有限、资金安排不均衡、管理不严、服务内容待扩展、监督检查不够以外,还有一个重大不足是目前的支持措施还不能比较有效地面向那些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对解决关键问题所起的作用还比较有限。
下面将目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措施所起的作用按经营理念、企业战略、营销、运营、研发、财务、人力资源进行分类,并与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常见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表1:对目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措施所起作用的对比分析表
序号 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常见问题 目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1 经营理念:受知识水平有限、利己主义思潮、一些领域法纪松弛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经营者急功近利,忽视长期利益;侧重于采取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忽视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意识比较淡薄。 a.国家开展了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中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讲堂”、“创业者家园”公益培训。 b.2010-2012年,实施面向100万家成长型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培训计划。 2 企业战略:倾向于采用较低层次的发展方式,大量集中于普通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顾自身的优势、劣势所在,热衷于进入在短期内能获得高额利润的产业;习惯于从短期角度来选择盈利模式、管理方法,高附加值产品少,常常依赖于低成本竞争,压低劳动者待遇;不注重培育可持续的竞争力,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不足;甚至通过、徇私枉法来获利。 a.国家相关部门对符合条件的新设立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 b.有的地方政府面向小企业创业构建了政策、服务支持体系。 c.国家发改委开办了中小企业管理咨询培训班。 d.有的地方通过专家委员会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有的地方 与管理咨询机构合作向个别重点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3 营销:大量企业将营销投入的国外市场作为主要目标市场,过于依赖,而把国内市场放在次要位置;许多中小企业惯于采用低价竞争的营销策略,轻视以质取胜、以创新谋优势的营销策略;轻视品牌建设,乐于从事贴牌产品制造业务。 a.国家通过贸易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国际市场。 b.设立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 c.要求对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中小企业产品优先采购。 4 运营:在设备、工艺技术上往往投入较少,水平不高,不少企业靠增加劳动力投入来弥补不足;对信息化建设比较轻视,投入不足;许多企业不是通过提高运营管理水平来降低成本,而是着眼于压低劳动者的薪酬。 a.相关部委牵头组建了以大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联盟。 b.有的地方政府面向小企业创业构建了信息支持体系。 5 研发:普遍存在着研发投入少、重模仿、轻研发的现象;研发管理比较薄弱;自主创新产品、自主知识产权更少。 a.政府通过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转让服务。 b.推动实施“专利服务中小企业”活动。鼓励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c.国家对中小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创新项目、为大企业产品配套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贴息优惠,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d.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实行税收优惠。对经认定的创新型企业予以资助。 e.国家引智专项经费对认定的聘请外国专家项目、引智示范推广项目给予资助。 6 财务:许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现金流状况不佳;有的应收账款管理不严,坏账损失严重;有的财务信息混乱,导致决策困难。有些偷漏税严重,法律制裁风险高;不易获得担保,银行融资困难,发行债券、上市融资的机会很少,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高。 a.中国人民银行在2008年要求商业银行的小企业信贷投放金额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增加量不低于2007年。 b.国家正修订《贷款通则》,制定融资性担保管理办法。国家要求国有银行必须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要求国有银行改进小企业贷款呆账核销工作及相关的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机制。国家要求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采用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灵活抵押方式。国家积极推动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的设立工作。 c.小额贷款公司正在试点。国家正在制定关于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股份制金融机构的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变为村镇银行。 d.有的地方银监部门对商业银行设立了小企业贷款指标,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提供了政策性贷款,国家开发银行与国家发改委合作建立了300多个中小企业贷款平台。 e.2008年起,国家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 f.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设立了创业板证券市场。 g在中央财政预算中设立了中小企业科目,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向符合规定的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h对认定的高新技术创业风险投资项目给予注资等多方面的扶持。国家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投资保障等方式促进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中小企业。,扶持措施。 i.各级政府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工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鼓励中小企业合法的互融资担保行为。部分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向创业中小企业所接受的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公共平台提供资助。 j.有的地方政府面向小企业创业构建了金融支持体系。有的地方政府向重点中小企业提供贴息贷款。 k.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小企业营业税、所得税和增值税、自用设备进口关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的减免优惠政策。国家对一些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的、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采取了阶段性缓缴社保费用或降低费率的措施。 l.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 7 人力资源:大量企业的创办者、早期经营者文化素质不高,管理能力较弱,管理意识较落后,对人力资源工作相当不重视;人才相当匮乏,员工素质相对较低;缺乏正常的人力资源投入,员工工作待遇偏低,员工的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 a.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中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讲堂”、“创业者家园”公益培训、企业成长培训等,向中小企业提供了许多免费的管理培训。 b.2010-2012年,实施面向100万家成长型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培训计划。 c.有的地方政府面向小企业创业构建了人力资源支持体系。 从上表可以看出,目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措施主要面向的是中小企业的财务
职能问题,其次是研发职能问题;而在经营理念、企业战略、营销、运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措施则较少。正如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教授所说的“资金紧缺不是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也不是资金短缺等财务问题,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应过多地面向中小企业的财务职能。
四、激发微观经济活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1.激发微观经济活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将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到较高的水平,是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例,只有将广大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到中等或较高水平,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成本才比较能够处在一个贷款方可接受的水平,各项信贷扶持政策才能真正发挥效用。曾主管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欧新黔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已经到了以提高素质为主的发展阶段。温州创新工商管理培训中心主任殷海江认为,中小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组织管理能力建设较差,不论人员培养、管理流程、制度建设、技术研发、品牌塑造都缺乏手段,导致面对从紧的外部环境时缺少竞争力;企业抵抗外部风险最好的办法是练好内功。
尽快、逐步地帮助多数中小企业将管理能力提升到中等或较高水平,是将中小企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根本方法,是解决中小企业在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所面临各类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当前的经济状况从政策层面上来讲,更多取决于微观,取决于企业应对环境的能力;应更多地培养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能力。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王新奎曾经举了一个实例,上海市工商联纺织协会的众多中小企业会员在2007年遇到了严重的经营困难,通过集思广益、共同协作,投资成立了一家新的企业,以此竞标获得了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经营商的资格,使得大家的经营状况普遍得到了扭转。
因此,制定、实施好以管理支持为重点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是激发微观经济活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应由以财务支持为重点转向以管理支持为重点。
2.制定、实施好以管理支持为重点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1)在实施其它支持政策的同时,将财力、人力资源重点投向中小企业管理支持领域
(2)以中小企业管理咨询专家、专业管理咨询机构相结合的方式向符合优先扶持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或资助管理顾问服务
政府部门应组建中小企业管理咨询专家团队,重点在经营理念、企业战略、研发等职能的疑难问题上向符合优先扶持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管理顾问服务。由政府承担中小企业管理咨询专家的服务津贴、费用,由企业为主(如企业评价权重占60%)、政府为辅的方式来评价管理咨询专家的工作绩效。
同时,政府部门应资助符合优先扶持条件的中小企业选择有资格的专业管理咨询机构的管理顾问服务。可按企业的财力状况,资助管理顾问服务费用的50%-80%。具体而言,企业应按统一的规定实施招标,由多家管理咨询机构投标,提出各自的方案、实施时间、实施人数、服务价格,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由企业择优选择管理咨询机构。政府可制定各类管理顾问服务费用的基准及上限。相关部门应建立对此类管理咨询机构的评价、监督机制。在咨询项目完成后的半年、1年,分两次由企业、政府部门共同评价管理咨询机构的工作绩效,企业评价可占60%的权重。开展此项工作时,由于具有良好管理顾问能力的管理咨询机构数量目前比较有限,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逐步开展。政府也应更多地开展相关管理咨询机构、人员的培训工作。
(3)以更大的力度、更多样的方式组织、资助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工作
在加强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中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讲堂”等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同时,资助成长潜力大的中小企业的一些管理人员参加其它正规的企业管理培训或学历学习、职业资格培训。
(4)资助、鼓励管理人才到中小企业就业,降低其就业风险
人力资源是组织的第一资源。相关部门可向符合一定素质、才能条件的中小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保障较高的失业保险、服务津贴等多种资助,采取各类措施帮助中小企业缓解管理人才紧缺问题,增强对管理人才的吸引力,鼓励管理人才到中小企业就业,降低管理人才到中小企业工作所面临的较高就业风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6)04-0020-04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根本矛盾
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党和政府的文献文件中一直采用的是“县级经济”概念,其实“县级经济”和县域经济是两个性质和内涵都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行政经济概念,而后者则属于区域经济概念,是和城市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指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区域单位,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源、资本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因此,县域经济在内涵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矛盾(主要指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这一矛盾束缚了县域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阻碍了县域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二元结构矛盾主要表现为:
1.市场化与小农经济的矛盾
市场经济与传统生产方式之间不可避免存在着尖锐矛盾,突出表现为“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即小生产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县域经济推进工业化及农业产业化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小生产方式与农业产业化对资源配置合理性的要求相矛盾;二是与农业产业化对经营规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与农业产业化对农产品技术含量的要求相矛盾;四是与农业产业化的开放性、灵敏性的要求相矛盾。江苏宜兴的板栗、百合等传统农产品由于加工、分级等技术不过关,市场销量不理想;蔬菜由于农药残留,市场前景不乐观,不仅导致了农产品优质化进展缓慢,也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农产品加工的升级和龙头企业层次的提高,很不利于农业企业的国际化竟争。如果不解决小生产方式的制度,推行农业产业化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如何解决“小农户”和“大农业”的矛盾,是县域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2.工业化与农业经济的矛盾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任务中的第一条,也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县域经济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县域经济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它的核心问题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与工业化矛盾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两个率先”的实现。表现为:一是农业比重过大与新型工业化的矛盾。2004年宜兴服务业比重占34.6%;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设施严重落后;工业生产格局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状况,使目前推动县域新型工业化的社会成本很高。二是乡镇企业集聚度差与新型工业化的矛盾。发端于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苏南模式”,它的典型特征就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遍地开花,“小工业”与“大农业”矛盾非常突出。三是县域消费市场的萎缩与新型工业化的矛盾。从2003年统计资料来看,城镇居民的人均饮食开支是1958元,农民的食品开支是820元,差距是2.41;城镇居民非食品的开支是3040元,农村居民的非食品开支是850元,差距是3.61。2004年,宜兴农民人均纯收入606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40元,农民所享受的教育、卫生、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还相对较低。县域消费市场相对萎缩,新型工业化没有牢靠的社会基础。
3.资源瓶颈与规模经济的矛盾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效益经济,只有规模经济才能产生效益。要达到规模经济,首要的是大规模的投入,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实际上,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存在着“瓶颈”问题,即资金、技术和人才的短缺。首先,由于现行财税体制的向上集中性,造成县乡财政普遍拮据,产业投入严重不足。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2004年财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县乡财政收支缺口已不少于1万亿元。绝大多数县域都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其次,目前中国的科研、教育、资本、人才、信息等活性资源在大城市高度集中,造成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力严重不足,从而形成县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脱节的局面。再次,县域居民可支配收入少,消费力低下。目前县域人均社会总产值是全国平均水平70%,相当于大中城市的1/4,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大中城市的1/3,仍有2/3的农民由于收入低而缺乏消费能力。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新路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实质上是传统社会遗留问题的集中表现。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制度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城乡分割的歧视性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县镇行政管理及公务员薪酬制度等方面。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以宜兴为例创新宜兴经济发展思路,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新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
目前我市的工业化水平较低,传统产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分量不足;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偏少。解决以上产业结构性矛盾唯一的选择就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也是当前应对宏观调控、提高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路:
第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经济增量。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自主创新为主,积极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工业总量增长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强化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工业运行质量。按照宜兴市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要求,以非金属材料和氢燃料电池两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以及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为依托,加快崛起精细化工及医药制造业、高技术环保产业、新型建材复合材料制造业、新能源制造业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积极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快对纺织、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竟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全面推进宜兴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开放是现代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经济一体化对县域发展的基本要求,也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开创空间。宜兴市的开放型经济是一条“短腿”,2005年,市委、市府提出了“学赶江阴,三年翻番”的奋斗目标,把发展开放型经济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主攻产业关联度大的龙头项目,大力拓展引资领域,扩大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利用外资规模,延长产业协作链,壮大工业基础,为新型产业开辟道路。
第三,尽快建立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体系。建立前瞻性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规划和专题规划,突出搞好市及中心镇的工业园区规划,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提高县域工业集聚水平。综合规划应该包括发展战略规划、产业规划、交通网络规划、乡镇驻地规划、县城建设规划和城镇区位功能规划等。利用园区规划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以园区为载体,将中小企业集中,发挥工业的集聚效应;通过园区招商,将外来企业集聚到园区,引导县域中小企业加入到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中去;积极发展配套经济,扩大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外延,重点培育电线电缆、化纤织造、环保、陶瓷、服装服饰、精细化工、机械铸件等七大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形成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基地。
第四,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新型工业化必须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壮大县域经济,推进现代化进程。农民素质已经成为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抽样调查显示,宜兴市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1.4%,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数只占15.7%。在劳动力转移人数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2.3%。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有一种本能的拒绝感、离异感和观望感。因此,政府必须尽快花大力气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网络建设,让农民尽快接触信息化,接受现代文明。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教育,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创新农村就业分流机制,引导部分农民去发达城市打工。新型工业化还必须同县域特色资源开发相结合,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形成宜兴具有山区、圩区、渎区区域特色的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将工业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培育县城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壮大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基础。
2.创新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有效解决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市场、小农户”的矛盾,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目前,问题的关键是“中介缺失”,农户在与企业关系中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控制权完全掌握在收购企业中。为此,有关专家提出一系列的“公司+农户”模式:公司+信息型龙头企业+普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公司+信息型农业大户+普通农户,等等。但这些模式中都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项目的盲目引进破坏耕地、资本排斥劳动、公司一旦亏损就撤资导致农民更大亏损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注意三点:一是继续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一体制基础。二是强化村集体的经济组织功能。条件好的村可以参照以色列的“基布兹”模式,搞有特色的村级合作经济;一般村最好以村集体作为农民代表同企业进行谈判,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换取农民就业、纳税、社会保障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必须有充足的资本投入和现代金融体系的支持,这就要求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必须进行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改革。四是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科技进步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保证。所以农业产业化对于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虽有极大的正面贡献,但这种贡献不可能长期延续。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前途,核心问题仍在于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竞争力,使我国农业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地位,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3.创新县域国土管理体制
我国的土地资源虽然总量巨大,但人均土地拥有量很少。宜兴市仅有耕地50多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5亩,且质量较好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97.476万亩,用地指标仅有3300亩,而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因此宜兴市土地负荷相当沉重,人地矛盾也相当突出。
保护耕地资源应该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工业化发展需要工业园地。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土地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要尽快由法律确认下来;另一方面,作为县域政府,要努力搞好土地经营,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具体方法是先建立县级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在此基础上,政府再采取以下做法优化配置土地资源:(1)建立土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完善土地市场运作机制;(2)建立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制度,保证政府稳定的土地收益;(3)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形成统一完善的土地市场体系;(4)建立市场化的土地开发机制,为土地资本运营制度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4.创新县域行政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2-0097-04
1.甘肃实施生态资本战略的现实依据
1.1甘肃选择发展战略的优劣势分析
1.1.1发挥核心优势,激发后发优势,实现“富省“目标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放思想,冲破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束缚,准确、科学地把握省情,找准最大优势,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思想。甘肃作为一个后发欠发达省份,所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亟待破解的难题越来越多。如果不能找准优势,扬长避短,实现后发优势,我们将错失发展良机。甘肃所具有的区位优势、能源原材料优势、交通通信优势、科技和人才优势等,有些只是潜在的优势,有些优势随着其他地区的快速发展已经丧失。生态是甘肃最核心、最独特的优势。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就要搞好生态建设,突出山水之秀,黄河之美,丝绸之路之奇。同时,生态又是甘肃最大的劣势,生态十分脆弱;发展的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十分不利;环境污染加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产业结构高能耗、原材料消耗大,初级产品多,产业链短;等等。扭住生态这个“牛鼻子”,就是抓住了甘肃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1.1.2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和国家宏观政策也为甘肃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带来了新机遇。首先,“又好又快”是国家今后发展的导向,甘肃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就从发展战略的层面,解决了甘肃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的矛盾,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又实现了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既好又快的发展模式。其次,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就可以充分发挥甘肃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制约甘肃的劣势,变劣势为优势,培育今后发展的基础和资源。第三,实施“生态资本”战略,能够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同时,实施这一战略也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的新要求,据一项调查表明,兰州市民对环境的关注度达97.6%,满意度只有五级评分制的2.71。说明人们对优美环境、优良生态的需求与现实环境质量存在巨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1.2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1.2.1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迅速变生态“原系统”无形化的存量资产为“有形化”资本,为甘肃的发展带来丰厚利润收益。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积累,甘肃各地的生态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态的存量资产已相当可观,但是这些生态的存量资产,仅仅处于生态的“原系统”状态,并没有成为“生态资本”,更没有成为整合其他优势资源的“生态资本”战略资源。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将生态的“原系统”,迅速变成生态“有形化”资本,产生不可估量的“附加值”。
1.2.2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提升和优化甘肃的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甘肃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接续性差、关联度低、资源消耗型产业多、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多、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实施“生态资本”提升战略,既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又可以有效地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提升和优化甘肃的产业结构。“生态资本”战略的内在要求,就是要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甘肃早已把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但多年来受制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巨大惯性,缺乏有效的实施路径,生态资本战略应当是新兴工业化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1.2.3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改变甘肃城市环境质量,树立城市新形象。甘肃的许多城市由于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加之工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生产生活能源结构以煤炭消耗为主,每年一进入冬季,大气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多年来,环境问题始终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但由于历史的欠账太多,特殊的地理条件,改善甘肃城市如兰州、白银、金昌、嘉峪关等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防治的局面。
1.2.4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整合甘肃的旅游资源,大幅度地提高甘肃的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辐射源”。甘肃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仅森林公园就有十多处,且都是非常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资源更是随处可见,但旅游业并没有成为甘肃的支柱产业,运用“生态资本”战略,就能整合甘肃的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增强旅游产业实力,成就“旅游旺省”的目标。到那时,旅游业必然成为甘肃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成为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主导产业,对GDP的拉动作用将十分明显。
1.2.5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实现“城市要素”集聚战略,为甘肃城市今后的发展和建设开拓出新思路和新天地。甘肃城市的自然地理形态大多相同,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和多山的自然地理形态,使得甘肃的城市大多都不像东部平原地区的城市有充足的发展空间,给城市的发展设置了障碍。使城市的建设用地少,城市的发展空间受局限,目前兰州城市建设量已过于拥挤。实施“生态资本”提升战略,就是要实现“城市要素”集聚效应,打破地域局限,建设“绿色都市”和“紧凑城市”,实现多中心的、组团式城市群落。“紧凑城市”是一种能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它是相对于“摊大饼”式的城市无序发展的形态而言的一种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城市规划政策中的核心要素。
2.甘肃实施生态资本发展理念的战略架构
2.1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导战略
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其内在要求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以清洁能源代替高污染的能源,加强技术更新,减少排放,降低污染,进行“清洁生产”。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理念,它是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通过良好的企业管理、合理的工艺改进实现这一目标。“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形成“微观――中观――宏观”连续配套、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微观的层面上,运用法规和政策的引导,规范和调整企业行为,使企业形成系统内部的小循环,刷新企业的目标系统、研发系统、生产系统、销售系统和自处理系统。从中观的层面上,加强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度,形成产业接续,特别是在产业园区的建设上,利用企业“出城入园”的机遇,鼓励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企业的清洁生产、企业间副产品的交换、污染防治、合作培训、共同参与以及技术创新,使园区内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形成企业之间的“闭锁式循环”。从宏观发展层面上,通过在全社会推广循环经济的政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整个社会层面生产与消费、企业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大循环。对于甘肃的一些城市来说,首先改变城市垃圾简单填埋的处理方式,对城市垃圾进行环保化的层层处理,有机回收,形成回流产业,对回流产业来说,垃圾没有废物。其次要树立环保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的观念。
2.2发展新兴产业的创新战略
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的“总枢纽”就是实施生态资本战略。生态资本提升战略主导下的产业发展战略,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战略。有回流产业、生态旅游业、都市现代农业、白色农业、精致农业。还有其他生态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等。发展这些产业,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兰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强市”的目标。
2.2.1发展新型能源产业,开发新型能源。这符合国家的能源战略,谁先发展,谁就占领了新能源的高地,就会享受到国家的有关政策优惠,就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这些产业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有:风电、生物发电、太阳能利用、浅表地热资源利用等。中国核能集团看好甘肃的风能资源,已在甘肃成立了西北风电公司。甘肃已在河西建设了风能发电厂,意欲打造全国的陆上“三峡”;全省农村正在大力推广沼气能源的应用;兰州市也已建成一座牛粪发电厂,兰州温泉大酒店就是利用浅表地热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的范例。应该加强新能源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发挥甘肃光照资源丰富和发电机电装备领先的优势,积极发展新能源,争取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2.2.2打造“生态绿洲”品牌,在推进生态生产、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等生态建设的基础上,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契机,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为依托,把精致农业与文化、休闲结合在一起来做,着力打造“生态绿洲”品牌,使这一品牌成为甘肃的新“名片”。
2.3建设“森林城市”的新发展方向战略
“森林城市”是指在城市地域范围内,以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城市居民健康为目的,以木本植物为主,包含草本植物及其所居环境共同构成的生物群落,使人工与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融为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甘肃的天水、兰州、陇南等城市最具备发展“森林城市”,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基本条件,经过近五十年的绿化建设,兰州南北两山已满山披绿,天水、陇南由于本身处在甘肃的南部,具备发展生态的天然优势,森林覆盖率本身就高于甘肃的其他城市。这些都是我们建设“森林城市”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资源,现在要做的就是以这些城市现有的城市森林为基础,加快山体的绿化步伐,同时,有计划地建造各类主题森林公园,将各山体和林区串联起来,形成城市森林圈。
2.4“城市要素”集聚、城市内生性有机扩张战略
“城市要素”集聚就是把“城市分散化的集中”,使城市成为组团式的紧凑,也就是发展相互之间既用生态化城市森林相区隔,又通过完善的公共有轨交通系统快速相连的、易通达的城市中心群。这种“紧凑城市”又叫“绿色都市”,它是一种为了加强宏观调控,防止城市简单的外缘型扩张,推动城市改造;减少交通流量及进而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降低能源消耗,保护大气质量;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群落,各中心的核心区内高密度、高强度的进行发展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以兰州为例来说,就是不能把兰州的南北两山看成是兰州城市发展的限制和障碍,而应该看成是兰州市区内的“城市森林”,跳出南北两山对城市发展的局限,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如,发展什川城区、忠和城区、中川城区、龙泉城区、和平城区、定远城区等等。这是实现甘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城市要素“集聚、实现城市内生性有机扩张的根本出路。
2.5建设生态龙头工程,夯实生态“有形化”资本战略
生态龙头工程就是指对区域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型生态工程。黑河流域的生态恢复工程、民勤的生态养护工程、敦煌月牙泉的生态恢复工程、兰州市的“绿桥”工程等等,都属于这类工程。不仅如此,还要有计划地规划一批对区域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的生态龙头工程,积极地集聚生态资本,实现生态资本的有形化“溢出”,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强劲的带动作用。兰州市的“绿桥”工程就属于这类工程。兰州城市南部的边缘地带几乎全部被天然森林所覆盖,林缘线长达100多公里,“绿桥”工程就是在天然林区与兰州南山绿化圈之间的宽约5~15公里的森林断带上架设一座“绿桥“,把天然林引入城市,将对兰州的发展产生重要意义。此断带区域横跨榆中、城关、七里河和西固四个区(县),涉及十个乡(镇),全长约50公里。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种原因,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失衡,属兰州市较为集中的贫困区域。因此,在森林断带区内,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三条平均宽度为15公里的绿色“桥梁”,将兰州南部的天然森林与环城的南山绿化圈连接起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连续不断的绿色林带,把天然森林环境引入城市,一是不仅能改变城市大气环境,而且会使兰州的森林覆盖率极大地提高,真正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森林城市”。二是这项工程其中蕴含的巨大的生态资本效应是不可估量的,必将为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显性效益,为兰州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不仅使这一地区发展经济林业、果品林业、特色农业、都市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成为可能,而且在更大的产业区间、未来发展上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未来兰州经济社会跃升到另一个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2.6实施精品旅游区开发工程,实现“旅游旺省”战略
以生态建设为先导,实施精品旅游区开发工程,增强旅游产业实力,成就“旅游旺省”的目标。如,“兰州四十里黄河风情线”已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要使之成为一个品牌,进而成为著名品牌,还要做很多工作。如果把大滩南河、城关南河纳入黄河风情线的整体规划中来建设,学习西安市曲江开发区的经验,把整条南河及周围区域规划成旅游开发区来整体建设,对南河生活住宅区的定位进行重新审视,定位为旅游开发区,迁建沿河所有的市场及老旧居民区。在拆迁后的区域内布局符合黄河风情的历史文化设施和景观,按照旅游发展规律,把“南河旅游开发区”打造成黄河风情文化精华的浓缩版,使之成为兰州旅游的主打品牌,树立兰州旅游新形象。通过精品旅游区开发,使旅游业成为兰州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成为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主导产业,将强力拉动GDP的增长。
3.甘肃实施生态资本战略的支撑体系
3.1建立保障生态资本战略实施的法律支撑体系
3.1.1通过人大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生态资本”的实施是包括了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清洁生产、建设森林城市、实现城市资源要素集聚等一系列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为“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使生态立市的观念上升到法律的层面。
3.1.2政府制定和及时出台一些法规和管理办法,从中观层面逐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
3.2提供相关政策支撑体系
3.2.1产业发展优先扶持政策。出台对生态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等符合生态创新经济的产业,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进行优惠扶持的政策。
3.2.2项目发展生态标准限制政策。建立环境准入制,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
3.2.3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奖励政策。对绿化和环境保护的奖励政策;对利废(废物再利用)企业和产品的税收减免政策;对使用清洁能源的设备改造补贴政策;对继续使用以煤炭为主的污染能源的高税收政策。
3.3制订规划目标实施体系
3.3.1把生态资本战略纳入“十一五”规划的中期调整规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纳入甘肃的整体发展规划,从宏观的层面上使生态资本真正成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实现生态立省的目标。
3.3.2制定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中观层面的实施蓝图。“生态资本”战略是全新的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战略,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步骤,从中观的层面上对“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
3.3.3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的资金支撑体系
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要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一是要政府提供相应优惠政策和加大财政投入,建立财政支持“生态资本”战略专项资金。二是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三是要利用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建立生态保护发展基金;同时充分利用国际组织的环保资金、技术、人才资源。
4.与具体工作结合建立联动开发工作机制体系
(1)从具体操作层面入手,全面整合原有资源,适时开发新的资源。“城市森林”抓山体;生态环境抓绿地;旅游产业抓品牌;“循环经济”抓企业;“城市集聚”抓规划;产业调整抓创新;新兴产业抓农业;“清洁能源”抓“电”、“气”;生态人居抓社区。
(2)从职能层面上入手。要求各地区、各职能部门按照全省的统一规划和实施步骤,有重点、有计划地全面实施“生态资本”战略,按照各自的目标和任务,履行职能,落实到位。
(3)梳理区域内显性和隐性的生态资本资源,确定重点项目,全面整体推进。
梳理全省显性和隐性的生态资本资源,按照远期、中期、近期建设目标,各筛选和确定100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如,兰州“绿桥”工程;河西森林生态场工程;甘肃城市生态人居工程;黄河风情精品旅游区开发工程;甘肃七一冰川保护工程;陇东林果产业工程;甘南黄河“三曲”保护工程;陇南旅游开发与保护工程,等等。认真做好规划,集中和相对固定一批专项资金,分步长期实施,使甘肃的生态“原系统”,更早更快地变成生态“有形化”资本,使之产生出巨大的具有高“附加值”的资本效应。
(4)以生态资本战略整合县域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各市县制定相应的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最大化地实现“生态资本”价值。如兰州市安宁区已实施了生态农业工程,建设安宁桃花溪生态水景观工程;榆中县以建设“都市生态农业基地”为目标,精心打造以特色高原蔬菜、花卉种植为产业基础、以“生态绿洲,黄河风貌”为特色旅游的都市休闲农业基地。永登县以苦水玫瑰、猪驮山为核心,打造生态产业长廊。七里河区、城关区以南河改造为重点,学习成都府南河建设经验,迁建所有市场、老旧住宅小区及周边相应的建筑,使之绿化、美化、风情化,改造沿线污水管道不入南河。力争把南河建成城市宜居品牌。
基金项目:该课题为2008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黄正夫.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2]李宁宁,明.江苏生态省建设的重点与近中期对策[R].江苏省软科学课题研究报告.
[3]严立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并且,江苏消保委要求各家航空公司在一定时间内对江苏省消保委的建议给予明确答复。多数航空公司表示,将把建议带回公司,认真研究,按期回复。
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亿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认为,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航空业本身发展的困境,处于行业周期下行阶段,仓位管理是航空业可控成本的重要核心点,因此在控成本上,会产生种种高额退改签现象。
消费者与航空公司都是民法上的平等主体,对“退改签”这件事应当负一定的违约责任,但这个责任范围不够明确,在实际案例中甚至出现了退票费比机票费用都高的情况,加之航空公司的运输成本不透明,难以计算损失,“退改签费”便给了航空公司自由发挥的空间。此外,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应当考虑到航空业困境。航企之间因过多运力投入而导致的价格战,导致飞机票价勉强覆盖其成本,加之航空公司具有天然的垄断性质,若缺少前置规定、持续监管、后置惩罚措施,则易导致行业内部“霸王条款”层出不穷的情况。
董毅智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上海亿达律师事务所律师
研究领域: 主要执业领域为主要从事企业投资金融、电子商务、法律顾问等有关企业发展与经营的法律领域。致力于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以及公司法律风险评估领域的研究,为企业进行全面的法律风险审查,解决企业存在法律风险隐患,现以常年法律顾问的形式与多家公司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担任多家的大型民企、有限公司等企业法律顾问。
1. 技工学校的现况和我校面临的形势
技工学校经过几年来的扩张发展以后,目前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这些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高中的扩招,甚至有一些地方只要参加中考的,有读高中意愿的都可以上高中。二是中专升格,转成为职业技术学院,由原来的纯理论培养为主转为技能培养为主或理论技能培养并重,技工学校的特色优势不再。三是教育部门要求每个县必须办好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并把它视为普通高中同等对待,那些不愿意读高中的可以就地读职业学校。四是社会力量办学的不断扩张和发展,民办的职业技术学校如雨后春笋,对我们技工学校也是一大冲击。五是从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趋势,未来教育的两大块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要并驾齐驱,然而由于我们的体制问题,技工学校并未纳入国民教育范围之中,仍属行业管辖,自身的发展无疑会受到制约,而国民教育性质的职业技术学校,得到国家的投资和扶助,将会得以快速发展。六是技工学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招生方面大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残酷惨烈态势。就技工学校自身方面看,发展也是很不平衡,我区的技工学校目前可分为四类,即国家级、省部级、合格级、不合格级。国家级的一般都是高级技校,他们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影响不大,省部级的技校一般在硬件方面仍有一定的优势,专业设置也有优势,他们在目前的竞争中仍可以占据一席之地。不合格或未评审过关的技校,自然会困难重重,步履维艰自不用说。困难多,压力大而又有一线生机的自然是那些合格的技工学校了,我校就属于这一类学校。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我校都处于严酷的被挤压之中,何去何从,出路何在,应该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和慎重研究的当务课题。
一个企业的产品销售方式不外就是三种,第一种是生产什么销售什么,第二种是以销定产,第三种是来料加工。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第一种方式已经落后,不适合市场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再也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王国,尤其是技工学校,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汹涌波涛中的一只帆船,不能再实行“生产什么销售什么”的方式,而需要采取“以销定产”和“来料加工”。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我们的教育必须和企业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教育尤其中等职业教育才可能有强大的生命力,走校企合作之路,正是技工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2. 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坚定不移的走校企合作之路
(1)走校企合作之路,能使我们的培养目标更具确定性。
企业生产的目的就是要向社会和市场提供合格的优质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要,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为企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企业的关键环节在于销售,学校的关键环节在于输送,销售不畅,则直接造成产供的堵塞,而输送不畅,则影响到招生、教学、管理等学校的一系列工作的顺利推进,为什么有的技工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受到社会的青睐,不为企业所接受,关键的问题是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适销对路”,这是由于学校“闭门造车”所致,是学校为办学而办学的结果,在当今的社会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不允许我们技工学校关起门来办学,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从这个意义上讲,走校企合作之路,能使我们的培养目标更具确定性,学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供需关系,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培养人数,以及这些人数的所学专业,从而解决了“为谁培养”和“培养多少”的问题。
(2)走校企合作之路,能使我们的培养内容更有适应性。
调整专业设置,实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适应企业的需要,这是每个技工学校都想做的事情,然而,如果没有企业的需求做依据,这种调整和改革都是盲目性的,为什么有的学生毕业就失业,为什么有的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培养的内容不尽适应企业的需求,甚至有的内容已经过时,远远滞后于时展步伐。实行校企合作,学校就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教材注入新的内容,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突出重点,突出技能,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具适应性,从而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3)走校企合作之路,能使我们的教学质量更具有保障性。
对于技工学校来说,教育质量的真正体现,不是在于对于书本理论知识的猎取的深度,而是在于对于所学的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拥有,在这一点上,它和普通中学的教育不尽相同,不能仅仅用分数来衡量,更重要的是看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具体结合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技工学校的教育质量有没有保障,看它培养的目标明不明确,看它以什么为依托来进行培养,看它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适应性和适用性。我们不能盲目地办学,盲目地教学,不能实行本本主义,只是跟着教学大纲走,而忽略了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忽略了企业的真正需求,只有根据市场和企业的要求,随时对我们的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这才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而要达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实行校企合作,这是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的重要途径。
(4)走校企合作之路,能使我们学校的发展更具可靠性。
技工学校办学就是两愁,一愁生源的枯竭,二愁出口的不畅。生源枯竭,进口冷清,学校将无米之炊,而出口不畅,势必“产品积压”,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必须要走校企合作之路,把学校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捆绑起来,将学校建成企业人才需求的基地,将企业建成接收人才的就业基地,根据企业的要求,实行长短线相结合培养人才,根据企业的要求,实行“订单教育”,也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实行“来料加工”,为企业在职人员进行培养提高等等,使学校和企业真正成为“紧密型的合作伙伴”,做到了这一点,学校的发展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5)走校企合作之路,能使学校的办学水平的提升更具便捷性。
默默无闻的工作无可厚非,然而,默默无闻的办学不可取。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的高低,除了取决于它是否能够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之外,还取决于它在社会上的企业之中是否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是否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而这些知名度,这些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是自然而然的翩翩而至的,这是多种力量结合的结果,而其中一种力量的结合,就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学校通过走校企合作之路,和众多的企业建立起广泛而稳固的需求合作网络,通过企业的影响力带动学校的知名度,并通过这种广泛而稳固的需求合作网络,保持学校发展的长久不衰,这种长期的合作,这种发展的长久不衰,就是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的真正体现。
3. 走校企合作之路,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实行校企合作,建立坚实的实习基地。
一个技工学校完全靠自己现有的资源建立起完整的实习基地是不可能的,和企业合作,在企业中建立起自己的实习基地,是一条两全其美的路子,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土地资源比较缺乏的学校,更应如此,把实习基地建立在企业中,这种实习基地的建立,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松散的承诺上,而必须要建立在紧密型的契约上,建立在一种合作的责任的体制上,建立在一种良性运作的机制上,同时要让这样的实习基地成为就业的基础,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实习场所。
(2)校企合作,建立稳固的就业网络。
可以说,每个技校都有一个就业网络,然而,关键的问题是看这些网络的质量好不好,看这些网络是否具有扎实可靠的稳固性,是否具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长期性,昙花一现的网络无异于无,我们的责任是要建立稳固的长期发生成效的就业网络。我校的就业网络从目前情况看,是具有一定的规模,也在发挥着作用,但从严格要求上说,还不够稳固,广泛性也还不够,从广度上和深度上说都还是欠缺的,还是停留在松散的一般承诺上,随机性比较大,这不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也随时会影响到我们就业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要在规模上和稳固上继续做文章。
(3)校企合作,努力实施“订单教育”。
企业实行订单生产,这是一种确保企业零风险而又获利的的新型的经营形式,对于教育来说,实施“订单教育”,毫无疑问也具有同等的效果,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要按企业的要求从人数上、专业上、特殊要求上等等满足企业的要求,开展订单教育,专门为企业开小灶,烹饪精致的菜肴,培养专门人才,从选料到加工都要按照企业意图和要求进行,这样做,不仅是能够为企业培养切实需要的人才,更能够保证学校每年毕业生的“零库存”。没有产品积压的企业才是好企业,没有毕业生积压的学校才是好学校。
(4)校企合作,共同开辟生源基地。
“就像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一样,金融是经济的血脉,金融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对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李文慧代表对金融生态建设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
2008年9月19日,在中国国际金融论坛暨中国金融生态与经济发展峰会上,河南三门峡市获得“全国十佳新锐金融生态城市”称号。2008年11月2日,在能源与金融世界论坛暨第三届中国金融市长年会上,三门峡市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全国只有12家城市获此殊荣。
这标志着三门峡市的金融生态城市建设实现了一个非凡的跨越。
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把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2005年起成立金融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并出台一系列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努力为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007年以来,三门峡市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办法,要求各县(市)金融机构以无记名形式给当地金融生态环境打分。
两种观点可能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我们真的需要较真地去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割裂开来看吗?
无论眼下A股市场的热闹景象与实体经济仍在探底的状态有多大的反差,它们都是中国经济的不同侧面而已。我们需要关心的是在表象之下,中国经济的根基是否依旧坚固,是否能够支撑转型升级所要经历的阵痛期,甚至是磨难期。
回想一下,2000年前后的网络科技股领衔的资本市场泡沫,在泡沫消退后,网络科技公司覆灭了吗?非但没有,反而开始加速成长,形成更强大的新经济浪潮。
恰恰在那一轮网络科技股的资本泡沫之下,苹果、谷歌、亚马逊这样的超级公司迅速爆发。在中国亦是如此,除了门户三剑客外,腾讯、阿里这样的如日中天的公司,也是在挺过了泡沫消退的那个阶段后,才真正崛起成为巨头的。
经济发展总是呈现出波浪式递进,螺旋式上升的。三期叠加下的中国经济固然从增长的角度已无法与上一个十年相提并论,但从工业时代跨入互联网时代的这个档口,我们何必悲观于短期经济增长的颓态,而看不到创业创新的大潮正在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未来源泉?
其实,这几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已经非常明确,去库存、淘汰落后产能甚至摒弃落后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金融服务业,以及“一带一路”这样的国家战略出台,都是在夯实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
从微观经济层面看,我们观察到了过去很多传统行业领域里的大公司也已经大刀阔斧的进行转型升级,比如房地产行业的万达,正在去地产化,全面转型为商业投资型公司;零售行业的苏宁电器,也已褪去传统行业的外衣,成为O2O的商业平台型公司。
一、城市作为物流体系核心的原因
(1)城市便利的交通无疑奠定了物流体系建立的良好基础。便利的交通促使物流速度的提高以及科技化、现代化的发展。四通八达的马路以及各种先进的交通工具,使得货流、人流都汇聚到城市。交通的便利继而引发的是信息的畅通,信息交流的便利使得物流的统计学基础相当扎实。同时,也便于物流的经济性发展。
(2)城市基础设施健全的同时,消费的需求与日俱增。城市作为我国建设的核心已经有近六十年之久,因此其基础设施的底子是相当雄厚的。公共基础设施的齐全,使得城市的资金有很大的结余去投入到城市物流发展中去,并且城市的发达必然导致的是城市人民的消费增长,这样的高需求使得物流业的发展有了根基。
(3)便利的交通使得城市具有开放性。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使得物流的扎根具有稳定性。活动于城市中的物流较为繁多,这种频繁的流动必然需要载体和合理的管理机制去规划它的发展,因此城市与物流的相互依存有了较为规范的法律保障。
(4)物流的发展已经是一个城市发展快慢的一个标志,已然成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如今的世界格局依然着眼于新的发展方向,而不仅仅拘泥于陈旧的指标。因此,物流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产物,以其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成为新的城市发展指标。
二、物流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
(1)从一个企业的角度出发,物流的发展必然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企业自身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零库存,这样必然会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物流的发展对城市经济的维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物流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或一个个体的辅助者,并且在形成自己的产业形态。物流入驻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大变革,必然将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创造的就业机会以及宏观的就业前景将是无可限量的。
(3)物流将奠定城市作为经济发展核心的地位。物流已然成了不可替代的一个经济产业,因此物流业的发展必然会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城市与物流的发展必然相互依存,共负荣辱。
三、城市物流发展的新局面
(1)城市物流的发展必然要与科技的发展紧紧相连,才能细水长流。科技的功用是不言而喻的,科技对人们生活的促进更是不能小觑的。城市作为一个广大的信息门户,若能将两者结合,定会为物流日后的管理和规范奠定基础。
(2)城市物流的发展应符合法律的约束和道德规范。物流的联通力是很强大的。物流的好坏有时候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去留以及一个产业的兴衰。因此,必须要在合法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才能保住物流在城市的根基。
实体经济又称本体经济,是有形存在着同时又具有重要作用的机构或者组织,与虚拟经济相反,是对社会财富进行创造的具体经济形态,是生产、销售精神产品与物质资料,并以此向社会提供服务与内容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主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能源、建筑业以及商业等相关物质产业部门与文化、体育、艺术以及教育等相关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部门。所以,实体经济和我国产业资本、商业资本有着密切联系的经济形态,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人们在社会中生存的基础。
一、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发展实体经济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与落实人民需求的需要
因为实体经济一般具有投入高、周期长、利润空间小的特点,所以,需要得到国家与社会的支持与重视。只有对实体经济进行引导、扶持与壮大,将国民经济这一根基树立起来,才会为发展虚拟经济提供相应物质基础,同时也为避免出现泡沫经济,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率奠定基础,只有这样,经济平稳发展、社会稳定和谐以及物价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只有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使一个国家经济质量得以提升,才会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方面有所突破与进展,为“稳中求进”发展社会经济奠定基础,进而改善民生,若实体经济生产活动处于停滞现象,人民就会失去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的经济基础。
2.发展实体经济是提升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在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只有将实体经济归于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将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打牢,进一步营造出勤劳创业、脚踏实地以及实业致富的经济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资本抗击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自从爆发国际金融危机,我国能够度过金融危机的原因,就是我国拥有一定实体经济基础,牢牢掌握工业化进程,金融危机中,我国受到最大冲击的行业是制造业,但是制造业只是减少了部分订单,一些中小企业开工不足或者停产,大多数企业都未与实体经济相脱离,其实体经济并未出现空心化,对国际金融危机所赋予的压力进行了有效化解。改革开放后,我国对比较优势进行了充分发挥,通过对丰富与廉价劳动力进行有效利用,在短期内就处于制造业大国地位,然而,随着不断增强的环境与能源资源约束,要想保持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一定要将发展实体经济重视起来,全民增强实体经济意识,不断优化实体经济内部优势资源,使之健康稳定成长。
二、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1.吸引更多经济社会资源向实体经济转移,实现经济高效合理配置
要想使实体经济得以发展,就一定要将各市场要素尤其是人才与资金聚集到实体行业中。所以,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利,比如:制定相关金融支持政策、财政优扶政策、人才培养政策以及税率调整政策等,使实体企业负担得以减轻,拓宽投融资渠道,开放市场准入,确保发展实体经济所需环境得以改善,使实体经济吸引力得以增强,使经营管理者与投资者投资实业能有前景、有回报、有信心与兴趣。
2.以调整结构使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得以推动
实体经济应该与经济结构调整进行有效结合,这种结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和全球经济结构变化进行有效结合。爆发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受到巨大冲击,造成很多发达国家发生很大的观念变化,其消费需求也有了很大变化,减少了国外进口,并出现了一些新消费热点,特别是对低污染与低能耗消费品需求有了很多新要求,此现象就需要我国在发展实体经济过程中一定要与国际市场形式变化相适应,并做出相应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②与国内市场新变化相适应,调整国内市场结构。随着不断转变的经济发展方式与市场需求,很多传统产业就不可避免产生萎缩现象。此外,随着不断提升的消费与生产力水平,使得很多新消费需求得以形成,这就需要我国市场要不断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需求。
3.将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结合
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培育国内市场核心竞争力,这是发展实体经济的永恒主题,同时也是我国实体竞争力得以不断提升的关键。在发展实体经济的进程中,不断推动科技创新,由传统制造模式逐步向新型创新模式转变,建设实体经济创新机制,最终形成开放式的、以企业为主体的、有效结合产学研用的新型社会化创新机制。
4.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所谓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并非不发展或者弱化虚拟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是要对实体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对实体经济基础地位予以巩固,避免出现虚拟与实体相脱离而导致的过度膨胀。只是因为实体经济在一个国家经济中处于实体地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所以,国内生产总值中,实体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而要想健康发展实体经济,同样少不了虚拟经济相扶持,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适应发展时,虚拟经济就为其创造宏观经营环境,同时为发展实体经济提供资金与相关筹资渠道,为创造与发展实体经济提供必备条件,使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得以增强。所以,在快速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也要对虚拟经济进行平稳发展。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就业与社会保障是社会民生都两大基石,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但是这二者也只有协调发展才具备这些功效,总体而言,两者协调发展具备如下重要意义。
1.1确保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一直以来,经济都是增加就业最有效都动力,经济增长会带动社会各个行业大力发展,必然也会增加工作岗位,就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而且劳动就业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意义上,就业后的劳动者能够为社会提供各种商品及服务,同时也得到相应的劳动收入,创造了社会经济价值同时也展示出自身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但是也只有乐业能够安身立命,就业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一旦经济发展起来及能够创造更多岗位,才能够吸纳更多就业者来增长经济。从发展历史来看并不是如此,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就极难再提升,因此要想彻底除掉失业是绝对不可能,就需要社会保障来确保劳动者权利,这样才能让劳动者创造出更高经济价值。但是市场经济衍生出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各个企业时刻都在根据市场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因此劳动者时刻都有可能被解聘或者就业。而且信息时代推动来知识经济增长,科学技术极大影响到了生产力,逐渐成为了生产主导因素,而劳动者也从过去体力型转变成科技型、知识型高科技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没有合理的社会保障必然导致一部分无技术、无知识的劳动者失业,也就不可能再次完成转岗培训,更不能够增强其科技能力,转岗就业必然成为空谈。
1.2充分挖掘劳动就业潜力降低失业率。一场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经济都受到极大影响,自然失业率快速增加。经济复苏之后虽然极大提升来经济,但是许多行列依然处于疲惫之态,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但是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两者协调发展,让就业者大胆投身人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挖掘各种潜在的就业机会,有效降低来失业率。其一通过项目推动战略,为就业市场创造出新就业机会,有效推动了全民创业,通过创业带动了就业。有了社会保障做后盾,过去劳动者担心拿不到钱,得不到相应报酬企业也敢涉入,这样有效降低了失业率。
1.3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两者协调发展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宗旨,降低了社会压力,并缓解社会上存在的诸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一旦社会上财富分配出现严重不公平,贫富差距比较悬殊,必然可能造成社会动荡不安,极大影响到社会稳定,和谐更是无稽之谈。但是通过有效劳动就业,必然让人们都能赚钱,有效缩短了贫富差距,而社会保障更是缓解了许多问题,比如基金筹集问题、体制问题、失业保险问题等。惠及到了低收入劳动者,维持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